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维护保障制度

2024-06-19

中国电信维护保障制度(通用6篇)

篇1:中国电信维护保障制度

鑫磊煤业治安维护保障方案

(2012年)

总 则

为了维护鑫磊煤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和谐稳定的矿区环境,保障职工的人身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实现本矿安全生产目标,根据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本管理制度只适用于鑫磊煤业在册职工、临时工、驻矿施工单位人员、来矿探亲的家属以及临时来矿办理各种事务的社会人员。

处 罚

第一条 违反本治安管理制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单位、部门和个人造成经济损失500元以下的,应当全额赔偿经济损失,并对责任人处500~2000元的罚款;造成经济损失2000元以上或者造成其他恶劣影响的,应当全额赔偿经济损失,并对责任人处2000~50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1.打架斗殴、寻衅滋事、酗酒闹事的;

2.在办公场所、职工宿舍等范围内猜拳行令、聚众赌博的; 3.在矿区内煽动他人游行、示威、无理取闹、纠缠领导不听劝阻的;

4.组织、教唆、诱骗、煽动他人从事邪教或利用邪教、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煤矿安全、生产、办公、生活秩序的;

5.盗窃公、私财物的;

6.故意破坏生产设备、损坏公共设施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 7.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它方法故意扰乱煤矿生产经营秩序的。

8.大声喧哗或者故意制造噪音污染,影响生产、办公秩序或他人工作,情节严重的;

9.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调查取证、打击、报复、陷害举报人的;

10.擅自拨打110报警电话,给鑫磊煤业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其他恶劣影响的。

第二条 违反矿内交通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当事人罚款200~2000元;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其他恶劣后果的,移交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1.在矿内乱停乱放车辆,不服从管理的;

2.矿内违章行驶,造成安全事故但没有造成人身伤亡的; 3.偷开他人机动车辆的; 4.违反出入大门管理规定的; 5.通勤车辆严重超员的。

第三条 违反火工品管理制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行为人处以200~2000元罚款;对单位处以5000~10000元罚款;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交当地公安机关处理。1.私藏、私借、私运火工品的;

2.假冒他人签名、涂改票据数量、骗领火工品的;

3.火工品管理员、爆破员、安全员、押运员以及其他接触火工品人员,不认真落实火工品管理制度,丢失火工品未造成重大事件的; 4.擅自将火工品带入职工宿舍、浴池、通勤车的; 5.不按规定办理领、退库手续的;

6.进入火药库房携带火种、吸烟或动用明火的;

7.库房管理员擅离职守、脱岗、空岗的;

第四条 违反矿内部消防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对当事人罚款500~1000元,造成重大事故,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1.玩忽职守,造成火灾事故损失不大的; 2.丢失、随意挪用消防器材的; 3.破坏消防设施,尚不构成犯罪的;

4.不按规定使用、管理火源,造成火灾隐患的。

第五条 违反鑫磊煤业有关管理制度,影响本矿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轻微的,对当事人处以1000~5000元罚款。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1.拉煤车辆不服从煤场工作人员管理,乱停乱放,强行插队,强行装煤,占仓压磅的;

2.滋事生非,围攻、殴打煤场工作人员,侵害他人人身安全的; 3.拉煤车辆弄虚作假,采用撬磅、电子干扰或者故意加重车皮重量的;

4.煤场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损害企业利益,或者利用工作之便伙同他人偷盗、骗取矿产品的;

7.煤场工作人员为手续不全、无配车单车辆装煤过磅的; 8.违反鑫磊煤业有关制度和临时规定的其它行为。

奖 励

第六条 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员,根据贡献大小,鑫磊煤业将予表彰奖励。

1.在维护企业稳定,维护企业财产和职工人身安全方面做出突出

贡献的;

2.发现火情及时上报,积极补救,使损失减小的; 3.为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线索和证据的;

4.在突发事件中奋不顾身,表现突出,做出一定贡献的;

5、检举揭发或勇于制止违法违纪行为有功的。

第七条 矿保卫科作为鑫磊煤业治安管理的职能部门,在不违犯法律的情况下,有权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并按照以上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附 则

第八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鑫磊煤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九条 本办法自2012年月元日起施行。

后勤保障制度

一.目的和范围: 为公司全体员工服务,通过规范公司后勤保障管理,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正常运作,从而,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主要包括采购及仓库管理、邮政通迅事务管理、安全卫生管理及电脑管理等。

二. 职责

1. 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人员服务于鑫磊煤业全体员工,保证各项办公物资及时送达,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和整洁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各项行政开支、节省费用。

2.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人员致力于为全矿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物理环境管理水平。

三.工作流程:

1.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办公用品分类

(1)固定资产类办公用品,如:传真机、复印机、电脑、打印机、碎纸机、汽车等。

(2)非消耗性办公用品,如:办公桌、办公椅、计算器、电话机、打孔机、剪刀、纸刀、白板等。

(3)消耗性办公用品,如:笔记本、签字笔、圆珠笔、铅笔、橡皮、胶水、复写纸、钉书钉、笔芯、公司印刷品、墨盒、复印纸、传真纸、水性笔、白板笔等。

公司办公用品由人力资源部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各部室应于每月25日之前,将部门经理审签过的当月份《办公用品申购单》报人力资源部统一购置,在下月初领用。逾期不报视为无需求,届时管理人员有权拒发。

