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问卷调查

2024-06-16

历史教学问卷调查(精选6篇)

篇1:历史教学问卷调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探究》课题学生问卷

同学,你好!

这是西安市小课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探究》的学生问卷调查。希望了解我校学生相关情况,请你协助完成这次问卷调查。本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问卷的结果不涉及学生个人的学业及相关情况的评价,希望你能认真、如实地填写。谢谢你的合作!班级

以下是课题学生问卷。请你仔细阅读,如实做出选择(没有特别说明的题目都是单选题)。

1、你喜欢历史吗?()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D没感觉

2、你对历史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A历史老师 B历史对今后的发展有用 C学习历史很有成功感

3、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类是 A.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B.以讲授知识为主的常规课型 C.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探究性学习D.拓宽知识面、深化理论的讲解

4、你对历史课堂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预习课本、完成自主学习题目态度怎样? A.很喜欢,课堂上能够完成 B.比较喜欢,能够完成 C.不喜欢,作为任务能够完成 D、不喜欢,不完成

5、学习小结,你自己能独立完成吗?()A可以 B一般 C很少

6、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动起来?

A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语言生动幽默B分组讨论,参与有趣的相关活动 C学生自己创作有意义的作品 D教师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7、你最喜欢的导课方式()A播放视频 B播放音乐 C联系社会热点 D回顾前一节知识 E图片导入 8.下列学习方式应该倡导的是()

A自主学习B 探究学习C 合作学习D被动接受学习

9、你是否经常在课堂上向历史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A经常提出,积极举手发言 B偶尔提出,有选择的提问和回答

C我只关心我感兴趣的那部分 D从来没有,我怕回答错误

10、你关注自主探究,多维互动教学吗?你认为互动在课堂上的作用是()A非常重要 B 可有可无 C完全不需要 D师生要共同参与

11、你在学习历史中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是?()A自己独立思考 B喜欢和同学讨论 C喜欢请教历史老师

12、如果是小组讨论问题,你会如何参与?()

A听别人说 B自己想自己的 C和同学一起讨论 D请老师帮助

13、课后我对历史学科的投入()A没有 B每天看10分钟 C每星期看2次 D每星期看3次或3次以上

14、我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A课堂上我能掌握内容80%以上 B课堂上我能掌握内容60%以上 C课堂上我能掌握内容40%以上 D课堂上我能掌握内容30%以下

15、你最喜欢的历史课的学习方式是 A.听老师讲课 B.自主学习、自己预习和复习

C.与同学讨论交流 D.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16、课堂上你主动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 问题简单,有把握 B 能够展现自己 C 配合教师 D希望和老师同学交流互动

17、你认为历史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怎样?

A.作用很大 B.作用比较大 C.有一定作用 D.根本没有作用

18、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参与研讨是否有助于自身的提高:()A.非常有助于提高 B.有一些提高 C.参与和不参与效果一样 D.还没有参与的体验

19、①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②你是否重视历史学习,为什么?③对于历史科的学习,你有哪些希望?

篇2:历史教学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背景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达到目标。可以说,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学生问卷调查与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学生调查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老师对学习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两个方面,设计了15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在商水县实验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随机抽取了18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无记名进行回答,力争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客观地体现课题研究的现状。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结论分析。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调查中,第(1)题在上课时,每节课都出示学习目标的老师占54%,不全出示的占30%,从统计结果看,说明在备课时,老师比较重视学习目标的拟定的,但在课堂上有时没有给学生充分展示,使得学习目标的拟定流于形式。

第(2)题,每节课学习目标都能记住的占16%,记住一部分的占62%,认为不需要记住的占22%,从统计结果看,能记住每节课学习目标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还有一部分认为学习目标没有,说明学生对学习目标不够重视。

第(3)题每节课有必要设计学习目标吗,认为没必要的占16%,认为有必要的占41%,认为无所谓的占43%,从统计结果看,说明一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活动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

