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隆重举行

2024-06-12

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隆重举行(精选4篇)

篇1: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隆重举行

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隆重举行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推动新跨越 栗战书作重要讲话赵克志主持并讲话王正福王富玉等出席

●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人民的试验区,也是贵州人民的试验区,更是全国人民的试验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毕节试验区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

●毕节试验区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9个方面闯出新路子

●力争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我省崛起的“金三角”;十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

5月21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地区隆重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作出重要示范。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主持会议并讲话。省政协主席王正福出席会议,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讲话。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及省武警总队、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栗战书指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胡锦涛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着眼长远、服务全局、创新思路,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胡锦涛同志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亲民情怀,放眼未来、勇闯新路的进取精神,突破难点、推动全局的战略眼光,海纳百川、合力攻坚的宏伟气魄,深入群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23年来,毕节试验区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毕节试验区23年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贵州省和毕节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中央统战部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智慧和心血。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胡锦涛同志当年的战略构想,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为贫困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崭新道路;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项重点任务整体推进,符合贵州实际,切中发展的要害,可以推动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场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它所代表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引领贵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瞻性、关键性、根本性重大战略举措;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面对贵州贫穷和落后的现状,必须坚持改革 开放,协调各方,统筹推进,一点一点改变面貌,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终究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栗战书指出,要准确把握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23年的改革试验、发展探索,毕节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经验,概括起来就是:着眼改善提高人民生活,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立足毕节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实践、敢闯敢试;弘扬奋斗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征程中,我们仍然要鼓励和坚持这样做。在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现状,与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真正探索创新的东西还不够深,总结推广的经验还不够多,改革引路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好,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推进改革试验的力度还不够明显,在落实“三大主题”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看到正在日益扩大的差距,树立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采取特殊的对策和强有力的措施,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一份满意答卷,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任,不辜负贵州4000万各族人民的期望。毕节试验区要力争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我省崛起的“金三角”;十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到2018年,也就是试验区成立30周年时,再实现几个新的突破、新的飞跃:实现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向稳定解决温饱并迈向全面小康的转变,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利用良性循环的转变,从主要控制人口增长向继续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并重的转变,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民生保障同步、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与提高人的素质同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全省、全国同步。

栗战书强调,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以指导试验区的改革发展。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贵州省委书记后,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走遍了全省所有县(市、区、特区),他多次深入贵州西北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调研,足迹遍及毕节地区的山山水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1988年6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贯穿了作为真理尺度的实践标准、作为唯物史观最终尺度的生产力标准、作为价值尺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了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拉开了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的序幕。在今天看来,胡锦涛同志当时提出的重要思想,时隔23年之久,仍然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仍然是今天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启示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尊重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智力开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坚持同心同行,凝聚发展活力,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证。重温胡锦涛总书记当年在毕节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毕节试验区要再次认真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加速发展,努力创优争先,实现赶超进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作出重要示范。

篇2: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隆重举行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推动新跨越

栗战书作重要讲话赵克志主持并讲话王正福王富玉等出席

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

●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人民的试验区,也是贵州人民的试验区,更是全国人民的试验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毕节试验区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

●毕节试验区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9个方面闯出新路子

●力争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我省崛起的“金三角”;十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

金黔在线讯 5月21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地区隆重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作出重要示范。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主持会议并讲话。省政协主席王正福出席会议,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讲话。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及省武警总队、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栗战书指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胡锦涛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着眼长远、服务全局、创新思路,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胡锦涛同志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亲民情怀,放眼未来、勇闯新路的进取精神,突破难点、推动全局的战略眼光,海纳百川、合力攻坚的宏伟气魄,深入群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23年来,毕节试验区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毕节试验区23年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贵州省和毕节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中央统战部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智慧和心血。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胡锦涛同志当年的战略构想,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为贫困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崭新道路;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项重点任务整体推进,符合贵州实际,切中发展的要害,可以推动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场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它所代表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引领贵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瞻性、关键性、根本性重大战略举措;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面对贵州贫穷和落后的现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协调各方,统筹推进,一点一点改变面貌,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终究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栗战书指出,要准确把握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23年的改革试验、发展探索,毕节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经验,概括起来就是:着眼改善提高人民生活,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立足毕节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实践、敢闯敢试;弘扬奋斗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征程中,我们仍然要鼓励和坚持这样做。在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现状,与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真正探索创新的东西还不够深,总结推广的经验还不够多,改革引路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好,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推进改革试验的力度还不够明显,在落实“三大主题”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看到正在日益扩大的差距,树立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采取特殊的对策和强有力的措施,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一份满意答卷,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任,不辜负贵州4000万各族人民的期望。毕节试验区要力争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我省崛起的“金三角”;十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到2018年,也就是试验区成立30周年时,再实现几个新的突破、新的飞跃:实现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向稳定解决温饱并迈向全面小康的转变,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利用良性循环的转变,从主要控制人口增长向继续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并重的转变,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民生保障同步、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与提高人的素质同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全省、全国同步。

