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2024-06-13

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通用9篇)

篇1: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累,是人类所能选择的最丰富的精神宝藏,课外阅读教学不仅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素养,培养审美观念,提高精神素养和认识能力。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为发展健康个性,培养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课外阅读课势在必行。

一、实验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90万字,应会背诵160篇优秀作品,现在大家正在讨论的中、高考改革要增加语文的考试分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热爱读书、读整本书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事情。

二、理论依据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体现的新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为此,课外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实验目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小抓起,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名著选文更是一个“引子”。只有借助选文将名著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才是对名著选文的高质量教学。

四、实验原则

本次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本校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五、实验内容

我校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出了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教学模式流程:

“三步阅读法”教学模式

课前预读→ 激活知识储备,引领学生入门

借助教师的提示,学生自由阅读。

课上点拨 → 语言激励表扬,引导学生坚持

(一)独立学习,初感人物形象

(二)合作学习,清晰人物形象

(三)集体学习,品析人物形象

课后升华→延续学生激情,养成阅读习惯 ①深情朗读激趣法。②精彩语段激趣法。③影视媒体激趣法。④设计问题激趣法。

教学模式解读:

一、课前预读

“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那么在学习古典名著选文的时候就要注重学生的这种已有经验,在学习时要适时挖掘,使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一是在学期初的时候,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本学期课文里所涉及到的文学原著;例如我先现在教的是五年级,在开学初我就布置学生购买了《爱的教育》、《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昆虫记》,布置学生每天阅读15页,这样学生在课前有了阅读,课上学习时就有话可说。二是可以在学课文前几周布置学生找到选文所在的章节,把相关的章节读一读,或是查看相关的影视资料,从而对选文的故事情节有个了解;三是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名著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让学生宏观把握课文,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有效途径收集资料,并形成一种共享知识的习惯。

通过课前的预读原著,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解读,最主要的是点燃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也会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二、课上点拨

通过课前的预读全书,在课上学习相关课文就容易很多,这是就要教师及时的鼓励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在学习名著选文时,我通常采用下面的方法:

(一)独立学习,初感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指导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重点词句,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采用默读、自由读、听读等方式来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二)合作学习,清晰人物形象

学生对课文有了感知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活动中,教师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比如对人物形象作调查、人物自述、记者采访等等,让不同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人物形象在小组成员的述说中、补充中、争议中逐渐清晰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中互补共进。

(三)集体学习,品析人物形象 “好书不厌百回读”,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在于它绝不同于“快餐式”流行阅读的经典价值;经典阅读无止境,只有反复品尝、咀嚼、玩味,才能汲取其更多的精神营养。

首先,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写批注:可以批人物,体验作品的情境和形象;可以批语言,品味作品的精妙语言;可以批情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批写法,揣摩作品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入思考、突显个性。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批注是帮助自己梳理思想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问题带给我们的触动、想法、收获。在交流中题解文本,在交流中品析人物形象。

最后,用不同形式的美读,感受作品的魅力。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如,可以通过配乐朗诵,可以通过故事表演等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孩子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课后升华

延伸课外阅读选文同课前预习一样,要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当学生学习了课文后就会对原著有了一份阅读的期盼、有了一份阅读的激情,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这种激情化作长久的动力,以一篇课文带动其他名著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文学名著中久久驻足呢?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策略,激发学生阅读更多名著的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①深情朗读激趣法。通过教师深情地、如痴如醉地片段朗读,将阅读名著的热情传染给学生,使他们也爱上阅读。

②精彩语段激趣法。讲名著的精彩之处,学生急切地想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那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读原著了。教师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③影视媒体激趣法。用多媒体播放名著的片段或全片,也能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的作用。

④设计问题激趣法。针对名著的故事情节,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基本

上也把原著读了一遍。

总之,对于课外阅读选文,以选文教学为阅读契机,构建了“课前预读——课上点拨——课后升华”的基本模式:“课前邂逅名著,一见倾心;课上相约名著,刻骨铭心;课后热恋名著,一往情深”。这样,为学生课外阅读打下厚实的基础,为学生铺设一条高起点的阅读之路。

六、实验团队

我乡共有八所村小,为保证每所学校都能有人参与研究,八所村小各派一名骨干教师参与课程的研究,加上中心校的一名教师,我们的团队共九人,团队成员名单如下:

中心校:刘海深 六马校:李景文

兴隆校:罗淑华

大青校:曲秀丽

东明校:沈建斌

向阳校:岳丽颖

东方红:夏柏翠

红旗校:李丽娜

火石校:赵新华

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课前预热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

课上加温

课后续读

借助到读卡,自由阅读

组内交流,全班分享 阅读推测,借助导读卡,自由阅读。

篇2: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河南店小学 李翠霞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外国名著比较陌生,所以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兴趣,简单了解外国名著,为本次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学的语言魅力。

2、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自主策划和组织阅读活动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在活动中使学生喜欢与人交流与合作,感受阅读的快乐。

重点难点

1、激发阅读兴趣,主动阅读外国名著。

2、掌握学习方法,自主策划和组织外国名著阅读活动。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

研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资源

搜集教材中提到的外国名著或其他外国文学作品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了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 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作家马克﹒土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今天这节阅读课我们继续走进外国名著。

2、板书题目,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欲、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

