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金融发展报告

2024-06-14

农业金融发展报告(共9篇)

篇1:农业金融发展报告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

摘 要: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农村金融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农业经济增长会受到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扩大农业金融发展规模、优化农业金融发展结构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村金融;关系;农业经济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扩大农业金融发展规模、优化农业金融发展结构等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情况

1.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情况 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93年,此时我国开始恢复农村金融体系,并开始兴建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竞争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二阶段是1994-1996年,该阶段我国开始建立完善的服务型金融体系。第三阶段是1997-2005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同时有意识地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预测。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四阶段是2006年之后,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更加深入,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力图将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起来。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就一直在进行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物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我国贷款的主要流向,流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贷款额度很小。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呈现出金融机制不健全、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农村金融发展的第四阶段之后,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改革,开始成立农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1]。

1.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到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加之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尽如人意。尽管近年来我国通过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来对农业经济进行扶持,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从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中农业的重要性在下降。在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应对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问题,辅助农业经济的发展[2]。

二、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发展农业金融是一个良好的措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发挥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

2.1 积极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总体较低,存在着监管力度不足、农村金融信贷不集中、农村金融市场分散的问题,在技术和资金投入方面还有所欠缺。与城镇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在综合素质和从业能力方面都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金融的低效性,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要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这就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同时合理配置农村金融的各项资源,使农业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得到提高,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我国必须将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起来,科学的调配资金和技术,促进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

2.2 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优化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金融结构不完善的制约,这就需要合理地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充分发挥企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而言,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融资上,通过贷款和存款两种形式的融资来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资金。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的增长也越来越迅速,仅靠贷款和存款两种形式的融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需要,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农村的金融结构,适当地增加融资渠道,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式,为农业经济服务。政府要深入考察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优化和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打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扩大农业金融的规模 我国的农业金融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具有较小的规模,难以实现真正的金融供求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要稳定农业经济,就要实现供求平衡。通过扩大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农业生产要素。我国应该将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起来,并且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完善,例如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大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扶持力度。

三、结语

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转变我国农业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国新.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

[2]胡宗义,李鹏.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我国31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3(02).

[3]齐英.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篇2:农业金融发展报告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深入发展,农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以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新型农业主体经营规模较大,资金需求增加,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这一问题制约了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应拓宽思路、加大力度,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是在合作社内部通过成员出资入股的方式向需要资金的成员提供融资服务,是合作社成员间的一种互助合作。合作社内部成员有密切的地缘、血缘关系,相互之间对信誉状况和经济活动信息非常了解,有利于对借贷资金进行监督,且借贷方式灵活简便,符合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特点,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必须规范运行,按照合作社章程要求,将开展信用合作的农户范围严格限定在合作社内部,严禁变相吸储。应对资金用途做出明确规定,严禁将借贷资金用于农业以外的领域。在发放借贷资金时,应对借款人的资金用途和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并按照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杜绝出现“少数人控制”的局面。建议国家尽快明确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监管部门,出台信用合作管理办法,将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纳入依法、依规的轨道。

拓宽有效担保抵押物范围。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直接原因。金融机构应拓宽有效担保抵押物范围,将新型主体拥有的符合抵押品特征的动产和不动产,如大型农机具、土地附属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纳入抵押或质押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如直接补贴资金担保、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等。支持和引导担保机制创新,可以由财政出资成立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担保和反担保;还可以成立区域性互助担保基金,对新型主体贷款进行担保。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开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核心是在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通过自身信用或产品订单为联结的农户进行贷款担保。产业链金融涉及主体较多,金融产品比较复杂,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控制,重点围绕一体化程度高、信用等级高、经营状况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开展。创新产业链金融方式,开展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多方合作,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风险基金或风险准备金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化解金融风险。

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调低涉农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农村发展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较大、效果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奖补和税收优惠,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并优先发放支农再贷款、办理再贴现。明确县域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将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贷政策导向评估,以评估促进信贷投放。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人民日报》(2014年08月13日 07版)

