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旧时光记叙文

2024-06-17

我的旧时光记叙文(共14篇)

篇1:我的旧时光记叙文

我的旧时光记叙文

今天,接到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电话,谈到如何就“旧时光”这一主题来创作,他建议我将曾经现在的自己对比,而我主张要加入许多的抒情词汇以配合旧时光的文艺气息。电话那端她笑得欢快,却又突然沉默,缓缓说道:“也许是太久没有联系,对你现在的性格有些陌生了,也不知道该和你聊些什么。”

想起,好多同学因为久不联系,已经忘了他们的长相,名字和说过的`话,只是在我的旧时光中留下了一道道模糊的影像。

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很长很长的故事,你或许不会常常回味,却从未忘记,偶偶我会想起,小时候和朋友一起,遛圈,跳格子,踢毽子,手拉手玩转圈圈,然后装晕,把朋友们吓得够呛,自己躲在一旁偷偷笑,在那时,也没有所谓的男女有别,天真单纯的和男生打打闹闹。初中时上课假装认真听讲,课桌上却早就被钻了个洞藏着本小说,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看,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的很快。高中时大家的想法慢慢复杂,不再单纯,有和同学一起亲密的聊天也有不经意间听到见了朋友在背后说自己的闲话,然后自己偷偷躲在厕所哭,想到一次母亲节,同学们一个个提前买好礼物,兴奋地谈论要对母亲说什么,在母亲节的那天下午都带着礼物往家跑,而我只能自己一个人无聊的打发时间,晚上把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躺在空寂的寝室床上胡思乱想,看着外面几乎空了的几栋宿舍楼,感觉静级了,内心孤独的心绪生升起,。后来到了大学,遇到新的你们展开无数新的故事。

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朋友说我变了很多,以前活的没心没肺,然后突然安静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又有够死皮赖脸的,让我时常怀念以前的日子,闺蜜说我的那段时光,痛且快乐着,我的怀念是在找虐。我会反复的刷子以前的动态,想想以前那个还略显青涩的自己,想想联系薄那些久未联系的老朋友,看着他们的名字,陌生,又熟悉,经常看着看着,不知道该找谁聊天不知道该聊些什么。

故事都是一点点在时光中发酵,其中的秘密只有自己才知道,在时光的流逝中,有许多的人身不由己。我们要把握住时光中和你一起的人,事,物,记忆,已经飘远的时光,你可以尽力将他们抓住,藏在心中!

篇2:我的旧时光记叙文

坐在老屋门前的板凳上,听着屋子里老式唱片机咿咿呀呀的戏曲选段,回忆起那段单车后座上的旧时光。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

外公对黄梅戏是极其喜爱的,他不仅会哼唱那些耳熟能详的选段,而且还很喜爱自己改曲儿。

那时的外公家,最值钱的就是那辆老式的“凤凰”牌自行车了。也就是在这辆车的陪伴下,我去过很多地方。

印象中,外公仿佛是不用忙农活的,大部分的时间,外公都会用车载着我走街串巷,晃晃悠悠中,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

记得我曾经求外公给我买盒水彩笔,因为看见隔壁的小孩手里的图画色彩斑斓,羡慕不已。

骑上老旧的自行车,外公驮着我往镇子上赶。

外公蹬车是不急的,好像这也是一种享受,又或许是年老不能够匆忙。

坐在车后座上,有时候抬头望望天空,蔚蓝蔚蓝的,那一方澄澈好像也只停在了那个记忆里。有时候向后望望走过的痕迹,远方的房屋和树影交相掩映,在重重叠叠的残晖中斑驳了童年。

外公在这途中是一定会唱小曲儿的。有时候是哼唱了多遍的.《天仙配》,有时候又是《女驸马》选段,这些调调我至今记在脑海中,挥散不去。那拉长了的音调,百转千回,仿佛到了极高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外公喜欢把我唱进他的曲子里,字里行间都是他对我深深的爱意和无尽的疼惜。兴起时,我也会轻轻哼唱,外公便会更加开心,骑着的“凤凰”,仿佛也跟着我们摇头摆尾起来。

坐在小小的车后座上,望着外公高大的背影,心里涌着无尽的温暖。

等到买完了水彩笔,天色已渐近灰暗。

路旁的人家灯火通明,长长的小路上只有单车上的我和外公。

依旧是不紧不慢地,漫漫的路上回响着外公轻轻吟唱的旋律,绵长悠远。

现在,那辆载着我和美好童年的旧自行车被搁置在了仓库的角落。

篇3:晒出我的读书时光

清晨。

朝阳,微风,寂静的校园。

“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捧着一本诗集,缓缓地踱,轻轻地吟,让思绪飞扬。吐绿的嫩芽,怡人的绿荫,轻舞的“黄蝶”,满眼的白雪……四季的景色一天天地改变,却影响不了我读诗的兴趣。我体味着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愁绪,又感受着她“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年少激昂;我陶醉于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农村风光,又振奋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壮志……这些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让我心旷神怡,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又快乐。

课堂。

黑板,叮咛,明亮的教室。

课堂就是知识的海洋,我们沉浸在老师的讲课声中。我们就像懵懂的孩子,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去学习,去创造,去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喜欢摄取知识的“快感”,不管是有意思的课外书还是学校的课本,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英语课上,我们大声朗读,感受欧美文化的精髓;数学课上,我们凝眉思索,寻找几何规律的奥秘;物理课上,我们全神贯注,惊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神奇……在老师精彩的讲解声中,我们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静夜。

孤灯,静心,温暖的书房。

夜很静,心也很静。窗外,风儿吹拂着梦的摇篮,星星酣然入睡,月儿在云朵中穿行。室内,我们伏案思考,奋笔疾书,沉浸于学习的乐趣之中,一道道方程式迎刃而解,一条条定律熟记成诵,一个个公式默记于心……这些成功的喜悦驱走了“瞌睡虫”,直到月挂中天,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书桌,进入甜美的梦乡。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捧起书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吧!

