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2024-06-19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精选14篇)

篇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设计背景

有一天中午,我带幼儿一起午睡,在脱衣服时有小朋友的叫声“啊,好疼”,问其原因,是因为在脱毛衣时,由于起了静电,所以感到疼痛,还有在玩滑滑梯时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与问题,我创设了这节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孩子们了解这一现象,特设计了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摩擦起电的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活动知道物体摩擦后会起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2、加深对摩擦起电现象的理解。

活动准备

每组放两个小筐一个筐内有塑料尺、塑料笔、铅笔、竹筷、铁棒、绸布、碎纸屑、线手套;一个框里各种的纸屑,如:小硬纸板块、碎皱纹纸屑,自作的小蝴蝶。每个幼儿一个自制的小章鱼

活动过程

一、擦一擦、吸一吸

1、今天,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向幼儿介绍小筐里的各种材料及物品)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2、根据幼儿在操作中的发现,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做才能让小纸棒把小纸屑吸起来(幼儿有目的的操作、探索)

3、提问小朋友说说哪些小棒可以把碎纸屑吸起来,你是怎样做的?(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请做到的小朋友上台来掩饰一下,并讲讲自己的想法,再让大家试一试可以么?)

4、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后可以吸起碎纸屑?(幼儿思考、讨论)

总结:告诉幼儿: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5、请小朋友再试一试,塑料笔和尺还可以和哪些东西摩擦产生静电,吸起纸屑

让幼儿探索发现:用丝绸、手帕、、衣服、头发来摩擦塑料尺和笔都会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并知道小硬纸板吸不起来的原因。

二、做一做:彩蝶飞舞

1、教师将自制的小彩蝶发给幼儿,请幼儿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它飞起来呢?(幼儿操作、探索)

2、幼儿上台演示自己操作的方法,大家看看哪种方法会让蝴蝶飞舞的更好

小结:当塑料笔或尺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小彩蝶会飞起来了。

三、魔术表演:小章鱼

老师为小朋友请出“小章鱼”,然后为小朋友变魔术,猜一猜,为什么小章鱼会贴到身上呢?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

小结:当小章鱼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小章鱼就贴到身上一起跳舞了。

四、活动延伸:请幼儿带着自己的小章鱼到科学角或校园里去,看看我们的章鱼还能吸到哪里去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本次上课的优点: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活动,整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

2、每做一个活动都会有小结,孩子掌握的比较好的,课下后幼儿还能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让我很开心!同时家长的反应也比较好!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多上这样的实验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这篇文章共4609字。

篇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目标:

1有观察探究静电的兴趣

2在静电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静电现象。

3.了解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产生的静电现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木筷、塑料笔、塑料袋、铁勺、蜡烛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塑料袋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变前师: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拿出塑料袋),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变后师:“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塑料袋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能够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师: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触到的,大家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后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呢?

2.幼儿自己猜想,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四)尝试操作

师: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猜想对不对。

1.幼儿动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笔、铁勺、蜡烛分别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线、碎纸屑,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 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 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ppt: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纸屑、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篇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一、阐述活动设计意图

打击乐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常规内容之一, 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增强节奏感, 而且能提高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的敏感性。

在大班音乐活动《神奇音乐谷》中, 我选取了奥尔夫音乐《小松鼠进行曲》和《碰钟小小》为本次活动的主体音乐 , 这两首音乐曲式轻快活泼, 曲调朗朗上口, 节奏容易掌握, 适合大班幼儿在认识相关乐器的同时, 学习打击和演奏。

本次活动 , 我预设了 “巩固”—“认识 ”—“提升”三个 阶段。首先, 我借助洪恩奥尔夫音乐的现成课件《马戏团》, 调动幼儿已有的关于乐器的知识经验;其次, 孩子们通过玩实物鼓和ipad上的虚拟鼓 , 多元化感 知了解鼓 的外形 , 知道鼓能发 出不同的 声音 ;再次 , 巧妙运用 游戏课件 “打地鼠”, 既帮助孩子们巩固打鼓的演奏方 式, 又巧妙地引导幼儿进行有节奏地演奏;最后 , 我运用多 个ipad, 让幼儿以 小组形式 , 播放和练习 洪恩奥尔 夫音乐课 件《碰钟小 小》, 便于小组 个性化学习。

