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社活动的工作计划

2024-06-16

篮球社活动的工作计划(精选9篇)

篇1:篮球社活动的工作计划

关于篮球社活动的工作计划

为了丰富学生校园业余生活,满足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初步形成某些特长,提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修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今年训练的更有效,同学们能够得到锻炼和娱乐,在课余时间放松自己的身心,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此我们作出以下几点计划:

1. 每周三下午进行的.社团活动由篮球队队长组织并进行技术指导,活动时间由社员社团负责人协商确定。如果遇到天气不允许在室外活动,队长安排队员再室内进行篮球的技术交流与基本规则的讲解。

2. 本学期分成四个阶段进行训练,第一个阶段:前五周进行体能训练,在早晨早起进行跑步、折返跑、高抬腿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项目。

3. 第二个阶段:第五周到第十周进行篮球基础的训练,根据每个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训练。基础好的可以练习更高技术的篮球技巧,针对篮球基础比较薄弱的队员,进行基础

的训练。利用五个周的时间进行训练。

4. 第三个阶段:第十周至第十五周进行,篮球实际训练。大一队员和大二队员开始打友谊赛,运用前十个周学习的技巧和技能,发挥场上的篮球感觉,充分发挥队员的个人能力。这是五个周的球场的实训。

5. 第四个阶段:第十五个周到二十个周,在本系的跨界训练的基础上,已经稍有能力和技巧。与其他系进行篮球友谊比赛,增加篮球的友谊程度和娱乐性。

6. 以上是分四个阶段的训练,在此期间不定期举行社团内部的篮球比赛,目的在于选拔社团内优秀的篮球队员,提高大家学习篮球的积极性。

7. 为提高本校篮球水平,争创好成绩,决定分年级选拔篮球精英,为举办篮球社队内队抗赛做准备。

8. 观看篮球赛事: 不定期的给社员观看篮球赛事录象。目的在于通过观看比赛,学习篮球的规则,学习篮球技术。 为了娱乐同学的课余生活,努力为同学服务,我们篮球社会设计出更优秀的计划予以实施。如在学期期间有变化会予以稍微改变,基本按照本次计划的流程实行。相信在娱乐同学课余时间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身体,这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篇2:篮球社活动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第一届的篮球社,虽然这学期只有短短的四次活动,但总体来说还算比较顺利了。当然篮球社也还有太多的需要去总结、完善。

一、篮球社存在的优点:

从第一次的见面会,到最后一次活动,参加了活动的社员表现得都很积极,也流露出了对篮球的热爱;活动前的准备做得还比较充分。

二、篮球社自身的不足:

首先,我自己在管理篮球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在开展篮球社第一次见面会前,就已经把篮球社规章制度整理出来了,但在后来的几次活动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实行。其次,仍然存在社员对篮球社活动的参加不积极,每次都会有请假的同学。还有,社员对篮球社的纪律还不够重视。

三、反映出的外在问题:

从这学期的活动看来,篮球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每次活动社员的出勤率了。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活动时间上的安排。首次定下的活动时间是每周三晚上,因为周三晚上几乎所有成员都会没课。但后来,活动时,一些班级搞团组织活动,社员因此缺勤;一些同学有额外的课要上;有时学校有调课。所以,很难选定一个大家都有空闲时间的活动时间。

其次就是场地问题了。篮球社活动大部分时候都会是室外活动,有体能的训练和篮球技术的训练,而活动时间是在晚上,晚上虽然篮球场有灯光,但光线还是较暗,存在安全隐患。

四、小结:

这学期的活动顺利开展了,也圆满结束了。每次活动,都做好了活动的准备,提前通知到每个社员活动的时间及地点和需要的准备;干事能及时借到篮球。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同学们对篮球的热爱,增强了社员的身体素质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提升了社员的篮球技术水平。

五、下学期篮球社的主要工作:

在下一学期的活动中,体能训练和技术的训练仍然会是活动的主旋律。我会强调活动的纪律性,篮球社的正规性,更多的提升社员的篮球技术水平,组织、带领篮球社搞好每一次的活动。

篇3:篮球社活动的工作计划

关键词:西易俗社,改良,影响

1912年初, 在辛亥革命引发的震撼余波中, 一个民间文化团体雏形正在一群满腹经纶的书生中悄然萌生。在修史局任职的关中学者李桐轩和孙仁玉以“中国旧社会, 率有旧戏曲熔铸而成, 拟组新剧社, 寓戏曲于教育, 劝善惩恶, 改良社会”之见一拍即合, 遂草拟秦腔戏班《简章》, 新戏班取名“陕西易俗学社”, 获得关中各界知名人士赞同, 至1912年8月创立大会召开之时, 有军政文化等各界人士百余人成为该社成员。陕西易俗社以“移风易俗”为旨趣, 历经民国三十余年, 吸引了大批关中知识分子, 艺术发展不曾中断, 影响日益广泛, 成为民国关中社会文化盛开的一朵奇葩。1962年8月14日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在《人民日报》纪念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的文章中写道:“中国有几个易俗社, 天津、山东都有过, 只有陕西办的最有成绩。在我们国内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剧团, 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一、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陕西易俗社成立之动机

辛亥革命硝烟尚未散尽, 热心革命的知识分子们已将眼光投向民生, 投身大众生活的改造, 这是他们对时代变革方向的追随, 也是他们儒家人本思想的回归, 更是他们济世情怀的文化自觉。简单分析, 动机有四。