点评

篇4:煮酒的旧时光

很多时候,林昕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就像那首《叶子》里唱的:“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尤其是,刚刚失恋的时候。按照惯例,每次放假回家,林昕都要回乡下的奶奶家住几天。

十年前她会感谢上天,它用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安放了自己最无忧无虑的童年。当别人吹着风扇挤在狭小的屋子里上各种补习班,林昕正满头大汗跟小伙伴们在河沟里抓蝌蚪。初中以前,暑假在她心中,是澄澈如海水的蓝天,轻描淡写的云彩,火辣的阳光下倔强而沉默的麦田。那时很多家的大门还是简单的铁制或木头栅栏,地上奔跑撒欢的小鸡,目光真诚的土狗,南瓜花葡萄架和牵牛花,全都一览无遗。

然而回忆多容易先扬后抑,十年后的这里,没有了蔚为壮观的田野,人们争先卖掉土地盖起新房。那些二层小楼有着一模一样的门楼和影壁,一样的终日紧锁的厚重铁门里,关着一样节衣缩食还惦记着前排人家王五刚买了新车的,一颗颗永远不安的心。

人有多善变也许自己也不会发现,但天空是诚实的,一如既往的蔚蓝。风是诚实的,翻山越岭的新鲜。根深蒂固的传统是诚实的,一家悲欢,全村支援。这就足以让这个小村庄,依旧躺在她心中最安定的角落,永远亲切,永远自然。

爷爷倒了一杯白酒,热在火炉边,一缕白烟从酒杯里钻出来,摇晃着身体徐徐攀升,自己先把自己灌了烂醉。奶奶说:“你们爷儿俩一人一杯,不能再多。”“知道啦,我酒量那么好,爷爷知道的。”林昕嬉皮笑脸地说。爷爷很配合地“嗯”了一声,跟她相视而笑。

从小林昕就不觉得变老是件痛苦的事。奶奶的皱纹慈祥又好看,看起来始终面带笑意,愈发矮小的身躯走起路来很轻快。爷爷每天都会酌几杯小酒,面色红润,两臂还有庄稼人黝黑的肌肉。尽管大家再三劝阻,他还是执拗地种地,只要不是暴风雨和农闲时分,他几乎天天到田地里转悠一圈。他像一个国王,尽职尽责地守护着欣欣向荣的臣民。

衰老对他们来说像一种解脱,生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轮回,又归于简单自由、平静喜乐。

奶奶总是说:“昕昕,你千万要找个好人家。我要是能活到你嫁出去那天该多好。”

“当然能啊,你要活到一百岁呢!那天晚上做梦神仙都答应我了,你还能看到我孩子呢。”

她笑了:“是么?不过奶奶也不用当那么老的老太婆,生死天命,只要看着你们都好好长大成了家,奶奶就知足了。”

和衰老一样,死亡,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林昕端起杯子嘬了一小口,白酒的辛辣拗口挥发大半,只沉淀下绵绵醇香缠绕齿间。曾经,艰难的生活剥夺了爷爷上学的机会和谈笑风生的自由,他时常沉默,而一杯酒就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只有和他一起品尝,才能知道埋藏在岁月里的故事,所以她只和爷爷喝酒,爷爷只和熟悉的人喝酒,他们都是有原则的“酒鬼”。

炎热的夏天,林昕爷爷通常会在打来的井水里冰一瓶啤酒,然后切上一盘西瓜助阵。凛冽的冬天,他就在烧的旺盛的火炉边上温一壶酒。有时,她看到他一个人对着酒杯自言自语,酒是他相依为命的老朋友,而一起分享这快乐的林昕,也是他的朋友,确切地说,是忠实听众。爷爷在两年前耳背得严重,当然他的耳背在她孙女看来是“选择性接听”,比如奶奶喊他吃饭他听得到,喊他干活的话就听不到,孙子孙女要吃西瓜他听得到,二婶过来跟他扯东家长西家短他就听不到。所以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林昕尽量不说大千世界和人五人六的琐事,她学会了用一种好奇和崇拜的目光去聆听,于是爷爷的话匣子一开便滔滔不绝。他的故事,就像一部史诗。

她的爷爷出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父母双亡,一个人当苦力拉扯大小他五岁的弟弟,建国后响应号召修水渠、建大坝,青春的血汗全部献给新生的国家。年轻貌美的奶奶被爷爷坚毅而英俊的脸庞打动,不顾家里反对毅然决然要嫁给他。六十年代闹饥荒,他走几十里山路去深山里找充饥的野菜。八十年代他终于可以专心当一个农民,全心全意地呵护一方养育生命的土地。一提到过去的日子他就神采飞扬、口若悬河,让人诧异一个根本没上过学的人,对人对事竟有着如此丰富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爷爷是林昕心中最睿智的老师。

在煮酒的旧时光里,林昕觉得无比满足。在爷爷和奶奶的脸上,她看到了生命的模样,她感到自己的生命穿过岁月的长河,变得厚重又绵长。她知道,他们身体里始终有着相同的血液,历经黑暗和痛苦,依然热烈和滚烫。

林昕终于明白,任世事变幻,她永远不会孤单。

篇5:致我的旧时光-童年

从前我怕黑,现在我喜欢睁着眼睛凝视黑暗的感觉; 从前我怕一个人晚上回家,现在黑夜对于我是一个宁静的乐园; 从前我爱幻想,现在发呆是一种简单而又奢侈的幸福; 从前我爱笑,现在笑只是我用来伪装寂寞的工具; 从前我爱哭,现在眼泪只在心里流淌; 从前我害怕孤独,现在孤独是一种享受,成为习惯。 全世界好象只有我在变,花开花落间我长大了,尽管我不愿长大。童年,快乐的时光,美丽的回忆,童年就像春天一样美好,只有快乐没有烦恼。不用听大人的唠叨,不用做家务活,不用做其他的.事。只有吃喝玩睡。在妈妈的爱抚下长大。 小时侯,我饿了,妈妈煮东西给我吃;渴了,妈妈倒水给我喝;玩累了妈妈唱着歌谣我睡觉;我摔倒了,妈妈扶我起来,安慰我;别人欺负我,爸爸帮我。

还有好多,点点滴滴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时光。在爸爸妈妈的宠爱下,我快乐地成长,过着幸福的童年。这一刻我永远忘不了。 可是此时的我已成为了一个中学生,是个懂事的孩子了。现在有了烦恼和忧愁,做什么事都但担忧忧,有时还为了小事而闷了一天。每天都要学习,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这几件事合起来,都快要烦死我了。有时,和同学聊天等做其他的事时,因为自己的心烦意乱,和同学闹了矛盾。事情平静了,我要想尽各种办法去跟同学和好。因为她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因为矛盾而和朋友分开。如今还要听到父母的叨唠,做家务,真像背了一个重大的包袱一样。虽然这也是一种爱。

我不想长大,长大的烦恼太多了,让我觉得太累了。我好想回到童年。那里有我快乐的时光,美丽的回忆,每天的无忧无虑。小时侯的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我不想长大!

