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欣赏

2024-06-17

游子吟古诗欣赏(共16篇)

篇1:游子吟古诗欣赏

李益《游子吟》欣赏

游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作者小传】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的其他古诗】

观回军三韵

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

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

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

华山南庙

阴山临古道,古庙闭山碧。

落日春草中,搴芳荐瑶席。

明灵达精意,仿佛如不隔。

岩雨神降时,回飙入松柏。

常闻坑儒后,此地返秦璧。

自古害忠良,神其辅宗祏。

篇2:游子吟古诗欣赏

l 结合自己的感受,借助画面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

l 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回报妈妈的愿望。

二、 活动准备:

l 绘画“我的妈妈”,说说妈妈的本领或关心自己的事。

l 大书《处处闻啼鸟——游子吟》、配乐CD《游子吟》

三、 活动过程:

l 回忆活动“我的好妈妈”

——教师小结:你们都有一个漂亮、能干、善良的妈妈,今天我也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慈爱的妈妈。

l 欣赏并理解古诗

1、看一看,再听一听

出示大书《处处闻啼鸟》,欣赏《游子吟》画面提问:

——画面上有谁?

——妈妈在做什么?为谁做的?

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孟郊”,他要出远门了,他写了一首诗叫《游子吟》

——妈妈为他准备了什么?诗歌里面会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CD完整)。

2、听一听,说一说:

——你听到了什么?

——什么叫“游子”(离家遥远在外的孩子)?

“慈母”是谁?“游子”是谁?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再听一听(老师分段朗诵)。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手中线”做出“身上衣”

——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妈妈牵挂外出的儿女,心情怎么样?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小结(老师解读古诗大意):离家在外的游子,身上穿的衣服是母亲亲自缝制的,母亲的爱也一针一线的缝在衣服里,不论走到哪儿,一路都跟随着他,母亲总是牵挂儿女的,一直等到他们平安回来才放心,母亲的恩情,孩子永远也无法报答,就像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抚育。

3、表达对于妈妈的爱

——你的妈妈也这样疼爱你吗?妈妈都为你做什么呢?

——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会怎么做?

——听CD,跟着老师一起念古诗

篇3:游子吟古诗欣赏

一、激情导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我们就要学会激情导课,先声夺人。如在《游子吟》这首诗中,我先播放了《军中绿花》第二段(歌词内容是这样的:妈妈,你不要悲伤, 孩儿我已经长大,站岗值勤是保卫国家呀!风风雨雨也不怕,衷心地为妈妈祝愿,祝愿妈妈健康长寿,待到建功时再回家呀!再看望妈妈)。听过音乐之后,要求学生对歌词大意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结果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然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引出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一诗中是如何歌颂母爱,抒发儿女深情的。这样由美妙的歌声引入学生学习优美的古诗, 过渡很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到了最高点。

二、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 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游子吟》这首古诗,首先让学生用“|”划好节奏,用“△”标出要读出重音的字,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的流利,读的抑扬顿挫,把每句诗划成若干个词; 然后借助译解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再把每个词的意思连起来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点探究最后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通过合作懂得:把自己比作小草,把母爱比作三春晖,这种比喻既形象又确切,引导学生用反问句的方式问自己、问同学,并鼓励学生用肯定句式、感叹句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想象力的培养始于“引情”,进而“入境”。阅读时,环境、 气氛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对于同一课文的感受理解程度也会很不一样。《游子吟》一诗中,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接着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放录音配乐诗,并围绕老师提出问题展开合理的联想。老师点上蜡烛提问:“假如你是画中的母亲或儿子,你会想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老师给你们一个登台表演的机会。一听能到台上表演,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我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当“母亲”的穿上衣服,戴上老花镜,拿起了针线。当“儿子”手中拿着书。他们坐在微弱的烛光下。“母亲”对“儿子”说:“儿呀,苦读十年寒窗, 这次出远门做差,妈不能跟随你左右,你可要知寒知暖,照顾好自己”。“儿子”对“母亲”说:“母亲大人,这我知道,就是您老一人在家,孤苦伶仃的,我放心不下”。“母亲”说:“儿呀,你放心,母亲会照顾好自己的”。“儿子”说:“母亲,我一定会牢记您的叮嘱”。表演结束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既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也容易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质的飞跃。

