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

2024-06-17

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精选9篇)

篇1: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

你们都知道睡美人的故事吧?那个公主被施了魔法,就一直睡,一直睡,后来有个王子来吻了她一下,她就醒来啦。

可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个公主根本没有被施什么魔法。她不过是得了一种病,叫做严重嗜睡的病。而一个吻是不可能把他唤醒的。那天公主在梦中恰好做了一个梦,需要睁开一小会眼睛,就是这样子了。好吧,我们接着来讲故事。

王子把公主接回了他的王国,还请来了牧师,要在王宫里举行盛大的婚礼。

“你愿意嫁给王子吗?生生世世……”牧师的话刚说完,呼!公主就闭上了眼睛睡着了。

哎呀,场面乱透了,所有的人都吵闹起来。

“吻她,吻她。”让她再一次苏醒。哎,可是王子真难为情啊。在那个古堡里接吻是很浪漫的事。可是,在这么多人面前那样子,就好像是被耍猴一样。

“吻她,吻她。”欢呼声越来越高。王子只好红着脸,弯下身去。哎,吻了一下却什么效果都没有。一下,两下,三下,王子的脑袋像小鸡啄米那样,点个不停。可公主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得了嗜睡症就是这个样子了。

不过,王子当然很聪明的,他怎么能把婚礼变得很糟糕呢。他咳了一下子说:“其实呢,我最喜欢的就是她这个样子了,她是睡美人嘛,当然要把最美好的姿态展示给大家了。”

瞧现在的公主,她穿着婚纱,头上蒙着白纱,眼睛紧紧地闭着,嘴角还不时的流出口水,她正在做一个关于蛋糕的梦。

“她睡觉的姿态和我们一样嘛。”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着,可是谁又敢这么说呢。于是,王子听到的就是这些话。

“哇!新娘好美啊!她的睡姿真是美丽动人啊!”

“哇!新娘好美啊!她的口水真是晶莹剔透啊!”

“哇!新娘好美啊!她的小呼噜声真是悦耳动听啊!”

婚礼举办完了,王子就把公主带回了他的房间,当然是让四个士兵把她抬到房间里去的。王子怎么可能一直抱着她呢?刚才在婚礼上抱着她就够累人的了,王子又没有练过举重。

公主躺在他们的大床上,看起来,她比刚才睡得更香了。她的呼噜声也打的越来越大,她的口水也流的越来越多。

“真是倒霉啊!”王子这么想着。这时候,公主打呼噜的声音又一次飘进了他的耳朵。听了一遍又一遍,王子听也泛起困来。没多久,他脑袋一歪,就倒在床上睡着了。

这之后,王子的国家又举办非常盛大的庆祝会了。庆祝什么?当然是庆祝王子睡着觉了。因为,当时那个坏仙女施错了魔法,那种魔法遇到公主就会让人整天睡觉,而遇到王子就会让人整天不睡觉。

王子从十六岁开始就再也不愿意睡觉了,整个国家被他闹得一团糟。国王嫌他太吵了,就让他去找传说中的睡美人去,(他其实是想把王子赶出家门,永远都别回来。)

可是王子却把睡美人带回来了,这让大家都失望透了。不过现在也不错,王子终于能好好睡一觉了。至于他什么时候会醒来,就看睡美人的呼噜什么时候能停下来了。

篇2: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

长期以来,这两只老鼠家族中的同胞兄弟,住在这间屋子的一个破角落里,导致他俩的日子过得困难的原因是屋子里那只名叫黑妮的黑猫,长尾和短尾对她怕得要命。

他俩在黑猫的叫声中度过了饥饿的一天。

“出去弄点吃的吧?”已经饿得受不了人短尾忍不住说。

“万一被黑妮抓住怎么办?”长尾提心吊胆。

“可咱们不出去弄吃的,总会饿死的呀!”短尾愁眉苦脸。

“那有什么办法?谁叫咱们是老鼠呀?”长尾叹息。

“我要是只猫,那该多好呀!”短尾羡慕地说。

“胡说!没有咱们老鼠,猫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长尾瞪了短尾一眼,他觉得短尾的话有损老鼠家族的尊严。

“这倒是。”短尾觉得哥哥的话有理,“家里没有咱们老鼠,人家还养猫干吗呀?”

