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6-15

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以周陵为例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旅游产业来兴办富民,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属于周陵的旅游名片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一、周陵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周陵办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文王演八卦,武王平天下”的历史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周文化“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者”的风尚,在周陵甚为盛行。辖区内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周、秦、汉、唐等8个朝代文物遗迹遍布全镇,有古墓葬、古遗址120余处,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和“东方金字塔群”的美称。

周陵办旅游产业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缺乏统一的整体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模糊;

2、景区孤立分散、集聚性差;

3、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4、发展观念落后、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不足;

5、经营粗放、管理落后;

6、景区缺乏竞争力;

7、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景区的建设打造和管理方面,缺少专业性人才,旅游系统的管理执法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

8、旅游开发起步晚,差距大;周陵办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全市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对全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不明显。

9、景区建设速度相对缓慢;由于旅游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工作在周陵尚属新生事物,在景区的建设推进速度上还不够快。

10、旅游宣传经费不足。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政府纳入预算的旅游宣传和管理经费还有差距;重点景区还没能融合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大旅游市场中,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宣传营销机制。

二、对加快周陵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一规划、形成规模。旅游产业的规划立足于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将旅游资源开发定位,强化旅游大产业观念,将旅游业作为周陵办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要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周陵的历史文化背景,依托辖区内的帝陵和遗址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观光业和历史文化产业,科学定位、整体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发展战略。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大西安现代化新区的核心地,西咸国际化大都市“三城共建”(秦汉新城、空港新城和北塬新城)主战场的周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文化优势,继续着力打造以大石头关中民俗旅游度假第一村以及陶园居、田园居、丫丫花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的现代旅游观光业;充分利用周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已有两千多年的“追文悼武”周陵公祭活动的影响扩大周文化及周陵的影响,发展历史文化产业。

2、加大投资、立体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修建高质量的旅游公路和完善景区交通提示设施,提高景区的通达性和集聚性;要开发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等,不断增强食宿等方面的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通讯、停车场、环保公厕、旅游标识、购物市场等景区配套服务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继续深入推进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依托农村的自然山水、特色产业、古村古居等资源,形成一批新农村旅游小村镇,全面提升旅游服

务接待水平。

要发展旅游工艺品和文化产品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开发农家乐旅游和自然原生态体验项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餐饮、休闲、健身、娱乐等方面的多元服务,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以旅游业的壮大带动配套设施建设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周陵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力争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3、打造品牌、注重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平面、电视等媒体加强宣传和发布旅游信息,采用时尚并能体现地区旅游特色的宣传口号,与区上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依托“周陵”这个特有的文化遗产,秉承历史文明遗风,进一步提升周陵的软实力和知名度,打造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名片,整体策划包装旅游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特色,丰富品味内涵。通过参加国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精心策划营销方案,组织几个大型宣传促销活动,运用大手笔,形成大手笔,吸引大客源,产生大效益。加强与省内外知名景区、旅行社合作推介力度,广而告之,逐步增加周陵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周陵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4、倾斜政策、优化环境。要制定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高起点、大手笔

策划一批文物旅游项目,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建设精品旅游路线,同时配合区文物旅游局、秦汉新城加快帝陵探秘公园项目运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开通绿色通道,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高水平的旅游管理公司入驻我办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5、保护资源、修编规划。切实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旅游稀缺资源的保护力度,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周陵办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高起点修编旅游规划。精心编制周陵办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和特色景区控制性详规,严格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完善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文化促动、效益拉动、营销推动的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保障重点旅游项目顺利实施;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景区景点的建设,用市场手段整合旅游资源;继续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走出去,请进来,使招商引资工作在景点打造、星级酒店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篇2: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抢抓交通区位改善带来的机遇,推动我县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4月至5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县旅游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各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调研。调研组认为,我县旅游产业经过十余年的集中打造,现已初具规模,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要抓住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县还任重道远,发展定位还应进一步明晰,发展战略还应进一步深化,发展措施还需进一步强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

石柱旅游自启动至今,现已基本形成了以黄水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特色旅游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一是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景区持续打造。围绕体现“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突出“原始性、独特性和垄断性”三大特征,县委政府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全力开展了旅游资源挖掘、保护和包装工作,现已挖掘形成旅游单体资源168个。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千野草场、西沱古镇、中国一号水杉母树、河嘴银杏堂、巴盐古道、藤子沟水库、六塘龙骨寨、百里土家民族长廊及生态景观走廊等。同时,持续开展旅游景区打造工作。目前,已建设相对成熟并向游客开放的景区有5个,分别是:AA级景区毕兹卡绿宫、黄水药用植物园、千野草场、油草河和三教寺秦良玉陵园。正在开发建设的景区5个,分别是:太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月亮湖民俗文化旅游区、河嘴银杏堂、悦崃枫香坪和西沱古镇。

二是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完善了部分景区间的连接道路和景区内的旅游道路,忠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已开工建设渝利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丰石高速公路;重点景区基本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气、通讯无盲区;旅游服务业初步形成,现有2家旅游开发公司,1家旅行社和2家旅游门市部,旅游接待宾馆200多家,开发了莼羹、连苔、野生菌宴和土家汤锅等土家特色菜系,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多家,歌舞娱乐场所19家,部分满足了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需求。

三是旅游规划和营销初显成效。编制完成了《石柱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大风堡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西沱古镇、千野草场、黄水月亮湖环湖旅游、太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黄水区域旅游发展、鱼池岩口、冷水现代农业观光等十二个单项规划。加大旅游营销力度,以“黄水林海”为核心的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以“西沱云梯街”为核心的西沱古镇成为“巴渝新十二景”。西沱古镇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大风堡自然保护区和千野草场分别被评为重庆最美的森林和重庆最美的草地。还成功举办了森林旅游节、辣椒文化节等节会活动。“绿色石柱.休闲夏都”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