栗战书强调,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以指导试验区的改革发展。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贵州省委书记后,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走遍了全省所有县(市、区、特区),他多次深入贵州西北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调研,足迹遍及毕节地区的山山水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1988年6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贯穿了作为真理尺度的实践标准、作为唯物史观最终尺度的生产力标准、作为价值尺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了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拉开了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的序幕。在今天看来,胡锦涛同志当时提出的重要思想,时隔23年之久,仍然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仍然是今天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启示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尊重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智力开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坚持同心同行,凝聚发展活力,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证。重温胡锦涛总书记当年在毕节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毕节试验区要再次认真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加速发展,努力创优争先,实现赶超进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作出重要示范。

栗战书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毕节试验区办好。推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要着重把握和做好7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胆探索、推动跨越。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大胆地干、大胆地闯,用足用活各种优势,在政策、做法、体制、机制以及不同领域、不同战线列出改革试验的题目,大胆进行实践探索,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工作上加大力度,有所作为,努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地做,凡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享受的政策都可结合区情执行,凡是省里支持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可联系实际享受。二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培育具有毕节特色的主导产业。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第三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重点培育具有毕节特色的产业体系。三要始终坚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以民生带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更加突出各项民生指标,坚持以民生带发展,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和机制,用倒逼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使发展充分惠及民生。四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力实现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着眼二元结构特点,探索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着眼生态环境特点,探索石漠化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积极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划之中,贯穿于环境保护治理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之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五要始终坚持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上走在前列,把社会管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六要始终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群众实践基础上形成政策,推动改革。必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无穷的力量和智慧,让我们的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推动各项工作得以切实贯彻执行。必须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增强其领导改革试验的能力。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七要继续探索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继续在中央统战部的指导和组织下,积极探索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贫困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以“毕节模式”为创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理论内涵。搭建“同心同行”工作平台,大力推进试验区与东部十省市的合作新模式,为推进试验区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栗战书强调,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人民的试验区,也是贵州人民的试验区,更是全国人民的试验区。毕节地区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改革、创新、探路、发展的责任,多思、多想、多调查研究,考虑到毕节试验区新的历史阶段,考虑到毕节的现实问题,考虑到每一个试验选题对今后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善于经常进行总结,找出方向,找出路子,找出指导面上工作的经验,真正发挥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省直部门要按照“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将国家、省需要试行的新政策新机制安排在试验区先行先试。毕节闯出的经验要在全省首先推广,全省其他市(州、地)、省直各部门也要借助试验区的影响有所作为,学习、运用毕节改革试验的经验和成果,参照毕节试验方案,结合各自实际,大胆创新、主动前闯,形成互动互促、共同发展的局面。

栗战书说,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大力帮助下,经过毕节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在十八大以前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奋力推进毕节试验区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一定能够做到,毕节试验区对全省的示范带动作用一定能够起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跨越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赵克志说,这次大会,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毕节试验区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推动全省用毕节试验区的精神来和改革试验的成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次解放思想、鼓励改革、推动发展的会议。栗战书同志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高度作了重要讲话,和大家一起共温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深刻总结了总书记讲话带给我们的5条新的启示,分析了毕节试验区改革的经验和当前发展面临的形势,对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这些要求不仅对毕节试验区、对全省改革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赵克志要求,毕节试验区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深化对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重大意义、目标任务的认识,发扬新时期毕节试验区精神,着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尽快打开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局面。省直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帮助毕节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大力支持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全省各市(州、地)要对照省委、省政府对毕节试验区的要求,努力推动本地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三年大变样”,把全省加快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王富玉说,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民主决策制定的《意见》,在改革创新、支持力度、方式方法、推动落实等方面都有不少亮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央精神,符合贵州和毕节实际,也体现了试验区特点。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引领试验区不断开辟改革发展新境界,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三化同步”的示范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示范区,贵州经济“金三角”的示范区。