第(4)题,你了解学习目标吗,非常了解的占11%,了解的少的占41%,不了解的占48%,从数据上看,部分学生不了解学习目标的概念,这与课堂上老师是否强调学习目标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第(5)题,你认为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清晰吗,认为很好的占41%,认为一般的占36%,感觉没印象的占23%,说明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不太精准,致使一半学生认为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不统一,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6)题,上课时,老师采取何种方式出示学习目标,用黑板或课件展示的占39%,口头叙述的占41%,没说过的占20%,从数据上看一部分老师没说过教学目标,这样做会造成学生不知学习任务,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第(7)题,老师出示学习目标后,怎么解读,老师口述的占20%,让同学齐读并记住的占64%,一闪而过的占16%,从数据看,有一部分老师在实际操作中仍轻视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造成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学习目标。

第(8)题,教学活动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的吗,选择是的占23%,选择基本是的占41%,认为没有联系的占36%,从数据看目前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没有受到学习目标的约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样做必然导致学习活动的时效性较差,课堂学习氛围也不活跃,有悖于自主学习的初衷。

第(9)题,当堂训练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的吗,认为是的占61%,认为基本是的占21%,认为没什么联系的占18%,从数据看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目标还不太认可。

第(10)题,你希望老师制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能够实现这样的选项,由此可见,学生对学习目标还是比较重视和认可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功夫,去制定出学生比较认可的、科学的学习目标。

第(11)题,你认为学习目标有什么作用,认为起导向作用的61%,认为能突出课时重点的占33%,感觉不清楚的占6%,说明学生在使用学习目标指引学习活动方面,还有不同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的统领作用。

第(12)题,你认为学生是否应该识记学习目标,认为必须记住的占37%,认为知道就行的占43%,认为可记可不记的占19%,从数据看说明血色的学习目标意识不强,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第(13)题,你认为学习目标是对谁设定的,认为是对老师设定的占34%,认为对学生设定的占44%,感觉不知道的占22%,从数据看,学生不知道学习目标的对象,说明老师在课堂中出示的学习目标不精准。

第(14)题,以往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吗,认为明确的占31%,认为不明确的占28%,认为没印象的占41%,数据看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课堂的学习目标设定。

第(15)题你能完成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吗,认为能的占41%,认为不能的占51%,感觉不确定的占8%,从数据看,老师设定的目标不明确,才导致大部分同学不能完成,这需要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学习目标。

四、调查结论简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统计,可以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学习目标的制定不太重视,学生对学习目标不太了解,也不重视,使得学习目标是出示仅仅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现象。

1、调查表明,教师对学习目标的设定,没有下够一定的功夫,造成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不太符合,以至于不能指导学生学习活动。

2、从调查数据看,教师对学习目标不太重视,导致学生对学习目标也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更谈不上来指导学习了。

3、从学生来看,学生对学习目标不太了解,不知道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有什么作用,当然,也不能在学习中用目标来指导学习。

4、最后,学生对学习目标不重视,以上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不重视。

五、对策

通过对调查文件及谈话的反馈分析,研究出其对策是:首先,要引起

教师对学习目标的重视,教师重视了,才能把学习目标当做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其次,也是重中之重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下大工夫去研究学习目标,从课程标准、教材、中招考点、学情四个方面去制定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才会具体、明确、可操作,才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并重视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课时目标叙写》

调 查 报 告

《初中历史教学课时目标叙写》课题组

2015年10月10日

《初中历史教学课时目标叙写》

学生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学生卷:2015年

二、调查地点

学生:实验中学 地点:

三、调查对象

学生:实验中学八年级和九年级班部分学生抽样

四、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五、调查人

许新丽、刘新、苏清华、郑静、刘旭

六、调查分工

篇3:历史教学问卷调查

从这次调查中, 可归类出如下几个现象:

一是历史教师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相对单一, 以PPT为主, 而且使用率极高。

二是历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意识在增强, 尤以青年教师最突出。

三是使用中过分强调信息的传递作用, 灌输知识的意味仍十分严重, 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四是在整合过程中一味注重形式, 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和辅助手段的有机结合。没有明确辅助是为教学服务, 没有在教学的有效性上寻求突破。

