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教案大班

2024-06-11

儿歌教案大班(精选14篇)

篇1:儿歌教案大班

目标:

1、学习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所表现的童趣。

2、乐于参与游戏活动,体验角色表演的快乐。

准备:

白米饭、炒青菜若干盘,毛竹筷一双,蚂蚁卡片或者玩具3-4个,黑板一块。

过程:

一、导入,产生兴趣

1、宝宝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猜猜它是谁?

(幼儿猜测一番后,配班老师走出来和蚂蚁打招呼。)

2、蚂蚁来呀来,蚂蚁来呀来。我们一起来喊喊。

二、游戏中学习儿歌

1、咦,蚂蚁怎么不过来啊?我们来问问它怎么了?

2、哦,原来蚂蚁是饿了,瞧,老师给他准备了什么?(拿出准备好的饭菜)哇,好香啊。猜猜看是什么?

3、(把布揭开问,并给幼儿看)什么饭?(蛋炒饭)什么菜?(炒青菜)

总结:原来老师给蚂蚁准备了它最喜欢吃的蛋炒饭和炒青菜。

(蚂蚁慢慢爬过来说:“好香啊,那我用什么吃啊?)

4、对啊,蚂蚁用什么吃啊?赶紧给蚂蚁想想办法。

5、瞧、老师给蚂蚁准备了一双筷子,用毛竹做成的筷子叫毛竹筷。

什么筷,毛竹筷。(连续说几遍)蚂蚁给你。(蚂蚁边吃边说:“真香,我一定要吃个饱,然后摸摸肚子说:“吃抱了。还有那么多,吃不完,怎么办?)

6、“吃不完怎么办?”宝宝们,赶紧帮忙想办法。

7、对啊,吃不完搬回家。(蚂蚁说:“还有那么多的饭和菜我可搬不动”。)

8、来,我们一起来帮蚂蚁搬。(蚂蚁带头说:“吃不完,搬回家。哼哟哼哟搬得欢)

三、出示图片,输入完整。

1、老师把刚才我们逗蚂蚁吃饭的游戏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听…(整体输入,并逐一出示范图片)

2、我们一边看着图片,一边来把儿歌读一遍吧。(2到3遍,外加动作)

3、我们一起再来逗逗蚂蚁,好吗?(交换角色)

四、经验迁移

1、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再请蚂蚁来做客,还可以准备些什么饭菜呢?

(引导幼儿将新的饭菜名编编新的儿歌里,大家一起念。)

2、我们把这个逗蚂蚁的儿歌去教别的小朋友,让他们一起来玩玩这个游戏。

附: 逗蚂蚁

蚂蚁来呀来,

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蛋炒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毛竹筷。

吃不完,搬回家,

哼哟哼哟搬得欢。

篇2:儿歌教案大班

活动目标

1.在创编活动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用绘画的形式创编部分歌词,尝试用问答的形式演唱歌曲

3.在绘画活动中倾听歌曲,熟悉旋律,初步学唱歌曲,唱准休止符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水粉笔、纸偶小鸟一只、图片(问号,太阳,花朵)

活动过程

一、教师哼唱歌曲并提出问题,吸引幼儿

1.指导语: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

2.指导语:小朋友们,老师刚刚唱的歌提出了里什么问题?(并把问题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二、教师引导幼儿以绘画的形式画出答案

1.指导语:小朋友们,我们把自己认为的.答案画在纸上好吗?

2.指导语:我们手里只有一张纸,要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该怎么办呢?

三、幼儿自主作画,教师范唱歌曲,幼儿熟悉歌曲旋律

1.幼儿作画,教师弹奏歌曲旋律,边唱歌词: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

2.邀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画,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四、熟悉歌曲的内容

1.幼儿交流自己绘画的内容,教师帮助理解成词

2.倾听教师唱歌,边画图边问唱(画出曲线,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歌曲后半部分的旋律)

3.教师出示小鸟,用小鸟的身份问幼儿那哪里有阳光?哪里有花香?并借助幼儿的画唱出答案

五、初步学唱歌曲

1.教师用小鸟选择两张幼儿图画,替换问号,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2.幼儿看着图谱和教师对唱,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学唱歌

六、邀请客人老师合唱

1.客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唱小朋友画的内容

2.客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扮演小鸟唱歌

篇3:儿歌教案大班

之所以选择运用“颜色”尝试如何“创造颜色”展开幼儿视觉与感觉的色彩之旅来扩展创编儿歌,是因为“颜色”在幼儿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为幼儿所熟知。其诗歌中的基本句式:×色×色在一起变成×色画××,既简单明了,幼儿又容易理解并掌握。在活动之前,我们开展了与“颜色”相关的其他形式的活动,如:多彩的颜色(歌曲) ;有趣的颜色(认识) ;涂色(美工) 等。幼儿在参与感知、涂色中已了解了各种颜色的微妙变化,已有了探究的欲望,这些经验都为设计和开展本次活动提供了支持。我园大班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相对突出,喜欢绘画,对有创造的活动更是表现热衷,进入大班后,幼儿的词汇量增多,我们开始尝试,让孩子们学习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瞬间的灵感,然后根据速写内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使孩子们的思维和口语更为同步,更为活跃,这些都为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与保证。有句话说: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幼儿的想象力培养是无处不在的,而在创编儿歌中想象力的发挥尤为突出,根据我园大班孩子的实际特点,我们尝试借助孩子喜欢的绘画表现形式开展《颜色诗》的诗歌创编活动,为发展幼儿创编儿歌能力提供支持与表现的平台。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 幼儿通过从中发现颜色的微妙变化;并尝试将记录颜色变化的结果编成诗歌。

