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

2024-06-16

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精选6篇)

篇1: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差异性、会计口径与监管口径的差异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等方面, 分析新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变化的银行监管的若干建议。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在相关规定、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得到进一步科学与规范。但从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实践看,由于许多监管指标依赖于会计数据,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必然影响相关监管指标的计算口径,因此,包括公允价值、资产减值损失在内的一系列变革给我国银行业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现行银行监管体系及其监管职能的履行

我国金融监管是一种多元监管体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机关都在不同层面履行着监管职能,形成了以银监会监管为基本出发点、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目前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但为了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仍有监管银行间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监管职责,并有权对金融机构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存款准备金执行情况以及对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情况等直接进行检查。

2003年4 月, 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金融监管的“三驾马车”。银监会主要负责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对股东的资金来源、财务状况、资本补充能力和诚信状况进行审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内的业务品种审查批准或备案等。

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连续对银行业进行审计,查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发放贷款55.14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38亿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04亿元等问题。

二、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新的会计准则整体框架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了有机整体。同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表内核算等具体准则的调整,也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差异

目前, 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 会计应为资源所有者, 甚至是为所有的委托人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认定和解除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委托责任。由此推论,国有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国家报告、股份制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股东报告银行管理者受托管理银行资产的责任,会计核算应用历史成本客观、准确地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决策有用观认为: 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在会计计量上不仅要采用历史成本, 还要采用非历史成本。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主要是决策有用观,是为了保护处于信息劣势的群体,降低信息不对称,这与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标存在差异。

(二)会计口径与监管口径的差异

银监会2004 年制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其核心资本是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的合计,附属资本是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的合计,可见,监管资本是依据过去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划分的。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修订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附属资本中增加了“混合资本债券”项目,并规定:“对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可供出售的债券公允价值正变动可计入附属资本,计入部分不得超过正变动的50%;公允价值负变动应全额从附属资本中扣减”,这是结合2006年新会计准则所作的调整。但附属资本中“一般准备”项目在新会计准则中已不存在或至少说已发生变化,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的“首先从贷款账面价值中扣除专项准备”,而 “专项准备”是否还存在、如何计量等,显然与新准则的会计口径已不完全对应。

新准则将原被置于表外核算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有利于金融企业及时了解高风险金融投资的有关信息,有利于防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但这种做法会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发生变化或显着膨胀。在金融监管中起着重要参考作用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的比例、贷款余额/存款余额的比例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有关监管指标随着会计核算的变化将有可能失去原本意义。

(三)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背离

目前,我们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性,资产负债表上的金融资产更多地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不同的计价模式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是显着的。从以下金融类上市公司在编制报告时聘请境内和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双重审计”后的审计利润差异可见, 审计结果的利润差异较大(见表1)。

如深发展2002年境内审计净利润3.13亿元,比境外审计净利润3.87亿元低了0.74亿元,差异率为-19.6%;华夏银行2005年境内审计净利润1.3亿元,境外审计净利润1.4亿元,出现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与负债,而我国当时还用历史成本计量。

(四)资产负债类别与现行监管框架的偏差

新准则以持有目的为分类标准, 将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四类,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这种划分使存款业务不再按期限划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也不再按存款对象区分为单位存款及个人存款,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但这种分类方法使每笔活期存款都可归入“交易性金融负债”,其间的流动性负债、派生存款数量则不得而知。而我们在监管贷款业务及防范贷款风险时,毫无疑问地要考虑贷款的流动性、安全性,考虑贷款与存款的配比。从新的资产负债表看,资产负债的项目类别与现行的监管框架不相吻合,给非现场监管的相关指标计算带来了困难。

(五)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

新准则将贷款减值损失界定为贷款的账面余额与使用其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得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而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并规定:债务工具减值损失转回可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这些规定缩小了金融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但与银行监管机构的观点存在一定差异。银行监管机构的观点是用经济增长时期贷款准备金的储备来吸收经济衰退时期的损失,以预提方式防止将来的贷款损失,如2002年《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指出:“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2006 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贷款信用风险的稳健评估》(Sound 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valuation for loans)也强调,应“确保根据信用损失估计值计算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方法合理且符合审慎性原则”。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金融监管策略

