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笔记

2024-06-15

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笔记(共6篇)

篇1: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笔记

1、高校学生工作应该具备哪些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管理要以学生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为出发点,管理要作为为学生服务的一种手段,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工作。关键是要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环境,把学生当做管理的核心对象,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形成整体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时俱进的理念:

客体参与的理念:将大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负责的参与者。不以“管理者“的身份示于学生,而已”服务者“的身份示于学生。

刚柔相济的理念:“刚“是以制度和规章为条件,利用约束、惩罚、处分等手段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柔“是指在研究学生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规范法制的理念:保护学生隐私、人身、财产安全,确保对学生的奖罚合法。

2、高校学生评价工作包括哪些内容、功能和程序?

内容:学生成绩评定;思想品德;个性评价。功能:管理者用评价结果进行决策和改进教学;老师用结果改进教学;学生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程序:确定评价内容和方法;收集评价信息;信息评定和反馈报告;评价信息的利用。类型:目的;时间;主体三个来分类。

3、什么是高校辅导员?他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工作本质是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主要职责:思想道德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学风建设;班集体建设;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4、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是什么?高校辅导员要具备哪些素质?

以为学生服务作为出发点,客观上看具有直接性、复杂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主观上看具有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扎实的政治理论,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思想素质,高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思想觉悟;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真诚慈爱(爱心、细心、耐心)。

文化知识素质:文化素质;知识素质,政治知识,专业功底,热点知识。

个人能力素质: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科研开发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个人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性格,平常心。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什么?

内容:政治教育:核心是国家观,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基本教育纲领,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教育: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观、家庭美德、生态道德、网络道德等;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现象知识、心理健康与调适知识、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咨询。关键环节: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发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解决学生在市场经济中面临的问题。

独生子女群体教育工作:独生子女的缺陷(信念比较淡薄;家庭依赖感过强;性格比较叛逆)。对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抓好心理教育,化解学生矛盾;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6、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宗旨、目标、意义、原则和内容是什么? 宗旨:为学生服务

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精神品质,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帮助其快乐健康的成长。

意义:对学生;对教学;对社会。

原则: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加强机构和制度建设。主要内容:

(1)新生入学管理

新生入学教育:a、召开新生教育会议,介绍本地的气候和学校及其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重点强调学习问题。b、军训。c、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D、组织一些竞赛和评比活动。e、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老师做表率;刚柔相济,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引导学生自管、自律。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班级建立助学贷款考察小组,初步确立贷款学生名额。辅导员进一步考察,可以直接家访或电话沟通。杜绝滥竽充数、弄虚作假。还可以为特困生申请勤工助学。

特殊群体的管理:三个一,每个学生建立一份档案,确定一名学习伙伴,制定一份成长计划,进行逐个指导和教育,并对这些信息严格保密。(2)日常生活管理

纪律管理:制定管理计划和严密的规章制度,按照计划逐步执行。注意不要强制性约束、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放下老师的身份;教学上因材施教。

班级管理;公寓管理:加强常规检查(公寓卫生、违规电器、夜不归宿)、人员进出管理、贵重物品出入关、损坏公务的赔偿制度;开展宿舍评比活动;抓好公寓党建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奖罚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罚不是目的,改正错误才是目的。

(3)思想道德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强化公民道德观,建设文明健康的公民道德环境,开展实践活动,建立监督机制;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素质教育。(4)大学生稳定性工作

学生安全稳定性:定期开展安全稳定教育会议;开展文明离校教育,填写“假期离校统计表”。学生情绪的稳定性:经常观察了解学生的情绪,遇到情绪低落的学生要教2 育劝说;设立“心理委员”。在校稳定性工作:定期召开会议,与班干部沟通,统计学生在籍情况;发现弃学情况,与家长沟通;申请退学,要慎重对待。(4)毕业生教育

毕业前教育:举办模拟招聘会;进行招聘展示会;举办大型双选会。文明离校教育:四个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落实到位;主动、热情、周到地为毕业生服务;发出文明离校倡议;召开班会、毕业生会议。毕业生就业工作?(5)实践教育和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要求科普性导向;提高科研性导向。开展科技竞赛、建设科技类社团、大学生科研立项、科学、科技论坛与讲座、评选科技标兵等。(7)家访:注意学生情绪,不打小报告,不谋私利。

7、什么是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健康有什么外在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满意的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协调一致的过程,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的协调,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同步发展进步。表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8、大学有哪些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什么解决途径? 学习动力问题: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动力过强。学习焦虑;学习疲劳;考试焦虑。

解决途径:引导学生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大学目标;加强不同阶段的学习适应;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安排;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导向激励系统;加强研究型教学;合理转变学习方式,由他主转为自主、由重复学习转向创新学习、由课堂学习转向社会学习、由经验学习转向体验学习、由理论学习转向应用学习、由单独学习转向结伴学习;优化学习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进行学习反思;挖掘正确的学习动机;正确看待考试;多元智能。

9、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如何解决?

功利心理:自我中心、自傲、自恋、自私、支配、虚假心理; 冲动心理:敌视、敏感、随意

封闭心理:自卑、恐惧、孤僻、害羞、怯懦 面子心理:嫉妒心理

加大力度宣传下列思想,积极创造环境为学生提供便利。

师生:诚心诚意地尊重老师、理解老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成朋友,善于和老师沟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合理地把握师生关系。

同学:与同学相处要坦诚相待,不要讲过多的恭维话;懂得微笑;合理竞争,学会分享;找一个良师益友的真心朋友;善于倾听。

10、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自我意识问题,如何解决? 生理自我:关注健康和外表;

社会自我:存在行为困扰和迷惘;

心理自我: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自制力不强,自尊心过强,要求个性独立,但摆脱不了依赖感,不能正确的自我评价。重在“养成“教育。

11、大学生存在哪些个性心理问题,如何应对?

非主流的时尚观;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崇尚名牌的攀比心理;“鹤立鸡群”的个性观。

非主流文化的精髓:追求自由、快乐和创造力;

就业观的教育:做好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提高内功;把我机遇,理性选择;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攀比问题:树立节俭意识、养成节俭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自卑和虚荣);打消恋爱攀比心理。

鹤立鸡群:秀才艺是最好的替代途径。

12、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如何解决? 焦虑症:焦虑、不安、恐慌、担心不良状况; 抑郁症:悲伤、孤独、绝望、自责、自卑;

强迫症: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无法摆脱的观念、意向、情绪或行为的存在;

神经衰弱:容易兴奋、迅速疲倦、伴有睡眠障碍。

提供良好的支持;顺应自然重行动;培养兴趣爱好;音乐舒缓;第二人称对话;香薰理疗法(呼吸和按摩)。

13、如何促进和维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学校教育和自我保健教育相结合;成立心理课外小组;打造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14、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有哪些类型?如何应对?

特殊群体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是校园内的弱势群体,是高校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

贫困生群体:心理脆弱、敏感、焦虑,进而产生自闭、厌世、厌学等情绪;

学业受挫群体:产生厌学心理、心情沮丧失望、自暴自弃,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心理障碍群体:焦虑、悲观、冷漠、自闭。

网络痴迷群体:自控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没有理想、有厌学心理。抑郁、自闭、焦虑、学习和生活满意度低。

受纪律处分群体: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存在危险隐患; 少数民族群体:学习困难和生活习惯造成矛盾。

学籍异动群体 :学习能力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缺乏对同学的了解。

就业困难群体:学习成绩差、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流或身体健康存在问题。

家庭变故群体:家庭主要成员患病或者离世,父母离异等。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情绪低落、自暴自弃、行为极端等 身体生理状况不良群体:身体残疾、生理缺陷、体弱多病等。自卑、忧郁、高度敏感。

形成原因:家庭环境,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富裕、单亲家庭;青春期与心理情感问题;大学生个人适应能力差;社会经济体制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整体思路:a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制度和导师制度,通过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监管、设立信息员、心理委员。b、加强舆论导向作用:辅导员深入了解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寻找切入点,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活动;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开展责任意识教育。