四、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在对诗又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再让学生低声诵读《游子吟》诗, 让学生再现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同学们纷纷动笔,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后,联系实际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说一说,体会平凡事件背后更为深沉的母爱。最后用《军中绿花》的调子唱起了《游子吟》, 学生陶醉在歌声中,他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而让学生对诗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乐趣,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感到有趣、轻松、愉快、感人,没有压力。这样,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具体的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找寻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语文古诗课堂教学得到真正有效,使古诗教学效率切实得以提升。

摘要: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诗对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提高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激情导课、自主学习、联想想象、联系实际等步骤来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篇4:嬉听游子吟

“以后要是再出去还是想去英语国家,最想去的就是美国和英国,还要带上我们那几个舍友。”对于友情、玩耍嬉戏的情景,Diana记得非常清楚,而且回想起来是轻松而充满欢笑的,这段旅程在她单纯的记忆里留下一串深深的小印记。

2012年1月份寒假,在学校的组织下,Diana和她的同学们一起踏上前往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路途,这个爱看迪士尼动画电影和好莱坞大片的小女孩终于把她从银幕和书籍上看到的一切搬到了现实中:洛杉矶市政府、迪士尼乐园、好莱坞星光大道、圣地亚哥海洋公园等等。这个喜欢英语的小女孩不惧羞涩地跟美国人打招呼“Hi,how are you”,在帕萨迪纳市小学跟当地学生中英双打地唠嗑。现在再跟我这样的陌生人聊起来依然那么自信、那么快乐。

对于这次的跨国修学游Diana很有主见。Diana妈妈一个念哈佛的朋友几年前送给她一个杯子,上面印着哈佛的图案,Diana就每天用它喝水,还跟父母说要一直用到考上哈佛那一天。正好寒假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美国帕萨迪纳市的学校去交流学习,Diana就很想去。妈妈也觉得她在语言能力、旅行经历方面都有了积累,而且学校在组织方面也有经验,比较放心,就让她自己去了。

Diana的妈妈钟凤鹰女士在一家旅行社工作,平时也喜欢出国旅行,国际化视野和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也就带到了Diana的成长教育中。这次美国之行,其中两天是在帕萨迪纳市的一个友好学校,和当地的小学生互相送礼物和交流,也包括旁听他们的课程。说到课程,Diana就异常激动起来,深刻体会到他们的学习方式跟自己完全不一样,“他们上学是自选课,一个课程会讲好几个月,比如说这学期讲“dinosaur(恐龙)”,会让学生自己在网上、书籍上查相关知识,不会像我们这样就一篇课文,什么也不去研究;他们作业特别地少,下午很早就放学了,也没有课外班。他们放学可以去登山,可以放声大叫啊笑啊,去哪儿都OK,父母也不会管啊,除了不能做一些dangerous(危险的)事情。不像我们学校是下午四五点才放学,作业一大堆。他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说为什么美国、英国骑自行车出来的冠军多,就是因为他们每天练,不像中国的孩子天天写作业。”

虽然我不确定骑自行车冠军跟课后作业的多少有没有关系,但是看得出来,Diana对于这种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非常向往。Diana回国之后就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去美国读书。”在她看来美国的老师和学生是很平等的,上课也很好玩,她喜欢那样自由欢乐的氛围,可以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还她一个自由的童年

在Diana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带她去韩国,在公园里遇到一批韩国的中学生,她就主动去跟人家聊天,用英文。Diana妈妈回忆道:“那是她第一次出国,我发觉她在国外跟人交流几乎没有问题,而且在语言方面很有自信。后来又带她去了一次英国,她非常喜欢英国,因为英国的很多文化、历史和建筑都是她在电影、小说里看到过的。她和出租车司机就英国王室、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故事聊了两个小时,我和司机都感到非常震撼。”