篇3: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等。

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态势看, “三农”和县域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围绕“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施县域突破”的发展战略, 对农业银行信贷支持提出了多元化需求。从当前情况看, 吉林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一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有利于农、林、牧、水、农产品加工及特产业发展;二是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省内丰富的自然、科技、人力资源, 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合力;三是受多种因素制约, 也面临一些劣势;一是农产品加工力度不够, 产业链条短, 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 农业银行与龙头企业联系较多, 与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联系较少;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 不少企业科技含量不高,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防范市场能力较弱。

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必须将已经形成产品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一是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支持发展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打造知名品牌, 立足控制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二是支持农业生产力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与工业产业链形成有效对接;三是支持规模化生产, 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进一步规范和创新组织模式;四是支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以龙头企业为基础, 以农民土地承包权、受益权入股, 把农民的命运和企业的发展牢牢地锁定在一起, 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

2、提高信贷支农绩效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农业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一是要继续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 支持国家投资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具备稳定可靠还款来源的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支持附加值高, 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做好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对接国家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 以大中城市卫星城、县域重点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 要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新的高端产品, 在高端产品、绿色产品、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取得优势;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对接, 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四是支持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相关联的种养殖大户;五是支持跨城乡、跨区域转移的县域落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 不断加大对县域资源开发性、新型产业型、农产品龙头企业配套型等优质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围绕服务“三农”重点领域, 找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 提高信贷支农绩效。一是涉农贷款要向农业产业化倾斜, 加大投放力度, 针对“三农”发展中涌现的新业态、新主体、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参股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以及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三农”发展重点地区, 出台信贷政策, 加大差异化支持力度;二是努力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体系建设, 推动农村物理网点转型, 探索搭建“惠农社区银行”服务渠道, 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 开展流动金融服务, 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着力打造“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体系;三是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将金融生态县、信用村和文明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 根据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额度, 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完善配套政策扶持体系

农业银行要助推农业集约化经营, 要在尊重民意意愿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 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贷款投向上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要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扶持联户经营,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 还要对特色农产品基地,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园区建设给予贷款支持, 对种粮大户采取相应的贷款优惠政策, 引导优势产区生产大宗农产品, 实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经营集约化。

努力形成“四个特色”品牌。一是立足粮食和畜牧大省资源优势, 围绕创建粮食银行和畜牧业保险公司, 着力打造服务粮食和畜牧业发展的特色品牌;二是立足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发展优势, 着力打造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特色品牌;三是立足吉林特产优势, 围绕人参、林蛙、鹿茸、中草药、食用菌、蓝莓、杂粮、林木、苗木“八大特色产业”, 实行信贷倾斜政策;四是立足全省加快城镇化进程, 以九台、抚松、梅河口、公主岭等四个县市级特色示范城镇为重点, 有效跟进, 大胆探索, 努力形成服务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注重整体协调, 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配套政策扶持体系。建议通过开展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座谈会、农业项目推介会、金融联席会议等,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财税部门、涉农部门、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协调合作, 不断增强农业银行发展的内在激励与政策支持合力的工作机制。

篇4:农业部:积极发展农业金融保险

近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上海调研时指出,要将农业金融保险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新增长点,坚持服务“三农”,推动实现产业发展、政府满意、农民得实惠。

张桃林在听取了农业保险公司业务开展、险种覆盖、产品创新等情况汇报,观看了能繁母猪保险理赔全程模拟演示后,对上海市农业保险业坚持微利经营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上海农业保险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迫切需求,主动贯彻落实农业产业政策,始终坚持经营微盈利和保障高水平,不断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在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保险行业做出了表率,探索形成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值得认真总结、宣传和借鉴。

张桃林实地察看了上海市日鑫农业合作社,听取了农业保险和信贷情况介绍。他指出,今年国家将启动“三补合一”改革,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及时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将更多集中起来的资金,通过金融保险等途径来更好地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篇5:农业金融发展报告

