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人物动作的词语

2024-06-14

描述人物动作的词语(共14篇)

篇1:描述人物动作的词语

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表示动作的词语,欢迎大家阅读!

表示动作的词语1

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前赴后继、察言观色、左顾右盼、瞠目结舌、袖手旁观、伸头缩颈、一饮而尽、洗耳恭听、眼疾手快  龇牙咧嘴、昂首挺胸、抓耳挠腮、摩拳擦掌、手不释卷、上蹿下跳、大步流星、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拳打脚踢、指手画脚、摇头摆尾、侧耳细听

表示动作的词语2

心慌意乱 心烦意乱 心惊胆战 心猿意马 心潮澎湃 乐不可支 乐以忘忧

百感交集 感慨万端 欢天喜地 欢欣鼓舞 悲痛欲绝 忧心如焚 忧心忡忡

闷闷不乐 欣喜若狂 怏怏不乐 胆战心惊 柔肠寸断 悔恨交加 惊喜交集

喜不自胜 喜出望外 愤愤不平悲喜交集 提心吊胆 悲不自胜 义愤填膺

表示动作的词语3

痛不欲生 痛心疾首 痛快淋漓 痛哭流涕 健步如飞 扭头就跑 定睛一看

侧耳细听 冥思苦想 步履矫健 拔腿就跑 目不转睛 听得入迷 挖空心思

大步流星 连蹦带跳 凝神注视 道听途说 飞檐走壁 东奔西窜 怒目而视

大摇大摆 横冲直撞 左顾右盼 步履艰难 飞似得跑 东张西望 一瘸一拐

表示动作的词语4

奔走如飞 挤眉弄眼 匍匐前进 上窜下跳 瞻前顾后 蹑手蹑脚 举目远望

步履轻盈 极目了望 走马看花 虎视眈眈 眼明手快 眼疾手快 风驰电掣

电光石火 眼明手捷 雷厉风行 流星赶月 星驰电走 弩箭离弦 动如脱兔

放声痛哭 失声痛哭 痛哭流涕 声泪俱下 哭哭啼啼 泣不成声 哭爹叫娘

捶胸顿足 号啕大哭 抱头痛哭 点头微笑 抿着嘴笑 淡然一笑 手舞足蹈

表示动作的词语5

提水、打球、拍手、扑粉、扒皮、扒土、拨水、拔草、扛枪、扣球、扔砖、扫地、批改、抄写、抢占、折断、拎包、拌菜、拓印、护理、担水、抹杀、扯断、插花、摆手、摇手、挥手、挥舞

迅猛,迅捷,灵敏,神速,迟缓,呆滞,麻木···

嫣然、莞尔、解颐、霁颜、盈盈、启颜、开颜、展颜、粲然、粲齿、掩口、抿嘴

呵呵、嘿嘿、嘻嘻、哈哈、哧哧、哑然、哗然

捧腹、哄堂、轰然、拊掌、绝倒、脱颌、喷饭、前仰后合、花枝乱颤

乐开怀、乐滋滋、乐哈哈、乐呵呵、偷着乐、欢天喜地、狂喜、齿冷、讪、诮、哂、嗤、讥嘲、揶揄、大牙都掉了

漂亮,可爱,美丽,动人,帅气,天真,浪漫,有趣,快乐,灵巧,沉着,热情,甜美,典雅,优雅,调皮,捣蛋,淘气,

篇2:描述人物动作的词语

飞似得跑 跑得比兔子还快

〔看〕定睛一看 目不转睛 凝神注视 怒目而视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 瞻前顾后

举目远望 极目了望 尽收眼底 察言观色 刮目相看 面面相觑 虎视眈眈 走马看花

〔听〕侧耳细听 听得入迷 听信谣言 百听不厌 道听途说 充耳不闻

〔想〕思绪思考 心潮起伏 思潮澎湃 思绪万千 思绪纷繁 浮想联翩 思前想后 心往神驰

想方设法 绞尽脑汁 冥思苦想 三思而行 牵肠挂肚 挖空心思 异想天开 想入非非

胡思乱想 痴心妄想 不假思索

〔哭〕潸然泪下 泪流满面 放声痛哭 失声痛哭 痛哭流涕 声泪俱下 哭哭啼啼 泣不成声 哭爹叫娘 捶胸顿足 号啕大哭 抱头痛哭 老泪纵横 哭声震天

〔笑〕点头微笑 抿着嘴笑 淡然一笑 吃吃得笑 咧着嘴笑

外貌: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神态: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精神焕发 龙马精神兴高采烈 气宇轩昂 生龙活虎

喜笑颜开 心旷神怡 心花怒放 欢天喜地 乐不可支 满面春风落落大方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如坐针毡 有气无力嬉皮笑脸 油腔滑调 悠然自得

篇3:描述人物动作的词语

一、动作

用人物的动作揭示该人物心理是对言语手段的一个补充。人物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无论是刻意之举, 还是下意识所为, 均表现人物心理。前苏联著名导演拉波泊把“舞台动作”分解为三个要素:做 (说) 什么, 为什么做 (说) , 怎么做 (说) 。“怎么做 (说) ”属舞台表演范畴, 前两个因素“做 (说) 什么”, “为什么做 (说) ”清楚地表明剧中人物的动作包括两部分———直观动作及其心理动机。前者是后者的产物。现实主义戏剧摹仿现实生活中的行动与动作, 但并不是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动作都具有深刻的心理动机。即使是最典型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也必须对现实生活中的动作进行选取、剪裁、加工, 赋予剧中人物的动作一定的心理动机, 如此, 人物的动作才会有意义, 主题思想也能得以张扬。

