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2024-06-16

《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通用10篇)

篇1:《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

合肥师范附小(二小)胡慧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把握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完成一件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非常重要。正是有了这些精心设计的比例关系,人们才创造出一件件艺术精品。比例最早出现在数学中,美术中的比例是指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在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都存在着比例,不同尺寸和数量变化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本课即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黄金分割比”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本课除了注重学习美术中比例的知识概念,还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反思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比例来源于数学,甚至有些学生知道“黄金分割比”的比值约为0.618,但是,他们对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蕴藏的比例关系知之甚少,对于怎样运用比例知识也不是很清楚。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物品的比较,找出他们的比例关系,再以一件或两件物品为例,深入分析,寻找其中蕴藏的比例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并运用比例的形式美法则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比例的美感。知道“黄金分割比”,学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运用“黄金分割比”美化自己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以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黄金分割比”的知识,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比例这一形式美法则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感受“黄金分割比”的美,并且能够找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比”。

2、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进行艺术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拼图体验

出示山、人、马、树木等大小不一的图片,请学生用这些图片组成一幅画 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组合?”

2、出示课题

《美术中的比例》 【设计意图】运用拼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小不一的图片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如何构图的思考,合理的构图和布局都能够使学生初步的感受到比例关系在画面和谐中所起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溪山行旅图》

说一说:“这幅画的构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画?“ 板书:丈山

尺树

寸马

豆人

教师小结:在中国山水的构图中,艺术家范宽巧妙的运用比例关系,使得画面中的山更加高大巍峨。

2、测一测:同学们的身高与双臂之间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量一量:纸张的长和宽,你能算出它们的比值吗?

板书:0.618

4、出示两张内容相同,主体物位置不同的作品,请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黄金分割比

教师小结:这就是“黄金分割比”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是数学上的一个比值,还是我们创作出优秀美术作品的神器呢,不信你看……

【设计意图】通过《溪山行旅图》的分析,学生初步的感受到比例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感受适宜的比例给人带来的美感;在测一测身高与手臂长度的关系中,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计算得出黄金比值,更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知道黄金比值的来源,感受“黄金分割比”给人带来的美感。

(三)深入探究

1、作品欣赏

绘画、建筑、工艺品、日用品、学习用品等等。

2、作品分析 探究一:《巴黎圣母院》中哪些地方用了“黄金分割比”? 探究二:画出古希腊双耳瓶的“黄金分割比”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作品的欣赏,再一次拓宽学生的眼界,知道“黄金分割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巴黎圣母院》的高和宽,学会计算“黄金分割比”;运用“黄金分割比”画出双耳瓶的“黄金分割比”,学以致用。

六、教师示范

1、教师采用“黄金分割比”绘画出一个花瓶。

2、学生帮助老师在花瓶的合适位置添加上装饰图案。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教师通过示范,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黄金分割比”在美术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并且请学生继续使用“黄金分割比”给花瓶添加合适的图案,让“美”存在与画面的每一处。

七、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运用“黄金分割比”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装饰美观的花瓶。

2、尝试将装饰图案也能大致符合“黄金分割比”。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黄金分割比”的知识实际操作,绘制出比例关系适宜、美观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自由创作中体会科学性带来的美感。

六、作业展评

1、学生互评,并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2、教师总结评价。【设计意图】通过点评同学之间的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运用美术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互相听取建议和鼓励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七、课后拓展

运用“黄金分割比”出板报、制作手工艺品等等。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美术中的比例》教学创新思考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比例是数学中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枯燥和乏味,但是在美术学习中比例的知识又是必不可少,所以采用拼图游戏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感知体会不同的构图给人带来的感受不尽相同,从而选择更具美感的比例应用在美术作品中。通过对《溪山行旅图》的分析,了解中西方的绘画比例之间的区别。

在重难点解决中,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算出“黄金分割比”的比值为0.618,并且深入分析《巴黎圣母院》的“黄金分割比”。学会画出《希腊双耳瓶》的“黄金分割比”,教师采用同倍扩大或者同倍缩小的方法示范如何利用“黄金分割比”绘制出一个比例适宜的瓶子,并且继续采用“黄金分割比”装饰瓶子,学以致用。

最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应该为生活所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

篇2:《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2、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学习比例关系,设计一个花瓶,提高设计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美术作品。

难点:根据所学黄金比例知识,设计比例关系事宜且美观的花瓶。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图片、花瓶、学生作品若干。学生:剪刀、胶水、彩纸、油画棒。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美的造型,美的建筑,我们感觉它美,一个是因为色彩美,形象美,再有就是它的比例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比例:最早出现在数学中,一般长度与长度、面积与面积的比率。如长的与短的、大的与小的等都形成比例。

二、讲授新课

1、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出示溪山行旅图》:(1)画上画的什么?

