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执行监督

2024-06-16

规章制度执行监督(精选8篇)

篇1:规章制度执行监督

《国土资源部关于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意见》国土资发〔2011〕63号已于近日印发。我局明确按照《意见》要求,积极发挥招拍挂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中的作用,完善商品住房用地预申请制度、土地交易平台、土地出让合同,积极探索招拍挂出让方式创新,保持地价平稳合理调整。《意见》明确,市、县在向社会公布住房用地出让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拟出让地块、地段的规划和土地使用条件,完善商品住房用地出让预申请制度。在公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划拨用地时,一并向社会公示申请用地单位,接受社会监督。

《意见》肯定了“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商品住房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和“土地利用综合条件最佳”等四种招拍挂创新做法,我局按照丹棱实际,选择恰当的土地出让方式和政策,落实政府促进土地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有效合理调整房价地价,保障民生,稳定市场预期的目标。

《意见》要求,完善土地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网上挂牌出让方式。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网上发布出让公告信息,明确土地开发利用、竞买人资格和违约处罚等条件,组织网上报价竞价并确定竞得人。

篇2:规章制度执行监督

为了促使全机关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认真全面落实,提高制度的严肃性、实效性,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制度执行监督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

二、监督领导小组职责。

[-http:///]

1、领导小组直接向党委负责。

2、对机关全体工作人员遵守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全程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

3、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4、对机关工作人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诫勉或处理意见。

5、每季度向党委报告制度执行情况。

三、监督领导小组的权力。

1、监督领导小组在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并赋予相应的工作特殊权力。

2、机关工作人员违犯制度1次以上,领导小组视其违犯制度的条款及其影响,对违犯人员给予提醒、警告、诫勉,直至向党委提出待岗整改建议。

3、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年终考评提供意见。

4、对违犯制度的副处领导可直接向党政主要领导反映,对违犯制度的主要领导,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重大问题可直接向区委报告。

5、镇党委、纪委负责对领导小组成员履行职责的监督。

四、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遵守制度。机关干部要自觉遵守制度。

对全机关工作人员遵守和执行制度的综合情况纳入年终考评,对违犯制度的行为,严格按相关制度惩处。

五、全镇干部群众、人民代表共同监督机关工作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发现有违犯制度的行为及时向监督小组反映。使全镇形成人人、事事按制度办事的氛围。

篇3:浅析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一)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界定

为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利益, 可以通过对执行机关的行为进行监督, 来避免执行机关错误地执行或者滥用执行权对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民事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司法体制中的痼疾, 这不仅会对民众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也会对司法机关的公信力造成挑战。这就需要对民事执行案件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监督, 而内部监督的效果不够明显, 因此, 需要民事执行监督机关从外部对民事执行的各个环节在违法违规的情况下, 作出要求进行改正的决定。2012年修订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是从立法的角度对民事执行案件进行检察监督的法律基础。

民事执行监督是指, 对于民事执行机关在民事执行行为中作出的决议、裁决或者具体执行行为存在错误或不规范的情况下, 对该机关拥有监督权力的其他机关, 作出决定要求该民事执行机关予以改变或者采取更正措施的法律规定。 (1)

(二)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对于检察监督的范围, 理论界现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针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对象不限于执法部门, 也包含着对执行当事人的检察监督, 甚至对于执行环节中的违法行为也属于检察监督的范围之内等情形的广义说, 该观点将民事执行的范围进行了较大延伸。第二种观点是对于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对象, 应该被规范于法院的执行活动中, 由于检察院作为对公权力行使的机关, 其权利应当受到限制。再加上检察监督权的行使主要是针对法院的执行行为, 因此, 不应将检察院的检察监督范围加以扩大。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1《民事诉讼法》到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 再到现在, 我国对民事执法检察监督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也面临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制定存在欠缺。由于当前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规定大多在相关法律的总则中进行的规定, 造成了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在检察监督过程中难以有效把握相关尺度的情况。在2012年修订的新《民事诉讼法》中的第三编执行程序中第二百二十七条有规定:“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 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该条规定从旧《民事诉讼法》的审判程序修改到现在的执行程序中, 是立法的进步, 但对于检察机关办理检察监督案件, 还应有更加细致的规定。

其次, 法检之间协调配合存在障碍。在新《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 对民事案件执行的检察监督还主要是靠法院内部的内在监督, 其效果不甚明显。在新《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 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仍难以适应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 并对检察机关检察监督的案件持消极态度、拖沓怠工, 影响检察院对民事案件执行检察监督的效果。