一、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剧,国家对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等更加重视,反而忽视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农业经济的比例显著下降。大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农业劳动,而是选择进城务工等方式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降低。虽然国家为了保持工农业的平衡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农业资金技术的短缺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其发展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

(二)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金融开始建立。但由于农村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从发展至今,农村金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农村金融的關注度与日俱增。但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早已不适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科学技术水平滞后,导致金融电子产品的使用局限性增大。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关系的方法

(一)通过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分析

在通过变量(VAR)对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分析的过程中,先使用经济计量(Economicmeasurement)分析农村经济增长的趋势和相关指标[1],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以相关的数据为基础创建variable模型对变量进行定义,从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二)通过选择合理指标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选择能够体现二者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能够对农村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可以选择金融相关率对农村金融中信贷资产等进行评估[2],从而有效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线性协整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关系的检验过程中,通过变量进行检验的方法存在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可通过线性调整的方式可对检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的调整。线性协整方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线性协整方法已经逐步改善传统线性机制的不稳定因素,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三、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可激发农业经济的提升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尚不成熟,导致其发展规模较小,无法有效消除供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保障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种资源的使用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整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改善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减少农村合作社资金的不合理运用情况,从而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是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有利保障。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形式较为单一,仅仅通过农民的存款以及贷款两种交易体现农村金融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两种融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根据不同农村的资金情况以及村民的金钱支配能力扩大金融服务形式,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结构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三)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为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分布不集中,从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农村金融的管理工作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导致相关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的缺失,从而无法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由此可见,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对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和产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对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力量。

四、结语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针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障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以及农村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强化金融部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胜梅.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解析[J].农业与技术,(8):104.

篇6:农业金融发展报告

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必须下力气克服融资难、贷款难等,突破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这个“瓶颈”。

益阳市是我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区,近年来在益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涉农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不匹配,存在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资金需求大,信贷支持总量不升反降,品种缺乏;农民贷款担保难;农业资金外流严重;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与农村信用制度缺失导致金融机构维权难等问题。由于农民通过正常途径融资难,因此不少农业大户转向社会融资,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民间高利贷现象,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隐患。

农村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统筹城乡金融发展。具体要抓三项工作: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农业银行、农发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克服“离农弃农”倾向,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观念与手段,增加农村网点,加强农村存贷款业务。同时引导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利用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网络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全面开展农户大额信贷试点,稳步推出大额农业信贷业务,与政府扶植产业化的政策互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城市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参股组建村镇银行,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公开金融市场。

第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建立农村信贷担保制度。参照2009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的林权质押贷款办法,学习外省经验,探索农地经营权质押贷款方式,对土地权属清晰的土地经营权进行质押贷款。为此要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行为,设立土地使用权评估机构。应改变单一的抵押担保信贷管理方式,推行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的信贷模式,扩大涉农贷款抵押物范畴,允许耕地、林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积极探索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采用房产、土地承包权、宅基地、林权质押、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在建工程、订单、仓单质押等多种抵押形式。同时,健全农业保险,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篇7:农业金融发展报告

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承销主协议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讨论稿)

债券发行人(以下称甲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住 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甲2号 法定代表人:郑 晖

债券承销人(以下称乙方): 住 所: 法定代表人:

甲方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招投标方式发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以下简称债券),负责债券招投标发行的组织工作;乙方自愿成为承销团成员,承诺参与投标、承销债券,履行相应的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发行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政策规定,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 债券种类与数额

本协议项下债券,是指甲方按照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债券发行计划(包括临时发行计划和调增计划),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

场采用招投标方式发行的债券(甲方采取预发行方式发行的债券除外)。乙方承销数量按中标数量确定。所谓“中标数量”,是指每期债券发行时,承销商有效投标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按规定办法确定的各承销商中标的当期债券承销数量。