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经济资助体系,鼓励贫困生勤工助学;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与企业联合培养等。经常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家庭和谐教育和学校沟通教育相结合。

心理障碍大学生管理:建立心理问题学生24小时干预系统;更多的关爱、了解心理障碍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心理档案;全员参与,任课教师和同学帮助和疏导;设立心理委员、信息委员有情况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采取心理咨询教育、讲座答疑、个别谈话等形式,对不健康心理进行疏导;加强情感教育。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的管理:解决思想问题,查清楚沉迷网络的原因,釜底抽薪;实际案例教育,使用正面和反面实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鼓励并督促他们多参加社团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及其他一些户外活动;设立信息员,寻找学习伙伴。

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创新管理:在入学之初,就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按照职业需求导向尽量的增强自己的素质,尽量减少就业困难学生的数量;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对内增强素质、对外拓展市场。转变就业观念,降低身段,到一线去打拼,当村官、下基层、从蓝领干起;替学生搜集更多的就业信息;教给学生一些求职技巧,做简历、面试等等。

15、高校团组织建设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建设? 思想引领是任务

基本经验:依托党建带团建。加强沟通,纵向和横向的沟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道德实践、文化实践、农业服务、企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服务等连接社会与 学校;发展大学生社团建设。

16、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是什么?如何进行高校党建?

内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管理学生党组织,加强高校学生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目标: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究高校学生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发展学生党员要坚持自愿申请、个别吸收的原则,有领导、有计划、按程序进行。程序:新生入党启蒙 教育,递交入党申请书;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团支部召开推优大会,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人选,党支部审议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名单,经学院单位批准后,报校党委组织部备案,指明两名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党支部要按时认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积极分子每个季度要交一份思想汇报;确定发展预备党员,党支部要准备如下材料:自传、综合材料、函调证明材料、党前公示材料、谈话记录等、填写入党志愿书、召开支部大会、预备党员入党宣誓;预备党员的教育转5 正,本人提出转正申请、转正人员公示、预审委员会审查、支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促进党团组织先进性的措施: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完善但组织建设的考评机制;推进党建网站的建设与优化;深化与其他工作的结合程度。

17、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影响因素和主要途径。

内涵:高等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

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风气不浓厚。学校因素:教师教风有待改善;教学理念有待创新(专业设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有待改变(应试教育)

社会因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良舆论的影响;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影响。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浓厚的学风文化氛围;重视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树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养成大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学风监管机制:建立专职管理机制;完善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健全学风监督评估机制。

18、班集体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大学生班集体建设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内容:班集体建设包括班级思想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思想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党员的带头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利用网络交流和讨论;开班会学习讨论;谈心。);道德教育(课堂教育、活动教育、党团工作、管理教育、咨询服务、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课、班级活动、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实验室,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组织各种专题培训、针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为其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学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介绍必须要考的证书以及重要的课程;加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加强班级制度建设;指导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并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学风建设中。

班级制度建设:制定班级制度(上课守则;考勤制度;班级公约;寝室公约);广泛的进行宣传;学生讨论制定、民主决议产生;对于违反班规的学生慎重对待,严肃处理。

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班级物质文化(寝室卫生);构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构建班级精神文化,提高班级凝集力(活动参与的普遍性;活动参与的协作性;多动举办的科学性)

进行班集体建设:发挥班干部的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健全班干部的选举制度;加强班干部培养;做好考核工作);发挥团支部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丰富多彩的团支部生活;加强团员的教育管理;严格团组织的考核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网络的作用(班级主页、管理系统、互联网平台主题班队、班级论坛)

班级建设的主要问题:班级概念淡化;班级制度缺乏规范;班级凝聚力下降;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对策:情感教育,逐渐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过度;尊重个性,发挥学生的班级主体作用;文化熏陶,坚持不懈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加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班级骨干队伍;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19、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知己:性格、兴趣、特长、智能、情商、气质、价值观;

知彼:组织环境、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

抉择:职业抉择、路线抉择、目标抉择、行动抉择

影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身心状况、价值观、性格、性别、社会环境、家庭、机遇。

规划原则:目标性;可行性;具体性;阶段性;长期性;现实性;清晰性 步骤和方法: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反馈评估

20、大学生就业指导包括哪些内容?

就业思想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道德修养、个人意识等;

就业心理辅导:择业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辅导; 就业政策指导:解说就业政策;学习劳动法规

就业信息指导:教会搜索和辨别信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 就业技巧: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商务礼仪、面试技巧。

21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如何进行?

创业者的素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科学文化素质:工具 性知识(计算机、外语);经济管理知识、创业行业知识;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较强的自信、创造性思维、创业意识、独立性、敢为性、克制性、适应性、承担风险的意愿。能力构成:领导协调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观察能力;学习能力;组建团队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

21、如何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营造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积极创建学术性社团组织;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思想道德的解惑者、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中介者、团队工作协调者。

把握学生思想特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日常观察法;个别谈心法;活动检验法;理论学习法

篇2: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笔记

辅导员工作基础

第一章 制度沿革

本章把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过程划分为“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阶段”、“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确立阶段”、“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阶段”和“高校辅导员制度新的发展阶段”四个部分。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阶段

一、中国军队早期的政治指导员制度

(一)黄埔军校时期的政治指导制度

辅导员的前身,或者说最早的称谓,是“政治指导员”,它来源于黄埔军校时期的政治工作制度

黄埔军校时期的政治工作制度要求在各学生队中设“政治指导员”,其主要职责包括:考察各部队政治教育与各种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与影响;调查各部队军官学生对政治教育与各种政治工作的意见;调查各部队军纪状况及临时发生的各种重要问题并报告政治部等。

(二)党领导下的军队政治指导员制度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在起义部队中首先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并在各军、师设党代表和政治部,团、营、连设政治指导员。

二、新中国成立前的高校政治指导员制度

从1930年初红四军将随营学校改为闽西红军学校开始,红军建立许多红军学校,我国高校政治指导员制度得以逐渐形成,同时孕育了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

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校政治指导员制度

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多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展开,如:组织师生参加土改,进行反封建教育;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等。

四、高校辅导员制度萌芽阶段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红军学校的陆续创办,孕育了高校辅导员制度萌芽的最初条件,而红军学校的政治指导员制度延续的是我国军队早期的政治指导员制度。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确立阶段

一、高校政治指导员制度的退出

1952年,政务院批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议,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并提出为加强全国工学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各工学院有准备滴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大学生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

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的退出

1953年。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率先提出并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

三、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逐渐形成和确立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许多政治辅导员被批斗、游街,被打成“黑爪牙”“保皇派”,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政治辅导员制度实际上被取消了,1978年以后,我国高校

辅导员制度才得以恢复和继续发展。

四、高校辅导员制度确立阶段评价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确立,从1952年提出到1966年基本完成,其发展演变过程仍然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的。特点:(1)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党组织加强对高校领导的一项政治人物、、、、(2)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模式由兼职向专职过度。

(3)随着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 队伍建设的不断健全,诞生了我国第一个高校辅导员的正式工作条例——《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它巩固了高校政治指导员工作制度,规范了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形成和确立。

第三节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快速发展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也正是在这时期,有些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创新,力图寻找一种全新更有效的工作模式。

三、20实际90年代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四、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新的发展阶段

一、时代背景和新的挑战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职责

(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工作要求和职责的规定

(二)对辅导员职责的进一步明确和说明

四、高校辅导员制度新发展阶段评价

第二章 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为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方向性要求

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三、思想教育方法论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采用的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科学体系,解决“船”与“桥”的问题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辅导员工作的教育基础

一、“以人为本,全身心和谐发展”原则与辅导员工作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概括地说就是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承认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肯定人的价值。确立人的主动性,重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身心和谐性,并期望通过教育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原则与辅导员工作

三、“生活及原则,教育即生活”原则与辅导员工作

对于辅导员工作而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的养成,更是一种关乎人生、社会和生活道路的指引和发展

四、师生双主体和谐发展原则与辅导员工作

第三节 辅导员工作的心理学基础

一、辅导员要掌握学习规律,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二、辅导员要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个性化辅导