在整个活动中, 信息化技术有效服务于幼儿的探究和学习, 改变了传统音乐活动的“教与学”的方式。信息化技术的巧妙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形象化, 将复杂的乐理经验生动化, 将平淡的教与学的过程立体化, 融视听、探究、练习于一体, 拓宽幼儿学习音乐的路径, 有效提升幼儿学习音乐和乐器的兴趣。同时, 增强幼儿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公平性, 促进师幼之间、幼儿与学具之间的高效互动。

二、制定教学活动目标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骨架, 是引领幼儿了解音乐、听懂音乐的基本要素, 是幼儿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因此, 节奏乐教学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幼儿掌握初步的乐器演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节奏感, 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敏感性等。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幼儿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我制定了三个目标。

1.玩 一玩 ipad里的鼓和实物的鼓 , 了解鼓的外形与声音 , 初步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

2.利 用 ipad里 的课件 “ 碰钟小小 ”, 自主探索演奏方案 , 懂得协商、合作的重要性。

3.借助 “ 打地鼠 ” 与 “ 趣味合奏 ” 游戏课件 , 进一步感受演奏与合奏的乐趣。

三、分析教学活动过程

我将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模拟开火车情境, 产生学习兴趣。

活动分析: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小熊泰迪与幼儿的对话;小火车的前进画面使得情境更加生动逼真, 幼儿身临其境地模拟情境, 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观察马戏团乐器, 分享已有经验。

活动分析:这部分运用了洪恩奥尔夫现成音乐课件《马戏团》, 课件将幼儿已经熟悉的乐器有机汇聚在一起, 减少教师课前准备“多种实物”乐器的工作量, 轻轻点击ipad, 就能听到自己认识的乐器的声音, 这种新鲜有趣的演奏方式会再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开展互动性游戏, 认识体验乐器。

这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部分, 共分两个环节开展。

环节一:和“鼓”玩一玩

活动分析:

(1) 借助实物鼓和课件 , 观察交流鼓的外形。因为材质 、大小的不同, 鼓的声音也不同, 搜集各种鼓让孩子实际感受鼓声, 不易操作, ipad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难题, 幼儿点击同在一个页面上的四个鼓, 很容易就发现它们的声音不同。为了帮助幼儿了解鼓的结构, 特地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了鼓的分解图, 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鼓的组成, 清楚地看到小鼓空空的“肚子”,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 解决了我们在课堂中遇到的很多棘手的难题, 拓宽了音乐教学空间。

(2) 结合多媒体游戏 , 集体进行鼓的演奏。几乎每位孩子都玩过“打地鼠”的游戏, 结合幼儿的经验, 我设计了音乐节奏游戏“打地鼠”, 让幼儿在趣味性游戏活动中, 直接感知音乐节奏,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复杂的乐理生动化, 开阔了幼儿的音乐思路。

环节二:和“碰铃”玩一玩

活动分析: 传统音乐教学活动由于受到乐器和设备的限制, 一般以集体学习为主。本次活动中, 我尝试让ipad走进课堂, 走近幼儿, 为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新技术、新活力。探索活动中, 幼儿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ipad中现有课件《碰钟小小》进行个性化学习, 增强幼儿与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实物乐器的积极互动, 提升主体地位。

第四部分:进行趣味性合奏, 感受演奏乐趣。

活动分析: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方式, 游戏情境下的教育活动能使游戏水平和学习效果向更高层次发展, 更能增强教与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我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 由老师或幼儿担任指挥进行演奏的模式, 而是让孩子置身在多媒体游戏情境之中, 在演奏与合奏中, 愉悦心情、体味快乐。同时, 达到解放老师, 让老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孩子学习情况, 并给予及时引领和指导, 有效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篇4:大班科学:神奇的食物链

