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2024-06-19

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标准(精选6篇)

篇1: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速写》《工业设计工程基础》《素描II(设计素描)》《二维构成》《三维构

成(工业)》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速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专业速写

英文名称 Speciality sketch 课程代码 1261026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学 分 2 总 学 时 36 先修课程 素描、透视原理等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采用课程作业形式评定成绩,结课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课程概要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从绘画基础过渡到设计基础的桥梁课程,在本课程教学中介绍了专业速写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专业速写的特点、作用和意义以及与绘画速写的区别;并通过具体课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单线速写、线面结合、综合技法速写的工具和方法,同时分析了设计速写中常见的弊病。教学目的及要求

专业速写是工业设计的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速写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扩展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而编写的,主要介绍产品速写,并且对不同工具的用法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一部分是附图,提供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快速表现图稿,供学生学习时参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手绘表现技法教程》王亦敏、张海林 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思维的再现》 周波、林璐 主编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关于专业速写(2学时,了解)

了解专业速写是一项集科学和艺术为一体,以产品为对象,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经济规律为手段,是专业基础课。

1.1 设计速写在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透视原理

重点:专业速写的基本概念、包括哪些作用。第二章 单线速写(2学时,理解)

以单线为基本训练的教学环节。2.1 单线速写的工具 2.2 单线速写的基本方法 2.3 形态的过渡及处理 2.4 单线速写弊病的克服 2.5 速写从何处下笔

重点:单线速写的基本方法,形态的过渡及处理。

第三章 线面结合的速写(2学时,掌握)

在单线训练的基础上加入明暗关系增加空间感。

3.1 工具及适应范围 3.2 明暗调子及其表达 3.3 排线的综合运用 3.4 排线的练习

重点:掌握线面结合的基本要求,介绍明暗调子及其表达的运用,进行排线的练习。第四章 综合速写(6学时,掌握)

专业速写就是综合速写的诸多因素,然后选择最佳的组合方式。

4.1 彩色铅笔的基本用法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4.2 马克笔的加入

重点:了解彩色铅笔的基本用法及马克笔画法的知识

第三章 块面速写的基础知识(12学时,掌握)

块面速写是对产品特征及表现方法的综合性练习的重要环节。

5.1块面速写及表现方法 5.2块面速写造型关系 5.3块面速写的构成和造型规律 5.4速写训练 5.5速写工具 5.6速写训练的方法 5.7产品快面速写训练步骤

重点:头部的构成和造型规律,手、脚的结构和造型规律,人体的构成关系及造型规律,人物半身像和全身人像速写要点。

第四章 产品专业速写(12学时,掌握)

产品专业速写是进入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

6.1 产品专业速写的目的和内容 6.2 产品专业速写的要求和特点 6.3 产品专业速写的工具 6.4 综合产品专业速写技法

重点:产品专业速写的目的和内容,综合产品专业速写技法。

总学时:36学时 教学时数(授课36学时)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课上作业、课上辅导。

1.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以结构为主的观测对象,独立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分析、达到认识和掌握,现场辅导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

2.教学辅助资料 产品设计CAI教学软件。

3.习题课、课外作业、答疑和质疑(1)习题课:安排单线速写,线面结合的速写、综合速写,产品速写

(2)课外习题

进行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家电器具为主的产品专业速写的练习

(3)答疑和质疑

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对每个学生根据其绘画特点进行答疑或质疑。

4.课程设计

课上专业速写练习时间为三周,以学生课堂设计教师辅导教学为主,学生可以按教师给定的内容或自选的命题进行速写练习。

要求:线条速写练习20张、线面结合练习10张,块面速写练习10张。

5.考试环节

采用课程作业的形式评定成绩。结课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执笔人:王亦敏

《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工业设计工程基础

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Degin 课程代码 1261036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学 分 4 总 学 时 64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设计概论、人机工程设计,大学物理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考试课;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概要

设计工程学基础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将设计理念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向学生讲授工业设计过程中对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相关工程技术的学科结构体系。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要旨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相关工程技术的学科结构体系,了解和掌握其基本术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及积极关注科技领域动态与发展的习惯,搭建与工程技术人员有效交流的知识平台。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1]《设计工程学基础》江建民 蒋娟 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

[1] 《产品设计工程学基础》 刘立红 主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电路》 徐熙文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材料的力学性质(8学时,掌握)

第一节 零件的受力与应力(6学时,掌握)1.物体的受力与约束 2.构件的内力与应力 3.材料的力学性质

4.温度与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安全系数与许用应力 6.应力集中 教学要求:

1.掌握力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几种约束、分析物体受力的基本方法。

2.了解构件的受力及截面法求解构件的内力。3.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质及温度与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掌握安全系数与许用应力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构件的强度和刚度(2学时,理解与掌握)

1.概述

2.等截面杆件的强度

3.等截面构件的多种载荷形式联合作用时的强度问题

4.刚度概述

重点:了解构件分类、结构和工艺与强度和强度的关系

第二篇:材料各论(18学时,了解、掌握)第三章 金属

1.概述 2.认识金属 3.常用金属材料特性 4.金属材料成型工艺 5.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工艺

重点:掌握金属的基本特性、常用金属材料特性,了解金属材料成型工艺。

第四章:塑料(3学时,了解、掌握)

1.认识塑料

2.常用塑料特性及应用举例 3 塑料成型加工工艺 4.塑料的二次加工

重点:了解塑料分类,掌握塑料的一般特性及其应用,了解塑料成型加工工艺。

第五章:木材(3学时,了解、掌握)1.原木与原木的加工 2.人造板与板式家具

重点:了解原木的分类与构造,原木的力学性质,原木制品的加工工艺。第四篇 机械基础

第六章:机构与动态设计(6学时,掌握)

1.认识机构 2.机构的应用举例

3课堂上进行学习交流,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谈论历史大家的观点。

重点:掌握基本机构类型,了解机构的应用。第七章:期中教学测验(2学时,掌握)

1.通过开卷论文形式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第五篇 电器基础(30学时,掌握)

第八章:直流电路和基本元器件(4学时,掌握)

1.直流电路 2.导体和绝缘体 3 电池

重点:掌握直流电路基本物理量、电路的三种状态,串并联电路及其应用。第九章:正弦交流电(3学时,掌握)

1.概述

2.交流电路的参数 3.三相交流电路

重点:掌握频率、周期、幅值有效值等基本概念及三相交流电路原理。

第十章: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3学时, 掌握)

1.磁路概述

2.磁导率与铁心线圈电路 3.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 4.变压器 5.电磁铁

掌握:表征磁场特性的物理量,磁导率与磁性材料性能,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第十一章:电机(4学时,掌握)

异步电动机 同步电动机 直流电机 控制电机

重点: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直流电机、控制电机的工作原理。

第十二章:电气测量、显示和控制(4学时,掌握)

电气测量 电气量的显示 电器控制

重点:熟悉电器测量的电流表和电压表,万用表。了解用电桥法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第十三章:日用电器(6学时,掌握、了解)

1. 概述

2. 电冰箱和空调器 3. 电热电器

4. 电动电器 5. 照明灯具

重点:了解日用电器的分类、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几种电热电器的工作原理。第十四章:工业电器设备(2学时,了解)

1. 工矿电机车 2. 工业电炉 3. 电焊机 4. 电动工具

本章要求:对工业电器设备有一般性了解。第十五章:安全用电(1学时,掌握)

1. 电对人体的伤害 2. 安全用电的一般原则

第十七章:电子电器概述(3学时,掌握)

1. 二极管和整流器 2. 三极管及其放大原理 3. 集成电路 4. 电子电器

重点:晶体二极管工作原理、三极管及其放大原理。了解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电子电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总学时:6 4 教学学时:64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课上作业、课上辅导。

1.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

2.教学辅助资料 产品设计CAI教学软件。3.实验环节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1)实验要求:

通过对夏利汽车生产线的参观,使学生对现代工业生产线有直观了解。

(2)实验内容 参观夏利汽车生产线。

4.习题课、课外作业、答疑和质疑(1)习题课:安排设计工程学基础习题,并于课上进行解答。

(2)课外习题

进行课外资料收集及市场调研、参观、将所学知识与设计结合起来。

(3)答疑和质疑

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对每个学生根据其绘画特点进行答疑或质疑。

5.考试环节

采用课程作业与期末课题设计评分方式。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 设计概论、人机工程设计,大学物理等。

执笔人:曹铁铮

《素描II(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素描II(设计素描)英文名称 Design sketch 课程代码 1261216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学 分 2.5 总 学 时 40 先修课程 素描1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采用课程作业形式评定成绩,平时成绩占30%,结课成绩占70%考试课; 课程概要

设计素描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研究设计基础的系统性和技法的实用性的主干学科基础课。适合具有一定素描造型基础并且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基础性训练的方法。教学目的及要求

设计素描是一种现代设计的绘画表现形式,是运用线描写生的手法,表现形态结构及其规律,使学生在专业设计中能灵活运用造型设计及表现出自己的构思创意,培养学生构成“眼、脑、手”综合艺术创造活动,是使学生敏锐的观察形态的内部结构关系唯一有效的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1]《设计素描》田敬、韩凤元编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2]《设计素描》刘国余编著,上海交大出版社

二、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设计素描的概述(2学时)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在专业设计人才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了解设计素描与素描从观察方法到表现方法的不同,从感知出发,以透视学为依据,经过严谨的逻辑思维探索,以线条为基本表现形式表现对象结构构造的专业 基础课。

素描与设计

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 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 绘画工具与材料 “线”的表现与分类 形态结构的剖析

了解对象的组成关系,对形体的理解、对形态的分类以及形体的形成基本概念。

重点:形体的形成基本概念、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与内容。

第二章 透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表现(2学时)

设计素描采用线条表现立体形态,主要依赖于 5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透视规律及原理。并在透视原理的基础上对形体、形态有逻辑性分析的依据。

透视基础 透视角度的选择 徒手绘制透视形态 透视形态的空间变化 透视框架与产品形态

重点:透视图的绘制方法,徒手绘制透视形态。第三章 单件产品形态的分析表现(2学时,掌握)

对单件产品形态进行具体的分析表现,以及把一个单件产品形态分解为许多基本形体,在几何形态中产生,在几何形态的组合中演变发展。

单件产品表现对象的选择与划分 单件产品表现的大致步骤 基本形态的单件产品表现范例 组合形态的单件产品表现范例

重点:分析归纳单件产品的几何形态以及几何形态的组合中所产生的规律,所产生的共享线、共享面等。

第四章 产品空间组合的分析表现(2学时,掌握)

对两件以上单件产品的空间组合进行具体的分析表现,要准确地表现各产品的形态、结构、比例和透视关系。

产品空间组合表现的意义 产品空间组合的形式 产品空间组合的表现范例

重点:同一透视平面上的产品组合表现形式、同一透视空间内的产品组合表现形式

第五章 产品局部构造的分析与表现(2学时,掌握)

产品的局部构造是该产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局部构造决定了产品的局部外形。

产品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表现产品局部的作用 典型的局部与结构表现

重点:形态上的配合关系、功能上的关键部分、结构上是较复杂的和重点的部分

第六章 产品装配关系的分析和表现(1学时,掌握)

是指形成一件产品的所有组成零配件,按照其装配关系,在画面的透视空间中分别表现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

1、产品装配方式的表现意义

2、产品装配表现的形式

重点:加强对透视的理解、加强对结构的认识 第七章 设计素描作品点评及作业辅导(讲课1学时,课堂辅导28学时)

掌握设计素描的基本知识;了解形态的组合方式及产品装配表现的形式;了解设计素描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

重点:运用设计素描的基本规律和逻辑性观测方法,以线条的形式来表现。

总学时:40学时,教学时数(讲课12学时,课堂辅导28学时)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习题作业、练习辅导等。

1.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幻灯和插播教学录象片等手段。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

2.教学辅助资料

幻灯片、范图,CAI教学软件。 3.习题课、课外作业、答疑和质疑 单件产品形态的分析与透视为平时作业,产品装配关系与空间局部构造为结课作业。

答疑和质疑随堂辅导解决。 4.课程设计

本课程为40学时,五周,每周8学时。单件产品形态的分析16学时,产品装配关系与局部构造24学时。6.考试环节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单件产品形态的分析与透视为平时作业占30%,产品装配关系与空间局部构造为结课作业占

70%。

执笔人:王春涛

《二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二维构成 英文名称 Plane Sructure 课程代码 1261226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学 分 3 总 学 时 48 先修课程 素描;色彩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采用以课堂训练的综合能力及课程作业完成效果的测评成绩为考核标准;结课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课程概要

二维构成是工业设计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它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后期设计课程中形式及色彩创意的重要依据。教学目的及要求

二维构成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的特点、组合形式规律、色彩体系的形成及色彩的审美心理和色彩的设计应用等,从而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形态的构成能力,它的作用是:以便将构成理念熟练地运用到各专业设计之中,为设计创意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1]刘春明编,《平面构成》,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2月1日第一版

[2]张彪主编,《色彩构成设计》,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1日第一版 参考书:

[1]蓝先琳编著,《平面构成》,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年5月1日第一版

[2]蓝先琳、张玉祥编著,《色彩构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1日

[3]黄英杰、周锐、丁玉红编著,《构成艺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二、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平面构成部分: 第一章 概述(1学时)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了解平面构成体系的发展历史。

1.平面构成的概念 2.平面构成的来源与作用(1)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2)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 3.平面构成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态(1学时)

了解形的概念,平面构成不是以表现具体的物象为特征,而是从中归纳自然现象运动变化的规律性。掌握形态的类型及表现方法。

1.形的概念

2.形态的分类及特点:具象形态、抽象形态 3.形态的获取方式 重点:形态的分类及特点。难点:形态的获取方式。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线、面(2学时)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变化组合规律,了解视觉错觉的形成与利用,掌握点、线的加法、减法、位移、旋转的组合方式,掌握通过点、线、面的排列组合表现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

1.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点 点的概念

点的形态、作用、性格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点的错觉

2.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线 线的概念

线的形态、作用、性格 线的错觉

3.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面 面的概念

面的形态、作用、性格 面的错觉

4.点、线、面的综合构成

重点: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点、线、面各自的形态特征、性格以及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难点:点、线、面的综合构成 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2学时)

了解和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1.对比与统一 2.对称与均衡 3.节奏与韵律

第五章 基本形、骨骼的概念(2学时)

了解基本形的定义及其构成形式,掌握形的群化构成设计;了解骨骼的概念及应用。

1.基本形的定义

2.基本形的形成方式:切割、相加、相减、相切。

3.基本形的群化构成设计 4.骨格的概念及应用

重点:基本形的群化构成设计。第六章平面构成形式的设计实践(16学时)

理解平面构成设计是形与形之间有秩序的、非秩序的排列组合关系,掌握平面构成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构成形式。

1.重复构成 2.近似构成 3.渐变构成 4.发射构成 5.特异构成 6.对比构成 7.空间构成

8.肌理构成

重点:渐变构成、特异构成、对比构成、空间构成、肌理构成形式

难点:形象的渐变构成、对比构成、矛盾空间构成形式 色彩构成部分:

第一章 色彩的基本原理(2学时)

了解色彩产生的必要因素及形成的规律、即光与色彩,光与视觉、物体色、光与色的混合规律。理解色彩的体系及色立体的特点用途,掌握色彩三要素的属性。

1.色彩的形成 2.色彩的属性 3.色彩的混合

4.色彩的表达与色彩体系

重点:色彩的属性及相互关系,色彩混合的基本类型,色彩体系。

难点:色彩的空间混合、色彩的表达 第二章 色彩知觉(1学时)

了解色彩知觉的主要现象,如色彩的明暗适应、色的易见度、色的同化性、色的恒常性及色彩的错视(残像)等,掌握色彩三要素的特点。

1.色彩的知觉现象

2.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重点:色的易见度、色的同化性。第三章 色彩的情感与视觉心理效应(3学时)

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及色彩的通感。掌握色彩与心理联想的关系,并通过想象合理运用色彩。

1.色彩的语言与视觉心理效应 2.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重点: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象征意义 难点:色彩语言的联想与表达 第四章 色彩对比设计实践(8学时)

了解色彩对比类型,了解和运用色彩的基调对比关系,掌握色彩的组合搭配在应用中所遵循的对比规律。

1.色相对比 2.明度对比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3.纯度对比 4.冷暖对比 5.面积对比 6.色彩的明度九调

重点:明度对比、冷暖对比、色彩的基调对比。难点:色彩的明度对比、色调的运用。第五章 色彩调和设计实践(10学时)

理解色彩调和的原理、色彩之间的协调方式,掌握色彩调和的方法,掌握色彩的采集与重构表现方法。

1.色彩调和的概念 2.色彩调和的一般原理 3.色彩调和的方法(1)类似调和(2)对比调和(3)均衡调和 4.色彩的调性表达 5.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重点:色彩调和的方法、色彩的调性表达。难点:色彩的采集、重构。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上作业练习、解析和辅导、讲评。

1.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突出重点、难点,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分析与训练认识和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CAI课件讲授、优秀作品赏析、辅导与讲评。

2.教学辅助资料

该课程CAI教学课件、范图、电子图库。3.课上练习、作业、答疑和质疑

(1)课上练习:基于典型、重要的构成形式安排作业6幅,如“点”、“线”、“面”的综合构成、对比、形象渐变、肌理构成。色彩的空间混合、明度推移、色彩感觉的表达、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等。以课堂辅导教学为主,学生按命题进行设计制作。

(2)课外作业

进行课外资料收集,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继续完成课上练习的内容。

(3)答疑和质疑

答疑和质疑随堂或集中安排时间解决。4.考试环节

本课程采用单元作业的综合评定作为考核标准。评分标准为平时成绩30%,结课成绩70%。

执笔人:韩君

《三维构成(工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三维构成(工业)

英文名称 Solid Sructure(3D Design)课程代码 1261236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学 分 3.5 总 学 时 60

先修课程 二维构成、透视原理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采用课程作业形式评定成绩,结课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课程概要

本课程属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研究三维立体造型能力的主干学科基础课。通过将各种素材作为构成体进行立体构成造型训练,初步掌握各 9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种块、线、板材的材料特性及构造、形态、加工方法等技法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美感和创造性思维,为进入立体设计打下基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立体形态的创造规律的分析及研究,扩大和提高学生对形态的想象能力,发掘和培养学生对三维形态的创造能力,提高对抽象形态的审美和空间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进入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钟蕾主编,《立体造型表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2]吴翘旋主编,《立体构成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

[3]钟霄蕾主编,《从构成到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8月

[4]赵志生、王天祥主编,《立体构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二、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1学时,了解)

1立体造型表达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立体造型表达所涉及的范围 3立体造型表达的构成要素 4立体想象与立体感觉

5立体造型表达的学习要点及目的

第二章 立体造型表达的形态要素(2学时,掌握)

1点的造型语意 2线的造型语意 3面的造型语意 4块的造型语意 5体量的造型语意 6空间的造型语意 7典型课题训练

第三章 立体造型表达的材料要素(4学时,掌握)

1材料探索 2材料的分类 3材料的造型感觉 4活用材料

5材料的表现技法与成型工艺 6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材料 7材料要素总结 8典型课题训练

第四章 美感要素(1学时,理解)

1生命力 2动感 3量感 4对比统一 5空间感 6肌理 7意境

重点:立体造型离不开材料,材料的体验和认识是学习立体造型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难点:形态要素、材料要素、美感要素三者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再创造。

第五章 立体造型表达的形式与方法(8学时,掌握)

1面状结构的表达

重点:了解面材的形态及工艺特性 2线状结构的表达 3柱体结构的表达 4仿生结构的表达

难点:仿生结构,了解线材的形态及工艺特性 5仿生造型与工业设计 6块状结构的表达

重点:了解块材的形态及工艺特性 7多面体 8典型课题训练

第六章 立体形态研究(4学时,理解)

1形态的意识 2立体形态分类 3立体形态研究 4产品形态语意

5工业设计中形态设计的位置 6材料、加工、工艺对形态的影响 7典型课题训练

第七章 综合造型的表达(12学时,掌握)

1强调废弃物再利用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2强调光的利用 3强调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4强调新媒体艺术 5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6强调运动式表达

第八章 设计思维表达(4学时,理解)

1设计思维的概念 2设计思维的要素 3设计思维的过程与方法 4设计思维的辩证逻辑 5设计思维与设计观念 6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第九章 立体造型表达与设计(立体造型表达的实践与延展)(12学时,掌握)

1立体造型表达与工业设计 2立体造型表达与包装设计 3立体造型表达与POP广告设计 4立体造型表达与展示设计 5立体造型表达与室内陈设设计 6立体造型表达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重点:三维构成与设计的思考、结合。难点:三维构成是研究形态创造规律,是三度空间的一种体验,是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新立体的探求包括对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对材料强度,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两方面。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的基础之一,而现代设计又可以说是再加上实用性,生产性,社会性等功能要求的构成。从单体构成到组合构成,由浅入深着重理性分析,力求把造型训练与科学分析,艺术表现紧密结合,探求构成形式的变化,创造新的造型。总学时:60 教学学时:48 实验学时:12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课程作业、课外作业、实验、考查等。

1.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三维立体造型及立体想象的能力,通过典型课程作业练习实践和辅导实验制作获取设计基础知识,增加讨论、交流、参观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幻灯和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

(3)计算机的应用

逐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构思表达设计草图。

2.教学辅助资料

三维构成幻灯片、三维构成CAI教学课件、三维构成与设计优秀示范作品。

3.实验环节(1)实验要求:

本课程的实验环节是学生利用实验室设备完成面材构成、线材构成、块材构成、综合构成等课程作业,实验环节是根据学生设计构思选材而定,如果学生使用纸以外的其它材质则需使用实验室的一些手版制作仪器设备完成课程作业。

(2)实验内容 A.面材构成 B.线材构成 C.块材构成 D.综合构成

4.课程作业、课外作业、讨论交流、讲评(1)课程作业: A.面材构成 B.线材构成 C.块材构成 D.综合构成

围绕以上构成沿展的典型课题训练若干个,注重本课程所学知识的更新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结合训练。

(2)课外作业

准备完成课程作业所需的材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课内未完成的作业课外补充完成。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3)指导和讲评

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至少安排一次指导和讲评。

5.课程设计

三维构成课程设计时间为五周,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立体造型设计的研究为辅。学生可以按教师给定的题目进行面材构成、线材构成、块材构成、综合构成,最后创造性

完成与专业相关的立体造型与设计的结合性基础研究。

要求:完整的立体造型设计表达作品。6.考试环节

采用课程作业形式评定成绩,结课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执笔人:钟蕾

《专业表现技法(工业)》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专业表现技法(工业)

英文名称 Specialty Expressive Techique 课程代码 1261246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学 分 2.0 总 学 时 36 先修课程 设计素描、色彩、透视原理、三大构成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采用课程作业形式评定成绩,结课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课程概要

专业表现技法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研究工业设计表现形式的主干学科基础课之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本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表现技巧,画面具有说服力,能够分析所要表达对象的特点及构成的要素,并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特的创作风格,用视觉语言来做出有创造性的表现。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1]《思维的再现》 周波、林璐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手绘表现技法教程·工业设计篇》王亦敏、张海林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中的表现技法(讲课4学时)

详尽的讲述效果图表现的本质及它与其他设计环节中的内在联系;了解工业设计效果图的特征、意义及分类。

第二章 产品表现技法的基础训练(讲课10学时,实验4学时)

针对表现形式的特点及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和讲解:

一、设计草图 1.设计草图的种类 2.绘制草图的材料与用具 3.设计草图的基本技法

二、色彩归纳

分析色彩归纳的三大要素:色彩的明度、色相及纯度

三、透视的表现

主要讲解一点透视与两点透视

四、质感的表现

理解物体表面肌理的视觉特征 重点:设计草图与色彩归纳的制作技法 难点:对透视方法在设计图纸上的运用与掌握

第三章 效果图表现技法的种类与绘制方法(讲课10学时,实验4学时)

一、钢笔淡彩画法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二、水粉画法

三、透明水色画法

四、麦克笔画法

五、色粉画法

六、喷绘画法

重点:设计图纸表现技法:钢笔淡彩画法,麦克笔画法,色粉画法。第四章 教学作品分析(讲课4学时)

针对学生作品的设计创造性,表现形式的说服力进行评析;并针对个别问题给予详细解答。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习题课、课外作业、实验、机构创新课程设计、考试考查等。1.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自由的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具有实践性的资料(幻灯片、印刷品、实物作品)、电子教案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作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2.教学辅助资料

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的整体步鄹图(设计草图、色彩归纳图、产品效果图);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优秀的设计样稿。

3.实验环节(1)实验要求: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图的表现力、说服力;并启发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与创新。a、对于产品的形体、形态的分析与表现,形体材质,形态构成的要求。

b、色彩的整体配置,依据色彩的属性规律与构成,强化产品的造型表现,加强画面的感染力。c、质感的表现,准确的运用视觉语言反映物体表面肌理的特征效果。

d、整体处理:按视觉造型艺术的规律,加强画面艺术效果,达到说明性强,明确设计主题的目的。(2)实验内容(建议选择以下几项) a.思考性草图与记录性草图 b.色彩归纳表现图 c.产品效果图

4.习题课、课外作业、答疑和质疑

(1)习题课:安排在设计草图的制作,色彩归纳图,效果图表现技法的种类与绘制方法(钢笔淡彩画法、透明水色画法、麦克笔画法、色粉画法)等章节中。

(2)课外习题

八张设计草图,一张色彩归纳图,两张透明水色图,一张钢笔淡彩图,一张水粉图,一张精致效果图。14

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内未完成的作业课外补充完成)

(3)答疑和质疑

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至少安排一次答疑或质疑。 5.课程设计

专业表现技法课程设计时间为七周,以产品外观的造型表现能力为主,学生可以按教师给定的产品外观题目或自选产品题目进行正确的设计表现,从创意思考的记录到最终的完稿;锻炼与培养学生准确、系统的表现手法。