(一)加强监管与会计部门的有效沟通, 减少监管与会计标准的差异

2004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修订框架》表示,“委员会及其成员国计划继续与会计当局进行积极对话, 以尽量减少监管和会计标准之间不应存在的差异”。因

此,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应加强监管部门间、监管与会计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与信息共享。2001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银行内审、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2002年颁布《银行内审、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调查报告》以及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于2002年发布《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之间关系》等报告,都为合作与协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改革相关指标及其数据统计,调整监管口径与会计口径的差异

针对监管口径与会计口径出现的一定差异,应对以会计资料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关键监管指标及关键数据的统计进行改革。如“银行资本充足率”,可根据监管资本的特性,对会计准则中影响监管资本的要素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非现场监管的需要。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提出《关于修改的决定》中增加了“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将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债券的公允价值从核心资本中转入附属资本”,以使监管指标与新准则相协调,消除会计准则变化对监管指标的影响。

(三)研究新会计科目体系的变化,降低监管指标的偏差

金融监管当局获取信息、掌握信息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与基础。一般商业银行根据“新准则” 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重新设计了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核算办法,如有些行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下增设了“提取贷款损失准备”、“提取坏账准备”等二级科目,有的行在会计核算时还增设了三级科目。因此,利用现行监管指标时一定要注意这一新变化,如:分析贷款流动性指标时,则需要将资产负债表的“发放贷款和垫款”项目拆分为“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分析存贷比指标时,则需要将“吸收存款”项目拆分为“长期存款”“短期存款”等,同时注意相应的资产负债比例,必要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单位存款和个人储蓄问题,以综合判断其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

(四)制订新的贷款资产监管办法,化解贷款风险管理冲突

贷款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防范风险。新会计准则的“借:资产减值损失,贷:贷款损失准备”使贷款损失准备不再预提。因此,应制订新的贷款监管办法,如:对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减值监管时,要检查商业银行

确定的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标准是否切实根据自身管理水平和业务特点,整体评估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框架设计是否合理,信用风险评估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所涉及风险计量模型是否与实际经营状况相吻合等,以化解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

(五)以新会计准则及会计信息为基础,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综合的、完善的会计准则是金融体系稳健的先决条件。就目前情况看,银行监管要以会计信息为基础,并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非现场监管是通过收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数据,运用各种模型、计算机软件及相关比例分析,研究分析金融机构经营的总体状况、风险管理状况、合规情况等,再结合监管指标发现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此,现场与非现场监管的结合应是今后金融监管的主要方式。

篇2: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

尽管公司风险被认为是审计收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具体结论尚不明晰,对公司审计收费风险溢价现象进行了检验,深化了我们对公司风险与审计收费间关系的理解。金融危机下公司审计收费的考察也为认识2008年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视角,有助于增进了解此次危机及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研究表明,产权国有为企业经营提供了隐形担保,进而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其对审计收费风险溢价的作用就是一个具体表现。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一个外生冲击,企业经营行为的调整应是基于这一外生事件的反应,由此避免了相关分析的内生性问题。

金融危机下,因需求减少,银根紧缩,企业的经营风险徒然增加,如销售下降、存货积压和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等,在此情况下,企业永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受到更多质疑。与此同时,因企业业绩下滑,为获取高额报酬及达到分析师盈利预期,公司管理者“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增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为避免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将执行更多审计程序和扩大审计范围,审计收费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下,由于经营风险的增加,公司陷入破产境地的概率增大,而且,当公司又具较高会计舞弊动机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面临较大诉讼风险,审计收费要求的风险补偿相应提高。

