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通信求职信

2024-06-18

测控通信求职信(共8篇)

篇1:测控通信求职信

求职信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翻阅我的求职材料!我叫。。

我通过各种渠道大致了解了贵公司的情况,知道贵公司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具有现代潮流的公司,具有很大的活力,而我也非常希望能加入这样的企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怀着对贵公司强烈的渴望和满怀的激情,我十分希望成为贵公司的一份子!我迫切希望跟随前辈们的脚步,为公司的明天努力奋斗!同时在贵公司的平台下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此,我想就职贵公司的技术员职务,恳请贵公司给我这个机会!我也会向贵公司证明我的能力!

大学期间,在学习上,我主修了视觉测量技术、PLC 可编程控制、电工学、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以及仪器制造技术、FPGA设计等一系列电子与电气方面的专业课程。在控制仪表和装置里,我了解了各种仪表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如何分析设备故障的根本原因并且如何进行改进电气自动化设备以便更可靠的运转。同时,我还能够进行

C 语言编程;能够利用汇编语言进行简单程序编程;能够利用 PRO/E 绘制较为复杂的工程制图;熟练的掌握 Protel 软件;能够利用该软件进行电路图设计以及 PCB 布线。

除了对测控专业的热爱,在大学四年里我还不断的学习英语知

识,我深切的感受到当今社会,没有过硬的英语能力是不行的,并且将会成为我们事业前进的瓶颈。我在大二下半学期就通过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

在生活上,我勤俭节约,为人坦诚,开朗大方,自信乐观,处事冷静,喜欢陶冶在音乐的世界,在学习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我还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以及校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始终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我十分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贵公司添砖加瓦;同时也在您的领导下发挥出我的实力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进一步完善自我,为贵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无论您是否选择我,我都祝愿贵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篇2:测控通信求职信

我是xx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XX届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

在校期间,我系统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对仪器仪表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在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各种相关实践和实习中,我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

在计算机方面,学习并掌握了如办公自动化、protel、autocad等应用软件以及c程序语言。在英语方面,学习了大学英语并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及对技术资料的翻译能力。

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我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余时间,我参加了书画学会社团,学习书法艺术欣赏;曾在超市、商场等做过理货、促销工作,并得到了好评。此外,我还担任过系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组织策划过各项活动如圣诞舞会等活动。我非常注重社会实践与实习,希望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多年的实践经验把我锻炼成为一个自信、开朗、乐观、向上的人,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与人密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我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希望加入你们的行列,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我相信以我平时养成的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将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热切期待您的回音!祝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篇3:深空测控通信技术研究

随着人类对深空探测的逐渐深入,传统的近地轨道测控手段已无法解决深空测控通信中的特殊问题,世界各主要强国都为此开展了深空通信测控技术的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逐步付诸实践。

本文首先分析了深空测控通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信号损耗和时延,以及随之而来的高精度连续测轨困难;在此基础上,引出了目前世界上解决深空测控通信问题最完美,技术水平最完备的成功例子——美国深空测控通信网,并对其进行了技术研究;最后,展望了深空测控通信未来的技术方向。

2 深空测控通信概述

2.1 深空测控通信系统

对进行深空探测的航天器进行测控和通信的系统称为深空测控通信系统[1],包括深空测控通信网和空间应答机两大部分。

目前,美国、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等已经建立了深空测控系统或测控网。法国、意大利和印度等国也在计划建立自己的深空站(DSS),用于对深空探测器进行测控。

深空测控通信系统是天地信息交互的唯一手段,是深空探测器正常运行和发挥其效能的重要保证,为相关系统提供应用处理所需的基准信息,因而在深空探测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深空通信距离遥远

深空通信距离的遥远,除了导致传输信号强度的巨大损耗外,还会引起通信的极大时延,表1给出了太阳系各大行星与地球通信的信号损耗与时延[1]。

由表 1可以看出:

*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当其运行到离地球最近时通信损耗只有20dB, 单向时延只需1.2s,尚可满足准实时通信的要求;

* 火星虽然是深空探测的热点,是太阳系中最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之一,但其单程通信损耗最少也要65dB左右,最短单向时延已达到3.3min,平均单程通信时间近20min;

* 太阳系中离我们最远的海王星,单程损耗更是高达101dB,单向传输时延将达到漫长的4小时。

由于深空通信存在巨大的损耗,同时,深空探测器由于能源的约束,难以像地球站一样使用大功率来实现高速率数据传输的需要,所以目前只能工作在中、低传输速率,信道传输速率受限。因此,对于月球探测通信,还勉强可以采用准实时的遥控方式控制航天器平台和有效载荷;对于其他更遥远的行星,只能寄希望于探测器的自主控制能力,对传输数据的解码和纠错能力有很高要求。

为了应对深空通信中信号的巨大损耗和时延,通常采用以下措施:

* 提高载波频率;

* 采用低温制冷的低噪声放大器;

* 增加地面站接收天线和探测器上对地天线的口径;

