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语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设计

2024-06-09

初二上语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设计(精选4篇)

篇1:初二上语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设计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设计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三中学 马丽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中的多种说明方法。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海洋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大海图片)

师讲授: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以大海为背景)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二、自由朗读课文,[配乐]其他人勾画文章内容,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出示海洋生物图片,第二张幻灯片)

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三: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文章主要内容(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海藻数量多

浮游生物丰富

海洋鱼虾众多

师归纳:1.海藻数量多 2.浮游生物丰富 3.海洋鱼虾众多

四、学习本文说明方法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自由交流)(第四张幻灯片)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

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

么?作比较、分类别、举例

子、列数字

五、学习本文说明语言:

(出示幻灯片五:比较语言的准确性)

原句: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改: 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范围)

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程度)

(生自由学习,找找文章中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批注你的理解。)

六、拓展学习(出示第六张幻灯片)

师:大海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大粮仓,它还蕴含了其他资源,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

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 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

要求:1.语言准确且生动

2.能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仪态自然大方

板书设计

海洋

1.海藻量大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

粮仓

作比较、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

设计说明:

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

学生自主学习是本节课中的一个特点。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节课中,从开头的“获取信息,到学习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捕捉分析点,自己去获取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过程中只起到引导、总结、启发进一步思考的作用。这就比由老师去将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要好得多。在语文课上,一些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就有所得,有收获。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仅在课外学习中得以体现(如小组搜寻海洋资料、介绍海洋资源),而且在课堂也真正得以体现。学习说明语言时两组句子的对比,在分析中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方法。

本课还设计了多次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主要在于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取长补短,从中感悟、理解、提高。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感染、互相吸纳,营造了浓烈的读书氛围。

二、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和“说”的能力。如第一次自由朗读课文勾画主要内容,交流获取的信息,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三读课文,深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步一步,逐层深入。

本节课巧妙地结合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本单元口语训练的要求是让学生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并向大家介绍科普知识。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及要求,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学习的环节,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的说明方法、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当一回小院士,把课外阅读、查阅的资料向大家展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直观的画面,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的认识更为直观、具体。多媒体课件多以大海为背景,既符合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又增加了美感,使学生赏心悦目。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且学习要求在图片中明确提出,为学生指出了学习的任务、方法等。

四、在设计中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时,教给从词语入手,从范围、程度这两方面体会准确性的方法。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在学习中时时提出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五、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课标中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因此课前我要求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查阅海洋的资料,在教学中师生共享。新的语文教学提倡语文学习应该紧密与生活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于课外的阅读学习中,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突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工具性表现在学习了说明文后,学生掌握了多种说明方法和准确的说明语言,并能在后面的拓展训练中运用。人文性表现在要学生获得大量海洋资料后,增强“海洋意识”。

篇2:初二上语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设计

教案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性说明文,主要阐释海洋是未来粮仓的原因。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了解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了解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分析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培养分析能力。

课型及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说明文。学习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握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人类当今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大家看了上面的图表和文字大家有什么感想?得出了什么结论?

2.跟我走进大海!在生物资源方面,海洋中存活着20多万种生物。专家测算,海洋的初级生

产力每年为6000亿吨,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鱼类、贝类、虾类、藻类等,每年为6亿吨,而现在全世界的捕捞量仅为9000万吨左右。海产品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目前海产品提供的蛋白质约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22%。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二、三分钟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3.这篇阐释了什么道理?

