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须有尺度解读

2024-06-17

教育须有尺度解读(精选5篇)

篇1:教育须有尺度解读

教育须有尺度,莫让迷雾遮路

——慎观《唐山大地震》

最近授课的时候发现小明精神恍惚,心不在焉,到了课间就立刻离开教室,去操场自己一个人呆呆坐着。

我问他:“小明,最近怎么了?”

小明说:“老师,咱们这会发生地震吗?地震了大家都会死吗?” 我很惊讶的看着眼前这个9岁的孩子,问他:“小明,为什么会这么想?我们这是不会有地震的。”

小明哭了,很伤心的说:“老师,你骗人,唐山能发生地震,我们这也会的,而且会死很多人,爸爸也会死的。”

我意识到孩子肯定受了刺激,而且在心里埋下了阴影,为了更好的分析原因,便把小明的父母请到了学校。

“小明最近心理状态很不好,老是担心咱们这里会发生地震,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

小明的父母很吃惊,告诉我最近带着孩子去电影院看《唐山大地震》。我觉得很有必要因为这件事情开个家长会了。

《唐山大地震》我也看了,是一部很不错的主旋律电影。

电影通过鲜血淋漓的画面刻画了真实的地震情景,生命的不断消失与情感的毁灭是电影前半段的所刻画的主题,纵然而后对于家庭伦理以及情感回归的深刻刻画让我们记忆犹新甚至感动落泪,但是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深奥,孩子记住的更多只是地震的可怕,生命的消失,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残酷。

中国的家长现在进入了一个思维的误区,想把所有自己认为好的带给孩子。觉得肉好吃,让孩子使劲吃肉,一顿都不能落下,生怕长不成胖子;觉得钢琴可以培养气质,就算经济实力达不到,也让孩子去学习,以免气质不足;《唐山大地震》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部反思情感,回味亲情的心灵鸡汤,就认为对孩子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必须要让孩子看,从没有考虑过后果。

比起家长进入了思维误区更可怕的是学校也进入了一个误区。前段时间听说有学校组织上小学的孩子把《南京!南京!》当做爱国教育电影来看,结果吓的孩子边看边哭。家长考虑不周全的时候学校作为教育部门可以纠正,而学校不考虑后果就会整体的缺失。

我们一直在寻求教育的好方法,殊不知教育的真谛不过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莫要自以为是的迷雾遮眼。

篇2:教育须有尺度解读

内容导读:

性教育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但随着青少年性成熟不断提前,需要接受性教育的学生年龄日益降低。为适应这种变化,近几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开展新一轮的性教育科学试点探讨,并重新编写了一批教材。然而,这些教材很快就引起家长与网友的不满,认为在小学就教授性知识为时尚早,并指出教材图文并茂过于“前卫”,内容尺度过大。因此,该如何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身心进展规律开展性教育,把握好性教育的尺度,并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策略教学论文进行性教育是一个仍需深入探讨的理由。

一、我国中小学青春期性教育目前状况

当前的学生越来越早熟,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发生了性行为,最后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了伤害,他们不仅身体受到影响,还饱受心理压力与折磨。究其理由,是学生的性教育知识匮乏,学生对性没有正确的认识所导致的。学校本应承担起对学生性教育的主要责任,但调查中发现,我国学校的性健康教育情况参差不齐。当前多数学校片面地注重考试教育及升学率,性教育基本空缺,即使有的学校将它纳入教学系统,但也是形同虚设。

1.在教育对象上

我国的性健康教育往往只针对初中生,忽视小学生和高中生。大多数人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不适宜接受性教育,而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准备高考不应浪费时间来学这些内容。因此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基本空白。

2.在教育内容上

当前的中小学性教育内容比较片面,不够全面、综合。2008年教育部制定的《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对性教育的基本内容作出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并没有严格执行。很多学校没有独立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在生物、科学和健康课程中少量地涉及性教育的内容;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学校以未上过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一般只是讲解必要的两性生理知识,如女生月经期的保健知识,基本不涉及避孕等性行为的具体内容以及性伦理、性道德等。学生的性教育内容多来源于书本、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极少来自于学校。此外,性教育内容还体现出与学生阶段性身心特点不相一致的矛盾,学生性成熟普遍超前于其人格成熟,以而造成了许多性失误。

