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2024-06-17

谈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精选6篇)

篇1:谈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谈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局已定,为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给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机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作 者:张淑花 作者单位:刊 名:河北农机英文刊名:HEBEI FARM MACHINERY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篇2:谈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科技农业的重要载体。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实施,必将引发农机产品结构调整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全面提升农机行业整体创新素质和经营业绩,同时,农机产品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市场态势重构,也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农机企业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中将大有作为农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通过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将得到优化,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产出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根据计划目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5%左右,到2005年,全国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6.2亿千瓦,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左右,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44%。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其中关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工作重点,实际上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基本依据,为农机企业展示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

“十五”期间,我国农机企业的发展将面临整体趋好的宏观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战略调整阶段,其中加快工业化推进和城镇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支撑,农业的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和加强;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农民收入水平和富裕度及购买大宗农业生产资料、农机产品的能力将有所提高;三是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将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规模集约化经营提供良好机遇;五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和生产结构,稳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整体水平。到2005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争取达到39%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将争取率先实现机械化。所有这些有利因素,都为农机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明确方向,高瞻远瞩,做好战略定位和市场细分,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机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其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布局,而农机产品的发展则是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彼此相辅相成。“十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一是其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展:从注重种植业机械化建设,向农林牧副渔全面机械化建设进步;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进步;从现有常规机械化技术向高新技术机械化进步。二是其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推进:在深度上将大力实施节本增效工程,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激光平地、精量播种、化

肥深施、秸秆还田、工厂化种植、地膜栽培、经济作物收获等高新技术;在广度上将进一步推进旱作机械化水平,发展水稻、棉花、油料、糖料、热带亚热带作物、畜牧业、水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贮运等机械化技术。认真分析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们农机企业把握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推出适用先进的农机产品,以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机产品市场发展战略构想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在“十五”期间,我国农机市场的总体走势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市场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主要田间作业机械目前装备水平还有较大市场潜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装备市场需求将出现增长;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推行,需要推出新一代农机产品;农业产业化需要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尤其是精深加工技术设备市场前景看好,农机产品对解决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越来越重要,将有利于刺激市场需求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农机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农业劳动力剩余量大、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增加幅度缓慢、农机扶持政策不稳定等等,都将对农机市场的增量扩容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做好产品市场发展战略,我们曾对“十五”期间与一拖公司相关的农机产品市场进行了预测:大中型拖拉机将保持稳定增长,年市场需求量为7.2万台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6.5万台以上,履带拖拉机6000台左右;小型拖拉机市场不会走低,年需求量将会维持在200万台左右,其中小四轮与手扶拖拉机将平分秋色;柴油内燃机将会平稳增长,年需将达到11000万千瓦左右;大中型农机具将会出现大幅增长,年需求量在30万台左右;谷物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总体将呈现稳中有降态势,玉米、水稻收获机将小幅增长,小麦收割机将呈单边下降态势。总体年需求量将维持在3万左右;农用运输车辆市场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其稳定发展期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其中三轮车呈稳定发展走向,四轮车发展将会面临产品发展的十字路口抉择,出现单边向下的走势,总体年需求量将在300万台左右徘徊;风力机械市场将会有大幅提升,无论离网或并网型产品,都会出现旺销的趋势,总体年市场需求平均为3万台左右,在“十五”末期,其增幅会进一步加大。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促进农机化技术创新。继续稳步推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在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推动棉花、大豆等作物的机械化,抓好种子清癣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和粮食产地烘干,大力推进牧草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产品技术研究,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农用航空的发展。

“十五”期间,农机工业将加快发展集约化可持续农业和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所需的大中型农机产品及配套动力;农产品就地加工需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畜禽集约化饲养与草原牧业畜牧机械以及其它满足“三农”市场和农机工业产品升级换代所需的产品。产品重点包括拖拉机等田间作业机械、平移式喷灌机等节水农业装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技术装备、草业技术装备、无公害集约化养殖装备、农用配套动力及关键配件、农用运输车辆等。