三、动动脑筋思考:

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全文共7自然段,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总说海洋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二层,分说: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海洋鱼虾还有捕捞潜力挖掘。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四、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

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开头,总结了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2.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总说部分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

分说部分逐一说明。

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

第6段举了南极磷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磷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磷虾资源的丰富。

五、过渡衔接: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六、总结写作方法: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表达的准确性。

①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③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明确:

1.“最”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超过其他环境问题的严重危

机。

2.“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较前两者又深了一层。

3.“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极限不等于到极限,这样表述准确,客观。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说明和议论结合阐明事理。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严密

4.过渡自然。

七、考考你:

判断下列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据报道,现在每年向海洋倾倒约600~1000万吨石油,1万吨汞,25万吨铜,390万吨锌,30万吨铅和100万吨有机氯农药。

2.海底隧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例如大贝耳特海峡、多佛尔海峡等处,修建海底隧道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3.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5.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6.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八、课外拓展:

篇3: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反思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情境创设上我用了一段关于海洋资源的影像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兴趣点,真切直观,恰如其分。果真,学生们欣赏着美伦美奂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眼睛是充满惊奇的,脸上是挂满笑意的,内心是充满了无限渴望的。因此,看过影像和图片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全然是来自于内心的真切感言,从而对新课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与神往。

这样的导课,新颖独特,恰到好处的燃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热情。为整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精彩的开场。

三、思维拓展,活泼灵动,闪现课堂智慧的光彩。

篇4: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石河中学 谭西平一.说教材。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比较典型的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教学本单元的说明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说明事理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果关系,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教材设置本单元的意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使学生初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并学习阅读和写作事理说明文。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观察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3.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引发学生思考祖国和人类的未来,进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4.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的结构,并了解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二.说教学设想。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多年来,我常常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因此我认为,教给学生必要的常识是自然的,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方法,培养他们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是自然的,而我对“传道”还有一个理解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且,在“授业”的过程中,一方面教给他们学习的钥匙,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能力。因此,进入本单元,我就让学生先浏览整个单元,包括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写作等,对本单元有个整体感知和初步了解。另外,“单元说明”是必读的,而且得用心读,做批注。因为它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一定的提示性和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同时,它也阐明了本单元文体的有关特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等,学生从这里即可了解有关常识,掌握学习的钥匙,明确学习的目标。这一步相对于以前那种通过逐课讲读、练习、总结来落实知识的传统教法有一定的突破,而且对于实践由“教”到“不教”的教学思想很有实际意义。

教学本单元,要注重整体阅读。本单元四篇事理说明文分别介绍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前三篇侧重自然事理,第四篇侧重社会事理。四篇独立的课文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通过几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顺序也值得斟酌。如果按以往的常规思路,往往是先以两篇讲读课文为教学范例,再以两篇自读课文作为训练的文本。而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把事理说明文的文体常识融合在有一定难度的讲读课文中去实施教学,往往教学任务繁赘,课堂教学显得臃肿而拖泥带水,教学重点不突出,效果并不佳。本单元两篇讲读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文中有很多关于生物学、物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列举的有关材料,学生都很难理解和接受,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为了有效而轻松地实施教学,同时也为了更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打破先讲读再自读的套路,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方案,就是由师生共同商定四篇课文的学习顺序。在发动学生浏览全单元之前,我先提出这种设想,学生有目的地浏览,这样学生整体阅读本单元也有兴趣和目标。浏览完后,学生谈看法,老师提建议。这个过程有趣而有效。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也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习顺序的确定上,我们的依据主要是难易程度和关注程度,原则上先易后难,关注率高的先学。这样就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兴趣。通过摸底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最关注的要数《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课文,看到标题,学生就想知道“海洋为什么是未来的粮仓”。而且这篇文章难度不大,即使不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常识,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也能基本把握作者所说明的事理,而且很容易理清文章的结构条理和逻辑顺序,课后第二、三题正好便于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事物说明文,有一定的阅读说明文的基础,只是对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了解得不够。如果先刻意去讲解事理说明文的常识,去比较这两种类型的异同,恐怕学生很难接受,老师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或者把很多精力放在弄懂文章所阐述的理论和列举的材料上,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以浅显的自读课文开头进行教学其实也遵循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教学《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先淡化文体常识去引导阅读,在学生自然地理解有关事理之后,再进一步有意识地融合文体常识去分析,归纳,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教学,是最适合于本文的教学手段。

