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地质灾害班会

2024-06-09

防地质灾害班会(精选8篇)

篇1:防地质灾害班会

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14-2015学第一学期

预防地质灾害教育主题班会

1.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2.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旧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由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5.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1)首先要搞好滑坡、崩塌灾害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增强全民对滑坡,崩塌灾害的科学知识,从而使人们在从事工程经济活动时主动地遵循自然规律,免遭大自然的报复。

(2)加强预先勘察,防患于未然。避免或禁止的斜坡上修建路坝、矿、建筑物,设堆积场等使斜坡“加载”的工程;或在斜坡下部挖沟切坡、挖洞采矿等削弱“抗滑能力”的工程;以及大量爆破等诱发滑坡的活动。在施工以前要首先请专业人员对场地进行勘察,弄清斜坡的稳定情况。若发现场地斜坡稳定条件差,或者正好碰上老滑坡体则最好避兔在这种场地上施工,若无法避开,那么在施工前必须对该斜坡进行彻底加固治理,以免留下后患。

(3)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以兔破坏斜坡的稳定性。在稳定性较差的斜坡上施工,应该选择在雨季前施工和完工,以避开雨季的影响。

(4)及时治理不稳定斜坡、在施工期间或工程、建筑物运营后,若发现场地斜坡有不稳定迹象,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治,控制其发展。

(5)要严禁无规划、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产。生活废水,也要防止坡体上蓄水池、渠道等输水、蓄水设施向坡体渗漏,并严禁在稳定性差、裂隙发育的斜坡上进行农业灌溉。

(6)严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开荒造田、乱砍滥伐、破坏山坡保护层。6.降雨等级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地质灾害的发生除致灾点所处地质条件地貌特点外,连续降雨后的强降雨或突发性的特大暴雨是其成灾的主要原因。

(1)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预报分成5级:1级为可能很小;2级为可能性小;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当预报预警等级≥3级时,在省电视台一套天气预报节目和省广播电台向社会发布。

(2)≥3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降雨指标。

① 3级预警的降雨指标:本次前期累计降雨量≥100mm,未来24小时预测降雨量≥50mm;

② 4级预警的降雨指标:本次前期累计降雨量≥100mm,未来24小时预测降雨量≥100mm;

③ 5级预警的降雨指标:本次前期累计降雨量≥150mm,未来24小时预测降雨量≥150mm。

7.不同等级预警的相应工作要求。

各级政府可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与自测降雨情况,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当然重点是临灾时的人员避让工作。具体运作如下:

(1)≤2级预警(日降雨量<50mm)可不作防灾布署。

(2)3级预警时(日降雨量>50mm),实行防灾联系人24小时电话值班。同时要求监测点人员加密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3)4级预警或自测日降雨量≥100mm或过程雨量>150mm,且仍处持续强降雨状态时,应及时通知各灾情隐患威胁对象做好避让的准备,并视情要求人员转移避险。

(4)5级预警或自测日降雨量>150mm,且仍处持续降雨状态时,及时做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和应急处置准备。

黔西南州同源中学 2014年11月 22日

篇2:防地质灾害班会

四年级《防地质灾害、交通安全》

主题班会

一、活动内容: “防地质灾害、交通安全”工作认真的宣传。

二、活动目的: 让学生知道相关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

三、活动过程:

地震的形成,地震灾害的预防。

1.地震的形成: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2.地震的求生方法:

⑴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的时间,此时要保持冷静,12秒钟内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抉择;

⑵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

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 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楼;

⑸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电线、狭窄巷道、桥梁等处停留; ⑹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

⑺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

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2.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旧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由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交通安全教育

1、在上学和放学时,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刻。马路上车多人多,千万不要随意在道路上穿行,猛跑。

2、避让车辆方法是:过马路时先看左边有没有车辆,如无车辆驶来,可迅速走致到马路中间;再看看右边有没有车辆,没有车辆就可以迅速通过。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猛跑。

