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站五年工作总结

2024-06-17

畜牧站五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

篇1:畜牧站五年工作总结

创建“五强”班子工作总结

2012年,十一作业站在农场、分场两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农场发展思路,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根据新时期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五强”的目标要求,认真扎实地开展“五强”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作业站党的建设,为全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促进了全站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打造好班子

一年来,作业站党支部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支部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班子理论学习。结合创先争优、开展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党组织换届等活动,认真坚持每月一次的党支部中心理论组学习制度,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班子理论水平。二是优化集体议事机制。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做到了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经过充分讨论后由集体作出决定,有效杜绝“一言堂”,确保了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顺利实施。三是强化班子成员团结共事。支部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及时全面地掌握了班子成员的心理动态,班子成员之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始终做到分工不分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整体素质

支部针对新时期基层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结合不同阶段工作重点,不断强化作业站干部“团结、服从、敬业、创新、争先”的五种工作理念,努力在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一是坚持作业站干部学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作业站干部集中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基层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强化基层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政策意识、法纪意识。二是加强了活动阵地建设。加强阵地建设,提升工作环境,增强干部积极性。远程教育基地、职工书屋等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有效改善了作业站办公环境,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加强了职工培训。今年以来,采取利用远程教育设备等培训方式,举办实用技术、新农村建设、等各类培训班5场次,参加人员达150多人次。四是加强干部的管理。制定和完善了干部考核制。严格按照农场要求,进行了考核,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充分调动了作业站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狠抓机制创新,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工作好机制

工作要落实,制度是保证。根据工作需要,十一作业站党

支部不断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实现了用制度管理干部,用机制激励干部。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周一例会制,对上周工作进行汇报总结,对下周工作进行部署,确保了每位领导、干部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都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建立工作情况监督制度和重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对农场、分场安排部署的工作,实行主管领导亲自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有效遏制了财务管理混乱诱发的腐败问题,全站无由此引发的信访事件。三是加大站务公开力度。设立了政务公开栏、站务公开栏,从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和管理上进行规范。在时间上,政务、党务每季度公开一次;在内容上,包括责任目标及完成情况,党建、财务收入、计划生育、农民负担、群众意见反馈等。做到了事前群众讨论、及时公开公示,增强了透明度,确保了程序合规、群众认可。四是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巩固普法成果,深入平安创建。扎实推进了依法治站、民主管理,依法治站水平有较大提高。切实搞好维稳和民事调解与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深入开展巩固“平安作业站”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领导,加大了督促隐患整改力度,加大了检查执法力度,确保了安全无事故。一年来,全站无重大恶性群体案件、无群众越级集体上访、无“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发生,社会稳定。五是环境整治大见成效。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全力搞好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爱国卫生防疫工作。一是改善卫生环境;二是扎实消除“四害”工作;

三是加强监督监测饮用水和食品卫生;四是广泛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确保全站无暴发疫情发生、无鼠虫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深刻认识到,这和上级党委的要求相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业站党支部将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丰富内容,创新机制,将建设“五强”班子作为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紧抓好,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强力推进全站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一作业站

2012年11月5日

篇2: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畜牧业发展基本形势

(一) 发展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 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五年来, 畜牧业成功应对众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畜牧生产稳步发展, 饲料工业持续较快增长, 草原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2010年肉类产量7925.8万吨, 比2005年增长14.2%, 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禽蛋产量2762.7万吨, 增长13.4%, 连续26年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3748万吨, 增长30.8%, 居世界第三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充分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

2. 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2010年, 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5%、82%和28%, 比2005年分别提高19、16和17个百分点, 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 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 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5年的49%提高到2010年的52%, 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生猪、蛋鸡和奶牛优势省区猪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0%、67.7%和88.3%, 畜牧业主产区产业优势明显。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大型企业不断涌现, 产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

3. 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饲料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3.9%, 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连续5年保持较高水平。生鲜乳三聚氰胺含量抽检合格率连续2年100%。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4. 饲料工业快速发展。

2010年工业饲料产量1.62亿吨, 是2005年的1.5倍。主要饲料添加剂实现国产化, 赖氨酸、维生素C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饲料机械制造业专业化发展迅速, 产品达数十个系列200余种, 远销国际市场。饲料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企业集团达30家, 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 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

