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运用

2024-06-09

主题公园运用(共6篇)

篇1:主题公园运用

高校新媒体运用主题发言

省学联执行主席及在座的各位主席大家下午好,我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主席满宏,很荣幸作为我们学校代表在此发言,首先感谢省学联举办本次活动,给我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快速提升自我的机会,在此非常感谢九江学院周到的接待工作。下面我对我校新媒体运用作简短的发言。

在学生群体中,有这样一个新媒体它以其便捷性、原创性、互动性、时代性、扩散性的特征,逐渐成为学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发布最迅捷、舆论影响力最大的平台,成为一张展示学校形象的新名片。而这个新媒体就是微博。而发微博需要用到的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已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正逐渐成为当前青年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单靠传统陈旧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因此,对当代高校学生工作来说,把握新媒体的概念、掌握其特性、将新媒体的优势运用于团学工作中,有利于推动团学工作的数字化、高效化。

在这个学期我们新媒体部的工作依然是要管理微博、拍照、写通讯稿,回顾这学期的工作,可谓是喜忧参半,有好有坏。喜的是在经过上学期的锻炼后,我们学生会干事已经熟悉的掌握了工作的流程,基本上能独立完成工作。每天三条的早安午安晚安,和一些校园信息的转发,管理工作正在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我们还拟定了一份书面的微博管理细则,将所有内容规范化,将日常工作按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并且为以后部门的发展打下规范的基础。忧的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做的不足。微博内容俗套守旧不够创新,评论鲜少。通讯稿的质量也还有待提高。拍照上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设备不足,不够先进,只能将就现有设备,尽量克服困难,有时实在不行就另外想办法,如通过记者团摄影部拿到照片等。每一次举办的活动我们总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经验。校报是我们新的工作,应该说是处在新事物产生的发展阶段。系报上内容的来源比较少,拖搞现象比较严重,新闻稿的内容亮点较少。不过我们正在不断的吸取经验,日益进步当中,相信很快就会有所成效。每一个工作都汇聚了我们的心血,融入了我们的汗水,无论成功或失败我们都应该为自己鼓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自身能力,期待明天会更好!

根据信息、文字和技术三大平台,进行技术信息交流,网络资源共享,以及校内重大新闻传播。负责学生会门户网站的总体策划、与日常维护,构建学生会工作平台、人力平台、资源平台等学生会“电子会务”功能平台,并且为学生会的各项活动提供电脑技术支持。新媒体工作部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宣传我校,为我校对外合作及宣传提供交流的窗口。建设维护学生会网站,举办各种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交流活动,让同学们更快捷方便地了解信息,与学生会其他部门合作,开展宣传,提供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各类方式收集学校相关最新动态及重大事件发展进程,对学校大型活动进行追踪记录。秘书部对收集到的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编辑内容,并通过各大新媒体进行网络宣传。在我校各学院学生会已建立起了包括腾讯QQ、新浪微博在内的新媒体平台,并积极利用这些新媒体宣扬校园优秀事迹、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校园文化等。此外,学生会还时刻关注我校百度贴吧和一些主流论坛,了解学生们的最新思想动态,把握大学生的最新舆论导向,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为学校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思想引导提供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敢于创新,积极进取,我相信我们会在学生会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做得越来越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的责任很大,不管是微博,还是飞信,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需要保持不灭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更加上进。及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工作的效率,增强自身的素质。下一学期,我们在微博,飞信,微信需要创新,在形式,内容上更加贴近大学生。联系同学,深入同学,发动同学,引导同学,我们所有成员都会以同学服务为己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我们始终相信,在团委老师的指导,院学生会的支持下,我们新媒体一定会及时有效的完成各项工作。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校学生会主席:满宏

篇2:主题公园运用

我今天将从小学语文的三个学段来阐述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一、低年级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有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用”。只有能运用的语文才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加强运用的设计,教学要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有助于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听说读写的实践都是运用,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运用的过程。