(2)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如何?(3)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师: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

1/3

山高耸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

2、出示《维鲁维斯的人》:

人在站立和伸张四肢时,在圆形和正方形有何比例关系? 简单介绍这幅作品。

3、师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展示课件)

欣赏其实大自然中,许多东西天生地比例就体现黄金比,比如:这精美的贝壳,我们喜欢收集它,却不知正是它上面圈圈螺旋线吸引了我们,看看它每轮间距离比例是多少?人体更自然美的极至了,一只普通的手,它与黄金比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如果从指端到第一节间分为两份的话,其它各节该是几分呢?我们画过人吧,知道人体的比例吗?(1:7:5),也就是身高是头长的7.5倍,这就是比例。人工制造的形就有更多体现了黄金比。国旗的长与宽、五角星的设计都体现黄金比。

4、比例的应用:从身边所用、所见物品中找找,什么地方含有黄金比例美?举例:(两支粉笔)1至10厘米,1至5厘米,它们的比例关系就是2比1(10:5)如果长得更长,短的更段,那么它们之间的比例数就会更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比例美的事物。我们分三组来量一量物品的长和宽,一组量图画纸本身大小,二组折一次再量,三组量图画书,先量宽,再量长,然后用宽比长,看是多少。

5、欣赏巴黎圣母院摄影图,想一想,它的比例分割。

三、尝试、实践

1、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课本15页中的古瓶和同学们的设计作品,挑一件你认为造型美的,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设计成功的原因。

(1)这些作品你觉得哪件最漂亮?为什么?(2)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们成功之处在哪里?

2、用彩笔画出轮廓学习它们的比例关系,设计一个好看的花瓶。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作业练习:

(1)用比例知识先在稿纸上设计一个漂亮的花瓶,再用彩纸剪下来。(2)为这个花瓶添加图案花纹。

五、作品展示、评价并小结

2/3

1、你为什么设计这种式样的花瓶?

2、你能否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设计的?

篇3:《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一、运用多媒体增加美术教学的效果

我这里讲的多媒体教育主要是运用电子白板进行美术教学授课。电子白板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它融合了黑板、电脑、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以往教师使用powerpoint只能展示教学的内容, 组织教学与学生互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而电子白板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和方便。利用电子白板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对其进行修改, 还可以在老师完成一件作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其基础上创新一些元素, 许多复杂的变化, 电子白板顷刻就可完成。生动、趣味、动感、震撼和引人入胜的声画效果, 带动了课堂互动。比如在讲授作品欣赏和透视原理时, 可以将作品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过程以及作品欣赏要点通过视频画面生动活泼讲授, 从而将中西绘画的不同透视原理导入其中,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识。我曾经作过一堂公开课, 以中国古代名画《庐山高图》和西方古典名画《最后的晚餐》为例, 介绍“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在作画中的运用。讲课前做了大量准备, 收集了详尽的资料。在用电子白板互动讲课过程中, 通过切换、局部放大穿插画外音和有关的影视画面将中国画和西方古典油画两种不同类别的画种进行比对, 讲深讲透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原理”和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原理”, 学生在欣赏中外名画的同时, 听懂了画画的透视方法原理, 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之中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比原先老师满堂灌输而学生仍然一知半解迈进了一大步。

二、切换教与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的初中生具有“好动、好奇、喜参与”的特点。老师在黑板上画, 学生在下面跟着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但教学方法略显单调。当代教学应该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 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不断切换主体, 变换角色,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初一有一节美术课“关注你我他”, 教学生画人物头像。以往我都是先画一遍, 让学生跟着我再画一遍, 这样学生会感觉太普通没有趣味性。后来我改变了顺序, 分别让5个学生画人物的五官,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点评, 最后由老师来示范。这时候课堂的气氛就变得活跃了,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中。一节原先由我“独唱”乏味的美术课变成一节非常有趣的卡拉OK式的互动“轮唱”美术课了。这种时而由我讲和画, 时而由学生上台作画和评, 再不是我做示范和改画, 努力使学生想动、好奇、喜欢参与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同时人物画法的要素也讲授到位。老师的教育目的达到了,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了技法要点, 老师和学生“双赢”, 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三、走出教室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

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往往在教室中完成, 课堂的内容离不开课本教材。我们的美育目的是让学生启发智力, 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美术教学的观念一定要变化, 要创新, 我们不仅可以在教室上美术课, 也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中写生, 甚至走出校园, 把美术课堂设在课堂外, 马路旁, 小桥边和蜿蜒的小巷内讲授周边环境中的美, 让学生发现美其实就在生活中, 提高对生活的热爱。我利用美术课让学生“光顾参观”苏州古城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江路”“三塘街”。苏州古城有二千五百年历史, 保留完好的古建筑和小桥流水景象……使学生们流连忘返, 这时候我启发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风景、人物、物饰、名清家具、古桥、树花……甚至一盘水果和几棵蔬菜都具有各自的美感, 美存在客观事物中, 处处可见。恰倒好处地走出教室, 欣赏直观、形象的客观美, 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美术教学的创新必须循序渐进

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创新实践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产生一个新思路、运用一样新手段、使用一种新方法、讲授一套新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操之过急, 必须要做足相应的准备, 要考虑好万一出现情况的措施。比如离开课堂后的美术课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离开课堂的学生必定会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在没有约束的空间中自由飞翔, 容易“越轨”做错事, 走进大自然老师本意是好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有一次上树叶贴画课, 需要学生在校园中收集落叶来作画, 结果有部分学生直接折树枝。如果在课前考虑周全, 对学生进行教育, 告诫他们不要损坏校园环境, 就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了。

