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问题教学反思

2024-06-16

关于主问题教学反思(共8篇)

篇1:关于主问题教学反思

关于“主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过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解析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和对学生进行提问,成了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一节语文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然而,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室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决定通过推广“主问题”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改进课堂教学。

二、“主问题”教学模式阐释

主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整堂课能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主线清晰地组织教学和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教材进行整理、提炼,能够关注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落脚点,能够让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主问题”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只是起到一个“保底”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设计。

三、解读误区

(一)不能够带动全篇学习的问题不是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狮子和兔子》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用问题“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怎样的狮子”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接下来用问题“你知道它遇到了什么麻烦”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整堂课教师不停地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段学习,像这样不能带动起全篇学习的问题就不是主问题。

(二)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问题不是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南辕北辙》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季梁提醒他的朋友几次?每次他的朋友是怎么回答的?”这个问题看似能把全篇串联起来,但这个问题只是对文章表面内容的理解,是初读文章时应该解决的问题,即使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不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不用说完成教学目标。像这样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后,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也不是主问题。

(三)难度不符合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的问题不是好的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的时候,三位参赛教师都对教材做了准确的解读,把握了文章的重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主问题。

第一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课文为什么会说张骞是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呢?

第二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张骞在开辟了丝绸之路时都经历了哪些千难万险?

第三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选择性地读文(第3~9自然段),勾画出能反映出张骞探险精神和外交能力的句子中的词语,简单地写出批注。

三位老师的主问题提得都对,但问题提出后,只有第二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能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他两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听到老师的问题都无从下手,一言不发或是答非所问,结果老师只好换问题,由一个个小问题牵着学生走,失去了提出主问题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不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即便问题能够带动全篇学习也不会有实效,只会是架空的摆设。

总之,只有在基于学生的理解上,提出一个或几个能够带动全篇学习,并且围绕问题学习后,预定目标基本达成的问题,才是好的主问题。

四、设计好“主问题”的几个建议

建议教师今后在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主问题。

(一)解读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

每位教师都应该准确把握年段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每一篇文章的时候准确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然后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读出这篇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最后还要准确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下面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冰灯》一课为例,进行详细解读。

1.解读课标

深入研究课标中对中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不难看出,中年段的重点在于词、句、段的训练。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初步把握文章(段)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解读教材

在对年段目标清楚之后,我们可以进行教材解读。

(1)写什么

《冰灯》一课,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辛辛苦苦为“我”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伟大、深沉的爱和“我”对父亲的体贴。

文章为读者描绘出以下两个非常感人的画面。

[画面1]父亲爱儿子

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想要玻璃灯笼的愿望,在找不到玻璃的情况下,一大早,忍受着寒冷,辛苦地磨制冰灯的情景。

[画面2]儿子爱父亲

看到父亲为自己做冰灯,那么辛苦,还得受冻,知道心疼爸爸,于是让父亲到自己的被子里暖手,同时内心也很后悔和感动,觉得“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2)为什么写

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体会父爱的伟大,父子间的深情,从而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

(3)怎么写

①抓住文章明暗两条线索,感受父爱的深沉、伟大

A.以灯笼为线索――看灯笼、要灯笼、做灯笼、赞灯笼(情节)。

B.以心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羡慕到后悔(情感)。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把父子间那份浓浓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平实、朴素的人物描写

文章通过对人物大量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把人物塑造得真实感人。

③以“冷”衬“暖”凸现主题

在写父亲在为儿子做冰灯的时候,作者对父亲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就在这“寒冷”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那份暖暖的爱。

3.分析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力强,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可以预测学生会很感兴趣。但文中所写的那个穷苦的年代和父亲亲手做冰灯,这些与现代的学生距离太远,所以,学生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会深刻感受到父亲默默、深沉的爱。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抓词、抓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并没有掌握,这也制约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才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儿子的体贴。

(2)围绕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展开想象,练习书面表达。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4)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唤起对父母的关爱。

(三)提出多个问题预案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后,教师会提出多个引领学生学习的问题:“从哪能体会出父子间浓浓的爱?”“我为什么开始希望父亲给我做灯笼?后来为什么又后悔了?”……这么多的问题哪个才是最适合学生、带动全篇学习、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作用的主问题呢?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并论证。

