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修改古诗

2024-06-19

三上修改古诗(共6篇)

篇1:三上修改古诗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西湖荷塘远景)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研读古诗、体验情感基调

1、介绍背景,知道诗人的大致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当作补充

2、指名读古诗,齐读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释词: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5、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6、再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分析诗中的情感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

三、复习巩固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古诗:于易水送人

教学目标:

1.读为主,再度中理解诗意。

2.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3.复朗读,熟记诗歌。教学准备:古诗录音,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骆宾王 《咏鹅》

1.揭题《于易水送人》

2.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很多诗人都以次内容写过诗歌。

3.听录音。

4.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易水:河流名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

冠:帽子

5.解释诗意:

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现在,虽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6.指导朗读,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同,借用激昂壮别的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

7.熟记成诵。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3、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为学生加油、鼓劲,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引旧入新。⑴说说此诗是谁写的,是抓住哪一个词来写的?。⑵你认为作者写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1、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一下诗人李白的这种浪漫的风格。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写景诗《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2、读课题。学习生字“庐、瀑、炉”,并辨别“庐”与“炉”。⑵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板书“读、想、悟、背”。

三、读读诗。

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

1、学生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教师巡视点拨。

2、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观看庐山瀑布景观,听配音朗诵。

3、指导朗读,师生同读(配合多媒体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四、抓重点词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释疑。(展示庐山瀑布挂图)

⑴独自在诗中找出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⑵借助注释、字典和相关资料自主释疑。

2、合作探究。(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相关资料图片和动态的景观)⑴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疑。① 说说哪些词句你读懂了。

② 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解决。

③ 感受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⑵全班交流。

①质疑问难。提出在小组内还没弄明白的地方,大家来帮助解决。

②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结合诗文画面说。④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总结全文。(略。边总结边板书)

4、鼓励学生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五)、背诵这首古诗。

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揭示课题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2)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鹿柴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3、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4、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

5、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三、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四、课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听老师来读一读。(欣赏师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相应的诗和画面、音乐。

五、总结

古诗诵读:塞下曲(其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两个生字“遁、逐”。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从这首诗描绘的威武的将军率领骑兵在雪夜追击残敌的动人情景,初步感受边防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边防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

回忆卢纶笔下的古诗《塞下曲》(其二),领略飞将军的风采!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指名读。对读。师按照刚才的要求作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这几种方法(查字典、看图、查资料)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1)诗句疏通

月黑:无月之夜。单于(chán yú):本指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边境的敌人。遁(dùn)逃:逃走。将:带领。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骑:骑兵。逐:追击。

(2)诗意概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雁群受到惊吓高高地飞起,原来是单于趁着黑夜悄悄地逃跑了。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纷飞的大雪顷刻间就覆盖了将士们的弓箭和大刀。

(3)诗味拓展

说一说:敌人逃跑了,将军率兵追击了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画一画:敌人夜逃,将军欲追。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评价。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

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一起来展览!

古诗诵读7:赠刘景文

学习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擎、橙、橘”3个生字,理解“荷尽、擎雨盖、菊残、橙黄橘绿”4个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感受橙黄橘绿时节的美丽。

3、通过理解字义和诗句,体会诗人作诗的目的,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要积极地去面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古诗诵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逢、宿、贫、犬、吠”。

2.读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篇2:三上修改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健康歌》,并随歌曲进行律动表演。2.学唱歌曲《小小足球赛》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健康歌》的全部歌词内容,感受其跳荡的律动,学会一段歌词。

2.学会歌曲《小小足球赛》的第一段歌词。3.能随歌曲《健康歌》,的音乐即兴动作。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在歌曲《健康歌》的伴奏为背景音乐开始学习。

教师提问:这段音乐唱了些什么?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学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1)教师范唱歌曲《美丽的黄昏》(2)指导学习歌词

教师提问:你感觉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歌曲表现了什么意境?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歌声表现?