篇6:再见了我的旧时光散文

——题记

仿佛,还似那一个春天的黄昏,一眨眼,便已是云淡风轻的季节。抬头,几缕秋风荏苒了尘世的朦胧,我站在时光的眼眸里,聆听那些溅起的年华,载着烟梦般的往事远去,那无数细碎的思绪,不知走过了多少角落,又叩响了多少个缄默的风景。回首,岁月如白水般流过,站在回忆的边缘,当,最后的一抹斜阳带着浅浅的笑意落下,才知,我们不停翻阅的一册册凝结着风霜的离殇,那一些人跟那一些事早已不在了身边。

微寒的季节,一开一落间,落寞与缠绵同期而至。依稀曾记,在静好岁月浅唱浮生的那个少年,略显模糊的容颜,仿若隔世的一场遗梦,沉睡在安然的岁月中,一直等待着那个被渲染了浓郁惆怅的归期。轻叹尘缘,世事凉薄的恩赐,让我们平起仄落的旅途格外的精彩。浮浮其生,悲春伤秋的片段,在重重的命理中此起彼伏,而,那缕缕烟火的气息,却总让人难忘其味。

似乎,已不知是从何时起,自己开始学会了伤感,只知,所有关乎于春天的记忆,都是有那个年少的曾经。看不破的红尘,我匆匆向前,用染着你味道的墨香,在三生石上隽刻了一段缱绻凄美的碑文。我打开流年的卷轴,那来不及擦干的眼泪,那来不及掩藏的心事,让一季一季的轮回依旧萧瑟。伸出手,我再一次捻起所有岁月遗失的美丽与缱绻,只是,那些流连在昨天的日子,在每个寂静而幽暗的暮色里,已注定蹉跎在了哭泣的漫漫长夜中。

此刻,多想揽一把月光入怀,在每个婉转而凄清的吟唱中,都不再任那写下的三生,如同荡漾在残阳下的枯草一样。我站在一页江南的美景中,那写满等待的花朵,在风中凋零又盛开,我知,或许,我们跟随着沉沦的脚步追逐的,只是一个传说。又或许,如若没有这样的传说,我们定还会在天涯或海角,仍守着地老天荒的明媚微笑。然而,那段嫣然一笑的锦瑟年华,在隔世风景中婉转成歌,一地碎了的梦影,只有,此般忧伤的心绪依旧在灯火下摇曳。

皓月当空,我们依然只是个行者,即使,珍惜着身边的每一个过客,却也力不从心,就像,每一次行程,我们都想让脚步走遍所有能触及的角落,但,终究是不能做到。有时,不得不承认,自己总是沉迷在那段旧时光中,醉生梦死。水漫云烟里,那个美得像梦一样的地方,悉数被你的身影所覆盖,甚至,连同我的呼吸,我的心跳,都带着你的痕迹。然而,七月终归是个轻薄无奈的季节,它不愿美丽的东西尽被世人所得,因此,在刻骨铭心后,不着痕迹的折叠起了所有撩拨人心的风景,尽管我们多么的沉沦不舍,那从一开始便已注定匆匆行走的命运,就连那被吹乱的轮回,那丛种植的思念都被侵蚀成残。

花儿红遍的时候,如梦如烟的一切,就算,我们将时间一再的放慢,还是没能留住眉间的一丝安然。我翻遍了所有的记忆,如履薄冰的触摸着那些埋藏在思忆深处的属于我们的美好,只是,那从时光的洪流中倒流回来的春秋倒影,在一段没有开始亦没有结局的故事当中,却留下永久的悬念。

停留的时间末端,往事,带着些许的微微凉意,最终不再提及。也许,一段年华倒置的伤感之旅,自己还能做到的,也只能是为你倾城所忆吧!脆弱的承诺,亦或是幻想中的美好,终究都抵不过从指尖流逝的悠悠岁月。多少年以后,流过的泪,殇了的心,只剩下破离支碎,撒落了一地。别过头,往昔像昙花凋落,那纠缠不清的爱恨,就像一场没有结局,亦或是我们不愿面对的结局的电影,将彼此烂熟于心,最后,你微笑,我转身,没入人海,再无任何交集。

许是,害怕夏天就这样匆匆的离去,又许是,更害怕因秋临所带来的无尽伤感吧,自己,总是执着地描绘着心中的那一片花海,甚至,忽略了一些流逝的青春跟寂寞。慢慢的回味中,过往,恍若难以谢幕的繁华,将所有被丢弃的记忆重拾回来,努力的拼凑着情窦初开的曾经。而,每一个夜深人静时,当,思念一次次来袭,自己,也多么希望时光就此停驻,一切如昨。

徘徊在尘世的.喧嚣之中,时间所到之处,皆染沧桑,我抬着沉重的步伐,走过有你的记忆,那种无尽的追忆,也只是随着季节的慢慢脱落,给陈旧的往事一个祭奠的理由而已。躲在季节与梦的交替中,我知,不管尘世中的人跟事,一切也都只经历那么一次,那些我们一再认为无能为力的过往,就在我们叹息着流年之时,已经不能够重来。

观望万家灯火,霓虹的缤纷色彩,让华丽的尘世仿佛似舞台般的耀眼,而,那扰人千百次的情愫,即近在我们身边,也遥不可及。用青春熬就的流年,昨日还是昨日的昨日,今朝却已不是往昔的今朝。无法掩埋的心事,用太多惊心动魄的凄凉,感染着那无法割舍的沉重,我想,这个初秋,自己是太过于伤情这个季节的交替了,就像当初本不该沉醉于的沉醉一样。尘世中最后拨弄出的一阕残词,那为谁的情痴,依然逃不出这个充斥着虚幻的尘世,过了期的等待中,那些曾经专属于我们的往事,也像一缕逐风的轻烟般朦朦胧胧。

再回首,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潮,一个转身,一次凝望,我们只匆匆一个擦肩,依然陌生。轮回中,色彩斑斓的岁月,属于我们每一个苍茫走过的人,可那多姿多彩的生活,留给我们的不一定都是欢乐,也有着太多的不幸。因此,活在这个尘世上,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努力的挽留,更不是,一意的等待,而是,要学会放下,学会去遗忘,放下所有花开花落的虚幻与真实,遗忘一切相遇离别的刻骨疼痛,也许,只有这样,当,岁月的痕迹悄悄爬上我们的脸颊,当,我们手握的仅剩下残年时,才能够安好如初。

