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包装旧素材

2024-06-17

作文指导包装旧素材(通用4篇)

篇1:作文指导包装旧素材

我们来到一块铺着绿色地毯的草坪上,一双脏兮兮的的大鞋子被主人丢到了草坪中间。它忧伤地哭泣着,远处飞来了一只大鸟,大鸟不解地问:“你怎么了?”大鞋子回答:“我一点用都没有,都是因为我太脏了!”大鸟听了,立刻叼起大鞋子,飞回了家。它把刚出生的小鸟儿放进鞋子里,细心地照顾着它们。大鞋子看到小鸟住了进来,不再觉得脏了,它愿意成为小鸟儿的家。

我们来到一条会唱歌的小河边,一双美丽的高跟鞋在河面上漂浮,它想到主人居然丢弃了它,失望极了。一条小鱼儿看它无家可归,于是,悄悄把它游回了家,当玩具玩。高跟鞋和小鱼儿在水里欢快的玩耍着,它们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我们来到了一片开完鲜花的草丛边,一双很小很小的鞋子躲在了小角落,它东张张,西望望,偷偷地擦着眼泪。一只小蚂蚁看见了,觉得小鞋子正好可以帮自己过河,就问道:“你能帮我过河吗?”小鞋子立刻止住了眼泪,跳到河里:“上来吧!我帮你一起过河。”说着,它便把小蚂蚁安全地送到了河对岸。“谢谢你!”小蚂蚁大声地说。小鞋子心里欢喜极了,原来,我也可以帮助别人呀!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那三位新邻居是谁了吗?

篇2:作文指导包装旧素材

突然出现了一只又瘦又小的老鼠,它冻的正打着哆嗦,它正四处寻找着温暖的屋子。这时候,小老鼠眼睛一亮,发现了这只皮靴,四周打探后觉得可以住进去,于是它欢喜的钻进去!

不一会,一只机灵又活泼的小猴子跳了过来问:“里面有人吗?”小老鼠回答说:“我是三角瓣嘴的小老鼠,是谁在外面叫门啊?”小猴子说:“我是可爱又机灵的小猴子,我可以和你一起住吗?”小老鼠热情地回答说:“可以!”

过了不久,一只可爱又温顺的小花猫也走了过来:“里面人有吗?”小猴子回答说:“我是聪明又灵巧的小猴子,是谁在外面叫门啊?”小花猫回答说:“我是毛茸茸的小花猫,我可以进来和你一起住吗?”小猴子热情地回答说:“OK!”

又过了一会,一只憨厚可掬的大狗熊摇着肥胖的身材不紧不慢地走了过来,问:“里面有人吗?”小花猫回答说:“我是喵喵喵小花猫,是谁在外面叫门啊?”大狗熊回答说:“我是笨重的大狗熊,让我进去和你一起住,可以吗?”小花猫热情又沮丧地回答说:“当然可以,可是我们已经住了好几位朋友,已经容不下你啦,不过我们可以挤一挤试试!”这时候大狗熊轻轻一挤,皮靴就出撕裂啦……

篇3:老旧素材“陌生化”运用浅探

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跳入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屈原向我们走来……那是为什么?我感到好奇……

都说“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也知道“文章切忌随人后”,可面对如此固定的套路、如此老旧的素材,难免让人“眼前一黑”。所以难怪专家要猛烈批判作文教学思维模式僵化;阅卷者要“手起刀落”“痛下杀手”了。

思维的训练可以放在日常慢慢引导,可素材老旧的问题似乎很难解决。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无论是从课本、杂志、网络;还是身边的人、事,可用的素材应该是不少的。为何每年高考作文中会一次次的让屈原跳江、让韩信受辱、让司马迁受刑?笔者认为———与其一次次的责备学生不花时间搜索材料,不费心思积累素材,不如引导学生“能用新素材固然好,实在没有,就把老素材翻新。”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这种“陌生化”的手法,在老旧事例的翻新中,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称谓调换法