最后, 我国检察建议回复制度存在明显不完善的现象。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检察机关不应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干预。在新《民事诉讼法》修订之后,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案件进行检察监督, 会造成人民法院不配合, 这就导致检察建议回复制度存在漏洞, 检察监督的跟踪监督还有一定的问题。

(二) 解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对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首先, 对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立法不完善的问题, 应当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入手, 以便使检察机关较好地行使检察监督权。相关原则有:不干预人民法院政策执行活动、以当事人申请为原则、禁止滥用权力原则、以及检察监督期限限制原则。相关原则的存在可以有效弥补立法不完善的漏洞。

其次, 对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增加两机构之间的联动配合机制, 使双方对于设计民事执行案件检察监督的关键性问题加强沟通、注重配合。

最后, 对于我国检察建议回复制度存在明显不完善现象的问题, 我国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落实制度, 加强检察机关检察建议的效力, 使检察机关的检察效力在执行法院处都落到实处;加强检察机关同审判机关的交流合作, 避免案件在检察监督中受到拖沓对待。

摘要:我国司法实务界长期面临“执行难、执行乱”的状况, 对于此类难题的解决, 既要有相关立法、体制的完善以及相关配套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 也需要内外监督机制的有效配合。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就是有效的解决“执行难、执行乱”的外部监督机制之一。

关键词:民事执行,执行难,检察监督

参考文献

[1]颜雷.民事行政检察精品案例选[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3.

[2]王德玲.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 2006.

篇4: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制度完善

内容摘要: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化解人民法院“执行难”和“执行乱”的有力制度设计。但是,立法规定的原则性、司法解释的不具体,使得在实践中做法不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制度功能难以得到很好的实现。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要在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法》立法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细化民事执行监督的具体规范。

关键词:民事执行 检察监督 制度完善

“执行难”、“执行乱”是当前我国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是对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方式、程序和效力等法律问题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内涵、特征和现实意义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内涵及特征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据法律规定通过特定的法律监督方式对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1]民事执行活动包括人民法院在民事执行活动中所作的裁定、决定、通知和具体执行行为违法、不当或存在错误。[2]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外部性,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的外部监督。内部监督由于是系统内的一种自我规范和约束,其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规范民事执行活动,必须建立以外部监督为主导,内部监督为补充的执行监督体系。二是被动性,民事执行活动大多数涉及的是私权领域,为了保障当事人和案外人处置私权的权利,检察机关一般不主动启动监督程序,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一般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前提。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现实意义

一是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良好运行能督促法院严格依法进行执行活动,有效化解“执行乱”和“执行难”,更好地促进司法公正。二是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能够保障当事人的参与权和知情权,[3]有利于增进法院、检察院与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构建和谐的司法环境。三是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既是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制约,也是对人民法院依法执行的独立保障。

二、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现状及缺陷

(一)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现状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3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该条法律条文是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性和概括性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9月通过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中第8章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作了专门规定。然而,与其他章节相比,对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的规定仅有以下三条条文,分别是第102条、第103条和第104条。上述三条法律条文分别是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作出检察建议和不支持当事人申请的程序的规定。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在部分地方开展民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进行了规范,内容包括确定试点单位,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的范围和具体时间程序上的规定。

(二)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存在的法律问题

1.民事执行监督的范围不清晰。《民事诉讼法》第235条确立了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的范围是民事执行活动,这是从法律层面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权,但是该法律条文未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具体事项进行规定,缺乏操作性。

2.民事执行监督的方式不统一。《民事诉讼法》没有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进行规定,《通知》中规定了检察机关应当经检察委员会决定并通过提出书面检察建议的方式对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实施法律监督。而目前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检察建议、监督意见、纠正违法通知书、暂缓执行建议、说明理由通知书、参与执行和解、现场监督等,各地的监督方式混乱、不统一,有些地区检察建议是唯一方式,有些地区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监督,但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对何种情形进行监督却没有具体的标准。在民事执行监督的方式上随意性较大,有损检察机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权威性。

3.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效力不明确。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在进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时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对于其效力法律并未给予明确规定。检察建议不具有启动程序和实施制裁等效力,实践中法院时常对检察建议不予采纳,甚至对检察机关作出的检察建议不予回复,导致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无法真正发挥效力。

三、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建议

(一)明确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

1.同级监督原则。检察机关在实施民事执行监督时,应当由同级检察院受理对同级法院执行裁定、决定,通知和具体执行行为进行监督,保持民事执行监督的对等性、合法性,确保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在地域管辖上,采取执行法院所在地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原则。