篇7:消失的旧时光作文

“没关系。”温柔又熟悉声音响起,璃怔了怔,一瞬间大脑竟然死机了。他,终于回来了啊,可是她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他了。“璃,我回来了,这么久了,你还好吗?”琴的声音像一块经年不经雨水滋润的土地,嘶哑干旱。“先生,对不起,你认错人了。”璃没有抬头,她害怕,害怕看见那个略显冷峻的面孔,害怕……害怕看见回忆。“璃,听话,别任性了,回家好不好?”琴微微无奈的语气差点让璃的眼泪流出来,但是璃还是冷漠的说“对不起,你真的认错人了,我不是你要找的璃。”说完她就转身回家去了,从始至终没有看他一眼。

话说琴是璃的初恋,也是唯一的一段恋情。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是在高二,那时的璃还是一个阳光还有些粗心的学霸,而琴还是一个有些叛逆的少年,那时的时光还很好。琴坐在班级的最后面,一个很偏僻的角落,几天以后就因为他的叛逆在班级里成了风云人物。好巧不巧,他却是璃新搬来的邻居。和琴爱情的萌发应该是那次的意外。璃和母亲居住在一起,父亲因为旧疾去世,这几年一直是母亲在做零活赚钱供她念书。那天凌晨母亲却还未归家,虽然母亲经常回家很晚,但是因为考虑璃通常都会在零点前回去。璃有些担心就想给母亲打个电话,却突然想起自己的手机落在学校而家里又没有座机,又等了一会母亲还是没有回来,璃不得已就去琴家借了电话。

“对不起,打扰你休息了,可不可以借一下手机打个电话,我妈妈还没有回来,我手机落学校了…”“诺,给你。”琴用修长的手将手机递给璃,出人意料的人琴的手机壳竟然是柯南,这让以后的璃嘲笑了他好久。电话一直是无人接听,琴突然有些慌张,母亲肯定是出事了。“别着急,要不我陪你出去找找吧。”琴陪着璃出去了,那天的夜很黑,风很凉很刺骨,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无比的温暖。终于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巷子里找到了昏迷的母亲,因为没有打到车所以是琴背着母亲去医院的,十多分钟的路程却漫长的像走过了一生。母亲没什么大碍但是需要住院,以后璃一直在医院照顾母亲而琴也经常来看母亲一来二去也就熟悉了。确定恋爱关系是在高三开学,璃是真的爱琴,琴也是。高三学业压力渐渐重了,琴为了能和璃考上同一所大学而开始努力学习,他们以为彼此可以一直走到最后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琴毫无征兆的转学,甚至连手机号都换了。璃发了疯似得找他,但是琴杳无音讯。那段时间里璃也曾恨过他,但是渐渐也就不恨了,只怪她识人不清罢了。

后来呢,璃因为他的离开而无心学习,最后考上了一个三流大学,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无起无伏。璃一直很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琴那么决绝的离开,或许是杀父大仇?璃有些讽刺的想。回忆渐渐结束,璃的心里弥漫着一些苦涩,她果然还是放不下他啊。

“璃,当年离开是因为父母出了车祸死亡,没有来得及通知你,后来,没有联系是因为我必须转到国外上学,不想让你伤心,我以为我离开了你就会忘记我,对不起。我也一直在找你,今天终于找到了。”看着手机一个陌生的新号码发来的短信,璃突然哭了,他离开时她没有哭,如今他回来了她却哭了。其实,其实她早就猜出个大概,只是有些赌气不愿意相信罢了。他不知道,她爱他和他爱她一样深,他不知道,她没有忘记过他。可是一切都过去了,如今璃也不可能再去与他和好了,她做不到。这么多年的痛苦已经让璃丧失面对他的勇气。或许他和她终究是被命运捉弄的。但是她知道,他爱过她,真心实意的爱过她,这就够了。

篇8:纸上的旧时光

她是很念旧,一张老照片,一件旧衣裳,都能勾起她的记忆。家里读书的人,燕子一样,一只接一只地飞走了,留下两位守着巢的老人。但书,依旧多。我们读过的课本,小学到大学的,母亲都觉得重要;儿时看过的连环画,还有一些陈年的杂志,也一本不少地收藏进书箱。母亲守着这些书,打发着接踵而来的琐碎时光。

收废品的纳闷,“你们家怎么有这么多书?”这句话又足以让母亲骄傲半天,“两个大学生读了十几年的书,能不多吗?”如今,村中能一下拾掇出这么多书的,恐怕只有母亲一人了。不知道从何时,读书突然不时尚了,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家长也乐意多了一个挣钱的帮手。村里的书香味越来越淡。

大哥挑了几本封面完整的连环画收藏,还放在在太阳下晾晒消毒,我觉得他是在晒童年。说也奇怪,搁了三四十年无用的东西,打算变卖时,突然样样又值钱起来了。

我也不舍,挑来挑去,找出几本《毛泽东选集》。因为厚实,当年母亲拿来夹鞋样的。还有一两片旧鞋样,遗落其中。扬一扬纸鞋样,问母亲:“要不要了?”母亲比我更迷惘,反问我,“眼睛都花了,还要它做什么?你们现在哪个还愿意穿我做的布鞋?”我无语,它们曾要是做榜样的,母亲对照着它们,把糊的葛布剪成鞋底、鞋帮的形状,再一针一线地缝起来。我儿时的催眠曲,就是母亲捺鞋底时抽线的“嗡嗡”声。母亲的年轻时光,都托付给它们了。

收废品的手脚麻利,母亲眼也疾,她拣出几本土黄色的小册子,那是父亲上班时的工作记录。母亲把它们整理好,掸去封面上的灰尘。我觉得有趣,父亲退休这么多年了,工作手册还有用吗?随手拈起一本翻看,父亲的字很大,很有个性,不是中规中矩地写在横线上,而是以线为行,且微微右斜。

“难怪当时有人要把你打成右派,一看你的字,就知道你有右派倾向。”我指着工作手册上的字,想逗父亲开心,他正埋头磨菜刀。

早晨杀鸡,菜刀在鸡脖子上荡了几个回合,也没有抹破鸡脖子。鸡没杀死,父亲却跟自己生了很大的气。哆哝着,刀不中用,人也不中用。母亲悄悄地数落他:就是不服老。他低著头,一言不发地磨着刀,好像跟磨刀石又较上了劲。

书被收废品的装进几只大蛇皮袋,扔进三轮车拖走了。心中怜惜骤生,如同送别出嫁女儿。书卖掉,就会被打成原形,化作纸浆,不知它会投胎哪一本书中?我会不会再找到它?

