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2024-06-14

《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共15篇)

篇1:《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水浒传》是描写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小说十分生动的描写了被压迫者先后走上造反之路的过程,歌颂他们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情况:阮氏三兄弟是活不下去了,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后来上了梁山;鲁智深本是军官,因为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与官府矛盾越来越深,被迫落草;武松是屡遭陷害之后终于彻底造反的;林冲本来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有相当美满的家庭,即使已遭被害,仍然希望委曲求全,但阴险恶毒的高俅父子竟然设计要烧死他,林冲实在忍无可忍,这才造反起来……各路英雄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由大股到小股,终于汇成浩浩荡荡的造反洪流。

《水浒传》长期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与它高度的艺术性是分不开的。

这里有着紧张、生动、富于传奇性的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变化莫测,扣人心弦。其中许多著名的故事,例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等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令人历久不忘的。

篇2:《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读了《水浒传》我对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不禁佩服。一百零八位好汉英勇大胆,同仇敌忾,劫富济贫,堪称一代英雄。他们一个个英雄有的最后悲惨而死,有的逃避、隐居,我为他们悲惨遭遇而伤感。一个小小的错误决定和小人作梗悲惨而死。

《水浒传》中我最喜欢武松。有勇有谋,为人仗义。虽然粗鲁,但是他是该出鲁的时候出鲁,对恶人不放过对好人自然也不错杀,喜欢帮助别人,为民除害。武松帮人帮到底,做了就敢于承担,不连累他人,做了就不后悔,帮了就帮到底,敢打敢拼,不顾一切。这一切使我十分敬佩。

《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可以称得上重情重义。我们生活中很少人做到“义”这点,都是忘恩负义,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现实中有些人得到好处就跑,有时候还抢占、欺骗,但故事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不同,他们不贪图小便宜,不侵占别人的东西,反而帮老百姓夺回被抢到侵占的东西,他们不轻易骗人、撒谎,可以为别人赴汤蹈火,对兄弟义气,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换取别人的性命,现在的社会几乎没人能做到以命换命。所以,现在的社会很少人做到重情重义这一点。

篇3:《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显而易见, 陈先生对鲁迅先生把《水浒传》归入元明传来之讲史这一做法, 持反对态度, 并提出应再设一个“英雄传奇”的类别, 其实陈先生的分析从开始就是对《中国小说史略》的误解。 在陈先生看来, 鲁迅先生之所以把《水浒传》归入《元明传来之讲史》是因为出自于真实性的考虑。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中是这样叙述的:“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 宋江亦实有其人。 ” (2) 可见陈平原在论述时的上述论断是主观臆想, “因为”也不是原书有的, 而是其为了论述方便而加上去的。 而且从原文看鲁迅在开篇点出水浒故事, 并不是要强调其真实性, 而是像别的分类中那样, 只是出于“原始以表末”的需要, 这句话强调的重点应该是“南宋以来”而不是“实有其人”, 因为鲁迅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对从宋史、 宣和遗事再到水浒传的零星记录最后到水浒传比较完整的版本做了论述。 再者, 鲁迅在对中国古典小说分类时采用的“元明传来之讲史”中的“讲史”并不是讲述历史真实故事的意思, 而是取自宋之说话人讲史高手, 讲史留下来的传说, 后人根据这些传说整理加工, 逐渐完善, 最后发展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传世名著, 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是鲁迅在划分这一类型时的考虑的重点。 可见以故事的真实性与否否定鲁迅对《水浒传》的分类, 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误解。

那么《水浒传》的分类问题应如何处理呢? 我认为《水浒转》更接近宋人小说类别里的公案小说。

陈汝衡在《说书史话》中对“公案”作了如下解释:

公案, 铁骑儿被列在武的故事固然不错。 但这里的“武”, 并不一定专指战争。 所谓“朴刀杆棒”, 是泛指江湖亡命, 杀人报仇, 造成血案, 以致惊官动府一类的故事。 再如强梁恶霸, 犯案累累, 贪官污吏, 横行不法, 当有侠盗人物, 路见不平, 用暴力方式, 替人民痛痛快快地申冤雪恨, 也是公案故事。 总之公案项下的题材, 决不可以把它限在战争范围以内。 凡有“ 武” 的行为, 足以成为统治阶级官府勘察审问对象的, 都可以说是公案故事 (3) 。 孙楷第先生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分类说明》中说:“考宋人说话…… 有 ‘公案 ’, 实即 ‘侠义 ’”, “小说子目又有四五种, 曰公案, 注云 ‘皆是朴刀杆棒发迹变泰之事 ’, 则是江湖亡命游侠受职招安之事, 即侠义武勇之属矣” (4) 。 由此观之, 《水浒传 》完全符合宋人对侠义公案的界定。

从故事来源上看《水浒传》许多故事出处是被归入“侠义公案类”的。 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将“说话”分为八类, 其中“公案”类十六篇, 据考证《石头孙立》和《戴嗣宗》可能是“水浒故事”。 《醉翁谈录》“朴刀”、“杆棒”类著录的《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三篇皆为公案小说, 而这三篇和“公案”类的《 石头孙立 》 和 《 戴嗣宗 》 两篇, 是后来的 《 水浒传 》 中杨志、 鲁达、武松、孙立、戴宗故事所从出。 《水浒传》最精彩的前七十回, 实际上就是由许多短篇公案故事或侠义故事连缀而成, 据陈文新、苏静在《论水浒传与英侠传奇的三种类型》一文中的归纳, “公案”类故事至少涉及二十三回, 在前七十回中所占比重已不算小, 但似乎仍有遗漏, 如浔阳楼宋江醉题反诗故事、清风寨花荣故事、卢俊义故事等, 都具有浓郁的公案色彩。 孙楷第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 将《水浒传》归入公案类, 其《分类说明》云:“《水浒 》、《平妖 》二传, 皆有本事。 故 《史略 》悉入讲史。 《水浒》惟方腊事信而有征, 其三十六人虽人名非假, 而事实容多捏合;又其书铺张壮烈, 或不以演史为主。 今径入公案类。 ”通过以上分析, 孙楷第先生将《水浒传》归入公案类是有一定道理的。