2.适度监督原则。虽然民事执行监督应当是对整个执行活动的全面监督,但是这种监督又应当是有限和适度的。民事执行的案件是民事案件执行标的具有私权属性,执行检察监督应当遵循适度监督的原则,充分尊重法院的独立性和当事人的处分权,不影响人民法院的正常执行活动,同时要维护法院审判与执行的权威性,正确处理检察监督与法院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和执行力的关系。

3.以当事人申请为原则。民事执行涉及私权处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启动,应当遵循当事人自主的原则,尊重法律所赋予当事人的处分权。因此,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一般应当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前提,除非违法民事执行活动侵害了国家、社会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不应主动启动监督程序。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应当限于最后一道防线和查漏补缺上,抓住关键环节,提高监督效益。

4.公正与效率原则。公正是设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首要目的,而民事执行实质上是实现法律文书所认可的权利,与审判程序相比更加注重效率。因此,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应当兼顾公正和效率,既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完成监督,保证人民法院执行活动的公正性,又要保证及时完成监督事项,并推进法院的执行效率,实现执行程序中各方利益的平衡。

(二)明确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确定了检察机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是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可以将执行活动理解为执行行为,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应当是执行法院和执行人员的执行行为。从我国民事强制执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法院的消极执行行为。因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不应局限于《通知》中确定的五种情形,还应当包括实体上和程序上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在实体方面,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主要监督执行活动的法律依据是否合法。范围包括: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是否违法进行了变更、篡改,法院作出的冻结、查封、评估、拍卖、变卖等措施的裁定、决定是否违反法律规定,是否错误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主体,是否错误执行第三人或案外人财产,给当事人、案外人造成损失等涉及当事人重大实体权利方面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在程序方面,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主要监督执行活动是否合乎法定程序。范围包括:执行裁定等法律文书是否在法定期限内送达,法院执行人员是否在法定期限内采取执行措施,是否存在重复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财产或者擅自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财产或者超出执行标的范围的执行新措施和行为,执行人员在执行活动中是否存在徇私枉法等职务犯罪行为。

(三)明确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

在实践中,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存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暂缓执行建议、建议更换承办人、要求说明理由通知书等多种监督方式,检察机关进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各地均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确保检察监督的权威和实效。将监督方式进行统一明确,能更好的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

1.检察建议。检察建议在民事执行监督中是有效的监督手段,监督成本较低,适用对象较广,能够提高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作出检察建议这项监督手段,但并没有对检察建议适用的具体类型、适用条件、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检察建议在民事执行监督中的适用情形、程序和效率,将检察建议这一监督方式规范化。采取检察建议这一方式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执行裁定、决定的依据错误,或者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或者适用法律错误;法院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裁定、决定;检察机关认为应当暂缓执行、中止执行的;检察机关发现其他有违法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执行裁定、决定等情形,应当以检察建议的方式督促法院纠正。在作出检察建议时,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和联系,确保双方的信息互通,有利于法院对检察建议作出及时的回复。

2.纠正违法执行通知书。纠正违法执行通知书是检察机关发现人民法院作出的执行裁定、决定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执行人员存在违法行为,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时,检察机关可以向法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法院限期纠正。纠正违法通知书具体的适用情形包括:执行裁定、决定或执行行为违反法定程序,采用强制执行措施违反法律规定,执行人员不依法及时采取执行措施或者有意拖延,执行人员拒不出具相关执行裁定书,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等情形。同时,检察机关在发现执行人员存在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及时将线索收集、整理、移送本院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强化与检察机关的不同业务部门的配合协作。

3.现场监督。现场监督是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的同步监督方式。现场监督适用于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涉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案件,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党委政府明确要求检察机关参与的执行案件。启动现场监督可以依当事人申请、法院邀请或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进行现场监督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现场监督只适用于执行活动重大、涉及社会稳定、被执行人员人数众多等情形,并且要严格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监督。

(四)明确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效力

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的法律效力一直备受争议。首先,检察机关对法院作出的检察建议不具有实施制裁的功能与启动程序的效力,以致于法院常常不予采纳,甚至放任不理,造成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虚置。其次,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一种非诉性的监督手段,主要依赖于检察机关与法院通过沟通、协作的方式来督促法院的执行活动。因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效力的发挥需要法检两家的协作才能实现,检察机关单方面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效力进行约束,往往使得其流于形式。

(五)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保障措施

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对监督过程的保障机制和对监督实效的保障机制。一是就保障监督程序来说,查阅卷宗是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人民法院应当配合检察机关调阅民事执行卷宗,提供调阅服务。检察机关可依法行使调查核实权,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二是就保障监督实效来说,检察机关内部应当良好协作,民事检察部门做好执行监督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衔接。三是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法院的主动配合,法检两院应当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就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效力会签工作细则,保障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良好运行。

