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整论证报告

2024-06-12

土地调整论证报告(精选6篇)

篇1:土地调整论证报告

洞口县人民政府

关于洞口县2010年第一批次用地土地

开发利用论证报告

一、概述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洞口县2010年第一批次用地 承办单位:洞口县土地储备中心 主管单位:洞口县人民政府

(二)论证范围及依据

1、论证范围

为了落实县委、县政府2010年-2012年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提高城市品质,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战备方针,对洞口县2010年第一批次用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济效益的可靠性,用地需求及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论证。

2、论证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⑵•洞口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⑶•洞口县土地利用规模控制规划‣; ⑷•洞口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二、拟开发土地概况

(一)区位条件

洞口县2010年第一批次建设用地位于洞口大道以北、文昌北路以东、新村北路以西、德民路以南及以北的部分集体土地。行政区域属洞口镇竹山村、平栋村,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二)面积、地类及权属

洞口县2010年第一批次拟开发用地面积为24.1329公顷,属集体土地。农用地转用23.4941公顷,其中耕地5.3289公顷,林地18.1652公顷,建设用地0.6274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0.0279公顷,工矿用地0.4971公顷,特殊用地0.1024公顷,农村公路0.0114公顷)。四至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无争议。

三、城市规划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战略思想,洞口县2010年第一批次建设用地符合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圈内”土地。

(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洞口县2010年第一批次建设用地符合我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洞口大道以北详细控制规划。

四、规划用途及拟供地情况

本批次建设用地规划作为城市道路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市政广场用地、公共停车用地、商住用地、绿化用地

及其它用地。属洞口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圈内”用地,总用地面积为24.1329公顷。其中:行政办公用地面积6.609公顷;市政广场用地面积2.2841公顷;商居用地面积5.6664公顷;绿化用地面积3.8275公顷;道路用地面积4.4075公顷;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1.0328公顷,其它用地0.3056公顷。本着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供地政策以“招拍挂”方式和行政划拨方式出让供地。

五、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第一批次建设用地项目总用地24.1329公顷,拟使用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23.4941公顷,其中耕地5.3289公顷。

六、土地开发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本批次用地土地开发利用总投资约8965.77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配套费6234.56万元,征收土地费用1291.216万元,土地报批费1440.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该项目用地报批和征地补偿等费用资金筹措方式,一是多年来土地收益储备金7000万元;二是银行贷款2000万元。

七、组织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相关规定,第一

批次用地向省国土资源厅报批,批准后由县国土资源局依法拟定征收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规划管理,征地拆迁、用地管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同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八、征地补偿安置

该批次建设用地涉及征用洞口镇竹山村、平栋村的集体土地共24.1329公顷。征地补偿费用标准严格按湘政发„2009‟43号、市政发„2008‟16号文件执行。征地总费用1291万元,征地费用综合标准54万元/公顷。被征地农民安置的主要形式为货币安置、社会保险安置等。

九、项目可行性分析

该地块位于县城北部,涵盖洞口镇竹山村、平栋村,属于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该地块规划用途为行政办公用地、商居用地、停车场、市政广场、道路用地等综合性用地,东接新村路,西接文昌北路,南邻洞口大道,交通十分便利。征地范围内有耕地5.3289公顷,林地18.1652公顷,工矿居民点0.6388公顷。从总体上看该征地区域内拆迁费用少,难度小,有利于储备土地,加上区位优势明显,土地升值空间大,极具开发潜力。

二○一○年四月七日

篇2:土地调整论证报告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一、论证范围及依据

(一)论证范围

为了落实六安市委、市政府2010年-2020年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六安市经济发展的战备方针,对六安市近20年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济效益的可靠性,用地需求及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论证。

(二)论证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⑵《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⑶《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1996—2010)》; ⑷《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二、土地规划指导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按照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数量稳定。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性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统筹安排各业、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按照六安市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统筹安排区域、城乡用地,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减少对市域内生态脆弱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大对生态脆弱区、生态涵养林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拟规划区土地概况

(一)区位条件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是安徽省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二)面积、地类及权属

全市土地总面积1840117.36公顷,人均拥有土地资源2855平方米,居全省16个地(市)第2位和第4位。其中农用地151901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55%,建设用地190402.96公顷,占10.35%,两者之比为7.98:1,未利用土地130696.80公顷,占7.10%。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比为13.1:1。四至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无争议。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三)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 1.农用地结构与分布:

⑴耕地。面积674246.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4%。水田与旱地之比为2.81:1。耕地主要集中在霍邱、寿县、原六安市,面积占全市的83.0%,其余在舒城县东北部和金寨、霍山两县的北部。

⑵园地。面积62376.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9%,其中桑园27096.38公顷,占43.44%,茶园26398.77公顷,占42.32%,果园6974.53公顷,占11.18%。主要分布在金寨、舒城、霍山三县的低山、丘陵区,占全市园地面积的71.51%。

⑶林地。面积589188.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02%,其中有林地463626.2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8.69%,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两个山区县,林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2.93%,舒城和原六安市两个半山区县(市)的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4.8%,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8.9%。

⑷牧草地。面积1865.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0%,主要是天然草地,分布在霍邱、寿县的沿湖、沿河洼地,占73.41%,其次是原六安市和霍山县有零星分布,占24.47%。

⑸水面。面积为191340.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其中可养水面63333.33公顷,占水面面积的33.1%。水面遍布全市,五库三湖一塘为大水面集中区域,占水面的31.89%。

2.建设用地结构与分布:

⑴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38637.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3%,其中城镇用地13959.0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14211.27公顷,独立工矿用地5375.40公顷,特殊用地5092.15公顷。居民点呈点状分布于全市,相对集中在原六安市、霍邱和寿县,占76.73%,南部山丘区居民点用地较少。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舒城县和原六安市;特殊用地主要分布在霍邱县、寿县和原六安市。

⑵交通用地。面积18996.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主要是农村道路13606.00公顷,占交通用地的71.62%,公路5367.56公顷,占28.26%,呈网状分布于全市,铁路仅有舒城县有16.42公顷。

⑶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276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8%,主要分布于寿县、霍邱两县,占水利设施用地的87.2%,舒城、金寨、霍山三县分布较少,共占2.8%。

3.未利用地结构与分布:

⑴苇地。面积6913.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7%,主要分布在寿县、霍邱两县,占99.3%。

⑵滩涂。面积29317.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寿县、原六安市、霍邱县,占93.4%。

⑶未利用土地。面积94465.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3%,主要零星分布在原六安市、舒城、金寨、霍邱的山丘区,占75.05%。其中田坎田埂面积63055.25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66.75%,是未利用土地的主体。

四、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一).2000年土地利用目标

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57.30万公顷,农田保护率为85%,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⑵全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净增耕地2700公顷,耕地总量达67.69万公顷;扩大耕地播种面积,使复种指数提高到200%。