第二条 承销方式

乙方参加甲方组织的承销团,采用承购包销方式承销债券。

第三条 基本承销额

甲方组建承销团,不设基本承销额。

第四条 承销期

每期债券的承销期(指债券的招标发行日至缴款日之间的时间)由甲方在债券发行公告或招标发行办法中确定。

第五条 承销款的支付

每期债券发行结束后,乙方应按发行系统显示的《债券发行认购额和缴款通知书》和该期债券发行办法的要求,将债券承销款及时足额划入甲方指定的银行账户。待债券承销款到账后,甲乙双方债权、债务关系成立。

第六条 承揽费(原发行手续费)的支付

甲方在每期债券的招标发行办法中确定当期债券的承揽费率(费率可以为0)。甲方按乙方承销债券总额与承揽费率确定应支付的承揽费数额,并在足额收到乙方承销款后五个工作日内将承揽费划至乙方指定的银行账户。

第七条 兑付手续费的支付

甲方在每期债券的招标发行办法中确定当期债券的兑付手续费率(费率可以为0),在兑付当日将兑付手续费划至债券持有人指定的银行账户。

第八条 登记托管

债券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采用无纸化发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负责债券的登记托管,办理有关还本付息、手续费支付等事宜。

第九条 信息披露

一、甲方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债券发行计划和资金需求状况,及时公布中长期债券发行计划。

二、甲方应于每年6月底前公布当年发债说明书。在发债说明书中应载明以下内容:发行人基本情况,债券信用情况及偿债记录等与偿还本息有关的情况;市场化发行债券的计划额度;发行人最近三年主要财务状况(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可在财务决算经财政部批准后公布)。

甲方应及时公布与偿还债券本息有关的重大经营及财务事件。

三、甲方在每期债券招标的三个工作日前公布债券发行公告,向承销商提供招标发行办法,并于招投标结束后公布招投标确定的发行价格或利率(数量招标除外)。

四、甲方应在每期债券发行公告中载明招标日期、招标对象、发行数量、期限、付息方式及发行对象(含分销范围)。

五、甲方应在发行办法中载明当期债券招投标方式、招标时间、缴款日、起息日、兑付日、承揽费率和兑付手续费率标准等具体事项。

六、甲方应在发行办法规定的时间内向承销商发出招标书,说明本期债券招投标发行的其他条件,包括价量限制等。

第十条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甲方的权利如下:

一、有权按债券发行条件和乙方承销额向乙方收取债券承销款。

二、有权确定每期债券发行的招投标条件、程序和方式等。

三、在中国人民银行核定的当年债券发行总计划之内,在每期债券招标结束时,有权确定是否适度追加当期发债规模,但追加规模最高不超过当期发债规模的30%(含30%)。

四、在中国人民银行核定的当年债券发行总计划之内,有权对原已发行的某期债券进行增发,但增发规模不得超过原发行规模。

五、按照国家政策和发行办法规定,自主运用发债资金。

甲方的义务如下:

一、应依约履行足额偿付到期债券本息的义务,不得提前或推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选择权债券除外)。

二、应按债券发行条件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整规定,调整浮动利率债券的利率(如有其他利率基准,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应按债券发行条件的规定向乙方支付承揽费,及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兑付手续费(如社会公众可能持有债券,另行规定)。

四、保证其采用的发债方式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并保证对全体承销商给予同等待遇。

五、应按本协议约定及时披露信息,并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应组织乙方参加研讨会、座谈会、培训、考察等项活动。

第十一条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乙方的权利如下:

一、有权参与每期债券发行承销投标。

二、在每期债券招投标结束时,当期中标的所有承销商有权按自身认购债券数量的一定比例,与甲方协商同意适度追加认购数量,追加认购数量最高不得超过认购债券数量的30%(含30%)。

三、有权向甲方收取其持有债券的到期本金和利息。

四、在债券分销期内,有权向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认购人分销债券。

五、有权按甲方的发债条件,向甲方收取承揽费。

六、有权获得承销期内分销认购款的暂存利息。

七、有权获得与本协议项下债券发行有关的所有应依法公告的信息。

八、有权退出承销团,但须提前十个工作日书面通知甲方(以甲方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算)。