3、在道路上行走时,如有人从马路对面招呼你,不要贸然前行。可以在路旁等候或经人行通道横过马路。

4、不在马路上学骑车。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

5、下公共汽车后需横过马路时千万别从车前穿越马路或猛跑,要先上人行横道,等汽车开走后再从人行道通过。

6、机动车行驶途中,不要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到车外。

7、要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我们走路要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路边行走。走路时,思想要集中,不能一边走一边玩耍或一边看书,不能三五成群并排行走,更不能追赶车辆嬉戏打闹。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要看清路面情况,在没有车辆行驶时,抓紧时间通过。

8、行人横过人行横道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时,必须遵守信号灯的规定: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进入人行横道。还须注意:即使信号灯已经变成绿色,也应看清左右的车辆是否停稳,然后再穿越道路。

9、不管步行或在公路街道上行走时,必须靠右行走或人行道上行走。步行时,在横穿街道、公路或交叉路口时,应注意来往车辆。在无来往车辆时,从人行横道线内通过。

篇3:防地质灾害班会

1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危险性分析

首先, 采空区塌陷。采空区塌陷是矿山地质灾害的最常见的灾害之一, 因为采空区是矿山的开采的作业区, 是最容易出现各种事故的地段, 又因为在开采的过程中会将采空区的一些地质结构进行掏空或者改变, 所以极易引发各种地质问题,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 我们一定要做好采空区的灾害防治。经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 采空区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即人们对矿山不合理的开发和技术达不到标准。在开采过程中, 采空区的顶板岩层重力与上覆盖岩层的的压力, 产生向下弯曲和移动。如果顶板岩层的本身所承受的压力超过其抗拉轻度的最大值, 顶板就会出现断裂或破碎的问题, 导致顶板冒落的现象。上覆盖岩层也会相继出现弯曲、移动、断裂和离层的现象。对矿山的开采过度, 会增大岩层的影响范围, 地表就会出现采空区的塌陷, 所以在开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适度开采, 合理的利用各种开采的技术和手段, 不能因为单纯的追逐经济利益, 而以牺牲矿山的环境为代价进行开采, 那样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反而得不偿失。

采空区塌陷所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一旦出现塌陷就会连带的引起各种灾害, 危及周围的建筑以及农田水利设施, 不仅会造成财产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这也是我们要严格的控制采空区塌陷的灾害的最重要的原因, 矿山的开采活动本来是为了给人们和社会的发展谋福利, 但是一旦出现采空区的过度开采导致的塌陷, 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另外, 矿山开发而导致采空区塌陷的危及范围较广, 不仅会导致周围的地质环境的破坏, 还势必破坏浅层含水层功能, 影响地下水的正常循环, 从而导致了周围的植物无法正常的汲水和生长, 久而久之会造成植被的荒芜, 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采空区的塌陷还会对当地的土地资源造成破坏, 会在塌陷的过程中连带的使大量的土地资源被掩埋和流失, 所以,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采空去的塌陷事故的直接危害和潜在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第二, 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 即采矿区的周围地质环境较为恶劣所导致的矿山的开采过程中的泥浆和土浆的流失, 它同采空区的塌陷事故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此, 因此也就导致了泥石流事故的预防不想采空区的塌陷那样可以控制, 我们针对这种地质灾害能做的只是尽量的减少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危害。泥石流产生的主要有两个:其一, 泥石流主要是发生山地较多的地区, 有许多的岩石破坏物集中在山地的河流区域的河床和坡地上, 能够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 在泥石流发生之时, 也就是这些岩石破坏物集中的流向河床, 顺着河床以及河流从山坡上滑下, 从而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二, 就是泥石流发生地区, 拥有相当充足的水源, 由于水流较多, 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载体, 这也是泥石流形成了另一个必要的条件, 因为泥石流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丰富的流动水源;总而言之, 就是因为相当数量的破坏物顺着水流的动力影响下, 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这是构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原因, 也是它的发生的形式。