⑶增加有林地和园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由28.9%提高到32.0%。

⑷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压缩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加能源、交通、水利和工矿等基础设施用地,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化水平达35%;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777.34公顷之内。

⑸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根据条件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实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略多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新增耕地8827.34公顷,净增2700公顷,土地垦殖率达36.8%,并在逐渐提高耕地质量上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⑹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地产市场,大力挖掘城镇存量土地利用潜力和效益,减少新征用地量1794.75公顷。

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效益。

(二).2010年土地利用目标

⑴努力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净增耕地7300公顷,使耕地总量达到68.15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57.30万公顷以上,保护率达85%以上。

⑵继续增加有林地和园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

⑶继续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进一步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化水平达44%,各项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8330公顷以内。

⑷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开发复垦规模。农田整理面积达30万公顷,土地复垦面积13590.00公顷,土地开发面积5879.00公顷,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的耕地面积达到27300公顷,净增耕地7300公顷,土地垦殖率达37.0%,土地开发利用率达94.6%,农用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国有存量土地整理开始规范有序地进行,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⑸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更高,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耕地集中连片,格田成方,农宅地全部入规划点,企业相对集中进镇。

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2020年土地利用展望

完成省下达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调整农用地布局。全市耕地保有量到2020年不低于645787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561910公顷,质量有提高。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优质耕地的保育;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生态用地建设的关系;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及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将零散的小面积耕地逐步调整至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耕地与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加快农用地整理及农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路、林、沟、渠、田有机结合,农用地系统运作效率显著提高的农地格局。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推进“一核、两轴、六区”城镇空间体系发展。适度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引导城镇发展方向,确保各类基础和支柱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及民生项目的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194678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12262公顷以内。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促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注重内涵挖潜,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闲置空闲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到2020年控制在102.47平方米以内;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值目标年有显著提高。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网络。规划期内,保持一定数量的生态用地,至2020年,林地规模不低于644115公顷,园地不低于55341公顷,具有生态效应的水域为94492公顷。落实生态功能区,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协调一致,因地制宜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五、具体规划实施方案

1.认真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对各类用地特别是对耕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要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制定并严格执行年度占用耕地计划控制指标,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做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2.保障重点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优先确保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合理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及重要原材料工业建设用地,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重点保证六安市城市建设用地,以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逐步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

3.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发挥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在确保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林、园、牧和水产养殖用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结构和布局调整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局部服从整体,近期服从长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4.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全面有计划地开展“宅、田、林、路、渠、塘、坟、开发性农业”八位一体的土地小区综合整理模式,山丘区推行坡改梯,增加有效耕地和园地面积,结合复垦废弃窑场用地和开发未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建立生态农业体系,以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

5.实施科技兴农,改善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山区停止砍伐天然林,实行封山育林,禁止在25°以上坡地上开荒,对已开荒的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园,或改造成梯田,增设生态林保护区;加强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丘岗平原区结合土地整理,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防止和治理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土地。

6.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对农用地加大投入,开展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林、园地和可养水面,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养殖水面比例。通过对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改造,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革新村居方式,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

六、土地利用规划特点:

(一)整体性

六安市在总体规划中全面考虑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了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综合了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协调了部门用地矛盾,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作出了调整,使之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了六安市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二)战略性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表现在它所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三)控制性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纵向来讲,六安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到国家、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六安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是国家、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反馈,这是按行政区域分级的规划;横向来讲,六安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六安市内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七、土地规划可行性分析

六安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开发价值提高,开发潜力提升。其规划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规划方案选优。

规划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的用地需求,在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妥善安排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非农用地内部、农业用地内部的关系。通过走内涵式的集约发展道路,既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又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同时又适时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属性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六安市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而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是可行性强的方案。

(二)规划采用数据准确、方法科学。

1.规划修编所采用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准确可靠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依据充分,方法科学规划修编过程中,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土地利用的潜力进行了科学分析,并严格按照省下达我市的规划控制指标,对各主要用地部门用地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制定出能为各方所接受的科学的规划方案。

3.规划中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既符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益。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理顺土地利用关系,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矛盾,统筹兼顾,远近结合,为城市建设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提供土地保障,体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规划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农业生产需要。

3.改善生态环境

篇3:土地调整论证报告

一、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论证概述

(1) 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论证工作的依据:国家法规、导则和规范以及技术标准;设计单位制定的监督规范;核电站的定期试验监督大纲;核电厂的最终安全分析报告和维修政策;设计单位和供货商文件, 主要包括《系统设计和运行手册》 (SDM) 和《设备运行和维修手册》 (EOMM) ;经验反馈, 包括国内外同类单位的经验反馈, 已运行的参考电站相关设备的经验反馈;维修导则。如法国EDF及美国EPRI的相关文件。

(2) 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论证工作主要分为以下2个阶段。

第一阶段 (筛选和分类阶段) , 对核电厂所有预防性维修项目进行分析整理, 筛选出由于大修周期延长而导致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的项目, 然后按照设备安全等级、设备类型、设备属性 (制造厂家、型号、运行条件等) 等进行分类合并。

第二阶段 (论证分析阶段) , 通过核电厂已有的运行、维修、试验数据以及可利用的通用数据, 结合厂家建议及相应规范、标准的要求, 采用经验反馈的方法, 评估预防性维修项目周期调整的可行性;对于经验反馈方法不能充分说明周期延长可行性的预防性维修项目, 通过故障模式影响分析等方法进行专项论证和评价。

二、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论证方法

(1) 经验反馈法。预防性维修周期的调整通常基于运行经验反馈, 以运行经验反馈为主要依据进行论证的方法称为经验反馈法, 是定性分析的一种。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电厂自身的维修历史经验, 据此评估运行周期的延长对设备或系统相关性能参数的影响, 乃至对整个电站安全运行的影响。以运行经验反馈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在国内外预防性维修周期延长论证中都是首选的方法。

(2) 以可靠性与技术特性为中心的维修。RCM (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 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是目前国际工业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用以确定设备或设施预防性维修需求、优化维修体制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它通过对准则的7个问题的回答, 分析确定维修什么设备、为什么修设备、何时修设备、谁来修设备等问题。通过RCM, 可以制定适合企业要求和设备特点的预防性维修和纠正性维修, 即制定设备的维修策略。TCM (Technical Analysis Centered Maintenance of I&C Equipment) 是以技术分析为导向的仪表控制设备维修优化, 通过功能分析确定需要执行预防性维修的设备;通过技术分析 (工作原理、失效模式、可靠性和降级分析) 确定正确的维修方法、频度, 以及相关维修活动的技术标准。