九、有权参加甲方组织的债券承销团年会及活动。

乙方的义务如下:

一、应以法人名义(或单位负责人)参与债券承销投标。

二、应按时足额将债券承销款划入甲方指定的银行账户,不得由分销认购人直接向甲方划款;因情况特殊如确需由分销人直接划款时,应事先征得甲方的同意并书面通知甲方。

三、应按债券承销额度履行承购包销义务,在承销期内依约进行分销。

四、应严格按承销额度分销债券,不得超额分销。

五、有义务按甲方确定的招标方式和发行条件参与债券发行投标,不得与其他投标人相互串通,操纵市场。

六、应将联络地址、电话、债券承销经办部门、授权代理人及其变更等情况及时书面通知甲方。

第十二条 违约责任

一、乙方如超过承销额向甲方划付资金,必须向甲方递交书面退款申请,甲方在收到乙方退款申请后三个工作日内将多划资金退还乙方,资金滞留期间的往来利息,甲方不再返还。

二、甲方如未依约履行债券还本付息义务,或未按各期债券发行办法规定的时间向乙方支付承揽费,则应按未付部分以万分之二点一的日利率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三、乙方如借承销债券之机超额分销债券,超额分销部分甲方不予确认,责任由乙方承担。

四、乙方如未能依约足额支付承销款项,应立即足额补划承销款,同时未付部分应按当期债券利率向甲方补缴利息(贴现债券按甲方在招标书中列明的参考收益率计算利息);缴款逾期三天以上(含三天)的,十天以内(不含十天)的,甲方可按万分之二点一的日利率向乙方收取违约金;缴款逾期十天以上(含十天)的,甲方可取消乙方未 付款项部分的承销额度,乙方自动丧失承销商资格,但对已承销的债券仍应按本协议承担义务。

五、甲、乙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第十三条 承销商资格的中止与暂停

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甲方有权单方面中止或暂停其承销商资格:

一、连续3次不参与投标;

二、超承销额度分销债券;

三、恶意欠缴承销债券款项;

四、存在重大金融违规行为,受到有关主管部门处罚;

第十四条 协议的变更

本协议的变更应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书面协议。

如在本协议有效期内,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发生变化时,甲乙双方应协商一致,按中国人民银行新的规定对本协议进行修改。

第十五条 争议解决

本协议发生争议或纠纷时,甲乙双方应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在甲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

第十六条 附 则

一、本协议项下附件包括:

(一)债券招标发行基本条款;

(二)2007年债券发行说明书;

(三)债券发行公告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招标发行2007年各期金融债券的函(含招标发行办法);

(四)甲乙双方分别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出具的招标书和投标书。

(五)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显示的《债券发行认购额和缴款通知书》。

附件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本协议的未尽事宜,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签订其他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与补充协议不一致的,以补充协议为准。

三、本协议正式文本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中央结算公司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四、本协议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

五、本协议有效期至2008年3月31日。

六、甲方采取定向方式发行的债券,不受此协议约束,发行方式 另行规定。

甲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乙方:(公章)(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或其授权代理人)

年 月 日

乙方法定代表人 年 月 日

篇8: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研究述评

1 现代农业金融特征

现代农业金融融合于整个农业产业环节中, 打破了产业行业限制。其产生是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产物。李巧莎 (2014)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能够满足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发展的需求, 带动农户增收,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型金融体系[1]。杨朵轶 (2014)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融合于农业全产业链, 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金融服务[2]。杨亦民 (2013)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对整个农业产业起支撑保障作用的金融服务体系[3]。