鲁迅本人在《中国小说史略》侠义公案小说一章中写道:“是侠义小说之在清, 正接宋人话本正脉, 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 ”鲁迅是把清朝的《后水浒传》和《节水浒传》放在侠义公案小说一类里了, 对于《三侠五义》除去精神不论, 也承认其对《水浒传》的传承。 那么鲁迅先生为何不在论述艺术成就、影响都要比《三侠五义》高很多的《水浒传》时就提出侠义公案小说这一小说类别, 而非要到了清代才在门类林立的众多类别中又挤进这一样一个也非明清小说主流的类别呢? 鲁迅把《水浒传》放在讲史一类中显然不是没有认识到其内容大部分与史实不符, 其在侠义公案小说一章的注释中有“《水浒 》在小说家, 与经史不类”的论述。 如果仔细阅读鲁迅《 中国小说史 》 侠义公案小说就可以发现, 鲁迅没有把 《 水浒传》列为侠义公案小说之祖, 盖是因其主题“背于忠义”。 这里似乎又涉及鲁迅小说史类别划分的标准问题。 纵观《中国小说史略》全书, 不难发现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分类是时间越接近现在分类越精细, 命名越精确。 由此可以看出《水浒传》确实对中国长篇侠义章回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影响至深。 清代侠义公案小说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水浒传》的深刻影响: (1) 以章回体、白话文为其外在表现形式, 古典文言退而为点缀之用。 (2) “以武犯禁”与“忠义”思想的结合。 (3) 穿针引线的情节技法。 (4) 江湖豪杰的结义习气。 (5) 绿林好汉各有其绰号。 当然, 《水浒传》“武松血溅鸳鸯楼”之类滥杀无辜的描写, 以及只讲义气、 不论是非的思想对后世长篇侠义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由此看来, 《水浒传》的归类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对于《中国小说史略》把《水浒传》划入元明传来之讲史, 许多学者对这一划分进行了不懈研究, 也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 目前, 这一问题仍尚未得到圆满解决,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文献和各家观点后, 认为《水浒传》按照《中国小说史略》的分类体系应划入宋人小说类别里的公案小说。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3]陈汝衡.说书史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篇4:《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关键词:水浒传;语言;行为;外貌

作者简介:杨慧(1981-),女,湖北十堰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罗贯中、施耐庵《水浒传》,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经典,并且在国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的进步性与文字的可读性都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其主题思想还是叙事结构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开辟了新的领域。而明代叶昼曾说“《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因此本文仅就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段上进行解析,探讨小说是通过哪些手法塑造出被称为“同而不同”的人物形象的。

一、语言描写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用通俗白话写作的长篇小说。其语言基本属于口语化的文学语言,是由作者在人民群众日常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形象生动,明快冼练,富于艺术表现力。无论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往往是寥寥数笔,就使描写对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语言也富于个性化,人物性格中有什么特性,在语言上就有明显的表现。既不雷同,也不张冠李戴,言如其人,恰如其分。

《水浒传》中的很多人物由于其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以及性格的不同,每个人说的话是很不一样的,并且每个人的语言基本符合本人的身份特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比如英雄们初次见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口中的话也很不一样。小说第八回写柴进初次见到林冲时说“柴进有失迎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不期今日来踏贱地,足称平生渴仰之愿!”这一番话说的既客气,又文雅,还不失柴进的身份。而鲁智深初次见到宋江时所说“久闻阿哥大名,无缘不曾拜会,今日且喜认得哥哥。”这番话说得既亲热,又礼貌。鲁智深没有柴进那种文绉绉的做派,却有自己的率真性情。我们再来看李逵初次见宋江时是什么样的表现:李逵先问戴宗“哥哥,这黑汉子是谁?莫不是山东及时雨宋江?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这一番话显现出李逵缺乏对人的尊重,同样也缺少心机,是符合他的鲁莽性格的。但后来当他得知对方确实是宋江时,便大喊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这一番话又充分体现了李逵的热情、真诚、天真,同样也十分符合李逵的性格特点。

除了英雄们初次见面使用的语言不同外,《水浒传》小说也经常通过语言来体现出英雄们的内在思想和性格差异。比如小说写卢俊义入伙,宋江于是率梁山英雄迎接。他们见面后宋江就立即推举卢俊义做山寨之主,自己提出要让贤,于是几个不同性格的人说出了各不相同的话。首先,身为员外的当事人卢俊义说“卢某是何等之人,敢为山寨之主!若得与兄长执鞭坠镫,愿为一卒,报答救命之恩,实为万幸。……若是兄长苦苦相让,着卢某安身不牢。”这一番话完全体现出卢俊义谨小慎微、谦和懂礼的性格特征,也显现出卢俊义很有自知之明,行事很有分寸。我们再看其他人的表现。李逵说:“哥哥若让别人做山寨之主,我便杀将起来!今朝都没事了,哥哥便做皇帝,叫卢员外做丞相,我们都做大官。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子,却不强似在这里鸟乱!”这几句话充分体现了李逵的急躁、莽撞、真诚的性格特点。而宋江说“汝等省得什么!不得多言!”短短的一句话却勾勒出宋江此时复杂、不安、带点窃喜的心理状态。总之,《水浒传》小说通过语言手段,让每一个人说不同的话来体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行为描写

