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教学反思

2024-06-12

用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用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内容,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在后面的练习中(求部分数),学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求部分数是今天这节课第一次接触,图中并没有出现一些动态的画面,所以学生很难入手,在这里用了很多的时间讲解,但是最后反馈的情况还是不理想。我觉得在新课的教学时,课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让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时能够在黑板上画一些简易图(如圆圈图),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有一个参考的模型,碰到类似的题目学生会去对比,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依托,这样对于题目的理解会更好。

篇2:用数学教学反思

经过各位领导以及同事推心置腹的评课,我豁然开朗。发现:1、学生不会观察信息

2、学生识图时间短,思考时间也短

3、对于减法、加法算理不清楚,有些断章取义,思考不灵活

基于以上问题,我深刻反思,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数学教学水平处于幼儿园水平,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经验不足。

以后该怎么做呢?

1、应结合图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识图,读文字,只有理解了图才能提问题。【最好让学生点着读,养成良好的读书、搜集信息的好习惯】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减法和加法。

3、可以通过同桌互说,自己说,多种方式多说多练

4、理解算理要让学生就题论题,(1)、不能抓字眼【如:看到剩就用减法,看到和、一共就用加法】。(2)、也不能死板的说: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

最好,就题论题,比如:从总数里去掉黄花的数量就知道了红花的数量,用减法:黄花的数量和红花的数量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

我想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彻底理解了,不管遇到什么题目也不怕了。

4、“还剩多少人没来?”当学生回答之后,我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问法。“还可以怎么问?”学生可能回答:“还有几人没来?还差几人没来?“再让学生选取最合适的问法。“还有几人没来?”这样就避免了看到剩就用减法,断章取义的弊端。再通过直观的图画或实物,让学生知道求还剩多少?不一定都用减法,有时加法也可以解决问题。

5、多听师傅的课,借助电脑多看教学视频,教材分析等,提高对教材的掌握能力。

篇3:用数学教学反思

汇报课上完了, 我想要的精彩并没有如期在过程中展现出来, 虽也有些许收获, 但是对于一个不成熟的青年教师而言, 更值得珍惜的是发现的问题和留下的教训。

首先, 我的教学目标设定在训练同学们用比喻美化作文语言、用比喻阐述话题以及说理的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 前一个目标在操作上比较浅显, 后一个目标在达成上缺少深度, 因而导致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学生学习效果不够好。我把本来学生早已掌握的知识“比喻句创设”作为重点进行细致强化, 人为地把重点放在比喻句、比喻句群具体操作上, 而这其实没有必要。同时, 我先入为主并顺理成章地把用比喻阐述观点当作一个全体学生都掌握的知识技能, 潜意识里不够注重教学目标2的达成, 所以整堂课我总是在强调比喻怎么写怎么创作, 忽略了后者。事实上, 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而孩子们这方面问题更大。这项失误主要是由于设计过于主观, 加上试讲次数少, 没有从根本及时归纳总结问题;即使后来在众位前辈教师的指导下改了一点, 可是也没有很好地贯彻回试讲检验, 所以, 正式上课的时候, 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 使得教学目标达成效果不好, 而且导致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上面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但是由于自己沉潜下来琢磨了很多比喻句, 总结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规律, 课后学生们在比喻句的写作上得到了很大提高, 目标1的达成比较充分。同时, 也反映出我对这项知识点的掌握上个人看法太多, 毕竟高三复习课不是研究课, 有效和实际应该是追求的目标和上课的原则。

还有一些问题, 比如比喻句各种类型处理上出现的问题。比喻修辞虽然很常见, 学生也常用, 但是有很多看似用了比喻修辞的句子, 实际上是不是比喻在学术上还没有定论, 充满了争议。由于课堂上有自由写作, 我就预料到学生们可能会有很多特殊的句子, 只是, 出乎我意料的是, 后来学生的习作, 几乎囊括了各种难以定论的比喻类型。如果这个时候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们讨论的话, 不仅可能很好地解决争议的问题, 也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可由于我此时比较紧张, 就越发想控制整个课堂的秩序, 所以斩钉截铁地说某某类型可以, 某某类型不可以, 某某类型是比喻, 某某类型不是比喻。其实, 这些句子学术上有很多争议, 我怎能如此断言, 这样的评判不够客观, 也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一个教学上比较明显的问题, 就是一言堂现象, 课堂上学生回答讨论相对都比较少。整堂课不是没有让学生活跃起来的机会, 例如后来的自由写作, 本来可以通过学生们自己展示作品再互相评点把课堂推向高潮, 把气氛推向活跃, 让教学出现亮点, 可我却几乎把这些全都代劳了。例如我来读语段, 我来赏评, 我来裁决, 学生成了自己作品的听众。结果, 互动效果没有出来。分析原因, 这个环节由于试讲时就没有处理好, 所以自己在更紧张的正式讲课中也就不由自主地大权独揽, 操控一切。再追其根本原因, 一方面和自己没有深入课堂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学目标达成有关, 另一方面也和自己缺少客观衡量课堂的眼光, 没有跳出来看待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关, 也和现今高三的讲题式复习有关。

