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描述运动教案

2024-06-12

怎样描述运动教案(通用9篇)

篇1:怎样描述运动教案

7.1 怎样描述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泞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对人最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山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5)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人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教授新课

(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

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

[学生活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

[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看图]: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7-2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葛洪《抱朴子》

“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 无名氏《浪淘沙》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 李白《秋浦歌》

[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并指明参照物

(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运动

[教师引导]:通过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形式的运动。[总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三.课堂小结

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2、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四.作业:P39-40第1、2、3题

篇2:怎样描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机械运动的多样性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活动1”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活动1”,提问:图中的几号小孩运动了?

生;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专心

爱心

篇3:“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 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 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 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的课程理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 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 学生有感性认识, 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 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 表面化的, 缺乏理性认识, 因此,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 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分析物理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依据, 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引导, 讨论, 合作研究等方式,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屏幕展示故事:很久以前, 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座在庙前的台阶上, 望着“春风拂柳”,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您说, 风吹树动, 是风动呢, 还是树动?”老和尚闭目答道:“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树动, 而是你的心在动。”学生听了这个故事, 立刻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在学生既好奇又迷惑之际, 教师解释:老和尚的说法自有他的道理, 他是从哲学角度理解的, 而从物理学的角度怎样科学和理的解释这一现象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的描述。

(设计说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示, 使课堂呈现出自然、和谐、欢快的气氛。)

二、新授知识

让学生举例什么是运动 (如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地面上奔驰的汽车、海洋中航行的轮船, 地面上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都在运动) , 这些运动实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并作思考。

师:我们说它们都在运动, 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就是通常所说的运动。

有动就有静。地面上的楼房、树木、山岭我们通常说是静止的, 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绕太阳的公转, 它们也随着一起做机械运动。恒星在运动, 宇宙在运动, 可以说世间万物无一例外地在运动, 运动是普遍的。

(通过讲解, 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绝对性。)

创设练习巩固新知:

下列物体那些在做机械运动?

雪花飞舞苹果腐烂麦浪滚滚铁生锈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 互动交流, 使学生深入的理解概念, 从而切入本节课的重点。我们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是容易的事。)

三、激情延伸

展示课件: (世界杯比赛)

学生看后分组讨论: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领学生去发现、归纳、总结运动物体的特点, 静止物体的特点。得出结论:其实, 我们在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 已经按习惯将自身或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 并认为标准是不动的。如果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标准的位置变了, 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标准是运动的, 如果位置没变, 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标准是静止的, 物理学中把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应用与拓展:

课堂小组活动 (二人同向, 同速齐步走;二人同向变速齐步走) 。

学生讨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指出所选的参照物。师生共同分析上述问题得出结论:研究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所选的参照物不同, 结论也不一样,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设计说明:由大屏幕展示到小组探究, 实现了问题由难到易, 由抽象到直观的过程, 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在学习方式上由小组交流到小组探究合作, 既增强了课题的实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练习, 理论应用:

课本上放一把尺子, 在桌面上推动。1.选桌面作参照物, 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选课本作参照物, 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桌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选尺子作参照物, 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师生共同总结:1.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是任意的。2.参照物不选研究对象本身。3.通常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 就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 (楼房、树、山岭等) 为参照物。

教师讲解:在运行的火车上研究物体的运动时, 常以车厢为参照物。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早已把地面作为“自然参照物”, 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这就是所说的“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运动、地面上奔驰的汽车在运动、行走的人在动、流的水在动;而楼房、树木、山岭是静止的”。

四、运动与静止的判定练习

(练习要有递进, 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释现象的能力。)

学法指导:通过练习, 要把握判定的原则。不妨选定参照物后, 你站在参照物的上面去观察你所研究的物体, 相对位置变化了就是运动, 相对位置没变就是静止。

1. 飞行员抓子弹。

学生答题后可以得出:同向同速运动的物体间相对静止。

2.“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江中游以什么为参照物, 两岸走又是什么为参照物。

(得出结论;互为参照物的运动物体, 运动方向相反。)

3.“东方红, 太阳升”中的太阳升以什么为参照物?

由此可以判定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的。

4. 解释小和尚提出的问题。

(可以选择树上的某一点作为参照物。)

5. 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是如何拍出的。

(观众把流动的背景作为参照物, 就感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

6. 空中有甲乙两架直升机。

甲中飞行员看到乙向上运动;乙中飞行员看到甲向下动, 同时看到地面向上运动。则相对地面, 甲直升机向______运动, 乙直升机向______运动。______运动得快?