首先, 继承和发扬了开放进取的精神。在近代中国, 关中知识分子始终以开放进取的精神, 活跃于社会变革的每个时期。公车上书, 陕籍学子不乏其人;经世致用风起, 刘古愚在味经书院讲新学、倡导实业;辛亥革命酝酿时, 宏道学堂的于佑任等投身革命。毕业于宏道学堂的李桐轩和授道于宏道学堂的孙仁玉, 在科学民主成为时代强音之时, 主动思考在民间社会倡导和根植科学民主精神的途径, 并热情洋溢地投入到这场宏大的事业当中去。

其次, 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现状的思考和认识。革命初成之际, 不唯革命阵营中分帮立派、争权夺利, 社会上更是充斥着趁乱打、砸、抢等野蛮行为, 这令热心革命的知识分子深感社会风气和观念改良的迫切, 引发了相当部分的知识分子纷纷转向移风易俗社会活动, 活跃于教育、文化科学等领域,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易俗社创建人孙仁玉就表示:戏剧之于社会, 为施教育之天然机构, 结新社起名“易俗”, 意在移风易俗, 俾久压于专制之民, 程度骤高, 而有其共和之灾焉[1]815。

再次, 改造关中社会活动的延续。以秦腔为改造活动切入口, 是因为秦腔广泛流传于关中城乡。清中叶时期, 即有观戏者“半夜空堡而出, 举国若狂”, 至民初此风未减。由于秦腔在关中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广泛的消费群体, 对戏剧的改良就成为这些志趣相投者从事新“革命”活动的广阔天地, 也成为尽可能凝聚和沟通不同社会阶层, 从而养成新社会观念的桥梁。他们仿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建立了管理机构:“有议会, 有执行, 有选举, 有弹劾、编辑、教练、决算、审查, 秩序井然, 一丝不苟, 俨然一个小小的中华民国。”[2]715

最后, 浓厚的草根情结。关中地区自古农业经济发达, 耕读文化绵延不绝。知识分子对乡村社会, 不仅有浓郁的血缘感情, 更有深厚的乡土情结。在风气醇厚的乡村社会中, 不仅乡民对知识分子尊重和敬慕, 知识分子们也自觉以先进、智慧和正直的形象活跃在乡村生活中。民国期间, 以易俗社为代表的民间戏剧学社创作出的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如《三滴血》、《青梅传》、《柜中缘》、《复汉图》、《新忠义侠》等, 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传颂。

二、创新传统艺术, 彰显时代精神———陕西易俗社的改良活动

易俗社的改良活动, 主要集中在对行业发展模式、表现内容以及艺术形式的改良上, 是从形式到内容、从艺术到生活不断完善、创新的过程。

改良行业发展模式, 江湖艺班变身文化实体。戏班子在传统观念中常被视为讨生活的下九流, 从艺者即便演技高超, 也难逃伶人的身份。为使易俗社摆脱民间草班形象, 获得生存空间和社会精英认可, 创立者们以“易俗”为基本定位, 设立干事部、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和排练部。民主管理体制克服了民间班主专制的特点, 社长、编辑、教员、教练各司其职, 平等相处, 戏社规模大而社务不乱。在此后三十余年中, 在民主评议制下社长几易其人, 戏社发展不曾中断。在近代秦腔戏剧人才的培养机制下, 学生不同于传统上任人驱使、学戏全凭师傅好恶的学徒, 不仅在学戏上获得了平等, 在生活中也获得了人格尊重。这对改变民众对演员的歧视, 演员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起了重要作用。编辑部聚集优秀知识分子, 编创了一大批具有新意、脍炙人口的秦腔剧本, 使该社在表演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令观众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 始终引领关中秦腔之时尚, 也为知识分子同民间文化娱乐的成功结合提供了新的舞台。

改良戏剧表现内容, 新旧兼容。易俗社在剧本的创作和表演的内容上用力颇深, 把传统精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做到了极致。创社之初, 李桐轩按照“可去、可改、可取”对当时民间流行的剧目进行甄别改良, 其中“可去”有“诲淫、无理、怪异、无意识、可为训、历史不实”六种;“可改”有“善本流传失真者”、“落常套者”、“总本可取而抽象犯有可去六种者”三种;“可取”有“激发天良”、“灌输知识”、“武打之可取者”、“诙谐之可取者”四种[3]94。以此, 改编后的民间传统戏文, 粗俗的唱词文雅了, 晦涩难懂的语言口语化了, 情感表达真实而不失优雅, 缠绵而不失细腻。易俗社深谙寓教于乐的真谛, 所编著剧目没有板起面孔教训民众而高高在上, 也没有囿于为文人取乐的小圈子, 所表现的剧情和人物性格, 则是既贴切民众传统道德观念中值得继承的如忠义、厚道、奉公、守信、乐观等品质, 又吻合新时代道德价值观中亟待提倡的如科学、民主、自由、独立、尊重等品质。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紧扣“易俗”宗旨不忘戏剧娱乐之本, 内容上入俗世而不落俗套, 精神上尊俗习而不媚陋俗, 实现了知识分子文化优势与民间娱乐社会根基的有机结合。