对于西方文化历史、教育制度和人文风景,Diana妈妈从不吝啬让女儿去了解和接触。对于妈妈来说,能让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事。而中国的教育制度之于孩子的压力她自己早已深有體会,在自己有条件的情况下,当然希望她能到更自由、更轻松的学习环境里学习和成长。

家庭给予的充分肯定和自由度,让Diana自觉地吸收一些积极正面的因素。Diana在美国学着自己熨烫衣服,不小心划伤了腿,但一直没有告诉父母,直到伤口好了才小心翼翼地跟妈妈说。另外,她自己也很懂得合理支配金钱,知道节约。去美国的时候带着600美元,回来的时候还剩了400美元,而且还给妈妈买了改善睡眠的保健品,给父母一人买了件T恤,自己买了一件11美元的衣服。她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所以会有这种合理分配和节约的意识。而这些则是Diana妈妈没有预料到的,她也没有刻意去教。

Diana妈妈坚信一点,女儿快乐是最重要的,“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让自己的孩子做个普通人的心理准备,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不为生存发愁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成为巨人呢?做巨人是有很大代价的,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得到的多就意味着要失去更多,特别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童年。Diana的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你要如何教育你的孩子,一定要坚持你自己,千万不要被别人带着走。每当我有疑惑的时候都会想到这句话,尽管现实中会遇到来自学校、班主任、同学等等压力,但还是坚持自己心里的想法。人这一生要完成去游学的经历,对你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在哪儿工作或生活。”

这句话像是对我说,也是在对她自己说。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走过花样年华的人来说,回忆童年时如果什么快乐的事都想不起来,那真真是无比悲凉的事情。那么当我们面对下一代时,会不会在沉重的教学压力下,努力还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气?

卢含睇,英文名Diana,取意“月亮女神”。

九岁,目前就读于北京黄城根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

喜欢英美文化,喜欢英语,性格外向活泼,主动性非常强;曾在父母陪同下去过韩国、英国旅行,愿望是长大能上哈佛大学。

四年级上学期寒假去美国进行修学游,行程12天,两天时间学习交流+西海岸著名城市旅游景点游玩。

Diana的修学游

目的地选择:首选英美地区,因为Diana对英美文化一直以来的浓厚兴趣和了解。

游前工作:先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情况、高校名校、历史文化进行了解,一般通过书籍和电影电视作品了解比较多。

游学方式:这次是学校组织的团体性活动,Diana还是宁愿跟同学一起去,因为有她自己的社交圈子,而且没有我在身边会更独立。

印象深刻的那些事:

最有意义的事,是在帕萨迪纳小学跟小朋友交流的一天,我们给他们带去了中国特色的礼物,然后一起疯狂地聊天。让我惊讶的是初一的学生(相当于我们的六年级)在学习股票知识,而我们国家上大学都不一定教你,而且他们上课都用iPad,老师带着同学一块儿用,上课就跟玩游戏似的。

