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程总结

2024-06-15

财政学课程总结(精选8篇)

篇1:财政学课程总结

财政学课程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的财政学课程就结束了,虽然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感觉到压力蛮大,但是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还是收获了不少的东西,对财政有了更为准确和深入的认识。财政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正如有的书上所说“从出生到死亡,从摇篮到坟墓,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本学期的财政学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公共经济学所研究的方向和视角以及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再次就是从比较具体的角度来分析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等相关内容。

学习的过程是获得知识、去除愚昧的过程,财政学也不例外。通过财政学的学习我知道了财政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收入差距,实现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达到公平和效率的双丰收。通过财政学的相关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政府的钱是从哪儿来到了哪里去,老师结合时事的讲法更让我们将身边的事情和书本上的道理结合起来,使得学习变得简单又有趣。

财政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就是一个艺术家,国家财政运用得好,就可以为人民谋福利,促进国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但是,如果财政没有运用到它该用的地方,或者对财政的认识不正确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不仅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会下降还有可能导致经济的停滞。例如我们在第十五章《税收和效率》中讲到的拉弗曲线的问题:一般而言,税收的提高会导致税收收入的增加,但是,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税率的提高会因税收负担超额上升,损害税基,从而不仅不会增肌税收收入,反而会使税收收入减少。我们知道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来自各种税收收入,税收收入的减少直接带来的就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同时,人民的收入水平也会因为较高的税率而相对下降,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将会下降。可见,学好财政学,让财政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有人说财政是由国家控制的就算是他有多少多少好的作用,我们普通人也不能对他产生什么影响,只要政府管理人员懂财政不就行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财政学?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开设财政学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运行制度,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政府所采取的一些不同的措施和手段,并且,我们还可以根据政府行为的大方向来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经济生活。

在经过了是十几周的学习之后,我觉得还是有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自己对财政学这门课还是缺乏一种较为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理解,认识仍然停留在比较零散的阶段,不能很好地将课本中不同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估计是我在学完以后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接下来复习的过程中主要需要主义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不能自己主动去联想到身边的现实性问题,这样也不太利于我以后更为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但是很庆幸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较为轻松的理解了现在学习的东西,而且细心的老师还将我们以前学过但是忘了的知识补充起来,让我受益匪浅。风趣幽默但又不失严谨的教学方式,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以及一个个身边的列子都让原以为枯燥无比的财政学在十几周以后悄然结束,让我们回味无穷。

篇2:财政学课程总结

班级:山科大2011级经济管理管理

任课教师:张春波

任课时间: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课时:18课时

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朱耀明 宗刚主编

本课程为经济学门类的专业课。主要讲授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政府制度与财政职能,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具体内容,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内涵,财政的职能,财政收入的分类及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税收制度要素的构成,税收转嫁形式,我国现行税种介绍及主要税种的计算方法,公债发行规模的确定,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具体形式,国家预算体系的构成,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我国分税制的内容和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以及财政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供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信用、信用形式及金融工具、利率、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货币、信用和银行的理论,并能够分析国家关于货币与银行的相关政策,理解金融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国家的金融政策。

篇3:财政学课程教学研究

一、当前财政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于当前财政教学的现状当然只有受教育对象对此最有发言权。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 为了了解他们对财政学教学的看法, 本文特意选择接受过财政学课程学习的A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做抽样调查, 鉴于财政学专业不是很普遍, 但财政学却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基础必修课, 所以调查的对象选择了非财政学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经济类选择该校09级国际贸易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各50人调查, 管理类选择该校09级市场营销和会计审计专业专科生各50人调查。由于成本或者便利的需要只选择了A校的学生确实从社会调查的角度来说样本的代表性不强, 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财政学课程的看法。

(一) 学习主体对开设财政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财政学有开设的必要性, 会计审计和金融学对专门课程开设有更高的需求;认为没必要的同学占了调查总体的3%, 没有必要开设的开放性答复有的因为不是这个专业, 有的因为太宏观, 有的因为考试不容易,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二) 学习主体对财政学课程内容存在更高期盼。

关于财政学教学内容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过半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够强, 其次就是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够, 再次就是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不足, 最后就是认为理论不够新颖。 (图1)

(单位:人)

(三) 学习主体认为财政学教学的效果不佳。

学生期望效果与实际效果落差比较大, 85%的学生认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帮助, 15%的同学认为会有点帮助, 没有同学认为学习没有帮助, 但是课程学习结束后19%的学生认为确实特别有帮助, 73%的学生只认为有点帮助, 更有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图2)

(四) 学习主体认为财政学学习过程普遍乏味。

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认为财政学的学习过程乏味, 只有极其少数学生认为这个过程是生动的。 (图3)