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每个人由于自身性格的差异,在面对同一事件时其反应也不一样,这就体现了我们人与人的差异。而在小说里,作者也通过英雄们的行为描写来体现出他们性格的差异。比如面对杀威棒,林冲和武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林冲在入狱后,得知要打杀威棒,面对差拨的讹诈时忍气吞声,“被骂得一佛出世,哪里敢抬头应答”,之后却依然是陪着笑脸,等差拨发作后递去了“些许薄礼”。而武松在狱中通过好心的狱友知道要打杀威棒时反应却是“感谢你们众位指教我。小人身边略有些东西,若是他好问我讨时,便送些给他;若是硬问我要时,一文也没。”之后差拨果然示意武松要收人情,而武松却对差拨说“你到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碎银有些,留了自买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到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监狱的囚徒反复劝他,而武松却始终不怕,甚至于到了堂上,管营主动给他台阶下时,他依然我行我素,主动请打,说自己“于路上不曾害病。酒也吃得!饭也吃得!肉也吃得!路也走得!打了倒干净!我不要留这一顿‘寄库棒’,寄下倒是勾肠债,几时得了!”通过林冲和武松面对杀威棒的反应对比,林冲不愿忍受皮肉之苦,甚至希望交好于监狱领导,以此达到早日出狱,和家人团聚的目的。可是武松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在乎得罪谁,更没想过要提前出狱。

除了单纯的行为描写以外,小说也常常将行为和语言结合起来,以此来体现人物性格的不同。比如当林冲娘子被高衙内调戏时,鲁智深抱打不平,林冲却依然选择了忍耐,“先自手软了,”担心得罪高太尉,并说“不怕官,就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而鲁智深豪言壮语“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两人的对话直接体现两人的态度。林冲身处官场,受气受欺,却只能忍受,不能反抗。而鲁智深无牵无挂,性急如火,疾恶如仇,先出气后快。因此,语言和行为的合并构成了英雄豪杰的性格差异。

三、外貌描写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长的完全一样的人。因此小说为了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往往也着意于描写英雄的外貌,从而对主要人物进行区分。而外貌描写包括人的面貌、身材、服装、神态气质这几个方面。下面进行逐一的分析。

比如武松的外貌描写:“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再如李逵的外貌描写:“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再看花荣的外貌描写:“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通过这三个人的外貌描写,我们完全能区分这些人物的外貌特点:武松定然是高大威猛,相貌不凡;而李逵首先就是皮肤黝黑,并且面目狰狞,势必是五大三粗;而花荣绝对是眉清目秀,身材秀美,跟美男子很接近。所以,通过比较英雄们的外貌,我们便能很容易地区分英雄。

除了对人物进行面部描写、身材描写,小说也对一些人物的穿着打扮进行描写。穿着打扮也就意味着人物的身份地位。比如写金翠莲的服饰:“鬅松云鬓,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系六幅红罗裙子。素白旧衫笼雪体,淡黄软袜衬弓鞋。蛾眉紧蹙,汪汪泪眼落珍珠;粉面低垂,细细香肌消玉雪。若非雨病云愁,定是怀忧积恨。”这段描写里的“青玉簪、红罗裙、素白旧衫、淡黄软袜”便是金翠莲被镇关西胁迫,成为贫苦的卖唱歌女的生活写照。再看后面,金翠莲嫁给赵员外,生活比较富足时,鲁智深见她的打扮是:“金钗斜插,掩映乌云;翠袖巧裁,轻笼瑞雪。樱桃口浅晕微红,春笋手半舒嫩玉。纤腰袅娜,绿罗裙微露金莲;素体轻盈,红绣袄偏宜玉体。脸堆三月娇花,眉扫初春嫩柳。香肌扑簌瑶台月,翠鬓笼松楚岫云。”这一段中的“金钗、绿罗裙、红绣袄”便是她生活相对优越的写照。

外貌描写中除了面貌、身材、服装外,还有很重要的一层是对人物的面部神态描写。就以上面的金翠连为例。在她落难时,神态是“峨眉紧蹙、粉面低垂、汪汪泪眼”,而她生活安定时,神态是“脸堆三月娇花,眉扫初春嫩柳”,这前后的神态气质完全显现出金翠莲的前后生活境况。

四、结语

篇5:《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这悲剧的命运是谁造成的。我想是封建思想的三纲五常对劳动人民的毒害。什么臣为君纲、父为子纲、妻为夫纲。什么仁义礼智信,都是一些骗人的玩意。阶级的不平等造成的这一切。这种腐朽的思想都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都是鬼扯淡。只要不满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就可以像李逵那样“管他甚鸟”一斧打将过去。为什么不造反?难道说造反就会被世人唾弃吗?难道说他们就甘于被压迫?难道说他们就任由自己深受此毒害吗?不是封建统治者兵多将广厉害,而是杀人不见血的封建思想厉害。他牢牢的把比虎还要的一百零八好汉以及像他们这样的好汉困于铁笼之中。

所以说,只有反抗是不行的,还要在思想上有觉悟。要深刻认识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性;要认识到封建思想只是统治阶级同志人民的工具,所以思想要觉悟才能取得成功。

要不然不是悲剧收场,这也反映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但是,他们的思想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觉悟。

篇6:小说水浒传读后感

武松,绰号“行者”。他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他又叫“武二郎”。

武松在梁山排行第十四,人称“行者武松”。他曾经在景阳冈空手打死一只老虎,而且之前喝了酒。客栈门前有“三碗不过冈”,但是他还是过了景阳冈并且打死了一只老虎。

武松喜欢打抱不平。从前,他在故乡打死我一个恶霸,害怕被官府的人给抓起,所以就逃往沧州,藏在柴进府里。住了两年。他的哥哥叫武植,在山东阳谷县以买炊饼为生。

在武松离开家乡这两年,非常想念自己的哥哥。正好,宋江杀死了阎惜姣,也逃往柴进的府上,路过阳谷县,遇见武松的哥哥。武松的哥哥让宋江告诉武松:清河县的案子,没有人去作证,官府不追究了。武植已经搬到阳谷县,想在阳谷县与武松相聚。宋江在柴进府里见到了武松,武松得到的消息,第二天就与柴进、宋江道别,回家和哥哥团聚。

在去阳谷县的途中,武松在景阳冈喝醉了,而且打死了一只老虎,就被当地县令任命为都头。武大郎妻子潘金莲想勾引武松,被武松拒绝了。后来,她被当地一个有钱人家西门庆勾引。两个人被发现了,他们两个就下毒毒死了武大郎。武松为了报仇,杀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在判案时,遇到了一个开明的官员陈文昭,他看在武松很有情义,把案卷改的轻一些,只判了个刺配孟州。

篇7:小说《水浒传》的读后感400字

自打寒假时读了同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我知道了梁山泊的众多好汉们。

小说中的人物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玉麒麟卢俊义、花和尚鲁智深、小李广花荣、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鼓上蚤时迁,以及行者武松、神行太保戴宗、还有神机军师朱武,在作者施耐庵的笔下都变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景阳冈武松打虎这章节了。我不必说,故事情节大家也都知道吧,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这其中蕴含的道理。话说“三碗不过景阳冈”但武松却喝了十五六碗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首先他该有这个胆,这个勇气吧。哪像生活中有些人遇到一点困难就叫苦连天,别人叫他去尝试解决他就是没有这个勇气,说自己肯定不行。遇到这点小挫折就放弃,长大以后又怎么办呢?是放弃还是想办法去解决呢?

