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第一次”作文

2024-06-12

发现“第一次”作文(共9篇)

篇1:发现“第一次”作文

《其实爱很简单》 其实爱很简单 世上有很多爱,友爱、关爱、爱心、爱情……对朋友的爱,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拥有一颗爱心,两个情人之间的爱……这都是爱。 有一天,我和朋友去爬山,在爬的过程中,朋友被石头绊倒了,我连忙把她扶起来,她的腿上都磕破了,幸运的是,我带了创可贴,给他贴上,他的血就不流了。她说;“谢谢你啊,你真友爱!”其实爱很简单,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去帮助她就行了。

在电视上,有一个广告。一位妈妈端了一盆水给他婆婆,说:“妈,您洗脚!”她婆婆笑了。这个场景正好被这位妈妈的儿子看到,等妈妈给他婆婆洗好脚时,他儿子端了一盆水,说:“妈妈,我给您洗脚!”这位妈妈看了欣慰的笑了。多么感人的广告啊!其实爱很简单,给父母洗一次脚,表达出自己真心的爱意,就可以了。唐山地震,玉树地震的发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位母亲和他刚出生没几个月的儿子被压在了废墟底下。

他的孩子因为饿,一直哭,而这位母亲,因为好几天没吃东西没有奶水,便把自己的手指咬破,让他的孩子喝。结果,他的孩子得救了,而他去无法再看到他的孩子了。在学校,有一位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地护住自己身下的几位学生,他任凭石头往自己身上砸,任凭身上的鲜血流,最后,他身下的几位学生得救了,而他的`姿势,成了世上最美丽的姿势……其实爱很简单,用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身边的人就可以了。有两个人相爱了,有一次,那个女人正在大街上散步,在他正要过马路的时候,有一辆开得极快的车向他奔来,一点一点逼近了。

这时,有一个人将他护住,他当时就被吓晕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已躺在了医院,她问医生:“他人呢?我知道保护我的人是我爱人,他人呢?”医生摇了摇头说:“他……死了…。。他让我给你说,他爱你……”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纯真的爱情!其实爱很简单,为他付出一切就行了。其实爱很简单,真心真意的去帮助他,保护他,去爱他就可以了。

篇2:发现“第一次”作文

只见鸟窝里蹲坐着六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这几只小鸟浑身毛绒绒的,金黄金黄的,一张张尖尖的小嘴一张一合的,一双双圆圆的小眼睛正东张西望,好像在呼唤着妈妈回来,等待着鸟妈妈的捕食归来。

我越看越喜欢,心想:小鸟多可爱呀!我不如把它们带一两只回家玩,反正鸟妈妈还有好多只小鸟。

心动不如行动!我迫不及待地伸长手臂,从鸟窝里小心地抓出了两只小鸟,捧在手上乐滋滋地回家了,像捧着两件宝贝。

一回到家里,我就大喊:“妈妈!快来看呀!我带了两只小鸟回家!”我一边说一边把小鸟放进一个纸箱里。

妈妈来了,我说;“妈妈,快看!我抓了两只小鸟回来了。你瞧,它们多可爱啊。”

“你是从哪里抓来的?怎么能抓小鸟呢?快把它们送回去!”我万万没有想到妈妈却下了一道圣旨。

“不行。我好不容易才发现这么一个鸟窝。我就要和小鸟一起玩。平时叫你们去买鸟,你们都不买。”我不高兴地说。

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小鸟也是有妈妈的!它妈妈现在一定很着急,快送回去!”

“有什么的,鸟窝里还有很多小鸟呢”我不紧不慢地说。

“你将心比心看看,如果你是鸟妈妈,你的孩子被抓走了,你会有什么感觉?”妈妈耐心地教育道。

我看看妈妈,又看看小鸟,只见两只小鸟站在箱子里,无奈地拍打着小翅膀,摇摇晃晃的,一双眼睛无助地望着我,也许小鸟真的在找它们的妈妈。

篇3:发现“第一次”作文

一、从相同的写景中发现不同景物之美

《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有景色描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首诗同样是写景,但是作者落笔的视角和表现的景物之美完全不同。课堂上我带领学生去发现不同景物之美,关注诗句内在的神韵。

师:两首诗的前两行都是景色描写,请大家谈一谈、品一品,说一说你发现两者景色有什么不同。

生:《题临安邸》描写的是西湖之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写的是华山、黄河之景。

生:《题临安邸》描写的是西湖周边的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写的则是河的长和山的高,前者是近景微观描写,后者是远景宏观描写。

师:两位诗人笔下的景色,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美?