(四)预设教学过程,论证问题是否是主问题

1.论证一

从以上这个论证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哪能看出父子间浓浓的爱”这个问题是可以带动全篇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这个问题,教学目标基本可以达成。但是,想要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前提是学生初读后能初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儿子对父亲的爱,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体会不出双向的爱。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就要靠教师的牵引,可见这个问题并不是最佳切入点。

2.论证二

通过以上预设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我为什么开始希望父亲给我做灯笼,后来为什么又后悔了”问题提出后,会让学生直接触摸文本,通过一步步深入理解文本后感受父子间浓浓的爱,做到浅入深出,比较符合学生的理解,并且通过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后,不仅带动全篇的学习,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适合学生、适合作主问题的。

以上两次论证只是举例,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前会产生多个问题,就要根据每个问题进行预设教学过程,以便取舍。

(五)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

1.抓住主旨切入

“主旨”无疑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的标准。所以,教师往往透过主旨,就能提出一个带动全篇学习的主问题。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文章,文章主要写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听说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就决心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的故事。本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后,毅然决定回国的举动,体会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主旨切入提出主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华罗庚回国的决心?

2.抓住文题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的灵魂,抓住题目,往往就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题目中往往会有一个能够统领全题的关键词,一般称为“题眼”,有的课文就可以根据“题眼”来提炼主问题。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飞夺泸定桥》这篇经典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从文题提出主问题――红军是如何“飞”、如何“夺”泸定桥的?

3.抓住文章独特的写法切入

有的文章会采用比较鲜明的写作手法来谋篇布局,从写作手法入手也可以提炼出贯穿全文的一个主问题。

例如,五年级课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首小诗,主要讲了深圳原来是个小村庄,因为改革开放,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幸福。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原来和现在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从写法上提炼主问题: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抓住文章线索切入

线索在串联内容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能把文章的几件事、几个情节围绕一个中心串联起来,所以我们也可以根据文章的线索提出主问题。

例如,六年级课文《夜莺之歌》,文章有这样几个情节:小夜莺学夜莺叫引诱敌人,小夜莺边带路边学夜莺叫麻痹敌人,小夜莺通过学夜莺叫向游击队员通报敌情歼灭敌人。纵观全文,“夜莺的歌声”应该是全文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问题:当每次歌声响起的时候小夜莺是怎么表现的?你又感受到什么?

5.抓住关键词句切入

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统领全篇,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也能够提炼出主问题。例如,六年级《詹天佑》这篇文章,文中能够概括全文思想内容的句子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抓住“杰出”“爱国”两个关键词切入提出主问题:从哪可以体会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6.抓住文章情节切入

故事性强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主问题,但必须对情节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贯穿全篇。

例如,五年级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文章记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普通的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把德国入侵者赶出自己的祖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当藏着情报的蜡烛被德国军官点燃,眼看就要暴露的危机时刻,一家三口用智慧安全地保住了情报的故事。我们可以根据这篇文章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提出主问题:当情报即将暴露的时候,一家三口分别是怎么做的?蜡烛又有什么变化?

总之,设计主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文本读薄的过程,尽管切入的角度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心中有课标、有学生,再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最后预设教学过程,便会确定出科学合理的主问题。

五、“主问题”教学模式的价值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学理念,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主问题”教学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使课堂呈现“抓纲拉网”式的板块式教学,有利于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教学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方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将时间还给了学生,做到了学习、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问题。

其二,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说,“主问题”教学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时间朗读、阅读、思考和表达,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生对课文的解读真正做到了“个性化阅读”。

其三,从教师作用来看,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拒绝教师的“不作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四,从阅读效率角度看,设计“主问题”可以大量减少“三无”――无效、无谓、无用提问,通过具有少、精、实、活特点的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获,能力相应都得到提高。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的理论假设与现实的课堂教学之间还是有差距的。作为现实意义中的“主问题”教学,其最大的不足是:“主问题”教学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在“主问题”的设计中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和教师的个人设想。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学模式虽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它对牵动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但要做到“主问题”有效的设计,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解读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问题”设计能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高质的“主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责任编辑:符 洁)