“可不是嘛。”长尾点头。

“照这么说,猫离不开咱们老鼠呀!咱们一走,她的饭碗就丢了。”短尾乐了。

“就是。”长尾说,“可是黑妮根本就没意识到这一点。”

“对了,咱们应该提醒她!”短尾灵机一动。

“提醒她?”长尾不明白。

“告诉她咱们对她有多重要呀!”短尾说。

“是呀,只要她意识到咱们的重要性,说不定会对咱们好一点。”长尾开窍了。

“对,咱们告诉黑妮,她以后要是对咱们好一点的话,咱们就长期住在这里,她要是不答应,咱们就离开这儿。”短尾笑着说。

“这样一来,她的饭碗就保不住了。”长尾幸灾乐祸。

“咱们现在就去跟她说。”短尾迫不及待。

“万一黑妮不肯听咱们的话,还要把咱们抓起来,那怎么办?”长尾皱眉。

“这……”短尾犹豫了。

短暂的沉默。

“为了以后能过上好日子,只好冒险去碰碰运气了!”短尾下了决心。

“没错,反正咱们呆在这儿也是个死。”长尾表示同意。

篇3: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

一、“变易理论”简介

(一)突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

“变易理论”试图回答这样一个古老的问题:“在同样的学习情境里,为什么有的人会比别人学得好?”在马飞龙和他的同事看来,学得好的人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内容方面“聚焦并经验到了特定学习的某个关键之处”。要让学生经验到“特定学习的关键之处”,教师就应该充分创造“变易”,即:“将现象或事物的某个属性保持变化而其他属性同时保持不变”,则“变化的属性将被审辨到”[3]。只有这样,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举例来说,只有让学生同时注意到“已、巳、己”三个汉字中变和不变的部分,学生才能更加牢靠地记住这三个汉字的关键特征(口诀“已半巳满不出己”就契合了这一点,若是单独记忆,则往往容易出错);只有让学生充分注意到散文和诗歌在形式上的差异,学生才有可能对这两种文体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通过比照和变化,在“变”与“不变”的同时呈现中将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凸显出来,使学习者能够审辨到。

(二)学习内容即基本学习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变易理论”里的“变”与“不变”指向的是学习内容。马飞龙和他的同事认为,学习(一个经验过程)实际上同时包含“怎么学(how)”和“学什么(what)”两个方面。“学什么”也即学习内容才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学习目标[4],应当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怎么学”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生要发展的某方面的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后者是学习的间接目标。作为学习的间接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某方面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学习特定的学习内容来逐步达到。尽管如此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马飞龙和他的同事Shirley A. Booth也指出:只有既聚焦于学习内容,同时配合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期望的学习结果;割裂二者必然导致失败[5]。事实上,把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教学(学习)内容上来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也是韩雪屏、王荣生等学者的一致观点[6]。

(三)确保三种学习内容的一致

和古德莱德的五种课程形态相似,马飞龙和他的同事提出了教学中实际存在的三种学习内容,即“教师预设的学习内容”“课堂实践着的学习内容”“学生体验到的学习内容”,并指出这三种学习内容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才能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了解不同水平学生对某一事物特定方面的理解,辨识出他们在认识上的差异,确定合宜的学习内容并分析达到此项学习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事物的关键特征。因此,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就成了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而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起点上的差异,将会被教师作为变易的条件在课堂中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例如,不同学生对“故事的基本要素”“通知的主要构成”的差异性认识,就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呈现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下面,本文就从“‘变’与‘不变’”的方面出发,分析香港和大陆二年级故事(童话)教学两个课例的异同,以期给读者一定启示。