改良艺术表现形式, 由俗入雅。戏剧来源于大众, 终要回归大众, 接受大众检验和认可, 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易俗社遵从这一规律, 逐步把秦腔从“下里巴人”变成“阳春白雪”。首先是抓住民众欣赏心理取向, 着力打造旦角。年轻俊美的旦角在当时格外受青睐, 易俗社延聘著名旦角如陈雨农、党甘亭等, 精心培养出被人赞誉为“北方梅兰芳”的刘箴俗、赵振华等优秀旦角, 更不忘“易俗”之宗旨, 塑造出一批大胆追求自由、形象俊美优雅的女子形象, 寓教如春雨润物无声, 如《春闺考试》中饰演徐小姐的刘迪民就被赞为“一种温柔敦厚之气溢于眉宇, 却不染半点狎亵之气”, 这既符合民众审美情趣, 又提升了民众的审美层次。其次是不断改进秦腔的唱腔艺术, 主动走出关中, 拓展更广阔的市场。1921年易俗社赴武汉演出。为了获得武汉观众认可, 易俗社在西安乱弹本身较柔和敦厚的基础上, 吸收南方剧种细腻缠绵的特长, 与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相得益彰, 终以唱腔优美、风格各异、功夫扎实获得好评。最后, 锐意革新, 提升秦腔的生存发展能力。随着社会发展, 借助先进技术、反映现代生活观念和生活水平的新式娱乐方式, 如电影等, 对固守传统表现形式、手段的戏剧威胁最甚。30年代初, 从北京返回的封至模带着这种强烈的危机感走进易俗社, 以其对京剧的造诣和对现代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体会和认识, 对秦腔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革新。如发展教练职能, 建立导演制;引进京剧表演艺术;改进化妆, 美化服饰;取消检场制度, 强调舞台整体效果等等。

正是易俗社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改良活动, 让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文化逐渐走向通俗与高雅、娱乐与教育、艺术与理论完美结合的发展道路。

三、弘扬地方文化, 丰富社会生活———陕西易俗社改良活动的社会影响

易俗社一经成立不仅吸引了众多学者, 也引发民间文化团体纷纷成立。以易俗社为代表的戏剧改良活动, 不仅弘扬和发展了关中地方文化, 也丰富了民众单调保守的社会生活。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 一些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由于形式或内容中存在不少落后的因素而面临生存危机。以易俗社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团体, 以“移风易俗”为宗旨, 赋予秦腔新的发展取向。易俗社成立后, 不仅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加入, 还在关中甚至全国为戏剧行业开了创办学社的风气, 各类戏剧社团多以“学社”形式出现。对秦腔的整理、研究, 有利于秦腔剧种的保存与发展。秦腔长期流传于民间, 多为口口相传的舞台剧本, 而刻本鲜见。易俗社编著的大量优秀剧本, 来自于创作者们对良莠不齐的民间流传剧甄别取舍、保存整理, 一经演出成功, 单行剧本旋即销售于各大书店, 大小戏社纷纷演出, 在民间广为传唱, 也引发了秦腔理论的专门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 以易俗社为代表的社团, 更聚集了一批颇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创作梯队, 在吸收先进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早期孙仁玉等人, 不仅擅长历史、社会、家庭剧, 更开创科学剧;20年代李约祉等人, 走出关中, 运用现代手段宣传秦腔, 积极吸收外地文化;30年代封至模等人, 吸收京剧、话剧艺术特长, 致力秦腔艺术改良。这不仅使易俗社能够始终引领西部地区秦腔界的时尚, 也使关中文化在整个民国时期表现出开放性和进步性的特点。

秦腔改良活动开创了民间戏班新的生存方式, 繁荣了民间演出, 推动戏曲演出经常化、内容品位化, 丰富社会娱乐生活。以潼关县为例, 在1938年至1949年间, 聚集了秦腔、蒲剧、京剧、眉户、洛阳曲子、花鼓、说书道情等八九个剧种, 十余个戏曲组织[4]332。频繁的戏曲演出活动, 使观众的欣赏水平、品位也不断提升, 各地剧社争相演出易俗社当红名角的剧本, 易俗社培养的演员也因水平高、品行端被各剧社争相聘请。

戏剧改良不仅完善戏剧表演形式和内容, 还引导和培养了观众的文明行为和鉴赏水平。从民国时期保留的易俗社秦腔剧目看, 基本符合史实的历史剧和宣扬传统美德、反映社会进步风尚的社会剧、家庭剧占据主流, 受此风气影响, 关中人热爱的社火活动也出现了积极反映新式教育、抗战精神等先进的社会内容。易俗社摈弃传统秦腔中野蛮、残忍的表演内容, 改良荒诞怪异、唱做淫亵、服饰离奇的表演形式, 以演员纯正圆熟的精湛表演改变传统剧目以爆、奇、劣取悦观众的误区, 引导秦腔走上文明、高雅艺术之路, 也为其他传统娱乐的发展作出了表率。戏曲欣赏成为不同阶层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演戏的和看戏的正是在一场场赏心悦目的戏曲当中, 获得观念的认同、心灵的共鸣。

民国肇立, 百废待兴。作为辛亥革命首应省份之一的陕西, 正面临各项建设事业亟待发展的问题。易俗社创新和发展不仅继承发扬了辛亥革命精神, 也是关中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社会变革的一种有效途径, 更是关中知识分子弘扬地方文化、探索文化救国的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戏剧志 (西安市卷) [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

[2]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中国ISBN中心, 1995.