二、当前财政学教学效果堪忧的原因

(一) 教学内容忽视专业差异和与时俱进。

目前, 普遍存在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侧重点, 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针对性。95%的被调查者认为财政学教师拿着同一本讲义在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班级进行简单重复劳动, 忽视专业差异即忽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具体化。对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财政问题的思维能力, 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 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绝大多数学习主体都是非财政学专业, 他们学习的目标应该有很大差异。他们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财政理论, 了解财政制度, 熟悉与财政相关的业务操作, 重点是他们的专业和财政相关的知识点。

在目前的财政学教学中, 经济管理类学生都需要学习财政学, 财政学的师资不足带来教师授课任务重, 加之教材编写没有考虑专业特色, 结果不同专业甚者本科和专科都使用一本教材, 都由一种教学计划制约, 都由一个考核标准和一套考卷评估, 财政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货币银行学、政府经济学、税收概论部分内容出现重复等等问题, 降低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效果, 同时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经济社会日新月异, 财政理论也不断进步。国际上从亚当·斯密的《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再到马斯格雷夫《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国内一些学者用“公共经济学”取代“财政学”这就要求财政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不断做相应的调整。毕竟财政学中的很多内容是一定时期的制度, 如税收制度, 在税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很多教学者没有掌握最新动态, 还在把旧的税收制度灌输给学生。

(二) 培养方案设置缺乏科学性。

财政学教学安排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可能是设计培养方案者外行或者疏忽。因为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基础理论, 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和财政业务的中介作用, 所以财政学教学安排应满足学习的梯度效应, 要体现与专业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但是, 在目前一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 如先开设财政学而后开设或者同期开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 更有甚者没有开设财政学这一基础专业课就直接开设国家税收和预算会计等专业课。A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案都是把财政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 同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和货币银行学同期教学, 在没有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讲授财政学, 学生怎么能很好理解财政这一调控手段的选择和运行过程及效果呢?没有货币银行学的基础, 如何理解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呢?如果学生没有主动自觉的提前预习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等课程, 就会制约学生理解能力, 影响学习效果。

(三) 授课方法单一。

财政学是一门运用经济学, 其中有较多实务性特征明显的内容, 如支出效益核算、税收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预算制度等实践性很强, 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还是按照满堂灌的方法教学, 完全没有或者缺乏实践教学。其实, 税收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完全可以采用让学生上实验课, 其他内容如税收制度、支出效益核算、公债等可以通过组织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地融入实际工作。

三、优化财政学教学的对策

(一) 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 应本着不同能力培养的需要, 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通过课程内容和进度的不同以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和差别, 特别是要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多数经济管理专业类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会计或管理工作, 或者作为纳税人要了解基本的税收制度, 但由于专业的原因没有税收课程, 所以除重点讲授财政职能等, 有必要重点讲授税收制度;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还需要重点讲授关税、出口退税和国际税收的有关理论;而对会计学专业后续还有税法课程, 税收部分可只讲税收原理而不讲税收的计算;金融专业则要重点讲解财政政策、弱化货币政策, 毕竟后续课程会有涉及到货币政策的部分。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既可满足不同学生对财政知识的需求, 达到专业与非专业教学的统一, 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以及后续课程的热情, 提高教学效果。

(二) 教学安排连贯。

在教学安排中, 课时安排、不同课程内容的衔接等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任何经济管理类专业财政学课程开设前都应先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 不同专业相应安排不同的后续课程。财政和税收专业的财政学课程应在强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 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金融专业如国债等相关课程应该延后;对外经贸专业应后续开设关税政策、国际税收等课程。

(三) 教学方法多元化。

大学教育更多的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财政学属于应用教学, 需要打破以往的满堂灌的做法而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构建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以及校外财税相关部门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需求, 安排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训和实习, 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当前财政学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学实际与预期效果差距大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找寻原因,提出优化财政学教学对策。

篇4:财政学课程总结

关键词:教学综合改革;课程体系;平台;课程群;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114-05

一、“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机构为了实现各类教学层次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合理设计,从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进行的选择和安排。财政学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基本素质上符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和达到的要求,又要紧密围绕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考虑突出专业特色及社会发展需求。从供给侧角度构建以高素质、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课程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平台课程是一个基础台阶,在组建平台课程体系时,应尽可能做到课程性质相对、选修时间先后要求一致,强调课程的共性和选修的先后顺序。学生只有学习并通过该平台的所有课程考核合格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后才能向更高层次学习迈进。因此,平台课程在时序上具有层次递进性。