二、两节课例描述

(一)香港“讲故事”课例描述

香港的故事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课例来自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展的课堂学习研究,主要目标是“通过利用‘故事框架’为学习辅导工具,让学生适当地摘取故事的重点,然后以自己的语言组织内容,最后把故事的主要情节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7]通过对六位学科成绩分高、中、低能力的三年级学生说话能力的先导性测试,研究者了解到:把故事表述得最流畅及完整的那位学生“记着了故事的重点(也即关键特征),然后以自己的语言表述故事。”这就启发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提供一个适当的故事框架作为工具,发展学生对语言内容重点的筛选和组织能力,把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先‘解构’,跟着筛选然后再重组,最后通过叙述的过程把内容有条理地表述出来。”[8]在先导测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构建了以时间、人物、地点和故事的情节发展(包括开端、发展/变化、结局、教训/感想)四个要素为主的故事复述框架,并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教师利用录音机播放同一故事《尽责的公鸡》两次,第一次有开始和结局,但删去了中间情节发展的部分,第二次播放整个故事,让学生做出比较。

(2)展示故事《尽责的公鸡》,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开始、发展、结局的各部分,并以简单的关键词或图画代表故事中的时、地、人、事,把它们根据故事的发展程序分布在框架中,最后以连续叙述的方法把故事有条理地组织起来。

(3)小组讨论,按照上述框架分析另一个故事《小象的长鼻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叙述。

一轮试教结束之后,执教老师发现由于所选的两个故事人物众多,并且经常出现在故事的不同阶段,而时间与地点又会随着人物的出场而不停改变。学生在活动三的集体汇报中大部分支支吾吾,表情困惑,不知如何是好。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原因,研究者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仔细分析了选用的两个故事,发现课前预设的故事框架并未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程序,没有体现出时、地、人和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交错配合”,不合乎一般故事的发展逻辑。因此,对故事框架又做了重新调整。课前和课后预设的故事框架对比如下:

修改后的这个框架体现了故事的四个要素(人、时、地、事)随着脉络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关系。在另一个平行班的试教过程中,学生能够先后有序地记下故事不同阶段出现过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转变,大多数学生说故事的条理性也明显增强。可见,“能清楚及有条理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关键在于学生必须把“故事包含纵向发展的脉络与横向发展的四个要素”及“四个要素穿插在故事脉络中并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转变”两个概念弄清楚[9]。

(二)大陆“写童话”课例描述

大陆的故事教学课例选自《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年7~8期[10],执教者为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的胡元华老师,新生代小学语文名师何捷点评。这节课的主题为“我爱写童话”,围绕如下场景展开教学:森林里的老虎大王要让几个小动物来开会,写了一则通知,悬挂在大树下。瞧,这就是老虎大王写的通知,只有六个字:请大家来开会。可是通知挂出去半天,没有一个小动物来。与香港的课例不同,这是一节童话创作课。为了节省篇幅,以下对这堂课进行简要描述:

(1)让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童话故事,并用“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话“写童话,我不如孩子”“非常高兴有孩子写的童话超过我”来激发学生,树立起学生写好童话的自信心。

(2)教师表述上述场景,让学生思考:老虎大王此时会怎么想?经过简单对话,学生马上意识到问题出在老虎大王身上:缺乏时间、地点、人物。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口吻来申辩没有参会的理由,要求包含这条通知的一个失误和在原本开会的时间自己做了什么,同时强调符合小动物的个性特点。

(3)老师和学生合作表演小动物们在老虎大王面前的申辩过程。通过对比,强化学生对“繁忙的小马、机灵的小猴、懒惰的小猪、胆小的小兔”个性特点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修改这则通知,并提醒学生写清楚开会的时间、地点、人物、邀请的对象和会议的主要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故事的脉络,并提醒学生除了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之外,还要特别留意人物的个性塑造,加深了学生对童话文体的认识。

通过研读课堂实录,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这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即:通过“老虎大王开会”这一写作实践,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童话的四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且强调童话中人物的个性。总体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

三、课例“变易”分析

“变易理论”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并且把“为什么在同样的教学情境下,有些学生却学得比另外一些学生要好”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学得好的人审辨到了现象或事物在某个方面的关键特征”。正因为如此,“变易理论”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变易”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同时关注到现象或事物在某个方面保持变和其他方面同时保持不变”,从而审辨出现象或事物的关键特征来。对照是形成变易的基本图式。分析上述两个课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教者在课堂上创造的“变易”情境。