五是虽有新课程的形, 但无新课程的“魂”。表面上看生龙活虎、全员参与, 实质上许多手段的使用是多余的。

六是历史课中很少出现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师生交互式教学的场景。

的确,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话题。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历史教师来说, 已不再陌生, 而且日益成为教师得力的助手, 成为教师形成教学突破的有益支柱。但是,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某些现象还是要值得关注的。这些现象值得去揭示, 值得去分析。通过这些现象的揭示和分析, 有利于寻找相应的对策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下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1.由于历史教师对教学软件知识的储备不足, 造成他们在使用教学辅助软件过程中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一些教师说:“不是我不想用, 而是我实在没那个能力, 因为我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相关软件。”“学校本身对这些专业软件的培训比较少, 要靠我们自学, 一是没有时间, 二是没有能力, 三是没有一种氛围。”

2.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变, 受教材知识目标的束缚,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侧重于历史知识的呈现, 导致课件呈现的知识量太大, 头绪太多, 学生接受困难。许多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把想要讲得、想要说的、想要做的、想要放映的都制作在课件上, 唯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疏漏, 使得课件显得冗长, 教学重难点的不突出。学生也反映:“老师制作的课件内容太丰富了, 有时候我们都来不及看, 也来不及反映。”“我们老师用了PPT以后, 把要写的板书都放到了PPT上了, 由于老师放得比较快, 一节课实际上我们没有记下多少东西。”

3.部分历史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认识不足, 没有进行针对性地甄别和筛选, 而是一味追求新、奇、特, 没有在内涵上下工夫, 造成内容和形式严重脱节, 目标和方法无法衔接, 无法达到课件设计的初衷。“好看而不中用”, 这是许多历史教师在评课中多次运用的一句话。

4.历史教师在设计课件时缺乏能力的立意, 只注重教师的展演, 而忽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仅仅是由过去的“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三个一转变到现在的“一张嘴、一个鼠标、一张台电脑、一个投影幕”的四个一, 实质上仍是一言堂、直推型的教学模式。

5.历史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三种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 体验, 也就无法真正实现这三种方式的改变。在新的网络环境下,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 获取有效信息, 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并递交各自的学习成果。学生也可以利用个人电脑来整理、组织、保存资料, 形成自己学习的文字成果。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有可能对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内容, 提前关注, 提前收集, 提前思考, 开拓自己的眼界, 拓展自己的思维。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也可以继续钻研, 或者组成自己的研究小分队, 利用网络资源, 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当然, 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在网络环境下, 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多维度的特性, 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特点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但这些好处或益处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无法体会到。一方面受历史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受到学校现有网络环境的限制和学校装备的软件支持的限制。一些历史教师说:“作为文科教师, 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不便, 首先, 有些方法和手段我们想不到;其次, 即使我们想到了, 以我们现有的水平又很难办得到。”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侧重点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 (包括获取、加工运用) 信息的工具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为技术而技术, 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而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 使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后要达到两方面的效果, 一是能使历史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目标, 二是能使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 掌握一般研究历史的方法, 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 培养创新能力。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到,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离理想目标相去甚远,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 有机联系, 最终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校层面

(一) 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学校网络建设上投入了巨资, 学生和教师人均电脑的占有量普遍比较高。“高投入高产出”, 这才是投入的真正目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学校必须做到一鼓励、二要求、三制度保障、四典型引领。鼓励, 就是鼓励青年教师多尝试、多运用、多实践, 因为青年教师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强。要求, 就是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或者每一个月都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好规定的课数。制度保障, 就是建立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通过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和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有效开展。典型引领, 就是学校要积极帮助和扶持某一个备课组, 最好以起始年级高一学科备课组 (如高一历史备课组) 为主力开展好示范工作, 积极推广他们的经验。通过典型引领, 切实开展好全校的整合工作。

(二) 处理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关系

“走出去”, 就是让历史教师走出学校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相对较好的地区或学校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课题培训活动。“请进来”, 就是学校积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学术报告, 上示范课等。学校要分层次、有选择地重点加强教学辅助软件及网络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工作, 同时要加大微课程、云教育的研究, 积极帮助历史教师掌握最新的教改动态, 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

二、教师层面

(一) 加强学习, 积极尝试, 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

现在学校的历史教师都是文科教师, 非计算机专业出身, 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有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此, 他们都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有一些历史教师还有一种惧怕的感觉, 认为自己是文科教师, 操弄计算机是理科教师的事情, 自己肯定不行, 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 没有一定信息技术的储备, 是很难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上形成突破的。首先, 历史教师要破除一个“怕”, 要迎难而上。其次, 要积极进取, 加强学习, 多操作, 多尝试, 不怕失败。相信在技能上, 只有多操练、多尝试, 才能有提高。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向计算机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学习, 取长补短, 教学相长。最后, 要及时总结, 写好教后感。