临时需要购置的特殊用品,应报总经理批准,由人力资源部统一按总经理批示办理。

各部门的办公用品应指定专人统一签领。凡属固定资产的物品,领用者应填写财产领用单。

凡借用公司办公器材,需填写物资借用单,并由部门经理签字认可

借用物资超时未还的,人力资源部有责任督促归还

借用物资发生损坏或遗失的,视具体情况照价或折价赔偿

工作调动或离开本公司者,必须先办理原领用物品的清查及上缴手续。

上缴回归之物品要完整齐备,若已损坏,应作合理解释,故意损坏或遗失者,除照价赔偿外,还应酌情处罚。

2.邮寄事务管理

各部门外发文件(包括快递、信件、包裹等)时需认真填写外发

文件登记表,登记表上详列日期、发送地、单号、发件者等项目。各部门外发文件时要认真填写。

3.采购与仓库管理办法

● 采购范围:全矿办公所需的用品用具。

● 规范采购点:所有物品均需定点采购,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

● 申购程序

申请部门----人力资源部审核、采购----登记入库----发放至申购者

● 仓管员需对所采购的物品凭申购单进行登记、核实,并做好入库登记手续,然后按申购单发放。仓管员应定期对仓库进行盘点,统计办公用品的使用金额。

● 仓管员对所有物品应整齐、有序地予以摆放。

● 仓管员应定期对仓库进行清理,保持仓库整洁。

● 仓管员应对库存物品妥善保管,不得丢失。

● 各部室指定财产管理员对各部室财产进行统一管理,资源部对公司财产进行每年一次的盘点。

4.、借用物资超时未还的,办公室有责任督促归还

5.、借用物资发生损坏或遗失的,视具体情况照价或折价赔偿

四、相关表单、记录

●《办公用品申购单》

●《外发文件登记册》

●《办公用品入库单》

●《办公用品领/借用登记表》

●《办公用品借用单》

篇2:中国电信维护保障制度

1.机房稳定保障:应提供基本IDC保障,包括稳定的电力供应、网络环境、温湿度,并提供可靠的网络安全、安保、消防等防护。并配备经验丰富工程师随时应急处理故障等。如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网络中断、设备损坏等情况应赔偿我方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2.机房基本设施提供:包括座椅、机房专用推车、显示器、键鼠、排查、螺丝刀、老虎钳、网线、夹线钳、测线仪、拖鞋、鞋套等。(目前东门机房座椅较少)

3.机房值班配合:如服务器出现宕机、我们暂无人员在现场或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现场时电信值班人员现场配合处理,此要求重点在于电信机房值班电话必须7*24小时电话畅通,机房值班人员具备IDC相应技能。

4.机房施工配合:我方新入服务器时安排足够网络、电力、机架空间等相应环境资源。如服务器进入时安排施工队对内外网网线进行布置、机架挡板调整等工作,施工工作应在当日进行,避免出现应环境未搭建拖延服务器出机完成时间现象。

5.机房日常巡查:每天至少一次巡查机房。核查电力、空调运行是否稳定,并每周巡查所有服务器前端告警界面是否出现异常告警等。

6.目前网龙公司在电信所有操作都必须向电信下操作单,因本司移服、更换IP操作机器频繁。下单又存在一定延时,给本市工作效率造成一定影响。建议今后网龙公司在电信机房除服务器进出仍需下单外其他操作,如更换IP、迁移位置、划分VLAN操作免除电子单据。

7.升级机制配合措施:(包含多种方案)方案A:如因网龙公司人员无法每日前往机房处理问题,建议针对网龙公司升级服务,遇到如更换故障服务器硬盘时配合更换。针对电信担心备件数量问题,我司将针对此建立应急备件库专供电信使用。

方案B:如因网龙公司人员无法每日前往机房处理问题,建议针对网龙公司升级服务,在突发故障时由电信帮忙进行现场操作,包括服务器故障排查,网龙故障排查,服务器IP变更,服务器机柜迁移等操作。

篇3:中国电信维护保障制度

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从而正式设立了我国的施工图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实施十四年的实践证明, 施工图审查是对勘察设计质量实施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是监督可持续发展政策相关要求在勘察设计中落实到位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规范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环节中行为活动的重要途径。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很好地履行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众安全的社会职责。

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由来

据了解, 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设立之初, 当时的建设部曾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通过调研, 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地区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及实施情况, 掌握了我国勘察设计质量当时的情况及问题所在,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通过审查工作试点, 总结试点经验, 制定相关文件, 有序推动了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的设立和实施。

(一) 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施工图审查制度。

在发达国家,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监管普遍实行设计审查制度, 施工图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阶段。美国是由市政府主管城市建设的建筑管理部门 (Building Department) 进行审查, 该部门保有相当数量的审查工程师;德国则是由各州的评价与结算服务处 (BVS) 统一收费, 由审核单位或审核工程师对具体工程实施审查;而香港特区根据项目投资的性质不同, 分别由公务员编制的屋宇署、建筑署和房屋署进行审查, 各署均有庞大的技术队伍;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均有类似做法。各国审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虽略有不同, 但都是政府规定的一项强制性审查制度, 均有较为完善的做法, 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美国的加州更是有上百年的设计审查历史。

(二) 我国施工图审查管理历史情况。

我国也曾有过施工图审查的管理, 据《上海勘察设计志》记载, 解放前,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工务处负责对租界内建筑工程的施工图 (建筑图、结构图) 进行审核、发照工作, 华界上海特别市政府及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工务局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图审核、发照, 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三) 设立施工图审查制度当时的国内背景情况。

20世纪末, 恶性工程质量事故频发, 其中不少也是由于勘察设计质量引起的。分析其原因, 一是随着建设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投资者以牺牲工程质量和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大量出现, 而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勘察设计单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质量行为越来越受到建设单位的左右。二是为满足基本建设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 勘察设计队伍日益庞大, 地区间和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一些企业的勘察设计质量保证能力较弱。三是受利益驱使勘察设计挂靠现象严重, 无证设计、地下设计挂靠有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 勘察设计单位受资质限制购买挂靠注册执业人员, 造成勘察设计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混乱, 岗位职责难以履行。四是受勘察设计周期过短及勘察设计收费过低的影响, 勘察设计成果粗糙, 内部质量管理流于形式, 从时间和成本上难以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五是建设单位和一些部门重方案设计轻施工图设计, 造成施工图设计单位地位低下, 收益降低, 从而影响了勘察设计企业的进步和施工图设计的精细程度。六是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是投资主体, 设计院是事业单位, 承担着国家对投资和工程质量把关的重任,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管理集中在指导设计单位的内部质量管理、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 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 设计院角色转变后, 勘察设计阶段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督手段。

工程质量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勘察设计质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根本。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后, 社会各界更为关注工程质量, 涉及勘察设计质量的投诉和纠纷不断增多, 在社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工程质量问题做出批示。

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国内多地试点的基础上, 国务院在2000年1月30日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设立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弥补了政府监督在勘察设计环节的空白。

二、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发展进程

施工图审查制度是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79号)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93号)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

建设部于2000年2月17日发布了《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 (建设[2000]41号) , “建设[2000]41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开始在我国实施。经过四年的实践, 建设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并征求各方意见、建议, 于2004年8月23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34号) , “建设部令第134号”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基础已经稳固, 说明施工图审查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又经过近九年的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全国施工图审查工作现状、发展趋势、监管效果、运行机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建设事业及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增强施工图审查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性, 进一步明确相关各方责任, 对“建设部令第134号”进行了修订, 于2013年4月27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 , “住建部令第13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得到稳步发展。