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是个系统工程, 学生要在通过寓教于乐的初中美术课中受教育, 使他们有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启发他们形象思维, 鼓励他们想象和表现美。近年来尽管我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创新了一些教学做法, 但要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要我们勇于思索坚持创新、努力实践, 初中美术教育一定会成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根据当代初中学生的特点, 运用多媒体 (电子白板) , 切换教与学的主体, 走进生活实际, 进行初中美术教学创新实践,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篇4:《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关键词:创意思维;图案创新;色彩新颖

图案作为一种装饰纹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并不陌生的艺术形式。作为造型艺术,它是通过形象的方式向大众传达视觉的美感。然而与其它造型艺术形式相比,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服装图案的独特性表现在它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技法的不同。

一、用创意的思维来创新图案的风格

用图案进行服装美术设计,图案的创意思维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而要勇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图案创意要具有最大强度的心理突破效果,与众不同的新奇感、引人注目,且其鲜明的魅力会触发人们强烈的兴趣,能够在大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进行图案创意时,就要善于将各种信息符号元素进行最佳组合,使其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图案设计应将自身的形式美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对设计的灵感来源、构图、构成形式、色彩搭配及表现技法的综合处理等都必须体现图案设计的美感。“创意”从字面上理解是“创造意象之意”,从这一层面进行挖掘,创意则是介于策划与表现制作之间的艺术构思活动。即根据设计主题,经过精心思考和策划,运用艺术手段,把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以塑造一个意象的过程。简而言之,即创意思维的意象化。

有人说“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图案的创意就需要联想与想象。

二、重新组合的世界使图案变身

重新组合的世界,就是把原始的东西重新组合、替换,强调的是“创造”的观念,不再是生活的真实体现,更注重的是视觉艺术的传达和表现。创造就是要有新的发现,并且能传达设计者的意念。在服装图案的创意设计中,设计者要根据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意图,打破时空界限,在构思中可以天马行空,想方设法激活艺术想象,这样才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用不同的视觉角度,不拘一格的思维模式,使联想和想象得到形象被加以表现,使想象得以延续。

重新组合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罗列与堆砌,而是深层次、多角度地想象使它们在最佳状态下得以体现。从生活中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寻找共性,从共性中提炼个性,通过反常归的手法展示个性,将共性物合二为一重新组合,这样往往能创造出新奇、个性的图案,给人以简洁明了、亲切自然、生动幽默的印象。既体现了时代感又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哲理,使形象从立意到形式具有明确性、象征性、包容性、一形多意的特征。

三、自然界对服装图案设计的创意启迪

自然界的万物更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来源。自然景物如花卉、树木、枝叶、果实、山、石、云、雨、雷电等。我们可以借鉴山石外形形态的变化和脉络的排列变化;借鉴云水的韵律,表现一种连绵不断的韵律美。还有人造景物,如亭台楼阁、房屋建筑等。只要我们认真搜索与整理,就能获取创作的灵感,将这些挖掘到的素材加以借鉴发挥、排列组合、灵活运用,就可能创造出充满无限创意的时尚精品艺术。如图二就是从真实的植物花卉中吸取灵感通过变形、夸张、组合等创作出来的。

四、从民族、民间传统图案中升华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样。我们可以从彩陶、青铜、玉器、漆器、金银器、瓷器、印染织绣、建筑装饰的纹样中吸取图案的设计灵感。摒弃传统图案中含有的阶级意识与迷信色彩,继承传统图案的纹理与吉祥如意的内涵。例如在吉祥图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如意云图案,几个如意云相互连在一起,就增加了图案的装饰趣味。借鉴中国的传统书法(不同风格的正楷、草书、隶书、篆书等);国画(不同风格的工笔、写意、泼墨画);年画(如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版画的黑白效果;雕刻(木雕、竹雕、砖雕、玉石雕刻等);不同风格流派的剪纸艺术;漆画、磨漆画;蜡染、扎染艺术;刺绣艺术等。设计者用独特的视觉,从世界各地的服饰文化和姐妹艺术中吸取灵感,将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进行整合,把主客观进行融合再创造,就是设计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

五、注意色彩在服装图案视觉情感中的运用

服装图案色彩淡化了图案的真实性和逼真性,加强了色彩的设计意识。服装图案色彩完全脱离了事物原始图像的固有特征, 如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在服装图案中会转变成纯粹的色彩情感信息符号,为表现审美情感服务。服装图案色彩的形成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受独特的人文意识的渗透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例如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追求朴素天真的自然之道,成为民族文明的主流意识。这一哲学理念反映在民族服饰色彩情感的表达上,常以青白二色为主色调,表达简朴素净的自然之美,辅以红、黄、绿、紫等为装饰对比色,在使用面积、色彩冷暖和肌理纹样等方面,既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又和谐统一,体现出承载实用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审美品格。