(3)学生跟着歌曲录音清唱两遍。(4)鼓励学生跟着音乐做律动表演 3.用自己身边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放《小小足球赛》的录音,学生朗诵歌词,跟着录音学唱第一段歌词。

5.自我评价: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溜冰圆舞曲》《跳绳》 2.学唱歌曲《小小足球赛》 教学目的:

1.能听辨出乐曲《溜冰圆舞曲》中各段音乐的情绪变化,听辨出《跳绳》中三个乐段ABC的结构。

2.学会歌曲《小小足球赛》

3.能随着《溜冰圆舞曲》的录音模仿溜冰的动作。4.知道一些有关足球的趣闻。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议论有关溜冰的话题,引入新课,欣赏《溜冰圆舞曲》。

(通过欣赏这首曲子你看到了什么?)

2.这首曲子中重复的乐曲是那一段(讲授这首乐曲的主题)3.随教师唱这一主题的乐谱。

4.再次聆听《溜冰圆舞曲》全曲,注意上述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5.介绍丁善德及其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欣赏《跳绳》。在听赏过程中,教师作微小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在第一、第三乐段时可做挥绳动作。第二乐段可做跳跃动作和轻盈的舞蹈动作。

6.引导学生听出第三段与第一段是相同的,再在课本中第三部分的空格中填上绿色。

7.继续学习《小小足球赛》的二段歌词。8.师生共同讨论有关足球的趣闻。9.分组讨论如何表演这首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性音乐活动“趣味运动会” 教学目标:

1.能听辨《溜冰圆舞曲》《跳绳》《拔河》 2.能初步认准音准1-

2、1-

3、1-

5、1-6 1-i 3.学会跳绳儿歌的歌谱并唱会歌曲。

4.在诸项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1.《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开始本课教学。

2.师生共同讲述一些有关运动会的趣闻。3.找两三组同学表演《小小足球赛》。4.在欢悦的音乐声中表演踢毽子动作。

5.学习跳绳儿歌的歌谱和歌词,再随着歌声表演跳绳动作(分组进行,两人抡长绳,其他同学轮流跳绳),途中可即兴的改动某些歌词,如“小熊小熊你点点头”等。

6.随《溜冰圆舞曲》的音乐表演溜冰动作。

7.听音乐《两个小乒乓球运动员》,再进行“我们来打乒乓球”的即兴演唱的练习。

8.随着优美的音乐表演韵律操动作。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 《小小足球赛》《健康歌》 2.创编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歌曲的学习与聆听,让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年代,我们少年儿童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节奏的创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大胆地创造,使其更加喜欢上音乐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

1.学生听琴完整地演唱本课两首歌曲一遍。

2.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演唱,进行简单的评价,说一说哪些地方唱得好,哪些地方唱得不好,并说出原因。

3.分小组进行讨论,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两首歌曲的感受及理解。

三.为乐伴奏:

1.学生分别拿出自己制的小乐器,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歌曲伴奏。

2.每小组选出优秀的演奏者在全体同学面前为大家作表演,上全体同学为这些演奏的同学作评价。

四.游戏

第五单元 动画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宝莲灯》中的音乐。

2.动画人物联欢会

教学目标:通过动画中的音乐吸引学生,把学生对动画片的兴趣转移到动画音乐上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大风车》,请学生们拍手做律动。

2.播放一组音乐,请同学们分辨出是哪部动画片里的音乐,并回答动画片里的主要人物是谁?

二.欣赏

1.分别播放《人们叫我唐老鸭》和《米老鼠之歌》,学生猜是什么音乐,主人公是谁?

2.小结:米老鼠和唐老鸭是美国迪斯尼乐园里的代表动画人物,现在我们来观看一下他们的精彩表演。(插播一段动画,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3.再播放几首动画片的音乐,看看大家还能不能猜的出来。(播放《啊哈!黑猫警长》、《小小葫芦娃》、《天地在我心》)

4.学生听音乐拍手做动作,并回答 三.创作表演

同学们可以准备一首动画片里的歌曲.故事或舞蹈,也可以画画你喜欢的动画人物装饰我们的联欢会,大家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联合演出,咱们开始行动吧!播放《蓝猫三千问》主题曲《天有多高》。(学生随音乐演唱并做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动画城》 教学目标:

1.学唱《动画城》歌曲,用歌声来感受小朋友对动画城的赞美和向往。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感受歌曲的节拍,自编动作,创造性地进行歌表演。