三、施工图审查的内容、性质及职责

“住建部令第13号”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审查机构条件, 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规模, 确定相应数量的审查机构。审查机构是专门从事施工图审查业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施工图审查是指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对施工图审查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

施工图审查内容分为程序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

程序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审查建设工程在勘察设计环节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是否符合批准文件规定的要求;审查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是否年检通过、勘察设计人员是否按规定执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程序性审查内容。

技术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否符合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 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审查的其它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技术性审查内容。

从施工图审查内容表明:施工图审查既是对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 也是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行为活动的监督, 是我国基本建设程序的一个环节, 是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必要手段。

施工图审查机构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授权,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对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 履行对相关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职责, 负相应的质量监督责任;对相关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中的行为活动履行监督职责, 对涉及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行为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注册执业设计人员, 按规定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涉及违法、违规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处罚。

施工图审查机构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图审查工作负责, 承担相应的审查责任。勘察设计企业和设计人员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负责, 其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所负的责任并不因施工图审查而减轻。

四、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情况及作用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011年至2013年, 全国三年共完成施工图审查项目总数为1, 258, 155个;三年一次审查合格项目总数为540, 098个;三年平均一次审查合格率为42.9%;三年违反强条数总和为914, 930条次;三年平均每100个项目违反强条数为73条次。全国三年共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的总建筑面积达151.17亿平方米, 建安投资总额约达30多万亿元。

全国三年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统计:建设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 125个, 建设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1, 379条次;勘察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30, 171个, 勘察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40, 396条次;设计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15, 852个, 设计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340, 755条次。

据统计, 2004年施工图审查在全国已经达到100%全覆盖。2013年全国共有施工图审查机构865家, 涉及勘察、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工程, 其中一类审查机构515家、二类审查机构350家;全国审查机构从业人员共32, 193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共21, 794人。

通过统计情况表明: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成效显著, 施工图审查起到了对建设工程质量事中事后监管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及时发现并纠正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以及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安全隐患, 有效地避免了建设过程中质量事故的发生和返工造成的浪费, 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公众安全。

(二) 提高了建设单位及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的质量意识, 避免了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企业恶意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的发生。

(三) 为建设工程的施工、监理以及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提供了依据。

(四) 为推动建设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 使得国家及地方有关生态、节能、绿色等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等在施工图设计中落实到位。

(五) 通过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的行为活动的有效监督, 进一步规范了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同时也为勘察设计企业诚信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在勘察设计市场中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了机会,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 加强了工程建设各管理环节间的衔接, 检查规划、交通、绿化、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无障碍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审批得以落实, 实现审批执行情况的后续监管。

(七) 各地结合审查工作, 对设计中一些违反强制性条文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汇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培训活动, 通过审查与设计、审查与审查、区域内及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培训, 提升了全国整体勘察设计水平, 为技术较弱较低地区和单位的勘察设计水平大幅度提升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八) 通过施工图审查信息上报, 使得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当地整体的建设情况、项目的建设情况、勘察设计的质量情况及勘察设计企业的从业情况和设计人员的执业情况, 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

五、不断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 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力度的不断加大, 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 施工图审查应更加严格履行监督职责, 以保证勘察设计质量, 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推动勘察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作用、意义以及施工图审查工作的内容、性质、职责, 增强社会对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了解、认识, 化解监管与被监管的矛盾, 强化共同目标, 构建和谐的施工图审查社会环境, 提高审查机构的监督责任意识, 强化施工图审查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

(二) 进一步明确施工图审查的工作性质、责任, 理顺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相互之间的责任关系, 建立良性的责任机制, 把施工图审查健康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 适应政府简政放权及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 梳理好政府确定机构和审查委托方式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健康运行机制, 取消施工图审查市场化运作模式, 消除因市场化运作给施工图审查行业地位及权威性、严肃性带来的影响。

(四) 审查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改善审查人员从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提高施工图审查的从业吸引度, 完善审查人员准入及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审查水平, 为保证施工图审查质量提供管理制度保障和人才技术保障。

(五) 不断完善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管机制, 实现对审查机构监管方式和手段的科学化, 建立、健全审查机构进入退出机制, 优胜劣汰。

(六) 健全科学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诚信管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施工图审查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行为活动, 按照规定要求如实上报施工图审查相关信息, 为实现政府部门对勘察设计市场的科学监管提供相关依据。

(七) 随着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的不断扩大, 施工图审查工作应不断适应市场放活的需要, 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确定应对措施, 依据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实现对勘察设计市场有效监管的及时到位。

篇4:中国生育保障制度设计与愿景

关键词:生育保障;全民覆盖;制度设计

生育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口再生产的安全保障,建立全民生育保障制度是全民族的大事,是全社會共同的责任,对于一个国家人口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生育保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覆盖面窄、立法层次低等问题,这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人民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基于这一现状以及发挥生育保障在保护妇女的基本权益、提高人口素质、保证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利于国家人口政策的顺利贯彻实施等方面的作用,笔者提出建立全民生育保障制度的设计及愿景。

一、生育保障制度发展变迁

(一)生育保障制度概念界定

生育保障制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育保障制度仅指生育保险制度,它是国家针对女性生育行为、生育特点,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征集生育基金,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及时提供经济帮助,保障参保母子的基本生活和健康,确保社会人口再生产和妇女、儿童权益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广义生育保障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内能遵循生育控制政策的所有女性应享有的生育补偿制度。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建立的生育保险开始,进而提出建立覆盖全体妇女的生育保障制度,作为妇女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生育保险制度(1949-1956年)。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就已经建立,保障对象为“女工人与女职员、机关女工作人员”,相关法律对生育待遇的有关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总的来说我国建国初期的职工生育保险是内容比较全面,支付也很慷慨,制度比较灵活,但那时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生育保险水平也是很低的。

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育保险制度(1957-1978年)。1957年以后,我国已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都转制成了国营经济,“市场经济”转变成了“计划经济”,劳动者“单位所有制”逐步形成。1969年2月,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稿)》,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工会经费和劳动保险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工资和其他劳保开支,改在企业营业外列支”。从此,我国社会保险的统筹制度被中断,生育保险制度从“社会”走向“企业”,它的多层次与“灵活性”也随着消失了,在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这种“企业生育保险”实际上成了影响女性公平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生育保险制度(1979-1993年)。1988年,国务院颁布《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7月21日),女职工产假由原来的56天增加至90天(其中产前15天)。原有的生育保险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企业制度不相适应,国家又没有统一的新政策,全国各地开始试点,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生育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二是夫妇双方所在企业平均分担生育保险费用。生育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或生育保险费用分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试行企业生育保险费用的压力,对妇女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生育保险制度(1994至今)。1994年12月,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5年1月1日起试行),全国有了统一的生育保险基金统筹办法。其新内容:(1)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她们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均衡企业间生育保险费用的负担(第一条)”;(2)企业按不超过工资总额1%的资金向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交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个人不交纳生育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生育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和管理;(3)生育保险基金支付项目有生育津贴与生育有关的医护费用和管理费,其中,生育津贴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在1992年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其中增加了“国家推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与生育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