三、辅导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第四节

辅导员工作的管理基础

一、管理者的概念与辅导员工作

二、管理学的思想与辅导员工作

三、管理的原则与辅导员工作

四、管理者的素质与辅导员工作

第三章 角色定位

第一节 辅导员角色定位依据

一、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

一是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要做好服务育人工作

三是要开展深入细致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辅导员的工作定位

三、新形势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新要求

(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引起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发生变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二)信息社会的到来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面临挑战

(三)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加快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二节

辅导员角色定位

一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做好管理育人工作,切实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

首先,要当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其次,要坚持以贴近实际的原则开展工作。

二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首先用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其次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最后要切实担当好灵魂的工程师

三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做好服务育人工作,切实承担服务者的角色。首先要当好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师。其次,要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

最后,要做好大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节 辅导员角色的素质要求

一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挑战,包括价值多元化、知识多样化的挑战。二是对知识权威性的挑战 三是知识社会到来的挑战

要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永保生机和活力

一、政治强

二、业务精

三、纪律严

四、作风正

第二编

辅导员工作情境特征

第四章

对象行为分析

第一节

个体行为分析

一、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形态模式

(一)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分类

大学生个体行为可以分为政治思想行为经理行为、学习生活行为和道德行为。

(二)大学生个体行为的特质 1.主体性 2.双重性 3.规律性 4.现实性

二、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内因 1.个体态度 2.个体个性 3.个体知觉 4.个体学习5.个体动机

(二)影响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外因 1.宏观层面的因素

2.中观层面的因素 3.微观层面的因素

三、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动态特征

(一)低年级大学生的行为特征

1.行为活动的高模仿性

2.行为活动的暂时拘束性 3.行为活动的低自控型

(二)二、三年级大学生的行为特征 1.行为活动的能动性

2.行为活动的独立性 3.行为活动的差异性

(三)高年级大学生的行为特征

1.行为价值更趋科学

2.行为目标更加清晰 3.行为活动更加独立

四、大学生个体行为引导

(一)思想引导

(二)目标导向

(三)行为指引

第二节 群体行为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正式群体

1.目的性

2.可塑性 3.计划性 4.可控性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1.群体规范的无形性 2.群体凝聚的感情性 3.核心人物的控制性 4.信息传递的畅通性

5.处事的偏激性

二、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阶段

(一)形成阶段

(二)整合阶段

(三)规范阶段

(四)运行阶段

(五)再生阶段

三、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形态

(一)群体行为的社会助长和社会堕化

(二)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三)群体行为中的从众与服从

(四)群体行为中的模仿与感染

四、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引导

(一)目标设定

(二)文化建设

(三)制度保证

第三节

大学生行为诊断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三)个案与普通相结合

二、大学生行为诊断的基本步骤

(一)诊断设计

(二)诊断实施

(三)诊断总结

三、大学生行为诊断的常用方法

(一)实地观察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比较判别法

(四)效能归因法

(五)活动诊断法

第五章

工作任务特征

第一节 工作任务的源端

一、应社会发展之需要

(一)为国家腾飞培养政治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为社会发展输送素质全面人才

二、应学校发展之需要

(一)维护学校的校园环境

(二)执行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培育学校发展的成果

三、应学生成长之需要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3.社会需要 4.成才需要

第二节

工作任务的形态

一、维护稳定

(一)维护社会稳定

(二)维护学校稳定

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政治局势和政治因素(2)治安安全(3)文化矛盾

(4)社会和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5)突发事件(6)日常纠纷

(三)维护学校稳定

二、促进发展

(一)促进学生发展 1.品德的发展

2.学业的发展

3.个性的发展 4.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学校发展

1.在培养教育学生中促进学校发展

2.在学生工作创新中促进学校发展

(三)促进自身发展 1.促进理论水平的提高 2.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3.促进人格魅力的形成

三、提供服务

(一)为学生服务

(二)为学校服务

(三)为社会服务 第三节 工作任务的特质

一、科学性与价值型的统一

(一)科学性

(二)价值型

(三)科学性与价值型的关系

二、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一)客观性

(二)主观性

(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

三、自主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一)自主性

(二)受动性

(三)自主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第六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支持系统

这一系统应该包括科学化的管理机制、规范化的选拔机制、专业化的培训机制、职业化的发展机制和综合化的考评机制。

第一节

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一、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辅导员队伍管理的观念创新和模式转变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动机制

这套运行机制包括聘用机制、培养机制、考评机制、植物普升等方面

四、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管理模式

五、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引人科学的竞争机制

六、建立规范化的选拔机制

(一)明确辅导员选拔目标

(二)树立科学的选拔理念

1.有利于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2.有利于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3.有利于将来向科学、科研岗位分流

(三)建立严格的选聘程序

(四)不断拓宽选聘途径

第二节 职业化的发展机制

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本含义

辅导员的职业化应理解为:

1.辅导员可以终身从事该行业,并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2.辅导员工作要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化职业,从业人员要有相应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3.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队伍赢具有规范的从业规范,有相应的职业化组织和职业标准等制度保证。

为避免走人认识和实践的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职业化不等于专业化 2.职业化不等于特殊化 3.职业化不等于终身化 4.职业化不等于独立化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队伍建设、机构设置、工作内容规划以及职业精神塑造 其一,建设职业化队伍 其二,设置职业化机构

其三,合理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其四,培养职业精神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第二,有利于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

第三,有利于辅导员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第四,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声望

四、辅导员队伍职业标准化

1.社会化与专门化 2.标准化与合法化 3.知识化与学术化 4.团体化 5.理念化 6.国际化

五、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更新工作理念,形成政策支持系统

(二)培育职业意识,形成精神支持系统

(三)健全教育体系,形成培训支持系统

(四)规范管理体制,形成管理支持系统

(五)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制度支持系统

(六)拓展职业空间,形成发展支持系统

第三节 专业化的培训机制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标准和条件

要达到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机构设置的独立化 2.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 3.人员的专业化 4.队伍建设的规范化

二、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三)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

(四)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

第一,高校辅导员作为专门从事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教师,即应当有学科背景的要求,同时也要掌握高等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拥有从事高等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第二,高校辅导员应当在国家指定的机构进行大学教师的专门教育和培训,拥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第三,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高等教育教师,其业务内容与其他教师有一定的区别,应当着重在培训过程中开展业务内容的培训。

第四、高校辅导员应当加强专业课程和专业学位建设

四、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内容

(一)常规工作内容培训

(二)规章管理制度培训

(三)辅导员能力培训

第三编

辅导员工作职责

第七章 思想引导

第一节 思想引导的目的和任务

一、思想引导的目的

(一)确立思想引导的目的的重要性

1.确立思想引导的目的是进行思想引导的基本前提,只有确立了思想引导的目的,才能明确思想引导的方向和任务,规定思想引导工作的内容。

2.确立思想引导的目的是提高思想引导工作动力的关键

(二)确立思想引导的目的的主要依据

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3.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三)思想引导的目的体系 1.思想引导的根本目的

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努力使大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思想引导的具体目的

二、思想引导的任务

思想引导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培育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节 思想引导的过程

一、思想引导的过程

思想引导的过程就是指辅导员把社会主义要求的思想观念,包括政治观念、思想方法、道德规范等,通过长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的引导,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完成两个“转化”的任务使大学生吧自身形成的思想意识转化为思想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二、思想引导过程的特点

(一)思想引导过程的社会性

(二)思想引导过程的实践性

(三)思想引导过程的同时性与灵活性

(四)思想引导过程的反复性

三、思想引导过程的主要环节

(一)确定具体目标,制定工作计划

(二)实施工作影响,促成思想转化

(三)信息反馈,评估控制

第三节 思想引导的内容

一、世界观教育

二、人生观教育

三、政治观教育

四、道德观教育

第八章 发展辅导

第一节 大学生专业素质发展辅导

一、了解学生学习成才的发展需要

首先,辅导员应抓新生入学之际对其进行一次系统的学习辅导教育,使之明确学习目的。其次,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做一个学习倾向的基本测评。最后,辅导员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专业发展潜能。

