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

2024-06-17

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共18篇)

篇1: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

杨文影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师生之爱,有别于亲情之爱,有别于友情之爱。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中,仅教育“后进学生”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就有十种之多。这些还是他提练归纳出来的。还有更多具体事例中,达不到归纳写出程度的灵机之动就更多了。他不比别的教师多长个脑子,但他的这一个头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智慧?我想李镇西老师在教育中付出的爱心促进和提升了他个人的智力智慧。我们每个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的教师如果也能付出这样的爱心,必然也会激发自己的智慧潜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教育能力的发展。做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师,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我最大的感触是——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才是一个快乐的人。李老师以爱心赢得爱心,以真诚赢得真诚,以民主赢得民主。李老师的生命在与学生的融合中得以灿烂。李老师在博士毕业后,又回到一所中学担任班主任、教语文。但他却一再强调:不要把我的行为看成崇高,其实纯属个人喜好,我就是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师的幸福之源。学生在教师节来临时送我的一张贺卡、一封短信都让我幸福无比。平时的课堂互动,课下交流使我的生活变得开心,生命因此而变得精彩!

教师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上课不能享受到快乐,那么教师的一生就不会快乐。我努力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探讨中,我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李镇西,魏书生,窦桂梅,薛瑞萍,孙双金„„这一个个名字尤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印在了我的心上!有时候,教育是一种含蓄而明朗的暗示以及暗示之后充满信心的期待。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如果教育者否定学生的两重性甚至认为学生的真诚不过是在演戏,那么,教师不但低估了教育的复杂性,而且还会伤害了学生心灵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我的心里暗自立下誓言我也要做“做最好的自己”,每天都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于是开始每天反省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批改作业是不是比昨天更仔细?今天留下了什么遗憾,明天怎么弥补?”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争取每天有一点进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想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

2013-1-21

篇2: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

读李镇西“爱心教育”有感

读着,读着,我一再地激动不已,心潮澎湃,为李镇西老师的真诚话语和一颗赤诚的心—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对你的学生这么好?”他说:“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我这是在还债呀!”当人们一再地问他:“为什么要写《爱心与教育》?”他说: “因为我承受了太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其实,我们分明看到他牺牲无数个节假日,花费精力财力,带孩子们去游山玩水,观察世界;周末,把学生轮流请到宿舍包饺子、煮火锅;在电话日益普及的今天,仍坚持按学号轮流去学生家里家访,把质朴而真诚的爱送到孩子的家里、心里。为每个学生送生日礼物、为家境困难的孩子悄悄送上急需的钱物,为烦恼痛苦的孩子写下一封封呵护心灵创伤的信件„„我无法一一例举他对学生的爱,那种平等的、民主的,用心灵赢得心灵的爱。他用他的童心唤醒了孩子们的爱心,又用自己的一颗爱心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心。李镇西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他在向学生播撒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收获着学生对他的爱。所以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和体会到一位成功的教育者的幸福——一种来自于爱的回报的职业幸福和享受。看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也为他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而叹服。就像他说的“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作‘情感’,一个叫作‘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快乐;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因此他不断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他把阅读当作洗脸刷牙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他不仅读了大量的专业性书籍,包括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同时大量阅读人文性的书籍,包括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像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他更是仔细阅读、领会深刻,并付诸实践。我想他的善于学习、深入思考、不断反思,就是他成功的基石。他的不懈读书尤其让我感到惭愧,惭愧之余,唯有不断地提醒自己——读书,读书,学习,再学习。

篇3: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

对李老师的敬仰与崇拜绝非因为他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成就, 仰慕李老师是发自内心的感情, 是对他人格的崇拜, 是对他人性的一种品读, 以至于以能够与之同样被称为“李老师”而感到自豪。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情感上的爱, 那是一种能力, 一种爱的能力。

作为老师, 说句良心话, 谁都有怨恨和心生不平的时候, 同样也都会有因为学生的一个小小举动而感动和欣慰的时候。我们是教育工作者,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 是心灵和思想都还比较纯洁和幼稚的孩子, 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经常被他们感动, 我们多数时候愿意付出多一些, 换孩子们一次次成长和懂事的举动, 我们是爱他们的。