最荣幸的事,是被美国一个电视台的记者采访。通过这次我知道了什么是采访,就是一个人扛着大摄像机,这边有人疯狂地记录,另外一人就负责问问题。

篇5:游子吟古诗演绎

游子吟古诗演绎

1.特写 蜡油灯闪动的火光芯

2.由1移下——近妇女在蜡油灯下缝制衣服,细致的动作

3.特写 妇女手中的针线穿梭及部分细动作

4.由3平移 旁边一年轻男孩穿着破衣服坐在一个小矮凳子上看书

5.中景 妇女咬断线,抖抖衣服

6.远景 妇女仔细认真的看衣服每一角落是否都缝制的妥当

7.近景 妇女用手拽了拽衣服四边,察看是否牢固

8.近景(仰拍) 黎明前昏暗的.光线中一棵独立的大树的枝头倔强的挺着

9.远景——近景 妇女转身到桌边,在桌上铺一块布,将叠整齐的衣服放在布中间

10.特写——近景 妇女数数手中的几枚铜钱,小心翼翼地放在包袱里揣好,系好包袱带子

11.中景 男孩伏在桌上睡着了,妇女拿件外套为其搭上,仔细的端详儿子

12.镜头渐渐变黑

13.黑镜头,一阵犬吠声打破宁静

14.中景 妇女给儿子递上包袱,男孩接过包袱挎上肩

15.远景 妇女与男孩拉着手,寒暄几句(无声)

16.远景(室内角度) 男孩与妇女分手后向门外走去

17.远景(室外角度) 男孩跨出门槛,回头依依不舍的侧影,妇女追到门边,半倾靠倒在门上

18.特写 妇女靠倒在门上含泪的眼睛,颤抖的嘴唇(面部表情特写)

19.远景 男孩走着忽然听下回头看母亲

20.特写 同18

21远景——中景(慢镜头)男孩忍住泪水恨狠地别过头大步跨出去的脚步

22中景 乡间小路A.男孩走路的背影B.男孩走路的正面

23.近景 妇女靠在门边流泪的双眼

24.中景 树林里,男孩走着

25.近景 同23

26.中景(仰拍) 26.中景 高原上,男孩大步的走着。从斜坡的草坪上渐移出一行字“谨此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游子吟的意思赏析

2.改写《游子吟》的写作指导教案

3.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及赏析

4.游子吟的原文意思 孟郊

5.游子吟 孟郊ppt

6.游子吟孟郊的背景

7.古诗游子吟拓写

8.游子吟 古诗鉴赏

9.关于《游子吟》的古诗赏析

篇6:古诗游子吟赏析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诗三百首,乐府,赞颂,母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26 .

2、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 :301-302 .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篇7:游子吟 古诗朗诵

《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孟郊《游子吟》 赏析

2.《游子吟》文章欣赏

3.《游子吟》名家点评

4.名篇《游子吟》鉴赏

5.游子吟的作者是

6.孟郊游子吟的意思

7.游子吟古诗教学视频

8.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及赏析

9.古诗《游子吟》教学反思

篇8:游子吟古诗欣赏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诗中描绘了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子缝制衣衫的情景,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心和体贴。现代常见的各种注释中,都是将“密密缝”解释为“针脚缝得很细密”,意指母亲将对儿子的爱,缝制在一针一线中。但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汉语词典中,“密密”一词有勤勉努力的意思。若将“密密缝”解释为勤勉努力地缝制衣裳,似乎合情合理。再者,孟郊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浙江方言属于吴方言区。吴方言语言丰富,有许多俗语,“密密”就是其中常见的词语,如人们常说“这人说话密密说”,“最近股票密密涨”,这些话中的“密密”都指接连不停的意思。此种意思,与“勤勉努力”有相通之处。那么,“临行密密缝”一句,就可以理解为:儿子将要远行,可又不知何时是归期,作为母亲,能为儿子做的,就是多赶制些衣衫,让儿子出行时带上。这样的解释,与下文的“意恐迟迟归”中的“迟迟”能很自然地联贯起来。母亲在接连不断地努力赶制衣衫,那份急切,那份辛劳,是作者亲眼所见。而解释为“针脚很细密“,似乎不太合理,难道诗人还拿起衣衫认真看针脚细密不细密?