[3]陕西文史资料.第21辑.[C].西安: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篇4:篮球社活动的工作计划

如今的中职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同时在日常行为、组织纪律、道德思想品质等方面往往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进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中考失利或者在初中阶段因为各种原因辍学的学生。由于一直得不到教师、家长以及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十分迷茫,严重的会自暴自弃,而自暴自弃的学生在中职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他们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放纵自我,崇拜“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缺乏足够的集体荣誉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没有团队精神与组织纪律观念,在过于依赖父母的同时却又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抵触父母长辈以及教师的教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经常上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讲话、打瞌睡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了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等等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抓起。

二、篮球社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实践与探究

1. 建立篮球社制度,让学生明白理性服从的道理。

①社团宗旨——品篮球文化,塑阳光心态。宗旨,是一个社团的导航。篮球社的宗旨是,坚持以球会友,促进篮球水平的提高,在不影响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尽情享受快乐篮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②口号——明方向,树正能量。口号是一个社团的精神指导。篮球社提倡的口号是“阳光、友谊、健康、上进”。首先,运动是阳光的,我们需要会员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在参与中结识友谊,为了共同的爱好走在一起,培训学生一种阳光的心态。要有健康的思想。上进,则指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训练、刻苦的精神取得技术上的进步,使学生养成吃苦的精神。

③社团的要求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用社团各种要求约束学生行为,按要求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以制度管理促行为规范的养成。篮球社每月举行例会,会议要求学生提前到场,注意仪容仪表,会场安静。这种要求让学生清楚在会议中的各种规范,转而形成良好习惯。

2. 篮球社的常规组织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把每一个环节变成学生实践行为规范的机会,在日常训练中养成规范,在日常规范中加以巩固,得到提高。例如每次的训练,要求学生集体做热身运动和放松,按要求轮流准备器材和收器材。在训练中,对没有按要求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要接受相应处理。训练结束,全体集中进行小结,要把球场上垃圾收拾好再离开。

3. 以活动为载体实现行为规范化。

开展篮球嘉年华、快乐篮球、欢送赛活动推动社团文化,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和组织能力,体现社团组织的丰富多彩。以活动为纽带,营造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自信心和参与运动的热情。

4. 开展评先评优活动,以榜样促良好行为规范养成。

遵守规范久了,学生有时难免懈怠,这时可采用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原理来支持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学生遵守规章制度时,给予奖励,违反制度时,给予惩罚,主要以奖励引导为主。例如:在篮球协会活动中,表彰积极参与的同学。在嘉年华和快乐篮球活动中表彰成绩优秀同学,每学期末表彰优秀会员、优秀干部。通过各种表彰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引力,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学习技能的同时,锻炼自我能力,团结互助,丰富学生情感,提升荣誉感和集体观。

三、广播体操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实践与探究

1. 推动广播体操运动,展阳光运动风采。

广播体操是一种集体活动。是学生锻炼身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广播操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大力开展广播操活动会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氛围,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狠抓学生广播操的规范训练。要求学生按顺序上下楼,按点而立,集合快齐,动作到位,服从指挥,体委带操,有序退场,不许打闹。学校组织各班广播操观摩,相互揭“短”。体育组老师组织各班体委评“短”。广播体操利于统一指挥、统一训练、统一标准和统一检查,有利于形成强大的集体心理攻势和面对面的操作交流。以广播操为突破口,抓学生行为规范,并为抓其它规范打下基础。

2. 以比赛为载体转化学生行为规范。

在全校举行的广播操比赛中,班级在比赛前通过刻苦练习,增加集体凝聚力。比赛时,各班学生服装整齐,步伐一致,在引导牌的引导下,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比赛场地,叫出班级口号,使广播操的规范训练达到高潮。学生感觉规范的尊严,激发了争做合格学生的信念,拼出团体的精神。

3. 广播体操利于培养集体观念,促学生团结合作。

集体项目要求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这有助于改善孤僻、自闭的性格。体育娱乐活动可以调节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保持愉快自信的精神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同时,可充分利用广播体操的简短集合时间,将正能量及时传递,针对不良风气,遏制不足。

四、篮球社与广播体操相互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

学生篮球社和广播体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社会化,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等。篮球社和广播体操的作用:(1)健全锻炼方式;(2)繁荣校园文化;(3)搭建沟通平台;(4)培养体育人才;(5)提升适应能力。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具有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独生子女增多,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学生抗压能力差,易受挫折;且随之网络普及,人与人之间沟通减少。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社会化有着积极作用。学校篮球社和广播体操的开展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总之,体育运动锻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间的交往。多组织和引导中职生参与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和广播体操的作用,可推动学生健康发展,也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对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以及文化教育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篇5:篮球社视频观赏活动总结

13届篮球社的第一次活动是以视频教程为主,以娱乐观赏为辅的一次活动。为了防止大家盲目的练习篮球和避免大家打篮球的错误方式,我们社团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同学更了解篮球,也让我们能了解篮球的练习方法。这次观看视频可以让我们找到各自所属位置的打法和需要注意的几点。由于第二天大家要出早操,所以这次我们主要以后卫篇为主。

本次活动于2013年11月12号晚上7点开始,播放视频民主地争取了社员们的意见,选择了后卫教程视频播放。这次教程主要是讲述后卫的持球方法和和突破要点。先是讲述一个后卫对于篮球的重要性,他的态度、精神与状态都决定了整个队伍的状态。下面对后卫的持球姿势进行讲解。接下来是后卫的突破的要点啦,后卫突破要随时做好变向的准备。在突破时转身和转身假动作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球员在场上的反应力和控球能力了。总的来说,后卫一定要把控球能力练好。结束教程视频后,我们进行了NBA明星级篮球视频观赏。开始是科比的NBA职业生涯的历程。接着是NBA的巨星后卫克里斯〃保罗的精彩视频。卫克里斯〃保罗所打的位置正好是后卫,我们也看到了他那梦幻的变向和开阔的传球视野。最后是麦迪的精彩暴扣,看地让人都想叫绝。

篇6:篮球社社团工作的总结

对于寝室文化节的篮球赛,我在这里真诚地向各位道歉:由于我的疏忽以及没有和排球赛承办方进行过多的交流,导致篮球赛的规则中出现了一个小漏洞,就是一个班级篮球赛队员和排球赛队员不能重复。

