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4-06-18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用10篇)

篇1: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技能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当下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教学,其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继续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以下是笔者通过对阅读教学的摸索及实践,总结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如果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却对阅读毫无兴趣,就无所畏谈什么阅读教学。课前,我一般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到文本中来,使他们有一种阅读期待、有一种阅读悬念。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文就产生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给予足够时间,深入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走进作品。那我们如何引导他们走进作品去感悟,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感悟:

第一,用“情”去感受。这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运用自己的感官、知识水平、已有经验“走进语言的深处”,才能感受作品的一切,如我执教的《七月的天山》一文,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写景文章,文章展现了天山的迷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无比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足够时间阅读感悟,从初读感悟到精读细品,采用“默读勾画——小组讨论——集体系统——谈感受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当读到描写美丽的神奇的天山的景象的句子时,我乘机追问:“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在读文中感受,在感受中读文,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用“心”去想象作品意境。在学习描写有关意境一类的课文或古诗,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边读边想象作品中的画面,在脑海中作品中的画面,这样,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交融在一起,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此在现意境,才能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

第三,要“悟”出作品深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深有感触。若是不深入理解、体会作品的深层含义,学生就只能知道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很难感悟到作者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用意是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感悟出作品的深义,教学中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细读,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反复品读去体会、感悟。

三、课堂内外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注重引导学生对好词佳句进行积累。有关积累分为课内和课外进行积累。

课内积累就是在课堂的学习中,在学到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对于生动形象的词句加强朗读、背诵,并将词句分类摘录下来,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

课外积累,就是在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标语或是与人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见到美文、佳句,也引导学生归类积累。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对于阅读有了很大的帮助。

四、把握阅读艺术,增值阅读效应。第一,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

好的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都会理解到李博士的沉着冷静。如“你怎么知道李博士很沉着冷静呢?”这个问题时,我转化为:“你从哪些语句中能知道李博士不怕余震,从而体现出他的沉着冷静呢?”、“如果当时你就是李博士,你会怎么做呢?”如此转化问题,每个学生都会一下子投入课文的学习中来,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更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第二,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

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我是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考理解。这样,由“远”变“近”,由“表”及“里” 地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入,如果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显得外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的结果只能是理性化和感念化的。如《巨人的花园》一文,问题:“学习了《巨人的花园》一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若我们把次问题改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巨人说什么,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这样,就使得问题与学生有直接联系,使学生对问题思考由外在的接受性思考转变为内在的体验感悟。第三,“阅”与“读”有效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这就是说语文阅读课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因为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接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情悟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课堂张弛有度,“阅”与“读”并举,动静相宜,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增值效应。

五、重视语文实践,加强“三多 ”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体会每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把主动权叫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活学活用,把阅读教学推向了高潮。我从“三多”加强训练。

第一、让学生多说。教学这中,我常结合教材,着力挖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气氛,让学生想说就说,只有多读多说,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大有长进。

第二、让学生多评。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让他们拥有评判的权利,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三、让学生多写。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了解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怎样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并从中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得认识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兴趣,全身心投入作品中,在老师有方有略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感悟、去表达,才能使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篇2: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一、要培养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为今后他们能自觉、自主地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学生活动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像保护幼芽一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一页纸,一张画,„„不吝啬自己的赞美,那对孩子今后的自主学习可谓是大有裨益。