要求:设计与绘制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包括:设计草图五张、设计的定稿效果图三张(不同的三个角度)、最终完稿的设计精致效果图一张。

6.考试环节

以教学课程中作业练习完成的质量为评分的标准,(包括设计草图、色彩归纳图、产品表现图与精致效果图);采用课程作业形式评定成绩,结课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执笔人:孙文涛

篇2: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500014建议课时数:1周学分:1学分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动基础》

《整车维护》《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总装与调试》《汽车维修质量检验》

《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在学过《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 《 液压与气动基础》等课程之后,进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全面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这是一次全面、综合实践性很强的模仿设计工作的练习和考核。

2.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五年制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能计算选择电机,确定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功率,转速,转矩,对传动件(轴、齿轮)设计计算,装配图设计和绘制,零件工作图设计、绘制,能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1.设计内容:设计一级变速箱。

2.时间安排:①1设计计算:1天

②绘制总装图草图:2天

③绘制正式总装图:2天

④编写说明书:1天

⑤答辩:1天

(上述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情况适当调整详细的设计时间进度。)

3.设计要求:①绘制总装图一张;A2

②绘制零件图若干张(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确定);A3

③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本(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

四、成绩考核

1、平时表现(包括纪律遵守情况、设计态度情况等)占20%

2、图纸质量和说明书质量占50%

3、答辩成绩占30%。

注:

1、课程设计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2、对于抄袭他人成果、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和答辩不合格者,课程设计成绩为不合格。

五、教学建议

1、课题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所学专业,并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学生可分组进行,每组6—8人,每组课题要有区别,每组配1名指导老师,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从设计方案的构思、零件材料的选择、工艺设计计算、画图,到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各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篇3: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是我校软件学院动漫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希望同学们能够与就业岗位进行无缝对接。同时此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 抽象及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同学们感觉独立制作动画存在困难。因此, 实践教学对这门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重点分析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划分出课程的基本知识模型, 设定出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 提出了“以指导为中心, 以学仿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总结出12步骤的教学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制作技能和原创潜能,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实践教学内容组织

1. 教学内容设置。

对于《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 大多数教师把知识划分为几个知识模块[1]。这种方式对知识概括的十分全面, 是缺乏前后知识的关联。使得二维课程独立起来, 不利于同学们关联前后知识制作较为完美且满足实际需求的作品。为了解决这一难点, 将二维动画课程的知识模型划分为八大知识模块。分别是:基础知识、图形绘制、素材处理、基本动画、程序设计、高级动画、影片处理和综合实例。

其中, 前面层次知识是后面层次知识的基础。基础知识模块讲解二维动画知识的相关内容。图形绘制模块重点使用Flash绘制图形和文本的方法。素材处理模块讲解外部的素材的应用。基本动画讲解Flash软件中多提供的基本动画类型。程序设计模块重点讲解Flash的脚本语言ActionScripte3.0。高级动画模块讲解使用基本动画和脚本语言制作出复杂动画的技巧。影片处理完成对所生成影片进行优化、发布。综合实例设计的是紧贴二维动画岗位需求的实战项目。

2. 实践教学模块。

对于二维动画的就业岗位, 主要存在两大就业方向。对于具有较强美术功底的人, 主要从事二维动画美工和与脚本无关的动画制作, 对于具有较好编程基础的人, 主要从事二维动画开发、游戏制作和交互动画的实现。所以, 对二维动画的知识模型中图形绘制、基本动画、程序设计、高级动画、综合实例五大模块设计了实践教学[2]。对于涉及实践教学的模块, 将其实践教学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本学期对综合实例模块重点安排的是综合项目, 分别包括:贺卡、网络广告、MTV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动画短片、Flash网站开发和Flash游戏开发。对于每类项目, 进行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安排, 包括:课堂实践、基础实践和拔高实践。每个层次均将有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同学进行制作。

在每个模块实践教学完成后, 同学通过举一反三的实践练习。能够对模块中的知识进行较为熟练的掌握和应用。由于实践模块是通过就业岗位分析得到的, 如果同学们对其中的模块感兴趣, 是完全可以通过透彻学习找工作的。

3. 实践教学的层次结构。

对于设有实践教学的模块来说, 将其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课堂实践、基础实践和拔高实践。每个层次均设定有各自的案例库, 课堂实践重点体现阶段的知识点, 通过案例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知识。基础实践是典型案例, 是这知识的典型应用。拔高实践是联合企业需求的案例,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调整。

课堂实践主要是通过一些案例, 讲解这个模块的相关知识点, 当知识点融会贯通之后, 完成所设定的案例。基础实践是将和知识点相关联的案例, 在完成课堂实践之后, 同学们试着分析案例, 并根据自己的分析将案例模仿着制作出来。拔高实践根据所学知识点, 联系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和相关岗位的需求, 设定一个情境, 并让同学们根据情境制作出相应的作品。对于拔高阶段比较优秀的作品, 将根据情况更新课堂实践或基础实践的案例库, 使得案例库的内容不断丰富, 且不和实际应用相脱节, 形成螺旋上升的实践内容。

三、整体教学设计

1. 教学模式设计。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实践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 更需要教师点燃火焰。只有同学们对其充满热情, 才有能够可能从实践教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将本课程的教学模式[3]设定为“以指导为中心, 以学仿做为一体”。

具体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同学们对Flash作品进行学习、模仿、制作, 这个三个方式刚好对应实践教学的层次。针对课堂实践, 同学们在此时对此部分知识点不是很理解, 所以在这部分教师的指导体现在讲授上, 而同学们重点在学习上。在课堂实践学习结束后, 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那么就可以自己分析相关案例、模仿着制作作品, 教师的指导重点体现在答疑上面。对于拔高实践, 重点是针对那些对此模块知识有着强烈兴趣的同学来说的, 教师将引导他们利用此部分知识去解决一些当前的实际问题。

2. 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第一阶段重点是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师的指示占据主要地位。后面的两个环节重点是同学们制作相似或新的实用作品, 学生的制作占据主要地位。因此, 我们将实践教学的流程设定为12个环节, 包括:引导训练、案例展示、确定目标、任务分解、知识讲解、课堂实践、评价启发、基础实践、评价反馈、拔高实践、完善作品、修正内容。

引导训练环节是通过演示作品和分析实际应用, 分析目前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接着展示使用新知识制作的案例, 明确本次课堂实践的目标。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将其分解为不同数量的小任务, 根据任务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相关讲解, 引导同学们完成案例, 从而实现课堂实践。针对课堂的实践作品, 进行评价和反馈, 然后设定相关的实际问题, 启发同学们利用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他们。接着给同学们展示基础实践的内容, 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并模拟着制作出来, 针对基础实践作品, 进行评价和反馈, 让同学们明确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在本阶段的提升空间。最后设定相关的实际应用或相关岗位需求的问题, 让同学们试着从零起步来完成作品。相关人员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和提出修改意见, 同学们对作品进行完善, 挑选合适作品修正课堂实践和基础实践的内容。

四、结束语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安排, 发现这种这样的实践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将实践内容分层次分模块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实践内容不断更新, 为同学们及时提供与岗位结合密切的信息。 (2) 完成“以指导为中心, 以学仿做为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制作技能与原创潜能。 (3) 结合课程实践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自信心、自主性和自学能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资源。 (4) 通过综合实例模块的项目实践安排, 将多个领域中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避免了知识断层现象的发生。

摘要:本文针对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的特征, 分析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划分出课程的多层次多模块的知识模型, 结合就业岗位分析出带有反馈的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同时,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制作技能和原创潜能。

关键词:实践教学,知识模型,阶段实践

参考文献

[1]史焕辽《.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信息与电脑, 2010, (4) :216

[2]张长青, 刘国英, 王爱民.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分级实践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2, (15) :58-60.

篇4:室内设计基础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摘要】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艺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基础Ⅰ、Ⅱ、Ⅲ课程的设立,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AutoCAD、3dmax、Adobe Photoshop等专业软件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素描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践且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设计学科。是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前的非常重要的实操性的训练学习过程,使得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基本达到设计市场的需求,避免学生的创意设计停留在理论层面,提前做好与实践的衔接。

【关键词】成绩评判;课程安排;评价标准

以上所述,明确了本学科的重要性和教学重点,由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出发,我们对室内设计基础Ⅰ、Ⅱ、Ⅲ课程的评价标准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别从室内设计基础Ⅰ,室内设计基础Ⅱ,室内设计基础Ⅲ三方面一一论述。

一、室内设计基础Ⅰ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Ⅰ是基础Ⅱ、Ⅲ的基石,学生初步接触室内设计的全貌,掌握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结合其他知识,进行较综合的空间设计创造,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学习难度。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概念、室内设计风格、界面设计、室内空间规划设计。课内实践包括:1、小户型、大户型的平面规划及创意设计;2、根据某一复杂室内户型进行创意及主题的讲解包括(平面规划、全套效果图设计制作、设计排版)。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应对教师课上问题的活跃度

2、平时成绩(作业的提交情况及作业的质量水平)

3、期末作业(某户型的创意设计)创意自述及平面规划,包括(平面布置图,天花布置图、立面布置图、相应空间的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展板成绩由教师评定,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二、室内设计基础Ⅱ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Ⅱ在整个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初步接触室内设计的基础上,已经对空间设计有了整体的认识,对空间设计的方法步骤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已经有了关于家居空间环境独立构思设计的经验。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的理论教学,48学时的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理论讲解以及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课内实践包括:1、学校学习空间、活动空间等公共空间设计的调研及创意设计;2、某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创意草案的创作以及创意主题的讲解、全套效果图设计制作、设计排版和方案完的善确立以及模拟讲标竞标。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应对教师课上问题的活跃度

2、平时成绩(调研报告及期中设计作业)

3、期末作业(公共空间设计)草图初审及创意自述。其中草图初审是否合格和成绩评定由教师完成,自述部分由学生自主讲解,全体同学作为听众,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完成,以教师评定为主。

4、期末作业(公共空间设计)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展板成绩由教师完成,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三、室内设计基础Ⅲ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內设计基础Ⅲ是基于基础Ⅰ和基础Ⅱ的基础之上,针对展示空间设计所设立的一个独立学科。学生在基本掌握了室内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展示空间着重学习和研究,是将来从事室内陈设专业所必备的技能之一,其专业要求叫基础Ⅰ和基础Ⅱ更高。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与基础Ⅱ的课程安排基本相同,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的理论教学,48学时的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三大展示空间的设计理论及要点讲解以及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课内实践包括:1、呼市展示空间实地调研(以PPT报告形式形成书面作业);2、50平米商业展卖空间开放区域全套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天花图1张、2张效果图);3、专题展会空间或商业展卖空间封闭区(150平米)设计方案一套,内容:平面图1张、天花图1张、局部立面图2张、效果图4张、方案排版展示900*1200展板1张。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与教师间的互动活跃度

2、课外调研成果分析评定

3、期中作业成绩(50平米商业展卖空间开放区域全套设计方案)

4、期末作业成绩(专题展会空间或商业展卖空间封闭区设计方案一套):

A.草图初审及创意自述。其中草图初审是否合格和成绩评定由教师完成,自述部分由学生自主讲解,全体同学作为听众,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完成,以教师评定为主。

B.3dmax模型制作阶段及效果图过稿综合评价

C.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观摩,展板成绩由教师完成,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四、结束语

篇5:二维设计基础教案

使用教材:《二维设计基础》

主编:王雪青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修订)时间:05年7月

专业班级:09级艺术设计2班

授课时数:总72 课时;理论:24 课时;实践:48 课时;

授课教师:严明喜

授课时间:2011年至2012学第二学期

主要参考文献:《二维设计基础》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雪青

《平面构成》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夏镜湖 《平面设计原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黄文利

《构成基础》 辽宁美术出版社 唐泓 课 题:二维设计基础概论

目的要求:了解平面构成的目的与作用

熟悉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二维设计基础的概念 教学难点:“构成”的含义 教学课时:共 4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前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本A4文件夹,收集和整理成册。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维设计基础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将即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训练方法。(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二维设计基础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间世界的视觉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组织、各种元素之构成规律与规律之突破,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二、具体讲授

1、二维的定义: 一维:长度__线形; 二维:长度和宽度__面形; 三维:长度,宽度与高度__体积或空间感;

2、“构成”的含义:(1)、何谓“构成”