母亲喜欢在夏天晒霉。我也总能有意外收获,从母亲的箱底抄一些“往事”。

两张薄纸,奖状大小的,是父亲和母亲的结婚证。被母亲端端正正地压在箱底,纸色泛黄,证书上的印制的红花,灿若新彩。这两张纸上,记录着父亲、母亲携手走过的五十年风风雨雨。两个陌生的年轻人,经过这两张纸的认可,走到一起。历经岁月的磨洗,宛如两株老树,盘根错依,理不清根为谁生?

突然也想留点纸质的东西,一张写了备注的黑白照片,一封满纸情长的平信,或者是一本签了名的赠书,若干年后,思念不会成奢望。

岁月流转,这些婚上的旧时光,挥之不去。

篇9:远去的旧时光作文

闭上眼,眼前是一片薄暮冥冥,飞燕从高楼顶上盘旋而过,斜晖照在燕子身上,亦照在回家途中嬉闹的孩子脸上。孩子用手遮眼,不停地跑着,前者呼,后者应。梦中的我在夕阳下衣裙漫飞,梦醒的我只能看看窗外斜阳,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记忆中花园边上有个废弃的别墅,荒废的围墙上爬满了植物,小区里有个很严肃的`老人种了两棵金桔树在墙边。有小伙伴发现金桔好吃,我们便天天去偷吃,还十分得意没有人发现。直到有一天老人遛狗路过,发现了,追过来,我们转头就跑,脚步声回荡在屋宇间。那时贪玩,晚回家,父母问及原因,我会梗着脖子非常理直气壮地回答:“老师拖课!”如今上了初中,真的是每天拖课,回家晚了再也不用解释。我仿佛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过了春夏秋冬,又换了一个年头,至于经年的往事,除却记忆,别无所留。

那时回家后,我进书房写作业,父亲忙完了手头的家务就会来检查我的作业。我作业写得慢,父亲就开始帮我削一天下来用钝的铅笔,用那种裁纸的小刀。他蹲在垃圾桶边上,我记得桌上台灯的灯光落在父亲的发旋上,我听见小刀挫过铅笔芯的沙沙声。后来大概是四年级以后吧,父亲再没给我削过铅笔,因为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东西,叫削笔器。

小时候父亲每晚会给我读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静静的顿河》。那时月光穿过层层楼宇洒在我家的窗台上,窗内父亲开一盏灯,把哥萨克的战争讲给我听。外国人的名字好长好长,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父亲低沉的嗓音就似那顿河的流水一样流淌进我的记忆里,化作我一个昔年的旧梦。

篇10:回不去的旧时光

又是一个加班不眠夜,拖着感冒着的病体…… 清理电脑,翻出了一些之前旅行的照片 好象近几年,每年都有安排旅行,很享受在陌生的城市肆意行走和休憩的感觉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 在这里,却总是向往那里 我也一直认为,过自己从未过过的生活,才有意义! 但是,我却没有勇气真正离开生活的城市半步…… 生活总是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模样 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我想象过N种模式,按着我喜欢的那样 时间永远在前行,无法停止 能留住的旧时光才最珍贵,因为过去的,永远都过去了 我不是一个活在回忆里的人 但,请允许自己怀念、想念……

篇11:难忘的旧时光散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种魂牵梦绕的感觉,时而在心里缓缓升起,时而在梦里丝丝缠绕。小时候的时光就仿佛是昨天的一样,甜在心底,喜在眉梢。尤其是那份厚重的乡情融合了阳光的颜色,格外地柔和,一点儿也不刺眼,如同年久微黄的老照片一样,充满了温暖和祥和。

记忆深处的小时候,父辈们似乎每天都会到碾房去推碾子磨面,有时候就是四五家排着,就听吧“吱吱妞妞的碾轱辘不停地在碾盘上迈着沉重的步子”,偶尔会听见大人们的话语和一两声驴子的叫声,也许是累了吧。当你从碾房的门口经过,一股驴粪或马粪夹杂的尿骚味格外扑鼻,还有那玉米破皮后的浓香,更有那妇女双手晃动的箩筛下的面粉飞腾的味道。

傍晚时分,随着瓦房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就知道母亲又在“礤硌豆子”或者“压饸饹”了,这时候的父亲几乎都会围坐在灶台前,一大把一大把往灶膛里塞着柴。灶台上有一张被热气熏蒸着的脸,脸上不时会流下汗水,母亲就会及时用袖管擦拭一下。那娴熟的手掌推压着礤上滚动的面团,礤下立时跳跃出排排的“硌豆子”落入滚开的汤锅里。我们那时候最常吃的还有玉米面“窝窝头”“贴饼子”等,每当饭食做好,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炕桌上,就着咸菜大口大口地吃个不停。

各家各户都是过着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要是谁家缺东少西的,只要张开口吱声一句,邻里自然会有人帮忙,有物帮物,一点儿都不客气。遇见谁家的东西落在了碾房或大街上,一两天都不会丢的。

村里最闹腾的就是这群般上般下的孩子,每天总在阳光下追逐嬉戏。“过家家”“唱大戏”“追迷藏”“拉小车”都是六七八九岁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我也未例外。整个营子从东头到西头似乎很大,东头的孩子自成一波,西头的孩子也自成一波,今天去你家玩,明天去他家玩,今天去后山坡玩,明天去前山脚玩,哪怕是一间小破屋甚至是牛棚羊圈,都是大家临时的欢乐场。“过家家”女孩长得美的当妈妈,男孩长得高的当爸爸,几块石头搭起灶台,一个破瓦盆就当锅了,一群孩子有的采菜,有的揉泥团,学着大人们的样子热闹地生活着;“唱大戏”孩子们会用锅底灰、粉笔把脸画得白一道、黑一道、红一道的,身上披上褥单子、麻包片子等,学着“洋匣子”里的腔调你一句、我一句地吼着。饿了就上这家的屋里寻点干粮,不然就是那么痴迷地玩耍着,直到太阳要落山,听见大街上谁的父母扯着嗓子呼喊孩子的乳名,大家就撒丫子奔向各自的家。到家了,手也不洗就爬上炕,坐到饭桌前,抄起一个大饼子就往嘴里塞,连稀饭汤也不喝一口。

最让人难忘的是腊月的日子,各家各户基本上都喂了一头猪,一进腊月就是各家宰猪的时候。由于整个营子就有两个会宰猪的,忙不过来呀。本户亲戚宰猪都是要提前约定的,避免一个日子,那样孩子们就坐不到一起了,缺少了热闹吧,这大人们想得也够周到的。宰猪的日子,也是孩子们最忙碌的时候呢,一大早的就要去请师傅来吃饭,还要去邻居家借“褪猪石”“梃棍”“刮刀”等。