二、将口语交际、习作融于活动中 , 开展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合到活动中。例如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内容:(1)了解家乡的历史 请学生当一回小记者,采访有关人士或咨询周围人,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名优特产。(2)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了解他们儿时的生活经历。以日记的形式写一篇“我和爷爷奶奶比童年”的小练笔。(3)利用口语交际以“浓浓的乡情”为交流内容,把自己收集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其他同学交流。在牡丹江的旅游文化节期间,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客人做导游”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把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交际及写作知识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提倡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一些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我爱阅读”为专题的综合性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英雄成长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科普读物等,让学生和好书交朋友。一段时间按学生的读书进程安排一个小专题内容,在班级中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2)引导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的人交流读书体会。(3)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的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4)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5)结合口语交际引导全班同学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利用交流平台交流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重点以探究“读书方法”为线索,以“课外自由阅读喜爱的书”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指导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找到喜欢的书目和读书方法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谈古论今中,激发读书兴趣。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课内课外综合性活动的进行,加强了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结合,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学生对阅读充满了兴趣,使阅读成为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四、活动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新《课标》中对中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由此可见,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学习中应高度重视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向娇生惯养,“惟我独尊”,更需要合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从分组活动开始,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习合作。谁做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谁上网查资料,谁记录,谁画画,谁排版出小报„„这都需要合作。活动开展得怎样,更与学生的合作好坏密切相关。教师除了亲临指导,适当地采取奖励措施也很有必要。如对开展活动中合作良好的小组成员要给予及时、大力地表扬,并定期对各活动小组进行评比,并在班级的红花栏印小红花,发小贺信。对于各活动小组的组长,教师更应“调教”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动和监督作用。一旦“教师—组长—组员”的反馈机制建立,教师的“遥控”能力增强,对于各组学生的合作情况会有更清楚地认识,从而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性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和生活紧密相关。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生活的空间是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我在综合性学习中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沟通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扎实有效地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在学校开展演讲、演课本剧等活动。在节假日,提倡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旅游,进行参观访问。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家庭做调查采访,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通过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深入社会实践,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放了语文课程。在“节约用水,爱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让学生写倡议书,设计公益广告词等一系列活动,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

篇3: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主题内涵

于漪老师曾说过:“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 能开阔视野, 提升精神, 净化感情, 增添智慧, 认识社会, 品尝人生, 其中快乐, 难以言表。”语文课本收录的都是经典范文,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要求学生务必深研细读。文学作品中所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是语文教学传承的精髓所在, 由此可见, 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重大。

1. 学生是自主学习者

新课程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 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因此, 阅读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思想, 要积极倡导“自读—质疑—讨论”的学习模式, 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 让学生在多样性的语文活动中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 努力形成他们多姿多彩的个性。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2. 学生是合作学习者

学习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我认为, 当前的阅读教学必须改变学生封闭自主的学习方式, 提倡合作学习。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 完成学生之间的知识和情感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愉悦,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 学生是积极探究者

自主—合作—探究是阅读学习的三部曲, 探究是深化、是思索、是整合、是创新。学生要做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要做探究的引导者。教师应从学生爱表现的心理出发, 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样, 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作为教师, 要正确引导学生释疑, 通过比较分析, 展开交流, 求得问题的解决, 而学生则应努力将教师授予的方法, 自觉地运用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 以求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使自己的理解更深入, 思路更清晰。

二、要适应新课程的阅读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要适应新课程的阅读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自己新的角色定位, 寻求新的教学契机, 拓展新的思维时空, 把握新的文本迁移。

认识新的角色定位是教育教学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教师学会角色的转变, 以“帮助者”的角色出现, 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切入口。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学生个性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 自觉放弃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所要做的, 是要发掘学生的不同, 激发学生不同的感悟力。

想象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说话、看问题的深浅、角度和方式不可能完全一样, 教师因势利导, 有意选取文本中可以想象的篇章,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培养创造能力。

真正的阅读将不只是简单的识读, 而应当形成一种阅读的互动, 即读者要能从文本中读来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历对比、排除或者消融。从文本中读来的内容, 只有在经过阅读者的有效加工之后, 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有用信息。因此, 阅读文本的适度迁移必须成为阅读理念的一个新的尝试。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 不可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作为语文教师, 既要引导学生做到多读书, 更要让他们做到会读书。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教会学生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速读和听读等方法, 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阔他们的视野, 扩大他们的阅读量, 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 提高阅读能力, 力争使他们成为既有较高文化素质, 又有高尚品德修养的人。

2. 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创造

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 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 弘扬学生的个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名人的文章中挑毛病, 提想法, 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结合点, 用生活引导阅读, 用阅读熏陶生活, 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和情感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学活用, 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篇4: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89-01

当今的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导向——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那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呢?