《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游子吟>中“密密缝”句与民俗的关系》一文的作者,谈的见解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还是有点牵强。其实,吴方言中的一些词汇用在文学作品中早已有之。因而,联系方言学习古诗,也许又是一种解读的途径。

篇9:《游子吟》 古诗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著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实际上是两个短语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点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骂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著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二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诗人的反问句,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怅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行,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此诗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的浓郁醇美。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游子吟的诗意赏析

2.《游子吟》原文扩写

3.《游子吟》教学反思集合

4.《游子吟》网络片段赏析

5.《游子吟》阅读题

6.孟郊游子吟古诗

7.游子吟 孟郊古诗

8.关于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9.游子吟 古诗 拼音版

篇10:孟郊游子吟古诗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赏析: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如《择交》的“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胆里生荆棘”《伤时》的“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即路人”;《上达奚舍人》的“万俗皆走圆,以身犹学方”等,语意虽浅拙,却也是伤心而悟道之言。

他年长于韩愈十五岁,有“忘形交”之称,韩诗有“我愿化为云,东野化为龙”语。韩的诡奇艰险处,也可能受孟的横空硬语的影响。

篇11:小学古诗赏析《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匀才得到一个潭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会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游子吟》,这是一首乐府诗,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此诗则是当时之作,亲切而其淳地吟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生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著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实际上是两个短语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点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骂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著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二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诗人的反问句,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怅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行,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

篇12:游子吟古诗欣赏

关键词:功能对等论,《游子吟》,语音,形式,语义

一、引言

翻译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技术、艺术,这一话题一直备受争议,但其实质却始终不变,即语际间的信息转换。而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具有语言丰富、形式优美和内涵深远这几大特征。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翻译出原诗的意思,还要在形式韵律上尽可能地保持原诗的风格,因此诗歌翻译是各类文体翻译中最难的一类。本文以孟郊的《游子吟》一诗作为分析对象,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出发,来分析许渊冲、Fletcher和Bynner的译本是如何在诗歌音韵和意义的传达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

二、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作为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将语言学和翻译结合起来为翻译理论的创新做出突出贡献。他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并于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从语义到语体的动态对等观,但后来在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即“功能对等”。奈达认为 :“翻译是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用目的语再现源语信息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应信息。(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ns of style.)”,即“从语义到语体 , 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信息”(Nida & Taber, 1969:12)。这就强调译者在把原文的意义翻译出来的同时 , 要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

三、《游子吟》原诗解读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 :“迎母溧上作”。诗人早年漂泊无依,贫困潦倒,时值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之职,暂时结束了长年漂泊的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后,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味到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颂母之诗。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情景,却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选自《全唐诗》(上))

四、从功能对等论角度来分析《游子吟》英译本

许渊冲译 :

Song of a Roamer

The threads in a kind mother’s hand,

A gown for her son bound for far-off land.

Sewn stitch by stitch before he leaves,

For fear his return be delayed.

Such kindness as young grass receives,

From the warm sun can’t be repaid.(许渊冲,1988)

W. J. B. Fletcher 译 :

The Song of the Wandering Son

In tender mother’s hands the thread

Made clothes to garb her parting son.

Before he left, how hard she spun.

How diligently wove, in dread

Ere he return long years might run!

Such life-long mother’s love how may

One simple little heart repay?(吕叔湘,2002)

Witter Bynner 译 :

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吕叔湘,2002)

1、从语音和形式层面看功能对等

“韵”,即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中国诗词力求平仄和谐、抑扬顿挫,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英诗中虽然没有平仄格式,但有音步和重读弱读之分,在节奏上表现为抑扬格等。由于英汉诗歌有着不同的韵律模式,所以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再现原诗歌的韵律节奏。因此,从功能对等角度来讲,要求译者应该尽量做到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最接近的音乐感受。

在对该诗的英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译本在语音形式上非常贴近原文,继续采用原诗六句的格律诗形式,而且采用了aabcbc的韵式,韵脚分别是“hand”、“land”、“leaves”、“delayed”、“receives”、“repaid”。Fletcher译本把原文的六行译为七行,每行八个音节,轻重相间,抑扬顿挫,为抑扬格四音步,全诗采用abbabcc的韵式,韵脚分别是“thread”、“son”、“spun”、“dread”、“run”、“may”、“repay”, 为明确的七行体格律诗。Bynner译本采用了自由体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受任何韵律和节奏的约束,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然而,它有一种不同于格律诗的特殊节奏感,主要由大量的重复来实现 :押头韵,如 :“hands”和“hearted”、“body”和“boy”、“dreading”和“delays”、“how”和“has”、“love”和“long”;语法上的 重复, 如 :“carefully she sews”和“thoroughly she mends”。这三个译本分别采用了押韵体、无韵体和自由体。由此看出,许译本既基本忠实于原作的韵式,又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感受源语诗歌的韵律美。