其实武松知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并不少,又有几人回来了呢?他肯定有一身的好武艺,要是浑身没有千百斤气力又怎么能打死一只老虎呢?他定有扎实的基本功。

篇8:《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关键词:评林本《水浒传》 插图 人物性格 阐释

一、评林本《水浒传》概述

(一)版本之说

明嘉靖开始,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迅速发展,各地书坊竞相刊行。为了突出自身的特点,吸引读者的眼球,各书坊在刊刻中插入图画,造成了万历至崇祯几十年间小说、戏曲、版画全面繁荣的气象。

自诞生之日起,《水浒传》便备受读者青睐,成为各地书坊主争相刊刻的对象。据统计,可知的《水浒传》明代刊本多达三十几种,插图本19种,其中包括万历二十二年建阳余氏双峰堂刊刻的《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简称评林本)。

对于评林本《水浒传》,马蹄疾《水浒书录》有如下著录:

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二十五卷

明万历二十二(1594)年福建建阳余氏双峰堂刊。

……

版框总高二十点五公分,上栏评释一点七公分;中栏插图五点三公分;下栏正文十三点五公分。广十二点三公分。面十四行,行二十一字。

……书分三栏,上栏为评释,中栏为插图,图左右有题句,下栏为正文。

……[1]

(二)评林本的与众不同

《水浒传》的明代插图本多达19种,除古拙质朴的建阳刻本外,亦不乏精美典雅的新安刻本、武林刻本,如袁无涯本、容与堂本等。在此其中,双峰堂的评林本却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1.插图数量之最

评林本有插图一千三百余幅,为插图数量之最,在数量上令明代以至清代的《水浒传》其他插图本均难望其项背。如此庞大的插图数量首先当归功于该本每页一图的“全像”式插图,这亦是刊刻者余象斗颇引以为傲之处。另一方面,近似连环画的插图使得插图的叙事性增强,小说中梁山好汉的性格特点也得以成功阐释。

2.插图形式别出心裁

嘉佑八年,建安余氏刊刻《列女传》,该本上图下文的形式一直是此后建安版画的主流,《水浒传》的建安刻本亦是如此,如《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全像水浒传》。再看评林本,一方面,余象斗秉承传统,保留插图在上、文本在下的总体格局,另一方面,创制“评林体”[2]——首次将评点纳入其中,使原来的上图下文发展为上评、中图、下文。这种版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余象斗独有,使得该本在《水浒传》众版本中脱颖而出。

(三)评林本的不足

尽管评林本有诸多创新之处,然质量仍然不高,未能彻底摆脱建本的通病。图中人物较为瘦小僵硬,表情模糊,这对阐释人物性格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插图对文本中人物性格的阐释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代表,书中对108位梁山好汉都有着浓墨重彩的刻画,各自的性格特点分外鲜明,这也是该书的魅力所在。金圣叹在《水浒读法》中赞: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3]

可见人物刻画的成功。评林本在文本基础上,利用插图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选取、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一步阐释人物的性格特点。不仅如此,“全像”式的插图更是发挥了特有的优势——完整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本文以评林本《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与李逵、林冲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插图对人物性格的阐释。

(一)鲁智深与李逵——率直粗犷、鲁莽性急中的同与异

1.相同点

花和尚鲁智深,邓狂言曾评:“酒醉撞山门。战场挥铁杖。天真烂漫。好个莽和尚。”[4];黑旋风李逵,邓狂言又评:“闷葫芦一拳捶破。狂风潮括地吹来。”[5]可见,二人性格存在著共同点——率直粗犷、鲁莽性急,恰如钟伯敬所云“鲁智深性急颇象李逵”[6]。评林本的众多插图都突显了二人的这种性格。

评林本文本对鲁智深的刻画集中在第三至第七回,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主要体现于此,其中,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与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其率直粗犷、鲁莽性急的最高表现,评林本围绕这两回共有7张插图(第四回6张,第七回1张)。

第四回有插图“鲁达踢倒汉子抢酒”(图1):

图1

图中,智深拎着酒桶快步向前逃,又回头看挑酒汉子,抢到酒后又怕失去的急切心理不言而喻。插图省略相争的一幕,着力表现抢到酒后的画面,更能突显智深的鲁莽率性。

几天后,智深又下山寻酒。大醉之后,“一步一攧抢上山来”(评林本第四回)。在半山打倒亭子柱、在山门前打金刚、在禅堂打众和尚,文本中的三“打”是其鲁莽粗犷的集中表现。此处有三张插图,在记录精彩的同时,亦使智深的这一性格更为深入人心(图2):

图2

第三张插图尤为值得注意:屏风上的“禅堂”二字在点明相同的地点,益发突显了智深行为的鲁莽粗暴,与环境格格不入。

不同于第四回插图的直接阐释,第七回“林冲撞见智深劝免”一图(图3)则是通过对比来侧面表现。看到林冲匆匆返回解救娘子,智深立即提着禅杖前去相助,途中遇到返回的林冲:

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破落户抢入庙来。林冲叫曰:“师兄那里去?”智深曰:“我来帮你厮打。”