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目标落的不够实,我们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有的老师是模仿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把分析课文当做了主要内容。其实,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讲得很清楚,识字写字是第一阶段的学习重点,低段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事:识字写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积累语言。郭玉多老师上的一年级识字课,就体现了多种识字方法的整合。在识字的呈现方式看,有的随课题呈现,如狗,有的集中呈现,如字理识字的五个生字:“友、朋、齐、尾、它”有的随文呈现,如“起、歌“等。这11个字,在识记方法上,有一些是可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来帮学生记忆的,有的用熟字带新字的方法识记,有的用猜字谜方法来记,有的用字族的办法识记。在巩固运用上,根据学情基础,“狗”学生都认识,适时地让学生说一说在哪见过,见过什么样的,在说话中加深对这个字的识记。会认“做、起”则让学生在读词和说句的过程中巩固识记,会写的“友、齐”则让学生在组词中识记,其它的字则通过多次见面识记。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体现识字教学的多元化,并借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理解“一起”时,老师先做示范,我们坐在一起学习,再让学生根据老师大屏幕给的句子提示,一步步地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个词语。

另外,低年级识字教学要体现认写分开的原则,需要认的字和写的字,要求不同,教法不同。写字的指导要具体,教师要做示范,一年级的这节课共有11个要认的字,其中有5个是要求会写的字,就是“它、朋、友、齐、巴”。在目标上,在方法处理上这11个字有所不同。要求会认的字只需做到“见其形读其音”,要求会写的字则不仅会写,还要懂其意思,并学习在表达中运用。这节课还强调了写字教学的指导,因为一年级写字是重头戏,教师预设了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低年级的教师一定要写一手规范字,注意调动他们识字写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学。教低年级的学生就不能和中高年级的学生那样,我们不仅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更要想一想如何让儿童更喜欢识字写字更喜欢语文。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郭老师设计了猜字游戏、图文结合情境带动、有课间操活动、表演朗读等。每一项都围绕着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又使儿童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结合大家研讨和课例中的收获以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下面我要对教学低段的老师提出几点建议。这也是我们低年级老师努力的方向。

第一,认真进行汉语拼音的教学 请特别关注:

1.拼音教学重点是准确,进而熟练的拼读音节。2.降低书写要求,只要求抄写,不要求默写。3.教学生学会查字典。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4.加强拼音的运用。要与说普通话,与生活实际相结合。5.要利用拼音,读准音。把握变调,轻声,儿化等,随时纠正地方音。

6.关注拼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关注广告牌,餐牌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字。

第二,坚决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学生做到主动识,记得牢,写得好。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方面,在第一学段里面,量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是质的要求进一步强。

1.量的指标表现在认写分开的做法。其目的在于便于直接进行汉字的阅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质的指标表现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掌握笔顺规则,熟悉间架结构。4.学会音序、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5.学习独立识写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6.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质的要求还体现在:要求认识的字,希望能整体识记,给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加强刺激,使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既深刻又生动形象。在指导学生识字的时候,不宜过细的分析字形。把字放在词,短语,句子当中,这样学生更容易读出字音。要求学生复认。

在教学过程中,低年级的识字,整体认记是要求,抓住构字特点,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创造的办法来记忆。我们可以借用情境,动作,图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当堂识字和刚不久前识的字,要采取多种方法复习巩固。同时,识字教学还要有趣,可以通过儿歌,游戏等加以巩固。随着儿童识字量的增多,我们老师要经常做字词辨析的工作: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等,要防止学生写错别字,防止在写字和表达中用词不当。

在写字方面,我们要按照识字规律来教写字,指导写独体字时,要让学生掌握笔画笔顺,关注主笔的占位。而合体字的教学,要注意部首、比例、占位、相邻部位的交叉等。

老师的指导要到位,范写要秀美。课堂上,要讲究质量。一般练习书写不要超过三个,但要求孩子做到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在每天的语文课中,至少安排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写字。随堂练习,天天练习。随着会写的字越来越多,建议多写词,少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三,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是读正确,把握语感。要求有:

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轻声,儿化,变调,不读地方音。不加字减字,不回读。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读出感情,用上不同的语气。

此外,还要教会孩子默读,边读边想,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事实上,重朗读,轻默读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重视朗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想。因为默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

还应该注意的是阅读理解的重点是字词句而不是整篇课文内容。在培养理解能力方面,应抓好: 1.了解课文中少量重点词句的意思。在这过程中,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