剧中人物的行动或是人物刻意的动作, 或是人物的情不自禁之举, 或是人物漫不经心所为, 甚至可能是人物在不清醒状态下的动作。不管是何种动作, 均暗含心理内容, 揭示人物心理。一个简单、普通的平常动作被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里就会反映该人物的特殊心理。客观情境与人物主观心理共同作用, 引发人物某一特定动作。

剧中玛丽从一上场双手就抖个不停, 作者在戏中交代了, 这是关节炎、风湿症的结果, 其实“手抖”这个动作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当杰米和艾德蒙在餐厅谈话的声音传到前厅, 詹姆斯开玩笑地说他们肯定在说他什么坏话, 不想让他听到。玛丽虽然没说话, 却“扭头向着他们声音传来的方向”, 这时她的手出现在台面上, “不住地动来动去”。玛丽在头一天晚上一个人待在空房间里, “这总是一种迹象———”, 杰米的怀疑没有错, 玛丽又犯毒瘾了。她刚从疗养院回来, 自然不想家里人知道, 但毕竟心中有鬼, 故时时留意旁人的言行, 一有风吹草动就紧张得不得了。她的手动来动去, 在旁人眼里认为是得了病的缘故, 其实是她敏感、多疑、紧张、心虚的下意识举动。剧中多次出现“手抖”的动作, 绝大部分都属此类。玛丽重新吸毒, 主要是因为艾德蒙的肺病, 尽管她嘴上一再说是“热伤风”。所以当她听到他咳嗽的声音传到前厅, 她的手指头又“在桌面上神经质地动来动去”。如果她真的认为艾德蒙得的是热伤风之类的小病, 她不会如此心焦。这就应了英语中的那句名谚:行动胜过言语。小小的动作包含着多少母爱真情!

玛丽还有一个习惯动作:拢头发。家里人不能直接问她吸毒的事情, 只好察其言观其色, 寻找蛛丝马迹。玛丽只要意识到他们又在怀疑她, 马上就会想法子避开或转移他们的注意。有时用言语, 有时就配合上动作。“手抖”是她的下意识之举, “拢头发”则是其刻意所为。比如当她“发现杰米的眼带着不安而探寻的神情在盯着她”, 她的手“抖抖地举向头发”或“心慌意乱地拢她的头发”, 问人家是不是她头发散了。“拢头发”是玛丽躲避猜疑、掩示真相的一种手段, 也是她内心有愧却又毫无办法、无可奈何的心理的表现。

这一家人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性动作:看窗外。这一动作在整部剧中共出现19次之多。每当他们遇到难堪、尴尬的场面或是想转移话题, 躲避别人的猜测或埋怨, 他们就会向窗外看———看海、看雾、看院子里的树, 总之就是不看对方的眼睛。作者在舞台指示里多次提到他们一家人总是尽量避开彼此的眼神, 极少正视。“看窗外”看似漫不经心之举, 实则是泰伦家人不敢面对真相, 只好借助外物以掩示内心, 缓解紧张烦乱的心绪。剧中艾德蒙有一句话可视作他们这一习惯动作的精辟注解:“人生的本来面目, 只要能不去看它, 有谁偏想去看它一眼?”“不看对方的眼”说明他们害怕真诚地交流, 他们既不愿袒露自己的内心, 也不想了解对方的苦衷, 正是由于缺乏亲人间有效的沟通, 导致了这一家庭悲剧。

清醒时难以沟通, 而酒醉后却往往显露真情。奥尼尔让泰伦家的男人们借助酒的作用, 一个个醉后吐真言, 袒露了自己的内心隐痛, 终于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宽容。詹姆斯正是由于酩酊大醉才承认了自己的吝啬以及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杰米也只有在烂醉如泥的情况下才坦白出对弟弟的妒嫉和仇恨。由此可见, “喝酒”这一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在这部剧中不但是人物排忧解愁、逃避生活的手段, 也是揭假面、露真情的手段。采用“喝酒”这一动作来揭示人物内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其一, 这样做在舞台上表演起来很自然, 真实, 容易为观众接受;其二, 它符合剧中人物“内心空虚”、“借酒浇愁”的心情;其三, 更重要的是烈酒可以解除喝酒人思想上的自我防卫和自我欺骗, 使他毫无顾忌地袒露心声。人一旦卸下了防卫, 剥去了假面, 就有可能认识自己, 取得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同情。

奥尼尔就这样通过一些极其普通平常的动作达到了揭示人物内心, 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

二、象征手法

人物的言语和动作可直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而象征手法则是表现人物心理的间接手段, 它主要依靠象征物的深刻寓意来烘托、渲染和强化人物的心理特征。

本剧的题目就暗示观众和读者“时间”在剧中的重要性, 除去它的表面含义, 如果换一个视角, 从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人物的思想活动来看, 则在表面的从早上到晚上的旅程背后, 时间恰恰是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沿着前行的时间进入过去。剧中人物个个都倒叙自己的经历, 自己的痛苦, 走进回忆, 走进黑夜。故这一逆正常时间发展的旅程象征着人物内省的心路历程。