一、转变观念,重视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不二法门,这是语文界专家学者教师们的共识,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但是从教师的观念来看,目前相当多的小学教师仍然把“阅读”等同于语文课内课文的阅读和讲解,把语文学习的目的理解为提高语文考试的分数,甚至以为只要学生学好了课文,就能学好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过分关注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使语文教学陷入画地为牢的困境:死抠教材,了无情趣,教师越教越窄,学生越学越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精辟地指出:“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因此,要真正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放开手脚让学生投身到课外阅读的海洋中。

二、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了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阅读有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一)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教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教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二)故事梗概法。教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教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孩子介绍,孩子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三)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教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水浒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孩子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和孩子一起读《水浒传》。谈谈一百零八将,孩子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选择适宜的阅读条件。阅读环境要安静: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做到安静,空气清新,光线适度;作息要定时:作息不定时是分散注意的主要因素,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游戏时应尽情的玩,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有利于专心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习地点要固定:学习场所单纯固定,可以控制心理倾向;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三、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一)做到读书动笔。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小学生进行定期个别指导。家长和老师还要善于指导孩子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孩子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二)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要求学生带工具书阅读。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恰意啊!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着重培养小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能够而且有时需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语文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小学生谨记在心。

(四)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一本好书,会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外阅读,由小积大,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助益颇大。

参考文献:

[1]顾广玉.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OL].2012.

[2]欧金才.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青春岁月,2013-11-08.

[3]高祥虎.如何有效拓展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J].考试周刊,2008-12-23.

[4]傅燕芳.畅谈儿童阅读——有感于世界读书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12-15

[5]丛晓妍(导师:马守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6]敏捷小壮壮.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OL].2012。

篇5: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

阅读作为每个人的一项基本必备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每个人得到很好的自我提升。正是因为有了阅读才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得到了开发,用文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小学语文作为在基础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是真正让人受益一生的。在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阅读是一个必备的掌握技能。所以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实际出发,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开展好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氛围营造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阅读生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阅读能力,就是人们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这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小学语文的时候,学生对于充满了许多陌生汉字的语文课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本身阅读在最初就是一件单调比较无聊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在放学之后宁愿做数学卷子也不愿意写语文作业的原因。虽然语文的读读背背相对来说更加轻松一些。许多学生大都是在课堂上才会认真的去阅读老师所要求的阅读任务。在随着年级的升高之后,学生渐渐的开始了自主阅读,但是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大多都是一些小说,对于学生真正应该吸收的知识内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相关性。所以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要具有针对性,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生的专属阅读计划。这便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爱好需求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阅读,在这样的良性引导下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渐渐增大,之后便渐渐的会去阅读各种不同类别的书籍,而这样的良性引导对于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会使得学生在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中轻松掌握阅读技巧。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在刚刚接触阅读的时候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给予学生适当的基础教学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只能够在课堂上才有机会得以实现。但是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目标的不明确性使得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想要提高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效率,应当首先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性,比如,在教学《闰土》的课程上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这样在上课一开始让学生翻到《闰土》,要求学生在5分钟之内完成阅读。在时间到了之后随机提问学生,本文所讲诉的大致内容,让学生讲诉在短短5分钟内所看到的内容,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效率并不能够达到这么的高效。但是可以在五分钟到的时候询问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如若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十分的强烈,则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候再次阅读。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逐渐达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阅读的技能。然而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中学生自己会逐渐掌握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同时再让学生站起来对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更能够进一步的让学生对自己的技巧领会得更加深刻。随后对学生的技巧进行补充和总结,这样在学生经过了深刻思考后的提点往往事半功倍。所以对于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要充满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使得课堂的阅读教学保持高效率,同时也让学生们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信。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即使在课外也愿意进行阅读活动。

三、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对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和阅读兴趣的激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然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之后,为了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就需要老师进行习惯的培养。例如,可以每天在上课之前的5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讲故事,让学生在课下多翻阅故事书,选出自己最为喜欢的一篇,进行背诵总结,比方小明看了《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最为喜欢的就是《皇帝的新装》这个篇章,就可以将其大致的总结下来,然后再进行一定的背诵,最终在轮到自己讲故事的时候,在台上给大家分享自己最为喜欢的故事,并且说出通过这个故事自己学到了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阅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慢慢的学生就会自己主动的去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最终就达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目的。

以上不同方式的教学策略,让原本难以开展的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随着时间渐长越发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故事,快速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发现阅读所带来的好处。在不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的开展。这样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也达到我们对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最终让学生享受由阅读带来的种种好处。

【?⒖嘉南住?