2.注重比较阅读和迁移训练,是最实用的方法。将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比较,将课外文章与课文作比较,将课内与课外联系,从课内到课外迁移。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作用。课前浏览本单元,商讨学习顺序;课上看图片,展开想象,丰富知识;课外查资料,制课件,开展探究活动。四.说教学重难点。

事理性说明文往往都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问题而写的,实用性很强,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教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文章的目的性,文章阐释的是什么事理,想要解决人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注重四个方面: 1.把握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2.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3.进一步掌握不同的说明方法。

4.体会文章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特点。其中,让学生领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以及对文章逻辑顺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五.说教学过程。

先单元整体感知,再分五个板块进行。第一:引导阅读,快速而轻松地把握课文内容。第二:融合文体常识指导分析,把握教学要点。

(一)把握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及其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二)分析说明顺序。明确:1.段落过渡与衔接; 2.总分结构与逻辑顺序。

(三)分析说明方法:以课后第二题为例分析,侧重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

(四)体会说明语言(这一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取舍):以课后第三题为例,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程度、范围、限定等方面)。第三:迁移拓展。

(一)通过图片欣赏,了解海洋食物、海洋污染、海洋环境保护等知识。

(二)想象拓展:通过媒体展示《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开头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海洋是未来的 ”,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资源。第四:课堂训练。训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栖身地》,落实文体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第五:课外活动。思考有关人与自然的主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增强海洋意识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大问题。

打印教案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

石河中学 谭西平【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领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了解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教学过程】

一.单元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确事理说明文的学习目标。二.引导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10分钟左右)

(一)看图片和视频,导入课程。

(二)速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三.融合文体常识指导阅读,把握教学要点。(20分钟左右)

(一)把握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讨论:1.这篇文章阐释了什么事理?

2.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有什么区别? 明确:1.本文说明的事理。2.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二)分析说明顺序。

思考并交流: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明确:

1.段落过渡与衔接。

2.总分结构与逻辑顺序(由果到因及事物的几个方面)。

(三)分析说明方法:

以课后第二题为例分析。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体会说明语言(这一步根据课堂进展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取舍):

以课后第三题为例,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程度、范围、限定等方面)。

(五)小结:事理、结构及顺序、方法、语言四个方面。四.迁移拓展。(5分钟左右)

(一)欣赏图片,并得出结论。

(二)想象拓展:

展示《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开头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海洋是未来的(补充:大粮仓、大矿场、大能源库、大药房、大建材基地、栖身地、地球气候的天然调节器„„)

五.课堂训练。(10分钟左右)

训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栖身地》 六.课外活动。

(一)思考: 1.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现今人们保护环境的主题,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2.面对人类“下海、入地、上天”的探索,你有什么感想?

(二)探究活动:

班级分组,讨论下列一些专题,要求人人找资料,准备下一次课堂发言。每个小组要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

1.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

2.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有关新闻与图片。

自备教案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

石河中学 谭西平【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

3.理解本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领会到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以及对文章逻辑顺序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单元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确事理说明文的学习目标。二.引导阅读,把握课文内容。(10分钟左右)

(一)看图导入课程。

1.图片1,图片2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图片3 :生死危机—→粮食?

2.师问:从上面的图表和文字中,大家看到了什么现状?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讨论。过渡:(第一段)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人类将从哪里获取粮食? 3.图片4 过渡:海洋——奇妙的世界 4.视频欣赏:奇妙的海洋

5.引出课题。

(二)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如海藻=15小麦)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藻类、浮游生物、鱼虾、未开发的海洋生物)三.融合文体常识指导分析,把握教学要点。(20分钟左右)

(一)把握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讨论:1.这篇文章阐释了什么事理?

