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2024-06-16

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通用10篇)

篇1: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要求全党同志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提升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科学分析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深刻阐明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反战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全面部署了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总要求。认真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切实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首先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发展。还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第五,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求我们做到,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自觉主动地提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一要克服自满保守思想,树立危机忧患意识,二要克服心浮气躁现象,树立求真务实意识,三要克服循守旧观念,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四要克服固步自封思想,树立加快发展意识。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使命,具体到工作岗位我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加强档案管理培训,规范管理流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编目、统计、借阅、利用等各个工作环节严格把关。二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推进档案数字化,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做好档案信息的开放工作。

三是强化保密管理。加强机要文件的管理,及时清收上级文件,避免丢失,坚持“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和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

篇2: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了《科学发展观论述》,对于我本人而言:使我对党和国家政府的各项决策和政策有了一个科学、明确、清晰的认识。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自己,用科学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确定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要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本职工作当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不仅要深入学习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只有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当中,才能全方位的调动自己的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创造性,用异向的思维和多方位全面考虑工作的如何推,才能把领导交办的工作做好,做好到位。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是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核心动力。作为个人来讲要讲发展,要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

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要提高自身形象,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我们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

篇3: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一方面, 从内容表现上看, 科学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 扎根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就理论形式来说, 空想社会主义, 特别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影响较大, 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同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都是宣扬超阶级的理性论, 宣传唯心主义的天才决定论。第二, 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刚出于萌芽状态, 无产阶级还不能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第三, 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其阶级状况导致了不成熟的理论。而要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还要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因此“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只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见解的根本缺陷是唯心史观, 他们主观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绝对真理、正义的表现, 只要把它发现出来, 它就会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所以, 只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控制,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 才能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矛盾和阶级冲突进行深入的考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进而说明,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 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的辨证的, 它是区别空想社会主义的试金石。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在研究经济问题, 但是更确切的来说, 剩余价值理论是在研究人, 研究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

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剩余价值学说则为人们揭开资本主义的神秘面纱, 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方向。二者的创立和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成为可能,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一切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 同样, 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也决定了产品和阶级的分配、划分。探寻社会变革发展的最终原因, 不应当只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 而应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消除社会弊病的手段, 不应从头脑中发明出来, 而应通过头脑从产生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科学正确反映。虽然,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代替了封建的生产方式, 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当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 进而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 科学社会主义是这种实际冲突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 首先是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

2、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首先,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的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私人占有形式为基础的, 生产社会化形成后, 生产资料和产品仍归私人占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次, 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冲突。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社会生产上是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再次,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深化, 进而导致的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其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 形成恶性循环。最后, 资本所有制形式的转化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激烈冲突, 迫使资产阶级不断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采取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 即托拉斯和资本主义国有化。无论转化为哪种形式, 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

3、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

首先,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就要建立与现代生产力本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再次, 要实现社会主义变革, 必须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要取得国家政权, 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成国家财产。这一伟大变革完成之后, 也就消灭了阶级的自身, 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 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然而这一伟大变革, 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愿望, 而是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条件, 任何阶级的消灭都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是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

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革命, 夺取国家政权,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 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 促进生产大发展, 消灭阶级, 使国家也归于消亡。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就是考察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性质, 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 进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篇4:美国体育科学发展历程的新解读

关键词:科学知识图谱;美国;现代体育科学;体育科学史;文献共被引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18-06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of Sports Science in America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s Cocitation Knowledge Mapping

WANG Qi,HUANG Hansheng

(1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2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 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and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has developed quickly and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scientific metrology field. According to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in U.S.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the researchers access to 4 219 research papers of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during 1930-2009, draw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by using documents cocitation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and obtained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ce in America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p.

