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器材管理制度

2024-06-17

教学器材管理制度(共11篇)

篇1:教学器材管理制度

教学器材领用借还制度

一、任课教师每学期初应填写教学器材使用安排表,并交器材室。

二、任课教师提前填写教学器材领用通知单,交器材管理人员,以便管理人员准备。

三、管理人员按通知单准备好器材,应先检查一遍,确保其性能良好,并向教师介绍器材性能和使用方法,由教师核查、试用正常后签字领走。

四、教师领用借用仪器,应填写仪器“借还登记簿”。

五、外单位借用器材须持介绍信,经学校领导批准后方可借出。归还时要对器材全面检查,若有损坏,按规定处理。

六、对任课教师归还的器材要根据“通知单”、“借还登记簿”逐一查对,并把完好情况填写在通知单或登记簿上,若有损坏按规定处理。

七、学生使用器材后,由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对每组器材逐一清查,并由管理人员复查,清查结果填写在使用记录和“通知单”上,若有丢损,按规定处理。

八、所有器材的借用不应超过规定的时限,以保证器材正常流通。

教学器材损坏赔偿制度

一、任课教师损坏器材后,应填写器材损坏赔偿登记簿,查清损坏原因,管理人员认可后,提出建议,由有关领导进行处理。

二、教师凡因责任事故、玩忽职守、违反操作规定损坏、丢失的器材,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赔偿。

三、学生若有器材损坏,应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写明损坏原因,管理人员认可后,提出处理意见,由有关部门进行处理。若因丢失或故意损坏器材的,除进行教育外,应由个人进行赔偿。

四、外单位借用器材,本单位教师非教学借用器材损坏后,若不能按时修复归还,按原价赔偿。

教学器材维修保养制度

一、教学器材是国家财产,管理人员要根据各种器材的特点定期对各类器材进行保养,并做好防尘、防火、防潮、防锈、防霉、防光、防震等工作,要对有关器材定期采取开机、通电、充电等措施,确保器材性能完好,并做好记录。

二、管理人员要在教师借领器材前,对器材进行一次检修,保证器材性能完好,教师归还器材后,再进行一次检修,把维修好的器材放回原处,并认真填写维修保养记录。

三、对精密贵重器材要妥善保管,若管理者不精通其性能,不能擅自拆修,对自己不能维修的器材可送专业部门维修。

四、学生使用器材时,管理人员要具体认真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器材,要随堂及时维修有故障情况器材,确保教学顺利进行。使用完成后对每组器材进行检修。

教学器材报损制度

一、教学器材若发生损坏,应及时追查责任,当事人要填写教学器材损坏赔偿登记簿,视器材的损坏程度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查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报学校有关领导同意,对器材做出维修、赔偿或申请报废的处理意见。

二、对教学中正常损坏的器材,要及时进行维修,对严重丧失精密度、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又无法修好的器材或修复费用超过原值50%的器材,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认定,确无使用价值,可以申请报废。

三、对教学或活动中使用的一般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在教学或活动中正常消耗损坏,应由管理人员报告,由有关领导审批予以注销。

四、凡有修复价值的器材应及时修复使用,暂不能修复的,应妥善保管,一律不得报废。

五、每年年终应对教学器材进行清点,把所有需要报损的教学器材填好报损报告单,统一办理审批手续,价值低的器材由学校校长审批。报废价值超过500元或特定器材应报上一级器材管理和财务部门审批,每年报废的各种器材都应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备案。

篇2:教学器材管理制度

一、存放地理教学器材的教室要专室专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不得从事其它活动。地理教学器材不得挪作他用,更不得据为己有。

二、地理教学器材室要由专人管理,实行管理人员负责制,管理人员有权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和事提出处理意见。

三、地理教学器材要按计划采购,及时验收、登帐,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器材和学校帐册相符以及帐册、卡片、实物三对应。

四、地理教学器材要按分类编号,定位存放,布局规范,陈列美观,整齐清洁。做好防尘、防潮、防压、防挤、防变形、防热、防晒、防磁等工作。地理教学器材要经常维修、及时保养,做好防腐、防虫、防霉等工作,使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五、严格履行出借登记手续,要做到先登记后使用。如果发现器材有问题时,应找管理人员协调解决,不得擅自处理或修理器材。一切器材的领用、外借、归还必须通过管理人员,并必须办理登记手续,检查器材的完好情况。教师使用时,必须根据课程安排和要求,由管理人员认真准备。使用完毕,及时归还、注销。外校借用,必须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准,由管理人员登记借出,并按时索回。