会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毕节试验区创新、示范和引领作用,努力争取“十二五”期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明显突破,重点闯出9条新路子: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三化同步”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子。

会上,中央统战部、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及毕节地委负责人作了发言。

篇3: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隆重举行

洪银兴:新一轮的经济改革主要是转变收入分配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记者:洪教授, 为了使我们更易于理解地领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请您先谈谈当前我国的收入水平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洪银兴: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特征是, 从2010年起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 人均GDP过了5000美元, 也就是达到一般意义上的中等收入国家人均5000美元的标准,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的行列。在此起点上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就不是在低收入阶段提出的发展要求, 而是要解决中等收入国家阶段的发展要求。

记者:洪教授, 有的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 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请问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后面临着哪些问题?

洪银兴: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如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 (2006) 》中所说, 一些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新兴市场国家, 直到2006年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难以突破1万美元, 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原因在于进入这一发展阶段后, 过去较长时间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出来, 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 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 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所面对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收入差距达到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最高点;二是腐败指数也达到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最高点。这两方面威胁主要还是体制问题, 尤其是收入分配体制。

记者:在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 对收入分配体制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呢?

洪银兴:30多年后今天的中国, 经济发展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意味着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但过了温饱阶段, 而且已经或正在进入小康阶段。这个阶段的居民更关心教育与健康问题, 也产生了明显的公民维权意识, 对公平性发展的诉求也越益强烈。在低收入阶段为了谋求发展, 人们可能容忍收入差距的扩大, 而在中等收入阶段, 人们不可能继续容忍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 更不能容忍权利的不公平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 人们对改革成果的分享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改革热情的充分发挥。在这个背景下, 是否仍然强调效率优先的改革就值得思考了。如果不讲公平, 随之产生的社会矛盾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进程。人民不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就不会继续支持改革和发展。

记者:如您所讲, 我国现在所面临的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人们越来越渴望公平性分配。那么, 我们需要作出怎样的收入分配改革?

洪银兴:收入分配改革主要是将经济发展模式由效率性发展转向公平性发展, 所谓公平性发展涉及机会公平, 权利公平, 规则公平。尽管现阶段的公平性发展是以前一阶段的效率性发展所提高的效率为基础的, 但由效率性发展转向公平性发展需要新一轮的改革来实现。

公平性发展涉及两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第二是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

首先, 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要由效率性分配转向公平性分配, 改革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 改革对象是过去的改革所形成的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体制。在政策层面上就是由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转向让大多数人富起来。过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是要在体制上解决推动GDP增长的动力, 现在解决大多数人富起来的问题, 是要使广大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增长的成果。这也符合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就提出, 等到沿海地区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后, 就提出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要求。按此思想, 转向公平性分配在收入分配体制上突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与此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在初次分配领域建立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机制。前一时期的指导思想是初次分配讲效率, 再次分配讲公平;相应的分配机制是初次分配靠市场调节, 再次分配靠政府调节。现在为实现公平性分配, 初次分配领域不能只是讲效率, 也要讲公平。在资本、劳动、管理、技术投入都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条件下, 须建立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机制。与此相应地调节机制, 不能只是市场调节, 需要其他方面调节, 其中包括维护劳动权益的法律规范、企业内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等。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劳动报酬比重。

2.在再次分配领域强化公平分配的机制。再分配更加讲公平, 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相应的体制来保证。首先, 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先富帮后富的机制, 除了进一步完善累进的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外,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均等化。在此过程中享用教育、基本医疗、公共交通等需要付费的公共服务, 不仅要横向公平 (谁享用谁付费) , 还要纵向公平 (按支付能力支付) , 使低收入群体也有能力享用基本公共服务。在前一时期改革中, 市场化的范围过大, 把不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部门市场化了, 如卖医院, 卖学校, 卖公共交通, 一些地方政府实际上放弃了公共服务的职能。现在这些公共服务应该还给政府 (不排除私人办学校, 办医院, 办公交作为补充) , 以保证低收入者也能上得起学, 看得起病, 坐得起公交。其次, 要完善政府为主导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体系和对困难人群的社会救助制度。应当明确, 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3.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权利。公平分配不是拉平分配水平, 在现阶段所能做到的公平分配主要是权利的公平。目前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症结在于权利的不公平。其中包括以权谋私和财产占有的不公平权利。这也是人们所不能容忍的。相应的改革需要从两个方面推进。首先, 针对以权谋私, 不仅要通过反腐败途径惩处以权谋私者, 更要从体制上堵塞以权谋私的漏洞, 也就是不给权力设“租”和寻“租”。其次, 针对财产占有的不公平, 需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允许发展私人经济, 并且承认财产性收入, 是改革的一大进展。但财产占有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财产性收入的差距, 又成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财产占有上的公平权利, 不能走剥夺私人财产的老路, 可行的是在体制上提供增加居民财产从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其中包括: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私人投资渠道;鼓励私人创业;保护知识产权及其收入;完善企业股权结构, 允许员工持股, 鼓励企业家持股和科技入股。农民也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包括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的流转获取土地收入。依靠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群体。这部分人是发展的受益者, 也是发展的推动者。而且, 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 是稳定向上的结构。贫富两极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越大, 社会矛盾越小。

