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特点

2024-06-10

金融监管特点(精选8篇)

篇1:金融监管特点

金融监管法

金融监管法是指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其行为实施监督和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金融监管法随着金融活动和金融监管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并完善。

篇2:金融监管特点

(1)金融监管法是强行法。在金融监管活动中。监管主体与被监管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具体表现为前者对后者实行强制监管。后者对前者必须服从,这体现了国家对金融业的适度干预。

(2)金融监管法是行为法。金融监管法本质上是国家对金融活动监督和管理的规范。监管主体主要通过做出法定的监管行为来完成监管活动,因此,金融监管法具有行为法的属性。

(3)金融监管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在金融监管法中。监管主体明确金融监管目标。确定金融监管机构的地位及职责。规范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规定金融违法行为的惩处措施,这些规定将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进行有机结合。体现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

金融监管法的意义

金融监管法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准人、经营行为、退出机制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权限的规定来对整个金融市场进行调节。有学者认为,金融监管法最终能够达到如下调控目的:其一,确认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其二,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规范金融市场行为,协调、确保金融市场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实现资金融通的个体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目标;其三,确定金融宏观调控目标,规范金融调控、管理、监督行为,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监督体系。这三个方面的目的实际上正是金融监管立法的意义所在,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只有建立了完备的金融监管法,才能够保证上述三方面目的的实现。

金融监管法的主要内容

在对金融业进行定义时对现代金融业有一个较为直观的分类: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前者主要包括发行金融工具、债券和股票等直接的资金融通方式;后者则主要体现为以银行作为交易的中介方而形成的间接融资方式。从这两种分类各自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即可看出金融业的主要分支为银行业和证券业。在这两者的基础上,保险业由于也能起到积聚资金的作用,且借助前两者的渠道也能进行资金的融通,因此保险业也是现代金融业的一大重要分支。除此之外,以期货、信托以及新衍生出的一系列金融工具为依托,形成了现代金融行业的各类大小不一的分支,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金融业。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将选择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对银行、证券、保险以及期货这四大金融行业的监管立法作为介绍金融监管法的主要内容。

金融监管法的目标和原则

(1)金融监管法的目标

①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是使整个金融体系处于稳定运行状态。这就需要金融监管有效调动资源。消除危及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防止其演变为金融危机。

②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金融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行业。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由于金融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容易被侵犯,确立此项原则有利于降低金融业的道德风险和系统风险。

③促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金融市场蕴涵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很容易发生恶性竞争。从而导致金融业不稳定。虽然监管并不能绝对消除风险,但当金融机构不能满足金融业审慎要求时。监管当局采取措施。确实能达到规范金融机构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和保持金融市场有序运转的目的。

(2)金融监管法的原则

①依法监管原则。依法监管原则是指金融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其监管行为不得与上述法律、法规及规章相抵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地位的确立和监管权力的取得来源于法律;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必须依法行使监管权。

②审慎监管原则。又称持续性监管原则。是指在金融机构获得市场准入、开始业务经营后,金融监管机构对其日常业务经营情况进行持续的监管。审慎经营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审慎监管包括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两方面。随着金融创新业务日益增多,合规性监管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金融业风险。以风险性监管为基础的审慎监管原则逐渐为人们认同。

篇3:金融监管特点

关键词:金融衍生物,金融,监管

1 金融衍生物的含义及其主要特点

金融衍生物是指经由金融商品派生出来的各种新型金融商品, 其形式是载明双方交易详细内容, 如价格、品种、数量等信息的标准化合约, 主要分为可转换债券、权证、远期合约、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几大类。[1]它的主要特点是:

1.1 杠杆效应。

金融衍生物具有以小博大的特点, 可以仅以合约标的物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保证金或交纳一定比例的权益费就可获得合约标的物在未来时间交易的权利。

1.2 零和博弈。合约交易双方的盈亏完全负相关, 并且净损益为零。

1.3 高风险性。

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 而作为从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衍生工具其风险性更加显著。

2 金融衍生物对金融监管要求的必要性、紧迫性

2.1 金融衍生物对现行政策和相关

法规会产生规避作用, 使得金融监管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行业, 一直是以来都是政府管制最严厉的部门之一, 金融监管体制也一直在发展和改革。因此一些金融机构依托所设计出来新的金融交易工具, 尤其是金融衍生物, 来规避现行法律法规, 从而获得效益。例如, 1975年巴塞尔委员会出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针对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确实的现实, 确立了三项原则, 使得银行在传统业务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 一些银行开始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相关规则, 寻求其发展。[2]