二、我与外国名著做朋友

1、畅所欲言

1)师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

①选择你认为精彩的片段,在小组内与同学分享,并交流其中的感受。

②在小组内交流你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作出互评,评选出一份最优秀的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2、师生交流

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汇报(上面两项依次汇报)。可以分角色美美的读,可以摘读其中一两句说说自己的感悟(从修辞、描写手法、句意三方面谈),可以将小组的《名著绘读本》展示给大家。

3、读书推荐卡 1)教师出示课件 ①读书推荐卡空表。②让学生看一份示范表格。2)学生填表 3)小组评选

4)组长汇报并张贴在黑板上。

三、总结阅读方法经验

1、交流你的读书方法及经验

2、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进而开展有效地阅读活动。】

3、制定阅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什么时候读,每天读多少页,多少天读完等等。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的收获,外国名著有很多,我们要有选择的去读,一定要读好书,读有用的书。

五、研读拓展

1、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窗边的小豆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安徒生童话全集》。

2、结合自己的阅读写一份读后感。

板书设计

走进外国名著

篇3: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名著作家的简介和故事背景等信息, 向学生展示相关影视作品, 听相关音乐等等。我们可以发现, 当播放某部电视剧时, 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 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学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教师把影视作品搬进课堂, 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先有直观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 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师应引导学生增添阅读氛围形式的多样性。笔者在教学《水浒传》之前, 让学生先编一份小报, 内容可以是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 可以是经典片段的赏析, 可以是问题的设计, 尤其是让学生互相拟出问题, 然后交换小报, 互相解答。学生对此很有兴趣, 并且能促进学生的再次深入阅读。

二、追求深层阅读, 鼓励探究创造

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 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 从作品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名著的内容、思想比较复杂, 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考, 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主题思想?如何理解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让他们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辩证品读。

教学中要倡导自主阅读, 要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教者不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灌输给学生, 要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 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让他们在自由阅读中学会感悟、鉴赏。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 可能会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 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有价值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 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比如, 笔者在课堂上就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读《水浒》,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毛泽东看了《水浒》, 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毛泽东认为, 《水浒》一书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有人认为, 《水浒》是一部官逼民反的史诗。请你根据你的阅读和理解为以上的观点找到论据。”以此来引导学生探究。课后又布置探究《百家讲坛》节目说过的一段话:“不要笼统地说水泊梁山108条好汉, 最好说108位头领, 或者说是108将, 这样比较准确。”让学生课后再次品读《水浒》, 为这种观点找到论据, 并据此写成一篇小论文。

三、原著阅读与解读课本阅读相结合

教师要根据课本中精选的文学名著中的片段, 设计好问题, 引导讨论,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了解阅读方法。把课内的教材学习与课外的名著阅读有机地联成一体, 它们相得益彰, 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课文的乐趣、阅读名著的妙用, 就可形成良性循环, 激发学生的兴趣, 推动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经典名著, 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读《智取生辰纲》 (教材的) , 对文中人物杨志、吴用加以评价。然后又重点提出一个问题:《水浒》是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 作者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请同学们回顾《武松杀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教材的) 及其他相关片段, 赏析三个人物的个性的异同。比如阅读《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拳打”的场面, 分析语言特色等。这样把课本上的片段有效的利用起来, 以小见大, 进而把握整部作品某方面的特点, 有一两拨千斤之效。

四、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 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由于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 因此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适当融入经典名著的内容, 对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进行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 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 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如为帮助学生熟悉《水浒传》的人物, 笔者就设计了一张试题, 比如宋江手下五虎将是指谁, 坚决反对招安的头领有二人是谁, 主张招安的头领有两人是谁等等。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 也把原著速读了一遍。

篇4:新课标下的名著阅读教学

在阅读主要人物不多的小说时,可以指导学生用人物关系图来阅读整本书。取一张8开的白纸,横竖各折两折,从第二竖列开始按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写主人公、与主人公相关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例如,我们读《西游记》时,主人公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先写孙悟空的出场。什么地方,怎么出场的,经过了怎样的过程,为什么访仙问道,访仙问道经历了哪些困难,经过这样的梳理,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只需要看人物关系图表就一目了然了。以后学生每多读一回,就在图表上多增加一回的人物以及相关信息。主要人物登场的先后顺序,妖魔鬼怪的先后登场,各自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武器,与唐僧师徒四人是为什么争斗,如何争斗的,唐僧师徒四人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可以注明是自行取胜还是请神仙帮忙,为什么请他帮忙,当然这已经带有一点儿研究的性质了,不必全部要求)。等到一本书读完,一张纸上就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符号和具体内容,有时甚至因为信息太多不够写而加接的,信息也显得杂乱无章。作为教师继续跟进,指导学生整理人物关系图,抓取主要信息,形成简明的人物关系图,其他信息采用注释的形式,另外附注,以便随时提取信息。这样,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就十分深刻了。这种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小说。学生自己整理获得的知识,远远要比教师整理好了让他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要牢靠得多。