由于本次规则和活动方案大部分沿袭上一届的方案,所以我没有太大的问题,没想到出现了去年没有出现过的问题,部分班级并不对规则知情,以致排球赛和篮球赛队员重复,篮球赛不能很好的进行。对于这个错误,我向大家抱歉,为没有组织一场完全公平公正的篮球赛、没有给部分有实力球员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而抱歉。

可能是由于我和上一届社长吕瑞安都是校队成员,平时忙于训练,没有过多的交流,没有学会如果管好这个社团,所以我今年社长当得并不好,没有达到我心中预期的标准。我一定会和下一届社长进行更多的交流,让他下学期可以更好地带领篮球社,更好地组织好活动。

虽然活动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过总体上来说,篮球社的活动还是带给了我们同学很多的快乐,篮球社和篮球队的友谊赛让双方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篮球爱好者的篮球技术。寝室文化节大家齐心协力,同学们和老师们呐喊助威的声音将每一个班级牢牢地凝聚在了一起,在丰富了同学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很好的增强了大家的团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篇7:篮球社工作总结

篮球社工作总结1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在新世纪刻不容缓。学校体育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正是以“减负”为契机,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篮球运动在中学的球类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基础,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开展日趋频繁,大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中学生成立篮球社团的意义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中学校园篮球比赛长期是以学校发起的,由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的传统模式。校园篮球比赛日趋频繁,为了正确引导和提高篮球竞赛的运动水平,在学校成立学生篮球社团,由学生篮球社团组织篮球比赛。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能缓解体育教师缺乏的矛盾,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进学生对篮球裁判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使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如何成立篮球社团

(一)由专业体育教师为社团指导,指导社团日常工作的运转。篮球比赛组织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体育教师必须将组织工作的程序给予传授,指导社团日常活动。(二)成立篮球社团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社团实际运转的核心,是组织篮球比赛的中坚力量。组织机构的规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可设会长、副会长,裁判部,竞技部,公关部等。

三、如何开展社团工作

(一)社团骨干的培养。社团骨干是社团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根据会员的实际情况和表现,着重培养一些非常得力的干部,将重要的工作方法给予传授,比如篮球比赛的竞赛编排。

(二)裁判员的培养。它是社团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篮球社团的主要工作是组织校园篮球赛,那么,校园篮球赛的临场组织工作是由裁判员组织实施和完成的,他是篮球比赛的仲裁者和执法者,他依据比赛规则,通过判罚来调整运动员的竞赛行为。

1.对学生裁判员理论培养。注重篮球裁判员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裁判员各场执法的依据,《篮球裁判员手册》是裁判员执行规则的工作方法。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要求熟读规则,掌握裁判方法,对裁判中疑难问题要重点解答,并利用电化教学设备使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法有一个直观形象化的理解。

2.对学生裁判员实践培养。

(1)对学生裁判基本功的培养。学生裁判员的基本功是指在篮球比赛临场中起作用的最基础的专门动作。包括有手势、移动跑位、鸣哨、抛球等。裁判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临场就不可能表现好。要求学生裁判员必须精通规则中的58个手势,并在所有的比赛中运用。手势的规格和要领,都必须按照规则中的规定和要求去做。如果在执法过程中手势不清楚,不干脆利落,就会引起队员、教练员或观众对裁判做出的判罚产生质疑。

(2)采用“传、帮、带”进行临场实践。临场裁判先采用“老师带学生”,然后“有经验的带新手”等模式进行教学裁判培训。在临场过程中,新手缺少经验,由于学生怕吹错,给比赛带来不好的影响,以致于不敢鸣哨,要鼓励学生“敢判”,不怕“错判”,但“敢判”必须建立在力求准确地基础上,而不是“胡吹”、“乱吹”,只有“敢判”,才能及时宣判,减少“漏判”,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3.培养学生裁判员树立自信心。有的学生裁判员临场时,由于心理紧张,胆小,引起思维混乱,全身虚汗,哨音越吹越小等,直接干扰裁判员水平的正常发挥。

篮球裁判员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一方面通过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来加强。然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消除情绪的有效方法是信心的培养和训练。平常强化自我角色的意识,相信自己的技能发挥,心理上把自己立刻划为勇敢高大威严的球场“法官”形象,培养出有良好技术风格的裁判员。

(三)激发社团会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确保学生积极参加组织工作呢?最重要的是抓住学生热爱打篮球和渴望在篮球场上得到表现的心理状态,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会员对外进行技术交流。比如组织会员与教师进行友谊赛,或者是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

(四)培养会员的公关能力。社团经费的开支包括日常工作经费和赛事经费,社团要正常运行,必须要有经费来源。那么,可以提倡学生出外拉赞助,比如举行高一年级班际篮球赛,鼓励学生去寻找合适的商家或企业,比赛所需的费用,包括奖品、奖状等都由商家或企业赞助。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同时也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五)做好干部换届工作。

篮球社团的主要工作是组织校园篮球赛,它是比较繁杂的工作,除了临场的裁判工作外,还有后勤保障工作,比如赛前记录台的准备,赛后桌凳、器械的回收等。换届的干部候选人应从个人能力和平时表现两个方面进行确立,既要挑选个人能力突出的会员,也要挑选乐于从事后勤工作的会员。

(六)指导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社团要正常运行,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细心关怀和指导,指导教师除了传授裁判技术和比赛的组织工作外,还应该在平常多与会员进行交流。比如课后与学生进行篮球技术的交流,参与社团的各项内部活动,与会员谈心,总结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困难。