2. 尝试以分享交流、协调合作的方式创编儿歌,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3. 在探索、创编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

事先已认识过多种颜色。

2. 物质准备

(1)将幼儿分成6组,每组红、黄、蓝颜色各3份。(2)记录卡、画笔人手一份。(3)颜色卡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1. 经验分享

(1)教师出示红、黄、蓝三色水,引导幼儿一一认识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2)启发幼儿想象:分别将“红黄”“黄蓝”“红蓝”“红黄蓝”混合后会有什么变化?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 分组探索、创编记录

(1)分组探索发现颜色的微妙变化,并记录颜色变化结果及所画物体。(附记录表)

(2)师巡回指导,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3)指导幼儿将自己的记录编成诗歌。

(1) 出示一幼儿的记录卡,请他(她)自己介绍;并引导幼儿编成诗歌如:“黄色、蓝色在一起变成绿色画树叶”。

(2) 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逐一出示卡片,组合成一首“颜色诗”;并启发幼儿给这首儿歌起名。(附颜色诗)

黄色、蓝色在一起变成绿色画小草;红色、黄色在一起变成橙色画萝卜;红色、蓝色在一起变成紫色画茄子;红黄、蓝色在一起变成黑色画皮鞋。

3. 描述记录

引导幼儿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将自己的绘画作品编成四句的颜色诗。如:“红色黄色在一起变成橙色画桔子”,等等。

4. 体验成功

请每组幼儿选一个代表将他们组的画张贴出来并朗诵合作编成的颜色诗,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荣誉。

三、活动反思

在活动结束后,孩子对画编的热情丝毫没有消退,每组依旧饶有兴趣地画编,进行着合理的创编。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强。绘画与表述的结合,动脑与动手的结合,孩子们将所能想到的都画出来。在组织过程中,有些孩子口语表达精彩于绘画,即使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其绘画精彩于口语表达,使得画编的形式满足了不同性格的孩子想象表达的需要。无论孩子创编得是否合理,在这个绘画编诗的过程中,他们都是愉快的,体验都是成功的,创造力与表达能力都在悄悄地发展。

反思本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桌椅板凳要分开排放,集中教育及分组操作要明显分开;提供的绘画用具应更简便一些,避免用蜡笔占用空间。

(二)在活动的第一环节可以大胆放手让每组每个孩子都参与操作,并合作记录颜色变化过程及所画物体,并将每组孩子的作品张贴出来,这样就产生了六首儿歌。

(三)活动中应多让孩子有创造的空间,要进一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让孩子的生活处处流淌着富有生命力的美言。我们要教给孩子的语言技能不是为本活动而教,而是为了让孩子运用于生活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儿歌创编并没有结束,我们将在大班的活动中继续开展,鼓励孩子们继续创造。

四、调整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教育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

良好的合作环境应该是一个较大的、有一定合作氛围的场所,因此,我们把孩子分成6组,并把桌子排放在旁边,给孩子一个自由组合的空间。为保证合作空间宽敞,我们还把蜡笔改为棉签,并把每人1张小记录卡换成大张的每组1张记录卡,供孩子们合作记录并创编诗歌。这样6组孩子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并合作记录颜色变化过程就产生6首《颜色诗》,既满足了孩子操作的需要,又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维护孩子良好的创编心态,开启孩子想说的心门。

幼儿创编的欲望往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编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的创编心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应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良好创编心态的关键。因此,我们用各种颜色制作许多实物卡片,事先组织幼儿参观,引起幼儿对颜色的联想,并在引导幼儿创编的过程中向幼儿提出问题,如:“x色还可以画什么?”这样孩子创编的心门被打开了,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了。他们有的说“橙色可以画桔子、还可以画萝卜、气球、衣服……”;有的说“紫色画葡萄、茄子……”,等等,从而大大激发了幼儿创编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我们与幼儿共同创编,交流各自感受,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和维持了幼儿创编的兴趣。

(三)延伸活动,进一步挖掘孩子们的创编潜力。

在区角活动继续为幼儿提供探索及创编的材料,主要是为了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多看、多讲、多练。以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锻炼幼儿的胆量,增强创编实践和应用的机会,让各种感官各显其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全面提高创编能力。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画编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保持幼儿创编兴趣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我们与幼儿一起讨论,根据创编的环境和实际情况,制定阅读规则,如:“设立入区卡”,限制创编区人数,避免在创编时出现拥挤现象,确保每个幼儿都有适当的空间。又如让幼儿在创编时不要大声喧哗,可以轻声朗读等,让幼儿自觉地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为了巩固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我们还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家长园地提出明确配合要求,并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幼儿创编,帮助幼儿掌握创编技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幼儿语言素质。

五、效果反馈

篇4: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

关键词:幼儿音乐;音乐教案;《刷牙歌》

在幼儿音乐课教学中,教案设计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小袋鼠蒙氏教育音乐教材中《刷牙歌》为例设计教案,基于教学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幼儿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学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活动”。“刷牙歌”一课,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在音乐学习的同时,体验自由表达、创造快乐。《刷牙歌》作为一首幼儿歌曲,节奏轻快,歌词朗朗上口且富有童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幼儿在简单的儿歌学习中,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还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