Key words:knowledge mapping; America; modern sports science; history of sports science; documents cocitation analysis

了解体育科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及演变特征,探寻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体育科学的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都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体育科学史研究尚未受到体育学术界的充分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同时还存在几点不足:其一,重分支学科史,轻体育科学史;其二,重国内体育科学史,轻国外体育科学史,美国体育科学史作为现代体育科学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是体育科学史和体育科学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三,重定性方法,轻定量方法,尤其忽视了专门研究科学史的科学计量学方法。自科学计量学家加菲尔德1963年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出版以来,引文分析成为现代科学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基于此,本文以研究方法为突破口,主要应用引文分析来重新解读美国体育科学的历史。

1 研究方法、期刊样本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引文分析中的共被引分析。共被引分析是通过在引文网络中聚合一些高被引用文献得以实现的。共被引分析比一般引文分析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数据有效性。国内外科学计量学家普遍认为其适合研究和揭示科学文献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绘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1]。此外,当前国际科学计量学界开始进行动态可视化研究并用以辅助分析科学文献网络变化,一种以知识单元为分析基础的知识图谱方法,正在蓬勃兴起。本文还将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

1.2 期刊样本及数据来源 选择《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作为期刊样本,其原因有三:其一,在目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收录的所有体育类学术期刊中,《研究季刊》的引文数据最为完整。ISI收录了该期刊从1930年至今的所有文献数据,而其他体育类学术期刊一般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出现。其二,《研究季刊》是一份综合性的权威体育学术期刊。根据2010年期刊引用报告,《研究季刊》的影响因子为1.191。体育类学术期刊中有多种期刊具有多学科性质以及较高的影响因子,但都以刊载体育自然科学的论文为主,相比较而言,《研究季刊》能较完整地反映体育科学的全貌。其三,自1930-2009年,《研究季刊》刊发的论文有83.51%来自美国,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美国体育科学发展状况的理想期刊。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下载了《研究季刊》1930-2009年期间发表的4 219篇文章和55 728条引文数据,数据库最后更新时间为2010年11月18日。

2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分析

将55 728条引文建立数据库,把整个时间段分为8个10年段,选择每个时间段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的文献进行分析,合并这8个时间分区网络最后得到由466个节点、1 885条连线组成的共被引图谱。每个节点代表一篇文献,节点大小反映的是文献在网络中的被引频次大小。软件还自动将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节点文献用紫色的圈来显示。根据陈超美的定义,共引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是图谱中连接两个以上不同聚类,且相对中心度和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是发现不同学科和主题的连接点或是进化网络的支点[2]。连线粗细代表文献之间的共被引关系,连线的颜色则代表了首次共被引的年份(如图谱顶部的色带所示)。

图1 《研究季刊》1930-2009年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图1是对《研究季刊》55 728条引文的共被引分析可视化结果。根据网络结构和连线的颜色,将图谱大致划分为9个主要聚类,并通过对聚类节点的原文分析来给聚类命名。该图谱共包含26个连接各文献聚类的关键节点,这些关键节点文献是美国体育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里程碑或者转折点。除了关键节点文献,图谱中还存在一些高被引文献(本文将19篇被引频次超过30次以上的文献称为高被引文献)。一个时期的高被引文献代表了该文献的研究内容受关注的程度,也能反映学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热点领域。

2.1 聚类1:体育测量研究 图1显示,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形成了稠密的共被引聚类1,这意味着该时期体育科学的研究内容非常集中。聚类1中的关键节点文献是布雷斯的《运动能力测量》,它是美国体育科学研究领域演变的起点。布雷斯是美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早期实践者,更是体育测量领域的先驱,他首次利用T量表这种现代科学方法开发出“布雷斯运动能力测量”,该测量方法曾被广泛用来测试身体技能。[3]此外,麦克乐的《运动能力测量》是聚类1中的高被引文献,这两篇文献说明了美国该时期主要以体育测量研究为主。

在聚类1向聚类2演进的路径上,林奎斯特的《教育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连接点,它与聚类1中的《运动能力测量》和聚类2中的多篇文献有较强的共被引关系。林奎斯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应用统计学家和教育测量领域的先驱。20世纪40年代,教育统计学由描述统计为主转向推断统计为主,使得教育研究的科学化程度有了较大提升。而林奎斯特的《教育研究中的统计分析》就是这个新阶段最有影响力的代表著作。[4]可见,早期的体育学者敏感地认识到统计方法的变革趋势,并将其应用到体育科学研究中,因而体育科研方法出现了从描述统计向推断统计的飞跃。

2.2 聚类2: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体适能、体育测量研究 聚类2的形成时间主要在20世纪50、60年代。该聚类包含较多影响美国体育科学发展的关键节点文献。其中,爱德华得的《系统的重量训练对运动爆发力的影响》、卡彭(的《系统的重量训练对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的影响》以及默斯利的《重量训练与力量、速度及协调性的关系》这三篇共被引关系较强的关键文献是聚类2的核心。从文