现代农业金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产业性、创新性、效益性特征。产业性是金融渗透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通过对生产环节各个核心节点的服务支持, 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杨朵轶 (2014) 认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基于农业全产业链之下, 研究重点放在流通领域, 通过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形成、现代农业金融对农业的支撑、城镇化对现代农业金融的影响来阐释其提升农业产业的过程[2];张云 (2013)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多元化需求, 融合二、三产业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4]。创新性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 创新金融服务, 丰富金融产品, 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王小翠 (2009) 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满足新型主体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 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统化金融服务, 实现农业的高速发展[5];李建春 (2012) 指出创新金融产品, 开发多种信贷品种, 满足农业对资金多元化的需求, 保证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6]。效益性是通过发展和完善金融风险服务, 保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李巧莎 (2014)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金融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 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1];马西亚 (2014)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连接农业产前产后, 实现产地与市场对接的载体, 以整个产业为基础, 追求农业产业利益的最大化[7]。

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与瓶颈

2.1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特征决定其发展趋势。现代农业金融呈现出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趋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要求快速整合农业资源和完善金融服务。杨亦明 (2013)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围绕现代农业产业, 完善整个金融体系, 快速配置农业资源, 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3]。围绕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尤其是新型农业主体发展, 创新农业金融产品, 提供个性化特色的金融服务。曹丽萍 (2014)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金融产品丰富, 体系完善, 能够迅速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要求, 将农业放置于整体链条当中的金融服务[8]。围绕现代农业效益, 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是现代农业金融的落脚点。李璇 (2015) 通过对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实例分析, 提出现代农业金融将会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 成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纽带, 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效益[9]。

2.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 当前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产品创新和效益风险保障方面存在瓶颈。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 金融体系不完善,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产业提升的主要瓶颈。鲁靖 (2005) 指出农业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片面的金融体系, 成为了农业产业提升发展的瓶颈。[11]。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 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急需创新性农业金融产品。余欣荣 (2014) 指出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型农业主体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僵化是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12];李巧莎 (2014) 指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农业资金、金融服务的需求, 我国农业金融的资金投入与金融服务创新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需求[13]。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农业增产增收, 金融支撑保证了农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目前金融的支持力度落后于农业发展速度, 风险加大, 农业金融环境恶化, 经济效益提升缓慢。马西亚 (2014) 指出农业产业有利润是现代农业金融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金融对现代农业的风控不足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是农业产业利润低下的根源[7];陈丽霞 (2015)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金融的授信风险和风控额度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14]。

3 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对策

围绕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金融体系

现代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利支持, 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 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曹丽萍 (2014) 指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构建满足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组织体系, 不断优化体制创新工作,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造一个高效、持续、可控风险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 同时运用投资手段直接推动现代农业金融市场的形成, 完成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的直接联系, 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8]。李建春 (2012)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应当发挥其“普惠共荣”的职能, 要实现这一目标, 应当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构建国有金融与民间资本双腿走路, 完善金融资本市场, 促进整个农业金融体系完整, 从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6]。张云 (2013) 指出由政府主导加大农业金融的扶持力度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必然选择[4]。李巧莎 (2014) 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支持与引导, 加强银行支农力度, 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实现金融资源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完整配置[1]。陈丽霞 (2015) 指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分类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 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 向整个农业产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14]。

3.2 创新金融产品, 实现市场对接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 丰富创新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 加快农业与非农产产业的融合对接, 是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现代化的关键。杨亦民 (2013) 指出以市场为需求, 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于现代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领域, 加速完成产业链接, 从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进程是非常可行的措施[3]。王小翠 (2009) 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改变传统金融产品面对农业市场滞后性、固化性的缺点, 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条龙服务, 创新出满足农户需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 可以更快的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与现代化[5]。张云 (2013) 指出开展现代农业金融服务, 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业产业链模式、特色质押模式、多方合作支持模式的创新金融模式实现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4]。李巧莎 (2014) 指出根据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需要推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金融产品, 针对现代农业主体多样, 环节复杂的特点, 应及时调整创新金融产品, 更好的适应农业市场的需求[1]。