(二) 明确目标, 体现作用,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要切实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课堂目标、建构策略、引导过程、答疑解惑、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整合, 切忌花俏, 要有目标和预设。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或什么要求, 就应该用那种技术支持, 如果只要一张幻灯片就能解决的, 就不要刻意制作完整的PPT, 如果一个问题教师只要用口提出来, 就不要把它投影到幻灯片上。要切实做到将信息技术为我所用, 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三) 加强合作, 区域联动, 切实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合作, 不仅要实现历史学科内各教师间的合作, 还有实现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 借鉴并运用其他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好的经验、好的方法, 取长补短。特别要与学校信息技术组的教师加强合作, 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的新模式, 努力编制出适合历史教学的交互式软件程序。同时, 要整体协助, 区域联动, 将学校中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到历史教学中去,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四) 正确引导, 突出主体, 切实营造历史教学的新氛围

篇4:历史教学问卷调查

一、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调查

1.学生对历史课的感兴趣程度。

16%的学生对历史课特别感兴趣;62%的学生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18%的学生对历史课不太感兴趣;4%的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兴趣。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历史课,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大。

2.学生对史料的理解。

8.2%的学生认为史料就是文字资料;6.4%的学生认为史料是视频及口述资料;4.8%学生认为史料是历史遗址、雕塑等实物资料;80.6%的学生认为史料包括以上全部类型。调查表明,学生对史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3.学生获取史料的途径。

44.4%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史料;28.2%的学生通过教材获取史料;8.8%的学生通过课外书籍获取史料;13.6%的学生通过网络等其他媒介获取史料。调查表明,学生普遍通过课堂教学及教材获取史料,且获取史料的途径趋于多元化。

4.学生对教材史料的态度。

28.25%的学生表示仔细阅读过,希望再详细一些;50.14%的学生表示见到就会浏览;21%的学生表示只会对比较感兴趣的史料进行浏览;0.61%的学生表示根本没看过。调查表明,学生对教材史料是比较关注的,部分学生还想了解更多的史料。

5.学生对课外史料的态度。

87.71%的学生表示喜欢;12.29%的学生表示说不准。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多了解一些课外史料,补充教材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应对策略

1.明確史料概念,认识史料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学生对史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丰富史料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史料的兴趣。

由于史料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史料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呈现史料。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控制多媒体史料的篇幅,避免学生忙于观看幻灯片,无暇思考。

3.以教材资料为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学习能力。

由于当今的历史教学存在课时少、教师水平不一、学校条件有限等各种不利因素,教师要大力整合教材资源,把教材中的资料作为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提供新的史料,丰富学生的观察视角。

学生是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要提供史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李鸿章是一个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叙述,学生就会认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卖国贼。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此,教师可提供以下史料。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

总之,史料是研究与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它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历史观形成、历史方法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5:51历史建筑调查与测绘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课程代码:07ZB104137 课程适用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筑学 课程总学分、总学时:1学分、1W

一、实习的目的及任务

1.1实习的目的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古代建筑或传统建筑的工程作法及装饰特点;掌握建筑测绘的方法步骤,合理地选用三视图正确表达建筑物。1.2实习的任务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在完成中国建筑历史课程教学之后,通过对实际建筑对象的现场调查、测绘,以印证、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古建筑或传统建筑的群体组合,设计手法、结构特点,工程作法及装饰特征的理解.同时古建筑测绘将历史保留下的古建筑实物按比例绘制成档案性图纸,为古建筑保护与科研做出贡献。

二、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2.1 实地考察学习古建筑或传统建筑的群体布局,结构形式、装饰特征,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综合认识.