2010年10月28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生育保险不涉及户籍问题,而是随着劳动关系所在地转移,另外,五十四条规定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这是生育保险制度的一大进步。

二、目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在建国初期就已建立,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生育观念等原因,我国生育保险制度一直处于不受重视、发展滞后的状态,问题较多,现状令人堪忧。

(一)立法建设滞后,立法层次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出台之前,我国各地实行生育保险的主要依据是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此《试行办法》颁布十余年,其间并没有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法律出台,然而《试行办法》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相对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均有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和决定作为执法的依据,生育保险在我国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制定和法制建设中最为滞后。而2010年10月28日出台,2011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于生育保险的规定依然存在着覆盖范围窄,惩罚机制不明等问题。

(二)覆盖面窄,保障对象单一

我国现阶段生育保险尽覆盖城市企业职工,而这里企业仅仅包括国有、集体、私营、合资、合作、独资、股份制等,占生育妇女80%以上的农村妇女也未纳入生育保险的享受范围,众多非国有企业的女职工亦享受不到应有的生育保险。

(三)筹资渠道单一,企业负担重,不利于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在现行制度下,生育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均由其所在單位负担。这种生育保险单纯企业化、单位化的做法,不仅保障能力脆弱,而且也无法形成社会统一的生育保障基金和统一的生育保障制度,同时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负担。

(四)女性生育期间的就业等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利于企业女性平等就业

生育保险成本由企业承担,承担生育保险费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相冲突,使所在企业蒙受支付保险待遇,承担顶岗损失的代价。这些代价会导致负担生育费用多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保险费吞吃企业利润的现象。为避免更多的“性别亏损”,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或者减少使用女工,或者在落实企业生育保险规定时打折扣,妇女公平就业的权利因此而受到损害。另外,还存在着支付方式、待遇标准不规范,补偿水平低,支付范围过窄,个人负担重;缺乏规范的监督管理机制,缺少必要的惩罚措施等问题。

三、中国生育保障制度建设的设计与愿景

(一)制度建设愿景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享有自由、平等、尊严的条件下,快乐地生活。而这种生活又只有在一个公平、共享、和谐安全而又保障的社会里才能实现。那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愿景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所以,妇女的保障应当作为普惠式福利普及到任何有需求的人身上,而不是将作为救济式、被动式的,与职业相关联的制度安排。

在我国,妇女保障的实质性进展明显不如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事业。传统单位保障制的变化,而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又未能及时考虑到妇女的福利需求。所以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不仅要关注到妇女劳动力,而是要放眼整个社会的妇女状态,将制度全覆盖到所有有需求的人,跳脱出传统的保障框架,将妇女福利作为新型福利的一种,和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和职工福利一道作为新型福利来整体建设。

(二)制度建设设计

1.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正义、共享。公平、正义、共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应该是妇女保障建设的核心理念。“公平”要求所有适龄女性的权益都能得以实现,以维护起点公平。“正义”要求妇女保障的建设发挥收入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功能,以实现分配正义。而相关利益主体充分参与到妇女保障的监管过程中,以实现程序正义。“共享”要求妇女福利待遇与经济增长合理挂钩,在提高妇女保障的经济待遇同时,重视对妇女和家庭的服务保障,以实现妇女对经济社会的成果共享。所以“公平、正义、共享”作为妇女福利改革核心理念,任何改革都要遵循。

2.基本目标。保障妇女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以及育儿期的生活,确保妇女在这些特殊时期的生活质量,满足有新生儿的家庭的福利需求。

妇女的保障不应再与职业挂钩,建立覆盖全部适龄妇女的保障是维护“公平、正义、共享”理念的基本条件,也是国家对于生育作为民族头等大事重视的反映。因此,现阶段应当将实现妇女保障全覆盖作为重点。为了实现生育保障的全覆盖,一方面,应该明确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对象,将城乡所有受雇的劳动者纳入该制度;另一方面应当为广大农村妇女以及城镇非从业居民建立符合其特征的生育保障制度。从而实现制度的全覆盖。

确保妇女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以及育儿期的生活质量是妇女保障的基本目标。所以一方面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妇女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应该大力发展妇女福利事业。只有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结合,才能真正确保妇女在这些特殊时期的服务质量。

3.构建以缴费型的妇女生育保障为支柱的妇女福利体系。基于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妇女保障体系的目标模式,应该是以缴费型妇女保险制度为支柱,辅之以福利性的妇女福利保障。妇女保障不同于残疾人、儿童以及老年人福利。残疾人、儿童和老年人都是丧失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人群,他们应该得到的保障应该多侧重与福利性,以体现社会对特殊人群的公平。而随着妇女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数越来越多,不能以福利性作为该制度的主体,这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也不符合权利义务相结合的原则。缴费型的妇女保障制度有利于实现责任分担,有利于对于参保人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确保制度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所以国家应该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女性职工、非从业居民、农村妇女劳动力以及农村非从业妇女的范畴,规定各类人群的缴纳费用比率,对于缴费能力不足的人员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将绝大多数的城乡从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

4.实行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增量改革。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在制度改革中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户籍制度与劳动力流动矛盾问题、农民工问题等),同时还要兼顾各方利益,努力实现帕累托改进。

在制度推进的阶段,应该先解决基本保障,再解决补充保障;先解决物质保障,再解决服务和精神保障;先从多元制度体系覆盖全体国民,再逐步整合相关制度。增量改革是基于维护现行政策相对问题,在保障妇女的既得利益基础上,通过增量改革,逐步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妇女保障的差距和不公平程度,最终实现制度公平。

5.“三步走”战略推进妇女福利建设(1)建立有序组合的多元妇女保障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层面的全覆盖;(2)以缴费型生育保险为主体的生育保障体系全面定性、稳定,实现适龄妇女及家庭享有生育补贴和相关服务;(3)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实现人人享有妇女福利。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虽然面临的挑战很多,国内外环境也复杂,但是国家已经站到了很高的发展平台上,只要将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之重作为各级政府的根本职责与核心使命,将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贯彻到生育保障的实际改革中,从构建覆盖所有适龄妇女的基本保障制度入手,以建设一个普惠全民的生育保障制度为战略目标,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妇女极其家庭的福利水平,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2008.

