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多教学案例

2024-06-17

少数民族节日多教学案例(通用12篇)

篇1:少数民族节日多教学案例

有趣的多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各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体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学习收获。

2、用合适的方式调查调查和本班的少数民族同学,了解其民族习惯,能在交往中尊重他们的习惯。

3、能与同学合作整理资料和发表交流,能同参与活动的人积极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教师:

1、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那达慕大会视频 ;泼水节视频;演示文稿。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最好能按照时间顺序来说。

生汇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师:除了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想参加这样的节日活动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民族风俗总风情园”

1、“猜猜看”观看图片,猜一猜,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表扬。

2、“说一说” 师:其实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那达慕大会,其他民族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想了解吗?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节日,学生们事先搜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都可以)

介绍傣族,观看“泼水节”的视频。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师:是呀,泼洒的不是水而是吉祥、是祝福、是健康。(板书贴条:期盼健康)接着播放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师:通过看表格我们清楚了那达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主要有赛马……真清楚呀!(板书贴条)

师: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除了刚才我们说的,你对那达慕大会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

(1)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背心,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他们高唱摔跤歌,跳跃出场。

(2)在比赛中最有成就的人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

师生互相交流。(使学生在了解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节日等知识。)

3、“跳一跳” 先介绍藏族风俗: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跟老师一起跳跳“锅庄舞 ”好吗?

4、做游戏:“找朋友”

教师给几个学生,发一张标有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不同节日的卡片,在规定时间内两人为一组“找朋友”,先找对的同学为胜。回族 “开斋节”

藏族的“雪顿节” 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彝族“火把节”

壮族——“三月三歌会”,(二)民族节日知多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吗?生踊跃发言。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师:你说的很好,其实还有的节日是祈求团圆的,如汉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师:每个节日的背后都蕴含着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当地的社会经济,也增进了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要了解各民族的节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最后整堂课在师生同唱《爱我中华》中结束。

篇2:少数民族节日多教学案例

有趣的多民族节日

(一)(教学设计)

息烽县永靖小学:刘帆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法搜集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以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呈现学习收获。

2、调查学生喜欢的民族,了解其民族习人俗,教育学生能在交往中尊重各民族的习俗。

3、能与同学合作整理资料、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让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教师:

1、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泼水节视频,四月八活动视频,演示文稿。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除了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想参加这样的节日活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民族节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有趣的民族节日

(一)“民族风俗园”

师:孩子们,今天就有两个少数民族朋友来到了咱们课堂上并且还把他们过节的一个视频带到我们的课堂上呢?课件出示图片,问:你们知道我们是哪个民族吗?

介绍傣族,观看“泼水节”的视频。看了这个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这是傣族过的什么节呢?这个节日怎么样?从你收集的资料中你对泼水节有什么了解?(学生说)

师:是呀,泼洒的不是水而是吉祥、是祝福、是健康。泼水节除了这样的活动还别的,比如玩的、看的、还有吃的呢!课件展示。

(二)“感受身边的民族节日”

师:刚才傣族同胞让我们感受了一个有趣的的泼水节,傣族同胞大多数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在我们的贵州也有一个美丽的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他们能歌善舞。这是什么民族的民族节日呢?课件展示。你们对这个民族的节日了解多少?谈谈你认为有趣的活动。(学生回答)孩子真是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有趣活动,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课件、视频)

(三)“民族节日分享会”

同学们,我相信同学可能从电视上、网络、书籍上、报刊上或从爸爸妈妈的介绍中了解了更多的民族节日,那现在我们就把自己知道的民族节日与人家一起分享吧,我们看看谁是民族节日百事通!(学生活动)

五、总结

同学们,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这么多的民族节日,但这只是我们多民族节日中的一些,其实民族的节日还有很多很多,正等着我们去一个个的了解、参与呢!民族大家庭里面,充满了快乐、洋溢着幸福;我们为出生、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国家里,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同时,民族节日更是一种文化,我们从小要了解各民族的节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最后,请大家与老师一起朗诵《民族团结儿歌》。篇二:有趣的多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有趣的多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各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体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学习收获。

2、用合适的方式调查调查和本班的少数民族同学,了解其民族习惯,能在交往中尊重他们的习惯。

3、能与同学合作整理资料和发表交流,能同参与活动的人积极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教师:

1、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那达慕大会视频 ;泼水节视频;演示文稿。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

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最好能按照时间顺序来说。

生汇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师:除了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想参加这样的节日活动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民族风俗总风情园”

1、“猜猜看”观看图片,猜一猜,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表扬。

2、“说一说” 师:其实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那达慕大会,其他民族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想了解吗?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节日,学生们事先搜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都可以)

介绍傣族,观看“泼水节”的视频。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师:是呀,泼洒的不是水而是吉祥、是祝福、是健康。(板书贴条:期盼健康)接着播放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师:通过看表格我们清楚了那达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主要有赛马„„真清楚呀!(板书贴条)

师: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除了刚才我们说的,你对那达慕大会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

(1)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背心,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他们高唱摔跤歌,跳跃出场。

(2)在比赛中最有成就的人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

师生互相交流。(使学生在了解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节日等知识。)

3、“跳一跳”

先介绍藏族风俗: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跟老师一起跳跳“锅庄舞 ”好吗?

4、做游戏:“找朋友”

教师给几个学生,发一张标有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不同节日的卡片,在规定时间内两人为一组“找朋友”,先找对的同学为胜。

回族 “开斋节” 藏族的“雪顿节”

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歌会”,(二)民族节日知多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吗?生踊跃发言。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师:你说的很好,其实还有的节日是祈求团圆的,如汉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师:每个节日的背后都蕴含着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当地的社会经济,也增进了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要了解各民族的节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最后整堂课在师生同唱《爱我中华》中结束。篇三:有趣的多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有趣的多民族节日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各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体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家,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学习收获。

2.用合适的方式调查本班的少数民族同学,了解其民族习惯,能在交往中尊重他们的习惯。3.能与同学合作整理资料和发表交流,能同参与活动的人积极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 1.课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

2.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等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泼水节视频;火把节的故事视频;演示文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那你们觉得自己的妈妈伟大吗?有这样一位伟大母亲,她养育了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是——中国。

在我国有许许多多的节日,谁来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节日?在节日里你都会做些什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宵节??)

刚刚说的都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那我们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都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有了每个民族独特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想参加这样的节日活动吗?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多民族节日”。(板书)

(二)“民族风俗”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以汉族人居多,因此除了汉族以外的民族都被称之为“少数民族”。咱们班汉族的同学举个手老师看一看。真是不少!1.汉族 2.满族

我们所在的乡叫做什么乡啊?因此在我们所在的地区,居住着很多的满族 人。满族的同学举个手老师看一下。嗯,真不少!(板书满族)

满族,是中国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满族本民族的语言是满语。满族很多习惯都与汉人相同。

比如他们的服饰、节日?? 那么,你们知道满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那其实呢,我们现在的二月二龙抬头就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灰道弯曲如龙,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这天吃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而现在呢,龙抬头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一种民间节日,不只是满族,汉族以及其他的民族也开始过这个节日。

大家还记得找朋友的游戏吗?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今天我们找朋友的时候要记得说出自己的民族。(做游戏)

找朋友的游戏我们就先到这,我们地区主要的民族就是满族和汉族,那除了这两个民族,你还知道那些民族?

(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3.傣族

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这张图片,这是哪个民族啊?(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那时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那同学们你们知道泼水节的来历吗?(观看泼水节来历视频。)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的西双版纳,传说那是有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侬香就是其中的一个。一天夜里,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 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侬香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4.彝族

说完了有关于水的节日之后,我们再一起来学一个有关于火的节日——彝族火把节。

接着播放彝族火把节来历的视频。5.蒙古族

我国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每年的七八月份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就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届时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乘车骑马,云集在碧绿丰美的草原上,参加各种比赛或娱乐和游戏。蒙古语中“那达慕”的意思就是娱乐或游戏。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常以精骑善射和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赛场上,脸色黝黑、身材魁梧的摔跤手,穿着镶有铜钉的黑色“昭德格”跤衣,像古代骑士一样跨着大步,按着民族古老的传统风格,挥臂走出;赛马更是需要有勇敢顽强精神的项目,洋溢着青春省略的骑手,扬鞭策马,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射箭在蒙古族人民中开展得非常广泛,自古就有弯弓射大雕之美誉。