四、结束语

我校篮球协会于20xx年成立,在学校的领导下,成功承办了学校的各种校园篮球赛,比如年级的班际篮球赛、全校性的三人篮球赛等。它的出现,大大的缓解了我校体育教师裁判缺乏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篮球社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主要是负责同学篮球社团的教学。本学期同学报名参加篮球社团课程非常踊跃,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本学期我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安排了以掌握基本篮球技术为主的教学内容。本学期前半段时间,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胸前传接球,行进间传接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三步篮等技术动作,使学生对篮球有个初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从事这部分教学的时候,我没有按部就班的让学生一遍一遍的重复练习,而是在讲授完基本动作要领,学生熟悉后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社团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教学目的的,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这些第一次接触篮球运动的女同学来说尤为重要。男生喜欢打对抗赛。游戏是最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手段,所以将教学内容置于游戏中寓教于乐,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掌握了基本的运球及跑篮技术之后,我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难度,由一个人的活动变为两个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练习原地传球及行进间传球。现在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他们个人活动能力都很强,但是需要两个人或是多个人配合进行活动时,他们又表现得明显不如一个人。所以通过让学生学习两个人或是多个人的传球技术,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想在社会取得成功和成就,就需要与人合作,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孤军奋战,难成大业;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励,努力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

有助于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在本学期的后半时间里,我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三对三或是五对五的教学比赛,让学生将本学期所学的篮球基本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找到不足,并提高自己。打起比赛来他们的积极性及作风非常出色。虽然比赛中还存在着很多走步的现象;虽然他们很长时间也投不进去一个球;虽然他们没有什么娴熟的配合,但是他们战胜了自己,他们在进步,他们体验到了篮球带给自己的快乐。

本学期篮球校本课程存在不足的方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力量的不足投篮比较困难,积极性不是很高。由于人比较多,场地少,学生练习的次数不是很多,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回顾一个学期校本课程的教学,有收获、也有不足,我将不断努力学习、总结、提高,争取在新的学期里使我的校本课程教学更一层楼。

篮球社工作总结3

首先我要说的是加入篮球社是一件令我很高兴的事,尤其是加入篮球社裁判部。一直到现在我都是以这种心情面对着我的裁判生活,所以在此我要感谢篮球社给我提供的这个平台。

在这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学期中,可以说我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投入在篮球裁判工作方面,因为这是我在学校加入的唯一的一个组织,也是我所热爱的!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学到或认识了不少的东西。

第一,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我所喜爱的篮球。在高中的时候,都是自己在场上打比赛,感觉裁判就是一个很轻松的工作,想吹谁就吹谁。其实恰恰相反,在这段学习裁判的时间里,我感觉裁判在球场上要面对的东西要比球员多得多,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动作、判罚做到位,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场上比赛节奏的控制,面对球员的指责等还需要有一定强度的心理素质。这些收获其实远远超出了篮球这一个小的方面,从大的方面说,这也提高了我们平时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

第二,在篮球社让我结交了许多好友,给我带来无尽的快乐! 虽然这个学期因学校场地问题,没搞什么活动,有些部门的人员都感觉无所事事,但就我们裁判来说感觉还是很充实的。基本大家每天都在一起训练,时不时的还在江滩组织了一些小型的比赛,时候大家也经常一起交流,共同提高。总体感觉裁判部的氛围还是很好的。

最后还是谈一下我对篮球社的一些看法或建议吧!总所周知,这学期我们篮球社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但这也毕竟是暂时的!我们也不必太去在意这个结果。 我想说的是如何提高我们篮球社在学校的影响力,在大学校园,篮球应该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为什么与之密不可分的篮球社不是那么是广受欢迎呢?在此,我建议篮球社在下学期在组织外部各项活动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内部的管理或组建,明确各部门甚至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坚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 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一位篮球社成员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相信来年的篮球社一定会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篮球社工作总结4

20xx年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篮球社活动就目前已完全结束。作为社长,我将把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第一学期,第一届的篮球社,虽然这学期只有短短的四次活动,但总体来说还算比较顺利了。当然篮球社也还有太多的需要去总结、完善。

一、篮球社存在的优点:

从第一次的见面会,到最后一次活动,参加了活动的社员表现得都很积极,也流露出了对篮球的热爱;活动前的准备做得还比较充分。

二、篮球社自身的不足:

首先,我自己在管理篮球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在开展篮球社第一次见面会前,就已经把篮球社规章制度整理出来了,但在后来的几次活动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实行。其次,仍然存在社员对篮球社活动的参加不积极,每次都会有请假的同学。还有,社员对篮球社的纪律还不够重视。

三、反映出的外在问题:

从这学期的活动看来,篮球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每次活动社员的出勤率了。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活动时间上的安排。首次定下的活动时间是每周三晚上,因为周三晚上几乎所有成员都会没课。但后来,活动时,一些班级搞团组织活动,社员因此缺勤;一些同学有额外的课要上;有时学校有调课。所以,很难选定一个大家都有空闲时间的活动时间。

其次就是场地问题了。篮球社活动大部分时候都会是室外活动,有体能的训练和篮球技术的训练,而活动时间是在晚上,晚上虽然篮球场有灯光,但光线还是较暗,存在安全隐患。

四、小结:

这学期的活动顺利开展了,也圆满结束了。每次活动,都做好了活动的准备,提前通知到每个社员活动的时间及地点和需要的准备;干事能及时借到篮球。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同学们对篮球的热爱,增强了社员的身体素质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提升了社员的篮球技术水平。五、下学期篮球社的主要工作:

篇8:篮球社活动的工作计划

关键词:八音会,演出形式,班社活动

吹打乐, 吹打并重, 在民间又称八音会。晋城八音会是上党八音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山西民间吹打乐中的一种, 至于它始于何时, 至今尚无定论。但八音会作为民间自娱性的表演, 八音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本文主要运用典型案例,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 从班社本体的变化发展以及班社演出活动对当今八音会多种演出形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对八音会音乐的发展进一步分析研究。

一、晋城八音会班社传统的演出活动

八音会不以承揽红白乐事挣钱为生, 不同于鼓坊。入会随个人情愿, 吹打只是业余爱好和娱乐消遣。春节闹社火、庙会或各种庆典活动, 八音会代表本村、本镇、本行业也作公益性演出活动。上党地区民间八音会本初也是自娱性质的乐社组织。八音会受人雇邀为婚庆吹打, 开始挣钱, 也是后来才有的事。据高平市有名八音会艺人暴锁才[1]回忆:“他的父亲暴全顺[2]和他的师傅苏黑人[3]在50年代主要就是兴趣爱好, 一般就是和村民们组织娱乐, 有时给村民们帮忙, 但绝不要钱, 一般就是吃顿饭即可。除此之外有时也参加庙会凑热闹。”山西民间吹打乐以演乐人自娱为主, 也参加庙会、春节社火、村镇或行业庆典等公益性演出活动。阎钟先生对上党地区民间乐队的调查认定, 所谓“八音会”是民间乐队的一种组织形式, 成员全部由当地老百姓组成, 以唢呐吹奏为主, 吹、拉、弹、打兼备。最初只在民间为社火等活动提供吹打服务, 以自娱为主;所谓“红衣行”据说是由八音会演变而来。八音会本来“办事”[4]不挣钱, 后来挣开钱就成了红衣行, 他们的得名是因其穿红衣服“办事”。他们与乐户的区别在于, 八音会不办红白事, 后虽办红事, 但绝不办白事。

二、晋城八音会班社改革开放至今的演出活动

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晋城集的调查人尹保太[5]介绍:在十年文革期间, 可以说:“集市庙会一扫光, 红白喜事无乐声。”晋城八音会一度处于消沉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腾飞, 各级领导对民间音乐的重视, 加速了晋城八音会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 晋城市八音会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目前主要包含 (本文主要根据八音会演出的场所划分) 舞台八音会、民间八音会、街头八音会、广场八音会、庙堂八音会、旅游八音会六种演出形式。其中舞台八音会和民间八音会为最活跃者。它们之间在社会功能、组合形式、演出目的等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区别与联系。当然, 无论哪种演出形式都脱离不了八音会所表现的那种火爆氛围。“文场”[6]和“武场”[7]的结合是六种八音会演出形式的共同突出特征。除此之外, “个性”仍然存在其中。笔者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期间, 对几种八音会形式的班社演出活动进行了跟踪专项调查, 并选取典型田野案例分别深入介绍六种八音会形式。

1. 舞台八音会

舞台八音会是指以民间八音会为基础, 从时代审美和价值取向出发进行艺术加工的舞台表演音乐形式。表现为服装、舞美设计等方面的添加;民间音乐与西洋音乐、通俗音乐等的融合, 舞台赋予了八音会新内容、新性质。是晋城八音会新形式的出现。据尹宝太[8]介绍, 晋城八音会自1985年到直今曾多次在省内外荣获奖项。如:我省于1989年在太原体育场举办了首届民间锣鼓大赛, 晋城代表的《醉鼓》荣获一等奖, 《泽州锣鼓》获一等奖;大约在1987-1988年间, 高平市八音会除参加国家级民乐汇演后, 又在中南海怀仁礼堂为中央首长作了汇报演出;随后, 晋城市组织全市各县组织的擂台赛;1999年元旦, 晋城电视台又组织了《小康杯》八音会电视大赛。近年来, 我市、县, 各乡镇不时举办的形式多样的八音会比赛已经不计其数。因此舞台八音会已经在逐步发展, 现已经成为八音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间八音会

民间八音会是八音会班社的活动主体, 是民间礼俗有机的组成部分, 八音会班社承载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已远远超过了其审美功能。八音会班社尤其在乐户的坡度制度日趋淡化乃至不复存在以后。这时一些八音会艺人便可承揽一些农村的红白喜事并渐渐成为主要谋生手段。尤其在一些已经很少或无乐户的地域, 八音会便有了执业活动的可能和必要。[9]八音会班社是晋城市[10]大部分地区所离不开的群体, 每逢婚丧嫁娶、岁时庆典、喜庆佳节, 八音会音乐就会响起, 尤其是红白喜事, 八音会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山西民间对高寿老人的丧葬礼仪尤为隆重和庄严, 这与当地的民俗紧密相联, 现今乐户群体不复存在的今天, 八音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八音会活跃于民间, 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3. 旅游八音会

旅游八音会一般活动于一些旅游景点内, 其作用主要是招揽游客, 一方面在游客旅游观光的同时给予一种音乐上的惊叹与陶醉!另一方面, 八音会热闹欢腾的氛围适合给于游客一种快乐的心情。从某种意义上讲, 旅游八音会起到了很好的对外宣传作用。

4. 庙堂八音会

庙堂八音会是八音会班社传承至今的活动形式, 本文主要指在庙里演出的八音会, 通常包括庙会演出和一些神灵的祭祀 (通常是某个人聘请八音会班社给神灵过生日, 以期待保佑完成某种心愿。) 但庙会已经不是八音会班社自行参加, 而是聘请八音会班社前来助兴。