随着生活富裕,人们的餐桌丰盛了起来,人类猎奇的心理让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然而这样的行为却给生态平衡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如果继续愚昧下去,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代也许只能从图书上看到狼、虎、豹这些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刻不容缓,保护意识需从娃娃培养。由于大班幼儿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有了透过想象思考简单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这次大班科学活动,旨在萌发孩子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懂得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都是不可缺少的,产生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活动重点:

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能摆出简单的食物链。

活动难点:

感知动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食物链故事课件。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用的动物卡片:

虫子——青蛙——蛇——老鹰(1号)

玉米——老鼠——猫头鹰(2号)

3.幼儿上课的椅子排成两条横弧线状,座位前的空地上,贴出两条红色的竖弧线,对面贴出和它相对的两条绿色竖弧线。

活动过程:

一、观看故事,感知理解食物链

(一)看故事展开相关讨论

1.师:在神奇的动物王国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故事课件。故事内容为:羊妈妈带着小羊在草地上快乐地吃草,狼偷袭羊群,吃了几只小羊。羊妈妈哭着向老虎大王告状,老虎一怒之下就把狼给吃了。)

2.提问: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在故事里,谁被谁吃?幼儿回答后,课件上显示一条食物链:草——羊——狼——虎。

(二)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1.师:像这样草被羊吃、羊被狼吃、狼被虎吃的关系,科学家把它叫做食物链。

2.师:谁能把这条食物链读给我们听听?(个别幼儿练习读出食物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通过辩论,探索“缺一不可”

(一)分辩论组

1.师:在这条食物链里你最讨厌谁?为什么呢?

2.师:你们要不要把狼消灭掉?要把狼消灭掉的小朋友请举手,请你们坐到这边的红线上来。不要把狼全消灭掉的小朋友请坐到这边的绿线上来。

(二)引导辩论

1.师:到底要不要把狼全消灭掉呢?你们先相互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理由。谁先来说说?……他讲得很有道理,你们是怎么想的?……(组织两边幼儿有序地进行辩论)

2.师:你们都有自己的道理,赞成消灭大灰狼的人数比较多,那我们就少数服从多数,先把大灰狼消灭掉。

3.来,我们一起用小手做把枪瞄准大灰狼(食物链上的大灰狼图),一、二、三,嘭。(课件里食物链上的大灰狼消失不见,幼儿欢呼着回到辩论前的座位上。)

(三)设想后果

1.师:大灰狼被消灭的消息越传越远,羊妈妈可高兴了,她想:这下,我可以尽情地生宝宝了。看(课件)羊妈妈果然生了很多羊宝宝,羊宝宝再生宝宝,羊越来越多会怎么样?(幼儿讨论)

2.师:羊越来越多,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看一看(看课件)。为什么没有了大灰狼,羊还会死呢?(幼儿答)

3.师:许许多多的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4.师:现在,你们觉得能不能把大灰狼都消灭掉?那我们还是把它请回来吧!我们一起来喊它:大灰狼快回来!(课件里食物链上又出现狼的图片)

(四)得出结论

师:在这条食物链上大灰狼不能少,那老虎能少吗?羊能少吗?草能少吗?对呀,食物链上谁都不能少。

师:世界上的动物、植物都是像这样相互联系的,它们你吃他、我吃你才可以生活下来,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小朋友们懂得这个道理以后,要爱护植物和动物,要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三、动手操作,巩固食物链知识

(一)回忆其他动物吃什么食物

师:羊、狼和老虎都有自己的食物,在动物王国里还有很多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吃什么食物?(幼儿自由思考后讲述)

(二)根据给出的动植物摆食物链。(分两次摆出1号和2号食物链)

1.师:动物们都有自己的食物,这儿有一些动物,你知道它们谁吃谁吗?(课件出示1号操作卡的图片,幼儿回答)

2.师:你能像上面这样,按谁被谁吃的顺序,把它们也摆成一条食物链吗?(幼儿拿1号卡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3.师:你们摆得对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正确答案)你们是这样摆的吗?那你指着自己摆好的小卡片说一说这条食物链。