五、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并表扬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遨游自然科学的广阔天空。

六、作业

学生收集体现相对运动知识的歌词, 诗句。

反思:

篇4:怎样描述UFO

多年以来,UFO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喋喋不休争论的话题之一就是到底美国政府,或者更细化一点,美国空军在对待UFO 的问题上是否郑重其事。假如UFO被证实是真的,那么,政府的哪些部门会涉及其中?会遵循什么原则来处理?众所周知,几十年来,美国空军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UFO的存在。他们认为大部分的目击报告都是可以解释的,也的确如此;而剩下的报告假如有足够信息的话也是可以解释的。这是真的吗?难道这又是空军放的烟幕弹?美国空军是如何教导他们的学员的呢?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空军教科书中曾经包含有UFO 课程。教材是由美国空军物理部门负责编辑的,第二卷《空间科学介绍》的第八章是有关UFO的内容。编辑唐纳德·G.卡朋特教授曾经是美国空军航天跟踪雷达基地的少校指挥官,也是空间科学学科的创始人,合编者是空军中校爱德华·特克尔逊及其他5位官员。

到底什么是UFO?根据1966年9月19日颁布的《美国空军条例》80-17条,UFO是所有未知的或者对观察者而言非同寻常的空间现象或物体。目前大多数人认为UFO是指那些行为怪异、飘忽不定地在地球大气层运动的物体。此奇怪物体吸引了大批地球人关注。

有关UFO的文字卷帙浩繁,故事众多而繁杂,在本章中我们只能概略而论。大纲包括描述分类、运动范围(时空)、

有关UFO现象的实质、人类的反应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最后是不确定的结论。

给UFO建立分类体系是很难的。尽管有一些研究者建立了分类体系,但没有一个分类体系能够有效地描述UFO现象。研究者或者将每一次UFO事件都作为个案研究,或者是削足适履,生硬地用不合适的体系对它们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主要用这几个指标对UFO进行分类:尺寸、形状(碟形、椭圆形、足球形等)、亮度变化、颜色、数量、行为特征、相关影响、后果。

“行为特征”又有以下几个指标:

1.位置(海拔、方向等);

2.运行轨迹(直线、上升、曲折等);

3.飞行特性(摇晃的、跳动的等);

4.目击周期;

5.目击时间长短;

6.特殊表现;

7.是否有躲避人类观测的行为;

8.是否有敌对行为。

“相关影响”有以下几个指标:

1.电磁现象(指南针、无线电、发动装置等);

2.辐射(烧伤、感受到的辐射活动等);

3.地表干扰(尘土飞扬、叶子移动、水面波动等);

4.声音(无声、嘶嘶声、嗡嗡声、咆哮声、雷声等);

5.震动(弱、强、快、慢);

6.味道(臭氧或者其他味道);

7.火焰(多少、时间、位置、颜色);

8.烟雾或者云雾(量、色彩、持续性等);

9.残骸(类型、数量、颜色、持续时间等);

10.抑制观察者的有意运动;

11.目击生物(外星人)。

“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

1.烧焦地区或者动物;

2.凹陷或者碾平地区;

3.动物死亡或者失踪;

4.精神受到刺激的人;

5.遗失物体。

篇5: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 ⑵了解力的单位,并对常见力的大小有较具体的感受; ⑶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体验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让学生知道用图示的方法表达抽象的物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敢于质疑又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观察身边一些力现象找出力的三要素 难点: 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三: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四:教学用具:铁环,弹簧,立方体海绵,小车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1.踢球过程中,足球是否受到脚施加的力?

2.脚施加给球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3.足球受力向前运动与向后运动时,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4.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进行试验探究。学生汇报试验结果:下列问题的顺序可以不同,按学生的回答顺序。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展示试验研究过程。

教师: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举例。

教师(随机处理):除了力的大小,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学生:展示试验研究过程。

教师: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举例。

教师(随机处理):除了力的大小和方向,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学生:展示试验研究过程。

教师: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举例。教师总结: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上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测量出力的大小。那么,测量就必须规定统一的测量标准。

板书:二.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学生:说说牛顿的贡献。

教师:牛顿刻苦学习、积极思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牛顿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英国诗人波普曾说道: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诞生吧!”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所以物理上把力的基本单位规定为牛顿。

教师:你知道1N的力有多大吗?用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1N。学生:同学们感受一下:提起一本物理课本大约多少牛呢? 教师:提起一本物理课本的力大约需要4牛,身边的物品一些量的估测要留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构成一个力的主要要素:分别是:大小,方向,作用点。而力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如何把一个没有具体形状的力描述出来呢?

