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四单元

2024-06-18

八下第四单元(通用6篇)

篇1:八下第四单元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教学设计

一、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教学设计:

一、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二、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三、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

2、搜集云南民歌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生预习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2、引导学生课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

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

3、导入:端午节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说纪念替父报仇的爱国诗人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终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二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说鸭蛋,介绍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文章的写作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四、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第二课时

一、(略讲)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因而 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二、(课后练习题二)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女生朗读)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三、拓展延伸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1、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2、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调查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3、搜集、摘录一些文学作品、诗歌、民谣中你认为好的句子,并联系我们今天所学的“语言特色”知识简要的分析这些句子的表现力。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关于乡愁的描写:在余光中的诗歌里,乡愁是“长江水”,是“梨花白”,是“海棠红”,是“腊梅香”;在席慕容的诗歌里,乡愁是“一枝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北石的诗歌里,乡愁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是“一遍一遍的月圆”;而在琦君的散文里,乡愁化作了一杯醇香醉人的春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品味春酒!

二、识春酒,知文意

朗读全文,思考文章借写春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勾画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

朗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中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三、品春酒,懂琦君

1.文中哪些人、哪些事让你体味到了浓浓的家乡味?

明确:童年、母亲、乡邻。

2.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与细节来表现这些人、事、情的?

示例“童年”部分: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吃得跟“小猪似的”不好吗?为什么要说“蜜蜂似的”呢?左邻右舍,一家一家地吃,蜜蜂似的快活地飞来飞去。)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学生欣赏:

(1)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给个小酒杯,倒上一点点,看来确是“太补了”的缘故。)

(2)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得到表扬后的得意、兴奋、自豪)。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自己不吃,只要别人喜欢,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3)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母亲的品质犹如春酒那样芳醇。)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试着再现当时情景,体味小姑娘的情态——得宠、撒娇。)

(5)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亮晶晶”凸现了阿标叔的勤快,乐意为酒会增添欢乐的气氛。)呼呼呼地点燃了,(请学生改成“呼地”、“呼呼地”,经过比较,发现减一字则减一分热闹,减一分喜气,无疑三“呼”连用最能表现出“吃十二碟”的喜洋洋的氛围。三字连读应短促有力。)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多么淳朴的乡亲!)

3.以“我喜欢读 这个句子,其中 这一(词语、细节、描写),让我想象到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情趣、情态……)美”的句式欣赏文章中的精彩细节。

4.以“这哪里是一杯春酒,这酒里分明浸泡着太多的东西。这杯春酒,盛满了,盛满了,盛满了 ”的句式,请学生自己总结全文。

5.教师小结。

四、忆琦君,享韵致

如果琦君回到故乡,用家乡的水,用相同的材料来酿制春酒,她还能找回酒中的家乡味吗?

教师总结:是啊,童年不再,母亲逝去,那些幸福快乐的时光不可复制。“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这句震撼人心的自问,道出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道出了对浓浓乡情的追怀。琦君曾经这样说过: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所以琦君怀恋的不仅仅是甜蜜的春酒,还怀恋童年,怀恋母亲和故乡的人们,怀恋这一切为她纺织过的一段美丽人生。

五、醉春酒,练情味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

细细品味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纷纷涌上心头。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记录逝去的或正在进行的美好时光吧!可以写一段时间,也可以写某一瞬间,注意语言描写,并突出细节。

俗世奇人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设想:

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让学生能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泥人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这里,有没看过一些民间手艺呢?比如在校门口、集市上、戏台下……(石膏像、糖塑、花绘)不错,这些手艺人都有一手绝活,让我们叹为观止。那么同学们看过泥人吗?……这些泥人都很精致,而这一切都源于泥人张,那你们想了解一下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三:分析课文:

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张五和泥人张,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海张五

赚下金山----有钱 将军义子----有势

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

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

2、面对海张五的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张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张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板书:艺高胆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4、奇语共赏析

本文语言幽默传神,津味十足,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下面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浓浓的津味,把你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的朗读。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块蕴含了丰富民族文化的沃土,孕育了冯骥才这位文学大师,它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写出了一篇篇令人叫绝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幅天津民间风俗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奇人奇事数不胜数,举出一些你所知道的民间文化形式或奇人奇事。五:小结:

中国的民间文化可谓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在我们欣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该思考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就让我们勇敢的承担起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的责任,为我们民间文化。

第二课时 教学《好嘴杨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

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三、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四、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篇2:八下第四单元

一、综合运用,展示你的语文功底。(30分)

1.做人应当堂堂正正,写字也应该端端正正,字如其人哦。请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文后的方格内。(4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kàn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hïnɡ湖水,湖面上照例màn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qín,有的摆弄游艇模型。

2.下列加点的字拼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蘸水(zhàn)附和(hè)阔绰(chuî)腼腆(diǎn)

B. 间(jiàn)或 胚子(pēi)踹一脚(chuài)避讳(huì)

C. 啐骂(cuì)不省人事(xǐng)星宿(xiù)作揖(yī)

D.侥幸(jiăo)带挈(qiè)恐吓(hè)魁梧(kuí)

3.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订正。(4分)

不屑置辩 趋炎负势 无精打采 无缘无故 娇贵

争相斗妍 意想天开 君子故穷 惟惟连声 斑斓

错别字

订正

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和《窗》四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B.《口技》是一篇笔记小说,主要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了口

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C.《水浒传》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D.《孔乙己》侧重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侧重写人

物的语言;《窗》主要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5.文学常识填空。(8分)

(1)《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写出我们学过的他的任意两篇课文的篇名:

(2)奥楚蔑洛夫是是俄国作家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见风使舵的典型人物形象。

(3)《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小说家_________。该书还塑造了一个有名的吝啬鬼的形象_________。

6.许广平曾将她的论文《罗素的话》交鲁迅先生批阅,鲁迅阅后写了这样一段评语:论文可给九十分,只给你五分:其中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二分,其余的八十五分都给罗素。

上面一段话,鲁迅的真实意思是:(4分)

7.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中 和 两位英雄有关。(2分)

8.结合你所阅读的课外文学作品,就书名、内容、读后感等方面依照例句仿写,要求句子结构基本一致。(6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哲人交谈,它能刘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人说。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读《》。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7分)

(甲)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9.(甲)段所在课文选自,(乙)段所在课文选自(2分)

10.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2分)

(甲):

(乙):

11.孔乙己和范进都是读书人,二人的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酒客对孔乙己的态度是,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2分)

12.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是,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3分)

13.(甲)段文字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2分)

14.(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各摘抄一例你最欣赏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摘抄句:(甲)段

赏 析: 摘抄句:(乙)段

赏 析:

15.如果在孔乙己和范进在咸亨酒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像力,写上一段话,一百字以内。(3分)

(二)阅读《高等教育》一文,回答问题(9分)

⑴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⑵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⑶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⑷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⑸ 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⑹ 强就当了经理。

⑺ 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⑻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⑼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⑽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⑾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⑿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⒀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⒁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⒂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⒃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⒄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⒅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⒆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6.第⑸节中,老板让强管理一个公司,他认为“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请写出“那种东西”所指的具体内容。(2分)

17.第⑺节中,本家哥所说的“良心”与强所说的“良心”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写出两人所说的“良心”各自的具体含义。(2分)

①本家哥所说的“良心”:

②强所说的“良心”:

18.请举例说明小说主人公强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至少答出2点)(2分)

19.根据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小说标题“高等教育”的内涵。(3分)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②两儿齐哭。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⑤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⑦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0.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加点字。(4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曳()屋许许声:.

2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挥着衣袖,伸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打算提前走掉。

B.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改变脸色,离开座位,张开衣袖,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的样子,几乎想要争先恐后的跑走。

C.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D.客人们没有一个不脸色煞白,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抖得站不稳,好几次准备提前退场

22.用文章的原句回答问题。(4分)

(1)从“忽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四口之家突遭意外变故,气氛骤然变化的情形是。

(2)然后由内景转为外景,表现人们惊恐万分的情景的句子是。

(3)接着表现火势德猛烈和火场纷乱的语句是。

(4)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的句子是。

23.为了描写声响的复杂,赞美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文中第③④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第⑤句运用了的方法,并且通过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逃得神态,从描写了口技表演者技巧的精妙绝伦。(3分)

四、作文。(30分)

生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一个表情、一个举动、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甚至一声鸟鸣、一片云彩、一丛风中的芦苇,都会具有动人心魄、令人回味的美。