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如授课语言不够利索洗练, 有时过于随意, 有时语速比较快, 影响个别字的吐字, 手势有些频繁, 板书也需不断提高。

总之, 讲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留下了很多思考, 需要我在今后漫漫教学之路上一点点去修正、提高。

篇4:用反思促进化学课堂教学

一、对待实验方面出现两种极端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标十分重视实验。新教材中的实验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目的是让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然而,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

1.基本上不安排学生实验

有这种做法的教师一来觉得教学时间本来就紧张,如果还安排学生实验的话,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二来觉得有些学生的实验能力比较差,并且实验态度不好,他们中有些是抱着玩的态度来做实验的,因此担心他们做实验时出现实验事故;三来觉得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出现大声喧哗的现象,给课堂上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四来觉得实验室比教室宽阔,台面上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大好。由于以上原因,导致部分教师仍然按老办法上课,即把实验尽可能改成演示实验或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分追求实验探究式

有些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新课标,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实验的难度和安全系数,把教材上的实验全部开设为学生实验,结果导致一些实验成功率不高,现象不明显,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其次,由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有些实验耗时太长,实验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同时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出发,善于找出两者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有些教师却没有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教学中迷失了方向,总以为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如有些教师去江苏洋思中学学习回来,头脑发热,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照搬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每节课都按照“学生自学15分钟,然后教师讲课的时间为15分钟,最后学生检测的时间为15分钟”的模式进行教学,有些甚至刻板地把教师说话的时间都算入教师讲课的时间,他们以为这样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他们没有想到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正如一个人长期吃一种菜,再好吃的菜也会乏味的。由此可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放弃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是违背了教育规律。

三、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场面”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发现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场面”,将“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如把一些简单易懂,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在表面上看来,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也有些教师把一些难度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要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同时把握好难度,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既能互相启迪,完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团体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随意加大教学难度

虽然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要多,但总体难度下降,按照新课标的课时要求,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平时经常听到有些教师埋怨教学时间不够,学生接受能力差,原因在哪?只要走进课堂,不难找到答案,是因为那些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难度和深度,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一步到位的原则,随意加大了教学难度造成的。比如在讲人教版化学1(必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虽然新课标明确指出,只要求掌握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但不少教师为了“保险”,还是把旧教材的要求搬到新教材中,从而造成了教学时间不够。为了赶进度,在课堂上拼命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由于难度加大,不少学生接受不了,于是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很少补充与生活、社会紧密相关的知识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热点知识可以作为课堂内容的素材,这对于帮助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联系实际,很少补充与生活、社会紧密相关的知识,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

六、忽略教材上的学与问、思考与交流,以及科学视野等

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读性强。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添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了科学视野。然而,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教材上的这些栏目很少关注,认为作用不大甚至浪费时间。其实只要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教材上的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对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下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基础。而科学视野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以及化学与科学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阅读,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篇5:《用数学》教学反思

正确理解题意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意。今天在教学第一道例题时,我用课件展示:“金色的秋天来到了,小朋友们到郊外去游玩,4个小朋友正一起追赶着一只美丽的蝴蝶,还有2个小朋友在干嘛呢?原来她们正在观察草地上的昆虫呢?那么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随即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小朋友从动画中很快理解了题意,正确列出了算式,同时也明确了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二、要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