“那达慕”大会上,除了最吸引观众的竞技比赛外,还有饭店、茶摊、说书棚等程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物资交流、奖励先进、宣传党的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6.佤族 7.回族

刚刚我们了解了很多不同的民族以及他们的节日,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书中的表格。(小组汇报)

大家小组合作的都很好!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你做我猜的”游戏。游戏规则不用老师说了吧。今天,用时最短的小组为获胜小组。

五、总结

篇3:论新疆多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使命

一、新疆多民族多语种社会构成分析

(一) 多语种环境。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达到13个,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人类活动的相互渗透,新疆早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受伊斯兰教文化和地域、传统观念等影响,新疆多语种的语言环境依然没有改变并将长期存在。目前在新疆实际使用的语言有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锡伯语等多种语言。

(二) 群居的社区。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社区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以民族分布为主要特征的新疆多元社会构成在社区形成中亦呈现明显特征。在城市,以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习俗为主要分界线的社区逐渐形成,形成了相对隔离又有所接合的多层社会;在农村,以同一民族为主体的聚居情况更为普遍,也可以视其为不同的“社区”。

(三) 信息传播途径。在新疆多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方式、途径和质量受城乡差别、文化差别和群居差异等因素制约,但又并不完全属于其中哪一种。从年龄来看,青少年多以智能手机作为获取信息的必选媒介,而年龄较大的受众则在信息获取的速度和程度方面较为缓慢,导致在思想意识方面相对保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则以本民族母语为主要信息传播载体。

二、新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

(一) 来自宗教的影响。宗教乃至由宗教演化而来的宗教习俗对青少年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影响根深蒂固,无处不在。新疆宗教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萨满教、基督教等,以伊斯兰教占绝大多数,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故伊斯兰教文化对少数民族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最为直接。

(二) 来自本民族影响。青少年走向社会后,来自本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开始发挥作用,逐渐形成为同一民族的社会交往圈,比如在情感和思想遇到困惑的时候,更愿意在本民族的同伴面前倾听和倾诉,在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困难时,往往选择本民族的同伴来帮助解决。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些青少年在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方面产生了足以引起我们警惕的错误倾向。

(三) 来自互联网影响。以少数民族本民族母语为语言环境的互联网空间,也存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和一些极端的思想和言论。在纯母语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往往只选择也只能选择通过本民族语言来浏览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在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思想可能侵蚀青少年。

三、新疆汉语语文教学基本使命

(一) 语言的基本运用。对于新疆多民族地区的汉语语文教学,对于语言的听说读写基本运用是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要求。基于这一目标定位,笔者认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抓起,切实重视和加强汉语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汉语语文教学的重点选择上,要突出把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实际运用放在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位置来组织实施。

(二) 中华文化认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特点,决定了汉语语文教学在新疆的特殊使命,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新疆多民族地区,文化认同是个“总开关”,他影响和决定着对祖国的认同,对社会制度的认同等方面,青少年教育要从文化认同开始下功夫。以汉语语文教学为主渠道的中华文化教育特别重要。

(三) 价值观的形成。汉语语文学科教育的另一个任务在于对各民族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建构,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形成,关系到成年后的所有行为和选择,比如对其他民族的认同,对新疆社会的分析,对祖国概念的理解、对合法宗教的认识,对维护团结的自觉等方面,汉语语文学科教学必须承担起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一重任。

篇4:少数民族节日多教学案例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模式;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运用

G759.2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思想理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在教育方面,充分的将网络技术与教学技术进行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能满足民族预科生对于知识的需求量,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为教学主体,然而当前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渐渐的被取代。所以,追求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朝着自主式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方向前进,因此多模态教学法便顺势而生。

一、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基于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下,对于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中,老师不只是单独的运用教材对民族预科生进行教授知识,而是利用图像、声音等,在听觉、视觉等方面来刺激高职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其身上的各个感官都能投身于学习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高职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语言的能力有所提高。以此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际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水平比較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学习缺乏学习兴趣。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一的,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多模式教学有效的利用图像、声音,来生动形象的表达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注意程度,创建一个具有活力的教学环境,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模态教学资源