六、爱护地理教学器材,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损失器材要及时查明,及时上帐,器材需要报废时,要及时报告相关领导。

七、建立健全地理教学器材档案制度,妥善保存器材帐册、产品说明书、使用登记册、实验教学情况记载表等有关资料。

八、地理教学器材管理人员变动,应认真办理移交手续,移交时要有主管领导参加,按帐点物,逐件移交,帐物不符要查清原因,并认真登记。

篇3:教学器材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影视新闻各个专业不断建设与发展中,摄像器材可以说是相关专业的必备设备。学校该类专业的发展对摄影器材的需求不断加强,而当前摄像器材的更新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设备也在不断完善。摄影器材的规范管理对有效推动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广电、影视编导和摄影摄像等专业的学习必须落实到实践中去,实验课程的合理、科学化变革影响着对学生使用和操作设备技能的培养,摄像器材的管理与实验课教学的科学化安排对影视专业及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摄像器材管理与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进程经常会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针对分析广电、新闻、影视媒体等专业,此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简单的理论传播及新闻文稿创作是不一样的,摄影器材的使用与操作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该类专业发展对实践性的要求是极强的,要求学生必须在对摄影器材的操作中把握相关技术。影视新闻专业的不断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实验教学,需要摄像器材的规范管理体系的完整建设,摄像器材管理和实验课教学的科学化发展与变革必须不断推进。

(一)摄像器材管理现状。目前,摄影器材在高校影视新闻专业中需求不断增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像器材的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实验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在价格上都是十分昂贵,器材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但器材设备在使用率上却是十分低的。一是设备使用不充分,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课的开设,往往停留在理论课程上,这都不利于学生在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多,实操能力弱,技能无法提升,而此类专业对应用性要求又是极强的;二是高校在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上,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管理系统与方式。但在摄像器材及实验室管理上,体制上仍然是不完善的,器材管理在规范也相对不完整,实验室系统化的建设不足。

(二)实验课教学的现状。由于在摄像器材管理上的不足,也极大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实验课教学仍然是依附在理论课程教学上,甚至只是理论教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在时间以及学分比例上仍然占比不高。很多实验课教学开设教师与学生的学习都是集中在摄影摄像的基础技能的相关学习上,并没有进一步开拓学生创新的思想,无法推动学生的自主和创意思想的发挥。教学方法上,同样也是有待改进,仅根据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学习,无法与时代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较低。理论课时偏多,实验课教学占比偏低;实验课教学项目设计及内容的不合理性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摄像器材管理和实验课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针对当前摄像器材管理和实验课教学的现状,要提高摄像器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都需要我们加大其科学性的建设。

(一)摄像器材管理科学化。科学化的摄像器材管理,才能有效利用摄像器材,充分开发学习资源,让学生真正掌握摄像器材的使用和操作技能,完善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摄像器材管理的科学化,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创造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有效途径,而非仅仅将摄影器材限制在占比较低的实验课程之中。

1.摄影器材实验室的系统化建设。建设高效适用的专业摄像器材实验室,有效整合学校现有设备,资源有效利用。摄像器材的购置费用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资源的价值的充分开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都要求实验室的专业化、系统化、结构化的建设。摄像器材的使用操作都在系统化的实验场地进行,器材的操作是贯穿于摄像等相关专业的整个工作流程的,从摄像、取景、剪辑等,学生都需要利用到摄像器材,学生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的器材操作和工作流程的实操中才能更好地形成,资源也才能有效地得到利用。让器材和实验环境有效结合开发,建设系统化的实验室。

2.摄像器材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一是建设专业的实验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学校专业的教师,拥有专业丰富的理论功底,也需要大量引进各行业专业的摄影师,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两种类型教师的综合以推动摄像课程的应用性发展。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多层次类型的综合组合,有利于各个教师发挥所长,分别承担实验项目中的各个任务的需求,平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需求。二是摄像器材实验室要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器材的使用和外借都应该有明确的规范化要求。实验室的使用及器材管理都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工作开展有章可循,这是对实验室及器材的安全保障也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使用器材。培养学生养成珍爱摄像器材的习惯并有效、有目的利用器材完成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创作需求。