篇3: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良xùn帽yīng健jiǎo子zhēn

实jǔ伏zhé点zhuì形zhuī

甲qiāo上è睡kē翅qiào

斯zhōng危bīn林yuàn璀càn

山mínqióng lái息qī孤pì

分miǎn日yì救zhěng繁yǎn

南lù近在咫尺悬崖绝壁崇山峻岭

葱茏茂密云雾缭绕烟波浩瀚弃荤食素

旁若无人乐不可支兴高采烈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屈指可数:形容数量稀少。

无动于衷: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 漠然置之。

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 不放在心上。

憨态可掬: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可爱、单纯的样子, 很招人喜爱。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的意思

1.《松鼠》的作者是布丰, 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进化思想的先驱者。 他用40 年时间写成了36 卷《自然史》。

2.《松树金龟子》, 作者法布尔, 法国昆虫学家、作家。 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3.《国宝———大熊猫》的作者是科普及传记作家叶永烈, 他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的理事。

篇4:八下第四单元

一 列写作提纲

《游陵西湖》提纲(空间顺序)

中心:通过介绍家乡的陵西湖各个景点的特点,表现其优美风光与人文精神,抒发喜爱之情。

1.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交代游玩地点——陵西湖。(略写)

2.介绍去往途中的风光见闻,渲染心情。(略写)

3.摹写湖心岛千姿百态的怪石。再写湖心亭,说明整体印象。(最详)

4.湖心岛北岸风光,只见鱼儿欢快,人影荡漾。(较详)

5.攀登北岸的小山,从山顶俯视湖面,一派好景致! (详写)

6.回家,内心留恋。(略写)

《颍南植物园》提纲(逻辑顺序)

中心:按照逻辑顺序,说明颍南植物园的位置、建设缘起和各个组成部分,让读者领略其特色,突出其社会意义。

1.概括说明植物园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以及人们的总体印象。(略写)

2.介绍建设生态园的缘起,给人们呈现一个绮丽的自然风貌,开创界首旅游业发展新篇章。(略写)

3.由主到次,依次介绍植物园的布局和组成。

(1)介绍主要景区,即东部的果树种植示范区和名树区,让徜徉其间的人们,能领略到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详写)

(2)介绍北部的盆景园,介绍花的品种、岩石景观,中西方环境艺术巧妙结合,匠心独具。(较详)

(3)介绍南部的休闲中心——垂钓,介绍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略写)

4.总结风景区特色,凸显给人们的感受,点明主题。(略写)

【李老师评】

无论写说明文还是写记叙文,除了言之有物外,还要“言之有序”,这正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向外地游客介绍本地的名胜或景点,要确定一个说明对象,确定好文章主旨,还要一个环节,就是“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也就是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需要详写,哪里需要略写,都要胸有成竹,然后精心列好提纲。

上述两个写作提纲,是依照课本中的导引和掌握的说明文写法来拟定的。《颍南植物园》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对颍南植物园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作出了探讨说明;而《游陵西湖》,却是采用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移步换景,层次清晰,表现对景区的观赏与喜爱。这就告诉读者,安排说明顺序完全是根据写作主旨而确定的。

篇5:八下第四单元

zmczlhqing(辑录)

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

☆指导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指导

文章作者:丁延伸 来源:语文报初中版初二年级第20期 2009-8-19

【文题在线】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从小到大,家乡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放眼家乡的秀美景色,放眼家乡的风土人情,无不浸润着浓浓的乡情。请以“我家乡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着重介绍家乡给你印象最深的节日或最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写作指津】

这是个半命题作文,因可供选择的话题范围极其宽泛,所以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横线上的内容可选填家乡的某个节日,如清明、除夕、元宵节等,也可填写家乡的某种风俗习惯,如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但这些也许还不够个性,在你的家乡若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妨把它写出来,别人眼睛定能为之一亮。写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现习俗的特色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家乡的民俗风情又各有特点。如本单元学习的几篇文章,《云南的歌会》因其承载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而让人驻足观望,《春酒》《端午的咸鸭蛋》因其饱含着浓浓的故乡情思而让人回味悠长,《吆喝》因其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而散发着永久的魅力。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看你能不能把你所要展现的家乡的特色突现出来。