* 增加大发射功率,提高功率利用率,降低系统解调门限信噪比;

* 提高频带利用率,减少对邻道信号的干扰;

* 采用信道编码、译码技术以获取编码增益;

* 采用信源压缩技术以减少传输数据量;

* 不依赖地面的实时控制,充分保障探测器自身的自主控制能力。

2.3 深空高精度连续测轨困难

近地航天器测轨中常用的R、A、E测量体制,随着目标距离的增大,自身测量精度的限制使得对深空探测时的测量误差将放大到不可容忍的程度。

为获得高精度的测轨结果,目前普遍采用的测轨手段是VLBI技术。90年代,美国DSN的VLBI测角精度就达到了5nrad,对应火星的测距误差达到2.06km。

此外,由于地球的自转,单个地面站的连续跟踪能力有限(8h~10.5h),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地域是难以做到不间断连续跟踪测量的。为此,各国都在积极兴建自己的深空站/网,而目前只有美国DSN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覆盖。随着深空任务的不断增加,各国家和航天组织间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成为必然趋势。

3 美国深空测控通信网概述

3.1 DSN概述

美国深空测控通信网简称深空网,即DSN (Deep Space Network)。DSN的管理机构是NASA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即JPL。JPL已向太阳系中的每个行星都发射了无人探测器,研究并完成了一系列深空探测计划(包括2003年著名的火星表面探测任务)等[2]。在JPL的管理下,DSN执行着对月球、行星和行星际探测航天器的跟踪、导航与通信任务,支持双向通信链路,支持探测器图像和科学数据的接收等。DSN还支持射电天文学、雷达天文学及其相关的观测活动;此外,也支持一部分地球轨道的测控任务。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科学通信系统,其控制中心就设在JPL的总部所在地——美国加州的帕萨迪纳;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三个深空联合体:美国加州的金石(Goldstone)、西班牙的马德里和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它们以120°的经度间隔均匀地布置在地球上。

DSN战略性的地理布局,赋予了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不间断地跟踪、遥测并且控制太阳系任一轨道运行的飞行器。DSN的每个联合体都至少包含4种深空站DSS(Deep Space Station),并且每个深空站都配有高灵敏度的接收系统,以及高增益、大口径、远程可控的抛物面反射天线:1个由4个12m天线组成的天线阵;1个直径为34m的高效率(High Efficiency,HEF)天线;1个直径为34m的波束波导(Beam Waveguide,BWG)天线(Goldstone有3个);1个直径为70m的天线。其中,34m、70m天线用于支持深空任务,小一些的天线则用于地球轨道任务。控制中心远程控制34m和70m天线,产生并发送遥控指令,接收并处理航天器遥测。此外,34m天线子网除了跟踪测量探测器,还能用于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和射电源观测)。

DSN的34m直径BWG天线[3]建造于90年代中期,采用一系列微波反射面,从反射器表面将能量引导到主结构下受控的一个焦点上。天线采用新结构和材料使G/T值更加优化,但在原理上没有新发展,只是使用成型的主反射器和副反射器增加了孔径效率。

DSN的70m子网[4]包括DSS14、DSS43和DSS 63,均由64m直径天线改造而来,开始工作于1966年,最早是作为火星站用于支持水星4号的探测活动。在1982~1988年期间将天线的直径扩展为70米后,大大增加了探测能力,从而可以支持旅行者2号与海王星相遇活动中的跟踪与控制任务。

70米子网的深空站同时支持X波段以及S波段来作为上行和下行传输的载波。

3.2 DSN信号覆盖范围

以34mBWG子网为例,图 1是其覆盖情况[5],颜色越深的区域代表航天器轨道越低。由图可知,对于500km轨道的覆盖非常有限,并没有优势;但当轨道高度达到地球同步轨道(36000公里左右)时,DSN全球覆盖的效果有较强的体现;当航天器距离达到行星际时,DSN的覆盖优势将完全体现。此时,通过美国金石、西班牙马德里和澳大利亚堪培拉三个深空联合体的交互配合,可以将无覆盖区域压制到南大西洋等个别区域。由于太阳系行星的跟踪覆盖区域其实仅在大约南北回归线之间,因此对于太阳系探测来说,DSN已能达到全覆盖。

3.3 DSN遥控

DSN的日常遥控工作模式是用户驱动模式[6]。DSN地面站的任务仅仅是将接收到的格式遥控数据调制到射频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DSN仅对收到的遥控信息进行格式适应性检查,但不会对遥控信息的内容进行译码等任何改变,并且也不保证上行遥控的正确性;航天器的项目方需要自己对其提供的遥控信息进行检错和纠错。

另外,DSN还会为每个航天项目储存少量应急遥控信息,一旦出现与航天器失去联系等危急情况,可以迅速使其恢复一个安全的状态。但这是属于常规遥控操作之外的情况。

DSN遥控的最远距离,在较低码速率时取决于载波跟踪性能;在较高码速率时取决于有效Eb/N0。探测器姿态失稳时遥控捕获需要使用全向天线,并且上行遥控副载波调制度需低至0.5rad,以使载波能分配到更多的能量;而正常情况下,探测器使用高增益天线进行遥控通信,上行副载波调制度将高达1.2rad。