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所谓构成就是指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的用语。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力学的概念。(2)、平面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将两种以上的不同基本形(包括具象形和抽象形——点、线、面)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组合形式。(3)、由绘画发展而衍生出来的 “构成”

a.古典主义:以写实手法再现对象。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作于1503_1506的<蒙娜丽莎>,卢浮宫博物馆藏.画中人物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和神秘的淡远背景融合在一起.b.印象主义:离开画室,以写生的方式捕捉物象,在创作中赋予光色表现更多的优先权,将色彩从形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代表人物有塞尚,雷诺阿·塞尚《圣维克图瓦山》把一切自然物体简化为某种基本的形状:立方体(房屋),锥体(山体),圆柱体(树干),预示着立体主义的原则。

c.立体主义:20世纪初,在塞尚的思想与原始民族艺术的引发下产生的一种否定透视画法,以立体为基础表现手段的艺术运动。主要特征是打散形体,再按照几何图形将他们重新组合于画面上,这个时期被称为“分析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和勃拉克。还有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 1881-1955)和罗贝尔.德劳内(Robert Delaunay,1885-1941)。莱热关心工艺技术方面的东西(机器),现代建筑,电影,戏剧和广告艺术。认为机器不仅从审美上讲的是人的最成功的创造,也是最有意义的创造。他的人体被简化为机器般的圆管形状。这种分格被称为“机械立体主义”。

d.构成主义: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或抽象型的画面或雕塑,注重形态与空间之间的影响。《绘画浮雕》,塔特林作,1914—17年,木板上金属及皮革,63x53厘米。塔特林悉心实验的一个典型。这些真实的物体被安排在真实的空间里。每种材料都清晰地显示着各自的质感。它们组合在一起,彼此呼应和联系,产生节奏和意味,构成了一个与客观自然毫无瓜葛的独立的艺术世界。在此,塔特林以其全新的语言,创造出空间中形体的新秩序。

马列维奇是第一位创作纯粹几何图形的抽象画家,长久以来艺术一直支离破碎地与诸多非艺术因素交织混杂在一起,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纯粹造型。他把绘画从一切多余的及完全不相干的杂质中解放出来,在画中寻找一种最朴素的元素,这一元素就是这个黑色的方块。“我们所钟爱的一切都失去了。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一无所有!”方块:感情,白底:超越此感情的空间。

f.风格派: 风格派的四点特征:(1)风格派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纯粹抽象,艺术完全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2)研究基本元素的组合,达到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3)艺术家对非对称性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运用;(4)造型上,反复运用几何结构;色彩上,重视基本原色和中性色(黑、白、灰)。

《海堤与海·构成十号》,1915年,布上油画,荷兰奥杜罗,库拉穆勒美术馆藏。海面重复的波浪,以及波光的闪烁变化,被提炼为诸多由水平和垂直的短线交叉而成的十字形。这些十字形,朝着上下左右四方连续地排列。线的长短不一呈现出线状图形的充满节奏的颤动。

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面积巨大,饱和度高。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中性色(黑、白、灰),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e.包豪斯学校和它的教育

把纯抽象传统的影响真正扩大并规范化,在包豪斯学校得到实现和发展。

3、构成作品控制__形式美法则 和谐——美感的基础

作品的形式美的法则:符合美的规律的形式语言,构成程式。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法则

变化:是指事物产生新的状况,在造型领域中,我们认为出现原有的形象发生改变就是变化。

对比:是让造型产生变化的基本手段。

对比的方式:色彩对比,形态对比,材质对比等等。

统一:是变化的对立面,是事物呈现共同性的结果,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调和:是让造型产生统一感的基本处理手法之一。

造型中的调和是指造型各要素在组织结合时,无论整体与局部,还是部分与部分之间都能相互协调,取得和谐的美感。取得统一的方法:单纯法、近似法

节奏与韵律法则

节奏:形态诸要素的规律性的重复,韵律是形态结构中同一要素随着节奏有规律性的重复呈现形成的一种章法。

韵律:一定的形式要素有规则地连续并规律性地发展变化。节奏和韵律有机结合配合能产生形式美。

秩序法则:秩序是指一种整齐而有条理的状况。“秩”侧重于有条理,不混乱;“序”侧重于有先后,不颠倒之意。在造型中强调作品在视觉上的秩序感。秩序的类型有不规则的秩序和规则的秩序等。

均衡法则:均衡又称平衡。指平面形或立体形中视觉中心的上下左右前后取得面积,色彩,重量等量上的大体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当均衡中心两边的视觉趣味中心的分量是相当的时候,就取得均衡。

趣味中心可以根据设计者意图来安排,通过有意识加强某一个部分的视觉效果,使其在整体形式中形成“焦点”。

强调趣味中心的几种方式:

夸张:将形态的主体特征加强,夸大,使其成为形式的主体.

引导:通过有意的安排,引导视线逐渐转移到重要的焦点上,形成强调的效果.

特异:让主体处于周围造型关系比较单一的环境中,形成一种不同于其他的视觉效果(形态上特别不同,色彩上和周围特别不同等),从而吸引视线。如图。

三、上届学生作业讲解,幻灯片演示

四、小结

二维设计基础是一门研究形象在二度空间里的变化构成的科学,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即将多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概念。平面构成就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课 题:图形与肌理

目的要求: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实物或绘画出肌理效果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数件有趣的艺术作品。

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教学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出漂亮的肌理美。教学课时:共 8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作业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材料准备

1、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

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

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

二、复习前课内容,导入新课

1、触摸实物

(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同学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草、树叶、鞋底、布、海螺、表面光滑不同的金属等。

2、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

(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三、具体讲授

1、工具与工具的轨迹(1)工具的种类

商店可买到的工具:铅笔,钢笔,炭笔,炭精条,色粉笔,水彩笔,颜料„„等等;

自己创造的工具:树枝,麻绳,铁丝„„等等自己发明的工具。(拓展表现区域,表现能力与表现效果)现代化工具:扫描仪,复印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等。表现手法:拓,印,剪贴,吹,刻,喷等等。(2)图形与肌理

对与一个图形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十分重要。

A、图形:即它的形状构成特征,也就是图形的点、线、面的成形关系与状况; B、肌理:或者说是材料,质地对图形的反映与体现,即图形是以什么样的痕迹特征,即肌理特征呈现。

这两大因素有时相对独立,又有时相辅相成。

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使同一工具得到不同的表现效果,同样的表现手法,使用不同的工具,表现的可能性更大。

四、实训指导:

1、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用手触摸它的叶脉。(树叶上细细密密的叶脉就象张蜘蛛网一样,有意思!)

提问学生:漂亮的事物把它表现在画面上才好,怎么表现呢?

2、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再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果)。让学生当场分别用磨印和拓印对鞋底肌理进行认识,并熟悉磨印和拓印的定义。

3、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观察桌上的实物,再通过触摸,把你觉得好看的描述一番。(小组交流,个别提问。)如果要你们表现这肌理,你们主要表达它的哪一面?

五、小结

不同材质及肌理的选择,尝试各种方法将它们的特征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开拓学生对材质的认知度,不管是现成的材料或者是自然界天然的材质,都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感受。

六、作业

练习1:第一个练习从了解工具开始,着重尝试不同的工具,并通过对不同的运动痕迹所得到的不同图形特征的了解,并培养在图形表现过程中控制图形与肌理的能力。

作业步骤:练习尝试不同的常规工具,并试着开发新的工具. 作业数量:8张(8 X 8 cm),裱在A4纸上. 作业提示:在了解不同工具特点的同时,还应该研究对它们的不同使用方法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握笔,落笔等带来的多种效果)

练习2:肌理是材料与质地在图形上的体现,是图形所具有的材质与“痕迹”特征。有时肌理在图形的体现中同时具有较明确的“造型形态特征”,也有时则仅仅是以“肌理”或者说“痕迹”的方式呈现出来。作业数量:12张 9×9cm 课 题:点线面的定义和构成

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点、线、面的定义和构成知识

掌握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定义和构成

教学难点: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课时:共 12 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法、讲授法、实验法、作业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点线面的自然图片和点线面的艺术设计图片的讲授导入新课。

二、具体讲授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构成中,点、线、面是一种艺术语言,是从美学的观念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装饰语言。在具体的设计作品中,它们可能表现为文字、商标、图形等。凡是具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无论采用抽象还是具 象的手法,其整个设计画面的结构关系永远是点、线、面的各种构成形式。

点、线、面是概念的、抽象的、假定的,如果作为造型对象或素材,必须予以直观化。当其被直观化时就被称为纯粹形态.就是视觉元素。点、线、面的显著特点是相对性,是与周围视觉元素相比较而言的。最小的点与线,在放大镜下都可成为面,它本身不代表任何意义,只能从比较、对照、互衬中得出概念的形态。极细小的形象就是点,狭长的形象就是线,而形成一定量感的点、线就是面。

1、点,点的定义及构成

点的定义:是视觉元素中最小的单位。点是相对的,它是与周围的关系相比较而存在的。

点特征:圆点给人饱和、圆满的印象; 方点给人坚实、安定、稳重;

三角点给人产生尖锐感,方向感。

点的排列:为安静的、有喧闹的,有柔和的、有尖锐的

点有大小、形态、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不同。点的大小相对而言。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手法进行“点”的形态造型。点的形态: 几何形态 自然形态 偶发形态。点具有表明位置的特点。在视线中具有求心的作用 a 单点

单一的点有集中或凝固视线的作用。当画面中仅有一个点时,由于它的刺激性而产生视觉的吸引力,会抓住视线自然而然集中到这一点上。单点的位置很重要.居中可以占据全部视觉空间,会有平静、集中感;偏上,有下落感和不稳定感,形成由上而下的视觉流程:偏下,画面有安定的感觉;偏右上,有视线欲飞出画面的感觉:偏左下,视线有落出画面的感觉。

b 两点

两个以上的点存在于画面中,视觉上会产生动感。当两个点大小相同时,由于两点间的张力,视线会游移在两点间,形成线的视觉流程,暗示出消极的“动线”。

c 复点

三点以上就可以称为复点。复点是形象产生的基础。点的连续会产生节奏、韵律和方向。

由“点”可以组成“线”。当有多个点时,人们的视线会自动将这些点连起来,产生虚线的意象。由“点”可以组成“面”。三点,成三角形;四点,成四边形。人们观察星座时,自动用直线连接星星,产生人们熟悉的形象。点的聚集成为面,点的数目越多,聚集越近,产生虚拟面的感觉就越强。通过点的重复、渐变排列,可以组成一种具有空间感的图案。

d 大小点 点的大小不同时,依据三维空间的视觉习惯,点由大到小,由近到远,人们的视线会首先注意大的点,然后逐渐向较小点移动,最后停留在最小的点上.再由最小的点离开画面。点的大小或配置上的疏密,还为面带来凹凸感,形成曲面、阴影及其他复杂的立体感。

e 不同形状的点

除了理想的圆点以外,点还可以是方形、角形、星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状。任何形只要是相对的小,就有点的效果。

f 方向性的点

除圆点以外,其他的点都具有方向感的特征。点的构成:

等间距排列 点的无序排列

点的大小相同 点的基本形近似 排列灵活 点的空间排列

具有方向性同心性的构成形式 具有秩序性的空间排列

2、线,线的定义和构成

线的定义: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点的大小决定了线的宽窄。

线除本身特点外,还具有分割平面的特性,形成形象。(1).单线

南于线的方向性而产生各种感觉。水平线为速度感,垂直线、斜线为下落感、上升感,曲线为运动感。(2).双线

双线具有强化作用,细线辅助粗线。(3).复线

重复排列的线形成面。线的疏密排列会产生明暗调子的变化。用线群进行设计时,在线的粗细、长短、明暗等条件相同情况下,间隔密集的线群前进,间隔宽松的线群则会后退,表现出强烈的远近感和立体感。(4).长短与粗细

长短、粗细线可产生空间感,长、粗线感觉前进,短、细线感觉后退。长短线、粗细线的有序排列可以形成空间感,无序排列可以形成面的起伏感。利用线条方向的微妙变化,也能体现复杂的凹凸感和三维空间效果。(5).曲与直

有序排列的直、曲线,可以形成凹凸面感;无序排列的直、曲线,不仅可以形成肌理感,更可以表现杂乱的心理状态。

线的构成:等间距排列、对称性、垂直平行排列、重复及等距离、线或自由曲线的构成随意性排列、同心性发射。

线的特性

直线的特性:一般从直线得到的感觉是明快、简洁、力量、通畅、有速度感和紧张感。

曲线的特性:丰满、感性、轻快、优雅、流动、柔和、跳跃、节奏感强。曲线可分为圆和圆弧形态的几何曲线,圆规画出的曲线,用手工画出的自由曲线和用曲线

规画出的曲线。

几何曲线具有现代感和准确的节奏感。自由曲线具有柔和自由感和变化的节奏感。

细线的特性:纤细、锐利、微弱、有直线的紧张感。粗线的特性:厚重、锐利、粗犷、严密中有强烈的紧张感。长线的特性:具有持续的连续性、速度性的运动感。短线的特性:具有停顿性、刺激性、较迟缓的运动感。绘图直线的特性:干净、单纯、明快、整齐。铅笔线和毛笔线的特性:自如、随意、舒展。

水平线的特性:安定、左右延续、平静、稳重、广阔、无限。

垂直线的特性:下落、上升的强烈运动力,明确、直接、紧张、干脆的印象。斜线的特性:倾斜、不安定、动势、上升下降运动感,有朝气。斜线与水平线、垂直线相比,在不安定感中表现出生动的视觉效果。线的不同方向运动在视觉上得到的印象