对于多模式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就是多模态的教学资源。基于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掌握充分的信息技术,以此来丰富教学资源,依据预科生的学习目的与学习现状来制作教学课件及视频等,而不是只在课堂上单一的讲解教材内容。这对于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内对于越快教学中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模式越多带来的教学效果会越好,主要是依据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来确定的教学模式以及应用方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模式没有处理好各个模式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高职院校对于少数民族预科教学中在选择教学资源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适配、经济、有效这三方面之间的互相作用的原则,对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二)多模态的教学活动

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育时应该对于传统上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创新,转换角色与思维,使预科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成为传播者而不是接受者。依据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的不同,在应用教学模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图片展示、角色扮演模拟对话、情景剧、图面展示、模拟对话等。如图所示

学生是听觉与视觉的发出者,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中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需要在一旁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应用多模式教学不仅促使学生积极的参加学习中来,还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三)多模态的教学评价

基于多模式的教学环境下,在教学评价上也要实现多模态,不能只是单一的看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考试成绩。多模态的教学评价应该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对形成性的评价加大重视程度。这种多模式评价对于在高职院校内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而言,可以对自身进行有效的评估与互评,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小组讨论与测试中对学生进行的评价。

三、结束语

在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大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渴望程度,进而取得优秀的教学成果。然而多模态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比如教师不仅需要全面掌握多媒体的手段与现代的信息技术,除此之外,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要进行有效提高,以此促进自身业务的发展。在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同时是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的。所以,在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学中应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是困难与契机共存的,因此在学生与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冀志杰.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应用写作教学困境研究[J]. 现代交际,2016,(24):210-211.

[2]熊彩兰.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D].长江大学,2014.

篇5:《民族的节日》教学方案

一、教学要求:

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同学大致了解蒙族“那达慕”、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重要民族节日。通过唱歌、欣赏、和音乐活动,使同学感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调,并能初步记忆和识别。继续培养同学在音乐活动中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发明能力。

二、具体要求:

1、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和《那达慕之歌》。能背唱歌词。

2、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初步识别“阮”的音色。

3、通过音乐活动,能发明性地利用课本上的素材和添加自身发明的素材,表示“欢腾的那达慕”。

三、教学重点:能背唱歌曲《那达慕之歌》和在听赏音乐中区分段落和各段落之间速度和情绪的不同。

四、教学难点:音乐活动的组织和各项发明性练习的进行。

五、教具准备:

1、琴、歌曲《快乐的泼水节》和《那达慕之歌》的范唱和伴奏带,乐曲《塔吉克的节日》《火把节之夜》的录音带,打击乐器等。

2、泼水节、那达慕、火把节、硭锣、象脚鼓等图片或录像资料。

篇6: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国外的节日以及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进而变成潮流。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事情已经很普遍,有时候相比之下学生会去多了解一点西方节日,而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晓甚少。因此,我们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重新去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由来,习俗、传说等,从而让同学们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增强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探寻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确定实践活动课题,制定初步的活动方案。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小组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主题。

1.《春节序曲》歌曲导入谁知道这首歌描述的是哪个节日?“春节”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师: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拜年、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二、学习与探究

1.揭题引: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生自由说)

师出示节日名:大家判断一下你们说的这些节日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不是传统节日?

排排队:请你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

按排好的顺序,叫一叫这些节日的名字。引导发现:从各个节日的时间上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日历上有两种日期: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我国古代人民采用的是农历纪年法,用公历,农历是区分传统节日一个好办法。(点清明、冬至)。这些节日是从古代就已产生并流传至今,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我们就把它叫做中国传统节日。这节课我们重点围绕这(手势)三个节日,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二、分享、交流、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大家去搜集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师相机板书: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

三、拓展交流延伸

1.少数民族的节日(课件567)师:56个民族,56朵花,56各民族是一家,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想不想看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盛况?让我们随着画面一起感受欢快的节日氛围。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达努节”,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小结:中国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

2.作业

再确定一个传统节日,继续搜集整理资料。

篇7:少数民族节日多教学案例

年级:

五、六年级(全一册)执教教师:杨文娟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小学五、六年级民族常识(全一册)第九课《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本课通过对民族节日的介绍使学生懂得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许多节日都源于美丽的传说。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家乡,了解他们的这些节日。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旧知带出新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要求

1、知道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了解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许多节日都源于美丽的传说。

3、激发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

●教学重点:知道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

四、教学准备

1.音乐《春节序曲》。2.灯会图片。

3.有关节日的资料。

五、教学环节

(一)导入 1.节日猜一猜

师:你能根据下列题目猜猜分别是什么节日吗?

