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考试大纲

2024-06-15

2024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考试大纲(精选6篇)

篇1:2024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考试大纲

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1.考查考生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基础文化和专业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2.考查考生掌握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运用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查考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教育教学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特殊教育理论公共部分

特殊教育理论公共部分,要求考生掌握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课程与教学法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1.特殊教育概述

(1)特殊教育与特殊儿童的界定。(2)特殊教育的意义。(3)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分类。(4)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2.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及趋势(1)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国内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3.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有关特殊教育的文献与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4)《残疾人教育条例》。

(5)《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1)早期教育原则。(2)补偿教育原则。(3)个别化教育原则。(4)系统教育原则。5.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1)特殊教育课程理念。(2)特殊教育教学法的概念。(3)特殊教育的教学理念。

(4)普通教学方法在特殊学校教学中的应用。(5)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6.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概念。

7.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二)特殊教育专业理论及实践

考查视障、听障或智障专业应具备的相应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技能。考生只要根据自身学业专长和报考学校的类型选择其中一个专业备考。

视障专业

1.视觉障碍的定义及分类标准。2.盲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特征。3.低视力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4.低视力儿童的特点,低视力儿童与盲童的差异。5.盲校的教育原则。6.盲校教育案例分析。

7.盲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8.定向与行走的概念、关系及训练意义。9.定向行走的主要方式。10.盲童缺陷的补偿。11.盲校课程与教学法

(1)《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盲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3)盲校的教学原则。(4)盲校的教学方法。

12.盲校课程的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13.汉语拼音18个声母、34个韵母和4个声调盲文。14.盲校教学案例分析。听障专业

1.听觉障碍的定义及分类标准。2.听力图分析。

3.聋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特征。4.聋校的教育原则。

5.聋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6.形成和发展聋童语言的任务、原则和途径。7.聋童缺陷的补偿。8.聋校教育案例分析。9.聋校课程与教学法

(1)《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聋校的教学原则。(3)聋校的教学方法。

10.聋校课程的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11.汉语拼音23个声母及《中国手语》常用词汇手指语。12.聋校教学案例分析。智障专业

1.智力障碍的概念与分类。

2.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特征。3.智障儿童教育与训练的原则。4.智障儿童缺陷补偿的途径。

5.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6.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及案例分析。

7.培智学校课程与教学法

(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培智学校的教学原则。(3)培智学校的教学方法。

8.培智校课程的教学设计基本要求。9.培智学校教学案例分析。

四、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3.试卷分值:150分。

五、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试卷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客观试题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题型,主观试题有问答题、论述题、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题型。

2.内容比例:特殊教育理论公共部分约占40%,视障、听障或智障专业相应理论知识及实践约占60%。

3.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40%,中等难度题约占40%,较难题约占20%。

篇2:2024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未形成独立学科。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一系列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的出现为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萌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以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娅及代表作为创始,本世纪50年代后,实现教育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凯洛夫《教育学》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都称为教育。

2、狭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各种影响,使其身心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历史分期

1、根据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2、根据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3、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未来理想社会教育

4、根据产业技术: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

5、根据人类学家米德:后喻文化教育、并喻文化教育、前喻文化教育

6、根据创造的文化类型:语言文化阶段的教育、印刷文化阶段的教育、电子文化阶段的教育、数字文化阶段的教育

7、根据教育自身形态的演变:个别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系统衍生阶段、终身教育系统衍生阶段

(二)教育的历史分期的特征

1、原始社会的教育 附属性、原始性、平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

专门化、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学校产生但并不完善、与生产劳动对立与分化、官私并行、以个别教学为主、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3、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上升、全民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变革迅速、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终身化、人性化、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

1.教育学及其发展

定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萌芽阶段: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西方最早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的教育》)

独立形态阶段: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近代教育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德国“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即第一部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蓬勃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2.教育及其发展

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中国4000多年前;夏代《孟子》;西周“六艺”;春秋战国,儒、墨,孔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宋代《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

古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古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贵族请家庭教师,低下阶层进私立学校; 古雅典:培养政治家,商人;古斯巴达:培养军人。

(古雅典、古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七艺。

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资本主义的萌芽,掀起文艺复兴运动

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4)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首先,文化传统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构成和教育目的的确定; 其次,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学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三,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影响教育的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反作用(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 首先,教育对社会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其次,对社会文化创造、更新功能; 第三,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

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的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孟子、威尔逊的“基因复制”、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格塞尔 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的“白板说“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注意衔接)(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特长、树立信心)(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个别教育)(6)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7)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一定时期内内容与方法保持隐定、与时俱进)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

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三,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性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2)环境

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陈述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教育

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优化条件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教育为什么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2、学校教育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效果更好

3、学校教育能控制和调节各种因素(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

3、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东西,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定义

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从狭义上来看,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为教育者指明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受教育者确定了努力的方向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为选择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为教育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与充分的发展。

2、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一)、定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并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重视教育的国际交流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如果按照程度,可以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如果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普通教育机构、专业教育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 如果按照办学主体,可以分为国立学校、地方学校、民办学校; 如果按教育阶段,可以分为学龄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

如果按教学时间,可以分为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制学校(夜大学); 如果按教学方式、手段,可以分为面授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机构;如果按照教育证书,可以分为学历教育机构、学位教育机构、培训教育机构。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1、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

3、教师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切的人文关怀,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观点一:

从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观点二(叶澜):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职前教育、新老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五、学生的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