献的标题可知,运动训练及其运动生理学机制探讨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主流研究领域。在聚类2的右侧还有两篇与运动技能学习相关的关键文献,分别是富兰克林·亨利的《侧划臂动作中静力性力量和速度的因素结构》和《复杂运动的反应潜伏期延长与神经运动反应的“记忆鼓”理论》。

与聚类1相比,聚类2比较离散,表明其研究领域更加丰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季刊》的研究领域形成两条演进路径:聚类2向聚类3演进后,聚类3与聚类4、聚类5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它们形成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另一条则是聚类2与聚类6、聚类7和聚类8形成的演进路径。

图谱显示,在聚类2向聚类3演进的过程中又分了两条路径。20世纪体适能专家哈里森的《力量和包含躯干及腿的身体表现测量的关系》与美国公认的体适能运动方面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库里顿的《体适能的评价和指导》和《冠军运动员的体适能》形成了一条路径。哈里森的《力量和包含躯干及腿的身体表现测量的关系》还与谢尔登的《人类体质的种类:体质心理学概论》、琼斯的《运动表现与成长:静力测力的发展研究》以及奥斯特朗的《身体工作能力与性别及年龄关系的实验研究》形成了另一条演进路径。谢尔登与琼斯的两篇文献涉及到肌肉表现、肌肉疲劳曲线等内容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疲劳与肌肉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奥斯特朗更是被誉为“欧洲运动生理学之父”。毋庸置疑,上述两条路径说明,体适能和运动生理学研究是20世纪50、60年代的热点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体育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该时期的体育科学研究较之前发生了几个显著变化:其一,从以体育测量研究为主转变为围绕学生的体适能与运动能力、竞技运动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体育科学研究领域更为丰富和多样、学科分化明显。其二,运动训练研究成为热点。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体育运动的普及及其运动形式的丰富,学校校际间运动竞赛的蓬勃开展,再加上电视传媒对比赛的报道,竞技体育比赛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针对竞技运动训练的学术研究。其三,儿童青少年体适能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受到特殊的重视,这主要源于克诺斯和希施兰关于美国儿童体能远远弱于欧洲儿童的研究结果促使美国政治领袖们发起了一项提升国家青年健康与体能的新运动。[5]

2.3 聚类3:运动生理学、体适能、身体成分研究 聚类3是图谱中最大的聚类,其形成时间为20世纪70、80年代。总体上看,聚类3的文献群更加分散,其研究内容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聚类3中,除前面提到的《体适能的评价和指导》、《冠军运动员的体适能》、《身体工作能力与性别及年龄关系的实验研究》外,格拉斯的《教育与心理学的统计方法》也是聚类3的关键节点,其中心度高达0.26,表明它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演进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9世纪70年代,在社会科学,尤其在教育研究工作中发展了更成熟的统计学技术,应用统计学得到大发展,格拉斯的《教育与心理学的统计方法》便是权威的应用统计学专著之一。

另外,聚类3还有几篇高被引文献:布罗热克的《身体成分的密度分析:若干定量假设的修正》是该聚类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布罗热克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身体成分的密度测定法。至今为止,该方法一直是推定身体脂肪率的最正确方法之一,是身体成分测量的黄金标准[6]。可见,身体成分研究也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主流研究领域之一。

篇5: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前夕,一本以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和中央精神为基本依据,全面准确地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读学发展观学习本》的出版,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满足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因为我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大学生,要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深刻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自觉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创新,掌握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第二,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最值得追求、具有崇高价值的文化。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就灵魂, 决定人发展的大方向,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可以激发人们掌握科学技术、钻研业务、贡献社会、造福人类的积极性,可以弥补智力方面、文化业务基础方面的不足。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使人能以科学的态度、按照科学的方法遵循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最佳效益。不断提高文化业务素质,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进步。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第三,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人生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集体、社会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矛盾。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个人的发展有赖于与他人的团结、协作,有赖于集体、社会的发展。集体、社会的利益是人们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代表,包含着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同时,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个人,尊重、保持个人的正当利益,调动个人通过正当途径实现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又是实现集体、社会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大学生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才能在当今形势下得到健康发展。