2.2 金融衍生物为经济发展带来巨

大的冒险性, 使得金融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金融衍生物与一般金融工具相比所具有的特性——高杠杆性, 使得人们可以用少量的保证金进行巨额标的物的交易, 在可能获得高收益的前提下, 投资者也面临着高风险。例如2004年中航油事件, 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 使得当事人陈久霖, 个人权力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及风险内控制度之上, 同时, 由于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 导致中航油所有的石油期权出现巨亏。2004年11月8日到25日, 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 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12月4日亏损达5.5亿之巨, 最终使得其申请破产保护。[3]

2.3 金融衍生物使得投资门槛降低,

对人们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极有发生金融风暴的风险性, 使得金融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金融衍生物的高杠杆特性, 使得人们可以仅使用较少的金额就可以买到较大金额标记物的交易权, 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投资这种金融工具, 但与此同时, 不得不否认系统风险所导致的冲击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 可能会为金融风暴的发生和蔓延推波助澜。例如, 2007年的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在于美国房价→次贷→次债→相关金融衍生品这一金融创新链条的过度膨胀, 基于1万多亿美元的次级贷款, 创造出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 (MBS) , 并进一步衍生和创造出超万亿美元的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CDS, 一旦房价发生波动, 就必然产生一系列连锁和放大反应, 从而给持有相关金融创新产品的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冲击。可见, 金融衍生物对经济环境影响范围极广。

3 对金融衍生物及其交易加强监管的措施

正是因为金融衍生物对现行金融监管具有一定的规避等作用, 并且影响巨大, 因而对金融衍生交易进行有效、与时俱进的管制是势在必行的。在具体监管过程中,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监管:

3.1 建立对金融衍生物的全面和独立监管模式。

由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完善, 需要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 加强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

3.2 加强金融行业尤其是金融衍生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我国主要现行法规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金融衍生工工具, 缺少一个统一的管理方法, 因此, 建立一个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统一监管法规势在必行。

3.3 对不断产生的新的金融工具加

强监管和限制, 随时对新生产品进行有效的监控。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变化十分迅速, 所以需要加强对新型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监管, 建议成立独立并且有效的机构 (类似于证监会) , 对新型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总之, 金融衍生工具既是一个能让经济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同时也可能是为金融风暴推波助澜甚至直接导致金融危机的凶手。因此, 我相信, 唯有对金融衍生工具加强金融监管, 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才能避免负效应, 让金融衍生交易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正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建.金融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 .

[2]王正茂.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M].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 (4) .

篇4:金融监管特点

关键词 金融监管体系 韩国 特点

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认真总结危机教训,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监管体系由原来的多元分散模式转变为目前单一综合的监管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及多次危机洗礼,这种监管模式既展现出一些优越特点也暴露出不少缺点和不足,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汲取。

一、韩国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现状

韩国目前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一)金融监督委员会(FSC)

金融监督委员会是隶属于韩国国务院总理的合议制行政机构,下设证券期货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制定、修改和解释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营业执照的发放和吊销,审批机构设立、合并、业务转换及转让事项;三是检查、指导金融监督院(FSS)的日常监管活动。四是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管理议决权。

(二)金融监督院(FSS)

金融监督院是韩国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实体机构,也是一个综合性的金融监管组织。其主要职责是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但也接受金融服务委员会和证券期货委员的委托从事其他的监查任务。

(三)韩国银行(BOK)

韩国银行是韩国的中央银行,其主要任务集中于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调整,同时仍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由于履行职责需要,韩国银行目前仍然通过一些间接的渠道参与金融监管重大事项决策,并有权参与金融监督的与其职责相关的现场检查活动。

(四)存款保险公司

存款保险公司成立于1997年,存款保险公司对投保的金融机构具有监督检查的权利,由于韩国实行存款强制保险,所有的存款机构均需参加存款保险,这就意味着存款保险公司对所有的存款机构拥有一体化的监管权利。