音乐题:听《春节序曲》猜猜是那个节日的音乐?

图片题:看《看灯会》图片猜猜是有关什么节日的图片?

文字题:读《静夜思》猜猜是一首写什么节日的诗?

2.我班是一个多民族的班级有汉族、回族和东乡族,我们自己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有哪些?(请学生先说一说)。

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回族的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这些节日又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家乡,和他们一起欢度这些节日!

(二)新授

活动一:火把节的来历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火把节的来历》。

2.学生阅读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后指派小组代表讲一讲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活动二: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分小组讨论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学生自由阅读教材59页《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2.汇报交流

(1)汉族小组汇报

汉族主要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回族小组汇报

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是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又叫什么节?人们怎样庆祝古尔邦节?(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等10个民族,过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

乡人称之为“阿也”,“阿也”东乡语意指节日的意思。这一节日,一般在开斋节后72天举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经济条件允许的,过古尔邦节,家家户户都要宰牛或羊庆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请众乡亲在家里共餐,或奉送给清真寺和每个邻里亲友。古尔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许独家享用;即便是上门的乞丐,也要一视同仁,让他吃饱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古尔邦节必宰羊,源自《古兰经》的一个故事:先知依布拉欣年老无子,苦苦祈求安拉赐子,果然得应,取名伊斯马仪。但依布拉欣梦见安拉示意让他献祭回报,梦醒后,依布拉欣用儿子献祭,他的忠诚感动了安拉,便赐羊代赐儿子,这是宰牲节的来历。伊斯兰教信徒过这个节日是为了表示对安拉的恭敬顺从,效法依布拉欣,随时为主献出一切。东乡族人在古尔邦节这天,不分富贵贫贱,坐在一起聚餐,显示着民族的和睦团结。

(3)东乡族小组汇报

火把节是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什么时间举行?人们怎样庆祝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及白、佤、纳西、普米、拉祜、傈僳等民族隆重的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举行。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竖立起火把,寨子一片通明。男女老少带着火把、酒、食品聚集到广场上,男女青年吹拉弹唱、载歌载舞,老人们聚集一起,谈天说地,开怀畅饮。)(4)傣组小组汇报

泼水节是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什么时候举行?人们怎样庆祝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穿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船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总结

(三)拓展:

让班上的少数民族同学说一说自己过节的过程和感受

(四)作业:

让学生收集有关过节的资料(图片、文字),包括怎样过节、节日的来历等。

六、板书设计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汉族 回族、东乡族 彝族 傣族

春节

古尔邦节

篇8:少数民族节日多教学案例

关键词:传统民族器乐,特色乐器

中国的传统民族 (本文专指汉族) 器乐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 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器乐的意义不言而喻。中国是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各个民族的器乐文化绚丽多彩、独具特色, 保护和传承多民族的器乐文化才能更加凸显中国多民族的文化特性。作为位于多民族地区的高校, 在进行民族器乐教学的构想上, 应借鉴成功经验, 结合实际情况, 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传统民族器乐

1. 传承传统民族器乐的意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 历经千年, 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是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 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保护传承传统民族器乐既是对中国古老器乐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历代音乐人士的尊重;既能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 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

2. 积极开设民族器乐课程

随着民族音乐进入课堂, 民族器乐的教学也被引入了教学。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 民族器乐的教学已经在各个高校遍地开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 汉族的器乐以优秀的表现力, 占据了主要的位置, 换言之, 现在的高校民族器乐的教学主要是传统的民族器乐的教学。它现在主要包含了四部分:吹管组 (主要是唢呐、竹笛、笙) 、拉弦组 (主要是二胡) 、弹拨组 (主要是扬琴、柳琴、琵琶、阮) 和打击乐组 (主要是大鼓、排鼓等)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完全开设了这些专业课程,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 这些专业取得飞快的发展并系统化。