然而爱, 不是你付出就可以的。我一直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爱的感情, 是可以和成年人的恋爱相类比的。谈过恋爱的或者暗恋过别人的人都能体会, 不是单方面一个人想爱、想付出就能够成就一段恋爱关系的, 只有对方接受你的爱, 接受你的付出甚至愿意为你付出, 才能够算得上恋爱。老师和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想付出, 你爱学生, 学生不接受, 甚至感到厌倦、排斥, 那就是失败的。

所以我说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 更是一种能力。

再读李老师的书是产假快结束的时候去参加全体大会, 学校德育高主任匆匆忙忙给了我两本书, 其中一本就是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一直觉得, 要想讲道理, 用讲故事的方式往往比理论更吸引人, 所以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合上书, 闭上眼睛, 我的脑海里忽然涌现出在我简短的教学经历中的许多个案例, 学生的脸庞一个个浮现在我眼前。

因为休产假, 我带的学生到了初二就由别的老师带了。起初每次进教室都想发脾气的我, 现在想起曾经的他们, 竟然总会哽咽, 我想我是想念他们的。其中有两个学生便是我“爱的能力”的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

一个学生是我的班级里成绩最差的。我对他可以说在内心里从来没有厌弃过, 无论他怎么不完成作业, 怎么不好好听课, 因为我一直觉得我能帮助他, 能够感化他。当然每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 我也不免会抱怨两句。就这样, 我用自己的耐心和他安然相处, 我以为我为他付出了, 我是爱这个学生的。然而, 最终他也没能有所提高, 而是以转学告终了。现在想来, 这或许就是我爱的方式还不对, 我爱的能力还不够吧。

另外一个学生也是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他却让我感受到了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他平日里就不爱学习, 对英语学科更是厌倦。我抱着尝试的态度和他沟通了一次并且我俩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天回家他自己背会一个单元的单词, 第二天中午我帮他默写。就这样坚持了将近一个学期, 我把自己休息的时间让了出来, 耐心的帮他一个个背, 一个个改。这里边的辛苦是肯定有的, 但令我欣慰的是, 这个学生不但英语有了进步, 给我更大的收获是他非常热爱我教的科目——语文, 每次语文听写他都能达到很高的正确率。我想, 这就是我在用正确的爱的方式教育他吧, 这种正确的爱的教育方式或许就可以称之为爱的能力吧。

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儿, 用心就会有用心的收获, 敷衍就会有敷衍的结果。我们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 学生就会让我们拥有惊喜。这是爱的能力。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于传授给学生知识、方法, 也用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和身体的成长, 这是一项人与人交往的工作, 是一项人类灵魂的教育事业。当我们用心去与学生建立情感时, 当我们不由自主地爱上自己的“孩子们”时, 我们却失望地发现——爱, 需要能力。再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感触颇深, 聊以此文表述内心。

篇4:《爱的教育》读后有感

[关键词]爱的教育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儿童小说《爱的教育》,看那完后深有感触,它描述了一个学年里男孩恩里科的生活感受,把“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民族,社会之爱,小至父母,老师,朋友之爱,都极为感人。

书中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对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读了这本书脾气要好上十倍,由此联想到自己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孩子更要用爱心来呵护童心。

我们的老师这一章节体现了做为一名老师爱的能力,他觉得老师更是医生,是比扁鹊,华陀更神乎其神的大夫。他们能把孩子的心连根拔除,矫正孩子的行为偏差,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使孩子健康的度过他的学习生涯。你瞧,这是不是比华佗更神通广大?

有些孩子每天都会上演和你斗智斗勇的故事。而且对待孩子你说的话,必须做到。孩子的世界时那么的神奇,她需要你在平时生活学习的点滴中不断仔细的去观察分析,用爱去包容孩子,当一个不敢大声讲话的孩子敢提高甚至只有一度的嗓门说着最简单的言语。当一个从来不听课的孩子举手回答第一个问题,当一个成天打打闹闹的孩子今天没有主动打人的行文了,当一个平时小气到不肯个任何一个人分享自己带来的玩具的孩子却在某一天带来一张小小的贴纸分给大家,当一个不敢走独木桥的孩子今天却有跃跃欲试的神情……这些细小的变化我们都不能轻易地忽视,或许这就是你爱的教育使他们变得自信,认真,大方,勇敢地第一步,这么重要的第一步,你能视而不见吗?