(二)实验课教学科学化。实验室的建设完成提供师生实践创作的平台,实验课教学的提升,可以分别从以下几点不断推动。

1.实验项目设计。摄像等相关专业在教学中,都要注重实验项目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学习及自身情况的特点。让学生参与的实验项目不仅仅停留在基础实验项目的内容操作上,也要让学生参与一系列需要调动学生自我设计和创作的综合性项目。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去实践,在基础实验操作上,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更好地开拓学生思维和开发学生的能力。

2.实验课时安排。实验课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善,应不断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允许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充分利用实验室及器材。实验课教学的课时设置和考试成绩统计都是可以进一步科学化的一部分,针对各专业的特色及需求,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占比,同时均衡理论课与实验课在考试得分上的占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与投入,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3.学生实验学习兴趣。实验课教学的科学化推进,也只有在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科学化的追求下,强调的是对学生主动性的带动。在是学生掌握基本的摄像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是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培养学生基本的技能,也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艺术创作。实验课程的教学,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思维里的艺术展现出来。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及器材资源上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平台与保障,让学生去学习和创作。校内外组织的各类大赛以及学校与市场商业合作的各类项目,都是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实践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学习,激发兴趣,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同时推动专业的科学化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像器材的管理与实验课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对影视新闻等相关专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占比平衡,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培养,都是专业发展的要求。只有形成系统化的实验室器材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实验课程教学,推动其科学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推动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喜亮,马莉.摄影摄像实验室开放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界,2014,27

[2]李伟,门斌.数字单反视频功能在高校摄像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9

篇4:教学器材管理制度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器材管理 球类项目 可行性

1 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提出: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障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要求:要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改革体育教学器材管理模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2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登录CNKI知网,检索、查阅与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有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围绕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现状、管理与养护、开发与利用、场馆的经营等角度做的研究较多,且管理主体都是以学校为管理中心。本研究另辟蹊径,打破了学校管理教学器材的传统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结构和能力等体育经济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对器材管理、课外群体活动、体育课堂教学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08级选修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2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54人,女生46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并搜集了近年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而全面的佐证。

2.2.2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08级的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8份,有效问卷85份,回收率98%,有效率86.7%。其中,问卷的效度和信度都满足研究需要和要求。

2.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课堂访谈所获取资料用软件EXCELL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处理并加以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高校球类教学器材的管理现状

3.1.1球类运动在高校体育项目中的地位

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新校区、新硬件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等有关政策的落实,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已基本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群体活动的需要。能够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也丰富多彩,主要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跆拳道)、健美操、体育舞蹈和游泳等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中,选择球类项目的占了绝大多数。在群体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有大学生超级联赛、CUBA联赛,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到球类运动项目中。因此,不论是从体育教学的参与人数还是课外群体活动和训练竞赛的影响力看,球类运动在高校体育项目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3.1.2高校球类教学器材的管理及使用现状

体育教学器材管理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群体活动和训练竞赛的正常进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购买保管方面,高校球类教学器材的管理模式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将体育经费划拨给学校体育部门,生均约10元~30元,由体育部门集中采购,统一管理。主要工作由器材的入库、摆放、出库等环节。管理科室最低需2名工作人员和一些房间及存放器材的设施,其中,2名工作人员的年工资最低约2万元,房屋约100平方米。在教学使用方面,课前体育教师先根据课的任务、人数、内容预先设计好所需器材的种类和数量,再由体育委员和值班学生到器材管理室统一登记、领取;课中练习,每周只有两课时的学习时间,每人一球或2人一球,除去老师的课堂组织、讲解和示范,学生实际熟悉球性和技能学习的时间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后还要收集、清点、归还。在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踢摔器材、以次充好偷换器材、乱坐乱扔器材、无名丢失器材、不积极收缴归还器材等现象时有发生,且很难根治。这些现象的存在,既增加了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又耗费了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2实行学生管理球类项目教学器材的可行性

3.2.1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及结构

经济收入制约着人们的消费意识。大学生虽然并不创造物质财富,但他们的家庭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家长们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创造了物质条件。调查表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还不是很强,仅有9%的大学生乐意完全由自己花钱参加体育锻炼,7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和个人共同投资”,事实上就是大学生就不是完全情愿地进行体育消费。“我交学费,学校就应该提供锻炼”的这种中小学的义务体育消费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