六、注意服装图案的表现技法上的多样性

在借鉴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如中国画的白描、写意、泼墨,版画的黑白效果,天津的民间剪纸等之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数码技术也成为图案设计的“技术语言”。电影、电视、尤其是网络将我们的视觉审美意识提高到“食不厌精”的地步,服装图案设计的“网络风格”、“游戏风格”就应运而生,这些图案的表现技法就是采用数码印染,当今的数码印花精度高,实现了色彩的无极限,表现出色彩丰富、过渡自然、图案也更加精细。数码印花的特点就是能将我们的视觉艺术更好的再现出来,使我们的思维也更加广阔。

篇5:《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学反思

南山小学

许文明

教学反思

一、《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正是让学生认识比例知识的一节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计算,找出黄金分割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知道黄金比例并且会用比例知识进行绘画,课堂效果很好。

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偶戏的种类较丰富,有提线偶、仗头偶、布袋偶、和皮影等。由于偶戏这一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课前搜集了许多偶戏的资料,很多学生带来了布袋偶和木偶。在课的一开始,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带来的各种偶,兴高采烈的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偶戏表演,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根据所带来的材料,发挥想像力制作可爱的手偶形象。学生制作过程中,我适时的巡视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最后学生们根据不同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编创一些手偶剧,到前面临时扯起的幕布后面表演起来。幽默滑稽的表演给学生们带来了一阵阵的欢笑,同时也尝到了偶戏的民俗味道。

二、《飞天》是小学美术第九册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对什么是石窟缺乏感性认识,对飞天的艺术特点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发动学生课前搜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尽量的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带学生具体分析飞天人物的动态特征,学生还提到了春晚上的飞天舞蹈,我也让几个学生在集体面前尝试着模仿几个飞天的动态,学生的兴趣浓厚。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作画中出现的问题。

三、《色彩的色相》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的课程。通过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呈现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学生能够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丰富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色彩也认识这些色彩,但是他们没有很理性的去分析这些色彩的色相。如为什么喜庆的时候要用红色?绿色和兰色有给我们什么样的视觉感受?白色和黑色呢?让学生分析研究色彩,恰当的运用这些色彩来帮助我们营造画面的意境和情调,表达创作的主题思想。

四、《色彩的明度》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明度”的概念,能够识别基本颜色的明度变化,能利用水粉工具及明度变化表现一幅作品。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用不同明度表现作品时,一时不知如何画起,出现心中没有形象,不知画什么,怎样设计等问题,这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受到启发后继续作画。

篇6:《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一、说教材

《美术中的比例》一课属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对《溪山行旅图》《维鲁维斯的人》以及《巴黎圣母院》等作品的分析,认识美术作品中的比例之美理解黄金比例。并能够巧妙的运用比例进行创作,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奥秘。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比例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热爱生活。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简单的美术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并且对比例也有初步的认识,多数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作品中的比例美感。并且这个年龄的学生思维活跃、探知欲强,适时地讲解一些更加深入的美术比例知识,能够使他们更深一层次的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奥妙,迸发出创作的火花,激发创作思维,感受美术造型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比例,有意识的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比例之美,并能够运用比例创作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与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欣赏、测量、讨论,理解黄金比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拼贴与绘画的方式创作一个花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美术与科学的关系,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提高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并养成严谨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黄金比例及其在生活中以及作品中的运用。【难点】

运用比例知识设计一个具有美感的花瓶。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创设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作者,而在学法上则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对比观察法进行学习,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教具:PPT课件 学具:基本的绘画工具

七、说教学过程(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T台走秀”的视频,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问题:这些模特有什么特点?身材比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模特的身材比例是“黄金比例”,并且提出疑问:什么是黄金比例?带着疑问学习今天的课程《美术中的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并设置疑问,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明确本堂课的任务,引入主题。

(二)观察探讨,认识比例 1.讲授黄金比例的由来。

(据说在古希腊,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学习黄金比例的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铺垫,并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①展示《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个建筑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大胆的猜想并自由的回答,教师布置任务:测量课本中巴黎圣母院的高与宽的长度并计算比例关系。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总结并讲授黄金比例: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测一测,量一量,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示范宽《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画了什么?山石有什么特点?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如何?哪一部分可以体现黄金比例?(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佛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整幅作品中近景与远景的比例约为5:8。

4.提出问题:人体中的黄金比例是如何来体现的? 学生大胆的猜想,并回答。教师展示达芬奇《维鲁维斯的人》,并引导学生测一测,量一量,教师总结: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是圆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而黄金分割则是以肚脐为中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幅美术作品中比例的分析,学生认识黄金比例在作品中的运用,以及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加深对黄金比例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回归生活,比例运用

1.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黄金比例?可以有尺子量一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课本、花瓶……

2.布置任务:试着将课本中泰姬陵与古瓶的“黄金分割比”画出来。学生测一测画一画,教师总结:古瓶的高与肚,颈与瓶口体现黄金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是随处可见的,认识黄金比例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四)创作实践,展示评价