二、韩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优缺分析

韩国目前的监管组织体系,是在经历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对原有的监管框架进行大规模改革之后形成的,其突出的优点是:统一监管模式适应了金融混业发展的需要,堵塞了监管漏洞,提高了监管效率。改革以前,韩国监管架构具有明显的分业特点,金融监管职能分布在韩国银行、财政部、银行监督院、保险监督院、证券监督院五个监管机构之间,各监管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责任不明、相互扯皮,效率低下。改革之后,监管标准得到了统一,监管覆盖面积明显扩大,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监管协作水平显著提高,既堵塞了监管漏洞,又提高了监管效率。据统计,原来监管机构有1700多人,改革之后监管人员下降到1300人左右,监管人数减少,效率却大幅度提高。

但是,这种监管组织模式在实践当中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饱受争议的一项就是金融监督委员会独立性不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金融监督委员会和金融监督院的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出现过度控制问题,导致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下降,甚至引发权力寻租而诱发腐败。最后,韩国银行和金融监督院的协作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最后贷款人,韩国银行需要迅速准确地掌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信息,甚至需要委托金融监督院(或与金融监督院联合)开展一些专项检查。但是直到目前韩国银行与金融监督院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委托或联合开展的专项检查也鲜有成功的事例。

三、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纵观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千变万化,但其中一条基本规律就是要与本国的国情和金融发展特点相适应。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监管组织模式,必然导致本土不适应症。韩国目前的监管组织架构,借鉴了英国和日本的基本模式,但是仍然结合韩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了调整。

(二)适应金融混业发展的监管组织变革宜早作谋划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方式,但是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交叉日益明显。从金融机构竞争能力的角度来看,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分业监管组织模式去应对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监管真空。韩国危机的暴发和处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分业监管模式不能适应混业经营发展,因此应当及早研究如何根据混业经营发展的形势进行监管组织变革问题。

(三)中央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监管协作至关重要

随着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的剥离,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监管协作机制至关重要,信息共享与监管协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重要的是要通畅而高效。

(四)保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对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篇5: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横扫全球股市、汇市及商品期货市场,给全球带来巨大损失。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金融创新过度及金融监管缺失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引,思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需创新与监管并举。

篇6:金融舆情与金融监管

摘 要:舆情对经济运转和企业经营的影响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金融业基于预期与信用的行业特征,更加容易受到舆情的影响。金融舆情为公众对于特定金融事件或金融运转形势趋势所发表的评论、观点和意见,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对实际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甚至宏观金融运转产生现实的影响。基于维护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宏观金融运转秩序的目标,需要金融监管机构采取基于金融舆情的金融监管措施。

关键词:金融舆情;金融事件;金融监管

引言

舆情经济运转和企业经营的影响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由于各类新媒体形式的出现,舆论信息的传播范围、速度日益提高,并且正由单一公共媒体方式向专业与自媒体并行方向发展,舆情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日益扩大。金融运转的基础为信用与预期。这种特征使其更容易受社会信用与预期舆情的影响。如舆论所关注的宏观CPI数据,以及微观领域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诉门、证券市场“黑嘴”、保险市场“高保低赔”等事件,都显示出舆情对金融经济的关注,以及对金融机构业务的意见。从中可以发现,小到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事件、声誉风险,大到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投资消费预期、通货膨胀预期、系统金融机构运转、国家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金融监管政策效果无不受到舆情传播的影响。从诸多案例也可以发现,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应对小的信用危机,则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事件;甚至可以通过监测舆情把握预期管理的节奏。

学术界对舆情的关注研究在以后开始增加,主要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型舆论传播媒体的广泛使用而引起。但在理论与实证研究领域都尚未成熟,尤其对于“金融舆情”的理论研究几乎为空白。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系统使用金融舆情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只有12篇文献,而且均为央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近期的工作实践总结。因此,对于金融舆情这一专业舆情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管理实践作用。

一、金融舆情与金融运转

金融业相关舆情的产生、发展演化会对金融业乃至宏观经济运转产生重要影响,这是金融舆情应当受到关注的理由。我们首先对金融舆情影响金融业运转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根据金融舆情所对应的客体对象类型不同,金融舆情可以分为金融事件舆情与金融形势趋势舆情。金融事件舆情针对金融业运转中所发生的特定具体事件、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或突发性。舆情敏感度较强,任何有关事件的动态变化就能引发舆情的进一步较大幅度的波动,如升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调整引发舆情波动以及相应的金融市场波动,金融相关数据的发布引起的舆情变化以及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资本市场的正规与非正规信息传播引发的舆情波动以及相应的资本市场变化,以及“理财产品亏损”、“老鼠仓”、“高保低赔”等舆情事件对相关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金融形势与趋势舆情不因特定的金融事件引发,只是舆情主体基于各自的知识结构和各种基础信息对未来金融运转形势与趋势做出自己的判断预测,并基于这种预测产生的各种观点舆情。