RTCM (Reliability&Technique Centered Maintenance) 是以可靠性与技术特性为中心的维修, 它保留了原RCM分析主流程的基础上, 考虑了核电站仪控设备可靠性与失效数据的特点, 加入了技术特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环节, 优化了故障模式分析步骤。

(3)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FMEA) 是可靠性定性分析方法的一种。可靠性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各种故障模式, FMEA是实现这一步较常用的方法, 它主要用于研究部件和设备的失效, 应用于以不同技术 (电器、机械、液压传动装置等) 或以多种技术为基础组合成的各种系统。对核电厂来说, 主要考虑系统的每一主要部件是如何发生故障的, 以及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功能如下:

(1) 判别安全与非安全故障, 主要用于与安全相关的可靠性的定量估计。

(2) 判别重大故障, 如果这类故障模式不能在设计中消除, 它们就决定了运行试验的频率或维修间隔。

(3) 预估达到可靠性目标部件的质量水平, 特别是电气系统。

(4) 鉴别为消除不可接受的故障机理需要进行的设计修改, 这类故障可能会产生不可接受的安全或运行状况。

(5) 判断故障探测的必要性。

(4) 概率安全评价 (PSA) 。PSA分析利用PSA模型, 通过修改定期试验相关核安全功能的失效概率, 计算定期试验周期延长后导致的堆芯损坏概率增量。通过比较该风险增量与相关法规或规范中的允许增量准则比较, 评价试验周期延长的可行性。

三、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论证过程

(1) 分类筛选阶段。针对核电厂大修周期延长, 依据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对预防性维修数据库中的预防性维修项目进行分类, 并筛选出需要延长检修周期并进行论证的预防性维修项目。主要是按照设备的专业类别 (机械类、电器类、仪表类) 、项目的重要性、所属系统、设备类、设备特性、项目工作内容、周期等, 对预防性维修项目进行逐级分类。筛选是在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预防性维修项目的周期, 预防性维修项目与反应堆标准运行状态, 以及维修历史数据和经验反馈, 筛选出需要延长检修周期并进行论证的预防性维修项目。

(2) 论证分析阶段。针对检修周期需要延长的预防性维修项目, 主要论证步骤如下。

第一步:研究项目相关的设备技术规格书、预防性维修大纲、维修规程、相关规范及标准要求等, 查询对维修周期的有关规定, 以及运行条件的变化是否会对设备的性能造成重大影响等。

第二步:收集项目相关的维修历史数据, 包括每次维修的完工报告、工作记录、经验反馈单, 以及相关设备纠正性维修的历史资料等。

第三步:采用经验反馈的方法对项目进行论证和分析。下面以原检修周期为1年的项目周期延长半年的论证为例, 说明采用经验反馈方法的论证步骤。

(1) 如果相关预防性维修的维修过程没有出现结果不满意的情况, 且在相关设备的运行历史中, 从未进行过纠正性维修, 则论证通过, 该预防性维修项目的周期可以延长至新的燃料循环周期。否则, 需要进行进一步论证。

(2) 如果维修过程出现过结果不满意的情况, 或者设备进行过纠正性维修, 首先分析该不符合项的发生是否与时间有关, 如果是人为或偶发性等因素发生的, 则不影响周期延长的论证。

(3) 如果是腐蚀、磨损、老化等随时间逐渐变化的因素, 则核查在该检修后连续两个周期内, 是否因同样原因导致维修过程出现不满意的情况, 或进行纠正性维修, 若否, 说明经过检修后, 设备可以连续安全稳定运行两个周期, 则论证通过;若是, 则依据具体结果采用插值法推算周期延长半年的情况, 若情况可接受, 则论证通过, 否则, 论证不通过。

第四步:对于核电厂的维修历史数据不充分, 无法作出明确判断的情况, 可采用相似核电站或常规工业的相应可靠性数据进行论证和分析。具体方法与第三步相同, 但需要注意数据的适用性。

第五步:采用以上经验反馈方法论证不能通过的维修项目, 可采用RTCM分析、FMEA分析和PSA分析进行论证。

第六步: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满足检修周期延长的要求, 可采用以下方法对检修周期进行调整:

(1) 对于原检修周期>1年的项目, 采取缩短检修周期, 以适应大修周期调整。

(2) 对于原检修周期为1年的项目, 可对设备采取技改措施, 如技术改造或更换设备等, 以达到系统设备预防性维修政策的目的。

(3) 对于不能满足周期延长要求, 并且没有必要实施技改措施的周期为1年的大修预防性维修项目, 可改为日常预防性维修或预测性维修, 但需要对其条件改变的影响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预防性维修是核电站维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性维修周期是确保核电站安全、稳定、经济发电的重要保障。核电厂大修周期调整后, 相应的预防性维修项目周期需要进行调整。因此, 合理的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的论证方法和规范的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的论证过程, 是保证设备的可靠性, 保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

摘要:针对核电厂燃料循环长度延长后, 引起大修期间执行的预防性维修项目周期的调整, 介绍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的几种论证方法:经验反馈法;以可靠性与技术特性为中心的维修;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以及概率安全评价。阐述预防性维修周期调整的论证过程。

关键词:核电设备,预防性维修,周期

参考文献

[1] 张圣, 陈世均, 瞿勐等.核电站预防性维修大纲的编制与优化[J].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1 (10)

[2] 孙国臣, 朱立新, 王小海.对美国核管会运行经验反馈的研究[J].核安全, 2011 (1)

篇4:土地调整论证报告

摘 要: 从分析我国当前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立法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入手,分别就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农村宅基地权属的调整以及整理后新增土地的发展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土地整理立法、健全土地权属调整运行机制以及注重土地权属调整中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土地权属调整;农民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06-05

随着农村土地整理的深入开展,土地权属调整作为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实质是各土地权利人利用整理前在整理区土地上所拥有的权利,通过土地整理参与者公认的权属调整转换机制,按照土地整理参与者公认的原则和标准,合法地换回整理后土地上的相应权利的过程。[1]

一、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问题概述

(一)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立法现状

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相关立法,在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呈分散规定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而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权属调整更是牵涉到各方的利益,因此完整的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应该包括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和行政法律制度。[2]

1.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民事法律制度立法现状。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民事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为民法中的土地物权法律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土地他物权制度。虽然《物权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一系列土地权利,但土地物权体系并不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权利设定过于简单,对于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基础上产生的空间权、建筑权、耕作权等土地权利均未涉及,而且对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流转限制过多。

2.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经济法律制度立法现状。随着土地整理由私人为主的自发行为逐渐转变为以政府为主的社会化活动以来,作为在经济法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宏观调控法,也不断地介入到土地整理过程中,二战以后土地整理的宏观调控法在西方国家纷纷出台。[3]而我国目前尚未颁布完整统一的土地整理法,现行法律法规对土地整理过程中诸多方面缺乏明确规定。首先,国家在土地整理中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得到明确;其次,对于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权属调整规划如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第三,对于参与土地整理的社会公共机构没有明确规定,土地整理的公众参与性较差。