明确所要求的问题是能否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例题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注重让学生去找到问号,知道要求什么。因为在图画式解决问题中,问题的答案都是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如书上的“向日葵”图,它不但清楚地展示了两个条件――原来有7个向日葵,已经摘下了3个,图上还有问题的答案(有4个还没有摘下)。学生因为有“一图两式”的基础,答案往往有二种:7-3=47-4=3,所以,让学生明确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了问题后,让学生再把条件和问题结合图画说一说,如:原来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几个。这样做的话,学生就会少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6:用数学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在图文声并茂中,呈现公园情景图,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了数学问题,解决了问题。逐步感知了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活动经验。第一个图我引导学生借助情景图,用边观察边提问边补充的方式,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列式、理解算式的意义以及算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二个图采用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初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第三个图采用教师适当引导,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篇7:一年级《用数学》教学反思

1、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物主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以帮小动物解决问题贯穿整节课。这样使孩子们觉得自己很能干,能帮助这么多动物解决问题,因而他们显得信心十足。

2、注重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后,重点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计算,又是怎样算出如9-3=6的。以此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自己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反思

1、课件单一,缺乏动感。我选择的都是单一的图片,本来森林中的动物是鲜活的,如小鹿跳舞、鸟叫声等。因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小动物的活泼可爱。

2、对重点知识挖掘不深。上课一开始,虽然突出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但在后来学生说图意时,却没有突出这两点。

3、教育机智不够灵活。最后小结时,有位同学说学会了1、2、3、4、5、6的加减法,我当时强调了是与8、9有关的加减法。其实学生这样说也可以,的确与1、2、3、4、5、6有关,虽然我没有说他说错了,但当时的这种处理方式有欠妥当。

三、教学重建

1、本节课中书上有一幅小猴子图,学生回答时只说了左边、右边,当时我没想到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小猴子,它们有的中吊在树上,有的蹲在树下……如果我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也许学生的思维就会因此而得到发散。

2、学完小鹿图和蘑菇图后,如果再设计一个与孩子们现实生活贴近的情境,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生发出对数学的兴趣。

篇8:用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客人 (老师) , 他想认识你们, 跟大家交朋友, 你们愿意吗?

生: (齐) 愿意。

师:谁来向客人 (老师) 介绍一下自己。

生:我叫×××。

师:你今年几岁啦?有什么爱好?

生:我今年10岁, 爱好画画。

师:请你完整地说一说。

生:我叫×××, 今年10岁, 爱好画画。

师:声音真响亮!哪位同学也想介绍自己……

生:我叫×××, 今年9岁, 爱好唱歌。

生:我叫×××, 今年10岁, 爱好唱歌。

……

师: (无可奈何地) 唉!等我们班52位同学一一介绍完, 可能要下课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把我们班小朋友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客人 (老师) 吗?

生:我们可以进行统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统计)

师:统计时, 你准备怎样分类呢?

生:按年龄分, 如把9岁的分为一类, 10岁的分为一类……

生:还可以把男生、女生各分成一类。

师:其实这位同学是按什么分的?

生:是按性别分的。

师:这就需要2张统计表。 (教师相机出示下表。)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各组指定记录员。)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统计?

生:提问题, 让他们举手回答。

生:一个一个地问, 然后记录。

师:统计时应注意什么?

生:不能数错, 就是不要漏数, 也不能重复。

全班分小组进行统计, 教师桌间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每组把统计情况分类贴于小黑板上, 教师让学生相机算出全班的合计数并板书于表格中。

师:观察两张统计表, 你想告诉客人 (老师) 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这两张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生:一张是按年龄分, 一张是按性别分。

师:哪儿相同?

生:合计人数都是52。

师: (小结) 分类的方法不一样, 制作的表也不一样, 但总人数相同。

……

反思:

1. 活用资源, 随机取例。

数学不再是演算的智力游戏, 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是有用的, 有趣的!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 引导探索新知识。大凡熟悉的事物, 总是让人感到亲切, 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学生更能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

本课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置身情境发问, 在学生急于想介绍自己时, 及时引入课题, 进而启发思考:统计时, 你准备怎样分类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统计。教学并不拘泥于课本例题, 而是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原来较为枯燥的统计知识学习成为有趣的教学活动, 激活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考热情,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实践活动之中。

2. 激活思维, 动态生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数学课堂应当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在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 师生双方进行积极的互动, 不断生成新问题、新发现、新方法, 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这一点, 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比如, 揭示教学内容“统计”后, 在学生的相互启发中, 生成了统计的内容以及两张统计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统计。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维空间, 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 真实参与, 生命涌动。