在低于10bit/s的低码速率通信中,使用34m天线时,最远的遥控距离只能到达水星轨道的远地点。而使用70m天线,发射功率为20kW时,则可达到火星的远地点;当发射功率提高到400kW时,遥控距离可超越土星的远地点。

在使用高增益天线且调制度为1.2rad时,遥控距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时,在低于100bit/s的码速率的通信中,即使使用S波段34m天线、发射功率为20kW时,遥控距离也已能达到海王星的近地点。若使用70m天线,发射功率提高到400kW时,遥控距离更是大大超过了冥王星的远地点,直至超越太阳系的边界。

3.4 DSN遥测

典型的DSN地面遥测接收系统模块[7]主要包括射频接收、符号同步、帧同步、解扰、信道解码以及CRC校验等。DSN遥测系统[8]的载波调制通常有残留载波和抑制载波两种,二者的性能差别主要取决于码速率:低码率或超低码率时,残留载波有较大优势,其需要的解调门限明显比抑制载波时低得多,尤其是在载波环路带宽较大时;而在中、高码率时,抑制载波具有优势,但随着码速率的进一步提高,相应解调门限进一步放宽,其优势将仅为0.1dB。

DSN遥测最远距离与传输码速率呈线性关系[9],码速率越高,最远距离越短。当码速率低至10bit/s时,若航天器载遥测天线为全向天线,则即使地面使用70m天线,也仅能到达木星平均轨道;若航天器载遥测天线等效辐射EIRP高达82.4dBm时,遥测距离则能远远超出冥王星的范围,直至超出太阳系范围。

3.5 DSN轨道测量

3.5.1 VLBI测量

轨道测量是个复杂的过程,要想得到精确的测量值,必须借助VLBI(Very-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技术,即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法。70年代初,美国NASA首先将VLBI技术应用于航天器的精密定位和测轨,用VLBI技术测量Apollo登月的月球车的运动路线就是一个著名的实例[10]。2001年,使用VLBI技术参与美国的奥德赛(Odyssey)火星探测器的测轨,入轨的高度误差小于1公里。它避免了进入环火星轨道时,由于火星与地球的几何关系原因,单用测速测距方法,难以保证探测器入轨精度的问题。此外,VLBI测轨还大大提高了美国火星车进入火星大气层的入射角的精度,从而缩小了着陆区的误差椭圆。

DSN在VLBI的应用中,主要是采用多频点基于宽带的ΔDOR技术和单一频点基于窄带的ΔDOD技术。ΔDOR技术通常在转移轨道段、行星探测器入轨段和特殊观测任务中使用[11]。目前只有DSN真正实现了基于多频点的宽带ΔDOR技术,并成功地用于诸多的探测任务之中。

3.5.2 SBI测量

同波束干涉技术(Same Beam Interferometry, SBI)主要用于对双探测器或多探测器的同步相对精密测轨。例如早期NASA在对阿波罗月球车相对着陆器的精确月面轨迹测量时就用到了SBI。其测量原理主要是使用两个深空天线对两个角度意义上非常接近的探测器同时观测,两个探测器的载波相位可被同时跟踪,进而可以进行差分干涉测量。这种方法使用了载波相位而不是群时延,相比ΔDOR可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近年NASA使用SBI技术确定火星着陆舱和漫游器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已达到几米的量级。

4 深空网的发展方向

为了满足NASA及其他航天局任务迅速增加的需要,JPL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12],具体包括:①改造现有地面测控网,延长天线的寿命;②建造甚大规模天线阵,进一步提高信号接收能力;③开展深空光学通信网研究,提高空间传输速率;④建立火星网、星际因特网等。这些发展计划的重点主要是优化结构,以及在预算不断削减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操作维护费用、提高服务能力。上述4项计划也正是当今国际航天测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5 结束语

70年代,冷战促成了美国举全国之力完成了阿波罗计划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载人航天工程;美国深空测控通信网有今天的科技成就和成熟发展,完全得益于计划完成后的丰富技术遗产。

目前,我国虽然也已建设了上海、北京、昆明和乌鲁木齐四个深空站,但离建成独立自主、性能优良、测控水平先进的一流深空测控通信网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我国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国家对航天事业的不断加大投入,我国的深空测控通信技术实力必将实现质的飞跃。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深空测控通信中面临的信号损耗、时延以及难以实现高精度连续测轨等问题;介绍了美国深空测控通信网的地理分布、组成部分及使用设备,研究了美国深空网在信号覆盖、遥控能力、遥测能力及轨道测量方面的技术特点,总结了深空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深空,测控,通信,美国深空网

参考文献

[1]于志坚.深空测控通信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NASA.JPL Fact Sheet[EB/OL].http://www.jpl.nasa.gov/about/index.cfm.