见惯了李白、杜甫、陶渊明,几乎不用仔细看事例,就可以大致知道学生想写什么。这就是语言的“自动化”现象。什克洛夫斯基指出:“如果我们对感受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带有机械性了”。语言也是一样的。陌生化可以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自动化语言,在形式上突破人的认知。

1. 用字号。

古人的名字中,有姓有名,成年之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另外很多人还有别号。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又字灵均,无号。说屈原,大家都熟悉,若说正则、灵均则知之者甚少。又犹如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以“五柳先生”、“靖节先生”入文,比起“陶渊明”要陌生的多。

2. 用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临川,因谢灵运曾在临川为官,故以地名代人名;柳宗元是河东人,故而人称柳河东。谢临川、柳河东明显比本名陌生。

3. 用室名、斋名、轩名、堂名。

如辛弃疾的室名叫“稼轩”,即可用“稼轩”代之;王夫之的室名叫“姜斋”,也可以代指本人。

4. 用官职名。如孙权,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孙讨虏”;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5. 用排行。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

二、句子雕琢法

陌生化的提出,最先要解决的是“形式”,这也是俄国“形式主义”名称的由来。形式主义强调艺术形式是产生艺术性的根源,新形式的产生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这种论调虽然不完全科学,但于我们而言却有借鉴意义。在学生没有新内容的情形下,改变旧内容的形式,是可行的。

老旧事例足以使阅卷人厌倦,平庸的叙述语言更是让人乏味。例如:

鲁迅,无愧于他的名字,在抗战时期,他曾为大学生做了很多事情,又拯救了多少受苦受难的百姓啊!是的,数不胜数!若不是有这样能够鼓舞人心、振奋士气的文人存在,怎么有现在的文化进步、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呢?假使他也畏惧日本帝国主义如同狂风般捕杀文人,因此放弃了救国之路,那么怎么会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百姓安居乐业呢?他是一个猛士,是一个救国于危难间的真正的猛士!

这段材料不仅可靠性存在问题,更主要的是叙述杂乱无章,没有能选择与论点吻合的材料来写。老例不是不能用,关键是怎么用。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修改。

“鲁迅”大家很熟,其作品中的人物就未必了。其作品中有很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反面的人物素材,把它们入文,效果会不错。如:当千千万万个阿Q靠着自我欺骗麻痹神经,当数不胜数的祥林嫂凄惨的含恨而终,当肮脏的人血馒头塞进病中的孩子口里———鲁迅握紧笔杆,勇敢迎向了愚昧麻木的不正之风。

精选与中心有关的正面或反面事例,合理编排,智慧运用,在内容上做到些许陌生化。当然也可在形式上运用各种修辞、长短句、整散句,对原句式进行调整,使文字精练有力,节奏感强,形成些许形式上的变化,也可以起到陌生化的效果。如: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别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选八输,两商两败,其间精神还崩溃过一次。

三、新意挖掘法

前期的什克洛夫斯基强调“形式”,搁置“内容”,后期的他重拾“内容”,并强调陌生化对思想内涵的作用。

陈旧事例之所以陈旧,在于使用频率较高,且立意相对老套。若能改变思维形式,运用多角度思维方式和逆向思维方式,或许可以得出新意。立意上的陌生化效果应该是最容易得高分的。

提到陶渊明,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淡泊名利心向自然。从陶渊明的角度来看,他清醒的认识到世事的黑暗,准确找到人生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从组织系统来看,他的做法就颇有些“无组织、无纪律”了。一个不愿受到任何束缚一心追求绝对自由的下属,不是一个好下属,在强调合作意识的今天,这类人是不适合的。从群众角度来看,你“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个好官,是个清官。好官就该为国为民多做好事实事,即使国家不幸,时事艰难。一言不合,挂印而去,损失最大的应该是百姓了。从家人的角度来看,你不愿为官也就罢了,回家耕地种田也行。作为男人,养家糊口是天经地义,隐居能养活一家人吗?