2.积累语言。包括好词佳句或优秀的诗文。

3.学习借助图画阅读,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策略。做到在图文之间,相互转换。读文能想象画面,读画能构建文字。

4.诵读诗歌,展开想象。

5.读后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总之,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初步感知。不宜用课文分析的方法来教。

第四,培养阅读乐趣,学习读图读书。西方的儿童6-9个月开始阅读,4岁以后,进入独立大量阅读阶段。其中重要的是读图。阅读要从读图开始。

1.读课本里、实物中、生活中的图画。读出图意,感受情趣,并变成语言和文字。

2.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这比理解课文重要的多。3.读好教科书,指导学生读绘本,讲绘本。学会将图画和文字结合,表情达意。实现儿童课程的阅读化,常态化。

第五,培养学生喜欢表达,乐于交流。教学生倾听别人的说话,知道别人讲的是什么。有问题敢问,有疑问敢说,有表达的欲望。能复述故事,能讲述见闻,在交谈和讨论中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要积极创造沟通表达的条件,建议:

1.采取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陈述和应对的本领。2.重视培养学生聆听的能力,这完全可以和写结合起来。3.听写,可以是几个词几个词,一个句一个句的听写。4.要求学生把每个句子听完三遍才写。听内容,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第三遍时注意标点。

这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很重要。有些小孩不会听课,听的过程中又抓不住要点,记又记不牢,所以出现了差距。

第六,培养学生写句子写话,写感受,写想象中的事物。可以给孩子准备笔记本,让他们每天写一句话,或是画一幅图再配上一句话。也可采取日记漂流的形式,培养学生写简单的日记,一周轮上一回。

第七,落实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注意倾听的习惯,讲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一点一滴严格训练,扎实培养。

以上是结合低年级的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几点建议,涵盖了低年级拼音、识字、写字、朗读、阅读、表达、写话、以及习惯的培养。低年级的老师怎样教,教到哪一步,大家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相信通过两年的时间的努力,你的学生能够成为一棵“壮苗”,“若干年后,学生成才成功的时候,首先要感谢的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

二、下面我要说一下中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在阅读教学上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中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和高年级阅读目标雷同,抓篇章的理解,分析整篇课文的内容。其实我们中年级应该在学习段的基础上,注重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着重培养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中年级应该加强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段意,揣摩写一段话的能力。这样才能很顺利地过渡到高年级的学习。

中年级的识字写字要从扶到放的过程发展,中年级要加强词语教学,重视词语的理解、辨析和积累运用。还要鼓励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尽可能多的灵活运用口头、书面语言。

中年级主要是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时候要学习运用。在准

确表达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鲜明生动。在了解段意、写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上一两段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通过培养这几种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我觉得今天赵志莲老师的这一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整体感知文本,是把握文本的主旋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的突破口,也是品味词句的切入口的常规方法。赵老师紧紧抓住中年级学段目标,开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把握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找出文章顺序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2、分层理解,悟词得法

词语是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赵老师在检测了学生对“万籁俱寂”、“剽悍强壮”两个词语的认读之后,引导理解“万籁俱寂”时,她分层教学:

(一)学生查资料理解的“万籁俱寂”,发现学生自学明白意思了,但并没到此为止,结合教材又进行更具体的引导。——即用文中的实例来说说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了:要结合教材内容把词语理解透彻,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是深层的理解。

3、强化朗读,以读促写

词语在认读和理解之后,学生是否就体会到用法呢?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告诫我们,在第二学段,要继续加强词语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赵老师给予我们更深刻的诠释。教师先范读课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再让学生模仿练读,在“读好”的基础上,指名朗读,抓重点词句说感受,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于此一来,“用词的妙处,把内容写具体”等写法学生自然明了。

4、加强积累,仿写促用

在教学之初,教师引领学生汇报积累的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赵老师设计了“说话训练”,即什么样的情景才算是真正的荷兰?引导学生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词语、句子的积累、运用,第二课时则侧重揣摩写一段话的能力。例如:出示荷兰花的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式结构,仿写一段话。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铺垫。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是我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建议:

1、中年级应该着重培养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和初步把握内容的能力。应该加强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段意,揣摩写一段话的能力。

2、中年级的识字写字要从扶到放的过程发展,中年级要加强词语教学,重视词语的理解、辨析和积累运用。

3、中年级要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1.发现语言: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及其表达方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去背诵或效仿的欲望。同时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和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对特定的词句进行分析,品味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效果,再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训练语言:把阅读教学中提炼出来的词句进行简单的运用训练,仿写训练,改写训练,交流训练,作为语言的储备,为语言的实践运用作好积累。

4.运用语言:在交流和写作中根据自己的语言环境,创新地运用积累的语言,使语言达到个性化。

积累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积累的有效提升,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去探索和总结。

三、高年级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简要说一下)高年级存在的问题是不分题材、体裁的教学模式,重得意而轻得言。阅读教学应该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还要领会作者怎样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而得言。对高年级的阅读建议:

1、高段不仅要理解主要内容,也要理解表达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学会阅读诗歌、阅读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指导高年级的孩子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

例如,(1)读记事的文章,侧重让学生把握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事情的发展变化入手,分析文章。

(2)读写人的文章,在指导阅读时,让学生把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圈画起来,分析领会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品质。

读童话、寓言故事的文章,设想先让学生懂得这类文章是讲故事、说道理、教育人的。然后指导学生熟读故事内容,从故事情节中领悟所含的寓意,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3)读状物类的文章,帮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叙述的,各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阅读的方法。如动物要抓住外形特点及活动特点;植物药抓住根、茎、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过程的特点。(4)参观游记一类的文章,设法教会学生明白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分段,以及懂得时间、地点的变换是这类文章划分段落的主要依据。在阅读分析文章时,抓住表示时间及地点方位的词。(5)读写景的文章,让学生懂得要弄清作者写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这地方的景色幽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恰当表现景物的特点。

各年级的老师都要了解了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

(插入读书PPT)

2、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学,高年级的写字指导不能低段化。每天安排10分钟左右的练习,贯彻写字要求,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引导高年级的孩子理解词句的意义。

3、高年级要从文本中学习有序的表达,有重点的表达,有特点的表达。

4、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体现阅读训练的过程,加强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注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一方面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

老师们要注意在年组教研中,在集体备课中研究一些阅读方法和策略。例如:

1.识字写字的指导策略,重在低段。2.在朗读中初步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特别是读好长句子的策略。

3.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用整合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导师与生、生与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4.读懂一段话的方法和策略。

5.借助图画阅读,展开想象的阅读策略。

6.用画结构图的方法理清段落或文章调理的策略。7.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策略。

8.利用学习提示,自学提纲,作业单,引导默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策略。

总之,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在习作、综合实践性阅读中、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多方面落实。

我们各年级的老师都要增强课程标准意识,要自觉地依据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减少随意性,克服在教学目标上有些地方不达标有些地方超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肖川主编

3、崔峦《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的报告。2011年9月21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的 “第一届全国小学语文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中,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的报告

篇3:主题报道中的出镜运用

主题报道 (特别是总结式、成就性报道) 因为缺乏一般新闻所具备的时效、现场和情节, 往往造成报道切入困难, 就是业界通常所说的缺少新闻由头。没有由头, 报道就缺乏引发观众收视兴趣的导入点。记者在处理新闻事实时, 往往会找出最具吸引力和表现力的内容进行切入, 比如, 制造在现场的新闻情境切入新闻, 选择具有节点变动的新事实切入新闻, 选择印证性对比的事实切入新闻。有了作为新闻由头的内容, 表达方式运用不到位, 也会影响传播效果。记者出镜成为做活新闻由头的优选方式。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 苏州6家电视媒体以转型升级为主题, 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道》。6台记者走进苏州12家国家级开发区, 集中报道它们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崛起”》开头如下:

【记者】我现在是在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白荡城市生态公园, 通过镜头大家可以看到, 这里是绿水环绕, 环境十分优美。不过谁也不会想到, 就在2006年之前, 这里的几乎每家每户都从事着废旧塑料的加工。

【记者】那时候哪边是你家?