线在构成中,由于运动的方向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印象。左右方向流动的水平线,表现出流畅的形势和自然持续的空间。上下垂流动给人产生力学自由落体感,它和积极的上升形成对照,可产生强烈的向下降落的印象,由左向右上升的斜线,给人产生明快飞跃的一种轻松的运动感。由左向右下落的斜线,使人产生瞬间的飞快速度及动势,产生强烈的刺激感。由于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线的疏密排列,前疏后密产生深度,前边的愈疏愈近,后边愈密愈远,这样就形成了远近空间。线的紧密排列产生的视觉印象

线如按照一定的规律等距离排列会形成色的空间并置产生出灰面的感觉。线如不同距离间隔排列,或线的粗线变化,将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线的形状不同的等距离排列,将会产生凹凸效果。

线的等距离排列产生出灰面,线如断开后会形成点的视觉效果。线的组合

(1)规则的组合

在平面构成中,线为造型要素,若用粗细等同的直线平等设置组事,按照数学中固定的数列来进行构成,这一类的构成图形在造型上比较能够得到统一、有秩序、但变化较少显机械性,因而比较单调和缺少感情。

(2)不规则的组合

若用粗细长短不同的各种线条依照作者的构想意念自由的排列,这一类的构成图形,画面较活泼而富有感情,由于画时手法或者笔法不同会产生很多偶然的效果。

(3)规则和不规则的组合

按照某种固定的形式进行线的组合,在组合图形中作者加以部分变化,使其产生不同的造型方式,也就是规则和不规则的组合造型方式,使构成变得丰富而有创意。

(4)线的分割

以线为造型要素,先组合成一张具有整体感的线的组合画面,再把整体的画面上用直线或是曲线作有规律的和无规律的自由分割。有规律的分割常要用数列关系来推算,无规律的自由分割可根据作者的意念来进行分割。线的分割可分成:平行线分割,直线分割,弧线分割,垂直与水平线分割,放射状分割。

3、面,面的定义及构成

面 :是线移动轨迹的结果,面有长度和宽度。面的形态 :几何形态的面和自然形态的面 面的形态 :平面 曲面 不规则面

面是二维空间所构成的形。点的密集形成虚面,点的扩大形成实面:线的聚合形成虚面,线的封闭形成中空的面。点越密集,面的感觉越强:越稀疏,面的感觉越弱。封闭的线越细,面形的感觉越弱,粗线则会使面形感觉增强。粗细线越填满封闭线的内部空间,面形的感觉越明显。

在视觉形态中,面所占据的空间不同,则形成不同的特性。(1).可辨性

即可辨认性,面在具有可辨性后,就称之为形或形象。依据其外轮廓的形态,可以分为规范的抽象形、具有习惯性的具象形以及偶然妙得的偶然形。(2).大与小

大小面形组织在一起时,会有空间感、律动感、节奏感。大的面形在前为主要形象,小的面形往后为次要形象。(3).虚与实

虚实的面与面的转折或延续,都会形成体和分割空间,并且也会产生一定的量感。虚多实少的面,量轻体薄,实多虚少的面量重体厚。虚实变化丰富而迅速的面,面转折的次数和体的数量就更多。

面的构成:面积量和方向的改变、平行等间距排列、随意排列

4、基本形相遇形成的关系

联 合 剪缺

差 叠

透叠

覆 叠

三、幻灯片播放,优秀作品欣赏

四、小结

形象在构成设计中是表达一定含义的形态构成的视觉元素。形象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见物。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

五、作业 练习

1、点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手法进行“点”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点的大小、形状、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作业数量:9张 作业尺寸:8×8cm

练习

2、线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手法进行“线”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线的粗细、线形、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作业数量:9张 作业尺寸:8×8cm

练习

3、面

纸的切割与重构练习。对黑、白色方形进行一次切割、两次切割、多次切割再重组的练习,寻找新的面积、空间组织关系。作业数量:12张 作业尺寸:8×8cm

练习

4、点、线、面构成

结合前面3个练习,将点、线、面的元素构成在一个画面中,元素选择多样化,突出点、线、面的特征。

作业数量:4张 作业尺寸:12-15CM之间 课 题:骨格与基本形

目的要求:学会应用平面构成骨骼的各种形式到艺术设计中去

通过案例的讲解和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平面构成的骨骼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骨骼:重复;渐变;特异;近似;聚散等 教学难点:平面构成的骨骼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教学课时:共 12 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法、讲授法、实验法、作业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前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平面构成的基本三元素_点、线、面。世界万物都由它们组成。它们展现给世人是同样的姿态,但是我们作为艺术创作者是不是应该发现它们的艺术价值,或将它们进行艺术处理,转变成一个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呢?这里就存在着如何转变它们为艺术作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教给大家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此课。对于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作用很大。

二、具体讲授

1、骨骼的概念:一切使形有秩序的编排或感觉上经过刻意的编排,这就是骨骼的本能,而形式上像如建筑楼宇中的钢筋骨架,音乐的五线谱等。

自然界也有骨骼的存在,如鱼鳞、树的树叶与树枝的编排、人体的骨骼等。而画家和设计家将形在画面中的各种编排,是有一定的限制或管辖的方式,这种方式或限制,就是骨骼。

平面构成中,骨格是支撑构成形象的最基本的组合形式,使形象有秩序地经过人为的构想,排列出各种宽窄不同的框架空间,把基本形输入到设定的骨格中以各种不同的编排来构成设计,骨格既起到编排形象和管辖形象的空间作用。

2、骨格的分类 骨格分为有规律性和非规律性骨格。

规律性骨格:是以严谨数学方式构成的。基本形依骨格排列,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如重复骨格、渐变骨格、发射骨格。规律性骨格有水平线和垂直线两个主要元素。若将骨格线在其阔窄、方向或线质上加以变化,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骨格排列形状。

非规律性骨格:没有一定的规律,是由规律性骨格随意和自由地衍变而成,随作者在一定的平面框架内进行划分,因此它具有极大的任意和自由性。

3、基本形

概念:(在平面设计中借以表达意图的视觉元素,它是表达构成意图的主要手段,是构成设计的基本单位。)设计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联的“形”构成,这些形称之为基本形。基本形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在构成内部起到统一的作用。基本形设计以简为宜。基本形有助于设计的内在统一,在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点、线、面。基本形的形状、大小、色彩和机理受方向、位置、空间和重心的制约。

基本形之间的关系:在基本形与基本形相遇时,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关系供设计者选择,创造出更多的形象。

(1)、分离:形和形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接触,呈现出各自的图形。(2)、接触:形和形的边缘恰好相切。

(3)、覆叠:一个形象覆叠在另一个形象上,覆盖在上面的形象不变,而被覆叠的形象就有所变化,覆叠的位置不同也就产生出不同的形象,并产生上与下、前与后的空间关系。

(4)、透叠:形象与形象相互交错重叠,交错重叠部分为交叠;重叠部分具有透明性,不掩盖形象的轮廓也不定分出前后或者上下的空间关系。

(5)、差叠:两个形象相互交叠,交叠部分成为新的形象,其余部分被减去。(6)、减缺:形象与形象相互重叠,覆盖产生了前后上下关系,保留覆盖在上面的形象,后面被上面覆盖所留下的剩余形象为减缺的新形象。

(7)、联合:形象与形象交错重叠,不分前后上下关系,而把两个形象联合起来成为同一个空间平面内的较大的新的形象。

(8)、重合:两个相同的形象,不相互交错,其中一个覆盖在另一个上,成为合二为一,完全重合的形象。

4、平面构成的方法

(1)重复

概念: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称为重复构成。类型

A.骨骼的重复:骨骼的单元,形状,大小方向等是相同的,最基本的骨骼是有两个元素所组成的。水平线加垂直线构成所有骨骼变化步骤.我们将构成骨骼的主要两元素加以变化其宽窄,方向,线质,就可求到各种不同的骨骼形状。

B.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中使用同一基本形的构成图面称为基本形重复。形状的重复 大小的重复 色彩的重复 肌理的重复 方向的重复(2)渐变

概念:一种规律性很强有顺序,有节奏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浓及淡的变化一切生物的生长与灭亡,皆在渐变的过程中产生,一个婴儿的长成、太阳由东至西、车辆由远及近等,无一不有渐变感,因此渐变的手法很易取得观者的兴趣与接受。以下就构成各种渐变画面的方法,分类讲解:

A.空间渐变:利用基本形在画面骨骼中、格内的变化; ①方向:若基本形本身具有方向时,则以渐变方向作编排。②位置:利用基本形在格内可陪割除的关系。③前后:即利用前者大,后者小的渐变编排。

④正侧:利用物体在空中改变角度时所产生的透视变化作各种渐变交替。⑤轻重利用填色的变动,深色者为重,浅色者为轻,作渐变编排。B.形状渐变: ①利用前面讲到的增减构成

②位移:利用基本形的分裂或再迁移。③消长:利用自然生长或消失作形状渐变。

渐变所以为人容易接受,它具备以下各种好处,画面中形与形的变动自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形安排在同一画面中,或画面中的形有很大的形状方面的距离,也不会觉得有不相应不调和,因为被渐变的因素连系。假如在将来的设计中,遇到有两个互有形状距离的形须放在同一画面中,我们可采取渐变方法,使得自然协调,美化而令人接受,设计渐变的基本形时,要点是:

a.基本形始与终的形状; b.大小比例与数目; c.渐变的方法及程序处理;

d.部分渐变效果及整个画面的渐变效果。

类型:形状的渐变、方向的渐变、位置的渐变、大小的渐变、色彩的渐变、骨骼的渐变。

从两个单元构成,水平和垂直线,如果将骨骼的单元,产生逐渐的规律性的顺序的变动就构成了渐变骨骼。以下我们试用各种方法求出渐变骨骼的变化可能性来。

A.以骨骼的空间宽窄渐变构成(单元)

疏与密在空间的编排中,密的部分必较少,与疏的部分成宾主。而以密的部分成宾体及焦点,焦点部分即密的部分,位置可变动。单元宽窄渐变的一组线是等距离的,而另一组线产生宽窄渐变,若密集部分的位置迁移可有不同效果,及线的疏密程度比例不同则有不同的效果。

若将线的方向,线质改变可获其它变化效果。

B.双元渐变,横线与直线同时产生宽窄变化,其画面比单元变化复杂。C.分条(单元)渐变将其中的单元线不作连续。D.等级渐变

E.正负渐变:将骨骼线之粗度扩大而成面的感觉,有面感觉的线可作基本形使用,即无须再加基本形。

渐变骨骼的疏密编排能引致视觉的特殊效果,如错觉、空间运动的刺激感我们讨论渐变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骨骼有无作用性与用作用性,其基本形编排亦有不同。渐变骨骼与基本形:

有作用性骨骼将基本形越形割除。

无作用性骨骼,基本形放在轴心上,成为基本形互相重叠而重叠程度亦成渐变。加上基本形位置渐变加上基本形大小渐变,也可加上形状渐变,方向渐变等。

(3)近似

概念: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类型:基本形的近似

因为过分重复会引致单调乏味、繁厌之感,若每个基本形都有不同变化时就引起观者的探索趣味。近似就是各基本形有不同的变化而又各有相近似的地方,远看如同出一辙,近看则变化万千;例如一树的树叶,有着在外形上的大致一致而略有不同,如大小、外形、颜色等。近似特指形状、色彩、大小、肌理、位置、方向等近似和无近似有程度之别,近似的范围可有设计者决定。大小、色彩、肌理、位置、方向都能构成基本形的近似效果。

任何近似都有程度之别,如同同一家族为近似范围,同一家族的当然内在外貌上都有相同点,如面孔一定会彼此不同,若以全世界的人类作近似范围,其共同点是两脚走路而与其他动物不同,但若以同一家族为近似比较,近似程度大,为大同小异,而后者近似程度小,成为小同大异。形的近似程度,其大小由设计者来决定。决定根据画面的要求来作出。现在我们来探讨近似基本形的各种变化,并列出各种变化的可能性供大家参考。①同一类的基本形,即同一类形的形状、物体或同一用途的东西。如:同一方形,但有变化。

相同形状的物体,如各种不同的眼睛; 同一用途不用形状如数字或字母; 同有种类的物体如各种水果;

同类的基本形例子很多,只要将同一类型的动地相聚时,使其构成近似变化的效果则可。

②不完美的基本形。人类每天都在试图制造完美的东西,特别是现代化大生产出来的动地,个个都一样。但自然界中有很多不完美的,如路边的石子,是各有不同的形状,但也有其共同点,如将大家的铅笔取出放一块,在视觉上就产生近似的效果,因为每支铅笔使用的损蚀程度不同,因此利用不完美的效果构成近似。

③空间的变动的基本形

当物体在空间改变方向或位置时,在平面上就构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或观看者的角度改变带来不同的效果。

④增减变形:

利用两种以上形的相加、相减,假如相加或相减的程度不同,就构成近似的效果。

一组近似基本形的构成,最重要的是留意构成后相聚时所产生的统一感是良好的还是不好的,所以要注意基本形之间是否有极大的相同点(维系)统一,但若过分相同时则变成既不是重复又不是近似,那就引起视觉的不快,若彼此变化太大,则又难以互相协调。