第四,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发展的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这就为人由片面到全面、由欠缺到完善、由贫穷到富裕、由潜在的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其联系起来,需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1、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己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2、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3、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

不能代替的。

4、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动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

篇6: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以来,通过系统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我深刻感受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它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灵受到了震撼,幼教工作者肩上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章,体现了全党的意志,更体现了民心、民意。

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世界各国由于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幼儿园是幼儿启蒙学习的场所,是培养祖国栋梁的摇篮,构建和谐幼儿园,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尝试使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变管理为服务,园领导注重自身角色的调整,努力从各种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亲自实践观察,去发现老师的需求,成为老师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给教师以有力的支持。运用情感艺术,渗透人文关怀,做到以情动人,以爱换心,让教师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园领导的关心,从而唤起每位教师的内驱力。同时,把妥善处理领导与教师间的关系当作“人心工程”来经营:注意用光明的前景激发人心,用良好的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诚相待交换人心,用教管结合感化人心。积极创设团结关爱、分享合作的工作环境与氛围,给予教师自主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激发她们的专业热情和工作乐趣,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园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强化四种意识,实践科学发展观 1.强化信仰意识

强烈的信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之源泉,更是一个政党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动摇。坚持对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现阶段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对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论工作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始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实地向前迈进。

2.强化责任意识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一定要增强自己工作中的责任性。坚持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重点,克服一切困难,集中一切精力,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本职工作。

3.强化纪律意识

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是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战斗集体。新形势下,要继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纪律,强化自己的组织纪律意识。按照党章规定,认真执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不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同党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与一切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加强自己的组织纪律修养,行使自己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的关系,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无条件地纳入党的组织纪律的轨道。

4.强化服务意识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一切为了人民,始终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党员的服务意识强不强,主要是看党员的实际行动。做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党员,我们要立足本职,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为教育做好服务,为幼儿园做好服务,为幼儿、家长做好服务。

总而言之,作为年轻的党员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科学发展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幼儿园中心工作,积极投身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去,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能力,为幼教事业的发展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

舟山幼儿园

夏安红

篇7: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书”,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书是我们精神中的“钙铁锌锡维生素”,帮助我们的精神“茁壮成长”。它比金子还宝贵,让我们慢慢地品味,细细地品尝。

每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伟大的文学作家茨威格曾经说过:“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让我们仔细认真的每一本书,为我们的学习打好坚固的基础。

书是困难时的一双手,是干渴时的一股甘泉,是机器上的一台发动机。或是说,只有他才能使我们的血液流动,促进心脏的呼吸,只有他才能使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读好书、好读书、读好书”把冰心的言论铭记在心。

今年暑假,让我与书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在书店,我购买了一本《杨红樱科学童话全集》。在这本书里,以一个个小动物来叙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神犬探长”、“青蛙博士”、“波卡”、“小洼人”、“米奇”、“鸵鸟巴巴”,以一个个特殊身份来叙说出地球上的每一个动物。不仅这些,还有密切关系着的食物链,每一个动物的生活习性,正是我们拥有一个可爱的地球母亲,才找来了许许多多的生灵。

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这样,所以我们更要保护我们这可独一无

二、璀璨而又闪亮的明珠“地球”。在我们的身边,破坏地球母亲的实际随处可见,到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砍乱伐树木、工业污染,每当这些人一活动,我们的地球母亲便会受到一次严厉的打击。前一段时间,中国出现干旱,就是因为水循环被遭到严劣的遏制、严重的打击,使地球无法降雨,干旱面积越来越大。让我们发出内心的呐喊,让地球不再变得的乌烟瘴气、黑色渲染。只要我们每个人进一份力,十三亿中国人的心声将一同想起,一起飞舞!让我们保护环境吧!让地球重还旧貌,但还要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不只是你、他、她而是十三亿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让我们再次站起,把我们大家庭---地球搞得干干净净,不再有任何的瑕癖,真正成为全中国、全世界的一颗闪闪的红星。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被恶劣的环境所屈服,站起来!当国旗再次升起的时候、国歌在此再次响起的时候,那就是我们见证辉煌的一刻!