[3]S.D.Slobin.104,Rev.F,34-m BWG Antennas Tele-communications Interfaces[DB/OL].DSN Telecommuni-cations Link Design Handbook,California:CIT,2010.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docs/810-005/.

[4]S.D.Slobin.101.Rev.C,70-m Subnet Telecommunica-tions Interfaces[DB/OL].DSN Telecommunications LinkDesign Handbook,California:CIT,2009.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docs/810-005/.

[5]Stephen Slobin.105,Rev.D,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DB/OL].DSN Telecommunications LinkDesign Handbook,California:CIT,2009.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docs/810-005/.

[6]A.Kwok.205,Rev.C,34-m and 70-m Command[DB/OL].DSN Telecommunications Link Design Handbook,California:CIT,2010.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docs/810-005/.

[7]Robert.W.Sniffin.208,Rev.A,Telemetry Data Decoding[DB/OL].DSN Telecommunications Link Design Hand-book,California:CIT,2009.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docs/810-005/.

[8]A.Kwok.206,Rev.B,Telemetry General Information[DB/OL].DSN Telecommunications Link DesignHandbook,California:CIT,2009.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docs/810-005/.

[9]P.W.Kinman.207,Rev.A,34-m and 70-m TelemetryReception[DB/OL].DSMS Telecommunications Link De-sign Handbook,2003.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docs/810-005/.

[10]P.W.Kinman.211,Wideband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DB/OL].DSMS Telecommunications LinkDesign Handbook,2006.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docs/810-005/.

[11]P.W.Kinman.210,Delta Differential One-way Ran-ging[DB/OL].DSMS Telecommunications Link DesignHandbook,2004.http://deepspace.jpl.nasa.gov/dsndocs/810-005/.

篇4:交会对接任务中的测控通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谢京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测控通信系统面临多项难题:

①轨道控制精度要求高,使中长期预报准确性面临挑战。由于存在多次变轨,且变轨之间的间隔圈次只有3~5圈,短时间里要对变轨情况进行精确计算,根据轨道参数计算出下一次变轨的各项数据,再把这些数据发送到飞船上,进行下一次轨道控制,不容许出现任何闪失。而轨道测量精度是与测量时间成正比的,测的时间越长,测量精度就越高,时间越短,精度就越低。

②测控通信系统首次对太空中两个目标同时进行管理,缺乏应对意外情况的经验。此次交会对接任务,是中国首次对太空中飞行的两个目标同时进行管理,一方面要对一个独立的目标控制好,另一方面要搞好两个目标的协同性,同时协调好天地基的测控资源对它们进行跟踪测控管理,在应对一些意外情况时将会面临经验缺乏的难题。

③空间碎片对飞行器安全构成威胁,做好对空间碎片的预警和规避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太空中的空间碎片问题,对航天飞行器的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已经成为世界各航天大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测控通信系统做了大量工作,对一些较大尺寸的碎片可以做到及时预警,但对较小空间碎片如何有效监控,以确保飞行器的安全,还是一大挑战。

④任务持续时间长,对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出严峻考验。以往的神舟飞船任务只有3~5天,最多7天就能结束。而从天宫一号发射到交会对接任务结束,共持续两个多月。时间的延长,对测控系统的稳定性是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目前这套系统是全新的,地面设备、地面网、协议很多都是新的。在一些关键弧段,对于遍布全球、多达数千台套的测控设备来说,很难保证一个地方都不出问题。

⑤太阳活动峰年的来临,对测控通信链路和定轨预报精度带来潜在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日寸,正值第24个太阳活动峰年的来临,据世界各国科研机构预测,201 1年可能出现个别较大太阳风暴。太阳风暴会使大气密度模型误差增大,对定轨预报精度产生影响,严重时还将导致测控链路中断、电子设备失效。目前,国际上关于太阳活动的预报只限于“有没有”,但具体强度有多大,预报不了。

⑥交会对接及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对测控通信系统如何提高软性实力,发挥最大效能提出了挑战。以载人航天需求为主建设起来的测控通信系统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从硬件上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考验的是软性实力,比如系统的效率、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及其他重点航天项目今后对测控通信系统提出的最大的挑战。

为何要设4个停泊点?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首次交会对接进入自主导引段后,从5千米、4D0米、140米到30米,前后共设置了4个停泊点,神舟八号在每一个停泊点都要做短暂的停留。那么,为何要设置这4个停泊点?