2、从语义层面看功能对等

诗歌语言一般比较精简凝练,因此诗歌意义的传达主要依靠炼词,对每个词的选择都包含着特殊的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三个不同的英译本中词语的选择,来看哪个译本更大程度上传达了原诗的意境。

首先,针对标题中“游子”一词的翻译,三位译者有不同的理解。许译本用的“roamer”一词,意为“漂泊者,流浪者”,有“漂泊他乡”之意,表达出游子漂泊在他乡的生活。Fletcher译本将其译为“the wandering son”,直接表达游子漂泊的生活境遇。Bynner则将其译为“traveler”,意为“旅人”,未能体现诗中意境。另外,“吟”是中国古代的古风之一,指律诗,与英诗中的“song”基本对等,可以直译。由此可以看出,许译本和Fletcher译本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游子漂泊他乡,居无定所的生活境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功能对等。

接下来看第一诗行中对“慈母”和“衣”的译法。Bynner译本中使用的“fond-hearted”,有“宠爱,溺爱”之意,带有一定的贬义,不符合诗歌所要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之情,而许译本中的“kind”和Fletcher译本中的“tender”则更好地表达了一个慈母对儿子的感情。此外,根据诗歌创作的年代,本诗中提到的母亲所缝制的“衣”,应为古人所穿的长袍,Bynner译本和Fletcher译本中将其直译为“clothes”,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服饰文化。许译本中的“gown”则更准确地表达了唐代人穿袍衫这一服饰文化。

第二诗行将镜头转向慈母。描写了在儿子远行前,慈母用密密的针脚倾诉着盼望儿子早日归来的心情。Fletcher译本和Bynner译本都能紧跟诗人笔锋的转移,把“慈母”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翻译为“she”,符合原诗突出母亲伟大、无私这一重点。许先生尊重原诗的刻画镜头,突出描写了母亲不舍儿子远行的心理活动。三位译者对“密密缝”也有各异的处理方法。Brynner将“缝”分译为“sew”和“mend”,并且分别用副词“carefully”和“thoroughly”来修饰,恰当地挖掘出两词的深层内涵,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细腻而强烈的情感,有别于其他两个译本,独具特色。许译本中的“stitch by stitch”,意为“一针又一针”,并无“密密”之意,没有贴切地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爱与不舍,仅实现了与原诗形式上的对等。Fletcher译本中对这一词的译法有失偏颇,“spin”和“weave”两词分别有“纺”和“织”之意,不等同于“缝”;同时“hard”和“diligently”也不能完全体现“密密”这一层涵义。因此,Bynner译本中对这一词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临行密密缝”这一句话所要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在东西方诗歌中,意象作为诗人表达情感、抒发意志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要求译者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最后一个诗行中孟郊使用了两个意象,即“寸草”和“三春晖”,分别象征着“游子”和“慈母”。在西方文学中有隐喻的修辞手法,Bynner采用了隐喻手法,将“寸草”译为“inch-grass”,将“三春晖”译为“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保留了原诗中的的意象,再以“love”将这两个意象连接起来,赋予意象以情感,准确地刻画出母亲对爱无私的付出。许先生对诗意有较准确的理解,不仅保留了原诗基本意象,也译出作者本要表达的意义,译文形式与原诗也比较接近,基本上实现了意美和形美,但是遗漏了原诗中“三春”这个意象。Fletcher译本采用意译法直接反映出“儿女不能报答父母于万一”之意,但漏译了原诗的自然意象,没有实现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言读者反应的对等。考虑到诗歌意象对诗歌达意的重要作用,三位译者中Bynner的译法相对较好,在达意的同时,充分保留了原诗的意象。

