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赠内人》赏析

2024-06-09

七言绝句《赠内人》赏析(精选4篇)

篇1:七言绝句《赠内人》赏析

七言绝句《赠内人》赏析

【原文】

赠内人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释】

1、禁门:宫门。

2、红焰:指灯芯。

【译文】

暗淡的月光移过宫门和树木,明眸媚眼只看那宿鹭的巢窠。

孤灯斜影看她偏头拔下玉钗,挑开烛芯的红焰救出了飞蛾。

【创作背景】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

【赏析】

诗意在写宫女静夜的孤寂无聊;先写宫门森严,时光飞逝;次写丽质不宠,艳羡宿鹭;再写斜拔玉钗,丰姿袅娜;最后写剔焰救蛾,使其重生。虽是无意,却颇有情。有感于自身深锁宫禁,恰如飞蛾扑焰,大有怜蛾自怜的情感。全诗造意深曲,耐人寻味。

【鉴赏】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篇2:七言绝句《赠内人》赏析

【原文】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又有人认为“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评析】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枫桥夜泊》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下面就写写我的赏析:

要欣赏一首诗,要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景是什么情况。据史料记载,当时张继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好是在进京赶考回来的路上,他有没有考中啊?没有啊,本来是考上了又被人刷下来了。苦学很多年,想博得一个功名,没想到功亏一篑,就差一步啊,一定是深感自卑,无颜去见江东父老啊。这个人一旦失意苦闷,就容易抑郁失眠,郁闷啊,胡思乱想就来了。

所以,这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表面看是描写当时的场景,实际上是描写作者的心境。月亮落了对应着作者的科举高中这个理想的破灭。乌啼,乌鸦叫自然大不吉利。比喻作者感觉十分不走运。有人想,半夜了乌鸦都睡觉了,怎么会叫啊?这么理解就太肤浅了。这是人的心理活动,半夜感觉自己生不逢时不走运的人大有人在啊。霜满天,比喻作者感觉前程暗淡,到处都是风霜逼人。那连起来解读这句诗就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境是理想破灭,真不走运,前途渺茫啊。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讲了作者的处的环境。江边有枫树,枫树经霜变红即将落叶,远处有渔火也忽闪不定,,自己呢,因为忧愁失眠呢。。描述出来,我就想到那句话”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作者表达自己的处境是,在江湖上漂荡,自己就像那个枫树历经风霜,又象那个渔火闪烁不定,即使睡觉也是对着无数忧愁。。以上这两句表达出作者在人世之中过得相当苦闷。好了,下面就出现转折了。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这里有个对比,也有个隐喻。姑苏城象征人间的繁华,寒山寺象征佛法之所在。作者表达出了这样一个意境,纷纷扰扰的人间之外还有个佛的天国世界啊。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有谁知道和尚为啥要敲钟啊?这个问题我研究了很久才明白。这个钟是个警钟,敲响这个警钟是给外面的俗人听的,用这个钟声惊醒沉迷在人世间的俗人。那个时候的和尚喜欢半夜敲钟,也许是这个意思,俗人们都睡觉了啊,都入梦了,那就惊醒一下吧,大家好从中悟道啊。就作者来说,虽然他那时候失眠,是醒着的状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实际上是睡着的,在痴迷于世间的功名利禄啊。如果他不把功名利禄看的那么重,他能失眠吗?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意思可以这么看,”夜半钟声传到客船了,一下子惊醒了我这个沉迷世间的梦中人啊。我不应该这样苦闷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考不上就考不上呗,尽力就可以了。人生在世,在于悟道,朝闻道,夕可死。读了那么多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是为了得道啊,我应该好好利用我的人生,好好生活悟道啊。"作者当时心情肯定是相当振奋,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就把这首诗写下来了。

这首诗相当的难得,因为当时的外物和心境的对应恰好是相当的一致,无数的巧合才成就了这个绝古的诗篇。可惜,这么些年来,大家念诗都是有口无心,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作者呢?话说回来人总有不得意的时候,看到这首诗总会产生一定的共鸣,虽然理解的深意不同,但是潜意识里面会悟到一些东西来,从而也大加赞赏到处流传。这大概就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一个原因吧。