1.布置作业要求:根据所学的“黄金分割比”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且装饰美观的花瓶。2.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3.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从黄金分割比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运用黄金比例进行创作,在实践中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绘画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师生沉浸在用不同比例关系、不同表现形式设计出的漂亮花瓶作品中,大家欣赏着自己的设计作品倍感骄傲和自豪,欣赏后大家互相提改进意见,相互评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比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享受。

(五)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展示图片并总结:黄金比的确是美的,但是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习惯的比例、造型、艺术大师们还创造了许多具有个性的创作,如艾菲尔铁塔、摩天大楼,它们并不是各个部位都体现黄金比,但都给人们流下了深刻印象。

2.课下观察生活中的建筑、物品等,并量一量看看哪些运用了黄金比例,哪些又具有特殊的比例美感。

篇7:《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内容摘要:创新教学,是把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新时期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教学规律,开拓思路,更新理念,从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空间和手段等方面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中学美术 创新 教学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审美能力,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求。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在努力传播美术文化的同时,更应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新时期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理念

传统农村美术教育模式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改变现状,必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确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创新精神。一是在教学形式上,彻底转变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指导学生学好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如我在教授水墨人物画作品时,先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水墨画作品,让他们讨论这些画中用了哪些表现技法,再让欣赏给未

完成的画添画,鼓励激发学生运用更多的表现技法去画人物画,然后通过学生的创作练习来加以巩固和发展,最后让学生展出各自的作品并相互观摩,说说自己的意见。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在动手操作中,在讨论评议中,促进学生发现了水墨人物画有许多表现技法,有些学生还自己创作了不同的方法,从而很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创新能力。二是在学习方法上,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臵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三是在培养目标上,改变过于关注共性、不讲个性、强调划一性、同步化、标准化为既关注共性,更要培养个性和创造想象能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在农村美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一是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无视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创新活动的大忌。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性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二是要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联系

起来。因为创新思维只有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才能得以成功。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与创新的积极欲望。三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提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以及表述思想与交流成果的能力。还要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四是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在上《想象画——路》时,我就启发学生对“路”进行联想,学生在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思维从故乡的小路到城镇的大路;从柏油马路到高速公路;从登月球的云梯到可以连接现实世界与电脑的转换机等等,千奇百怪。三、突破教材框框,贴近学生实际

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它只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众多媒介之一,是联接师生的桥梁。教材不一定绝对准确,只是起引导我们围绕这一主题共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途径。当然,美术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美术的话题,对每个话题,我们不能只考虑线性地深入,还应该着力于点上的泛化,结合农村实际,挖掘出教材中的创新内容,把审美能力、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注入美术教学各个环节,从而使美术教学一改以往纯技能训练为重素质培养,变刻板模仿为重创新性训练。

例如,在现行教材中,写生课教学占了相当的比例,如何在写生课中融入创新意识这应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如在人物写生时,可在人物写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画面

添加适当的环境,或改变人物服饰的花纹使其更具装饰效果,在风景写生时,同样可添上简单的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有生机。同样通过欣赏中外美术家的作品,了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经历,以及计算机在现代美术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使学生从小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

四、开放教学过程,激发探索兴趣

篇8:《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 “合理”是指师生的教学消耗既要符合教学的普遍规律, 也应该根据个体的不同能力进行调整, 这是一个教学双方相互协调和自我协调的过程。而要达到“合理”的状态, 必须使个体的学习情况公开出来, 在集体的活动中进行协调。而这只有通过协商才能使彼此时间和精力的分配达到均衡, 才能使教学行动在过程中不断优化。协商是通向教育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协商教学是“师生共同研制课程过程, 重视伴随性、自组织的教育和学习过程”。

协商让我们找到自我的位置。多尔说过:“我们只有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才能考查自己。”在教育中也是一样, 在学生的眼眸中才能发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当学生的眼中迸射出智慧的光芒才能发现我们的教学设计已经深入人心, 当学生的眼中闪现真诚的目光才能印证我们的交流坦诚真挚, 当学生的眼中流露出圣洁的光芒才能证明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心灵的震撼。可是, 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往往发现不了学生真切的目光, 看不到学生真我的展示。是啊, 在我们的教育中总有一些禁区无法向学生开放。学生能管理老师吗?学生能给老师留作业吗?学生能决定课程的走向吗?学生能评价课堂的教学效果吗?如果我们在学生的眼中看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 那么引领我们教学的可能是一个“瞎子”, 让我们努力睁开自己的眼睛———在对方的目光中发现一个真实的我。

协商让我们拥有自己的课程。拉恩说过:“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一次活动在学习情景中允许学生充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被动的角色, 则这项活动比其他的活动更有价值。”可是反观我们的教学, 当课堂结束后, 歌声能够在学生的嘴边徜徉多久;儿童随手画出的漫画有多少是出自老师的口传身授。如果一拉长时间, 一延展空间, 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学多么苍白, 多么的与人无关。我们需要将课程拉回到自我的心理空间, 在协商中占有课程, 充当知识的主人。