财政学类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基础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由4个平台和2组课程群构成,4个平台即由全校通识教育课、学科通识教育课(包括必修和选修)、专业教育课、实践教学环节4个既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的“平台”而构成的必修课;2组课程群包括专业提高课和专业拓展课构成的选修课。

1.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国家统一要求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文化课,共58学分。

2.学科通识教育课是国家规定的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等,依据“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设置,包括四门学科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12学分)和学科选修课(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经济法学通论、管理学原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至少15学分)、开放选修课(13学分)。

3.专业教育课程根据对财政学类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打破传统分专业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原有课程,实现专业之间知识点融合和渗透,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国家预算(含实验课)、税收学、财务会计、税务管理(含实验课)、中国财税史、地方财政、中国税制、西方财政理论、公债管理、专业综合模拟实验(财政学模拟实验/税务模拟实验)等11门课,2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1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群中财政、税务两个专业设置相同的专业课程所组成,为了满足财政、税务两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需要,为财政、税收专业的相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打通财政学类专业提供了平台。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财税应用能力培养。通过此类核心课程的学习,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具备行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素质、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

4.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实验环节是基础,毕业论文环节是核心,专业实习、专业调研、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环节是支撑。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到专业和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做职业技能准备。

5. 课程群是为学生进行专业提高和拓展教育而设立的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提高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财政学专业提高课程包括财税理论与改革前沿、宏观经济管理与财政政策、税务稽查、政府采购、外国财政制度、社会保障与财政管理、税收筹划、非税收入管理、税务代理实务、国际税收、财政专业英语、非营利组织会计等12门课程(至少选修10学分)和财政学专业拓展课包括资产评估、公共政策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税收相关法律、审计学、投资学、行政能力测试与申论等7门课程(至少选修7学分)。税收学专业提高和拓展两组课程至少选修17学分。税收学专业提高课程包括外国税制、税务稽查、税务代理实务、税收筹划、税收代理基础、国际税收、税务专业英语、财税思想史等8门课程;税收学专业拓展课程包括资产评估、审计学、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分析、证券投资分析、行政能力测试与申论、税收相关法律等7门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按兴趣、特长选择课程,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力求使大众化教育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二、“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的特点

“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独立性、适度性等特点。“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为导向,以“套餐式”设置的课程系列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通过对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柔性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性。

1.彰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专业性,具有针对性。“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而设计的,当学生通过平台课程或模块课程的考核后,就应该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力。其设计强化以知识输出为能力输出的教学理念,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应该获得相应知识领域的能力。

2.具有适度性及相对独立性。在“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课程模块,是一个知识面较宽泛、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平台。“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将培养学生能力所涉及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通过一体化的系统设计,形成在专业平台基础上具有特定能力指向的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

3.反映了透明的个性化学习进程。通过一体化设计的“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差异进行针对性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能力的提高方面自我诊断,通过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形成自我诊断学习的质量过程。同时,在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上给予一定自由度,通过特殊的功能设计,以满足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能力需求。

三、“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伴随着实现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表现在毛入学率,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财政学类课程体系的建构应集中和系统地反映社会、国家和财政学类专业学生等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应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基础,以基于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模式多样化、规模化为路向,从宏观角度确定课程体系优化目标。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应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以弘扬个性为主线,通过合理的设计,构建出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既要有利于财政类专业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又要有利于培养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化人才。其培养目标可分解为:(1)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2)使学生了解经济新常态下现代财税理论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掌握现代财政学、税收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深造;(3)具有财税、财务会计、公共经济管理、金融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经历系统的教学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公共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5)能在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从事财政、税务、税务代理等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6)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备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四、构建“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的原则

在构建“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中,一要体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共同提高和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要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体现知识的专业性和通识性、能力的专业性和发展性;四要体现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观,注重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五要在课程设置上,以平台为基础、以课程群为辅助,通过平台与课程群的有机整合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1.按照“强能力、广适应、善创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考察研究现实的财税问题,确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更突出专业教育。坚持以能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的原则。

2.灵活设置专业课程,体现大财政思想,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群的课程系列模块,体现专业化与宽口径并重、更突出宽口径,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

3.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实习基地,完善课堂实践教学、实习实践基地、社会调查、创业大赛、带项目实习等实践方式。探索“教室+实验室+基地+田野+大赛+项目”的培养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使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五、“平台+课程群”课程结构体系的实践

(一)强化公共平台课的设置,搭建财政税收专业平台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必须以教学质量提高为出发点。另外,平台课程体系也是动态的,随着未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应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优化平台课程体系。学院在2014年培养方案中强化了“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通财政、税收专业平台课程,形成了4大平台课程,即全校通识教育平台、学科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及专业提高与拓展2组课程群。具体框架如表1所示。