2.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有什么区别? 明确:

1.本文说明的事理:原因(海洋为什么是未来的粮仓)2.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它说明的目的主要是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比如海洋为什么是未来的粮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等等;而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回答“是什么样的”的问题,比如苏州园林、未来的桥梁、导弹、小动物针鼹等。

区别的关键:一个是具体的事物,一个是抽象的事理。

(二)分析说明顺序。

思考并交流: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整理提纲,明确: 1.段落过渡与衔接。(扫读课文)

2.总分结构与逻辑顺序(由果到因,事物的几个方面)。

(三)分析说明方法:

以课后第二题为例分析。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体会说明语言(这一步根据课堂进展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取舍):

以课后第三题为例,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程度、范围、限定等方面)。

(五)小结:事理、结构及顺序、方法、语言四个方面。

教师: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海洋为什么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明白了在说明事理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要准确,可以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我们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学习,更加深了对海洋的了解,我们知道:海洋不仅是人类未来的粮仓,它还蕴含着无尽的矿藏、能源,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增强海洋意识,都有保护好海洋资源的责任和义务。四.迁移拓展。(5分钟左右)

(一)图片欣赏: 1.海洋食物。2.海洋污染。3.保护海洋环境。提问:从上面的图表和文字中,你又了解到什么令人高兴的或者堪忧的信息?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结论:1.海洋能提供丰富的食物;

2.海洋污染严重;

3.增强海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人类未来的粮仓。

(二)想象拓展:

媒体展示《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开头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海洋是未来的(补充:大粮仓、大矿场、大能源库、大药房、大建材基地、栖身地、地球气候的天然调节器„„)

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8%,从这点上看,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

”“

”“

”“

”„„ 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http:///gx/more.asp?i=1219&title=8&press=11 五.课堂训练。(10分钟左右)

训练:《海洋是未来的栖身地》 海洋是未来的栖身地

在地球人满为患的威胁渐渐向人类进逼的今天,人类在陆地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人类未来的栖息地也主要寄托在海洋上。除移山填海造人工岛外,建设海上浮动城市也将变为现实。日本的一些建筑商正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面上筹建世界上首座可居住100万人口的海上城市,估计将耗资2000亿美元,将在21世纪下半叶建成。

移居海底也是人类未来的一条栖身出路。现代科学技术已有可能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早在1912年,人类便开始了建造海底居民点的试验。这年,在红海苏丹港外水深14米的海底,一名叫柯斯塔的苏丹人自告奋勇地出任海底居民点的“村长”,带领20户居民共50多人移居海下。70多年中,尽管不少移居村民已先后去世,但新居民前仆后继在海底生活,人丁越来越兴旺。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解决海底居住的一些技术难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广阔的海洋空间,开发海底资源,更大胆的设想已被科学家提出,即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将人类本身由单一的“陆地人”改造成能适应海洋生活的“两栖人”。

1.本文从、、、四个方面说明了“海洋是未来的栖身地”。

2.划线语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3.体会文章加点的字表达的准确性。

① 人类未来的栖息地也主要寄托在海洋上。

② 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解决海底居住的一些技术难题。六.课外活动。

(一)思考:

1.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现今人们保护环境的主题,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2.面对人类“下海、入地、上天”的探索,你有什么感想?

(二)探究活动:

班级分组,讨论下列一些专题,要求人人找资料,准备下一次课堂发言。每个小组要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

1.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

2.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有关新闻与图片。板书设计:!

逻↓

总说

海洋—————→粮仓

举例子 作诠释

辑↓

顺↓

1.海藻

分类别 列数字

序↓

分说 ———— 原因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

作比较 ↓

4.未开发的海洋生物

说明顺序

事理(抽象)

说明方法

事物(具体)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同步练习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栖息(qī)磷虾(líng)

B.开辟(bì)潜力(qián)

C.维生素(wēi)捕捞(bǔ)D.浒苔(hǔ tái)鹧鸪(zhè gū)

二、下列形近字组词错误的一项是()

A.虑:深思熟虑 虚:谦虚 B.资:资本 姿:姿势

C.鳞:波光鳞鳞 嶙:嶙峋 D.维:维护 惟:惟心

三、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海洋被污染,森林被砍伐,人类在不断地索取,也在不断地破坏。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面对着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失去了我们的生存所需时,我们——至高无上的人类才会意识到自己都做了什么。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盲目的幻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对我们来说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的迫近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们必须为自己敲响警钟。