矿山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对当地的地质进行了改造,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弃物, 尤其会产生废石土、固体碎屑等破坏物, 而矿山的开采如果不注意清理这些破坏物, 而是将开采中所产生的废物随意乱扔、丢弃, 不仅会对周围的植物造成严重损害, 也会提高泥石流发生的几率, 因为这些废弃物的大量堆积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一旦有大量的自然降水出现, 就会满足泥石流形成的第二个条件, 从而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所以, 我们要在开采的过程中注意对各种的废弃的岩石和废屑的处理, 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制定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负责在开采的过程中进行随时的处理和监管, 严格禁止大量的废岩土的堆积现象的出现, 这样也就能一定程度上的避免泥石流的形成, 尤其是在矿山的开采地区靠近河床的情况下, 更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 因为一旦降水暴涨, 就会在泄流的过程中将周围的各种岩土一并冲刷下去, 如果存在大量的淤泥和废石, 即会产生泥石流灾害。另外, 除了做好废土石的处理, 我们还要在开采的过程中注意对当地的地质的保护, 因为在对地质造成严重损害的情况下, 发生的泥石流往往是难以抵御的, 地质层的破坏也会造成相当的泥石流存在的隐患。而泥石流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旦发生, 就会冲毁周围房屋, 造成河道堵塞, 有时也会对周围的铁路、公路等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 更重要的是对周围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这也是其和其他的矿山地质灾害的共同点, 而且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势头的迅猛以及控制的困难, 其极易在流动的过程中引发其他的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也是我们要主要预防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三, 滑坡。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形式相似, 但是二者还是有一定的无别的。先看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可以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1.1 自然原因方面的分析:

首先, 开采时如果岩体的不连续面倾斜度由于某种原因倾向于坡面时, 就会造成滑坡, 这也是我们在开采的设计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选择开采的坡面;其次, 边坡受到风化作用影响, 逐渐改变边坡的形状, 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 也会发生滑坡,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土质较松散的地质结构的地区, 因为其土质的特点决定了其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边坡的形状。特别是在雨季期间, 配合大量的降水的作用, 风化作用的效果最为明显, 此时, 岩层的软硬相间的差异较大, 坚硬的就会显现出来, 由于切割结构面, 使得自身重力发生蠕变, 从而发生崩塌和落石的现象;另外, 滑坡往往是其它地质灾害发生的附加灾害, 例如由于地震的发生, 使得边坡受到强大的压力而变形, 导致滑坡的发生, 所以造成滑坡的自然原因大致有三种, 我们要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加以提防和注意, 以做好滑坡的预警工作, 尽量减少其造成的危害。

1.2 造成滑坡的人为原因分析:

人们在开采过程中, 对坡脚不合理的开挖, 改变了坡体的应力场, 造成呈现张开状的岩体裂缝, 随着坡的逐渐破坏, 使得原来的裂缝继续扩展, 此时被切割的岩体失去了稳定性, 造成崩塌滑坡, 所以造成滑坡的主要的人为因素就是坡脚的开采技术和方法问题。

滑坡的危险性主要根据其稳定性决定的, 因为它的主要产生的原因就是开采过程中的坡体和坡脚的形状和位置的不合理导致的, 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做好随时的预防和判断, 并以最不利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作为判别依据, 在滑坡失稳后造成的损失大小来确定危险性。滑坡同以上的两种灾害的后果一样, 造成的是直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第四, 水土流失。除了以上常见的三种地质灾害外, 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 水土流失也是一种极易发生的地质灾害, 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其同滑坡灾害一样,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首先, 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地貌、植被、土壤和地形的变化, 也就是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 通过施工的过程造成的对各种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的水土资源的流失, 或者在滑坡灾害中, 土质对坡体的重力侵蚀较大, 连带的将植被和表层的土地资源滑落, 从而造成了水土流失;究其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们不合理利用矿上资源, 滥垦滥伐等不合理的行为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因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植被和生态的破坏, 不仅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 在其他的生产活动和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也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灾害。另外, 实践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利侵蚀, 对于一些涉及到水利的工程项目中要注意对于水利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一旦水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就会在矿山的施工造成的地质情况复杂的情况下, 造成水土流失的隐患。尤其是在对矿山进行开采的过程中, 产生废弃物、土、渣等松散堆积物, 这种物质的缝隙较大, 如遇到暴雨天气, 同时由于水流冲击具有非常高的强度, 则会使这些堆积物随意的流动, 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在许多矿区开采的作业中, 忽视环境问题, 破坏植被或者对地质造成直接性的破坏, 都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的危害最直接的影响是水土面积的大量流失, 对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 改变原有的地形和地貌, 从而破坏矿山土石结构的平衡性, 虽然不会直接的构成对于人身和财产的威胁, 但是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间接的作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所以预防和治理矿山的开采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的。

