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2024-06-11

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精选6篇)

篇1: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李英爱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但谨慎性原则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使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会计制度;改进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应当考虑到企业风险,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的预计并入账,而对可能取得的收益,则不予预计或入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企业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的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竟争力。然而谨慎性原则从产生之初就带有明显的两面性,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下,存货、短期投资等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与历史成本原则相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还与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发生冲突。

(二)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容易造成计提滥用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约束因素,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首先,它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对于其具体应用范围、方法、计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本身也由此而具有不确定的特性,这样就容易造成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局面。

(三)企业财务制度中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在会计制度中,许多会计处理要求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却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法,给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如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等。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五)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尤其企业财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如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而这一要求与会计人员的现实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更何况还存在部分会计人员滥用会计政策等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

三、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一)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在13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此之外,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地确定。

(二)通过法律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谨慎性原则,必须服从于其价值目标和利益关系,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如企业财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作了相应规定。如允许企业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3%--5%计提坏帐准备金;允许部分技术更新快的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等,这些规定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另外还要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四)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设计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为了使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力求客观和公正,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诚信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加强会计专业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后续教育。

总之虽然谨慎性原则有其理论及实务上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就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J].经济问题,2006(5)

2.卫东.谨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问题和建议[J].广西会计,2002(11)

3.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编.2001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

4.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顾卫东,陆苏,《财税天地》2003年1月

篇2: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1.1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权利,也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有必要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规定,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11条第12项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1.2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作用是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体现的。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金、诉讼赔偿金等。速动资产是指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速动比率更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是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来体现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存货周转率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

2 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谨慎性。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我国企业谨慎性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谨慎性原则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1 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的局限性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4)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2.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实际运用中的不均衡性

《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按上述方法计提四项准备金。其他上市公司则只是参照执行,而对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更未明确,因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范围上就存在极大的不均

衡性,这对于同为发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苦乐不均;他们体现出来的业绩更存在着不可比性,因而同样经营效益的企业由于有着A、B股的区别,则有B股的企业不具备配股条件,而无B股只有A股的企业则具备配比股条件;同时,他们的市场形象、股票价格及信用等级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说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一大局限。

2.2.1 《制度》中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但是,随着各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谨慎性原则应用倾向明显增强,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明显显出,表现在:

(1)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如《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未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使某些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出现较大差异,而企业在计提准备时没有披露充分信息,也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告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产生质疑。

(2)制度要求对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要进行追溯调整。而某些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进行追溯调整可能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既要调整企业所得,还要调整所得税费用,操作难度及工作量很大。

(3)将计提准备作为盈余管理手段。《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但某些企业迫于业绩考核、申请贷款、发行债券或配股等需要,将计提准备作为粉饰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2.2.2 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2.2.3 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3 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3.1 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

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当然,“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精神实质与制约因素。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3.2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预期销售价格下降;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此外,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额不能超出其原始成本。由于这些约束条件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3.3 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设计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

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3.4 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指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3.5 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会计人员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第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会计领域的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会计方法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吸收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总之,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李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J].经济问题,(5)

2 卫东,陆苏.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财税天地,(1)

篇3: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为此, 人们必须采用谨慎性原则, 考虑不同会计原则产生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 以便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 谨慎性原则容易被曲解和滥用, 在资产、报表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此, 在市场信息、原则运用、法律政策、社会监督、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等方面, 迫切需要改进相关机制, 以确保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整合资产市场信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几个方面, 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提供一些思路。

一、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实务操作中的问题

在会计实务中, 许多会计处理需要应用谨慎性原则, 但是却没有具体的规范的操作方法, 给实务操作带来不小的难度。例如制度中规定: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确认时, 需取得以下相关数据资料:短期投资的市价、存货可变现的净值、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等。对于这种情况, 想要确定可变现净值、投资市价、可收回金额等,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要较为准确地确定市价, 有着不小的难度。对于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 则需要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进行预计, 其任务就更加艰巨。由此看来, 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实际上仍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 令企业在实务工作中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以坏账准备为例, 有少数公司采用直接转销法处理坏账, 其他的公司则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在公司计提坏账准备时, 计提的方法、标准和比例差异很大。究其根源, 主要是有些公司出于某种目的, 虚报利润和扭曲财务状况, 以提高筹集资金能力, 逃避税收和建立秘密公积金。而采取不提、少提或多提的各种办法, 结果导致了各公司会计报表丧失真实性、可靠性, 使得会计报表变的不具有可比性, 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正确分析和判断。