篇9:把握新课程脉搏 活用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反思;教学思想;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就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由此可见,反思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它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障,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活用教学反思就成为教师的必修课之一。

一、寓反思于课前,紧扣教材

在使用新教材前,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科在新课程中各学段的不同培养目标,从不同的培养目标中思考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角色、教育教学行为的潜在变化要求;系统地梳理新教材中本学科全部教学内容,分析每册、每章节、每课时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变化,研究新教材的创新之处,研究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更新,情感目标的达成等。因此,要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前对新教材的认真反思必不可少。

二、融反思于课堂,关注学生

1.对新课创设情境的反思

情境设置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得好,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新课导入中,创设的情境是否得当值得重点关注。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出发,要有意义,富有一定的挑战性。

2.对解决教学难点的反思

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或过程比较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所以教学难点能否突破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良好,而且有些教学难点还会直接影响到对以后阶段的知识点的理解、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已分析的难点要及时反思若觉得学生反应不佳,切不可通过题海战来“满足”学生,而应该灵活多变地组织学生实验或通过学生的观察让学生讨论来加深理解,解决疑难问题。如《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教学中,若教师在演示实验后给出学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就觉得很无味,学习效果不明显,教师若改变教学方式,把实验“让”给学生,自已加以指导,学生能兴趣盎然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再加以分组讨论,让学生真正领悟本课的教学难点,解除疑惑,教学过程就变得顺畅而有效,教学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3.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

实验表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我思考,自我发现,因为这种学习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物理学中潜在的规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学生的学是不能被教师的教所取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课前的精心备课为灵感的闪现准备了心理基础,有时灵机一动确实有好的教学方法会出现。如怎样把讨论进行地更热烈些,怎样让学生的思维放得更开,或当原先准备的案例、实验,学生还不能理解时怎样处理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快速反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我塑造的空间。

三、寄反思于课后,改进教学

1.总结精华,弥补遗憾

将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但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需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反思情感,达成目标

情感教学在初中的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学生喜欢的不仅仅是你的课,还有你这个人,他只有接受了你这个人,才有兴趣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因此平时的课堂中应始终渗透情感目标。有时教师的行为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伤害到学生,虽然这并不是教师的本意,但这些不当的行为很可能会伤害到学生脆弱的心灵,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所以在与学生接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

3.反思教学,关注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根据其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深层次发展。平时布置作业时,在完成基本作业的基础上,应再增加几道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多思考,提高思维含量。对于学困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布置作业时让他们尽量完成课后的简易概念题、实验操作题和基本应用题,而能力题则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做;课堂教学时,则要采用与他们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并不可怕,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进步,产生成就感,使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逐步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要明白理念、角色、行为的变化,这是教师寻求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让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让教师的劳动充满阳光。

篇10:8.9用数学教学反思

1、感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教学中,注重加强语言叙述能力,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感知到应用题基本的语言结构,即有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并通过算式计算,把图示-语言-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

2、在复习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图画中找出。教学的切入点在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复习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写出算式和结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图画、语言、算式三者中突出了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有机组合。通过教学和练习,使学生初步知道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答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文字应用题打基础。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完小蘑菇图后,老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初步“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4、不足之处:

篇11:《巧用瓶盖》教学反思

《巧用瓶盖》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一节美术课,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用熟悉的瓶盖制作出漂亮的作品,对他们来说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参与的主动性。现将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目标的达成上,体现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人文性。我在美术课上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来认识美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美术素养。

课上我利用大屏欣赏导入,被人们废弃的东西也有美的地方,扔掉了很可惜,在美术上就把它利用好,出示用瓶盖制作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瓶盖作了一些小物品让同学欣赏装饰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让同学们观察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还让学生欣赏用瓶盖制作的精美作品,让学生感受瓶盖作品的魅力和神奇,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更激发了学生想制作作品的愿望。

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把瓶盖作品用包装纸包起来作为礼物放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把它猜开,学生讨论观察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的。学生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学 生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制作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探究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示范讲解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瓶盖的特点,我做了详细的示范,这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利用瓶盖的特点进行制作的方法。学生通过在小组中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培养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观察、感受、探究等综合能力。