高校针对民族器乐的教学主要是开设技能课 (专业课、选修课、辅修课) 和公共课来完成。

技能课的名称各个院校大相径庭, 这里不作专门介绍。专业课主要是针对音乐表演方向的学生, 选修课主要针对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 辅修课主要针对的是全校的学生。它们针对的对象不一样, 学习的方式也不一样。专业课一般是修读四年或者三年半, 每周2—4个学时不等, 一对一上课;选修课一般修读一到两年, 每周1—2个学时不等, 小组上课;辅修课一般修读一年, 每周1个学时, 集体上课 (一般不会超过10人) 。高校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 使学生能够掌握或者基本掌握一种或者几种民族乐器。

公共课主要是开设的欣赏类课程, 例如民族乐器简介、民族器乐经典作品欣赏等。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 可以使学生宏观的了解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作品, 对于扩大民族器乐的受众群体、陶冶大学生情操以及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各个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 积极开设相关课程, 课程名称不要过分考虑, 教学模式可以多样化, 教学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 弘扬民族优秀的器乐文化。

3. 加强基础宣传

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有乐器, 民族器乐历史悠久, 但是纵观现在学习的人数却少的可怜。目前在高校从事民族器乐方向学习的学生人数, 还不及声乐和钢琴人数的三分之一;社会普及教育阶段的人数, 相比之下, 更是少的可怜。为什么在国家大力提倡和高校积极推动下, 民族器乐的发展还是进展缓慢。在信息化、多媒体的当下, 基础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础宣传可以注意一下几个方向:

(1) 鼓励学生成立民族社团或者参加民族人团, 少数人带动多数, 形成氛围;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鼓励学生组建或参与民族器乐的社团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目前高校尤其是多民族地区高校, 学习民族器乐的学生数量少、基础薄弱的现状, 学院可以指派专门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并参与专门的社团, 专业社团的成立会形成一个相对狭小的交流平台, 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专业的交流活动, 这对于促进器乐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社团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较广层面的包容性、互动性和较弱的专业性, 这样就可以广泛的吸收喜欢或者对民族器乐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的参与, 这样就促进了面型群体的多元化。通过专业学生带动非专业学生, 对于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集思广益, 对于自身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这也是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2) 利用学校的广播台、电视台, 定期播放民族器乐的相关内容, 制造一定的外部环境;

现在学校的多媒体运用非常的广泛, 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传播途径, 定期开展讲座 (可分为国内大师级的讲座和学生交流讲座) 和播放经典的器乐作品。如果学校有自己的民族乐团或者民族器乐的社团, 一定要定时播放他们自己演奏的作品和播报他们的动态, 使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认知。当这些这非常态化的活动以后, 会形成一个喜欢或者关注民族器乐发展的氛围, 这就为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3) 加强对学生民族器乐方面的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民族器乐情怀。

促进民族器乐的发展, 师资是非常关键的。以目前国内的现状分析, 多民族地区的高校不可能安排所有的专业教师, 但是安排的专业教师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专业业务要提升, 言传身教更重要。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平台, 积极宣传民族器乐文化, 以提升、传播、发扬民族器乐文化为自己的使命。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 实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利用民族器乐的多样性, 对学生进行引导, 是学生关注民族器乐文化, 了解中华文化。

二、有针对性的引入少数民族特色乐器

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母亲, 各个少数民族的器乐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粒粒珍珠。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开设的民族器乐方向的课程, 大多针对传统民族器乐, 很少有针对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的。作为位于多民族地区的高校, 服务区域性是它们的共性, 挖掘、保护和传承高校所在地民族的特色乐器是它们共同的任务。