篇8: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一、美国中学地理教材《地球科学》的特点

1. 内容丰富,知识体系完整

该套教材由《地球的构成》、《变化的地球》、《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与宇宙》四部分构成,共有“物质”、“矿物”、“岩石”、“地球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地球过去的线索”、“地质年代”、“地球纵横”、“风化作用和土壤”、“侵蚀力”、“水蚀和沉积”、“板块构造”、“地震”、“火山”、“大气”、“天气”、“气候”、“海洋运动”、“海洋学”、“人类对土地的影响”、“人类对水和空气的影响”、“探索太空”、“日-地-月系统”、“太阳系”、“恒星与星系”24章,这些内容全面涵盖了自然地理的经典知识,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教材在对相应知识进行阐述的时候,都进行了深入和延展。例如,在《变化的地球》关于“地震”、“板块构造”、“土壤”、“火山”的知识远远超出我国教材,在《地球与宇宙》第四章“恒星与星系”中,教材不仅介绍了恒星、星座、太阳、星系的基本知识,还介绍了恒星的演变、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膨胀和大爆炸理论等知识,而在我国的现行中学教材中,这些内容有些只是在高中地理的选修教材中讲述,有些则基本未涉及。

2. 图文并茂,语言生动

该套教材使用的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容量相当,图像类型丰富多样,卫星、航空图片、照片、地理景观图、地理概念原理示意图、地图、地理统计图等都是地理知识和地理内容的表现形式和表述手段,更突出的是教材中的所有图像都色彩明快,让人赏心悦目。同时,教材的文字系统也具有明显的特色,文字用不同的颜色表达对学习的不同目标和要求,语言表述形象生动,多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来分析地理学的一些深奥知识。例如,用玩旋转木马时向朋友扔球的生活经历来分析科里奥利效应,由哥伦布的环球航行引出全球的风带,用给汤加热的过程讲述板块移动的原因,同时,在文字叙述中多用“你”、“我们”这样的陈述方式,不仅拉近了地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也避免了科学知识的深奥和枯燥。

3. 渗透方法,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方法渗透”是本套教材的主要设计思想,一是学习方法的渗透,二是科学方法的渗透,这在教材每个章节的板块设置上充分得以体现。以《人类的生存环境》第一章“大气”为例,本章在学习前设有“内容导读”、“预备活动”、“学习准备”、“学习聚焦”等板块,“内容导读”提供了访问网站“earth.msscience.com/unit_projec”和网络搜索项目(包括:科学技术、职业、模拟)及相关资源(飓风);“预备活动”安排了“折叠式学习卡”制作;“学习准备”安排了“阅读与理解”、“思考与讨论”、“应用与总结”、“学习目标”、“学习小贴士”几个主题;“学习聚焦”提供了“什么(鉴别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描述地球大气层的结构,解释是什么导致了空气压力的存在)”、“为什么(大气层使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成为一种可能)”、“概念回顾(压强)”、“新概念(大气层、对流层、电离层、臭氧层、紫外线辐射、氟利昂)”几个主题;在学习过程中有“想一想”栏目;在学习结束时有“章节回顾”、“标准化测试”等内容。这些板块的设置处处渗透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章教材中设计有“导航实验(观察气压现象)”、“迷你实验(确定空气是否具有质量)”、“实验室(评估防晒霜效果)”或“家庭实验室(来自厨房、装废品的抽屉或院子的实验)”等板块,学习进程中设有“科学应用”、“结合其他学科”和“交流你的数据”、“技能应用”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对科学方法的渗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是培养和提高了基本技能。

4. 打破学科限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本套教材设置了“结合其他学科”、“数学应用”、“结合职业”栏目,其中结合的学科有: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健康、语言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等;数学应用涉及了:计算、使用数字、用数字绘图、解简单方程、使用比例、单位换算、图表应用等基本内容;结合职业涵盖了:土壤学家、地震学家、火山学家、天文学家、海洋学家、生态学家、农民、空气质量检测员、生物学家、化学家、数学家、毒理学家、环境工程等。这种设置借助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间的链接,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并且渗透了职业教育。可以说,这套教材从各方面有效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二、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1. 加强中学地理教材的建设