安利柯的老师在书中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也让我对这群学生十分羡慕。

篇5: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有感

《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职业素养读本。这本书分四编,每一编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荡的浪花冲刷着我浮躁、浅薄的内心,为我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人的道理。现在撷取几朵最美的浪花与大家共享:

一、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后来霍懋征等名师也说过类似的话。说实在的,提到这句话,不少老师定是一肚子苦水,一阵子牢骚,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教学十几年来,所教学生可谓不少,但不是每位学生都像刚才那句话所说的那样令人满意,每一级都有自认为朽木难雕的孩子。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认为”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李镇西老师的解释让我们茅塞顿开,让我们对于学生的优秀与进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从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做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让我们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才是平和的。

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走进任何一位百年名校,我们都会看到一尊尊名人名家塑像,校长都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育出的一位位名人。但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长所提到的十几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许多教育者固有的观念,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三、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

教育随着科学发展而进步的同时,却远离了大自然,而远离了大自然的教育无意识不完整、不健全的教育。教育的这种畸形发展,早就引起了教育家们的忧虑。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学生需要六大解放:

一、解放他的头脑,是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加工,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现在,我们的孩子远远没有享受六大解放,反而他们正遭受着”六大束缚“。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能够让孩子用身心去直接阅读大自然这本博大精深的书呢?李镇西老师由衷地感叹到:让我们的课堂吹进大自然的和煦清风,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之间强健体魄,放飞心灵,解放个性。我想,家长会上,我会将这几句话与家长共勉。

四、胸襟再开阔一些。

李镇西老师谈到自己年轻时的挫折,谈到朱永新老师年轻时受到的打击,他最大的感受是:很多现在令自己咬牙切齿,令自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的人和事,再过五十年,当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再看,真的是微不足道,如烟如风而已。我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到最后就是人格之间的距离,其中胸襟更是决定了我们人格境界的高下。斤斤计较于一些不平事,耿耿于怀于一些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在事业上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教育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教育者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我想: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在事业上也无法李镇西和朱永新教授相提并论,在事业上也不会风起云涌,但即使自己在事业上走不远,也应该学习他们大海一样的胸襟。这样,当我回首往事时,回想起在教学生涯中的宽容大度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与幸福呢?与想尽千方百计争名逐利之人相比,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的高尚,一种人生的释怀?我拥有的一切,是幸运,我没有的一切,也是应该,我与身边绝大多数老师一样,没有特别之处,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奋斗,为什么应该只有你获得?苏东坡的《定**》一词,李镇西老师喜欢,我也推崇。词中写到:“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豪迈和恬淡,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常态。我将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劝慰自己凡事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求默默耕耘,兢兢业业,问心无愧而已。

“心底无私天地宽”,李镇西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将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幸福。

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

篇6: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秦敬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由得为李老师的教育行为所感动,他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践行着一个教育者的爱心之旅。面对实践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他在读书、思考和尝试中找到了解决之道。

在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活动目标的理解,不是成绩单、分数或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李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是围绕人的教育来开展自己的活动。从教之初,他也是凭着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在向大教育家学习的过程中,他坚持不懈地追随自己的精神偶像,坚持写教育日记,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渐渐成为一个自觉思考和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成长之路和应有的品格,看到了教育者爱的力量。

对于教育改革的认识,他提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东西,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和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思想各有不同,风格各有千秋,但是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但是教育者的爱也不同于世俗的爱。爱学生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一种角色意识,一种教育手段,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的流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微不至、不由自主地表达出来,课堂上的互致问候,课余的活动和辩论,生活中的关心和提醒,生日的祝福,他对学生无私的爱,必然赢得了学生爱的回报,他时常为自己的学生所感动着,如他所言,“我在从教多年,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倒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是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习。”爱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一个个在爱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和民族将会怎样令人向往,身处其中的人又会怎样幸福!