研究发现,当金融危机下公司的经营风险提高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增加,表明公司审计费用存在风险溢价;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对于遭受危机影响较严重的出口型企业,公司经营风险越大时,审计收费越高;基于不同性质公司的考察表明,政府所有为国有公司的经营提供了隐形担保,危机下国有公司审计收费的风险溢价较不明显,但民营公司的审计费用随经营风险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最后,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析显示,危机下审计收费风险溢价现象主要存在于非“四大”审计的公司。通过考察金融危机下的公司审计收费,在较好控制内生性的基础下,本文的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公司风险与审计费用间关系的理解,为认识公司审计收费风险溢价现象提供了经验证据。

其次,我们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了显著影响,一个重要表现是,随着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和范围扩大,并对事后诉讼风险更为关注,由此提高了其审计收费。

篇3: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 会计环境概述

1.1 会计环境的含义

环境主要是作为与内部相区别而存在的,主要是指事物周围的一系列情况,也可以指围绕在某一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对事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中的会计活动也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生的。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会产生影响,对会计程序的设计以及会计方法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企业是否愿意提供会计信息等。社会经济的结构及其发展状况、经济管理的体制、企业具有的规模与组织形式等,都会对会计产生影响。会计环境主要是指会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以及其周边的状况,这些条件、状况与会计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影响会计系统发展的外部因素有许多,包括法律、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方面。

首先,法律因素。法律对会计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来说,在财务报告等相关的会计方面,法律都会有着一定的规定,而这种规定一般直接被看作是商法或者公司法的一部分。而对于普通法系的国家来说,会计原则以及会计制度通常不是通过立法而作明确规定的,法律涉及的相关会计要求,往往也只是一种原则性规定,具体的会计制度通常是由专业的会计团体以及有关方面的专门机构制定的。其次,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体制的变革也会引起会计的变革。经济水平的高低对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实物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水平低,会计与经济实物就相对简单,会计理论需要解释的问题就比较少;经济水平高,会计与经济的业务也就会更复杂,会计理论需要解释的问题也相对的增多,对会计的认识也就更加科学,相关的工作更加完善。物价方面的调整、金融市场的变动等也会对会计环境带来影响。再次,文化教育环境因素。文化教育会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与理解,文化教育的高低对会计工作者的素质起决定作用,影响着会计社会作用的发挥和会计理论的研究。

1.2 会计环境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

1.2.1 会计环境对会计人员的作用

会计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中必然产生的结果。会计的发展以会计环境为依托,外界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会计的影响也有着差异。

首先,社会发展带动经济迅猛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体制变革,内部的各种主体也相应发生改变。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会计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每一次的社会经济大变革,都会使会计系统发生改变,具体包括会计人员的变动、会计手段的改进、会计模式的完善等。其次,会计体系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构造也有着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会计所服务的主体发生改变。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会计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会计行业中的会计体系存在差别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1989 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会计框架中,明确提出不同国家的财务报表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法律环境也存在差异,甚至是各国在进行国家级的标准制定时考虑到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也不同。具体而言,就是会计计算中出现的差异实际上源于会计环境的差异。最后,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不全部是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使社会环境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会计体系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如果外部环境发展的不理想,市场经济会出现倒退现象,我国的会计体系就会被破坏,导致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理解不深,企业发展方向不明。

1.2.2 会计人员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

会计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同样,会计环境也会受到会计的反作用。

首先,会计体系在会计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完善,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也不断提高,有利于使用者对信息充分利用,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更科学的决策。这样不仅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及经济持续发展,还间接地对国家的文化、政治环境等产生影响。此外,会计还能对各部分的经济利益起到调节作用,最大程度上确保利益处于平衡状态,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完善的会计体系对社会环境起着促进作用。其次,在会计体系中还存在着相应的监督部门,其监督职能的实施可以规范企业内部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防止违法现象的出现,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最后,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正确的会计行为会促进会计环境的发展,而错误的会计行为则会对会计环境起到阻碍作用。例如:财务造假和滥用职权会使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部分人员甚至会触犯法律,使后果更加严重。对这类现象,如果不采取积极态度转变经营方式以提高经营效率,长此以往,对社会经济的整个外部环境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