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的青年航天测控专家王瑞军说:“之所以设置这4个停泊点,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每一个停泊点的设置都为判断两个飞行器的运行状况留出了时间,只有一切正常才往下一步走,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因为这是第一次实施空间交会对接,所以非常谨慎,像俄罗斯现在就没有这样复杂的过程。美国在对接时也有停泊的过程,但不像我们有这样多的环节。我们首先要确保两个飞行器的安全。

“在这4个停泊点中,5千米处的停泊是最重要的一个,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再一个是最后30米的这个停泊点,也很关键,就像踢足球时的临门一脚。通过多个发动机同时工作,硬把两个飞行器拉过来,接合到一起,这个点应该说是技术含量最高的。”

“在经过了4次停泊之后,在东风站的上空,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开始接触,直到在太平洋中部远望三号测量船的上空锁紧。这中间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像自主测量、自主导航和计算等,对接机构要锁紧,锁紧后,自主交会对接的相关设备要关机,像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空空通信机、自主计算程序等。之后神舟八号还要在天宫一号的控制下进行组合飞行。”

王瑞军介绍说,在对接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两个飞行器都处于失控状态,锁紧之后,天宫一号要启动控制程序,消除之前轨道运行的偏差,保持飞行姿态,同时,停止一些设备的运行。在第12天时,还要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对接后组合体再飞行两天,然后,再分离,神舟八号撤离天宫一号,启动返回着陆场的程序。天宫一号则进行升轨控制,进入自主运行。

碰撞预警:为天宫和神舟当好“太空警卫”

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当好“太空警卫”,是碰撞预警工作的使命。与以往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相比,交会对接任务具有任务持续时间长、频繁变轨机动、多目标联合碰撞预警、日寸效性要求更高、空间态势更加复杂等特点。为确保天富和神舟在轨运行期间绝对安全,首次将空间碎片的预警及规避工作纳入测控通信系统工作范围,碰撞预警团队经过深入分析、充分论证,提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碰撞预警判据与门限规范,采用接近距离与碰撞概率结合判决的方式,按照威胁程度设置黄色门限与红色门限,保证在交会对接任务期间,既不漏报高碰撞风险接近事件,也避免了频繁发出虚警信息,干扰交会对接任务正常执行。他们还针对任务特点,首次建立了飞控中心与预警中心的高效互动机制,实现了碰撞预警分析中心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之间目标轨道信息、空间态势信息、碰撞预警信息、避碰轨控策略等信息的实时交互。

为确保预警工作的顺利实施,持续开展了相关目标普查、潜在危险目标筛选等一系列技术准备,自主建立了潜在危险目标的编目轨道,有力地保证了天宫和神舟在太空安全畅游。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广泛开展,环绕地球轨道的空间目标(包括航天器、箭体残骸以及空间碎片)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空间目标相互之间发生直接碰撞的事情时有发生。由于空间目标的高速运动,尺度在厘米量级碎片的撞击,就将对航天器造成致命性的损伤,空间碰撞已经成为航天器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及日寸对重要航天器可能发生的空间碰撞发出碰撞预警,是避免空间碰撞的重要措施。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开始,美国就把碰撞预警和碰撞規避纳入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飞行管理程序,并在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飞行过程中,多次为躲避空间碰撞威胁,进行过机动规避操作。目前,航天器碰撞预警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09年2月美国铱星与俄罗斯卫星的碰撞事件,进一步凸显出空

间目标碰撞预警的重要性,世界各航天大国都在积极发展本国空间碰撞预警与规避技术,并持续开展相关预警工作。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发展目标,从2011年开始,中国将逐步实施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以及载人空间站等任务,相比一期工程的单艘飞船任务,控制更加复杂、实施难度更大,特别是目标飞行器、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航天器将保持长期在轨飞行,受空间目标碰撞的威胁大大增加,这些都对空间目标碰撞预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何要对神舟八号

实施5次轨道控制?

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后,在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前,要经历5次轨道控制,实施远距离导引,最终处于天宫一号后下方約52千米处。这一测控方案究竟是如何设计,又是怎样实施的呢7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上升段主任设计师卢立常对此给出了具体答案。

卢立常解释说,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的窗口时间是根据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运行轨道参数来决定的。在神舟八号发射之前,地面飞控中心先要对天宫一号实施调相控制,使它进入距地面343千米的圆轨道等待神舟八号飞船。飞船发射前一天,通过地面飞控中心的控制,使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姿态调整为尾部发动机朝前,对接机构朝后,迎接从后面追上来的神舟八号飞船。

据介绍,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后,之所以要实施远距离导引,其目的就是为了以合理的位置和速度来与天宫一号实施交会对接。在这一导引过程中,要通过不断调整,让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处于相同的轨道面,达到同心共圆的目的。然后才能使其以相对合理的相对速度,保证交会对接的正常进行。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调整到合理的位置后,在实施交会对接时,一定要保证使其处于一个相对可测控时间较长的弧段来进行。”卢立常说,

篇5:测控技术求职信

您好!

我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及通信工程学院xxxx届毕业生,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封求职信,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自从进入大学之后,高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我的从新开始,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时光飞梭,我讲到这童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惠于理工大学的浓厚学习、创新氛围,熔融其中四年使我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取得佳绩。心得体会此外我很喜欢电脑,不仅熟练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而且顺利通过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高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中级考试和微软ATC认证考试。在英语方面,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并且参加英语口语培训。此外,我积极投身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为同学服务,表现出色,贡献卓越,曾先后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校广播站系统”杰出工作者"等称号。

努力学习,不断上进是我心中的烙印,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为贵单位做出贡献!请您给我一次机会!谢谢!