3.3 优化保险制度, 提升信用保障

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缺陷与问题, 切实优化农业金融生态, 完善农业金融保险, 是解决农业金融的后顾之忧, 实现农业金融快速发展, 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王小翠 (2009) 指出现代农业是高风险、高投入决定了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慎重缓慢, 农业金融保险的产生发展保证了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农业效益的提升[5]。张启文 (2014) 指出持续建设农村信用体系, 建立电子信用档案, 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风险, 实现资源配置, 提升经济效益[15]。张云 (2013) 指出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 推动农业金融服务保险与再保险的发展, 建立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是实现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必然过程[4]。李巧莎 (2014) 指出各部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完善和提高农村金融信用评价体系, 强化广大农户对金融信用制度的认识, 是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降低农业发展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的可靠保障[1]。杨亦民 (2013) 指出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农村良好的信用氛围同, 农业产业保险的全覆盖, 降低农业生产与农业金融服务的双重风险, 实现农业效益的快速提升[3]。

现代农业金融的产业性、创新性、效益性特征决定其发展趋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 当前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产品创新和效益风险保障方面存在瓶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对策需要从加强宏观调控、创新金融产品和优化保险制度3 个方面有序开展。

摘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纽带。本文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相关研究, 从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特征、趋势、瓶颈和对策方面进行评述, 对未来国内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提供参考理论依据。

篇9:发展乡镇金融 提高农业效率

【关键词】乡镇金融 农业效率 小额农贷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乡镇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只有乡镇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发挥区域经济协调中心的功能,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来虽然不断提高,但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受自然条件限制、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效率依然偏低。要推动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的效率,必然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离不开资金的全面渗透。但现阶段我国乡镇金融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金融的发展水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乡镇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效率是经济主体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农业经济主体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在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比重的50%,但农业产出却仅占GDP比重的14.5%,50%的人口创造14.5%的GDP,如此低下的投入产出能力使农业不能持续发展,农民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基本生活保障,因其薄弱的经济实力和信用保证的严重匮乏而不受金融机构青睐,尤其在乡镇地区,除了农村信用社外,没有其他任何金融机构的设置。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使急需资金的广大农村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使农村资金通过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途径流向城市。

黄集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乡镇总人口52830(人),从业人员24246(人),土地面积8800(公顷),耕地面积4533(公顷),财政收入1640(万元),粮食产量35423(吨),表1是黄集镇自2004-2007年上半年小额农贷情况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我国乡镇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乡镇金融的现状

(1)贷款回收率高。黄集镇农村信用社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连续三年的贷款偿还率都在98%-100%,这一比例既维护了乡镇金融体系的安全,又提高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效益。

(2)贷款覆盖面广。据银监会2005年3季度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31%,农户贷款余额为5676亿元,占农村信用社贷款总余额的37.23%。全国2亿多农户中,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是1.2亿户,约有60%的农户贷款得到满足,这一比例高于国际水平。黄集镇贷款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在50%左右,与银监会的统计基本一致,说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覆盖面是较广泛的。

(3)资金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在增加,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从2004年的2100户增加到2007年上半年的3000户,平均增幅在27%以上,这一增速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我国乡镇金融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镇金融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完善,乡镇地区的金融服务有了很大改善,在乡镇地区从2002年广泛开展了小额农贷,但从表1仍然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户解决资金需求时仍然存在大量问题。

(1)资金供给渠道少。从表1可以看出黄集镇的人均存款数额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以一家三口计算的家庭存款数额却不足万元。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技术水平的改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户仅依靠内源性融资难以解决,而乡镇及以下的农村地区除政策性收购业务如粮棉油的放贷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外,当前唯一的资金供给渠道就是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高门槛又使很多资金缺乏的农户望而却步。

(2)贷款价格缺乏灵活性。我国在2001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的上限已经放开,对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规定上浮幅度最高不超过法定利率的2.3倍,但向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都是江苏省统一规定,所发放的贷款中没有以法定利率为基准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上下浮动而发放的。