3.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行政法律制度立法现状。完善的地籍管理、统一的土地权属登记是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受部门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至今未建立起专业化、规范化、属地化的农用地权属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仍然没有得到具有国家统一法律效力的严格登记,土地登记缺乏应有的不动产物权设立的公示功能,许多权属纠纷并未通过权属登记管理予以有效地解决。

(二)土地整理权属调整运行机制现存问题

在当前土地整理主要由政府推进,整理资金基本由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国家和各级行政机构必然在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在相关法律、制度环境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土地整理权属调整运行机制存在着以下问题:

1.参与实施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根据《土地管理法》以及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规定,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整理中的定位是指导部门,具体实施土地整理的是“土地整理专门机构”。在实践中“土地整理专门机构”主要指各省、市国土资源厅(局)下属的“土地整理中心”,其性质是“国土资源厅(局)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造成了土地整理的指导部门与执行部门之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此外,在土地整理项目开展过程中,还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机构、项目权属调整的设计机构、预算编制机构、工程施工和监理机构等土地整理从业机构的参与,法律对于它们的职责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2.土地整理中权属争议处理机构设置不明确。2002年12月修订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同时该办法第十四条又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案件”应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即当事人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提出了“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概念,但对其职责范围、机构设置,仲裁程序等涉及实际操作的重要内容都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3.土地整理中权属调整争议缺乏司法救济途径。根据物权法精神,物权纠纷只能通过法律途径,不能通过行政裁决或行政处理的方式。[4]而国土资源部在《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对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的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经协商不能解决的……争议由当地人民政府调处”。可见我国目前对于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采取的仍然是使之纳入到行政处理和行政复议的救济途径,实行行政复议前置的做法,土地权属争议的解决尚未完全司法化。

4.公众参与制定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方案缺乏法定程序保障。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的产生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应该通过公众参与、咨询与听证等公开、民主的决策程序来予以保障。而现行法律法规只是对公众参与制定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方案作了原则性规定,如“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征得2/3以上土地权利人的同意,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当在有关乡(镇)、村进行公告”等,而至于那些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的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如何行使其申诉权利,土地整理机构如何听取公众意见,修改并完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等方面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

二、农用地整理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

(一)多部门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现状

由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均未对农村土地中面积占主导地位和土地权利人众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发证工作做出具体规定,在实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是根据行政管理的归属来划分的,按照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来选择不同的登记机关。登记机关的不统一,必然造成过分强调土地登记在行政管理方面功能,弱化了其对于物权公示作用,同时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属证书的不统一,也必然导致土地登记的标准、口径、效力等不统一,造成土地权属关系的混乱。

(二)多元化发展: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安排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国家从农村基层制度建设领域的逐步退出以及乡村社区权利的加强,我国农村土地自发性的制度创新带来了千差万别的农地制度。[5]作为典型农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在此过程中逐步走向多元化。“均田承包”虽然满足了“公平”的需要,但却始终面临着人口增减带来的土地再次分配的压力以及由于制度预期不足而带来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各地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都成为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多样化创新的动力与诱因。当前我国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主要有均田承包制模式、贵州湄潭模式、规模经营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土地租赁模式以及土地反租倒包模式等六种┠J健

(三)简单化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规则┫肿

相对于现实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安排的多元化,现行农地整理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的规则显得过于简单划一。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对需要调整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位置应尽量与开发整理前保持一致或大致相当。相应地,各地在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具体办法时也纷纷体现了这一原则。此外,虽然土地承包人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但仍需要通过乡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笔者认为过于简单化的调整原则以及附加的限制性规定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普遍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

三、农村建设用地土地权属调整中农民权益的保护

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分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农村工矿废弃地整理,而目前主要开展的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的土地权属问题,主要涉及农村宅基地的调整以及在调整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护。

(一)“宅基地的可继承性”与“一户一宅政策”的矛盾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农村住宅能够被合法地继承。由于我国实行“地随房走”的原则,在住宅被继承的同时,宅基地的使用权也自然地被继承了,因此就客观存在着一户可能拥有多处宅基地的情况。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新增人口对宅基地需求的压力,《土地管理法》和《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中都明确了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原则。因此“宅基地的可继承性”与“一户一宅政策”之间产生了矛盾。

(二)农居点整理的特例——“城中村”改造中土地权属的调整

在当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土地权属的调整,包括宅基地权属调整和其他集体建设用地权属调整,且该土地权属调整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即土地由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而对“城中村”的改造的原因是“城中村”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规划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这并不能成为土地权属调整的理由。因此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集体土地权属的调整模式值得┕刈ⅰ

四、新增土地权属调整中农村土地发展权的配置

土地发展权的基本观念就是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6]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应该包括农用地发展权,农村建设用地发展权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发展权。当前在农村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农用地整理中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中新增土地的发展权问题。

(一)农用地整理中关于新增土地相关规定┓治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以及国土资源部在关于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关规定,“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有偿转让给其他需要履行占补平衡义务的用地单位”,其核心内容就是农用地的土地发展权向建设用地使用者的有偿转让,实质上就是年度许可的土地发展权配额指标在不同土地使用者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转让。我们认为对《土地管理法》中所规定的土地整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应该作广义理解。所谓“投资”不仅是指资金的投入,也应该包括农村土地的投入。因此农用地发展权的转让费用也应该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中有所体现,否则将会损害农村集体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中关于新增土地相关规定分析

2004年10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提出了“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根据此项规定,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产生的新增土地,只能作为耕地用途,这对农村建设用地发展权造成一定的限制与影响。首先,“挂钩”政策限制了新增人口宅基地使用权的获得机会。由于宅基地是基于成员权而取得的,带有福利性质的“份地”,未来新增的农村人口完全有理由和资格申请符合国家标准的宅基地。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指标,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法律体系,加强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机制建设

1.制定以“授权性法律规则”为主的土地整理及权属调整法律、法规体系。[7]首先任何部门的法律规则都兼有义务性规则和授权性规则,而且在现代法律中,授权性规则占居首要地位[8];其次由于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过多地强调义务性规范,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的情况下会出现行政权的过度膨胀与滥用,从而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法律、法规应采用以授权性规则为主的立法方式,以激发民众参加土地整理的主动性。