【教学目标】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倾听《刷牙歌》,创编刷牙节奏,创编象声词,并能与《刷牙歌》间奏连贯表演;学习《刷牙歌》,表现刷牙美感。

【教学准备】幼儿:具备正确的刷牙习惯,牙齿保护的基本常识;

教师:认真备课;

教具:光盘、多媒体、课件、图片、牙刷实物。

三、教学活动

1.倾听歌曲,学唱歌曲,了解《刷牙歌》内容

教师先出示课件,演示懒洋洋牙疼的表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大家看懒洋洋怎么了?”幼儿答出牙疼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课件演示,选择幼儿熟悉的卡通人物,吸引幼儿眼球,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

播放《刷牙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张开小嘴巴

刷左边,刷右边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齿没蛀牙

张张口,笑一笑

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在儿歌播放的同时,给幼儿播放歌词内容视频和图片,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熟悉歌词,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大家歌词里唱了什么内容呀?”

【设计意图】幼儿听着歌曲,看着视频,借助视频熟悉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一目了然地学习歌曲,对歌曲产生兴趣。

在幼儿非常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反复给幼儿播放歌曲,一句一句地教给幼儿歌唱,让幼儿记忆歌词内容,学习完整演唱。

2.探索尝试,自编动作,表演刷牙歌律动

让幼儿合唱《刷牙歌》,熟悉歌曲旋律,一边唱歌,一边合着节拍做刷牙动作。在幼儿学习正确刷牙动作后,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在刷牙的时候,除了歌曲中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的动作,还有什么刷牙动作,大家知道吗?谁能做出动作,我们一起学一学。”

同时,教师结合歌曲间奏处,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情境,创编刷牙象声词,如表示快乐的节奏和“啦啦啦啦,嘻嘻嘻嘻”等象声词,“咕噜咕噜噜”“咕噜噜噜”等漱口的水声。

在幼儿创编结束后,教师应集中反馈,让幼儿完整歌唱,注意间奏处的节奏、象声词。

【设计意图】结合《刷牙歌》旋律,引导幼儿创编刷牙动作,创编刷牙象声词,跟随刷牙歌节奏表演律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提升幼儿创编的动作,丰富歌曲舞蹈美,将创编的动作连贯成完整的律动舞蹈。

3.拓展学习,完整跳舞,体验律动快乐与美感

教师和幼儿一起听《刷牙歌》,做刷牙动作,跟随节拍发出象声词,做律动,探讨舞蹈队形,完整连贯地跳舞,注意跳舞时,刷牙的表情、动作,感受刷牙美,享受快乐情感,一起跳,体验歌曲快乐与跳舞美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总结归纳与拓展应用阶段,在幼儿学习歌曲和创编舞蹈的基础上,获得正确刷牙的基本认知,通过音乐学习,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反思

《刷牙歌》音乐课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计“懒洋洋牙疼”“听歌曲”“创编律动”“完整跳舞”四个亮点,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高昂兴趣,积极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刷牙歌音乐课的教学相对开放,幼儿能够通过理解歌词内容,结合生活刷牙情境还原,结合自身理解表现律动。教师应顺势而导,紧抓幼儿思路,注意幼儿表现,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编刷牙律动,规范幼儿刷牙动作节奏,给幼儿自由的表现机会,让音乐课活起来。从音乐课教学实践看,整节课幼儿都积极参与,教师和幼儿互动较多,增强了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感。

参考文献:

吴巧云.激发幼儿音乐活动兴趣点滴谈[J].考试周刊,2016(73):187.

篇5:大班儿歌教案《 花开歌》

1.学念儿歌,了解各季节常开的花,对植物开花的现象比较感兴趣。

2.大胆说出自己喜欢的花的特征,尝试用比较恰当的语言对花进行描述丰富词汇 活动准备:

常见各季的花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忆看到过的花。

1、你知道什么花?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什么季节开的?

2、说一说四季的花,启发幼儿回忆: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有什么样

子的花开放?

二、学念儿歌,了解各个季节开的花。

1.出示春天的花的图片和名称,请小朋友来贴一贴,落实诗句 2.出示月份贴一贴,落实完整的诗句 3.游戏,我来指你来念 4.对照图一起来朗诵

5.出示夏天、、、、三、活动后请小朋友看的相关花的图片,玩游戏

老师报月份,幼儿说出花

花开歌

篇6:大班语言儿歌活动教案

班级:大(四)时间:04.3.31(周三)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对儿歌的兴趣,感受其节奏、韵律。

2.认读汉字:杂 货 店 洗 钟表饭

3.激发幼儿仿编儿歌的愿望。

活动准备:带有节奏型的儿歌

活动过程:1.谈话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2.欣赏儿歌--大街上

提问:(1).儿歌里人们开了那些店,这些店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认读:杂货店、洗、钟表、饭

(2).如果让你开一家店,你最想开什么店?为什么?

3.再次欣赏后

提问:这首儿歌与我们平时学的儿歌在念法上有什么不同?

让幼儿跟随录音学习儿歌,感受儿歌的节奏、韵律。

4.出示带有节奏型的儿歌内容让幼儿学习

流程:由慢——快——用铃鼓伴奏

5.集体仿编一首长长的儿歌《大街上》

6.延伸活动:

篇7:仿编儿歌大班语言教案

1、根据常见蔬菜的不同特征,尝试仿编歌谣,体验仿编问答式儿歌的快乐。(重、难点)

2、知道蔬菜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活动准备】

课件;蔬菜及儿歌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说说蔬菜。

1、出示PPT1:

这个影子可能是什么蔬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蔬菜只有细长的形状吗?

