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民事

2024-06-13

裁判文书民事(精选6篇)

篇1:裁判文书民事

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

为指导全国法院民事裁判文书的制作,确保文书撰写做到格式统一、要素齐全、结构完整、繁简得当、逻辑严密、用语准确,提高文书质量,制定本规范。一基本要素 ▎文书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标题包括法院名称、文书名称和案号。▎正文包括首部、事实、理由、裁判依据、裁判主文、尾部。首部包括诉讼参加人及其基本情况,案件由来和审理经过等;事实包括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人民法院认定的证据及事实;理由是根据认定的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是否成立进行分析评述,阐明理由;裁判依据是人民法院作出裁判所依据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条文;裁判主文是人民法院对案件实体、程序问题作出的明确、具体、完整的处理决定;尾部包括诉讼费用负担和告知事项。▎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

二标题 标题由法院名称、文书名称和案号构成,例如:“××××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民事裁定书)+案号”。(一)法院名称

法院名称一般应与院印的文字一致。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名称前应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但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知识产权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除外。涉外裁判文书,法院名称前一般应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案件当事人中如果没有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组织的,地方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制作的裁判文书标题中的法院名称无需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案号

案号由收案、法院代字、类型代字、案件编号组成。案号=“(”+收案+“)”+法院代字+类型代字+案件编号+“号”。案号的编制、使用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案件案号的若干规定》等执行。

三正文(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诉讼地位和基本信息。2.当事人是自然人的,应当写明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所。姓名、性别等身份事项以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为准。当事人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不明确的,可以不表述。当事人住所以其户籍所在地为准;离开户籍所在地有经常居住地的,经常居住地为住所。连续两个当事人的住所相同的,应当分别表述,不用“住所同上”的表述。3.有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的,应当在当事人之后另起一行写明其姓名、性别、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所,并在姓名后用括号注明其与当事人的关系。代理人为单位的,写明其名称及其参加诉讼人员的基本信息。4.当事人是法人的,写明名称和住所,并另起一行写明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和职务。当事人是其他组织的,写明名称和住所,并另起一行写明负责人的姓名和职务。当事人是个体工商户的,写明经营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住所;起有字号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并写明该字号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当事人是起字号的个人合伙的,在其姓名之后用括号注明“系……(写明字号)合伙人”。5.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的名称应写全称,以其注册登记文件记载的内容为准。6.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明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7.当事人为外国人的,应当写明其经过翻译的中文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并用括号注明其外文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外国自然人应当注明其国籍。国籍应当用全称。无国籍人,应当注明无国籍。港澳台地区的居民在姓名后写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或“台湾地区居民”。外国自然人的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以其护照等身份证明文件记载的内容为准;外国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基本信息以其注册登记文件记载的内容为准。8.港澳地区当事人的住所,应当冠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当事人的住所,应当冠以“台湾地区”。9.当事人有曾用名,且该曾用名与本案有关联的,裁判文书在当事人现用名之后用括号注明曾用名。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变更的,裁判文书应当列明变更后的姓名或名称,变更前姓名或名称无需在此处列明。对于姓名或者名称变更的事实,在查明事实部分写明。10.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权利义务继受人参加诉讼的,诉讼地位从其承继的诉讼地位。裁判文书中,继受人为当事人;被继受人在当事人部分不写,在案件由来中写明继受事实。11.在代表人诉讼中,被代表或者登记权利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可以采取名单附后的方式表述,“原告×××等×人(名单附后)”。当事人自行参加诉讼的,要写明其诉讼地位及基本信息。12.当事人诉讼地位在前,其后写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两者之间用冒号。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之后,用逗号。(二)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基本情况

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应当在当事人之后另起一行写明为“委托诉讼代理人”,并写明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姓名和其他基本情况。有两个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分行分别写明。2.当事人委托近亲属或者本单位工作人员担任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应当列在第一位,委托外单位的人员或者律师等担任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列在第二位。3.当事人委托本单位人员作为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写明姓名、性别及其工作人员身份。其身份信息可表述为“该单位(如公司、机构、委员会、厂等)工作人员”。4.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写明律师、基层法院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姓名,所在律师事务所的名称、法律服务所的名称及执业身份。其身份信息表述为“××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属于提供法律援助的,应当写明法律援助情况。5.委托诉讼代理人是当事人近亲属的,应当在姓名后用括号注明其与当事人的关系,写明住所。代理人是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的,写明姓名、性别、住所,并在住所之后注明具体由何社区、单位、社会团体推荐。6.委托诉讼代理人变更的,裁判文书首部只列写变更后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对于变更的事实可根据需要写明。7.委托诉讼代理人后用冒号,再写委托诉讼代理人姓名。委托诉讼代理人姓名后用逗号。(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1.一审民事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先写原告,后写被告,再写第三人。有多个原告、被告、第三人的,按照起诉状列明的顺序写。起诉状中未列明的当事人,按照参加诉讼的时间顺序写。提出反诉的,需在本诉称谓后用括号注明反诉原告、反诉被告。反诉情况在案件由来和事实部分写明。2.二审民事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上诉人”“被上诉人”“第三人”“原审原告”“原审被告”“原审第三人”。先写上诉人,再写被上诉人,后写其他当事人。其他当事人按照原审诉讼地位和顺序写明。被上诉人也提出上诉的,列为“上诉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之后,用括号注明原审诉讼地位。3.再审民事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其他当事人按照原审诉讼地位表述,例如,一审终审的,列为“原审原告”“原审被告”“原审第三人”;二审终审的,列为“二审上诉人”“二审被上诉人”等。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和其他当事人诉讼地位之后,用括号注明一审、二审诉讼地位。抗诉再审案件(再审检察建议案件),应当写明抗诉机关(再审检察建议机关)及申诉人与被申诉人的诉讼地位。案件由来部分写明检察机关出庭人员的基本情况。对于检察机关因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损而依职权启动程序的案件,应列明当事人的原审诉讼地位。4.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原告”“被告”“第三人”。“被告”之后用括号注明原审诉讼地位。5.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原告”“被告”“第三人”,并用括号注明当事人在执行异议程序中的诉讼地位。6.特别程序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申请人”。有被申请人的,应当写明被申请人。选民资格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起诉人”。7.督促程序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申请人”“被申请人”。公示催告程序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申请人”;有权利申报人的,表述为“申报人”。申请撤销除权判决的案件,当事人表述为“原告”“被告”。8.保全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申请人”“被申请人”。9.复议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10.执行案件,执行实施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执行异议案件,提出异议的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异议人”,异议人之后用括号注明案件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其他未提出异议的当事人亦应分别列明。案外人异议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表述为“案外人”“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四)案件由来和审理经过 1.案件由来部分简要写明案件名称与来源。2.案件名称是当事人与案由的概括。民事一审案件名称表述为“原告×××与被告×××……(写明案由)一案”。诉讼参加人名称过长的,可以在案件由来部分第一次出现时用括号注明其简称,表述为“(以下简称×××)”。裁判文书中其他单位或组织名称过长的,也可在首次表述时用括号注明其简称。诉讼参加人的简称应当规范,需能够准确反映其名称的特点。3.案由应当准确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民事案件案由的规定。经审理认为立案案由不当的,以经审理确定的案由为准,但应在本院认为部分予以说明。4.民事一审案件来源包括:(1)新收;(2)有新的事实、证据重新起诉;(3)上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4)上级人民法院指令立案受理;(5)上级人民法院指定审理;(6)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7)其他人民法院移送管辖;(8)提级管辖。5.书写一审案件来源的总体要求是:(1)新收、重新起诉的,应当写明起诉人;(2)上级法院指定管辖、本院提级管辖的,除应当写明起诉人外,还应写明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报请移送上级人民法院)日期或者下级法院报请指定管辖(下级法院报请移送)日期,以及上级法院或者本院作出管辖裁定日期;(3)上级法院发回重审、上级法院指令受理、上级法院指定审理、移送管辖的,应当写明原审法院作出裁判的案号及日期,上诉人,上级法院作出裁判的案号及日期、裁判结果,说明引起本案的起因。6.一审案件来源为上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的,发回重审的案件应当写明“原告×××与被告×××……(写明案由)一案,本院于××××年××月××日作出……(写明案号)民事判决。×××不服该判决,向××××法院提起上诉。××××法院于××××年××月××日作出……(写明案号)裁定,发回重审。本院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7.审理经过部分应写明立案日期及庭审情况。8.立案日期表述为:“本院于××××年××月××日立案后”。9.庭审情况包括适用程序、程序转换、审理方式、参加庭审人员等。10.适用程序包括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非讼程序包括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等。11.民事一审案件由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审理经过表述为:“于××××年××月××日公开/因涉及……不公开(写明不公开开庭的理由)开庭审理了本案,经审理发现有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的情形,裁定转为普通程序,于××××年××月××日再次公开/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12.审理方式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开庭审理包括公开开庭和不公开开庭。不公开开庭的情形包括:(1)因涉及国家秘密不公开开庭;(2)因涉及个人隐私不公开开庭;(3)因涉及商业秘密,经当事人申请,决定不公开开庭;(4)因离婚,经当事人申请,决定不公开开庭;(5)法律另有规定的。13.开庭审理的应写明当事人出庭参加诉讼情况(包括未出庭或者中途退庭情况);不开庭的,不写。不开庭审理的,应写明不开庭的原因。14.当事人未到庭应诉或者中途退庭的,写明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15.一审庭审情况表述为:“本院于××××年××月××日公开/因涉及……(写明不公开开庭的理由)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等到庭参加诉讼。”16.对于审理中其他程序性事项,如中止诉讼情况应当写明。对中止诉讼情形,表述为:“因……(写明中止诉讼事由),于××××年××月××日裁定中止诉讼,××××年××月××日恢复诉讼。”(五)事实