【村民王洪良】就那边。······

【解说】谈起这里环境的前后对比, 今年50岁的王洪良感触最深, 7年前他和很多村民一样, 家中也经营着废旧塑料加工。

【村民王洪良】像这照片上一样的, 乱七八糟的……生病的人很多, 没有人入伍, 身体不合格。

记者选择大白荡城市生态公园所在地进行纵向对比, 以前后面貌变化作为报道切入点。这一事实虽然不具备新闻性场景, 但对于引导社会舆论有价值, 值得传播。记者出镜发挥了很好的“活化”作用, 记者现场解说配远景空镜头、记者现场叙说画面、记者与村民交流指点画面、照片特写画面、村民叙说画面……半分多钟的开头报道, 由于记者出镜带动, 场景变得生动真切, 画面组接呈现多样化, 既承载了足够多的信息, 又节奏明快, 引人入胜。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构筑产业支柱缔造中国梦想》开头, 记者站在名为“观致3”的中国自主品牌轿车边, 现场讲述了这辆车“今年11月20号广州车展上刚刚上市销售”、“是咱们苏州制造的首台轿车整车”、“它的生产基地就在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些事实让非事件的报道有了新闻属性, 口语化的讲述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引擎”加速转型步伐》中, 记者在现场没有出声, 直接让采访对象进行专业内容介绍, 说出了观众想了解的信息。但观众可以感知采访对象与出镜记者之间的互动, 他是在记者提问下说出的那番话。

以上三篇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方式虽不相同, 但同样制造了“在现场”的表达效果, 新闻切入由此变得生动而富于变化, 引发了观众收视兴趣。如果将这些新闻由头只以配音贴画面的形式呈现, 显然缺少了生动性、现场感。

二、以出镜软化内容

主题报道生动的开篇可以吸引观众视线, 但能否留住视线让其接着往下看, 取决于整体报道是否有看头。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大背景下, 主题报道“洗心革面”成为电视媒体的实践方向。“洗心”是让报道遵循新闻规律, 使报道选题、内容、视角具有新闻特点, 用事实说话, 以故事展开, 而不是只从传者角度宣传、灌输一些意见和主张。“革面”则是充分发挥媒体特征, 运用灵活的结构手法和报道方式, 增强可视性和传播效果。

记者出镜作为电视媒体特有的新闻表达方式, 能生动展现电视镜头语言的现场感、亲切感和真实性。现场新闻、事件性新闻、访谈类新闻和电视现场直播运用记者出镜, 能让媒体特点与新闻特点有机结合, 彰显电视新闻特有的魅力。主题报道因其非现场性、非事件性内容局限, 需要记者策划恰当的出镜环节贯穿报道过程。

《苏州高新区:做美科技生态“双面绣”》报道展现了苏州高新区科技、生态建设的成就。报道从冬日清晨, 38岁研究员张运海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专注于技术攻关说起, 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报道中记者两次出镜。一次是在高新区引进“中”字头科研单位, 并与区域内产业无缝对接的事实报道完之后, 做了小结性概括, 点明科研院所是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升级的重要力量;另一次出镜是科技创新向生态建设的内容转场。两次出镜, 记者都是站在相关背景前, 边走边做概要叙说, 语速、语态让本显枯燥的内容变得柔软, 报道节奏也得以调节。加上典型的事例、丰富的同期采访、故事化的叙述, 让通篇报道既不失重大内涵又具有亲和力。

在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报道中, 记者在开篇出镜之后, 又分别出镜介绍宽厚板和锻造油压机。这些专业化的产品和设备介绍, 如果只用解说配画面的形式出现, 免不了枯燥乏味。记者口语化介绍, 配以丰富景别的镜头, 让报道顿显生动。