在多民族地区的高校一定要针对所在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积极地开设相应的课程, 特色器乐是重要的一部分。以红河学院音乐学院为例。红河学院位于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主体民族为哈尼族和彝族。这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非常具有特色, 比如说绿春哈尼族栽秧鼓和弥勒的阿细跳月 (阿细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 。音乐学院有针对性的开设了本土舞蹈教学和本土声乐演唱这两门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 已经系统化, 培养的学生在服务地中的文化建设中,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对于促进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促进民族的和谐, 都起到了积极地意义。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将陆续开设本土特色乐器演奏 (现在在论证期间) 。彝族的三弦和哈尼族的巴乌都是极具特色的民族代表乐器。学院一直将特色乐器的学习, 放在采风实习期间进行, 但是效果有限, 如果该门课程开设, 将对彝族和哈尼族特色乐器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目前开设此类课程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师资问题。现在少数民族中学习本民族乐器的人数非常少, 几乎到了断层的地步。在以西方为主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对于本民族文化认识的缺失, 对西方文化的过分推崇, 对商业音乐的向往成为制约少数民族乐器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位于多民族地区的高校, 其肩负的责任要比其他院校更重。相对其他院校, 多民族地区的高校更具与地理优势, 挖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器乐文化, 是它们具有的共性和责任。如果高校可以忽略这些, 试想一下, 少数民族的器乐文化、音乐文化、民族文化能在当今高度碰撞、高度融合的大环境下存活多久, 在民族特有文化消失以后, 我们多民族的特性会是什么, 我们提倡的多民共荣和谐发展又是什么。因此, 在多民族地区, 积极开设相关课程, 提倡少数民族特色器乐文化, 对于保留多民族的特性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它兄弟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 开设相应的课程, 名称不重要, 教学内容要严格把控, 注重主体民族和特色民族最为重要。

中国传统器乐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 已经相对成熟, 教材、教辅以及乐器的形制改良都基本定型, 教学已经常态化、系统化, 我们可以借鉴成熟的经验来促进少数民族器乐的发展。在多民族地区高校, 积极加强传统器乐的教学, 建立传统器乐平台, 利用成熟的平台来推动少数民族特色器乐的发展, 对于促进学院的办学特色形成, 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繁荣, 都有着积极地意义。我们要尊重前辈的成功经验,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它所存在的问题 (比如教学体系的过度西方化、评判标准的西方化;传统理论体系的不健全、器乐种类的多样性;高雅音乐和商业文化的协调性等) 。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传统民族器乐教学的同时, 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一定要实时的加强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的教学, 提倡中国各民族的器乐文化, 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实时的提升少数民族的器乐, 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中华器乐文化“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促进中华大家庭的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更加巍峨的屹立。

参考文献

[1]蒋丽.加强民族器乐教学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国音乐.2009年第一期.

篇9:论新疆多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使命

一、新疆多民族多语种社会构成分析

(一)多语种环境。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达到13个,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人类活动的相互渗透,新疆早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受伊斯兰教文化和地域、传统观念等影响,新疆多语种的语言环境依然没有改变并将长期存在。目前在新疆实际使用的语言有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锡伯语等多种语言。

(二)群居的社区。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社区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以民族分布为主要特征的新疆多元社会构成在社区形成中亦呈现明显特征。在城市,以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习俗为主要分界线的社区逐渐形成,形成了相对隔离又有所接合的多层社会;在农村,以同一民族为主体的聚居情况更为普遍,也可以视其为不同的“社区”。

(三)信息传播途径。在新疆多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方式、途径和质量受城乡差别、文化差别和群居差异等因素制约,但又并不完全属于其中哪一种。从年龄来看,青少年多以智能手机作为获取信息的必选媒介,而年龄较大的受众则在信息获取的速度和程度方面较为缓慢,导致在思想意识方面相对保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则以本民族母语为主要信息传播载体。

二、新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

(一)来自宗教的影响。宗教乃至由宗教演化而来的宗教习俗对青少年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影响根深蒂固,无处不在。新疆宗教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萨满教、基督教等,以伊斯兰教占绝大多数,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故伊斯兰教文化对少数民族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最为直接。

(二)来自本民族影响。青少年走向社会后,来自本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开始发挥作用,逐渐形成为同一民族的社会交往圈,比如在情感和思想遇到困惑的时候,更愿意在本民族的同伴面前倾听和倾诉,在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困难时,往往选择本民族的同伴来帮助解决。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些青少年在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方面产生了足以引起我们警惕的错误倾向。

(三)来自互联网影响。以少数民族本民族母语为语言环境的互联网空间,也存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和一些极端的思想和言论。在纯母语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往往只选择也只能选择通过本民族语言来浏览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在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思想可能侵蚀青少年。

三、新疆汉语语文教学基本使命

(一)语言的基本运用。对于新疆多民族地区的汉语语文教学,对于语言的听说读写基本运用是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要求。基于这一目标定位,笔者认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抓起,切实重视和加强汉语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汉语语文教学的重点选择上,要突出把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实际运用放在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位置来组织实施。