尽管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但在调查中也发现,90.5%以上的学生每学期都有体育消费,且体育消费的范围非常广,消费支出列前的主要有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参加培训、租用场地、比赛门票、体育彩票,等等。运动服装是实物消费,这类消费资料一般既可运动又可休闲,且又最具前沿流行性,这符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现代意识和个性意识,深受他们的青睐;小型运动器材消费位列第二,如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项目器材对许多大学生来说价值相对较低,且非常喜欢这些项目,对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来说也是他们的必备“武器”,故有许多学生购买,但男生购买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女生;选择参加培训较多的是女生,她们特别倾向于健美操、体育舞蹈这些韵律感、美感较强的锻炼项目,还有许多女生也选择了跆拳道项目的学习培训班,也表明了现代女大学生既注重内心的情感体验,又显示了她们具有活泼开放的外在表现欲望。

3.2.2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项目及能力

明确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项目,为体育器材的购买和管理指明了方向。调查显示(见表1)排列在前六位的体育项目中,男女共选的项目有4项: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跆拳道),但位次不尽一致。男生更愿意参加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活动量大的项目,而女生更愿意参加羽毛球、乒乓球等对抗性弱、活动量小的运动项目,这是由男、女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性决定的。但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前六项的消费体育项目位次中,球类项目男生占5项,女生占4项,说明球类项目在大学生中已经有了较大的消费市场。

在调查体育消费能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用于购置体育器材,年消费在0~20元的人数占14.5%,20元~30元的人数占30.4%,年消费在30元~40元的人数占26.6%,年消费在50元以上的占28.5%(见表2),同比现阶段学校常用球类教学器材的价格(除网球价格外)(见表3),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个人完全有能力够购买大部分种类的球类器材。但不能忽视的是,有14.5%的学生在体育消费能力方面非常弱,几乎就从没购买过体育器材,这部分学生可能有贫困生,也可能有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

3.3大学生对个人体育器材的利用及保管情况

体育管理的经济方法,其核心与实质是从物质利益的角度,妥善处理体育系统内外的各种经济关系,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正确结合起来,利用物质动力调动人的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强化管理者的职能。大学生对体育器材的管理及利用情况,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调查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时,有51.3%的学生归因于无器材使用或使用器材不方便;32.5%的学生认为使用活动场地设施不够用,8.3%因为“学习忙,没时间”,7.9%的人没喜欢的项目或不喜欢体育活动。体育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载体。在许多院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隶属于不同部门管理,主管课外体育活动的部门根本就没有体育器材或器材管理室,学生在课余根本无处租借器材,即使体育部门对外租借器材,也设定了严格的时间段或租借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租借器材的积极性。虽然球类项目开展得异常活跃,但是像网球、乒乓球项目的场地建设和管理一直落后于它的发展势头。尽管许多大学的新校区经过了几年建设,但场地设施仍以田径、篮球、足球和排球等项目为主,而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场地的建设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既便有场地设施,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养护也不会全天或完全开放,因此,学生仍感觉场地设施也是影响课外活动的重要因素。

体育经济管理方法是通过利益机制引导被管理者去追求某种利益,从而间接影响和引导被管理者的行为。在调查个人拥有器材的大学生时,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一定会妥善保管”的占91%,“会保管”的占7.2%,“无所谓”的和“不会妥善保管”的仅占1.8%;“频繁使用”的占68.5%,“经常使用”的占26.4%,“有没有一样”和“不使用”的仅占5.1%。在体育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不仅影响面宽,涉及因素多,而且每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其他方面的连锁反应。当体育器材成为大学生的“个人体育财产”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非常珍惜,这也间接培养了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购买体育器材,肯定是自己喜欢项目的体育器材,大学生个人有喜欢的体育项目,身边随时又拥有个人喜欢的体育项目器材,必定会自发地充分利用,这也直接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 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4.1.1球类运动在高校中发展较快,在学校体育项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球类项目的教学器材是学校体育器材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难度大,且耗财耗物。

4.1.2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较弱,但消费结构较单一,主要以购买服装和体育器材为主;球类运动是体育消费的主要项目,许多球类器材都已经是大部分学生体育消费的对象,且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4.1.3学生管理球类教学器材不仅能解决现行管理模式的弊端,还能促进学生对体育器材的充分利用。

4.2建议

4.2.1高校应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以促进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4.2.2高校体育管理应“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应与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2.3既要建立学校集体、学生个人的共同体育消费观,又要做到区别对待,加大对部分学生的体育器械补贴力度,使学生人人都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杨玲.大学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41):76-79.