3.欣赏迪斯尼动画电影《狮子王》的开场曲“生生不息”。教学过程

一.感受“动画城”

观赏中央电视台《动画城》节目中的卡通片段,观赏完后,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人物。

2.请你们模仿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动作。

3.贴一贴、画一画,把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请进动画城里来。

二.学唱歌曲《动画城》 1.谈话。

2.听赏《动画城》歌曲。

3.唱一唱、认一认,(p书26页音阶图,认唱7 I音高及手势的位子)

4.把学过的音符按音高低顺序填一填、唱一唱(书P27页城墙图)

5.找一找在歌曲中7音出现了几次?跟琴哼唱旋律。

6.熟悉歌词,用中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注意突出强拍。7.学唱歌曲,区别第一、第二乐句只有最后一小节旋律不同,用颜色涂上分别唱一唱。

8.请同学们根据歌曲的内容,创编动作。

三.欣赏迪斯尼动画电影《狮子王》的开场曲“生生不息”。1.根据书27页图片,说一说剧情,了解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感受音乐为卡通片制造了氛围。

3.模仿动画片的情景进行表演。(分组进行)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活动: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 2.欣赏:《哪吒再生》 学习目标:

1.通过动画中的音乐吸引学生,把学生对动画片的兴趣转移到动画音乐上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记忆能力。

2.通过童话故事对学生进行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教育,从中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音乐《大风车》,请学生们拍手做律动。二.欣赏《哪吒再生》

1.(教师出示图片或动画音乐),提问:讲的是谁,说的是什么故事。

2.小组讨论后,请学生讲述这段故事。3.初听:音乐是怎样表现这段故事的? 4.分段细听:

(1)金光洞里:乐曲一开始,扬琴奏出轻快的震音,似云雾蒙蒙的金光洞。

(2)哪吒苏醒:木琴奏出连串固定音型,仿佛看到荷花透出青气,哪吒在抬手,伸腿。

(3)师徒相见:2/2拍的节拍和全乐队的强奏,抒发了哪吒见到师父时的悲喜交加、感慨万分的心情

(4)出发抱仇:三连音节奏的层层推进,体现了哪吒奋发操练,为民处害的决心。

(教师可边讲,边听,边议,以引导学生想象,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认识)

5.完整的听全曲。

6.由学生来复述音乐的内容。要求随音乐的出现顺序简单讲述。其他学生可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曲中人物或情节。

四.创作表演

1.学生以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编创动作。

2.小组成果展示。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演唱《机器猫》 教学目标:

1.能活泼有趣的演唱这首歌曲。2.会讲述一段机器猫的故事。教学过程:

1.播放《机器猫》片断引入教学。

2.完整欣赏原唱版《机器猫》,熟悉旋律。3.教师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4.用听唱法逐句学习这首歌曲。5.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6.展示,并讲述自己知道的机器猫的故事。

第六单元 闪闪的红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嘎子嘎》,用打击乐为歌曲加配伴奏。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嘎子嘎》,结合电影《小兵张嘎》了解革命历史,更好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景。

2.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3.能即兴随歌曲表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断,并简介影片背景及内容。

2.初次欣赏,谈感受。二.欣赏乐曲。

1.有节奏的读歌词,并了解歌曲内容。2.出示节奏谱,引导学生唱。

3.逐段欣赏,并交流感受,完成课本填空。4.完整欣赏,并尝试并听边打节奏。

三.创编活动:用动作表现人物.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红星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星歌》,感受歌曲中进行曲的雄壮的风格。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欣赏的歌曲《嘎子嘎》。二.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的片段。2.介绍电影的主题曲《红星歌》。3.播放《红星歌》完整的录音。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三.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感受。2.体会歌曲中雄壮的情绪。随音乐走步。3.出示歌谱,唱旋律。4.学唱歌词部分。

5.体会重音记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要果断的、坚定的。6.用行进的步伐做律动。