5. 街头八音会

街头八音会往往活跃于大街小巷, 经常为主家开业庆典所闹红火。当今八音会这种形式也时常可以看到。其目的主要一方面是达到红火热闹的氛围、以最大音量和最显眼的表演方式招惹过路行人引起注意。另一方面是晋城人民传统的迷信所致。

6. 广场八音会

广场八音会一般由诸多个八音会班社结合而成, 演出地点往往在地理位置比较宽阔的广场。它的主要特点是乐人多、观众多。它通常展现在一些盛大的喜庆节日中, 一般由政府文化部门专门组织排练, 主要营造一种喜庆、热闹的氛围。

如上所述, 本文主要对传统班社演出活动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 笔者通过演出场所不同对当今班社活动进行二次归类, 主要划分为舞台八音会、民间八音会、旅游八音会、庙堂八音会、街头八音会和广场八音会六种活动形式。无论哪种演出形式都脱离不了八音会所表现的那种火爆热闹的氛围。由此可见, 班社活动的丰富多彩促进了当今晋城八音会的兴盛发展。

如右表格所示, 班社艺人的组合最多已经增加至上百人, 这与传统的八音会班社组合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而各种演出形式观众的需求也活跃于百人至几千人, 由此可见, 班社艺人和欣赏观众的不断增多充分展示了晋城八音会当今生存的良好空间和可观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山西卷) (第1版)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 2004:868.

[2]乔健, 刘贯文, 李天生.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 (第1版)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 2002:150.

[3]同[1]

[4]景蔚岗.山西民间吹打乐申论.中国音乐学, 2000, 2:32.

[5]项阳.乐户与鼓吹乐.文艺研究, 2001, 5:94.

[6]张振涛.乐队革命——晋北采风录.中国音乐, 2008, 1.

篇9:篮球社活动的工作计划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1月20日,人民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三产化——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一书向图书馆赠书的活动。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小平及作者甘肃农业大学副教授贺有利向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四家图书馆进行了赠书。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先生认为,“三产化既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该书作者贺有利博士在从事经济学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研究中,结合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偏低的实际,认真研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在简单回顾第三产业的形成、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三产化的概念。论述了三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三产化的增长发展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探讨了三产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就业和“三农”的关系,论述了中国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蓝精灵”中文简体版图书落户接力社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 1月14日,“蓝精灵”50周年全球生日party从比利时拉开帷幕,盛大的欢乐气息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蓝精灵”全球版权方比利时IMP向全世界宣布其中文简体版系列图书花落接力出版社。

50年前,比利时艺术家皮埃尔·居里福特塑造了这些深蓝色肤色、三个苹果高的人形小生物,并创作了一系列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图书,深受各国读者喜爱。“蓝精灵”系列图书目前在全球销售2500万册,被译成25种语言,成为比利时的“国宝级”图书。早在十年前,接力社就有了引进蓝精灵图书版权的想法,并开始全力筹备。作为比利时“国宝级”的图书,“蓝精灵”版权人即作者的后裔非常珍惜和爱护这个品牌,对所有合作者采取非常严谨、甚至挑剔的严格筛选。甚至美国派拉蒙公司预将《蓝精灵》改拍成电影三部曲的计划,也整整用了5年的时间才达成协议。经过一次次的沟通,接力社的执著和诚意终于使对方将目光聚焦过来。最终,在蓝精灵50岁生日即将到来之时,接力社和“蓝精灵”版权方正式签约。

2008年5月,“蓝精灵”中文版第一批图书将与读者见面。现在,全球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庆祝蓝精灵50周岁的活动,“蓝精灵”中文简体版也将推出一系列活动。

广西师大社北京贝贝特:从“品位”走向“力量”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 通讯员 孙瑞岑)如果说2000年成立至2003年是广西师大社北京贝贝特的草创期,2004年至2007年是发展期,那么,自2008年开始,北京贝贝特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高效的选题机制、丰厚的作者资源、精干的编辑团队、多样的营销策略,成为北京贝贝特不断发展的动力源。“贝贝特”已从出版业的一个现象,转变为一种持久而有影响的力量。《退步集续编》(10万册)、《孟宪实讲唐史》(15万册)、《蒙曼说唐:武则天》(20万册)。2007年至今,北京贝贝特的销售纪录在不断地刷新,全年接近50%的品种加印率,也令越来越多的媒体、发行商以及作者对北京贝贝特的市场运作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2008 年“北京贝贝特”提出:更经典——以思想照亮精神生活;更时尚——成为时代的文化先行者;更实用——体贴读者,体贴生活;更市场——追求最大的影响力的口号,并在新年伊始推出了著名画家万青力的《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德国历史学家布瑞克的《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为代表的具有颠覆性与冲击力的经典之作。2008年,北京贝贝特更加注重把握青年人的思想潮流和阅读心态,《安迪·沃霍尔的哲学》、《声音与愤怒》、“电影馆”丛书等,将在前卫理念与时尚设计两方面,继续引领青年阅读潮流。

“2007年最佳商业图书”见证中国商业变迁

本刊讯 (记者 杨 嘉)历时达两个月之久的第四届商业图书总动员活动于1月10日落下帷幕,“2007年最佳商业图书”随之新鲜出炉。与往届不同,本次活动主办方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动用了线上——爱读爱看网,以及线下——出版行业合作伙伴、地面书店等丰富资源参与评选,通过爱读爱看网,评委和网民可以轻松试读131本候选书目,并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了解各方面的意见,评选综合了网友评论、销售数据等多项内容,能够反映大众对目前我国主流商业图书的评价态势。

上一篇:高校团委特色工作汇报下一篇:童年趣事作文500字 肚子里长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