【1】谭善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7)

篇6: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摘要:

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表达,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游戏 寓教于乐 比较分析 讨论交流

多元评价

正文:

小学美术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美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主要舞台。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活动,它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人才为目的,大力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魅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探讨及多年的教育实践给我提供了如下一些粗浅的观点和看法:

一、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

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生具有好动、贪玩、好奇心强等心理特征,“游戏”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恰巧能满足他们贪玩好动的心理需求。“游戏”教学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譬如在教《化装舞会》这一课时,我先在幕后给几个同学戴上做好的面具,并在服饰、发型、道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搭配,然后请他们“登台表演”,将一台“化装舞会”的盛宴呈现在他们面前,表演结束,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我再问他们:是否想自己动手,举行一场化装舞会?大家齐声回答:想。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尔后,我再指导他们自己动手,人人参与,举行了一场趣味盎然的“化装舞会”。所以,我认为,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扩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且寓教于乐,最大程度地愉悦师生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比较分析,在发现中提高

对比观察——比较异同——导出发现是美术教学中观察及欣赏和表现时常用的手段,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欣赏和概括能力,思维与表现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对事物的深刻印象。譬如在石膏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将物体本身的各部分的大小、比例等,及不同物体的形状、大小、高矮、前后位置等,反复观察,比较分析,然后努力去表现其最本质的特征。再如,在教《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我也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通过“大”与“小”的比较与分析:和摩天大楼比肩的“衣夹”;搭着梯子才能爬上去吃的冰激淋;能驮着几个孩子爬行的虫子;可以在里面游泳的水杯„„通过比较,让孩子们分析事物的“大”与“小”,了解其本质,提高其参与意识。所以,我认为,美术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与审美能力。

三、讨论交流,在思考中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按学生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强调综合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变换模式,要将讨论式教学融入课堂。讨论式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讨论交流,让孩子积极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会用到讨论式教学方法。譬如我在教《会响的玩具》一课时,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会响的玩具?它们为什么会响?请你思考一下如何制作会响的玩具?通过孩子们的讨论交流,分析思考,教师稍作总结点评,一堂课的问题便解决了一半,剩下时间交由他们探究制作便可以了。所以,我认为,讨论交流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与表达,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四、多元评价,在评价中体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差异,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新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以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差异,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评价时不要以某一个高度为标准,尊重每个学生的感知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尊重其生命成长的历程,发现其闪光点,真正实现多元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多元评价的使用。譬如在一堂课的最后,往往会有一个作品评价的环节,我通常采用的是“师评、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在沟通与协商中增进了解,在多元评价中反思与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艺无止境,以上观点和看法也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粗浅的思考而已。现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美术课堂呼唤具有创新性的有效教学活动,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广大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并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掌握美术教学艺术的真谛,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浅谈小学有效教学策略》

篇7:如何有效开展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关于,希望你们喜欢。

摘要:作为语文科目承前启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规划。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这么说,在所有的语文课程学习中,阅读的影子无处不在,所以,学习好阅读理解,就为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本文以教学研究为目的,对如何提高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一些研究探讨。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基础,学好阅读课程才能学好语文课程。八年级作为中考学子的预备队,在这时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关键。提高阅读的效率,训练每一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课程

一、设立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课文本身知识与情感的讲解,而是要通过文章本身,进行课外的延伸,设立情景,将课堂上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情景演义,在演义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课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同时锻炼了学生本身的交际能力与沟通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激发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学习兴趣,体会到语文本身是为了交流和表达而设立的一门学科,使学生正视语文学习的目的,消除学生对语文理科化的偏见,将语文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正轨上来。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在文章讲评完毕后,留给学生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分组将朱自清与父亲分别时的对话和心理变化通过自己的理解写一个情景短片,然后在第二次上课时随机抽取两到三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其他组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判,指出几组表演的特点和不足,评选出表演最贴近文中主人公的一组,给予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写情景短片,就必须对课文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就使得学生主动去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中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向其他阅读父章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成绩。