(一)香港课例中的“变易”分析

在第一个课例中,“变易”首先发生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故事除了有开头和结尾之外,还必须有中间的情节发展来推进”这样一项智慧技能,教师利用录音机播放同一故事《尽责的公鸡》两次,其中第一次有开始和结尾,但是删去了中间情节发展的变化;第二次则播放整个故事,让学生做出比较。学生通过聆听活动,能够分辨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要有它的主要部分,当缺漏了任何部分,听者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具体的变易图式如下:

此外,这样的“变易”也发生在课前研究者对六位三年级学生的深度访谈中,发生在课堂上小组内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不同观点的呈现上,发生在课后研究者和教师同伴之间对于整堂课发表的不同观感上。在确定研讨课的学习内容和故事框架的过程中,研究者和教师充分利用了不同学业成绩在讲同一故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体现了“变”和“不变”的统一。在课堂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看到了同伴在相同的事情上产生的不同理解,加深或者完善了他们对事物关键特征的认识。例如,修订后的故事框架,就是在深入访谈不同学生对于课堂上体验到的学习内容的描述,同时借助了教师同侪的实践智慧,也体现了“变”和“不变”二者的统一。

(二)大陆课例中的“变易”分析

在第二个课例中,教师设计的第二和第三个教学活动也隐含着“变易理论”的原理。当老师呈现出老虎大王那则莫名其妙的通知之后,一个巧妙的“变易”就产生了。这则通知竟然缺少了开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开会的具体内容,和孩子们平时存储在脑海中关于会议通知的基本图式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是第一个“变易”学习情境。在紧接着安排的表演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同侪笔下同一小动物在个性上的差异,并让学生进行比较,如是否写出了猴子的“机灵”、小兔的“胆小”。这是课堂上教师创设的第二个“变易”情境。两次的“变易”图式如下:

在胡元华老师执教的这个课例中,“使现象或者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保持变化而其他特征同时保持不变”,学生审辨到了会议通知的基本要素和童话文体对人物个性的要求,在情境化的对答、表演活动中,加深了对会议通知和童话文体的认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简约,突出了重点,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善于利用“变易”设计、优化教学,这是两节课之所以成功的共同之处。

学习内容设计上体现的差异,体现了两位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和丰富的实践智慧。香港教师的课例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完整而有序地讲好故事”,不断修改提供给学生的故事框架,使大多数学生都实现了“教师预设的学习内容”;大陆教师的课例重点在于“让学生明了会议通知的基本要素,体会并尝试在故事情节中描述鲜明的人物个性”,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香港教师的课例体现了从归纳到演绎的学习过程,而大陆教师的课例则主要采用了归纳法。尽管二者侧重点不同,但都努力为学生提供可资参考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弄清楚了讲故事、写童话的关键特征,减缓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坡度和难度。

(三)“变易理论”的启示

“变易理论”从现象图析学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在“变”与“不变”中突出现象或事物在某个方面的关键特征,这与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加涅和德里斯科尔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学习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的过程中,首要的关键外部条件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引向区别性特征[12]。从“变易”理论的角度优化和改进课堂,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而非教学方法),这些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是否借助不同形式的“变易”被凸显出来,被学生审辨到。利用“变易理论”框架分析中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香港课堂学习研究实践中的重要凭借。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也在海淀区开展了以“变易理论”为分析框架的课堂学习改进研究,并且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利用“变易理论”框架分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摘要:“变易理论”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在学习进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变易”,将预定学习内容中“变”与“不变”的方面同时呈现,以凸显关键特征,使学习者能够审辨到。“变易理论”在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中发挥了广泛而积极的作用。对香港和大陆二年级故事(童话)教学两个课例的分析,展示了“变易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变易理论”的引入,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变易理论,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高宝玉,赖明珠.中文课堂学习研究实践与案例分析[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序2.

[2]彭明辉.现象图析学与变易理论[J].教育学报,2008,(10):36.

[3]Bowden,J.,&Marton,F..The university of learning[M].London:Kogan Page,1998:33.

[4][5]Marton F.&Booth S.A..Learning and Awareness[M].Mahwah,New Jers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1997:85;171.

[6]详见以下论文:韩雪屏.呼唤语文教育研究本体的回归[J].阴山学刊,2003,(9):104;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4.

[7][8][9][11]高宝玉,赖明珠.中文课堂学习研究实践与案例分析[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69,174,191,184.