不足之处:尽管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

学生模仿教师示范作品,完成作品单一,应该让学生做之前说一说想做什么,怎样做,去开拓学生的思路,应鼓励学生大胆去创新。课堂上语言不够精炼。

篇12:用目光倾听教学反思

《用目光倾听》是第四单元《真诚》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首儿童诗歌,通过妈妈的目光展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妈妈的教导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表现出母爱的伟大。同时也用朴实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

本节课我主要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的:理解课题、认识作者(通过对题目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对作者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位儿童诗歌的作者,可以更多的阅读他的作品。);理解诗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所以让学生背。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学生对母亲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诗歌来理解、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特别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感情读文章,通过有感而发让学生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读给大家听,为了给学生作个引导,师生还采用互背的形式,效果相对比较好,通过今天的教学,再一次感受到诗歌的教学以诵读为主线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篇13:用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环节一:明确问题

当学生进入机房时,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学生听着歌 (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一起唱) 走向座位, 直到全班学生各就各位。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运用搜狗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 我刚刚把《春天在哪里》的歌词在Word里进行输入并保存到你们的桌面上。请你们帮老师检查一下歌词中是否有错、错在哪里, 并尝试修改?

Word文档里的歌词:

春天在哪哪里呀?

春天哪里呀?

这里有红花呀,

那里有绿草,

春天在那清翠的山林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教室。因为歌词是学生早已熟记于心的内容, 可以边看 (甚至边唱) 边改, 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全部嵌入其中, 完成修改歌词的任务也就达成了本课学习目标。

环节二:删除文字

师:请同学们先看, 第一句歌词是否有错?错在哪里?如何修改?请同学们先自己改, 可以根据你已有的经验改, 也可以自学课本第三课。请改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演示。

通过第一句“春天在哪哪里呀?”学会删除。让学生到教师机上一边操作一边演示。

(1) 用退格键删除。“春天在哪哪里呀?”学生看后马上想到多余的“空格”和“哪”字。 (把光标移到要删除的空格或文字后面, 按下退格键即可)

师:退格键是删除光标什么位置的字?

师:你们都用退格键删除的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请演示一下你的做法。

(2) 用Delete键删除。

(把光标移到要删除的空格或文字的前面, 按下Delete键即可)

师:用Delete键可以删除光标什么位置的字?

(3) 师:比较一下退格键与Delete键两种删除方法有什么不同?

(板书:删除文字:退格键、Delete键)

(4)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有的学生说“剪切”方法, 选中要删除的文字后用“剪切”方法也行, 让学生尝试操作证实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删除时, 借助他们已经掌握的删除“空格”的方法, 来学习删除文字, 实现旧知的迁移比较容易。同时介绍Delete键。可以让他们尝试操作, 体会按下这个键时删除的是光标什么位置的字。通过比较退格键和Delete键掌握两个删除键的不同用法并加深印象。

环节三:添加文字

通过第二句“春天哪里呀?”学习添加文字。

师:第二句歌词是否有错?错在哪里?怎么办?

(1) 学习“插入”状态下的添加。

在教师机上转播完成的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边说边演示做法:先把光标移到要添加的文字位置, 选择正确的输入法, 输入要添加的文字“在”。

师:你们都完成了吗?我想请一个同学到我的电脑上再次为全班同学示范一下, 谁愿意来?

(2) 学习“改写”状态下的添加。

这时我故意把学生演示的状态栏设置为“改写”状态, 当学生用刚学的方法进行添加时, 总是把后面的字删除, 按一次就删除后面一个字。

师:为什么增加一个“在”字后面的“哪”字就没有了?谁知道?

这时, 学生一片寂静。

我补充问一句:“谁知道为什么?”

学生又尝试了几种方法, 都无济于事。

此时我让学生观察状态栏上的“改写”二字, 让他们记住此时的状态, 之后我按下“Insert”键换成“插入”状态, 即原来的“改写”变成“灰色”了, 这时再输入“在”之后, “哪”就不再“跑”掉了。

学生恍然大悟。从而明白两种不同状态下添加文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材上只介绍了“插入”状态下的添加文字, 而实际上学生经常会遇到在“改写”状态下添加文字, 我考虑再三, 决定把这个知识点也介绍给学生。巧设“陷阱”, 不仅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 而且有利于他们记住两种不同状态的处理方法, 再者让他们通过“愤”、“悱”的探究, 享受顿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体验探究过程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环节四:移动文字