小结:蔬菜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出示PPT2:

这绿绿的会是什么蔬菜?蔬菜都是绿色的吗?你还知道哪些颜色的菜?

小结:蔬菜是五颜六色的。

3、出示PPT3:

(1)这是蔬菜,你还能说出其他藏在泥土里的蔬菜吗?

(2)除了藏在泥土里,有没有长在其他地方的蔬菜?(藤上、水里)

小结:菜地里的蔬菜长得真奇妙。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还有的生长地方也不一样。

4、你们喜欢吃蔬菜吗?为什么?

小结:蔬菜既美味营养又丰富,特别是维生素含量高,平时多吃新鲜的蔬菜能使我们更健康。

二、念念歌谣。

过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有趣的歌谣《菜地里的歌》,这首歌谣和我们平时念的可不一样,我们来听一听吧!

1、根据线索,破译歌谣。

提问:它告诉了我们蔬菜的什么特征?

小结:歌谣是根据蔬菜的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特征来介绍蔬菜的。

2、跟着节奏,念念儿歌。(口齿、速度)

第一遍:教师问,幼儿答。

第二遍:幼儿问,教师答。

第三遍:个别幼儿问,其他幼儿答。

小结:这首儿歌一句问、一句答,线索就在问句中,这样的儿歌形式叫做问答儿歌,非常有趣。

三、编编歌谣。

过渡:这些只是蔬菜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你们想不想将其他品种的蔬菜也编进菜地歌谣呀?我们编的时候可以根据蔬菜的颜色、外形、生长地方来仿编。

1、交代要求。

(1)两人一组。

(2)商量选择两种或三种不同的蔬菜。

(3)编一编、说一说,一个问、一个答。

2、小组介绍。

四、活动延伸。

篇8:儿歌—玩之天性

不看材料没法说理,我们且吟且理。以下儿歌,少数源于个人记忆或互联网,多数来自下述作品。《谚语录》(齐如山,1935),《四川儿歌》(拓林整理 1956),《中国儿歌》(朱介凡,1977),《儿歌三百首》(阮可章编,1990),《中国童谣》(郁宁远主编,1996)。引用时不再一一注明。

“数数”为框架的儿歌数量极大,覆盖极广。今日的成年人大多依稀记得其中的片段。互联网上“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二,我拍二……”的版本要有几十个之多。以下这首比较古朴,相信其流行的年份较早。其中不乏儿歌共有的出人意表之处。

你一我一,虫虫伙计。你两我两,豆角打掌。你三我三,金豆银砖。你四我四,牌牌写字。你五我五,咚咚擂鼓。你六我六,六把扇子遮日头。你七我七,七鹁鸽八野鸡。你八我八,八朵莲花。你九我九,红鞋绿口。你十我十,十字路上插红旗。你十一我十一,贼娃子半夜来偷鸡。偷吃一个不得够,偷吃两个烧死了。等我起来看,把他烧成炭。(陕西石泉)

我认为,“数数”的儿歌,应该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歌谣。它们貌似稚气,其实大人创作的色彩很重。大人要以数序为框架,可能是看中了“秩序”。秩序当然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要迅速领悟和投入的。也可能是教者觉得好记,但是说唱这类儿歌的频次,发生在儿童之间远不如母亲带着孩子。

按照我猜想的发生学的顺序,以身体器官或生理特征为基础的歌谣,应该紧随着数序。且看如下儿歌:

大拇哥,二姆弟,钟鼓楼,护国寺,小妞妞,手拱盘,胳臂弯,挎肘篮,挑水提,饭饱儿,闻香儿,亮灯儿,毛毛虫,天灵盖,小蒲扇,单打宝宝后脑瓢儿。(北京)

大老哥儿(大拇指),二兄弟儿(食指),中山梁(中指),老先生(无名指),末嘎儿(小指),放牛场儿(掌),铁门坎儿(手颈),转个弯儿(肘),抬轿的(肩),听事儿的(耳),望亮儿的(眼),闻香儿的(鼻),喝汤儿的(口),尝味儿的(舌),咕咚儿(喉),掉坛坛罐罐儿里去哒。(湖北远安)

一斗穷,二斗富,三斗过来开当铺。四斗买煤哩。五斗做贼哩。六斗七斗编筐编篓,八斗九斗举官就走。(河南安阳)

老胖,骨碌骨碌上炕。上不去炕,挨擀杖;过不去河,毛驴驮;过不去海,毛篮挎。过不去井,竹竿顶。(河南安阳)

大秃子有病二秃子慌,三秃子骑马跑药房,四秃子去买板,五秃子去凿眼,六秃子去钉钉,七秃子去挖坑,八秃子去抬,九秃子去埋,十秃子送山哭下来,人问他哭嘛?他说家里死了一个秃蜡台。(辽宁)

奔儿头奔儿头,下雨不发愁,人家有雨伞,你有大奔儿头。

丫头丫,会看家,偷老米,换芝麻,芝麻腻,枣儿糕,撑得丫头叫姥姥,姥姥放个屁,崩出丫头二里地,二里地下雹子,打了丫头后脑勺子。(辽宁)

这类儿歌一定特别打动适龄儿童,因为他们自己身体的一个个部件被指称,并且是以如此特异的方式来冠名。如果说数序的儿歌只须模仿,身体器官的儿歌开发了想象和比喻。多数很切近,直指功能;也有些只是凭借一个音完成了远连接:钟(中指)鼓楼;一个“相”完成了夸张的比拟:放牛场(掌)。自身和他物,切近和遥远,导致了适度的跳跃。儿童在由此及彼的跳跃中获得刺激和快感。