(二)构建财税专业双学位和主辅修学习制度

构建财政学、税收学交叉学科双学位模块,鼓励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培养计划的同时修读另一专业的课程,在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学分后获取第二学位。通过引导学生修会计学、金融学等财政学类交叉学科的双学位(或辅修),做到财政学、税收学与会计学、金融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完善符合人才培养。设计“财政学专业+会计学专业”的双学位、“税收学专业+会计学专业”双学位、“财政学专业+金融学专业”辅修、“税收学专业+金融学专业”辅修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对修满专业基础平台规定的课程且获得相应学分的学生取得辅修专业资格;对修满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一个专业方向模块规定的课程的,获得相应的学分,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的同学取得双学位,为社会培养稀缺的复合型财税专才。

(三)推进全部专业教育平台课及专业选修课进行教学范式改革

人才究竟应该如何培养是当前国内外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课程教学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核心环节。当前制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及使用不当教学手段。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河北经贸大学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自2013年开始推进教学范式改革,到目前已经有两批37门课程进行了改革。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加强过程管理和综合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知识传递,树立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进一步深化教学综合改革,探讨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从操作层面上组织课程计划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财政税务学院推选《国际税收》作为河北经贸大学第一批教学范式改革试点课程,《税务管理》列为第二批校级教学范式改革课程,并将财税专业平台课和专业选修课全部列为财政税务学院教学范式改革课程。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 深入开展教育思想研讨与交流。围绕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课程实践、改革考试方式等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定期组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教育思想研讨交流与培训。

2. 加强教学范式改革研究,持续开展观摩、示范和评选活动。(1)加强研究。学院设立以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为主题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2)定期观摩。学院每学期组织集中的课堂教学观摩,提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交流学习平台,观摩的主体是大力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教师。

3.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激励政策。学院重点支持课程范式改革试点课程,对试点的每门课程采取后拨经费方式学院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课堂教学效果突出的试点课程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职称晋升以及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4. 相关制度的支持和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相关政策和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由教授委员会定期做好试点课程的检查和评估验收等工作。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改革成效。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改革成效不大的课程,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将取消项目,停拨后续经费。

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使教师完成了四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教师授课精彩到注重学生学习精彩;二是从注重“课中”精彩到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精彩;三是从满堂灌式的知识传递到启发引领;四是从关注考试结果到强化过程管理。学生也实现了四大转变:一是改变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所形成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二是克服消极学习情绪为积极学习,提升求知欲,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三是从学生个体学习到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通过教与学的协同促使学习和教学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四是从接受与适应学习到创造与超越学习。

(四)多渠道开展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实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社区服务活动、社会调研、撰写毕业论文等内容。“校内课程实验+校外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专业技能证书+学科知识竞赛”的素质拓展体系在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形成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分散与集中实践相结合、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等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本科阶段的能力培养不断线,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财政税务学院与河北省多家省直单位和税务局签订了“财税专业人才培养共建协议”,为广大师生掌握更多的财税实践知识提供了广阔平台。利用假期组织专业实习小分队奔赴国内外,分别就财政税收等情况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积极开展知识竞赛,采用社会调研等多渠道多形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五)加大选修课比例,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教学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根据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课程体系设计的各个层面应做到整体优化。由于课程体系架构具有层次性特征,各门课程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凸显专业特色,反映本学科和专业发展前沿,又要在建构课程体系中扩大具有学科深度的课程设置,为向深层次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条件;既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以及其平衡,又要强调整体课程结构与各专业选择的兼顾。培养方案增设了一系列专业选修课,在学校规定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将财政和税务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由原来的13学分提高到17学分,整个课程模块着力拓展学生知识面,注重新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为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齐小艳.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3]戴发山,黄世秀.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2).

[4]赵复查.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5]张兴旺,吕树清,查小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6]戴宪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7]鲁飞,秦勇,李小刚,徐俊,陈维亮.基于模块化教学的新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平台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structure will greatly promot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As the key point and special difficulty of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is a worthwhile field in deepening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tinency, independence and applicability,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latform+ curriculum group" aims at optimizing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will facilitat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discipline structure and improve students' potentials and learning autonomy.