3.在教育策略教学论文上

由于没有教材和课时,大多数小学的性教育都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且基本每年才开设一次,中学则主要以仅有的几次课堂讲授为主。中学教师在遇到敏感内容就选择让学生自习,有的学校甚至把教材发下去就了事,让学生自己回去看,学生就算有疑问也没有机会也不敢问老师。因此,中小学的性教育处于“游击战”的状态,缺乏系统化、规范化。

4.在教学师资上

中小学没有专业教师来教授性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上由其他学科教师客串,师资队伍构成仍以兼职教师为主,校医、卫生保健教师、心理教师、生物教师成为学校青春期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自身的相关知识也十分有限,并且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对很多青春期性知识普遍感到难以启齿,欲说还羞,致使教学内容落实不到位。

二、我国中小学青春期性教育要把握好尺度

中小学青春期性教育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好尺度,一直是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的理由。如北京版性教育教材被质疑“涉黄”,到上海版性教育教材刚上架就停售,广州、河南的学校则因用真人模特或真人玩偶对学生进行性教育,而被批“尺度过大”。可见在谈“性”色变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我国性教育的道路并不平坦。要把握好青春期性教育的尺度,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应与时俱进,抛弃一些不适宜的旧观念和见解。

1.性教育应以幼儿期开始

有专家指出,3~6岁是孩子性进展的关键期。儿童进展心理学探讨也证明,幼儿在2岁时性别同一感就进展起来了。弗洛伊德的论述则认为,儿童自幼就有性欲,它是与生俱来的,不过体现方式和对象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此外,由于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现在的饮食结构中含有相当剂量的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性系统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和激素,少年儿童多有性早熟现象。因此,以幼儿期即开始性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2.性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进展的阶段性规律

性教育要趁早,但是其内容要紧跟儿童生理发育阶段的水平,同时要兼顾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理解能力。反对性教育中的机械灌输、强迫认同,以及任其自然而不负指导责任的性教育。

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理解能力有限,需要以简单明了、儿童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进行教授。教师可借助故事、儿歌、画册、幻灯片等实物展现在他们面前,其内容重点应放在男孩、女孩的身体差别和性别角色差别上。在策略教学论文上,由于小孩子好奇心重,可能对自己的身体体现特别的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粗暴地打断和指责,而应采取直观讲解或者转移注意力的策略教学论文,弱化其好奇心,使其顺利地生长发育。

小学低年级的性教育应以生命的起源、男女生理构造为主,让学生能具体地分辨和描述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同时使其认识到青春期到来时两性的第二性征,例如女性的月经周期、男性的遗精等。在教育策略教学论文上,可通过直观的教具如挂图、幻灯片、电视视频、模型等向学生展示和讲解。小学高年级的性教育应着重于生理卫生保健知识与防范性侵犯的教育上,使学生了解如何维持健康的生殖系统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另外,还应进行性审美教育,包括服饰美、人体美和异性美等。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急剧变化的关键期,对于“性”十分敏感。初中生的性教育重点在于性道德伦理教育、性心理教育以及避孕、预防疾病等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疏通和引导,使中学生正确地面对生理冲动、面对异性交往,树立积极健康的性观念。如可以组织一些有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班会活动或实践活动,在培养、锻炼中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同时,为男女生提供正常的交往途径,使中学生的性心理能够正常进展,正确地与异性交往,降低性尝试、性角色混乱、性心理变态等异常性心理的发生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

高中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趋向成熟,他们对事物已有较为清晰、系统的认识,这时的性教育重在爱情观、婚姻观教育以及性法律教育。性法律教育的内容包括妇女身体和隐私受法律保护、具有不可侵犯性,以及关于性犯罪的有关处罚。在教育策略教学论文上,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把性犯罪与性保护法结合起来,增强性法律教育效果。