[2]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实用体育管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27-128.

[3]栾志照.济南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1(31):95-96.

篇5:教学器材管理制度

一、加强学校各种教学设备、器材和生活设施的安全管理。学校各种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

二、开展大型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等大型教育教学活动,应制定安全预案并向上级部门请示;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安全保护教育、组织纪律教育。

三、体育器材尤其是铁器要在专职的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使用。

四、体育器材室要设专职或兼职管理员,体育器材的借用要认真做好登记。

五、体育设施,要按正确的方法安装,篮球架、单杠、双杠等易发生危险的设备,根据实际情况打好水泥墩,压好配重物。破损易坏器材要责成专人维修保养。

六、体育场地布局合理。要有防止各种车辆随意进出的护栏。

篇6:教学器材管理制度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遵循体育运动规律,精心安排教材,科学组织教学,合理安排运动量,学生活动要安排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时间,是全面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要求。近年来,各学校学生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受到了社会和人民的普遍关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在这种情形下,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确保师生体育运动安全尤为重要。因此为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器材及体育运动安全管理,制定以下制度:

一、加强安全教育。体育教师在体育课、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运动常识、生理卫生和运动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造成运动伤害的原因、后果和预防措施,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时遵守纪律、思想集中、严肃认真、掌握科学锻炼方法。

二、加强运动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工作。要使学生知道每一项运动动作的技术要领,懂得锻炼和保护的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教师应耐心地指导学生练习,并多做示范动作。教师要

加强运动安全保护,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能力。

三、加强教学组织。严格活动纪律,严格规定运动程序,克服体育活动中打闹、涣散的现象。

四、对于有病与体弱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保健课),增强体质,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体育场地和器材等设施应符合体育活动安全和体育卫生标准要求,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体育教师和体育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合理划分运动场地,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进行何种运动项目和运动场地管

理的秩序和制度。场地、设备应注意经常检查,及时修理,消除隐患。

六、进行铅球、链球、铁饼等投掷运动时,特别要加强组织、严格纪律、认真保护。

七、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衣着应符合安全要求,一般要求穿运动服和无跟软底鞋。衣服要宽松,不应穿

带有口袋的制服,身上不要佩带任何金属物质或硬质物体等。

八、课内外体育活动要严密组织,严格纪律。体育设施必须安装牢固。学生不得攀爬有关体育设施,如:

篇7:体育器材设施器材安全检查制度

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全面维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及校园周边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健康、文明环境,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学校稳定,社会稳定,力促学校持续和谐发展,必须长抓不懈,时时警钟长鸣。为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保障学校和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及社会稳定,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全年学校安全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1、加强教学区、活动区的管理,经常性的进行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加强责任制度化的监督管理,落实责任。实行校级领导的有效监督和指导工作。

3、教学区安全工作以班主任为主,其他任课教师为辅的管理办法,实行日检查制度,发现存有不安全因素及时向教导处、总务处汇报处理。

4、活动场地安全工作由体育教师监管,实行日检查制,及时解决处理不安全因素,重大隐患及时上报校主管领导,以便及时解决,恢复学生活动。

5、教学区、活动场地的安全检查每学期由教导处、总 1

务处进行一次详细全面检查,并向校领导汇报检查情况。

6、总务处必须对全校的教学设施,全面细致的检查,确保教学设施的安全使用。

7、各班主任每天放学必须认真检查门窗、电灯是否关好,如工作马虎,将会给教育教学造成严重的损失。

8、教室和办公室出现门窗玻璃损坏的,甚至掉墙皮、电线,漏电等危险现象,教师应马上通知总务处,进行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不安全的因素和伤亡事故。

9、各办公室、教室负责人离开或下班必须认真检查门窗,电源开关,如果出现不关门窗、电灯,使办公室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负责人承担责任。