注释:

[1]参加彭德文、杨红:《论民事执行监督的制度构建和完善——以基层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为视角》,载《中国检察官》2013年第6期。

[2]参见巩富文、黄海:《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基本问题辨析》,载《人民检察》2013年第23期。

篇5:实行执行监督信封制度的通知

各市、州中级人民法院,嘉峪关市人民法院,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陇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分院,甘肃矿区人民法院:

为了加强对全省中级法院执行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掌握各中院在执行案件中落实执行规范化各项管理制度的情况,推动“执行规范年”活动深入开展,根据省法院党组讨论通过的《关于在全省法院开展“执行规范年”活动的实施意见》,从今年5月1日起,在全省各中级法院实行执行监督信封制度。为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行执行监督信封制度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省法院在全省法院部署开展的“执行规范年”,在中级法院实行执行监督信封制度是这项活动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省法院为此通过邮政部门专门设计定制了执行监督专用邮资信封,内附有《省法院执行局致申请执行人的一封信》和《执行监督意见表》。《致申请执行人的一封信》全面详细地告知申请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享有的权利义务,执行法院应当告知和公开的工作内容以及执行人员不得有的行为。申请执行人在案件执行中或结案后,可以根据案件执行的实际情况填写《执行监督意见表》,使用专用邮资信封直接邮递给省法院执行局。省法院执行局将通过监督信封反馈的意见,及时掌握各中院执行人员在办案中落实执行程序和工作流程、遵守执行纪律和端正工作作风的情况,大大提高执行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实行执行监督信封制度,可以有 1

效促进执行案件流程管理制度的落实,对全面公开执行进程、增强执行工作透明度,克服和防范消极执行、懈怠执行和乱执行现象的产生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各级法院特别是立案和执行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行执行监督信封制度的重要意义,认真按照省法院的要求使用执行监督信封,确保将监督信封和所附信件、监督意见表及时发送到每一位申请执行人手中。

二、执行监督信封使用的具体要求

1、从2012年5月1日开始,各中级法院新受理的执行案件,必须全部使用执行监督信封。各中院立案庭在受理申请执行人的执行申请时,随立案通知书向每一位申请执行人发送执行监督专用邮资信封和《省法院致申请执行人的一封信》以及《执行监督意见表》,由申请执行人签收,送达回证入卷。

2、执行监督专用邮资信封和附件,由省院执行局按照每年各中院执行案件数量,直接邮寄给各中院立案庭。各中院立案庭每年12月20日前向省院执行局报告一次当年执行监督信封的发放情况。

3、对申请执行人在执行中再次索要执行监督专用邮资信封及其附件的,应告知省法院执行局将在接到其反馈的信函后直接向其寄发新的信封。

4、省法院对执行监督信封的发放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通报,发现故意隐瞒不向申请执行人发送执行监督信封及其附件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各中级法院应当参照省法院的做法,将这一措施推广到

2辖区基层法院,以进一步提升执行监督的深度和广度。

特此通知。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主题词:执行工作监督信封制度通知(共印90份)报:最高人民法院、省委政法委、省人大内司委

送:本院院长、各副院长、纪检组长、政治部主任、执行局长

正厅级审判员、审委会专职委员、副厅级审判员

篇6:规章制度执行监督

--关于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

(试行)》的几点体会

2017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以下简称:《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为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干部开展监督执纪工作提供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规则和规矩。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如何在监督执纪工作中贯彻落实好《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我主要有几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做到学深悟透,掌握精髓 一是要充分认《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制定的背景、过程和具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感、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找准纪委职能定位,全面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解决不会监督、不敢监督、不想监督问题,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

则 的要求,把重心放在日常监督和严格执纪上,坚持早打招呼、早提醒,咬耳扯袖、红脸出汗、防微杜渐,防止“小毛病”拖成大问题,充分体现“严管就是厚爱、治病为了救人”原则。同时,也不能放松对违规违纪和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一旦发现,都要进行严肃处理。

三要严格审批权限。《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中首次规范了纪检机关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和执纪审查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查组组长的审批权限。我们在进行监督执纪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审批权限的有关要求,明晰每个步骤的审批人,严格按权限、按程序进行审批。

四要体现执纪审查的党内特色。按照《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要求,立案审查后,要向被审查人讲明党的政策和纪律,要求其端正态度、配合调查。审查期间要以同志相称,安排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写出忏悔和反思材料。在审理报告中要分析被审查人违反党章、背离党的性质宗旨的错误本质,反映其态度、认识及思想转变过程。上述规定和要求,都充分体现出党内纪律审查的特色,也体现出挺纪在前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加以落实,认真将纪律审查同行政调查、司法调查区别开来。