当前我国有些地区使用的中学地理教材存在初高中知识体系衔接不够,知识内容有偏差的问题。同时,教材的编写有明显的学科保护主义思想,比如,地理教学中有些学科知识需要其他学科知识来支持和验证的内容,往往留在课外进行;有些和其他学科知识存在交叉点内容,则只是从地理学角度阐述甚至一带而过,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大大限制了地理学科自身的发展。

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建设,应结合新的地理教育观,探索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考虑地理学科已有知识体系的同时,及时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科学方法,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在考虑地理学科知识性的同时,特别关注地理知识的生活应用价值;教材的建设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 中学地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地理科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边缘科学,地理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真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地理教师不仅要学习已有的地理学科知识,更要及时采集、加工地理科学的新信息、新知识,更新地理教学内容;还要学习和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地理教师不仅要学习已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反思积累,从而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成为高效能的地理教师。

3. 建构内容丰富的中学地理课堂

篇9:科学“读心术”

科学家已经能对许多自然现象进行预测。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明年小行星会不会撞击地球,某地的活火山会不会在下个月爆发。但是,科学家却很难预测一个人在下一分钟想什么:他会产生一个积极的想法,还是会冒出一个罪恶的念头?科学家的共识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难研究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的思维。科学家认为,如果能绘制出人脑活动图谱,就可以了解人脑的运行机理,从而可以监测人们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检测脑部疾病。

人类脑计划

2011年9月,在英国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美国哈佛大学分子遗传学家乔治·丘奇和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拉斐尔·尤斯特的一份提议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提议内容是:通过合作来开发一些新技术,用于追踪人脑各个区域的活动,最终达到可以测量每一个神经细胞活动的水平。此后,不少科学家开始宣传这项提议,最终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

2013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将“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简称“人类脑计划”)。2013年9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宣布,在2014财年将重点资助9个人脑研究领域。这是美国推出人类脑计划后,相关政府科研机构首次公布具体研究与实施细节。美国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吸纳公立和私营的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人类脑计划。多家联邦公立机构将为此计划拨款。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提供2000万美元,用于开发分子尺度的探测装置,力争能感知并记录神经网络活动,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增进对人脑思维、情感、记忆等活动的理解。

美国军方也参与其中。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计划投入5000万美元,着重开发一系列能捕捉、处理神经元和染色体活动状态的工具,建立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修复机制,以期在士兵遭遇应激压力、脑损伤、记忆损失等问题时协助诊断和治疗。私营机构中的一些相关研究项目也纳入到人类脑计划中,例如,艾伦脑科学研究所每年将提供6000多万美元用于开展探索人脑活动的研究项目。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有一片研究神经网络的科技园区,每年将提供至少3000万美元的资助。

虽然人类脑计划目前由美国科学界主导,但是大多数神经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不可能由美国“吃独食”。就像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由美国科学家主导一样,庞大而复杂的人类脑计划最终还得靠中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多国科学家合作完成。

人脑活动图谱

在人类脑计划中,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绘制人脑活动图谱(英文简称为BAM)。或许不少人会误解人脑活动图谱就是人脑的三维图像,其实描绘人脑的“外貌”并不困难。人脑活动图谱中最困难的部分是“活动”,主要是“记录每一个神经环路中每一个神经元的每一个锋电位”。也就是说,要记录每个脑部位中各个神经细胞的活动情况。最终完成的人脑活动图谱将展示人脑中每一个神经细胞的活动模式,也会展示何种神经纤维在何时放电,以及各种神经活动是以何种方式同步发生的。

虽然人脑活动图谱名为图谱,但是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张图画,而是一个庞大数据库的集合,其中展示了人脑中的各种生物电活动。就像人类基因组图谱一样,人脑活动图谱也十分复杂而深奥,我们是难以看懂的,甚至一些脑科学家也看不懂,因为它其实是一些数据的图示,得借助专门的电脑软件才能“读懂”。人脑活动图谱相当于一个标准,把我们的脑部活动和这个图谱进行对比,就知道我们的所思所想。

目前,科学家只能对人脑活动进行粗略的测量。他们可以通过一些仪器对人脑广阔区域的活动进行探测,或者测量单个或小群的神经细胞的活动。然而,这些仪器扫描人脑生成的是一些模糊的图像,缺乏对细节的描绘。聚焦于单个或小群的神经细胞,倒是能生成相对清晰一些的图像,但是这些图像用途不大,因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多个区域共同合作的结果,涉及的神经细胞至少有几千个,复杂一点的思维活动则需要几百万个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来完成。