1.裁判文书的事实主要包括:原告起诉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被告答辩的事实和理由,法院认定的事实和据以定案的证据。2.事实首先写明当事人的诉辩意见。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依次表述当事人的起诉意见、答辩意见、陈述意见。诉辩意见应当先写明诉讼请求,再写事实和理由。二审案件先写明当事人的上诉请求等诉辩意见。然后再概述一审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认定的事实、裁判理由、裁判结果。再审案件应当先写明当事人的再审请求等诉辩意见,然后再简要写明原审基本情况。生效判决为一审判决的,原审基本情况应概述一审诉讼请求、法院认定的事实、裁判理由和裁判结果;生效判决为二审判决的,原审基本情况先概述一审诉讼请求、法院认定的事实和裁判结果,再写明二审上诉请求、认定的事实、裁判理由和裁判结果。3.诉辩意见不需原文照抄当事人的起诉状或答辩状、代理词内容或起诉、答辩时提供的证据,应当全案考虑当事人在法庭上的诉辩意见和提供的证据综合表述。4.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新的请求的,应当在诉称部分中写明。5.被告承认原告主张的全部事实的,写明“×××承认×××主张的事实”。被告承认原告主张的部分事实的,写明“×××承认×××主张的……事实”。被告承认全部诉讼请求的,写明:“×××承认×××的全部诉讼请求”。被告承认部分诉讼请求的,写明被告承认原告的部分诉讼请求的具体内容。6.在诉辩意见之后,另起一段简要写明当事人举证、质证的一般情况,表述为:“本案当事人围绕诉讼请求依法提交了证据,本院组织当事人进行了证据交换和质证。”7.当事人举证质证一般情况后直接写明人民法院对证据和事实的认定情况。对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原则上不一一列明,可以附录全案证据或者证据目录。对当事人无争议的证据,写明“对当事人无异议的证据,本院予以确认并在卷佐证”。对有争议的证据,应当写明争议的证据名称及人民法院对争议证据认定的意见和理由;对有争议的事实,应当写明事实认定意见和理由。8.对于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鉴定意见,经庭审质证后,按照当事人是否有争议分别写明。对逾期提交的证据、非法证据等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9.争议证据认定和事实认定,可以合并写,也可以分开写。分开写的,在证据的审查认定之后,另起一段概括写明法院认定的基本事实,表述为:“根据当事人陈述和经审查确认的证据,本院认定事实如下:……”。10.认定的事实,应当重点围绕当事人争议的事实展开。按照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明标准,根据审查认定的证据有无证明力、证明力大小,对待证事实存在与否进行认定。要说明事实认定的结果、认定的理由以及审查判断证据的过程。11.认定事实的书写方式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繁简得当,避免遗漏与当事人争议有关的事实。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或者对法律关系或请求权认定相关的事实着重叙述,对其他事实则可归纳、概括叙述。综述事实时,可以划分段落层次,亦可根据情况以“另查明”为引语叙述其他相关事实。12.召开庭前会议时或者在庭审时归纳争议焦点的,应当写明争议焦点。争议焦点的摆放位置,可以根据争议的内容处理。争议焦点中有证据和事实内容的,可以在当事人诉辩意见之后在当事人争议的证据和事实中写明。争议焦点主要是法律适用问题的,可以在本院认为部分,先写明争议焦点。13.适用外国法的,应当叙述查明外国法的事实。(六)理由

1.理由部分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根据认定的案件事实,依照法律规定,明确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阐述原告请求权是否成立,依法应当如何处理。裁判文书说理要做到论理透彻,逻辑严密,精炼易懂,用语准确。2.理由部分以“本院认为”作为开头,其后直接写明具体意见。3.理由部分应当明确纠纷的性质、案由。原审确定案由错误,二审或者再审予以改正的,应在此部分首先进行叙述并阐明理由。4.说理应当围绕争议焦点展开,逐一进行分析论证,层次明确。对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应当根据案件的性质、争议的法律关系、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司法解释规定的法律适用规则进行分析,作出认定,阐明支持或不予支持的理由。5.争议焦点之外,涉及当事人诉讼请求能否成立或者与本案裁判结果有关的问题,也应在说理部分一并进行分析论证。6.理由部分需要援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时,应当准确、完整地写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条款项序号和条文内容,不得只引用法律条款项序号,在裁判文书后附相关条文。引用法律条款中的项的,一律使用汉字不加括号,例如:“第一项”。7.正在审理的案件在基本案情和法律适用方面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指导性案例相类似的,应当将指导性案例作为裁判理由引述,并写明指导性案例的编号和裁判要点。8.司法指导性文件体现的原则和精神,可在理由部分予以阐述或者援引。9.在说理最后,可以另起一段,以“综上所述”引出,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是否支持进行评述。(七)裁判依据