4.师:这儿还有一些动物(2号卡),你知道它们谁被谁吃吗?你能摆出它们的食物链吗?我们比赛,看谁摆得又快又好。预备…开始…(教师巡视)好,时间到,停!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看正确答案。(检查纠错后,收操作篮)

四、拓展思维,感知食物网概念

1.引导幼儿观察:在这条食物链上蛇吃什么?(青蛙)在这三条食物链里,蛇还吃什么?对了,蛇除了吃青蛙还吃老鼠。(课件上显示斜线连接)

2.师:在这三条食物链里,还有谁像蛇一样,吃其他的东西?(幼儿回答后,课件显示正确答案。)

3.拓展:在神奇的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很多食物链,很多食物链连在一起,又变成了一张食物网了。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你感兴趣的动物的食物链,画一画它们的食物网。

教学反思:

一个成功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传递给孩子的知识不一定是最全面的,提供的操作不一定是最科学的,但它一定是让孩子感兴趣、活动结束后还有探索欲望的。本活动最成功之处是有效激发了孩子对科学知识探索的欲望,这样的结果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故事导入有趣,二是辩论有自由,二是动手操作有挑战。在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也得到了满足。

这个活动的不足之处是孩子的原有经验不够丰富,可以在课前就“动物吃什么”开展一些活动。有了丰富的经验之后,孩子的理解会更深刻。

篇5: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目标】

1、充分感知,观察不同材料摩擦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通过合作探索,记录下不同材料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记录表,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铅笔,排笔,水彩笔,吸管,玻璃瓶,幼儿事先分为4组(红、黄、蓝、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变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师变魔术,让塑料小勺吸起纸屑。

师:想让它发挥魔力,还得请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儿用小勺自由探索,将小纸屑吸起来。

1、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2、请幼儿尝试操作。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

4、教师小结。

师:其实我们这个神奇的魔术是因为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起来。摩擦的力量大,静电产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纸屑就越多。

三、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

1、教师出示记录表。

2、教师交代注意事项。

师:小魔术师们,我们研究魔术的时候,桌上的材料不要争抢,自己先拿一种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盘子里,再换另外一种材料。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师幼交流实验结果。

5、教师再次实验。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四、提问: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遇到的静电现象。

2、教师小结: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们梳头的时候,梳子和头发也会互相吸引产生静电现象。脱衣服时,我们身上的毛衣和衬衣和头发都会产生静电现象。

五、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小魔术师们都学会了我的魔术,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给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篇6: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桥的类型、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桥》

活动准备:

1、常见桥梁图片两幅。

2、从网上下载的各种不同桥梁图片资料若干,电脑一台。

3、积木(每组两篮),作业纸每人一张。每人从家带来的小纸盒两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梁的课题,了解几种常见桥梁的类型。(斜拉桥、拱桥、立交桥)

2、用电脑演示各种桥梁的图片,请幼儿说出这种桥梁的类型。也可让幼儿自己操作鼠标调出各种桥梁的图片,并说出其类型,从中认识“梁桥”和“升降桥”。可让幼儿根据图片提出问题,由幼儿和老师来共同想办法解决。

3、请幼儿分组用纸盒和作业纸(随意折成各种形状)搭成纸桥,用积木来测桥梁的载重。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4、组织各组幼儿开展自制纸桥的承重试验,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新方法的欲望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课评:

1、活动较成功。能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活动。

2、教学资料准备丰富、充分,能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3、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4、注意验证幼儿的实验结果,及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5、幼儿个别指导不足,指导应更加细致。、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主题“桥”来源于身边的事物。我以谜语开始,吸引幼儿兴趣,从谜语中对桥有了初步的形态和功能认识。在活动中主要让孩子了解了桥的演变,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幼儿探究“桥”,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对桥的特征及功用等能自己描述出来,对桥的材料的描述让幼儿感受科学发展的进步。但是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在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桥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中,大都说的是家附近、甚至是小区里的桥,品种较为单一。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桥》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478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有趣的平衡》含反思》:大班教案《有趣的平衡》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平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有趣的平衡》含反思教案吧。

篇7: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意图:

设计此活动,旨在让幼儿动手操作、创造的同时,发现有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电能产生磁能。