篇2:关于主问题教学反思

二、这大多出现在某些早期IOS版本里,这些早期版本默认没有打开ip classless,而打开ip classless以后将改变路由器的路由行为,此时路由器将进行最长最精确匹配或使用默认路由进行匹配,使用无类路由,如果没有找到最具体的匹配,就使用缺省路由,ip classless命令的作用主要是改变有类路由协议的查找路由表的行为。

三、目标IP为10.3.1.1,所在的主网络为124.215.2.12,目前的路由表中存在124.215.2.12的子网路由,此时路由器要进一步查找子网路由,是否能够精确匹配,我们看到路由表中的两条子网路由124.216.2.12/16和12.36.124.78/16均不能匹配我们的目标地址,根据有类路由协议的原则,它不会选择缺省路由,所以报文B被路由器丢弃,

四、目标IP为124.205.6.13,所在的主网络为124.215.2.12,目前的路由表中存在124.215.2.12的子网路由,此时路由器要进一步查找子网路由,是否能够精确匹配,我们看到124.216.2.12/16可以匹配我们的目标地址,所以报文A根据这条路由进行转发。

五、目标IP为126.205.6.13,所在的主网络为11.0.0.0,目前的路由表中不存在126.23.25.26的子网路由,此时路由器直接采用缺省路由,所以路由器采用缺省路由对报文C进行转发,上面的结果是有类路由协议查找路由的行为,而配置ip classless的目的就是改变它的这种行为,配置完该命令后查找路由的行为是根据最长匹配的原则,就可以通过缺省路由进行转发了。

六、首先查找目标IP所在的主网络,若路由表中有该主网络的任何一个子网路由的话,就必须精确匹配其中的子网 路由;如果没有找到精确匹配的子网路由,它不会选择最后的缺省路由,而是丢弃报文。若路由表中不存在该主网络的任何一个子网路由,则最终选择缺省路由。

篇3:关于主问题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已经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 也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 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学习是历史发展的必要, 也是中华文化代代得以传承的必要途径。

1. 古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文言文教学是为了传承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国文学宝库中有数不胜数的古籍著作, 可谓汗牛充栋了, 有历史经典、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 可以说是丰富多彩, 意蕴悠长。如此众多的经典著作保存至今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财富。今天我们能够徜徉于古代的文化长廊中, 与古文人促膝长谈交流思想, 谈古论今也要感激文言文。中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技能, 就完全可以跨越这道障碍, 自己解决阅读文言文的问题, 便能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古典文献, 开阔学生的视野。

2. 文言文教学是进行思想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历史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例如, 中学教材中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通过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鲜明对比, 告诉我们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 淡定从容的豁达胸怀和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这样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难道这不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吗? 这样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 它们表达着文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浸润其中, 涵泳体味, 会使学生无形中得到启迪。比如读《论语》, 学生就懂得了“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道理, 并将此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等。除此之外, 这些作品都布局严谨、行文简洁, 而且气韵生动, 有着很高的文采, 学习这些作品,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 要想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只有使学生摆脱掉枯燥和乏味, 他们才能主动地、快乐地接受文言文, 才能够提高文言文的学习的效率。例如, 课前或课后让学生在网上通过视频收听收看文白兼用的古代小说、故事, 叙事诗等古代文学作品, 通过这些极强的故事情节, 促进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在日积月累中形成文言语感, 在起承转合中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在一唱三叹的韵律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 明确学习文言文在于扎实语文功底, 提高文化内涵。大多的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恐惧感, 厌烦不愿意学习文言文, 就会使其失去学习文言文的欲望, 从而导致兴趣全无。那么, 我们就必须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在教师授课时, 为学生讲明学习文言文的道理和重要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让学生产生愿学、想学的愿望。在此基础上,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向学生展示学习文言文的好处与用途, 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文言文的作用, 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这是我们艰巨沉重的使命。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文言文的使用价值, 那么学生即使愿意学, 也不会产生恒大的动力, 所以, 学习文言文的最大功效在于扎实语文功底和提高文学内涵。