二、强调自我的感受

标题为“我家乡的”,因题目中含有一个“我”字,所以在作文时一定要注重写出个人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在选材时要从自己的身边入手,所写事例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如琦君的《春酒》记叙的就是自己对童年一段美好的回忆。文中写到“八宝酒”时,“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倒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一句,把“我”对春酒的吝惜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三、运用多样的表达

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但往往也离不开议论和抒情。作文时,若能在文章的恰当位置穿插一两处议论和抒情,不但使文章起承转合自然,结构灵活,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佳作展示】

我家乡的年集

赵婉亭

腊月二十六,是家乡最后一个年集。这个年集,使家乡的年味涨到一个极点。上午9点多,集市上“噼啪噼啦”炸响的鞭炮声已传出几里之外。大人们必须在这天把年货办齐。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心情,在三分喜悦五分好奇的牵引下,也早已飞到了集市上。

我们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年集上的爆竹。一到腊月,大家就热切盼望着赶年集,买鞭炮,玩个酣畅淋漓。好不容易盼到这天,我们保准不用父母叫,自己就能起个大早。这不,我还没吃饱呢,好几个伙伴已来催促我了。这时候,我们的口袋里都有足够的零花钱,大人们在这一天对自家孩子的“施舍”大都很慷慨。

我们直奔人头攒动的鞭炮市场。

鞭炮市场在一片洼地里。鞭炮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卖鞭炮的小贩们都让自己站得高高的,他们伸直臂膀,高高举起长长的竿子,让挂在竿子上的一挂挂鞭炮尽情燃放,以此招揽生意。鞭炮声若响得连贯铿锵,小贩就会得意地向众人炫耀:“要买好鞭炮,听听就知道!好货还便宜,晚了买不到„„”有的小贩的鞭炮燃放后效果不好,稀稀拉拉落下许多哑炮,结果招来一片讥笑声。小贩并不示弱,依然高声叫喊:“好戏在后头!咱再放一挂儿,非炸它个心惊肉跳,地动山摇,各位千万别被吓着„„”大人们先是在一旁看热闹,听哪一个摊主的鞭炮声最响亮,而后选择性购买。我们男孩子才顾不了那么多呢,兜里的钱买爆竹花光后,就争相捡地上那些没有响的鞭炮,作为额外收获。这时的我们早已把大人“千万注意安全”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

故乡的年集哟,你给了我们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由于这两年卖鞭炮大多都受管制,只能摆摊“哑卖”,不能燃放。鞭炮呢,也都是批发来的,不再是自己卷制的了。这样倒是安全了许多,但年味却平淡了许多。于是就多了几许怀念,几分感慨„„

(作者系安徽省蒙城县双涧中学学生)

我爱你,我的家乡!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指导

王崇峰

◆文题展现

“最亲莫过家乡人,最浓莫过家乡情。” 家乡,就像那香浓的茶,越品越馥郁;家乡,就像那陈年的酒,越饮越甘醇。忘不了村前那一股清澈的溪流,忘不了屋后那一片七彩的花圃,更忘不了节日前后那道不尽的喜庆„„

亲爱的同学,你对自己的家乡一定也怀着深深的爱恋吧!那就赶紧拿起手中的笔,围绕你家乡的节日风貌或日常习俗,以“我爱我家乡”为话题,写作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来展现你的家乡特有的迷人魅力吧!

◆写作指津

☉细读深思审好题

如果单看话题“我爱我家乡”,只要是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论写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风俗民情,还是精神风貌、今昔巨变等,均是符合要求的。但是,请不要忽略了“围绕你家乡的节日风貌或日常习俗”,这样一来,选材的角度就相对变小了。

☉以点带面有选择

文章贵在有新意。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一定也有一些不被外人了解的习俗,仔细想想,好好看看,一定可以发现不少代表家乡地域文化特征的亮点。但在一篇短小的习作中,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如“蜻蜓点水”,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要选择印象最深,且最具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和内容来写,这样,才能达到“以点带面”颂家乡、“以小见大”表真情的效果。

☉抓住特点写具体

既然在选材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或风俗,那写作时就要突出其“特色”,展现其“美点”。

☉巧用修辞抒真情

写家乡的节日也好,风俗也罢,目的是为了赞美家乡,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故习作中,要更好地进行情感的表达,同学们不妨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激活场面,活化景物,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佳作展示