3.性教育要立足中国国情

性教育要充分考虑我国传统的道德习惯及社会环境,不能盲目效仿国外的做法。在当代西方,由于不受性禁忌的束缚,无论是在性科学探讨还是在性教育上都远比国内专业、系统。与国内相比,国外已形成一套系统的论述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性教育内容系统,他们的教育对象更趋向低龄化,例如英国、法国等国家5岁的儿童即要全面接受性教育。然而我国大部分国民对性还是持保守态度的,因此可以借鉴郑友富、愈国良两位教授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组合原则”“合力原则”“渐进原则”“全面原则”“疏导和引流原则”五项性教育原则。[4]

4.不激发性神秘感、不激发性欲的原则

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特殊阶

段的学生,性教育首先要有“理”,即通过科学的性教育消除学生的性神秘感;其次要有“节”,即不能因为性教育而激发学生的性欲望。[5]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儿童性教育赤裸裸or羞答答麻辣专家:以娃娃抓起

[EB/OL].http://news.dahe.cn/2011/11-01/100918294.html,2011-11-01.[2]张爱芳.把握幼儿性教育的“度”[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版,2007(Z1).

[3]吴东旭.探讨当前教育下中学生青春期的性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0(1).

篇3:“深刻”不是教育的唯一尺度

如果这个观点由我说出来, 饱学之士们会笑话我“不懂文学”。但对曹文轩, 我想不会有人说他不懂文学吧!他反对把“深刻”作为文学的评判标准, 而希望文学回归审美, 我基本上是同意的, 只是我没他那么极端。我认为, “深刻”是可以作为文学评判的一个维度的, 只是不要成为唯一的维度, 比如最近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也是因为他作品的深刻性。也就是说, 文学, 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元素, 还应该有“妙趣”有“情调”等审美要素。

于是, 我想到了教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讲究“深刻”了——“前卫思想”“超前观点”“西方学说”“后现代理论”……我首先要郑重声明, 我从来不反对教育实践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关照, 教育本身就是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的, 岂能没有思想?岂能远离深刻而堕入浅薄?但是, 我们强调的往往是当下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 这是杜威的观点。杜威在谈到教育目的时, 曾有这样的论述:“我们并不去强调不需要强调的东西——这就是说, 有些东西已经很受重视, 就无需强调。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 在有意识的规划中, 往往只强调实际上最缺乏的东西, 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加以解释的矛盾。”

深刻也好, 思想也罢, 对教育而言都非常重要, 也可以作为评判教育品质的一个尺度。我现在想强调的是, 我们的教育所缺乏或忽视的要素, 那就是情趣, 是浪漫, 是感动, 是诗意, 是真善美。

一堂课, 明明师生和谐, 气氛欢快, 潇洒流畅, 欢声笑语, 妙趣横生, 也不乏思想的碰撞与燃烧……可是到了评委那里, 却被认为不符合这个“原则”, 违背了那个“理念”。似乎不遵循某些“原则”和“理念”, 就不是好课。

一篇课文, 教师讲得痴迷, 学生读得沉醉, 会心处开怀大笑, 动情处催人泪下, 每一个字都散发着芬芳, 每一句话都流淌着优美……可是专家说, 没有挖掘出“思想性”, 分析得不够“深刻”, 要讲究“深度语文”。

一次教育活动, 师生都乐了, 爽了, 感动了, 舒畅了, 心灵飞翔了, 情感奔涌了, 师生都赢得了彼此的心灵, 感到了彼此的心跳, 这样的教育活动还不成功吗?当然成功。可是专家说, 教育岂能仅仅停留于感动?“理想”、“责任”、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

一则教育案例或者教育故事, 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了教师转化某一个学生或处理某次突发事件的全过程, 叙事流畅, 思路清晰, 且蕴含智慧, 关键是最后获得了成功。在我看来挺好的, 可专家非要作者提升到什么“理论”高度, 要用什么“理念”来“关照”, 或者非要从中提炼几条什么“原则”之类, 否则就是停留于“感性”而不够“深刻”。

一份课题方案, 教师根据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难题, 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本班实际也符合教育基本常识的教育设想 (步骤、方法、过程等等) , 但专家说“得有理论支撑”, 而且还得“国际”“国内”。我想不通, 诸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集体的作用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等等, 这些都是常识呀, 还需要什么“理论支撑”呢?