其次, 调动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兴趣至关重要。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才可以促使其更积极地去学习, 才能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积极上进的语文课堂氛围, 才能做到真正的课堂有效率。例如: 当我们讲解语文课本中优美的文言文《三峡》时, 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与朱元思书》拿来进行比较阅读, 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端正孩子们的审美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鲁迅的阿Q正传就有很多古典小说的影子, 甚至还有学生很喜欢的武侠小说家金庸、梁羽生等。可以告诉学生, 这些老一代文学大师、语言大师都是因为有着非常深厚的古文化的文学底蕴, 才会下笔如有神, 如果你想在文学上有造诣, 或者想汲取更多的古仁人的学说, 就必须从现在起, 打下非常扎实的文言文基础, 这样学生就会眼前一亮、跃跃欲试。由此可见, 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最后, 教师要明确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学生拥有了饱满的学习热情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拥有一套适当的、灵活的学习方法。比如有的教师喜欢用故事教学法,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 有的教师喜欢用一些较传统的方法, 总之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摆脱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从容面对, 想方设法在教学过程中抛出一些趣味性较浓的东西,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年轻的教师特别喜欢用电化教学, 比如电脑、投影等现代媒体等。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信息量和视觉、听觉上引发学生一些探究的兴趣和渴望。例如, 我们在学习《阵涉世家》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们放一段电视剧, 即《大泽乡起义》的片段,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段历史故事, 在那样的历史时代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陈胜、吴广两个人物性格的认识。然后再进入课文的语句和人物形象的深层学习, 化繁为简。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 要针对不同的教材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果让学生就持有不同理解的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辩, 就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就文言文中讲述的故事, 进行表演, 不仅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分角色朗读、文言实词大比拼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总之, 教学中只要教师肯动脑, 将文言的精髓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展现出来, 然后让学生以仰视的心态去探索学习, 那么文言文教学就会结出甜美的果实。

摘要:文言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 也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 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文言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甚至感到厌倦。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 让学生愉快地走进文言文课堂, 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篇4:关于主问题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设计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理论的确立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目前,基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设计中,得到实际运用推广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和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的情境,搭建一个思考的平台,这个情境就是“问题情境”,这个平台就是“问题解决”的平台。“随机进入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它指的是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为“问题解决”的实现提供了实施途径。“主问题”设计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设计。

怎样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较好地运用语文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策略,我在《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就随机进入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归有光的散文往往只是记叙一些日常琐事,却写得感情真挚,细节生动,具有诗一般的意境。由于本课题的文本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有人用“一、二、三”三个数字为纲,串起了全文内容。借鉴特级教师邓彤老师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案例,我在《项脊轩志》教学的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有人用‘一、二、三三个数字为纲,串起了全文内容。你能不能根据自己对本课题的理解给这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本课题的基本内容?你能不能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在十八岁时写的;以下则为三十多岁以后补写的。就全篇结构来看,前一部分为主体,后面的补记进一步充实了前面的内容。前一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层用“喜”贯穿。第二层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第三层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后一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

对于这篇足以打动每一位读者内心柔软情愫的优美散文,完全可以用随机进入式模式组织教学,为了顺利地让学生带着课前提出的主问题随机进入思考的情境,我针对文本理解的不同角度作了适当点拨。比如“写作的角度”“叙事的角度”“情感的角度”等等。

经过认真的研读和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借鉴清代梅曾亮对该文的评价“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总结出“一阁两境三世”;有同学从叙事的角度来思考,总结出“一个视角,两段经历,三次追忆”;有同学从生活情感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总结出“一间书屋,两代情缘,三世变迁”,有同学从作者写作时间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总结出“一间书屋项脊轩,两种感情成一篇,三位亲人吾所念”等等。

在对“一间书屋”的讨论中,同学们总结出:

课文以作者的书斋名“项脊轩”为标题,寄寓了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顶梁柱的人生理想。

在对“两种感情”的讨论中,同学们总结出: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过渡句,他喜在发奋读书,乐以忘忧,悲在家道中落。

在对“三位亲人”的讨论中,同学们总结出:

三位亲人祖母、母亲、妻子都与这书房有关系。作者充满着深情回忆自己生命中的三位女性。祖母自言自语的一句话:“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待乎?”反映了祖母对孙儿读书光宗耀祖的期望,而自己对此也是深有愧疚。

作者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对母亲的印象只有靠奶娘来转述。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印象要靠别人来转述,单就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人痛心了,更何况当年他的母亲就在这间房子旁边住着。如今,当他天天在书房读书的时候,他自然会时时想起以前那么关心自己姐弟俩的母亲了。