师:请你们继续看下面的歌词是否还有错。

学生发现第三、四、五句歌词本身没有错, 但顺序错了, 第五句应在第三句的位置。如果发现不了, 可以提醒他们“唱一唱”就会发现。

师:如何调整歌词顺序呢?请你们到教材上找答案, 同组的同学互相合作, 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

师:请完成好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

(1) 用“拖动”的方法。

生:选中要移动的文字, 再把鼠标放在选中的文字上按下鼠标左键拖动到要移动的位置。

师:在移动文字的过程中, 哪一步最关键? (选中文字)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2) 用“剪切”的办法。

生:先把要移动的文字选中并“剪切”, 再把光标移动到要移动的位置进行“粘贴”。

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们对歌词耳熟能详, 他们很容易发现顺序不对, 有利于调整, 让他们自学课本, 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同时介绍用“剪切”方法进行文字的移动, 拓展了学习内容, 也为进行大块文字的移动和紧接着学习“复制”、“粘贴”做好知识的铺垫。

环节五:复制文字

当学生认为完成修改任务时, 我引导学生把这首歌唱一遍, 当唱完了我问他们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学生才恍然大悟——没有歌曲名, 于是新的任务又来了。

师:怎么样给这首歌曲添加歌名?

用“菜单”命令进行复制。

师: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词吗?怎么办?看谁最聪明?

生:只要把第二句歌词复制一下并贴在第一句上面就可以了。

师:其他同学明白了吗?先自己做一做, 不会做的可以看书。

找学生为全班同学演示做法。

生:选中第二句歌词, 单击菜单栏上的“复制”命令, 再把光标移动到要粘贴的地方, 单击“粘贴”命令。

师:你们在自己计算机上操作一下。

师:在粘贴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几步非常重要? (复制、把光标移动到粘贴的位置)

师:大家再尝试一下我们在“画图”中学过的几种复制方法, 比较一下与Word里的用法是否一样。

通过尝试, 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用单击右键弹出的快捷菜单命令进行复制;用工具栏上的复制工具进行复制;用快捷键复制 (Ctrl+C, Ctrrl+V) ;选中要复制的文字并按下Ctrl键的同时用鼠标左键拖动文字到要复制的地方。对于这些方法, 不要求全掌握, 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好, 掌握其中的一种即可。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完成添加歌曲名称是件非常自然的事, 而这个任务要通过复制来完成, 更是顺理成章且在情理之中。由于有了前面“移动”的基础, 学生完成“复制”时难度大大降低了。因此, 通过联系《画图》中已经学过的“复制”方法, 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把学习过或是通过自己摸索出来的“复制”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样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让他们感悟到操作技术的丰富多彩, 从而不拘泥于某一种方法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这种学习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从而学会学习。

环节六:迁移新知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 不过在欣赏的同时, 请注意听歌词, 把部分歌词进行修改、补充完整。

此时播放《北京欢迎你》这首歌,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

天大地大都是朋友请不用客气

_______________像音乐感动你

让我们都加油去超越自己

_______________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

设计意图:通过该练习, 既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又可调节气氛, 让学生在完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练习。由于该歌词家喻户晓, 学生很容易完成任务, 同时这首歌词、曲都很美, 体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主人翁精神和举办奥运无比自豪感, 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愫。

●教学反思

对本课教学, 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巧用资源, 教学无痕

巧用“资源”首先体现在教材的运用方面。例如, 把课后的实践内容通过改编作为学生探究新知的素材, 看似简单、平淡, 却彰显了设计者的智慧。课前让学生听《春天在哪里》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既让学生心情愉悦又为将在课上进行的歌词修改作好准备。因为歌词是学生熟记于心的内容, 可以边看 (甚至边唱) 边改。其次, 体现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方面。例如, 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修改文字的方法, 让他们通过温故知新, 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对《春天在哪里》和《北京欢迎你》两首歌非常喜欢且又非常熟悉, 为本课顺利进行并多次把探究活动推向高潮奠定了基础。

2.听歌唱歌, 寓教于乐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学生在喜爱有加的音乐声中通过自己边唱边改帮助教师完成修改任务, 各个教学环节、各个知识点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轻松快乐地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在巩固练习部分, 让学生再次享受美妙的音乐《北京欢迎你》, 完成练习, 既活跃气氛, 又陶冶情操。