在阅读人物众多的小说时,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情节结构图表的形式来阅读整本书。一部名著洋洋洒洒数十万字,情节盘根交错,而能在读者心扉留下深刻影响的其实不多。因此,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名著,可以从学生熟知的故事入手,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存在的,同时有影响这其他的事情的发生发展。以情节入手,就好像串起一串珍珠。例如,我们在阅读《水浒传》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从它入手,先弄清楚鲁提辖打的谁,为什么打的,打的结果如何,产生怎样的后果。然后分析细节,他和谁一起的,怎么会遇到他的,这个人物身上在之前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他事后又向哪里去了,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整理,小说就形成了一个一个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情节链,牵一链而知全书。每个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是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也就能够一目了然了。如泰州市中考题:《智取生辰纲》出自我国古代名著《_________》。这则故事中因丢失生辰纲后来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就不会目瞪口呆或者胡乱猜测了。

在阅读主要人物相对单一、故事情节线性发展的小说时,可以指导学生用阶段结构图表的形式来阅读整本书。这一类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他一生的重要的事情。依据这些重要的事情,结合主人公的年龄、成长地点的变化等等因素,可以把主人公的一生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再对每个阶段发生的故事进行具体分析,那么,我们对全书就能够做整体的、综合的分析了。如,指导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可以根据保尔的成长进程,把保尔的一生分为4个阶段。保尔的一生有四个阶段:从童年到参加红军,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保尔“窥见了生活底层,窥见了沉淀和渣滓,也闻到了腐烂的味道”。在红军队伍里,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苏维埃政权,是保尔人生经历的第二个阶段,他和战友们“骑着骏马迅速地奔跑”,狠狠地打击侵略者反革命者,足迹踏遍了全国。参加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是他的第三阶段。而最让他伤心的则是失去健康的第四阶段了。他右腿残废,双目失明。而最痛苦的是,他远离了他所热爱的工作,他甚至想过自杀,可他挺下来了,以文学为武器,“走回了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我们对他每一阶段中受影响最深的人和事进行图表分解,那么,考《鋼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书的考查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运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阅读《格列佛游记》。

篇5:农村名著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缘起

众所周知,名著阅读板块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名著阅读教学对于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革新的一大亮点,各级教育部门也紧锣密鼓地响应着,进行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农村中学更是难以开展,只是停留在开列书目,让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的阶段。平时教学时无评价手段和方式。很多老教师也不曾想过或做过此类课题研究,来改变这种现状。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因此,想以我们树强中学------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为例,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以及自身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想研究一种既能在农村中学中供老师借鉴,又能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教与学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较为有效地评价方式,使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使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他们对于本国的母语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拓展,都认为大量的阅读不仅不会耽误自身学业,而认为是他们学好母语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都积极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母语教学中,课程标准对相关的“名著阅读”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表述。

1、美国

美国的中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公司编订,所以美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是一些由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文件,往往也带有“标准”的性质。据美国国家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在1984年的时候,请了400多位专家参与,并列出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的一些文学名著书目,共有30多项,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惠特曼的《草叶集》,柏拉图的《理想国》,斯坦倍克的《愤怒的葡萄》,更使人感到吃惊的是,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及《圣经》。

美国的母语教育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阅读大视野,这对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世界的责任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2.新加坡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是久负盛名的,在1993年制定的《华文课程标准》中,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两大类:一是指定学生阅读哪些书,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这些书,每隔一两周老师会利用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阅读的方法和重点,给予指导。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书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个学段或学年学生读若干本。自由阅读在课堂上一般无法指导讨论。但是学生会有一份阅读记录卡,可供老师随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且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还可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

这些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所列的作家作品,无不以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为主,并注意吸收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精华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价值自然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接触、熏陶和传承,也即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再看国外的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们,他们都非常重视名著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更高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好的书籍,无异于照亮人情美和道德美的灯塔,是健康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光源”,并且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 力背景”,“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美国小说家 1954 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道出了阅读的美妙“阅读名著,你只需要去感受它,而不需要去解释它。”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是一个典籍大国,阅读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经验也有着丰厚的遗产。从孔子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经典教育体系,经过历代教育家的努力,一直沿袭到现在。读书人很注重读成本的书册,如四书、五经,以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我们教育中优良的读书传统。

从五四运动开始推行国语运动,使阅读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课程和目标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对名著阅读的建议和要求出现在教学大纲中。

在 1922 年《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叶绍钧拟)中,把国语课程分为三大段落,每段落均对略读提出了要求:第一段落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第二段落读《镜花缘》、《爱罗先柯童话集》、《唐宋八大文选》等,第三段落读《国策》、《史记》、《域外小说集》等。并附说明“参阅的书籍,仍以兴趣为主,学术等文次之。因为少年期的学生,正在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之入胜”。

1929 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阅读之略读上建议“由教员选定整部的名著,或节选整部的名著,指导读法,使学生对于所读的内容旨趣,有概括的了解和欣赏”,并在毕业最低限度上设置了“会略读名著十二种,能了解大意,并记忆其主要部分,能略知一般名著的种类、名称”。名著一词,第一次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1956 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为了便于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教学大纲后面附有每年级的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其中以文学名著居多,并把这些书目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要求“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书籍,不宜少于四本”,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拟好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的计划”,“规定一定的课时供教师进行课外阅读谈话之用”,建议把这些课时分散使用。在具体指导方面建议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报告、讨论会、朗诵会等方式”,“还可以指导学生写笔记、摘记、读后感等”,并“可以同青年团、少年先锋队或班会的活动结合起来”,“除了一般指导,还应该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学期终了时候,应该举行一次课外阅读的结束谈话,并向学生介绍假期读物„„”关注之强烈,建议之具体,此后的语文教学大纲,包括现在的新课标中再也见不到了。