二、课堂引导与理论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遵照课文本身来进行讲说、提问,目的总是局限于让学生理解课文本身这一狭小的领域,与生活的联系不大,学生对课文内容往往不能感同身受,是为了学而学,往往不能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对课文讲说的同时应当注重对教学重点的把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针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理顺教学理念,巧妙地应对资源的生成,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范围,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把控力和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力。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应该对迅哥儿对家中的长工阿长的前后心态感情的.变化进行重点解读,理解迅哥儿从原来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再到后来的怀念,这几种心态都是在经过什么事情后改变的。在掌握了课文重点后,要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让学生自行对文章中的情感转换进行摸索,自主探究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堂解析循序渐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粗读文章、细读文章、品读文章这三个阶段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

(一)首先粗读文章,学习如何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准确、自然、流畅、停顿,适当朗读。在此基础上,对结构进行划分,找出了本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作者应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仔细阅读文章,探究课文中所包含的知识。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主要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思考,并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在此期间,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让学生有个人的观点。从长远来看,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文章阅读,诙谐的话语。仔细阅读文章,摘录文章中的诙谐语句,多角度品味作者的情感意图,并且要从语言的美、语言的意义、文章的意境等方向积累优美的句子并且背诵。例如,在八年级的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从修辞手法上,学生们可以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唤起想象。通过情感体验来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春天意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理解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中,对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大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量或者阅读量单一,阅读兴趣不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拓宽阅读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阅读和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呢

(一)推荐图书。只有阅读好书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教师应根据课业条件和国家规定推荐课外图书。通过读好书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高修养、拓展知识、

(二)指导学生写出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文章写作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侧重写自己的思想或评价某人某事,或写出阅读后的体会。通过长期的培养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将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学生应注意提取书中精彩的单词和好句子,并养成阅读笔记的好习惯。

(四)教师与家长配合,联合打造课外阅读标准。在现阶段,教师可以联合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些针对性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比如教师将课外阅读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初中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故事讲到一半时,就可以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而家长要配合教师工作,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修正。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教学,还需要自己在课外的积累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使学生养成更加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当今的教学大环境下,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成为每一位学子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

[2]吴格明。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篇8:如何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措施

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已经是老生常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了解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在教学改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依旧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向着更加多元化、趣味性的方向发展,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同时还应该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也需要注重阅读教学的阶段性与科学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促发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很多初中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比较浅薄,大部分的学生进行阅读主要是来自于本身的兴趣,因此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从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这阶段学生比较敏感,对于任何事物的判断分析已经具备完整的思维逻辑,但是考虑事情并不周全,好冲动,容易感情用事,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阅读中比较容易被感性的事物所打动,同时也容易因为教师对于自己的不理解,不认同而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给予他们肯定和认同,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得以提升,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必然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教师进行课文阅读讲解之前,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资源,或者是图书等资料,对济南进行初步了解,并将作者的简介以及济南的相关资料总结记录下来,在课文阅读讲解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一座青山,一个小城,潺潺溪流,矮墙红瓦之上竟然还有皑皑白雪, 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利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创建一个阳光满溢, 温暖如春的济南冬季情境,在这样的情境熏陶下,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内心对于美的情愫也会不断涌动,阅读文章的兴趣自然有所提高,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整理手中的资料,结合这些资料自读课文,自行感悟,在短暂的自读之后,教师让学生们自发领读,并配乐,这个时候平时喜欢阅读,乐于表现的学生就会非常积极,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对于独自领读的学生给予肯定,并鼓励其他没有举手的同学,要积极读出来,告诉他们只有读出来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的美妙,领会到作者蕴藏于文章中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养成独立积累资料,独立完成阅读的好习惯。

二、联系学生实际,培养阅读能力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作品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初中阶段,大部分的课本阅读素材都是贴近于生活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快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阅读兴趣也会增加,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字里行间都包含了他对父亲的深情,父亲对于孩子的感情总是深沉而隐忍的,人在长大之后,很多事情都不能如愿以偿,即便是曾经亲近的父与子之间,也总是要面对离别,面对伤感,面对那些不能释怀,但又不可言说的亲情,为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这些情愫,教师课前布置“我与父亲之间的二三事”这样的话题,要求学生回忆与父亲之间曾经发生过的美好回忆,父亲曾经做了哪些事情让你感动。这样引导,将课文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人物入手,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会有所侧重,有所思考,进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迁移能力

