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

2024-06-13

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共3篇)

篇1: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

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这些学识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考的知识有价值。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把他的所知结合各方面来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并使其为己所用。

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细思考,因此他必须要学习新东西;

但是,也只有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能成为他的真知。

一个人可以随意地阅读和学习,却不能随意地思考。

思考与阅读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这就愈发加大了人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思想差异 ——

因为天性的不同,导致有的人热爱「思考」,有的人喜欢「阅读」。

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

因此,我们的头脑就承受了完全来自外在的压力。

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

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为喜欢。

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

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

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

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

学者是成天阅读、研究书本的人。

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动人类发展的人,则是直接运用世界这本大书的人。

实际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

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一个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

阅读别人的思想,如同吃别人的残羹剩饭,或穿陌生人丢弃的旧衣。

通过阅读获得的思想与自己心中萌发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遗迹与春天里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样。

阅读只是独自思考的代替物。

阅读时,一个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管束。

此外,很多书籍都无甚益处。

除了向我们表明错误的路径如此之多,如果一个人听从这类书的引导,就会误入岐途。

但是,受天赋指引的人,亦即独立、自发、正确思考的人,却拥有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罗盘。

因此,一个人应当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涸的时候才去读书 ——

即使是最优秀的头脑也会经常发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情况。

因手拿书本阅读而赶跑自己的原创思想,不啻是冒犯神灵的罪过。

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的联系。

独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知道与权威暗合,此时的权威也同时增强了他们二者的力量。

阅读是在用别人的、而非自己的头脑来思考。

自己的独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一个系统,即使它不是严密、完备的。

没有什么比孜孜不倦地不断阅读,让别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进入自己脑中更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将一生的时光都花在了阅读中并从书籍中获取智慧的人,就像是从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个国家的详细状况的人。

这些人可以提供关于这个国家的很多信息,但实际上他们对此地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透彻的了解。

而那些一生致力于深思的人,则像是亲自到过某个国家的人。

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谈的事情,他们对此地的状况完全了解,说起来如数家珍。

但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需要克服:

思考这种事并不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志。

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坐下读书,却不能随时坐下思考。

思想如同客人,我们不能随自己高兴去召唤他们,而只能耐心等待他们的到来。

我们必须要等待恰当的时机,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时每刻都在独自思索。

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余时间」用来阅读是可取的做法。

正如我说过的,

阅读是对独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别人的思考为我们提供精神材料——

虽然常以一种与我们自己的思维完全不同的方式。

出此原因,一个人也不应该读书太多。

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不会习惯于思考的替代物。

因此而忘却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才不会习惯于踏上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遵循别人的思路而忘记自己的思维。

当然,更不应该仅仅为了读书而完全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单纯的经验和阅读一样,并不能取代思考。

纯粹的经验与思考的关系,犹如进食之于消化吸收的关系。

当经验吹嘘说只有通过它的发现,才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时,就像是嘴巴扬言整个身体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劳。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与其他庸人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主题鲜明、内容明确的特点,及由此而来的清晰、流畅。

因为这些人明确、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不管是以散文、诗歌或者音乐的形式。

而普通之人却没有这种果断、清晰,因此二者之间就很容易区分开来。

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征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直接、明确的。

他们说的任何东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其表达见解的方式中也完全显示出这一点。

因此,这些人像精神王国的王侯一般,拥有无可辩驳的权威。

而其他人只是处在从属的地位,这从他们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达风格中就可看出。

因此,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

相比之下,那些头脑庸俗的普通大众,随波逐流于各种各样的流行观点、权威说法与世俗偏见之间,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从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浮现在脑中的思想,犹如站在眼前的恋人。

我们幻想着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思想,自己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

但是,眼不见,心不想!

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时写下,也会有被遗忘的危险,再也无法挽回;

最心爱的人如果我们不与之结婚,也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篇2: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

刘建平:不管是通过阅读《中国教师》杂志还是今天亲自到校考察观摩, 相信很多教育同行对于我们“五个一”拓展型课程的理念及具体操作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所以借此机会我更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催生”这样办学亮点的管理思想。在我看来, 如果没有这些思想“土壤”, 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探新, 也不可能收获如此多的赞誉。