1963 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需要„„逐渐增长。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要求加强课外的阅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

1980 年《全日制十年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仅提到“从长篇作品中节选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全书或部分章节”。

1986 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课外阅读指导,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并未对名著阅读提出任何要求。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设备中明确指出“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有《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要重 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著阅读”在百年语文教育史上,在教育家的教学理念中,不乏理性的关注和成功的探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先生在对语文的目标定位中就明确表明“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在《中学国文的讲授》中指出“从前的中学国文所以没有成效,正因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他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建议“国语文”教学要“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话小说,例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他还就指导学生阅读提出了宝贵意见,如“小说与戏剧,先由教员指定分量——自何处起,至何处止——由学生自己阅读看。讲堂上止有讨论,不用讲解”。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他认为经典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是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故希望青年们能直接去接触和诵读这些经典。

叶圣陶赞同朱自清的观点,他认为“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并指出“课外

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他们两人广闻博识,编写了《略读指导举隅》,对名著的阅读进行了总体剖析和选例示范相结合的指导。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校长进行了一场影响颇大的“名著阅读”探索实验,采用自编教材与统编教材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自编教材的安排具体为:初一上学期读《西游记》,初一下学期读《水浒传》,初二上学期读《镜花缘》、《老残游记》,初三上学期读《红楼梦》,初三下学期读《三国演义》。

著名教师李镇西在班上开展名著阅读,不仅仅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而是设立专门的读书时间——每节课拿出专门的几分钟请每位同学读上一段,让名著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综观古今中外的母语教育,我们会发现,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研读历代的名著经典,是中西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文学名著阅读已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

四、研究内容

因此,想以我们树强中学------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为例,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以及自身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想研究一种既能在农村中学中供老师借鉴,又能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教与学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较为有效地评价方式,使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使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本研究是想全面了解我校师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现状并进行深刻的分析。因此,该研究将对我校初

一、初

二、初三学生展开调查。

本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当今吉林省内农村与城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因此本研究将对农村与城市的初中与高中学生展开调查。鉴于研究力量有限及多方面考虑,将调查对象确定为吉林省内农村与城市的初二与高二学生,调查其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内容与数据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课外阅读基本现状的调查着眼于以下及方面:(1)阅读态度与读物来源;(2)阅读时间与数量;(3)阅读动机与阅读媒介;(4)阅读类型与阅读收获;(5)课标所列书目的阅读情况。

2.课外阅读影响因素的调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方面;(2)老师与家长态度;(3)阅读计划;(4)阅读障碍。

篇6:名著《骆驼祥子》阅读汇报课

1、请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名著。

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小说的主人翁——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的破了产的青年农民,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阔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因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

故事情节——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2、说说你眼中的祥子。

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话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人渣,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

祥子:(起初)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

(最后)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甘堕落。

3、讲讲祥子的故事。

祥子的第一辆车——祥子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凑足了一百块钱,他认为不能再等了,应该及早买车。恰巧车铺有辆别人定做而没钱取货的车,经过讨价还价,祥子最终以九十六元买下了这辆车。祥子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车,非常激动,把买车的这天定为自己和车的生日,他要开始全新的生活。

匪兵抢车——军阀混战,百姓也不得安宁。一天,有人要去清华,祥子心里清楚去那里风险很大,但因为客人出的价钱高,他和一个年轻光头的矮子抱着侥幸的心理揽下了这桩生意。结果还没到目的地,他们被十几个兵捉了去,祥子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匪兵抢去了。

祥子绰号的来历——祥子趁匪兵退却时,逃了出来,并牵回了三匹骆驼,他在路上把骆 驼卖了,换回了三十五元钱。祥子生了一场大病,在一家小店里躺了三天。恐怕就是在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被人家听了去。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怒辞杨宅——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杨先生有两位太太,还有一大群孩子。祥子每天接送完这个,又要去伺候那个,同时还要干杂活。更可恨的是,主人不把仆人当人看,食宿很差。祥子有一天在送走一位女客人后,因为女主人的无理,忍无可忍,一怒之下,辞去了这份工作。

孙侦探的敲诈——祥子和雇主曹先生被孙侦探跟踪。曹先生叫祥子拉到左宅,并派祥子回家报信。在曹先生家门口,孙侦探拉住祥子,说曹先生是乱党,同时对祥子威胁恐吓。祥子六神无主,稀里糊涂把自己积攒准备买车的血汗钱交给了孙侦探,他的希望破灭了。

在烈日和暴雨下——六月十五那天,先是烈日当空,晒得人喘不过气来;午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在这冰火两重天里,祥子没有闲着,还在拉着车,他终于病倒了。

4、说说祥子身边的人。

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结怨。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刘四爷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

虎妞:心计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经渗透到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庭的占有者、支配者。

“母夜叉” 泼辣而有心计

祥子心中的刺,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 很爱祥子

粗野的“疼爱” 好吃懒做

粗鲁,像个男的,像黑塔似的

小福子的形象:

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小福子的一生也许就是那些长的有个模样的大杂院里的女孩必经的道路,她们没有过错,但是从她们出生开始就注定了她们的命运,既然已经是这样了就没有什么道理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了,命运就是这样不讲道理不讲公平的,命运就是这样的捉弄一切。小福子就这样顺应了命运,回到了她所来的地方,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思考。