篇7: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有感

高二(9)班主任

陈栋

寒假期间,学校组织班主任学习李镇西老师的书籍,我在网上搜索,从一些网友的评论中了解到李老师出版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令不少读过的人感到震撼,很想拜读。于是我从图书馆借来,花了四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着读着,我不禁落泪了,被深深地感动了,为那颗爱孩子的心,为那一个个鲜活真挚的故事,为那群可爱的孩子„„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敬佩李老师,为他在教育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爱心、童心、真心、信心、耐心所感动。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以爱赢得爱,最终取得教育的成功。看着、想着,愧疚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作为一名有近五年教龄的老师,我也爱我的学生。我也会为学生的生病而忧心忡忡,为学生的退步而发愁,为学生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失去了刚毕业时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做到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那一棵棵幼芽,使他们茁壮成长,这一点深深地震撼了我。

万同,一名谁见谁头疼的孩子,纪律观念差,学习不好,打架、闹事,但李老师从未放弃过,他注意着这个孩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闪光之处,如“爱劳动”“关心集体”等等都被一一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为了帮助万同,他一次次找万同倾心交谈,又一次次呼唤全班学生的力量,面对万同一次次的反复,一次次的“旧病复发”,他总是满怀热情和信心鼓励他一次次战胜自己。万同进步了,当身着新装,带着红领巾的万同神情庄重地站在国旗下,当万同响亮的声音从他的心灵传出通过扩音器回荡在校园上空,在晨风中传得很远很远,直至融入那辽阔纯净的天空,我激动得不能自已,泪水夺眶而出。万同的成功凝结着李老师多少心血,凝结着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

不仅是后进生受到李老师无微不至的爱,李老师也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卓越的人才。他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激励“优生”超越自己,训练“优生”受挫心理,培养“优胜”创造能力。一个个优胜脱颖而出,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

篇8: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李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如何爱学生?不妨用解字的方式来解读李老师“爱”的真谛。

“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从结构上看,“爱”字属于上中下结构, 上部为“爫”,意为用手抓。手里抓着东西给别人,所以爱首先是给予。一个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为智育;一块是为人处世道理,是为德育。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告诉我们, 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宁玮成绩不突出,但学习勤奋,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李老师视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如珍宝,竭力肯定;伍建家发生火灾,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献爱心……李老师如一位魔法师,变着法将人类的一些美好品质,如正直、 善良、诚实、谦逊赋予他的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成为对社会有利,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

“爱”字的中间是一个“冖”,与房屋有关。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的,所以爱应该是呵护。李老师是学生的守护者。他尽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发掘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李老师始终坚信,即使是再坏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因此,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李老师总是能看到背后的积极思想,如万同上数学、地理课爱说话,不听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调皮捣蛋,但李老师却看到了万同听不懂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是多么痛苦,故而给他找事做消磨时间——抄 《烈火金刚》。想想自己及身边的老师,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一通狠批算是轻的,更有甚者恶语相加,罚抄、罚站,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辱。对照李老师,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李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还表现在耐心对待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就像万同,时而好转,时而又犯错,有时还是同样的错误屡犯,但李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宽容他的错误,寻找时机与他谈心,利用集体舆论引导等,一次又一次将他拉回正道。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反复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往往就缺少李老师的这份耐心与宽容。

“爱”字的下部为“友”,这层意思大家一看就懂,意为友善,视学生如朋友。从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育者。班里的管理崇尚民主,凡事集体商量,老师有的是建议、提醒;休息日,他会和学生一起逛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到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他就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祝;学生毕业多年仍与他书信往来,甚至辗转多地就为看他……就是这样,他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感化学生,改造学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青春期教育、突发事件处理中,方式方法都显得相当睿智,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我认为根本上还是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篇9:有感于李镇西的“五个一工程”

近年来,我校提倡教师每学期(学年)要完成“六个一工程”,而李镇西老师是每天都要坚持“五个一工程”。我将他的“五个一工程”说给同事听,大家好奇、惊叹、怀疑,有的干脆说他“不可理喻”。带着同事的种种疑惑,我不禁千万次地问:“镇西兄,你为何对教育这般痴狂?”