五、总结

篇13:游子吟古诗朗诵稿

游子吟古诗朗诵稿

1曾几何时,这一首诗深深地打动我的心弦。曾几何时,我为这首黯然下泪。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由古到今一直被人们所赞颂。怎样才能报答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正如这首诗所说的寸草新怎能报答阳光给它的温暖呢?为人子女,我们很少时间能够照顾母亲,而母亲却用了大半生的时间照顾我们,教导我们。一句唠叨,一声愤斥也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上学记得小心骑车啊!”“天气变凉了,快加点衣服吧!”

每个星期回家,母亲总是一遍又遍地对我说着这些话。起初,我总觉得很厌烦,而现在却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回到学校再没有听到妈妈的唠叨反而不习惯。每次我的衣领没翻好,妈妈总会温柔得帮我翻好,然后再来一句“大个女啦,还让妈妈担心?”每当我的鞋子脏了的时候,母亲总会赶紧帮我洗干净,而每当我说自己来的时候,母亲总是那句对白“小孩子,什么都不会干,你去玩吧!”

我们应该在母亲的有生之年,好好地孝顺母亲,别让她操心,别让她劳气,让她老人家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然而,世上总是有两面性的。一些不孝子女竟不知道母亲对自己的爱,反而骂母亲,甚至打母亲。哎,真是狼心狗肺呀!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了。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个大逆不道的儿子赶他年迈的母亲走,自己和老婆一起生活。要知道老人家需要的不仅是物质,还更需要精神的抚慰!退一步来讲,如果有朝一日,他也为人父母,被子女这样赶走,心里又是怎样的滋味呢?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朗诵稿

2今天,无意间读到一首古诗【游子吟】,让我深深感动。

这首诗主要写一位无私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慈母的手在穿针引线,为将出门的儿子缝补身上的衣服。临行时她又缝了缝,密密麻麻,结结实实,只怕儿子迟迟不能归来,在外乡没有人为他缝补。谁能说得清,小小的嫩草是怎样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呢、、、、、、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母亲,妈妈养育我长大,每天风雨无阻的送我上学下学。妈妈好比是一支蜡烛,照亮了我,使我一直前行。妈妈好比是明亮的太阳,温暖着我,让我茁壮成长。

我在一天天长大,而妈妈在一天天衰老。我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妈妈的记忆力越来越糟糕。我知道妈妈哺育我长大很疲劳,很辛苦。

篇14:游子吟大班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通过说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体会父母的关爱,联系古诗的情感教育,懂得回馈父母的爱。

材料准备

古诗板书和图画、古诗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画

让幼儿观察黑板上的图画,说一说,都看见了什么?(一位老奶奶在缝补衣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学习完这首古诗你就明白,这幅图的.意思了

二、欣赏学习古诗

1、播放古诗《游子吟》的课件,让幼儿先欣赏一遍古诗。

2、游戏:找找我认识的字,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如:游子、手中线、寸草心等

3、将幼儿认识的字结合古诗连贯地朗诵,并讲解其中的含义。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在给将要出外远游的孩子缝制着衣服。在孩子出发前,母亲还在细心地一针一线缝着,心里却恐怕孩子会很迟很迟才回来。谁又说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够了解慈母的苦心,能够报答那象春天三月的阳光那么温暖的爱呢?