10、负责教具仪器室的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凡贵重仪器设备如:录放机、摄像机等必须存放好,锁好,以防被盗或损坏。

篇8:器材保障供应链管理研究

1 供应链管理思想内涵

所谓供应链, 是指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在此过程中,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 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因而,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就是以物流为中心的生产计划或供应链计划的集成与同步化的企业动作方法, 是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供应链各企业间的有效的控制, 达到减少库存、缩短周期、增加柔性和敏捷性,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提高服务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从SCM的内容来看, 主要涉及参与SCM的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步与协调问题。SCM管理则是围绕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和经营协调, 实现稳定、高效、柔性的供需关系。

供应链管理思想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整体性。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 供应链管理涵盖了整个物流的、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二是供应链管理强调同步化的动作。供应链管理是以用户为驱动的, 拉式的管理模式, 集成了用户需求和企业合作计划、供应计划和生产计划等功能, 以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间同步化地进行供应链管理。三是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它以EDI、Internet/Intranet等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实现企业间同步化动作、适应市场需求, 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四是供应链管理强调节点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要想在当前竞争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 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 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关键业务 (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 充分发挥其优势。

2 供应链管理对我军器材保障的启示

2.1 建立器材保障供应链一体化的思想

解决当前我军器材保障问题的关键点是转换思想, 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管理策略和思想强调供应链上各节点的整体性, 要求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供应链管理事关全局的核心问题。供应链管理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间的各种业务看做一个整体功能过程, 通过企业内部发扬团队精神、企业外部竞争对手间的合作竞争, 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企业外部供应链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 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军队作为一个武装集团, 具有整体性, 负责军用物资保障的物资系统, 从全局的角度看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原来军队系统的装备器材供应链的各相关节点间由于自身利益 (局部的) 和局部的观念, 并没有形成整体的战略观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装备器材物资的分散, 无序、混乱采购, 削弱了物资保障效能和大集团消费的优势。因此, 军队用户与军用物资部门之间、军用物资部门之间, 供应商与军用物资部门之间就要建立整体协调的关系。当前, 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体制已在运行, 军用物资统筹供应正在顺利开展, 军用物资集中采购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一切都需要全局的眼光和战略性的思想, 可以说, 这些重大举措与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性思想是一致的。

2.2 建设一体化器材保障信息化平台

供应链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 强调信息流的作用。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动作模式, 这种作用性的竞争要求节点间企业的信息共享。只有实时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才能做到需求的准确测定、计划的有效制订和控制的有效实施, 也才能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协调、同步化动作。

器材保障行动离不开信息服务。前方部队需要什么, 本级库存有什么, 需要上级补充什么, 工厂能够生产什么, 这些信息都是做好器材保障工作的根本依据, 实时、准确、透明的信息是器材保障系统各个节点实现无缝链接的基本前提。因此, 应注重顶层设计, 加强信息标准化工作, 建设一体化的器材保障信息化平台, 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快速流通;利用条形码、射频数据通信、光储卡和卫星跟踪等自动识别技术, 实现在储资产、在运资产、在处理资产的可视化管理;应用传感技术, 提高器材消耗情况的预报能力;以实时的快速反应、精确的投向投量和灵敏高效的处置调度, 实现及时、实地、实量的“零差保障”;依托作战指挥网络和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 实现物资器材的管理、供应与作战指挥和保障指挥的同步, 采用全域直达、远程遥控等一系列新的保障方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战略、战役、战术层次上装备保障的盲目性, 谋求器材保障供应、管理全维全程实时化的可视可控。

2.3 改革组织体制, 再造业务流程

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抛弃了传统储运对单一功能 (环节) 进行管理的固有模式, 注重对功能 (环节) 的整合、集成, 其体现的应是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和运作。然而, 目前我军所实行的“专业分割、多头管理”的组织结构并未体现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思想。尽管这种分散的、局部的管理有利于各功能 (环节) 、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但从系统的角度看, 由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往往会造成各功能 (环节) 的盲目发展、各专业的重复建设, 不利于环节之间、专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从而资源浪费, 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因此, 采用供应链管理理念, 从组织体制上彻底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改变传统的渠道结构和配送方式。首先体制方面, 要对器材保障供应链进行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主要是指要简化保障层次, 减少供应环节, 优化保障结构;横向集成是指对按作业流程将分散于各部门的职能重新组合起来, 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BPR) , 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存储、集中配送。通过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 建立横宽纵短的扁平式柔性管理体系。其次业务流程方面, 要改变传统的器材保障模式, 以对作战部队器材需求的准确预测来代替传统的战前的计划或战时的申请;以主动配送式保障代替传统被动请领式保障;以器材直达供应代替传统的逐级供应。