二、打造学生个性化的专业培养计划

首先,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做一个基本诊断。其次,帮助学生认识和形成自身的学习风格。再次,与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培养计划。最后,辅导员应起到督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和专业素养

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健康发展辅导

一、引导身体的健康缔造

(一)塑造健康的生活模式

其一,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重视作息时间安排。

其二,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内容、心态和表现。

其三,辅导员要了解大学生的饮食习惯,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辅导员还要引导大学生的远离吸烟、酗酒沉溺于电子游戏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要引导大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二)培养正确的健身观

(三)科学地用电脑

二、关心心灵的健康拓展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处世心态

(三)进行危机应对辅导

一方面,辅导员应协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协助学生及时排解日常的心理困扰,建立内部心理与外在环境适应机制。

三、拓展生命的维度

第三节

着眼大学生德性的持续发展

一、在日常德育中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德育的理念

三、着眼学生德性的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生活指导

第一节 时间管理

一、时间管理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

(一)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必要性

1.大学生生活中存在比较普遍的浪费时间现象 2.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计划性和监控性比较差 3.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1.不良的时间管理行为会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2.不良的时间管理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

3.时间管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时间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时间管理的内容通常包含这样的几个部分: 1.决定时间的耗费标准,选定目标,规定规划;

2.用分割与集中的方法来增加自由时间,使时间耗费日趋合理。

3.诊断自己时间的耗费情况,找出非工作行时间和浪费的时间,并尽量消除之; 4.应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定量使用时间,以提高工作时间的有效性; 5.对工作时间合理安排,进行控制。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

第二步:分别安排并管理各部分的时间。1.管理学习时间 2.管理工作时间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原则(1)时间的科学诊断。(2)时间的有效分析。(3)时间浪费的排除。(4)设定优先次序。

2.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方式方法

(1)供给毫无弹性:时间的供给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无法开源。(2)无法蓄积:时间不像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那样能积蓄、储藏,不论愿不愿意,我们都必须消费时间,所以我们无法节流。

(3)无法取代:任何一项活动都有赖于时间的堆砌,即时间是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源,因此时间是无法取代的。

(4)无法失而复得:时间无法像失物一样失而复得,它一旦丧失,则会永远丧失。花费了金钱,尚可赚回,但是倘若挥霍了时间,任务人都无力挽回。

第二节 身心健康

一、健康体魄

二、自我压力

三、环境适应

四、情绪调节

五、情感教育

六、人际交往

第三节 消费和理财

一、大学生消费和理财现状

二、合理消费

(一)合理消费 1.健康消费 2.文明消费 3.诚实消费 4.节俭消费 5.理性消费

(二)合理消费的技巧和方法

1.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 2.养成计划性购物的习惯 3.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

三、勤工助学、课外兼职,提高开源能力

四、合理理财

第四节 权益与安全

一、大学生的权益的内涵

(一)大学生权益的内涵

(二)大学生权益的类型(1)使用权(2)知情权(3)选择权(4)监督权(5)奖贷权(6)就业权

二、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大学生的安全防范问题

四、大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

(一)从应对突发事件的良知教育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性观、价值观

(二)从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教育入手,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冷静的头脑

(三)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锻炼入手,帮助大学生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方法

(四)要培养大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第十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大学习组织管理概述

一、大学生组织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大学生组织管理的内涵

大学生的组织管理,是指作为组织管理主体的辅导员,按照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以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工作或活动的布置、安排、指挥、协调、监督、咨询、服务等活动。

(二)大学生组织管理的意义 第一,大学生组织管理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第二,大学生组织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大学生组织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组织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大学生组织管理的目标 目标设定为:在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不断创新大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深化组织管理改革,改进组织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效能和教育影响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组织管理的任务 第一,大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

第二,加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

第三,加强大学生班级和生活事务的组织管理

三、大学生组织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大学生组织管理的原则

第一,理论与实践、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第三,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二)大学生组织管理的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第二,制度管理。第三,目标管理。第四,激励管理 第五,思想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

第一,学习适应指导 第二,学籍管理 第三,选课指导 第四,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学习发展的组织管理

第一,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做到知行合一。第二,处理好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一专多能。第四,处理好学业与就业选择之间的选择,做到有的放矢。

三、大学生终身学习的组织管理

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强化学生问题性、应用性学习意识。

第二,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节

大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

一、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

(一)社团和社团活动

(二)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 第一,严把审查关 第二,严把方向关 第三,严把程序关 第四,严把质量关

二、文体活动的组织管理

(一)文体活动的含义和意义

(二)文体活动的组织管理

三、社区活动的组织管理

(一)社区和社区活动的含义和意义

(二)社区活动的组织管理

四、勤工助学活动的含义与意义

(一)勤工助学活动的含义与意义

(二)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含义与意义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

第四节 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组织管理

一、奖贷勤助补的组织管理

(一)评优优先工作

(二)贫困生工作

二、安全教育与管理

(一)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一是,正视问题和研究问题。二是,传授安全知识 三是,强化安全意识

(二)严格学生安全管理,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干预 二是完善处理机制

三、班级干部组织管理

(一)精心选拔 一是,综合素质高。二是,工作能力佳。三是,学习成绩好。

四是,有责任心、讲服务、能奉献。能自律和能吃苦。

(二)注重培养 一是强化学习二是技能培训 三是方法指导 四是实践锻炼

(三)加强管理 一是制度有文化。二是工作规范化。三是队伍精英化。

第四编

辅导员工作实务

第十一章 党团组织和班级建设

第一节 党团组织和班级建设概述

一、党团组织和班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党团组织具有政治导向性和组织约束力 高校党团组织具有政治导向性。高校党团组织具有组织约束力。

(二)班级组织具有文化导向性和活动凝集力

二、新时期高校党团组织和班级的关系

党组织具有政治领导和统辖作用 团、班组织之间已形成互补合作关系

三、当前高校党团组织和班级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校教育改革引发的新问题 1.高校扩招导致辅导员工作负荷过重 2.学分制改革打破了集中统一的教育模式

(二)党、团、班组织内部的新问题 1.传统的党、团、班活动吸引力下降 2.团员先进性难以凸显

(三)教育主体变化引发的新问题

四、高校党团组织和班级建设的发展目标

第二节 发挥大学生党团组织的育人功能

一、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一)严要求、紧把关、处理好发展党员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二)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教育和培养工作

(三)加强党员的管理工作

二、以党支部工作为核心,发挥领导作用

(一)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决定党员教育是否有效的主要因素

(二)完善的学生党支部管理机制是确保党支部工作高校运转是保障

(三)辅导员桥梁作用是支持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后备力量

三、以团支部工作为抓手,突出服务和育人功能

(一)学生工作干部专业化,提升基层团支部工作能力

(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规范化,强化基层团支部巩固机制

(三)组织建设系统化,完善基层团支部保障机制

(四)学生活动建设多样化,体现基层团支部服务机制,服务于团员青年们的大学生活

(五)发展辅导员作用,处理好团支部与上级团组织的关系

四、以学生骨干为辅助、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助手作用

(一)重视学生党团骨干的选拔,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

(二)建立培养机制,逐步完善培养机制

(三)实行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奖励约束机制,严格学生骨干队伍的管理

第三节 构建高效班级管理的新体系

一、班级制度建设

(一)制度建设应遵守学校各项政策和规范,来成就小系统的规范性法制

(二)班级制度应力求有特色,与班级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与班级整体建设目标保持一致,与班级相符合

(三)班级制度体系要求全面、完善

(四)班级制度管理

1.班级制度的制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2.班级制度的建立是个渐进的过程 3.有力监督,保证班级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班级队伍建设

(一)理顺党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关系

(二)以班级制度为依据,实现班级队伍从选拔、培养到考核、监督的规范化运作 一是严格选拔,组建强有力的班委会、团支部队伍。

二是明确班委和团支部的职能分工,提高组织机构的工作成效。

三是做好授权,支持班团干部工作的自主性。四是注重对工作能力的培养 五是正确引导,加强监督 六是构建激励机制

三、班级事务管理

(一)找准定位,扮演自身角色 1.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大学事务 2.协助学校、院系开展工作