板书:三.力的描述

学生:可能回答有图示来描述。

教师点拨(随机处理):当用语言不能具体表达时,我们可以选择图示的办法,这样可以变抽象为形象。教师:用手提起物理课本的力约4N,该如何画图呢? 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画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如何用力的图示描述力的三要素。教师:(多媒体展示)

一:用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二:用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并标注出大小。三:在线段末端打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这样描述一个力我们称为:力的示意图。它可以把力的三要素都清楚描述出来。物理上我们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预案:根据时间可准备几个力的示意图让学生绘画。

1.画出茶杯对桌面的压力。2.画出人对小车的拉力(已知拉力等于20牛)。

教师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6.2怎样描述力

(一):力的三要素:

1.大小2.方向3.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牛顿 简称“牛” 字母“N”表示

(三):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八:布置作业:1.作出电灯拉电线力的示意图?

篇6:运动的描述的教案设计

讨论交流:以对面行驶的火车为“标准”, 拍摄者所乘坐的火车相对作为“标准”的火车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的体验是理解参照物的基础。)

理解记忆

感受理解,深化认识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展示跟踪典例】 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呢?

交流回答: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真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乘客都没有动.

【展示】收割机与车辆图片

【提出问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知识拓展】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创设情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提出问题】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的子弹?

讨论回答:选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即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相对静止。

思考交流:子弹飞行的快慢与飞机相同(相近),子弹与飞机运动的方向相同,子弹离飞行员的远近不变,它们相对静止。

课本“想想议议”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发言。

讨论交流回答:

(1)自动扶梯上的人选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选自动扶梯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2)战机选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选加油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见附件1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老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

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 “标准”的物体。

3.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运用教学视频把宏观的宇宙现象变得可视,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便与学生分析总结。

2.、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自学法,把观察感受、讨论展示、练习巩固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循序渐进理解所学知识,我又能及时诊断教学情况,及时进行二次备课。

3、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视频、图片再现问题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小组讨论协作,总结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创造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 学生被视频图片吸引,或忙于争论结果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思考,课堂失控。

2.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少部分学生只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而不知道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

3.在课堂检测题第4题中,有些学生对乙车的运动情况分析的不全面。

附件1:

知识框架

附件2:

课堂检测

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2.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3. 一个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 )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4. 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5. 如图所示,有风的夜晚观看天空的云和月亮,有时感到云把月亮慢慢盖住,我们是以 为 参照物,有时我们感到月亮往云里钻是以 为参照物。

6.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于6月11日17时38分,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再次实现手动操作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接前神舟十号飞船向天宫一号靠近时以“神十”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 的,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航天员是 的,说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

拓展. 电视、电影中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想想看,如何拍摄人坐在开动的飞机和火车里观看沿途风光的镜头?如何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

答案

1.【解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A、C、D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B选项不是。

【答案】B

2.【解析】本题选了一句古诗,描述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这看似矛盾的情境,蕴涵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前一句“看山恰似走来迎”,这是诗人身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山是运动的;后一句“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仔细一看,山与山之间、山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对照题中所给的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3.【解析】本题关键是看研究的物体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的位置如何变化.骑车人和汽车都由南向北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汽车“疾驶而去”,说明汽车比人运动得快,现以汽车为参照物,骑车人在后退,即向南运动.

【答案】B

4.【解析】 图中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烟向左飘,说明此时有风向左;对于甲车来说,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有三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不动,二是甲车向右运动,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对于乙车相对讲情况简单,只有乙车向左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

【答案】 D

5.【解析】感到云把月亮慢慢盖住,我们把月亮作为参照的标准,我们感到是月亮往云里钻,是把云作为参照的标准。

【答案】月亮、云

6.【解析】此类题的关键是看研究对象相对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没变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若变了则研究对象是运动的。神舟十号飞船向天宫一号靠近时宇航员坐在神舟十号飞船上,相对飞船的位置没有变,所以宇航员是静止的。而宇航员和飞船一起向天宫一号靠近,与天宫一号的距离减小,说明宇航员相对天宫一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宇航员相对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答案】静止、运动、相对

拓展.【答案】(1)拍摄出“人在火车或者在飞机里的镜头(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沿途的风光”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沿途风光”。我们看电视是以“沿途风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坐在飞机或者火车里看风景”的效果了。

篇7: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描述物体(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

2.合理地选择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掌握构建物理模型解题、巧选参考系解题、逆向思维法解题和运用图象解题等方法.

4.正确辨识图象,理解图象含义,能根据图象获取有关运动的信息.

5.能熟练地应用运动学基本公式,特别是平均速度公式.