2.4 探索“直达配送”式的器材保障模式

目前, 美军实行由总部直供到军的“直接补给制”, 在实现器材快速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直达配送式的器材保障模式省略常规层次和中间环节, 进行一种点对点式的快速、高效、精确的物资保障。该保障模式强调第一时间“一传”到位。“直达”强调的是大间隔跨越, 突出保障的快速性;“配送”则侧重物资保障的精确性和主动性。这种供应模式, 体现了以“信息流”引导“物资流”的供应链管理思想, 极大地提高了器材保障的时效性。因此, 建设我军器材保障供应链一体化的同时, 要在进行器材保障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的集成上, 积极探索直达保障模式在我军的应用, 在部队和各级保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器材储备供应分队, 配备各种先进、高效的运输工具, 以确保各种应急保障的需要。

3 结 论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军的器材保障能力, 减少库存浪费, 缩短供应周期, 提高反应速度, 就必须转变思想,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和做法, 从现代供应链管理中吸取有益成分, 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逐步将我军的器材保障模式调整为最佳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安, 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 2000, 15 (2) :179-186.

[2]杜家兴, 徐宗昌, 等.供应链管理对我军器材保障的启示[J].物流科技, 2005, 28∶48-50.

篇9:论学校体育器材管理

【关键词】体育器材 管理

体育器材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预算采购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三个方面,具体到计划、预算、评估、订货、采购、使用、储备等部分,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做好这些管理工作,必须明确管理目标、重视信息实效,从人、物、财等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使之达到最优化。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1.正确处理各层次关系,努力培养优秀人才。在体育器材 管理的各个过程中,结构上要协调好各个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层次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职责、权利与范围。而且在纵、横向领导之间建立起一种上通下达的立体网络,使各种信息、管理的决策能及时反馈、确立。当然,要处理好各层次间关系,一定要有优秀的人才,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开发与建设,应加大力度,要有政策倾斜,使这方面人才脱颖而出,为各层次管理高效、良好运转作保证。

2.建立岗位管理和考核办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在体育器材各类人员的管理上要注意以职能需要定岗、以岗定人,采取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例如,在交货验收方面,勤登记、勤清点,核对体育器材名称、价格、数量、质量及来货形式;在保管、养护方面,勤整理、勤清洁、勤修理、勤核账,使物、账相符,确保体育器材的出借率和使用率。要进行每半年小盘库一次,每一年正规大盘库一次,发现问题按考核奖惩办法执行,并且要拉开奖励差距,以充分调动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落实两级管理责任,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体育器材的管理体制上总的实行机关、基层两级管理为好,但是两级管理的责任要明确、做细、做充分,要把责任落实到人。在坚持大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使基层都来参与大计划的调整。把对体育器材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的办法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注意经济手段的润滑剂、催化剂作用。

二、科学做好预算与采购

1.编制体育器材的计划与预算。为了减少漏洞,把好关,必须建立一套制度,要深入调查研究,为方案的制订与设计做准备。要了解教学、科研、群体与训练所制定的建设规划,并预测今后可能发展的情况,以便确定体育器材的规模、数量和档次。要搜集国内外主要生产厂家的资料并通过有关使用单位,了解体育场馆中器材的实际使用情况。根据需求,编制计划,作出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和建议,保证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订货与采购制度,确保体育器材的供货质量。对每件体育器材要选订二三家以上厂家供货,使供货商之间有一个质量、价格和服务的竞争。要选购性能好、质量达标、价格低、费用省、供货周期短、服务好的生产厂家。当然,在选择供货厂家时,应对该厂家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运费、生产、信誉情况、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登记,建立供货单位档案,为正确选择供货厂家提供科学依据。体育器材的采购有现货采购和期货采购两种基本形式。要根据需求,确定采购方式,对于零星的小额体育器材,宜采用现货采购方式,对于需用量较大,需求有规律的大额体育器材,适于用期货采购方式,当然,要根据市场行情、货源、价格等因素适当灵活调整。同时,在采购时提醒供货厂商要严把质量关,要确保把不合格的体育器材拒之于门外。