[10]胡元华,何捷.“我爱写童话”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7~8):96~97.

篇4: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长矛)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盾牌)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5:我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故事

识字和词语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贯穿于整个语文的全过程。生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在识字、阅读中理解、积累词语,在积累中学会运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自我感觉身上压力很大,担子很重,因为语文教学本身是“有缺憾的艺术”。自己觉得有些教学细节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环节,教是过程,学是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学生的状态。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有时连起码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都无法做到。正是对细节的忽略、不重视,才导致了种种不完美。“教学细节” 它看似平常,却是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着深刻。

一、应该把生字露在表面

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教学活动时、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是这样做的。把生字“图”“梨”“笼”“颊”“浪”“梁”“燃”“勤”“劳”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我说:“秋天来啦,苹果成熟了,露出红红的脸颊,谁来摘苹果?”稀稀拉拉的几个学生举手,我叫了几个学生,一一地把每个生字读了一遍,有的读得结结巴巴,有的干脆读不准音。有的好不容易读正确了。于是我带领全班同学齐读了几遍。总算每个学生都会读了。但我还是有一种遗憾:虽然效果达到了,但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应对游戏很感兴趣,事实上课堂气氛却十分沉闷。我课后想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仔细回想,我终于发现,在课件制作上是有缺陷的,我在制作课件时,把这9个生字全部用苹果盖住,学生虽然想摘苹果,但不知自己所指的那个苹果后面是什么生字,怕不会读,又怕读错。所以举手者寥寥无几,假如我把生字都露在苹果外面,让学生自由拼读,学生对于自己会读的,肯定会勇敢地举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这样的方法,果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好多了。

再看看我校其他老师的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细节的处理,时时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即使是许许多多看似不经意的安排,都能让人觉得那么妥帖、舒服,执教者、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陶醉在课堂艺术的美好氛围中。真的是一种享受呢。然而,“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这一信念,要真正渗透在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细节中,真正能做到是多么的难啊!

二、应给她一次掌声鼓励

在教学〈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时,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我指名朱某某同学读这第2自然段,我又找了汪某某同学读这段课文。结果我发现他们都读得不太理想,没有那种申奥运成功的喜悦和激情,我忽然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老师听了心里痒痒的,想读一读这段课文,给你们听听,好吗?”“好!”“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听了以后要给我一个评价。”我心想:凭着标准的普通话,读这一段文字,真的是小菜一碟。我很投入地充满激情地读了一遍,学生们发言正如我所预料的:“老师就是厉害!”“老师读得太棒了!”正在我陶醉其中,想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学着我的样子读一读的时候,班级里的学习委员邵某某同学在下面自言自语道:“老师有一句读得不是太好!”我一看,是她!我好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没好气地说:“那你说说应该怎么读?” 她怯怯地站起来,声音低低地说:“‘祖国万岁!’没读出感觉,声音可以再延长一些。”我不高兴地说:“好哇,你读读看!”哪知道她确实读得比我有感情,有韵味。我手一挥,不高兴地说:“坐下”。

课后闲暇时,我静下心来想想,孩子的模仿力、求知欲和成就感是最强烈的,我们要不适时机地给予发挥,真心实意地夸奖他,并带领全班同学给她一次热烈的掌声,让她在大家羡慕的目光注视下和热烈的掌声中兴高采烈地坐下去。我还可以走上去,真诚地伸手握住这个孩子的手,说声“谢谢你!你的确读得比我好!”我想如果这样做,对她来说,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对全班同学来说,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教育课。

篇6: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

2、 当爷爷喝了小河水后,谢谢小河时,小男孩是怎样问的呢?

出示:第四节。

注意提示语在中间时的标点,指导朗读。

3、 爷爷是怎样回答的呢?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4、 爷爷说:“好好想一想,谁需要这个词?”

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5、 小男孩沉思起来,他在想什么?