2.林绿梅.简论我国生育保险的历史沿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19).

3.孙丽平.生育保障改革与发展纵览[J].中国社会保障,2010(8).

4.潘锦棠.生育保障全覆盖的两种设想[J].中国社会保障,2010(8).

篇5:关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制度

作者:醒思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医改),事关每一个国民的健康、生活,因此,它必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非常遗憾的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医改却非常失败,而且至今仍看不到有什么实质性的起色。据最新资料显示,在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方面,我国位居全球191个国家的倒数第四位。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占总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人群的强烈不满,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最强音!上层在作急,精英们在狡辩,老百姓在期盼,但迄今为止,堂堂十三亿之众,还没有人提出一套完整的、完全适合中国的医改方案。也许医改确实太难,正如咸郎平教授所言,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医改是完全成功的(包括美国)。也许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不但人口最多,单是农村人口就有近八亿。所以,即使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拿到中国来也行不通,甚至适得其反。

咸郎平教授的话使我吃惊不小,原来,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美国医改也是不成功的,那么医改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据我分析,医改不但涉及全民,涉及政府,而且还涉及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和市场,任何一方不满意都不能算是完全成功。美国实行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购买医疗保险,2003年,美国投入的国民医疗费用一共16790亿美圆,占当年GDP的15。3%,其中政府投入占46%(我国为16%),保险公司投入占36%,个人投入仅占16%(我国为55%)。即使政府投入如此巨大,也只能覆盖25%的人口,占总人口15%(约3800万人)的穷人无任何保障。北欧国家实行高福利,全民免费医疗,老百姓很满意,但政府不堪重负,难以维计。俄罗斯人均GDP3000美圆左右,政治上已实行民主,但医疗保障(以下简称医保)仍实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政府负担沉重,医疗机构无活力,政府想改革,但老百姓不同意,只好维持。日本根据个人收入状况决定政府和个人承担医药费的比例,假如在中国,一定会变得无法操作。如果说以上都是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中国不能比,那么,和我们国情最接近的印度相比呢?印度的人均GDP只有我国的50%左右,政府每年只投入几十亿美圆就做到了全民免费医疗,至于医疗设施、技术、服务质量如何则另当别论,但仅此一面就令我们既羡慕而又汗颜。

纵观各国的医保制度,尽管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没有哪一个国家把医疗完全推向市场,政府基本不管。客观地说,医疗市场化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大的好处当然是政府的负担大大减轻;其二是医疗机构和设施大大增加甚至过剩,医疗技术及服务质量也得到提高。但另一方面,大部份老百姓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社会出现了不和谐,医疗资源向城市倾斜,占去了资源总量的80%,占人口70%的农村医疗被边缘化;医患矛盾加剧,医商勾结、医疗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药品价格高居不下,暴涨的医疗费用击倒了多少低收入无保障的弱势人群,演绎了多少悲惨的故事;老百姓怕生病,有钱也不敢用,只能存在银行以备万一。接下来就是消费持续低迷,无论国家怎样刺激消费,银行存款就是下不来,市场消费就是起不来。这些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不是老百姓满不满意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发展。在一个<宪法> 中写着社会主义的国度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企、事业实行的是苏联式医保制度,国家负担重,医疗机构少,服务质量差,资源浪费严重。文化大革命中,农村推行合作医疗(赤脚医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随之夭折。改革开放后,医保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市场化,结果失败得更惨。国外的制度不能用,国内的无法用,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保制度呢?笔者根据国外的一些先进、合理的制度,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下医改方案,以供网友探讨和有关国家决策机关参考。

方案总体框架:国家主导,个人参与,城乡统筹,分层覆盖,全民受益。

一、城乡统筹,以全民合作医疗为基础,城市以五万人为基本单元,建立社区公立(非盈利牲)合作医院(以下简称社区医院)。所谓公立,就是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前期医疗设备由国家投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社区医院由政府考核指定或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决定。社区内每一个居民(包括有临时居所的居民和户口不在当地的大、中专在校学生、军人等),每年缴纳100-150元(根据不同地区而定)医保费,办理城市合作医疗卡,实行电脑管理。个人年收入高于3000元低于4000元的,由政府给于40%的补贴;个人年收入低于3000元高于2000元的,由政府补贴60%--80%;个人年收入低于2000元者,由政府全额补贴(这部份人约占15%-20%)。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所在地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军人实行全额补贴。居民每次看病只需交5元钱挂号费,其余的费用全免,包括诊断、治疗、药物、住院等费用。未办理城市合作医疗卡的所在地居民及临时流动人员就诊,应全额收费。每个医院配医护人员20-30人,人均月工资2000-3000元(保证医疗质量所必须),挂号收入主要用于医护人员奖金(根据医疗技术、工作量、服务质量而定),以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小病大治之类)。照此收费标准,每个社区医院的年收入约500-750万元,包括挂号收入(以人均一年就诊一次计)约525-775万元,除开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办公费、设备添置、维护等费用,约有82%-85%的收入可直接用于患者,足以维持其正常运转。

农村以乡为单位(每个乡大约2-3万人),以现有乡级卫生院为基础,设立农村乡立合作(非盈利牲)医院(以下简称乡立医院)。所谓乡立,就是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前期医疗设备由政府投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所在乡居民每人每年缴纳60-100元(根据不同地区而定)医保费,办理农村合作医疗卡,实行电脑管理。以村或个人为单位,凡人均年收入高于5000元的,此项费用由个人全额承担;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高于3000元的,国家给予20%-40%的补贴;年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高于1000元的,由国家补贴50%-80%;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由国家全额补贴。居民每次看病除需交5元钱的挂号费(特困户可免交)外,其余费用全免(免费内容和城市社区医院同)。照最低人数收费标准,每个乡立医院年收入约130-165万元(包括挂号费),每个医院配备20-25名医护人员,每人月平均工资1500-2000元,挂号收入主要用于医护人员奖金(分配同城市社区医院)。城乡合作医疗医院所收医保费实行年终决算、审计,医护人员工资只能在核定范围内,未用完的资金由政府监管部门冻结,移入下一。不足部份,在调整下一收费标准的基础上由政府补贴。

按照上述标准,以全国人均100元计算,每年可投入资金1300亿元,比2005年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总投入还多100亿元,其中个人投入(按80%计算)约1040亿元,国家投入约260亿元。