家庭穷困

被爸爸(二强子)为了钱,以两百块钱卖给一个军人 军人抛弃她,迫使她回娘家 爸爸无法养她,逼她“卖肉” 为了两个弟弟,委屈自己 成了虎妞的“好妹妹”

虎妞从她身上看到自己所失去的青春 爱上了祥子

祥子为了她而继续努力生活,希望可以从新开始 因为无法忍受生活上所受的屈辱,没等到祥子就吊颈自杀了

5、分析祥子的人生悲剧。

《骆驼祥子》用同情的笔触描绘出这样一幕悲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不顾生活的万千磨难努力地生活,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主人公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造成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直接原因:大兵抢车,孙侦探敲诈,虎妞的死,小福子的死,自身性格的要强 根本原因:当时黑暗的社会和冷酷的人情

篇7: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伊索寓言》名著阅读指导及成果展示课

□ 设计:都江堰市崇义中学黄冈支教教师陈水明

活动目标:

1、了解《伊索寓言》有关文学知识,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阅读《伊索寓言》。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多角度地理解寓意,培养创新思维。

3、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兴趣。

学生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伊索寓言》,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做好读书笔记。

2、挑选两位对《伊索寓言》阅读理解最深、表达能力最强的学生担任主持人,提前写好成果活动课的串词。

教师准备:精心设计好成果展示课的流程,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名著阅读指导(孙元花主讲)

课时目标:指导名著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名著兴趣。

一、激趣导入

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古希腊寓言对后世影响较大,而《伊索寓言》则是古希腊寓言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汲取名著的营养。

二、名著简介

提示:师生共同研讨教材,了解伊索以及《伊索寓言》创作的背景。

三、指导方法

1、认真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整体把握全书。

2、阅读正文采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3、做好读书笔记。

4、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四、精彩篇章赏析

选择几则精彩故事,探讨寓意。

五、分配任务

把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配各组任务。

六、课堂小结

《伊索寓言》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折射着生活的智慧,只要大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你就可以打开智慧之门,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制订读书计划,在一周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为下周成果展示课作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阅读成果展示(陈水明主讲)

课时目标: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总结评价。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国庆节前,我们进行了名著阅读指导,安排了利用假期进行《伊索寓言》名著阅读的学习

任务,收假后又进行了检查、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展示成果。

二、展示准备

1、安排活动程序

2、强调纪律、规则以及奖励方案

3、请主持人徐文杰、吴娟娟上场

三、成果展示

(一)赛——名著知识竞答(主持:吴娟娟)

关于伊索以及《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

(二)讲——讲故事比赛(主持:徐文杰)

岑里一:《挤牛奶的姑娘》

蔡丽蓉:《变成少女的黄鼠狼》

宋国锐:《农夫和狗》

张濛萌:《金丝雀与蝙蝠》

刘晓峰:《言行不一的樵夫》

评点:?

(三)赏——读书笔记交流(主持:吴娟娟)

李跃:《鹰和农夫》

唐明霞:《两只狗》

李心月:《两个渔夫》

宋传珉:《狗和厨师》

杜敏:《小偷和她的母亲》

杨才通:《狼来了》

评点:袁菱

(四)编——尝试改写寓言(主持:徐文杰)

尝试改编《龟兔赛跑》。

四、课堂小结

陈教师评价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以及这节活动课中的成败得失,鼓励学生二次阅读。

2011-10-10

附:《伊索寓言》成果展示课资料

活动一:赛——名著知识竞答

1、你知道 “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些有趣的故事吗?这些故事出自于《伊索寓言》。

2、《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相传他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

3、《伊索寓言》主要内容中更多的篇章是(B)

A、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

B、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C、借助动物嘲讽人类缺点

4、《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广泛采用拟人化 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狼吃了苦头,说道:“我真是活该!父亲教我当屠户,我为什么偏要行医呢?”这个片段出自于(A)寓言故事?

A、《驴和狼》B、《狼和小羊》C、《狼和牧人》

6、《伊索寓言》来源于古希腊,然而它的寓意却与中国一些名言、俗语等给人们的启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与下列寓言故事相近的一句名言、俗语、成语或者故事。

古希腊中国

1、《驴和战马》(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小偷和他的母亲》(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3、《农夫和蛇》(恩将仇报)

4、《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人贵有自知之明)

5、《变成少女的黄鼠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活动二:讲——讲故事比赛

岑里一:挤牛奶的姑娘

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些小鸡到市场中去卖。那么这样一年到头,我便可分得很多赏钱,用这些钱足够买一条漂亮的新裙子。圣诞节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青的小伙子们都会向我求婚,而我却要摇摇头拒绝他们。”想到这里,她真的摇起头来,头顶的牛奶倒在地上。她的美妙幻想也随之消失了。这是说,想入非非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实惠。

蔡丽蓉:黄鼠狼变少女

黄鼠狼爱上一个漂亮的青年,请求爱神将自己变为女人。爱神同情她的热情,将她变成了一个美丽多姿的少女。于是,那青年人一见就爱上了她,带着她回自己家里去了。当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洞房时,爱神想要知道,黄鼠狼改变了外形后,习性会不会改变,因此她把一只老鼠放进了房子里。那女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立刻跳下床,去追老鼠,想要吃掉它。爱神见此,十分气愤,又将黄鼠狼变回原来的模样。

这故事是说,本性恶劣的人,即使外形变了,本性仍难改。

宋国锐:农夫和狗

农夫持续被风暴困在自己家里,粮草都没有了,又无法出去为自己弄食物,迫于无奈,他吃掉了绵羊。可是风暴仍继续不停,山羊也被他吃掉了。后来,风暴丝毫没减弱,他又吃掉了那耕田的牛。那些狗看见主人的所作所为,互相说道:“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主人连帮他一起辛勤耕作的牛

都宰了,又怎能放过我们呢?”