以人物展现社会生产、生活变化的主题报道, 主体是人, 看似好写, 但由于其身上蕴含了主题思想, 拿捏不好, 也会流于图解式、脸谱化的简单机械报道。记者出镜软化报道内容、打破既有篇章模式的作用愈发显著。吴江电视台策划的系列报道《我这十年——农民庞木根农村的“城里人”》就是一个好的例证。记者抓住主人翁庞木根生产、生活的三大变化:一是仓库里不见锄头、铁锹、扁担等传统农具, 代之以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二是种田规模由原先一人种十几亩到现在一千多亩, 种植方式由传统经验变为科学试种;三是其身份由乡下人变为有社保有医保的“城里人”。这些变化折射出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十年苏南农村发生的巨变。记者没有分三段直陈事实“唱赞歌”, 而是挥舞锄头锄地出场, 之后出镜简述传统农具劳作的艰辛, 接着来到仓库与庞木根交流, 了解不同农机的作用, 介绍老庞家农机规模。在双方交谈指点中, 第一大变化的报道完成。第二、第三大变化的现场分别选在稻浪翻滚的田野和庞木根家里。记者都以在现场出镜交流为主的方式, 实现了采访报道意图。全篇没有一句解说词, 完全由记者讲述, 让人眼前一亮。

三、以出镜延伸画面空间

电视是视听媒介, 电视新闻画面承载着视觉通道上的所有内容。同期声因与屏幕形象一体, 也被一些研究者列为画面的构成元素之一。这也可看作是对记者出镜声画形象功能的肯定。记者选取典型场景、合适位置出镜, 还可以优化镜头语言, 延伸画面表达空间, 营造独特的视觉意境。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中, 记者在报道金庭环岛公路建设与保护“两不误”时设置了一个出镜环节。这一环节让报道内容与画面结合成一个富有现场感和参与感的章节, 大大增强了新闻的表现力。

【记者】我身后的这条总投资9.1亿元的金庭环岛公路去年12月全面贯通。42公里长的环岛公路串起了太湖西山岛上10多个景点, 将大大方便居民出行和游客游览。我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 为了避让和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这些“宝贝”, 金庭环岛公路曾经几次“让路”。

记者选择了视野开阔的半山腰作为出镜拍摄点, 与其叙说内容相对应的画面是:记者出镜、镜头右摇展现蜿蜒公路景观、公路上行进的移动镜头、古村古巷古建筑镜头、俯摄柏油路面起幅到平摄被公路围绕的古树镜头落幅等。记者第一人称叙说配以富有表现内涵的画面, 能唤起观众行走时的视觉体验, 如临其境。这是有意而为、精心设计才能达到的效果。

篇4:运用对比 表现主题

一、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对比

回故乡前,“我”对故乡的印象源自对少年生活的美好记忆,有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雪地捕鸟……而二十余年后,“我”回到故乡所见的却是另一幅“图画”:“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对现实中的故乡的否定,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景象,为揭示人物的悲惨命运设置了典型的社会背景。

二、理想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

小说的结尾写道:“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理想中的美景与文章开头的“萧索的荒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月下瓜地是“我”理想中的故乡的象征,表现出“我”对故乡未来、对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三、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从外貌看,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的“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已经变作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外貌的变化,反映出闰土家境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又折射出社会状况的变化。从动作、神情、语言等方面看,少年闰土活泼、热情、纯真,动作干脆利落,语言脱口而出,有智有勇;中年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另外,在对“我”、对生活的态度上,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反映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的辖制下所受的毒害。

四、二十年前后杨二嫂的对比

小说抓住人物特点,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杨二嫂二十年前后不同的肖像特征:今日的杨二嫂很瘦,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而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终日坐着”,“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丝毫看不出其凶悍、泼辣的一面。

杨二嫂肖像的变化,反映出其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也折射出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和当时经济的日益衰败。

五、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

杨二嫂在生活的种种艰辛的打击下,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泼辣,成为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小市民的典型。中年闰土虽然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经憔悴不堪,且自卑、迟钝、麻木,是一个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杨二嫂的自私、刻薄和卑劣更衬托出闰土的善良、朴实。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闰土,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表现他的种种不幸;对杨二嫂,作者对其身上的种种恶习持批判态度,但对她的遭遇也是同情的。

六、“我”与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

二十年前,“我”与闰土之间建立了纯真的友谊;二十年后,闰土对“我”恭恭敬敬,称“我”为“老爷”,闰土和“我”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一变化,说明闰土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之深,闰土类的农民不仅在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七、宏儿和水生的关系与“我”和中年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篇5: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