又如本剧的场景描写, 泰伦家消夏寓所的起居室, 虽然房间的陈设, 周围的布局以及窗外的远景都和1912年奥尼尔一家在新伦敦的消夏寓所的一模一样, 连书架上的书也都是当时实有的, 但是这个有着逼真细节的房间却是一个封闭的世界, 它与外界几乎毫无联系, 窗外的大雾像给整个房间铺上了一层帷幕, 使得这里发生的一切从特定环境中游离出来。这种布景的寓意很明显, 它所营造的氛围符合剧中人物彼此心灵隔绝, 虽近在咫尺却被自私、欺骗和仇恨的迷雾阻隔这一心理特征。在这里, 作家把现实主义的形式和象征主义的喻意有机地融合了。另外, 这种避暑房舍并不是美国老百姓住的房子, 它一般建造在与世隔绝的树林、湖边或海边, 不是永久性居住的地方, 暑天一过, 人们就会离去。尽管艾德蒙说“总比在纽约旅馆里要好”, 但玛丽孤独地说:“我从没觉得这是我的家。”她羡慕镇上其他人家“有朋友来招待他们, 他们也招待朋友。他们没有同别人隔绝”。是的, 这儿不是真正的家, 在这儿找不到他们的根。泰伦一家就像“雾里的鬼魂”飘飘荡荡, 找寻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而且随着剧情的进展, 天色越来越黑, 窗外的雾越来越厚, 这就使得眼前的现实变得模糊起来, 从而烘托出人物内心的迷茫与恐惧———詹姆斯怕进贫民院, 艾德蒙孤独得想死, 玛丽吸毒过多精神正在崩溃, 杰米被酒精麻痹得对什么也爱不起来。漫长的一天到了黑夜, 这屋子里的人们仍不知该如何相处下去。

“雾”是《漫长旅程》中用得最为成功的象征手段, 贯穿剧本的始终。在奥尼尔的笔记中保存着一份题为“天气演变”的提纲, 它描述了天气变化与人物心境变化的平行发展关系。观众和读者完全可以从剧情的发展中体会到作者的精心设计。第一幕, 开始时天气晴朗, 阳光熙照, 一家人为玛丽恢复健康而心境开朗。但头天夜里却是大雾弥漫, 隐喻玛丽其实忍受了一夜的毒瘾煎熬。第二幕, 家里人开始怀疑、猜测, 直至确认, 心情逐渐阴暗起来了。“已没有阳光从窗子射进来”, 一层薄雾在空中漂荡, 逐渐看不清对岸了。第三幕, 泰伦父子失望地接受了玛丽重蹈吸毒覆辙的事实, 接踵出门买醉;玛丽也加大了用量, 完全丧失信心。此时夜色朦胧, 大雾笼罩, 雾号声盈耳不绝。悲剧的空气侵向这个家庭。第四幕, 悲剧的总爆发, 大雾更浓了, 像一堵墙。玛丽在昏昏中行走, 如幽灵般在雾中游弋, 另三人已变得机械、麻木。一家人终被夜雾吞吃掉。

本剧剧终时玛丽手捧结婚礼服的场景是为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场面。那件结婚礼服象征着玛丽生活中所有逝去的美好的东西。她生活的转变是跟詹姆斯结婚造成的, 而婚礼服正是她从纯洁无邪、过着安定而优裕的生活的少女转变成随夫奔波的家庭主妇的一个标志, 是她年轻时两个梦想幻灭的标志, 更是她宗教信念也“发黄了”的标志。手捧婚礼服, 回想逝去的年华, 跟现时痛苦的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想而知玛丽凄凉悲哀的心境, 悲剧效果自然而生。

剧中的其他象征物, 如吗啡、酒、大海、雾号、钢琴声等等, 也都有效地烘托出人物的潜意识心理。由于戏剧舞台上运用的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直观的象征, 所以若运用得当, 可以具有比之单纯的语言或动作更为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谭霈生.戏剧艺术的特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19-20.

[2][美]尤金.奥尼尔.外国当代剧作选 (1) [M].龙文佩, 选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3]杨文华.西方现代戏剧艺术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

篇4:论舞蹈动作的人物性格表现

【摘 要】所谓“性格”,就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而舞蹈作品的表现对象主要就是人,同时舞蹈又是通过动作去说明内容的,动作又必须精炼集中和富有表现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舞蹈动作 性格 情感 典型

【中图分类号】J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50-01

一、绪论

所谓“性格”,就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而舞蹈作品的表现对象主要就是人,同时舞蹈又是通过动作去说明内容的,动作又必须精炼集中和富有表现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舞蹈动作不是对生活中自然形态的单纯的模拟,而是遵循舞蹈艺术的规律进行提炼、加工和美化的舞蹈语言,它的表现往往会超出生活现象的原貌,或夸大,或虚拟,这些也都为了能更准确的表情传意。

舞蹈动作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时候,会通过动作组合、造型、表情、等表现手段来塑造典型化的舞蹈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甚至是动作节奏的快慢、力度和幅度的大小,也能鲜明地表现出人物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

舞蹈动作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作品的主题需要,认真掌握好舞蹈动作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恰当的选择舞蹈动作素材,才能使舞蹈作品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舞蹈表情

舞蹈表情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面部的表露、手臂的传情、身体的摆扭、足部的移动来统一表达内在的情感。它对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表现多种情绪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1)面部表情

我国古典和民族舞蹈都十分讲究表情。面部表情要与动作相协调,要由内而外,特别是眼神的表情,是极为重要的,光眼睛就分有喜眼、嗔眼、怨眼、爱眼、怒眼、哀眼等多种表情。眼神常常起“领神”的作用,在表演舞蹈和舞剧中,特别强调眼神的应用,要求通过眼睛表露出此时此刻的内心状态。舞蹈《孔乙己》通过表演者面部丰富的表情,时而惊恐,时而喜悦,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既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又是穷酸至极的酒鬼,尤其是舞蹈最后一部分,“孔乙己”被打折腿抱着头坐在地上,抬起头时脸上无奈与绝望的神情让人为之一震,当然,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千万不要刻意地去学别人的表情,舞蹈是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而它所表达出来的也是只属于你的东西。