妻子早年陪自己在书房读书,跟着自己学写字,如今妻子却去世多年,只有门前所种枇杷树随风摇曳,前后对比,自然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显然,采用这种随机进入的方式设置“主问题”,极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切实有效,这样就对文本的把握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也优化了课堂教学进程,达到了既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又能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双赢目的。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实施研究”后续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0]G1202】

篇5:关于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为了矫正大家在新理念下对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下边结合我听课给我的感悟谈以下几点:

我们的课堂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突出实效性。

1、从角色的转换上还没有完全成为“节目主持人”,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停留在“讲授者”及“导演”这个角色上。所谓节目主持人就是要求教师要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充分放权与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来完成课堂上的一切。我们是设计了教案,但他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剧本”,每道题的答题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预设,他只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个助推剂,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时不要总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预设来回答问题,如果是这样就还是 “导演”。

2、在课堂上不珍惜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毫无意义的等候,甚至总有让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例如:有的老师写板书,让学生在等待;有的老师课堂上只安排一道题,课堂上学生早早就完事了,之后就无所事事,玩甚至开小差。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就应该是战场,就应该是在任务的驱动下十分忙碌的,高效课堂的要旨其中一条就是不看老师讲得多精彩,只看学生课堂忙碌不忙碌。

3、课堂上群答式提问、无效提问、自问自答式提问的现象依然还很严重。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思考,对于提问一定要注意:

1、要有针对性,提问应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学习情况;

2、要有启发性,要善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要有效益性,要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部分。因此“对不对”“是不是”“确定不确定”等类似的提问就是应该坚决予以取缔的。其次课堂应是引发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因为课堂上问题应该直接到个人,不要让群答式成为赖于思考学生的沃土。

4、教师在课堂上应讲方法、讲规律、讲技巧,尽量不要讲知识,因为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课堂上学生其实只学自己不会的,只学自己能会的。已经会的,不需要学,学也学不会的,无需去学。

5、课堂上应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每道问题提出之后最好安排2名或2名以上的学生来回答,不要把学生的独到见解扼杀在萌芽中也为学生养成一个自信的习惯。

6、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问题一出来就是答案的只是极个别同学,请放眼全体,请先统计学生的完成情况,在大多数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才可以展示交流。

7、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当你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个别辅导,但请你不要集体强调,这样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

8、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享受成就感的地方,但是我们个别教师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答对与答错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课堂没有激励,欠缺褒奖,更缺少统计,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靠统计靠事实而是凭经验,凭感觉。课堂的高效并不一定指向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而应是通过课堂展示、作业反馈及时了解哪些学生会了,哪些学生没有学会,到底是哪里不会。

9、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应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因为问题提出后请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要把表现的机会中留给那么几个人。

10、课堂上应为做错的学生留出一定的改错时间,最好再安排同桌之间予以检查,不要期待着学生课后会自己改错,有这种自觉性的孩子不用你辅导。

11、小组讨论那是合作,是想发挥团队的力量,因为交流展示时应以小组的名义出现,更应以小组的名义对学生予以激励或褒奖,请不要把大家的劳动果实让个人去采摘,这样会影响合作的积极性。

12、课堂上应重视概念、知识点的教学。人的知识的掌握分两种,一种是记忆性理解,另一种是理解性记忆,然而能做到理解性记忆的人太少,因此应重视教学之后的巩固,安排加不检查等于0,千万不要让学生有记与不记一个样的感觉。

13、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赏识者及点评家而不能是一位讲授者、代劳者,凡是学生可以做的事教师尽量不要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课堂上的表现,巩固于教师的赏识与肯定。

14、在课堂上我们要合作,但合作的前提还是独立完成。合作是高效课堂的四大支柱之一,前提是要有明确任务、要能取得实效的合作。对于小组合作我建议教师在三种情况下使用:第一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第二是为了帮差,以兵教兵;第三是小组成员之间有具体任务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它有任务、有分工,展示时也应是有每个成员可以参与进来的。

15、对于高效课堂的模式与理念在运用时一定要灵活,不是所有的课也不是一堂课中的所有内容都得运用高效课堂的模式、理念上,应有机的根据教学内容把他与传统教学模式理念结合运用。

16、相信学生是师德,解放学生是使命;依靠学生是方法,发展学生是目的。

篇6:关于“双主互动”教学模(共)