上传: 饶芬

更新时间:2012-6-2 8:51:24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确是一本让孩子们一看就爱不释手的教科书,尤其是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主题图的意图主要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说,新教材中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新,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然而,主题图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好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把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仅仅简单地定位为为情境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又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真正联系起来,学生仅仅是在开头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三十多分钟还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也就是说主题图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基于以上认识,我对主题图的价值和运用方法进行了反思,并在教学中开始了新的尝试和实践。

一.主题图的功能价值

(一)依据主题图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

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依据主题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合理整合,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四页“生活中的数学”,主题图出示了几种常见的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根据这一主题图,教师可以在新课前一天给学生交待任务,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到附近观察、访问,看一看哪些地方用到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第二天上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组内汇报、小组交流,感受测量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依据主题图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页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景图:①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就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从而引入验算的教学。教师依据主题图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更重要的是把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在情境中更好了理解了“验算的意义”。

(三)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验教材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

实验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等着学生去探索、发现、研究。于是,读图就成了学生经常进行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独立去读图,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解题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如此,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平行四边形,学生不但找出了图中提示的角,还找到了楼梯、过道、球网上等等许多地方隐蔽的平行四边形。在寻找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充分显示出学生喜欢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钻研的愿望和能力。

(四)依据主题图创造学生交流合作的时机。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不再被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了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主题图多处呈现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在探索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时,按照主题图的提示,利用1米长的绳子和各种测量工具,学生积极活动起来。有的把绳子拉直,有的拉米尺,有的用20厘米长的尺子一下一下地认真测量。绳子稍有不直,直尺稍有衔接不好,就有“拉直、拉直”“放好、放好”的提醒声。测量后大家一起计算,得出了“1米=100厘米”的正确结论。再如,在总结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后,教材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法则的模式,而出示了小组合作、自主发现的情景,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好的提示和建议。直接给出法则往往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创造性,而按新教材所示去做,学生乐学、爱学,而且很容易地记住了法则,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五)结合“主题图”渗透思想教育。

“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再如教学“第几”中的排队购票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外,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

二.主题图的有效运用

(一)切实把握主题图含义,有效组织主题活动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你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现在有不少教师课前并不好好思考主题图的用意,不管“主题图”实际情况怎样,上课一开始,总是指着主题图提那些漫无边际非数学的问题:“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什么问题?”等等。让学生在云里雾里探索一翻后,仍无法引入正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好课是由一串好问题构建而成的。教师只有对“主题图”作了认真分析,再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优化主题图,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出解决的办法有:

1、给“主题图”编个故事。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教学第5册第11页“吨的认识”,可以编个“过桥记”的童话故事(课件出示图片):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住着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还有鹿姐姐等动物,有一天这四个动物来到村边的河岸上,河上有一座桥,旁边立着一块牌子:限重一吨。动物们想到对岸去,马大叔说:“那我们一起从桥上过去吧!”鹿姐姐说:“还是一个一个过去吧!”大家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我们的小朋友能替它们想想办法吗?结果我一讲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并且很快出来了几种过桥方案,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吨”的含义。

2、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1)演一演“主题图”情境。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的奇妙与无处不在。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8页“用数学”,教材把例题和“做一做”中的习题灵活地贯通在一幅主题画面中,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有的教师灵活地运用了这幅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的整体情境,以旅游团到大森林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小鹿和蘑菇图、小鸭图、小猴图,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低年级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

(2)模拟“主题图”现实。模拟指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实践活动《小小商店》可依据主题图提供的情节,在教室里先办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买喜欢的物品,结合学生所买物品灵活处理与重组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每个小组也开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进行模拟演练。学生在回答钱不够怎么办时,思维踊跃,能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另外,我认为教师在理解主题图的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区域实际,学生实际),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甚至自创“主题图”。如在“千米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教师可把“叶镇”、“灵山”改为学生熟悉的地点,这样就会使“千米”这个概念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放学后,还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感受一下两者之间的距离,加深印象。

篇6:主题公园运用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更加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主题班会更有实效”是我校校本德育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将其植入主题班会的各个操作环节,从而丰富教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进而全面推进“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班会形式;主题效应