其次, 是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要着力打破市场垄断, 有效保障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是不公平竞争, 也就是竞争机会不公平。垄断价格、垄断收入以及垄断部门的服务质量问题, 本质上都是体制问题。现阶段市场垄断的突出表现是民营企业在不公平的市场环境中与国有企业竞争, 民营经济进入市场和从金融等方面获取资源遇到一系列的歧视性条件。这实际上是国有经济的垄断, 由此形成所谓的“国进民退”。其后果是民营经济的活力不能充分释放, 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当前的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垄断, 最大程度、最大范围扩大竞争性领域, 把能够竞争化的生产环节尽量放开竞争, 缩小垄断范围。国有经济不再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与民营企业争利, 保证民营企业获取资源和进入市场的平等机会。垄断问题与收入分配相关。目前反映较大的垄断收益, 主要是代表国家经营和管理稀缺资源 (如石油) 的公司和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 (如自来水、电力) 的公司所获取的垄断收益, 这部分收益不是靠自身努力带来的, 应该通过资源税和公司所得税等方式上交国家, 余下部分进行收入分配,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公平分配。

显然,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 经济改革主要是在政府层面解决好公平发展问题, 其实质还是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提高效率上的作用, 但这是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

记者:您提到了在新一轮经济改革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请您谈谈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哪些问题?

洪银兴:发展方式同经济体制相关, 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是经济体制的转换。我国虽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但发展方式还是停留在低收入国家阶段。其突出表现, 一是发展的目标单纯追求GDP;二是发展战略突出外向型;三是发展要素依赖物质要素;四是发展条件依靠高储蓄和低劳动成本。这种发展方式面临两大压力:一是资源环境供给的不可持续, 使这种方式的发展进入极限;二是这种发展方式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既无法与低收入国家在低成本方面竞争, 又无法与发达国家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竞争。

记者:洪教授, 请您谈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怎样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洪银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结起来就是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所谓增长的质量, 如世界银行2000年报告所指出的, 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普及教育、加强环保、增加公民自由、强化反腐败措施相结合, 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种“高质量”的增长, 对于国家抓住历史机遇改善这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则把高质量的增长概括为: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综合平衡。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阻力还是经济体制。在历经30多年以效率为中心的改革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 当前的改革目标需要有明显的调整。如果说前30多年的改革主要是解决效率问题, 当前的改革则是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改革涉及多方面内容, 包括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等, 着重点是调整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低收入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物质资源投入;而在现阶段, 物质资源供给已近极限, 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发展方式已无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 发展的驱动力需要转向创新驱动。作为发展驱动力的创新是多方面的, 包括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等。其中,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记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物质资源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需要作出哪些方面的改革和努力?

洪银兴:已有的经济体制尤其是改革中形成的市场体制, 基本上是调节物质资源投入的体制, 也就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体制, 现在转向创新驱动, 仍然需要市场发挥作用。市场竞争会形成创新的外在压力, 但只有市场调节是不够的, 这是由市场的功能性缺陷决定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一些原先的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时特别指出, 标准的市场经济模型“忽视了创新的作用”, 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之所以不关注创新, 是因为市场经济面对的是已有资源 (尤其是有形要素) 的配置问题, 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时, 市场尤其是竞争机制调节资源配置最为有效。而创新驱动依靠的是非物质的创新要素, 即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无形要素, 目标是创造新要素 (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 。在这里, 单纯靠已有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不够的, 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安排, 而这两个制度安排是不在已有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内的。