2、了解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池电量和缠绕导线圈数有关。

3、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好奇心,产生探索欲望。

4、通过对比,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采用的科学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探索发现法。

活动准备:

幼儿材料:

双入电池盒、电池(电池属于公共材料,之后每节课都会用到留下或下次带两个新的)

铁钉、回形针2、鳄鱼夹2、漆包线

教师材料:

同上、两块磁铁

实验步骤:

1、将鳄鱼夹穿在电池盒导线上

2、将鳄鱼夹与导线相连

3、用砂纸将漆包线两端打磨好

4、将漆包线如图缠绕在钉子上

5、用鳄鱼夹夹住漆包线被打磨的地方

6、安装电池,用钉子吸引曲别针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1、儿歌:小小磁铁真神奇,喜欢就把你抱起。磁铁磁铁碰一起,请你分清南北极。

2、激发幼儿对磁铁的兴趣。

(磁铁到底喜欢什么?幼儿开放性思考并回答,能被磁铁吸起的物品磁铁都喜欢。

3、什么是磁铁的南北极。

(通过试验引导幼儿验证磁铁的南北极。用有标明两极的磁铁,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判断。用绳子绑住条形磁铁中端悬挂起来,静止时N极指向北方,S极指向南方。因为地理的南北极是地磁的北南极)。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1)引导幼儿怎样使铁钉产生磁力?

提问:小朋友有没有办法让铁钉产生磁力?认识各种材料,并进行说明。!来自快思老师教案.!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和自主探究使铁钉产生磁力。了解铁钉通电能产生磁力。

(2)巩固电池正负极知识,并进行安装。(我们把电池装入电池盒,正极和负极安装正确才能发电。)

(3)怎样使钉子通电,引导幼儿组装串联电路,(利用串联知识:串联电路。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用电器的电流都相等)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1)教师组装步骤:先将铜丝缠绕在铁钉上,然后将铜丝两端各穿入鳄鱼夹,两个鳄鱼夹分别与将装有电池的电池组两端连接,用通电的铁钉吸引回形针进行试验。

(2)将通电的铁钉试一试,观察铁钉是否具有磁力。

(3)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幼儿一起来感受电能产生磁的科学知识。

(4)幼儿自由探索,电磁铁的磁力与缠绕导线圈数有关。

3、总结:电能产生磁能。了解电磁铁的磁力与缠绕导线圈数有关。

(三)互动课堂

1、根据互动课堂问题进行提问:

小朋友们想一想,下面哪种情况可以抓到莱克。(幼儿观察画面,根据串联电路的知识找出正确答案。)

2、游戏: 小能手

幼儿制作的小磁钉可以吸起哪些物品?在教室自由寻找,自由试验。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电能产生磁能。了解电磁铁的磁力与缠绕导线圈数有关。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3、作品展评:哪个小朋友能吸上更多的曲别针?

(五)总结延伸

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池电量有关。(用4节和8节电池试试看。)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教学反思:

保护并发扬儿童好奇、好探索的天性,不仅给儿童一个富于童心、童真和童趣的童年生活,还要给他的一生留下美好回忆。

篇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教学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大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篇9: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目标】

1、能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序的操作,体验操作的乐趣。

2、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图书的重量的关系。

3、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书若干、打印纸、瓦楞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老师: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支笔托起,可是总是做不到(教师演示),你愿意帮我想个好方法吗?(愿意)好,请你们马上去试一试!

2、幼儿操作(请你们放下手中的纸和笔,回到位子上做好)

3、刚才你们替我想到办法了吗?(请2-3个孩子示范)

4、幼儿先试,教师问:你是怎么把笔托起来的?(折,卷)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师:沈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张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就可以把笔托起来呢?(折,卷之后)

a、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对么?

b、那你们知道么,纸的形状变化之后,它的力气也会发生变化?怎么变化呢?我们给他的力气取歌好听的名字,叫承受力。

(原来,我们通过折,卷,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纸的承受力,也就托起了这支笔)

二、探索纸的形状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正方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1、瞧!沈老师用你们刚才教我的方法,折出了三种形状的纸筒,你们认识他们么?这是什么形状?