2.进一步完善土地物权体系。虽然物权法已经颁布并实施,但物权法只是规范物权的基本法律,并非物权法律体系的全部。因此我国物权体系的完善,仍然需要通过在实践中制定和修改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来完成。同样地,土地物权体系也需要在发展中逐渐完善,以期对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范围的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涵以及集体土地流转等重大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3.加强登记立法,统一登记机构。虽然《物权法》已经对不动产登记做出了规定,但是大量的具体规则仍需要专门的不动产登记法来明确,此外现行《土地登记办法》只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层级较低,因此急需制定《土地登记法》以结束现行土地登记“政出多门”的局面。此外,在当前土地登记技术和方法不成为主要障碍的前提下,应该以土地行政管理机构为基础,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机构。

4.明确土地整理权属调整与权属争议处理的机构设置。通过立法明确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及机构的运行章程、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同时通过修法,改变现行立法中不同法规对土地权属纠纷处理的模糊与矛盾之处。

5.加强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建设。土地整理中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除了有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非常设机构(如土地整理规划公众随访中心、热线电话等)以外,还应该包括“民间组织”。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民间组织”的构建要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等灵活地结合起来。此外还要通过建立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公民请愿制度等一系列程序性制度,保障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中公众的有效参与。

(二)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J

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与流转的关系,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按自愿原则,将分户承包的土地适度集中,以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此外建议取消乡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的批准限制,改“批准制”为“备案制”,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

(三)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农民权益的保护

1.实行“一户一宅、合理补偿”政策。公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只是就申请而言,法律不应当禁止公民通过继承等方式取得两处以上宅基地使用权的行为。出于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宅基地在被继承房屋的存续期间,可以保留;但如果出现房屋损毁或发生土地整理项目的情况下,应该执行“一户一宅”的政策,并且对于现存房屋的价值进行合理地补偿。

2.“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权属调整的两种模式。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除因公共利益而需要对集体土地进行征用以外,不应该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以保护农民的权益。否则国家应该从土地所有制改变而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中留出合理的部分,用于建立村民社会保障体系与职业培训┨逑怠

(四)建立土地整理中新增土地发展权的合理配置模式

笔者对新增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作如下建议:首先,将新增耕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的转让费用在国家、土地整理投资者以及农村集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真正体现“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其次,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中新增土地的用途按比例划分:部分新增土地必须作为耕地,以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其余土地则由农村集体自行确定其用途,如果作为耕地的,还可以参照农用地整理的做法,折抵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并将指标转让费用再进行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余振国,吴次芳.我国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机制建设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116-120.

[2] 韩松.论土地法律制度体系[J].政法论坛,1999(5):43-44.

[3] 郭洁.土地整理过程中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3(6):88-95.

[4] 高富平.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3.

[6] 孙弘.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郭洪泉.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法律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1(1):32-34.

篇5:苏州河航运功能结构调整方案论证

苏州河航运功能结构调整方案论证

为配合苏洲河航运功能重新定位分段,确保航运功能结构方案顺利实施,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分析现状、总结影响,提出三大措施,即管理法规的制定与颁布、水上交通港航管理设施的完善和建设、配套工程的建设,为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的进一步探入打下基础.

作 者:陈虹 邹志业  作者单位: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20 刊 名:水运工程  PKU英文刊名:PORT & WATERWAY ENGINEERING 年,卷(期): “”(10) 分类号:F550.3 关键词:苏州河   航运功能   结构调整   方案   论证  

篇6:土地调整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

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项目名称: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控规名称:《上饶市三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调整范围:上饶市三江片区D-d-4地块 编制单位:上饶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 资质证书编号:【赣】城规编第(082007)资质证书等级:乙级

项目负责人:刘志生 工程师 编制成员:余瑞鹏 刘宜分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目 录

一、项目解读

二、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背景

三、上饶市信州区中学选址分析

四、开发容量推算

五、可行性分析

六、研究结论

七、调整图则

八、规划实施建议

九、意向性方案 附件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项目解读

(一)规划调整地块项目简介

2004年11月,上饶市城市规划局根据上饶市建设项目审批会第七号会议纪要,同意办理了信州理工学校选址意见书,用地面积为64035.2平方米。上饶市信州理工学校(即三江片区D-d-4地块部分用地)由于招生困难,学校一直没有投入运营,用地长期闲置,校区于2009年被信州区政府回购,2011年5月上饶市人民政府将该地块划拨予上饶市信州区教育体育局使用,土地性质为教育用地,规划为上饶市信州中学建设用地,由于各种因素,校区一直未能开展建设,自2012年底起一直用于扶持、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租与上饶市信州区信息服务业产业园使用。

根据2013年4月25日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政府区长办公会议记录摘要,会议原则同意将回购的原信州理工学校用于建设信息服务产业园。根据2014年7月30日上饶中心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会会议纪要,会议原则同意信州中学(原信州理工学校)地块调整为信息服务业产业园用地,对中学重新选址合理布局。

考虑原控规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性,将原信州理工学校用地及其与陵园路之间的用地进行整合,即D-d-4地块,对该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进行可行性论证。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地块区位与范围

该地块位于上饶师范学院西侧,志敏大道南侧。在《上饶市三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该地块规划为高等学校建设用地。其东面为明阳大学公馆小区及特殊教育学校,其西面主要是住宅用地,其南面为公共绿地与上饶集中营隔着一条水系而望,其北面主要是大学春城小区。该地块规划范围东接其他教育机构建设用地,南、西至陵园路(规划30米),北至志敏大道,占地面积87316.45平方米约为131亩。详见图1-1。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周边及自身发展条件

目前该地块租与上饶市信州区信息服务业产业园使用,毗邻“上饶大学城”。从区位上来看,“上饶大学城”与上饶市信州区信息服务业产业园都处于志敏大道城市发展轴,“上饶大学城”以其高效富有活力的教育科研产业迅速发展,上饶市信州区信息服务业产业园是全省第一个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产业园、全省第二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在信州区委,区政府的扶持下,目前引进50余家信息服务类企业,园区分别与中国网库集团、上饶移动彩云联盟合作共同打造“上饶电商谷”和“上饶慧谷”。园区发展势头迅猛,预计“上饶电商谷”、“上饶慧谷”、和“淘宝广场”建成之后,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园区将成为省内领先的信息服务业类企业聚集区,园区的发展为该区块的居住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同样,丰富的就业机会为该区域的住宅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上饶大学城”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城市活力,同时也为园区提供了知识储备与技术保障。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发展思想。北面居住用地与南面公共绿地为三江片区提供高质量的人居游玩休憩环境,协同“商、住、游”同步发展,建设和谐三江片区。总体来看,该地块周边及自身条件优势明显。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四)区域交通条件

规划地块毗邻城市主干道志敏大道,并在其附近设有公交车站点,这将为本区块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陵园路的建成为规划地块提供更多交通便利条件和疏导交通空间。目前,上饶大桥、丰溪大桥等相继建成,开辟了主城区与三江片区的快速联系通道。主干路上饶大道、志敏大道已经建成,为三江片区的内外部沟通联系建立了主构架。三江片区路网结构已经显现,大部分路网已经建成。优越的区域交通为该区块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详见图1-2。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五)开发建设综合优势