2.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会计核算应当依据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这是客观性原则提出的要求, 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然而谨慎性原则却要求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 与客观性原则明显产生矛盾。同时, 对于市价的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 往往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

与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冲突。配比原则要求各项收入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要在同一会计期间来确认计量;谨慎性原则却是在当期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滞后确认或者不确认可能的收益, 这肯定会影响企业正常地核算资产和利润。权责发生制原则中要求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以及应负担的费用, 不管本期是否收付, 都应当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 这里着重强调的是收入确认、费用发生的时间和归属;谨慎性原则却是把还没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以及费用提前计入损益, 这就明显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在可比性、一致性原则中, 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指标前后应当一致、彼此之间要有可比性, 前后各期核算时应当按照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不能随便改换。而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予以一定程度的改变, 从而灵活性较大, 进而与以上两个原则发生冲突。

3.影响会计报表的公允性

会计谨慎性原则指出“要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可是什么才算是合理的预计, 费用和损失是否会发生, 这些因素都是难以确定, 往往依赖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判断。由于在这方面操作空间较大, 难免发生企业粉饰利润的现象, 企业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为企业建立“秘密公积”提供了途径, 也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难度变得更高。另外, 我国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尚不够完善, 市场的变化复杂、难以统一, 从而使得无论是资产评估行业、企业亦或是证券管理机构, 都没有办法获得各种资产准确的当前价格信息。而确定非上市企业投资市价的难度就更大, 计提这些准备变得非常困难, 计提弹性较大, 非常缺少衡量制约的标准和手段, 资产和利润的真实性、可靠性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公允性。由于在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比较强, 资产和利润要求的客观性可能无法达到, 这是因为以下几点:第一, 由于企业中一般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 而对于固定资产, 是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 会使得到当期利润高低不同;第二, 在采用实际成本计价的情况下, 依据什么价格进行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 是采用加权平均法还是先进先出法。无论采取任何一种选择, 当期的利润都会发生变化, 从而偏高或偏低;第三,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比例由企业自主选定;第四, 对于短期投资, 在计提跌价准备的时侯, 可以分别按照单项投资、投资类别、投资总体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大, 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 但对于到底采用何种方法, 决定权在企业自己。上述的几种情况, 都会因为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法较多, 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影响了会计报表的公允性。

4.容易受国家税收和税法执行的影响

使用谨慎性原则的条件之一是国家财力充足。因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往往会使得企业前期的利润减少。从而少交所得税, 尽管后期可以补回部分所得税, 但国家大量税收和利息受益还是受到了损失。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形势来看, 我国经济基础和国家财力远非雄厚, 还不具备普遍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条件, 因此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 还应该考虑本国具体国情。所得税要达到的目标, 是要确保国家税收及时缴纳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所以, 在确认所得税时有一些倾向:时间上, 收入、资产予以提前确认, 费用、负债推迟确认;金额上, 收入、资产多计入, 费用、负债少计入;只有对国家财政收入有利的情况下才默认不确定性、估计的项目。然而谨慎性原则在确认计量时, 要求凡是能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当予以记录和确定, 对于没有充分把握的收入, 则不能予以记录和入账。于是谨慎性原则在时间上、金额上和性质上, 都跟我国所得税的征收政策相冲突, 在会计实务中与我国所得税不协调。而且现行税法与会计制度对税前列支费用的规定也不相同, 比如提取八项准备金, 计算纳税所得额时, 坏账准备超过3‰以上和其他七项准备金都要调整纳税所得额, 导致企业要补交所得税, 并使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增加, 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受到局限。

5.受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影响较大

目前, 企业对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 对或有事项的判断, 都较多地依靠于富有经验和较高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 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带来了限制。在实务操作中, 会计谨慎性原则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受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力的影响很大, 从而会计信息变得不确定性。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事项, 诸如费用和损失, 确认、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 不能无视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 并且也不能秘密计提准备。在此时,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非常重要。目前, 尽管在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颇为迅速, 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缺陷仍旧较大。一是部分会计人员难以掌握新的核算知识, 业务水平仍然比较低, 不能把新制度正确运用在会计实务中。二是部分会计人员即使知道如何应用, 可是由于这部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问题, 或出于某种目的, 往往曲解滥用谨慎性原则。不仅如此, 我国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也不甚合理。目前, 我国绩效评价仍旧以利润为主要内容。所有者对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依然是利润。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只是计提部分准备, 甚至不计提准备。而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重要利润指标, 在财务分析判断中, 常常对上市、股利分配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都无疑令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制约。