四是旅游招商有较大突破。成功引进了由甲、浦辉、九福照、康居、康庄物业、龙唐等公司,协议引进资金20余亿元,开工建设了黄水月亮湖民俗文化旅游、太阳湖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枫香坪土家民俗文化和土司历史文化旅游项目、黄水季佳度假酒店、黄水休闲度假花园、西沱古镇保护和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重点景区景点的深度建设开发开始起步。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还任重道远

客观分析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克难攻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一)我县旅游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1.交通区位的改善将吸引游客大量涌入。随着石忠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重庆至石柱的时空距离由4个多小时缩短至2小时,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到石柱变得更为便利,今年夏季到我县出游的旅客有可能出现 “井喷”。同时,随着渝利铁路开工建设和石丰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四高一铁一水”的大交通体系将逐渐形成,渝利铁路建成后重庆至石柱的车程将进一步缩短至 1个小时,石柱将由重庆东部的边陲小镇变为“1小时”圈内的“后花园”,成为重庆至华中、华东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2.扩大内需的举措将促进旅游项目集中进驻。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启动内需、提振经济。长期存在的“项目找资金”变为现在的“资金找项目”,不少资金“等着项目下锅”,不少旅游项目争相入驻石柱,太阳湖、月亮湖、云梯街等旅游资源都成功引进开发业主。今年以来,我县旅游项目集中大规模建设,旅游景区开发明显提速,全县旅游招商和景区开发出现多年少有的乐观形势。

3.实体经济的萧条将带来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的相对繁荣。随着金融危机下大量外向型企业的倒闭关停,国内实体经济出现产能过剩,由国家引导和市场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正在全国范围内渐次展开。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资源消耗少、市场需求大、劳动密集等特点,必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期间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我县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4.居家模式和旅游模式的转变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将更多地追求高品质生活,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休闲娱乐,用于精神享受,旅游将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消费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居家模式和旅游模式正悄然发生转变,这为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是居家模式转变的机遇:黄水已成为外地客户购房居家的重要目的地。现在,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已不满足于一年四季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追求的是更加舒适的居家环境,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拥有两地甚至三地的住房。以主城为主的具有一定购买力、又想逃避夏季酷热的客户,看中了黄水的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大量涌入团购、团建房屋,作为他们避暑消夏的第二个家。据不完全统计,在黄水购买或修建房屋的外地客户现已达到了100余家,这将成为推动石柱休闲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二是旅游模式转变的机遇:石柱将成为更多更大群体的.旅游目的地。人们旅游出行已由以前单纯的观光游,逐步转变为休闲度假游。我县“绿色石柱.休闲夏都”的旅游定位正好符合这一旅游模式,将吸引更多的旅游人群到石柱休闲度假。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

篇3: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华北,体育旅游,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其中体育旅游是现代旅游中的重要形式,正在成为旅游的热点,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发展体育旅游有助于增进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由于华北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质,拥有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体育旅游具有良好的条件。通过对华北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对于加强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实现华北地区选择实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推进华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华北地区体育旅游现状

当前,华北地区体育旅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体育旅游消费在旅游消费中异军突起,成为旅游经济发展中新的消费热点,呈现出一定的发展特征。

1.1 体育旅游消费群体走向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每年华北地区体育旅游主要客源地为京津、山西,其中,京津占到31.23%,山西占到24.98%;在客流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季节上的旺季和淡季现象:旺季一般集中于每年的5~8月,偶有“十一”、春节黄金时间现象;从出行的年龄层次上,用学龄考察表现,体育旅游出行主要集中在小学1~3年级、小学毕业当年、中学1年级、高中毕业当年至大学,从工作阶段来看,以刚参加后5年内居多,其次就是循环有子女阶段学龄规律,再次就是退休后出现1~3年的高峰;另外高收入群体、高学历人群相对其他人群出行频率高,说明人们的运动、休闲受到其生活条件和生活理念的影响。

1.2 体育旅游吸引物

根据对华北体育旅游的游客参与体育项目分析,表现出华北地区文化环境下的体育项目的吸引力。比如秦皇岛是国家旅游圣地,中央国家机关的疗养地,人们怀着对秦皇岛的神秘色彩的追求,参加秦皇岛体育旅游,又如内蒙的草原,人们带着对历史传说中少数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的文化追忆的心情,参加草原体育旅行项目,其中以森林生态、鄂伦春民俗、鲜卑历史和地质遗迹等独具特色的项目为背景,参加骑士、游牧体验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1.3 体育旅游团体方式

体育旅游中以家庭成员、单位组织为传统的旅游团体方式,近些年来,由于国有单位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的出台,单位出行团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国有单位同事出行转化为家庭成员出行,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成份的变化,一些非国有单位集体出行增多,原有的国有单位集体出行转化为少许的会议、学术研讨、考察的形式。

1.4 体育旅游目标诉求

通过对华北地区的体育旅游调查,传统的体育旅游项目主要包括登山、骑射、游泳,近些年兴起的体育旅游项目有探险、轮渡、滑翔、蹦极等,对这些体育旅游项目的参与和体验,体现了体育旅游者放松心情、休闲娱乐、开阔眼界、身心保健、回归自然的消费需求。参加体育旅游中,以观赏体育表演、满足对体育追求的爱好为主要需求,而以体验刺激、挑战自我的体育项目,则以年轻人和性格开放的人占据主导,但不是体育旅游的主体。所以,参与体育旅游的消费者,尽管以观赏、参与体育服务项目为媒介,但出行的主要目的还在于休闲娱乐,是现代人休闲方式的一种实现途径。