随着上饶市推进三江片区城市建设的步伐,周边利用条件将逐渐转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经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办公及商业氛围。同时现状用地地势平坦,有利于减少工程建设的土方量。

(六)现状解读

地块现状地形地貌较简单,地势平坦。该地块建设情况主要为上饶市信州理工学校建成部分,西部赣东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中华之星幼儿园建设部分及少量居民建房。规划范围内现状建设量不大,土地开发拆迁成本不高,有利于土地出让和开发。详见图1-3。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背景

(一)《上饶市三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根据三江片区为综合性城市新区的性质,其功能定位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首先,三江片区与现状城区跨江发展,交通条件需要三江片区功能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避免大量交通在信江两岸之间跨越;其次,在调整现状三江片区西侧工业基地由上饶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后,因多方面的原因仍有部分企业未搬迁,因此三江片区在现状工业基地基础上宜适度发展服务产业用地,满足三江片区经济发展、就业和交通等需求。

三江片区山水(江、河、湖)的良好环境造就了目前大红鹰优质楼盘在三江的建设,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把上饶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三江片区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发展滨江、滨河、滨湖类型的滨水住宅和山景住宅,适度控制在本区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充分发挥景观地带用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三江片城市中心区(市级中心)由市级公共服务主中心和与老城中心并联,与三江片区北岸隔江相对,形成“三心并一心”的“丫”字型空间形态。

三江片沿江地带作为城市中心区的一部分,其功能应与主中心和老城中心功能错位发展,充分突出环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境优势和后发优势,展现上饶二十一世纪未来现代化、生态化的特色。

首先,总规中提出发展三江口商业中心区和“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商务中心,使其具有强大的商务功能,三江片沿江地带宜发展以办公为主的商务中心,结合现状上饶会议中心,可适度发展会展业,现状商业中高档次设施不足,精品意识不足,三江片区宜发展以品牌为主的精品商业设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息时间的增加,休闲商业诸如咖啡吧、茶吧等结合环境的设施已成为商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片区环境优越,宜积极发展,同时结合良好的自然环境,城郊宜发展旅游度假或休闲旅游产业;教育科技是三江片区重要的特色功能区,也是三江未来文化发展的支撑。教育服务设施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宜结合三江片区中心设置教育科研社会化服务中心;上饶集中营已编制详细规划,形成红色旅游为主题的主题公园。

根据上述分析,上饶市三江片区发展主要功能为商务(金融)、商业(精品、超市)、休闲商业、旅游度假商业、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信州区)、会展、文化娱乐、主题旅游公园、房地产(滨江、滨河、滨湖、山地房产)及教育科研。D-d-4地块即拟规划调整地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实施的。

(二)地块实施评估

上饶市信州理工学校部分建成后,由于招生困难,校区一直未能投入运营,于

2009年被信州区政府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回购,2011年5月上饶市人民政府将该地块划拨予上饶市信州区教育体育局,规划为上饶市信州中学建设用地,由于各种因素,信州中学也一直未能开展建设,从2012年底起一直用于扶持、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租与上饶市信州区信息服务业产业园使用。

拟调整地块在原控规中用于扶持教育事业,本意提升上饶市人才的竞争力,由于生源少,师资力量缺少,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校区一直未能投入运营。从经济层面看,浪费了政府和社会资源;从土地利用上看,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闲置,增加城市土地供应压力,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化使用,同时,一定程度制约着上饶市信息服务业产业园的发展。

(三)地块性质及指标调整的必要性

1.提升信息产业园产业的需求

随着上饶市三江片区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趋匮乏。如何最大限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符合控规中提出的弹性原则,即弹性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因素,也是规划水平高低的划分标准。结合规划目标,合理安排用地布局。根据不同需要,合理确定基本单元用地面积,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不同使用需求,提供灵活可变的地块使用组合。

目前,该地块租与上饶市信州区信息产业园使用,地块用地性质为教育用地,这极大的限制了信息产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业园建设规模扩大及产业规模化发展。这一矛盾造成信息产业园区产业处于发展瓶颈。随着产业园区企业进驻的增加,这一矛盾将日益凸显。该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的调整对提升产业园区产业十分有必要。2.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拟调整地块,为上饶市信州区信息服务业产业园租用地。随着上饶市信息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园区对土地的需求程度日渐明显。上饶市信州区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园区建设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然而,园区商务办公功能仍不完善。对该地块进行合理调整开发利用,有利于完善上饶市信州区信息服务业产业园商务办公功能。

(四)规划地块调整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

6、《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7、《江西省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管理办法》

8、《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2014年版)

9、《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10、《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1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13、《上饶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14、《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15、《上饶市三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6、《上饶市三江片区(汪家园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17、《上饶市空港新区发展规划》 18、2013年4月25日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政府区长办公会议记录摘要,2014年7月30日上饶中心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会会议纪要

19、国家、省、市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建筑设计、建筑管理技术规定。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上饶市信州区中学选址分析

(一)三江片区中学教育用地布局现状分析

目前三江片区居住用地建设量仅为三江片区总用地的7%,片区范围内的现状常住人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各村庄村民,计18431人,城市居民共15346人(含上饶师院),两项共计33777人。其中,村民人口的分布情况见村庄人口分布图。人口分布较为均匀。目前三江片区居住人口约为5万人,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人口为30000——50000人的规模必须设中学,参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Szb2004)》,《江西省普通初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江西省普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三江片区目前需要设置一所30班以上的初级中学。

然而,三江片区仅有上饶市第七中学一所中学,七中位于上饶市信州区茅家岭街道老南环路附近(三江汽车站附近),是隶属于信州区教育局的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9875㎡学校拥有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设备,拥有60个教学班,可容纳2700名学生。具体见图3-1。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3-1 通过对三江片区现状人口调查及中学规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分析,可以看出,三江片区初级中学服务资源较为短缺,暂无高级中学资源,所以上饶市信州中学重新定位应该考虑规划建设为高级中学,重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新选址应该着重考虑其规模及选址位置服务辐射范围的合理性。

(二)三江片区中学教育用地上位规划衔接

《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第79条第(6)款关于城区中小学校的设置标准规定:每2万人口居民区域内设36个班的中学一所(面向属地农村招生的普通高中和面向外县招生的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可跨片区统筹安排建设)。

预计到2020年,上饶中心城区将有初中生4.32万人,高中和职业高中(含中专)学生数7.2万人。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级中学和职业高中每班50人。