家乡的九九香会

刘小超

堵车了。

车夹着人,人挤着车,循着这条弯曲瘦狭的山路,直通那个山坳。山坳里,几个热气球鲜亮的色彩连同新建山门楼的古朴,一同在小镇人心里营建着新鲜感,并马上外化为一种节日特有的喜庆气儿。

“走哟!走哟!” 喊声里没有一丝急躁。是啊,急什么呢?几乎都是来自本镇的这伙人心里清楚得很:一条山坳,细细抖落筛翻一遍,一天的时间也是绝对宽松的呀!而且,没了这人流,这山跟平日荷锨扛锄而来的所见又有什么两样呢?

是啊!不是冲着这一点,他们还用早早地说着、盼着、打算着这次小小的山会吗? 你看,远远的,清秀俊俏的姑娘来了,虎虎生气的后生来了;脸膛红褐的老者来了,破损的“大轮”车把上挂个小马扎,也挂了喜悦;胖胖瘦瘦的老嫂来了,整齐的对襟褂、光滑的发髻神采飞扬。三轮车、摩托车、小轿车纷至沓来,队伍继续庞大。要知道,这可是一次“全员”盛会,全镇的人,无论地位高低、路途远近,都有可能在这里露脸。庄稼人洗净肌肤纹路里的泥渍,刚买的新衣服要穿上,新找的俊媳妇要带上,场面人更场面,气派人更气派„„人们喧哗着,招呼着,顾盼着„„

路两旁,不算齐整的梯田旮旯里、杂草中、斜坡上,柿子树正叶绿果红,衬上虬曲黢黑的枝干、脱逸的树形,或一棵两棵,或三五成林,不经意间已自成规模,成了漫山的裙带,片片的林海,引着你的视线,心情渐渐散漫、开阔,为胸腹里那支喧哗的队伍铺衬了最华贵的背景,拓开了山里人最大气的一笔!

大自然最洒脱绝妙之处,在于它能于不落痕迹间美到极致!

有几辆大卡车挤下来了,车斗里满满的人,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这是专程来烧香拜佛的,完了事儿就赶紧往回赶。我知道,他们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虔诚的。我曾见过这样一幕:星月白亮,暮色未尽。长长的路面上远远近近挪动着三三两两的黑点。近了,那都是些老太太。老得皱褶掩盖了眉眼,老得头发无法拢在一起,却带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小脚,一步一步,挪得认真。她们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南走来,向那条山坳走来,只为了来叩个头,祈福求安。我也曾见一个老太太,跪在粗陋的泥塑菩萨像前,从大儿到二儿,从小儿到长孙,一个一个历数„„足足四十来分钟。等在后面的众人听得是从烦到奇、从奇到唏嘘感叹,满屋里都是凝重肃然„„

小小的山会拥着年轻人的热闹和朝气,又裹挟着几分神秘、丰富和厚重,也因此多了几分精神气儿。

我从此不能轻忘我的家乡,还有家乡的九九香会!

教师点评:文章以“堵车了”三字开篇,且独立成段,造成了巨大的阅读悬念,吸引着读者非要一睹全文风采不可。接着,以饱含热情的笔调展现了山会的所见、所感,由场面到环境,再到场景,点面结合,情景交融,体现了小作者独特的构思功夫。文章结尾的抒情,言简意赅,表达了对家乡深厚的爱。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极富感染力。比喻、排比、对偶齐上阵,逼真地再现了人们参加山会的喜悦心情及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又特别注重炼字功夫,如:“一步一步,挪得认真”,一个“挪”字,将老太太的虔诚表现了淋漓尽致。

(来源:语文报初二版2009年第20期)

到民间采风去

作者:赵俊辉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即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以及我们各自家乡的建筑、饮食等,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样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请你以“到民间采风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600字左右。

【写作指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善良的人们,在这片热土上,涌现着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放假了,去游山玩水,让身影出现在大街小巷名楼雅阁,用心去欣赏祖国历史悠久而美丽迷人的民俗民情。《春酒》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新年、童年、乡邻、母亲营造成一个艺术的世界,为我们展现了家乡的民风之美和人情之美;《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个性鲜明的民间高人的形象。当我们读着一篇篇散发着浓郁乡情的文章时,会沉浸在家乡的美丽与伟大之中,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会为淳厚的民俗文化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心中的激情也会油然而生。如何将家乡的风俗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呢?