1.引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时,应当严格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2.引用多个法律文件的,顺序如下:法律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司法解释;同时引用两部以上法律的,应当先引用基本法律,后引用其他法律;同时引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先引用实体法,后引用程序法。3.确需引用的规范性文件之间存在冲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无法选择适用的,应依法提请有决定权的机关作出裁决,不得自行在裁判文书中认定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4.裁判文书不得引用宪法和各级人民法院关于审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会议纪要、各审判业务庭的答复意见以及人民法院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作为裁判依据,但其体现的原则和精神可以在说理部分予以阐述。5.引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时,应当按照公告公布的格式书写。6.指导性案例不作为裁判依据引用。(八)裁判主文

1.裁判主文中当事人名称应当使用全称。2.裁判主文内容必须明确、具体、便于执行。3.多名当事人承担责任的,应当写明各当事人承担责任的形式、范围。4.有多项给付内容的,应当先写明各项目的名称、金额,再写明累计金额。如:“交通费……元、误工费……元、……,合计……元”。5.当事人互负给付义务且内容相同的,应当另起一段写明抵付情况。6.对于金钱给付的利息,应当明确利息计算的起止点、计息本金及利率。7.一审判决未明确履行期限的,二审判决应当予以纠正。判决承担利息,当事人提出具体请求数额的,二审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请求的数额作出相应判决;当事人没有提出具体请求数额的,可以表述为“按×××利率,自××××年××月××日起计算至××××年××月××日止”。(九)尾部

1.尾部应当写明诉讼费用的负担和告知事项。2.诉讼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收取诉讼费用的,写明诉讼费用的负担情况。如:“案件受理费……元,由……负担;申请费……元,由……负担”。3.诉讼费用不属于诉讼争议的事项,不列入裁判主文,在判决主文后另起一段写明。4.一审判决中具有金钱给付义务的,应当在所有判项之后另起一行写明:“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二审判决具有金钱给付义务的,属于二审改判的,无论一审判决是否写入了上述告知内容,均应在所有判项之后另起一行写明上述告知内容。二审维持原判的判决,如果一审判决已经写明上述告知内容,可不再重复告知。5.对依法可以上诉的一审判决,在尾部表述为:“如不服本判决,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或者代表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人民法院。”6.对一审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尾部表述为:“如不服本裁定,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或者代表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人民法院。”

四落款

(一)署名诉讼文书应当由参加审判案件的合议庭组成人员或者独任审判员署名。合议庭的审判长,不论审判职务,均署名为“审判长”;合议庭成员有审判员的,署名为“审判员”;有助理审判员的,署名为“代理审判员”;有陪审员的,署名为“人民陪审员”。独任审理的,署名为“审判员”或者“代理审判员”。书记员,署名为“书记员”。(二)日期

裁判文书落款日期为作出裁判的日期,即裁判文书的签发日期。当庭宣判的,应当写宣判的日期。(三)核对戳

本部分加盖“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字样的印戳。

五数字用法(一)裁判主文的序号使用汉字数字,例:“一”“二”;

(二)裁判尾部落款时间使用汉字数字,例:“二〇一六年八月二十九日”;(三)案号使用阿拉伯数字,例:“(2016)京0101民初1号”;(四)其他数字用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执行。

六标点符号用法(一)“被告辩称”“本院认为”等词语之后用逗号。(二)“×××向本院提出诉讼请求”“本院认定如下”“判决如下”“裁定如下”等词语之后用冒号。

(三)裁判项序号后用顿号。(四)除本规范有明确要求外,其他标点符号用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七引用规范(一)引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应书写全称并加书名号。

(二)法律全称太长的,也可以简称,简称不使用书名号。可以在第一次出现全称后使用简称,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三)引用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条文有序号的,书写序号应与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正式文本中的写法一致。

(四)引用公文应先用书名号引标题,后用圆括号引发文字号;引用外文应注明中文译文。

八印刷标准(一)纸张标准,A4型纸,成品幅面尺寸为:210mm×297mm。(二)版心尺寸为:156mm×225mm,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

(三)采用双面印刷;单页页码居右,双页页码居左;印品要字迹清楚、均匀。(四)标题位于版心下空两行,居中排布。标题中的法院名称和文书名称一般用二号小标宋体字;标题中的法院名称与文书名称分两行排列。(五)案号之后空二个汉字空格至行末端。(六)案号、主文等用三号仿宋体字。(七)落款与正文同处一面。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时,可以适当调整行距、字距,不用“此页无正文”的方法解决。审判长、审判员每个字之间空二个汉字空格。审判长、审判员与姓名之间空三个汉字空格,姓名之后空二个汉字空格至行末端。

(八)院印加盖在日期居中位置。院印上不压审判员,下不压书记员,下弧骑年压月在成文时间上。印章国徽底边缘及上下弧以不覆盖文字为限。公章不应歪斜、模糊。

(九)凡裁判文书中出现误写、误算,诉讼费用漏写、误算和其他笔误的,未送达的应重新制作,已送达的应以裁定补正,避免使用校对章。(十)确需加装封面的应印制封面。封面可参照以下规格制作:

1.国徽图案高55mm,宽50mm。2.上页边距为65mm,国徽下沿与标题文字上沿之间距离为75mm。3.标题文字为“××××人民法院××判决书(或裁定书等)”,位于国徽图案下方,字体为小标宋体字;标题分两行或三行排列,法院名称字体大小为30磅,裁判文书名称字体大小为36磅。4.封面应庄重、美观,页边距、字体大小及行距可适当进行调整。

九其他(一)本规范可以适用于人民法院制作的其他诉讼文书,根据具体文书性质和内容作相应调整。

(二)本规范关于裁判文书的要素和文书格式、标点符号、数字使用、印刷规范等技术化标准,各级人民法院应当认真执行。对于裁判文书正文内容、事实认定和说理部分,可以根据案件的情况合理确定。

(三)逐步推行裁判文书增加二维条形码,增加裁判文书的可识别性。

篇2:裁判文书民事

民事判决书

(200×)武民二初字第×号

原告: ×××单位(或个人),住所地×××。(当事人是自然人应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职业、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被告提出反诉的,应在本诉称谓后括号注明反诉称谓;当事人是外国人的在其中文译名后括号明其外文姓名,除写明性别等基本情况外,还应写明其国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x××。(写明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和职务。法定代表人的职务前不必冠以企业名称,仅用“该公司”之类词语替代即可。

委托(指定、法定)代理人:×x×,××××。(本单位的委托代理人写在第一位,外单位的委托代理人或律师写在第二位;委托代理人是律师,写明姓名,××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是公民个人的,应写明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身份或工作单位、职务及家庭住址)。

被告:×××单位(或个人),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委托(指定、法定)代理人:×××,×××。

第三人:×××单位或(个人),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委托(指定、法定)代理人:×××,×××。

原告×××(以下简称××)与被告×××(以下简称××)××纠纷一案,(案由应准确反映当事人争议内容的实质;应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一致;当事人的简称在说明案件由来一节时第一次出现。简称要清楚、得当、规范、避免使用引起歧义的简称),本院于××年×月×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若合议庭在审理尊发生变更的应写明变更情况;发回重审案件应写明发回重审的情况;如有中止诉讼恢复审理也应写明)。于××年×月×El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于××年×月×El召集各方当事人进行了庭前交换证据,并于××年×月×日公开(不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根据×××的申请,(或根据案件需要),本院依法追加×××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原告×X法定代表人×××及委托(指定、法定)代理人×××、被告×××法定代表人×××及委托(指定、法定)代理人和第三人×××法定代表人×××及委托(指定、法定)代理人×x×到庭参加诉讼。(当事人经传票传唤未到庭,应写明××当事人经本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出庭传票系公告送达的,应写明×××当事人经本院公告送达出庭传票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当事人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应写明×××当事人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根据原告申请,本院于×年×月×日对被告(或第三人)的财产进行了保全。(如被告提供了担保,或本案存在特殊情况予以解封的,一应写明具体情 况)。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概述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为支持自己的主张,原告提交了如下证据:

1、……。拟证明,……。

2、……。拟证明,……。

被告×××辩称:……。(概述对原告的辩解)为支持自己的主张,被告提交了如下证据:

1、……。拟证明,……。

2、……。拟证明,……。

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诉称:……。(概述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反诉原告×××诉称:……。(概述反诉请求、争议的事实 和理由)反诉被告×××辩称:……(概述对反诉原告主张的辩解)。

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述称:……(概述对原、被告主张的意见)[该部分制作要求:

1、要体现民事诉讼当事人平等对抗的诉讼地位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体现对当事人意见和诉讼权利的尊重;体现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使其后判决事实和认定和判决理由的阐述更有针对性,以体现法院裁判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概述当事人的诉辩主张,除依诉状、答辩状内容外,当事人在庭审中的相关陈述意见,所增加、变更的诉讼请求均应给予客观、忠实的反映;概括文字要准确、精炼,一般不能改变当事人的愿意,对明显用词不当的,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给予纠正。注意“概述”不能全盘抄录。] 对原告提交的证据,被告质证如下,……。对被告提交的证据,原告质证如下,……。

经审理查明:……写明判决确认的法律事实,一般包括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博节、当事人争议焦点和证明事实和证据等八要素。对没有争议事实的途述,无需写明认定该事实的证据,但需写明是各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共同认可;对法律规定无需举证的事实,可直接叙述;对有争议的事实,一定要写明当事人提供的名称、证据的内容、证明的事实及对方当事人的质证意见;对由法院依当事人申请或认为需要自行调查收集的证据,也应写明各方当事人的质证意庭审调查,证据必须经过庭审举证,质证,除无需举证的事实(写明证明的事实)。×告×××认为……(写明对方当事人质对各方当事人提供的上述证据及本院调查的证据,本院分析认证如下,……(运用证据规则分析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以及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后认定的事实,对不能采信的证据,也应当说明理由)。

3、叙述当事人举证时,不能只写证据名称,不写证据内容及证明对象;叙述认证意见时,不能用简单罗列抄录证据名称及内容的方式来替代法院对证据的分析,判断的说理。] 综上,本院认为:……(根据庭审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针对当事人的诉辩主张适用民法理论和相关法律依据逐一展开说理,论证法院判决的理由)依照……之规定(写明判决的依据),判决如下:

一、……;

二、……;

三、……。

(针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区分确认之诉、变更之诉、给付之诉的不同,分项写明判决结果。[该部分制作要求:

1、论述要有针对性,有个性,准确把握不告不理原则,围绕诉请和焦点逐项展开论证。要从法律上、法理上进行充分的论证,说理力求透彻,逻辑要严密,要有说服力;

2、说理要严谨、层次清楚、条理清晰、当繁则繁,当简则简。与当事人的争议事实、理由和将要做出的裁判结果相互呼应。

3、说理时可结合情、事、法进行论证,不仅做到以理服人,以法服人,还要做到以情服人,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 果。

4、引用法律条文,一要准确、完整、具体,可以弓l用的条文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所引条文应与判决结果相符;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司法解释全部引用;法律法规下有款项的,应明确条、款、项。二要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即:先引实体法,再程序;先引法律法规,再行司法解释;先普通法后特别法。如经审委会讨论的,还应写明“并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字样。

5、判决结果是对当事人的争议做出的处理决定,因此判决结果用语必须是明确无疑义的,确切无歧义的,只能作为一种解释,不能语义含糊,同时,判决结果还必须是能够实际履行的,能够便于执行。

6、判决主文部分中当事人名称要用全称。数个判决间用“:”相隔,最后一项用句号。

7、对利息的表述可写为:“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或存款利率,自×年×月×E7开始计算至付清之日止”。

8、关于数字的写法:弓l用法律全称的,要加书名号,条文用汉语大写;其它的年、月、日、记数及计量单位及分数、小数、百分比和千分比等应用中可拉伯数字;人民币只在涉外案件或本案中同时有其它外国货币的表述时才特别注明] 案件受理费××元,由××负担。(有反诉的,分别写明本 诉、反诉案件受理费的负担;鉴定费、诉讼保全费、实际支出费用等其它费用××元,由……负担。如果发回重审案件的,还应明确上诉费用的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预交上诉费××元,上诉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上诉人应在提交上诉状时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人民币××元,款汇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开户银行:农行武昌支行大东门分理处,户名:湖北省财政厅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帐号:***,清算行号:838188。上诉人在上诉期满后七日内仍未预交诉讼费用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篇3:裁判文书民事

一、民事送达的含义及其特点

综合各民事诉讼法学教材关于民事送达的表述, 民事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和方式, 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从送达立案通知书、应诉通知书等程序性文书开始, 直到送达民事判决书、调解书或裁定书, 甚至强制执行文书, 送达贯穿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 对民事诉讼活动的进程有较大影响。通常认为, 民事送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送达的主体是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 人民法院始终是其中的一方主体。送达过程是人民法院将诉讼文书送交全体诉讼参与人的过程, 只能由人民法院进行, 不包括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向人民法院递交诉讼文书的行为。

其次, 送达应当依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送达各类法律文书的期限, 以及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电子送达、委托送达、转交送达和公告送达七种送达方式。人民法院在送达时, 应当遵守法定的时限, 并依照法定的方式进行。

最后, 送达的内容是将诉讼文书交给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或协助诉讼的案外人签收。送达行为至少由两个要件构成, 其一是法院送的行为, 其二是诉讼文书到达受送达人的结果, 二者缺一不可。

二、直接送达的异化

如前所述,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七种送达方式。从法条的规定来看, 这七种送达方式并非并列的关系, 而是存在一定的优先顺序。原则上, 直接送达是最稳妥、最正当的送达方式, 诉讼文书应当由法院工作人员直接交给受送达人签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

然而,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实践中并非如此, 直接送达存在较大的异化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以邮寄送达取代直接送达。2004年,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 并于2005年1月1日实施。这一司法解释确立了与直接送达具有同等效力的“法院专递”邮寄送达制度。邮寄送达随之取代直接送达成为最常用的送达方式。这一送达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法院人员不足、送达效率不高的状况, 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制度风险及正当化问题。其二、人民法院在进行司法统计时, 将当事人 (或其他受送达人, 下文统称为“当事人”) 主动到人民法院领取法律文书的行为一并计入直接送达。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在实践中普遍存在, 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形, 主动情形是指当事人自行到人民法院领取诉讼文书的行为, 被动情形是指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以打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当事人后, 当事人到法院领取诉讼文书的行为。笔者调研的某基层人民法院2011年8-10月受理的75件民事案件中, 有24.35%的案件的前期诉讼文书是当事人接到法院通知后到法院领取的, 这一数据基本上就是这些案件中直接送达的全部数据。除这一部分外, 这些案件的其他诉讼文书均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首次送达, 而直接送达往往作为当事人拒不领取、邮寄送达被退回时的补充送达方式。廖永安教授的调研中, 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的情形与笔者获得的数据虽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但也反映出相同的问题。可以说, 直接送达的基本送达方式地位已在实践中异化为替代性、补充性送达方式, 而本非送达方式的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行为却充当了直接送达的急先锋。