2 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和方法

既然明确了常见的几种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的地质灾害以及其发生的原因, 我们就要本着对工程负责和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 有针对性的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勘查, 以做到及早预防和及时的治理, 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通过这种几种方法:

首先, 针对采空塌陷区, 可以采取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3S技术来实现的:即它通过GPS精确的定位灾害发生地, 对地质灾害的地区分布、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掌握, 这是预防和监测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然后通过RS技术对矿区的多时遥感图像进行叠加分析, 即对地貌的破坏程度、塌陷区形态、废弃物类型、面积、分布状况、环境污染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不同时期的获取资料, 就可以实现对于操作中的技术和位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可以避免对于一些事故隐患部位做出不当的开采行为和技术使用;最后, 通过GIS技术根据矿山的空间分析灾害信息数据。通过这三步的技术勘察就可以实现对于采空区塌陷的有效监测和预防, 以减少因不当操作造成的采空区塌陷, 大大的提高了开采的作业的安全性, 不仅有利于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也有利于实现对于矿区环境和周边地区的环境的保护, 最重要的还是保障了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 对于滑坡、采空区, 可以采取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常用的物理勘查方法主要分为四种, 每一种的适用范围有所区别:

其一, 高密度电阻率法。它是根据岩体的导电性差异来进行物探, 一次性可以采集多装置数据, 主要研究深度方向的电性变化和水平方向的电性变化。对有效异常的比值数据进行参数换算, 有利于推测前者的灾害埋深和范围, 它主要应用于深度较浅的采空区、岩石分化层等勘查;

其二, 视电阻率法。主要是对采空区的填充空气的电阻率与硫化物矿体的电阻率的进行鉴别, 应用于圈定采空区, 这样就可以避免对一些不含矿物的地质层的过度开采, 不仅大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 避免了无效作业, 也有利于尽可能小的改变原有的地质情况, 达到保护地质结构, 防止采空区塌陷的目的;

其三, 瞬变电磁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发送一次脉冲电磁场的间歇期间, 利用线图或电极对地下半空间二次涡流场的变化进行观测, 而且这种方法的信噪比高、分辨率强、探测的深度、速度较大、较快, 容易发现采空区的异静, 可以通过简单的仪器操作较为精准的检测周围的地质情况;

其四, 浅层地震法。它是通过人工手段研究地层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对地质小构造和地层岩性进行物探, 它能直观地层界面的起伏变化, 主要应用于滑坡、采空区的勘查, 通过人工模拟的地震波可以检测周围的地质情况所能承受的地震的力的大小, 从而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的有效掌握。

以上四种方法均是物理方法在矿山的地质灾害勘察方面的有效运用, 实践证明其可以有效的认识地质情况, 实现对采空区塌陷和滑坡的预防, 减少这两种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三, 针对泥石流、水土流失, 可以采取地球化学勘查法。所谓化学勘察法就是主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勘查环境的污染情况,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环境勘查, 为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信息, 化学勘察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都是基于通过相关的化学实验来达到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的一个评估, 从而测定该地区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几率, 尤其是对于水土流失的勘察, 使用化学勘察法可以检测出当地的地质和水文的状况是否稳定, 从而做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预防水土流失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矿区在开采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各种地质灾害, 而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也主要分为四种:即采空区塌陷、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无论哪种地质灾害一旦发生都对矿区周边环境、人员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提高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水平, 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合理的防范和有针对性的治理, 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本文中笔者对每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治理方式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并提供了一定的勘察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够帮助我国的矿山开采在地质灾害的预防方面做出贡献, 最大限度的预防和避免各种地质灾害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实现安全开采和洁净开采。

参考文献

[1]李艺, 李明顺, 庞春勇.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勘查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7, 34, (5) :68-70.