1.5 体育旅游消费支出

根据有关统计,体育旅游成本主要集中在租赁旅游景点的旅游设备上,其消费具有时间场地的限制,有的景点实行一卡通的收费制度,其中体育消费项目约占到旅游支出费用的三分之一。另外就是其他诸如观光类的开支。

2 影响华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体育旅游产品服务层次不高

就目前华北地区的体育旅游产品来看,存在着产品单一,服务类型较少的状况,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同时在体育服务产品的品牌性方面,现有体育服务项目表现为健身性、情趣性、休闲性等功能性不足,服务产品相关服务不配套,服务质量不高,尤其缺乏体育服务项目的包装、推介和营销策略,在打造体育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影响力、凝聚力上还很欠缺,还未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较大影响。对消费者具有很强吸引力和美誉度的品牌服务项目较少。其中主要原因是景点开发滞后,管理机制僵化,缺乏资金引进的政策环境,还有就是政府管的过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过多等因素。所以,当前华北地区体育旅游景点在服务项目建设方面,缺乏对产品设计的整体规划,在产品多元化、结构性、功能性上缺乏精雕细琢,尤其在体现华北地区地域文化特色方面表现不足,开发层次不够,产品缺乏个性的打造,没有着眼于产品的国际化。

2.2 体育旅游营销推介策略相对滞后

当前,华北地区体育旅游一方面存在着产品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同时还存在对服务项目的宣传、推介、营销策略力度不够的问题。所以应当加强对现有产品的开发。要积极进行体育旅游服务项目的专业化形象包装、设计,采取适当的价格策略、产品派送策略,扩大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的认知度,宣传产品的功能,推进产品的营销。尤其要注重对新产品的宣传营销,采取首先向体育爱好者、思想活跃者推介的策略,通过这些易于接受人群的认知与消费,带动大众对新开发产品的消费欲求。

2.3 体育旅游服务建设的机制不健全

华北地区体育旅游服务目前规划不完备,制度不健全,尤其缺乏激励机制。具体表现在,很多旅游景点属于政府附属机构管理,带有很强的官办性质,体育旅游景区的改革与发展严重滞后,缺乏对体育旅游项目建设的规划管理,人浮于事,不能充分调动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呈现出产品开发不足,服务质量滞后,产品营销手段僵化的问题。

3 华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选择

要大力发展华北地区的体育旅游经济,就要以成功筹备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加强体育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树立发展意识,积极实施体育旅游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华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3.1 积极实施华北地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布局

发展体育旅游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作为地方政府,应当对当地的体育资源进行认真的调研,深入分析当前本地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与不足,搞清制约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积极规划,在发展规模、服务项目、面向区域、总体格局方面进行规划,按照发展体育文化,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生态经济建设的原则,积极实施体育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据华北地区的资源特点,大力发展草场旅游、沙地旅游、登山旅游、海洋旅游、探险旅游等体育旅游产品,扩大体育旅游项目的多元化服务层次,建立体育旅游经济稳步发展的格局。

3.2 实施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发展体育旅游应当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综合优势,应当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华北地区发展体育旅游经济,要整合自然与人文、体育与旅游的综合优势,整合健康、休闲、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优势,借助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崛起的有利机遇,构建华北五省市区域联手,旅游线路沟通、旅游地之间相互衔接的项目合作、交通顺畅、服务协调的大服务体系,提升华北地区体育旅游的总体服务水平。

3.3 开展产品开发与推介策略

为了解决体育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品牌性的问题,应当积极加强对传统体育旅游服务产品的改造进程,努力加强对地方传统体育形式的研发、改造,在提升产品的功能性、休闲性、游客参与性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实施科学的营销策略,通过对现有产品项目和新开发项目的宣传、包装,取得广大消费者认同和接纳。

参考文献

[1]陈宝胜.论云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

篇4:镇江城郊休闲旅游发展调研

[关键词]镇江城郊 休闲旅游 “农家乐”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城郊是城市与乡村相交接的部分,它拥有鲜明的资源特色,对中心城区的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城郊旅游就是利用城郊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人们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品尝购物等娱乐项目的旅游。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它是旅游者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地有了一定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目前,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主要是往城郊发展,以经济发展、出游率高、消费水平高、工作节奏快的大中城市为依托,凭借环境优良、风景优美、资源禀赋高、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的乡村等建设起来,如乡村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常又称为“农家乐”,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观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休闲旅游最早开始于四川成都市的城郊,后来在全国快速得到了发展。

镇江市“农家乐”从多年前的起步摸索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一定的数量。2010年上半年,镇江市在“农家乐”建设上的投入就达到了2100万元,仅江心洲,就有“农家乐”项目50多个。而世业洲的较大型的“农家乐”项目就有6家。2010年上半年,仅镇江丹徒区内各“农家乐”项目共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因此,“农家乐”是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重要的类型。本次通过对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主要类型——“农家乐”的调研,可以了解目前镇江城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旅游者目前的状况,为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规划设计、发展等提供参考。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镇江市城郊“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以及游客为调查对象,受访的对象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二)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10年4月1日-8月20日

(三)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采用实地采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结合访谈法收集被调查对象的意见;本次调查过程中,首先对参与调查的地点进行选择,然后通过同学出去调查将问卷发放到对象手中。问卷内容涉及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借贷、宣传等。在调查问卷发放的同时,调查同学对一些细节问题与被调查者进行面谈沟通,使调查结果更加完善。这次调查发放问卷情况为:“农家乐”经营者问卷1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1份,回收率为81%;“农家乐”从业人员和游客分别为120份,回收有效问卷都为117份,回收率为97.5%;问卷总有效率为92.6%,符合预定要求,可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家乐”经营者