当听见猪的叫声,就知道大人们已经抓猪了,直到把猪的四个腿,前后前后地绑在了一起,麻绳把猪的嘴头缯上,猪的叫声小了,断断续续地仿佛已经知道挣扎是毫无办法的了。两个膀大腰圆的大人用一根长木杠把猪抬起来,从猪圈抬回院子中,用生产队的大秤称一称,就放到桌子上了。为了防止猪不老实,就用木杠从猪蹄子与肚子中间横压着,你还别说,这时候猪真就老实了。这时候母亲就到天地爷那烧香了,嘴里小声地嘀咕着,也许是在为这头猪超度,也许是祈祷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吧。宰猪的师傅用笤帚和水扫干净猪身上的泥土,爸爸端来了先前磨好的荞麦面盆,只见师傅一手拎起猪的嘴角的摽棍,一手持刀,顺着猪的脖颈到胸的位置一刀捅下去,猪大叫着,四条腿不住地蹬弹着,随着刀拔出,一股子鲜血从脖颈的口子里涌出来,流进面盆里,猪每一用力蹬,血就由缓到急,有时候还似喷射状,溅到盆外的地面上呢。父亲不停地搅合着血与面,年纪还小的弟弟可是最怕这一幕的,一大早就躲去了姥姥家。一会功夫,猪似乎没有了力气,半天四蹄才蹬一下,浑身劲动一下,血似乎是流尽了,一盆的面如今已经成了血粥。师傅让我拿来了两根较短的木棒,他把猪的蹄扣绳解了,用刀在一条后腿的蹄寸内侧拉开一个口,然后就用长长的梃棍沿着猪的肉皮插进猪的体内,一直伸到两条前腿处、肋处等地,然后取出梃棍,蹲下身,用嘴对着蹄寸的口子,大口大口地往里吹着气,哇!气流顺着梃棍扎的线路走着,师傅让我们用手在猪的身上用力捋着,特别是几条腿处,不一会儿,猪的肚子等地方都鼓起来了,师傅又叫我们用木棒打猪的肘、肋等处,直到四条腿都鼓起来了,师傅才用细麻绳把吹气的口子扎紧。而后猪被大人们架上了灶台上搭起的门板上,半个身子又下到滚烫的开水中,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下锅的半个身子被捞起,只见师傅用刮刀、褪猪石等,在猪身上刮毛,毛连着外皮被刮下来,露出了白色的光皮。半个多小时的功夫,猪完全秃噜完了,猪毛都落在了地上,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赶紧用手把猪毛捡起来放进筐里,等着晒干了卖钱买好吃的,将近一筐的猪毛可以卖两块钱呢。

秃噜完的猪又被架到桌子上,师傅用刀子拉开了猪的肚子和胸膛,把猪的内脏都倒到了大盆里。猪的头也被砍了下来,用绳子挂在了院子的木杆子上。猪的血脖被割下来一圈,还有猪尾等,母亲洗好切好放进了锅里,开始煮肉。这一边师傅把挂在肠子上的脂油用手摘下来,让我用大壶灌满温水,跟着他到坟堆处,往肠子里倒了些水,师傅上下地逛荡了一会儿,就顺着一头倒掉了肠子里的粪便,然后让我沿着肠子往下倒水,他熟练地把肠子翻了过来,就这样往返了几个来回。翻好的肠子放到盆里经过酸菜水、盐水的清洗后就可以灌肠了。

师傅把盆里的血兑了猪油、葱姜蒜、煮肉的汤、盐等,不稀不稠、不咸不淡。师傅拿来半截带嘴的洋瓶,把瓶嘴塞到肠子的一端,另一端让我用麻匹扎好,一勺子接一勺子的猪血灌进了猪肠里,即将灌满还有缺欠为好,再用麻匹扎好,师傅用小盖顶端走,放入开水锅里煮,姑姑一手用筷子和了着,一手用大针扎着肠子,说是这样给肠子放气,就不会煮爆。肠子刚煮好,捞出来热气腾腾、颤颤巍巍的,大人们用手掰了一段又一段,先给孩子们吃上,孩子们乐呵呵地一边吃,一边屋里跑到屋外。

最热闹的还要数秋天的打谷场了。一进入农历八月下旬,各家各户用牛车、马车把地里的谷子、黍子、荞麦等拉回来,因为这时候地里的玉米等也都收进了仓子,场院也能够腾出地方了。谷子、黍子、荞麦都可以垛进光亮的打谷场周围了。村子共有两个打谷场,营子前山脚下一个,我家的大院子一个。大院子里的.打谷场是我们最爱玩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跑来这里,在谷垛上攀爬,在谷垛间追跑捉迷藏,在麦秸堆里打滚。那时候的天上的星星仿佛是孩子们手中的灯笼,你追我赶,欢笑声激荡在整个村庄的夜空。

太阳升起来了,从谷垛间的空隙射进来,照在打谷场上,被压磨的光亮的黄土地上堆着金黄的谷子,格外耀眼。此时爷爷脸上正堆满着笑容,时不时地提醒我一句:“撑好手里的袋子。”只见他弯下腰,收起一簸箕谷子,直起腰走到谷垛边,用力地簸了一阵儿,又转圈样的晃了几下,一手把簸箕搂在腰间,一只手轻轻把表层的细绒谷穗拨落,然后把簸箕里剩下的谷粒沿着簸箕的一侧滑进我双手挣开的口袋。忙活了一大早,谷子运回了家,仓忙吃下饭,又走向了打谷场。

今天是舅舅家打谷子,一进场,远远地就望见舅妈、母亲、老姑等一伙妇女正围着头巾,一手拿着邵谷刀,一手拎着一把谷子,沉甸甸的谷穗顺着刀刃唰唰地滑落到地上。她们一边削谷穗,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家常,时而笑声不断。此时,在一旁的大舅正给拴在大树上的犍牛搭着套,待谷子邵完摊开要先用牛拉着“碌碡”转圈压一遍,然后用四股叉把上面的没有压干净的谷穗挑到一边,摊开后,要用连枷抽一遭,这样谷穗就干净了,成了“谷孬子”了,谁家抹炕、抹墙的可以当“瓤秸”用的。碾压和抽打好的谷子还是有细绒的东西在里面,这时候就要先用竹扫帚轻轻漫扫一遍,然后再过大筛子,由两个成年人来回晃荡着筛子,筛子里的谷粒随着均匀的晃荡力,顺着筛子细细的密密麻麻的眼洒落到地面。到了下午,起风的时候来了,大人们要用木锨“扬场”,随着一锨一锨的谷粒飞上半空,风吹夹杂着谷糠漫天飞离了谷粒,谷粒落在地上,更加金黄。爷爷说我们早上灌袋子的就是出过风的谷子了。

篇12:鞋履的旧时光

30年代 鞋面

30年代被誉为当代女性最想“回归”的时代之一。那个时代的欧洲,经济萧条、战争蓄势待发,时尚都是步调缓慢的,却从未停止过脚步。只要爱美之心还在,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Bally崇尚经典、不盲从流行的理念让它在这个时代的鞋面上找到了灵感。不知穿上是否能够拥有那个时代对美的坚定信念?