协商让教学拒绝预约。我们的课堂存在着太多的约定俗成, 太多的所谓模式。为什么我们的课堂能容忍一位主角的表演 (即使他演技再高也有让人生厌的时候) ;为什么我们的思维只能在教材规定的范围内游走, 久关在笼中的小鸟是不能适应大自然的考验的;为什么我们的学习行为只能接受老师的规约, 要知道自己的生活只能有我们自己做主;为什么教学一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了结果, 也许那是因为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一位导演……课堂的处处预约使教学过程失去了悬念, 教学无法让师生再燃激情。而协商能使老师从先知的神坛上坦然走下, 共同面对一分无法预约的精彩。协商使教学过程变幻莫测, 但结尾却总能使我们找到知识的归属。

协商教学是穿透沉闷课堂的一道闪电。那么, 协商教学在小学阶段可行吗……

一次有意思的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在国外, 协商教学往往应用于高中以上的学段, 如何在小学阶段实施这种教学呢, 对此我有一定的隐忧:

1.对学生学习的高要求与学生的协商机制没有养成之间的矛盾。

2.协商所花费的时间是否对教学是一种负担。

3.协商使教学透明化, 是否会使教学丧失了一种魔术般的神秘感。

4.教师是否都能满足学生的协商要求。

5.学生缺少协商的动力与协商程序的复杂化。

6.大班化的教学是否会使协商教学不适应。

我的反思:

从以上的人称用语的变化来看, 意见的得出者有些是出自个人, 有些是出自集体, 反馈内容不够全面, 可能是同学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我想应该激发学生的协商动机, 有范围、有针对性地对协商的内容进行规约,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协商教学的优越性, 从而引起协商的需要。

从反馈内容来看, 我意识到课堂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 这一点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 学生们对教材的把握比较准确, 从动手的角度入手是本课的重点, 我以往的教学可能忽视了这一环节, 如何从动手中引发思维, 如何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 是本课要着力解决的重点。

有一位学生有这样帮老师的希望, 应该着力开发这种教学资源。

话外音:学生对协商这种操作方式还不太适应, 协商内容不够全面。这符合小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学习规律没有完全掌握的特点, 看来应该对协商教学的范围有意识地进行逐步延伸。学生缺少协商的动机, 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样的交流还是单向的。如何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占有欲, 像一个勇敢的斗士与老师进行思想上的交锋, 共同参与课堂管理?我认为要让学生产生对教学权利的“饥饿感”……

一次君子协定———在协商中相互规约

教学需要相互规约。

上一节课上《园林》, 课堂教学进行得不太顺利, 当我刚讲完, 下课铃就响了, 一位同学禁不住当场就抱怨起来, “还没画, 就下课了。”话语中充满了无奈, 甚至……当时我就以同学们回答问题不积极为理由予以反驳, 这样的解释连我自己也感到力不从心。

今天上课前, 我让学生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提意见。果不其然, 一位同学说:“老师, 你说的太多了。”

“有时老师也控制不住时间, 那么该怎样帮老师?”我把球踢还给了学生。

“那———我们来提醒老师。”

“怎么提醒?”

“像您提醒我们一样, 拍三下手心为号。”

“这样会让全班同学分心的, 也会打断老师的教学进程。”

“不如, 我们举左手。”

“好啊, 一言为定。”我一想, 感到不妥, 又要求道:“大概给我多少时间。”

“一半, 20分钟吧。”

这一节课我再也不敢怠慢, 结果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讲完了课。在我巡视辅导时, 这位同学悄悄告诉我, “这节课您讲了17分钟。”

我抹了抹一头虚汗, 协商教学充满了惊险。

话外音:没想到在实际的操作中会遇到这样的困难, 就这样, 我和学生在协商中相互调整着自己的位置,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逐渐达到协调。在同学们对课堂的管理、监督中, 我发现了许多自己平常没有注意的教学上的缺点, 协商也给了学生关照自我的空间。当然协商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管理, 还可以延伸到教学设计中……

一次公开课———在协商中相互启发

我就要上公开课了, 怎样上学生才能喜欢?学生能从课堂中获得什么?学生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究竟怎样的结合才是最优化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协商才能得到解决。

协商实录:

师:老师准备开一堂公开课, 课题是《英俊的脚 (一) 》, 你们愿意怎样上?

生1:老师, 能不能不脱鞋?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脱鞋的话, 教室里的空气就要受到污染了。

生2:老师我们画您的脚吧。

师:老师的脚也不好闻。可是书本上有在脚上添画的内容, 我们需要完成教学任务。

生3:怎样在自己的脚上进行添画呀, 有些地方可难画了。

生4:在自己的脚上进行装饰, 把脚变成各种有趣的形状, 再进行表演一定很带劲!

师:同学们能找到合理的方法吗?