2.2 学生分组,对选定的建筑对象进行考察,确定三视图,分工徒手勾画草图,再经过实测取得详细的数据。

2.3 各小组在现场分工绘制工具草图,校对各部分尺寸,使平面、立面、剖面相互一致,重要的构造节点、装饰纹样要画大样草图,标出详细尺寸。

2.4 绘制正式墨线图或者cad图,以现场工具草图为依据,每个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墨线图纸或通过计算机辅助制图完成图纸绘制.比例尺根据所表现对象选定,要求构图完整,线型区分准确,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制作古建模型。

2.5 要求对测绘对象历史沿革、建筑艺术风格、建筑技术成就做出完整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和测绘图一起作为实习成果上交。

三、实习模式

首先在教室讲解古建筑测绘实习方法、内容、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利用一星期左右时间进行现场作业,内容包括:古建对象考察、文字记录、草图绘制、尺寸测绘、尺寸复合等等;再利用一星期左右时间进行图纸绘制和古建模型制作。也可以在现场边测绘边制作模型。

四、实习的学时分配

4.l 实习前教师结合古建筑保护及科研项目选择测绘对象,一般为本市、本省或邻省内的寺庙,宫署、传统民居等。4.2 利用半天时间,对学生进行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讲解。并进行思想动员,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建筑及文物。

4.3利用1.5天时间进行现场调查,熟悉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背景。4.4利用3周时间进行现场实地测绘。

4.5利用3天(课余)时间绘制墨线图,制作模型,整理测绘成果。

五、实习成绩评定

结合实习期间的纪律、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评定成绩。

六、参考资料

6.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建工出版社 6.2《古建筑测绘》,王其亨编,建工出版社 6.3《古建筑测绘学》,林源编著,建工出版社 6.4《中国民居精选》,建工出版社 6.5《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建工出版社

篇6:历史教学问卷调查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先贤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的教育原则,这里的“材”是指不同状况的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必要前提。为了探讨高一世界史与初中世界史学习的衔接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1993—一1994学年度,笔者在北京三中选定一个教学班执教,与同在那里任课的朱 尔澄、范磊两位教师一起,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实践。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采取问卷方式,开卷作答。讲明只是了解情况,不计分数。要求独立思考,写出 真实想法。全部答卷为38份。下文将对问卷中的几个重点题目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所谓“对策”有的是已 付诸实践的教学措施。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书于笔端,是想与同行切磋。

一、关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题目:初中已学过世界史,高中有无必要再学?为什么?

答“有必要”者为100%。由此得出结论:学生并未因初中学过世界史而对高中世界史产生厌学情绪。学生们对“有必要”理由的阐述,反映了其对高中世界史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对今后学习的期 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初中时学得简略、肤浅,高中会学得详细、深入。②可了解更多的世界史知 识,如各国的典故、轶闻趣事等,充实和丰富自己,与人交谈时知识不再贫乏。③更多地了解世界史上的杰出 人物,作为自己的楷模。④高中时认识水平提高了,可深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进程、结果等,从中得 到借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⑤更多地了解世界,更深刻地学习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了解人类历史进程中 的规律,古为今用,做现代人,更好地创造未来。⑥学历史可对别的学科有促进作用,比如政治。⑦为考大学。⑧初中时历史课上得很枯燥,没怎么学,高中时要找回失去的历史学习信心。

学生的答案大致可归为两类:

第一类为实用型。②③⑥⑦⑧基本上属于此类。对策之一是升华其认识,使其从认知和情感角度全面认识 深入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在导言课上,我们特别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要上高中,你们将 来都打算从事什么工作?”学生的回答多是审慎的,说法自然是五花八门。这时,教师用投影打出一段话:

“一切有思想的人都应是历史家。„„因为历史是文化的基础,一个人应该有历史思维能力,不论他的职 业是什么,这都会使他具有必要的广阔视野,帮助他在偶然事件的后面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学会把当代发生 的事件看作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即已经过去的、现在正在发生的和将来要发生的历史事件总体的一部分。”

引自〔苏〕莱纳《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再举出实例进行有说 服力的论证。对策之二是对不合理期待进行纠偏。③的说法显然较为幼稚,不尽合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崇拜 具体形象在初一、二年级学生中较为普遍,而在高中阶段学生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更多是一些概括的形象,即将 众多的人物的优秀本质特点综合成一种人格类型来崇拜。为进一步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又用谈话法做了调查: “你对世界历史上哪些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你特别崇拜某个人物吗?”结果证明,学生们多以史实为据,谈出他们所感兴趣人物某个方面的优秀品质。最感兴趣的人物以拿破仑、罗斯福居多。也有同学表示:“希特 勒也有了不起的地方,他由一个穷困潦倒的小人物发展成为令世界震惊的人物,至少说明他有抱负、有本事。”面对这种看法,不能模棱两可。我请这些同学课下去看几本与希特勒