2 互联网金融的总体特点

2.1 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特征

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而言,二者的主要职责没有太大不同,只是在载体上有所不同。传统的金融行业是以金融机构为载体的,而互联网是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平台并以此为载体的,如第三方支付公司等。这类公司看似起着中介的作用,实际上却没有处在中介的位置上,而是将其独特的渠道特征充分的显示出来。此外,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消费者越来越热衷于网上购物,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的习惯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使互联网金融渠道的优越性得到提高。

互联网金融对会计环境的改变也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行业要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使自身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市场中争得一席之位。

2.2 互联网金融的内部特征

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内在特征就是具有创新力,能对其服务模式及服务内容进行创新。较传统的金融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感知力较强,能够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因此,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较为迅速。了解客户信息、关注客户需求,是互联网内部较为重要的工作。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重视其体验分析,并与互联网独特的优势即对数据信息的及时获取相结合,互联网金融已将其创新能力进行了内化,这是与传统金融最大的不同,也是传统金融所缺少的。

3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给会计环境带来的影响

3.1 会计目标发生改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行业起到导向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念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改变着会计体系的观念,并对会计环境产生了影响。互联网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等观念,仅仅从用户思维方面去分析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金融之间的不同是很难有所发现的。因为二者都是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进行金融发展,并没有对这个概念作出改变。其实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是互联网相关企业更加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对新的改革方式敢于尝试。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较强,能够减少在传统金融中关于信息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使供应商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喜好等。此外,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详细、具体的信息,比如:在进行网联网消费时,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所关注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等,使其主权得到保障。

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方式会对会计的目标产生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始终是围绕用户工作的,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等。用户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对整个格局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会计的目标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朝着用户的决策观发展。决策观强调结果,重视结果的导向作用,为信息的使用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会计信息,促进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定。但运用这种方式必须要以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前提,所提供的信息则要具有实用性。

3.2 会计信息化进程加快

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会促进会计信息化进程加快。这种变化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具有信息化特征。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善于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例如:对网络信息化的使用。互联网金融行业所掌握的用户信息远远多于传统的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平等、开放、共享等理念融入传统的金融业务中,并积极运用互联网等与其有关的科技工具,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使市场环境更加规范、透明,进而使业务操作更加便捷,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使整个会计体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在对现有的科技进行充分的利用下,对信息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并对原有资源合理利用,使资源共享,加强了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样,可以提高信息的质量,增加信息的数量,使社会与经济不断朝着市场透明化方向发展,从而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

3.3 出现新型会计体系

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会计体系的改变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朝着新型化发展,进而产生了新的业务模式,有利于企业创造出新产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长过程,比如:目前出现的2P2 企业,此种企业经营状况同传统金融机构有所不同,是一种虚拟平台交易,其经营风险较大,此种情况给传统会计体系带来了挑战,迫切要求企业构建新型会计体系以满足当前时代环境。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市场经济竞争白热化,对金融机构的效率、金融机构的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市场的整体改变,对会计系统产生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动力。会计系统只有不断朝着多角度的方向发展,建设多层次的系统结构,才能满足多元化市场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需求,进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 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新型企业的发展,促进资本市场更加多元化、市场化,使会计相关工作时更加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促进了会计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使会计体系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提高了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率。互联网金融使会计信息的服务朝着以用户为核心的方向转变,因此,我国政府要不断完善会计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信息传递等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会计环境及会计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对会计环境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在互联网金融下会计的发展趋势,以及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会计环境,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赖玲玲,丰翔,丰林.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银行业的发展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2]毕芳.基于会计环境的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分析[J].西部财会,2015(2).