“老胖”、“秃子”和“奔儿头”三款儿歌,绝对是上个时代儿童间的游戏特征,它们标志出文化上的代沟。那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儿童,喜欢以身体特征来起外号,开玩笑。今天的人们会觉得这样直指对方身体特征,特别是一种当事者不以为荣的特征,是对当事者的不尊重。不这样说了,绝不意味着人们对彼此的身体特征不再敏感。孩子应该没有那样世故,应该是放肆的,童言无忌的,所以慎言身体特征,应该是成人文化的变迁。孩子们的谨言慎行,应该是成人文化向儿童领地的扩张所致。多面向、多层次,应该是性格成熟、丰满、优秀的特征。要能走向多面体,就要经历几个时段,各时段都同一了就麻烦了。所以我觉得儿童间开身体的玩笑没什么不好。有时候恶作剧的亲近,说不定要比道学家造就的距离好一些。

“丫头”的儿歌里面的关键词是“屁”。孩子们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每听到“屁”声就会笑,这是什么?某种天性:形而下与形而上不期而遇,严肃事物遭逢无意识却突发的失敬。在朱介凡的《中国儿歌》中涉屁的儿歌共8首,可信它是流行儿歌中的一个品种。还有更难登大雅之堂的。我记忆深刻的一首儿歌,从未在任何一本儿歌集中看到,且录于此:“八月十五庙门开,各种鸡巴摆出了,驴鸡巴黑,马鸡巴白,骆驼鸡巴上灯台,大人鸡巴戴草帽,小孩儿鸡巴螺丝转……” 我读书的小学是北京实验二小,一所精英学校,我是在小学三或四年级听到并跟着唱诵这首儿歌的,我相信班里全部男生都听到过这儿歌,其中半数唱诵过。雅驯是中产阶级文化,它自有其社会功能。恐怕社会需要做的是打隔断。男根不可以挂在嘴上,但全面蔑视和抵制它是没有道理的,它是身体的一个部件,而人总是少不了拿身体说事的。不错,它和脏话结合很深,但脏话既有其社会功能,又是一个流行深广的社会事实,离开了它有些情绪的表达和发泄是欠缺的。让一个孩子从小隔绝于脏话,如同让他隔绝于沙子、泥土,乃至粪便一样,不是卫生,而是洁癖,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和抵抗力的增长。一所精英小学的半班的男生唱诵过这首儿歌,唱得很开心,意味颇深。我觉得推广的儿歌集中不必选这类,研究性质的儿歌集中则应该保留,它们是野生的子文化,应该存活在某个社会角落中。

“反歌”也叫“颠倒歌”、“扯白”、“数大嘴儿”等,是儿歌中颇流行的品种。各地的反语歌不计其数,下录两首。

吃汽水,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下车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

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河南)

小孩子没唱过反语歌的大概不多。当然是被它极致的荒诞吸引。也正因为极端和浅白,其魅力是有限和短促的,孩子不会总唱,我们不必深说。

即便是儿童生活中,也少不了博弈,博弈中少不了斗嘴。文化的作用在于让我们摆脱孤立无援,站在前人的肩上。一张嘴就一套一套的,不仅吵架时不落下风,也共同托举出语言的乐子和生活的味道。

臭美,臭美,一个鼻子俩嘴。

没羞没臊没脸皮,偷人家的西瓜皮。人家给你两块糖,你给人家掏茅房。

跟人学(xiáo),一嘴毛,跟人走,变花狗。

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

金钩钩,银钩钩,你买东西分我吃,我买东西分你吃,一千年,一万年,不准要,要就赔你个小石头。

这些话多漂亮啊。“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任凭生老病死,媳妇熬成婆,这句儿歌几乎永远不会消亡,因为永远有童稚充沛的一年级新生来了,也永远不乏曾被高年级叫骂过终于有了资格的高班生。这一切都依赖这句妙不可言的儿歌:一年级的一个个新生,像极了一个个小豆包,他们的个头,他们的羞涩,他们的碎步。这句儿歌以笑骂包装,其实饱含欣赏:可爱的小豆包们来了。当然上述其他儿歌都不差,因为斗嘴是要跟得上趟的,能长期被孩子在斗嘴中使用的话,必是久经考验,百里挑一。

我最被打动,认为儿歌中最流行,也最富于魅力的手法是朱介凡称作的“连锁”,朱自清称为的“接麻”。“朱自清《中国歌谣》指出,江浙有种游戏叫‘接麻’,如甲说‘灯’,乙说‘灯亮’,甲说‘亮光’,乙接‘光面’……酒令也有这样做的……‘接麻’实从搓麻线的情态取喻,把麻劈开,合股搓接之,麻线可以搓接到无限的长度。”(朱介凡,1977)接麻儿歌的精妙处在于,付诸实践时,人们不拘泥于同一个字,常常只要同音就行,甚至故意不取同音只取谐音,并且接的不一定是上句的最后一个字,接上句第一、第二字都可。这样就导致了屡有出其不意,每每荒诞不经,结语堪称豹尾。且看:

nlc202309022243

小蒜臼,捣三捣,里边坐个张阁老。张什么张?五杆枪;五什么五?牛皮鼓;牛什么牛?撅腚猴;蹶什么蹶?燕子窝;燕什么燕?扯长线;扯什么扯?孙行者;孙什么孙?吕洞宾;吕什么吕?韩湘子;韩什么韩?挎花篮;挎什么挎?一挎挎了二十四个小娃娃。(新疆)