李镇西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现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国中学教育)南有李镇西,北有魏书生。我校于2004年5月邀请他到我校讲座并上语文示范课,果然名不虚传。

近年来,李镇西老师应邀穿梭于各大中城市,忙于讲座、讲课;出版社为他频频出书;期刊报纸为他开辟专栏。李镇西现在的头衔是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但教语文才是他的拿手好戏,当班主任才是他的最爱。每天要坚持“五个一工程”,又有如此多的社会活动,在凡人看来即使有三头六臂和分身术都难以应对,那么李镇西老师为何能做到?我对他所坚持的“五个一工程”一点都不怀疑,我相信他不是说出来秀一秀的。我想,是对教育的一种理想信念和执著的追求支撑着他,是超人的勤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他走到了今天。

我们不需要成为李镇西第二,但我们需要“做最好的自己”。李镇西对教育痴狂的精神与他的教育教学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为此,我特别建议,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的终身学习的教师。教师要“读”占鳌头,要精心构建自己的书房,要经常浏览书报杂志,要精读教育经典,要找到一本自己百读不厌的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他本人私人藏书达一万八千册之多。

篇10:读李镇西有感

马尚一中 房文宇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的教育。工作之余,拿起《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读了一遍。读过之后,深受启发。

全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李镇西老师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浑然一体,读后发人深省,撼人心魄。李镇西老师说:“我为现在这种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地说,应该是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让我感到踏实,不浮躁,没有被所谓‘专家’的名声所累,毕竟我一直是和学生在一起的。”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还提到“让学生阅读大自然,让班集体充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其意义决不只是停留于热爱大自然和不露的教育艺术的层面,我希望达到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童年富有诗意,让他们的人生充满情趣,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满!”

把童年还给童年,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使我们的孩子有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纯洁、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由于“看透了世界”因而变得世故变得成人化起来,这样的孩子在小学的高年级里应该说在现在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如何开展我们的教育呢?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 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 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 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 ”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 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这本书的序言中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读到这里,我心理感触颇多,发现平日里自己所谓的在乎其实连自己都没超越,又何谈“在乎”呢? 比如第二章“提高教师的素养”,从“做有思想的教师”到“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从“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到“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从“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应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到“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李镇西老师每天“自己和自己比” 的成长 轨迹:踏踏实实上好每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

篇11:读李镇西有感

叶金财

从1995年毕业便开始当班主任,一直以来,总想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19年的班主任生活,带出来的学生都很喜欢我,挨过打的学生都很尊重我,过去了很多年他们都很惦记我,但我始终不是学校里最出色的老师,也不是最好的班主任。我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也向别人学习,但进步不是很明显,去年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买回一本《做最好的班主任》,反复读,我才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做最好的班主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写得很实在,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就像是看着一集集《李镇西的故事》连续剧一样,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班主任最该想的是什么?------我最喜欢李老师的回答,“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作为班主任,决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的层面,更不能只作为上传下达的工具,作为班主任,要有童心—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要有爱心—即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要有责任心—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要成为专家—源于专业的人格魅力;要成为思想家—做一个反思型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用心灵赢得心灵。

在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李老师看到的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

1、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

2、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

3、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从他的教学中,感觉最大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是在育人,教会本领。他多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不管优生差生,真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都能把自己的体会记写下来,传播出去。当初也不是想着要出书什么的,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现在看来却是无价之宝了,是一份上佳的教育记录。由此,我也开始学习李老师,做好教育笔录,开始总不会写,到后来越写越来劲,遇事便记,有想法便写,越写心理就越有想法。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现在作为级部管理者,我不但要考虑班主任的辛苦,更应注意班主任的培养,班主任做的好不好,关键是思想,然后才是行动,行动过后要不停的反思,记录,改变,提升!

一篇工作小记: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杨莹-------我2002年的学生,逢巧,14年后我又教了一个孩子,杨阔------杨莹的亲弟弟。教学20年,这样的事情很多。而杨阔(现在是单亲孩子),初中毕业前却因与同学打架,几近开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2013年中考后来到职教中心高中班,一个学期后分到我班,分班后班干部选拔中杨阔担任了语文科代表工作,负责收发作业,晨读领读,开始他声音很小,我鼓励他放大,学生不听话,我给他助阵,一段时间后,科代表工作很出色。

一次自习课,我提问了几个数学问题,唉,没几个能回答的,我便又问,那语文咱们认识字儿吧,考一考咱刚学的《师说》(当时刚学完第一段)背的怎样了,叫了几个同学,背的还真不咋样,这时,杨阔站起来说,老师,我背。我说开始,只见杨阔气定神闲,语速飞快,一口气背完,我和同学们都呆住了,回过神,我便大加表扬,提出“向杨阔学习”的口号,自此,杨阔学习的劲头上来了,我又攒了一把火,教室门口张贴“学习之星----杨阔”。后来我见到的便是课堂听讲聚精会神,课下便成了老师的“跟屁虫”,第一次月考下来,便荣升学习小组组长(班级第四名),直到现在,虽然我不教他了,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孩子变了,家长呆了,多次接到杨阔妈妈打来的电话,没别的,全是一个劲的感激。