3.在开展各项班级活动中做好咨询与辅助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一要公开、公开、实现班级信息透明 二要减少阻碍,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模式

三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班级信息传递、共享、反馈的整体机制 四要重视信息反馈

四、班级文化建设

(一)从宿舍文化建设入手,营造班级物质文化

(二)以班风、学风建设为基点,班级活动为载体,塑造班级精神文化 1.开展有深度的班级文化活动 2.创造良好的班风、学分 3.逐步建立班集体自己

(三)构建民主机制,打造科学、民主的班级制度文化

第十二章 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节 校园文化概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突出校园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突出校园物质文化的熏陶作用,突出制度文化的引导作用,突出校园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二)校园文化的科学性

(三)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四)校园文化的丰富性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是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有利于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养成与提升将产生深刻影响。

(一)育人功能

(二)导向功能

(三)凝聚功能

(四)激励功能

(五)规范功能

第二节 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任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势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校园万化建设的方向

(二)高等学校多年实践探索为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经验:

1.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富有时代精神的原则,立足高校实际,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必须坚持校园文化重在建设的原则,立足高校实际,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中“春风化雨”班的浸润作用。

3.必须坚持高校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部署,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4.必须坚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校园文化培根固本的重要功能。问题:

(1)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全面,定位不准。(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缺乏个性。(3)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不突出,福神力不强

(三)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

1.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在我国迅速传播,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手机的普及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吧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第三节 校园文化建设实务

一、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1)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

(2)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

(3)制订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管理特别是考试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可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4)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

神,培育和建设廉政文化。

二、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1)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高级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2)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求科学构成合理的专家学者队伍,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

(3)要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家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

(4)要减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四、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1.网络 2.社团 3.社区

五、大力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1.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2.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 3.重视校园景观建设

第十三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有以下三个原则: 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3.人格的稳定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善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学习问题及其预防

(一)克服学习无助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注意力不集中及调适

(三)学习挫折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其预防

(一)社交恐惧症

(二)自我封闭,不愿交往

(三)渴望交往,但困难重重

(四)交往热火,但缺少知心朋友

(五)交往平淡,浮于表面

人与人交往的交往应遵循的原则:

(一)尊重原则

(二)真诚原则

(三)互利原则

(四)宽容原则

(五)理解原则

(六)信用原则

三、大学生情绪问题及其预防

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自卑

(二)抑郁

(三)焦虑

(四)冷漠

(五)愤怒

(六)嫉妒

1.觉察自己的情绪(what——我现在有什么情绪)2.了解情绪的原因(why——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3.缓和与转换情绪的方法(how——如何有效管理情绪)(1)放松法

(2)活动转移方法(3)眼泪缓解法(4)合理宣泄调节

四、大学生挫折问题及其预防

(一)与人际交往有关

(二)与学习有关

(三)与恋爱有关

(四)与生活贫困有关

(五)与求职就业有关

要正确应对挫折,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

(二)接受它、包容它

(三)积极转移注意力

(四)直面最坏的情况

(五)冷静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一、危机干预的概念

二、危机干预的措施

(一)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

(二)危机干预方法 第一,明确问题。

第二,保证受害者安全。

第三,强调与受害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无条件滴接纳受害者。第四,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第五,制定计划。第六,制定承诺。

第四节 大学生常见精神疾病

一、大学生神经症

(一)焦虑症

(二)强迫症

(三)恐惧症 1.强迫恐惧症 2.社交恐惧症 3.单一恐惧症

(四)躯体形式障碍

(五)神经衰弱

(六)癔证

二、大学生心境障碍

(一)躁狂发作

(二)抑郁发作

(三)混合发作

(四)环性心境障碍

(五)恶劣心境障碍

三、大学生精神分裂症

(一)感知觉障碍

(二)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1.妄想 2.被动体验 3.思维联想障碍 4.思维贫乏

(三)情感障碍

(四)意志与行为障碍

(一)偏执型

(二)紧张型

(三)青春型

(四)单纯型

第十四章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一节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概述

一、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基本概念

(一)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含义

1.他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心理、生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

2.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的能力的发展 3.它是一项专门化的工作,要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重视认识自我。

(二)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特点

首先,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不仅关注对个体已有发展成果的“盘点”。

其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关注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的提高

最后,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而不是被动地、即时地调整。

二、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一)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满足了大学生职业成长的需要

首先,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尽早理清成长思路。

其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职业成长中就业瓶颈的制约。最后,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和技能体系

(二)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另一方面,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目标定位

(一)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初级目标——了结性就业

(二)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中级目标——和谐性就业

(三)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高级目标——发展性就业

四、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一)按种类划分的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第一,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就业心理教育

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 第四,就业观教育 第五,礼仪修养教育 第六,特殊群体教育

(二)按年级划分的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五、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要面向全体大学生

(二)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要突出辅导重点 要突出辅导大学生把握好“三观”,即生涯发展观(生存、发展、事业)、职业价值观(事业与金钱、自我与社会、索取与奉献)择业策略观(全方位、多渠道、巧应对、慎选择)一是不要固守一步到位的观念

二是不要固守越具挑战性的职业越能激发潜能的观念 三是不要固守薪水是判定职业价值唯一标准的观念

(三)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要注重社会实践

(四)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要全员共同参与

第二节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

一、生涯理论概述

(一)生涯理论的发展 特性: 1.发展性 2.终身性 3.独特性 4.综合性

(二)生涯辅导理论概览

二、特质论及其辅导策略

(一)特质论的基本观点

(二)特质论的辅导策略

三、类型论及其辅导策略

(一)类型论的基本观点

(二)类型论的辅导策略

四、需要论及其辅导策略

(一)需要论的基本观点

(二)需要论的辅导策略

五、心理动力论及其辅导策略

(一)心理动力论的基本观点

(二)心理动力论的辅导策略

六、生涯发展论及其发展策略

(一)生涯发展论的基本观点

(二)生涯发展论的辅导策略

七、决策模式级辅导策略

(一)决策模式的基本观点

(二)决策模式的辅导策略

第三节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实务指南

一、如何开展大学生职业观教育 择业倾向主要有四个特点:

1.择业思想日趋成熟

2.择业动机突出自我发展 3.择业目标过高

4.择业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

(一)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育大学生正式待业,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三)教育大学生发挥专长,引导大学生树立基层去、到农村去的观念

二、如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与外在环境

(一)认识自我 1.兴趣

2.价值观

3.个人职业能力

(二)了解社会

1.对于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认识 2.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

三、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目标

(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要求

首先,要符合社会与组织需求,并适合自身的特点。

其次,目标高低要恰到好处,幅度不宜过宽,长短要配合恰当。最后,同一时期的目标不一多,而且目标要明确、具体。

(二)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设定职业生涯目标。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设计职业目标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设计目标。

最后,要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职业目标。

第十五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网络带来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突破,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掌握大量的政治课本以外的最新信息。

2.网络更带来了教师角色的突破

3.网络更带来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

二、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1994-1997年)

(二)成长阶段(1997-2001年)

(三)发展壮大阶段(2011年至今)第二节 当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还礼、服务、宣传的网络化,通过网络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搞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从“他”到“你”——教育双方地位的平等性

(二)从“灌输”到“对话”——教育活动的双向性

(三)从“一”到“多”——教育方式彰显个性化

(四)从“点”到“面”——教育对象的广泛化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内容包括:

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观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创造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理论性 2.客观性

3.针对性 4.实效性 5.可续性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

(一)构建网络信息亚传播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信息亚传播现象,是指:

在网络建设和应用比较成熟的高校社区。大学生在信息获取、网际交往以及休闲娱乐等行为上逐渐对校园网络媒介形成依赖。全力封堵“黑色的” 坚决删除“黄色的” 着力疏导“灰色的”

(二)坚持主题网站和综合性门户网站齐头并进,有效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三)按照“多层次、双主体、高标准”的原则,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管理”与“教育”职能相结合 2.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3.“专业化”与“专家化”相结合