1.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管理经验。在被调查的“农家乐”经营者中,在文化程度上小学以下占了12.3%,初中占了53%,高中占了27.2%,大专及以上占了7.4%;在管理培训上,16%有经过培训,84%的没参加过培训;在从事“农家乐”的时间上,一年以下的占14.8%,1-2年的占58%,两年以上占27.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家乐”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同时大多数的经营者从事“农家乐”的时间大多在两年以内,时间较短,缺乏行业经验;调查中发现,镇江市“农家乐”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几乎没有,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落后,很多“农家乐”经营者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小农意识还比较强,对“农家乐”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思考。

2.“农家乐”的投资主体单一。从投资主体看上,镇江城郊“农家乐”79.3%是独资,20.6%是与人合资,主要是与朋友合伙的形式,而银行贷款或是政府的资金扶持几乎没有。旅游业作为镇江支柱产业,政府在当地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十分重要的,但从镇江市“农家乐”发展的调查中,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对“农家乐”政策方面的引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帮助经营村(点)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扶持力度较弱。

3.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宣传意识。在对81户经营点的调查中,做过宣传的占了28.1%,没有进行宣传的占了71.9%。大多数的经营者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在旅游发展规划、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方面欠缺,缺乏宣传促销意识,部分“农家乐”往往以“口口相传”这一初级的方式进行宣传,导致“农家乐”旅游知名度很低,除附近居民外,其它游客对它们不熟悉或不知道。在访问的117名游客中,通过朋友介绍方式选择此“农家乐”的占被访问者的73.74%;通过媒体宣传方式选择此“农家乐”仅占被访问者的12.12%;本地游客占被访问者80.30%;外地游客占被访问者19.70%。

(二)“农家乐”从业人员

1.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从业时间较短。在117份有效问卷中,从业人员文化程度,16.75%的人员大专以上,47.61%的人员高中或中专,30.51%的人员是初中,5.13%的人员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从事“农家乐”的时间,51.88%的在1-2年,30.17%的人员2年以上,17.95%的人员从事1年或1年以下,由于学历水平较低,同时大多数的从业人员工作经验尚浅,因而会影响到服务质量。

2.卫生意识薄弱。“农家乐”的经营中,因为主要涉及到餐饮,所以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这次对117位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26.5%的人员是拥有健康证的,73.5%的人员尚未取得健康证,这说明经营者对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意识到卫生健康对于“农家乐”经营的重要性,卫生意识薄弱。

3.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在调查的117名从业人员,73.5%的人员不具有相关行业(厨师、导游、宾馆服务等)的从业资格证书,仅有26.5%的人员具有相关证书。而70.43%的人员没参加过技能培训,只有29.57%的人员参加过,员工技能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因此会造成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农家乐”游客

1.游客来源集中。有80.30%的游客来自于镇江本地,19.70%来自扬州、南京等周边地区;有61%的游客是第一次来“农家乐”旅游,33.3%的游客是第二次来;54%是与家人一起来,46%是同朋友、同事等一起来的。调查说明镇江的交通便利,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居民到镇江旅游,而且大多是与家人一起出外旅游消遣,但从游客的重游次数,说明镇江的“农家乐”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强,这与经营者缺乏宣传有一定的联系。

2.游客的旅游消费。76.52%的游客在“农家乐”的消费平均在30-80元,从花费构成来看,79.1%用于餐饮消费,14.3%用于土特产品的购买,剩余的用于娱乐、住宿等其他方面的消费。问卷的117名游客中,有81.81%的被访问者认为“内容单一、档次不高”是当前镇江市郊“农家乐”最需解决的问题。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镇江市“农家乐”存在功能单一,缺少特色。经营项目同质雷同,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仅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镇江市浓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强休闲项目极少,因而游客逗留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农家乐”的有特色的农产品较少,因而影响了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

各级政府要把“农家乐”发展作为解决镇江“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纳入到旅游发展和农村经济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制定并利用好规划、扶贫、环保、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旅游、农业、综开办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县区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农家乐”规划,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物”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郊基础设施改善工作,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路灯、户外招牌,同时做到乡村房舍、道路、标识、餐饮等都具有乡村的烙印和气息,按照突出江南水乡特色的要求,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家乐”进行策划、设计,使其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突出“生态性”、“文化性”,保护生态的原真性,反映镇江地区农业文化特色,适应消费需要。

(三)提高“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建设,对村民进行乡村历史、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加强对经营者、相关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他们的行为,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四)突出特色,打响品牌

充分做好“乐”的文章,着力挖掘、整理镇江当地的人文、生态、民俗资源,把民间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健身活动、民间文艺等有机结合到“农家乐”进行开发,积极组织旅游上山下乡、市民小菜(果)园、假日做农夫、做农家饭、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农家乐”的内涵。同时在“农家乐”接待设施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城市化,也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低档次、低品位。要强化“农家乐”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建立与旅行社良好合作关系,把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的“农家乐”纳入到镇江市旅游线路之中,推动乡村旅游建设。