5. 草原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全国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16亿亩, 落实草原承包面积33.1亿亩, 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围栏封育草原面积9.3亿亩, 项目区植被盖度提高12个百分点, 草原牧区牲畜超载率降至30%, 鼠虫害危害面积下降15个百分点。草原保护建设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草原生态加速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6. 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2010年全国畜牧业产值2.08万亿元, 比2005年增长56.5%。畜牧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部分畜牧业发达地区养殖业现金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达50%以上。2010年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59.1千克、20.6千克、28.2千克, 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有力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

(二) 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 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 全球供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征, 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历史阶段。现代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又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1. 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扶持措施, 扶持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宏观调控手段更加灵活。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强农惠农力度持续加大, 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契机。“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时期,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已经成为各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重点,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畜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出现新的变化。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继续下降, 畜产品消费快速增加, 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 优质安全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未来每年新增人口约700万, 农村人口城镇化数量约1200万,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扩大内需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深入实施, 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刚性增长, 将进一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

四是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 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素质大幅提升,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 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良好基础。

2. 面临的挑战

一是畜牧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中, 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近40%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 60%的奶牛由存栏20头以下的小户饲养。小户散养方式所固有的生产粗放、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加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公众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关注度空前加大。由于畜产品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的事件时有发生, 对行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很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 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的价格稳定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 也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但受畜产品生产特点和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 畜产品价格呈波动态势。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外多重环境影响的传导联动日益加深, 市场变化的放大效应还将进一步增强, 畜产品价格波动的趋势仍将延续, 为实施供给和价格调控带来巨大挑战。

四是资源紧缺问题不容忽视。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饲料粮需求增量将高于国内粮食预期增量, 饲料资源紧缺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作为饲料生产的重要原料, 2010年我国进口大豆5480万吨, 进口依存度达75%, 鱼粉进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2010年饲用玉米用量超过1.1亿吨, 饲用玉米已从供求平衡转向供应偏紧。同时, 规模养殖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也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五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布病、结核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有所抬头, 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外来疫病防控难度大, 周边国家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持续发生, 对我国疫病防控的威胁在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病毒变异速度的加快, 也使得动物疫病防控难度不断加大。基层兽医防疫队伍素质不高, 执业能力参差不齐, 兽医系统培训平台和执业兽医体系尚未完善, 履行《动物防疫法》职责任务难度大。

六是生态环境制约日益凸显。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 对畜牧业污染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成本偏高, 部分畜禽养殖者粪污处理意识薄弱, 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缺乏, 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七是草原保护建设任务艰巨。近年来, 虽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观念逐步增强, 但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能根本改变。目前, 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 人草畜矛盾突出, 重点草原牲畜超载问题严重, 草原畜牧业生产力不断下降。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始终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 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 着力构建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草料产业、现代畜牧业服务、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支撑等“六大体系”, 稳步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确保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提升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能力和水平, 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养殖观念, 调整养殖模式, 在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基础上, 加快改善设施设备保障条件, 大幅度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 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优化结构布局。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 突出支持主产区和优势区发展, 稳定非主产区生产能力, 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分步实施, 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

坚持数量质量发展并重。加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各环节质量控制,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畜牧业生产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坚持推进农牧结合。充分利用种养业资源和产品可循环利用特点, 推行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促进种养业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 实现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兴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突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饲料资源利用水平、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疫病防控水平, 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 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畜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局面得到遏制。

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到2015年,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 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

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 违禁添加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 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畜牧业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到2015年, 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 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超过38%和达到50%;畜禽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50%以上。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畜牧业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规模和带动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

饲料工业稳步发展。到2015年, 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亿吨。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集团达到50家, 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

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到2015年, 基本完成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初步实现草畜平衡, 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局面得到遏制, 局部实现明显好转。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8亿亩, 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原累计保留面积达到4.5亿亩, 全国40%可利用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天然草原超载过牧总体得到缓解, 牲畜超载率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

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 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率大幅提高, 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生猪出栏率超过140%, 成年奶牛年平均单产超过5500千克;在品种培育、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养殖、畜禽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草原保护建设、重大疫病防控、机械化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战略重点