篇3:谈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除了生育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等一般原因外, 以中青年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 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产生巨大改变,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益显现。农业劳动力年龄增长, 会引起体力、健康状况等发生变化, 导致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下降, 从而可能在水稻种植选择、要素投入和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影响水稻生产。

近年来, 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关研究结论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认为老龄化不利于农业生产。随着劳动力年龄增长, 一方面使部分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 导致种粮劳动供给减少、土地流转增加, 带来“非粮化”效应;另一方面引起从事农业生产的老龄劳动力比例增加, 受其体能影响, 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会发生变化, 并影响到农业产出效益;此外, 老龄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和传统观念上与非老龄劳动力存在差异, 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总体上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二是认为老龄化对农业生产不存在消极影响。虽然老龄劳动力存在体能下降的不利条件, 但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的情况下, 经验可以补偿劳动者体能的下降,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化肥等主要农资的投入, 生产趋于“低强度、标准化、集体决策”, 再加上农业机械“外包”服务的普及, 不同农户劳动力年龄、务农经验等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效果没有显著影响;胡雪枝通过对比研究推论随着作物集体决策与机械化程度由高到低的变化, 老龄化对作物的影响呈由完全没有影响到部分有影响再到有显著影响的阶梯变化。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 既是“劳动”的供给者, 又是其他要素的使用者, 劳动者年龄的增长会引起个体特征的变化, 进而改变其生产决策和行为, 从而对农业生产发生作用。对此学者们基本上持一致观点, 即随着劳动力年龄增加, 会存在体力下降、文化水平降低、接受技能培训较少、观念落后但生产经验丰富的现象, 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论却不尽一致 (如前所述) 。通过深入分析, 本文认为研究对象和区域的差异是导致两种不同结论的重要原因: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相异, 不同作物对劳动力、机械等的需求程度也不同, 很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不同。

综上, 本文将以水稻为研究对象, 探索不同类型地区、不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农户的水稻生产差异, 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为进一步明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思路及方法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鉴于我国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平原、丘陵, 部分山区也有种植, 本文将着重分析三类地形下不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农户在水稻生产中的差异。由于水稻产出取决于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 农户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对这两方面可能都有所影响。因此, 本文将从水稻种植选择、主要要素投入和技术应用、单位产量三方面考察不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农户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本文关注的是三类地形区不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农户的水稻生产差异, 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的作用, 结合已有研究, 对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两个关键变量, 本文的处理方法如下:以农业劳动力为基础, 将农户分为家庭农业劳动力年龄均在16~40岁、40~60岁或60岁以上的三类, 分别代表“青年农户”、“中年农户”和“老年农户”;将“农机社会化服务”引入计量分析模型, 由于其本身难以量化, 用样本所在地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替代指标。

根据前文的分析, 本文将借助以下三个模型对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对水稻种植选择、要素投入和技术应用以及单位产量的影响进行验证, 具体如下:

(1) 水稻种植选择即“是否种水稻”的问题, 可用水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例表示。由于有些农户不种植水稻, 会出现零值, 因此采用Tobit模型进行处理, 具体形式如下:

(2) 水稻生产要素投入及技术的应用可通过农户对化肥、农药、劳动和农业机械的投入进行考察。表达式为:

(3) 水稻产量是农户生产经营决策和行为的实施结果, 因此还需考察农户年龄结构变化对水稻单位产量的影响。在此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 具体形式是将两边取对数得:

上述模型中, i表示农户编号, t表示时间, yit表示i农户第t年水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例。ageit是表示农户类型的虚拟变量, 青年农户为参照变量, 中年、老年农户为引入变量。rspit-1、rspit分别为当地第t-1和t年的水稻价格;factor_pit-1是前一年当地生产要素的价格, 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landit是农户年末经营土地总面积;laborit指家庭劳动力人数;ssit代表样本所在地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用当地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f_inputit为生产要素投入量, 以劳动、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亩均 (667㎡) 投入量表示;eduit表示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n_incomeit-1表示农户家庭非农总收入。Qit表示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0年的农户数据。样本选择中, 综合考虑水稻主产区、地形等因素, 选择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六省作为研究区域。另外, 根据研究需要, 仅保留家庭农业劳动力年龄均在16~40岁、40~60岁或者60岁以上并且考察期间连续的农户样本, 最终得到满足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的六省份2004~2010年47个村530户共3710个样本。

3 农户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对水稻生产影响的计量分析

本文采用Stata12.0计量软件对模型做回归分析, 为减少数据的不平稳性, 对变量进行了取对数变换 (虚拟变量除外) 。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都是常用的面板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在计量操作中对样本数据分别运用两种方法做回归处理, 并进行Hausman检验, 结果显示各方程卡方分布的显著性水平均较显著, 故强烈拒绝原假设,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 因此公式 (2) 和 (3) 涉及的计量回归均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

注: (1) 样本中包含了水稻播种面积为零的农户; (2) ***、**、*分别表示1%、5%及10%的显著性水平; (3) 表中涉及的价格数据是使用农村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平减后的价格。

注: (1) ***、**、*分别表示1%、5%及10%的显著性水平; (2) 由于缺失值的存在, 本模型的样本数少于水稻种植选择模型的样本数; (3) 表中涉及的价格数据是经农村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平减后的价格; (4) 表5~6同本表相同, 不再标注。

3.1 农户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对水稻种植比例的影响

水稻种植选择模型 (Tobit模型) 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估计值看, 农户类型虚拟变量对水稻种植比例在平原没有显著影响, 在丘陵表现为负向影响 (老年农户) , 在山区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和非农就业共同作用的结果。平原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迅速, 要素替代作用明显, 水稻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为减少, 老年劳动力种植水稻的制约因素减弱, 使不同年龄结构农户的水稻种植比例无差异;丘陵难以应用大型农业机械,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减弱, 水稻生产对劳动力的刚性需求较强, 老年农户受体能限制会选择少种水稻;山区的中老年劳动力外出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对农业的依赖度更高, 然而受自然条件约束, 山区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的比较收益更小, 为满足基本口粮需求, 中老年农户仍会选择种植水稻。

其他变量对水稻种植比例的影响在各类地区并无显著差异, 也基本符合理论预期及相关经济学原理。水稻价格对水稻种植比例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似乎与经济理论不符, 经过进一步分析, 笔者认为是要素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的。

3.2 农户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对水稻要素投入的影响

水稻要素投入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5所示, 分别代表三类地形下, 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对水稻生产中化肥、农药、劳动和农业机械投入的影响。

从表中回归结果看, 三类地区、不同年龄结构农户对水稻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应用的影响确实存在差异。平原和丘陵三类农户的要素投入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而山区的中、老年农户对水稻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投入比青年农户更多。对此, 笔者分析认为在平原和丘陵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了便捷的农业机械及其他服务, 水稻生产中对劳动力要求较高的施肥、施药等活动可以交由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 缓解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下降的不利影响, 使农户水稻生产经营行为“趋同”, 导致不同年龄类型农户的要素投入和技术应用无差异。但在山区, 农业仍然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尤其是中、老年农户, 他们对水稻的期望相对较高, 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也在情理之中。其他变量对水稻种植要素投入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相符。

3.3 农户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对水稻单位产量的影响

根据前面的计量结果, 青、中、老年农户的水稻生产行为差异从平原、丘陵到山区依次增大, 这种行为差异导致的水稻单产情况如表6所示。在三类地区, 代表中、老年农户的虚拟变量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并不显著, 说明中、老年农户种植水稻的单位产量并不比青年农户低, 甚至在山区, 中年农户在水稻经营中比青年农户更有利于单产的增加。其他变量对水稻单产都具有积极影响, 在丘陵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平原, 在山区基本不能产生影响。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数据, 对三类地形区不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农户的水稻生产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 在平原、丘陵和山区, 不同年龄层次农户在水稻生产种植比例、要素投入和技术应用、水稻单位产量中的差异依次增大;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对水稻种植比例、要素投入及单产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影响程度从平原、丘陵到山区依次下降。