月娃娃,八丈高,骑白马,带快刀;快刀快,切辣菜;辣菜辣,切黄瓜;黄瓜黄,切香肠;香肠香,切老姜;老姜老,切蜜枣;蜜枣蜜,切公鸡,公鸡凶,切大葱;大葱大,切蛤蟆;蛤蟆一瞪眼,七个碟子八个碗。(河南开封)

亲家母,坐坐来,女儿家吃了什么菜?青菜。什么青?竹叶青。什么竹?黄竹。什么黄?蛋黄。什么蛋?鸭蛋。什么鸭?虎鸭。什么虎?老虎。什么老?根根老。什么根?吹打根(方言:唢呐)。什么吹?皮皮吹。什么皮?杉皮。什么杉?天杉。什么天?落雨天。什么落?快乐。什么快?木子柴。什么木?磨快刀子割你的肉。(江西宁都)

下雪下雪,冻死老爹;老爹告状,告给和尚;和尚念经,念给先生;先生打卦,打给蛤蟆;蛤蟆凫水,凫着老鬼;老鬼打门,打着大人;大人射箭,射着老万;老万看家,看着三巴。三巴卖酒,买着黑狗;黑狗拉车儿,拉着官爷儿,官爷儿打板,单打黑狗屁股眼。(新疆)

谁跟我玩,打火镰儿。火镰花儿,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黄,卖老王,老王不在家,卖给你们亲哥儿仨。(北平)

南南有个篮篮,篮篮装着盘盘,盘盘放着碗碗,碗碗盛着盐盐,南南翻了篮篮,篮篮扣了盘盘,盘盘打了碗碗,碗碗撒了盐盐。

去去去上学,学学学文化,画画画图画,图图图书馆,管管管不着,着着着大火,火火火车头,头头大奔儿头。

结巴磕子赶大车,一直赶到墨西哥,墨西哥是你哥,你哥是我大拇哥。

上述这些儿歌哪个最好,若有读者问我,便使我不由得想到上世纪60年代末叶,在北大荒知青的宿舍(对面大炕,每边睡5条大汉,一屋10人)中,大家听罢老阚唱的外国名歌,问他哪个最好?他略一迟疑说:10个美人你问我哪个最美,这不可能回答?满屋哗然。要知道那个革命时代,“美人”已经从大家的话语中消失,歌曲是老阚的最爱,捅到软肋,他这个刚刚解放的反革命大学毕业生才失语,而我等年少10岁的初中生们哪曾听到“美人”的说辞。书归正传,我真说不上那首儿歌更好,真的都好,太好了。

中国自身就是一个世界,儿歌是土产,很多儿歌要用地方话唱才够味。看蒋雯丽拍的那部电影中的结尾,主人公和她领养的女儿唱起了“南南有个篮篮”,母女之情的交流,孩子操地方话呢喃,接麻儿歌精品的丝丝入扣,生在奢华的21世纪,见此景只一句话作答:礼失求诸野。

上面的最后两首儿歌同它们上面的几首相比,明显少了点传统的韵味。我钟情它们,是因为特殊时空下的遭遇。70年代初叶,我作知青探家时,在胡同中几次听到孩子们唱诵这两首儿歌。他们唱得投入,我听得发傻。歌词中的一句句衔接的绝对离谱,惟其离谱,一种荒诞才沛然而生,它们像烙印留在我心里。以后改革开放了,我们遭遇到朦胧诗。我觉得这两首儿歌不就是朦胧诗的前身吗?它们在形式美上胜出了多数朦胧诗,因为其中包含了想搞明白却始终不能得逞的神秘。也可能那是情人和西施的关系。那是一个刚刚告别了儿童时代的少年,远走他乡识尽愁滋味后回到母亲身边,听到不识愁滋味的儿童吟唱时触发的情怀。或许那感觉只能一次,偏偏是这两首儿歌,是它们点化了我,才有这篇文章。

还要回到枯燥的说理,因为我有认知的欲望。

儿歌是儿童创作的吗?我想不是,至少绝大多数儿歌不是,他们不可能有这份能力。既然和其他作品一样,都是成人的制作,为什么儿歌的特征卓尔不群?我想,儿童们还是参与了。不是说他们唱诵过,那是当然的。这参与是指儿童虽未创作,却有选择权。曾经有过的儿歌一定比留下来的多得多。儿童们用他们的唱诵投了票,喜欢的他们一唱再唱,不喜欢的不会自愿张嘴。于是亿万儿童以他们不捧臭脚的真诚情趣完成了选择,引导了儿歌创造者的风格取向。

儿童喜欢什么样的儿歌呢?这问题最好回答。因为它是不要才智的马后炮。第一标准就是有趣,第二标准还是有趣。什么最有趣呢?突兀,荒诞,远连接,出人意表。

他们为什么痴迷于趣味呢?物质上的收获是情趣的死敌。他们尚未进入工作领地呢,未及接受金钱的诱惑。特别是那个时代的成年人还没有觉醒到: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要强迫他们背唐诗,学外语,识字,算数。于是他们率真地跟着天性走。儿童的天性是什么?玩。玩是不需要设计,不需要引领教导的,道具更是可有可无,孩子们随时随地可以玩。你想,沙子都可以玩上一天。学会了走路的孩子凑到一起,就有了捉迷藏、跳房子;能跑步的孩子凑到一起,就有了“官兵捉贼”、“木头人”。说话,岂能外在于他们的好玩的天性,岂能逃避乐趣驱使下的选择。他们不是厨子,是天生的美食家,是他们天生的美感成就了梦幻般的儿歌。