第一, 形成激励创新制度。斯蒂格利茨依据信息不完全理论明确认为, 只在竞争条件下不能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原因在于, “当存在创新时, 市场过程不能自动地确保激励竞争或快速研究开发的发生。”这就是说, 在激励创新方面市场是失灵的, 需要市场以外的制度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的垄断。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反对垄断, 以为垄断会阻碍技术进步。但在知识和技术市场上信息不完全, 具体地说, 创新成果的成本有创新成本 (信息成本) 和复制成本 (扩散成本) 之分。创新成本明显大于复制成本。创新成果的复制几乎是没有成本的。其他厂商不付成本地从创新者那里获取创新成果并得到收益, 其结果是创新者的创新成本得不到补偿, 研究开发的投入得不到及时的回报, 必然严重挫伤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因此, 创新的动力在于创新成本得到补偿并得到创新收益, 由此提出垄断对激发创新动力的价值。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不仅需要强化竞争环境, 更需要为创新者提供必要的垄断条件, 使其垄断和独占创新收益, 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

保障创新者的创新收益的制度安排就是明确并保障创新技术的厂商拥有垄断收益权 (专利之类的知识产权) 。新技术的推广只能通过购买发明专利之类的知识产权途径进行。如果有人复制和采用其创新成果, 创新者就要从复制和采用者那里收取收益, 从而补偿其创新成本。这种发明专利之类的知识产权的垄断和独占, 不但不会阻碍创新, 还会成为创新的动力, 也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第二, 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排斥政府作用, 至多是在市场失效以后才需要政府干预。这是在不考虑创新的条件下提出的, 而一旦引入创新, 就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正如波特所指出的:“当竞争的基础转为创造和知识积累时, 国家的作用就变得日益重要, 创造与保持竞争优势也变成本土化的过程。”政府主动介入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成果具有溢出效应。创新的知识和技术, 不仅使创新者受益, 社会也会受益。这种外溢性同时也表明, 创新不仅要支付私人成本, 也要支付社会成本。这种社会成本就需要由政府作为社会代表来支付。二是创新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其他人分享创新收益的边际成本为零。”这种公共性特征不仅需要政府规制, 以克服仿冒、剽窃等免费搭车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制定重大科技创新的国家计划, 并通过公共财政对此类创新进行直接的或引导性的投入。美国政府支持实施的曼哈顿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等重大科学计划, 对提升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起了巨大作用。

当今的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为源头, 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学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对这两个创新体系进行集成。集成创新系指创新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围绕某个创新目标的集合、协调和衔接, 从而形成协同创新。政府对包括产学研在内的创新系统进行整体协调和集成的主要方式:一是建立大学科技园, 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二是提供激励性政策和体制, 既要激励从事知识创新的大学和科学家向前走, 进入新技术孵化阶段, 也要激励企业和企业家进入新技术孵化阶段, 并敢于为孵化新技术投资。这两个方面的激励实质是激励产学研协同创新。

第三, 转向创新驱动, 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当年沿海发展开放型经济时, 着力打造“几通一平”的引进外资的环境。现在发展创新型经济, 转向创新驱动, 需要引进和集聚创新资源, 相应地需要解决好两个体制问题。一是活跃的风险和创新投资, 既要有活跃的敢于向孵化新技术提供投资的风险投资者, 也要有为风险投资者提供的创业投资及时进出的完善的股权交易市场。二是集聚创新人才的机制和环境。创新环境和开发环境不完全相同。前者更为重视人力资本环境, 增加人力资本供给就能驱动创新。这就需要改变对低成本发展战略的认识。低成本战略理论强调, 发展中国家以低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作为比较优势。这种低成本比较优势在贸易领域可能是有效的, 但在创新驱动型经济中就不适用了。低价位的薪酬只能吸引低素质劳动力, 只有高价位的薪酬才能吸引到高端人才, 才能创新高科技和新产业, 从而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 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宜居宜研宜产业化的环境和体制。

显然, 就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说, 经济改革不仅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 包括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市场竞争的压力等, 更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其前提是政府自身的制度创新, 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文化环境。

记者:您的谈话使我们认识到改革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 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来解决。通过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 新一轮的改革必将推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

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

注释

1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周立群等译.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第159页、169页、173页

2“如果不存在专利制度, 那么研究者就无法从他们的创新上得到任何回报, 因此研究工作也就十分有限。”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第164页)