篇4:防地质灾害班会

关键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信息系统;重要性研究

0.引言

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是指群众性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统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相对于重点地质灾害专门性防治而言的,专门性防治是指由政府或者企业部门专门投入经费,委托专业部门、采用专业技术进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灾害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这样的一个平台进行信息的整理与传递,也方便了相关的地质灾害部门进行资料信息的整理,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出去在网上进行一些信息的传递、查询与浏览,更加的方便了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1.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地势条件也就极为的复杂,多山川河流的地方加上最近全球气候变暖等等原因地质灾害发生的愈发频繁。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可以说是经过了多年的摸索与思考已经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在现如今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可以做到及时的获得地质灾害的发生信息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援部署工作,在灾害发生的时候领导亲自前去现场进行指导,稳定现场的基本秩序。相关的部门也逐步出台了很多的灾害防患的条例,在日常的防治工作上尽可能的做到最为全面的部署。现如今的防治工作重点放在了防上,所以一直在加强防治的宣称力度,在技术上也在不断的提升。

2.系统建设

2.1监控点的选择

一般在监控点的选择上都会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所以其地点会选择在危险性大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方,还有就是一些对于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的一些地区。还有就是一些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的地方,比如一些较大的工程建设,还有就是公路、铁路、航道等一些地方的建设。上述的这些地区都是监控的最为重要的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灾害发生的重灾区[1]。

2.2监控点的建设

在监控范围的划分上不仅仅是对于会出现的灾害的异动与一些变形的迹象进行监控,还要对于一些灾害发生之后可能会威胁到的地区与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入监控范围之中。在监控过程中对于一些不能进行检测或者是不易进行监测的地区进行设置一些简易的监测点,将这些监测点结成一个监控网对于该地区的地面变形状况进行监测。在设置具体的监测点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操作,比如说在进行定桩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的一些植被的保护,结合当地的地貌进行建设。还有在一些地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可以进行定时的巡查,在汛期的时候还有进行24小时的轮班制的监控,做到最为及时的灾害信息反馈。

3.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1系统的特点

3.1.1安全的数据更新机制

为了确保系统信息的及时性与规范化,在这个系统之中安装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数据库,为了确保这个数据库可以提供最快最新的地理信息,所以在这个地理数据库中还安装了一个数据的自动更新机制,使得整个系统更加的高效与安全。

3.1.2高效的管理辅助系统

在数据库的管理上要充分的体现出数据库自身的辅助性,数据库本身就可以对于新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且还可以提出相对的策略与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充分的发挥了地理信息库的作用提高了整体的决策功能,也提高了整体的决策效率。

3.1.3便捷的信息发布方式

借助于Internet GIS 技术,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通过Internet 发布,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3.2功能简介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信息系统,可以全方位的满足于各个社会层次对于地质灾害查询的需求,它也是全面的反映了地区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整体建设情况。其基本的功能有几种第一种就是因为系统本身采用的就是对于地质数据的矢量分析方法,可以将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与管理,将数据与图形进行综合性的管理。第二种就是系统还实现了群防群测信息的一种分析功能,在对于得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且还可以得出一些解决的方式策略,大大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第三种是系统自身实现了对于群防群测点的信息图的联合查询,在各个地方的图书馆都可以对于灾害防治的信息属性进行查询,在浏览的同时还可以对于该地点进行定位,查看地图上的准确位置所在。第四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的及时的查询、浏览与更新。

4.系统的管理与使用

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络的信息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要进行信息的管理其管理员的权限就要看所在的位置与地区了,其基本的原则与现实生活的行政级别的划分差不多。也就是说管理的权限从市、乡、村这样的一个地区级别上进行划分,地区越大其权限就越大,权限越大就可以对于系统的一些设置进行细小的变动与更新。

5.结束语

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信息系统的出现为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这种全面的面向社会的灾害信息查询系统,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之处推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平,苏程,俞伟斌,章孝灿. 面向服务的县级地质灾害管理系统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01:54-64.