用心爱心专心 1

有关的书,思考:“希特勒的一生为什 么会成为悲剧”。课上,我简略地给同学们介绍了近年原西德出版的《如果希特勒打赢了》一书的核心内容,指出希特勒其人的本质特征,并提出雄心与野心、健全人格与反社会型人格、杰出人物的性格与历史契机的把 握等问题,让学生在今后历史学习中思考。特别指出: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也带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没有 一个现成的完善的楷模。要学习只能学众多优秀人物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杰出品质,成为塑造自身人格的养 分。对策之三是对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对②⑧可提供一个课外阅读书目单,并在教学中适量加一些这方面的“ 味精”。对⑥在教学中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迁移贯通。对⑦则要注意引发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乐学”。

第二类是理想型。①④⑤基本上属于此类。能够从知识、能力、理想的角度理解学习的意义,认识端正并 具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这样的学生,一是肯定并强化他们的正确认识,可以通过例证做到这一点。二是激发 其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来讲,这类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就学得比较好,由此造成一种“胜任内驱力”,希望能 够学得更好。他们把历史学习与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值较高,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 积极性。要使这种“胜任内驱力”成为今后学习的主导动机,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意志行动,就需要教师在教 学中不断为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使其经常体验到“学有所获”、“思有所得”的成功感受。

还应讲明的是,有些学生阐述的理由兼有两类。这并不矛盾,正反映了经历了中考抉择刚刚升入高中的学 生对待问题主要不是从个人好恶出发,开始具有现实性和严肃性,他们的心理发展开始向成人化过渡。

二、关于教学内容

题目:你对世界史哪方面的内容最感兴趣?

一般来讲,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兴趣有一定的偏向性,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罗列了5个选项。应说明的是,这不是对世界史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只是想使这个兴趣意向调查简单些。卷面显示,尽管题目表述用“最” 字做了限定,却只有7份答卷选项是单一的。统计结果如下: 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无产阶级革命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战争 文化

民族民主运动 人数 12 7 5 24 25 备注 “都感兴趣”2人;都不特感兴趣1人;“不知道”1人。

此项调查结果统计说明:

1.对“文化”史感兴趣的最多。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因为这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学的是《世界历史 》全一册。其中关于文化的两个专章内容明文规定供学生课外阅读,不列入考试范围。这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 学生对此感兴趣的原因:①这些内容有意思。②与我们学的理化、语文、音乐、美术等科目有相通之处,能促 进学习。③与其他内容相比,文化方面的内容更能增加人的文化修养。应该说,学生们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应 该遂其所愿,或讲或做导读,引导学生去吸收域外文化中的精华,从众多名家成名立业的经历中去感受伟大的 精神力量。

2.对“战争”偏爱。男生多于女生,占24名中的15名。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激烈的战斗场景使他们 着迷。学生认为:①战争史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有许多科技方面的知识,比如武器。②战争中有许多了不起 的军事家,具有神奇色彩。③战争的成败胜负,蕴含着许多道理。针对学生的意向,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第一,投其所好。学生的偏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可能涉猎过不少这方面知识,有的内容可能比老师知 道的还多,因此,要谨防“班门弄斧”,不妨多给学生以施展的机会。果然,在两次世界大战内容的教学中,学生们对武器投影片的识别,重要战役经过的讲述,重要军事指挥军和政治家的作为的介绍,显示出了他们这 方面知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表现”中获得了一种满足和自信,课堂气氛也因之热烈而和谐,由 此会激励学生更

好地学习历史。

第二,诱其深入。在前述学习目的、意义的调查中,学生已明确表示出深入探讨问题的期望。因此,对有 关战争的重大问题,应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探讨,如“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本原因”、“两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判断 和比较”、对战争后果的分析等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爱好和平的意识。