一、选材个性化。故宫有故宫的气派,长城有长城的雄姿;戏剧有戏剧的曲折,吆喝有吆喝的味道。民俗文化饶有情趣,在写作的选材上要突现个性,不要落入大众化的思想中,即你要写作的民俗文化要有特色,并与其他民俗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和个性特色。如《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选取江苏高邮的鸭蛋作为题材,《云南的歌会》选取的则是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村寨传歌”的动人场面。试想,鸭蛋我们哪个地方都可以吃到,但高邮的鸭蛋被公认为是鸭蛋中的极品;歌会也并不鲜见,但云南的歌会却是特色鲜明。“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之所以有特色,是因为他们都被写出了个性特征。因此,在选材上,一定要选取你所熟悉的,并且是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描写细腻化。比如介绍民间舞蹈,可以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地写出活动的热闹;刻画一个民间艺人,可以运用外貌描写,描摹出人物的个性;对一幢建筑或名胜的介绍,可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景物之美;对工艺制作的介绍,则可以详细地写出其过程与步骤。如《美丽的铜龙河》中就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现民间秀丽的风光:“清澈的铜龙河就像一条玉带轻拂于这座古镇,她娴雅宁静,树阴照水,两岸葱茏。年少的我经常相约小伙伴,光腚下河,像条快乐的鱼儿在铜龙河里游来游去,心旷神怡地倾听蛙鼓频频,鸟鸣啾啾。微风掠过,颤动的水波揉碎了树木的倒影,我能感觉得到铜龙河水轻柔的抚摩。有时独自爬上岸来,把头枕在岸边的茵茵草地上,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自己是只快乐的小鸟,追逐蓝天上的白云一起飞向远方„„就是这条秀丽的铜龙河,人们可以乘舟过高邮湖,扬帆越大运河,直达长江,但又是这条铜龙河顽皮地阻隔了铜城古镇的南北交通。”

三、情感真挚化。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面对灿若星辰的民俗文化,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自豪和骄傲。如《走过太平桥》一文:“那一刻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和熟视无睹而惭愧不已。一座沐风栉雨历史深重的桥梁,竟然被自己无意间忽略了;我一次又一次轻松踏过它的肩膀,却从没有关注过它的历史,不知道它已承载了六百多年的雨雪

风霜。”这句话写的是为不知道家乡桥的历史而感到惭愧,饱含真情。在写作时,你还可以针对民俗的发展提些合理化的建议,这也是你热爱优秀民间文化的一种体现。

四、文体多样化。如介绍我们熟悉的长城,你可以写一篇抒情性散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比如介绍家乡的戏剧,可以写一篇研究性的论文,谈谈你所了解的关于这种戏剧的渊源故事、名家名角、经典剧目、发展建议等;比如介绍风景名胜,你可以写一篇说明文,用翔实的数据和平实的语言来再现景观的独特之处。文体只是文章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为文章服务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文体来表现民俗民情。

悠悠民俗风,淳淳乡土情。执自豪之笔,怀骄傲之情,细腻地去描绘祖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吧。

【佳作展示一】

香辣可口的精武鸭脖

陈行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仙李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城景象图。和千古黄鹤楼遥遥相对的是为纪念伯牙子期的古琴台,沿着汉江走上十几分钟,就来到了一条仄仄长长的小街——精武路。

尽管,这条街道破旧,狭窄,可是每天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却是络绎不绝。只因为,精武路卖小小的鸭脖子——那香辣诱人的精武鸭脖子。

说起鸭脖子,颇有点传奇意味。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据说有家经营酒馆生意的老板,突发奇想,将一包卤料随手倒入鸭脖子中,细火卤制了几个小时,之后出来的鸭脖子异香扑鼻,十分开胃爽口,食客一抢而空。于是,他开始潜心卤制鸭脖子,一夜之间,精武鸭脖子名扬四方。现在,精武鸭脖子已经成为了武汉市的一张城市名片。