三、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行为的本质

(一) 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的行为并非送达

笔者调研涉及多家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 所接触的法官或其他工作人员对当事人到法院领取诉讼文书的行为存在基本相同的看法, 认为这就是直接送达的具体表现。其中, 一位资深的法官还对笔者的异议毫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笔者与法院工作人员之间的分歧在于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的行为是否直接送达。法院工作人员认为, 这种“送达”的方式同样是法官面对面地将诉讼文书交给受送达人签收, 效果与直接送达没有任何差异, 只是客观表现上存在动作主体的些微差异。笔者认为, 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属于直接送达, 首先应当判断其是否属于送达, 而送达的判断标准应当是理论界对送达概念形成的共识。从理论界对民事送达基本含义和特征的表述来看, 送达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送达的过程是人民法院通过“送”的行为产生诉讼文书“到达”受送达人的结果。而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的情形中, 人民法院并没有实施“送”的行为, 虽然发生在诉讼文书面对面地交给当事人的客观效果, 但这是当事人行为的结果, 而非法院行为的结果。法院在这一过程中只扮演了一个“签发”诉讼文书的主体角色。从这一角度来看, 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并非送达。

(二) 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属于公务协助行为

1. 领取诉讼文书并非当事人的法定义务

笔者在调研中, 曾就领取诉讼文书是不是当事人法定义务这一问题, 与法院的同志进行探讨。法院工作人员肯定地指出, 这就是当事人的义务, 且不得推卸、不得拒绝;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无论从现行《民事诉讼法》条文关于送达的正面规定, 还是关于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反面规定, 我们都无法找到当事人负有到人民法院领取诉讼文书的法定义务条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当事人受领诉讼文书的直接规定也只见于一个条文:“人民法院在定期宣判时, 当事人拒不签收判决书、裁定书的, 应视为送达, 并在宣判笔录中记明。”除此之外, 采用“应当”、“必须”或类似语气连接词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条文往往针对人民法院的行为, 并未针对当事人的受领行为。同时, 前引司法解释第84条还规定:“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 不适用留置送达。”当受领的文书为调解书时, 当事人不仅不负有必须签收的义务, 甚至还享有拒绝受领的权利, 可以将拒绝签收作为反悔意思的表达方式。总而言之, 在人民法院送达诉讼文书时, 当事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负有一定的配合义务, 应当积极签收文书以便于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但是, 我们对此配合义务不应寄予过高的期望, 当事人拒不配合时, 人民法院只能依照法定的程序留置送达或公告送达, 但无权对当事人予以制裁。

2. 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是一种准公务协助行为

“公务”是一个含义很不明确的概念。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和《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公务”一词, 即泛指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以及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行为和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同时, 这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应当管理的事务也可以理解为“公务”。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 属于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 送达诉讼文书是其行使审判权的辅助行为, 系法院职能之一, 当然属于广义的“公务”范畴。

国家机关履行公务过程中, 公民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 主动代替或协助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就是公务协助行为。以此为参照标准审视本文的研究对象, 我们可以发现, 当事人同样是在没有法定或约定的领取诉讼文书义务的情况下, 主动协助法院实现了送达的公务目标。与典型的公务协助行为相比较, 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的情形中, 当事人本身就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而非处于案外人地位的普通公民, 因此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 当事人的领取行为方便的是个案中法院的送达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当事人私利的直接影响, 与公务协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效果存在一定的出入。笔者认为, 这些差异使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的行为无法归入公务协助行为之列, 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一种协助国家机关实现公务目标的行为, 称之为“准公务协助”行为似乎比较妥当。

四、结语

本文的分析表明, 到法院领取诉讼文书并非当事人的法定义务;当事人主动为之, 属于协助法院送达的行为, 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送达, 不属于法定的送达方式。将其归入直接送达只是法院办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既定事实, 并不具有法律意义。法院进行司法统计时, 将当事人领取诉讼文书的数量作为直接送达比例的计算依据, 只是法院的一厢情愿, 没有法律依据。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很多基层法院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 , 送达效率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重复送达率、迟延送达率都比较高, 甚至个别案件出现无法送达的情形。这种送达难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既包括地理气候、人口流动甚至制度性因素等客观原因, 也包括当事人法律意识不高等主观原因。笔者认为, 这些原因的背后, 还有一项原因也值得探究, 这就是法院工作人员对送达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述, 诸多法院工作人员都以诉讼文书到达受送达人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对送达的程序性认识不到位, 将当事人到法院领取诉讼文书这一准公务协助行为视为当事人的法定义务。这种错误的看法, 必然对送达过程中法院与当事人的沟通环节产生消极影响, 从而不利于送达行为的完成。反之, 要提高送达效率, 就应当对送达制度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 正视当事人到法院领取诉讼文书行为的非送达性, 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廖永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我国民事送达制度改革的再思考.中国法学, 2010, (4) :175-190.

[2]王福华.民事送达制度正当化原理.法商研究, 2003, (4) :95-104.

篇4:民事裁判文书的说理探讨

[关键词]说理;裁判文书;裁判;公正

西方法谚曾说“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让人们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法律的价值在于公平、公正,法律要给人以公平、公正,就要证明公平、公正在何处,这就要求法官承担起说理的责任,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地位是平等的,互相对抗能够平衡。民事裁判文书作为民事裁判的表现形式,是民事裁决过程正当化的结晶,也是一系列民事诉讼活动的综合记录。它彰显司法的生命与灵魂,不仅具有司法权威性,而且是一扇向社会公众展示司法文明的窗口。因此,民事裁判文书中的说理十分重要。

一、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重要作用

民事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就解决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而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非规范性文书。裁判文书说理不仅反映人民法院通过庭审对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剖析评判,从而辨明是非、阐明观点、自己态度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反映出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对客观事实和问题的剖析评价,从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态度的表达方式[1]。

1.灵魂作用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法官的追求。立法是分配的正义,司法是矫正的公正。司法的公正,不仅表现为法院的中立、程序的合法、当事人的参与,还集中体现为法官在裁判文书中的全面、充分说理。说理越全面,越能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越能做到公正判决;说理越是充分越是让审判公开,越能让当事人看得见法官的公正。裁判理由的公开,无疑是司法公正的一个必要条件[2]。虽然裁判说理不能解决司法的实际问题,但却能体现司法的精神,反映司法的本质。从这种意义来说,裁判文书说理就是裁判文书的灵魂。

2.媒介作用

司法不仅肩负实现法律的使命,还有宣传法制的职责。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条关于民事诉讼任务的规定中,就规定“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官宣传法制的最后方式是在办理具体个案时通过裁判文书的全面、充分说理,向全社会公开。裁判文书说理的媒介作用主要体现在裁判文书的内部结构。从裁判文书的内部结构看,“事-理-断”的结构模式里,“理”处于居中位置,是“事”与“断”的桥梁。如何从案件事实及证据推论出案件的结果、目的,就是理由的说理所要明确的任务目标,也是理由说理的价值所在。裁判文书理由说理实际又是案件事实证据与案件结果的必须形式。因此,裁判文书说理是裁判事实与裁判结果的媒介。