这故事说明,那些对于家人都要伤害的人,须要特别警惕。

张濛萌:金丝雀与蝙蝠

挂在窗口笼里的金丝雀,在夜里歌唱。蝙蝠听到后,飞过来问她为什么白天默默无声,在夜间却放声歌唱。金丝雀回答说,她这样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是在白天唱歌时被捉住的,从此他变得谨慎了。蝙蝠说:“你现在才懂得谨慎已没用了,你若在被捉住之前就懂得,那该多好呀!”

这故事说明,不幸的事发生之后,后悔是徒然的。

刘晓峰:言行不一的樵夫

一只狐狸为躲避猎人们追赶而逃窜,却恰巧遇见了一个樵夫,它请求樵夫让他躲藏起来,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里躲着。

一会儿,许多猎人赶来,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他嘴里一边大声说不知道,又一边做手势,告诉他们狐狸躲藏的地方。猎人们相信了他的话,但并没留意他的手势。狐狸见猎人们都走远了,便从小屋出来,什么都没说就走了。

樵夫责备狐狸,说自己救了他一命,他却一点谢意都不表示。

狐狸回答说:“如果你的手势与你的语言是一致的,我就该好好地感谢你了。”

这个樵夫言行不一,表面上说要保护狐狸,暗地里却出卖狐狸,但是出卖没有成功,而且还受到了狐狸的指责,樵夫是咎由自取。

像樵夫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在别人面前呈现多面性,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一个人和你初见面时,表面上非常热情,但是你一定要高度警觉,他的内心可能在盘算如何在你的身上获取利益。他也可能会出于自身的利益,暗地里出卖你。

活动三:赏——读书笔记赏析

李跃:《农夫与鹰》

农夫发现一只鹰被捕兽夹夹住了,他见鹰十分美丽,惊讶不已,于是便把鹰放了,鹰表示永不忘他的恩德。有一天,鹰看见农夫坐在将要倒塌的墙下,就立刻朝下飞去,用脚爪抓起他头上的头巾。农夫站起来去追,鹰立即把头巾丢还给他。农夫拾起头巾后,回过头来一看,却发现在他刚坐过的地方,墙已倒塌了。他对鹰的报恩十分感动。

这故事是说,人们一定要知恩图报,做了好事也一定会得到好报

唐明霞:《两只狗》

有个人养了两只狗,他驯养一只狗狩猎,另一只看家守门。每次猎人带着猎狗出去打猎,获得什么猎物,总是分给守门狗一些。猎狗对此很不高兴,便指责守门狗,说自己每次出去打猎都是四处奔跑,十分辛苦,而他什么都没有做,却坐享其成。守门狗对猎狗说:“你别责怪我,应该去责怪主人,是他教我不去打猎,坐在家中享受别人的劳动果实。”

这是说,不要责怪孩子的懒惰,因为是父母把他们惯成这样的。

宋传珉:《狗和厨师》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城镇,在城镇里有一个餐馆,餐馆虽然不大,但生意还算可以。所以厨师整天忙里忙外,闲工夫很少。

这天,厨师从市场上买回来了一只大肥羊,正在厨房收拾。他取出羊的内脏,清洗干净后,分别放在了盒子里面。便去忙着剁羊腿了。一条狗偷偷溜了进来,它叼起了羊心,便跑,只听“啪”的一声,盒子摔碎了。声音惊动了厨师,厨师拔腿便追,手上还顺手拿来把菜刀。追了一会儿之后,厨师因见追不上狗,所以,他气愤地说:“狗东西,从今以后,无论你走到哪里,我永远都会提防着你。”

这个故事是说:人吃了一次亏后,就会总结教训,不吃第二次亏了。

李心月:《捕到石头的渔夫》(《两个渔夫》)

渔夫们拉网时,觉得很沉重,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以为这一下子捕到了许多的鱼。哪

知把网拉到岸边,网里却满是石头和别的东西,没有一条鱼。他们十分懊丧,没捕到鱼倒也 罢,难受的是事实与他们所预想的正好相反。他们中一个年老的渔夫说道:“朋友们,别难 过,快乐总与痛苦在一起,她们如同一对姐妹。我们预先快乐过了,现在不得不忍受到一点 点痛苦。”

这故事是说,人生变化万千,正如有时晴朗的天空会突然发生风暴,不要因挫折而苦恼。

活动四:编——寓言故事新编

严榆凡编故事

某天,兔子和乌龟一起讨论到底谁跑得快,结果谁都不服输。于是,它们决定赛跑。

第一次,它们是在公路上比赛。结果兔子输了,为什么?因为兔子睡觉去了,乌龟先到达终点。这说明了勤奋比天资重要,想成功必须要非常勤奋。

兔子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二次,它们是在操场上比赛。但是一开始,兔子就输了。为什么?因为兔子朝相反的方向跑去了。