因此, 本文认为,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迅速发展, 为生产要素、农业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有效推进了以农业机械为主的其他要素对劳动的替代。劳动者年龄增长对水稻生产的制约作用减弱, 中、老年农户在水稻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上并不逊于青年农户, 相反在有些地区, 因非农就业机会较少中老年劳动力会更加重视水稻生产。因此, 仅仅从产量来看, 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并未影响到水稻生产。

本文的政策启示是:首先, 必须重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健全及完善, 更大程度的丰富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和形式, 尤其是在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地区, 要着重开发适合小规模水稻生产的农业机械和服务;其次,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土地向种粮大户流转, 充分利用社会化服务带来的先进技术及经验, 在保证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 通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水稻产出;再次,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 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提高水稻市场价格, 增加水稻生产的比较收益, 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摘要: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数据, 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形区、不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农户在水稻生产中的差异。研究发现, 在平原、丘陵和山区,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依次减弱, 中、青、老年农户的差异依次增大, 但中老年农户在水稻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上并不低于青年农户。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迅速发展, 为要素投入和科技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促进了要素替代, 使不同年龄结构农户的水稻生产差异缩小, 仅从产量来看, 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并未影响到水稻生产。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水稻,地形,农机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胡雪枝, 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7) :29-39.

[2]何福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求索, 2010 (11) :74-76.

[3]杨俊, 杨钢桥, 胡贤辉.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来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实证[J].资源科学, 2011 (9) :1691-1698.

[4]李旻, 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10) :12-18.

[5]钱文荣, 郑黎义.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水稻生产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 2010 (5) :58-65.

[6]林本喜, 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4) :15-25.

[7]胡雪枝, 钟甫宁.人口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小麦和棉花作物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2) :36-42.

[8]李东星, 胡伟.丘陵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现状浅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9 (21) :23-26.

[9]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46-165.

[10]王群勇.STATA在统计与计量分析中的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谈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农机推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2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从过去的简单机械化逐渐向农业全程自动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农机推广事业不断发展和改变,过去的农机推广手段、理念及体制等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机推广的要求,且在农机推广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农机化事业推广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我国农机推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农机推广的现状

农机推广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时代已经建立,从当时的整个推广体系来看,在一定意义上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农业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过去的农机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深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至于农机推广工作不能正常展开,出现了农机制造企业与农民劳动生产之间的脱节。很多农民在挑选农机时,对新的农机产品疑虑较多,农机推广并不顺利。有的农机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存在诸多的问题,给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以至于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

1.2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2.1农机推广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依然采用过去经济体制中的农机推广体系,而现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机械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过去的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开始从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生产转变到多元化种植生产,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高,所以原来的农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要,导致农机推广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1.2.2农机技术人员的配备不合理 现在很多农机推广的工作人员在推广的理念上依然沿袭着过去传统落后的思想,工作人员整体的素质偏低,推广的知识与技能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直接制约我国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在农机的推广体系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不能符合当前农机推广工作的需要,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受过系统和专业的知识技能教育或者培训,更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致使我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缓慢。

1.2.3推广观念陈旧落后 很多农机推广的工作人员简单地认为,农机的推广工作就是购进新的农业机械在地方出售,忽视了对购机农民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导致农民对国家各项政策不了解。还有一些人员认为农机的推广工作就是上级下达的工作指标,没有国家经费的支持就不能开展推广工作的具体实施,这种观念不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直接阻碍着我国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2解决农机推广工作问题的对策