——评林本第七回

图3

从此处开始,文本刻画的重心开始转向林冲,然图中智深的形象更夺人眼球:其一手提着禅杖,一手指着林冲,鲁智深的率性不羁与林冲的儒雅斯文形成强烈对比,直率粗犷愈发明显。

与鲁智深相比,评林本插图对李逵的鲁莽率性更为强调——刻画李逵的插图有六十余幅,率直粗犷、鲁莽性急的性格几乎渗透在每一张图中,是阐释李逵的重心所在。

三十四回,宋江与戴宗、李逵二人初见,喝酒时,江想要吃鱼,逵自告奋勇去寻,却被船家阻止。逵大怒,拿着竹篙来打人,恰张顺赶来,二人没说几句话便抱住扭打。插图“李逵张顺二人对打”(图4)定格在李逵挥拳的瞬间,鲁莽粗犷全然展现。

图4

六十二回有插图“燕青抱住李逵逃离东京”(图5):燕青双手拦腰抱住挥斧大步向前冲的李逵,二人动作的大幅度更是突出了李逵的鲁莽粗犷。

图5

2.不同点

在表现鲁莽粗犷上,刻画李逵者明显多于鲁智深。除第四回六张插图外,评林本更为强调的是智深嫉恶如仇、勇而有谋,遵守礼节等其他特点。虽然李逵的其他特点亦未被忽视,但体现的是非不分、毫无礼义观念、有勇无谋,与智深差别较大。此外,李逵的纯真、朴质、简单也得到了诠释。

①嫉恶如仇、侠肝义胆与是非不分、礼义俱无

第三回有插图“鲁达打死郑屠”(图6):当知晓金翠莲被欺占一事后,智深顿生怒火,在痛打店小二、强行放走金家父女后,来到郑屠肉铺报仇。插图将智深刻画成满脸络腮胡子的硬汉形象,更是凸显了人物的鲁莽粗犷。不仅如此,图中的智深身体前倾,一脚踏在郑屠胸前,右手高高举起,郑屠倒在地上,衣衫不整,双手作讨饶状,二者形成强烈对比,前者的凛然正气愈发突出:

图6

极力解救林冲亦是智深侠肝义胆的体现。除帮助林冲解救娘子外,第八回中,林冲在野猪林生死一线,关键时刻,智深似从天而降,成功将其解救,插图“智深山内救林冲”即是对这一紧张时刻的表现。

评林本插图对李逵的侠肝义胆刻画不多,仅有六十二回的“李逵燕青送还刘太公女”一张,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表现其鲁莽以至是非不分,如插图“李逵张顺二人对打”(图4),评点的“见李逵礼义俱无”更是一针见血。此外,还有插图“李逵打倒唱曲妇人”、“李逵月夜杀罗真人”等。

②粗中有细、勇而有谋与胆大心粗、有勇无谋

钟伯敬对比智深与李逵时认为前者“更有许多蕴藉处”[7],这在评林本插图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插图“鲁达问郑屠强支肉”、“智深山内救林冲”、“智深辞别林冲自去”均是对智深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强调;另一方面,李逵的胆大心粗、有勇无谋体现在五张刻画其被敌军捉拿的插图中,如“辽兵挠钩活捉李逵”、“乔道清术法捉李逵等”等。

③智深的尊师敬长、遵守礼节与李逵的纯真、朴質、简单

评林本共有7张插图表现智深这一特点:第四回“鲁智深拜长老为师”、“智真长老怪骂智深”、“智真长老发落智深”,第五回“智深拜辞众长老”,第六回“智深拜见清长老”,七十六回“智深禀宋江要往五台山”以及七十七回“智深献银与师不受”。其中,第一(图7)、四、五、六与第七张图中,智深均跪在地上作参见或拜别状;第二(图8)与第三张图中,长老坐于中间,智深立在一旁,拱手弯腰,饱含恭敬之意,尊师敬长自然显露。

图7

图8

与粗中有细的智深相比,李逵更显简单、纯真。他毫无虚假,该爱则爱,该恨则恨,这亦是其率直莽撞的另一表现,插图“李逵上山怒砍倒杏黄旗”、“李逵大哭要去寻母”、“李逵背戴宗吃酒肉”、“李逵见宋江负荆请罪”等均是对此特点的表现。

④阐释的时间侧重点不同

评林本插图对智深的刻画集中在上梁山前,在上梁山后仅有八幅插图,包括四张与人相斗图,对补充阐释人物性格意义不大;刻画李逵却截然相反:上梁山前插图仅五张,上梁山后五十余幅插图对其全面刻画,人物的性格得以成功阐释,形象也丰满生动起来。

(二)豹子头林冲——忍耐谦恭、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以牙还牙

《水浒传》英雄形象的塑造中,豹子头林冲与众各别——不同于其他人以性格的终结状态展示于读者前,在与现实的斗争中,林冲的性格不断发展变化着——从原来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发展为之后的奋起反抗、以牙还牙。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选取以及对林冲不同时期形象的不同刻画,评林本插图完整地诠释了性格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①忍耐谦恭、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林冲最初是以忍者的形象出现的——高衙内调戏林娘子,冲忍了;高俅陷害、欲致其死,冲忍了;公人虐待,冲忍了;王伦冷淡相待以至相逐,冲依然忍了。评林本有4张插图来表现林冲的“忍”:

第七回有插图“林冲撞见智深劝勉”(图3):当发现调戏娘子的是高俅儿子高衙内,冲“先自手软了”,只得忍气吞声离开。即使看到智深提着禅杖来帮自己,仍未敢返回报仇,甚至反劝智深莫去。图中,林冲拱手与提着禅杖的智深对立,二人形象的鲜明对比中,林冲的忍气吞声、处处退让更为明显。

插图“林冲撞遇太尉跪见”(图9):冲被骗至白虎堂节,遇到早已等待着的高俅。图中,冲双膝合并跪在地上,满是恭敬惊恐,高俅站在前面,一手指着冲,盛气凌人下,冲的谦恭惶恐更为醒目。