篇9:大班语言儿歌食物的味道教案

2、尝试用“AB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如:香喷喷、甜滋滋、酸溜溜、辣乎乎、咸津津等。

【过程与方法】

用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对食物味道的描述,引导幼儿初步接触“ABB”结构的词语。接着让幼儿体验食物和调料的味道再引导幼儿学习描述它。在幼儿有了这些体验后让幼儿用儿歌的方式来整理学到的“ABB”结构的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并尝试描述。

【活动重点】

能用感官辨别出不同味道的食物,并尝试用“AB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饼干、辣椒、盐、白糖、柠檬、西瓜、橘子等食物。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可多好吃的,小朋友们想不想尝一尝?但是老师在让小朋友们尝这些食物之前想了解一下小朋友都喜欢什么样的味道好吗?

二、老师引导幼儿说说食物的味道,启发幼儿用“ABB”的结构词语来描述。

师:食物的味道可以怎么说?比如有小朋友说他可喜欢吃糖了,那糖的味道可以怎么说?(引导幼儿学习:甜滋滋、香喷喷等词语。)

三、组织幼儿品尝食物,并让幼儿交流品尝的结果。

1、师:现在小朋友们可以品尝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食物了,但是尝过之后要想一想这个味道该怎么说呢?

2、老师让幼儿在组内先交流。老师巡视并观察,同时跟幼儿交流食物的味道,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感觉。

四、集体交流品尝结果。

1、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刚刚自己都尝到了那些食品?你还记得它的味道吗?

2、老师依次出示食物,引导幼儿用“ABB”的结构词语来进行描述。

五、引导幼儿编儿歌记忆“ABB”结构的词语。

1、今天我们尝到了好吃的食物和调料,我们还学会了好多新的描述味道的词语对吗?我们来讲它们编成儿歌,好不好?

2、引导幼儿编儿歌。

香喷喷的饼干,甜滋滋的西瓜;

酸溜溜的柠檬,甜滋滋的橘子。

辣乎乎的辣椒,咸津津的盐巴,麻乎乎的花椒,甜滋滋的白糖。

……

活动延伸:

篇10:傻子和狮子大班儿歌语言领域教案

班级:聪聪班

主教:胡岷青

基本教学活动:

活动名称:《傻子和狮子》

活动目标:

1、学习绕口令儿歌《傻子和狮子》。

2、感受作品中诙谐有趣的意境。

3、让孩子能区分翘舌音和相似音。

活动准备:

1、儿歌《傻子和狮子》。

2、儿歌中出现的狮子、虱子、傻子、石子、柿子、梳子的制作道具。

活动分析: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词语,请孩子们认识并读清不同的发音。请孩子们按给出的几个词语造句,自己编制出一个故事情景。

老师将孩子们编制的2个故事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孩子们找出故事的结果,教会孩子们完整的绕口令《傻子和狮子》。

一个傻子 拿着扇子 踢着石子 啃着柿子

遇到狮子 拿着梳子 一把抓出 十只虱子

虱子傻子 石子柿子 通通进了 狮子肚子

游戏活动:

活动1过程:

请两个孩子上台扮演傻子和狮子,配合不同的道具,把故事情节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们看着表演,念出儿歌。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游戏,都乐意充当“傻子”和“狮子”。

活动2过程:

COPY不走样----老师请5个孩子上台,给孩子们一个主题,让他们一个接一个的用肢体语言表演儿歌中的角色,请最后一个孩子和在座的其他孩子猜猜所表演的是哪个角色。从而巩固孩子们对这首儿歌的理解和认识。

活动延伸:

篇11:儿歌教案大班

2、学习简单的加法概念。

3、感受儿歌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

【活动准备】

PPT,鞋子价格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蜘蛛图片,请幼儿观察画面,引起幼儿兴趣。

师:这幅图上有谁?

师:蜘蛛先生有几只脚?(8只)

师:八只脚一共要穿几双鞋?为什么?

师:现在蜘蛛先生穿了几双鞋?穿的是什么鞋?

师:还有几只脚没穿鞋?这双是什么鞋?

二、学习儿歌《蜘蛛买鞋》

1、师:现在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念诵儿歌《蜘蛛买鞋》

《蜘蛛买鞋》

蜘蛛先生要买鞋,八只脚穿四双鞋。

一双凉鞋一块钱,一双雨鞋两块钱,一双布鞋三块钱,一双皮鞋四块钱,总共花了十块钱。

3、师:刚才儿歌中蜘蛛先生要做什么?

4、师:蜘蛛先生买了哪几双鞋子?分别是多少钱?

5、师:蜘蛛先生总共花了多少钱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6、师:你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儿歌《蜘蛛买鞋》

7、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看着图将儿歌念一遍。

8、师:如果老师把图片藏起来,你们还能念出儿歌吗?

师:刚才是小朋友一起念的现在我来考考女小朋友,请女小朋友来念一念。

9、师:小朋友真厉害,现在我要增加难度了,看!你们还能将儿歌念出来吗?

师:这一次,我要考考男小朋友,请男小朋友来念一念儿歌。

10、如果我把图片全部藏起来换成汉字,你们能念出儿歌吗?