齐读最后一节,理解其含义。

6、 再读全文,想一想,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篇7: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

1、通过自学、交流,在语言环境中认识10个生字,积累“缓缓、需要、沉思、疲 倦、停止、撕碎、垃圾”等词语。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主人公讲文明、有礼貌的语句。

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礼貌、讲文明的好品质,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2、学习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礼貌、讲文明的好品质,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第一个故事,明白做人受人恩惠就要说谢谢的道理。

2、学习生字:故 旅 缓 需 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小朋友特别讨人喜爱,大家都夸他(她)是个好孩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交流)

2、 是呀,那是因为这些小朋友知道怎样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教我们怎样做人——

3、出示课题:16 做人的故事 (齐读课题)

过渡:那么,课文讲了哪些做人的故事呢?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 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2) 划出词语,想想词义。

(3) 读通课文,说说故事。

2、 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媒体出示;

故事一:爷爷和小男孩喝了 后,爷爷对小河说 ,又告诉小男孩, 喝了水是不说谢谢的,而 是需要说谢谢的。

故事二:奥莉娅把吃剩的东西 ,而莉达把 ,因为她觉得 。 交流中随机识字:撕 屑 垃圾

三、感情朗读,体会道理。

学习故事一——为什么要说“谢谢”

1、 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 (谁对谁说谢谢?做了什么事情后要说谢谢?„„) 读了课文第1、2节,你们就知道了。

2、 自由朗读1、2小节。

(1)学生交流,出示: 因为 ,所以爷爷要对小河说“谢谢”。

(2)划出描写小河水的句子,积累。 出示:清凉的河水缓缓地流动,发出轻轻的潺潺声。 随机学习生字:缓、潺(潺:翘舌音),并理解词语:缓缓、潺潺 同桌互背,积累好句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爷爷的话。(读出衷心感谢的语气) 过渡:听了爷爷的话,小男孩却笑了,为什么呢?

3、 轻声朗读第4节,出示;

(1)因为小男孩觉得 ,所以他认为 。

(2)有感情地朗读小男孩的话,读出疑惑的语气。

4、指名读第5节,理解爷爷的话。(多媒体出示句子)

(1)想一想:人和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狼不会说谢谢,而人就要说谢谢呢?

(2)想一想:谁需要“谢谢”这个词?

5、听了爷爷的话,小男孩沉思起来,沉思是什么意思?他会沉思些什么?

师:是呀,小男孩的路还很长很长,需要说数不完的“谢谢”。

6、分角色朗读爷爷和小男孩的对话,你还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四、复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二个故事,明白在公共场所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

2、学习生字:倦 醉 撕 屑 垃 圾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意思。

一、 复习生字新词

1、 出示故事题目,理解“羞愧”的意思。

2、 师述:有两个小姑娘,在走了一段疲倦的路程后,坐在草地上一边吃东西一边 听夜莺唱歌。吃完东西后,她们各自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语句。

3、 学生交流、朗读。

师: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从她们的话中可以找到原因。

4、同桌分角色朗读两个人的对话,讨论:你认为谁对谁错?为什么? 交流,出示句子: “可当着夜莺的面„„我感到羞愧。”莉达轻轻地说。 想想莉达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是莉达,你会怎么说? 说话练习:我轻轻地对奥利亚说:“ ”

5、学习生字: 倦:理解:疲倦近义词 疲劳 醉:字形 换部首记字形 碎 认识部首 屑:扩词 纸屑 不屑一顾 垃圾;积累同部首的词语:蝴蝶等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故事。 想像:听了莉达的话后,奥莉娅会怎么样?

二、语言实践,小结全文。

1、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进行表演。

2、认读生字、词语: 缓(缓缓) 潺(潺潺) 醉(沉醉) 撕(撕碎) 屑(面包屑) 垃圾 疲倦 需要 旅游 故事

3、比较字形: 缓( ) 醉( ) 需( ) 暖( ) 碎( ) 耍( )

4、师小结:这两个小故事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我们孩子写的。他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礼貌、文明。

5、你还知道哪些礼貌用语?选择一个礼貌用语说一句话。

课外拓展,作业布置。

1、拓展

(1)教师推荐《做人的故事》,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在班级举行一个故事交流会。

(2)选词填空。 沉醉 沉思 沉睡 一阵爆竹声,把( )中的我惊醒了。大剧院里,数千名观众( )在新年音乐会的美妙乐曲中。 妈妈( )了一会儿,对我说:“这件事还是你自己拿主意吧!”