(2)身体表情

“以情动人”这是我们在舞蹈学习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说的一个词,每个人都想运用自己所学的动作,充分表现舞蹈的情节,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而身体的每一个动作或者是造型的瞬间都是有表情的,想要成功的塑造出所要表达的人物性格,首先要融入角色,充分了解其思想感情,从而更准确的把握人物特征,这样在动作的使用上才会动之有情,静之有意,即使是看起来最简单的走路,一千种内心感受,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走路姿态。因此,只有心中有,才能表现出来,不能形神分离。就像是广播,从话筒里传出去的声音是可以听出一个人的状态的,如果微笑着播音,传出去的声音就也是微笑的。舞蹈也是如此,心里得去真正的感知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的不同,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足够立体。

三、舞蹈中人物性格表现

情绪动作就是内心情绪通过人的外形动作表现出来。如高兴时拍手叫好,愤怒时磨拳擦掌等等。当然,在表达情绪时,不同民族,不同性格、年龄、职业的人所表现的动作姿态往往各有不同,如新疆姑娘用轻快灵巧的,活泼优美手腕和舞姿表现喜悦;而秧歌会用到很多的道具通过撵、拧、扭等表现。我国的“情绪型”舞蹈,大多将“风格动作”与某种劳动动作(如织网、摸螺)叠合起来,并在单纯情绪的表现中制造一点小波折,形成“A--B--A”的一波三折的情绪转换。像是《海浪》、《红绸舞》、《洗衣歌》中也涉及了默写“细节性”叙事,但这些“叙事”是为了在抒情中寓意,它们都是以单纯的情绪抒发为焦点。

情绪性动作是直接表现和抒发感情的。它可以反映生活中感情强烈且单纯的时刻,如《丰收歌》表现的喜庆丰收;也可以通过纯粹的舞蹈形式美来对应某种情感的表现,如《红绸舞》通过红绸飞舞的线条传达出喜悦、豪迈的情感;还可以是模拟某种自然物来“缘物寄情”,如《海浪》和《雀之灵》,就是如此。一般说来,情绪性动作在表现手法上注重意境的烘托,舞段大都比较完整和流畅,群舞动作则强调整齐划一。

四.结束语

舞蹈作品里的舞蹈动作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作品的主题需要,认真掌握好舞蹈动作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恰当地选择舞蹈动作素材,才能使舞蹈作品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然而动作之外还必须要充实对被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认识,既从思想上把握住角色的人物性格和事件中的情感变化,又要用自己的身体把握住被塑造人物的内在性格,使得动作与内心相互融合统一。这样,自己和观众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舞蹈人物的美。

参考文献

[1] 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2] 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舞动奇迹三十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篇5:形容人物动作的词语

2) 我屏住呼吸,两手弯成弧形,慢慢地靠近它,然后猛扑向前,两手迅速地一扣。哈哈,看你往哪里跑!婷婷也蹲下来看。我慢慢松开手,哎,我手里攥着的只是那棵蚂蚱趴过的草。“怎么回事,我明明看见这趴在这里么。”表妹说:“蚂蚱蹦了出去,你没注意罢了,那不,它在那儿。”我顺着表妹手指的方向看去,蚂蚱果然在那儿。我又跑过去一扣,嘿,又跑了。我环视着草丛,啊,这竟然躲在我的脚底下。我盯着它,轻轻地蹲下来,两手在离蚂蚱大约10厘米高的位置,猛地一扣,“抓住了,抓住了!”我高兴极了,表妹也兴奋地围着我跳。

3) 她拿起筷子,向一盘色泽鲜艳的.菜伸去,轻轻夹起一片,用左手在筷子下方端着,小心翼翼跟随着筷子。本来筋脉突兀的手此刻一用力青筋更加明显。她小心地把菜放入嘴中,细细地品尝着。

4) 小伙子跑得不错,已经从起跑冲刺进入途中匀速跑。他像一匹马驹昂头急奔:步幅匀称,步频紧凑,蹬动有力,腰肢放松——整个动作显得优美而富有弹性。

5) 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

6) 我打开书包,掏出语文书,认真的阅读起来。

7) 小飞坐在座位上,埋头只顾写呀写呀,笔底下好像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流出来,用不到一节课的时间,一篇作文竟全写好了。

8) 他拿起筷子,用左手捧着碗,细细地咂了咂嘴,眼睛紧紧盯住前方的饺子。突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了筷子,想准确地夹到饺子,可惜由于心太急,饺子一连滑下去好几次。

9) 春天一到,大地便穿上绿装,小鸟们敞开喉咙放声歌唱,花儿们也毫不逊色,也跟着摆弄起自己的裙姿,春风温暖着大地,美丽的蝴蝶也伴着风儿翩翩起舞,四处充满着一片新的气息。

10) 士兵发现目标,马上举起枪,瞄准,扣下扳机,硝烟中目标应声倒下。

11) 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12) 他一进门就扔下书包,还没换鞋就去开冰箱找冷饮。

13) 我走进厨房,拿起水杯喝。

14) 她站了起来,回答得那么准确,那么自然,那么流畅,似乎早有准备似的。

15) 晓鸿恰好面对窗户坐着,午后的阳光射到她的圆脸上,使她的两颊更加红润;她拿笔的手托着腮,张大的眼眶里,晶亮的眸子缓慢游动着,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这是每当她想出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数学题时,为数学老师所熟悉、喜爱的神态。