1、生死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目疮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危言耸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并说明理由 A.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海洋的研究开发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B.海洋能提供给我们的藻类、浮游生物、鱼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物。

C.深海和远洋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开发我们还会获得更多的食物来源。

D.海洋中有大量可待开发的资源,只要人类能无限地开发利用,无限地进行捕捞,就不用担心地球上会缺少人类所需的食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解释说明加粗的词在句中所起到的作用

1、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他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②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1、本段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文中加粗词具体指代的内容。

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解释它的作用。

①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D

二、D

三、1、关系到生存和死亡。

2、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

3、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四、D 作者是基于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条件而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五、1、“可耕”是对土地资源的限制,从而说明资源短缺。

2、“不破坏生态平衡”这个短语表明了作者的基本立场,对海洋的开放和利用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六、1、藻类可以作为人类的食品。

2、它们:可食用藻类。这:某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七、1、列数字,说明人工养殖食用藻类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2、作比较 说明藻类新品种是优质营养物质。

http:///gx/more.asp?i=1219&title=8&press=11 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8%,从这点上看,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大矿场”“大药房”“大能源库”“大建材基地”„„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粮仓”

…………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矿场”

海洋也是人类未来的“大矿场”。海水中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大多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据推算,每立方千米海水中,除去水分之外,还有3750万吨化学物质,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其中盐3000万吨、氧化镁320万吨、碳酸镁220万吨、硫酸镁120万吨、溴72万吨„„

在靠海岸的滨海地层里,富集着丰富的钛铁矿、金红石、锆英石等稀有金属矿物。在海底还蕴藏着大量的矿物资源,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现已探明海底金属结核就有锰、铜、镍、钨等40多种,每平方千米的海底下就蕴藏1万—5万吨矿物团块。仅锰结核矿,全球海洋储量就达3万亿—5万亿吨,并且每年还以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着。其中含铜量海洋是陆地的50倍,含镍量为600倍,含钨量为3000倍。估计整个海洋的矿产资源达6000亿吨。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

海洋又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除可以利用潮汐、波浪、海水温差等发电外,海水中蕴藏的铀约有40亿—50亿吨,为陆地储量的数千倍。海水中的氘和氚所蕴藏的总能量折成石油将超过现有海水的总体积。1千克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0000吨标准煤。如把海水中的氚通过核聚变方式向人类提供能源,可供人类利用几百亿年,而且是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估计储量约有1000亿—3000亿吨,为陆地可采量的15倍以上。

近年来,美国科学家又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的能源——冰的沼气水化物(即可燃烧的冰)。专家们估计海底下储藏的这种燃料有10万亿吨,相当于目前已知古生物能源载体所含碳的两倍,据说可供人类开采利用100万年。1997年,美国科学家还在大西洋西部的布莱克海脊发现了一个固态甲烷储藏地,其储藏量相当于150亿吨煤炭。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药房”

海洋不仅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大矿场”和“大能源库”,而且还是人类未来的“大药房”。药学工作者用现代科学方法已从20多万种海洋生物中筛选出具有药理活性的海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1000种以上,同时还从海洋矿产和黑泥中发现和提炼出多种药物。日本科学家还从海洋动植物中分离出大约3000种有医用价值的物质。按海洋药物的用途大体可以分为:治心脑系统药物、抗癌药物、抗微生物感染药物、滋补保健药物和其他药物五大类,构成一个门类较多、数量众多、品种繁杂的“蓝色大药房”。既可用于人类疾病(特别是癌症)的防治,又可用作农牧业的病虫害防治。从河豚鱼子中提炼出一种极为珍贵的抗癌药物——“阿拉伯糖核嘧啶”。海洋中的一种多毛纲动物——海蚕,含有一种毒素,可杀死昆虫。科学家已从中分离出一种毒性很强的农业杀虫剂——海蚕毒素,杀虫效果极好。与化学农药比较,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人畜等热血动物无害,在土壤中也不会存留很久,是人类未来的一种理想的农业杀虫剂。