篇4: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带给现行会计发展日新月异的变革,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足以证明,在会计核算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反映和不规范反映都将导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金融衍生工具确认、计量、披露三大难题已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现行财务会计理论已经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挑战。如何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它给会计界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笔者结合实际案例,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及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Financial Deriyacion Instrument),又称为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顾名思义是与金融原生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所谓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它是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一种投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征:

1.契约性

实质上,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经济合同,其对象为金融工具,是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中的合约,并且该合约一般不得取消。

2.杠杆性和高风险性

在以衍生金融工具为投资对象时,只需交纳较少的押金或保证金,从而以小博大,具有杠杆性;而杠杆性也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与风险倍数放大,从而具备了高风险性。

3.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

衍生金融工具根本上说是为了规避金融价格波动的风险,而由于其以小博大的特性,使其同样成为了投机套利的工具。

4.高技术性

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组合,还可以是原生性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组合,其中体现了较多的技术含量,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核算和监管的难度。

5.较高的价值波动性

衍生金融工具在价值方面受制于原生性金融工具的价格,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价值波动性。

正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备这些独特性,传统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被证明无法真实反映其风险与收益,因而也无法行使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决策的可用性,动摇了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为了保证会计职能的行使,就需要进一步扩展传统会计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影响

资产和负债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均被定义为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并在未来将带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或流出。而衍生金融工具是指正在履行之中或尚未履行的合约,所体现的交易并未发生,将在未来发生,是跨期进行。因此它无论采取何种合约形式,都会赋予一方到期按合约规定进行或放弃交易的权利。衍生金融工具若要属于资产范畴,固有“资产”定义也将随之颠覆。若将此工具归入负债项,有可能将或有负债转化为现实负债,而或有负债不能转化为现实负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传统会计理论定义下的“负债”难以囊括此点。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签订合约并不能形成企业资产或负债。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让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对会计的基本要素的定义问题。

2.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是传统财务会计所依赖的确认标准,注重以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则不予确认。例如,衍生金融工具在收入和费用方面,如依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当合约已订立,风险和报酬已实际转移时,即应予以反映收入和费用。而现行会计所要求确认的收入,必须是过去已发生的交易事项,是已实现的,即符合“实现”原则,交换行为已经发生,盈利过程已经完成,而对未发生的交易事项一律不予反映。对费用的确认除“实现”原则外,还要求符合“配比”原则,因此将衍生金融工具排除在会计确认项目之外。

衍生金融工具不是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而是以合约的履行时间为确认标准,除了合同缔结时需要确认以外,还将存在着所谓“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问题。会计一旦对衍生金融工具予以确认,随之而来的就是会计计量问题。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中,都涉及到了如何合理地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量化反映的问题。

3.对计量模式的影响

在会计计量中,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计量模式。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计量属性。在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中,按照会计要素的历史成本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以实际取得资产时的支出作为计量、计价和记录的依据;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实际取得负债的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自然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该模式坚持纯粹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以其数据易得、客观性强而占据会计计量的主导地位。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也就没有历史成本可循。同时衍生工具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变化,对参与者来说。可能是盈利亏损并生的。而历史成本原则的局限在于当物价波动较大或币值不稳定时,历史成本就不能真实体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影响当前决策。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波动性决定了其势必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

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住友商社以及我国上交所的“3.27国债事件”和“中航油事件”,都是因操作衍生工具不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强烈呼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动不确定性的增大,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更加关注的是合约标的的现时价值而非签订时的实际价值。对于合约价值随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经济学家认为,以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本身并非某一具体的会计计量方法,而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交现净值和现行市价等。比如可以参考类似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或直接从市场上可观察到的价格来获取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独特性,使得公允价值成为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主导计量属性的最优选择。关于这一点,国际会计界指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可行的计量属性。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作用在逐渐增强,将成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重的计量方法。

但是在我国,由于目前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规范,各种交易价格还难以作到真正公允,所以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相关处理都尽可能地回避了按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公允价值的回避已不是办法,只能积极地对其加以研究和应用,才能保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此,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也分为初始确认、终止确认和再确认时的计量。并根据扩展后的会计计量原则,呈现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并用的局面。

(四)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会计职能在于,现有或潜在的信息使用者通过查阅财务报告以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进行决策。而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具体来说,财务报告的主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大多为表外业务,交易本身无法得以充分披露,人们无法从财务报表上直接了解到企业所从事的金融交易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传统会计体系所带来的问题一一显现。