篇4: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隆重举行

1、成为中部唯一进入全国“3000 亿元俱乐部”的成员

国民经济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从1978年到200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由39.91亿元到3141.9亿元的跨越,增长77.7倍,年均增长11.7%。成为中部唯一进入全国“3000亿元俱乐部”的成员;人均生产总值实现从735元到35582元的跨越,增长47.4倍,年均增长10.1%,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从10 06亿元到634 06亿元的跨越,增长62倍,年均增长15 4%,近3年连续突破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

2、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三二一”产业排序的城市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30年前,武汉主要依靠重化工业支撑;现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构筑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由11.8:63.2:25调整为4.1:45.8:50.1,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三二一”产业排序的城市。

3、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一批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焕发生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实力增强,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0.2%;党政机构、行政审批、农村税费和综合配套、社会保障、财税金融、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都取得重大突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武汉外商投资企业1960户,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70多家来汉投资。全市对外贸易额从1988年的3.8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9.62亿美元,增长24.7倍,年均递增18.6%。

4、城市建设改变市民生活

建设天河机场、武汉火车站、过江隧道、轨道交通及桥梁、公路、码头等重大交通设施,巩固并提升了武汉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城区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供气及堤防等重大市政设施建设,改善了市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首义文化区、盘龙城遗址公园、琴台文化艺术中心、武汉体育中心等重大文体项目,突出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推进森林园林绿化、江滩生态游园、汉阳“六湖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彰显了武汉滨江滨湖、山水园林的独特魅力。

5、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7年,实现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7 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71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25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39倍、37.4倍和5 5倍。覆盖城乡、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89岁。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 02年。科技竞争力居全国第三位。

6、政治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30年来,武汉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发扬壮大,对台、民族、宗教和侨务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军政军民关系和谐融洽。

二、经验——解放思想是加快武汉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

1、“两通突破”领全国城市改革风气之先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是加快武汉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回首武汉改革发展的历程,但凡重大战略和重大决策的提出,重大转折和重大胜利的实现,都与思想解放相伴随,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从汉正街创举到“两通突破”,从洋厂长到“武汉模式”,“武汉·中国光谷”从概念到品牌,“武汉新港”从谋划到建设,诸多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才能形成发展的新理念、改革的新举措、开放的新格局。

2、“敢为天下先”开创多个全国“第一”

在全国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后,武汉在各个改革阶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1979年,武汉市率先恢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984年率先进行“两通突破”的改革,实行对外对内全面开放,开展了商业管理体制和商品批发体制改革;聘请了全国第一个洋厂长,开办了全国第一家技术市场;1986年,武汉商场改制,成为全国第一家同时拥有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大型商业公司,并在1992年成为全国第一家异地上市商业公司;1987年创办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1988年组建全国第一家企业兼并产权交易市场。

3、改革以市场为取向

城市综合改革之初,在多数试点城市选择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情况下,我市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按照突破条块分割、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和以流通改革促进生产、分配、消费领域改革的总体思路,确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指导思想。在其后的各个改革阶段采取的重要举措,都坚持了以市场为取向。

4、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

始终坚持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是武汉市改革开放的突出主题。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经济社会要取得巨大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0年来,我市在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改革发展方略。

5、坚持党的领导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武汉走在改革发展前列的根本保证。30年来,武汉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不断增强信心和决心,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作为全市一切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未来——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跨越

1、向更加注重民生方向解放思想

武汉要有所作为、有所超越、有所突破,必须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跨越。

要进一步把思想从安于现状中解放出来,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在发展目标、方略、方法、道路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把思想从因循守旧的观念和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要进一步把思想从封闭狭隘、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以世界眼光来谋划武汉的发展;要进一步把思想从片面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全面协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理念;要进一步把思想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中解放出来,推动思想向着更加注重民生的方向解放。

2、建立“两型社会”体制机制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核心是改革创新,动力也是改革创新。要探索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城市化发展新路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探索促进扩大开放的体制机制。

3、力争8年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

武汉追求的发展,必须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是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发展。

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筹划培育和发展钢铁、汽车、石化、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8个千亿元产业,同时培育有可能达到千亿元产值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食品工业,以及达到百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旅游休闲、金融业等。力争通过8年左右的努力,使武汉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继续搞好为重点企业的服务,研究出台支持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4、实现民富,促进民享,保障民安

要立足实现民富,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进群众充分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条件。要立足促进民享,不断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立足保障民安,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5、让政绩体现在以人为本上

上一篇:优秀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