我们作近似练习时,应留意下列数点: a.基本形造型与变化; b.基本形的变化步骤与形状;

c.变化方法及所形成变化要点及个性; d.互相连系的形、方向、位置编排等; e.配色的变化复杂会破坏画面统一;

f.比例要适中,数目过小及过大难有呼应效果,过小及过多会倾向杂乱及走重复。

骨骼的近似与渐变的区别:渐变的规律性强,排列严谨。近似的顾虑性不强,变化较大。

(4)发射

概念:鲜花的结构、太阳的光芒等都称之为发射。发射构成是骨格单位环绕一个共同的中心点向四周重复,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发射中心与方向的变化构成不同的图形,造成光学的动感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多方的对称性。

发射的构成:①中心:中心点为发射发焦点所在,可以明显,可以隐晦,可以变换,也可以单元化、多元化。

②发射线与中心点的关系; ③发射线与基本形的关系;

种类:离心式发射、向心式发射、同心式发射:同心圆围绕着发射中心一层一层向外扩展。同心式的变化很多,如多圆中心、螺旋形等。

发射可以说是一种较特殊的重复性造型,因重复的形成重复的骨骼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构成发射的图案。发射常具有渐变的特殊视觉效果,当重复的形成骨骼单元环绕中心点时,是根据渐变方向后排列的,因此发射亦可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渐变造型。当我们作发射造型时:

a.要留心中心点的位置数目(即多元化)明显或隐晦; b.骨骼线的方向及变动,基本形与骨骼线的配合;

c.最后的发射效果是否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注意骨骼线与基本形的复杂性,不要破坏画面简洁与集中。(即零乱的画面)

(5)特异 概念: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叫特异。特异构成是具有比较性的,夹杂于规律性之中。特异部分不应数量过多,应选择放在画面中比较显著的位置,形成视觉的焦点。打破单调格局,使人惊奇。

要打破设计单调的规律,可采用的办法之有一就是变异。在大自然里绿叶丛中的花朵,夜空星群间的明月,荒漠中的植物,都是很明显的变异例子,变异是比较性的,存在与规律中间。所谓规律就是指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变异可在这些规律中产生出来,变异在设计中可以达到下列各种不同的效果。

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注意特异构成对形状类型的不同要求。)基本形的特异

a.(解除单调)形状变异,画中有两种以上的基本形,分有规律部分和变异部分,变异部分通常杂比例中占少数,不能与基本形过分相同或数目均等,这样就不可能有变异效果。大小变异比例也不能过分或太接近。同时,还可作色彩变异:这里我们只用黑白,因此留到色彩课中去讨论。但我们可用线框的形与填色的形作比较。

方向变异:基本形具有强烈的方向性时,可利用异方向构成变异但应减少其它变异同时使用。

位置变异:比较明显的位置作变异部分。可同时作大小、形状、色彩的变异。b.焦点作用:如果基本形的变异产生异常的对比,可产生焦点作用。(视觉中心)

有对比性才能构成有焦点的变异,但变异不同与对比,自规律产生些微的变异,也可以获得很近的效果。但不能获得对比,变异的程度任由设计者定,变异相当明显方能突出。

c.转移规律:可从一种规律性骨骼而经转移点再进入另一种规律性骨骼或同样的骨骼时,其转移点部分就成为变异。

d.破坏规律:规律的骨骼可以作故意破坏而得特殊效果。骨格线的特异(6)对比

概念: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类型、:a.形状的对比:直线形对弧线形,规律的形状对自由的,简单与繁杂基本形的相加或相减所构成的形状会构成本身对比。

b.大小对比:近者为大,远者为小,因而构成远近对比。大者为重,小者为轻,亦有轻重对比的效果。

c.多少的对比:特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状的基本形在同一画面,若对方数目有很大的差异,就很易构成多与少的对比。多为主,少为次。

d.色彩的对比:黑——白;中性——彩色等。

e.肌理的对比:所有不同的材料表面纹理,包括自然的及人文的。如光滑——粗糙;粗——细。

f.方向的对比:

g.空间的对比:虚实对比,画面中的形通常有实质感而称为实体,而画面中的空间是虚,亦称为正负对比。(远近、前后、正负)

h.宾主对比:指占优势方面为主或以多少决定主次。对比是比较性,任何东西或事情在互相比较下,获得突出或隐显,如果没有互相比较,事事就不会分高下。那时候,任何事情都不须选择,任何人都缺乏竞争,人类是不会进步的。为什么人有今日的进步,是在于人懂得比较与选择,对比是取得画面而调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地利用对比可使我们设计充满活力。

(7)密集

概念:密集在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图画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最疏或最密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画面中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并有节奏感。密集也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如城市是结集的做具体的实例,建筑物与人口都结集在城市中心,距中心愈远则愈稀疏。(糖和蚂蚁等)在自由的造型中,我们以结集为题来加以讨论。我们以自由性来组织画面,仍可以采用相当程度的规律性揍依托。其程度的区别视具体情况而定。

密集指设计的骨骼方面,可分为三大类:

a.近似发射:可有假设的发射中心点,基本形环集中心点,或由中心点射出。b.近似渐变:可假设视觉中心,基本形向它结集。

以上方法,使基本形趋近线的密集,在次情形下,假设的线在画面中构成骨骼,基本形离线越近则越密,反之则越疏。而假设线在画面中可以各种形状不同来加以变化。

c.近似重复:基本形挤迫或分散,各占近似空间。

近似重复的结集是不定的,画面内不预置什么,设计时随意构成疏密有致,可有焦点及渐移的处理。

聚集与希散:在重复骨骼中的视觉是平均分配。而聚集是过度的密集,在次情形下,所有的形都堆积成一大块,此块可占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或小部分空间。

扩散是反结集,就是说,彼此分散、孤立,若干形稍有聚近,但无密集的现象。

注意:基本形的面积要细小,数量要多,否则便没有了密集的效果。(8)空间

概念:在平面设计中,为了表达空间立体效果,按透视学的原理,将平行直线集中消失到灭点的方法,表现其空间感。

现在我们一起讨论平面的深度和立体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当然是依赖视觉的错觉而产生的,因为画面仍是平平一片,并无真实的凹凸或其他。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多以面为单位,或(基本形)将面在画面中编排而求得立体感。我们又将各种不同的肌理加在面中,加强其表现力,而肌理又以点或线为宜,如有重复或渐变的点线肌理,或轻或重的点线肌理,都给予平面以不同的作用。立体空间的表现: a.深度的表现

b.立体表现:如利用阴影表现、肌理的变化表现

c.矛盾空间:是指在真实空间所不能产生或不能有的情形,但在假设的空间中存在。

我们所指的矛盾,纯以视觉的错觉而来。在平面上绘有立体感的东西,通常与透视学有关。

(9)肌理

指艘有物体表面的纹理,不同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肌理,肌理给我们直觉感知其质感。如木有木的纹理,石头有石头的纹理,同时也有他们不同的质感。因此,肌理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影响。肌理可分为纯视觉性和触觉性。视觉性肌理是制平面上各种不同的花纹,无须由触觉感知。

视觉肌理分三大类:

a.绘写的——以受绘而成的花纹,又有规律性的或自由的;

b.特技的——以特殊技法求得,略有意外成分带有实验性;如:喷洒、擦刮、熏、流滴、拓印、拨色、蜡上用色渍染。

c.印刷制作的——利用印刷品中的文字或图片作为拼贴的基本材料。触觉性肌理:纯粹的触觉性肌理诉诸触觉的感觉,并可能受光影影响。平面花纹及色彩变动不属触觉肌理范围。但触觉性肌理可与视觉性肌理联合使用。触觉性肌理可分三大类:

a.现代的——现代触觉物料拼贴使用。如沙粒、米粒、草或面条、布料、图钉和铁钉等。

b.改造的——将现代物料稍加改进、拼贴使用。纸团或纸圈,褶皱的纸和布,敲打后有凹凸的金属片等。

c.编制的——将线状或条状物料,织成各种花纹。

5、形式美的法则(1)对称与平衡

对称:形体用对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它们是等形等量的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感的最基本形式。、平衡: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

(2)对比与调和

对比: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合。调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3)节奏、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节奏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产生韵律。

韵律是诗歌中常用的名词。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律动,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的组合,匀称间歇或停顿。在诗歌中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韵同调的音可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在构成中韵律常伴与节奏同时出现。通过有规则的重复变化。比、等比处理使之产生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运用得好就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诱惑力。

(4)统一

统一总是和变化同时存在的。变化是各组成部分的区别,统一是这些有变化的各部分经过有机的组织,使其从整体到得到多样统一的效果。统一的原理如下:

a、接近的原理 使各种不同有变化的各部分,以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来观察,距离接近的物体较容易产生结合感。各种接近类同的要素相结合,也能够得到统一。如形体的大小类同、色彩的接受、肌理造型特性的接近都容易具有统一感。

b、连续的原理

这个原理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和使用。把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各种不同的色彩的物体,用一根直线、曲线或者折线不断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仍能够得到统一。

c、闭合的原理

将同一个造型要素的形态,隔开一定的距离相互向内侧闭合,从视觉上得到的是另外一个整体而统一的形态,原来闭合前的单一的造型要素则被忽视了。

三、图例欣赏,幻灯片播放

四、小结

小时候我们写字一般都要在方格里写,如果是一张白纸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了把字写得整齐,都会用铅笔在上面打上格子,至少要画上线,其实,这种为了将图形元素有秩序地进行排列而画出的有形或者无形的格子、线、框,就是骨格。

学习二维设计基础的主要任务是使用艺术的手法,把视觉要素按照“数、向、位”的构成规律,重新结构,以点定位、以线分割、以面格局,使其产生秩序、节奏、运动等视觉变换的美感,这样,设计的基础训练才具有了切实的意义。

五、作业

 6种骨格形式各做2张,其中渐变2张包括:骨格渐变和基本形渐变。 尺寸:10*10cm  要求:骨格形式表现鲜明,绘图工整,颜色不做要求,但不要太过花俏。课 题:色彩的概念及目的

目的要求:丰富学生的色彩基础知识

提高对色彩美的感受、理解和应用表现能力。

通过案例的讲解和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色彩构成,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从对色彩美的认识感受与表现角度学习色彩对比的色彩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对色彩对比效果的理解与应用 色彩对比的种类与基本规律 教学课时:共 16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实验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分析讲解学生的作品,导入新课

颜色是非常客观的,我们可以用准确的数值来表示某种颜色;而颜色同时又是主观的,不同的颜色具有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而即使是同一种颜色,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来说,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通过颜色来直接表达我们的主题思想,选择好颜色,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

不过,颜色的选择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怎么样搭配和使用所选择的颜色。这就如同我们在染发的时候并不应该刻意地追求某一种颜色,而应该选择与自己的脸部颜色相搭配的颜色。而要想准确地把握颜色,首先要了解的,自然是色彩形成的原理,掌握了原理,我们才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感情”,从而运用各种各样的配色手段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了培养出出色的配色感觉,我们不仅要了解关于颜色的知识,更应该养成时时刻刻观察周边环境的良好习惯,还应该经常学习和分析著名设计师们的经典作品。但我们并不应该硬性地规定配色的好与坏,毕竟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有所不同。

二、具体讲授

(一)1、色彩现象

不同的传统与民族风俗习惯产生了不同的民族色彩。

色彩的作用:红橙使人兴奋,蓝色使人安静。红橙处有苍蝇,而蓝色处却没有。

色彩三要素为:色相、明度、纯度(颜色的名称、色彩的明暗程度、色彩的含灰量的多少)。

如果说,理论上色彩的变化是无穷多的,那么,人的肉眼却只能从中辨别有数的几百种。这个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就纯单色光谱辐射而言,肉眼可以辨别约 210 种不同的光谱色彩,其中 150 种在日光光谱中可见,另 60 种是混合两种相互对立的色彩(互补色)的光谱辐射后形成的绛红类色彩。

2、色彩的本质

(1)色彩的来源

色彩现象是一种视觉的现象,产生视觉的主要条件是光线,物体是受到光线的照射,才产生出形与色彩。眼睛所以能看见色彩,是因为有光线的作用,才得以看清四周的景物。所以,色彩是光线产生的现象,没有光,眼睛无法产生视觉,没有光线,也就没有色彩。

太阳光通过三棱透镜,折射分离出七种不同色彩的光线: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如再一次把七色光线透过棱镜进行分化,却不能使其扩散,于是将这一系列的单色光称为光谱。

红色光的波长最长,紫色光的波长最短。红色光外的肉眼看不见的光线,称为红外线;紫色光以外,肉眼看不见的光线,称为紫外线。光谱:七种可见光波长范围: 赤 760 ~ 620nm 橙 620 ~ 585nm 黄 585 ~ 555nm 绿 555 ~ 510nm 青 510 ~ 480nm 蓝 480 ~ 450nm 紫 450 ~ 380nm 760nm 600nm 500nm 380nm ─────┬───────┬─┬─┬─────┬──┬──┬──── 红外线│ 红 │橙│黄│ 绿 │青蓝│ 紫 │紫外光