60年代 方头

网状礼帽、珍珠胸针、方头浅口皮鞋、A字裙……那个向往新科技的年代却是处于高科技21世纪的我们最神往的优雅时光,从60年代汲取灵感是全世界服装设计师公开的秘密,而这些或五光十色,或简洁优雅的意象中最摇撼不动的,就是那双伊人脚上的方头鞋。方头鞋的样子,和芭蕾舞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不说带了些艺术气质,相对圆头鞋来说,它的女性主张和不肯妥协的个性感也让它长久地被时尚女性喜爱。而且,你难道没有发现,它还有建筑学的美吗?Bally的Butterfly系列就是以这个时代的方头鞋为灵感,设计了既时尚又舒适的方头鞋。将这种随性、优雅从60年代带到我们面前。

缝合与剪裁

机器缝纫在追求品质的鞋匠眼里是极其刺眼的,效率的代价是精巧、细腻、心灵与品质。鞋子是鞋匠与穿鞋之人的语言,它可以为两者传达,一字不落。如果用了心,缝合都可以是艺术,Bally的鞋子采用来回缝合法、上别针法,以及独有的把鞋面和鞋底用艺术化的手法缝合起来的技术,在鞋带带尖上,通过上下缝合法和缝孔构成的独有的标志,更是个性化的笔触流露。在当今让人麻木的批量生产大潮之中,这种不急不躁产生了难得的美感。想象一下每双鞋的制作都要经过200道工序,是怎样的心血凝结?

篇13:小物件里的旧时光

在书架上,有着几个用比较大的纸所做出的小包,是偶然收拾书的途中发现。上面有着很漂亮的贴纸贴在上面,还盖着一层灰尘自己已经装满不如多少张贴纸。

在儿时,每次看见那此带着漂亮的亮晶晶的贴纸,便会在那里停下脚步去看最后是拉着父亲去那里买回家贴在墙上。母亲在家里看见我又把贴纸带回家,贴在墙上,再用笔在墙上乱画起来,就会狠狠的给我一顿打。那时只感觉好看,不知道为什么母亲还要打我?便开始哭个不停,直到父亲过来假装打了母亲才停下。到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还不算打,只是拍了一下肩膀,父亲说让我把贴纸藏起来,我就全部贴在了一个小本上。

等到长大,开始上学前班时。父亲总是把我送到学校,再接我回家。每天在上学的途中,总是会路过门口的文具店,那时我就发现上面有很多的贴纸。于是就拉着父亲去买贴纸。因为那时总是父亲去接我,所以基本上都是天天买贴纸。买完以后还会把贴纸藏在书包里。

在上小学时,接送我的有时是父亲,也有时是母亲。那时已经搬了家,在路边是不会有文具店之的类的。在学校里,老师会根据我们在学校的表现给我们发小红花的贴纸。那时我便知道小红花贴纸的重要性,便在每次放学后,带着父亲去以前的店找小红花,却找不到,便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家去了。我在路上边走边与父亲说到,本以为会忘记,没有想到第二天,父亲便买来了一包贴纸,却与老师说的不同,但还是收下了。原来那时候的贴纸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才买到的.。

到了三年级时,买贴纸这件事便早已遗忘。因为长大了,自己上下学都是被托管接送。当我在托管时听到母亲打电话说父亲生病了,我已经坐不住了,从此便是每次放学往医院去接母亲的班-照顾父亲。那时的父亲身上有着很多贴在头上的电线,我仅看了一眼,便已被吓住了。自那时起,便已经忘记了买贴纸的事,也把这抛在脑后到现在。

篇14:小城里的旧时光散文

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很小,就像内蒙古高原上的一粒沙,静静地晒在阳光底下。

一座小小城市,只有三条街道,方圆不过几十里,骑上自行车,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从城南到城北,将小城逛遍。街道不宽,两边的房屋,一律青砖砌墙,青瓦扣顶。房顶有高高的斗拱,房脊的两侧常常镶着砖刻的兽或者鸟,显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多的房子还会探出长长的屋檐,虽然不是什么恢弘的建筑,却也有一种斗拱飞檐的气势。街道两边的房屋很整齐,都用高高的墙围着。院墙也是清一色的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墙上还戴上“帽子”。顺着街道看过去,古朴典雅,像舞台上的布景,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

街道很整洁,行人不多,车辆更少,见不到摩托车,偶有人骑自行车从身边经过,感觉那是一种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足以令人羡慕。地处塞外,交通不是很便利,虽然大小算是一座城市,但仍然显得很闭塞,几十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建筑老了,街道逐渐有了沧桑古老的意韵。这里的人,居住了几十年或者几代,已经熟悉了整个小城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就像熟悉自己手掌心里的纹路。这里的人和这座塞外小城,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在这蒙古高原上,繁衍生息,经历沧桑。

一座坐落在蒙古高原上的小城,好像不曾受到草原文化的熏陶,房舍建筑,街道布局,典型中原文化的风貌。行走在小城里的街道上,觉不出自己就行走在塞外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边缘,虽然城外的山野里到处是成群的牛羊,虽然不时有蒙古牧民牵着骆驼进出小城,感觉城里的气息还是中原的。杨柳依依的时候,断断续续的羌笛声,从城外传来,冲淡了从那些雕镂的窗子传出的圆润的京剧唱腔,才恍惚觉得,这是塞外的小城,这里的土地,与那辽阔的草原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这里离北京不远,离草原更近,应该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