(二)抓住重点,管控监督执纪风险

像。既可以记录一些稍纵即逝或不易发现的细节,又可以保障审查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录音录像资料应由案件监督管理部门和审查组分别保管,定期核查。

(三)强化自我监督,扎紧制度笼子

一要严格执行打听案情和说情干预登记备案制度。对纪检干部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的;发现审查组成员未经批准接触被审查人、涉案人员及其特定关系人,或者存在交往情形的,都应当及时报告并登记备案,从而避免和防止打探消息、跑风漏气、说情抹案的发生。严管才是厚爱,严而有力的制度要求和约束,才是对纪检干部真正的关心。

二要严保执纪审查安全。中央、省、市纪委一直都高度重视执纪审查安全工作,强调不发生严重安全事故是执纪审查的底线,一旦发生严重安全事故,将会严厉追责相关责任人。执纪审查安全是高压线,我们在开展执纪审查工作时,务必要将执纪审查安全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不断传导压力,切实压实责任,务必尽职履责。审查组和案管部门要不定期自查、检查、抽查执纪审查安全落实情况,确保执纪审查安全不出任何问题。

篇7:强制性条文执行监督检查制度

一、总则

1、为实现***工程目标,加强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落实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对本工程质量的要求,特编制本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监督检查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工程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各有关建设(业主项目部)、勘察、设计、施工(调试)、监理、试验和检测等参建单位均应遵守执行。

3、本办法所称强制性条文,包括国家现行有效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且适用于最新版本。

二、编制依据

以下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如经修订,以最新版本为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79 号)

3、《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 81 号令)

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版)

5、《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6、《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7、《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暂行)(电建质监〔2005〕52号)

8、《电力建设工程监理规范》(DL/T5434-2009)

9、《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三、管理内容与方法

(一)基本规定

1、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勘察、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等单位应加强本单位内部管理,制定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的管理制度,有关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强制性条文。

2、工程勘察设计招标阶段,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在招标文件中对强制性条文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并作为勘察、设计单位评标定标的依据之一。在工程施工招标阶段,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在招标文件中对强制性条文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并作为施工单位评标定标的依据之一。

3、工程项目采用的材料、设备等必须符合相关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4、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管理文件、勘察设计合同、施工(调试)合同、监理合同、施工组织设计、监理大纲、调试大纲等主要文件均须列入对强制性条文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要求。

5、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等建设各方须对强制性条文相关内容进行宣传贯彻和培训并有记录,能及时采用现行标准,建立有效的技术标准清单,有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负责机构及人员,对贯彻强制性条文有相应经费支撑。

6、贯彻执行强制性条文必须从工程开始抓,从规划、勘测、设

计、施工(调试)、监理、验收各阶段全过程抓,从建设、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等各工程责任主体全方位抓,从相关各类强制性条文全方面抓,抓落实,抓贯彻,抓检查、抓整改、抓闭环,凡强制性条文的内容及要求均不能违反。

7、工程建设过程中,参建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不符合强制性条文规定的,应及时整改,并应保存整改记录。未整改合格的,严禁通过验收。

8、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施工(调试)、监理等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勘察设计有不符合强制性条文规定的,应及时向勘察、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9、工程项目投运前,参建各单位应分别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提供检查记录或报告。

10、《基建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表》 和《基建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基建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核查表》 应填写规范、数据真实,记录齐全,签证有效,并按工程项目单独组卷归档。

1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更改强制性条文。

12、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行为,有权向上级主管部门检举、控告、投诉。

(二)强制性条文实施的准备

1、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前,勘察设计单位应明确本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强制性条文,编制《基建工程设计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表》,经内部审批后,报设计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批准执行。如未委托

设计监理单位,直接报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批准执行,保证工程项目执行强制性条文的完整性。

2、工程项目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按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明确本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强制性条文,编制《基建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表》经内部审批后,报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批准执行,保证工程项目执行强制性条文的完整性。

3、在工程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应对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和措施进行分解细化,落实至相关责任人,会同监理单位对设备或材料的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进行实物验收,如有违反、执行偏差、遗漏情况,及时作出退货建议并报建设单位。

(三)强制性条文的执行

1、在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强制性条文执行的主体责任单位为勘察设计单位。

2、勘察设计单位应严格按强制性条文进行勘察设计,对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进行分解细化,编制《基建工程设计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并将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据实填写入《基建工程设计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中,由监理单位对勘察设计成果执行强制性条文的情况进行检查。在施工图会审前,提交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审查备案。