正因为目前的人脑扫描方法存在局限性,科学家希望开发出新的方法来直观地展现人脑的活动。这要求新型脑成像技术具有高时间、空间分辨率,并与电子探针、纳米技术等密切结合。绘制人脑活动图谱的方法与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方法有些类似,那就是从局部到整体。人类基因组是从单个基因开始,然后延续到一些基因片段,最后连接成整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同样,绘制人脑活动图谱得从神经细胞开始,然后延续到功能区域,最后扩展到人脑乃至整个神经系统。

尽管测绘人类人脑活动图谱是一项更艰巨的任务,但这一巨大的挑战是刺激新工具的研发以及跨学科的科学家通力协作所必需的。丘奇和尤斯特等人认为,人脑活动图谱相关技术的开发将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发新影像工具,可以利用光去穿透脑组织,探测并操控细胞功能;第二阶段,通过利用新一代的电子探针,同时监测和操控大量的细胞;第三阶段,利用最新的纳米技术,对单个神经细胞内的活动进行实时汇报;第四阶段,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模式,建立数据分析和共享系统,多国科学家合作绘制出完整的人脑活动图谱。

从动物到人类

由于科学和道德的原因,科学家开始将不会大规模进行人脑活动图谱的研究,而是从一些“模式动物”入手开发新技术,并积累相关研究经验。从科学的层面上来分析,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循序渐进的,一些低等动物的脑要比人脑简单得多,它们的脑部活动图谱相对容易获得。从道德的层面来分析,新的脑部扫描技术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先对动物进行实验和观察,就可以逐步改进和完善相关技术,最终可以做到没有危害或者危害十分微小,这样应用到人脑扫描时就没有道德风险了。

根据人类脑计划的相关规划,科学家在5年以后才能完成对秀丽隐杆线虫脑部活动图谱的绘制。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低等动物,它的脑部只有302个神经细胞和大约7000个神经节点。10年之后,科学家预期可以绘制拥有大约13万个神经细胞的果蝇的脑部活动图谱。15年后,预计可以观测更加复杂的斑马鱼的脑部活动,或老鼠脑部皮层中一些区域的活动。从这些规划可以看出,人类脑计划的研究任重而道远,20年内是难以完成对人脑活动图谱的绘制的。

为什么要研究脑部活动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之前,曾有人认为基因测序是白日梦,然而人类基因组图谱最终绘制成功,令基因科学出现了革命性的进步,也彻底让反对者“闭嘴”了。科学家进行脑科学研究,也是希望人类脑计划能使神经科学的技术发生变革,最终使人类对人脑功能的理解发生革命性变化。

人类脑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保罗·埃尔维赛特斯认为,人类脑计划的意义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历时十多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让科学家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让人们可以从基因层面来认识人类的一些外貌、行为和疾病的产生原因,对研究人类行为和促进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脑计划的目标是探索人脑工作机制和绘制脑活动图谱。它也将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更加深入地探索人类行为的深层原因,并有利于促进人类神经系统的健康。

目前科学家还无法保证人脑活动图谱的实际应用,但是一旦成功,人脑活动图谱的应用将十分广泛。它可以告诉我们决策在人脑中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如何才能进行合理、正确的决策;它可以告诉我们非正常的想法和行为是怎样产生的,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精神病,预测和减少犯罪行为和恐怖活动;它可以监测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活动,发现即将或已经发生病变的脑部区域;它可以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让科学家模拟人脑制造高端智能机器人。要实现上述目标,可能需要30年或许更长的时间。但是,将来人们必定可以享受到人脑活动图谱带来的好处。

(据《华兴时报》)

篇10: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书共三章,分别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的内容。

恩格斯在书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恩格斯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途径和依靠力量。描绘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

通过阅读本书,使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恩格斯的这个点睛之笔,一语道破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到科学的关键。

二 关于“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的观点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的缺陷,从头脑中构思社会改革的蓝图与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上的错误。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论证。

上一篇:秋天作文初二700字下一篇:汽车设计师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