图9

此外,插图“林冲奉银与差拨”、“林冲苦告入伙不从”均将其刻画为委曲求全、小心谨慎的书生模样,标题中“苦告”二字更是对这一性格的有力体现。

②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慨叹

林冲武艺超群,又怀着满腔抱负,但却处处受挫,从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沦为阶下囚。坐在朱贵酒店里,冲无限感慨,遂题诗于壁上,插图“冲在酒店醉后题诗”展现的便是一郁郁不得志的失落英雄形象。插图“林冲赶走那汉心愁”亦是如此。

③奋起反抗、以牙还牙、智勇双全、虎虎生威

在与现实的斗争中,林冲的性格渐渐发生变化,潜藏的坚忍不拔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外柔内刚的本性也逐渐显露,评林本插图记录了这一过程:

第九回有插图“林冲杀死陆谦三人”两张,但画面内容并不相同:冲被派往草料场当值后,陆虞候买通官营和差拨,欲进一步陷害冲。当冲了解了一切时,顿时怒气填胸,提枪杀向三人。评林本文本在此有极为精彩的描述,在此之中,原先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失落英雄形象消失,字里行间充斥着林冲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与奋起反抗的虎虎雄威。评林本用两张插图共同表现复仇一幕,彻底颠覆了之前冲唯唯诺诺的形象。

图10

十八回有插图“林冲席上杀死王伦”:冲高举大刀冲向王伦,王伦的惊恐、地上零落的人头,无不彰显着林冲的英雄气概。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两组插图开始,林冲一改原先的懦弱斯文形象,变为豪气冲天的侠义之士,是其性格转变的又一表现。

④谦逊无私

杀死王伦后,林冲并未自封为梁山泊主,而是拜晁盖为主,自己甘愿列于吴用、公孙胜甚至刘唐之后。十九回有插图“众人扶晁盖坐上位”:虽题为“众人”,但插图只刻画林冲一人拱手与晁盖等人施礼,显然是对其谦逊无私的强调。

⑤救弱济贫、侠义气概

插图“林冲路遇小二同回”、“李二夫妻林冲事报”以及“小二夫妻报知林冲”,共同表现了李二夫妻待冲之真诚,以侧面阐释林冲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三、结语

评林本《水浒传》插图在文本叙述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选取、人物形象的刻画,进一步阐释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该本全像式插图避免了对文本细节的疏漏,从而更有利于全面展现人物的多重性格,部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亦得以完整展现,这是《水浒传》偏像式插图本难以匹敌之处,此后《水浒传》的另一全像式插图本——刘兴我本,俱对此有一定的借鉴。

(本文为2011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项目号:CXLX11_0640],2011年度南通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项目号:YKC1106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3]马蹄疾:《水浒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第642页,第415页。

[2]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1页。

[4][5]邓狂言:《水浒索引》,《<水浒>评论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2页,第313页。

[6][7]钟伯敬:《水浒传人品评》,马蹄疾:《水浒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

篇9:《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我敬佩武松的勇敢。景阳冈的武松打虎,似乎已经家喻户晓,一身酒劲的武松只身一人,手中仅有一根哨棒,他在听说了山上有虎之后,没有退缩,而是不顾他人劝阻便上了山。在遇见老虎之后,没有被吓得屁滚尿流,而是勇敢地与其搏斗,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任老虎宰割。武松有如此胆量,怎不令人佩服?

我敬佩武松的知恩图报。“金眼彪”施恩曾经拿好酒好肉热情款待过武松,还曾三入囚牢给武松送吃的、穿的、用的,对武松犹如亲人一样。武松则心存感激,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还打了抢夺快活林、倚势强豪的蒋门神,替施恩报了仇。真可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恩必报这种品质在武松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我还敬佩武松的嫉恶如仇。西门庆,一个心肠歹毒的人,毒死了武松的哥哥武大,还欺瞒武松哥哥的死因。武松得知这一切时,将西门庆处死,尽管有些残忍,但武松为当地除去了一大恶霸,是值得赞颂的。对于西门庆这样的恶人应是“人人得而诛之”。

篇10:《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这一本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从梁山泊聚义,到收朝廷招安,再到击败辽兵,最终却遭朝廷内部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水浒传》这本书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武松。因为他被称为“天伤星行者”。还有他急侠好义,刚猛不屈,敢作敢当,是一个真英雄,后世还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武松打虎》。那时,武松告别宋江后前往清河县看望哥哥,途中一口气喝下了十八碗酒后醉倒在景阳冈上。半夜一只“大虫”出来寻食,武松赤手空拳,孤身一人打死了“大虫”他的胆量令人佩服。

当然,我也有最讨厌的人:潘金莲。因为她一心想杀了武松的大哥——武大郎,于是她决定和王婆一起下药害了武大郎。等武松得知后,拿起大刀把淫妇的头砍了。这就是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像潘金莲和王婆这样恶毒的女人,一定会遭到报应的。

篇11:《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除了作者那描写场面的文笔令我赞叹,还有他描写人物个性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施耐庵笔下的人物不仅个性鲜明,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另一面的个性,一个人不会永远都一个样,要有张有合,有收有放,才是完整的一个人。就像莽撞鲁智深也有机灵的一面;就像谨慎的林冲也有疯狂的一面;就像刚强的武松也有柔情的一面……

好汉年年有,宋朝特别多。108个好汉,个个都是智慧与勇敢的化身。其中,我最喜欢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他勇敢.可爱.重情义,最重要的是,看似笨笨的他,也有机灵智慧的一面,当他打死郑关西时,其实心中已经明白自己闯了大祸,但为了掩人耳目他指着郑关西说:“好你个小子,和我玩装死,我等会再来收拾你!”其实,一转身,他便收拾家当逃走了。

篇12: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有感

谜题一:宋江是子虚乌有的虚构人物,还是个真人真事。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会说是真的,因为有着真凭实据。据《东都事略侯蒙传》记载:“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很显然,宋江是个有鼻子有眼的人。