凡事换一种方式或角度思索,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叙述视角转换法

叙述视角是结构主义流派的概念,看似与陌生化手法无关。但视角转换带来的陌生化效果却是不容置疑的。

议论文中的叙例,通常采用第三人称,或直呼其名。这属于叙述视角中的全知视角,又称为零视角。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其优势在于,视野开阔,时空延展度大,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

例如: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然而他又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这段文字用例并不新颖,但通过语言的雕琢,却是不可多得的好段落。其叙述视角就是典型的全知视角:叙述者知道李白游历过名山大川,也知道他人生路途坎坷,还知道他有豁达的胸怀……且叙述者不必告知他人我为何知道。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

叙述视角的转换,撇开繁杂的术语,其实就是把第三人称叙述变成第一或第二人称。例如:你爱酒。你的诗,是在酒中酝酿出,于是后人读你的诗,也难免一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于是,千年以后,依然有“酒入愁肠,七分化成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赞誉。

这段文字就转换成了第二人称叙事,依旧用的是李白的例子。与前段例文相比,在叙事内容相对狭小,但情感却更加丰盈。在见惯了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下,间或出现的第二人称的陌生化效果就出来了。

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应的概念,旨在通过相关手法,去除习惯的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议论文中有较大的作为。作文不厌百回改,在提格的道路上,我们砥砺前行。

篇4:老旧素材“陌生化”运用浅探

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跳入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屈原向我们走来……那是为什么?我感到好奇……

都说“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也知道“文章切忌随人后”,可面对如此固定的套路、如此老旧的素材,难免让人“眼前一黑”。所以难怪专家要猛烈批判作文教学思维模式僵化;阅卷者要“手起刀落”“痛下杀手”了。

思维的训练可以放在日常慢慢引导,可素材老旧的问题似乎很难解决。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无论是从课本、杂志、网络;还是身边的人、事,可用的素材应该是不少的。为何每年高考作文中会一次次的让屈原跳江、让韩信受辱、让司马迁受刑?笔者认为——与其一次次的责备学生不花时间搜索材料,不费心思积累素材,不如引导学生“能用新素材固然好,实在没有,就把老素材翻新。”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这种“陌生化”的手法,在老旧事例的翻新中,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称谓调换法

见惯了李白、杜甫、陶渊明,几乎不用仔细看事例,就可以大致知道学生想写什么。这就是语言的“自动化”现象。什克洛夫斯基指出:“如果我们对感受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带有机械性了”。语言也是一样的。陌生化可以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自动化语言,在形式上突破人的认知。

1.用字号。古人的名字中,有姓有名,成年之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另外很多人还有别号。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又字灵均,无号。说屈原,大家都熟悉,若说正则、灵均则知之者甚少。又犹如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以“五柳先生”、“靖节先生”入文,比起“陶渊明”要陌生的多。

2.用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临川,因谢灵运曾在临川为官,故以地名代人名;柳宗元是河东人,故而人称柳河东。谢临川、柳河东明显比本名陌生。

3.用室名、斋名、轩名、堂名。如辛弃疾的室名叫“稼轩”,即可用“稼轩”代之;王夫之的室名叫“姜斋”,也可以代指本人。

4.用官职名。如孙权,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孙讨虏”;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5.用排行。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

二、句子雕琢法

陌生化的提出,最先要解决的是“形式”,这也是俄国“形式主义”名称的由来。形式主义强调艺术形式是产生艺术性的根源,新形式的产生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这种论调虽然不完全科学,但于我们而言却有借鉴意义。在学生没有新内容的情形下,改变旧内容的形式,是可行的。

老旧事例足以使阅卷人厌倦,平庸的叙述语言更是让人乏味。例如:

鲁迅,无愧于他的名字,在抗战时期,他曾为大学生做了很多事情,又拯救了多少受苦受难的百姓啊!是的,数不胜数!若不是有这样能够鼓舞人心、振奋士气的文人存在,怎么有现在的文化进步、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呢?假使他也畏惧日本帝国主义如同狂风般捕杀文人,因此放弃了救国之路,那么怎么会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百姓安居乐业呢?他是一个猛士,是一个救国于危难间的真正的猛士!