期盼能得到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xxx

篇6:测控技术与仪器求职信

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拆阅我的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是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一名2007届本科毕业生,主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渴望得到贵公司工作,为贵公司贡献一份力量。恳请您给我加入贵公司的机会。我有信心、有能力成为一名出色的员工。

在紧张而充实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我主修了 控制仪表与装置、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智能仪器、PLC可编程控制、电工学、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EDA、过程控制、自控原理、检测技术与仪器等一系列电子与电气方面的专业课程。在控制仪表和装置里,我了解了各种仪表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如何分析设备故障的根本原因并且如何进行改进电气自动化设备以便更可靠的运转;同时,通过该学科的学习,我还了解了DCS系统及FCS系统。通过王老师的介绍,我课后找了很多这一方面的书, 对各种生产仪电设备的运行和处理故障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PLC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学习,我们是以日立EM系列产品进行学习梯形语言编程, 另外对施耐德Quantum系列变成器,西门子S7-200/300/400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可以各种典型程序的设计.我认为我学的这个专业的知识很符合贵公司的选才条件.因此鄙人毛遂自荐,请求贵公司给我一个机会,让鄙人能够为贵公司尽一份力.同时,我还能够运用PROTEL、PRO/E等软件,对WINDOWS XP应用得心应手。能够进行利用TC进行C语言编程;能够利用汇编语言进行简单程序编程;能够利用PRO/E绘制较为复杂的工程制图;熟练的掌握Protel软件,能够利用该软件进行电路图设计以及PCB布线。我系统地学习了51系列单片机,对单片机语言,单片机C语言都能熟悉运用。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还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利用PROTEL绘制电路图进行激光测速的课题设计。而且我的毕业设计也是基于单片机的GPS多天线技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综合运用了单片机语言,单片机C语言,VHDL语言设计软件部分,运用PROTEL设计电路部分。对我的所学知识的理解有了较大的提高。

篇7: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求职信

您好。我叫__,是_____大学(北京)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名本科毕业生今从网上搜到贵公司招聘信息,故冒昧投函自荐。

我于__年__月初面对钢铁企业钢渣显热的巨大浪费以及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产生了钢渣显热回收利用发电的想法,并向电厂工作的亲戚发出技术咨询得到认可,并设想出了研发出这套设备卖向世界的远大计划。由于所在公司机制影响不能上报公司。

__年__月__日在《_______报》上看到莱钢与青岛工业大学合作开始“钢渣显热回收利用发电设备”的研究,深以为憾!

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我依然敢预测如果莱钢要在以前水冷钢渣蒸汽利用方面有所突破(节?加盟?),就应该用干熄焦的原理来进行钢渣热吸收。

虽然我大学所学为测控专业,但在走入钢厂后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拥有了这样的思想,我认为已经可以充分的体现我的学习能力和我在科研技术以及市场意识方面的敏锐触觉。

篇8:测控通信求职信

在串行通信中,误码率是衡量数据在规定时间内数据传输精确性的指标。所谓误码率即比特差错率(bit error,BER)是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间内差错的比特个数与在该时间段内所传输的总的比特个数之比[1]。本文以传统的误码率测试为主要测试手段,引入控制与响应时延测试、最小发令间隔测试和控制命令拥塞测试等方法来综合衡量测控系统中串行总线通信性能和质量,通过不同时段测试结果的比对,判断串行通信质量变化趋势。

1 串行通信测试方案设计

1.1 测控系统串口设备连接方式

在船载测控系统中,监控分系统负责完成全系统的设备监视和控制,由监控计算机、网络交换机和串口服务器等组成,主要采用网络和串行通信这两种方式与系统其他设备连接,其中系统中串口设备连接框图如图1所示。

测控系统中各串口设备插箱输出采用串口连接到串口服务器转网络(RS-422串口转换成网络)的方式进行,设备插箱中由MCP(监控板)负责串行通信的处理。串口服务器型号为MOXA Nport5630-8型,提供了基于IP的串口联网解决方案,实现串口和以太网接口的双向数据传输。设备与监控分系统之间的接口物理层连接线采用超5类双绞线,通信方式为串口转网络;网络层为IP协议,采用规范的IP头;传输层采用UDP协议。串口用双绞线连接方式如图2所示。

1.2 测试方案设计

设计的串行通信测试测试框图如图3所示。测试体系的构建基于测控系统的现有设备资源,不引入其他设备。在进行测试时,测试计算机(由监控计算机担任)发送查询/控制命令到网络交换机,通过串口服务器转发到设备插箱,同时设备插箱将执行结果通过链路返回到监控计算机。