【作者介绍】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的诗是《枫桥夜泊》。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快捷键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篇3:七言绝句《滁州西涧》赏析

【原文】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译文一】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译文二】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赏析】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作者简介】

篇4:徐俯的七言绝句《春游湖》赏析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赏析】

作者春日游湖,赶上双飞的燕子,心中不由得升起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发问:“双飞燕子几时回?”这一问,不是为了究根问底,而是心中惊讶、欢喜之情的流露。“夹岸桃花蘸水开”,春天果然来了,那两岸的桃花临水而开,如此美艳,令人着迷。“夹”岸即两岸,“蘸水”即紧贴站水面,桃花枝条是不会下垂的,贴着水面是因为水涨的缘故。桃花倒映在水中,水面上的桃花影与岸上的桃花连成一片嫣红,远远看来,好像桃花贴着水面开放一般。“蘸”字用得新奇巧妙,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桃花依水而开的景象。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水上涨,将小桥淹没了,因此行人无法通过,桥成了断桥。这时恰好有一只小船从柳荫深处驶过来,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人不度”点出环境的幽静,与“小舟撑出”之动静形成对比,动静相生。

扩展阅读:徐俯的生平

徐俯因父亲徐禧死于国事,承袭父爵被授任通直郎,后升司门郎。靖康元年(1126),金军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攻陷东京,张邦昌僭位称帝,建立傀儡政权。徐俯不屑与奸佞为伍,愤而辞官回家。当时朝廷有的官员为避张邦昌讳,连自己的名字都改掉了。徐俯听说这件事,气愤难忍。他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将家里的婢女取名“昌奴”,遇有客人来访,就大声呼唤昌奴前来驱使,以此表示对张邦昌的鄙夷。张邦昌和他的傀儡政权很快就消失了。建炎(1127—1130)初,内侍郑谌赏识徐俯的品行和文才,向宋高宗荐举,胡直儒、汪藻等当朝大臣也极力推荐,徐俯因而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后因与宰相赵鼎政见不合,贬为洞霄宫提举。绍兴九年,知信州。不久因病辞官返乡,终老德兴。

徐俯是宋代江西派诗人之一,著有《东湖居士集》6卷。他7岁能作诗,被舅父黄庭坚的器重。早期诗风受黄庭坚影响,崇尚疲硬,强调活法,要求“字字有来处”,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晚年的徐俯,在诗歌创作中力求创新,诗风趋向平实自然,清新淡雅,别具一格。歌咏德兴故园的《春游湖》(一名《新营市》)是徐俯晚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七言绝句以明快的风格、富有动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雨后山乡春景图。诗云:“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水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全宋诗》、《宋诗三百首》等诗集都不约而同将此诗收入其中。

宋仁宗大庆二年(1141),徐俯病逝德兴家中。数百年后,人们还记着这位做人、作诗都别具一格的先贤。清代谢启昆<读全宋诗仿之遗山论诗绝句>一诗赞道:“横塘春绿满东湖,不肯因人作步趋。风节谓阳真不愧,闺中有婢唤唱奴。”诗的前二句说的是作诗,后二句说的是为人,短短四句,对徐俯的诗风人品作出了极为精当的评价。

扩展阅读:徐俯的代表作品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浣溪沙】

章水何如颍水清。江山明秀发诗情。七言还我是长城。

小小钿花开宝靥,纤纤玉笋见云英。十千名酒十分倾。

【卜算子】

心空道亦空,风静林还静。卷尽浮云月自明,中有山河影。

供养及修行。旧话成重省。豆爆生莲火里时,痛拨寒灰冷。

【虞美人】

梅花元自江南得。还醉江南客。雪中雨里为谁香。闻道数枝清笑、出东墙。

上一篇: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下一篇:实习毕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