7.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表现音乐雄壮的气氛。

四.感受进行曲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进行曲的风格特点。五.结束新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狂风暴雪的情景,同时了解一些蒙古族的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通过静心聆听、朗读主题诗、模仿律动、画一画、敲一敲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及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学生律动进入教室(音乐可采用《秧歌调》)二.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一)聆听乐曲引子,直接导入:音乐在模仿什么声音?这种声音好像把你带到哪里?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

(二)出示图片,介绍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三)朗读单元主题儿歌,导入乐曲欣赏:

1.师生相互交流自己对大草原的印象,朗读单元主题儿歌 2.完整听赏乐曲,思考:乐曲描绘了哪些情景? 3.介绍曲名——《我是人民小骑兵》 4.分段落听赏、交流。

(四)用律动参与的方式复听全曲,如:模仿骑马动作等

(五)相互交流自己听赏后的感受

(六)分组活动

1.画一画——试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或符号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2.敲一敲——使用打击乐器来模拟马蹄声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3.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三.总结

第七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能够激发学生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2.能边听边有情感的讲述故事。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自己知道的战争时期的小英雄。

2.引出王二小,学生交流有关王二小的故事。3.引入。二.欣赏歌曲

1.初次欣赏,思考讨论:歌曲是以什么样的情感演唱的?(叙事.回忆地)

2.再次欣赏,交流:我从歌曲中听到了……

3.看书上的插图,尝试配乐讲述《英雄王二小》的故事。4.展示,激发学生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三.整体欣赏,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老爷爷赶鹅》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的声音.较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老爷爷赶鹅》。

2.能一边唱一边表演,不断提高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欣赏一首歌曲《咏鹅》。

2.(出示《老爷爷赶鹅》歌片)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罗马尼亚儿童歌曲《老爷爷赶鹅》。

二.整体感知,熟悉歌曲。

1.听赏,了解歌曲的情绪风格。(欢快、风趣的)

2.跟音乐轻唱,熟悉旋律。三.学习歌曲

1.教师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2.教师弹琴,学生逐句跟唱。3.以各种形式练习。

四.拓展:边唱边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五.展示,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游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深刻内涵,学习蜗牛身上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播放《春天在哪里》带学生走入教室。二.引入教学:出示蜗牛与黄鹂鸟图片。三.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1.听音乐,讲故事。“那蜗牛与黄鹂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

2.学生讲故事,做动作。模仿蜗牛和黄鹂鸟的语气和动作。3.(出示歌词)带有节奏的朗读,选一位同学带读,教师打节奏。

4.听音乐,模仿动作。5.学生跟琴演唱。

6.教师范唱。请学生分析演唱的不同点,处理歌曲。7.分角色演唱。四.拓展

1.讨论:你喜欢蜗牛还是黄鹂鸟?为什么?

2.欣赏《蜗牛过桥》的组图,让学生发现蜗牛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目标:

通过小小音乐剧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们综合艺术的表现能力并贯穿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教学过程: 一.节奏律动: 二.激情导入:

1.播放课件:《蜗牛与黄鹂鸟》,教师提示学生用动作或拍手表现音乐情绪。

2.学生讲述故事。三.音乐剧的编排:

1.看一下课本中的图片,自己说一说每幅图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每幅图提出的要求。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内容。3.总结:蜗牛不怕吃苦,非常认真。4.欣赏老师们编排的音乐剧。

5.学生表演: 学生分组排练;带上头饰表演;完整的一组一组的进行。

四.课堂总结:

学习小蜗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成功的。

第八单元 金钥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歌《地有多厚,天有多高》;认识顿音记号。教学目标:

1.能够富有想像力的演唱歌曲。

2.认识顿音记号,知道他的作用,能正确在歌曲中应用。3.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论《蓝毛淘气三千问》引入。

二.欣赏,熟悉旋律。

1.播放歌曲,欣赏,交流: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2.讨论: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情感演唱? 3.再次欣赏,熟悉。三.学习歌曲。

1.领唱歌谱,学生跟唱。2.逐句教学歌词。

3.跟着音乐一起唱,以各种形式练习唱。四.认识顿音记号。

1.出示顿音记号,并简要介绍。2.在歌曲中找,并尝试唱出来。3.教师指导运用。

五.指导学生有情感的演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介绍欣赏乐曲《种太阳》.《星空》 教学目标:

1.请学生用语言或绘画.动作等形式自由表现对《种太阳》.《星空》这首乐曲的感受。

2.体会并表达乡村孩子们天真.纯朴的美好愿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分别开始介绍.欣赏《种太阳》.《星空》 1.用语言或绘画表达感受,可给他起个名字

2.教师带领学生用肢体表现对《种太阳》.《星空》乐曲的感受

3.进行配乐诗朗诵比赛 三.总结,交流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老水牛角弯弯》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老水牛角弯弯》,体会并表达乡村孩子们天真.纯朴的美好愿望,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种太阳》

在歌曲《种太阳》的陪衬下,学生们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美好愿望

二.导入本课主题

1.出示牛图片,让学生说出有关牛的联想,也可说出水牛.黄牛.奶牛的区别。最后引导看牛角后的联想

2.引导学生听《老水牛角弯弯》,了解歌曲内容和情绪。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歌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当时的心情和愿望。

二.学唱歌曲《老水牛叫弯弯》。1.分句教唱

2.及时纠正音准.节奏和倚音的唱法

3.指导学生用甜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用歌声表达一个农家孩子天真.质朴.美好的心愿

4.各组简单演唱形式背唱

篇3:三上《古诗》表格式教案

三上《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

课题: 3、古诗两首 课时:1 主备:朱翠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枫叶图。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二.初步感知古诗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1、 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2、 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  3、 学生自主学习“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 前两句诗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 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愁思。 教学准备: 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师:在学习新课前,我请各位欣赏一首歌曲。 2、播放《涛声依旧》,揭示歌名师: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座各位那时还未出生,不熟悉有情可原。著名歌手毛宁因唱这首歌而红遍大江南北。它的歌词是根据一首古诗改编的,那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欣赏音乐   二、新授 1、听。师:下面请听《枫桥夜泊》的朗诵。 2、说。师:昨天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过这首诗,下面请拿出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关作者张继的生平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张继,自幼聪慧,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背景:张继仕途不第,赶考归来行至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闻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枫桥夜泊》。) 3、读。(1)师:请同学们前后座结合,自由朗读,利用工具书及资料,结合书上的注释,理解诗意,注意划线字的意思。 (2)检查初读成果。(3)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全诗,注意用心感悟诗情。 A、找出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六种景物(或景象)。 B、以上景物(或景象)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听到的,那些是感觉到的? C、这些景物(或景象)给人什么感受? D、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从诗中找出表达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来。) (4)检查再读成果。[抽同学回答] (5)古典诗歌还有一种美,那就是音乐美。古诗的音乐美体现在它的节奏。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在诗中圈画出景物。                         [用打擂的形式进行朗诵比赛.]   教后记:          

 

篇4:三上 古诗 于易水送人教案

1、认识“易”“宾”“冠”“昔”四个生字。

2、理解“此地”“发冲冠”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整首古诗,并能体会诗人心情背诵。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于”是介词,表示“在„„”的意思。

2、送人:送别故人。

二、讲解全诗

1、全班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此地指哪里?(易水岸边)

3、“燕丹”:战国时期的燕国太子丹。

4、“发冲冠”读准字音(“发”第四声、“冠”第一声)

解释“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5、读前两句,提出疑问:到底在说谁呢?

6、“昔时人已没”中“没”读mo 第四声,意思是死。其中的人又是之谁?(荆轲,教师边看着一个荆轲刺秦的动画边给大家讲荆轲刺秦的故事。)

7、“水”:这里指易水之水。

8、通读全诗,理解作者感情,对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壮士的敬意以及心中的抑郁激愤的心情。

附: 板书设计

于易水送人 荆轲刺秦

篇5:人教版三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篇6:三上修改古诗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 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 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

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

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部编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配套课时练习含答案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部编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配套课时练习含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2.断 开 流 回 出 来 天门山 3.中断 开 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

【部编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配套课时练习含答案

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三课时

一、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指湖光和秋月。和谐,优美。指湖面。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上一篇:面试技巧:面试时,从眼睛捕捉讯息下一篇:2011年村民自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