[2]张威. 浅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J]. 科技展望,2015,12:2.

篇5:防地质灾害教育材料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大自然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是灾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气象灾害,我们来一起学习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1.常见的自然灾害

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能对这些自然灾害分类吗?

2.地震

了解地震构造,知道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概念

(2)震级:表明地震的级别

微震:<3级

有感地震:3~5级

破坏性地震:>5级

(3)地震的危害和影响:介绍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4)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火山喷发

(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火山的构造。

(2)火山分类: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火山的危害:庞贝古城的湮没、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

4.滑坡和泥石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2)危害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滑坡和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

(3)教师归纳小结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

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5.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川、滇、黔边地区

(2)成灾上的关联性

如陕西华县大地震伤亡83万人,原因在于疫病蔓延,“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1998年长江大水由于降水集中且很大,也与长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这也是该地区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原因。

6.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建立灾情预测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篇6: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预案

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预案

根据县教育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为切实提高全体师生防汛、防地质灾害救灾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安全与稳定,特制订本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落实安全发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消除隐患、夯实基础,增强师生防汛、防地质灾害安全防范能力,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学校安全和稳定。

二、工作目标

1、确保不出任何安全事故。

2、确保各种安全隐患整改到位。

3、进一步强化师生防汛、防地质灾害的安全管理工作。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深化宣传教育。通过上安全课、国旗下讲话、班会、墙报、校讯通等多种形式,宣传防汛、防地质灾害基本常识,使防汛、防地质灾害常识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师生防汛、防地质灾害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1、上好一节以防汛、防地质灾害为主题的安全知识课。

2、刊出一期以防汛、防地质灾害为主题的黑板报。

3、进行一次应急演练。

(二)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业军

副组长:郭素琴

成员:张洁、熊丽娟、范秦川、刘官兴、李志刚、鞠玉梅、各班主任、科任教师。

领导小组下辖办公室(校长室),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的指导、联络、协调等日常工作,各部室做好各自职能范围内的安全工作。

(三)强化排查整治。学校于5月5日进行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将安全隐患记录在案, 对校园周边、院内设施、围墙等重点部位建立安全台帐。一旦发现隐患,立即予以整改,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学校自身有

能力整改的,立即予以整治到位;学校自身无力整改的,及时上报县教育局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予以整治。全力消除各类隐患,确保整改落实到位,杜绝事故发生。

(四)落实职责任务。

校长为学校防汛、防地质灾害第一责任人,负直接领导责任,直接领导学校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检查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副校长为分管部门防汛、防地质灾害主管责任人,管理好有关部室及分管范围内工作,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对所负责的工作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领导本组人员亲自排查及时处理;各部室责任人为所管部门防汛、防地质灾害主要负责人,采取各种措施管理好本部门工作,如因工作不扎实、措施不得力而造成事故的,直接追究部室人的责任;各年级班主任为本年级的负责人,负责本年级的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做好上传下达、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开展防汛、防地质灾害教育工作,如因工作失误,造成事故,直接追究年级班主任的责任;班主任教师为本班学生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利用班、队活动等积极进行安全教育,认真组织好各项活动,如因班级组织和管理不妥等导致事故发生的将追究班主任的责任;科任教师为所教本节课的主管责任人,课堂教学始终要有教师,绝不脱岗,发现本节课有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报告或向有关领导汇报,本节课发生问题由上课教师负责。

学校实行全体班子成员及教职工“一岗双责”的防汛、防地质灾害责任制。校长对学校的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负总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良好格局。

(五)严格督查问责。严格实行问责制。在防汛、防地质灾害的前期准备和应对情况督查中,对人员不到位、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细致、整治不到位的部室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造成师生伤害事故或学校重大财产损失的,实行责任倒查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值班值守,确保信息畅通。自5月5日学校执行24小时领导轮流带值班制度。在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时,学生上下学期间实行教师、家长联动接送,确保学生安全交接。全体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来,随时掌握情况。分管安全副校长为专门的信息报送员,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在采取有效措施处置的同时,第一时间向县教育局安保科报告。