二、改进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1.完善资产信息和健全价格市场

进一步完善资产信息、健全价格市场, 可以利用日益发达的现代互联网技术, 建立各种资产价格、数量等信息的数据库, 不断更新数据。同时, 对各种资产的信息资料进行定期的公布, 从而在计提减值准备方面、公允性和客观性方面打下基础, 扫清了障碍。需要统一企业计提各种坏账准备的方法, 同时应当确定计提的高低限度, 从而把变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从而在各企业之间, 坏账准备的计提差异度得以减小, 这有利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水平上公平竞争, 这样, 其提供的会计报表更加具有可比性, 从而可以正确比较和评价它们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2.科学合理地使用谨慎性原则

运用谨慎性原则时, 国家应当对其涵盖的业务范围予以明确的具体的规定, 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前提和条件进行约束制约, 条件符合的应当予以执行, 条件不符合的不能运用, 使得会计报表的可比性更加规范可靠, 同时降低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比如, 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就考虑到预期销售价格下降的问题, 由于受到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 使得谨慎性原则采用的会计方法应当依据客观前提而定, 从而降低了操作上的随意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预防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产生冲突。

3.完善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会计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 对于那些有利益关系的人员, 若其能够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 则必须对这种影响予以充分的考虑, 对其信息的失真行为, 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约。在确认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责任人时, 应当把重点放在信息造假的获利益者, 从根本上防范有关人员利用虚假信息牟利。以前的《会计法》把会计失真的主要责任归于会计人员, 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那是因为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没有找准。而在这方面, 新的《会计法》取得较大的进步, 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承担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 通过这种措施, 既能使企业负责人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又能令企业负责人干涉会计信息的行为受到约束, 这也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4.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除了政府部门、财政税收系统外, 审计行业应当发挥监督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培养注册会计师, 加强注册会计师对公司会计报表的审查、鉴证工作, 防止企业操纵利润和粉饰报表, 强化注册会计师制度的运用。新颁布实施的会计基本工作原则和具体准则, 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虽然在我国注会行业有了长远的进步, 但由于体制原因, 尚不尽如人意, 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提高业务水平, 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以更谨慎的态度进行审查、鉴证工作。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市场成为全球市场一部分, 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重要。只有不断加大监管力度, 不断采取措施来完善会计工作, 只有让造假和失真行为的处罚代价远大于所获的利益, 才能有效地治理信息失真问题, 才能鼓励企业遵循谨慎性原则, 使企业更加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 使谨慎性原则逐步为社会所普遍认可和遵循。

5.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目前, 我国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所以要从几个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第一,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会有求真务实的端正态度;第二, 系统、全面的传授专业知识, 打好坚实基础;第三, 强化后续教育工作, 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使其不断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 会计领域也在不断的深化拓展, 从而会计理论和工作方法也在不断完善改进。会计人员应当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 熟悉掌握会计政策, 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质素和判断能力。

三、结论

谨慎性原则目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是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它同时又是颇具争议的会计原则。在会计业务处理中。往往遇到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业务, 这依赖于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而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选择的会计方法不符合工作要求, 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这就使得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实务操作中不合理, 有时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受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判断影响也较大, 使得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受到影响, 谨慎性原则也容易受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法执行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使得其运用受到局限。在我国,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阶段性的发展, 在中国并未过时, 它应当成为中国具体会计准则中重要原则。因此, 将谨慎性原则写入会计准则具有现实意义。

篇4: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运用;局限性;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对于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一种不许增加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和程序,以及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记负债或费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资产定义方面的运用

在资产方面的运用包括对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是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谁备数额起决定作用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出一些行业规范性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会计人员的实践行为。

(二)在企业收益方面的运用

收入准则主要是针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原则: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的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一)与会计核算原则的冲突

1.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配比原则要求,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二)会计政策的选择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影响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按实际成本计价时,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三)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实践改革运用中所遇到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谨慎性。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我国企业谨慎性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阻碍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五)市场价格机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及可能性均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往往靠他们的职业判断力。鉴于目前市场价格机制及价格信息披露状况和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难以使谨慎性原则得到适当落实。

(六)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企业会计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三、正确适度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一)应合理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会计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居于首要地位,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对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的确定。

(二)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隨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①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②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四)内外结合,强化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五)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顾卫东.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河北财会,2008,(2).