这段材料不仅可靠性存在问题,更主要的是叙述杂乱无章,没有能选择与论点吻合的材料来写。老例不是不能用,关键是怎么用。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修改。

“鲁迅”大家很熟,其作品中的人物就未必了。其作品中有很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反面的人物素材,把它们入文,效果会不错。如:当千千万万个阿Q靠着自我欺骗麻痹神经,当数不胜数的祥林嫂凄惨的含恨而终,当肮脏的人血馒头塞进病中的孩子口里——鲁迅握紧笔杆,勇敢迎向了愚昧麻木的不正之风。

精选与中心有关的正面或反面事例,合理编排,智慧运用,在内容上做到些许陌生化。当然也可在形式上运用各种修辞、长短句、整散句,对原句式进行调整,使文字精练有力,节奏感强,形成些许形式上的变化,也可以起到陌生化的效果。如: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别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选八输,两商两败,其间精神还崩溃过一次。

三、新意挖掘法

前期的什克洛夫斯基强调“形式”,搁置“内容”,后期的他重拾“内容”,并强调陌生化对思想内涵的作用。

陈旧事例之所以陈旧,在于使用频率较高,且立意相对老套。若能改变思维形式,运用多角度思维方式和逆向思维方式,或许可以得出新意。立意上的陌生化效果应该是最容易得高分的。

提到陶渊明,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淡泊名利心向自然。从陶渊明的角度来看,他清醒的认识到世事的黑暗,准确找到人生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从组织系统来看,他的做法就颇有些“无组织、无纪律”了。一个不愿受到任何束缚一心追求绝对自由的下属,不是一个好下属,在强调合作意识的今天,这类人是不适合的。从群众角度来看,你“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个好官,是个清官。好官就该为国为民多做好事实事,即使国家不幸,时事艰难。一言不合,挂印而去,损失最大的应该是百姓了。从家人的角度来看,你不愿为官也就罢了,回家耕地种田也行。作为男人,养家糊口是天经地义,隐居能养活一家人吗?

凡事换一种方式或角度思索,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叙述视角转换法

叙述视角是结构主义流派的概念,看似与陌生化手法无关。但视角转换带来的陌生化效果却是不容置疑的。

议论文中的叙例,通常采用第三人称,或直呼其名。这属于叙述视角中的全知视角,又称为零视角。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其优势在于,视野开阔,时空延展度大,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

例如: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然而他又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这段文字用例并不新颖,但通过语言的雕琢,却是不可多得的好段落。其叙述视角就是典型的全知视角:叙述者知道李白游历过名山大川,也知道他人生路途坎坷,还知道他有豁达的胸怀……且叙述者不必告知他人我为何知道。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

叙述视角的转换,撇开繁杂的术语,其实就是把第三人称叙述变成第一或第二人称。例如:你爱酒。你的诗,是在酒中酝酿出,于是后人读你的诗,也难免一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于是,千年以后,依然有“酒入愁肠,七分化成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赞誉。

这段文字就转换成了第二人称叙事,依旧用的是李白的例子。与前段例文相比,在叙事内容相对狭小,但情感却更加丰盈。在见惯了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下,间或出现的第二人称的陌生化效果就出来了。

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应的概念,旨在通过相关手法,去除习惯的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议论文中有较大的作为。作文不厌百回改,在提格的道路上,我们砥砺前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作文指导包装旧素材】相关文章:

作文素材_包装与本色05-07

旧照片作文-叙事作文04-11

旧相簿作文04-12

旧鞋子作文04-18

旧房子作文04-26

追忆旧时光作文04-30

你好旧时光作文范文06-14

一张旧照片作文09-06

旧相簿优秀作文04-14

依然,如旧初二作文04-18

上一篇:合伙企业合作协议下一篇:关于下雪的唯美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