2.1农机推广工作体系的完善

应建立新的农机推广体制,取消社会服务组织在农机推广工作中承担的工作职能,建立全新的农机推广体系,并且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完善。进行资金整合,解决农机推广工作中的各种经费问题,建立各级单位之间的农机推广体系的一体化,整合各单位间的农机推广机构,对不合格或者不具备农机推广专业知识技能的工作人员进行调退,采用专业的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科学的进行农机推广部门的人员配置,保证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较高素质,从而促进各级行政单位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

2.2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伴随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新的机械和技术在不断涌现,这就对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农机推广人员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农机推广工作。所以,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农机推广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培训,学习新的农机操作技术和其他推广机构先进的推广经验,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3转变推广理念

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机推广工作的引导,转变旧的经济体制下的推广思想,加强农机推广工作队伍建设,解决农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推广工作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

3结语

我国在农机的推广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所以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促进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杰.浅谈我国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19).

篇5:浅谈农机推广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浅谈农机推广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在分析农业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特征基础上,提出农机推广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和技术支持,建议政府部门给予引导和政策倾斜.

作 者:杨国林 杨晓丽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农机推广站刊 名:农机推广与安全英文刊名:POPULARIZATION & SAF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年,卷(期):2003“”(3)分类号:F3关键词:农机推广 农业生态环境 建设

篇6:浅谈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也是乡镇当前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乡镇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证明,哪个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位,哪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快,广大农民就会尽快脱贫致富,农村各项工作就更容易开展。当前,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要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要结合当地实际,明确调整方向,当好一个乡镇的“领导人”这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第一,要走“特色”之路。要结合乡镇实际,落实好中央关于农业农村的各项政策,借助于宏观信息和调控能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从本地资源优势、气候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变动,选准主要产业和切入点,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烟则烟,宜药则药,宜畜牧则畜牧的原则,牢固树立各乡镇、各个地方的“名、特、优”品牌,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第二,要走“生态”之路。作为威宁县各乡镇,特别是牛栏江边的乡镇,石漠化非常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干旱少雨,生态逐渐恶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特别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效益,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兼

顾,合理规划,整体推进,走“林、果、畜、烟、药”等共同协调发展之路。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增强农民产品质量意识和生态意识,树立一切农业产品质量优先的意识和发展“畜、林、烟、果、药”生在保护生态的意识。进一步扩大绿色、有机、无虫害等生态农产品生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生态走向良性循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回报。第三,要走“科技”之路。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腾飞的基础,只有科技进步了,经济发展才有保障。要发挥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等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民科普知识的培训力度,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采取科学种植方法,面对面地为农民解决技术上的难题。第四,要走“示范”之路。每个乡镇或每个村都要积极培植科技示范户,用示范户引领区域的群众,让广大农民学技术、用技术,让实用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见实效”,逐步提升一个地方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全面推进生产标准化和产品优质化,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平衡发展。

二、要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发展要在一定的地域形成规模,变成区域产业优势,没有地位优势,就形不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一是要白抓好土地流转。当前,农村生产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有极少数土地还荒废掉。在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的前提下,首先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积极探

索机制,进行必要行政干预,作为政府要合理规划,统一部局,对产业结构调整要形成大规模,杜绝小而分散的操作方式,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完善土地流转合同,规范手续,无论是搞什么产业,都要大规模、成千上万的产业,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最佳组合,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组织。要按照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动作的要求,建立合作社或小型企业组织等组织,使农民或个体户组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要引进、培植一批市场前景好,能够带动群众致富的小型企业或按产业规模大小和类别组建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资金、人才和物资支持。三是要抓好宣传引导,给予政策倾斜。作为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积极性,破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顾虑,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产业调整中,让群众理解支持,同时,对新建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走???,能够优惠的要给予优惠,???合作组织尽快建立,并发挥作用,促进???生产方式的整体转变。

三、要为产业调整做好服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做好服务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第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要积极主动向上级各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建设等的支持

上一篇:描写友情的经典句子选录下一篇:幼儿园管理工作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