想象力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师应该借助教材本身的优势,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迁移能力。

篇9: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英语;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74-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阅读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人人都参与。我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再激发他们的发现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二、注重阅读策略的渗透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小学生的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等。课前预习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读是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阅读过程可分四个步骤:

1、引入新课——就是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作出预测——就是预先推测或测定。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题目或图片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能用到的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主要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句子。

3、设计任务——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

4、有效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要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如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三、有效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

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有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在关注课后练习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阅读,延伸课堂阅读。阅读后可以以手抄报或英语读书笔记的形式展出。给学生搭建一座展示自己英语学习风采和获得成功感的平台。

四、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活动的氛围

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文字材料、书籍、英汉双解词典,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教师按学生层次的不同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阅读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阅读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活动意味着给学生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充分发挥学生使用工具和利用资源的自觉性、选择性。

五、师生角色——有效阅读的策略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请学生做“老师”,解释句子,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综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分析、综合教材,难度是比较大,教师有必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正、补充和评议,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虽然学生未必能够对课文中的句、段做出令人满意的分析,但这一过程实践和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使原来由教师来解决的问题在讨论中共同求解,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学生在自导与互补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学习的能力。

六、学生主体——多样的阅读模式

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作用或者担子轻松了,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

篇10: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结合课例加以说明:自己以往的教学,在阅读教学拓展与延伸方面有哪些有效的或不当的做法?

题目: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

一、问题陈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要拓展延伸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鉴于这个理论依据,阅读教学中须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和其他文体的教学一样,应该是一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者、字词、内容、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思想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有效地拓展和延伸呢?

一是当今阅读教学的现状:当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形形色色的 1 问题,在教学中只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许多老师教文言文就是教翻译,学生学文言文就是背翻译,考文言文就是考翻译,于是学生读文言文的翻译和注解成了学习文言文的全部,学生把一篇篇包含着古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没有延伸和拓展。

而另一个极端,是过分追求热闹的形式,而丢了文本,刮起了一股拓展教学之风,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拓展教学似乎成了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拓展俨然已经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救命稻草。因此,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课,授课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延伸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来一点拓展延伸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流行”了。于是乎,打着“拓展延伸”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自然科学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甚至班队课等。

二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怎样实现课程新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课外也能读懂浅显短小的文言文,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是新版语文教材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特别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短小文言文的篇目明显增加,这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 2 感和归属感,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接受心灵的熏陶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和学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老师教得吃力,学生也学得头疼,一句话是因为学生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打得不够扎实,不加以有效地拓展延伸,学习效益不高,从而影响了小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今后自身学习的需要,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这个课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了。我们学校三、四、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小课题,并制定计划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和课后评课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对阅读教学作些探索,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并能够推而广之。

二、课例呈现:

五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

一.整体感知,引入文本。

1、引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

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

2、板书:两小儿辩日 《列子》

师解释课题:两小儿辩日就是两个小孩子关于太阳离地球远近的争辩;省略了量词“个”。大家注意文言文量词的省略现象,辩的意思与现在一样,是“争辩”的意思。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抽生板书列御寇三字)(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现有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如《寓公移山》、《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

3、简介孔子。师: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生:孔子、两个小孩)

师:谁来介绍一下孔子。

学生1: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学生2: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3: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4、听录音范读

注意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注意音准,流利要注意停顿,并在书上用符号划出停顿和轻重音。注意三个生字。

抽生读。

二、疏通文义,理解字词。

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1、抽一个同学翻译,注意翻译五字法。其他同学更正。

2、注意里面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子注意反问句,省略句等。

找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反问句,省略句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生1: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以前学过西、下。都有名词作状语现象。

学生2:去,一词多义。文中是距离,还有离开,如去国怀乡。学生3:如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 “„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 “„赴汤蹈火‟。” 学生4:省略句,反问句,并联系学过的省略和反问句式。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师:文章分几层写?

生:分三层。一是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二是两小儿各抒己见,三是孔子不能决。

2、探究理解:师提问: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自有不同的结论,他们的根据是什么?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生:一个认为中午大,一个认为早上大。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多媒体出示:太阳看起来有大小的原因。生齐读。

生:拿出做好的两个圆,一个白的,一个用墨汁涂黑,感觉哪个大?