(二)中华文化认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特点,决定了汉语语文教学在新疆的特殊使命,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新疆多民族地区,文化认同是个“总开关”,他影响和决定着对祖国的认同,对社会制度的认同等方面,青少年教育要从文化认同开始下功夫。以汉语语文教学为主渠道的中华文化教育特别重要。

(三)价值观的形成。汉语语文学科教育的另一个任务在于对各民族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建构,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形成,关系到成年后的所有行为和选择,比如对其他民族的认同,对新疆社会的分析,对祖国概念的理解、对合法宗教的认识,对维护团结的自觉等方面,汉语语文学科教学必须承担起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一重任。

综上,新疆多民族地区汉语语文学科教学担负重要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新疆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汉语已经成为团结和融合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发展的助推力,成为各民族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营养,是各民族的“共话平台”。必须全面提高新疆多民族地区的汉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履行好汉语语文学科教学应有的历史使命。

篇10: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反思

【亮点】

1、联系实际

56个民族团结柱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猜一猜、想一想、连连看、找一找、趣味活动等方式有利于学生勤思考,多合作。

3、角色扮演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扮演三个不同的国家,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

4、读图、析图

出示“民族分布”图,给出任务:

①5个民族自治区在哪里?

②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③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5、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不足与改进】

1、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用图片和语言缺乏信服力,应用视频这种声像都有的载体来呈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当然,如果有学生去过民族聚居地旅游,可以讲述当地的民俗文化,效果会更好。

2、提问难度过大

我国民族分布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有何好处?

学生无法回答,可以适当增加梯度,逐步深入;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提醒。

3、板书设计

板书基于传统格式,不够新颖、独特。

4、教学媒体

篇11:“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民族平等的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自然环境对文化和风俗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设计思路

本节民俗风情部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产生兴趣。教学设计以此为抓手,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有关民族风情(服饰、舞蹈、音乐、民俗活动、民间故事)的资料,课堂分小组竞赛回答问题。

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语言,形象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安排案例讨论,帮助学生摒弃错误观念,学会尊重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的民族构成与分布状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理解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阅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图文资料,培养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分析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培养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竞赛式学习,培养合作的能力、竞争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平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意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是本节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难点:认识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过程(见表1)

篇1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

4.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辨证的观点分析有关的政治现象,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尊重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等

五、教学方法 问答、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导入新课 听乐曲《嘎达梅林》,歌曲《格桑啦》

[教师]这两首曲子分别属于哪一个民族?你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风俗吗?这两个民族各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你还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和风俗吗?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结果回答,说出《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乐曲,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英雄;《格桑啦》是藏族的歌曲,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世代景仰的英雄。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介绍蒙古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引出框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四幅邮票,回答:(1)、你能说出图片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2)、除了上述民族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3)、请学生选一个感兴趣的民族,介绍它的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板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图及41-42的教材,回答:什么叫少数民族?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请学生阅读教材P42的填表题和教材内容,回答:我国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4、请学生阅读教材P43上的材料,回答:我们青少年在生活中可以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2.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5、请学生阅读教材P43下的材料及P44-45,回答:你认识上面两幅图片吗?知道它们的含义吗?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什么?我国为实现祖国统一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什么叫“一国两制”?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有何意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1).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6、展示材料: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四点意见”表明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表明:我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积极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请列举事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联系历史知识)7.展示材料: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海内外华人纷纷表示支持和拥护。这部法律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

思考:1)“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2)“国家统一与青少年成长关系密切”,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作为青少年,我们要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课堂练习: 观察教材44页下的“欢庆香港回归”、“欢庆澳门回归”图,回答: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祖国的强大,全国人民的支持,“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行等]

五、作业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亲切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防问团全体成员,并强调指出:“共同争取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景,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次握手跨越60年。(1)这段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最佳方式是什么?(3)当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什么?(4)作为中学生,请你针对此事写一个小评论 我的教学反思:

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导学为主,运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正确理解教材,比较客观真实地分析了学生情况、比较准确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及探究活动,熟练运用多媒体、小黑板、书等教学工具,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在教学中,我还有些地方需改进。比如:没有体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有效的个别化指导做的还不够;没有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没有对课堂上个别被动学习和边缘学生予以特别关注,而是更多关注了课堂表现相对活跃的学生以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完成。

上一篇:免费初中班会教案下一篇:小学英语青年教师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