(四)牢牢把握舆论控制权,建立基于网络的舆论危机管理机制 1.把网络引发的舆论危机的应对作为学校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2.建立常设的网上舆论动态调查机构,负责基于网络的思想动态跟踪调研,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思想动态进行实时监控,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尤其是网络“隐性”群体的最新发展情况。

3.形成和完善舆论危机的信息收集、危机识别、发展预测、决策和处理五个工作环节,既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讲舆论危机处理在萌芽状态,又要避免对非危机性事件反应过于强烈。

4.要健全及时、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机制。以具有公信力的权威信息媒介来引导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获取。

5.要建立舆论危机管理数据库,协调有关力量,加强对舆论危机事件的兴致、特点、类别、规律以及心理变化的研究。

(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

第三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转的整合性不够

(二)有些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网站内容较为枯燥,缺乏凝聚力、感染力和引导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知名度较低,与知名网站的连接不够

(四)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较为缺失

二、网络新时代带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新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1.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观念系统的积极影响 一是网络信息获取的快捷性

二是网络交际的全球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球眼光 三是丰富的网络信息可以培养大学生具备多元知识

(2)网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3)网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网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1)网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2)网络提供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3)网络拓展了教育空间

(二)网络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对高校思想教育者的主导性产生冲击

2.网络对高校思想教育对象——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1)网络传播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冲突的主要原因。

(2)网络传播影响爱你过来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健康的距离和人际交往。3.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挑战 4.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第十六章

高校学生危机预警与应对

第一节

辅导员与高校学生危机

一、危机与高校学生危机的概念

高校危机是指危机高校及其利益相关生存与发展的突发性、灾难性的时间或状态

二、高校学生危机的类型

1.从危机的引发源头看,高校学生危机分为内源型危机、外源型危机和混合型危机。2.从危机影响的范围大小看,可分为个体性危机和群体性危机。3.从危机的诱因来看,可分为自然性危机和人为性危机。4.从危险程度看,课分为轻度危机、中度危机、重度危机 5.从危机形成模式看,可分为日常危机和意外重大危机。

6.从危机产生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突发性危机和渐进性危机。大学生常见的主要危机问题划分为五类: 1.大学生日常行为危机 2.适应和发展性危机 3.身心健康危机 4.意外身故危机 5.群体性的危机事件

三、高校学生危机的特征

1.意外性和突发性 2.普遍性和不确定性 3.危害性和建设性 4.程序性和非程序性

四、高校学生危机的预警与应对

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有两点: 1.危机的预警与预防环节 2.危机的应对和处理环节

五、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危机预警与应对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辅导员与高校学生危机的预警

一、充分认识高校学生危机预警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时刻树立三个基本观念: 1.“防不胜防也要防”的观念 2.“管了没用也要管”的观念 3.“说了不听也要说”的观念

二、开展高校学生危机预警的工作方法与技巧

1.加强日常教育,从根本上予以预防 2.关心、爱护学生,密联系学生

一是完善日常工作机制,保证联系渠道的畅通 二是建立间接了解学生情况的渠道

三是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了解学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3.重点关注“特殊学生”,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一是思想偏激的学生 二是心里脆弱的学生 三是经济困难的学生 四是学业困难的学生 五是学籍异动的学生 六是生活独立的学生 七是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 八是择业有困难的学生 九是网络成瘾的学生

十是患有重大疾病活慢性疾病的学生

第三节 辅导员与高校学生危机的应对

一、高校学生危机应对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依法处理的原则 3.迅速反应的原则 4.科学处理的原则

二、辅导员开展学生危机应对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第一阶段:迅速介入,稳定局面 第二阶段:配合大局,开展工作。辅导员开展此类工作时,应注意三点:

一是要一妥善解决危机为根本目标,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着目标展开; 二是要有大局观念,三是要注意工作细节,把工作做细、做实 第三阶段:处理善后、总结反思

第五编

辅导与工作方法与艺术

第一节 谈心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谈心教育法的基本概念

二、谈心教育法的地位及作用

(一)有助于帮忙学生解决问题

(二)有助于增进交流,促进师生情感

(三)有助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三、谈心教育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谈心教育法的主要内容特征与基本类型

一、谈心教育法的主要特征

(一)针对性

(二)灵活性

(三)互动性

二、谈心教育法的基础类型

第三节 新时期谈心教育法的实施

一、掌握谈心教育法的实施原则

(一)明确的目的原则

(二)严格的保密原则

(三)平等的尊重原则

二、完善谈心教育法的步骤

一是了解情况

二是建立对话机制,获取信息 三是分析问题 四是解决问题

三、网络谈心的运用

第四节 谈心教育法的艺术

一、时机、场所选择的艺术

二、心理换位的艺术

三、倾听的艺术

第十八章 主题教育法及艺术

第一节 主题教育法的内涵

一、主题教育法的基本内涵、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

(一)主题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主题教育法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主题教育法,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主题教育法的基本类型

(三)主题教育法的基本特征 第一,明确的导向性 第二,广泛的参与性 第三,突出的实践性

二、主题教育法在辅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思想教育活动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

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1.整合作用 2.凝聚作用 3.指引作用

引导主要体现在: 一是目标指引 二是政策导向 三是舆论导向

第二节 主题教育法的理论基础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第三节

主题教育法的组织实施

一、实施主题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一)要主题鲜明

(二)要贴近学生

(三)要具有时效性

二、主题教育法的一般步骤

(一)确立主题

(二)主题教育的策划 1.确立目标 2.提炼内容 3.选择方法

(三)主题教育的组织

(四)总结评估

三、学生日常主题活动导航

(一)新生入学主题教育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主题教育

(三)毕业生离校主题教育

第四节 主题教育法的运用艺术

一、辅导员要注重“变化”的艺术

二、辅导员要懂得“放手”的艺术

三、辅导团要讲究“调控”的艺术

四、辅导员要追求“品牌”的艺术

第十九章 榜样教育法及艺术

第一节 榜样教育法的内涵

一、榜样教育法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二、榜样教育法的特征

(一)榜样教育法具有直观形象性

(二)榜样教育法具有长期广泛性

(三)榜样教育法具有现实生活性

三、榜样教育法的地位和作用

(一)榜样教育法的示范性

(二)榜样教育法的激励作用

(三)榜样教育法的启迪作用

第二节 榜样教育法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激励理论

三、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节 榜样教育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实施及艺术

一、榜样教育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一)选取榜样

(二)整合榜样

(三)培养榜样

(四)树立宣传榜样

二、榜样教育法的基本实施

(一)紧跟时代主题,以理想人物为榜样的教育

(1)榜样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以及榜样人物为什么会有这些优秀品德,这些优秀品德有什么社会意义,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表面的模仿上,而是自觉地吧高尚的道德精神体现到自己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

(2)榜样教育应注重针对性(3)榜样教育应注重典型性

(4)在树立先进学生的事迹作为榜样时,应注意真实性。

(二)聚焦身边典型,以朋辈为榜样的教育

(三)恪守职业准则,以教师(辅导员)为榜样的教育

三、榜样教育法的艺术

(一)应多元化发展要求,多层次选取榜样

(二)拓展宣传途径,恰到好处地教育

(三)优化激励环境,用氛围塑造人 首先,要搭建榜样学习的平台。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最后,要巧用激励艺术,构建榜样环境。

篇3: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笔记

1 强化理论涵义及分类

1.1 强化的基本涵义

强化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对一种行为后果的肯定或是否定,这种对行为后果的肯定或否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这种行为是否在未来还会重复发生。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用过去的经验来解释,人们会通过对过去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学习,来影响将来的行为,是“反应—刺激”模式。

1.2 强化的分类

根据强化的性质、目的不同,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通过某种强化物,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增大,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如给予奖金、表扬、改善人际关系等;负强化就是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小,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消退甚至丧失。如批评、处分等。

2 强化理论的激励原则

2.1 时效性原则

强化是通过强化物发生作用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发生后,强化出现得越早越及时,那么好的行为重复出现和不好的行为减少出现的概率都会提高,反之,给予强化的时间间隔过大,则会使强化效果大打折扣。强化的时效性分为强化本身的时效性和对强化反馈的时效性。