16) 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17) 我唱着歌,看着歌词,一路狂奔到教室。我敲着键盘,点着鼠标,看着显示器。

18) 小明推开门走进教室,打开书包拿出语文书读了起来。

19) 他弯下身子捡起钱来递给我。

20) 女儿看见妈妈,立刻叫着跑了过去,抱住她的脖子,亲了一口,然后甜甜的笑起来。

21) 我打开门,脱下球鞋换上拖鞋,走进厨房去喝水。

篇6: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2、远处的田地里,有两个人肩并肩地弯腰忙碌,从西而东,一边前进,一边热烈地说着话。

3、索性我不推了,妈妈也不拉了,我和妈妈背对背往地上一坐,累得直喘粗气。

4、体育老师一声口令:“立正!”我们一个个挺起胸膛,眼望前方,站得笔直,像一排排挺拔的小白杨。

5、一弯腰,一直腰,那扁担一颤,他便急匆匆向前奔去。

6、一个个全神贯注、脚步敏捷、身轻如燕,轻轻地跳了过去。

7、只见她向前冲了几步,来个有力一跳,那矫健的倒立的身影在空中迅速地旋转着,又迅速地落入水中。

8、她走路直挺着腰板儿,两只小脚噔噔噔地走得飞快,说话比走路还快。

9、她吓得魂飞天外,像折了骨抽了筋一样瘫在地上。

10、只见一个男同学走上台来,不声不响地摊开一卷白纸,提起饱蘸浓墨的毛笔,略微沉思一下,龙飞凤舞地画起来。随着毛笔的不断泻染,画纸上出现了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它昂首奋蹄,显示出一股不可阻挡的巨大力量。

11、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盯着蝴蝶,终于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手中间隔着点空隙,脚尖小心翼翼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12、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她们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中,两人几乎同时像一隈旋风冲过终点。

13、施轩的脚步很均匀,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跑到终点线处,她头一抬,胸一挺,终于取得了第一名。

14、小姨将双袖向上一挽,裤脚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动着,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向前迈了一小步,右脚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着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着背,低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这时,她停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对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目不转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将一条小鱼捧在手中了。

15、近了,更近了,组长终于来到他的身边,像一座泰山定在他面前,嚷道:“快交作业,快交作业!”他“嘿嘿”一笑,表情是那样滑稽,又是那样神秘,猛然,他把头一扎,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从组长胳膊旁闪过,脚底像抹了油一样飞奔逃走了。

16、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篇7: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猜想,推想,设想,回想,空想,梦想,联想,遐想,妄想,思念,思绪

思考,思索,思慕,寻思,思考,揣测,惦念,挂念,牵挂,心潮起伏,思潮澎湃,思绪万千,思绪纷繁,浮想联翩,思前想后,心往神驰,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三思而行,牵肠挂肚,挖空心思,异想天开,想入非非胡思乱想,痴心妄想,不假思索

[哭]

啜泣,抽泣,呜咽,哀号,号哭,痛哭,潸然泪下,泪流满面,放声痛哭,

失声痛哭,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哭哭啼啼,泣不成声,哭爹叫娘,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抱头痛哭,老泪纵横,哭声震天

[笑]

微笑,大笑,欢笑,嬉笑,狂笑,嗤笑,憨笑,傻笑,哄笑,苦笑,干笑,

篇8:描述人物动作的词语

第一招:让动作连贯起来。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往往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那么在描写时,同学们就可以把一系列动作进行分解,用连续的动作来表现。这样写不仅场景感很强烈,而且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片段:

小雪敏捷地踩着椅子上了桌子,又从桌子迈上窗台。她先用一块干布掸了掸玻璃,然后再换一块潮湿的抹布,踮着脚,一只手抓住窗棂,一只手从上到下用抹布蹭玻璃。接着,又自上而下从左到右蹭了一遍。玻璃上有污点的地方,她就哈一口气,使劲儿蹭几下。还不干净,她就又用手指抠几下。啊,污点终于被她消灭了。

品析:这个片段是写小雪擦玻璃。连贯的动词——“踩”“迈”“掸”“踮”“抓”“蹭”“哈”“抠”写得是那么逼真传神,而且是“嘴”“手”“脚”并用,形象地刻画了小雪擦玻璃时的认真和麻利。

第二招:给动作贴上个性化的“标签”。

动作,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动作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环境中,动作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突出人物的特点。请大家欣赏下面精彩的片段: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子上“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儿鸳鸯二人撑着……

品析:这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作者曹雪芹一连写了好几个人的“笑”,同样是“笑”,却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紧扣着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这些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招:给动作“涂脂抹粉”。

给动作“涂脂抹粉”,就是指给动词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这样就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表达得更细致、更生动,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与思想感情。我们来体会下面的片段吧:

只见他的双腿在栏架上方迅速地跨越。他的双臂奋力地摆动,手臂上的肌肉也在不停地颤抖。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前方的每一个栏架,目光中陡然射出浓浓的“杀气”。

品析:“奋力”“不停”“紧紧”“陡然”都用在动词前面,这些修饰语,将运动员用尽全力拼搏的精神写出来了。如果去掉这些修饰语,就不会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

第四招:给动作加上“表情”。

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同学们还可以写出人物动作时表现出的神态,从而更好地刻画人物特征。如下面的片段:

他快60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地取下眼镜,从裤袋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他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品析:作者在动词前使用“战战兢兢”“手忙脚乱”“匆匆”这些表示神态的词语,让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教师形象跃然纸上,既符合人物年龄,又符合人物特征。

[牛刀小试]

篇9:“动作”应该人物动

沈沉沉,活泼又可爱,他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吹泡泡。他吹泡泡真好,是出了名的,要大能大,要小能小;要单个的是单个的,要成群的是成群的;什么样的都有,好看极了!他还常常为大家做表演呢!谁见了他吹泡泡的表演,都会为他鼓掌,为他呐喊,为他叫绝,为他啧啧称赞不已!所以,大家就给他取一个外号叫做:“吹泡泡大王”。

[分析评讲]

上例选自一篇题为《吹泡泡大王》的主要情节,表面上看,似乎是写沈沉沉吹泡泡,但实际上只是小作者在介绍沈沉沉吹泡泡,沈沉沉并没有出场吹泡泡,更没有他吹泡泡的行为、动作描写。真可以说是把人物写到“幕后”去了!