一、教学中要体现“启”、“放”、“收”的导学策略

此次课改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到课改中,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一个思想,“不抛弃每一位学生”,坚持“先学后导、互动生成”的原则,知识、情感在互动中生成,要体现一个“启”、“放”、“收”的导学策略。

启:启发到位是前提。①教师应提供一个以思考问题的自学题纲,为学生开展学习;②教师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在开展学习前,提供合作指导,为开展作学习作铺垫,在合作中学习,“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③教师提出交流见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放:放得真心是关键。学生能动手的,要让他们去操作,学生能发现的,要让他们去探究;学生能体验的,要让他们去经历;学生能实践的,要让他们去践行。

收:收得适时是保障。①收在思维卡壳时;②收在提练、概括时;③收在反思、总结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二、“巧、妙、善”是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与实际教学中不相符的策略

巧用学生的答,随机应变,相继推进; 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推进; 善用学生的问,抓住疑惑,顺势推进。

三、课堂教学要到“五先五后”与“十到位”

五先五后:

(1)先备课后上课;

(2)先学后导(学生先学,教师后导,是判断达标的主要因素)(3)先帮后培(先帮助学困生,后辅导优生)(4)先做后布置(教师先做作业,再来布置作业)(5)先批后评(学生的作业要先批改后,再来评价)十到位:

(1)课堂两到位:①计划安排要到位;②校本研究要到位

(2)课中三到位:①习惯培养到位;②方法指导到位;③课堂管理到位

(3)课后五到位:①督查、反馈到位;②培优帮辅到位;③单元训练到位;④教学反思到位;⑤交心谈心到位

四、“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达标的一些要求:

教学中坚持“学为主体,教为辅,疑为主轴”,具体为:先学后教,互动生成。达标的依据(达标是否入格的标准):①教学中要体现“三步到位(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延展学习)”;②教学中坚持“三讲三不讲”的原则;③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困生提出问题、中等生 补充、优等生评价,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均得到发展。④课中教师讲课超过20分钟的,一票否决;下课后拖堂1分钟内的视为正常,1分钟以外视为不合格。⑤不管是否上得如何漂亮、上得多么精彩,不用这个模式(“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也同样视为不合格。

五、关于“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各环节的评价要点:(1)“自主学习”评价要点(10-12分钟)

①起立、问好,到创设情景(是否切题,是否自然),是每节课最关键的一步;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指导学习,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主要解决学什么);③解决学生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④培养学生是否敢“说”、敢“讲”,大胆的讲,这是自主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⑤考察教师是否学习教材,是否将预先预置的问题与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当学生的表述与教师预先的表述不一致时,最好采用学生的表述方式。(2)“互动学习”评价要点(18-20分钟)

①分步提出学习要求;

②师生、生生、组组(互动学习),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互动必须要考虑与教学内容是否需要;③学生积极主动、敢发言、敢评评价,学习效果明显,是小组汇报,还是个人。同时教师要多到学困生面前,多察看,要洞察整个过程,“是否坚持学困生提出问题、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

(3)“延展学习”评价要点(12-13分钟)

①主要完成教材上的习题,再到拓展性的;②基础性的延展、思维性的延展;③编拟习题,学生编、教师编,若学生编的可以就用学生的,否则用教师的。所编的主要是用于展示,并不意味着要完全一一的解决,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是否具有编拟题目的能力;④主要让学生充分的说话,明确所学生内容,教师主要是指出重点;⑤课结束后,一般不留作业(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4)学习效果

①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无“闲人”,都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都能体验到探究和成功的快乐。②学习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基础性练习题和拓展题。(5)教师素质

①教师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能正确使用普通话,语言富有感染力。②板书板画简洁明了,合理规范,重点突出,有科学性。③教具选用合理,操作规范,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④教师能有效驾驭课堂教学,能有效安排教学时间,能准时上下课。

篇7:关于主问题教学反思

张永春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为体现互动,教师不遗余力,所以我们的课堂变成了教师连续性的提问。学生不断的举手或是教师指名提问回答的场所。表面上看,课堂在贯彻“以人为本”,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但我们对提问仔细甄别后生发疑问:整堂课中提出的有效问题又有多少?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讲:“学生在课堂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诸多问题大量侵占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有效阅读被琐屑提问逼向课堂的边缘。