(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逐个介绍。

2、看,我这里还有什么?(一本书)

3、我将这本书分别放在这三个纸筒上,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a)承受住了(可是我的书,又厚又重,它们又轻又薄,会承受得住么)

(b)承受不住

4、到底能不能承受住,让我先来试一试吧。

(a)我先试三角形纸筒,我用双手拿住书的两边,拿平了,轻轻的放在上面,然后把手慢慢的松开,看,三角形纸筒怎样了?(承受住了)

(b)我再来试正方形纸筒,我也像刚才那样,双手……,怎么样啊?

(c)最后一个圆形纸筒,你觉得它能承受得住吗?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替我试一试。(大家一起规范动作)

5、咦,原来这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都能承受住一本书的重量。

6、可是,这三个纸筒宝宝不高兴了,不服气!想一教高下,一定要比出谁的承受力最大!怎么办呢?(比赛)怎么比?

7、幼儿回答(将书一本一本的放上去,放得最多,并且没有倒下的纸筒宝宝就是大力士)

(a)怎么放?

(b)如果放到X本,它突然倒了,那它承受住了几本书呢?这个方法真好!

(c)(记录表)我还为你们准备一张记录表,表上的三个图形分别代表了三个纸筒,三、正、圆。

8、清楚了吗?好!那在比赛前,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觉得谁会是最后的获胜者?

9、请你拿出准备好的贴纸,到我的黑板前,找到你觉得会获胜的纸筒宝宝,将贴纸贴在它旁边的空格上。

10、根据投票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觉得XXX纸筒会获胜!那比赛结果到底会怎样呢?还是要你们动手去做一做。

11、听清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两个人操作,两个人记录。

三、统计表格,发现圆柱形纸筒托住的书本最多。(圆柱形纸筒是大力士)

1、幼儿操作,并进行记录。(好,放下手中的东西,拿好记录表,回到位子上!)

2、孩子们,刚才比赛的结果如何?

3、原来,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见过圆柱形的物体吗?(3-4的幼儿回答)

5、我带来了几张图片,你能找出途中的圆柱形吗?

四、不同材质的圆柱形纸筒与承受力的关系。

1、好!我这儿还有一个圆柱形纸筒,请你们观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a)看:颜色一样,高度一样,一样大小,厚度不一样。

(b)摸:厚度不一样。

2、请问这两个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我也请你按照表格的顺序去试一试。

3、刚才你们操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4、厚的纸筒,承受力大。

5、原来,纸的厚度不同,承受力也不一样,越厚的纸,承受力越大。

五、高矮不同的圆柱形纸筒比赛

1、咦!好像有个人想来挑战我们的获胜者。看!

2、他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3、一个高,一个矮,厚度呢?(摸一摸)你觉得会挑战成功么?

4、分开两组,分别派一个代表上来操作。

5、原来,矮的圆柱形纸筒比高的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要大。

六、延伸

胖的圆柱形纸筒和瘦的圆柱形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让我回到教室继续探索吧!

【教学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的出来幼儿对纸筒很感兴趣,玩的也很开心,成功扩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但在活动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开始指导不当,让小朋友们一起把纸筒套在手上跑,使部分幼儿觉得这样玩挺有意思的,整节活动就以跑为主,不想再尝试别的新玩法,导致结束时还没有停下脚步。

篇10: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感知淀粉遇到碘变蓝的现象。

2.能运用这个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难点: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

活动准备:

碘酒、村长头饰、馒头、胡萝卜、土豆、白菜、饼干、青瓜、梨头、香蕉、奶粉、一次性杯子和盘子

活动过程:

1、认识碘酒

师(慢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酒

提问:我们来看一下碘酒是什么颜色的?;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棕褐色)

师:碘酒有消毒功能,能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在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我,细菌看见我就跑,哈哈哈

最近,我发现,碘酒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看看这里有一个馒头,现在加入了碘酒,现在我们看看馒头怎样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2、幼儿操作