(五)培养农户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篇5: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推动我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丁晓明同志的带领下,于2013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深入到城子山、桃园福山圣地、柏榆解放沟、诚信湖、中和湖、胜利水库等景区进行考察,认真听取了相关乡镇和县旅游局关于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自2007年《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我县相继建设了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AAA级景区)、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AA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4星级企业、辽宁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5星级企业)、桃园福山圣地、普庵观等4个景点和冰砬山(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和湖、宝兴湖、巨德湖、诚信湖、梓居山庄(辽宁省3星级农家乐景区)、棒子沟、胜利水库等8个渡假村。今年,我县借助铁岭市“旅游项目年”这一契机,以桃源旅游圣地、城子山景区、中和湖渡假村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大建设力度。目前,城子山游客服务中心、山门和登山步道、休闲广场已经建成,人工湖和电力基础设施正在修建;桃源旅游圣地(市重点项目)一期工程7800㎡的客服宾馆正在装修,老年公寓、八百罗汉山、游客服务中心、4公里绿色景观路正在修建,预计“

十、一”可接待游客。中和湖度假村水上餐厅、综合服务楼、特种动物养殖、林中休闲小屋、垂钓中心已建成,已经具备接待能力。

伴随着辽开高速公路的通车、辽开公路和303国道的修缮、部分乡村公路的升级改造,我县旅游交通条件明显得到改善。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2、旅游软环境建设日益优化。围绕鹿文化、皇家围场文化、丝绸文化和重点景区,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户外广告、节日活动等形式,不断扩大我县旅游知名度。目前,西丰旅游网和城子山旅游网网站已开通运行。2011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二届城子山登山节和皇家鹿苑秀美西丰旅游风情摄影大赛活动。开通了以桃园旅游圣地、城子山风景区、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和湖度假村、宝兴湖度假村、巨德湖度假村、胜利湖度假村、鹿角大观园、鹿城博物馆、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美麟集团、普庵观、向阳寺、万佛寺、同仁堂皇家鹿苑等为内容的一日游和两日游路线。印制西丰旅游宣传折页和《城子山风光》画册数万份,制定西丰旅游线路图,在高速公路及主要公路设立旅游景区指示宣传牌等。

3、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旅行社4家;大小宾馆(旅社)105家,酒店(含农家乐)275家,其中鹿城国际酒店已完成三星级酒店认定,并签订旅游接待协议,西丰宾馆星级酒店申报正在规划中,游客食宿接待能力逐步提高;建设了鹿鸣天下(东特产品交易中心)、锦秀西丰(美麟集团)等购物场所和滨河公园、鹿角大观园、鹿城博物馆等娱乐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据统计,我县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旅游产业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创国家级旅游强县”目标、与省内外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思想不够解放。全县上下就依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已形成共识,但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个别乡镇和部门领导工作中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现代旅游开发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地位、旅游政策法规认识不足,受资金缺乏、景点不特等“条件决定论”的影响,对旅游产业开发的信心不足;旅游协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运作方式还没有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推进旅游开发工作的落实措施还不够到位。现有政策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办法还不多。

2、精品意识不强。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虽已起步,但内容过于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特色不强,产品策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景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基本停留在“文化旅游走一遍、生态旅游漂一趟、乡村旅游吃一顿”的观光旅游层面,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3、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投入渠道相对单一,投资严重依赖政府,仅仅靠国家投入难以保证我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做法相比,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严重滞后,旅游大项目投资不多,一些好的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开发,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益。同时,不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度缓慢,如诚信湖、宝兴湖、柏榆解放沟等。

4、基础设施滞后。由于投入不足,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部分景区道路标准低、路面差(如由辽开线进入中和景区路段),县内景区间通畅的环线交通网没有形成;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星级宾馆少且标准低,旅游接待能力差。娱乐与购物没有形成区域规模,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5、宣传促销不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本地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较少,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较少,没有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形象宣传与产品宣传脱节,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高。

三、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借鉴外地旅游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我们认为,做大做强西丰旅游,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意义。县政府要把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重要位臵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细化措施,确保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责,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旅游产业。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民间资金是旅游经济主体的理念,大胆创新投融资体制,出台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广泛发布招商引资信息,积极开展扣门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活动,主动与大客商、大财团、大企业联姻结亲,引入有全新理念、有资金实力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通过借梯上楼,促进旅游业发展。

3、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对《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要研究制定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与农业项目捆绑,缓解土地指标压力的新形式,切实加强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深层次管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各景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开发、分级保护,避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旅游资源分段分批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进一步挖掘潜力,拓展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做不强、做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要以“中国鹿乡”和“魅力山城”为品牌,深入挖掘和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游览内容,增加游客互动娱乐项目,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景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由单一的游览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转变,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从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着力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发一批具有西丰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商品,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5、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投入。通过加强旅游项目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紧紧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确保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县财政每年都要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林业、农业、交通、发改、水利、建设等部门要把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6、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完善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桃园福山圣地的按待设施和游乐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紧密结合。督促指导鹿城国际酒店、西丰宾馆、桃园福山圣地酒店等高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及申报升级和评星工作,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要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互通信息,携手促销共赢。要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职业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吸引旅游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优惠政策。

篇6: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湖南省旅游局专家调研组

2010年9月9日

(注:应邵阳市委、市政府的邀请,9月6日至9日,在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光荣同志的亲自率领下,由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高扬先同志任组长,省旅游局机关相关处室负责人,省内、外旅游院校,旅游策划规划机构、旅游企业的旅游专家共7人组成的省旅游局专家组,对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后,邵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听取调研组的情况介绍,我代表专家组作了主题发言。以下是我的发言材料,该材料虽由我主讲,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尊敬的名谦书记、光荣局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借崀山申遗的成功,推动邵阳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应邵阳市委、市政府的邀请,9月6日至9日,在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光荣同志的亲自率领下,由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高扬先同志任组长,省旅游局机关相关处室负责人,省内、外旅游院校,旅游策划规划机构、旅游企业的旅游专家共7人组成的省旅游局专家组,对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专家组听取了邵阳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深入南山、崀山及邵阳市区相关景区,景点进行了考察。本着立足邵阳实际、挖掘资源特色、提升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发展的调研原则,利用休息时间召开了多次调研分析会,对邵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发展思路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将调研组的意见综合报告如下:

一、邵阳市旅游资源的基本评价

(一)旅游资源的优势

1、资源多。邵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青水秀的旅游资源大市,资源类别多。区域内既有崀山、南山、云山、黄桑等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又有魏源故居、蔡锷故居等驰名中外的名人资源,还有花瑶、滩头年画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以及高州温泉、魏源温泉等专项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富集度是比较高的。

2、分布广。邵阳旅游资源分布十分广泛,新宁、城步、武冈、隆回等都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市区和其他县的旅游资源也各具特色。

3、品位高。邵阳市既有世界自然遗产崀山这样世界级旅游资源,也有南山、黄桑、花瑶这样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还有滩头年画这样国家非物质遗产。这些旅游资源只要整合得好,完全可以形成顶级旅游品牌。

4、保护好。邵阳的旅游资源普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特别是黄桑、南山、花瑶等旅游资源,可以说还是一处处待开发的“处女地”。

㈡旅游资源的不足

1、旅游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聚合效应。邵阳市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较散,再加上交通不发达,目前还没有形成聚合效应。

2、惟一性和排他性的旅游资源不多,同一景区内,资源单一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说崀山,它虽是世界自然遗产,但全国丹霞地貌有近800处,已开发旅游的有近100处,同时捆绑申遗的丹霞地貌也有6处。且崀山大景区范围内,资源的单一性比较严生,游客大多只看一两个景区,便知整个大景区的风貌了。又比如说黄桑、云山,虽然其生态保护得好,但全国、全省同类型的景区也不少,花瑶在我省其他市州也有,南山牧场也只能说是南方惟一。

二、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评价

(一)邵阳市旅产业发展的现状

1、资源丰富、但起步较晚。邵阳的旅游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一些资源分布在贫困山区,受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起步比较艰难。如花瑶,我们认为就是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就还较为滞后。

2、区位优越,但基础薄弱。邵阳地处湖南的中部,与衡阳、永州、娄底、怀化、湘潭等市相邻,距我国国际旅游城市桂林也较近,随着潭邵、邵怀、邵永等高速公路的开通,邵阳的区位优势已不断显现。但邵阳境内的交通环境仍然不够理想,游客的可进入性还存在一定问题。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也还比较薄弱,目前全市的五星级酒店、五星级旅行社还是空白,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

3、宣传力度不够,氛围还不够浓厚。虽然邵阳市委、市政府和大部分县市区都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但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4、潜力巨大,但目前总量偏低。近年来,在邵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邵阳市的旅游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些方面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全市旅游经济的总量还偏低,总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数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在全省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

(二)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全国、全省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为邵阳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办发〔2009〕41号),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最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又一个春天的已经到来。二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产业总收入1099亿元,旅游产业已成为我省第七个总产值过亿元产业,我省旅游产业正在实现由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三是国家正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大武陵山区经济协作战略,省委、省政府也把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区”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邵阳是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省旅游局党组明确了“一体两翼”的工作思路,非常重视旅游后发地区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后发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

2、邵阳市委、市政府的对旅游业的重视,为邵阳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邵阳旅游业发展基础虽然薄弱,但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崀山申遗成功后,市委书记童名谦、市长郭光文亲自带队到省旅游局商谈工作,与省旅游局领导共谋邵阳旅游业的发展,这次又盛邀旅游专家来全市调研和考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邵阳市委、市政府加快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必将为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动力。

3、邵阳交通格局的大改变,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潭邵、邵怀、邵永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邵阳市旅游交通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了解,洞兴、安邵、衡邵高速也将在近两年内相继开通,交通状况的逐步好转,势必对游客进入邵阳旅游带来极大便利。

4、邵阳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崀山申遗的成功,为邵阳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近年来,邵阳市旅游业发展步伐虽然稍微慢了点,但毕竟为下一步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崀山申遗的成功,标志着邵阳已经有了世界级的旅游金字招牌。崀山不但将成为邵阳旅游的亮点,而且也将成为湖南继张家界之后的又一个旅游亮点。当年湘西自治州的旅游发展,就是因为有了凤凰古城的强烈拉动效应,我们相信崀山申遗成功将会把邵阳旅游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5、游客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强,也将为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我国人平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旅游产业正在由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随着国民旅游计划的推行,休闲度假将成为国民生活的刚性需求。邵阳的生态度假型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适应了当今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游客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旺盛需求。

(三)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 经过对阳市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我们对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前景的总体评判是:

1、虽然基础薄弱,但是来势看好;

2、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潜力巨大。

三、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想

(一)发展原则

科学谋划,突出重点,抢抓机遇,快速提升。

——“科学谋划”就是以科学展观为指导,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对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突出重点”就是邵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抢抓机遇”就是指对于邵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有紧迫感,必须抢抓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机遇,乘势而上。

——“快速提升”就是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在全省已经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必须在速度上下功夫,要有跳跃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快速赶超。

(二)发展目标

1、中长期目标:将邵阳打造成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和以休闲度假为主、特色观光为辅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我省继张家界之后的又一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2、近期目标:建好崀山、南山、花瑶、黄桑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完善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加大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使邵阳市成为我省旅游的新亮点。

(三)旅游定位

1、客源市场定位:邵阳旅游近期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国内游客,国内游客的主要市场又是长株潭,广东、广西、湖北、贵州等省市的游客及桂林市场分流过来的游客。邵阳旅游的中长期目标应该在发展国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入境游。其入境游的主要客源是接收长株潭、桂林、张家界、南岳分流过来的境外游客。