2、作业

(1)抄写词语: 缓缓、需要、沉思、疲倦、停止、撕碎、垃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做人的故事

↙ ↘

谢谢 羞愧

篇8: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应注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在阅读中披文入境, 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 让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 再现文字中呈现的情景, 体会文本的主旨。

【教学目标】

(一) 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二) 过程方法

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 体验有效学习。

(三) 情感态度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培养学生爱护平分秋色动物的思想感情, 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天鹅的资料图片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上课前, 我们来欣赏一些天鹅图片。 (出示) 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谁能告诉大家斯杰潘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斯杰潘老人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 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破冰的故事。)

过渡: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 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 寒潮降临, 北风呼啸, 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 (板书课题) , 让我们真正走进天鹅的世界去了解天鹅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的资料交流, 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 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 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 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 增强了主体感受,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精读课文, 入情入境

(一) 直奔结尾, 设置悬念

对面近在咫尺的一大群天鹅, 手里端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猎枪, 作为猎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天鹅群开枪, 但是他最后有没有这么做? (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

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 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 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 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可以适当做些批注。

(二) 品读“老天鹅破冰”

过渡语:同学们, 我们现在来交流, 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 请你先自己读一读, 谁先来读。学生读, 出示语段一:“……突然, 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 可是它并没有飞走, 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 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 第三次……

1.这是老天鹅破冰的情景, 大家都找到了吗?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这是沉重的一击, 你能把这沉重的一击读出来吗? (生边读边感悟这一击又一击的沉重, 为什么可以把天鹅比作了石头, 仅仅是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在扑打冰面吗?课文3、4自然段还从哪些细节可以读出冰层很厚。)

3.是啊, 老天鹅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沉重地击打这如此之厚的冰面啊, 我把这段话整理了一下。出示整理诗句: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由对“沉重的一击”浅层的反复诵读, 使学生体会文字描写的情景, 感悟冰层的厚, 老天鹅的义无返顾, 再现故事悲壮画面。)

4.提升感悟

(1) 读到这里, 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 相机板书, 并追问:饥饿勇敢顽强意志坚强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希望……

(2) 这样饥饿、勇敢、顽强 (指板书) 的天鹅, 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 (板书:同情怜悯)

5.提升品读

(1) 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的是什么? (是一首诗) 。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 这份同情与怜悯, 这份诗的韵味, 该怎么吟出来吗?你来吟

(2) 想起曾经打野鸭, 打天鹅, 打猎的一幕幕, 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 (板书:后悔, 自责, 惭愧, 内疚) 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 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 使学生入情入境, 沉浸其间。)

(三) 品读“天鹅群破冰”

过渡语: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 深深地打动了老人的心, 老人感到后悔, 自责, 对老天鹅油然而生同情与怜悯, 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同时也深深打动了, 整群天鹅。 (出示语段二:……

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很快整群天鹅, 大约百十来只, 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 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 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1.想像画面, 读出画面

(1) 这是整个天鹅群们齐心合一起破冰的情景, 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 读着读着,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又听到了什么呢?

(2)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是怎么样的画面吗?并读出所看到的画面。

(3) 听劳动号子, 说听了劳动号子的感受。

2.感悟齐心、欢快

(1)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天鹅们干得是那样齐心?

(2) 天鹅们齐的是什么心啊?

(3) 同学们, 天鹅们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是感到钻心的疼痛, 刺骨的寒冷的啊, 为什么这里却说干得是欢快的呢?

3.提升品读

那让我们也一起来加入到这破冰的队伍中去, 和天鹅们一起去破冰, 好吗?引读“这位顽强的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第一组同学一起来读,

第二组天鹅紧接上,

三四组天鹅一起读,

大伙儿一起来破冰,

师生配合读出韵律来。

4.提升感悟

(1) 归纳板书: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 多么可爱的天鹅, 他们 (指板书:勇敢、顽强……并补充板书。)

(2) 同学们是什么让天鹅们如此的勇敢, 如此顽强 (再指板书) ?引出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3) 那你觉得这里仅仅是一只老天鹅和一群天鹅这样简单的组合吗?