3.社会作用

裁判的过程表现为法官主观认识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若不加约束,会导致法官擅断、裁判不公。裁判文书的全面、充分说理,是对法官最好的约束,也便于外界对法官的监督。法官裁判案件要說理,就必然要求法官自觉地将其内心的认识活动公之于众,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当事人从裁判文书的说理中,能看到裁判的公正与否,不公正则会上诉,进行直接的监督。裁判文书如不说理,社会无从知晓法官断案何处违法,哪里不公,从而难以监督。只有全面、充分说理,社会才好判断裁判是否公正。说理透彻的高质量的裁判,也经得起社会公众舆论的评判。

二、目前民事裁判文书存在的问题

1.案件事实认定缺乏证据分析

在有的民事裁判文书中,对于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法官不表明是否采纳的理由,有的甚至连当事人所举的证据也不罗列,质证过程也不反映,只是简单地写“经审理查明……”。当事人所举的证据能否证明其主张,也不作分析认定。对事实的认定,仍采取职权主义的模式,用“经审理查明……”,而不是用“确认以下事实……”。不对证据进行分析和认定,也不对证据的内容作出交待,其肯定与否定的理由是什么不得而知,因而使得认定的案情事实难以使人信服。

2.说理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是理由表述公式化、概述化的现象较为严重,未能根据特定案件的事实进行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以明辨是非责任。另一方面,理由论证习惯于使用套话、空话,缺乏针对性。对双方所持的说法,虽有答复,但在答复的意见中不表述理由,甚至对当事人的请求不作任何答复或者歪曲当事人的请求,从而大大削弱了裁判文书的说服力和公信力[3]。

3.说理缺乏逻辑分析与推理

法官无论是对证据的采纳、事实的认定,还是对冲突法律的选择与应用,都离不开具体的法律规则作准绳,而规则本身是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构成,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性,由此决定法官在判决书说理中必须讲逻辑,进行逻辑推理。有的裁判文书因缺乏必要的逻辑分析与推理,使得证据与事实的认定不能统一,认定的事实与援引的法律条文间缺乏相关联系,事实、法律和裁判结果之间发生脱节,这就让人难以对其信服。

4.对适用的法律不作解释

任何法律的适用都离不开对法律的理解与解释。法官的解释形式上是针对具体的当事人,但其影响可能是不特定的。有的裁判文书中,对所适用的法律不作解释,仅是机械地根据法律判案,似乎解释与法院无关。同时,对于冲突法律的选择进行回避,更谈不上审查与选择的理由。法律冲突是常见的现象,但有的裁判文书对此采用回避的方式,根本不涉及,似乎法律无冲突。

三、增强说理的路径

1.建立科学的裁判案例指导制度

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也未承认判例的法定效力,但裁判案例尤其是上级法院的裁判案例在司法实践中的指引和启示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最高人民法院以公报的形式发布的案例最具权威性,虽然这些案例没有明确宣布具有“先例约束力”,但这种公布的案例在审判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却是客观存在的。公报案例代表了最高法院对该案件裁判结果所持的赞成态度和指导意见,成为法官判案的重要参考。以最高法院公报的形式发布的案例具有严谨的法律推理、详细的论证,做到证据论证充分、叙述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裁量适当,并且具有突出的文采,寓法理、事理、情理、文理于一体,这样为各地法官制作裁判文书提供良好的样板[4]。因此,确立裁判案例指导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裁判案例指导制度,促使法官对于裁判文书的写作力争精益求精,这对于提高裁判文书的说理性是一种天然的制度屏障,使法官在制作裁判文书时不仅关注个案本身是否得到了恰当的处理,还更多地关注这个判决对于未来司法的意义。

2.事实部分加强证据分析认定

裁判文书的事实部分应重点加强证据的分析认定,以体现裁判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要简要叙述,先写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主张的事实理由及其证据;再写被告的抗辩、被告主张的事实理由及证据;最后是第三人的陈述及其证据。对于双方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经审查该承认或不争执不违反法律规定,不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直接确认即可,无须再写明质证、认证过程及论证理由。对于有争议的,要根据当事人在诉状、答辩状及庭审中的陈述,运用证据规则、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从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分析判断,对证据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进行分析,并结合证据规则论证采信或不采信的理由。对因证据证明力的原因导致无法对争议的事实作出认定时,要明确举证责任的分担理由以及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理由。对于当事人对案件基本事实争议较大的,可按事实的发展阶段或事件类别,将事实分成若干部分,逐一叙述、论证,最后再对整个案件事实进行归纳。使事实认定与证据的审查紧密结合,焦点突出,层次分明,对动态的庭审审理过程及举证、质证、认证结果有完整的体现。

3.就事论理,加强逻辑性

就事论理,要针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进行分析论证,明辨是非。争议焦点是建立在案件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而案件事实又是裁决结果的依据。因此,争议焦点抓得不准,就无法弄清事实,事实不清,事实认证部分就会有错、有假、有矛盾,而以不清的事实作为依据作出判决结论,就会影响到判决结论的正确性、公平性、合法性、合理性[5]。对争议焦点的分析论证,主要是依据当事人的诉辩主张及证据概括归纳争议焦点,分清主要焦点是一个焦点或是多个焦点。然后,紧扣争议焦点,对当事人在庭审中所举证、质证、认证、辩论的具体内容进行透彻分析,准确判断,揭示案件性质与责任分担的内在联系。要加强证据分析与事实认定的逻辑关系及必然联系,使事实、理由、主文连贯统一然一体,从而增强判决书的针对性,也使得文书整体的逻辑推理完整、严密。

4.准确地解释适用的法律

拉伦茨曾说:不得拒绝审判的法官,无论如何有义务去解释法律,并且在法律有漏洞时,有义务去补充它。适用法律,需要充实的内容是解释法律和回應当事人的对抗意见。法律一般较为抽象,只有对法律进行解释,当事人及代理人才能读懂裁判,社会才便于监督。法官只有对法律作出合理的解释,才能准确、完整、具体地引用法条。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还应对当事人的对抗意见进行回应,以让当事人明白其意见正确与否及相关理由,使当事人赢得理直气壮,输得明明白白。

5.完善说理的激励机制

法院系统及内部应当组织优秀裁判文书的评选活动,并使之制度化。裁判文书的评选制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在法院内部组织进行年度评比,也可以由上一级法院组织不同类型的裁判文书进行评比。对于评出的优秀裁判文书予以奖励和公示,为不善说理者提供示范,以激励法官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责任心,自觉提高裁判说理的能力与水平。总之,好的制度可以限制或约束人性的消极方面,建立起公正、高效、协调、统一的保障机制,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可以保障法官正确行使其审判权,保证裁判文书说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兴宇.论裁判文书说理的整体性理念[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9,(1).

[2]胡夏冰,冯仁强.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研究综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340.

[3]彭丹云.民事裁判文书理由阐述之探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4]马明利.构建裁判文书说理的激励机制及实现条件[J].河南社会科学,2009,(2).

[5]玉梅.论民事判决书的说理[J].广西社会科学,2003,(11).