1)试一试

将碘酒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

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

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3、问题解决——运用

1)情景表演

师:灰太狼,为了挣些钱给红太郎和小灰灰买好吃的,动起了歪脑筋,开了一家奶粉超市

灰太狼“快来买呦,便宜浓稠的奶粉,原来,他在有的奶粉罐中放了许多淀粉,这样买可以比超市便宜,所以许多羊村的村民上当买回了家,上了当,结果宝宝营养不良

卫生局的警察叔叔知道后,来进行检查。警长遇到了难题: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来帮帮他想想好办法,用什么办法可以检测奶粉的真假呢

2)想一想

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

看颜色、尝一尝、用碘酒

3)动一动

请你们用碘酒的方法试一试,哪瓶是合格的哪瓶是不合格的4、结束游戏

师:找到了不合格的奶粉,灰太狼被警察叔叔带走了,神奇药水把它送进了监狱,羊村又恢复了平静。请小朋友回去做做看那些食物中还含有淀粉。做一份食物淀粉大调查。

教学反思: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碘酒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篇1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设计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能接触到许多东西都有遥控器,例如电视机、空调、汽车、电控门、玩具车等,小朋友们特别喜爱摆弄上面的按扭,都知道上面的按扭的用处,为了让幼儿对遥控器有一个概念上的提升,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习。

活动目标

1、探索遥控器上各个标记所表示的意思,了解各个功能键的作用。

2、在活动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别人的问题,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体验成功的喜悦。

3、体会使用遥控器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对科技知识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0只不同品牌的电视遥控器;调查表人手一分;记录纸;教师用大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在讲述调查表中了解遥控器的相关知识。

1、你们知道什么是遥控器吗?

2、前几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调查表,请你们说一说你的家中有哪些东西上有遥控器?

3、你还见过什么遥控器?

4、老师在电脑上收集了一些遥控器的样子,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遥控器你见过吗?(和幼儿一起看折叠式遥控器、触摸式、无线遥控器等)(通过让幼儿说说自己调查的内容、看老师收集的资料,加深幼儿对遥控器的认识,在遥控器种类这一层面上提升幼儿的经验。)

二、让幼儿探索遥控器上的秘密。

1、遥控器的品种真多,我和小朋友一起收集了几种电视机的遥控器,每一只遥控器都不太一样,那遥控器上到底有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用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找一找它的秘密。

2、分组两人合作,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寻找遥控器上的特点。

师:两人一组,找好一位同伴,选择一个遥控器,看看遥控器上有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你们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讲一讲有什么用,待会儿一起来告诉大家。!.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表格,在表格中将你们的发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第一格把遥控器的样子简单画一下,每一格记一个发现,请你们合作完成这个任务,明白吗?谁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现在提出来。

师:找好同伴去完成任务吧。

3、幼儿两人合作探索遥控器的特点。

指导:

(1)商量好谁记录及记录的方法。

(2)能说一说表示的意思。

4、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老师将幼儿的发现展示在大记录纸上。

(1)你和谁一起找的哪一种遥控器,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的什么标记?

(2)还有别的发现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3)你能看懂小朋友做的标记是什么意思吗?或者在找的时候你碰到什么困难吗?或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种遥控器的特点。

5、老师预设几个问题:

(1)—/——表示什么意思?

(2)遥控器上都有什么键?

(3)除了小朋友发现的功能外,遥控器还有什么功能?(游戏、计算器、日历、时钟等)

(在开放的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记记、比比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能对别人的问题作出回应,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遥控器的功能键这一层面上提升幼儿的知识。)

三、探索遥控器怎样工作。

1、遥控器上藏着的秘密真不少,你知道遥控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2、看老师收集在电脑中的资料:包括遥控器的构成(外壳、电路板、电池)

3、刚才的遥控器里都缺了一样东西,是什么?(电池)在你们的遥控器中有一只是控制我们的电视机的,把电池装上请你们试一试是哪一只?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装电池,看看怎样装电池遥控器才能工作,(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请边上的老师帮助将电池的盖子装好。试一试是哪一只?