─────┼───────┴─┴─┴─────┴──┴──┼──── 不可见光谱┤←─────────可见光谱────────→├不可见光谱

再进一步讲,光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光线的色彩性质,与光线的振幅与波长两个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振幅大小会产生明暗的区别,波长的长短产生色相的区别。波长越长,越偏向红色;波长越短,越偏向紫色。(2)、光线和色彩的关系

从色彩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任何物体都有其自身的色彩,这些色彩看来好像是附着于物体的表面,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消失,任何物体上的色彩也都会失去。有时一个有某种固定色彩的物体,转瞬间却变成了别的颜色。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外界看到的色彩是以光线为媒体,照射到物体上,经由物体的反射或透射之后,刺激我们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所以光线和物体反射的变化,必然在色彩上 产生变化,其变化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论述中找到结论。光源色

光源是指包括太阳、电灯等凡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光源所产生的光色,就称为光源色。从太阳、日光灯、蜡烛、霓虹灯等所发出来的色光,其中太阳光呈白色的混色光,日光灯的光有偏兰绿之感,蜡烛光则偏红橙色。物体色 物体在接受光线的照射后,吸收部分光线的颜色,反射其余部分光线的颜色。我们眼睛所感受到的物体的颜色正好是反射出来的光线的颜色。例如红苹果表皮,在日光下只反射红色的光线而吸收其它的色光,因此产生红色的感觉。青椒表皮只反射绿色光而吸收其它色光,因此产生绿色的感觉,这种色彩现象称为表面色。然而,当用绿色光线照射红苹果时,由于光源色中没有红色的因素,也就是说苹果没有红色光可反射,而成为灰黑色,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物体色瞬间改变的原园。一般对于物体色的确定,是以日光的照射为基本条件的,所以苹果不是黑色,而青椒还是绿色的。透明色

这是一种较复杂的色彩现象。当某种物体呈现透明的晶体状态,如玻璃、水晶。有机玻璃等,经过光线的照射后,本身可以透过光线的色彩而呈现出透射光色来,这种现象产生的色彩称为透过色。当透明物体含有一定的杂质或色素时,由于杂质或色素对于光线的反射作用,对照射的光线便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而形成透明色。所以透明色是透明物体滤掉光源色中的部分光色后,呈现的其余部分光色。复合光

事实上一件物体并非只反射或透过光谱中的一种或两种色光,只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是色彩的反射或透过出来的某种较多的色光,而其他的色光也会有微量的反射,因此各种物体所产生的颜色,是非单纯颜色的光,它是以“复合”的方式反射或透过的,故而叫做“复合光”。①物体的分子结构; ②物体的性质; ③光线的性质;

④物体表面现象,如光滑、粗糙等影响光的折射、反射、透射程度; ⑤观看时的心理因素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色光关系的如下结论。所有物体的颜色会依光源色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而且多数时候呈现出来的颜色并非只是单纯的单色反射光,而是混合了数种单色光而形成的复合光色。把这一理论运用于设计中,尤其是舞台设计、橱窗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等,利用各种不同色彩效应的光线,来营造设计不同的色彩气氛及效果。现以一个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常见的例子便能说明,卖水果的小商贩用红灯来照射红苹果,使水果显得既鲜又成熟;卖烧鹅的小贩,用偏橙色的白炽灯来照射烤鹅,使其油水欲滴,令人垂涎,这都是生活中对光色原理的利用。

另外,在光色关系中,物体色与受光量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一般而言,一件物体表面接受光线照射时,光线越强,它所反射出来的颜色就越饱和、鲜艳,刺激度也越高。相反,光线越弱、颜色就越暗淡、越模糊,刺激度也越低。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是,当投射到眼睛的光线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变成白茫茫的一片,这种现象称为眩光,这是设计中对光的利用非常忌讳的。如橱窗、展示设计等,增加受光量的目的是提高视觉程度,而受光量过度,则适得其反。

3、色彩与视觉的关系

人之所以能够感知到光线并产生形状与色彩的反应,是因为眼睛的视觉作用,才产生的。要了解视觉规律,必须了解眼睛的构造。人眼睛的构造和照相机的构造一样,分为眼帘(镜头盖)、虹膜、瞳孔(光圈)、角膜、晶状体(透镜)、网膜(底片)、视觉神经细胞底层(包括锥状、柱状细胞,即等于底片上的感光药膜)等,只要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眼睛,跟完好的照相机一样,光线一旦进入后,瞳孔就发挥对光量的控制作用,使形象经过角膜的水晶体和玻璃体到达网膜上,便产生形状和色彩。网膜的锥状细胞是感应红、绿、蓝原色光的细胞,可以感知色彩;柱状细胞对光线的明暗度有感知作用。锥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吸收光线后,将感觉刺激转换成信号,沿着视神经传达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色彩的感觉。当一个人的锥状细胞产生病变或先天性功能不全时、便产生感色力不足,称为色盲。锥状细胞对光线的感觉较迟钝,在较弱的光线下不起作用。柱状细胞对光线明暗的感应较敏锐,因此在弱光下依然还可以接受刺激,辨别明暗。这就是光线越弱颜色会越不饱和的原因。

视觉与色彩的关系中,还存在一种视觉现象,当眼睛注视一个物体一段时间,然后突然闭上,而物体的形状依然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来,过几秒钟后才会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残象。电影及动画的成相原理便是依此现象完成的。

4、色彩与颜料

人类运用颜料来记录他们的文化传统,从远古以来便一直持续不断地努力,并且应用于生活与宗教活动中。一方面用于对生活的记录;另一方面用于庆祝仪式,部族标识与图腾崇拜等。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种与生具来的天性,宗教与生活给予人类求美、爱美的原动力,使人类在历史中的美术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从许多自然界中拾得的色料物质被用作染料、涂料、颜料,成为装点社会、美化生活、传播文化的重要材料。

从颜料的来源来看,在化学合成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所有颜料均来自天然的物质,分为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两种。无机颜料来自天然的泥土、矿石、金属等原料,耐热、耐光、耐氧化、耐化学侵蚀,坚实而不容易变化,但是其附着物体的能力以及鲜明度较差,必须依赖溶剂来调配,才能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有机颜料取自于动物及植物,如毛、发、分泌物、根、茎、叶、骨、排泄物、肢体、皮肤、皮脂、腺体、牙齿等物,经过各种提炼方法取得,由于其本身兼具有化学合成基础,发色效果好,鲜艳度高,着色力强,但是易与环境因素发生化学变化,色性不稳定,变色、褪色较明显。

由于科学的进步,人工化学合称颜料的运用,使颜料制作简便,成本较低,价格便宜,耐久性及抗褪色性很强,且颜色种类多达3万种以上,并有9千种以上在市上使用。

(二)色彩的表现(重难点:色光与色料的区别)

1、色彩的分类 大千世界的色彩,种类纷繁复杂,为了便于表现和应用,不得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现代色彩学按全面、系统的观点,将色彩分为以下两类。

无彩色

无彩色的颜色是指黑色、白色和各种纯灰色。纯灰色可理解为由黑与白混合的各种明暗层次的灰色。值得注意的是,色彩学的划分,无彩色也是一种色彩,就象数学中“ 0 ”也是一个有理数一样。

无彩色的颜色,只有明度的变化,把所有无彩色的颜色概括起来,可得到按比例变化明度层次的颜色,从明度最亮的白色开始,依次为:白、亮灰、浅灰、亮中灰、中灰、灰、暗灰、黑灰、黑等。

有彩色

如果我们把光谱分解的七个颜色,按顺序围成一个圆环,可得到一个供色彩研究及运用的色相环。由于青色和蓝色都属蓝色系,因有时为了研究和运用的方便,常把青色和蓝色合成一个蓝色,可得最基本的六色相环:红、橙、黄、绿、蓝、紫,以及由它们混合所得的所有的色彩。

色彩不仅有不同色相的变化,而且还有不同明度和纯度的变化,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是研究色彩最基本的方向,也是色彩运用的三个最基本的属性。明度色相环的外圈为深色相环,内圈混入了白色为浅色相环。如果混人黑、白色的份量不同,其明度还可作更多层次的变化。

低纯度色相环,其分别加上了相同明度的纯灰色。如混入灰色的份量不同,其纯度还可产生更多层次的变化。

特别色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一类不属于上述两类之一的色彩种类,称为特别色。特别色在使用时的视觉效果与上述两类不同,具有特殊性,如金色,银色和萤光色等,印刷上称为特别色。特别色除了有不同的色相外,通过技术上的处理,可产生出不同的光泽效果。此类色彩的提出,是为了适应现代设计和现代印刷的需要,以丰富设计师的表现方法和设计物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2、色彩的属性

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因为人的视觉只能辨别出色彩的这三种变化。

色相是颜色的名称。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暗处加黑,明度低;亮处加白,明度高。纯度是色彩的含灰量的多少,含灰量多,纯度低;含灰量少,纯度高。色饱和度实际上就是色的纯度。在自然界中,所有的色彩都或多或少地混入了白色光线。如果我们观察一组投射到黑暗中的日光光谱,我们所得到的色彩是真正“纯”的,百分之百饱和的。彩虹是日光光谱在自然中的再现,但它是“褪了色”的,因为其中掺杂了大量的白色光线。

明度的概念是相当主观的东西,它取决于众多的因素,传统上我们称一种色彩“鲜艳”,即这一色彩具有高的饱和度和明度。“苍白”的色彩是指混有白色、色饱和低而明度较高的色彩。当色彩中混有灰色时,我们说这种色彩“脏”了。这些说法已为画家们广泛应用,我们也可用这些习惯的说法来表达。

色相和色饱和度是色彩的色度指标,或称为色彩的彩度。

天然的和人造的各类物体中的大部分色彩都是或多或少混有白色或灰色的、按不同比例组成的各种光波。色彩的感觉,主要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光谱色彩。比如一种色彩由 80 %的红色、10 %的绿色和 10 %的蓝色构成,就是非饱和红色。摄影术语中的“偏色”就用于表示这种比例,并大略地描述所得到的感觉。色相(颜色的名称)

所谓色相是指不同色彩的相貌或区别不同色彩的名称

三原色或三基色──属于没有配色的原来的颜色:红黄蓝RGB,黄品青CMYK。间色──两种原色相配。如橙、绿、紫。复色──两种以上的色相配。如绿橙、绿紫等。

色相的范围相当广泛,光谱色中就有红、橙、黄、绿、育、蓝、紫七个基本色相,而不同的基本色相,按其色彩倾向的不同又可区分出不同的色相,如红色可进一步分为紫红、大红、朱红、橘红等色相。·色相环

3色相:RGB、CMYK 6色相:红橙黄绿青紫

12色相:1888~1967,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色彩论》、伊顿“色相环”(瑞士)

24色相:1853~1932,奥斯特瓦德Wilhelm.Ostwald“色相环”(德国)红、黄、绿、青混合成8组,每组再分3色,得到24色,分三圈放置 100色相:1858~1918,蒙赛尔Albert H.Munsell修正的蒙赛尔“色相环”(美国)

红、红黄、黄、黄蓝、蓝、蓝绿、绿、绿紫、紫 × 10白„...1黑 ·色立体

立体色谱,是用三维空间的关系,将色彩的三要素(H色相、V明度、C彩度)表现出来的一种色彩图谱。它形成了色彩的立体构成推移,称为色立体。色立体则是通过色彩三要素,有规律地排列似球体,产生幻觉空间的韵律感。中心地轴:无彩色中轴

圆周方向:H不同的纬度是不同的色相

竖轴方向:V上白、中灰、下黑,上明度强、下明度弱。从上至下明度值V10,V9,...V0(10表示绝对白,0表示绝对黑)(北极:白,明度高;南极:黑,明度低)半径方向:C彩度外高

外层彩度高、色饱和度高、外纯度高、内纯度低(灰)纯红色5R4/14 VH/C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

顾名思义,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是由色光或颜色反射光的振幅强度所决定的。暗处加黑,明度低;亮 处加白,明度高。色彩的明度代表某种色彩的亮度,也称做“强度”,这就是在去除了彩色之后还给人以色彩感觉的东西!