2.2 适应性原则

当代大学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受时代特点、现实社会环境影响,他们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认知也较为完整,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突出,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自控能力不强;但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较为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喜好程度、接受程度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强化物,因人而异,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激发大学生的潜力。

2.3 多样性原则

大学生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往往需求的强化物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强化物的选择上,要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根据大学的不同需求,因人而异,运用不同的搭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激励,在强化物的稀缺性和独特性上下功夫,组合搭配来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激励效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 高校辅导员的强化策略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可塑造的,而其塑造手段主要通过强化来进行”。塑造人是高校教育的初衷,更是辅导员工作的目的。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辅导员经验,结合强化理论得到以下工作策略。

3.1 合理选择,正负结合

合理选择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强化过程中必须合理选择强化物,合理选择强化时间。在强化物的选择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强化物大小、种类、搭配,强化方式、强化程式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调节。首先要根据高校教育目标和规章制度确定选择要强化的行为,然后根据大学生的行为结果来选择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比如,违反校纪校规,选择负强化;取得优异成绩使用正强化。其次,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复杂个体,要针对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恰当的强化物。辅导员可以设计“强化表”,进行尝试,常用的方式就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搭配。在强化时间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做到及时有效,不能拖延,例如,发现学生有逃课等违反校规的行为,辅导员应及时反应,了解情况并做出处理,第一时间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否则就这一行为就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学生本人也会产生投机心理。

正负结合要求辅导员把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熟悉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有明确的判断,对于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大学生角色要求而发生的行为,施以正强化,增加行为的发生概率,对于不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大学生角色要求而发生的行为,进行漠视或者给予负强化。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强化时,要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把正强化和负强化结合起来使用,要对大学生实行恩威并举,把握胡箩卜加大棒的基本原则,但必须注重强化物与行为关联的结果,尽量避免强化方式不恰当,避免出现类似于“会哭的孩子有奶喝”、避免越禁止什么行为,这类行为反而更流行的问题。

3.2 整体考量,普遍强化

整体考量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整体把握班级或者学生组织,不能只对学生所表现的不良行为进行负强化,更不能只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正强化,必须整体考量,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积极上进的与人环境,不能使强化产生相反的效果。

普遍强化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看到所带班级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同时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不足。有的学生学习会很努力,学习成绩好,但活动参与不积极;有的学生体育素质特别好,在各种体育活动中表现突出,但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学生组织社交能力强,在学生干部中表现优秀,但学习不够努力等。根据笔者个人的辅导员工作经验,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帮助学生发扬自身优点,摈弃自身缺点,真正让学生成长并变得强大自信员。因此,辅导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对每个学生进行强化,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愉快成长。

3.3 渐进强化,持续不断

强化的渐进性是指对行为强化的力度要有层次性,保持强化的渐进状态,不要一次兜底,让同学们保持一种期望状态。斯金纳认为,对难度不同的行为应给予不同力度的强化。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同样的行为,将强化物按程度,分几次给予强化,这样的效果比一次给予同量的强化物效果要好的多。但是,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期望要适度,不能设置不切实际的标准,或者大学生根本达不到的标准,要遵循“跳一跳,摸得到”的原则,如果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标准定的过高,难以达到,被管理者会对强化失去信心,从而不会出现下次的行为。

一段时间后,随着强化效果的不断消退,因为有前面的强化作为基础,只有当给大学生的强化升级后,才会达到持续的强化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经常变换刺激方式或者刺激量、寻找新的刺激点,才能保持强化效果一直持续下去,如果只是按照以前的老办法、老招数,讲大道理,谈大人生,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结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同时,人的行为并非一次性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连续形成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行为强化应具有持续性,要以分层次连续接近的方式进行强化,不要单纯追逐一步到位。

4 结语

大学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与辅导员的合理强化有关,辅导员要根据大学出现的问题设定强化物,进行适度强化,要不断完善所带班级激励机制和措施,精炼问题,改善强化环境,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M].陈维纲,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笔记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要提高工作的效果,必须了解和针对学生的动机和需要。在研究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模型。了解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学生日常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的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要对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不仅包括早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还包括晚年提出的超越性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五个层次组成,类似于金字塔形排列,最底层是生理需要,然后依次是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优先的。当代大学生可以说衣食无忧,国家的奖、勤、助、贷政策也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保障问题。但在生理需要中,性心理需要是特殊的生理需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现代社会人们谈婚论嫁的年龄远远晚于性生理成熟的年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而他们具有强烈的性意识。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中的性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累压抑,如果不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加以释放、宣泄和升华,人就会产生烦躁情绪,进而产生焦虑,影响健康的学习生活。“力必多”可以以直接的方式加以宣泄,如谈恋爱,参加晚会、舞会等,也可以以间接方式,如参加体育比赛,积极健身,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等加以升华。否则大学生就会将郁闷和烦躁投入虚拟世界加以宣泄,这也是大学校园里网络成瘾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大学生性心理需要不要谈虎色变,应该积极加以引导,教育他们如何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如何获得优秀的学业成就来提升自我,如何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凸现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品位和个人修养,而不要在空虚无聊中寻求所谓情感慰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高校辅导员带领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如保持生命、财产、职业、心理的安全,是出于免于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绪波动。大学生中的安全需要问题主要是对学业成绩能否合格的担忧和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职业安全焦虑。高校辅导员对学生适当进行学业成绩和就业形势等忧患意识的教育是必要的,适当的焦虑能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从而促进他们好好学习专业课程,积极拓展综合素质。但是过度的安全焦虑也会带来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平时很努力,但是学习方法不当,考试“挂科”严重,这对学习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辅导员需要和他们耐心交谈,降低他们的安全焦虑,并帮助他们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让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在课程学习方面多帮助他们。不少学生存在考试焦虑,对于他们正常的水平发挥十分不利,也需要加以疏导。过分的就业焦虑往往导致学生心情灰暗、失眠,甚至对前途丧失信心,这在贫困学生身上体现得较为严重。需要辅导员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使他们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是当代大学生毕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只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先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然后再谋求发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减轻少数学生过度的职业安全焦虑。

3,爱和归属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在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是非寄宿生,进入大学以后,4~6人同住一个宿舍。由于个性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再加上他们原来是家庭的中心,自我中心主义使他们不能换位思考,彼此间缺乏包容,由于沟通不良造成的人际冲突的案例不胜枚举。再加上大学生的经济条件迥异,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自我感觉优越,而贫困生可能自卑敏感。高校辅导员要特别重视宿舍里的人际交往障碍,这是一个固定而狭小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如果出现交往不良情况,学生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惹不起也躲不起”,心理压力很大,会对学习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酿成悲剧,“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因此,辅导员要利用班会,深入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学会相互理解,善于换位思考。对于已经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则要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原理加以疏导,严重的需要介绍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治疗。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服务三种角色功能的统一体,学生期望辅导员能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为提高工作效果,辅导员在保持原则性的前提下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满足了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4,尊重的需要

尊重需要是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良好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拥有良好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信心。反之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人的尊重需要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合理使用赏识教育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赏识教育在处理表扬和批评的关系上主张以下三原则:先表扬后批评;表扬多于批评;批评之后一定要有表扬。通过表扬肯定满足了学生的尊重需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获得较好的自我体验,再通过批评指出学生的缺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两个自我发生冲突,从而促进缺点的改正。任何情况下辅导员必须清楚:批评不是为了贬低。如果批评导致了学生的自我评价降低,不仅难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会使学生自暴自弃。在后进生转化问题上好比中医治病,对自我评价较高的同学,可以直接采用批评的方法,直接针对“病灶”“下药”;对于自我评价较低的同学,先要“固本培元”,发现学生优点,通过表扬给予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自我评价提高了,“正气”就会上升,“病邪”自然慢慢消退。

5,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从字面上容易被误解为自我中心主义,马斯洛一再告诫世人不要产生这种误解。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之后,往往还关心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无社会价值。前四个层次的需要是缺失性需要,缺少了人会感到不幸福,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成长性需要。满足了缺失性需要的人可以避免不幸福,但是人会感到精神上的迷茫,只有满足了自我实现需