近年来,美国科学家从海洋生物中还发现许多可以增强动物免疫力的活性物质。临床试验证明,将这种免疫物注入人和动物体内,可提高免疫力一倍多。

又据专家研究发现,海水中含有与人体血浆相同的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功能,能治疗多种疾病。在35—37℃的温度下,海水所含的各种矿物盐和微量元素(共有70多种)能通过皮肤进入人的肌体,可促进疾病的治疗。海水中含的多种微小的活性物质,浮游生物能分泌出一些具有抗生素灭菌的物质和激素。这些物质在进入人体内部后能激起化学反应和带来生物平衡。

研究海洋生物还可破解不少人类之谜。如通过研究鱿鱼的神经细胞可能会最终找到战胜人类老年痴呆和帕金森氏病的有效途径。

利用海水、阳光和海滨空气来治疗、健身的海疗法,也是目前很有吸引力的健身疗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蓝色海洋中还会发现更多的“仙丹妙药”,为人类健康效力。

海洋——人类未来的“大建材基地”

从已发明的技术看,未来人类向大海要建筑材料的梦想将会变成现实。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工程师豪尔赫·扎普等发明了一种生物建造法,向大海要建材。他们以金属网和电流为原料,再利用海洋中的生物(主要是贝类)制成可以完全使用的砖、瓦、管道及其他建材。首先,工程师们把金属网制成预定的形状,并将其放入海水中。接着,给金属网通上微弱的电流,剩下的工作就由海水和热带海底动物来完成,这样工程师们就可坐享其成了。仅需3个月,金属网上就会布满一层厚度为半厘米的有机物(碳酸钙),各式各样的建材便成型了,而且物美价廉,经久耐用。

被誉为“日本的爱迪生”的著名发明家藤增博士还发明了一种化学建造法,用一种凝固剂直接将海水变成坚硬的石砖。

由此看来,海洋也将是人类未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筑材料基地。

海洋——人类未来的栖身地

在地球人满为患的威胁渐渐向人类进逼的今天,人类在陆地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人类未来的栖息地也主要寄托在海洋上。除移山填海造人工岛外,建设海上浮动城市也将变为现实。日本的一些建筑商正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面上筹建世界上首座可居住100万人口的海上城市,估计将耗资2000亿美元,将在21世纪下半叶建成。

移居海底也是人类未来的一条栖身出路。现代科学技术已有可能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早在1912年,人类便开始了建造海底居民点的试验。这年,在红海苏丹港外水深14米的海底,一名叫柯斯塔的苏丹人自告奋勇地出任海底居民点的“村长”,带领20户居民共50多人移居海下,70多年中,尽管不少移居村民已先后去世,但新居民前仆后继在海底生活,人丁越来越兴旺。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解决海底居住的一些技术难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广阔的海洋空间,开发海底资源,更大胆的设想已被科学家提出,即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将人类本身由单一的“陆地人”改造成能适应海洋生活的“两栖人”。

海洋——地球气候的天然调节器

海洋——大气系统是地球气候的巨大天然调节器,保持和保护这个系统的自然调节和平衡力不受人为破坏,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海洋调节气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量收支平衡器。海洋吸收的热量(主要是太阳辐射)和散失的热量(主要是蒸发)基本保持了收支平衡,它对地球气温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缓解地球气候变暖。海洋是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废气的巨大容器,生长在海洋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就可以吸收大气中大约30%左右的二氧化碳,一种像虾一样专吃浮游生物的甲壳动物,在食后要沉入深海排泄,也能使有机碳在海底沉积。用卫星数据推算,海洋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11亿吨。

3向地球大气提供氧气,保持氧气同位素组分的平衡。前苏联科学家B·布加托夫,经过20多年研究,证实地球大气中的氧气除1/3是地球绿色植物释放的外,有2/3是地核通过海洋向大气提供的,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氧气在大气中混合才保持了氧气同位素组分的平衡。海藻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也大量释放出氧气,参与氧碳平衡。