一是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传统的财务报表编制体系已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例如资产负债表按照现行的报表编制要求,是按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进行排列并编制的。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如何让企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充分披露?很显然,财务报表结构无法容纳衍生金融工具这一新生事物,因为它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

二是现行通用的会计报表的静态性决定其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无法反映报表数字处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方面的信息。而且其反映的只是一种以历史成本表现的账面信息,无法准确反映经济环境发生变动情况下的会计信息。

三是充分披露问题。会计主体依据充分披露的会计原则,应披露全部的重要经济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若投资者无法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获得所需信息,就无法做出恰当决策,因而遭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就增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且不确定性,现有的会计技术无法将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项目列入财务报表之内。为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对每类金融衍生工具都应披露如下信息:每类金融衍生工具性质和范围、利率风险、信息风险、公允价值等。足见现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要求。

于是,“表外注释”就成为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财务报表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弥补了通用会计报表披露信息的局限性,成为提高财务报表总体水平和层次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就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作出合理评价,进而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衍生金融工具以其有别于传统资产和负债的独特性,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的范畴。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规范很少,内容也过于简略,而实务中各期货交易所和投资企业对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又各不相同。因此,应加快研究并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规范,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金融市场现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还处于初始阶段,将来各个衍生品种交易的开展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不断完善,各种相关技术问题也必将得到解决。金融工作者要积极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将其作为对传统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契机。[e]

篇5: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金融工具准则的主要修改方面,其次,选择某电子商务平台的小额贷款业务进行研究,分析金融工具准则对网络微贷的会计影响。

关键词:金融工具准则;网络微贷;会计处理

一、引言

在2015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表明了政府对于互联网和其他产业大融合的支持。在政策倾向的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更多个人和企业获得资金借贷,整个社会的资金流通效率得到提高。

(一)互?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持,实现资金投融资、支付等服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业务基础上诞生的,业务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技术支持有所创新。业务发生于网络之中,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这种新的金融模式正逐步挑战传统的金融格局。

互联网金融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它具有高度信息化与低中间成本。相较于传统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高中间成本,互联网金融依靠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虚拟市场,有着较低的信息成本。网络技术使金融信息化和虚拟化的特点得以更加突出,使资金配置效率提高,使交易成本降低。其次,服务范围更加广泛。传统金融对客户资质的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服务的客户多是信用良好的大企业。相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更多的是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人。这部分客户单一需求资金的金额较小,但是总体数量众多,市场潜力巨大。若满足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资金管理需求,会着实提高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最后,互联网技术使交易的发生更加便捷。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快捷地通过互联网进行业务交易,而且操作流程更加简化,信息更加透明。

(二)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主要形式

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为保证交易活动安全、有效进行而建立在网络上的虚拟市场环境。典型性的电子商务平台就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它们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交易平台,使其业务能够在互联网上顺利展开。

2.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那些有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通过信息安全技术,与用户和银行建立结算联系的网络支付模式。典型性机构如支付宝、微信等。

3.网络融资。在这其中,又分为几种模式:第一种是网络微贷,就是小额贷款公司借助互联网,将自有资金借予有需求的小微企业或者个人;第二种是P2P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网络平台不真正参与交易,只是作为信息中介,提供借贷信息,并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这种模式的目标客户也多是小微企业或个人;第三种业务模式是众筹,通常是创业公司在众筹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项目,并承诺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回报,只有在预定时间内成功筹得目标金额的投资,公司才能获得投资资金。

4.互联网理财。就像银行等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一样,非银行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比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京东的京东小金库等。

二、金融工具准则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会计处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这个行业在实质上仍属于金融业,应该遵从金融工具准则的处理要求。由于金融工具准则已经得到修订,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2017年3月底,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三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其中,第22号准则涉及到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相比于旧准则,新准则主要有几点变化。