当这种形势与趋势预测在舆情演化中趋于一致时,便会出现某种“趋势性金融舆情”,影响大众的消费与投资预期,并进而对金融运转的宏观趋势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微观运转产生影响。两种金融舆情类型对金融业运转影响的作用机理有所差异。

二、金融事件舆情与金融运转

这里金融事件特指在特定时间发生的能够引发金融舆情的相关事件,根据事件性质又可以分为金融政策、信息事件舆情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事件舆情两类。

1.金融政策、信息事件舆情及其影响金融业运转的.作用机理。金融政策调整、金融相关信息发布以及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调整等,这种金融政策、信息和法规事件的发生所引起的舆情变化,使相关主体的观点、判断在舆情影响下发生变化,并趋于认同舆情的某种主流判断和意见趋势,会转变金融市场主体的预期和金融活动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金融运转。

2.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事件舆情。特定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又可以根据舆情发生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为正面或负面而分为正面事件舆情与负面事件舆情两类。

(1)正面舆情作用机理。正面舆情能够提高相关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社会声誉,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竞争力,对金融运转也能够起到稳定作用。

(2)负面舆情作用机理。负面舆情损害金融市场与机构的社会声誉,破坏金融业赖以存活发展的信用基础,从而诱发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金融形势、趋势舆情与金融运转

此类金融舆情不针对上述各类特定金融事件的发生,是舆论主体公众根据各自的知识积累和信息掌握而对金融当前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判断、发表的见解,在舆论互动中相互影响。比如两两交流中,如果观点一致,则强化了舆论主体对其观点的信念,更坚定了其见解、判断;如果不一致,则结果是各自坚持意见或一方被说服;再继续交流,依然如此;经过更多次舆论交流,则根据观点一致性概率会逐步演化形成主流一致性舆情,从而主导舆论观点,并影响消费投资预期和金融运转。

三、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

(一)金融舆情监测模式与监测主体

1.模式。获得金融舆情的模式可以有被动的金融舆情监测模式与主动的金融舆情调查模式两种。

2.主体。我们这里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管理的主体指金融监管机构,即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内的“一行三会”。可以由金融监管机构各自根据业务范围和特点建立自己的监测调查系统,也可以由央行与各监管机构共建共享平台机制。

(二)金融舆情监测方式监测与工具

1.传统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方式、渠道和工具。包括:

(1)传统媒体信息渠道。如公共媒体的期刊、报纸、书籍,广播、电视。

(2)舆情调查。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公众意见、手机信息传播情况等。

2.新型方式。主要是公共互联网渠道,通过专业的监测调查软件系统开展金融舆情的监测调查工作。包括:

(1)互联网舆论平台。通过微博、博客、BBS等信息内容进行的舆情监测。

(2)互联网调查。通过专业网站和软件系统进行舆情调查。

四、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舆情信息整理分析

对收集到的金融舆情信息可以从定性、定量两种策略角度建立研究分析机制。

(一)定性分析

1.金融舆情主题分类整理。分析发现有关金融的舆论信息中所关注的主题,并进行分类整理。

2.金融舆情观点归纳整理。基于各个主题会有不同观点出现,将这些观点进行归纳和分类整理。

(二)定量分析

1.统计策略。包括:

(1)基础数据统计。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数量等。

(2)信息指标。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的占比等,以把握舆情方向、趋势。

2.计量策略。基于基础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分析各类金融事件舆情变化影响因素,以及金融形势趋势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等,以便引导舆情基于真实信息向有利于金融稳定运转的方向发展。

五、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的运用

(一)货币政策及预期管理政策制定、调整与信息交流反馈

使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成为中央银行了解和把握民众舆论形势、预期状况,获得政策意见反馈,实施预期管理的一条重要信息交流渠道。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时,通过金融舆情信息预测政策实施效果和社会承受程度;在货币政策实施后,通过舆情信息了解政策效果,从另外一方面印证金融统计数据信息。

(二)金融法律、法规信息交流反馈

金融监管机构在制定、实施、调整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前,通过舆情信息了解民众需求、预期;在之后把握其效果,以利于以后的工作。

(三)突发风险性金融事件的应急处理

突发金融事件往往是通过舆论传播而最终演化成为风险事件,甚至会通过舆论传播影响金融机构信用和金融价值链的正常运转,从而诱发更大范围的风险发生。因此,建立健全的应对与引导机制,及早和及时发现危机发生、蔓延的苗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措施是制约、化解突发金融风险事件的一个关键点。在这方面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以及相应的舆情引导机制,并建立对相关金融机构的舆情应对指导机制。

另外,即便对于金融市场、机构的正面事件舆情,金融监管机构也要关注和引导适度传播,以免被过度利用而引发一哄而上的泡沫性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 赵惠春,吴滋兴,张职瑄.人民银行舆情调查制度建设构想[J].福建金融,,(11).