4、着重讲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帮助幼儿理解意境。

5、完整朗读古诗,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思。

6、学习朗诵古诗

(1)幼儿跟随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2)变换形式练习朗诵;

三、情感教育

1、引导幼儿说说自己长这么大,妈妈都为自己做过什么?是怎样爱自己的?(为我洗衣服、送我上幼儿园、给我梳头发等等)

2、自己想为妈妈做些什么?(捶背、按摩、扫地等等)

3、教师小结:我们应该珍惜妈妈的疼爱,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个懂事的孩子,不给父母添麻烦。

教学延伸

篇15:游子吟古诗原文孟郊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谁言:一作“难将”。

篇16:游子吟古诗欣赏

1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在豪斯的评估体系之中, 语言的意义在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外一种时态上面的变化。语言不外乎是涵盖语义、语用和语篇这三个方面的。语义是语言的实际意义的。语用是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的意义。语篇是在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下的意义。事实上, 豪斯所提的三种意义也就是韩礼德的语言的三种元功能, 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豪斯通过研究最终将文本功能归结为两个部分:概念和人际功能。因而译文是否达到对等, 要分析其是否在概念和人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或偏离。

所以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本文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将原来的语言材料和翻译出来的文本进行对照分析, 然后得到一个语言功能上面的框架。其次是将翻译的文本和原来的语言材料进行对比, 来发现不匹配的地方, 最后是依据上述的分析来得到一个总结性质的材料。

2 借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比较译文

(1) 浅析关于原文中的语篇中的语言环境的分析

1) 语场

语场是反映的诗歌的功能意义, 这是一个人际关系意义方面的功能。反映的是语言的实际语言交际意义。在《游子吟》之中传达出来的语言气场是一种母子之间的真挚的情感。

2) 语旨

《游子吟》这首诗之中前面两句是“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其实这并不是两个直接的句子, 而是两组词组的。翻译为白话文就是慈母手中的线, 游子身上的衣服。这是两件非常普通的东西。简单的10个字就真实流露出了母亲的伟大和慈母之心。

在游子准备远离家门的那一刻, 母亲将自己的忧思寄托在游子的衣物上面。一针一线都是母亲的亲情。母亲倾尽心力来为孩子缝制衣服。其实母亲是多么希望孩子可以多陪在自己的身边而不是去远行。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日归来。

语言的魅力就是如此, 看似细小的事物就可以轻易流露出最为真实的感情。一件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小事就能将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展露给读者。

3 语式

《游子吟》属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 不限长短, 不讲平仄, 用韵也相当自由, 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 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游子吟》这首诗每句都是五字的句式。

(2) 比较两个译文对原文意义的偏离

1) 概念意义的偏离

在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时, 只要译文保持原文的概念意义不变, 就不必对译文里的小句类型相对原文的转移或保持不变予以特别的关注。

2) 人际意义偏离

诗歌所表达的人际意义, 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身体活动反映心理活动来实现, 表达一种惆怅、无奈的心情以及对世事的感叹。

例: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译文1:Knitting all her affection into every stitch, She's worrying he'd be away for too long.

译文2: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译文2“keep him late from home”与译文1“he'd be away for too long”相比, 译文2的原诗意义匹配程度更高, 表现出慈母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 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3) 关于译文质量的评价及两个译本的比较

这首诗在语言的概念意义方面有了一种新的诠释。在译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1、2、3之中是相互关联的。译文1是力求真实地还原译本的面貌。不仅仅是语言上面的传达, 还有情感上面的表现。译文1是比较中肯地还原了原来的句式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传达原文的信息上面做出一个翻译。

译文2则利用目标语的特定优势表现出译文内在的思想感情。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译文2对于读者有着很强烈的共鸣。从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出译文1质量更优。

4 结语

一部译作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译文的读者作出的反应是否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的反应表现出来。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比较全面的对于译本对象的一个评估体系。它的基石是语言学。它的革新在于对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对等的冲击, 为翻译学带来了新的景象。

摘要: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评估译文质量提供了方法。笔者借用这一理论, 以《游子吟》的两个译本为例, 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译文与原文在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方面的偏离程度, 判断译文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翻译质量,比较,游子吟

参考文献

[1]House, J.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tuingen:Gunter Narr, l977.

上一篇:我与公司一起成长下一篇:审计师考试《理论与实务》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