2、整体形象的定位

经过反复思考,我们将邵阳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为“神奇邵阳,壮美崀山”。

——“神奇邵阳”是指邵阳的山山水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邵阳的历史文化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壮美崀山”是因为崀山是邵阳旅游的龙头,邵阳旅游形象口号应该有助于崀山的推介。

与主体形象相配套的宣传口号有:

1、锦绣潇湘,神奇邵阳;

2、邵阳看世界,世界看崀山。

(四)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对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实施“12345”工程:即舞活一个龙头,发展两条线路,打造三大区域,开放四个通道,建好五个景区。

——舞活一个龙头:就是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应该以崀山为龙头。

——发展两条线路:就是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应发展好南北两条主要线路。其中:

线路一(北线):是指邵阳市—滩头古镇—魏源故里—高洲温泉—花瑶。

线路二(南线):是指邵阳—武冈(云山)—城步(南山)—新宁(崀山)—绥宁(黄桑)。

——打造三大区域:就是邵阳市的旅游发展应重点打造好三大功能区。

功能区之一:湘西南生态度假旅游区。该区从邵阳的角度来看可以涵盖洞口、武冈、新宁、城步、绥宁等市县,以崀山、南山、黄桑、云山等景区建设为重点。该区从全省的角度来看,还可以把怀化的通道县、会同县加进来,形成一个跨区域的旅游度假区,要将其与大湘西旅游区的发展相协调。功能区之二:花瑶民族、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区。该区以隆回县为重点,重点是建好滩头年画、魏源故里、花瑶等景区。

功能区之三:市中心旅游集散区。该区涵盖了市里的三个区和邵阳县、新邵县、邵东县的区域,重点是建设一批景区,完善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

——开放四个通道:是指整合旅游资源,与相关市州配合,打造东西南北四条跨境旅游通道。

东部旅游通道:主要是指通过潭邵、衡邵高速公路与长株潭和衡阳的对接;

西部旅游通道:主要是指通过邵怀高速公路与大湘西旅游圈的对接;

北部旅游通道:主要是指通过安邵高速与娄底、益阳、大梅山旅游圈,特别是与张家界的对接;

南部旅游通道:主要是指通过邵永、洞新等高速公路与永州、桂林的对接。

——建好五大景区:是指邵阳在打造好崀山这个龙头旅游景区的同时,重点建设好南山、云山、黄桑、花瑶和市中心旅游集散中心。

四、崀山旅游区及南山、市中心旅游区的发展构想。

(一)关于崀山旅游产业的发展

1、崀山的优势

一是独特的丹霞地貌; 二是与丹霞地貌相配套的扶夷江沿江风光;

三是比较好的旅游开发基础,特别是申遗成功带来的巨大的光环效应。

2、崀山的劣势

一是丹霞地貌全国有近800处,申遗成功的有6处,崀山的地貌在全国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二是丹霞地貌是以广东省的丹霞山命名,崀山在丹霞地貌中不具备明显的领头优势;

三是与崀山比邻的是桂林虽是一个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但并不是一个庞大的客源市场,崀山要从桂林“分一杯羹”并不容易,而且桂林作为一个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区,还容易给崀山带来“屏蔽效应”;

四是崀山的主要客源市场目前应该还是在长株潭和广东、广西等,但目前崀山的可进入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五是新宁县城作为崀山重要的客源集结地,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3、崀山旅游目前要迅速解决的几个问题

(1)形象定位问题。崀山现有的形象定位是“中国崀山、丹霞之魂”,“丹霞之魂”显得虚无缥缈,震撼力不够强。(2)旅游品牌的文化提升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着眼于文化要素的挖掘与提炼。崀山确实有不错的丹霞地貌,但沉淀在这些丹霞地貌中的文化是什么?游客为什么要来看崀山?看崀山之后除了观赏到自然山水之外,能够得到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满足?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申遗的巨额投入和旅游回报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问题。崀山在申遗时,为了改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县里进行了大额投入,县里希望迅速从旅游中得到回报,但崀山发展再快,回报也有一个过程。

(4)开发与保护问题。崀山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毫无疑问这是一块金字招牌,县委、县政府现在对崀山的开发决心很大,但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十分敏感和棘手的问题。

4、针对崀山旅游的发展现状,我们建议:

(1)给崀山新的形象定位。经过认真考虑,我们对崀山新的形象定位是“世界遗产,壮美崀山”。我们的理由是:

A、目前全国还只有8处世界自然遗产,我省只有张家界和崀山两处,“世界遗产”直接点明了崀山旅游资源的品位,使崀山站在了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的高端。

B、崀山目前正处于丹霞地貌的壮年期,崀山的地貌特征,比如说辣椒峰、骆驼峰、天一巷、八角寨等都是以壮美而著称。“壮美崀山”既彰显了崀山的个性特点,也暗示了崀山是丹霞地貌中最壮美的山。C、崀山与桂林毗邻,桂林的风景特征是“秀美”,我们以“壮美崀山”为其形象口号,也便于与桂林形成区隔。

(2)提升崀山旅游品牌的文化含量。我们认为丹霞地貌之所以称“丹霞”二字,首先是因为其颜色为红色,而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吉祥的颜色。经过认真的思考,我们认为挖掘崀山旅游文化的内涵,完全可以从‘红’字入手。将崀山的红与崀山的壮美结合起来;将崀山的红与崀山的独特地貌“红辣椒”、“红骆驼”结合起来;将崀山的红与邵阳乃至湖南人热烈奔放的个性结合起来;最终是要将崀山的红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文化、幸运文化结合起来。