学法指导本章的概念较多,要注意矢量和标量的不同;本章的公式也很多,学习过程中尽量推导公式,一方面能记住公式,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公式间的关系,在一题多解中体会如何比较简捷的处理直线运动问题。图象多也是本章的一个特点,只有正确的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才能比较好的利用图象分析问题,特别是追及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正确地选择公式,利用v-t图象分析问题,解决简单的追及和相遇问题.

教学建议本章的复习建议用1-2课时,突出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规律的掌握,初步让学生能够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并能根据过程中的条件正确选择公式,着重刹车类问题和简单追及相遇问题的的了解,但难度不能太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公式的了解、理解和应用有一个过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为代表)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也决定以什么方式复习本章内容。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教材诠释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第二层级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

描述运动物体的几个物理学参量(1)五个物理量,分别是初速度(v0)、末速度(vt)、加速度(a)、位移(x)和时间(t).注意规范物理量的符号。

(2)只要确定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五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三个物理量,其余的两个物理量就确定了, 这段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就确定了.说明:平时问题中可能会给出多余的物理量或矛盾的物理量时,要注意甄别。(1)对于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而言,描述这段运动的物理量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全学了哪些公式,但五个物理基本上通过讨论能说出来。

(2)在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中, 只要确定哪几个物理量就可以确定这段匀变速直线运动?小组讨论基本能解决问题,但要说明白也不容易。口头表述

主题2:

速度v、速度变化量Δv、加速度a的比较教师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点评:

1.物理意义是不同的.

2.定义式和单位是不同的。

3.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联系.

另外也可以强调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匀变速运动中常涉及速度v、速度变化量Δv、加速度a三个物理量,但它们的大小关系常常是我们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那这些物理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这是本章必须理解好的一个问题,这类问题也是以后物理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口头表述或板书

主题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教师一方面可以从物理情景上提示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主题一的结论入手分析问题(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最后得出结论,其实只有不涉及加速度a和不涉及初速度v0是没学过得公式。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涉及的物理量有5个,即v0、vt、t、a、x,可变换出来哪些公式?

学生可能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解决问题。PPT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能力情况.

追及和相遇问题如果学生基础不好就以后解决。时间不够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处理。一、公式的选择和多过程问题

二、图象问题

三、减速及刹车问题

四、追及和相遇问题

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全后可交流讨论。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做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篇8:怎样正确描述病情?

一、步骤和方法:

1.告诉医生带孩子看病的主要原因和病情发展的时间,描述要简单明了。例如:发热三天、咳嗽一天、间断腹痛一个月、哭闹三个小时等。

2.概括发病经过:包括起病原因、时间、部位、程度、伴随症状。这些信息家长要提前收集并简单整理,以便医生询问时能快速、准确地答复。以发热患儿为例:描述体温最高温度、间隔时间、采取的退热措施以及措施是否有效、发热有无规律、有无抽搐、有无皮疹等其他伴随症状。

3.向医生介绍孩子体重、就诊前体温;食欲、精神状态、大小便等变化,对和以前明显不同、不正常的地方要重点描述。例如:大便稀,以前每天一次,软的,无异味;现在每天三次,呈糊状,有臭味。

4.向医生介绍此次生病去过的医院和用过的药。

5.提供孩子的疾病史和家族史、传染病接触史。

二、描述技巧

1.避免“一问三不知”。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病情不熟悉,要由熟悉孩子病情的人陪诊并选一个代表陈述病情,避免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乱说,避免使用方言,以免影响医生问诊。

2.避免“拖泥带水”,说不到点子上。医院里往往人满为患,病人多、医生忙,这就要求家长叙述孩子病情时,既要详尽又要简练。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就诊前需做好准备工作,收集医生需要了解的资料,必要时用本子记下并归纳整理,医生问诊时问什么答什么。

3.病情陈述要符合实际,避免淡化、夸大或掩盖病情。家长陈述病情时,词语使用要恰当,只需对孩子的症状进行客观描述,不要使用带有主观意愿的判断性词语,以免影响医生做出正确诊断。

【编辑:杨子】

篇9:八年级物理描述运动的快慢教案

从容说课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范文九九网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投影]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100m=8.33 m/s 12s

10000m 万米冠军:=5.95 m/s 1680s 百米冠军: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内、1 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

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 t

[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单位

[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投影]

练习1:读出课本P23“小数据”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生]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因为蜗牛爬行的速度最小,光的速度最大.

[生]人步行的速度约1.1 m/s,自行车的速度约5 m/s.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的“m/s”是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应该怎样读?

[生]“千米/时”中的“时”应该是“小时”,所以可以读作“千米每小时”.