谜题二:真的有一百单八将吗?《水浒传》中列有以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为首的天罡三十六星。以三山黄信为首的地煞七十二星。实际上只有以没遮拦穆横(《水浒传》中为穆弘、没羽箭张青(《水浒传》中为张清)、浪里白跳张顺(《水浒传》中为浪里白条)等三十六人,其余七十二人,基本都是子虚乌有的。另外如《水浒传》与其他史书只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起义,未提到一百单八好汉。

有关水浒的谜题还有很多,如林冲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曾提到,而在正史却不在宋江三十六人之中,菜园子张青和没羽箭张青是不是一个人等,有的是已知谜题,有的是未解之谜。

篇13:读《水浒传》名著小说有感

当得知假期要完成《水浒传》读后感时,我真的有点不安。以为我从来没有从看过《水浒传》的同学口中听到过关于这名著的好评。只知道故事描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事迹,而且篇幅很长,不少人还没有看到一半就放弃了。“唉,虽然不太想看,但节气的语文功课也只有这些,总不能不做的。”就这样,我便跑到朋友的家里去借来了一本比较精练的版本看了起来。

第一回说的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史进也就是其中的九纹龙,这《水浒传》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一出场便在舞刀弄枪,而且绣了一身的刺青,看见人客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什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拜过了七八个师父,我不信还不如你!你敢和我比一比么?”就单单看这几行字,不论是动作、外貌还是语言都表现出他的自信、粗野和无礼。但比试过后,史进认赌服输,对王教头的礼让表现出对其的敬佩和拜师学艺的诚意。其前后态度的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又说明了史进虽然粗野,但做事爽快利落,绝对不会不痛不痒。

看过第一回后,我感觉其实《水浒传》也不像别人口中说的如此沉闷枯燥,故事的因果关系很明显,环环紧扣的情节令我相当感兴趣。《水浒传》的确是一本很值得人们品味的小说!

篇14:三年级著名小说《水浒传》有感

有一次,豹子头林冲被高俅所害,无奈要上梁山,路过朱贵酒店,被朱贵得知:“曾有东京的人到此,传说兄长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既有柴大人书缄相荐,亦是兄长名震四海,王头领必当重用。”朱贵深知自己的本领不如林冲,但还推荐他。林冲之后的晁盖、吴用、公孙胜、三阮等,都是他举荐上山的。开始时,他的职位还在第四把交椅,但推荐一下他就向后退一位。随着越多的好汉上山,他的职位越来越靠后,最终排在了九十二位。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但凡有好汉他都竭力保举,从不嫉贤妒能,总以山寨之事为重。

朱贵的事迹让我联想到了现在,当今社会的某些官员,有才的人登门找工作,他们看到比自己有本事,便起了嫉妒心,于是堵塞贤路,拒绝录用。他们专用没自己有能力的人,阿谀奉承的人,这样国家得不到人才,便不能繁荣富强,这些官员就像白衣秀士王伦一样,缺乏朱贵识才举才的胸襟!

但有些官员,求贤若渴,总是广开言路,招贤纳士,如有能人,定竭力举荐,不管能力是否比自己强,会比自己职位高,他们像朱贵一样深明大义,不为一已私利遏制人才。

篇15:《水浒传》长篇小说读后感

②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曹操杀吕伯奢;诸葛亮七擒孟获。③南朝范晔《后汉书》,人物传记,《董卓传》《吕布传》《孔融传》。④志怪、志人小说。

《搜神记》,管辂教赵颜献酒脯以求延年。《世说新语》,如曹植七步成诗,“望梅止渴”,曹操诈作梦中杀人。(2)隋唐时期

隋代水上杂戏曹操谯水击蛟、刘备马跃檀溪。

唐代佛教典籍《四分律行事钞批》中,记载了“死诸葛怖生仲达” 传说。唐代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3)宋元时期

①宋代。民间:讲史中有“说三分”,张耒《明道杂志》、苏轼《东坡志林》的记载。史书: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的《通鉴纲目》,对《三国演义》的影响。②元代。《三国志平话》有桃园结义、三战吕布、献貂蝉、千里独行、古城聚会、赤壁鏖兵、七擒七纵、六出祁山等。叙事以蜀汉为主要线索。讲史话本《三分事略》与前者内容大致相同。元代有关三国故事的戏曲作品有60多种。1.2《三国演义》版本

1、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刊刻的,称“嘉靖本”,书名题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2、万历年间刊刻《三国志传》内容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故事,与其他版本不同。

3、万历年间刊行《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把《三国志通俗演义》240则合并为120回。

4、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评点。毛本《三国演义》,是后来最流行的本子。1.3《三国演义》艺术成就

(1)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有机结合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其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即“七分实三分虚”,正确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七分实事”是指小说实事求是地写出了三国时代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的精采片断,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作者虚构的几种方式为:无中生有:如空城计。添枝加叶:如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由刘备改为张飞。夸张渲染:如赵子龙救主、张飞喝退曹军。(2)杰出的战争描写

①各种形式的战争描写。如水攻、火攻、陆战包括车战、马战、徒手搏斗等。

②重大战役的全局性描写。如以赤壁之战。战略上孙刘联合。这场战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联系。诸葛亮分析形势,争取同盟。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战术的运用。根据曹军不善水战,运用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③战争中谋略的运用。

战争决策:肯定趋利进取决策。如曹操官渡之战的决策,诸葛亮赤壁之战的决策。否定避险保守决策。如袁绍官渡之战的决策,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决策。兵法、计谋:兵不厌诈。如华容道上的烟火、空城计中的临敌抚琴。反间计。如曹操抹书间韩遂、诸葛亮离间曹睿与司马懿。④在战争中描写人物。如官渡之战中的曹操袁绍。赤壁之战中的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等。⑤张弛结合的战争描写

全书既有庞德抬棺决战、夏侯惇拔矢啖睛;也有诸葛亮弹琴退仲达、观鱼平五路。

在紧张激烈的描写,同时穿插轻松的笔墨。如赤壁之战中曹操横槊赋诗、庞统挑灯夜读。⑥犯中求避充分写出战争个性 “犯中求避”为毛宗岗语。“犯”指情节的相犯相似,“避”指情节的相避不同,即在相似情节中写出战争不同个性。如书中官渡、彝陵三大战争既有情节上的相似,如均为以少胜多,都用火攻等,却写出了战争的不同个性。