(3)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用社为农户发放贷款时,都是给农户办好银行卡,然后再把贷款打进卡里,至于农户如何运用资金则根本不予以监督,从而使很多农户把得到的贷款集中给一个人使用,用于工程机械而大量流出农村,且农村信用社将业务重点集中在吸收存款上,使存差不断扩大,并将吸收的存款上存,造成大量资金外流。此外,还有邮政储蓄银行也是只存不贷,将吸收的资金全部上存,把农村资金抽到城市,造成乡镇地区发展经济的货币资金匮乏,直接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4)贷款方式单一。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的十条意见》中提出改进贷款管理方式的要求,放宽农户小额贷款条件,对信誉较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不必担保抵押,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村信用社为减少监督成本、搜寻成本,保证利益最大化,只发放担保贷款,而且对担保人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公务员,这就把大量的农户拦在了门槛之外。

(5)金融产品少,服务效率低。在金融服务多样化、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只限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没有票据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等,农户也没有机会参与股票、债券交易,甚至没有开通统存通兑业务,在信用社办理汇兑业务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服务效率十分低下。

二、发展乡镇金融,提高农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乡镇地区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业效率,必须依靠新品种的引进、先进技术的采用、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但依靠农民的自我积累很难完成,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改革和完善乡镇地区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1、完善乡镇金融机构体系,增加资金供给渠道

乡镇地区地广、面广、住户分散,应根据乡镇地区的特点,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等符合乡镇地区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有竞争的乡镇金融机构体系。

(1)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我国乡镇经济的基础非常薄弱,需要国家财政的扶持,也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资金、无抵押物的贫困农户财政应给予适当的补贴;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技术的引进、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所需的资金应有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对增加农村和农业信贷投入的金融机构财政应给以适当的税收减免或税收优惠,在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以政策性金融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2)强化农村信用社在乡镇金融中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应健全内控机制,确定内部经营方向,规范管理,形成全国范围的管理体系,严格遵守《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的十条意见》,向农户提供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乡镇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

(3)建立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趋势是无法逆转的,对于投资多、见效慢、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的农业领域,应以村为单位,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成立农村社区基金,使其成为真正意义的互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避免重蹈合作基金会乱收乱支、严重亏损的覆辙,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的、频繁的日常生活所需资金。

(4)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为促进乡镇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应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干涉无息的民间借贷,规范民间有息贷款,抑制高利贷蔓延,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以及运作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进入正规的金融市场,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使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2、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1)采取措施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为确保资金使用在乡镇经济的发展上,避免资金外流,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应积极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获得贷款的农户进行资金用途的监督,另一方面可将融资与实物买卖相结合,把贷款直接支付给种子公司、农机公司等,以防止获得贷款的农户将资金移作他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高效率转化成农业投资。

(2)解决邮政储蓄资金流失的问题。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从业人员没有从事信贷工作的经验,暂时不能办理贷款业务,可进一步扩大质押贷款业务的试点范围,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农村小额保险组织,将上存人民银行的存款转化为支农再贷款,实现农村资金的回流,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

3、深化改革利率体制

乡镇金融业务能否顺利开展与利率是否放开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农村贷款的数额小、期限短,发放每笔贷款的成本都很高,乡镇金融机构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有比商业贷款更高的利率,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利率体制改革,以法律法规来解决乡镇金融机构因独家经营而将贷款利率“固定不变”的问题,同时放宽乡镇金融机构的定价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风险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

4、增加乡镇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乡镇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乡镇经济的特点,广泛开展票据、租赁、信托等融资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增加银行卡的发行量和增设ATM取款机,开通通存通兑业务,推广非现金结算业务,提高业务的自动化处理水平,把城市成熟的产品和先进的金融理念引入农村,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不断探索形成符合我国乡镇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从而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广泛、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

5、提高乡镇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乡镇金融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具备现代金融知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乡镇地区的金融机构应建立员工的定期培训制度,培养符合当地风俗习惯、消费习惯、具有适应农村艰苦条件的金融从业人员;注重建立人才的竞争机制和创新人才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高伟: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07(5).

[2]徐金源:以高效的金融服务助推江苏新农村建设[J],农村金融,2007(9).

[3]胡小亮: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缺位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4).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年度总结下一篇: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