3、工程施工阶段,强制性条文执行的主体责任单位为施工单位。

4、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编制《基建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相关责任人应根据工程进展按分项工程及时将强制

条文实施计划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据实记录并填写入《基建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并由监理工程师逐条检查并审核。

(四)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检查

1、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检查主体责任单位为监理单位。

2、监理单位应按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对勘察、设计、施工(调试)单位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据实填入相关设计或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中。

3、施工(调试)过程中,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应与工程同步对施工(调试)单位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进行逐条检查,如实记录强条执行检查情况并签证。

(五)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核查

1、分部工程验收时,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核查的主体责任单位为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

2、分部工程验收时,应由总监组织对施工(调试)单位执行强制性条文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及时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进行复查汇总,对照经审批的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填写《强制性条文执行核查表》,报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组织核查、确认。

四、罚 则

1、建设单位明示或者暗示施工(调试)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以及明示或者暗示勘察、设计单位或者施工(调试)单位违反相关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并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在公司系统内通报处罚。

2、勘察、设计单位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的,责令改正,并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进行处罚。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按华电集团电力建设质量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处罚。

3、施工(调试)单位存在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行为时,责令其改正,并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进行处罚。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按华电集团电力建设质量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处罚。

篇8:规章制度执行监督

(一) 立法现状

民事执行是民事审判活动的重要环节, 缺少这一环节, 法院的审判结果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目前我国民事执行存在两个很突出的问题, 即“执行难”和“执行乱”。原因之一就是对民事执行问题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为解决这个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颁布了“两个规定”:1998年7月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试行) 》和2000年1月的《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民事执行监督问题, 这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执行监督问题的重视。概括起来, 两者对民事执行监督的规定如下:其一, 监督主体是本法院院长和上级人民法院。其二, 监督范围是法院在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决定、通知或具体行政行为, 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执行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的职称和任职情况也进行监督, 监督的前提是前述行为不当、错误或违法。其三, 监督方式有四:一是指令, 即上级法院指令下级法院纠正不当、错误或违法行为, 并可通知暂缓执行;二是直接为一定行为, 即在必要时, 上级法院可代替下级法院作出相关裁定或决定;三是督促, 即对下级法院逾期未执行结案的, 上级法院应督促下级法院限期执行或采取相关措施。其四, 指定执行, 即必要时, 上级法院可指定下级法院执行某些案件。

(二) 不足之处

我国民事执行监督的立法存在很多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监督程序不明。首先, 监督程序的启动权限不明。监督程序的启动是监督主体依职权还是依当事人的申请?如果依职权, 监督主体如何发现问题的所在?如果依申请, 当事人申请的条件和程序又如何?其次, 监督管辖不明。依相关规定, 监督主体只有法院院长和上级人民法院。当事人向哪一个上级法院寻求救济比较合适?此外, 《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还规定, 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只是上级法院执行机构而非上级法院的监督, 这对监督的力度大打折扣。再次, 执行监督审查程序和决定程序不明确, 难以保证监督的公开、公正和效率。二是监督范围过于笼统。从前述两个规定来看, 执行监督的范围是执行过程中不当、错误或违法的裁定、决定或具体执行行为。何为不当、错误和违法?标准不明确。三是仅规定了法院系统内部的自身监督, 而党政监管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检察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当事人监督又特别是检察院的检察监督等外部监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这是执行监督立法上的一大缺憾。加之法院系统内部的监督力度不够, 执行监督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构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构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依据

构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不是凭空想象, 它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我国人民检察院及其权力的特殊性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现实性是其理论依据;监督和制约民事执行权、保障民事判决的既判力、维护司法的终局性和法律权威, 保护执行当事人利益是其现实依据, 现实的需要是构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直接动力。

(一) 理论依据

我国人民检察院及其权力的性质是大前提。检察机关及其权力的性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 我国对检察权的性质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检察权是一种司法权;二是检察权是一种行政权;三是检察权兼具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性;四是检察权是一种独立权, 即法律监督权。关于检察权性质的前三种观点都是囿于“三权分立”的思想基础, 正因为它们跳不出这个思维的怪圈, 所以无法真正的确定我国检察权的性质[1]。本文认为, 我国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 其行使的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 理由在于: (1) 法律的规定。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规定,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其行使的检察权也应是法律监督权。可见, 我国人民检察院及其权力的特殊性源于法律的特别规定。 (2) 法治建设的需要。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时期, “法治就是对权力的制约, 法治的基本要求就是限制权力, 没有权力的相互制约, 所谓法治只能是虚设的法治[2]。”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的行使正是权力制约的表现。 (3) 如果将检察机关认定为司法机关, 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检察机关与法院分享审判权, 与宪法规定的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相矛盾;二是会产生检察机关既是司法机关又是法律监督机关的双重角色, 从而导致检察机关自己监督自己的逻辑冲突[3]。人民检察院既是法律监督机关, 自然就肩负着对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监督职能, 这就为检察院监督民事执行问题提供了可能。