[整容步骤]

(1)把作者抽象介绍改为直接描写,把沈沉沉吹泡泡的行为、动作“还”给沈沉沉。(2)要具体写出沈沉沉吹泡泡的环境——吹泡泡的地点、行为、动作,以及吹出泡泡的样子和在场人们的气氛等,让读者如临其境地目睹沈沉沉栩栩如生地吹泡泡的形象。

[健美出院]

篇10: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词语

札手舞脚: 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

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不言不语: 言:讲,说。不说话,闷声不响

矫揉造作: 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翻箱倒柜: 翻:倒,反转。把箱子柜子都翻倒过来。形容彻底翻检。

出没无常: 忽而出现,忽而隐没,没有一定,使人无法捉摸。

脱缰之马: 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人多手杂 热可炙手 如手如足 人手一册 如左右手

手不释卷 手不释书 书不释手 手不停挥 手不停毫

手不应心 手到病除 手到拈来 手到拿来 手到擒来

风风火火: 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拉拉扯扯: 比喻不干脆,不痛快。现形容拉私人关系

拿班作势: 装模作样。

指手划脚: 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指点批评。

步履维艰: 步履:行动;维:文言助词,无实义;艰:困难。指行走十分困难,行动很不方便

兔起鹘落: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骂不绝口: 骂声不断。

龙行虎步: 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

小手小脚: 形容不大方。也形容做事没有魄力。

像煞有介事: 指似乎真有其事。多用以形容小题大作或装腔作势的样子。

藏头露尾: 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举手投足: 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装神弄鬼: 比喻玩弄手段蒙骗人。

乔装打扮: 乔装:改变服装、面貌;打扮:指化装。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

探头探脑: 探:头或上体向前伸出。伸着头向左右张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

兔起凫举: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姗姗来迟: 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形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手高手低 手高眼低 手挥目送 手脚干净 手脚无措

手疾眼快 手急眼快 手零脚碎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手忙脚乱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手胼足胝 三拳不敌四手 束手待毙

束手待死 束手缚脚 束手就毙 束手就缚 束手就困

束手就擒 束手就禽 螫手解腕 束手就殪 束手旁观

顺手牵羊 束手束脚 缩手缩脚 束手束足 束手听命

束手无策 束手无措 束手无计 束手无术 束手自毙

爱不释手 碍手碍脚 碍足碍手 别出手眼 不龟手药

别具手眼 白手成家 比手划脚 白手空拳 白手起家

搏手无策 白手兴家 不择手段 措手不及 搓手顿脚

出手得卢 搓手顿足 垂手而得 垂手可得 触手可及

赤手空拳 重手累足 触手生春 寸铁在手 读不舍手

倒持手板 大打出手 跌脚绊手 丹青妙手 大手大脚

点手莋脚 点手划脚 断手续玉 得手应心 毒手尊前

毒手尊拳 大显身手 得心应手 顿足搓手 倒执手版

额手称庆 额手称颂 额手相庆 反手可得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翻手云覆手雨 负手之歌 革面敛手 拱手而降

拱手让人 拱手听命 高抬贵手 高下其手 高下在手

回春妙手 行家里手 河梁携手 后手不接 慌手慌脚

慌手忙脚 狠心辣手 枷脰械手 脚忙手乱 举手加额

皲手茧足 挤手捏脚 举手投足 举手相庆 假手于人

额手相庆: 见“额手称庆”。

搔头摸耳: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默不作声: 一句话也不说

抖擞精神: 振作起精神。

指手画脚: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篇11: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意思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大。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意思1

1、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2、慌手慌脚:形容动作忙乱的样子。

3、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4、指手划脚: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指点批评。

5、颤颤巍巍: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6、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7、捏手捏脚:形容轻手轻脚地走。也形容轻薄的举动。

8、言谈举止: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9、游山玩水: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10、手急眼快:急:迅速。动作迅速,眼光敏捷。形容机灵敏捷。

11、东观西望:向四周张望,察看动静。

12、干净利落:利落:灵活敏捷,也指整齐,有条理。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13、饥虎扑食:像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迅猛急切。

14、飞檐走壁: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能够跳上房檐,越过墙壁。

15、步罡踏斗: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称。罡,北斗七星之柄。斗,北斗星。

16、见物不见人: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7、搔头摸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18、从容指顾:指:手指;顾:眼看。动作和眼神十分沉着冷静。形容行动迅速而又从容。

19、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20、远走高飞:指象野兽远远跑掉,象鸟儿远远飞走。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意思2

1、比手划脚:比:比拟。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加强语气。

2、发科打趣:科:古戏曲用语;打趣:用诙谐的言语凑趣助兴。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人发笑或拿人开玩笑。

3、装模作样: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给人看。

4、长驱直入: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5、风风火火: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6、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7、疲于奔命:原指因受命奔走而搞得很累。后也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8、以手加额:把手放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