一位教师富有爱心, 拥有智慧, 善于思考, 喜欢研究……而这一切都不是空谈, 都是结合每一天的实践, 体现在每一天的行动中, 无论上课还是带班, 都极受孩子们欢迎, 考试成绩也相当突出。可是, 在某些“思想深刻”的教育专家眼里, 这样的老师“没有自己的原创思想”。

我们评价一位教师很优秀时, 往往说他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 而很少说他是一位“有诗意的教师”, “有情趣的教师”, “有智慧的教师”, “有人性的教师”, “有故事的教师”……上述教育评价, 都是一个维度:“深刻的思想”。

年轻时, 我也曾为自己没有“思想”而烦恼以至自卑。别人一开口就是这个“理论”, 那个“观念”, 可我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一些教育的基本常识——“爱心”, “人性”, “尊重”, “理解”, “平等”之类。曾有我尊敬的教育大师对我谆谆告诫:“要有属于自己原创的教育思想, 不要只是追随前辈教育家的思想。”于是, 我也真诚地想“原创”, 也想“第一个提出”什么什么“教育原理”或者“教学法则”。但是, 当我越来越深入地学习教育经典, 越来越真诚地剖析教育实践, 我就越来越感到, 教育学不仅仅有科学的特点, 它更有人文学科的属性。或者更直接地说, 教育的属性更多的是“人文”, 而不是“科学”!科学的每一项新成果都可以取代旧成果, 说直接点, 就是科学的物质成果都会过时, 而人文则不然, 一部不朽音乐, 一篇经典小说, 一幅传世名画, 一尊大师雕像……一旦问世, 便愈久弥新, 不可超越, 人文成果之间从来不会此消彼长, 互相取代, 而是孤峰卓立, 交相辉映。教育也是如此。从孔子到卢梭, 再到陶行知, 再到苏霍姆林斯基, 群星璀璨的教育家们一旦问世, 就是不朽!他们的理论, 永远不可能过时——这就意味着, 也不是那么好“超越”的。既然如此, 教育上所谓“理论的创新”, “流派的创立”, “规律的发现”, “模式的发明”等等, 也不那么容易。

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其实, 教育的真理就那么点儿, 而且“那么点儿”几乎早被从孔夫子以来的中外教育家们说得差不多了。我们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将其或丰富, 或完善, 或当代化, 或中国化, 但所谓“创新”, 留给我们的空间却很有限。这有限的创新空间留给少数专家去做吧, 我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者, 老老实实地实践着我所敬仰的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就满足了, 不但问心无愧, 而且还颇为自豪。

有出版社在我的著作封二里称我为“教育家”, 并说我“提出了一系列”什么“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时, 我赶紧去信声明:“我没有任何原创的教育思想, 也没有提出什么实践模式!”我说, 我就愿意忠实地追随陶行知, 追随晏阳初,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朴素地做好每一天的教育。

所以, 当我听谁说自己“率先提出”了什么“理论”, “创立”了什么“模式”, 或者是什么“学派”的“领军人物”时, 我就想, 你也不怕孔夫子在天上笑话你!再过若干年, 也许还要不了“若干年”, 你这些“文字游戏”定会烟消云散, 连回声都不会留下一点。

所以, 当我看到某些“有思想”的“深刻的”年轻学者开口“福柯”闭口“德里达”而缺乏起码的教育情感和良知, 还嘲笑广大一线老师为“愚民”和“白痴”时, 我就想到汶川大地震时, 我的朋友卢志文对一个热衷于卖弄学问标榜“深刻”却临阵脱逃的青年教师的斥责:“你读了那么多的书, 有那么多的教育理论知识, 可这些理论和知识全被你用来为自己的错误行径辩护, 为了开脱你的错误, 你连上帝都搬出来了!”