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一儿:远 苍凉近探汤 触觉 四.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2、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 6 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3、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接着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独立思考 一儿:远 苍凉近探汤 触觉 勇于置疑 孔子:不能决(谦虚,实事求是)4.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延伸”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 7 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

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谈)师小结: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齐读课文,背诵。

五、课堂深化,有效延伸。

多媒体出示,学习苏轼的《日喻》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②。”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⑤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⑥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⑦之,岂有既⑧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选自《东坡小品》)[注释]①眇:音miǎo,双眼瞎。②槃:同“盘”。③扪:音mén,按,摸。④龠:音yuè,古代一种形状如笛子的乐器。⑤道:处世之道,即技能、本领。⑥达:到达,获得。⑦相:同“像”,作比。⑧既:止,完。[题目训练]

1.找出文中省略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2)或告之曰。.(3)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六:课外补充,练习巩固。

(一)、发下练习《两小儿辩日》拓展练习: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 10 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2)元帝异之()..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朋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译文: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二)、收集日的神话故事。

(三)、查资料,了解海啸是因为海神发怒吗?雷电是雷公电母造成的吗?

三、归因分析:

专家认为小课题研究起点要低,切口要小,回归是常态,课例是一个平台,不要追求理论化,也不求高、大、全,我们努力实行之。上这堂课我们邀请了学校领导和各科骨干教师参加。大家一致认为,本课题选题较好,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本课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和实践。上课能围绕小课题研究内容展 11 开,目的性明确,课外延伸拓展与课内内容结合较好。

但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字词和思想内容到底如何有效地进行拓展和延伸,课外的科学知识是不是讲得太多,朗读很重要,本课朗读品味不够,文本的解读也不够深入,最好将文字落实和内容鉴赏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和延伸的时机如何把握等等问题。另外老师们又提出了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再深化些,感悟是不是可以再深刻些,形式是不是可以再多些。总上所述,文言文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还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四、解决之道:

一、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的层面:从文言文的文体性质来看,它是用古代汉语表达的,用文章的式样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从这一点出发,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很自然的分解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字词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内容的层面,第三个层面就是传统文化的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内容都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可偏废。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第二个层面是内容领悟、技法鉴赏、意蕴品味等,这部分属于文章鉴赏或者文学感悟这个范畴,这对于学习文章,提升文学素养是很重要的;第三个层面是继承和接纳,由于文言文不仅仅是古代汉语的材料或某种文学样式的例文,同时它更是古代文学的结晶。因此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应该从这三个层面加以展开。

本案例尝试着在字词方面做了拓展和延伸,如跟学过的相联系,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探究等。从内容层面来看,课内和课外都 12 加入了“日”有关的文章加以对比阅读。思想层面也有适当延伸,如学习本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并课外了解其他科学现象等等。

二、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的时间:拓展和延伸作为文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拓展延伸。

(1)课前拓展。解释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资料,认真预习。

(2)课内拓展。课内拓展延伸的材料,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学生会进行对比、整合。但应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有效。

(3)课后拓展。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文言文的积极性。

三、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应该避免的几个误区:

1、应避免多注重形式新颖,少审视内容质量。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无非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 13 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与语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弃之不顾。如本案例中关于科学知识的介绍和演示可以省略。

2、应避免不着边际的拓展、少有教学实际的关注。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对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没有立足于他们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情况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文本的拓展,进行着不着边际的盲目拓展。背离文本,背离学生;没有目标,没有侧重;随兴所至,随时所为不可取。

3、应避免多见预设性拓展,少见生成性拓展。在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拓展和延伸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了诸多的对文本拓展的环节,这些拓展都是课前预设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课堂的拓展按老师预设的模式画地为牢,按部就班地进行,即使学生一旦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新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也只能是局限在老师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活动,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不会出现或者被封杀。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拓展和延伸的层面、时机,如果我们能够冷静思考,合理调控,准确把握,那么我们的拓展和延伸就能够自然而合理的得到实施。

上一篇:银行业考试的复习心得下一篇: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议程、领导讲话、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