5.小小的冰窟窿在天鹅们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变成了什么呢?引读下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中感悟, 在读中提升读的层次, 提升感悟的深度, 使学生沉浸在齐心欢快的破冰场景, 感受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三、回读结尾, 升华主题

引读结尾过渡:“是啊, 多么可爱的鸟儿啊, 当时老人离它们才……再也没有动过。”

整整30年过去了, 这枝猎枪还是一直挂在墙上, 它好像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读结尾, 自然而形象感悟文本的主旨, 使学生印象深刻, 使教学简洁有效。)

四、发出倡议, 延伸学习

同学们,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材料, 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篇9:小学二年级教学故事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再现文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文本的主旨。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二)过程方法

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三)情感态度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平分秋色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天鹅的资料图片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一些天鹅图片。(出示)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斯杰潘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斯杰潘老人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破冰的故事。)

过渡: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让我们真正走进天鹅的世界去了解天鹅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一)直奔结尾,设置悬念

对面近在咫尺的一大群天鹅,手里端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猎枪,作为猎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天鹅群开枪,但是他最后有没有这么做?(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

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可以适当做些批注。

(二)品读“老天鹅破冰”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请你先自己读一读,谁先来读。学生读,出示语段一:“……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1.这是老天鹅破冰的情景,大家都找到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这是沉重的一击,你能把这沉重的一击读出来吗?(生边读边感悟这一击又一击的沉重,为什么可以把天鹅比作了石头,仅仅是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在扑打冰面吗?课文3、4自然段还从哪些细节可以读出冰层很厚。)

3.是啊,老天鹅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沉重地击打这如此之厚的冰面啊,我把这段话整理了一下。出示整理诗句: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由对“沉重的一击”浅层的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文字描写的情景,感悟冰层的厚,老天鹅的义无返顾,再现故事悲壮画面。)

4.提升感悟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相机板书,并追问:饥饿勇敢 顽强 意志坚强 强烈的求生欲望 生命 希望……

(2)这样饥饿、勇敢、顽强(指板书)的天鹅,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同情怜悯 )

5.提升品读

(1)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的是什么?(是一首诗)。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这份同情与怜悯,这份诗的韵味,该怎么吟出来吗?你来吟

(2)想起曾经打野鸭,打天鹅,打猎的一幕幕,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后悔,自责,惭愧,内疚)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其间。)

(三)品读“天鹅群破冰”

过渡语: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深深地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感到后悔,自责,对老天鹅油然而生同情与怜悯,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整群天鹅。(出示语段二:……

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1.想像画面,读出画面

(1)这是整个天鹅群们齐心合一起破冰的情景,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又听到了什么呢?

(2)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是怎么样的画面吗?并读出所看到的画面。

(3)听劳动号子,说听了劳动号子的感受。

2.感悟齐心、欢快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天鹅们干得是那样齐心?

(2)天鹅们齐的是什么心啊?

(3)同学们,天鹅们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是感到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的啊,为什么这里却说干得是欢快的呢?

3.提升品读

那让我们也一起来加入到这破冰的队伍中去,和天鹅们一起去破冰,好吗?引读“这位顽强的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第一组同学一起来读,

第二组天鹅紧接上,

三四组天鹅一起读,

大伙儿一起来破冰,

师生配合读出韵律来。

4.提升感悟

(1)归纳板书: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多么可爱的天鹅,他们(指板书:勇敢、顽强……并补充板书。)

(2)同学们是什么让天鹅们如此的勇敢,如此顽强(再指板书)?引出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3)那你觉得这里仅仅是一只老天鹅和一群天鹅这样简单的组合吗?

5.小小的冰窟窿在天鹅们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变成了什么呢?引读下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读的层次,提升感悟的深度,使学生沉浸在齐心欢快的破冰场景,感受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三、回读结尾,升华主题

引读结尾过渡:“是啊,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当时老人离它们才……再也没有动过。”

整整30年过去了,这枝猎枪还是一直挂在墙上,它好像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读结尾,自然而形象感悟文本的主旨,使学生印象深刻,使教学简洁有效。)

四、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材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附板书设计:

天鹅的故事

老天鹅 老人

饥饿 同情怜悯

勇敢 后悔自责

顽强 惭愧

上一篇:中学生国旗下孝敬父母演讲稿下一篇:男生向女生表白情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