我们带的孩子,大多基础差,素质低,班主任都叫苦连天,再摊一个学习不好、习惯不好、经常惹是生非的孩子,作为班主任,可以上报、给处分、甚至开除,可是,咱家长把孩子往哪开呀,就一个,好坏都是宝儿,可就是这块“宝”这样了,咱家长就比咱还难。

而就在咱班主任一言一行的无形鼓励中,孩子变了、懂事了、努力了、学习了、成绩上来了、不违纪了……,最高兴的是孩子、最感激的是家长、最欣慰的是我们,到那时你便是家长的恩人,无尽的感激不请自来。

篇12:读李镇西班级管理有感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如何管理好班级,如何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等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相应的管理和沟通技巧,李镇西老师的这本《班级管理日志》给了我很多的方法,具体如下:

“学习过程也是做人的过程”。李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是如何做人的过程,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听不懂、学不会的知识,在生活中会与不同性格的人接触,避免不了许多的小摩擦,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教会其相应的方法,帮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在做事的同时先学会做人,“高调做人,低调做事”让学生们学会自己去承担、去面对。

在一个班级里班委是一个班的支柱,是同学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李老师在日志中提出班干部应该树立三个意识:1.感染意识。班干部当然有管理职能,但这里的管理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以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同学们。管理就算是一种感染,要在学习上、纪律上、生活上各方面去感染,而不是想着去管同学。在整个班级里有性格各异、习惯不同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年轻人也都正处于青春膨胀期,谁都不服气谁,所以在现实班级学习生活中,班干部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说话,要求别人的同时先要求自己,包括老师也是一样。2.服务意识。当班干部并不意味着升官和掌权,而是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大家服务,比如如何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卫生环境,这就需要纪律委员和卫生委员;如何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和凝聚力,这就需要班长和团支书等的辛苦努力。帮助别人,提升自己;服务他人,方便自己。3.独立意识。各个班干部在明确自己的服务内容之后,要积极主动的去做工作,而不是要老师去安排,主动自发的去做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

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同学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在一个班级里,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的成绩和每个人的成长,所以良好的学风也是我们老师必须重视的。李老师在整顿学风方面提出了以下四点:1.督促学生找出浪费时间的一些原因。在咱们学校实行寄宿制,学生统一学习、吃饭、睡觉,所以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如何更好的利用好每一分钟就取决于每个人。2.让学生自己写学习病历。老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近段出现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列一个详细的病历,并且自己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镜子来提醒自己。3.成立互助小组。同学与同学之间应该互惠互助,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习惯好的帮助习惯不好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以此来引导学生。4.强化学习竞争。引导学生给自己设立一个竞争对手,相互比赛、督促,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让自己时刻有危机感,以此来勉励自己。

李老师给出的建议很多,我也由此感悟颇多,学习学习在学习,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篇13: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 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让它不断壮大, 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我带来的感触很深。是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天赋和个性, 如未雕璞玉般蕴含无尽的价值。而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 并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而不是强制套用惯性思维、磨掉其锐角的简单“加工”。而要真正使每一个学生彰显个性、体现价值, 教师不单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 更要从内心深处抱有对每一个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寓教于情, 方能产生共鸣。包容理解才能激发学生主观能量的释放。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 德育的重点不在于严苛管教, 而在于理解、宽容、尊重。我们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倾听和理解、宽容和鼓励, 在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体验和共鸣, 便容易让学生受到教育, 激发主观能动性。因此, 教师应用理解和宽容去包容他们, 用尊重和表扬去鼓励他们。“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教师施以耐心, 一点一滴地教育引导, 才是筑牢教育根本的基石。

魏书生老师也曾说过:“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 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 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 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 常做常新。”

教育效果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心灵, 是让学生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 心悦诚服接受教育。那么, 怎样触动心灵?怎样心悦诚服?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讽刺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卑;生活在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恐惧之中, 他就学会了忧虑;生活在认可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由此可见, “循循善诱”的正面教育, 才能构筑起易于接受教导的环境。当面对学生的不当言行时, 我们要采取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 而是要给他们提供一条正确的道路让其选择。比如, 面对闹哄哄的教室, 教师如果泛泛批评, 大部分学生则会充耳而不闻;而如果点名批评, 其他学生往往会幸灾乐祸。倘若我们从中找出坐得好, 不说话, 书本都准备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其他学生便会效仿, 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 表扬有批评的作用, 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批评有时候为什么不能穿上表扬的外衣呢?”