[2] 肖桂华.加强督促考核狠抓工作落实——人行丽江中支舆情监测工作初见成效[J].时代金融,,(4).

篇7:金融监管如何为金融创新服务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服务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这个定义包括了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内容即工具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厉以宁教授指出,金融领域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在现行体制下和运用现行手段无法得到这个潜在利润,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这就叫金融创新。随着人们对金融创新认识的深入,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外延,即金融创新的分类上。笔者认为金融创新就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这些监管活动可以基于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一是加强管制,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限制金融创新,控制金融价格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二是放松管制,通过强化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而金融监管则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业的逻辑延伸。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就象“自由”与“干预”一样,是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互相作用,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金融创新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

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主体的重叠与缺位并存

现行分业监管过程中,大都采取机构性监管,实行业务审批制。这样,当不同金融机构业务日益交叉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通常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协调才能完成。此外,有的新金融业务处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边缘,成为交叉性业务,如储蓄保险是一种既包括储蓄功能又包括保险功能的业务品种,对于这些金融创新,既可能导致监管重复,也可能出现监管缺位。

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制度出现重大创新

篇8:金融监管特点

一、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结构特点

在监管方面, 美国各州和联邦分别对在州和联邦注册的银行进行监管, 注册地成为界定银行监管部门的主要依据。对于在联邦注册的银行, 成立于1870年的财政部下属OCC对非联邦储备银行 (FED) 的会员银行进行监管, 其主要运行是通过支付服务和收取监管对象费用获得收入。而成立于1929年大危机中的联邦储备银行则对其会员银行、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它主要利用会员银行的资本金提供贷款获取利息, 并从FEDWIRE的银行间大额支付及ACH (Automatic Clearing House) 零售支付服务中收取费用。上述两类银行大多是大银行。而对于在各州注册的银行, 则由各州的银行厅监管。

由于银行具有是否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的权利, 实际上也就获得了选择监管部门的权利。OCC与FED之间的这种平行结构造成二者之间的监管竞争, 从而争相讨好金融界, 单方面给银行松绑, 以吸引银行加入或不加入FED的会员。同时,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为在各州注册的非FED会员银行提供存款保险, 主要是一些中小银行。储蓄机构监管署则负责监管在联邦注册的储蓄机构和储蓄机构控股公司, 国家信用合作社办公室 (OTS) 负责监管联邦注册和州注册且加入其保险系统的信用社。

至于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及期货业的监管, 则分别由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 (SEC) , 联邦保险署 (SIC) 和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负责。正如FED将稳定货币及支付体系的稳定性作为首要目标一样, 保护投资者利益成为SEC对证券业监管的主要目标。它只要求投资银行、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提供连续的年度财务报告, 监督其信息披露, 而且只监管证券经纪业务, 不管其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的监管则主要由州政府负责。上述联邦监管机构的组成人员均由国会任命, 任期大多与总统任期错开, 只对国会负责。FED作为中央银行, 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总的来说,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既有联邦的, 也有州一级的, 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 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 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的体制, 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监管的现象。对于飞速发展的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SEC仅掌握部分自愿登记的对冲基金情况, 对于大多数以私人公司形式设立的对冲基金则毫无办法, 而FED也只能基于稳定金融体系的考虑, 要求对冲基金的交易对手方如银行等提供相应的数据。对于国会一再试图制定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的做法, FED内部中立的十人专家委员会在2007年6月最新的一次内部听证会上却不予以支持, 至今仍无任何专门监管此类基金的法规。至于此类基金对新兴市场造成极大冲击, 危及区域乃至全球金融稳定性的行为, 无论是FED还是SEC或OCC都缺乏基本的国际间监管协调上的考虑。