篇5:北海海事法院民事裁判文书拟稿纸

民 事 判 决 书

(2014)海商初字第68号

原告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法定代表人梁思芹,理事长。委托代理人张成。被告王家文。

被告刘琼(被告王家文之妻)。

原告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诉被告王家文、刘琼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于2014年4月16日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委托代理人张成到庭参加诉讼,被告王家文、刘琼经本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本院依法缺席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田信用社(下称金田信用社)属原告的分支机构,原告在本案中有权行使金田信用社的债权;被告王家文、刘琼系夫妻关系,2009年11月22日,被告王家文、刘琼共同向金田信用社申请贷款,同年12月24日,金田信用社与王家文签订借款合同,合同约定:王家文向金田信用社借款24万元,用于购买船舶及经营,借款期限约三年,自2009年12月28日起至2012年11月20日止,年利率8.64%,按月结息,到期还清本息,逾期还款按约定利率加收40%的罚息;王家文用自有“桂桂平货×××”号船作抵押;该借款合同第十条第六款约定:借款人、担保人违约致使贷款人采取诉讼或仲裁方式实现债权的,借款人、担保人应当承担贷款人为此支付的律师费、差旅费及其他实现债权 的费用。被告刘琼在上述借款合同连带保证人处签名确认。

合同签订后,案涉船舶办理了抵押登记(抵押权登记号码:DY1008090556),金田信用社向被告王家文发放了贷款24万元。此后,被告违约,未按期归还借款本息,截止到2014年2月24日,尚欠借款本金239 390.74元,利息65 800元。原告为实现本案债权,委托律师起诉被告,并支付了律师费7 000元。

请求法院判令:

一、原告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分支机构金田信用社与被告王家文、刘琼签订的借款合同有效;

二、被告王家文、刘琼共同偿还原告借款本金239 390.74元及利息(计至2014年2月24日止利息数额为65 800元,之后利息按本案借款合同约定的逾期还款利率计至还清本金之日止);

三、原告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实现本案债权而支出的律师代理费7 000元由被告王家文、刘琼共同负担;

四、原告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上述二、三项债权范围内对被告王家文所属的“桂桂平货×××”号船享有抵押权。

五、本案的诉讼费用由被告负担。

被告未作答辩,亦未向法庭提交证据。

原告向法庭提交以下证据,以支持其诉讼主张:

证据

1、原告营业执照,《贵港银监分局关于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业有关事项的批复》;

证据

2、机构代码证;

证据

3、法人身份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 证据1-3,拟证明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田信用社属原告的分支机构,以及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

证据

4、王家文、刘琼身份证及户口簿复印件,拟证明两被告属夫妻关系及其诉讼主体资格;

证据

5、借款申请书,拟证明两名被告向原告申请贷款,用其自有“桂桂平货×××”号船作抵押物;

证据

6、抵押承诺书及清单,拟证明被告承诺以自有船

舶作抵押,用于抵押的船舶产权名称、数量及相关证书。

证据

7、个人借款及抵押合同,拟证明双方自愿订立借款合同,约定借款金额、时间、用途、利率及抵押担保,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

证据

8、船舶抵押权登记证书及船舶产权证复印件,拟证明案涉船舶在海事部门办理了登记抵押的事实;

证据

9、贷款凭证,拟证明原告已将24万元贷款发放给被告;

证据

10、还款明细清单,拟证明被告已经履行部分还款义务;

证据

11、被告拖欠贷款本息清单,拟证明被告至2014年2月24日止,拖欠原告贷款本金239 390.74元,利息65 800元;

证据

12、委托代理合同;

证据

13、广西壮族自治区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 证据

14、银行进账单、发票;

证据12-14,拟证明原告为实现本案债权而支付律师代理费7 000元的事实,且该费用符合法律规定。

本院认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有答辩及对对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质证的权利。被告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又不作答辩,亦未提交相关证据,视其已放弃依法享有的质证、抗辩等诉讼权利。原告提供的上述证据,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本院予以确认,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

根据以上证据,对原告主张的事实,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案系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金田信用社属原告的分支机构,原告在本案中有权行使金田信用社的债权,金田信用社与被告王家文、刘琼签订的借款合同,系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原告请求确认该合同合法有效,依法予以支持。

被告王家文作为借款人,其没有按合同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第二百零六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第二百零七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的规定,原告对被告王家文清偿借款本金及其利息的请求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依法应予支持。

被告刘琼与被告王家文为夫妻关系,共同向原告申请贷款,且刘琼为案涉借款合同中借款人王家文的连带责任保证人,案涉借款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共同清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的规定,原告对被告王家文与刘琼夫妻共同清偿本案借款的请求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依法应予支持。

为实现本案债权,原告支付了其律师代理费7 000元,原告请求被告负担该代理费符合当事人的约定,也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依法应予支持。

金田信用社与王家文就“桂桂平货×××”号船作为本案借款抵押事宜达成合意,并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十六条“抵押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权的费用”的规定,原告在本案债权范围内对“桂桂平货×××”号船享有抵押权的请求合理,依法应予支持。

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条、第二百零六条、第二百零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原告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分支机构金田信用社与被告王家文、刘琼签订的借款合同有效;

二、被告王家文、刘琼共同偿还原告借款本金239 390.74元及利息(计至2014年2月24日止利息数额为65 800元,之后利息按本案借款合同约定的逾期还款利率计至还清本金之日止);

三、原告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实现本案债权而支出的律师代理费7 000元由被告王家文、刘琼共同负担;

四、原告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上述二、三项债权范围内对被告王家文所属的“桂桂平货×××”号船享有抵押权。

本案受理费2 992元,由被告王家文、刘琼负担。本案债务,义务人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清偿,逾期则应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债权人可以在本案生效判决规定的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二年内向本院申请执行。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并于上诉期限届满之日起7日内预交上诉费(户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账号:20-0***777,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南宁市万象支行)。逾期不交也不提出缓交申请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梁向明

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二日

篇6:裁判文书民事

论民事裁判文书的制作与审判方式改革 作者 黄芳

裁判文书是法院行使审判权所最终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其意义不仅在于表明裁判结果,代表国家对当事人的争议给出结论性意见,它作为司法公正的最终载体,为了表明裁判结果不是基于主观、擅断、强权干预而作出,它必须体现裁判在程序和内容上的公开、公平、公正,事实上后者也正是司法活动的权威性之所在。

要达到这个高度,我们必须改革过去裁判文书只重结果、不重分析与说理的习惯模式,使裁判文书以详尽的事实、周密的论证、充分的说理成为法院严肃执法的最佳写照。

当前对民事裁判文书的制作水平,社会普遍反映质量不高。其中尤以案件的有关当事人的反应较为激烈,批评较为尖锐。

事实上,与裁判结果有切身利益关系的当事人在败诉或诉讼请求未完全满足时往往对裁判的公正性提出怀疑,而裁判文书在叙述事实和认证、说理方面的笼统、含糊其词无疑更加深了这种不信任感。

有时候,裁判文书的语焉不详是影响当事人是否要求进入下一步救济程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外界对法院的印象,影响着司法程序及裁判文书本身的公信度。

当事人在上诉、申诉中涉及对民事裁判文书的意见一般有:叙述事实不全面,有选择性地认定事实;认定事实的证据不明显;说理苍白、空洞、形式主义——对是否采证、支持主张只给结论、不述理由或者给出的理由含糊不清、让人不明所指,难以服气;不全面反映当事人的诉辩意见,对当事人的某些主张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等。

尽管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并不总是合法、合理的,但针对裁判文书提出的上述批评意见确实在很多裁判文书中都有体现,可以说切中要害,不容忽视。

以上问题的存在根源,固然与我国目前法官的平均素质偏低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为理论功底不足,综合运用法律对案件进行论证性分析的能力相当欠缺,同时也是传统的审判方式所造成的。

在事实求是的指导思想下构建的传统的民事审判模式重实体、轻程序,以追求客观上的真实为己任,具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