生5:是否可以这样, 先在作业纸上画出脚的形状, 再剪下来, 然后用水彩笔进行装饰, 这样既可以不脱鞋, 又能够进行游戏了……

话外音:也许是因为敝帚自珍的缘故吧, 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教学活动, 课堂效果比较成功。这位提建议的同学课后找到我说:“下一节课, 我还要提建议。”师生协商教学设计, 使教学活动找到了可行的契合点, 但是这种公开的教学活动是否会使教学显得过于直白, 失去一种魔术般“出人意外”的魅力呢……

一次难忘的经历———让协商创生课程

上完《雕萝卜》一课, 我问一位同学, 在课堂中感到最快乐的是那些活动?这位同学居然说, 最快乐的事是在课堂上可以品尝萝卜。学生感到印象最深的事却是教学的一些旁逸行为,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面对这样一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应该怎样去利用, 使活动更具有教育属性呢?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教师培训中, 活动时间安排得比较长, 为了能够引起与会者的注意, 提高培训的效率, 主讲人每次讲座都换上一身新潮的衣服。但是在讲座的最后一天, 还是有许多听众疲倦地打起了瞌睡。看到这种情况, 这位主讲人走下讲台, 出人意料地在过道的地毯上做了一个前滚翻, 并表示要以此来提高大家的注意力。与会者不禁为演讲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顿时睡意全消。一个看似无关的举动就有如此大的教育功效。根据有关人士调查, 在学生时代人们印象最深的事竟有许多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相关, 这是遗失的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啊!

话外音:有些同学在课外收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 还请教了菜农。在下一节课的版面设计中, 许多同学以此为主题, 绘制了生动活泼的手抄报, 我让学生把这些设计布置成版面, 放在学校的橱窗内进行展出, 吸引了许多师生观看。我觉得这也许就是吃萝卜吃出来的新课程吧。我们就这样享受着“拉着课程去散步”的乐趣, 在知识的交流中我们还品尝着彼此创造的乐趣……

一次富有人情味的作业———品尝创造的乐趣

在上《英俊的脚》一课中, 我向同学们布置了为自己家人洗脚的课后作业。一位同学向我提问, “老师您为自己的家人洗过脚吗?”“有一段时间没有洗了。”我不好意思地回答道。于是我们就相互协商了以下作业:为自己的家人洗一次脚, 观察脚的外形特点, 并画下来, 用一段话写出自己的感受。所以, 就有了如下作业, 在作业的交流中。我们品尝着生活的乐趣, 感受着人性的温暖。请看:

这是我爷爷的脚, 别看它好象不能走路了, 走起来还十分有精神。我爷爷的脚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毛特别多, 别人看了还以为脚脏呢。

这是谁的脚丫呢?这是我妈妈的脚, 不知为什么, 我妈妈左脚底有两颗痣, 妈妈经常夸耀说, 这说明她很有志 (痣) 气。

话外音:协商是要师生一起合幅共振的, 在协商中我们相互发现、相互体验、相互创造。协商使教学带上了人本的色彩, 协商也促进了师生的自我反思……

一次中肯的评价———在反思中自我提高

今天, 我又收到了学生的课堂评价反馈帖, 面对同学们的评价, 我好长时间没把眼睛拔出来, 现将所得抄录于下:

老师, 请您在上课的时候幽默一些, 让我们更加了解您。

您上课的时候可不可以先帮我们画一幅画。

请您上课的时候多讲点笑话。

您可不可以选出几位合格的小组长。

您可不可以选出几幅好的图画, 让同学们观赏。

您可不可以在上课时增加一些快乐。

我希望您在上课时, 能把自己画的画让我们观看一下。

我希望在课堂上多画一些卡通画。

您上课可不可以不管得很严。

您可不可以不讲得太多, 让我们画画的时间多一些。

和第一次协商比较起来, 学生们在协商的内容上更全面了, 协商的范围更广了, 协商的意识也更强了。协商让我看到了自身的缺点, 协商也让学生找到了课程的归属感。

篇9:《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上课程序严谨。很多教师是很“认真”地备课了,可是他们仅仅是备“课”,而没有备“人”。教材是他们唯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做的是仪隈穹二知识传授技巧这层意义上的备课,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学生听得是枯燥乏味、时时瞌睡;作业时,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不入正轨”,你教他画这,而他却画那。这是学生的“不务正业”,还是“故意捣鬼”?不是,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美术教育的现状:美术教育不合“人心”,不符“学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画。而在新形势下,我们进行美术课教学,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改变传统美术课教学重讲解轻感受、重知识轻体验、重技巧轻审美、重理智轻情感、重社会性轻个性、重模仿轻创造的弊病,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也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如《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教学总目标为“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美术教学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倾向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有的喜爱工笔,有的偏向写意,有的追求厚实,有的欣赏飘逸,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妄加评判。比如说画花,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临摹,那么学生所画的都是老师所画的复制品。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去观察,那么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将是多彩多姿的。在逻辑思维中。1+1=2,是不存在任何解释的余地。然而,在美术创作中,绘画内容或绘画方式等都没有任何限制。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眼光是不同的,小孩和小孩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有的孩子看到的是森林,而有的孩子看到的则是树。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观点上的差异是宝贵的,这些差异丰富了孩子们的心智并使我们洞见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表达对这种差异的欣赏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的树立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在美术教学中,往往要考虑学生表现出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高度评价。试想当一个孩子发现他画的树的形状与另一个孩子画的树的形状被老师认为是同样正确时,他会有何感受呢?美术学科还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要创造,有成功就有失败,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中自我进步。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更新颖、更独特的绘画方式,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喜欢美术,就必须要让学生从心里对美术产生需要和兴趣。所谓需要,就是一种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环境,人自出生后就会在社会生活、周围环境及家庭中生活成长。由此可知,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让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需要,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及生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而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学生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于他们的真实生活。

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心理,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常常会在各种场合突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乐趣之中。兴趣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我们还可以利用童话传说,激趣乐画:我们知道中小学生特爱看小人书,既然他们对童话这么感兴趣,我们何不就利用这一点,让他们画出一些想像画来呢!