民事检察监督的存在是最有力的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问题在于:民事检察监督有无必要?“民事审判活动”是否包括民事执行程序?首先, 民事诉讼法是与刑事诉讼法平等的部门法, 既然有刑事检察监督, 为何不能有民事检察监督?人民检察院是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 民事审判活动理应是其监督的对象。随着法治国家的建设, 民事检察监督不仅成为必要, 而且还要加强。其次, “民事审判活动”包括民事执行程序, 这符合立法者的立法意图。在民事诉法制定当时,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王汉斌主任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试行) (修改草案) 的说明》中指出:“执行是审判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它关系到法律和人民法院的尊严, 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从学理上看, 就民事诉讼而言, 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大陆法系国家都将民事执行作为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 对民事诉讼法中的“审判活动”应当作广义的理解, 即民事检察监督包括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从司法实践看, 应将民事执行程序纳入民事审判活动中。如果审判归审判, 执行归执行, 不但不能体现诉讼的完整性, 还会使判决成为一纸空文, 导致民事纠纷得不到解决, 最终不利于当事人利益的保护。总之, 民事检察监督的存在为民事执行监督的建立创造了最有力的条件。

(二) 现实依据

监督和制约民事执行权。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 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利[5]。”民事执行权也是权力的一种, 所以他也适用权力制约理论。有争议的是, 民事执行权是司法权还是行政权?目前, 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共识:执行权兼有司法权和行政权双从性质, 既非单纯的司法权, 也非单纯的行政权;执行权在构造上由执行裁决权和执行实施权组成, 前者属司法权, 后者属行政权[6]。不管它属于何种权力, 确定的是权力主体在行使权力时都要受到监督。在目前民事执行外部监督缺乏的情况下, 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很有必要的。

保障民事判决的既判力、维护司法的终局性和法律权威,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既判力是指生效判决对法院和当事人的拘束力。判决的既判力需要法院、当事人甚至是其他案外人共同遵守才能得以实现。在民事执行程序中, 执行机构故意逾期不执行、错误执行或重复执行都是违背判决既判力原理的表现。而前述执行机构的不当执行行为, 光靠法院自身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建立强大的外部监督机制。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 因为检察院是我国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的检察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法院和当事人遵守判决既判力的作用。同时, 也使法院判决的内容得以实现, 有效的减少了当事人重复起诉的可能, 从而维护了司法的最终性和法律的权威。此外, 检察院对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是最有效的外部监督力量, 这也更有利于保护执行当事人利益。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具体构建

构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首要的问题是赋予该制度以合法性, 即通过立法形式确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为司法实践提供法律依据。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保证该制度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

(一) 立法建议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对民事执行的立法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继续保持现状, 即将民事执行问题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编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二是单独设立《强制执行法》。不管最后采用哪种方案, 笔者认为都应当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首先, 在民事诉讼法中作总的规定。把民事诉讼法第14条改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民事诉讼活动包括了从起诉到受理再到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其次, 不管采用哪一种立法方式, 都要把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管辖、范围、方式、具体程序等内容一并做出规定。此外, 可在人民检察院设立民行案件执行检察监督庭, 并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

(二)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管辖

依照《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试行) 》的规定, 国内外仲裁裁决、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裁定、专利机关的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国务院各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和海关做出的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是执行的对象。在执行管辖中, 依级别看, 主要由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依地域管辖看, 主要由执行被申请人和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管辖。不管执行管辖如何, 民事执行监督的管辖实行同级管辖制, 即由执行法院的同级检察院进行检察监督。基于上下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当事人从相关的人民检察院那得不到救济时, 可请求其上一级人民检察院采取相应措施, 督促其履行检察监督职能。

(三)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构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关键是要明确监督范围, 否则实践操作就会一片混乱。有人认为, 民事执行权由执行裁判权和执行实施权组成。前者属于司法权, 应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而后者属于行政权, 由执行局自己解决。本文认为, 执行裁决权和执行实施行为均应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在此, 还要明确一点, 因为检察院的监督是有限监督, 所以其监督的范围只对执行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具体范围包括: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生效但违法的裁定、决定;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采取的违法的执行措施;执行人员徇私枉法行为。