[2]张冬梅.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9,(24).

[3]沈洪祥,李金兵.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5,(12).

[4]马文乔,薛雅木.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局限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9,(04).

篇5: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班级:会本1102班

学号:11501740226

姓名:谭彬田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较早的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认可。我们应在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谨慎性原则,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本文就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分析。

Summary: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udent accounting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in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recognized earlier national accounting profession.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based on a better job in accounting principle of prudence, to avoid weaknesses, play to their maximum effect.In this paper,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accounting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应用 会计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在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要素的确认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程序可能选择的情况下,不影响合理选择,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我们都应该用相关的准则进行充分的记录和确认,而对没有把握的资产和收益,则应当按照相关的准则少计或不计,以免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失真,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或者盲目决策。其本质就是资本保持资本维持。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和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

二、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间摸爬滚打起来的,国外是市场经济,国内是计划经济,当年我们是在两个的夹缝中实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慢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市场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会计环境中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并且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趋于明朗。我国目前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不能照搬,要坚持本国特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突出谨慎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

(一)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

(二)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

少计负债。

(三)从收益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即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取其迟而不取其早,取其少而不取其多。

(四)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四、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一)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②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1、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3、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4、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

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五、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四)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10。

[3]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木留,《完善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篇6:谨慎性原则要求

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和应用,其最根本的依据是不确定性。那里的不确定性,除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的内在的不确定性,即各种风险外,还包括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会计核算本身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源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不确定性。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本身就是一种会计假设,虽然这是必需并且合理的,但仍然具有其不确定性。例如货币计量假设,其隐含了币值恒定这一前提条件,但实际是不可能到达的。其次,在会计实务中也有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超多运用会计估计,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务必做些假定。例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就有其不确定性,在实务中实际上是假定它是合理而且确定的,并据此计提折旧。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约束因素。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第二个依据是,为了抵消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过分乐观,谨慎的倾向是必要的。这种观念能够追溯至19世纪。当时的会计人员采用稳健主义的观念,是因为业主及经理们对自我的企业总是持乐观态度,并有可能将这种乐观态度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迫于债权人及其他报表使用者的要求,为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人员采用稳健主义来抵消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乐观情绪。一般来说,会计人员能够得到的会计信息比其能够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会计人员应试图权衡这些信息和其中的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带给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全面地预计到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盲目的乐观。

谨慎性原则的再一个依据是,对于企业来说,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比低估它们更加危险,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使企业做出错误而不是稳健的经营决策,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以后的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从这个角度看,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资本维持,即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相对于货币资本维护,谨慎性原则更强调实物资本维护,即只有在企业消耗掉的实物资产能够得到补偿后,才能确认收益,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应以重置成本而不是历史成本来计量。这种概念强调应维护的是企业的实际生产潜力,因此,谨慎性原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潜力有着重要的现实好处。

二、谨慎性原则的缺陷

作为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约束因素,谨慎性原则缺乏严格的理论依据。首先,它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对于其具体应用范围、方法、计量并没有必须的标准,它本身也由此而具有不确定的特性,所以它只是处理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并不太好的方法,在最坏的状况下,它会导致会计数据失真。

其次,谨慎性原则的另一论据是会计人员应对可能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带给信息,使报表使用者充分认识到存在的风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风险做出决定和估计,但会计人员的职责应是客观反映,这种主观决定不应由会计人员来承担,会计人员应做的是带给适当的信息,由报表使用者来做出他们自我对风险的决定和估计。由此可见,谨慎性原则的理论依据并非无懈可击。然而,处于各种原因,谨慎性原则的观点长期以来一向都在影响着会计实务,会计上的许多处理方法都渗入了谨慎性原则的概念,有的甚至以谨慎性原则作为论证。虽然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广泛应用,但仍有很多缺陷,受到很多的指责:

(1)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可能的状况下,少计资产、收入,多计成本、费用,由此可能会引起下期的利润偏高。前期的稳健可能会导致后期的不稳健,这是谨慎性原则自身很难解决的矛盾。