[师]读得非常正确.“时”是“小时”的简称.在计算和用中文符号书写单位时,要用简称.所以写作“千米/时(km/h)”,读作“千米每小时”.同学们还要注意在物理课中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以长度单位作速度单位的方法,不要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生]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

练习2:火车的速度是72 km/h,汽车的速度是30 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生]谁的速度大,谁就跑得快.由于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快慢.

[师](引导同学们明白)要比较两车谁跑得快,就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就要统一单位.

3 [生]可以把km/h化成m/s.72km/h就是72个1 km/h,1 km就是10m,1 h就是

3600s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换算成m/s.

1km103m [学生板演]72km/h=72×=72×=20m/s. 1h3600s

[生]也可以将m/s换算成km/h.

1m103km [学生板演]30m/s=30×=30×=108km/h. 11sh3600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单位统一以后,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谁运动得快了,谁快呢?

[生]汽车的速度比火车大,所以汽车跑得快.

[师]从同学们刚才进行的单位换算的过程中,是不是能总结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呢?

[生]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第三步: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

[投影]

练习3:(1)10 m/s=______=_____=______.

(2)36 km/h=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错)

(1)计算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利用书中的例题,作为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的巩固练习.

解:由公式v=ss100m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v1===9.1m/s tt11s

1km103m 摩托车的速度:v2=40km/h=40×=40×=11.1m/s 1h3600s

因为v2>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利用书中例题2作为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练习.

解:由v=ss1463km得:t===14h. tv104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 h.

强调: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中的内容,看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生]照片甲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相等,照片乙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

[师]甲、乙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

[生]照片甲中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也是相同的,所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照片乙中两球间的时间间隔也相同,但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说明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师]我们把类似于照片甲中小球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大家能说出这两种运动的定义吗?

[生]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师]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但常见物体的运动大多是变速运动.同学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生]车辆进站和出站,起动和刹车,上坡和下坡,都是变速运动.

[生]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师]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公式v=s计算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过求得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时间,内通过路程st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投影]

练习4: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速度. 全体同学练习,一名学生板演.

解:v==s140km==140km/h. t1h

[师]火车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停止,虽然时快时慢,但我们设想火车在1小时内匀速行驶了140千米,火车平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火车在这段路程或在这一个小时内的平均速度.

提醒同学们注意:(1)v=s中的v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t是通过t

程s所用的时间.即v是在s或t内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2)实际问题中所说的速度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

[科学世界]

[师]当今的科技摄影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两者的结合创造了奇迹般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阅读“时间放大镜”及相关的资料,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欣赏科学中蕴涵的美.

三、小结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 t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2.在变速运动中,v=s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t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能看懂列车时刻表,并能从列车时刻表上计算出列车在两站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从列车时刻表上可以看出:7531次列车8:43从襄樊开出,11:58到达丹江,运行3小时15分钟,运行距离103 km.而7532次列车13:00从丹江开出,16:34到达襄樊运行时间为3小时34分.两列车运行的路程相同,但运行时间不同.而题中要求的是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即求7531次列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路程是103 km,运行时间是3小时15分(3.25 h);从朱坡到老河口路程是76 km-39 km=37 km,运行时间是1小时7分(1.12 h).

ss103km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是v===31.69km/h. tt3.25h

s37km 从朱坡到老河口的平均速度是v′==33.04km/h. t1.12h 由v=

2.提示:(1)利用自己的手表,从某一个里程碑开始计时,到下一个(或两个)里程碑,看看用了多长时间,然后根据v=s计算. t

(2)在自行车前轮上作一个醒目的记号,先估算出自行车轮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再按相同的速度在两个界碑间骑行,记下车轮经过的圈数,从而计算出自行车运行的时间,再用v=s计算自行车的速度. t

3.略(和第2题一样,属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唯一的结果,只要学生做得合理即可)

4.解:由题知,发射鱼雷时,鱼雷和航母的距离s=5 km.

解法一:

若以航母为参照物,则鱼雷的速度为: v=110 km/h+30 km/h=140 km/h 所以鱼雷击中航母的时间,由v=

t=s得 ts5km==0.036 h=128.6 s. t140km/s

解法二:若以水面下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航母和鱼雷都在运动,它们相遇所需时间即为鱼雷击中航母所用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的和就是鱼雷和航母之间的距离: v航母t+v鱼雷t=s t=v航母s5km v鱼雷30km/h110km/h

=0.036 h=128.6 s. 五、板书设计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 t

-1速度单位:米/秒(m/s,m·s)千米/时(km/h)

(veiocity计算:v=st

s v概念

上一篇:人生生活感悟句子之令人心动的谎言下一篇: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