(二)组建应急队伍。学校组建一支由郭素琴副校长为队长,张洁教务主任为副队长,范秦川、熊丽娟、张少锋、刘官兴、李志刚为组员的应急小分队,确保人员到岗到位。

(三)完善应急预案。学校在加强监测的同时,及时主动镇政府保持联系,随时掌握灾情动态,做到早预防、早准备,一旦发生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力量抢救受灾害威胁的学生,确保师生安全。

硖口驿镇中心小学

篇7:防地质灾害工作应急预案

预案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根据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了切实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学校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高度重视,明确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性

1、防地质灾害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关系到一方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学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为此,每一位教职员工,学校应高度重视防汛抗灾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时刻刻装着防地质灾害工作,做到时时不忘安全,事事重视安全,具有强烈的防地质灾害意识,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落实安全责任,长抓不懈,一抓到底。树立起防地质灾害责任重于泰山的防地质灾害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2、当学校或学生上学、放学沿途因暴雨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高磅或河磅坍塌等险情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按上级要求,落实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杜绝安全隐患,加强日常监督力度,做好安全疏散演习,确保安全。

三、工作目标

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学校学生与教师的管理,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紧急逃生技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四、成立防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一)流口中心小学防地质灾害应急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 长:拉巴次仁(校 长)

副组长:昌宇荣(副校长)多吉平措(德育室主任)成 员:向秋卓玛、次仁曲姆、其美拉姆、德吉永宗、珠加 职 责:

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负责实施、协调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应急工作;负责领导小组的信息、联络、接待等日常工作。协同上级有关部门维护灾区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负责救灾物资和师生、财产和学校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二)各班主任、科任老师,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处置工作需要,认真配合上级做好大、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1、班主任、科任老师:负责及时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安定学生情绪,协助调运救灾物资、设置避险场所,组织转移、安置和救济受灾学生;核定和报告灾情,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学生救助和安置情况。

2、值日老师: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政府等部门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做好进出灾区道路和灾区内交通疏导工作。

五、应急防范。

1、进一步落实防灾减灾目标责任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范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细致到每位教师职工都知道在安全疏散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充分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

2、要按学校防灾领导小组的要求对校区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并做好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防范措施,特别要组织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师生员工安全转移。

3、认真调查学生上学、放学必经的路线和学校周边的山体,结合实际制订好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要按应急预案组织师生进行一次在紧急情况下的演练,在演习中进一步完善防灾方案,使方案达到科学、快速、安全的要求。

4、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险情时,必须以生命第一,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向安全地点疏散,事后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5、学生沿途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逢恶劣天气必须执行教师护送制或家长接送制。

六、应急响应

1、全体教师要严格落实值班值宿责任制,建立学校汛情报告制度。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一旦发现情况要及时上报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2、一旦学校出现地质灾害事故,立即启动以下各职能小组,全力投入事故处理工作:

(1)应急指挥小组:

由校长室成员组成: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其职能主要有:

①尽速到达现场,了解并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决定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②尽早向县教育局和县政府汇报情况; ③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他职能小组投入工作;

④密切配合医疗,公安等机构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认真执行教育局和县党委政府的有关指示。

⑤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查找原因和责任。(2)医疗救援小组

组 长:次仁曲姆 成 员:向秋卓玛

德吉永宗 主要职责有:

①立即组织护送受伤人员去医院救治; ②配合医院的救治工作,追踪了解伤情或病情动态,随时与校长保持联系;

③接待赶到医院的家长,并说明基本情况,做好安抚工作,防止出现情绪过激情况。

3、人员转移

在发现险情时应坚持先救人,后抢物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特别是学生)的安全转移工作,要按照计划做到有秩序、有组织地转移到牢固的楼房或附近居民家中,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

4、物资转移

学校物资要根据可能出现的灾情,制订应急措施,按照转移、垫高或转放楼上等方法制定预案,其中易爆、易燃、危险化学品等要按数登记造册,严格管理,贵重物品转移楼上明确专人负责。

5、后期处置

学校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负责做好灾后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县教育局,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后现场处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重建等工作。