毋须置疑,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堂成功的“问题教学课”,研究表明:语文课注重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教学相伴而生,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何更生《作文教学与心理学》)。所以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对话”,教师的提问必须以启发思考为灵魂,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场所。笔者认为,教师设置问题应该本着务实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作用、优化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一堂课里设置一两个目标明确,提法新颖,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主问题”,达到“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主要提问或问题。称为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主问题”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构成课堂的主框架,其下面

还可以分出若干个二级或三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成为全面阅读文本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触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精神,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主问题”,以独特的角度和方式进行重点突破,达到简化教学头绪,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呢?笔者谈谈对 “主问题” 创设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主问题”,要以准确把握其基本特性为前提。主要表现为:

1、启发性。要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引导学生探求和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积极组织答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避免提出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问题,使问题既能启迪学生智慧,留给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又能紧扣书本,进入文本。如学习汪曾祺的《陈小平》。笔者的“主问题”是:“团长打死了陈小平,自己还觉得怪委屈,这是为什么?”该问题从团长入手,来揭示军阀草菅人命的现实,再从陈小平被打死,理解人们内心的狭隘、愚昧,从而启发学生审视传统观念对人的扼杀。学习深入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究中。

2、鲜明性。“主问题”在教学中是提纲挈领的,就应该是旗帜鲜明。它在课堂中是夺目的,吸引人心的,它让人深刻思考,让人思想激越,让人回味不绝。或许是一个话题,一个句子或是一个词语。但都能从中让你感到喜爱无比。如冰心的《谈生命》,我的“主问题”是,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却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为什么?到底生命

对我意味着什么?学生围绕“是”与“像”展开探究,从生命的表征、历程谈到实质,引发了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和广泛思考。探明作者用比喻诠释生命的原因,懂得如何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3、灵活性。有价值的问题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动因。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主问题”提问巧妙灵活,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中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对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会不断加强。“主问题”的设计要简练新颖,朝着思维逆向,具有发散性,批判性,要从学生易忽略出着眼,从思维路径的导向着手,着力触发学生思考的兴奋点。如教《项链》,提出:评论界认为,马蒂尔德是虚荣的典范,你对此有何高见?学生从自我思想倾向去思考,仁智俱现,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创设“主问题”的方法。

1、咬定“题目”不放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本的灵魂再现,往往会体现作者独特的构思。那些体现作者思路,点明内容要点,统领全文的题目都是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如教《斑羚飞渡》,可以设问,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怎样飞渡?从前一个问题探明,人对弱小生命的威胁,后一个问题来总结团队合作精神的震撼,引发人们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又如教《小石潭记》,设计的问题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任选一个字来说话,谈谈课文中那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教师以其中一个做示范后,学生自选内容,自由品析,从景、情、意、写作方法等方面都做了探究,可谓一问切中肯啓,“解牛”游刃有余。

2、立足“重点词句”中。

一篇文章中,可能会有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或是有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等,这些都把它叫做品读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等于抓住了文本的灵魂。如《白杨礼赞》中,抓住中心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提出“主问题”:司空见惯的白杨树怎么不平凡,还值得作者如此赞美呢?学生探究出平凡之中见崇高精神,问题已扩散于全文了;教《皇帝的新装》可以抓住关键句“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提问:织工因何赋予新装这样的特性?学生在探究新装中认识大臣和皇帝的愚蠢;在《孔乙己》中抓住过渡句“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设问:孔乙己为什么会使人快活,其原因是什么?本文的主题就能理解清楚;抓“孔乙己”中诸多语句中的“半”字来分析其半字人生;抓《与朱元思书》中的短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问文中写了哪些“奇山”哪些“异水”,“独绝”如何表现出来的?分析借景抒怀。

3、一“点”一“线”需抓紧。

有时文章中出现的一个“点”,往往也是设定主题的主要素材,如《孔乙己》的半字中,有人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读读孔乙己与“偷”。教师让学生任选课文中的一个点进行讨论,结果由“偷”引出“酒”,由“偷”引出“笑”,由“偷”引出“打”,由“偷”引出“情”。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于叙事文体,一般都有线索。从中精心选择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点