合作医疗具有保险和互助的双重功能,本来是很适合中国国情的,但过去曾两度在农村推行都归于失败。最近正在试行的农村新合作医疗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大病统筹,尽管国家加大了投入,但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前景并不乐观。比如,农村每年都有上亿人外出打工,这一部份人的医保怎么解决?还有不少贫困人口,即使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仍看不起病,更不用说有些疾病县级以下医院根本就无法解决。笔者以为,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合作医疗本身,主要原因在于:

1、投入太少(包括国家和个人的投入),不足以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由此导致农村医护人员收入低,工作条件差,对相关人才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医院设备及技术条件差,对患者同样没有吸引力。

2、城乡分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动态适应功能差。

3、和合作医疗相关的操作规范、管理及监管制度、措施缺失或执行不力。

4、缺乏创新,特别是缺乏战略性创新,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这些问题在本方案中都给予了充分地考虑。

城乡统筹的合作医疗的最大特点是覆盖面广,可全面覆盖全国城乡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在个人和国家都花钱不多的条件下,能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大部份患者可以就近、即时就医,方便、节约;不至于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不治之病;而且能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倾于优化和合理。它的主要功能是解决占疾病总量约80%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还可兼做社区(乡)的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为医改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在政府主导下,全民参与,不但可以兼顾国家和个人两方面的合理负担,形成强大合力,而且还能把建国以来积累起来的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国家在各个时期不断投入建设的各级国有、集体医疗机构遍布全国城乡,连最贫困的边远山区也有乡级卫生院,近年来,这些机构又得到大力更新和扩建,这些就是城乡公立合作医疗的基础。但要使这套制度有效实施、运转,还需要注重和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个人投入合作医疗的资金交给谁,由谁来监督、管理?第一个选择是政府的有关执能部门,由政府统一收取、分配和管理医保资金。这样做的好处是,资金整体比较安全,老百姓比较放心,也便于政府投入和区域划分的调控。其可能出现的弊端是,资金可能被腐败份子贪污或挪用。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掌握资金分配权的机构和个人可能成为合作医院公关、行贿、讨好的对象。还可能出现犯罪份子相互勾结,合谋骗取资金,然后进行分赃等情况。第二个选择是将医保费直接交所在地合作医院,国家投入部份也直接对医院,政府负责监管。其好处是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医院可以直接把资金投入医疗,资金的利用效率较高。其弊端是资金的总体安全性较差,假设有人卷席而逃,医院就可能倒闭,整个社区居民只能是望洋兴叹。此外,社区(乡)合作医院之间可能不按划定区域收费,造成相互争夺病源,从而打乱合作医疗的正常秩序。第三个选择是将医保费按政府划分的区域交指定银行,由银行制发合作医疗卡并控制资金支取。社区(乡)合作医院可分期到银行支取应得资金,每月支取额不得超过全年资金总额的8.3%,特殊情况下需要超支的,须经政府监管部门批准,批准人及直接责任人对批准资金的安全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资金的整体及部份安全都比较有保障,居民交费方便。弊端是医院不能直接获得收入信息。

2、社区(乡)合作医院的院长只能选举绝不能委任。原因很简单,大量来自社会的现象说明,委任必然产生腐败,因为被委任者可以只对委任人负责而不对其他人负责,其他人无权对其进行监督。对于被委任者来说,由于利益的驱使,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讨好上司,而不是其他。试想,老百姓把钱集中交给一个可以对自己不负责的人来支配和使用,将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假设他(她)不顾医疗质量,在医院中安插亲信,重用庸才,增大不合理开支,老百姓一点办法也没有。假设他(她)和药商勾结,抬高药价,从中受贿,实则为变相贪污老百姓的救命钱,老百姓同样无可奈何。假设他(她)用医保费讨好上司,吃、喝、玩、乐,甚至向上司行贿,导致费用超支,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等于置老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老百姓也只能干登眼。如果出现此类现象,老百姓还有兴趣和热情参加这样的合作医疗吗?所以,社区(乡)合作医院的院长只能由本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居民代表进行民主选举,从本医院产生,兼职而非专职,而且最好是一年一选,连选连任。总而言之,必须把社区(乡)医院置于政府和社区居民的双重监督之下,才能确保城乡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3、社区(乡)医院不能是垄断性的,必须有竞争和淘汰机制,包括医院之间,医护人员之间的竞争与淘汰,否则,医院的质量将会越来越差。具体办法是:(1)政府监管部门在每个社区(乡)合作医院设立投诉箱、电话及电子邮箱,收集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反应信息,在此基础上每年对医院进行一次考核、评定,可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参加。对社区居民普遍意见较大,负面反应强烈,多次违反或严重违反监管规定的医院,应取消其社区(乡)医院的资格或实行重组;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违反医疗道德,不作为,索贿、受贿,对患者态度恶劣或服务质量低劣的医护人员,应不定期地作出警告、解除聘用合同、暂停、直至吊销其执业资质等处分。

4、对个人而言,是否参加合作医疗不能凭自愿,只能是强制。因为,参加合作医疗,不仅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负责,同时也是每一个公民对社会的义务。所以,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否则社区(乡)医院无法正常运转。一是法律强制,二是制度强制。国家应明确规定,凡不参加城乡合作医疗者,不得享受其他医疗卫生公共福利--包括单位的相关福利;符合政府补助条件的,不予补助;保险公司不于承保。

5、个人参与合作医疗的收费标准,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制定,切忌全国一刀切,同时还要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逐年适时进行调整。总的原则就是要保证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转和老百姓的合理负担。以上收费标准只是笔者根据现实情况提出的大至范围。

6、政府应适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管理及监管制度,落实专门的监管机关,还需制定严格的个人收入审查程序,以防止有人钻空子。整套新制度可先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如一个县或地、市、州范围内)试点,取得成功和实践经验后再扩大范围,逐步全面推开。

如果做到了以上几条,不但城乡合作医疗可以顺利推进,而且市场药价也可能大幅下降,药品市场的混乱将得到有效扼制。因为合作医疗医院遍布全国城乡,成为药品最大的用户,这种体制已经决定,合作医疗医院只能选择质量可靠,价格相对较低的药品,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的药品中间商的市场空间将被大大压缩,药价岂有不降之理。此外,从医院自身利益出发,开大处方的现象也将随之消失。

二、区域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区域医院)。占疾病总量约80%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可以就近在社区(乡)合作医院得到治疗,剩余约20%的重、大病、疑难病社区(乡)合作医院不能解决怎么办呢?这就还需要另一个层次---区域医院。所谓区域医院就是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组建的国有医院。主要包括县级、市(地、州)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国家级的国有医院。这类医院的主要特点是,较社区(乡)合作医院容量更大,设施更齐备,医疗技术相对较高,可以承担社区(乡)合作医院不能解决的疾病。这部份医院是目前费用最昂贵、收费最高、医疗腐败最集中、老百姓负担最重、意见最大的对象,如果这一部份医疗费用全部由患者承担,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于大部份低收入无医保的人群来说,只能是望而怯步。另一方面,由于费用高且极不规范,保险公司也不敢大规模涉足医疗保险,即使有,大部人也买不起。根据俄罗斯的经验,如果这类医院只收药品费(无地域及户口限制),其余费用由国家承担(不包括器官移植费),情况又会怎样呢?