生:林升笔下的西湖到处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这是一种婀娜多姿的美;陆游笔下的华山高耸入云,黄河波涛滚滚,这是一种波澜壮阔的美。

生:美丽的西子湖畔,亭台楼阁、莺歌燕舞,这样的景中带着热闹的氛围,而“华山、黄河”早已沦落金人之手,这是诗人记忆中的美景,让人感到悲凉。

生:《题临安邸》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错落有致的楼阁和无休无止的歌舞,写出了当年临安城虚假的繁荣。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巍巍高山、滔滔大河,表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美丽。

师:说得好!林升笔下的景是青山绿水之秀美,陆游笔下的景是波澜壮阔之壮美。诗人以美的文字,表现了祖国河山不同之美。请同学们读一读诗句,感受不一样的美。

以往古诗教学,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字字落实、句句理解。这样教学,古诗的韵味、内涵会荡然无存。借助注释就能基本理解其意思的古诗,我们不必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理解上。一句“有什么不同”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欣赏到爱国诗人陆游抓住“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这两个意象,在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又为失去美好山河而痛惜,同样也感受到在貌似美丽繁华的西湖背后,诗人的痛心疾首。

二、从相同的写人中发现不同人物之愤

这两首诗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都写了人。一个是《题临安邸》中的“游人”,他们是有钱有势的权贵们;另一个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是那些生活在金兵铁蹄之下的百姓。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这两种人心中之情感的呢?

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方的“遗民”,读一读诗,抓住关键字眼来谈一谈诗人是怎样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的。

(自由朗读、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诗人林升抓住“熏“”醉”来描写当时的权贵们。

师:由这“熏”“醉”二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权贵们整天无所事事,在西湖边的酒楼里大肆喝酒,喝得东倒西歪的样子。

生:诗中的“熏”“醉”用得精妙绝伦,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们刻画得惟妙惟肖。

生:我想到这些权贵们拿着酒壶,歪歪扭扭地在亭台楼阁间游荡,寻欢作乐的样子。

生:通过这个“醉”字,我眼前仿佛出现南宋君臣烂醉如泥、醉生梦死的样子。

生:诗人陆游笔下的遗民们整天以泪洗面,可以想象到他们内心是多么痛苦,多么悲伤。

生:我通过“望”,看到那些遗民们的眼神。可以想象到他们心里是多么渴望朝廷的军队来收复失地,可是天天盼、年年盼,盼望又变成失望。

生:我从“泪尽”一词仿佛看到老人在流泪,小孩在哭泣,妇女在哀嚎。

生:我从“泪尽”一词可以看出诗人饱含深情地表达了遗民心中的无奈和失望。

生:我从“泪”字看出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

生:我从一个“又”字看出遗民的盼望之苦,年复一年,但山高路遥,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一干二净,表达了心头悲愤至极。

生:“望”字让我们好像看到金人的战马扬起的尘土,给我们以苍凉、悲愤之感。

生:我通过“望”“又”等字仿佛看到了遗民们家破人亡之愤,流离失所之愤,生活愁苦之愤,企盼收复失地之愤。

师:诗人林升通过“熏”“醉”,写出了人物的神态,把这些权贵们刻画得入木三分。林升运用冷言冷语的讽刺,表面上写西湖的热闹场面,内心却愤慨至极,表达的是义愤之情。陆游通过“泪尽”“南望”等词语,写出了南宋统治者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表达的是悲愤之情。

诗人的情感是借助诗中的人物形象表达出来的。对两首诗中不同人物的比较,让学生领悟了古诗内在的意蕴,直抵人物的心灵,深刻体会了诗人笔下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从相同的写情中发现不同的描写之法

情感是诗的灵魂,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真切地感受到两位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此时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结束了。不过诗人的爱国之情,老师不教,学生也能体会到。我认为语文课堂应在“以学定教”基于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表达方式。

师:同样是表达爱国之情,但两位诗人在表达方式上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诵读这两首诗,你会有不同的发现。

生:林升的爱国之情表达得痛快淋漓“,西湖歌舞几时休?”就是质问那些贪图享乐的君臣。

生:《题临安邸》是以质问的口气对统治者进行讽刺与批判。

生:通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以想到诗人写诗时那种捶胸顿足、愤慨至极的样子。

师:林升通过斥责质问,愤怒地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生:陆游的诗中写了遗民的生活现状,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担心,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生:遗民们整天在盼望朝廷军队的到来,其实就是诗人在盼望国家的统一。

生:陆游借助对雄伟壮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对金人统治下的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原人民企盼统一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师:诗人陆游就是通过自己的担忧和渴望,深沉地表达了爱国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人不一样的爱国情怀。

篇4:一次意外的发现

比尔·克劳福德是那种掉在人堆里就找不着的人,可是在七十年代后期,我们在空军学院里谈论得最多的,却是他。

那时,他是我们营地的守门人。说来遗憾,在那件事以前,很少有人给予比尔足够的注意。虽然他的工作完成得非常不错,营区里总是一尘不染,可那些都是他的工作,并不需要格外的注意和夸奖。比尔头发灰白,脸上布满皱纹,和一群稚气未脱的军校学生站在一起显得老态龙钟。他还很腼腆,总是埋头干他的活,即使我们这些毛头小子搅扰了他的安宁,他也绝不埋怨。这种种原因,使比尔被埋没了。

可是后来,一切都变了。

1976年,一个秋日的周末,我在阅读二战时期盟军于意大利作战的书籍时,被一段话吸引住了——

“1943年9月13日,第36步兵团的大兵,来自科罗拉多的比尔·克劳福德参加了意大利奥塔维拉424高地上的一场血腥战斗。面对敌军猛烈的压制性火力,士兵克劳福德不顾个人安危,独立拔掉了敌军3个火力点。他于危难中所表现出的勇敢无畏,远远地超出了职责的要求,我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我的天啊!”我对室友说,“真让人难以置信,我们的看门老头也许是个英雄!”