开展绘画竞赛,激趣乐画:根据学生的好胜心,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面向大多数学生油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我还将画得好的作品贴在橱窗给全校师生欣赏,并给予表扬。这样,有些学生在暗地里较上了劲,良性循环,学生越画越起劲,越画越感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承认学生自身存在的自生发展能力,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等条件的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操作条件,正确引导、启发他们的想像力,鼓励他们敢于思考,敢于实践,敢于创造。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操纵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观察、思考,参与讨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美术课程内容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更需要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篇10:对幼师美术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培养高尚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担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及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在近几年幼儿教育不断得到重视的同时,相对应的幼师美术教学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针对我校开设的幼师专业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得人,要让他们具有怎样的能力,从哪些方面组织教学内容,怎样去教他们。我校幼师专业的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并不高,文化成绩相对较弱,但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结合以上实际情况,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去学习;

二、是降低美术教学的专业难度,提高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是教给学生幼儿美术教学的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幼儿美术教学能力。

根据我校幼师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思考。从教育的角度讲不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象工厂的产品,不能千篇一律,教育的主体是人,在思想上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这不仅是绘画之路,也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社会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我把训练学生直观感受,形象的观察、记忆、联想、想象、创造作为思维训练的重点。绘画语言是绘画思维的表达,应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以启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

幼师专业在开展素描与色彩等较为专业的临摹、写生、速写、默写等绘画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重点还应根据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开展故事绘制、创编作品绘制等绘画课程。有了把握物象形体与色彩的基础后,对于较高年级的幼师学生,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幅构图完整,主题明确,形象生动,主次分明的故事画或是自创自编的画。培养学生具有兼备写实与装饰的造型能力。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画面的整体协调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下是我们具体的教学设想:

1.通过欣赏教学及活动,使学生对美术的各个门类和世界各个国家的美术有个大体了解,特别是对我国美术作品有一个概略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热爱,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美术欣赏,使学生具有对美术作品的初步分析、评价能力。

2.绘画是幼师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描、色彩的教学是绘画的基础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幼师学生,可通过学习一些基础的素描教程,如一系列的素描造型能力训练,来提高他们对物体的形态、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可通过色彩明度、纯度、冷暖感觉的练习和一些水粉静物画的练习来提高他们对物体色彩的感知程度。但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一定在学习过程中,素描与色彩的练习可交替进行。通过一定时间的素描、色彩的专业学习,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色彩以及表现一定程度的立体感、空间感与装饰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表现力及审美能力。

幼师专业在开展素描与色彩等较为专业的临摹、写生、速写、默写等绘画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还应根据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开展简笔画,漫画,卡通画,剪贴画,手工制作等绘画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兼备写实与装饰的造型能力。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画面的整体协调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手工教学使学生了解手工工具和材料,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手工课程要以绘画知识为基础,能把绘画中的形体与色彩知识充分利用到手工的各种材料中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制作布艺时,就要充分考虑布本身的颜色、肌理,用在不同的人物或动物上的效果。在实际课程中,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制作课堂以外的东西。比如,课堂中教师教学生以某种方法制作纸工花卉,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制作不同的花卉样式,对于制作得好的,制作得别出心裁的作品加以表扬,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吸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手工制作的兴趣,更能丰富课堂的内容。一个教师、一堂课的教学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从各方面主动吸取到的知识量才是无限的。手工制作课程可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创造能力,并能培养学生严格、细致、准确、有毅力、有计划等工作习惯和作风,对以后的幼儿园工作的作用也非常实际。

4.幼儿美术教学法是幼师学生为将来从事幼儿园美术教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绘画在表达孩子不可言说的情感和释放孩子情绪方面有很多好处。绘画和音乐一样,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对儿童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绝大部分幼儿也非常喜欢绘画(涂鸦),幼儿园的绘画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幼师专业的学生仅仅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幼儿园时期的幼儿绘画也可称为涂鸦期,涂鸦时期的绘画,不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是让孩子通过绘画这一形式来进行内心意象的自然表达,所以幼儿的绘画应该是随意的。幼师专业的学生应打破看画评画的一贯思维,比如,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是认为画面要干净、漂亮、整齐。但实际上,孩子自由发挥的时候,往往会画得很乱。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幼儿美术教师正确引导,多让孩子对你讲他画得是什么,多启发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认真听,明白了孩子的整体意思后,可引导孩子对画面作一些取舍。时间长了,孩子会主动跟教师或家长交流画中的内容,不仅增长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逐步建立起对画面的取舍能力和主次的把握能力,一举两得。幼儿美术教学法课应密切联系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实际,并同见习、实习课结合起来。

上一篇:主管会计简历下一篇: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