这说明了方向比努力重要,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想成功必须要先选对方向。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三次,它们是在草地上比赛。跑着,跑着,兔子不见了,乌龟赢了。为什么?因为兔子掉在泥潭里去了。

这说明了,想成功必须要善于发现陷阱和避开陷阱。天上不一定掉馅饼,但地上常常有陷阱。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四次,它们是在山坡上比赛。兔子拼命跑啊,跑啊,但是,它还是输了。为什么,因为乌龟是滚下山的,当然更快些。

这说明了,想成功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优点比改正缺点,更容易成功。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五次,它们是在高速公路上比赛。兔子拼命地跑,不停地跑,还是输了。为什么?因为乌龟在路边一招手,打的去了。

这说明了,要成功必须善于整合资源。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六次,它们又回来操场上比赛。这回兔子跑得飞快,就到终点了,突然,兔子看到前面挂着一条横幅:谁是第一名,谁是龟儿子。兔子生气得不得了,不跑了。

这说明了,想成功要学会情绪管理。

兔子还是不认输,它又去找乌龟比赛。

第七次,它们还是在操场上比赛。兔子跑着跑着,快到终点了,突然感觉尾巴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兔子尾巴一甩,竟将乌龟甩到前面来了。原来乌龟一直咬着兔子的尾巴奔跑,快到终点时,死命咬了兔子一口。

这说明了,要成功必须善于利用竞争对手的力量。成功需要朋友,更大的成功需要敌人。

综上所述:要成功必须具备7个条件。

1、非常勤奋。

2、选对方向。

3、避开陷阱。

4、发挥优势。

5、整合资源。

6、控制情绪。

篇8: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一、引言

在今天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 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 尤其是阅读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 就必然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学名著之中,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作品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现状分析及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名著阅读课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有的教师甚至没有任何指导, 让学生完全自由阅读, 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名著的精髓, 从而造成课时和教学资源的浪费。第二类是教师指导不到位, 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在无需指导的地方指导得过多过细, 在该指导的地方没有指导好, 造成教学目标本末倒置, 教学效果不明显。

2. 分析问题, 探究原因

指导力度不够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深, 没有足够的重视。二是教师对学情没有深入调查了解, 不知道学生对于名著阅读课兴趣在哪里, 也不知道他们阅读的障碍在哪里。指导不到位、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是因为教师囿于传统课程的讲授, 对名著阅读课这一新鲜活泼的课程很不适应, 也没有深入研究, 不知道如何指导。

3. 思路和措施

名著阅读课不同于教材中的精读课文, 也不同于泛读课文, 甚至也不同于读本教材, 因为名著一般是不同于一篇篇课文的经典作品, 内容弘深, 结构复杂, 难以驾驭。鉴于此, 名著阅读课的指导不仅需要微观的把握和细致的分析, 还需要宏观的统筹和整体的俯瞰。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可采用“四步法”:泛读、精读、写读、研读。

(1) 泛读为先

首先, 泛读是观其大略, 是整体把握, 是总揽全局, 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先安排精读, 阅读就会一叶障目,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思维落于狭隘;如果先安排写作, 写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思维无法打开。因此, 只有先安排泛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全书一探究竟, 这样就达到泛读的目的了。

其次, 泛读不是指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 而是指从名著的外围资料和整体框架入手进行阅读。名著的外围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历史评价等。名著的整体框架包括书中人物及其关系、故事情节梗概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的时候, 作为教师, 应提醒学生要有认真的态度, 边阅读边思考, 这样才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精读为本

首先, 明确精读的意义:在名著阅读中, 精读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精读名著, 才能理解它弘深的内容, 才能把握它复杂的结构, 才能深入体会它作为经典名著的精妙之处,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精读名著指导的重视程度。

其次, 指导精读的方法:一是为学生精细选择内容, 对于学习任务紧张的高中生来说, 精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几乎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有限的几节名著阅读课上, 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精细选择所读内容, 指定经典章节集中阅读并明确阅读目的。二是指导学生精细阅读, 建议他们做适当摘抄笔记, 根据自己的理解列人物关系表、画人物行程路线图、绘建筑和房屋的布局图等等。三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以期让他们把精读内容精细消化。

(3) 写读结合

名著阅读课为什么要加入写作?首先是因为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就会有表达欲望, 想把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表达出来。其次是因为阅读不是目的, 理解并运用才是目的, 我们不能为了读名著而读名著, 应该把理解名著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作为阅读的目的。再次是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 高中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以后,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量的积累上完成质的飞跃。

如何把写与读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应该从片段练习开始, 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的写作, 低起点, 缓台阶, 稳提升, 循序渐进。这种方法不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而且教师也易于操作, 学生也能看到自己训练的成果, 学有所获。首先让学生用给定的句式进行类似仿写的片段练习, 选出优秀段落, 进行优秀作品展示, 然后让学生进行二次写作, 争取全面开花。

例如, 在开展《红楼梦》读写训练时, 我给出了两个备选半命题题目《我看________ (人名) 的____________ (性格) 》《从_________ (事件) 谈____________ (性格) 》;还推荐了一个句式“……之所以……不仅仅是因为……也不仅仅是因为……更主要的是因为……”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文章片段。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而且也易于写作成文, 所以写作热情很高,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又让学生在自己片段写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最终写成一篇入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评论文章, 所有的学生都很有成就感。