2 关键技术设计分析

2.1 测试指标设计与分析

系统采用的信息交互方式实现了监控分系统对整个系统设备的集中监视和控制,但在通信出现异常时,会导致前端设备插箱的控制出错或状态上报出错等现象,常见的异常现象就是出现“虚警”。因此基于系统信息交互方式和内容,设计采用四种技术指标来综合衡量串口通信性能和质量,主要是误码率测试、控制与响应时延测试、控制命令拥塞测试和最小发令间隔测试等。

测控系统中的串口设备监控信息是以二进制信息单元的形式表示,并以0和1的方式被使用。信息交互的过程实际就是通过网络和串口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对于二进制数字信号中,误码率就是出现误码的概率[2]。误码率BER的定义为

式(1)中:Ne、Nt分别为时间间隙t内的错误比特数和所传输的总比特数[3]。误码率统计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时间(一般采用10 h)进行误码率统计;另一种是固定总码元数(大于10万位)进行误码率统计。设计指标要求串行通信误码率不超过万分之一。

控制与响应时延测试[4,5]指监控计算机发送控制命令到收到对应返回状态信息的时间之差。测试回路如图4所示,执行过程定义如下:(1)命令传输,即将控制命令通过串行通信链路传输到被控对象的过程,记为时延t1;(2)控制执行处理,即被控对象收到控制命令后进行执行处理并生成返回状态信息的过程,时延记为t2;(3)状态信息传输,即被控对象将执行结果传输到测试计算机的过程,时延记为t3。控制与响应时延τ1由t1~t3组成,如式(2)所示。而串行通信链路传输时延如τ2所式(3)示。

最小发令间隔测试主要测试测试计算机向同一被控对象发送多条相邻查询/控制命令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测试软件自动调整发令间隔,按50 ms步进从初始间隔(查询命令1 s、控制命令2 s)逐渐变小,依次发送程序设定的不同控制命令,每条指令重复发100遍,通过统计返回的状态信息的正确性来确定系统最小发令间隔。

控制命令拥塞测试主要测试监控计算机同时向所有被控对象发送命令时是否会由于拥塞而导致命令不执行或执行错误。系统要求单条控制命令在2 s内控制到位并响应。由测试软件持续向所有处于连接状态的串口设备发送预设的查询/控制命令,通过统计返回的状态信息与预设的信息的比对结果,来判断所有被控对象命令执行情况是否正确,通过计算时延确定控制响应是否超时。

2.2 测试数据设计

测试方案中,测试计算机与所有串口设备之间通信采用自定义帧格式,串口传输帧格式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信息类别根据查询命令、控制命令(包括参数设置、设备配置、过程控制等控制信息)和控制响应、状态返回信息等信息格式类别分别填写,每一类型命令都有各自的信息类别标识。

串口设备通信正常的情况下,每一条查询/控制命令都有对应的控制响应、状态返回信息。监控计算机将需要查询的命令内容或需要设置的参数状态按表1中格式填入到串行通信帧中,通过网络转串口服务器发送到前端串口设备,串口设备由MCP板将控制响应或状态信息按规定格式生成通信帧发送到监控计算机。通过分析监控计算机与前端串口设备插箱通信的信息,剔除控制响应、返回状态信息中温度、电压、功率等变化的字段内容,其余字段为固定的数据,因此测试方案中选用查询/控制命令和控制响应、返回状态信息的测试参考数据,其中变化的内容不予统计。

2.3 测试软件设计与实现

测试软件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环境中采用C#/C++语言进行开发,初始化控制命令和命令响应信息存储采用XML文件[6]。测控系统中所有串口设备与监控分系统之间的所有接口通信采用并发执行,同步方式与Windows线程的同步方法(由操作系统调度)相同。

软件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多个功能包,主要包括主窗口类包、设备处理类包和测试管理类包等,其中设备处理类包中包含通信管理Communication和设备管理DevManager两个基类,每个串口设备对应的网络通信类和设备类分别继承于这两个基类。网络通信基类Communication用于按照网络通信协议来通信的接口,并且提供网络通信中的设备通断标识位,数据接收线程、发送线程等。设备管理基类DevManager主要完成数据的接收和帧处理,显示设备接收数据的源码,完成设备数据的发送和发送数据的显示等其他各设备的共同操作。测试管理TestManage基类主要完成各类测试及测试日志的管理,并提供测试线程等。

2.4 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串行总线通信测试时,引入多线程技术来实现多个设备并行进行查询/控制命令的发送、状态信息的接收和统计。软件与每一串口设备通信分为发送和接收两个线程,继承于Communication类,测试线程TestThread则继承于TestManage类。软件启动后调用Xml CmdRead()初始化各类命令和状态响应信息。在选择测试项目后通过调用TestManage类中TestControl()启动相应测试,通过调用ProcData()方法将相应控制命令封装打包,然后由通信类Communication的WriteData()方法调用SendThread线程将控制命令通过网络发送至被测设备。Communication的RecvThread线程实时接收来自设备上报的状态响应,RecvThread线程收到数据后调用RecvProc()方法进行解析,最后TestThread线程中DoTestResult()方法与初始化状态响应信息进行比较获得测试结果,若未完成测试时则重复上述过程。另外在进行误码率和控制响应时延测试时,可以通过秒定时器调用SecondProc()方法来启动命令的发送。其中误码率测试流程测试如图5所示。