(一)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

按照持有目的划分,旧准则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等四类。分类较复杂,并且分类标准较主观,不利于会计信息间的比较。而新修订的准则按照“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三类。新方法减少了金融资产的分类,并且划分依据更加客观。“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是指企业如何取得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收取合同现金流或者出售金融资产,或者两者皆有。“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是指在约定期间发生的合同现金流是否仅为本金和利息。分类方法如图1所示。

(二)强化金融工具减值要求

新准则考虑到未来信用情况的变化,减值方法由“已发生损失法”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法”,使损失的确认更加充分。在新方法下,企业应当判断金融资产的违约风险自初始确认以来是否显著增加:如果显著增加,那么计提的减值就是在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间预计发生的损失;如果未显著增加,就以未来12个月金融资产预计发生的损失确认减值准备,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就预期信用损失法而言,存在两个判断难题:一个是判断金融资产信用风险是否显著恶化的标准不易确定,国际上对金融资产风险变化实行五级分类,而这种方法不够精细,而且和新准则要求并不匹配;另一个是如何精确预测未来的损失,目前只有针对未来一年计提损失的内部评级法,还未出现针对整个资产存续期计提损失的模型方法。

三、某电子商务平台小额贷款业务的会计处理探讨

由于准则的变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要随之调整。本文以某电子商务平台小额贷款业务为例,讲述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微贷业务模式的会计处理变化。

该电子商务平台的小额贷款业务面向的客户是平台中的电商卖家。业务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卖家以还未收款的订单为抵押进行的抵押贷款,另一种是卖家凭借良好的信用评价所获得的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的还款期限不超过60天,而信用贷款周期最长为12个月。对比准则前后发生的变化,该贷款业务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点改变。

(一)贷款归类为按照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在旧准则的要求下,由于该业务是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所以在会计科目设置上使用“贷款”科目,二级科目根据业务类型是抵押贷款还是信用贷款分别设置。但是新准则取消了“贷款和应收账款”这一项。根据分类原则,该小额贷款的业务模式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合同现金流量仅为发放的本金和产生的利息,因此,贷款应归类为按照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在发放贷款时,按照实际发放金额,借记“按照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按照摊余成本计量,借记“应收利息”,贷记“营业收入”。

(二)减值计提更加充分,平台的信息优势更加突出

金融资产计提减值方法由“已发生损失法”转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法”,计提减值更加充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判断风险显著提高,以及如何精确计算预期损失。对于订单贷款来说,还款期短,而且属于抵押贷款,偿还有保障,一般不会计提减值。而信用贷款需要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判断是否计提减值。由于该平台信用贷款的期限最长为一年,所以计提减值时只需要考虑整个资产存续期的预计损失。根据对未来期间损失的预测,会计分录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吕文??等曾(2012)总结,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违约风险。信用贷款面向的客户是该电商平台的卖家,评定卖家能否进行贷款以及贷款多少的标准是其店铺经营情况。申请贷款要符合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店铺最近6个月持续有效经营,每个月都有有效交易量,且经营情况良好。”另外,系统会根据店铺好评率、退货率等指标对店铺进行评价。正是由于店铺是开在电商平台上的,平台能够非常清晰地了解店铺的交易和经营情况,并且能够对信用风险是否显著提高保持实时监控。因此,平台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信用风险所在的阶段,极大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违约风险。

对于如何判断预期损失,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是内部评级法,由于要考虑的指标过多,评级非常苛刻,对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小微企业并不适用。周洁(2014)曾选取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研究影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发现大多数财务指标对违约概率不具有显著性,并同时指出这可能与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严、财务数据失真有关。而在非财务指标中,企业主的个人信用是影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显著因素。但是和一般的小额贷款公司相比,无疑电商平台能够获得更为可靠的财务数据。由于电商平台的支付结算功能,平台能够获知店铺的收入数据,而通过调查市场同类企业以及上游企业可以估测店铺的成本费用数据,所以在判断预期损失时,电商平台能够考虑财务因素。而卖家的信用可以直接反映于店铺的日成交量、好评率等指标。这样,在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平台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准确预测企业的预期损失。