鸭脖子本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是经过党参、淮山药、巢果、白扣、鲜香茅等28种名贵中药材加老汤烹制料理之后,再剁成一节节的,大小刚好能在嘴巴里自由转动。香辣鲜红的卤鸭脖子,油润而看起来很劲道的样子,卤制过的鸭脖子略带一点湿度,但不黏手,绝妙之处是香辣。鸭脖肉质细腻,肉纤维韧劲适度,不夹塞齿缝,丝丝入味,香浓入骨,拇指食指运转,丝丝缕缕入嘴,是一种纯粹的雅致的休闲享受。此外,脖肉啃完后,可以接着吸吮骨节中间的骨髓,“刺溜”一声,让人觉得颇有成就感。按老一辈人的说法,鸭颈是活肉,鸭子整天寻觅食物,纤长的头颈一伸一缩,肌肉纤维锻炼得非常有韧性,所以味道格外的好。

啃鸭脖子的引人之处,关键在怎样将附着在骨头上的肉与骨头分离,要软硬兼施,抓住关节,但还是只能得味之八九,因此经常啃得牙龈肿痛,上颚脱皮,还是欲罢不能。除鸭脖子外,还有鸭杂、鸭肝、鸭肠、鸭胗、鸭翅、鸭掌等,各有各的味道,但都离不开一个辣字。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佐以啤酒,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品着几根鸭脖、鸭头、鸭掌聊天调侃,既开心,又辣得过瘾。在寒冷的冬天,因天气寒冷,而使人不想进餐,但如果啃着鸭脖、鸭头、喝着葡萄酒立刻胃口大开,同时也可驱寒保暖,辣味能打开人的毛孔,让您大汗淋漓,边啃边出汗。

鸭脖虽然口味香辣、营养丰富,但脂肪含量较低,经常食用,能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E、维生素B等多种营养成分。中草药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消肿的作用,而且还能养颜滋补,是极好的美容佳品。

怎么样,心动了吧?记得哦,黄鹤楼的故乡欢迎你的到来!

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诱惑性的文章,让我们对精武鸭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大有马上想品尝之感。文章从精武鸭脖的来历、配料、特色、食用方法以及功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尤其是对

精武鸭脖的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描写,写出了特色,尽显了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

【佳作展示二】

鲁俊辉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幅古雅幽静的图画,一首飘逸恬淡的诗歌。

外出江南旅游,我总被一处处美轮美奂的景物所吸引,流连忘返,特别是那幽静的小巷更是让我折服。这种巷,藏在江南的小城市中。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见到她。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残砖破瓦,泥泞坎坷,杂草丛生。她不是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乱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城市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她又深又长,若是三五人成队成群地去,恐怕会惊扰沉睡中的小巷。一个人,悠闲地,慢慢地走,听青石板的跫然足音,听岁月的回声。你会觉得,小巷是如此的害羞,总掩藏着她全部的容颜。你望着小巷的前面,是绝对看不到尽头的,好像堵塞了,没有路可走了。可是当你走过去,一转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依然是小巷深深,而且更加幽静。已经不知道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围墙挡在两边,绿绿的,是斑斑驳驳的片片苔藓,还有开着小花的串串的藤萝,如古朴屏风,仿佛不是走在小巷中,而是进入了美丽的画境中。

我爱小巷,她动人处就是她无比的悠闲,只要你到巷里沉思一会儿,心情就会如巷尾古井,那是一种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她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她可能是一条乌衣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芳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使人忘忧。

巷,是人海滔滔中的一个避风港,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幽静洞天。

点评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富有文采的佳作。作者没有写名山大川,没有写民间绝技,也没有刻画奇人异士,只是选材于貌不惊人的“小巷”。文章开篇就让我们折服于作者的文采,别致而优美的文辞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幽雅的氛围。然后用诗一般的语言带着我们去那深深的小巷走了一遭,结尾更是不俗,用两个比喻句升华中心。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若没有充足的生活积累,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优美而富有诗意的佳作来的。

【佳作展示三】

为传统呐喊,为戏曲喝彩

李雨澈

朋友,当你沉浸在摇滚音乐的疯狂之中时,你是否会想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朋友,当你为流行歌曲疯狂时,你是否会忆起往昔曾经繁华的戏曲?朋友,当你迷惘在追星的快乐中时,你是否会起身叩问历史,是否会用心感悟戏曲之美?