朋友们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此前我们只知道比尔在二战时是一名兽医。星期一一大早,我们迫不及待地拿着那本书去找比尔先生求证。

他看了我们几秒钟,然后打破沉默说,是的,那就是我。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您为什么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起过这件事?”他想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那只是我生命中的一天,而且这个故事也太老了。”我猜其他人跟我一样想继续听下去,可我们必须赶去上课了,而比尔,也要去收拾厕所了。

那次简短的交谈之后,我们中队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变了。秘密像野火一样在学生间传开:我们的学校里有一位英雄——看门老头比尔先生!

那些过去连看都不愿看比尔一眼的年轻士官,现在遇见他时都会满脸敬意地主动问一声:早安,克劳福德先生;那些过去把脏东西全都留给比尔收拾的人,也开始主动收拾整齐。学生们还把他列为营地正式典礼的必请嘉宾,每次他总是穿着一套旧式的深色制服出席,沉稳地与围在他周围的学生讲话。唯一能显示出他是一名英雄的,只是一枚不起眼的蓝底领章。

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眼中的比尔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成了亲密的队友。比尔先生也变了,只是你必须仔细观察才能看出不同。他的目光更亮了,背也不那么驼了,就连说“早安”也有力多了。

我最后一次看到比尔,是在1977年毕业日那天。当我最后一个走出学院时,他紧握着我的手,简单地说了声:祝你好运,年轻人。从那以后,我的仕途一帆风顺。而克劳福德先生依旧在空军学院看门,直至退休回到家乡科罗拉多。他今天仍然生活在那里,一位拥有四枚陆军荣誉勋章的英雄平静地在一个小小的山村里度过余生。

一位哲人曾说,“那些你所追逐的成就并不重要,那些你一路走来,改变了你的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比尔就是一位改变了我人生观的人。如今,距离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已有20多年了,如果他知道我现在还时常想起他,一定会惊讶不已。比尔·克劳福德,我们的守门人,他教会了我许多无价的处世哲理:

1.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一旦你给别人贴上标签,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你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会妨碍你发现别人潜在的价值。

2.礼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要礼貌地对待每个人,不要去管他的职务高低。在军营里,礼貌可以帮助一个团队团结得更加紧密。当我们每天马马虎虎说的“你好”,变为由衷的问候时,比尔的行为举止也明显地改变了,礼貌使我们大受裨益。

3.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比尔先生看上去并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然而,在他赢得无上荣誉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二等兵。不要轻视有短处的人,因为他们在职责需要时很可能会脱颖而出。虽然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曾经取得过成绩的人,但是不能忽视其他的人,今天的新手也许就是明天的巨星。

4.生活不会总是把你该得的东西给你。有时你必须忍耐,即使你应得的赞许没有降临到你的头上。也许,你完全有资格当一名军官,却没有人提名——不要让这些东西阻碍你的前进,无论生活交给你什么样的任务,首先要做好它。

5.所有的工作都是平等的。比尔·克劳福德——四枚陆军荣誉勋章获得者,尚能面带微笑地清扫厕所,那么还有什么让你的尊严过不去的工作呢?

比尔只是一个守卫,然而,他又是一位良师,一位伟大的美国英雄。感谢克劳福德先生,感谢他的这些无声的处世之课。

(本文原作者:[美]科尔·马斯戈特,美国第12特种作战群司令官,美国空军学院1977级毕业生。)

链接:

比尔·克劳福德是美国陆军第36师142团L连3排的一名侦察兵,由于他在424高地战役的英勇表现,获得美国陆军荣誉勋章。在424高地,比尔独自阻止了敌人的进攻,拔掉了3个敌军机枪阵地。在清理战场时没有发现比尔的尸体,军方将其列入阵亡士兵名单。在阵亡通知发出两个月后,人们得知比尔还活在德军战俘营。被俘期间,比尔在一个德军守卫殴打他时,奋起反击,夺过枪将守卫砸晕。在一位德国医生的帮助下,他才免于枪决。冬季,战俘营为了躲避不断前进的苏联红军,在德国中部寒冷的森林里跋涉了800公里,在52天里,比尔每天只能靠一个土豆维持生存。1945春,盟军坦克解放了战俘营,士兵克劳福德在胜利日洗了18个月以来的第一个热水澡。战后,克劳福德留在了陆军,直至以军士长身份退役,之后成为了美国空军学院的一名守门人。

编辑刘丽娜

篇5:发现“第一次”作文

天空又打着雷,几滴冷雨落在我的头上,我倚在窗头,静静地看着“雨神”放肆地描绘大地的一切。

后园里,几坛刚开花的盆栽,在愈来愈强烈的狂雨下,已经受不住地一个个枝折花落了。这时,我的目光却被墙头上的几朵小野花吸引住了:它们摇摇晃晃,仿佛还在为这场雨奏上一舞。它们立顶“天灾”,没有鲜花的软弱,它们,没有鲜花的艳丽,没有鲜花的各种养料。却比鲜花有了那份毅力,那份坚强,它们仿佛在证明着自己的能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可那一刻我发现了,那野花好像在用惜爱的眼光关注着低下的一切,那眼光如此熟悉……