关于理论, 和许多人一样, 我也特别欣赏恩格斯的话:“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的, 教育的真正发达也不能没有深刻的理论指导。问题是“深刻的思想”只是教育的一个尺度, 而不是唯一尺度。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 理论过度、思想膨胀、观念泛滥、模式横行, 同时常识缺位、情感凋零、智慧苍白、意趣荒芜、诗意匮乏。当人们追逐“深刻的思想”时, 朴素的教育常识遗忘了, 真诚的教育情感冻结了, 丰富的教育智慧丢失了, 优雅的教育意趣沉默了, 美丽的教育诗意死亡了!

我在和挚友程红兵探讨这个话题时, 他说:“我们今天不缺乏思想, 思想也不缺乏深刻, 现在我们缺乏的恰恰是把深刻的思想转化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缺乏把平凡琐碎的事情耐心地慢慢做好, 我们甚至不耐烦地去面对这些既不深刻, 也不华丽, 既不出彩, 也不动人的平常之事, 不愿意去耐心解决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教育琐事, 宁愿在旁边发点感慨, 说点‘深刻’的理念, 甚而发发牢骚, 却不愿意去身体力行, 去‘亲自’解决。”

有人只喜欢“深刻”, 只喜欢“思想”, 那就让他去“高瞻远瞩”, 去“石破天惊”, 去“洞察”, 去“烛照”吧!我也愿意继续学习教育思想, 思考教育理论, 探索教育真理, 但我希望从教育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深刻的思想”, 更有美妙的情怀。

我愿意继续守着我的梦想, 看着我的田园;善待每一个日子, 呵护每一个孩子;品味着生命的每一寸时光, 享受着教育的每一刻浪漫;和学生编织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 把这故事变成荡气回肠的成长传奇, 再把这些传奇导演成我和我孩子们共同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青春大片”……

文学, 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元素, 还应该有“妙趣”有“情调”等审美要素。

篇4:文本多元解读理性尺度探寻

[关键词]文本阅读 多元化 尺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81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采取多种阅读方式,以读懂文本为先决条件,对阅读维度进行坐标矫正,对文本阅读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促使学生积极构建阅读认知体系,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体现多元理性解读特征。

一、读懂文本,构建阅读认知雏形

所谓读懂文本,不仅指学生能够梳理文意掌握文本内容,也指教师要深入教材深处,对文本核心内涵进行到位的理解和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虽然都很浅显,但教师未必能够对文本有深透的理解。教师要与文本形成思维共鸣,还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研讨,这样才能在引导学生时做到心中有数。小学生阅读教材常常只注重文字表面意思,对文本思想内涵缺少认知。教师要通过整理文本外围材料,给学生以多维展示,特别是对文本情感因素的挖掘要到位。

学习《负荆请罪》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剧本相关常识,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剧本中的人物廉颇、蔺相如进行介绍,让学生熟读文本,体会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然后对人物展开形象分析,总结二人的思想品质;最后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形成课本剧。教师没有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分角色演绎,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背景介绍、人物性格分析,给学生以清晰的认知。学生充分读懂了文本,进行文本演绎才会进入角色,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感知才更深刻。小学生对历史比较陌生,如果不做前期铺垫,课堂演绎就会成为走过场,也不能对文本形成更为理性的认知,建立阅读认知雏形就无从谈起。

二、校准坐标,适度开发文本资源

小学生阅读文本时思维活动范畴很狭窄,不求甚解是常见现象。教师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经纬度校对时,要注意文本内质资源的挖掘,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可对文本展开“面面俱到”式的学习;要抓住学习要点,从不同切入点入手,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认知框架。小学生思维宽度、深度都非常有限,教师不可要求学生对文本有超乎寻常的理解认知。文本有学习适用范围,同一篇文章,小学生阅读和中学生阅读都可以获得认知成长,但文本切入口不同,学生获取的认知内涵自然不同,教师引导策略也要有所区别。