3.学生为主, 教者为辅

学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在本节课中,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尝试操作、自学教材、合作学习等形式发现问题, 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示范的任务全部由学生自己承担, 教师只在关键处做必要的提示, 如当学生没有发现第三句歌词与第四、第五两句错位时, 教师提醒:“你们可以唱一唱。”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体现;本课的课题及全课小结都是由学生完成的, 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小结,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辅助性作用表现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充满激情的引导、恰如其分的鼓励、亲切温柔的眼神等方面。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学、爱学, 乐学, 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4.巧用“陷阱”, 彰显智慧

为了强调添加文字时“改写”与“插入”两种不同状态, 我故意设计教学“陷阱”, 引起学生注意。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提示学生按下“Insert”键。看到学生“愤”、“悱”之后释然开怀的笑脸, 我也会心地笑了。对歌名“春天在哪里”的添加, 既是实际需要, 又是教师的巧妙安排, 且让学生觉得是那么自然, 合情合理。

5.教学流畅, 一气呵成

篇14:用数学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学发展 初中数学 教学质量

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课堂授课,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授课,课后的辅导以及反思。初中数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难度上都远远高于其它学科,所以,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精心备课和做好课堂设计的同时,及时的进行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总结优点,继续发扬,发现缺点,及时修正,这样才能让数学反思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助推器。

一、转变教学思维,反思教学模式和策略

初中数学由于学科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练习的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仍然具有极强的功利性,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这些目标都导致教师过度的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无形中就定格为讲—练—评的循环,其实又回到了题海战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知识目标的发展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解题,学会学习,也就是掌握学习的方法。面对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往那些不适宜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把学生的工作也做了,对于一些知识来说,完全是可以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可以掌握和推导出来的,但是教师往往都会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些教学思维。 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刀切,对学生不能做到分层,这是非常不好的。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一定要认真研究学情,做到分层教学。例如在讲授《代数式》的时候,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能掌握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那么在设计的时候,突出他们对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的掌握,:像6.5m,n-2,s,,abc,2ab+2ac+2bc等式子都是代数式;而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则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比如能说出下列多项式中各项的系数和各多项式的次数:x-y, -a2b3 + 2a2b;能写出一个次数为3项数为2的多项式等。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正确的理解代数式的意义,能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代数式。

二、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的组合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小学阶段根本都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生对数学课会感觉到较大难度。当然从现有的学科设置来看,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强度上,初中数学学科都明显高于其它的学科,一时间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适应,搞不好会摧毁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有的就忽略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的可能不太了解小学教材,导致衔接上出现了问题,这里的衔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存在,忽视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相关性。面对初中学生遇到的学习困境,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情,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小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做好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过渡,不仅仅需要从知识上给与关注,也需要从学生的心理上给予剖析,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引导,提升学生的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反思教学方法,让学生具备解题思维

初中数学无论是在学习内容、学习难度还是学习强度上都远远高于其它学科,所以在采取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了,所以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的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既定的破解之术,做到学会学习。学习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学情,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启发。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虽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是一些共性的东西还是依然存在的,比如: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做好笔记,及时反馈;做好反思,不懂就问;搞好预习,多加练习;拓展视野,涉猎课外习题;善于总结,巧用规律等。学习数学要记得东西很多,尤其是数学定理、公理、公式等,而且知识还很散,通常解一道题需要各个公式的配合,如果单纯的记忆每个知识点,不但增加记忆量,而且容易忘记,此时必须学会归类总结,把经常搭配使用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记忆,这样会大大的减少我们的记忆量,同时提高我们做题效率。另外,要努力学习,解答中做到细心细致。建立纠错本,对于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要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考试的时候出现同类题目再出错的几率就降低好多。例如在解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明明到邮局买0.8元与2元的邮票共13枚,共花去20元钱,问:明明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枚?”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既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也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总之,在分析多种解法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各种解题方法,做一题得数题,既拓宽了解题思路,又加强了解题能力的训练。

针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反思的过程就是优化课堂设计的再造过程,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反思中,需要反思的內容也较多,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情、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等,在时间上应该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无论反思什么都要紧紧围绕着教学活动,对于反思的成果要利用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神奇的“魔镜”下一篇:工作总结怎么写开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