据我们了解,在我们进行调研之前,新宁已经创作了《崀山红》歌曲,开辟了“崀山红”旅游网站,这也证明了“崀山红”在新宁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根基,现在最需要的是提炼和提升。

我们挖掘崀山红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丹霞地貌已经命名为“丹霞”二字,崀山已经无法再去争抢,但丹霞地貌的颜色并未命名,我们以崀山红作为丹霞地貌的颜色名称,赋予了丹霞地貌一个新的概念,毫无疑问使崀山站在了一个文化的高端。

另外崀山红作为崀山的核心文化要素还有利于配套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如说制作“崀山红”陶瓷产品、“崀山红”砂石画、“崀山红”吉祥标志等等。

根据崀山红的文化提升,我们还构思了几句宣传口号:

A、中国丹霞崀山红; B、丹霞美,崀山红;

C、游崀山,走红运;

D、红红火火崀山游;

E、崀山爬一爬,心里乐开花;崀山走一走,好运年年有。

F、流连忘返崀山红;

G、结伴邵阳游,相约崀山红。

(3)切实抓好近期的宣传。崀山申遗已经成功,必须趁热打铁,在全省乃至全国掀起一股股宣传冲击波。为此我们建议:

A、组织好将于本月22日至25日举行的崀山文化旅游节;

B、配合市政府在长沙、广州、桂林等地举行“神奇邵阳、壮美崀山”大型旅游推介活动;

C、在2011年元旦或春节举行“新年祈福崀山红”大型自驾游活动,吸引长沙、广州、桂林市场自驾游游客;

D、在全球重金征集“崀山红”标徽设计、“崀山红”旅游吉祥物设计、崀山红系列旅游产品设计;

E、建议争取邵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由市政府在2011年推出“红红火火崀山游”主题年活动,出台一系列促进崀山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5)切实抓好近期的开发。

A、对核心景区赋予文化的内涵。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一系列的文化故事,使“崀山红”这一独特的文化元素能够落地,使整个崀山成为中国的一个幸运吉祥的符号,使整个新宁县城成为一个“吉祥之城”、“幸运之城”;

B、抓紧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高星级酒店的建设,提升景区农家乐、家庭旅馆的服务标准;

C、将崀山大道打造成为新宁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大道,千万不要因为追求短期效益而进行过度开发、无序开发;

D、关注崀山旅游开发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建立一种管理集中、决策灵活、反应快捷、便于发展的机制,不要搞多头管理。在招商引资方面不仅要引资而且要选商。

E、切实重视崀山的保护,扩大核心保面积,加大旅游执法力度。

(6)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首先从大的行政管理体制上,如有可能,建议将新宁县改为崀山市,重新核定市域面积和核心景区的保护面积;二是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景区管理体制,防止多头管理,人浮于事。

(二)关于南山的旅游开发与发展

1、现状:南山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南方具有惟一性,符合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趋势和中高端游客的需求,适合打造成为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南山的旅游基础设施较差,旅游配套服务比较落后。

2、几点建议:

A、形象定位:最绿、最美、最浪漫——中国城步南山牧场;

B、客源定位:中高端客源;

C、近期工作:一是进行大手笔的规划和策划;二是进行大力度的招商引资;三是迅速筹建一家四星级以上的宾馆,改善接待设施;四是着手考虑高山高尔夫、高山滑草、高级度假别墅等高端项目建设。

(三)关于市中心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

1、建议恢复或策划重建古宝庆府遗址,地点建议放在市旅游局提供的汇报方案中所提到的爱莲池广场。宝庆府在中国古代很有影响,恢复宝庆府遗址,不但使市内增加了新的看点,也增强了邵阳的文化底蕴。

2、建议将现在策划中的音乐湖景区(松坡公园)改为知音公园,彰显蔡锷与小凤仙的浪漫爱情,提升知音文化。

3、建议在市中心择地建魏源公园或魏源广场,突显魏源的丰功伟绩,并将其睁眼看世界的远见卓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结合起来。

五、我们的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坚定信心。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基础薄弱,而且目前也还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其潜力是巨大的,来势是看好的,前景是光明的,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坚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

(二)要大胆策划,全面规划。邵阳的旅游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对全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行高起点的策划,在高起点策划的基础上,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制定高起点的旅游规划,在规划中,要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问题,要完善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要突出重点,全面整合。我们已经对邵阳的旅游产业布局已经提出了“12345”工程,我们认为这就是邵阳市下一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邵阳市要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全面整合市内旅游资源,要提升崀山龙头景区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加快崀山、黄桑、云山、花瑶等重点景区的建设,发挥总体效益。

(四)要加大宣传,夯实基础。邵阳市的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和由旅游项目发展资金在全省是偏低的,建议市政府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大旅游项目建设的投入,以进一步夯旅游基础。

(五)要大胆创新,快速推进。邵阳作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发地区,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而要实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打破一些旧的传统,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感谢邵阳市委、市政府和相关县市区领导对调研组一行的热情接待,也感谢邵阳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支持。限于时间关系,也限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本调研报告肯定存在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我们相信,在邵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邵阳的旅游业一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我们的意见仅供市委、市政府和相关县、市、区领导参考。

附:

湖南省旅游局专家组赴邵阳调研旅游产业人员名单

组长: 高扬先 湖南省旅游局党组成员 纪检组长

成员:欧阳斌 湖南省旅游局办公室主任

李志斌 湖南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长

彭 华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区 教授

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

钟永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 冰 湖南远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湖南省旅游规划评审专家

谭署洸 湖南汇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一篇:授权委托书 个人下一篇:中国药科大学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