不一会儿,妈妈从二楼的工作室里跑下来。眼神中还带着工作的疲倦。她冒着雨一个个地把被狂风打散的鲜花抱进室内,当我迈出门的那一步,意图想要帮助她。她拒绝,让我站在门口,以免感冒。

我望着淅淅的雨打在她的头上,我才第一次发现,那种眼光——野花那种眼光,正是在我每一次受伤,每一次失败时出现的。野花——它有母亲的坚韧,有母亲那种即使在风雨中,也为我树立榜样的毅力。

妈妈爱花,也更爱我,收拾好花,她又继续工作了,那背影,就是那份坚强的支撑。

第二天,花又放置原位,野花在墙头上被风吹得轻轻摆动,它们沉暗的花瓣上带着雨水,低下的花儿或许认为这是昨天落下的雨滴。可只是野花才知道,这只是它们与风雨拼搏而流下的汗水。

第一次的发现,我感受到坚韧与毅力,更能了解到母亲的每一次关怀,更是让我从中去努力,去成长。

篇6:第一次发现作文

今天我看了第一次发现濒临危机的动物,这是一本儿童科普经典的动物类书籍,这本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

第一次发现里面有很多我们见过和没有见过的动物,像鱼类有金qiāng鱼、小海豚、噬人鱼和腔棘鱼,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可以在大海或者海洋里见过。我们没有见过的.动物有一种鸟类是渡渡鸟,它是一种奇怪的鸟,嘴巴像钩子一样,它曾经生活在毛里求斯岛,不过到现在为止,这种鸟类已经被人类捕杀灭绝了。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每个动物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从而培养我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探索能力,同时通过大大的通明胶片,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神奇,看了这本书,我决定继续探索其它动物的旅程。

篇7:我的第一次发现作文

蜗牛的个体不大,和我们的一个大拇指差不多。

蜗牛有许多器官,它有硬硬的外壳,软软的腹部小小的头,头上还有两对触角,其中一对长的触角上长着一对眼睛,下面是一张小嘴巴,蜗牛的嘴虽小,像针尖一样,但是它却有25600颗牙齿,蜗牛吃东西就是靠这把“小锉板”把植物的叶子磨碎,再一点一点的吃下去的。

蜗牛最爱吃新鲜的花瓣和多汁的嫩叶。

蜗牛还喜欢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因为夜间阴暗潮湿,又没有天敌,正合它的心意。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四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篇8:发现“第一次”作文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今天, 老师送给大家一本特别的书。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 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石头书真的可以读吗?

生:石头书长什么样的?

生 :石头书里 有什么知识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 归纳起来 就是一个 问题———石头为什 么会被称 作书? (板书“?”) 要解决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

生: (齐) 读书。

【点评:阅读需要一种期待。卢老师深谙此道, 所以教学伊始, 她就引导学生由题生疑, 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点明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期待, 走进文本, 学“语”习“文”, 使阅读有了方向感和目的性。】

板块二:认读生字, 理解词语

师:同学们对课题提出了许多疑问, 看来大家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 就和这篇课文里的两个小主人公一样, 就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出示:川川磊磊叔叔)

师: (指名读词) 这是课文里的三个人物, 其中叔叔的职业很特别, 他是———

生: (齐) 勘探队员。

师:“勘探”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词语, 所以要通过查词典来理解才会更加准确。谁来读读它在词典里的意思?

生:查明矿藏分布情况, 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

师:让我们和这三个人物亲切地打打招呼吧! (指名读, 相机指导读好叠词的轻声。)

(出示:地壳———贝壳好奇———好处藏着矿物———西藏)

师:读读这三组词语, 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组词语中都有多音字。

师 :能够读准 这些多音字吗?

生: (读) 地壳———贝壳。

师: (出示图片) 地球的内部是一层一层的, 最里面的是地核, 接着是地幔, 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就是地壳。

生: (读) 好奇———好处。

生: (读) 藏着矿物———西藏。

(师出示:脚印足迹雨痕波痕 矿物煤炭矿石)

师:这组词语大多数出现在课文里的一段话中。 (出示) “有哇, 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 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 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 黄的, 黑的, 红的, 闪光的, 透明的……叫矿物。”谁愿意来挑战一下, 读好这段话? (指名领读, 相机指导读通顺、读流利。)

师:这段话里有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 你发现了吗?