二、金融监管适应金融综合经营的调整

在美国, FED在金融监管中发挥主导角色, 其主要表现在:首先是FED在“9·11”中的积极表现, 如为银行提供“折扣窗口”, 降息50个基点, 提供支付清算的支持, 反映出危机应对的效率, 尤其是由于它担负稳定金融体系职责, 因此, 它提出参加任何一个监管部门的会议, 获取任何它认为有必要获得的信息, 如参加各种会议, 查阅各种文件、数据等。在它主持下, 组建了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 (FFIEC) , 负责协调和统一银行监管标准和银行报表格式, 对银行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协调和统一各监管机构的检查活动, 减轻被监管机构的负担。此外, 它还负责协调和统一联邦监管机构和州银行厅的监管政策和业务。其次, 最为关键的是针对所有金融机构, 建立详尽的数据库, 为各监管机构提供共享的信息。这种信息收集、整理和获取上的优势实际上强化了FED在监管部门中的影响。这与它能够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尤其是在危机中可能更好地发挥这种优势存在一定关系。但FED与其他监管部门一般一年只检查一次, 而且大多只收集信息, 并不插手经营上的事, 只是偶尔对个别机构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 主要通过指导性意见、政策和资本金等要求和约束银行, 以避免监管过度。当然, 这与各金融机构内部平时建立了良好的审计、稽核和风险管理部门有着密切关系。比较而言, FED的监管更加重视综合性和稳定性。

尽管如此, FED与OCC、SEC等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仍然存在分歧, 监管也存在空白, 尤其是如何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控股公司等形式的金融综合经营带来的各种挑战, 还远未取得实际进展。目前, 大多数监管还处于一事一议, 对个别机构的临时监管等层面上, 对于各种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业务, 而且以内部的基金或基金的基金等形式设立和经营的机构, 目前的监管法规和手段都显得力不从心。虽然由于美国在金融全球化中处于有利地位, 普遍认为对冲基金等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是针对新兴市场的, 对美国本身的金融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但2006年底, 对冲基金在能源市场上的巨额损失以及2007年6、7月Bear Sterns的两只对冲基金由于次级房贷抵押债券的信用风险而破产给金融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尽管这一冲击无损于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但这有可能使得人们再一次认真审视对冲基金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三、启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美国监管体制过于复杂, 部门过多、过于庞大, 重复监管与部门博弈不仅给金融机构造成过多的负担, 而且也导致监管效率下降, 拖延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进程。我国不宜模仿其体制特点。

不过, 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特点及最新的动态来看, 各部门也开始试图在现行体制下, 通过对信息收集的统一、共享, 提高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除英、德、日等14个国家外, 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已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实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综合监管, 现在已有48个国家采取步骤加强监管协调, 消除监管空白。

中国“一行三会”式的监管框架经过五年左右的实践, 显现出与上述美国监管体制极为相似的现象, 相互间竞争越来越突出, 协调却日益欠缺。因此, 在改革目标上, 可借鉴英、日等国经验,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逐步将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功能型监管模式, 从体制上解决现行监管结构和监管理念上的矛盾。在机构设置上, 则可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或日本的金融服务厅的模式。在操作上, 借鉴日本的改革经验, 分步骤进行操作。针对金融综合经营的趋势, 在组织结构上, 借鉴德国经验, 考虑部门差异, 对于金融市场跨部门的任务由专门的交叉部门负责, 如交叉业务部门负责处理涉及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集团的交叉监管问题;负责处理涉及到交叉领域的法律适用和立法问题, 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此外, 专设内部考核及预算委员会, 负责监督管理各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水平, 提出意见和建议, 编制部门预算等。

金融监管毕竟是来自外部的风险约束, 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输的自动化,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 实现快速、准确、合理的预测和分析, 提供内部控制的信息来源和最终决策支持。修改完善内控制度, 适时根据其业务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内控制度, 动态地适应业务发展与金融创新对风险控制的需要。

此外, 健全金融同业自律机制, 强化市场自身的约束机制, 加强同业公会在行业保护、行业协调与行业监管、行业合作与交流中的作用, 维护同业有序竞争, 防范金融风险, 保护同业成员的利益。

摘要:为了保障金融的安全运行, 美国构建了复杂而庞大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研究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 能够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金融监管,特点,启示

参考文献

[1].牛学诚.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10)

[2].汤毅林.关于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思考[J].浙江金融, 2005 (3)

[3].石金虎.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问题谈[J].甘肃金融, 2005 (3)

上一篇:中国诗词大会介绍下一篇:年假通知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