7战争规律的总结。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3)语言平易浅近

具有简洁、明快、而又通俗的特点。“文不甚深,言不甚俗”。(4)结构宏伟严密

① 按时间顺序编排事件。时间跨度大:全书描写了共97年历史。②复线交叉的内在情节线索 ③前后照应有主有从

前后照应: 以“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作为叙事框架。有主有从 详略得当:三足鼎立以蜀汉为叙事中心。

2.1《水浒传》成书过程(1)历史记载

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实有其事,《宋史》、《东都事略》等史书有所记载。包括宋江性格“勇悍狂侠”,起义军有“三十六人”,后被张叔夜招降,受招安后征方腊等。(2)民间流传演变

南宋时期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如卢俊义“风尘太行”戴宗“敢离太行”。同时期罗烨《醉翁谈录》载,说话中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元代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有“杨志买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的故事雏形,九天玄女的天书为宋江起义定下忠义的调子,结尾提到张叔夜招安、宋江征方腊及封节度使等。元杂剧和明初杂剧的“水浒戏”,对于宋江、李逵形象刻画比较集中,故事内容比较丰富,已有“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的说法,起义军已成为“替天行道救生民”的正义之师。2.2《水浒传》版本

(1)繁、简两大版本系统

《水浒传》有繁、简两大版本系统。繁、简两种系统的版本孰先孰后,学术界尚无定论。繁、简,是就行文而言。完整的繁本为一百回本,没有征王庆、田虎故事;简本的回目不一,有一百十五回、一百二十回、一百二十四回等多种,但有征王庆、田虎故事。繁本的重要版本有:天都外臣序《忠义水浒传》、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芥子园刊本《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此外还有《京本忠义传》残页,《忠义水浒传》残本,存八回。

简本的重要版本有:福建建阳余氏双峰堂先后刊刻的《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残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水浒志传评林》。此外还有雄飞馆刊本《英雄谱本忠义水浒传》,兴贤堂刊本《兴贤堂新刊绣像汉宋奇书忠义水浒传》。(2)繁简综合本。如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书》,一百二十回,是以繁本为基础,加上简本系统田虎、王庆的故事,增饰、润色而成。

(3)修改删节本。金圣叹删节、修订和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回。清代300年间最流行的本子。2.3《水浒传》思想内容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极为复杂,因为它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融入了各种文化成分。而作者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等也具有重要作用。但还应看到,一部作品的内涵又有相对的稳定因素,《水浒传》的题材毕竟有它的特殊性。

一、赞颂农民起义及农民起义英雄

1、真实再现了宋江领导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兴旺、失败的全过程

作品反映了农民起义发生是由于官逼民反,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如高俅、梁中书、郑屠等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贪官酷吏、恶霸豪绅的丑恶行径。《水浒传》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高俅,使整部小说具有“乱自上作”的意味。

通过农民起义的发展、兴旺过程,反映了其星火燎原式的进程。如由个人反抗到小聚义,到梁山大聚义。

接受招安,功成被害,则是对农民起义某种规律的总结。如征辽、征方腊,起义军损失惨重,宋江、卢俊义被害死。

2、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

(1)寄托了下层民众反抗黑暗、不畏强暴、追求正义的理想。如梁山好汉“替天行道”。(2)作品用相当数量的篇幅描绘了农民起义英雄个人反抗和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如武松、林冲的个人反抗;起义军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3)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的侠义精神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扶危济困,劫富济贫,如宋江被称为“及时雨”、起义军打破东昌府后,将钱粮一分给梁山,一分给散居民。

3、写出了农民以及下层民众的社会理想

地位上要求平等,以兄弟相称等,经济上要求平均,财物平分等。如书中提出“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劫夺不义之财后“纳库公用,其余便分了”。

二、反映市民生活,表现市民思想意识

《水浒传》用大量的笔墨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市井画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市民的思想意识。如智取生辰纲,既是劫富济贫之举,也有谋求个人富贵的欲望。水浒英雄上梁山,有些是因官逼民反,有些是为了追求生活的快活与物质享受,或两者兼而有之。

三、某些方面表现了游民意识

如劫富济贫,既是农民思想意识,也是游民思想意识;地位平等,财富均平的思想,既是农民、市民的思想,也是游民的思想;结义之情,知恩图报,是下层民众普遍追求的为人相处准则,而拉帮结伙,挟私报恩,则是游民意识的体现。

此外,对女性的恐惧与仇视;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忽视乃至藐视;血腥嗜杀等,这些也都表现了游民意识。如杨雄处置潘巧云。

四、表现了忠义思想观念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忠义思想观念。这一点尤为突出地提现在宋江这个人物形象上。在一些事件的评判上也表现了忠义思想观念,如征方腊、接受招安等 2.3《水浒传》人物塑造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首先是以类型化为主,但又能有所超越,一定程度地注意到多侧面地刻画人物。

类型化的特点是描写角度单一,性格前后变化少,性格不够复杂。最为典型的是对李逵形象的塑造,也用于塑造书中大多数其他人物。在《水浒传》中比较常用的类型化手法,是传奇手法。即抓住人物一二特征,重笔刻画,突出其非凡的气质或技能,与庸常人生、人物拉开距离,以此来强烈打动读者。大致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不同于常人的出生或身份。如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神异身份以及出生时的奇异描写。

2、不同于现实中普通人的传奇化人生经历,具有“奇”、“险”的特点。

3、通过传奇性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但在某些方面注意了到了传奇与逼真的结合,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如武松打虎哨棒折断,林冲风雪山神庙锁门的细节。

但是《水浒传》塑造人物并非一味类型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力求丰富变化。有如下方法:

1、“同中求异”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如鲁智深、李逵、武松形象同中有异。如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

2、反衬对比 相互映衬。如宋江与李逵。杨雄与石秀。

上一篇:火灾事故原因分析下一篇:会计沙盘实训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