生:是“脚印”和“足迹”。 (师相机点出:脚印足迹)

师 :这样用词 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不会重复。

师:是的, 我们写作文时, 要注意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意思, 这样才能避免语言的重复, 别人读起来也会觉得更有意思。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简约而不简单。第一, 理解词语意思之妙: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寻和发现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 自然而巧妙地理解了“脚印”和“足迹”这两个词语;第二, 体会词语运用之妙:让学生揣摩这样用词的好处, 在揣摩比较中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第三, 阅读经验提升之妙:点引学生要能够用此经验去观照写作, 以获得一种语言文字的运用智慧。】

板块三:感知课文, 理清文脉

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生朗读课文)

师:从这几位同学的朗读中,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2~14自然段写的是叔叔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生动的对话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特色。我们来看看磊磊和川川一共问了几个问题。请去课文里找一找。

生:一共问了6个问题。“叔叔, 您在看什么呀?”“书?哪里有书哇?”“这书上有字吗?”“这书上有画吗?”“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师:这6个问题其实就是贯穿课文的线索。川川和磊磊不断地追问叔叔, 想把问题搞明白, 你们发现这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生:刨根问底。

师:是啊, 我们也要像书中的两位小朋友一样, 将问题的答案“刨”出来。

板块四:循疑读文, 理解内容

师:作为勘探队员的叔叔说——— (出示:石头就是书) 那这石头哪里像书呢? (出示书和石头的图片)

生:因为书是一页一页的, 而石头是一层一层的, 它们长得很像。

师:长得很像, 也就是样子很像, 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出示:因为_______, 就像_________, 所以石头 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是一层一层的, 就像书是一页一页的,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仅仅是样子像就能说石头是书吗?我们平时看的书里还有什么呢?

生:书里还有字。

生:书里还有图画。 (师板书:有字、有画)

师:那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又会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 看看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 画又是什么, 找到后用横线画下来。

(生默读圈画)

生:石头书上的字是雨痕, 还有波痕。

师: (出示两块石头图片) 那老师想考考你, 这有两块石头, 你能帮我区分哪块是雨痕, 哪块是波痕吗?

生:上面有点的是雨痕, 是雨点打在石头上的痕迹。还有一块上 面是波浪 线 , 所以是波痕。

师:你很会观察。“雨痕”会告诉我们———

生:这里曾经下过雨。

师:“波痕”告诉我们———

生:波浪流过这里。

师:除了雨痕和波痕, 石头书上还有很多小不点儿, 它们有不同的颜色——— (课件展示5张不同矿物标本图片)

生: (齐读) 黄的, 黑的, 红的, 闪光的, 透明的……

师: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 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师:原来石头书这么有趣, 你能通过 朗读读出 其中的趣味吗?

(生读, 师相机指导。)

(出示:因为_______, 就像______, 所以石头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书上有雨痕、波痕和矿物, 这些就像书上的字,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石头书上有字这个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石 头书上有 没有画 , 好吗?

生:石头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小鱼。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 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 兰草, 鱼, 蜘蛛, 荷花, 海星, 小海螺……)

师: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 充满趣味, 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 叫———化石。

(出示:因为______, 就像________, 所以石头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就像书上的画,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刨根问底”让川川和磊磊揭开了石头书的秘密, 现在你明白 石头为什 么是书了吗?

生:因为石头是一层一层的, 上面有字, 有画,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现在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 这些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出示化石的图片, 引读课文。) 因为这里有花有草, 还有昆虫, 我们知道了这里———

生: (齐读) 原来是一片密林。

师:因为这里有小鱼、贝壳, 我们知道了———

生: (齐读) 后来, 这里变成了大海。

师:因为地壳慢慢上升, 这里又———

生: (齐读) 变成了高山。

师:大海变成高山要经过成千上万年, 极其漫长。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它表现出来, 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 师相机指导。)

师:石头书里蕴藏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 如果你会读, 它的———

生:它的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 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点评:课堂上, 教师以“石头为什么会被称作书?”作为话题, 开启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通过阅读、比照、观察和想象等方式揣摩语言, 理解内容。尤为叫绝的是, 卢老师3次出示了同样一道填空题, 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用简洁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 学生概括的这3句话, 就是这篇课文说明的要点。在此基础上, 卢老师还引导学生把这3句话浓缩成一句简短的话。事实上, 学生浓缩成的这一句话, 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和表达, 浑然天成, 独具匠心, 学生在阅读中很自然地学会了表达, 在表达中又很自然地加深了理解。】

板块五:刨根问底, 适度拓展

师:刚刚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 读懂了这本有趣的石头书, 知道了石头书很有用。我们再来读读他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石头书提出来的, 而且一个套一个, 联系很紧。

生:前面四个问题是说石头书里有什么, 后面的两个问题是说石头书有什么用。

师:是的, 遇到不懂的地方或有趣的问题层层递进, 不停追问, 才能看清事物的根本。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 (出示拓展的句子)

生: (齐) 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 : 这也就是 古人说的———

生: (齐) 读书好问, 一问不得, 不妨再问。

篇9:一次“发现儿童”的对话

施老师的困惑

施老师:我班有一个男孩子C,他在幼儿园和同伴交往时比较被动。在日常生活中,他很少主动和同伴说话,即使是同伴主动和他说话,他也很少回应。在和教师互动中,他也很少开口,需要教师反复引导或请其他幼儿示范,他才会开口。

我觉得C的不表达、不回应会影响他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而且有时他会用“动作”来解决本可以用语言解决的问题,导致矛盾升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倾听并理解对话、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是对他们的发展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岁儿童“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因此,我很担心C现在的状况,我该怎么帮助他呢?

对话式研修过程

1.探寻客观事实

先导小组成员:我们先弄清楚C的行为是什么,先不急于去想怎么办。刚才,施老师很担心C不表达、不回应会影响他与同伴交往,我想了解一下他的行为表现,能具体描述一下他是怎么不表达、不回应的吗?