篇5:财政学课程论文要求

包括课堂表现、课堂抽查、出勤情况、作业(注:缺勤4次课,取消考试资格)

2.期末论文占30%

期末论文要求

请围绕以下话题写一篇课程论文。

你可以选择A话题,或者根据你的学号选择B话题,具体如下:

A:财政支农

B: 用你学号的最后一位除以4(整除)。如果余数为1,则选择下面的第1个话题;如果余数为2,则选择下面的第2个话题;如果余数为3,则选择下面的第3个话题;如果可以整除(当然包括0),则选择下面的第4个话题。

1.开征社会保障税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欧债危机与地方政府债务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梯度转移

4.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与产权制度安排

要求

1、题目自拟;

2、字数不低于5000字;

3、标题:四号黑体加粗;

4、正文部分以小四号宋体字;

5、图的名称五号宋体字,居于图的正下方居中;

6、表的名称五号宋体字,居于图的正上方居中;

7、有统一的课程论文封面,包括论文题目、姓名、学号等;

8、参考别人文章或成果,请在结尾部分以参考文献方式注明,格式见附1;

9、不得抄袭(一经发现,作0分处理),原文引用请加脚注(小五号宋体字);

10、提交时间:第18周上课时间。

附1:

[1]谢东鹰、柳捷,2005.11: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信贷筹资存在的问题与法律对策,《社会科学家》,第6期

篇6:财政学课程教学参考文献

(仅供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用)

一、中文著作:

1.《财政与民生》

高培勇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8年版 2.《财政现实问题研究》

苏明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百姓生活中的税收》

吕新利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6年版

4.《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Ⅰ)

刘溶沧 赵志耘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5.《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

刘溶沧 赵志耘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6.《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财政政策新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4年版

7.《财政学》

邓子基 邱华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8.《中国公共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经济学论纲》

齐守印著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9.《当代财政学主要论点》(上)

姜维壮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 10.《当代财政学主要论点》(下)

姜维壮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5年版

11.《公共财政学》

刘玲玲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年版.12.《公共财政分析》

李新著安宝荣 金克明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13.《税收学》

曾国祥主编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年版

14.《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

吕炜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5.《公共财政研究文集》

吴俊培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6.《2008中国财政发展报告》 上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编

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8年版

17.《公共财政论纲》

张馨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8.《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

高培勇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9.《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

陈锡文 主编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年版 20.《现代西方财政学》

邓子基等著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4年版

21.《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 杨之刚等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2.《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

王传伦等著

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23.《中国财政政策分析(1998-2007)》 刘小兵著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8年版 24.《中国的财政政策-税制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关系》 罗伊.鲍尔著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25.《公债经济学》

邓子基等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0年版

26.《中国财政改革20年》

何盛明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27.《当代西方财政学》

刘宇飞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二版 28.《国家预算决算辑要》 财政部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2年版 29.《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 何菊芳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版 30.《公共经济学》

马胜杰、夏杰长著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3年版

31.《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

高培勇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2.《农业税收研究与农村税费改革》

财政部税政司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版

二、译著:

1.《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

穆斯格雷夫著

邓子基等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 2.《财政学》

罗森著

平新乔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比较财政分析》

穆斯格雷夫著

董勤发译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公共财政》

布坎南著

赵锡军等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5年版 7.《欧美财政思想史》

坂入长太郎著

张淳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 8.《日本现代财政学》

井手文雄著

陈秉良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0年版 9.《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

兰兹伯格著

王楠岽等译

中信出版社 2008年版 10.《州和地方财政学》

费雪著

吴俊培译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1.《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 桑贾伊·普拉丹(Sanjay Pradhan)著;蒋洪等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0年版

12.《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

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

毛寿龙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三、学术期刊:

1.《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 2.《中国财政》

财政部 3.《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 4.《中国税务》

国家税务总局 5.《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6.《涉外税务》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 7.《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大学 8.《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大学 9.《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10.《当代财经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11.《经济经纬》

河南财经学院

12.《上海财税》

上海市财政学会 13.《财金贸易》

山西省 14.《财政与税务》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5.《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财政部科研所

篇7:《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一、适应对象:

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定位为:

一个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两个基础:即本课程一方面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四个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三、课程改革指向: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二)课程改革指向:

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6、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四、参考学时:

72学时

五、学分:

4学分

六、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认知税收的定义;税收基本特征;税收要素与分类;中国现行税制

3.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4.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七、课程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单元、模块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等组成:

1、在保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认知为原则,降低基本知识的量和难度,降低掌握要求;适当扩大了解的知识含量。

2、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学。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的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尽可能减少理论内容,回避未定论的理论知识;

能力训练体系-----由资料体系、学习指导等组成:

1、训练阅读财经新闻、政策资料能力;(潜移默化)

2、专业分析和认知能力

3、实现仿真训练

4、实现开放式思考能力的训练;

5、解释佐证专业知识。

(三)按照“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开发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具有先进性。

(四)建议本课程实行模块化学分结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项目的模块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

(五)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认知”、“理解”、“能”、“会”等用于来表述。“认知”用于表述事实性现象或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和“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八、课程内容纲要 单元一财政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财政是什么?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分别有何关系?财政的一般特征是什么?财政的职能有哪些? 扩展知识:

私人需要、财政产生和发展、财政观点、效率与公平、资源配置

能力训练

阅读所给的财政资料和案例,培养阅读财政经济性新闻和资料的兴趣和能力。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财政收入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我国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其中主要的形式是什么;我国是如何确定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的;国债收入的特征是什么。扩展知识:

财政收入的发展史,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债发展史,财政赤字机弥补。

能力训练

我国财政收入的现实资料和案例,我国国债发展情况的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三:财政支出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我国财政目前支出的重点和范围;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内容;财政支出的相关理论知识;

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补贴。扩展知识:

弹性经济学在财政支出中的运用,贫富差距与财政

能力训练

我国财政支出的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四:政府预算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政府预算的含义及其分类;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政府预算、复式预算、绩效预算、部门预算、政府决算、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扩展知识:

政府预算发展简史,预算,国家金库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概念。

能力训练

我国政府预算的现实资料和案例,政府预算的改革动态资料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单元二税收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税收制度体系,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税收种类,理解税收的特征和作用,了解税负转嫁的基本知识。

2、把握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的基本实务。

3、认知国际税收的基本知识。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国家税收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掌握我国税收制度体系,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税收种类,理解税收的特征和作用,了解税负转嫁的基本知识。

把握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的基本实务。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税收的特征、税制构成要素的定义及具体内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基本内容和区别;我国的税收体系。税收制度、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税收负担。扩展知识:

我国税收发展简史,税与费,纳税人违章违法行为,关境与关税,不分税种历史

能力训练

我国税收的现实资料和案例,违税案例分析

考核建议

纳税计算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国际税收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国际税收的概念,能分清国际税收与涉外税收的区别,了解税收管辖与国际重复征税的概念。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国际税收的概念和特点,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国际税收协定 扩展知识:

缔结国际税收协定参照范本

能力训练

反倾销税、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单元三:金融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金融的基本内容、货币制度的基本知识、利率的作用、金融机构体系;理解和掌握信用的主要形式、利率的主要种类、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具备灵活与综合运用金融、信用、利率等重要概念来认知我国的金融实践活动的能力。

2、掌握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知识,认知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我国的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现状。具有初步认识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政策、货币流通的信息和现象的专业技能。

3、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和一般特征,认知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功能。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情况,具有能运用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金融实践现象的专业能力。

4、认知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外汇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灵活运用金融、汇率、国际收支等重要概念分析我国的国际金融实践活动的专业能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金融概要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金融的基本内容、货币制度的基本知识、利率的作用、金融机构体系;理解和掌握信用的主要形式、利率的主要种类、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具备灵活与综合运用金融、信用、利率等重要概念来认知我国的金融实践活动的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金融的概念、构成,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及性质,市场经济中利息率的本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

金融、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货币制度、纸币;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复利、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扩展知识:

货币史,我国支票、信用卡种类,假币识别,三角债,利率工具,我国金融机构种类,我国部分银行发展史。

能力训练

我国货币、银行、利率的有关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货币流通 参考学时 4

学习目标

掌握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知识,认知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我国的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现状。具有初步认识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政策、货币流通的信息和现象的专业技能。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流通规律,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

货币流通、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投放与回笼、抑制型通货膨胀、公开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扩展知识:

货币层次,先进的投放和回笼,银行结算体系,货币创造

能力训练

有关我国的历次通胀资料和案例,我国近期金融的新闻资料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三:金融市场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把握金融市场的含义和一般特征,认知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功能。理解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情况,具有能运用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金融实践现象的专业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金融市场是什么?货币市场的内容有哪些?我国目前有哪些金融市场?现状如何?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同业拆借交易、票据贴现、证券回购、股票、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信用交易; 扩展知识:

家庭理财法,股票种类,成为股民必备,证券交易,外汇,黄金。

能力训练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资料、新闻、趣闻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四:国际收支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外汇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灵活运用金融、汇率、国际收支等重要概念分析我国的国际金融实践活动的专业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包含哪些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顺差、逆差?汇率?它对进出口有何影响?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流入和流出、资本项目;汇率、贸易管制、外汇储备; 扩展知识:

国际经济交易的划分,外汇储备。

能力训练

我国近期国际收支的新闻资料、案例资料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单元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3、理解财政政策工具及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形式,4、能初步观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背景和目标、分析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状态的专业能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概念及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类别;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扩展知识:

财政政策简史,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再贴现。

能力训练

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相关知识,理解几种协调配合的形式。有初步分析国家经济政策的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形式。双津、双松、一紧一松的配合方式。

能力训练

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配合的相关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八、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定位: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才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2、教材编写目标要求:

教材要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要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教材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要有层次性。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3、教材教学目标的定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材教学培养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基本知识(认知)、扩展知识、趣味知识 能力培养目标----阅读能力(基本)、分析能力、运用能力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正确的态度取向:关心、爱国、大局

4、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色要求:

编写思路: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编写目的。基本特色要求:教材文本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资料体系、学习引导等组成。要使教材具备立体性和动态性和可读性;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与评价

1、教学方法按照案例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实践场地等教学手段。

2、教学评价采取模块评价、单元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三)资源准备

本课程实施需要下列资源:

1、税票、税单、财政部门有关资料、货币样票、真假货币、票据样式、股票样式等。

2、开发财政、税收、金融、外汇、国际收支等案例和资料、教师指导书、网络资源等。

3、要选择部分银行、证券公司、财税部门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九、说明

1、该课程按照定位要求,采取单元模块模式组合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于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不同层次之间可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调整。

2、本课程所列扩展性知识和知识链接、资料系统主要是建立层次性教学内容体系,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丰富知识体系和认识考察财政、金融活动的能力。扩展知识和理论链接、资料系统一般不作为学习考查评价内容。

篇8:财政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探究

实验教学总体思路

财政学本身是既强调理论又强调应用的学科, 这一点无论在政府部门预算、税法部分都体现得十分突出。但现在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走出校门之前能把理论与实践两者很好地结合, 感觉理论经常脱离实际, 导致有些学生对理论学习失去信心。即使学生有可能到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各单位也不会让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接触到具体的预算管理、税务规划等实务。所以, 在完成学业以后, 同学们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应用所学知识适应快节奏、多变化的实际工作, 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如果设立财政学专门的课程实验环节, 在实验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增加实际操作的体验, 不仅可以增强对相关理论的深刻理解, 而且还可以激发主动创新的精神, 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为此, 财政学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是:以学生为本,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 以改革和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实验教学体系为主线, 使学生能够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 培养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财政学思维方式,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税收等问题的综合能力。

财政学实验类型与具体内容

1.财政学实验类型

财政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 实验目的是验证课堂理论, 熟练掌握财税专业知识, 因此需要采取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 不是所有的财政学问题都是可以做实验, 应该结合社会实践设计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部分章节实验验

一般而言, 经济管理类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 验证型实验。主要是对课堂理论教学中的结论加以检验和证明。 (2) 创新型实验。在已有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开展的创新型实验, 目标是通过不断的实验得出有创新意义的结论和思想。 (3) 技能型实验。某些课程强调的是某一项技术应用的熟练性, 这些在理论教学之外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是强化某项技能, 定义为技能型实验。 (4) 仿真模拟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管理类课程, 如企业经营管理、预算编制、政府会计等具有明确的管理流程, 通过在实验室仿真模拟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实验, 定义为仿真模拟型实验。结合财政学实际应用的特点, 财政实验类型基本界定为仿真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与技能型实验。

2.财政学实验的具体内容

尽管财政学的教科书种类繁多, 但主流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相似的, 大体分成三部分:一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二是公共部门支出与收入、预算管理;三是税收理论与税法实务。其中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与税收理论等部分, 属于纯经济学理论, 与实践结合并不紧密。而预算管理与税法实务部分, 是财政学实验的重点。虽然, 也有学者提出可以设计财政理论与税收理论的实验, 但笔者认为这些实验的设计难度较大, 基本没有专业的软件系统平台支持, 也很难由教师自身开发, 在缺乏实际应用背景的情况下, 设计实验意义不大。

(1) 公共财政预算管理

财政学的实验内容, 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公共部门的财政预算管理为主。其目的是将公共管理部门进行财政管理的实际操作流程引入到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操作。目前, 可以引入的仿真模拟实验包括政府预算模拟流程实验、政府采购实务操作模拟实验。每个实验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细分为不同的子项目, 如政府预算模拟流程实验, 根据政府预算的流程又细分为部门预算编制、财政收入管理系统与财政支出管理系统三个部分。部门预算编制实验模拟真实的部门预算编制流程, 将学生分为财政部门、各个预算单位等角色, 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部门预算的基本编制流程。财政收入管理系统能够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地方税务局、银行、国库的三方核对, 有效控制税金的及时快速缴纳。而财政支出管理系统, 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 将所有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这三个部分既可单独作为实验科目, 又可以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综合实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 赋予各组不同的财政角色, 如预算组、国库组、预算单位组、政府采购组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 使组内部工作协调起来, 并通过业务的串联, 使组和组之间形成业务的协作关系。一次试验完毕, 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 使不同的组能够获得全面的财政业务实际操作练习习