“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 丧失主体人格, 不会独立思考, 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 我们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这句话字字珠玑, 句句铿锵。创造力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 我们需要的不是复制品。对个性的宽容, 对不同理想和不同行为方式的包容, 才是真正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以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去包容和培养个性的成长, 因材施教才能收获不一样的喜悦。一个充满绚丽色彩的多元化的世界, 不会仅容单一雷同的存在。“约翰纳什是好学生吗”或者说“失去了个性的孩子就是好学生吗”, 我们内心肯定不止一次的提出疑问。过去, 教师喜欢把自己所喜欢的强加给学生, 把自己既成的思想移植给学生。而更严重的是, 学生似乎习惯了这种“专制”。我们的教育缺少宽容个性的气度, 在“容忍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和才能”方面有所欠缺, 在多数情况下, “因材施教”变得悬于高堂、浮在空中, 却老是落不下地。

篇14: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

直到现在,说起创新教育,有些教师首先想到的往往只是思维品质和具体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以及“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应该说,针对学生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这些引导和训练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认为,我们更要思考一下,学生原有的创造精神是如何失落的?当务之急,不是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的所谓“培养”,而是“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首先是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创造,意味着思想解放。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

也许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我认为,民主教育首先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其说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篇15: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众意路小学 张晓丽

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在与一位智者面对面的交谈。暑假期间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颇有感悟。之前读过李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教师的智慧》等,《教有所思》这本书采用了散文式的文体,给人的阅读感受是愉悦的,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书中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不经意间给读者传递着李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感受。读完这本书以后,思绪是复杂的:有敬佩,对李镇西老师教育精神的敬佩;有自责,对自己不善于总结的自责;有信心,有新学期上好课、带好班的信心……

李老师的文章文如其人,坦率直白,不矫揉造作,给人亲切自然之感。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读《教有所思》会认识这样一位李老师:善良,富有童心;爱思索,身边的每一细微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沉思;有原则,是一位有自己独特教育个性的老师!读完此书,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要挤出时间做一个随手记的老师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有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很多人却总是因为忙,没时间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成为文字。《教有所思》谈到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持写教育日记。且教且思,会让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且教且思,会让重复的工作变得高效。

二、要真正的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人来看待,凡事做到“以生为本”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是李老师的理想教育。他的教育理想使很多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做一个善于发现的教师,真正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当人来看待。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尤其是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在工作中要多发现: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优秀的孩子更加优秀,让自卑的孩子变的阳光;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让学生正视自己短板,全面提升自己,做全面发展的人;发现学生的一些小情绪,关注孩子的喜怒和哀乐,真正把孩子作为人来看待,而非刷题机器……我们要像李老师一样做有理想有情怀的教育。

二、理性看待“有偿家教”

有偿家教貌似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关于“有偿家教”,李老师如是说: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象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李镇西老师在《教有所思》一书中关于有偿家教提出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掩卷沉思,思绪万千。教师工作是具有重复性,也有着创造性的。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平凡。是的,是平凡,却绝不是平庸。也许我们永远也成不了李镇西老师那样的名师,但至少我们在努力的路上!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篇16:读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近几天,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后,受益匪浅。文中的每一个教学故事都包含着李镇西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机智,令我感动,折服。

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写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这句话是写给学生的,但对我触动也颇大,乡村教师虽然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只要全心全意投入,也一定会收获颇丰。

从李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总结如下: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努力去培养一些儿童的兴趣爱好,与他们有了共同语言,就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有儿童般的纯真,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对自己所直接教的学生的爱,还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级的,甚至是外校的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最后,做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有思想代表了一个人有灵魂,有思想代表一个人有个性。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工作之余,我们应该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我们的课堂,思考我们的学生,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