3 串行通信测试及分析

误码率测试和控制与响应时延测试一般选择同时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测试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采用实际的控制命令与返回的控制响应信息分别作为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误码率统计参考数据,控制与响应时延τ1为指令发送时刻到状态返回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另一种方式是将设备插箱串口后端的对应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用线缆短接,实现同一通道的接收端和发送端的自闭环测试,而测试数据通过在数据域中填充截短m序列[7,8]产生所需长度的参考数据,此时误码率测试的是串行传输链路的质量,而控制与响应时延为串行通信传输时延τ2。这两种情况都由测试软件通过收发数据的比对,完成误码率和时延计算机。某单一串口设备误码率测试统计分别如表2所示。

表2中记录的是三组测试统计结果数据,第一次测试结果说明测试过程中串口设备都正常。第二组数据显示一条返回信息出现误码,但误码率满足指标要求,因此可对设备通信情况加以关注而不排查问题。而第三组中就出现了一条命令无返回信息,一条返回信息出现了误码,必须排查确定该设备通信故障情况。

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控制与响应时延测试,测试结果表3所示。由于不同设备的控制指令长度不一致,因此每套设备都需要独立测试各自的时延。通过统计控制与响应时延τ1和传输时延τ2可以得到该设备对控制命令的平均执行处理时延t2为258.4 ms。

控制与响应时延测试结果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

最小发令间隔和控制命令拥塞测试可以选用查询或者控制命令及返回信息作为参考数据。

最小发令间隔采用查询命令的一组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数据表明在发令间隔为350 ms时产生了误码及误帧,此时最小发令间隔测试结束,确定此次测试中最小发令间隔为400 ms。

控制命令拥塞测试采用控制指令和返回信息作为参考数据的某次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设备插箱11的控制响应时延超过了系统所要求的控制命令在2 s内控制到位并响应,意味着该设备控制响应超时,因此在设计测控系统监控软件时需要采用依次轮发控制命令的策略来解决控制命令拥塞问题。

4 结束语

测控系统中存在许多串口设备,在实际使用中对串行通信总线一直缺少专用的测试仪器和有效的测试方法。文章提出的以传统的误码率测试为主,结合控制与响应时延测试、最小发令间隔测试和控制命令拥塞测试等方式,能综合衡量测控系统中串口总线通信质量,结束了原先串行通信总线只能定性、粗略检查的状况。采用有效的测试方法和工具,可以准确验证船载测控设备串行通信的可靠性,可以通过测试结果采取有效的预先性维修,提高设备的在航率和可靠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摘要:针对目前船载测控系统中RS-422等串行总线通信缺乏有效测试方法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测控系统内部设备间通信验证的测试方法,即采用设备间的自闭环链路实现收发端口数据互相校验。通过设计相应的测试软件,实施串行通信的误码率测试、控制与响应时延测试、最小发令间隔测试和控制命令拥塞测试,从而定量地评估测控系统串行总线通信性能和质量。实践表明,该测试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串行通信测试难题,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串行通信性能测试。

关键词:测控系统,串行总线通信,误码率测试

参考文献

[1]龙海南,王苗苗,赵建忠.基于DS2172的误码测试仪的设计.国外电子元器件,2007;(10):13—16Long H N,Wang M M,Zhao J Z.Design of bit error rate tester based on DS2172.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lements,2007;(10):13—16

[2] 刘博,杨宇,陈雄斌,等.基于FPGA的高速并行光通信误码率测试系统.高技术通讯,2010;(9):955—959Liu B,Yang Y,Chen X B,et al.A FPGA-based virtual instrumentation system for high speed parallel optical transmission BER testing.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10;(9):955—959

[3] 刘磊,常青,李军,等.星间异步通信链路的误码率测试技术.空间电子技术,2010;7(1):123—127Liu L,Chang Q,Li J,et al.Bit error rate testing technology for the inter-satellite link.Space Electronic Technology,2010;7(1):123 —127

[4] 吴慧伦,吴江.数据传输终端的时延性能优化.电讯技术,2009;49(4):70—74Wu H L,W J.Optimization for time delay in data transmission terminal.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09;49(4):70—74

[5] 刘宁,仲崇权,林瑶瑶.提高EPA系统网络时延性能的方法.通信学报,2014;35(8):147—153Liu N,Zhong C Q,Lin Y Y.Metho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network time delay of EPA system.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2014;35(8):147—153

[6] Nagel C,Evjen B,Glynn J,等.C#高级编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Nagel C,Evjen B,Glynn J,et al.Profession C#4 and.NET 4.Beijing:Tsing Hua University Press,2010

[7] 田日才,迟永钢.扩频通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Tian R C,Chi Y G.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Beijing:Tsing Hua University Press,2014

上一篇:尊师守纪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大学生慰问敬老院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