形成一个问题。就可全程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和思考,还使得学生快速读懂课文,思维及时得到有效训练。如《藤野先生》有两条线索:明线写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写我在藤野先生引导下的思维的变化,在此提出“主问题”:藤野先生身上的哪些方面对我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从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入手,找准我的变化过程,体会先生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等精神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阅读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发现文章美点出发创设“主问题”。如教《记承天寺夜游》设置的问题是:梁衡曾这样讲,有一种互轴静静地垂于厅堂两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从语言之美、画面之美等角度去发现这一精品的精妙之处。学生以探究、欣赏、发现的眼光置身于课文中。尽情感受语言之精,景象之美、意境之深。

4、一问贯穿全文中。

语文的本质就是品味语言,揣摩写法,感知人文精神,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应关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语言规律,理顺行文构思,品评精神内涵。如教《岳阳楼记》,我的“主问题”是:本文360字,一词一句总关情,你认为文章的情感是通过那些方面表现出的?学生从“衔远山,吞长江”的凝练,骈散的合的整饬,景变引起的情变,先忧后乐的境界等。作品的语言、写法,、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触动着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兴味寻找探究切入点,仔细咀嚼字词佳句。兴味盎然地讲出自己的认识及感受,这样的教学

情形,在传统的互动中是很难得一见的。

这种用“主问题”组织的阅读教学,学生能快速进入文本,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述,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引起学生极高的兴趣。但是,创设“主问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文本,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充分掌握学情,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设置出高质量的“主问题”来激活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阅读教学中精确引导学生的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标。同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用“主问题”来组织教学,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合理选择。

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方法的思考

篇8:关于主问题教学反思

分式的运算是分式全章的重点内容,分式的四则运算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学好分式的加减运算为分式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分式的加减安排了两节课,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在学习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后进行,通过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了新知.

目标预设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的预设目标是:

1. 理解、掌握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通过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和运算的步骤.

3.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类比”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主问题导学,我的生成策略是:

1. 自主探究

问题1: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n天,乙工程队要比甲工程队多用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问题2:2001年、2002年、2003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S1,S2,S3,2003年与2002年相比,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提出要求:读懂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表示是什么运算.

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如何列式,列式后发现这是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引入本节课课题,引出新的知识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

2. 自主学习与思考: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类似,它们的实质相同.观察下列分数加减运算的例子:,,,.你能经过推广而得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吗?我设计两个预习主问题:

(1)课本中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得出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的?

(2)分析计算回答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解题与步骤是什么?

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先通分,再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此时,我又适时添加了一道分母为多项式的异分母分式加减的例题:计算,让学生们思考,学生又归纳出若分母为多项式,先分解因式,再通分,且进一步巩固通分的关键找最简公分母.通过分析例题的解题过程,概括出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和一般方法规律.

3. 通过合作交流,引领提升.预设三个主问题:(1)研究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2)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什么?学生探究归纳出本课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这一类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本课知识要点以及方法规律:异分母分式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式(分母为多项式先分解因式再通分),再依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计算,最后约分化简.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方法规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研究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新问题的研究完成知识的深化.

4. 在范例点击中提高能力.我设计的主问题是:如何计算整式与分式的加减?如,并让学生思考,整式与分式加减法的思路是什么?学生在原有经验(整式与分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得到解决方法:把整式看作分母为1的式子,接下来,问题很快得到了正确的解答.此时,我及时进行了变题训练,出示了一道类似的计算题,计算:,将整式放到分式后,这题相对于例题而言较难,涉及添括号,整体思想的应用,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简述注意点后,分别请了两位副组长板演,通过当堂反馈,优化方法,学生掌握得不错.

通过此活动,锻炼了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把课本习题引申、拓展、变化,展示给学生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5. 在练习反馈中促进新知的生成.我设计四道反馈练习,计算:①;②;③;④.

通过拓展延伸,锻炼了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能力,组内成员交流解题格式、解题思路,针对错误组织讨论并修正,促进新知的生成,再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 以评价反思促生成.对照目标我设计的主问题: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知识应用中需要注意什么?②你学到了什么思想方法?③你还有什么收获?还想探究什么问题?反思达成度,对照练习中易错的问题反思注意点,针对学习过程反思新知的研究方法,从而逐步做到学会学习.

上一篇:《十八春》读后感下一篇:工程品质经理工作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