施老师:我拍摄了一段C日常游戏时的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播放视频,内容如下:C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玩纸盒,他在用纸盒叠高。N来了,问C:“你在干什么?”C不做声。N拿起纸盒在另一边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Z来了,问:“你们在玩什么?”C和Z都没有回答。Z走到N身边,与N一起玩了起来。两个人合作搭了一个小城堡。突然,小城堡倒塌了,C看到跟着笑了起来。Z发现筐里只剩下一个纸盒了,想伸手去拿却被N先拿走了,Z就顺势从C的纸盒堆中拿了一个,C立即夺回,同时拿走了Z手中的另一个纸盒。C夺回纸盒时说“等一下”。

Z和N继续游戏。C手里拿着一个纸盒站起来走到Z和N那一边换走了一个纸盒。N说:“这是我们的。”C没有理他。N就从C的一堆纸盒中拿走了一个,C站起来把他们的作品弄倒,顺手拿走了他们的一个纸盒。N又拿了C的一个纸盒,C也拿了N的纸盒,来回几次后N放弃了。然后,大家又各自继续游戏。)

先导小组成员:在整个游戏中,大家看到C是否有表达,与同伴有交流呢?

施老师:C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几乎没有说话,他基本上都是在独自游戏,不与同伴交往。

先导小组成员:没有说话,就是没有表达吗?只有语言交流才是交往吗?游戏中,C有非语言的比如肢体、表情、眼神的表达吗?C有运用这些方式与同伴交流吗?请大家再想一想。

其他教师:游戏中,C在观看同伴叠高,当看到同伴搭的东西倒塌了,他笑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情感表达。

其他教师:我看到C在搭建的时候会观摩旁边的同伴,模仿他们的搭建方法,小伙伴也会看他几眼,这其实也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流。

施老师:游戏中,C与同伴发生“争执”,争执也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

先導小组成员(总结):对。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是指儿童有多种多样的认知、交流、表现的手法和学习形式。儿童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表达,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认识、想法和情感。同样,儿童的交往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语言交往只是其中主要的一种。仔细观察视频中C的行为,我们会发现C与小伙伴是有互动、交流的,只是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交流方式,他语言很少,但他以另一种方式在表达和交流。

先导小组成员:刚才施老师说到C与教师互动时,也很少主动开口,施老师能否具体说一说呢?

施老师(出示一张照片):有一次玩沙,C想让老师帮助他穿倒背衣,但就是不开口说出来。老师心里也明白他的想法,但为了让他主动开口,老师也不说什么,等着他开口。于是,他和老师就一直面对面站着,僵持了很久,直到另一个孩子过来说:“老师帮我系一下带子。”C才跟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先导小组成员:C语言发展水平怎样?

施老师:他语言发展正常,表达清晰完整,日常对话交流没有问题。他和好朋友小雨一起玩耍时,两个人有说有笑的。可是为什么跟教师就不愿说话了呢?

先导小组成员:当时C的状态是怎样的?

施老师:他看上去有点紧张。

先导小组成员:为什么紧张?

施老师:他有压力。

先导小组成员:来自谁的压力?什么压力?

其他教师:来自教师的压力,孩子可以感觉到教师想逼他说话。

先导小组成员:我们站在C的角度想一想,承受压力时会怎样呢?

其他教师:会更难以开口。

先导小组成员:对,因为教师心中认定C是一个不会主动表达需求的孩子,所以,时刻想着要教育C,想改变他的行为,想逼着他表达,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压力。C也许是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所以面对教师反而不会主动表达了。

先导小组成员(总结):长期以来,我们教师时刻带着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想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其实要改变儿童行为,我们首先要接纳他的行为,有时甚至要暂时忽略他的所谓问题行为,为他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当他感受到成人的接纳、关爱时,他便能轻松自然地与教师展开互动,也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了。

施老师:是的,我也感觉到了,我们越是想要让C开口说话,他越是不说。我想,他和好朋友有说有笑的,可能就是因为和好朋友在一起很放松很开心吧。可是C确实不爱说话,遇到问题特别是和小伙伴发生矛盾时不用语言表达,而以动作来解决,导致矛盾升级,我最担心的还是这个。

nlc202309090539

先导小组成员:让我们再回到视频中细致观察,C与同伴“争抢”纸盒的事件是怎么发生的?过程中,孩子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情绪怎样?(再次播放视频。)

施老师:我看到C什么话也没说,就拿了同伴的纸盒,同伴自然不愿意。我觉得C应该问一下同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

其他教师:我看到C拿同伴的纸盒时并不是从同伴已建构好的作品中拿的,而是从游戏区域的地上捡来的,我猜他可能觉得是同伴不要了才去拿的,结果同伴误会了,才引发了“争抢纸盒”的事件。

其他教师:我看到C用手中的纸盒去交换了同伴的纸盒,而同伴以为是C拿了他的纸盒。

先导小组成员:为什么针对儿童的同一个行为,不同的教师有不一样的解读?怎样才能相对客观地了解到事实呢?