9、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10、白鹤晾翅:太极拳的一个拳式,动作像站定的白鹤张开翅膀晾着。

11、手疾眼快:形容机灵敏捷。

12、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13、鉴貌辨色:鉴:查看;色:指脸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14、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

15、飞针走线:走:跑。形容缝纫技术非常熟练。

16、藏头露尾: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17、饿虎攒羊:攒:向一个目标簇拥。像饥饿的老虎向羊簇拥过去一样。形容动作而猛烈。

18、蹈厉之志:蹈厉: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

19、见兔顾犬:顾:回头看。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篇12: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

看她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2淡绿色的长裙,袖口上绣着淡蓝色的牡丹,银丝线勾出了几片祥云,下摆密麻麻一排蓝色的海水云图,胸前是宽片淡黄色锦缎裹胸,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举手投足如风拂扬柳般婀娜多姿。

着一件浅水蓝的裙,长发垂肩,用一根水蓝的绸束好,玉簪轻挽,簪尖垂细如水珠的小链,微一晃动就如雨意缥缈,上好的丝绸料子随行动微动,宛如淡梅初绽,未见奢华却见恬静。眉清目秀,清丽胜仙,有一份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清新,尤其是眉间唇畔的气韵,雅致温婉,观之亲切,表情温暖中却透着几分淡淡的漠然。

清亮含情的凌波目,含丹如花的樱桃唇,肤若凝脂,眉似墨描。我身上的黄色烟罗纱用五色金丝线绣着朝阳拜月飞腾的五彩凤凰,下束黄色团蝶百花烟雾凤尾裙,手挽黄色绣罗纱。黄色绣着凤凰的碧霞罗,逶迤拖地粉红烟纱裙,手挽屺罗翠软纱,风髻雾鬓斜插一朵牡丹花还真有点: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的味道。我转头是一个身穿绿色绣着白色牡丹抹胸,腰系绿烟水百花裙,手挽薄雾紫色拖地烟纱,风鬟雾鬓,发中别着水玉兰花簪子。

只见她头盘飞仙髻,几朵零碎的金花别于发髻之上,更凸显出她高贵的`气质。自头上垂下的两条缎带,在微风吹拂之下轻轻飘扬,在她高贵的气质之中又添几分犹如仙人的飘逸。眉如弯月,眼若明星,顾盼之间端的是娇艳动人,勾人心魄。胸前是一抹红缎裹胸,外披红色纱衣。透过那半透明的红色的纱衣隐约可见她如玉的肌肤和纤弱的双臂。如削葱般的十指抚于琴弦之上,指间流泻出宛转动人的音乐。

篇13:描述人物动作的词语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人物动作描写”的课堂环节:

●人物动作描写”的概念

人物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一种描写手段。

●“人物动作描写”的技法

(一)观察细致,生动描摹

【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赏析】这段话中,作者善于细腻观察,通过“穿”“蹒跚”“攀”等动词将父亲过铁道的艰难情形生动地展现出来。

【训练】请结合下文段所营造出的情境,选用合适的动词填入下空。

妈妈送来了几个糖块,我也非常想吃,但妈妈说妹妹最近病了,让我不要和妹妹抢,看着妹妹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眼睛____,嘴____,喉结____,手____。

(二)掌握顺序,巧用修辞

【片段】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子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

【赏析】这段话中,作者将主人公吃瓜子的失败与成功的过程按照恰当的顺序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引人入胜。

【训练】请在空格中补充一个比喻句。

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好像____,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

(三)动词锤炼,精妙展现

【片段】经过一天紧张的军训生活之后,小王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影,扎进床铺上,将一生的倦意平整地铺在了床上,安静地睡着了。

【赏析】这一段话中,最精妙的词语在于“拖”“扎”以及“铺”等。这些词语凸显了一个经过一天军训之后的“小王”身上浓浓的倦意。

【训练】请选用合适的动词填入下列的空格中。

老马来找我要钱,我____几张钞票给了他。(如果我喜欢老马用什么动词?厌恶用什么动词?)

●教师总结

人物动作描写须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内容是:注重观察,描写要讲究顺序,同时合理运用修辞与经过锤炼后的动词。

为了便于论说相关问题。我们先把上述的课例搁于一旁,来从语文教学的一些常识入手论说。众所周知,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差异。写作强调输出,阅读侧重输入。写作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运用,阅读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因而,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我们要牢牢秉持二者如上的差异,从知识本身的特性上将阅读课与写作课甄别对待,莫将两种课型混为一谈。从刚刚呈现的课例来看,笔者以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将阅读赏析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进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本质特点。那么,究竟,中学语文阶段的作文教学有何本质性特性呢?笔者以为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写作知识的特殊性

我们每天教学所依赖的知识有多种类型,其中,由于分类标准不一,所得出的分类结果亦是不同。当下,影响较大的是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所提出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论说。在他看来,陈述性知识是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陈述某些事实或现象,描述某些事件及客体,也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常回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的程序性知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们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而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要回答“怎么办”的知识。

有了上述关于“知识”的分类认知之后,我们便不难对“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类。显然,“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哪篇文章写得好”“为什么这篇文章好”以及“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等“陈述性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明晓“这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等“程序性知识”。

二、写作教学的过程性

著名特级教师郑桂华老师曾说:“要较好地实施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依赖两个条件,一是明确哪些知识对学生的写作有重要的训练价值,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譬如关于描写,重点就不能只是让学生知道‘描写很重要’‘描写要具体、生动’的道理和写作要求,而是帮助他们做到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再如记叙性文章的选材,不能只是让学生懂得‘材料应该具体典型新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出‘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等等。”