篇17: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李镇西老师的文字总是有着诗人般的气质,即使写的是教育类文章也写得是文采飞扬,令人在聆听教学教法的同时也深深折服于其中文字的魅力。

站在岗位上不觉已近两年,这一路走来,我只担心课堂上不好,学生不听话,以及成绩不达标。所以,我使用各种“手段”来建立老师的威严,为此我经常铁着面孔来训斥孩子,而我心里明白――这不过是一群处于一个如花年纪的孩子们!于是,在做“泼妇”的同时又是从心底里懊悔,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却是让人赞叹的。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这句话如同雷声震彻我这个一直苦苦照优秀老师画自己形象的人。确实,在入职以来,我就刻意去看其他老师是怎么上课、怎么控制课堂,然后私下里就依葫芦画瓢。但是,不知为何,同样的话、同样的上课、同样的技巧,在不同老师那里结果是不一样的。自然,我照搬其他老师的“花招”在我们班同学面前大多败下阵来。而今谛听李镇西老师的`言语,()突然领悟到:别人的话、别人的方式只是适合自己的,这不一定就适合我。正所谓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正是此理。

思想由心生,而要想有良好的思想,必须有良好的创造力。这对老师如此,对学生亦是如此。回想在应试教育程度很高的时代下,如同电影大屏幕回放的正是学生的创造力被老师一点点扼杀的悲惨场景!!这是我们当下必须要注意的。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伴随思想创新,这种思想创新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上课要有创新,而且要带动学生的创造性;二是学生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课堂内外表现也要有思想、有创新、有见地。而要想达到这种水准,是很不容易的。毕竟,应试教育仍然是无奈的事实,学校老师们只能在夹缝中求得些许素质教育的安慰来。但是,态度决定高度,思想决定一切。交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思想,如何创新!

篇18:李镇西巧用比喻谈素质教育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针对观众朋友什么是素质教育的提问,简洁地回答说:“素质教育就是教育!”

他接着解释说:“我曾经把这个问题抛到我的博客上让大家讨论,结果网友们纷纷从不同角度给素质教育下定义或谈自己的理解,‘以人为本’呀,‘因材施教’呀,‘做人第一’呀,‘身心两健’呀,‘提升生命’呀,‘激发创造’呀,等等。这些解释当然都是对的。不过,我想用更简洁的语言解释什么叫‘素质教育’,他其实就是——教育!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内容,包括上面网友们所罗列的那些要素,不都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吗?哪一条哪一点不是教育本身的内涵呢?难道教育可以不‘激发创造’吗?教育本身不就是提高素质的吗?有谁公开给教育改过内涵,说教育要‘畸形发展’,说教育要‘违背人性’呢?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的确越来越畸形发展,越来越违背人性,越来越远离当初的起点,越来越违背当初的涵义……简言之,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假!于是,为了强调教育内涵的丰富多彩,人们便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意思是教育应该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打个比方,成都火锅很好吃,也很有名,于是不少人都来假冒成都火锅。这样一来,许多号称‘成都火锅’的火锅都变味了,于是最早最货真价实的成都火锅便不得不在招牌上写明‘正宗成都火锅’。又比如,糖本来应该是甜的,但居然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的糖就是不甜,于是我们去商店买糖的时候,就给营业员强调,我要买‘甜糖’。以此类推,还应该有‘酸醋’‘咸盐’之类的概念。可是,难道有不酸的醋和不咸的盐吗?”

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抽象的概念,专家、学者都难以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网友们更是从不同角度谈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李镇西化复杂为简单,简洁地回答“素质教育就是教育!”然后阐明素质教育的内涵其实就是教育的内涵,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的弊端,以成都火锅打比方,许多人假冒成都火锅,导致火锅变味,货真价实的成都火锅不得不在招牌上写明“正宗成都火锅”;又以糖、醋打比方,因有假冒伪劣的糖和醋,才有顾客购买“甜糖”和“酸醋”的要求。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有去掉了前面的定语而只剩下“教育”时,中国的教育才算是真正回到朴素的起点,走上了健康的轨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李镇西准确地把握了教育的精髓,联系生活实际为素质教育正名,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精辟透彻,通俗易懂,耐人寻味,表现出高超的语言艺术,令人拍案叫绝。

上一篇:合规考试试题7下一篇:反义词量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