要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因此,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职业生涯的安全感;第二个层次是职业生涯的胜任感;第三个层次是职业生涯的价值感。职业生涯的安全感是满足职业安全需要的,可以在毕业后2~3年时间内实现;职业生涯的胜任感是满足爱和归属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的,可以计划在大约毕业后3-10年内实现;职业生涯的价值感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需要整个职业生命甚至更长时间的付出。

二、超越性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之后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理论把人的需要看成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也反映了需要和行为的关系。但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之后也受到了很多质疑:人的需要真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发展的吗?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一大批杰出人物自己已经丰衣足食了,却要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这些本能需要都难以满足的情况下自我牺牲?人类社会的一大心理现象即精神信仰现象也是需要层次理论难以解释的。因此马斯洛将研究兴趣投向了古老的东方,“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伦理文化给了他很大的启示。晚年马斯洛修正了需要层次论,提出超越性需要理论。具有超越性需要的人特别关注存在的基本价值,如真理、自由、完善、美、善良、正义、公平、人类未来等方面。马斯洛认为,这种超越性需要与其他基本需要一样,具有“类本能”的性质。所谓“类本能”,是指人类的基本需要既有与本能相似的一面,又有与本能不同的一面。“Instinctoid”(类本能的)这个词,是马斯洛自己造的,由“Instruct”后面加上后缀“old”构成。“oid”的含义是“类似的”“相象的”“稍弱的”等。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类本能的,它们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它们的满足与表现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需要的层次越高,与先天遗传的联系越弱,对于后天环境的依赖越大。超越性需要在一般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是对人类中的杰出分子而言,这种超越性需要更加强烈,普通人在他们的感召下也会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如革命战争年代,千百万革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推翻旧世界,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不畏艰险,不惧牺牲。当然这种超越性需要也可能被独裁者或邪教势力引向反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篇5: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读书笔记

龙泉特校 张海燕

本书总共有七章。第一章为创造性戏剧之基本概念。第二章为创造性戏剧与儿童发展。第三章为创造性戏剧之课程。第四章为创造性戏剧之教学。第五章为创造性戏剧初阶课程———肢体与声音之表演与应用。第六章为创造性戏剧进阶课程——故事戏剧。第七章为结论与建议。

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即席自发的教育性戏剧活动。通常有一位带领着,利用戏剧活动如剧场游戏、肢体声音活动、默剧动作、即席口语对话,以及故事或诗的戏剧化等技巧,引导一群参与者去想象、体验以及反省人类的生活经验。

本书是针对创造性戏剧之理论基础做综合整理,包含:

(一)创造性戏剧与相关戏剧活动之名词与定位问题;

(二)创造性戏剧之基本内容探讨;

(三)创造性戏剧对儿童发展之贡献;

(四)创造性戏剧与自发性戏剧游戏之比较分析。另外,在实务课程、教学研究的部分包含:

(一)戏剧课程之模式研究;

(二)戏剧教学与教室经营之行动省思;

(三)戏剧初阶课程之行动省思;

(四)戏剧进阶课程——故事戏剧之行动省思。

通过阅读本书,笔者对创造性戏剧之教学这部分内容深有感触,这部分内容也是教育戏剧老师必须了解的内容,先将其内容总结以及归纳如下:

一、教师与儿童的关系

对于任何一个教师而言,在带领戏剧活动时,最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在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彼此信任且尊重的关系。唯有在这个前提下,一个团体的成员才能毫无保留地针对个别或他人所关心的议题进行讨论与沟通。教师与幼儿关系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适当真诚地鼓励。2.接受及反映幼儿之情感与想法。3.表达教师自己的感觉。4.接受创意的限制及模仿的行为。5.接受自己的错误。

篇6: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笔记

西南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根据《公约》的规定,发盘和接受的生效采取().投邮生效原则.签订书面合约原则.口头协商原则.到达生效原则 正确答案:

2.样品买卖时,如果合同中无其他规定,那么卖方所交货物().可以与样品大致相同.必须与样品大完全一致.允许有合理公差

.允许在包装规格上有一定幅度的差异 正确答案:

3.()不属于贸易保护的措施.出口补贴.降低进口关税.外汇倾销

.用各种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 正确答案:

4.()不属于贸易保护的措施.出口补贴.降低进口关税.外汇倾销

.用各种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 正确答案:

5.在交易磋商的四个过程中,从法律上被称为“要约”的是指()这一交易过程。.邀请发盘.报价.还盘.接受 正确答案:

6.按照货物重量,体积或价值三者中较高的一种计收运费,运费表内以().M/W.M/W or.Vl..Vl.Opn

谋学网

正确答案:

7.就卖方承担的费用而言,下列术语排列正确的是().O>R>I.O>I>R.I>O>R.I>R>O 正确答案:

8.首先提出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是().大卫.李嘉图.俄林

.亚当·斯密.李斯特 正确答案:

9.《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卖方承担义务最大的术语是().I.IP.P.U 正确答案:

10.“仓至仓”条款是().承运人负责运输起讫的条款.保险人负责保险责任起讫的条款.出口人负责缴获责任起讫的条款.进口人负责付款责任起讫的条款 正确答案:

11.中国甲公司与美国美利公司签订了一出口红枣的合同,合同约定货物品质为三级,信用证支付。交货时甲公司因库存三级红枣缺货,便改装二级货,并在发票上注明货品二级,货款仍按原定三级货价格计收。在办理议付时,银行认为发票注明该批货物的品级与信用证规定的三级品质不符,因而拒绝收单付款。美利公司认为该货有特殊用途,因而不能接受甲公司所交的二级货,并主张甲公司应承担未按合同规定交货的责任。下列表述哪些不正确的是()?

.银行可以发票与信用证不符为由拒绝收单付款

.甲公司所交货物品级比合同规定的高,甲公司不应承担任何责任.本案信用证的受益人为中国甲公司 正确答案:

12.中国甲公司与美国美利公司签订了一出口红枣的合同,合同约定货物品质为三级,信用证支付。交货时甲公司因库存三级红枣缺货,便改装二级货,并在发票上注明货品二级,货款仍按原定三级货价格计收。在办理议付时,银行认为发.银行可以发票与信用证不符为由拒绝收单付款

.甲公司所交货物品级比合同规定的高,甲公司不应承担任何责任.本案信用证的受益人为中国甲公司 正确答案:

13.保护贸易理论的代表人有()

谋学网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俄林.凯恩斯 正确答案:

14.发盘的撤回与撤销的区别在于().前者发生在发盘生效后,后者发生在发盘生效前.前者发生在发盘生效前,后者发生在发盘生效后.两者均发生在发盘生效前.两者均发生在发盘生效后 正确答案:

15.按照《2000年通则》的解释,I与R的主要区别在于()。.办理租船订舱的责任方不同.办理货运保险的责任方不同.风险划分的界限不同

.办理出口手续的责任方不同 正确答案:

西南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在线作业二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发盘即使是不可撤销的,也可以撤回.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当信用证对是否允许转运问题上没有作出规定时,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则卖方可以中途转运.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3.实际业务中常将I称作“到岸价”,这就是说按I术语成交时,卖方承担将货物运达目的港之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4.在出口贸易中,为了明确责任,最好采用既凭样品买卖,又凭规格买卖的方法成交。.错误

谋学网

.正确 正确答案:

5.凡被保险人或其代理人为防止被保险标的扩大损失而采取抢救行为所支出的一切费用,不论其数量多少,保险人均应一律给予补偿。.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6.某外商来电要我提供芝麻一批,按含油量45%,含水分12%,杂质3%的规格订立合同,对此,在一般情况下,我方可以接受。.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7.航空运单代表货物所有权,可以通过背书转让.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8.对外贸易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并且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若干倍.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9.由于在不同时间、不同港口将货物装在同一航次同一条船上,故应算作分批装运。.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0.根据<2000年通则)的解释,采用术语成交,如果交货地点在卖方所在地,卖方要负责将货物装上买方安排的承运人的运输工具,才算完成交货义务。.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上一篇:2017考研:二战考生处理档案的流程方法下一篇:建设畜牧水产大县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