(4) 深入研读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 成为全面优秀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 研读责任巨大, 我们教师应该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思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 我发现教师写作下水作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相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有丰富的阅读经验, 对名著的把握应该更加准确, 对名著的理解更深入。在这种前提下, 教师的下水作文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让他们在一个高起点上继续深挖潜能, 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力争最好。

例如, 在精读《宝玉挨打》一节之后, 我写了《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宝玉挨打的余波看宝玉对他身边三位女孩的态度》, 发给学生看了以后, 学生都很有感触:“原来读书要这样读啊!”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开始了争鸣式的研读和写作, 结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作文。

三、结语

1. 转变观念, 与时代接轨, 主要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 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 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 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得到指导和建议, 真正实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2. 研究新课标, 创新思维, 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切实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一直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学中实施得不尽人意。教师指导得过细, 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 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质疑创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设名著阅读课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新事物, 但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的指导存在力度不够和不到位等问题。对于名著阅读课的教授, 我们教师应该加强重视, 创新思维, 本着泛读为先、精读为本、写读结合、深入研读的“四步法”思路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 激活名著, 为我所用, 使名著阅读课的开设取得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版.

[2]张锁军主编.个性化读与写.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

[3]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9) .

[4]包南麟, 戚万军主编.语文教学之友, 2009 (9) .

篇9:名著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一、走近文本,了解情节

名著阅读指导课一般针对的是长篇小说,如果只是想凭一节课去讲整本书那简直是妄想。在上课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完整本书,而后整理出故事的梗概,对情节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对书中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读完一本书,对书中内容的整体认识是可以自己完成的。所以,在课堂设计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叙说故事情节,或演说一个你认为最精彩的故事片段。这一环节不仅重温了文本,也为下一个教学的预设做好了铺垫。

二、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语文的教学是以单篇课文的教学为主,以单元教学的组合为线,从而成为一个教与学的整体。而名著阅读指导课的教学重在对一部作品化繁为简,通过课堂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或感悟。

一部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就在于作品刻画了永恒的人物形象,每個读者都能从中解读到自己的影子。不管什么时候,任何读者打开这样一部作品,他们都能读到自己的心声和故事,反思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正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时至今日,人们在重读《格列佛游记》这部十八世纪的作品时,不仅仅是对当时的历史兴趣浓厚,也不仅仅是对格列佛的荒唐经历发生兴趣,而是对格列佛挑战人生追求、纯真人性,同黑暗势力、邪恶人性决裂的艰难历程和不懈追求的感同身受。格列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教师不能用贴标签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发现、去表达。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采取小组合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给学生一个表演、质疑、探讨的平台,提高学生阅读和交流的积极性。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提交自己的困惑,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到课堂。如在教学《格列佛游记》时,小组交流后,学生质疑:小说中详细地向读者介绍宫廷里的跳绳游戏有何深意?(通过荒诞滑稽地细腻描写,讽刺了英国政界腐败的现实。)在利立浦特国(小人国)存在哪两大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高跟党和低跟党的矛盾;利立浦特和不来斯古国的矛盾。)格列佛四次游历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不能颠倒。小说中的四次游历其实是作者思想渐趋成熟的一个过程。作者否定小人国的政治体制、党派斗争,也就是对英国的现状表示不满和否定。那么作者渴望像在大人国一样,拥有和平,但他们的政治、法律等又不够完善,也不是作者所欣赏渴望的国家,于是来到飞岛国,作者横扫了英国的方方面面,如皇家学会、科学院等,最后作者终于表达出自己渴望的社会是一个用理性来治理国家的社会。正反对比,在怪诞的情节中完成了作者理性思考的全过程。)在慧骃国中,耶胡的身上折射出人类的哪些劣根性?(贪婪、伪善、无信、残暴、嫉妒、淫欲、阴险、野心等。)有人说《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格列佛游记》和《鲁滨孙漂流记》有何不同?(同是英国同时期发表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比《鲁滨孙漂流记》晚7年,但小说的主题和风格迥然不同。主题:作者对英国的现状、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委婉含蓄的讽刺,在荒诞痛斥时代弊端的笔下,流露的是他内心苦涩的忧世情怀。《鲁》的主题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锐意进取精神的歌颂。)

正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才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和荒诞的冒险经历上。他们开始研究小说的主题,分析格列佛的形象,探究作者创作的意图,尤其可贵的是还挖掘出小说对人性的理解和渴望……

名著阅读课的教学,一定要从繁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把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才能被挖掘,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才能在互相交流中得到争论或是共鸣。课堂中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意识,给予每一个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不仅对文本有深层次的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精神的熏陶和享受。这样的阅读课将激发学生进一步去阅读其他文学作品的热情。

三、走出文本,反思总结

分析、欣赏文本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从文本中走出来!教者可以借助于一堂课来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如:通过目录进一步梳理情节;阅读导读和序等,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上网查找资料,丰富对课文的认识;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来认识作者创作的意图;在质疑中逐渐深入理解等等。学生在这堂课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就会运用到其他作品的阅读中,从而获得阅读的快乐与幸福。

名著阅读指导课的教学,应当杜绝重“读”轻“讲”或重“讲”轻“读”的现象,把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做到思路清晰、板块合理,教学手法恰。那么,我们的名著的精华就一定能悄悄地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他们收获阅读的幸福。

上一篇:急救医疗管理自查汇报下一篇:中学半年顶岗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