第一,医疗费将大大降低,无论城市、农村,大部份中等收入或加入医保的人群都能承担。

第二,保险公司只对区域医院的药品费承保(针对加入合作医疗者),保险的风险大大降低,可大规模开展医疗保险;保险费也可随之降低;保险面必然扩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还可以开展多品种人寿医疗保险,如意外伤害险,普通医疗保险,特殊医疗保险(癌症、器官移植等),私立医疗保险等,老百姓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需要购买。按照现有制度,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必须购买医保,由所在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这一部份不但可以保留,而且还应当强制性扩大到私营、合资、股份制、合伙等企业的招聘制员工(包括农民工)。在这种条件下,假设全国有50%的人(美国为70%)购买医疗保险,每年人均1000元,单是此笔投入一年就可达6500亿元。

第三,政府投入不增加。由于有了社区(乡)合作医院,需要国家投资的区域医院范围大大缩小,全国此类医院约2800余家。另一方面,医疗费用中最大一笔药品费已由患者或保险公司承担,国家承担的仅有医院的基本建设(大部份原来已投入),医疗设备设施添置、更新、维护,非药品原材料,员工工资(不包括奖金,奖金来源后述),办公费等。即使按平均每年每个区域医院投入1000-1500万元,全国每年投入不过300-420亿元,包括社区(乡)合作医疗投入的约260亿元,国家一年投入的资金共560-680亿元,远远低于2005年投入的1200亿元,但实际效果很可能要大得多。

区域医院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为了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避免浪费,为了不断提高区域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使收入和医院的科技含量及个人贡献相适应,以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区域医院应当设置适当的门坎,可分级按不同准标收取门诊挂号费。即县级区域医院门珍一次收取挂号费10元,市(地、州)医院20元,省(直辖市、自治区)医院30元,国家级医院50元,此笔费用全额由个人承担。挂号收入主要用于医护人员奖金,应根据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量、服务质量等指标进行分配。

为了保证区域医院的质量,保留和吸引高技术人才,区域医院医护人员的工资标准至少应高于同级公务员平均工资的50%-100%。

2、政府应加强对区域医院药品价格的监管,明确规定,区域医院的药品不能盈利,禁止向中间商购药,只能直接向生产厂商订购,违反者应实行重处。同时应在医院设投诉箱、电话等,受理患者投诉;还应定期在医院和网上公布药品出厂价及国家控制药品价格。

3、随着社区(乡)合作医院的正常运行,区域医院的病源将大大减少,因此医院的医护人员、行政后勤人员也应相应压缩,医疗腐败,医商勾结,索贿、受贿等丑恶现象应当得到彻底清理。在此类医院的现有体制下,这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唯一的办法是对医院的当权者实行民主选举,舍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否则,就只能默认上述丑恶现象的存在。

4、为了配合社区(乡)合作医疗须全民参与的强制性规定,凡到区域医院治病者,必须出示城乡合作医疗卡,否则,不得享受区域医院的公共福利,应全额收费。

三、私立医院。即由个人投资或实行股份制,不受国家资助和扶持,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没有私立医院。因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私立医院必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引进新技术,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否则就难以生存。因此,它比公共福利性医院更能够吸引高技术人才,更有活力,它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最高医疗水平。这类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占人口少数的高收入人群。印度的经验说明,在全民普及医疗保障的市场条件下,私立医院的表现更显突出,不但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而且收费也不高。否则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公民就不会不远万里,专门到印度的私立医院治病。因此我国不但不应限制私立医院的发展,而且还应当大力发展。除了城乡合作医院和公立区域医院外,其他医院应一律推向市场,成为自食其力的私立医院。这对提高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将具有重要作用。

四、社会救助。据前面所述,通过城乡合作医院,可提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通过区域医院又可覆盖约20%的重、大疾病及疑难病,但即使区域医院只收取药品费,最多也只能有60%--80%的人可以承担,余下的这部份人如果得了社区医院不能解决的疾病又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往往是各国医改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算是完整、理想的医改方案。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设立医疗保障救助基金(以下商简称医保基金)。资金来源:

1、国家可对月收入6000元以上者,按月收入总额征收0.5%的医疗保障税,有这种收入的人以占总人口10%、人均一年纳税额5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税收650亿元。其中拿出50%注入医保基金(其余50%注入教育),国家再注入一定比例资金,交由地、市、州以上红十字会掌控,制定出严格的监督、审批程序制度,确有需要又符合申请条件者,可向当地红十字会提出申请。对虚报冒领者,应以诈骗罪论处。

2、接受社会、国内、外个人或团体捐赠。

五、设立国家远程医疗指导中心,指导全国公共医疗机构。2005年,我国个人电脑及宽带网络消费量已超过日本,达1.2亿户,居全球第二位。据预测,2010年,我国将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2004年底,我国首个IPV6主干网开通,规模全球之最,此项新技术可把现有互联网网速提高1000倍,2010年前将投入大规模商用。远程医疗,是一项全新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其显著特点是,信息传输快,容量大,覆盖面广,效率高,投资少,见效快,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我国地广人多,各地信息不对称,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技术普遍比较落后。国家集中设立远程医疗指导中心,指导全国公共医疗机构,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高全国及农村公共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对促进全民医疗保障的实施和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六、为了便于对本方案的理解,举以下实例说明:

1、某市在校大学生,家住外地农村,持有所在地城市合作医疗卡。在校学习期间突患急性肺炎,进入学校所在地社区医院住院治疗,七天后全愈。个人只支付5元挂号费,其余费用全免。