施老师:是我看得不够仔细,我想当然了,其实,那时候我应该问一问C。

先导小组成员(总结):对,弄清楚客观事实很重要。教师除了要细致观察,必要时还要询问、追问,对事实了解得准确与否会影响教师的判断和介入引导。有时,我们往往会陷入“我看到的是我想要看到的”尴尬局面,常常会以“我觉得……”“我想……”来判断儿童的行为。事实上,我们需要摆脱原有对儿童的一些印象,通过观察、询问,尽量客观地了解事实。

其他教师:我看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C拿了同伴的一个纸盒,同伴也立即从C那里拿了一个纸盒,共有两次来回。但是他们都不是从对方手中直接拿的,而是从对方桌子上拿的。从他们快速的动作、紧盯对方的神情和紧紧抱着纸盒的样子来看,更像是在玩“看谁拿得快”的竞赛游戏。

先导小组成员:我也关注到了,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细节。从对方桌子上拿盒子和从对方手中拿盒子,性质一样吗?

其他教师:我觉得有区别,直接从对方手中拿,容易让对方产生不良情绪而引发冲突。而从对方桌子上拿,一定程度上避开了正面冲突的可能性。我看到视频中两个孩子情绪平和,并没有发生老师所担心的激烈冲突,最后同伴停止了,“争抢”也就自然结束了。

先导小组成员(总结):对!这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儿童及其独特的交往方式,体会到了儿童交往过程的灵活生动,交往策略的丰富多样。语言沟通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策略。在交往中,揣摩并理解对方意图,准确获取对方信息,掌握潜在的环境信息,以双方可以接纳的方式互动,灵活调整互动行为等能力更为重要。C与同伴看似“争执”的行为,其实蕴含了多种交往技能,过程中没有生气、没有伤心,更像是儿童的游戏。

我们之所以要基于具体事件对儿童的某些行为细节展开研讨,一方面是为了引导教师去走近儿童、发现儿童,看到儿童的能力,领略到儿童世界的精彩。另一方面是为了将儿童的行为还原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了解行为发生的过程和背景,将儿童行为置于关系中去解读,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儿童是有智慧的,需要我们去发现。我们要相信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教育儿童首先要信任儿童,让他们有能力和有自信地成长,而不是认为儿童什么也不会,担忧这个那个。

施老师:我明白了。我一直以“我觉得”来要求C应该怎么做,结果他没有按我的要求做,我就担心。这种担心也是“我觉得”,是缺乏依据的。回过头来想,我的担心有点多余,C其實能够自我管理,也没有因为交往问题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

先导小组成员:你之前为什么会对C的这些行为感到担忧呢?

施老师:我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现C在与人交往方面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还有,与班级中其他同龄幼儿的表现相比,C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先导小组成员:除了担忧,你内心还有怎样的想法?

施老师:在感情上,我希望他能与别的孩子一样和我亲近。作为教师,我很爱他,但是他不亲近我,这让我比较伤心。我希望他更好!

先导小组成员:看得出,施老师心中充满了爱,这让我很感动。教师对孩子付出满腔的爱,但是孩子的回应并没有像期许的那样,这时教师就会产生失落的情绪。施老师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以及通过与其他幼儿比较,觉得C的行为“不尽如人意”,因此产生了忧虑。大家思考一下,施老师担忧的依据合理吗?

其他教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明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是儿童阶段性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但我们不能把其中某一个目标当作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水平。

其他教师: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不要将儿童进行横向比较。

先导小组成员(小结):我们发现,我们的担忧源于常常用一把尺子、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儿童。当儿童没有达到标准时,我们就会给儿童贴上一个问题标签。

2.探寻事实原因

先导小组成员: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对儿童行为“阳性赋义”,是我们“发现儿童”很重要的一个做法。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C的行为有积极的方面吗?

施老师:他在游戏过程中很专注。

其他教师:他会观察同伴的建构行为并进行模仿。

其他教师:在建构过程中,他的作品倒塌过很多次,但他每次都会重新来过,很坚持。

其他教师:他的意会能力也很强,会通过观察理解别人的行为。

其他教师:他的情绪比较稳定,起伏不大,一直都是笑眯眯的。

先导小组成员:刚才我们把C的行为还原到了真实情境中,运用“阳性赋义”发现C的行为并没有原本想的那么糟糕,而是有很多积极的、有价值的地方。

另外,我们不妨从“效果律”的角度来探讨一下C“少语言”行为背后的原因。当某种反应的效果是令人满足的,这种反应所关联的行动就会得到强化,反之,当反应的效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反应所关联的行动就会减少,就会被放弃,这就是所谓的“效果律”。

nlc202309090539

施老师:我觉得他语言较少的特点使他在游戏时更容易静下心来,不容易被打扰,能很好地完成任务。C是我班唯一一个喜欢玩魔方的男孩子,他可以长时间地保持专注状态。而且他安静、专注地学习和游戏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赞赏,家长认为他很乖,我们也常常夸赞他、肯定他。

先导小组成员:是的!教师、家长对C的肯定和夸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的行为。在这个班级中,他“少语言”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被大家接受了?

施老师:是的,孩子们都习惯了他的状态,对于他的无回应、少回应也没有什么不满。

先导小组成员:教师有什么反应?