根据《上饶市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至2020年,三江片区居住人口达到6万人,需要规划初中班级数72个,规划上饶市第七中学规模为36班的初级中学,上饶师院附中为36班的完中(目前已取消上饶师院附中项目的建设),上饶市信州中学为60班的中专,职业中学。(详见下图3-2)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图3-2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根据《上饶市三江片区(汪家园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信州中学高级中学,占地规模为131亩,其区位即为本次论证的调整的地块,中学用地布局调整如下图3-3。

根据相关规范,三江片区至2020年,需要规划建设初级中学三处,总班级数量将不少于60班,总占地规模不少于135亩;至少配置一所不少于24班的高级中学,占地规模不少于70亩。

图3-3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信州中学选址建议

目前三江片区初中教育资源基本能够满足三江片区现状人口需求,但暂无高中教育资源,对高级中学服务设施的需要非常迫切,因此对三江片区中学布点进行重新调整布局,结合《上饶市三江片区(汪家园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上饶市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及三江片区近期建设情况分析,本次论证对三江片区中学教育用地重新布局规划见下图3-4。

图3-4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通过三江片区现状教育用地分析,上位规划中规划的中学教育用地部分已做调整,信州中学必须重新定位及选址,结合本次论证中学教育网点重新进行布局规划,信州中学定位为服务三江片区的高级中学。

通过对实际状况及两大上位规划分析。A地块位于江南大道与龙潭路交汇处西南侧区域,在原控规中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占地规模80亩。目前地块范围内现状为厂房,近期建设规划,三江片区的工业将迁移到经济开发区,校区可以建设成26班寄宿制高中,可容纳1300名学生,有利于服务三江片区建成区域,促进三江片区人口集中,带动区域范围内经济文化发展,并且土地开发建设成本不高,拆迁实施难度不大,项目建设与各规划衔接紧密,近期可实施操作。而B、C地块虽服务覆盖范围较广,但规模难以达到三江片区高中建设规模,且现状存在大量建设房屋及其他设施,近期操作性不强;D地块偏离三江片区中心地带,不利于服务三江片区建成区域,也不利于带动三江片区经济文化发展。

通过分析,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本次论证方案,信州中学选址于A地块。通过调整后的三江片区中学教育用地规划布局具体情况见图3-5。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图3-5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四)均衡配置资源,按期分步实施

参照《上饶市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对方案实施建设进行计划。具体计划应当参考下面意见。

1、信州中学规划建设是校区建设的重要依据,所确定的学校设置标准、设定的学校位置、办学层次和规模、生均用地面积指标等不得随意更改。

2、市、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均衡合理分布问题。

3、市、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城市建设进度,拟定实施规划建设的工作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实施中学规划建设。特别是对近期要实施的项目,要尽快提出分的建设计划,由同级发改委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列入当年政府投资计划。

四、开发容量推算

(一)规划地块性质解读

拟规划调整地块在原控规中地块属性C61,即高等学校用地,2009年政府回购该地块,规划为上饶市信州中学建设用地,由于规划实施不理想,将地块调整为B29其他商务用地──等服务等的办公用地。将该地块调整为B29用地既符合信息产业园用地要求,又能补充三江片区商务办公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功能。考虑到用地兼容部分商业,本次地块的相关调整参数参考商业及商务用地相关指标。

(二)拟规划调整地块开发容量推算

拟规划调整地块建筑高度控制根据导则第三章第三节建筑高度控制及机场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来确定,该地块沿志敏大道(红线55米)城市主干道退让15米,根据导则,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建筑物高度不宜超过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与建筑退让距离之和的1.5倍,得出地块内沿志敏大道建筑高度控制为105米;同理,地块内建筑物沿陵园路高度控制为63米;该地块处于上饶三清山机场侧净空锥形面高度控制区域内,根据机场周边建筑物高度限制要求对拟规划调整地块限制高度图纸进行测算,得出该地块南侧建筑允许高程为159.67米,北侧建筑物允许高程为174.67米,该地块地面平均高程为69.95,(机场净空限高详见附件)所得出该地块建筑物由南至北建筑限高为90米,北侧沿志敏大道建筑限高105米。同时考虑本区域天际线及志敏大道沿街面街景的需要,确定该地块建筑高度控制为80米。

根据《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见下表)及其他技术控制指标,地块用地面积大于50000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的,建筑密度上限为32%,容积率上限为4.5,通过对该地块进行意向性方案设计(详见

九、意向性方案设计),得出地块合理的建筑容积率为2.6,建筑密度32%。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参考导则第六章第二节城市绿地控制6.2.1的第四条工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绿地率不低于20%控制绿地率,取该地块绿地率控制参数不少于30%。通过上述分析论证确定该地块的开发容量指标内容如下。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

(1)交通影响分析

a.交通流量影响分析

研究地块北侧为志敏大道,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55米,西侧为陵园路,东侧目前预留了一条宽度为10米的运输通道,控规中规划为城市次干道,规划道路红线30米至规划道路建设时将沿南侧水系与东侧运输通道交汇。地块内车行主入口建议设置在北侧或西侧,依托城市主次干道的交通荷载能力,地块对内外交通的影响很小。

b.停车位影响分析

拟规划调整地块容积率调整到2.6,建筑面积达到227022平方米,根据《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等相关规范,办公建筑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至少配置一个停车位,考虑到地块内兼容商业等其他用地,按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置一个停车位,该地块至少配置2063个。参照居住项目地下建筑密度不宜大于80%,该地块按地下80%开发利用,可利用地下面积69853平方米,按35平方米/个设置停车位,可设置1995个,地上停车位数量按停车位总数量数量不超过10%配置,地上可配置221个,停车位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总数达到2216个,因此停车位配置不受影响。(2)景观影响分析

城市景观界面与城市主要道路关系密切,从规划调整地块基地的区位看,基地位于志敏大道主干道与陵园路次干道交汇处,考虑到地块实施后对周边地块及城市主次干道景观有一定影响,应注意志敏大道景观界面的塑造,拟规划调整地块的实施将丰富美化沿路景观界面,提升城市形象。

本地块建筑限高调整到80米后,与大学公馆形成呼应,丰富城市天际线,天际线分析见下图。调整后的地块(不高于80米)与志敏大道(55米)及大学春城小区(不高于50米)形成的街道空间,D/H值为1到2之间,空间状态匀称和谐。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3)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调整地块实施后主要集中于商业办公设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运营中产生的污水和垃圾,不产生废气、噪声等污染,这些废物都能通过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4)市政设施配套公共设施分析 a.给排水规划分析

参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等规范,在《上饶市三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该地块规划为高等学校用地,按人均占地面积60平方米,可容纳1455人,按人均日用水量180L,该地块日水量为261.9M3,该地块调整为其他商务办公用地,建筑面积227022平米,按人均使用建筑面积50平方米,可服务4540人,按人均日用水量120L,调整后的地块日用水量为544.8M3。规划调整后的地块日用水量增加282.9M3,污水量计算取给水量系数0.9,该地块增加日排污水量254.6M3。拟规划调整地块市政供水管道为中高压力管,因此拟规划调整地块内用水量的增加对给水管网造成的影响不大;拟规划调整地块内的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志敏大道污水管道管径在600mm以上,市政污水管网能够担负地块内的污水量增加压力。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b.电力电信规划分析