(2)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会计的真实客观性有必须的影响。客观性要求对于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不偏不依,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资料,而不受主观意念的支配。如若不一样的会计人员独立地对同一个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得到实质上相同的结果,则其所做的会计处理能够认为是客观的.、可检验的。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可能的风险做出估计并计量,则难免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念,不一样的会计人员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就削弱了核算的真实。客观性。

(3)谨慎性原则影响了经济信息的充分反映。会计核算应充分反映会计主体的重要经济信息,而不应隐瞒或掩饰任何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事项。谨慎性原则要求确认可能的费用与损失,却无视可能的收入与利润,虽说是处于稳健的思考,但终究没有做到充分反映。

(4)谨慎性原则中的某些处理方法,对会计的一贯性与可比性也有影响。如用于存货与短期投资期末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于期末价值是成本与市价两个计价基础交替使用,在计量上是没有一致性的,从而也影响到其可比性。

由此能够看出,谨慎性原则有可能对很多其他的会计原则构成威胁,从而影响会计报表和数据的有用性,甚至会成为建立“秘密准备”的“理论依据”,因此,谨慎性原则应恰当运用。如果滥用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将按照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谨慎性原则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方面谨慎稳健的资料。

(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确认中,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合理稳妥的基础上。例如,《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中规定“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体现了谨慎性。如果企业的某项支出不具有未来的经济利益或者某项资产其内涵的未来经济利益已不复存在,将不会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人,就不应将其确认为资产,以避免虚计资产。对于不贴合资产定义的各项财产,《制度》规定都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方面避免了夸大资产,另一方面确认了可能的损失。

相对于资产确认的严格而言:负债确认则宽松的多,例如或有事项的确认。根据或有事项准则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是企业承担的金额能可靠计量的现时义务,并且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时,企业就应将其确认为负债。那里的“很可能”是指发生的可能性为大于50%但小于等于95%。而与此相对应的,如果该负债预期可获得补偿,则补偿金额只能在基本确定能收到时,作为资产单独确认,且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超过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那里的“基本确定”是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95%但小于100%。这种资产与负债明显的不对等确认,正是谨慎性原则多计负债、少计资产的明显体现。

在权益确认中,也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例如,对于企业或者以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单位理解的非现金资产的捐赠,由于它在价值的确定上一般是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往往并不准确,这就导致这些资本公积人账价值的不确定性。出于谨慎性原则的思考,应将其先计人“理解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和“股权投资准备”,在相关资产尚未被处置、其价值未随着处置而被实现前不得用于转增资本,以避免虚增资本。

(2)在会计计量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很广泛,在进行会计估计时要思考的因素之一就是谨慎性。它要求在合理的前提下,应充分思考风险因素,对资产、权益、利润的计量不应高估,不应少计负债或费用。例如,很多资产期末计价所使用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就历来被认为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最典型的表现,其应用的依据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以存货为例,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降到了成本以下,此时将期末存货价值抑低为可变现净值,同时将跌价损失汁人当期费用,也就是将市价下降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先计入本期,一方面避免了高估资产,另一方面确认计量了可能的费用或损失。反之,如果市价上升,企业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利益,但此时存货仍按较低的成本计价,即可能实现的收入或利润不予确认。可见,无论市价升降,该方法都满足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加速折旧法是另一个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计量方法。一般认为,使用加速折旧法的主要理由有:①使用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应各年大体相同,固定资产使用早期,性能较好,维护修理费用少,因而应多提折旧;②固定资产使用早期生产潜力强,企业受益大,因而应多提折旧,以与收入恰当配比;③除了有形损耗外,还要思考无形损耗,采用加速折旧可减少由于旧技术淘汰而提前报废时产生的损失;④资产一旦投入使用,便成了旧货,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早期多提折旧可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更接近市价。以上4个理由中,后两个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实际上是提前确认了固定资产处置时可能发生的损失。采用加速折旧法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以后年度收入的不确定性,因为早期收入比晚期收入更有把握,晚期收入相对风险更大,出于谨慎性原则的思考,为了减少风险,应将大部分成本分配于早期。

(3)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适当披露。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或有负债的披露。或有负债是一种最终结果需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由于它是一种潜在义务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以不能被确认为负债。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存在着发生的风险的,基于谨慎性的思考,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相反,或有资产则一般不应披露,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上一篇:四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下一篇: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进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