科学谋划“十二五”畜牧业发展, 必须统筹考虑, 重点突破, 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 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 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 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 要特别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 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禽牧草种业体系建设。种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按照“保种打基础、育种上水平、供种提质量、引种强监管”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 完善畜禽育种机制, 增强自主育种和良种供给能力, 逐步改变畜禽良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组织实施主要畜种的遗传改良计划, 加大畜禽良种等工程建设力度, 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 加快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种业企业, 建设现代畜禽种业。加强基层畜禽良种推广体系建设, 稳定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推广队伍, 建设新品种推广发布制度, 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加强草业良种工程建设, 建立健全草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草种质量监管体系, 实施牧草良种补贴, 加强草种基地建设, 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三是加快推进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建设。饲草料产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按照“提高门槛、减少数量, 转变方式、增加效益, 加强监管、保证安全”的原则, 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环保饲草料产品;着力规范饲草料生产企业, 严格许可审查, 坚决淘汰不合格的企业;鼓励饲草料生产企业竞合, 建立饲草料行业诚信体系, 推行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加强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 着力构建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四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完善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 加大信息引导产业发展力度;深入推进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研发和推广一批重大产业关键性技术;建立健全产销衔接机制,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 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 实现畜牧业减灾促增收;强化公共防疫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是加快推进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饲料和畜产品安全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严格饲料行政许可, 提高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的许可管理, 推动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扩大监测范围, 提高监测频次, 对重点环节和主要违禁物质开展全覆盖监测。加快制定和实施畜牧、饲料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安全评价和监督执法体系建设, 强化监管能力, 提高执法效能;全面实施畜禽标识制度和牲畜信息档案制度, 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机制。

六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草原生态保护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按照“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的要求, 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政策体系, 构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长效机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落实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草原执法监督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改善物质装备条件, 增强执法监管和服务能力。

四、区域布局

(一) 总体布局

从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看, 畜产品生产要围绕稳定畜产品供给, 优化畜产品结构, 提高优势产区供给率, 稳定销售区域自给率。在区域布局上, 生猪和家禽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奶牛养殖仍以北方为主, 加快南方发展;肉牛生产以牧区与半农半牧区为主要繁殖区, 粮食主产区集中育肥;肉羊生产坚持农区牧区并重发展, 绒毛羊养殖以东北、西北地区为主。继续加强北方草原的保护建设, 加大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 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草原畜牧业。饲料工业要进一步提高东部, 稳定发展中部, 加快发展西部。

(二) 主要畜种布局及发展重点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养殖传统、供求关系, 按照“突出区域特色, 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产业集聚, 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 确立主导品种区域重点, 因地制宜发展畜禽养殖业。

生猪:重点建设东北、中部、西南和沿海地区优势区, 稳步提高西北发展区。全面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提高优良种猪自主供种能力, 加大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并重,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 提升生猪养殖水平, 保障猪肉有效供给, 实现生猪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肉牛:加强东北、西北、西南和中原肉牛优势区建设, 推动南方草山草坡肉牛业发展。加快品种改良, 开发选育地方良种, 适度引进利用国外良种。在饲草料丰富的地方积极发展母牛养殖, 鼓励集中专业育肥,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稳步推进标准化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

肉羊:加强中原、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西北和西南等肉羊优势区建设。加快新品种培育、良种选育和地方品种保护开发, 加快肉羊养殖良种化。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 引导发展现代生态家庭牧场, 积极推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牧区重点提升肉羊个体生产能力, 加快周转, 提高草原利用效率;半农半牧区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 增强育肥羊供应能力;农区要充分利用饲草料资源, 推广高效育肥模式, 提高肉羊出栏量。

肉禽:稳定传统肉禽主产区生产, 加快推动有潜力的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优质黄羽肉鸡和水禽, 稳定发展白羽肉鸡, 提高家禽产品质量。加强地方肉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力度, 重点加强肉禽新品种选育和良种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禽肉产品精深加工, 达到产业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目标。

蛋禽:巩固中原、东北等主产区生产, 推进蛋鸡养殖区域南移。重点发展高产、高效蛋鸡和蛋鸭。加快国内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 大力开发利用地方品种资源, 提高种禽产业化生产水平;加强种禽疾病净化, 保证雏禽质量;以提升标准化为重点, 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加快禽蛋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提高生产效率, 保障禽蛋市场供给和质量安全。

奶牛:建设东北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西部产区、南方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等五大奶业产区, 大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推动南方奶水牛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 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 建立苜蓿等优质饲草料基地, 提高机械化挤奶率。净化奶牛群体重大疫病, 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 促进乳制品消费。

绒毛用羊:以西北、东北主产区为重点, 推进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等绒毛用羊优势产业带建设。在农牧交错区和农区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加强绒山羊地方品种资源保护, 加大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力度, 提高绒毛综合品质和绒毛用羊生产性能。改进养殖方式, 合理利用饲草料资源, 降低养殖成本。推广机械剪毛、分级整理等技术, 加强产销衔接, 增加养殖环节利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 增加绒毛用羊生产效益。

上一篇: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下一篇:导游业务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