按照控规电力规划,调整后地块内增加52389.2平方米的建筑量,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对公共建筑用电负荷指标的要求,公共建筑负荷按90W/M2计,增加的电力负荷4715千瓦。在原规划地块西北面的D-b-17地块设置了汪家园变电站,变电站110KV,主变容2*31.5MVA。经过查变电站的容量能够满足调整后的要求。通信规划依托本区组织通信网络,本地块调整后的电信负荷增加不大,在原规划电信规划能够满足要求。

控规的配套设施规划具备较强的弹性,对于市政设施项目,更是以市政设施专项规划予以落实和细化。(5)效益分析

周边项目大学公馆正在建设中,大学春城建设完成,其他项目正在筹建和建设中,周边地块主要以居住教育为主,兼部分商业。综合来看,该项目用地性质及指标的调整,对周边其他业主或以实施项目将带来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对上饶市信州区信息服务业产业园规模和品质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使项目的可实施性加强,完善了本地块及周边的公共配套设施;

二、提升了地块品质,吸引周边人流,聚集人气,融合邻里关系;

三、丰富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本地人民的认知感和安全感;

四、增加上饶大学生创业及就业的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a.周边自然条件

周地块地势平坦,用地规整。地块北面为大学春城小区,居住用地;西北面汪家园变电站已建成并在使用中;东面大学公馆,属于商住用地;区域基础设施完善。地块西北两侧分别为陵园路城市次干道及志敏大道城市主干道,片区交通便利。b.规划地块空间形态

容积率调整到2.6,建筑密度调整到32%,建筑限高调整为80米,建筑的拔高对片区内建筑品质形象提升,特别是西北部主次干道交汇处,可以形成小区域内标志性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在落实容积率提高的过程中,其整体设计应满足原控规及相关规划的几点原则:

1保证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建筑物的造型及材料的使用上要突出自然景观的特色,做到与环 ○境有机共生。

2保证建筑物空间的开敞性,为自然景观提供良好的视线走廊。

○3加强地块内的绿化建设,通过屋顶花园形式增加绿化覆盖率,力争片区环境最优化。

○4景观设计应从整体出发,处理好收放关系。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空间环境分析

地块内以建筑群形式建设,周边只有东面大学公馆的部分小高层对地块内建筑采光通风有一定影响,建议地块东部采取设计多层及开放空间为主。地块内部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基本不影响地块内建筑满足《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关于建筑通风采光的要求。同时,地块西、北、南面都有城市道路与周边地块相隔,地块内建筑对周边地块的采光通风影响不大。

六、研究结论

为满足适应上饶市信州区“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形成高品位、高标准的建设,对规划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进行论证后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块调整后,对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市政设施影响不大,原规划市政设施基本满足相关需○求。

2该地块调整后,盘活了存量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不影响周边日照采光等。○3地块建筑限高提高到80 ○

米后,增加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形象品质。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4规划调整后,对加快上饶市三江片区建设步伐和新城建设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也是原控规顺应○时代发展及社会经济进步的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规划地块用地性质及经济指标调整后,在政策和技术方面均得到支持。地块性质调整为其他商务用地后,将完善片区内商业办公功能;经济技术指标调整后,对片区内市政等公共配套设施均不造成较大影响,在城市空间形态上,调整后的规划可与相邻地块形成良好的空间通透性,满足城市空间布局的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综合经济、技术、环境、景观等方面分析,我院认为调整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七、调整图则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推理,对该地块调整前后的图则进行绘制,地块调整相关技术规范主要参考2014版《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调整前后的图则见下图。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八、规划实施建议

(一)协调发展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化解社会矛盾,倡导社会公平,创造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现代化新兴商务办公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加强绿化,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达到商务办公区应有的绿化标准。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寓有特色的形态环境,构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商业办公空间。加强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增加弹性和应变力。

(二)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期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规划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区和功能布局。同时面向消费市场,正确处理规划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近期与远期的有机结合。(1)总平面规划

规划设计应该紧密结合现状用地、周边环境的调查分析,依据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该地块形状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地块周边规划情况,对地块内功能分区,建筑布局等进行充分考虑。总平面规划应该注重了使用功能的分区与协调,分别考虑了办公与商业对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要求。(2)交通组织 a出入口设置

规划将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应该充分考虑地块内外部交通量负荷的影响,合理布置地块车行和人行入口的位置和数量。b道路等级

综合考虑到地块规模及市政配套和高层建筑的消防要求,规划道路等级及红线宽度参考《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等相关规范。c停车位配建标准 ①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

按照《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的相关停车配建标准,规划地块内办公用地机动车停车位按1辆/l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备。②非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

建筑标准为3辆/l00平方米建筑面积。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③机动车停放方式

有集中和分散两种。集中式为地下停车库,分散式主要为沿地块内部道路设置的车位,以解决临时停车问题,其中地块地面停车按不大于总停车位的l0%控制。(3)绿地景观设计

在绿地系统中通过绿地渗透来加强地块与周边空间的沟通,优化规划用地的环境,提供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空间与场所。绿地以草坪、灌木等配置植物为主,树种配置注重形的对比映衬和色彩的季相变化。(4)建筑设计

规划地块毗上饶大学城——上饶市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区域的核心。高层建筑形式大方、现代,充满时代气息,同时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建筑高度不超过80米。在建筑内部功能组织上,充分考虑综合体建筑的多种需要,大小空间灵活组织。(5)公建配套

为便于垃圾收集清运,按服务半径70米设置1处垃圾收集点的标准,在规划地块内共设置垃圾收集点l处,位于地块西侧结合规划绿地布置。(6)无障碍设计

为营造全社会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良好氛围,在下一层次应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7)建筑日照分析

结合地块周边用地性质,本地块仅对东面地块产生一定影响,规划设计应予以考虑。

(三)产业园建设建议

上饶信息产业园是一所向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的专业型园区。园区的产业布局:网站开发与运营、应用软件开发、网络游戏运营、手机软件设计与营销、微信公共账号建设与推广等产业。园区进驻企业建设以大型写字楼、高管公寓、食堂和其他后勤服务设施。用地构成主要以办公、设计咨询技术服务等服务等的办公用地,兼容少量商业贸易用地及部分配套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九、意向性方案

综合规划调整指标和其他周边环境因素对该地块进行意向性方案设计,见下图。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附件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江片区D-d-4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上一篇:关于地球资源英语初二作文下一篇:企业联系人授权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