这段话里,透露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其中,“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是核心关键词。实际上,正是因为“作文教学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也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办”的问题,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竭力创设一些环节来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是怎么来的”,微观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而微观层面的这种“写作过程”观为我们教授“人物动作描写”会带来极大的启发意义。

通过认真审阅上面的课例并结合关于“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之后,我们会发现“人物动作描写”的特质与“一般细节描写”的特质几乎保持了相当的吻合度。也即是说:一般意义上的细节描写,我们强调“细腻”“顺序得当”“突出特点”等特质,然而“人物动作描写”如果我们仍旧强调这些特质的话,“人物描写”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换言之,如果我们在“人物动作描写”中讲“细腻”,讲“突出特点”,那么“人物语言描写”呢?“人物外貌描写”呢?显然,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会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作文教学知识”的归属不清,常与“阅读教学知识”混淆、“作文教学过程”被忽视之外,“人物动作描写”的独特性的教学价值点也未得到有效显现。下面,笔者拟从“作文教学过程”“人物动作描写的特质”两个重要教学基点出发,以“程序性知识”的特点作为教学框架,对上述课例中的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与完善。

在上述所呈现的课例“动词锤炼,精妙展现”部分中,教者引述了一句话:“经过一天紧张的军训生活之后,小王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影,扎进床铺上,将一生的倦意平整地铺在了床上,安静地睡着了。”并进行了相关“阅读教学式”的分析,我们自然是对这种分析持否定态度,但是从建构的意义上而言,我们应该着重讲解什么内容呢?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去呈现呢?

篇14:描述人物动作的词语

关键词:动作描写;原因;“四式四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59-0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下册第七单元都是写人的文章,其中动作描写是凸显人物的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手法。五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描写比中年段时有了很大提高。但大量的习作中反映一个较为薄弱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为动作描写较单一、欠具体。孩子大多数只简单地写了做什么,没有写具体怎么做。不会把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动作,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内心世界。因此,笔者对如何让五年级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更精彩进行了方法的探析。

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鲜活的人物形象。老舍先生也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使人物真实可感、栩栩如生。

一、巧观察,善积累

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①此外,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中也提出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②

进行有效的动作描写首先要引导孩子从身边出发,观察人物复杂多变、连贯的动作,重视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此处的观察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带有目的性的。作为老师,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每一步由几个动作完成,把一个复杂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再把几个阶段的行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动作。例如体育运动时,孩子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腿部运动,从而体会写腿和脚的动作的词就很多。“踢、跑、跳、蹦、滑、跨、蹲、蹬、踮、溜、走、转、退。”学生在卫生值日时,观察擦玻璃、扫地等情景。例如擦玻璃时,“掸玻璃,换湿布,哈气,踮脚,抓窗柩,用手指抠,用干布擦。”从而感悟怎么做这一系列过程把事情写具体。

学生平时对生活经验与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写作“素材库”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勤读课外书,多读报杂志的好习惯;做好摘录笔记,及时记录好的构思;广泛收集信息,尤其是关于人物动作描写的资料,并分析整理。

二、引导分解,使用准确的动词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人的动作是‘人的心里的钥匙。”③不同的动作体现了人的不同状态,要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令人感觉传神、传情。

“一个人从马上爬下来。”“一个人从马上跳下来。”“一个人从马上跌下来。”同样是描述一个人从马的背上下来,“爬”字体现了那个人对马的极度恐惧的心理便跃然纸上。改为“跳”就把一个勇敢的人写活了。“跌”字让人不禁联想到有可能是马的性子刚烈,那个人无法驾驭从而跌倒的情景。

此外,引导学生在观察人物时把一个复杂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再把几个阶段的行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动作,并选择恰当的动词写出来。

有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描写运动员赛跑。“400米比赛开始了。小豪跑啊跑啊,一直跑在最前面。最后,他第一个跑到了终点。”此时的描写没有过程,缺少具体动作,人物的特点不够鲜明,文章显得很空洞。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每一步由几个动作完成,引导他们观察运动员的手臂、双脚、身体有什么变化,思考每个动作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400米比赛开始了,在跑道上的小豪就像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有力的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他的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跑到终点线处,他头一抬,胸一挺,终于取得了第一名。

孩子修改后的片段使用了“飞奔、摆动、迈、倾斜、抬、挺”等一系列动词,读者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小豪跑步时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而佩服他身轻如燕,奋力拼搏的个性特点。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三、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高尔基所说:“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提炼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行动。

“雨杨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随后将干净的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他弓着身,低下头,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在这个习作片段,学生使用了“拿、蹲、搓、叠、按、移、弓、低”等一系列东西,抓住雨杨的一举一动去反映他爱劳动,做事情认真负责的个性特点。从而令读者从心底里佩服他这种做事情的态度。

四、巧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巧用比喻、夸张等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更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日常观察到的动作,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运用到习作用去。

“‘砰的一声枪响,他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又像一只饥饿的猎豹一样向前狂奔。”“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身子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落入沙坑,双腿弯曲,双脚深深嵌进沙地。”描写跑步、跳远的句子都巧用了比喻的修辞,让人对速度飞快的运动健将印象深刻和跳远时选手腾空飞跃的情景历历在目。

注释:①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8)。②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③陆恕、刘济远《学作文“小问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1)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J]. 教育研究. 2009(01)

[2] 肖春远.感悟新课程——试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观[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4)

[3] 张国生.《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2)

上一篇:当代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放手下一篇:张晓风散文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