从题目字面上看,《小草和大树》写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读过文本之后,才知道小草和大树都有很深刻的含义。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首先从题目设计问题:自然界中的小草和大树都具有什么特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的理解呈现多元化,有学生说运用比喻,也有说运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给予解析:“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将夏洛蒂三姐妹成名前的默默奋斗比作小草,成功之后成为众人敬仰的大树。夏洛蒂三姐妹的成长经历艰难曲折,支撑她们继续前行的是坚韧的意志和信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夏洛蒂三姐妹的坚持精神有了深刻的感知,对文本主旨也有了清晰的把握。教师从题目入手,对文本内涵展开多维度的解析,适度开发文本资源,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核心。

三、强调个性,体现多元解读特征

所谓文本多元解读,是指学生对文本进行的个性化分析和感知。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差异,解读文本的角度有所不同,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呈现多元化。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具体认知实际制定引导策略。教师个性化的导读行为,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其科学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很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认知,允许不同认知的存在,不可要求学生形成“大一统”式的阅读感知。

《姥姥的剪纸》中有一段对话,写的是姥姥解读“小兔子骑老牛”的剪纸,文本描绘具体生动,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片段,并展开多边讨论:姥姥为什么要制作这样的剪纸?从姥姥的解释中能够感知哪些情感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共性认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有学生说:“姥姥是一位善良的好人,不仅勤劳手巧,还特别有爱心,帮助所有的人。”也有学生说:“姥姥真好,特别疼爱孩子,和我的姥姥一样,对我特别爱护。现在,我姥姥回老家了,现在读课文,仿佛看到我姥姥就在我的面前。”学生之所以能够有这些真切的感受,当然是对文本进行了多元分析,才能生发如此个性化的解读。

为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解读认知体系,教师要从阅读方法选择、阅读维度界定、阅读个性强调等方面入手,让阅读教学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实现学生多种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篇5:几何形体视觉尺度感解读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人群对基本几何形体视觉尺度的感受。研究具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倒角大小对平面几何形态尺度感的影响、倒角大小对立体几何形态尺度感的影响、面积相等的不同几何形体量感比较、体积相等的不同几何形体量感的比较。研究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视距在1-3米的范围内图形的倒角大小对视觉美感度几乎没有影响。视觉美感度的性别差异仅仅在7-12岁年龄段的人观察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时存在。年龄越大的人,越喜欢倒角大的图形和形体。随着图形和形体的边数增多,各年龄段男女喜欢的倒角半径也随之增大。各年龄段男女喜欢的倒角大小(倒角半径与边长之比)范围分别为:正三角形和正三棱柱为0.04-0.08;正四边形、正六边形、正四棱柱、正六棱柱为0.08-0.12。面积相同的四个几何形,所有年龄段男女都认为正三角形的视觉面积最大,圆形最小,女性认为正六边形的视觉面积略大于正四边形,男性则相反。体积相同的四个几何体,所有年龄段男女都都认为正六棱柱和正三棱柱的视觉体积要大于圆柱和正四棱柱。但是,男性基本上都认为正六棱柱的视觉体积略大于正三棱柱、圆柱的视觉体积略大于正四棱柱,而女性则相反。【相似文献】

[1].韦宝荣.利用二重积分求体积的一个难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6)[2].王相生.对素描几何形体教学的思考[J].美术大观, 2006,(09)[3].赖功欧.语感的审美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 1984,(05)[4].冯培霞,关健.谈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5].陈伟萍.把握空间尺度──探索居室环境设计中尺度感的把握与记忆[J].中国美术教育, 2000,(01)[6].李晓兵.艺术设计中的尺度问题[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7].陈景坤.建筑形体组合艺术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 1997,(03)[8].章容.法国画家莱热[J].外国文学, 1986,(04)[9].李建军.单项选择的困境及其出路——对近年来一种文学现象的考察[J].唐都学刊, 1992,(04)[10].林晓曦.支撑点结构法则在素描入门教学中的运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 设计艺术学;几何形体;倒角大小;尺度感;视觉美感度;面积;体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须有尺度解读】相关文章:

助人的尺度解读08-28

《尺度教育片》观后感04-24

大尺度06-04

技术尺度06-18

园林尺度06-29

文化尺度08-24

科学尺度08-29

月尺度范文05-15

不同时间尺度05-02

大尺度设计05-10

上一篇:感恩故乡议论文作文下一篇:整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