3.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教学,应抓突破点。一般说来,世界史教学对这方面内容较为重视,但来自不 同学校的三中高一学生,对此感兴趣的才占31%,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初中世界历史教学在这方面不是很成 功。另方面,我们要满足学生对高中世界史教学的期望(如第一个调查题目,学生答卷反映的④⑤),就必须 讲好这方面的历史。我们认为,应抓几个重点,形成突破口。比如:①重点讲述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着重解决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认识问题。②在回顾“大化改新”的基础上讲述“明治维 新”,引导学生做联系性思考,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日本民族的发展与振兴主要在于他们兼学中西,善于吸收别 人的长处为己所用。由此使学生感悟我国目前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振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③在讲完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后,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原因和结果方面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强化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④分析评价拿破仑。人物是历史的主体,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感兴趣,往往 津津乐道。但他们对人物的认识往往有偏差,对人物评价的标准更是无从把握。我们重点做拿破仑的文章,主 要不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是通过剖析这个复杂又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人物,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 物的方法。在教学中,首先印发给学生必要的补充材料供阅读;其次是引出问题,如拿破仑的雄心与野心、拿 破仑对革命的贡献、拿破仑战争的归类辩证分析、拿破仑对科学的态度、拿破仑垮台的原因等;然后是观点的 引导,侧重于人物评价方面的历史主义、阶级分析、辩证观点;然后要求学生就所提问题做小论文,也可让他 们选某一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对小论文的讲评,在讲评中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观点和方法。实践 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之好,高一学生毕竟接受能力强,往往举一反三,再谈到别的人物时,会将观点方法 加以迁移。

4.要激发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亚非拉历史的兴趣。首先,要适当增加生动的史实材料。其次,要突出 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如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领袖圣马丁;德国工人阶级的优秀领袖罗莎·卢森堡;国际工人 活动家季米特洛夫等。另外,要做一些重点课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比如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就可做为重点研究课,让学生各抒己见,去分析这一运动的特点及其原因,并由此认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反帝斗争的曲折性。

三、关于学习方法

题目:你希望历史课怎样上?请在下面四种类型中做选择或谈出你另外的想法。

A·论坛式:以不断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参加辩论,理清史实和观点。(28人)B·讲坛式:给学生当“老师”的机会,让其讲述或分析学习内容。(11)

C·公司式:将学习目标发给学生,经常考核,给予“成绩”和“态度”两类评定。(6人)D·家庭式: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教诲、指导,学生听讲,服从。(8人)

答卷结果还显示,有11位同学选了两项,这11位中又有10位都选了A。有一位同学选了三项,其中有 A。有一位同学答:“无所谓,不烦就行。”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

1.应侧重用A种方法教学。中学生心理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进入高中的学生将急剧向成人化发展,他们的 心理需求上升,突出体现在渴望受到尊重与承认,计划自我实现。到高一末,高二初,其智力将基本趋向定型,智力的核心—一思维,基本上完成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智力的个体差异水平也基本定型。成熟前与成 熟后的智力即认识能力,明显的差异在可塑性上。成熟前的学生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A种方法教学的 优越性在于“启导”,使学生在辨析中明理、记史、活化思维。而且这种方式往往形成从不同角度“各说各的 理”,比起B来,学生尴尬、丢丑的可能性少,因此,选A的人明显多于其他三种类型。但我们在运用此种方法 时,必须注意:a.问话的多角度和风趣性。b.面向大多数学生,问题由易到难,有梯度。c.既要提出问题,又要引导思路,避免学生的思维走向歧途,得出错误结论。d.杜绝强行束缚、中断学生思维活动的做法,教师 不要急于做结论,鼓励学生超越教师的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辨异中优化思维品质。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论A或B,都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两项相加,选的人次 为39,说明高一学生乐于做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但在实践中,想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却不是很容易。我们做的 努力除了前面提出的四个必须注意外,还采纳了学生的建议:“每次事先指定几个学生有所准备,上课由他们 先发言,把大家的情绪激起来”。再有就是发挥师生在情感上的激励作用。在讨论问题时,师生之间的关系应 是“同学”,要给他们以充分的尊重。在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上,我们有一题目是征求意见和建议的,有两位同 学明确写到:“对您至今叫不出一些同学的名字感到不满意。”可以肯定,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对此,我在课堂上做了公开道歉,并想办法去记他们的名字。因为我相信这样的一个公式在师生之间适用:互相尊重 —一情感融恰—一教学相长。

上一篇:小区物业社区文化活动下一篇:论文表格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