11、如果什么都没有,你们能念出儿歌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三、讨论并仿编儿歌

1、师:蜘蛛先生买了鞋很开心,还有谁也要来买鞋呢?

2、师:请你想一想,他们有几只脚?要穿几双鞋?总共会花多少钱?和你身边的小朋友一起讨论,仿编一首新的儿歌。

3、幼儿仿编儿歌,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师将幼儿仿编的儿歌用图片贴出来,带着幼儿一起念一念。

篇12:儿歌不必模仿

现在的孩子(15岁以下)都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一落地所听到的是百分之百的流行歌曲,再加上电视、广播有意无意的编排,孩子们“从孩子开始,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西方化的耳朵、思维、审美……的音乐文化记忆”。(杨青语)在这种情况下,“向中小学征集歌词”、“向孩子们喜爱的歌星周杰伦委约”,会产生什么样的歌曲,是有些令人担忧的。

“埋单”(“推广计划”称“买单”)。儿童歌曲的最终审判、批准权当然是少年儿童。“爱不爱唱都取决于孩子”,是这样吗?如果象杨青先生所说,现在孩子们的“耳朵”、“思维”、“审美”和“音乐文化记忆”都已“流行化”、“西方化”(诸君若有兴趣、有机会,可到幼儿园或大街上听听孩子们唱的什么歌),能说“当今少儿喜爱的歌曲”就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笔者注:还应加上民族性)于一体的优秀少儿歌曲”吗?那些用传统音乐语言、用具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而构成的儿童歌曲,如果依以上“音乐记忆”的孩子们的好恶评判这些歌,恕笔者直言,恐怕很难得不到这些孩子们的认可。

篇13:儿歌教案大班

活动目标:

1、能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2、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爱惜树木,知道我们人类的呼吸离不开大树。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材料:

请幼儿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活动流程:

欣赏理解--讨论

活动过程:

(一)欣赏和理解

1.教师朗诵儿歌《留住小鸟》。

2.提出问题:小猫和小狗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

3.小兔子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留住小鸟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留住小鸟吗?小鸟为什么喜欢树呢?你喜欢树吗?你为什么喜欢树?你喜欢什么树?(帮助幼儿理解树呼出氧气,供给我们人类呼吸)

(二)讨论

1.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自己找到的图片和有关树的资料。

2.教师请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搜集的树的资料或图片。

3.教师请幼儿讨论树的作用、好处。(为人类调节温度、提供大量的木材、药材、食物、改善我们的环境、能防风固沙,防暑降温,减低风速、保持水土、净化污水、减小噪音等。

4.教师请幼儿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与途径。(不乱刻、乱画、浇水等)

附:儿歌《留住小鸟》

小鸟飞进小狗的院子里,小狗想留住小鸟,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小鸟飞进小猫的院子里,小猫想留住小鸟,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又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兔的院子里,小兔想留住小鸟,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

小树苗慢慢的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小鸟扑扇着翅膀说:“谢谢!谢谢!”小狗和小猫明白了:树是鸟儿的家,有树才能留住小鸟。

瞧,他们拿起铁锹去种树啦!

教学反思:

“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现在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更应从小做起。所以在今天的社会活动中,我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从故事教学入手,渗透环境教学。

故事中:小狗为留住小鸟,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小猫为留住小鸟,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都没能留住小鸟,小鸟都扑扇着翅膀飞走了。而小兔为了留住小鸟,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小树苗慢慢地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小鸟扑扇着翅膀留了下来。使孩子们懂得了:树是小鸟的家,有树才能留住小鸟。在最后的延伸环节中,我给幼儿出示了很多树木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植树的意义及树对环境的作用,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我希望这次活动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一个强烈的愿望:留住美好,保护环境。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从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如: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洗手后及时关好水龙头等等,让幼儿从自身生活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教育,使他们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萌发环保意识,从而转化成自觉的环保行为,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篇14:儿歌教案大班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要乱扔西瓜皮,不乱扔废物。

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讨论知道废物要扔在垃圾桶中,不能随便乱扔。

3、初步树立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背景图

2、若干幅有关环境卫生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出示背景图:“小朋友看看,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幼儿自由讲述后请个别幼儿讲述一下。“你觉得这个娃娃怎么样?为什么?”“结果怎么样呢?”

教师及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反馈、总结,顺势念出儿歌。

“西瓜皮扔满地,这个小朋友知道错了吗?他是怎么做的呢?”“头上长了个‘小西瓜’是真的吗?到底是什么呢?”“你认为这个小朋友作的对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2、教师与幼儿根据背景图一起朗诵儿歌。

⑴集体朗诵。

⑵个别朗诵。

教师根据幼儿朗诵的情况给予反馈。

3、出示相关环境卫生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

“你觉得谁做的正确?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教师及时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反馈与评价。

4、讨论环境的卫生的重要性及今后的做法。

提问:⑴如果环境卫生很差,会怎么样?

⑵我们应该怎样做?

⑶我们平时扔东西时,应该怎样保持环境整洁?

活动延伸:

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的行为,进一步深化不乱扔废物的习惯及保持环境卫生的意识。

儿歌:头上长西瓜

有个坏娃娃,爱吃大西瓜,瓜皮满地扔,他还笑哈哈,哈哈哈哈…

自己滑一跤,哎呀…

头上长了个“小西瓜”。

上一篇:让人莫名心痛的微信个性签名下一篇:行业协会成立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