总体来说,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对于小额贷款的会计影响主要是资产分类发生变化、计提减值更加充分。尽管预期损失很难精确计算,但是电商的平台优势突显,庞大的数据库使其自身成为一个征信系统,对卖家的经营信息和信用情况保持了解和监控,使平台贷款的坏账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根据2013年披露的数据,该电商平台贷款的坏账率只有0.9%。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正持续创新,其本质仍然是金融业务,应当遵循金融工具准则的会计处理要求,而这个行业在会计处理上还有很多需要规范的地方,比如对于小额贷款信用损失的预测。在预期信用损失的计算上,电商平台了解自己平台中店铺的经营和信用数据,能够对信用风险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而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使得电商平台的这种预测能力更加突出。这也说明,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监管、完善小微企业经营者的征信信息,能够提高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使用,促进网络微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翟辉,陈霞.互联网金融企业小额贷款业务会计处理探讨――以阿里小微金融为例[J].财会通讯,2016(19).[2]吕文栋,肖杨,赵杨.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科学决策,2012(08).[3]周洁.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4]桑琦.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5]王明亮.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重点解读[EB/OL].http://mt.sohu.com/business/d20170523/142934046_481633.shtml,2017-

篇6: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

摘 要:金融对于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行业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笔者就市场经济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并主要从市场经济对金融行业的规范性、金融行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市场经济 金融行业 影响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简单的讲就是资金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工业生产的经济之外,我们基本上很难再找到其他与经济相关的非金融领域了,所以金融业几乎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方面都能遵循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资源,这种非人为因素的操作使得人民的需求对市场的需求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金融行业的规范是很重要的,避免了金融业被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产业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规范性方面,目前,金融产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业、信托产业、证券投资业和租赁服务业,这是目前最普遍的金融产业了,而这些产业看似和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关系和影响程度就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让整个社会的货币和物质交换更加符合人民的需求状况。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对于任何商品而言,人民需求旺盛程度越高,产品的销售也就越好,而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群体数量,所以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也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这本身就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支付和现金支付更加的频繁和庞大,这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为无论是虚拟货币支付还是现金支付,都需要有庞大的服务团队来为各种交易提供保障,比如说在目前银行服务当中的电子汇兑,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往往支付方在完成转账之后,需要好久才能到账,而现在及时转账及时到账,让许多交易变的更加的快捷,且过去大多数商家都需要为完成一笔交易在银行排队等候,而现在通过网络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的种类到业务的范围也都在随着人民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如果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势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

金融业的发展也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百姓在理财方面越来越关注,所以金融行业当中的投资债券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一项居民理财现状调查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知道通过银行或者债券公司来把自己空闲的资金保值或者想办法让他们升值,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认为存银行符合自己的需要,还有已部分人坦言自己没有过多的空闲收益。这说明大多数人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是金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投资服务项目才应运而生,对于到底是先出现了这些服务项目还是先有了人们的.需求观念转变,笔者认为是先有了这些服务项目,往往这些金融服务项目都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在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些项目的出现,让一部分人眼前一亮,有了更多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从原来的朦胧状态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可以实施的想法,所以我们说金融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这些项目的需要,当然,如果市场的发展在前,而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那么市场的发展要想注入新的活力就会变的更加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伴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快捷和高效成为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安全成为影响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金融业当中的网络服务项目,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从信息泄露到各种诈骗,这些原本和普通百姓没有联系的事件都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层出不群,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广告式的金融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百姓往往在选择中很难甄别,在现有的很多金融服务类项目中,各种虚高的广告让消费者很难对服务内容有彻底的了解,这也导致许多金融纠纷案件的发生。

笔者相信,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让金融业的发展内容更多,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和到位,反过来讲,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则,任何一个服务项目的推出,反映出的是这个项目在市场中的需求比例和需求层次,只有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项目才能最终生存下去,这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所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必须有同等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二者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谁偏离了方向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部分地区金融深化问题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上一篇:市政工程档案论文下一篇:happy的名词形式是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