4、老师和幼儿同时操作遥控器上的功能键,验证刚才的发现。

四、简述遥控器的功能,说说自己想为什么东西设计遥控器。

1、有了遥控器你觉得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2、你想给什么东西也设计一种遥控器呢?为什么要为这样东西设计呢?

3、用了遥控器很方便,所以科技人员还设计了电脑遥控器、鼠标遥控器,如果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继续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来研究。

(通过活动,认识到使用遥控器后对我们的活动会带来很多的方便,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反思

遥控器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主动和家长一起寻找身边的遥控器,幼儿还把家中的遥控器拿来和小朋友做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幼儿从感知、观察、比较、实践记录中逐步对电视机的遥控器熟悉与了解。通过活动幼儿的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细致观察能力都得到了一系列的提高,感受到科技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能使幼儿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更加好学、好问、好动手。

篇1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 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 西的游戏。”

(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 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 么感觉?“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 体下落的速度。

(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

(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3、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 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 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 下来也快。

4、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 落下来。

5、延伸活动: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 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

教学反思.对《神奇的力》教学活动的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怎样让幼儿去理 解吸引力呢?我选择了游戏活动--扔东西,通过游戏的层 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 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 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 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 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设计的活动延伸实验:如何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意欲将正规科学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活动(区域活动)有机结 合,通过孩子的积极思考引发孩子再次实践探索的兴趣,从 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在实施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多了一份观察和思 考,并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在预设活动中我一直在考 虑要不要使用记录表,但考虑幼儿缺乏基本的经验而选择了 让幼儿自己选取实践中他认为落地速度比较快的物体,可结 果和我意料恰恰相反,除了报纸和塑料袋都被孩子选择了,所以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将快慢的相对性及时的引进教 学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也实现了自己教学活动穿新 鞋走老路的突破。我觉得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材料考虑还不够细致周到,还可以丰富一些材料: 如各种糖纸、包装纸、羽毛、雪花片、手绢、纸杯、吸管、橡皮泥、气球等

2、在孩子游戏时很多孩子都会第一时间把他的发现告诉 我,可是在集体交流中一些幼儿就不是很积极主动,对于这 种现象我想有孩子个性的原因,也有我们平时的锻炼引导原 因。因为集体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所以以后我可以尝试设一个同伴交流的环节,让他们相互交 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流,分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鼓励了幼儿的交流又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3、虽然在活动中我努力的要求自己做支持者和引导者,相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我说的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孩子的实验、孩子的总结,但在总结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急于替代的现象。回想以往自己的教学活动,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尝 试,虽然每次实施中都会自问”为什么就没有人家上海老师 的那份从容和自信",但是每次也能在实施中发现自己的一些 问题,也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我想观摩教学活动就是我们一线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它能让 我们不断的成熟,所以我们要珍惜每次成长的机会!对其它教学活动的感悟:

第一、我觉得这种新形式的听课活动,改变了过去的传 统听棵模式,老师能带着期待的情感,积极的思想去听课。

第二、7 节教学展示活动的选材都于生活,体现了各个年 龄阶段的特点,都是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是我们每 一个人可以再次实践操作的好素材。

第三、教学活动设计的精巧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记得 刚开始整合课程的时候我们的观摩活动象拼盘,什么都有就 叫综合活动,而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老师的教学重点,又能深刻的领悟到学科融合的恰倒好处:肖老师生活与语言 的融合,姚老师艺术与健康的融合,王老师科学与语言、数 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学的融合,刘老师科学与语言的融合、雪莲老师艺术与数学、语言的融合,李老师科学与生活、语言的融合。第四、教学活动的准备简单而有实效性。在我们以往的 观摩活动中也曾出现过很多的形式性材料、花哨性。而本次 活动的材料投放是值得我们大家借鉴的。材料并不是越新奇 越好,重要的是要有实效性和操作性。

篇1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2)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篇14: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神奇的静电》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

提问:

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

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

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习。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

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

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

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

【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扩展幼儿对动物尾巴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幼儿积极探索。

2在 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还应该讲清楚一些。

上一篇:三个以案 警示教育个人交流发言材料下一篇:家访感言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