2、某男,家住四川农村,临时到外地出差,突然中风,经当地区域医院抢救脱险,住院治疗一个月后康复。因本人在所在地参加了社区医疗,持有农村合作医疗卡,故医院只收挂号费和药品费。

3、某女,个体工商户,户籍农村,住陕西某县城(临时居所),持有居所地城市合作医疗卡,并购买了普通医疗保险和特殊医疗保险。因患严重肾小球肾炎,经居所地社区医院确诊,建议到北京全国有名的某区域医院做肾移植,患者依社区医院的建议前往,经三个月住院治疗后康复,个人共支付挂号费50元,其余费用(药品费及器官移植费)由保险公司全额支付。

4、某女,家住湖北农村,到外地打工,临产到打工地社区医院做剖腹产,因未参加合作医疗,打工所在单位不予购买医疗保险,社区医院全额收费,某女共支付医疗费3000元。

5、某男,河南郑州某企业下岗工人,年收入3000元,持有所在地城市合作医疗卡,无力购买医疗保险。因患肺癌在当地区域医院住院进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三个月共需支付药品费1.5万元,因本人无力支付,即向当地红十字会提出医疗保障救济申请,经红十字会调查属实,决定从医保基金中向某男提供医保救济金1.5万元。

6、某贫困山区乡立医院一少见病例,医生无法确诊,经全国远程医疗指导中心专家网上指导,很快将患者治愈。

篇6: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下面先请大家看一些图片。

我们看见了那些图片,内心有没有一些想法呢?看见他们的样子,我们难道就不会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有社会保障制度却不能很好的保护他们呢?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内容:

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社会安全制度。

• 社会保障体制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于物质帮助,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它的意义并不是实现共同富裕。

它包括:

1、社会救助,有些也称为社会救济。社会救助主要是对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标是扶危济贫,救助社会脆弱群体,对象是社会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社会救助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孩子教育图片)

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雇主)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老人图片)

3、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农民工图片)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这到底是谁的责任?既然出现了这些问题,就说明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有缺陷的,那么它又有哪些缺陷呢?

1、社会保障制度尚未法制化

• 在国外发达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真正

做到了有法可依。可再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国家,虽然有也有一套自己的法律体系,每年也在不断完善中,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始终和别人有着不小的差距。

2、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

•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缺陷,我们的社会保障的确让一些人得到了实惠,让他们摆脱了贫困,但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的人过着像图片展示的生活。

3、社会保障资金存在严重隐患

• 我们国家采取了在政府行政架构内单设一个事业部门来管理基金的做

法,这样,必然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与投资管理不分。社会保障基金本

来应该社会化,但现在归口政府管理,按国有经济的办法管理,这样的结果是无人负责,保障基金流失到哪里都不知道。

4、社会保障机制不合理

5、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

6、社会保障责任不明晰

那么,造成这样的缺陷,谁该为这些缺陷来买单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我看来,老百姓是最无辜的,今年的十八大时,一位记者在街上问一位民工什么是小康生活,他的回答很简单,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试问,这样一群淳朴的人回去做影响社保制度的事吗?回答肯定是“否”。所以,承担责任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地方官员,他们作为地方父母官,为人民谋福祉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只拿钱不办事”的,这也就让那些在他们治下的贫苦老百姓遭了罪。那么,完善社保制度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多种成分所有制结构的要求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以及同一地区和同一部门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生产社会化的水平相差悬殊、极不平衡。因此,必须纠正过去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片面理解,避免公有制的过度膨胀,建立一个与多层次生产力相适应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二、有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

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因其所有制分割、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界限,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又引导劳动力只朝着单一的方向——社会保障水平高的方向,即农村向城市、个体向集体、集体向全民的方向流动,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大相径庭。必须打破种种分割和限制,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不同的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平等的竞争条件,使企业能自主用工,劳动者能自主择业,真正实现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三、有利于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要求的是效率、利润,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追求高效益的同时,必然要排斥老、弱、病、残、伤、孕等不能正常从事劳动的人,对这些社会的弱者,包括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残疾人、老人、儿童、妇女等的保护只能依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因此,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不得不实行政府干预,建立和健全其社会保障制度,为以上几种人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和健康保障,保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样,既保证了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又保证了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促进了社会稳定。

四、让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趋于合理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在最近几十年之内,人口总量继续增长,人口发展继续呈现加速老龄化的特征。一方面,全国城镇每年将有上千万人的新增待业人口。传统经济体制之下,实行的是保障就业而不是保障基本生活的模式,国家通过计划分配,几乎全部包揽了城镇新增待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并使他门捧上了“铁饭碗”,获得了永久性的职业保障,并自然而然的享有一整套社会保障和福利,从国家的财政能力来看,已无法这样年复一年的包揽下去了;从企事

业单位对新增人员的实际需求来看,传统体制下是不顾企事业单位的客观需要和条件,通过行政命令,硬行向企事业单位中安排就业人员,因此,普遍存在管理混乱、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三个人的活儿五个人干”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相应的养老医疗保险费用也将加速增长,甚至大大高于国民收入和工资总额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大约是8个劳动力供养一位老人,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平均两个劳动力就要供养一个老人,不难想象,如果不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理顺社会保障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杜绝保障资源的挥霍浪费与不合理使用,以合理的方式预筹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已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压力,担负起庞大的“银发”队伍的养老金支付及其服务,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五、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国农村的家庭保障形式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与农村改革逐步深入带来的家庭、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不相适应。在中国农村的变革发展过程中,乡村工业的崛起,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等等,把成千上万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家庭中解放出来,家庭与土地的保障作用逐渐减少,他们需要也有条件享受现代化的社会保障。工业化大生产不只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改变了绵延数千年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迅速减少,核心家庭的比重增大,代际联系明显减弱,代与代之间的独立性增强,分居的倾向加大。父母不可能象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一样控制子女的劳动和收入,子女也不可能象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一样听命于父母。一方面,传统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渐削弱,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进行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家庭的赡养负担反而将进一步加重,因此,社会将不得不承担起从家庭中分离出来的部分保障责任。只有逐步建立起与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化的保障形式,才能适应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变革的要求,才有利于消除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有利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促进中国农村的稳定与繁荣。随着现代农业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矛盾必将减缓直至消除,因此,农村也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最后,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这群学生能做些什么呢?我想,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看到能帮的,只要在自己的能力和道德范围里的,尽量帮帮他们吧!不要再把路边乞讨的老人当作一个笑话在看,要真正的从内心去认可他们,去帮助他们!

上一篇:桂花九年制学校开学典礼方案下一篇:浅谈遥感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 kedac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