施老师:我们好像也习惯了。

先导小组成员:C“少语言”行为的形成原因除了他自身的个性特点外,与周围人的反应、态度等因素息息相关。一个行为反复在一个孩子身上发生,从效果律的角度来看,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功能性。

施老师:这样看来,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去改变C,而是要尝试改变C与周围人的关系,其中重要的就是改变我自己。

先导小组成员:施老师说得很对,儿童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关系中的,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3.探寻解决策略

先导小组成员:原因找到了,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我们需要转换角度,去关注C在怎样的情境下会有较多语言,去发现C愿意多说话的条件是什么。比如,C与好朋友在一起喜欢说些什么,C说话时好朋友是怎么回应的,他们语言交流的模式是怎样的……以此帮助教师采取适宜的行为与C进行有效的互动。

施老师:我知道了,回班级后,我会在一日生活中观察C愿意说话的时刻,特别是他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我会尝试以适宜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引导他主动表达和沟通。

先导小组成员:是的,在科学的理念支持下走进儿童,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接下来请其他教师说一说你们今天的收获。

其他教师: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要接纳、尊重、理解、信任孩子,孩子是简单纯真的,当我们带着“标签”去看待他们时,结果往往是不科学的。

其他教师:我体会到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询问,才能更客观地了解孩子。

其他教师:有些孩子愿意和教师亲近,有些孩子不愿意,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意亲近教师,教师自身的行为是否有问题。

先导小组成员(总结):感谢每一位老师的心得分享。我们光有一颗热忱的爱孩子的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爱的能力。发现儿童,是拥有爱的能力的基础。它是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儿童行为的观察解读,是教师蹲下身微笑着与儿童的心灵对话,是教师探寻儿童的同时自我发现的开始……希望大家在“发现儿童”的道路上幸福前行,收获满满!

回访后记

在那次教研活动过去一段时间后,我们对施老师进行了回访,想了解施老师回到班级后与C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施老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C的行为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了解我们的教研活动是否对施老师有帮助。施老师跟我们聊了很多,我们将施老师的话记录如下:

那一天,西湖区“发现儿童”行动研究先导小组的老师们与我园部分教师一起针对我提出的“大班的C不善于表达”的案例展开了一系列抽丝剥茧式的分析研讨,对我的触动很大。

我开始反省自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节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尊重、理解、支持”儿童,让他们富有个性地成长。当我“撕”掉了贴在C身上的标签,以平常心对待他,不再强求他时,我发现了C很多的精彩之处:当我们围坐在一起时,C最先发现鹏鹏没有位子,便默默地往边上挪了一挪,给鹏鹏腾出位子;当我们排队去户外游戏时,菲菲掉队了,走在后面的C就跟在菲菲身后“保护”她;当客人老师来我班时,C笑盈盈地看着客人老师,轻轻地点着头……在这些发现中,我似乎渐渐读懂了他的“表达”。记得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班里的几个男孩子一起搭了一只恐龙,但由于重心不稳,“恐龙”总也站不住。孩子们很着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谁也没想出好办法。C被他们的讨论声吸引住了,他似乎想出了办法,但他犹豫着……我在一旁观望,无意间和C的眼神“碰撞”在一起,C望着我,似乎想征求我的意见,我微笑着点了点头。这时C走过去,给“恐龙”加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男孩子们欢呼起来,拥抱着C。我似乎感受到了C快乐的心情,因为我也同样快乐着……

之前,C有一个现象一直困扰着我——在班里他只和小雨一个人说话,为什么?后来我了解到,小雨家和C家住得很近,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小雨妈妈还带着C去看过电影呢!原来,C喜欢与关系密切的人交流。

于是,我就和C的爸爸约好,去C家“家访”。我带了几本C最喜欢的《赛车总动员》来到C的家,C的爸爸热情地接待了我,C则坐在我身边翻看着我带来的书。“C,带我看看你的房间好吗?”我问道,C点了点头。房间里有很多C小时候的照片,“C,这个小帅哥是谁呀?”“是我。”他有点害羞。“这是在什么地方呢?真漂亮。”“这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我在骑马,马跑得可快了。”我们之间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离开的时候C有点舍不得,倚在门边不说话。“C,这些书送给你看,我知道你喜欢‘闪电’麦坤,下次给我讲讲他的故事,好吗?”“好。”我们都笑了。

那天一早来园时,C出乎意料地和我还有保育老师打招呼,我们也热情地回应,但并没有表现出“惊喜”,以免让这个敏感的孩子有压力。

渐渐地,C不再那么“惜字如金”了。那一天离园前自由活动时,C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对我说:“老师,麦坤的故事爸爸讲给我听了。”“故事好听吗?”“好听!”C笑着说。“那你能不能讲给我听听?”我天真地学着他的样子歪起了脑袋。“……我忘记了。”C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嗯,等到你记起来的时候再讲给我听,好吗?”“好。”C松了一口气,快乐地走开了。直到今天,C還没有给我讲“闪电”麦坤的故事,我也没有再提起过,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C每天早上来园会和我们打招呼,离园时会和我们说再见,集体活动时偶尔也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是令我“担忧”的那个小男孩了,或者说我不再是那个忍不住会“担忧”的教师了。

上一篇:银行法律合规风险管理报告下一篇:爷爷,您在天堂过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