三、抓好日常管理与维护

1.加强体育器材的日常管理。(1)体育器材的使用管理,是对各类人员所需各种体育器材的领取、使用、保管、交回等环节进行管理,并把使用意见及时反馈生产厂家。体育器材的使用管理方法主要是器材耗损定额和ABC分析法。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按正常操作使用所耗损体育器材的数量标准。确定合理的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控制体育器材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术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ABC分析法又称重点管理法,通过计算对比的定量分析进行归纳、分类、分清重点和一般,找出主要原因,对主要原因进行重点管理。(2)建立入库验收制度,体育器材的管理应由专人负责,对入库体育器材分门别类,出库应有登记单,各类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并对各类人员进行考评,同时制订出库体育器材盈亏控制值和使用耗损控制值,使制度健全、责任明确。

2.分类做好日常维护。体育器材通常分为木质器材、皮胶质器材、纤维质器材、复合质器材、金属质器材和电子仪器类器材六类,要做好器材的管理必须结合特点有针对性做好日常管理维护。木质器材存放时要避免猛烈撞击,防火,防潮,远离电源,还需要定期刷涂油漆;皮胶质类要防止尖锐物体扎其表面,存放时要保持通风,隔空放置,雨天避免使用;纤维类器材要注意防潮防火,清洁干燥,定期晾晒,清洗及时;复合质类器材要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根据其特点去维护;室外的金属质类体育器材,尤其要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涂刷防锈漆;室内金属质类器材要放在专门的架上,长期不用的要涂油保存,有螺丝连接部位要保持滑润;电子仪器类器材结构复杂、抗震抗压性能差,在运输过程中要小心轻放,根据其使用说明书等进行专业的维护。

篇10:器材管理制度

二、器材室的所有器材必须登记建立明细帐,做到帐、物、卡相符。由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和维修。

三、器材室保管员要根据器材的性能、形状分类,摆放整齐。每天要做好清卫、防潮、防火、防盗等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四、加强对师生进行爱护公共财务的教育,树立爱护公物为荣、破坏公物为耻的好风尚。

五、各科所用器材,需由任课教师开据“器材使用报告单”,并注明日期、节次、器材名称、数量。

上课前统一由任课教师负责领取、发放、回收及归还。

六、对教师管理失职及学生人为因素导致的损坏、损失者,除照价赔偿外,要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篇11:器材管理制度

2、矿用器材设备采购到货后,必须按规定组织验收,填报验收报告,发现部件缺损或质量问题,要及时向生产厂家反馈信息及索赔。

3、各单位应结合本制度和本单位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矿用器材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管理台帐、领用、发放及消耗记录,定期编制相关报表。

4、购置的矿用器材及设备到货并经验收后,应及时进行安装调试、投入使用。暂时不使用的设备、零部件等必须入库妥善保管,定期维护保养,防止日晒、雨淋、锈蚀、损坏和丢失,并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5、各矿必须加强对矿用器材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检修,确保矿用产品的完好状态及使用性能。

6、大型设备及关键采掘设备的安装调试必须在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设备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随时作好各种原始记录及各种技术参数,并注明是否符合安装标准。需要进行质量认证的设备,必须及时收集并填报各类质量保证资料。

7、所有设备都必须按照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规程和完好标准进行使用与维护。设备的管理必须坚决贯彻使用维护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设备谁使用、谁维护。

8、凡本矿山企业未使用过的新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由主管技术人员详细研究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技术资料,制定出操作(使用)维护规程,组织操作工人、维修工学习熟悉后,才能交付使用。在使用初期,主管技术人员,应经常检查其运行情况,及时向设备管理部门反馈信息。

9、所有设备必须建立健全设备包机制、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设备运行、维修、保养制度;设备定期检修制、交接班制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

10、建立设备定期查验、检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完善供电系统和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实行双回路供电,定期检修供电线路,设备,保证矿井用电安全。

11、要严格执行日常保养(维护)和定期保养(维修)制度,防止和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设备经常保持整齐、清洁、润滑、安全可靠运行。

上一篇:交通局挂职锻炼总结下一篇:八年级上册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