七、应急保障

(一)指挥部的领导及成员单位的领导手机应保持开机,保证通讯畅通。

(二)按有关规定配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质及器材。(三)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

(四)要加强师生员工的汛情安全常识教育,懂得水灾逃生和自救的措施和技能,学校要按本校汛期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师生进行演练。

(五)要加强对校园及周边排查:①校舍使用情况;②学生食堂卫生、食品采购、卫生消毒设备配备情况;③学校楼梯、走廊、护栏、围墙、门窗、厕所安全情况;④人员聚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⑤电器、设备、线路检修管理情况,要进行详细认真地排查,发现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

篇8: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1.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空间遥感、地位技术以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当前,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1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数字地质图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传统地质勘测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录入软件系统,借助软件制图成为数字化的地质图,便于相关地质调查人员的信息查阅和使用。在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提升了地质图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但这种模式在是对传统地质制图方法的改进,属于工具应用方法层次的改变。其使用的软件仅仅调用了图形编辑功能,没有全面发挥出当前信息化软件的整体技术优势,对于地质调查工作整体性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就整体趋势而言,这种模式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形成更具规模的空间数据库,在充分引入融合数字地形模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1.2基于RS、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综合了RS、GIS勘测获得的相应区域的地质水文、及其他相关空间地理信息,以此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录入软件系统,借助图形处理技术,形成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在改模式的应过程中,在上述数据库内信息的支持下,GIS系统能够对调查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智能化分析,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专业人员通过预测结果的运用形成相应的地质灾害图或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的水平,在数据规模和分析预测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当前核心技术形式。

1.3 智能化的GIS、RS、GPS整合的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以GIS,RS和GPS三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实现标准化统一性的空间数据和信息处理与使用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该模式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更新,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实效性,智能化GIS系统的功能支持,在分析结果准确性方面达到了专家级识别处理水平。这种模式是当前科研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和实验的重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术模式的覆盖性必将全面提升。

2.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2.1调查的类型与精度的确定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工作中,相应调查类型的选择与精度的确定是基础性环节。地质环境调查相应数据和灾害预测结果的应用是以所在区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其目的在于降低地质灾害对于区域建筑物、功能性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调查人员可对区域建筑密集程度、功能性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人口规模等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地质调查对象等级进行划分,从而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相应精度标准,具体的精度标准包括: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详细比例尺等。在确定调查模式和精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指导规范展开调查工作。

2.2地质灾害风险分级

地质灾害风险分级工作是在调查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所在区域可能形成的系列性影响所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为生态环境损害和构筑物与经济损害的整体水平,执行标准为危害发生可能性与破坏损失两方面参数。在具体判定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衡量准则为相应灾害的发生几率和与受影响目标的空间距离,而破坏损失则可通过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经济价值和承灾脆弱性判别。对于地质灾害分级,当前行业主要执行依据为:按照《澳大利亚地质力学联合会规定》( AGS, 2007a)进行6个层级灾害划分,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进行4个层级灾害划分,最终结果根据两者进行综合性判定。

2.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选择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完成类型精度设置与灾害分级后,可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调查项目二确定,除去传统的灾害成因、灾害规模以及发生变化趋势外,应包括一下部分数据内容:①达到一定体积规模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年频率;②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滑距和滑速;③承灾体及经济价值;④承灾体时空概率和⑤承灾体易损性。上述信息内容共同构成了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的整体目标,以此为基础结合调查精度与类型确定调查方法。当前,较为通行的调查方法分类如下:低精度的调查适用于中小比例尺(<12.5万),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性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中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大比例尺(1:2.5万-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经验办法、走访知情者、简单模型、统计技术等;高精度的调查适用于详细比例尺(> 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详细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承災体资产评估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需要的促进之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要点内容之一。多种新型地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地区对于地质灾害的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对于经济生产和人员安全的损害,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像源,曾青石,陈辉.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5:98-101.

[2]陈亮,曹恺.信息量模型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70-172.

[3]钮亮.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娄烦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2.

上一篇:唯美句子爱情短句下一篇:我的课论文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