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以德育为先,注意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这就意味着学校德育教育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重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主题班会更有实效”是我校校本德育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将其植入主题班会的各个操作环节,从而丰富教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进而全面推进“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收博纳班会资源

就主题班会的教育特点而言,它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这些素材的采集提供了便利条件。

1.采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生活中有许多好的班会素材,可以巧妙地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来采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真实画面。如在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前,我用数码相机抓拍了许多校园内文明的瞬间,有孩子拾捡垃圾的镜头,有师生文明问好的情景…… 我还用DV摄像机录制了放学时发生在校门口的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并将它们制成课件引用到班会课上,让学生们自己观察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发扬。

2.挖掘热点新闻中的课程资源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报刊、网络、手机、电视等无不充斥着新闻。借助畅通的信息通道,将这些社会热点新闻引进教室,让学生在分析这些事件的同时,受到启发和教育。

如在执教主题班会《让责任与我们同行》时,我采用了杭州司机吴斌忍痛停车拯救24位乘客性命的新闻事件,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深思。

3.筛选影视作品中的课程资源

影视作品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审美创造,它呈现出的是社会崇尚的精神价值,其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利用网络截取视频定能在寓教于乐中,带给学生更多的启迪与思考。如:热播的动画片《熊出没》是环保主题队会不错的素材。《妈妈,洗脚》、《文明只差一步》、《舌尖上的浪费》等公益广告直接传递着“真善美”的正能量。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班会教学

巧妙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改变传统班会以说教为主的呆板模式,为班会课堂提供丰富的呈现方式,从而使德育教育更鲜活,更有血有肉。

1.将音乐导入课堂

好的音乐能渲染情感,触动人的心灵,让听者为之侧耳,唱者为之动容。对营造班会氛围、增强教育效果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在《我爱我班》主题班会中,我植入了柔和的钢琴音乐《我和你》的伴奏和歌曲《我们是一家人》,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将视频引入课堂

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各种感官都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当然就会对视频传达的精髓印象深刻,乐于接受。如《我们是炎黄子孙》主题队会,我植入一个中学校长关于钓鱼岛问题讲话的视频。学生观后,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3.将个人经验分享于课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效果远非禁令式教育可比。在班会中,分享个人经验这种教育形式是很值得运用的。特别是当这个人是学生钦佩或信服的人时,它的教育和引领作用则更大。如在《网络伴我健康成长》主题队会中,我现场上网,并利用投影仪给学生演示和讲解了自己真实的健康的网络生活,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陈出新班会形式

针对传统班会老师唱“独角戏”、“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可以借助飞速发展的网络给老套的班会形式带来几抹创新。

1.网络唱响“自主班会”

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来筹划主题班会,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首先,在班里成立“星星情报站”和“民生小热线”工作室。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确定几个班会主题。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次班会由一个组负责选定主题和准备活动资料。小组的同学各司其职,有的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有的将资料分类整理,还有的负责多媒体制作。班会时,这一组同学就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将班会课内容用幻灯片的形式一步步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并配有讲解,最后由其它同学和老师点评。

2.局域网实现校内“网络班会”

随着校园局域网的建设不断完善,将主题班会开到网上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如《时刻敲响安全警钟》主题班会的步骤:①学生打开电脑,连上校内局域网进入班级界面。②学生玩耍FLASH小游戏“校园安全大冒险”。③观看网上视频《校园踩踏事件》。④网上 “校园安全自测题”答题。⑤QQ讨论: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在网络班会中教师不必说服教育,学生该怎么做,自己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主题效应

1.QQ 群――追踪班会教育

在主题班会活动之后,要及时掌握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QQ聊天软件是不错的追踪途径。可将主题活动开展照片传至群相册,将有关主题班会的文字资料传至群共享。再用QQ与家长群聊、私聊,有针对性地了解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整方法,使班会教育更有实效。

2.校园网――辐射班会正能量

组织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魅力班会”的专题网站。将学生收集的照片、资料,班会开展视频,以及学生跟贴,家长发言挂在网站,并随着不同主题班会的开展不断更新,吸引学校更多班级在网站论坛中发表见解,让班会正能量成放射状辐射。

上一篇:印刷后期加工工作周记下一篇:街道党工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