此外,海洋里的巨大洋流运动(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水温的波动,可使天气发生异常变化,为人类预报、预防全球异常气候提供了重要线索,以利人类防灾减灾。

由此看来,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陆地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保护海洋,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使它不受污染,对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何等重要啊!然而,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远不如宇宙空间,从联合国公布的数据看,人类调查过的海底还不到5%,海洋的面目究竟如何,人类还认识得很不够。更令人痛心的是,人们至今还把海洋当成填不满的垃圾场和污水坑,任意向海洋排放污水和工业废物,使它遭到严重的污染,同时又采取过度开发、残酷捕捞等手段,掠夺海洋资源,使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此,地球已在大声呼吁:是到了人类应该保护和拯救海洋的时候了,如果没有健康的海洋,人类也注定要灭亡!

人类啊,清醒吧!要时刻注意保护好自己未来的希望——海洋。(摘自《百科知识》1998)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先总说后分说,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精致,层次清楚,水到渠成阐释事理。【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教学建议】

1.展示地球的立体图像,感知海洋所占的比例之大,陆地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现状,由吃饭问题引出课题。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依据关键语句(过渡语句)交流: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理清课文的思路及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果溯因。

4.学生研读课文的3——6段,找出其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语言准确的特点。

5.研读开头和结尾,找出议论性语句,理解其首尾照应的特点及作用——提示或者警醒人们增强“海洋意识”。

6.学生探究交流:海洋除了给我们提供粮食之外,还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说课稿

安海中学

许文展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选自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第3篇课文(自读课文),整个单元均是事理性说明文,本课主要介绍海洋科学方面的知识。说明文在上学期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基本能掌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等,教材安排本课主要目的在于学生运用掌握的说明文的方法自学课文。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性说明文,主要阐释原因:即海洋是未来粮仓的原因。全文主要从第二部分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原因。文章谈了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而是广义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和鱼虾。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式。这篇文章主要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把握文章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主要说明方法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来写作事理性说明文。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之所以安排在本册还有一个原因:我国是世界上海洋国家之一,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辽阔的海域是祖国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在21世纪,无论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公民来讲,增强“海洋意识”都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一大问题,文虽短,所谈的问题却很大。这篇课文的教学将是给学生带来的是一个新的体验,认识大海,了解海洋知识,对树立海洋意识是很有帮助的,保护海洋,实际上是保护了人类,增强环境意识,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由于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课前的预习的过程中,要求阅读相关的海洋知识(包括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增强知识的积累,加之,学生已学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本文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通过自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从网络、图书馆搜集有关海洋的资料。

2、课外自读、课内自学与课堂检测相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意识。

2、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难点: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教学环境设计

1、教学媒体(资源):电脑、课件、图片、文本等。

学生在课堂上一起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海洋的知识,积极参与进来,并通过观察海洋资源图片,激发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精神。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运用多媒体信息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并注重学生引导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自主选择阅读方法,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其它:执教《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一课时,充分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媒体的教育技术辅助下,实行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对话,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重要性,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自我情感流露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观看图片,进入学习活动。学生注意观察画面,并说说“在画面中你看到什么?” 用直观形象的图片与相关资料进入教学符合初二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完成相应练习。提要求,引导学生体会题目的作用。检查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相应问题。回答题目采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并利用文本材料,接受老师的提问。明确文章说明的问题、说明顺序及结构特点。学生初步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3、讲练结合进一步分析课文内容。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内容。请同学来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讲练结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全班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个别划分段落层次及各部分大意。回答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重视在初二年级学生中渗透阅读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多元化训练,做到讲练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要求。

4、思考练习,巩固知识。

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一些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并试着回答。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练习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更牢固,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5、拓展感受体验。

教师出示课件,大屏幕上出现几幅海洋受污染的图片。教师适当讲解,并带领学生感受,之后和孩子共同体验保护海洋的重要性。学生观看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各自感受。体验保护海洋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拓展性练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6、布置作业。

上一篇:教育故事-处理突发事件的智慧下一篇: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