法院在审理活动中自始至终居于主动,反映在概括审判全过程的裁判文书中,便是审判机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而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作用的轻视和对司法的程序性要求的忽视,必然导致审判在事实上的不公开、不透明,对案件事实的客观真实性的追求由于失去了程序正当和证据规则的指导,很容易演变为法官在调查取证上的主观随意。

这样,在裁判文书中对当事人所举证据进行认证和对其所主张的事实一一作出认定并阐述理由,在主审法官看来,显得既麻烦又无必要,而前者的缺失自然导致裁判理由的不能展开。

如此看来,传统的审判方式由于忽视了司法之程序性特征和民事审判应秉持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然这种意思自治应受到法律规定之限制),使得民事案件的管理既缺乏效率,又有违审判公开原则,而裁判文书作为审判活动的终结性记载,其反映出来的司法理念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以判决书的认定事实部分为例,其叙述事实的方式是法院“经审理查明”,其叙述角度是单一的,强调的是法院经过调查最终掌握的事实,当事人在此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

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是结论性的、单元的,它摒除了诉辩各方关于事实的不同叙说及针锋相对的辩驳,所有的意见分歧在此前已经法官甄别、筛选,尔后纳入法院认定的事实部分,如此一来虽然读起来条理清晰,有系统的整体感,然而却体现不出当事人在事实方面的争议和法官对其孰取孰舍的判断过程及依据,有违审理公开之法治原则;同时这样的叙述方式由于以法官的视角为主导,往往根据法官的主观取舍标准决定是否对某项具体事实予以提及、确认,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在实践中出现很多裁判文书叙述事实有选择性、不全面的例子也就不奇怪了。

民事审判方式进行改革后,审判中的法官职权主义逐步向当事人主义转化,严格贯彻审判公开原则成为诉讼程序逻辑上的本质要求。

庭审成为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而当事人围绕其诉辩主张进行的举证、质证活动则成为决定案件命运的关键 2

步骤。

法院的职责相应地由过去的主动发现和查明事实转以审查确认证据为主,只是当事人举证有困难或双方当事人所举证据相互矛盾,且有必要向第三方调取证据时,才依法行使调查取证权。审判方式上的变革使得审判活动有了显著的对抗性色彩,法院由过去的积极介入与干预复归于中立的仲裁者地位,这无疑是合乎客观规律的科学的转变。

相应地,作为对民事案件审理全过程的全面概括,裁判文书也应淡化职权主义色彩,让当事人担当主角,充分体现当事人的诉辩观点和证据支持力度。

这也意味着裁判文书应对当事人关于本案的主张和意见应予客观、忠实的反映,而不能随意删、简,以偏概全。

概括地说,裁判文书应体现诉讼的对抗性和审判的公开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则不能不涉及裁判文书样式的改革问题。传统的民事裁判文书在事实认定部分采用“经审理查明”这种单一的结论性的叙事方式,当事人在事实与证据方面的争议无法得以体现,充分反映庭审过程也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正因如此,很多法院在进行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时也大胆尝试对裁判文书样式的改革,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判决书的事实认定部分,通过诉辩各方的不同角度反映案件有关事实、争议焦点和庭审过程,明确列出当事人提供的主要证据材料,使得裁判文书对案件事实的反映更为清楚、明白,同时也体现出司法程序的公开与公正。

目前,民事裁判文书的新样式尚未下发,但有一点已达成共识,就是扩充裁判文书的内容,对于案件审理过程,尤其是庭审过程给予客观、具体的反映。据此,笔者建议最高法院尽快考虑改革民事裁判文书样式,使其与正在深入的审判方式改革相衔接,体现改革成果。

民事裁判文书对于审判公开原则的体现当然不应仅是审理过程的公开展示,它更是裁判者对该裁判结果所作出的负责任的公开解释与说明。

原则上,法官作为争议的中立裁判者,本着只服从法律和正义的司法准则,对于其作出裁决的依据没有理由不予公开。

但在传统的审判模式中,通常做法是在案件的审理报告中对案件的证据材料进行分析、认证,并说明裁判所 3

根据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规章及法律原理等,而在对外界公开的裁判文书中则以极短的篇幅,寥寥数语即完成认证与论理,以致经常出现认定事实的证据不明显,作出裁判的依据不明确等问题。

具体表现为:

裁判文书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哪些采信、哪些不采信、不作明确交待;支持或驳回当事人的主张往往不叙述理由或者含糊其词,让人不明所指;对于当事人的某些诉辩主张不予提及,笼统予以驳回。裁判文书不公开认证、不叙明裁判依据,当然也就给人以“不讲理”的印象。

审判公开,就是要将法院的认证、采证意见予以公开,将法院作出裁判的具体法律依据在裁判文书中说清道明,使“判”的依据与“审”的过程都公诸于众,以增加审判的透明度,让当事人明了其胜诉或败诉的事实和法律根据。

同时,基于“不告不理”的原则,民事案件的审理一般依据当事人的诉请而进行,顺理成章地,其裁判文书在阐述事实认定和实体处理意见(包括其依据)时,也应尽量全面地顾及当事人的主张。作为对当事人诉请的积极回应,裁判文书应对当事人正式提出的诉辩主张,一一作出明确的回答,而不是选择性地对一些主张作出表态,对另一些主张或请求则避而不谈,消极逃避。

实质上,如果法院对当事人就该案提出的主张与请求在事实上进行了审理,却未在裁判文书中明确态度、说明理由,毫无道理地保持缄默,也是未严格贯彻审判公开原则的一种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目前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

从某种角度上说,民事裁判文书也应是法官根据当事人的诉请,综合运用法律知识与原理对案件事实作出分析、判断,从而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处理决定的实用型论文。论文的生命力在其论证,而一份高质量的裁判文书的精彩之处,同样也体现于从现有证据材料到最终裁判结果的完美推理过程。这种推理应立足于可靠的事实,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作为运用普遍性的法律规范解决具体的个案问题的实例,裁判文书的论证通常应经历以下步骤:

从现有证据中确认相关案件事实;

从具体的法律事实中抽象出一般的法律关系;运用相应的法律规定推导出处理本争议的基本原则;结合本案 4 的具体事实对当事人的主张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当事人的诉请作出处理结论。在一篇裁判文书中,类似的论证过程极有可能重复多次,具体情形视案情需要而定。

从目前的现状看,多数民事裁判文书的论证部分较薄弱,表现为论述过于简略,论证未展开,往往以程式化的语言连接起若干推理结论,令其推理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理论支撑,论证苍白、无力,流于形式。最常见的毛病是在案件事实和适用的法律之间缺乏连接的桥梁,过渡生硬,不能以理服人。

如对案件的基本法律关系缺少基础性分析(只是以叙述案由的方式一句带过),或在分析时不对案情事实作必要概括,等等。

尽管裁判文书的论证水平取决于法官的综合法律素质(包括对法律专业知识与理论的掌握程度)、思维在逻辑上的严密度,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得高的,但是,我们仍应鼓励法官们在制作裁判文书时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对案件的事实认定以及适用法律充分展开论证,在不致曲解法律的前提下以自己的风格撰写裁判文书,大胆抒发个人见解。这既是提高法官的专业写作水平的需要,同时也可使裁判文书既遵从法理,亦不悖乎人情。

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地法院对于民事裁判文书的改良也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事实上在有些地区,裁判文书的改革是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的。对民事裁判文书采取何种新样式才能体现审判方式的改革成果,各地也在探索之中。

上一篇:旅游与酒店管理简历下一篇:歌颂圣诞节中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