听,戏曲开始吟唱了,是《杨门女将》中的“风萧萧路漫漫”,是《铁弓缘》中的“母女走慌忙,阳光路上”;是《霸王别姬》中的“看大王„„”我侧耳倾听,顿时体验到戏曲中的情理,那些梦的悲凉,爱的忧伤,魂的凄楚,情的曲折。我听见人物的快乐忧伤,听见角色的凄美悲凉,听见戏曲的雍容华美。伴着这醉人的音乐,同学们也开始跃跃欲试了。我们在唱,唱出艺术的华贵;我们在唱,唱出艺术的婉转;我们在唱,唱出艺术的魅力。我们以自己的形式演绎我们心中完美的角色;我们以自己的心情诠释角色的悲凉凄美;我们以自己的个性展现戏曲的艺术之魂。

表演结束,我们开始了戏曲知识竞赛。平日里听那戏曲的唱腔,有的高亢,有的苍劲,有的飘逸,有的潇洒,有的如行云流水般一泻千里„„今天,该是学以致用的时候了,大家

一问一答,进行得不亦乐乎。

教室里时而掌声雷动,那是答对问题时的鼓励;时而唉声叹气,那是答错问题时的失望;时而一声不响,那是等待结果时的紧张。整个过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用自己平日的积累,提出问题,用自己灵活的思维,回答问题,用自己有关艺术的积累,解决问题。关于戏曲的发展、戏曲的知识、戏曲的人物,都在我们的问题中展现。这时想一想,我们的青春也不完全被流行覆盖,也是存在些许艺术之美的。从豫剧《花木兰》中的花木兰的顽强意志到《天仙配》那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无一不体现了中国戏曲之美,展现着中国戏曲的魅力。这次活动让我接触了很多,了解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没有权力将它遗弃,发扬它才是我们神圣的职责。面对戏曲的衰落,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挽救它,振兴它。让戏曲之星永远活跃在舞台上;让传统之美永远驻扎在人们心中;让我们为传统呐喊,为戏曲喝彩!

点评

作者以流畅洗练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对戏曲的了解与热爱之情,更抒发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戏曲)的盛赞之情。开篇一系列的设问,紧接着浓墨重彩的细描,无不让读者深受感染,也去盛赞戏曲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篇6:八下第四单元

平乡县第五中学 李素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及共同发展的概况;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材落实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互帮互助的人生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贡献的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我们来学习第11课《民族团结》

二、新课学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想一想:我国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学生:56个民族

教师:列举你所熟知的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的活动、歌舞等 学生:傣族——泼水节 学生: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学生:朝鲜族——道拉基 学生:白族——火把节 多媒体展示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教师:根据PPT图所示:我国各民族形成了怎样的特点?

学生:特点: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思考:面对如此多的少数民族我国该如何对其进行管理? 学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学生:各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动

学生:各族人民共御外敌,在民族独立解放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教师:我国建立哪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学生:内蒙古自治区 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学生:广西壮族自治区 学生:宁夏回族自治区 学生:西藏自治区 多媒体展示分布情况

教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学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讨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作用? 学生: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所以说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教师: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教师: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各民族发展情况

教师:党中央从解放初期就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吹拂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而90年代后期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多媒体展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情况 教师:对于西部大开发你知道什么? 学生:西电东送。

教师:贵州打造“西电东送”王牌电站——洪家渡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是我国首批“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

学生:西气东输 学生:西油东送 学生:青藏铁路的修建

教师: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今天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的了重大的成就与发展。教师:如果没有我党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就不会有民族地区今天的巨变;如果没有那些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默默工作的支边干部,也不会有少数民族同胞的好生活,同学们知道优秀的民族干部有谁吗?

学生:孔繁森

教师: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他生前两次援藏。他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多媒体展示孔繁森的图片

教师: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时,收养了两名失去父母的孤儿。他说,我要抚养他们健康成长。教师: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的总理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就是这默默无闻的共产党员,他们为国家,为少数民族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为大家,舍小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动脑筋:谁能说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作出的贡献?除了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 学生: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学生: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 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

三、课堂总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让我们衷心地祝愿中华大家庭团结兴旺,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四、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发展典型 西部大开发战略 优秀援藏干部

【教学反思】

上一篇:2006年度医院医务科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四年级体育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