首先我要说, 现代教育呼唤品牌学校, 而要打造品牌学校, 就要时刻把学生的发展当做学校的根本诉求;把教师的成长当做学校的希望所在;把办学的方向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简单说来, 就是要时刻铭记“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线, 也是学校的发展线。在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无论是整洁雅致的校园、缤纷的班级文化活动还是我们有些“较真”的素质教育, 都是我们“用文化来涵养品性, 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育人思路的体现。如果说“用文化涵养品性”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思想基础和发展前提, 那么, 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核心战略。总而言之, 要打响学校品牌, 首先就要体现一种服务精神。品牌来自于社会、家长、同行的认可, 来自于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学校品牌的最终确立不是靠行政命令的授予, 而是靠社会的首肯和群众的认同。

其次, “以生态学的视角看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 指的是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把握教育与学生天性的互动关系, 努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 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让学习与生活紧密交融, 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从这样的思路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以及教学关系民主化, 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注重内容的体验性和环境的开放性, 同时也注重过程的探索性就成了应有的题中之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教育, 让学习与生活紧密交融其实也是我们“五个一”拓展型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支撑。

最后我想说,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志向高远、激情满怀, 要以成熟的生命呵护成长中的生命, 以睿智的心灵润泽稚嫩的心灵。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宽容孩子的过失、欣赏孩子的进步、关注孩子的幸福。任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期间, 我一直努力用生态学的思路来看教育、办教育, 力争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真诚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空间, 每一种学习都能享受成长的愉悦。教育事业最为吸引人的, 莫过于教育工作者能在伴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步体验到一种成长的艰辛与欢乐。能与学生和课程一同成长是我们的殊荣。今天大家看到的一切无非是我们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落实到了具体教育实践中的成果, 所以我更希望大家在逛了校园, 观摩了“五个一”拓展型课程, 感受了校园文化后能够了解支撑我们做出这些的原初动力。

当然,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还是一所正在成长中的学校, 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和遗憾, 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不管后路还有多曲折、多遥远、多艰难, 我们都会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因为航向已经确定, 只要不轻言放弃, 相信教育理想终将成真。

篇3:更需要复兴的是制造业

中国是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工厂。好像是中国人制造了iPhone。中国在2009年仅向美国出口iPhone这一项,就为自己带来了2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其中只有4%是中国获得的附加价值—富士康每组装一部手机,只能赚6.5美元。大多数的钱被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赚去了—iPhone的关键零配件都不在中国生产。

事实就是,中国的制造能力并不强。与此同时,外贸的走弱让传统制造业面临重重危机。那么,“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些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办法,能不能解决这一危机?

它最好别促成一种大跃进思维和投资泡沫。如今,中国的创业板股票平均市盈率已经超过120倍,深圳中小板估值已经超过67倍。我们本期的快公司还向你解释了为何那么多互联网公司正在拆掉VIE回到A股—不回来太傻了。正如我们的采访对象投资人王冉提到的,这种政策上的全力支持会持续很长时间,“未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一些现象已经太疯狂了。

我们本期的封面故事《深圳双城记》则从另一个侧面去看中国制造业的变化。山寨之都深圳,看似有着杂乱无章的制造业基础,现在却萌生出崭新的创造力—就像当初的硅谷一样,它开始吸引更多的人、资源和钱,其构建的生态系统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不久前,一位MIT的学者在参观完深圳之后,感叹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开源集市,却充满活力。

简单来说,是制造业的创新带来了眼下的繁荣。深圳一直都有它的双面性。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可能是建在城市中心的那道墙,如今它依然存在。高通口中的中国2亿部“没有守约”缴纳专利费的手机,大多数都与这里有关联。这种无序反而滋生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市场。在深圳,制造一枚芯片只要2美元,最便宜的全功能手机只要9美元。全球没有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当有人质疑进入100亿美元俱乐部的大疆是不是被捧过头了,无人机怎么可能是制造业的未来时—这种评价当然具有意义,无人机市场规模不大,天上不需要那么多无人机—我们看到一种不可复制的思维,更多瞄准消费品市场的原创硬件不断冒出来,类似富士康这样的传统制造商开始像来自北京及全球的投资人一样,想从它们中挑出下一个大疆。这个自由市场势必会让制造业发生一些改变,它可能比政策扶植效果更佳。

即便在数字时代,制造东西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它关乎一个国家的繁荣。美国人现在正在反思:一个国家为什么要为波音的衰退、Facebook的全胜而起立欢呼?失去制造业,可能会失去创新的根本。这句话在处于泡沫之中的我们听来,有更现实的意义。

上一篇:商场服务经典标语下一篇:配电房管理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