在分析色彩的明度时,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是同一色相可以有不同的明度。由于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相同色相产生不同的明度变化,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就是在相同强度的光线照射下,如果在同一色相中加入一定程度的白或黑,就会增强或降低其反射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明度。加深绿、粉绿等就有不同的明度。另一方面是不同色相的色彩,其自身反射光线的强弱也不同,具有不同的明度。色相环就有明显的明度变化,从黄到紫呈现出由高到低逐渐的明度变化,黄色最亮,紫色最深,红、绿为中明度色。

总结出色彩明度变化的具体方法。要提高或降低色彩的明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加白或加黑,但有时为了不使色彩变粉或变灰暗,便可以加上黄或紫,或者加上一些除白、黑以外的浅色或深色,以达到明度变化的目的,同时也具有微妙的色彩变化。

纯度 :纯度表示色彩含灰量的多少,含灰量多,纯度低;含灰量少,纯度高。色彩的纯度也叫鲜艳度、饱和度或彩度。顾名思义,即是色彩的纯净程度。是指某一色彩中所含该种色素成分的多少。一般所含色素成份越多,其纯度就越高,相反则纯度就越低。当某色彩所含该色素的成分为100%时,就称为该色相的纯色。降低纯度的方法:

①纯色+白色,明度提高,纯度降低。②纯色+黑色,明度降低,纯度降低。

③纯色+同明度的补色,明度基本不变,纯度降低。④纯色+同明度的对比色,明度基本不变,纯度降低。⑤纯色+另一色,明度不变,纯度降低。

⑥纯色+纯度明度相同的灰色,明度不变,纯度降低。三.色彩的体系(重难点:色彩三要素在色立体上的相互关系)色彩的体系是为了系统、全面地研究。利用和管理色彩而对色彩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归纳。由于各家的整理方法有所不同,现把最典型、实用的蒙塞尔色立体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蒙塞尔色立体是由美国画家兼色彩学家的蒙塞尔(A.H.Munsell 1858~1918)于1905年创立,1940年由美国光学会测色学会修定,用于工业规定的测色标准。蒙塞尔色立体以五个基本色:红R、黄Y、绿G、蓝B、紫P、加上五个中间色:橙YR、黄绿YG、蓝绿BG、蓝紫BP作为十个以黑、白元色中轴放射出来的色相为色立体的基准。每个色相再分成十等份,总计有100等份,分布于360度圆周中。各色相的180度相对方位是该色的补色。蒙塞尔色立体的色彩标示符号,可按照H(色相)、V(明度)、C(彩度)连结成的记号标示,形成HV/C,无彩色以NV表示,如红色为5R4/14,黄色为5Y8/12,绿色为5G5/8,蓝色为5B4/8,紫色为5P4/12,由其代表数字则可知其明度,彩度的高低,如5R3/7和5BG8/4两色相比,前者明度低,但彩度较高。另外,在国际上使用的还有伊登色系表、奥斯华德色系表,日本色彩研究所PCCS色系表,都以类似的方法把色彩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纳。电脑中用RGB、MCYK色系。

三、欣赏范例。说说各种色彩带给我们的感受。

四、小结

本章通过对色彩的研究以及色彩在设计中的地位,阐述了色彩构成的概念。同时,从色彩研究领域和色彩可知性两方面来研讨,使学生清除认识色彩构成是有序可依,有规律可循的。

五、作业 作业练习1: 调色:(色彩配置与选择)用红黄蓝三原色与黑白两色调制出100种以上不同的色彩.作业要求:合理地调节这五个色彩的比例关系,配置出尽可能多的色彩.步骤一:从三原色中选择出两种色彩,分别放在纸左右两侧,进行相互间的渐变调配.步骤二:由两色的调配过度到三色配置;步骤三:由一色,两色,三色加白或加黑的配置;步骤四:色彩加灰的配置.作业数量:100_200个色彩配置

作业提示:学会用最少的颜色调配出尽可能多的色彩:学会准确地调出自己想要的色彩;知道某一个色彩源于那哪些色彩,同时学会感受它。作业练习2: 在感受色彩的同时,从自己调配的色彩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感受选择40张色彩制作色纸。

作业数量:40张(8x8cm)作业提示:培养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为下一步的色面积切割与重组练习作好物质上的准备。在调制色纸时,注意颜色的干湿度。作业练习3:

作业一:做色彩的同类色,临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等关系的对比练习。作业数量:4张(9cmx9cm)作业二:研究色彩的艳度关系,分高艳度,中艳度,低艳度,艳灰度等对比关系做一组练习。

作业数量:4张(9cmx9cm)作业三:研究色彩的明度关系,根据高,中,低不同的明度等级,作一组反映色彩明度调性的对比练习。作业数量:4张(9cmx9cm)课 题: 色彩调和

目的要求:掌握色性和调和的方法

会应用色性和调和的方法

教学重点:色性和调和 教学难点:色性和调和的方法 教学课时:共 8 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法、讲授法、实验法、作业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调和,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其意义就是“多样的调和”。再此需要强调的是,调和决不仅仅是指色彩的类似、统一,更不是单调的一致。在调和的概念中,对比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对比,就无所谓调和,调和与对比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对比统一的两个因素。概括的来说,色彩的对比是绝对的,调和是相对的,对比是目的,调和是手段。

色彩配色是否调和,一方面取决于视觉生理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它在画面中表现为色彩的构图、面积、形状、位置、机理等多方面组织是否恰当,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内心愿望是否得到满足。

二、具体讲授

第一部分、色性与调和

1、色性:指某一单独颜色的性质。

下面主要讲解有彩色系中的红,橙,黄,绿,蓝,紫,几种基本色相和无彩色系中黑,白,灰的色性

a:红色在可见光谱中红色的光波最长,折射角度小,但穿透力强,对视觉的影响力最大,此色和知觉度高 ,不易丧失自己,想变成它色非常吃力的。

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血液,红花,红旗,从自然产生的景物到人工制造的各种东西,红色都使人感到兴奋,炎热,活泼,热情,健康,感到充实,饱满,有种挑战的意味。红色的个性强又端庄,具有号召性,象征着革命,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深红色:稳重,庄严

粉红色:温柔,愉快,多情,有着幸福,含羞,梦想的感觉

大红色:表现热情到达顶点时用大红色是最好不过了

红色在节日喜庆时被人们采用,作为欢乐,庆典,胜利时的装饰

由于红色过于强烈,暴露之故,也作为幼稚,野蛮,卑俗,战争,危险的色彩。

在搭配关系中,强烈的红色适合黑,白和不同深浅的灰,与适当比例的绿组合富有生气,充满浓郁的民族韵味,与蓝配合显得稳静,有次序

b:橙色

橙色的波长在红与黄之间,具有红与黄的性质,它的明度仅次于黄,强度仅次于红是色彩中最响亮,最温暖的颜色,橙色是火焰的主要颜色。

橙色:使人联想到:果实,食品,灯光,阳光,鲜花,具有华丽,温暖,愉快,幸福,辉煌的感觉。

c:黄色:

波长适中,是所有色相中最能发光的色,给人以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色彩印象,由于此色过于明亮,被认为轻薄,冷淡,性格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偏差,稍微碰到它色,就会失去本来的面貌

黄色:也用于果实,花等。黄色在我国古代是帝王的象征,在古罗马是高贵的色,神头上的佛光,在欧美庸俗,低得的下等色 d:绿色:波长居中,是人眼最适合的颜色 f:蓝色 g:紫色 h:白色 i:黑色

2、调性

一组配色或一个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它包括明度,色相,彩度,的综合因素。a:以明度调子为主的配色

以明度调子为主的配色,充满了清晰感,层次感,富有理性的次序,是三个调子中最基础的调子,与色相调子比,它的这种条理感更为内在。b:以色相调子为主的配色

色相调子是建立在色性之上,所要考虑总的色味倾向和色相对比度,色相调子的确立,就是情绪,性格,心理感觉的确立,在三个调子中它是最强烈,最直接,最亲切,最出效果的调子 c:以彩度调子为主的配色 以色彩的鲜浊构成的配色关系 第二部分 色彩与感觉

1、色彩的冷暖感 暖色:红,橙,黄

冷色:蓝,蓝紫,中性色:绿,紫,白色冷,黑色暖

2、色彩的空间感

可以用色彩的冷暖,明暗,彩度,面积,对比来充分体现 暖色向前进,冷色向后退,因为暖色比冷色波长比较长 亮的向前进,暗的有后退感

同等明度下,色彩的彩度越高越往前,越低越往后 大面积向前,小面积向后

3、色彩的大小感

感觉靠近的前进色,因膨胀而比实际的大,亦称膨胀色,看来远去的后退色,因收缩而比实际小,也叫收缩色。

如:设计中一般暖色系列的色彩面积要小,冷色系列的色和暗色面积要适当大些,这样才易取得色彩的平衡

第三部分 色彩构成——配色的方法与原则

1、什么是好的配色

单一的色彩无所谓美,丑。只有两种色彩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出现好与不好效果。

我们追求的是一中共同配色的方法和原则,而设计工作者更多的时候要考虑的正是这些多数人所共有的美感。(1)配色的目的

a:纯粹追求美的配色,如美术作品。

b:重视实用化机能的配色,尽管效果并一定美,像黄与黑的安全标志,群青与橘色的环卫工人服,主要是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c:既最求美又注重生活机能的配色,像服装,建筑,室内等设计的配色都属于这类,配色目的决定着配色好与坏的审视标准。(2)调和的概念

配色中应该说具备了调和,悦目,赏心就可算是一种美的配色,调和是指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配合得适当,能够相互协调,达到和谐,配色的调和与否,是人产生愉快或不愉快感觉的关键。

调和色彩:指具有某种次序的色彩组合,它不单单指同一,类似给予的舒服,美好的调和感觉,而是多方位追求具有不同特征。

2、不同价值的色彩表现

就配色而言,和谐只是相对的,只要符合人的追求,符合目的需要,即使以往普遍认为不调和的关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也会成为调和的关系。

3、色彩的组合方式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在统一中求变化,称为“统一调和” 第二类:是在变化中求统一,称为“对比性调和” 第四部分 统一性调和

寻求统一,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愿望,统一,相当于色彩间同一或类似的色相关系,明度关系,彩度关系,也就是说,相类似者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美的,舒服的,如果说色彩的差别是色彩对比的本质,则共性就是达到调和的根据,在三属性中尽量消除不统一因素,统一的要素越多,就越融合。

1、同一调和(1)同明度的调和

同明度关系下有纯不纯的彩度变化,不同色相的变化(2)同色相调和

同色相关系中变化明度,彩度.(3)同彩度调和

在同彩度关系中变化明度

2、类似调和

类似调和是类似要素的结合,与同一调和相比它具有稍多的变化,但没有脱离统一为主的配色原则(1)类似色相的调和

这种调和实际上是以色相来决定效果,用明度,彩度关系辅助搭配为更为协调的色彩效果,如红色的低中调,黄色的中高调(2)类似明度的调和

此种调和范围较广,在类似明度的调子中可适当选择有对比的色彩或补色色相来丰富画面的效果,但要避免过与强的相变化,与明度变化相冲突。

(3)类以彩度的调和

篇6:二维设计基础总结发言稿

二维设计基础总结发言稿

其实昨天晚上我也很晚回去,把kt板什么的弄完已经差不多11点半了,当然我没有跟张海旭和孙一旭一起回去,我一个人回的。

好了说一下正题,6周来,在我的生命中,”重做”两个字出现的频率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不仅仅是我听到的,还有在别人的对话中,”重做”已经变成了一个很日常化的事情,当然在此要感谢我们的班长为这个词出现频率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班长太辛苦了。说到”重做”我原本以为它是一个体力活,是一个反复不断做着无用功的一个劳动,但我现

在想给它一个全新的定义,那就是重做是一个设计师的态度。这个词很好的诠释了设计师对于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标准。重做意味着对于自己设计产品的不断完善,而不是乏味的复制。我觉得这种严谨的态度是每个设计师必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设计师,我不可能去说我自己设计的东西有多完美,但我会尽善尽美,将其完美程度尽量接近100%,这就是我对于重做的理解,无论结果好与坏。

说说素描课快要结课的那段时间,我就问了一个学长,我说二维课到底是什么啊?学长没有回答我,反问你们二维老师是谁?我说:”高嵬。”“哦,那你们惨了。”所以刚开始我就二维课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大家对刚开始的80张点线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就不说了。但后来我们其实还是很幸福的,()刚开始我们很忙的时候,我另一个室友特别闲,天天打游戏,但我们后面真正发现其实闲下来了,自己已经适应了二维课的这种节

奏,别的班疯狂补那些没有质量的作业的时候,我们反倒很轻松。

再来说说设计,我刚开始是阴差阳错进了设计,我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很无聊,很不适合做设计的人。但上完二维课我发现我还算是个适合做设计的人。刚开始的我其实脑洞很空,说的严重点就是根本没有脑洞,一点都没有别人的那些创意感啊什么的。就拿我这个杯子来说,从刚开始设计的这个礼帽,我自认为它其实很丑,一点都不好看,从图底关系大小到骨骼这几步我重做了好多遍,总是觉得这个礼帽不够好看,根本就做不出什么好的设计。但是接触了一些排版,组合关系,以及配色上的运用,我发现其实还过得去吧,至少现在有了一个成型,做的好坏算是另一回事,但我至少认真是做好了。期间借鉴了很多设计图书以及高老师在群里发的设计资料和网站什么的,个人感觉还是相当有成就感的。和前面曾强说的一样,从最初的一点都不喜欢平面到现在呈现出的

一组设计物,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最后我想引用一下高老师说的一句话,在这里想再次分享给大家,设计师应该是在有限的条件中最大化的去创造。这句话是老师在我们第一次设计杯子的时候说的,我当时的杯子做的很差,所以后来听的很认真。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相信这句话会一直陪伴在我们之后的学习生涯甚至是职业生涯中。

再一次感谢高老师!谢谢!

纪念二维设计基础结课

上一篇:清新文艺励志名言句子下一篇:街道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