城市的东边,是一座通体赤褐色的大山,当地人叫做“红山”,是小城的象征。小城因此而命名为“赤峰”。后来,在这一地区发掘出来的史前文化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这座塞外小城,也因此名扬海内外。据史料记载,“红山文化”所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等,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城市的南边,也有一座山,相比红山而言,就普通多了。算不上雄伟,却也连绵不断,多土,少山石,因此生长有许多树木。现在已经被开辟为生态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去处。那条著名的西拉木伦河从城西逶迤而来,沿着城市的北边缓缓流过,在红山脚下与北边过来的阴河相交汇,形成一条更大的河流,叫做“老哈河”,从红山脚下出发,滚滚东去。流向了辽阔的辽沈大地。

两条河流从蒙古高原而来,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草原风情,在红山脚下交汇。千百年来,日夜不息地流淌,孕育了这座塞外小城,也孕育了悠久的红山文化。

在我的记忆中,小城就是一幅老照片,古色古香的建筑,古色古香的人,生活在旧时光里,过一种与世无争的悠闲日子。

小城里的日子好像永远那么宁静,悠闲。就像西拉木伦河的流水,每天都潺潺流动,却从来没有掀起过什么大风大浪。

三条街由北向南依次排开,最北边的,靠着西拉木伦河,人们叫它“头道街”。是小城里最古老的的街道,街道上标志性建筑是一座清真寺。也是青砖青瓦,高高的围墙,高高的台阶,整日里紧闭的大门,给人一种很神秘、很神圣的感觉。街上居住的大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男人们头戴白色小帽,颇具明显的标志,来来往往,寒暄致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圈子,与汉人交往不是很密切,更不允许与汉族通婚,所以,感觉这是一个很神秘的民族。每到春节,这条街就不如其他地方热闹,虽然他们也燃放烟花鞭炮,但家家户户大门口缺少了红红的春联,就缺少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大桥头是一个农贸市场,因为紧靠桥头,城外的农民过河就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城里的人也可以不用出城,就可以买到所需的农产品。因此,这里算是一个很繁华的场所了。每天大清早,城外的农民就会肩挑背抗,条件好的,就会赶着马车,将自家的农产品送到市场叫卖。大桥上、通往农村的路上很热闹,熙熙攘攘的行人,鸡飞狗跳的喧闹,与城里的安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是每天上午城市节奏最快的地方。一个上午,进城的农民把货物卖出去,多多少少都有了些收人。农民们就草草吃过午饭,有的`踏上归程,有的则消散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小城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城市的中心是三道街中段,有一家三层的百货大楼,是全市最高也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买比较贵重的商品,无论是城里的人,还是城外的人都一定会到这里来。在百货大楼不远处,耸立着一座高高的铁塔,当地人称它为“望火楼”,应该比城东的红山还要高。据说这座望火楼是伪满时期日本人修建的,铁塔的顶部修有观测点,是用来观察t望的,日本人自然是用作军事目的。解放以后,就改做消防队用来观察火警的哨所。离铁塔不远处有一排平房,是消防车的车库,现在已经改建为商铺,还是老样子,估计是为了增加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吧。

小城不够繁华,不够活跃,但小城自有小城的妙处。城里城外的人都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没有过多的需求与奢望,所以,小城里的商铺很少,每条街不过三两家,大都开在街道的交叉处或中心地段。街道两旁几乎都是一水的青砖围墙,在那些古朴的围墙上,极有规律地开着一个个大门口。差不多一样的门楼,每个门楼的两边,不是建有简单的拴马桩,就是建有青石雕刻的石头狮子,守护着这些古朴而安静的门户。门楼间两扇大门,大都漆成黑色,呈现庄严肃穆的色彩。两侧的人行道上,都栽种着排排的行道树。每条街栽种一个树种,有梧桐、槐树,柳树等等。这些树木年头都不短,年轮里记载着小城的故事。每到夏季,苍翠的树木就洒下一片浓荫,三三两两的行人,悠闲地行走在绿荫青砖间,行走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最美的当属秋季来临,树叶泛黄的时节。那一排一排高高矮矮,疏疏密密的行道树,被塞外的风霜过早地染黄了,在灰色调的底色上,涂抹上了明亮的笔触。夜里一阵秋风,早晨起来,就看见青色的房顶,院子里青砖漫地的地面,大街那长长的街道,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树叶稀稀落落地铺满了一地,深绿浅黄,形状不一,疏密有致,那是秋风在作画。有三三两两早起的行人,踏在刚刚飘落的树叶上,发出轻柔细微的声响。

小城越发显得安详、宁静了。

小城就在这样奇妙的声音里张开惺忪的睡眼,慢慢醒来。

我们一家就居住在三道街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里,院子里有几间正房,左右各有一排厢房,住着四五户人家。我们住在正房西边的两间,另外一家住在东边的两间。正房有长长的屋檐,高高的台阶,台阶下面是青色方砖铺地。每一排的屋子前面都栽有很多的花草树木,每到夏季,小院子里姹紫嫣红,浓荫匝地,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乐园。那个时候,每家几乎都有四五个孩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块上学,一块玩耍。谁家的生活都不太宽裕,如果谁家改善生活了,那一定是全院子里孩子们的节日,大人们会把各家的孩子叫到一起,把好吃的全拿出来,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好好吃上一顿。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远比现在困难得多,艰辛得多,但人们的友善、友爱却远胜于现在。孩子们你尊我让,不争不抢,不会因为好东西是我家或者是他家的就不愿意与别人共享,那种互助友爱是极其自然的,是发自内心的,是那种淳朴民风熏陶的结果。每当回忆起这些,看看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免不了感叹,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城市虽然很小,但因为所处的位置重要,这座不起眼的小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赤峰市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新时期时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山文化”,是“天下第一龙”--玉龙的故乡,是辽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是的,这里正是塞外与中原相连接的重镇,是历朝历代塞外少数民族向中原进军的跳板。据历史记载,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时,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如今在小城的周边,还会不时发现历史上某个少数民族遗留下的遗迹,似乎在提醒小城的人们,这里有过曾经的辉煌,草原民族曾经从这里走向中原大地,建立过中国历史上两个极为显赫的王朝――元朝与清朝。

建国以后,这座小城因为地理的原因,曾几次变更行政区划,最初,因为与河北相邻,就划归为热河省管辖,1969年,划归辽宁省,后来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到现在。一座小小的塞外小城,历经岁月沧桑,在塞外这块土地上几经归属,几番波折,一直难以改变的是那种古朴与安静。

小城里的人代代相承,繁衍生息,有人从这里走出去,有人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出去、归来的人,都怀有共同的情感,就是对一座小城的不舍。

上一篇:高二必修三地理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下一篇:班主任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