(2) 税收实务

税收实务的实验可以具体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企业的税收规划、申报税收等实验;二是针对政府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纳税检查等实验。针对企业层面的实验, 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税收实务软件, 将对各个税种的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应税收入与扣除项目的确定、应纳税额的计税、税收优惠、征收管理与纳税申报等税法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进行纳税申报实验, 从而达到教学的要求。这一部分实验可以进一步分成两个模块, 其一、税收理论学习, 该模块主要是从税法知识上对各个税种的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应税收入与扣除项目的确定、应纳税额的计税、税收优惠、征收管理与纳税申报等知识的详细讲解, 并配有相当的动画与视频,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二、税收实物操作, 该模块提供高质量的仿真资料, 让学生模仿企业的办税员实施纳税申报,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税法知识的能力。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的多少, 教师可以有选择进行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的实验。

针对政府征管层面的实验, 主要利用金税工程、税收征管等软件, 让学生模拟税务部门工作人员, 对企业、个人的税收申报、核查等进行实验。与针对企业的税收实验相结合, 教师可以设计大型实验。如将学生分成企业与政府两个组, 利用某一大型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 分别由两个组的同学进行税收策划、申报, 核查与征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税收规避, 而代表政府的学生则可根据税法的要求检验规避是否合法。通过税收实务的实验, 能够最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税法等枯燥章节的兴趣, 同时又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税收实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 实验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财政学的课程实验教学环境非常优越。近年来, 通过装备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实现了从传统手工操作、沙盘模拟一跃跨入先进的计算机模拟, 网络化管理的CAI环境。如今80%的实验项目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和操作, 60%的项目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环境下进行, 传统的技术实验也应丢掉挂图、教师手把手、面对面的辅导方式, 而采用多媒体、电子幻灯、视频以及电子教室系统实现的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先进的技术使实验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从量到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都会有明显地提高。

2. 实验方法与手段

(1) 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实行弹性实验教学。财政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仅仅利用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应增加开放时间, 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选实验内容, 自行安排上机实验。通过网上预约和到实验室登记等方式进行实验, 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实验, 在实验中学习, 更好地巩固和消化他们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继而更进一步地激发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除了采用教师实验室授课和现场指导外, 还应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一方面, 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 增强授课的生动性, 并可及时补充相关学科更新发展的新信息等等, 增强学生的信息量;另一方面, 可以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向广大学生提供该课程的课件、教学网络资源、设计实验及答疑讨论区等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下载获取该课程的教学资料、实验数据等。答疑区可以使学生克服羞涩, 促使其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讨论区还由教师担当主持) , 由学生进行自由地讨论与交流。

3. 实验考核方法

财政学课程实验的考核方式应实现多样化, 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笔者认为, 实验课程应从过去以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数量为重点, 转变成为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从结果考核转变成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采用分组形式进行的实验项目, 应将单个学生的考核与小组的考核相结合, 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课程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确定, 如参与情况 (出勤、态度等) 、个人能力 (如知识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 、实际结果的优劣等综合评判。成绩的评判也从单一的由教师评判, 转变为教师评判与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财政学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财政学实验的突出特点是需要建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才能自由运用模拟软件、参与大型实验项目。例如税务实验, 参加实验之前学生必须要对税法相应的知识点熟练掌握, 才能进行税收规划、申报等科目的实验。如果学生对于企业所得税的抵扣条款都一无所知, 就不可能完成一项完整的企业税收申报。教师应在上机实验之前, 反复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督促学生做好上机准备, 才能达到实验的基本目的。

2.注意实验课时的分配,

合理界定实验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财政学实验的重要性已反复强调, 但并不意味着在总课时分配中大比例地增加实验课时。始终需要强调的是, 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 但绝不意味着可以脱离课堂的理论教学, 将部分讲授内容转移到实验环节。况且,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财政学的一些主要章节还不能很好的实现实验教学, 而这些章节又是现代财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课堂教学是这些章节唯一的教学形式, 不可缺少。

3. 注意不同专业背景的实验需求, 差异化安排实验内容。

财政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 但各个具体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的多少, 程度的深浅是有差异的。市场营销等专业学习财政学的内容原本就少, 在上机实验环节就可以少安排一些综合性的实验, 只安排一些基本的实验项目。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因为直接学习过其他与税收相关的课程, 他们的上机实验就可以增加难度。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政学的课程教学提供了新工具, 实验教学在经管类专业的广泛推广也使得财政学的课程实验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财政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最新探索, 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论证了财政学课程实验的适用范围和有效性, 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财政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秀云.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文教资料, 2007 (2) :163-164.

[2]郭惠英.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1) :46-47.

[3]杜永美.经济学科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9) :75-77.

上一篇:云南省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情况下一篇:杨疃中心学校落实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