(四)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方式

民事检察监督的方式主要是抗诉, 民事诉讼法第185条有相关规定。但是最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8月1日在《关于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的抗诉不予受理的批复》中明确规定, “人民法院为保证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其它法律文书的执行而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 不属于抗诉范围”。该批复将人民法院在执行中的裁定排除在民诉法第185条所确定的检察机关抗诉范围之外。由于该批复,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案件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甚至是监督失位。我们应以基本法立法的形式改变这一批复, 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创造法律依据。监督方式因监督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有四:第一, 抗诉。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符合法定情形的判决、裁定有权提出抗诉。这一规定也应适用于民事执行程序。所以, 在进行检察监督时, 检察院对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已生效的符合法定情形的裁定可以提出抗诉。这里的法定情形与民诉法第185规定的具体情形一致。裁定生效的时间也与民诉法规定的一样。第二, 监察建议 (包括暂缓执行建议) 。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四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一) 原判决、裁定符合抗诉条件, 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协商一致, 人民法院同意再审的; (二) 原裁定确有错误, 但依法不能启动再审程序予以救济的; (三) 人民法院对抗诉案件再审的庭审活动违反法律规定的; (四) 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的其他情形。”其中的第 (二) 、 (四) 项规定就成为检察机关以检察建议的方式对民事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的法律依据。从实践的情况看, 使用这种方式对民事执行工作进行监督也最为普遍。该方式既适用于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又适用于决定和具体的执行措施[8]。第三, 纠正违法通知书。该种监督方式在监督范围内都适用, 具有迅速、便捷、高效的特点。只要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错误, 检察院在查证属实后视违法程度可作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第四, 现场监督。现场监督适用于当事人申请检察院判员出庭监督和关系重大公共利益的案件的执行。关系重大公共利益的案件的执行, 人民法院要依法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

(五)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具体程序

程序是公正、秩序的保障, 所以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的监督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并且因监督的范围不同监督程序会有所不同。具体程序如下:一是抗诉程序。首先, 抗诉程序的启动。分两种情形:一是依当事人申请启动。这主要是指检察院没有现场监督而没有及时发现违法情形的情况。二是检察院依职权启动。这主要适用于检察院现场监督的情况。其次, 决定和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抗诉应当由有抗诉权的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第三, 抗诉书。人民检察院决定抗诉的案件, 应当制作《抗诉书》。《抗诉书》应当载明案件来源、基本案情、人民法院民事执行裁定情况及抗诉理由。《抗诉书》由检察长签发, 加盖人民检察院印章。抗诉书副本应当送达当事人, 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第四, 撤销和撤回抗诉。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下级人民检察院抗诉不当的, 有权撤销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决定。下级人民检察院接到上级人民检察院的《撤销抗诉决定书》, 应当制作《撤回抗诉决定书》, 送达同级人民法院, 通知当事人, 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第五, 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下级人民法院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做出的裁定确有错误的, 有权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9]。二是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程序。两者适用的范围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后者比前者的效力更强, 一般在错误比较明显, 情况比较紧急的情况下使用。人民法院在收到检察院提出的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后, 执行机构应认真审查, 如果确有错误应及时纠正, 并把结果通知检察院。如果不采纳意见或认为行为没有违法, 也应把审查结果告知检察院。三是现场监督程序。检察院现场监督的前提是当事人申请或法院通知参加。在现场监督过程中, 检察院发现法院的执行活动违法的, 可视情况提出抗诉、提出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

摘要:民事“执行难”、“执行乱”是不争的事实。为此,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月出台了《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它加强了民事执行的监督, 使民事执行问题有所改善。但该规定所谓的监督只是法院系统内部的监督, 民事“执行难”、“执行乱”还是没有改变。因此, 有必要在法院系统外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包括监督管辖、监督范围、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等内容。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监督范围,监督程序

参考文献

[1][2]刘恒.构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J].中国检察官.2006 (, 5) .

[3]邵俊武.论民事检察监督的归[J].汕头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 20) .

[4]王莉, 贝金欣.构建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制度[J].人民检察.2007, (13) .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82.154.

[6]彭世忠, 郭剑.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J].现代法学.2003 (, 25) .

[7]廖中洪.关于强制执行立法几个理论误区的探讨[J].现代法学.2006 (, 5) .

[8]孙加瑞.检察机关实行民事执行监督之程序设计[J].人民检察.2007 (, 13) .

上一篇:长春市医疗保险管理局下一篇:第七章生活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