2、具有主体性的人

3、是一个完整的人

4、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④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⑤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⑥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七、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主动与还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构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八章.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定义: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意义

课程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对象和依据。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成败。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3、课程的类型: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的隐定性: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知识因素、学生因素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功能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

(1).前言:说明本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和价值、课程改革与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制定选择具体内容的标准,并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方式阐明掌握内容的程度。

(4).实施建议:为了便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贯彻执行,需要在课程标准中提供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典型性的案例供教师参考。

(5).附录: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2、特征

均衡性: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综合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选择性:适当开设地方、学校课程,选修课比重加大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九章.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的任务

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

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感,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必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老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的学以老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相长

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和使用要和言语指导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将直观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5、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

6、指导学生自制直观教具和学具

(二)启发性原则

1、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2、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巩固性原则

1、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

2、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方法,要合理组织复习,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5、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6、记忆是巩固知识的有效保证,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法。

(四)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正确处理五种之间的关系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适时而教

5、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速度、顺序,增删内容

6、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7、还要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

8、系统地传授知识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尊重学生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大面积丰收和尖子生培养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目标。要面向学生的大多数进行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团材施教的保证。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5、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6、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7、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七)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八)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1、以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2、老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3、实事求是地进行思想教育

4、讲究教学艺术

5、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教育

(九)教学最优化原则

1、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四、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语言性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讲读、讲演 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注意启发 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学生思维兴奋 要善于启发诱导

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纠正不正确的认识

3、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 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二)直观性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前,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 好演示准备 演示时,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综合运用多种感官 演示后,要把观察的现象同书本的知识联系起来,及时作出明确的结论。

2、参观法

参观前,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参观的内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参观时,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参观后,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找出问题,写出报告,及时总结。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

1、练习法

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要周到的计划与步骤;要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要有科学的时距和有效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2、实验法 实验前,认真准备好仪器,材料和用具等,明确目的,科学原理及注意事项,分好小组,需要时进行示范实验。

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检查,具体指导,对差生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进行纠正,注意安全

实验后,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老师作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

3、实习法

实习前,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程,分好实习小组,落实实习场所 实习中,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效果,及时查缺补漏。实习后,指导写出实习总结,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对学生公正,客观的评语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发现法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课堂气氛热烈。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作业的内容要科学合理;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作业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课外辅导: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疑难的门径,不应代替学生独立钻研;

不应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长,加重学生负担;

对学习差的学生辅导,可吸收学习好的学生,但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5学业成绩检查评定:测验与目标,要建立起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的矩阵,明确教学目标并编制与目标相对应的有效测验;试题类型要标准化;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试题应和要检查的目标相关,难度适中;要进行评价。

六、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确立全新的教学观。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结论更应重过程: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

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3鼓励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从过程角度讲,认识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第十章.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定义: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作用:客观描述是评价的第一要素、前提要素,是实然而非应然,任何评价都应建基于客观描述上;

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统一的活动;

价值判断的归属是增值探索,教育评价的增值作用有:激励、调节、诊断、管理、发展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按参照基准)

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依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实证与思辩的特色)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依据参与评价的主体是谁)

表现性测验评价

评定量表评价法

行为检核评价法

同伴评定和佚事记录评价法

成长记录评价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日常教育评价: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 方法: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校内学业考试:以测量性为基础,突显教育性; 毕业或升学考试:以综合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2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第十一章.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及其意义

定义: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寿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地共产主义者。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德育原则及其运用、导向性原则: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原则: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 影响;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五、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说服法: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城待人。

榜样法: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 修养。

锻炼法: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注意检查与坚持。

陶冶法:创设良好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意宣传与教育。德育方法的运用要树立联系、整合、系统的观点,注意方法的组合;注意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提高德育实效;认识规律、遵循德育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

六、德育的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前方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对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总责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3.班主任在各种教育力量的统一影响过程中,起着协调作用

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十二章.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定义:指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意义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2.发挥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

3.适应学生多种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4.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

5.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

6.使教育者能从中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7.使受教育者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任务: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1.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劳动等发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进行思想品德交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 3.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要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 益活动。

小组活动: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个体活动:阅读各种书籍,写读书心得,记日记,进行某种观察或小实验,采集各种

标本,唱歌,体育锻炼,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改革活动等等。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

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 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领导的团队活动; 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 由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课外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概念: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做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作用: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的作用

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经常反思,严于剖析自己

2认真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3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4提倡“慎独”即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准则

篇3: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影响因素探析

关键词:教师招聘考试,考试标准,影响

兴国必兴教, 兴教必重师。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教育发展的新任务, 也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成为主要的社会考试之一, 肩负着为基础教育选拔师资、评价高等师范教育质量的职能,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招聘考试标准质量如何, 则关系着上述职能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因此, 探明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确立的影响因素, 对于提升教师招聘考试质量, 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招聘考试标准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师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更是教师招聘选拔考试标准确定的法规性文件。

标准, 即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标准化工作指南》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一般而言, 标准文件的制定都经过协商过程, 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考试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 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 选择运用有关资源, 对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 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从广义上理解, 考试标准是根据考试目的, 对考试设计、考试实施、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按照考试的方式划分, 考试标准可分为笔试标准和面试标准;按照考试的流程划分, 考试标准包括考试设计标准、考试实施标准和考试评价标准;按照考试运行的要素划分, 考试标准可分为考试的时间标准、考试的数量标准、考试的质量标准;按照考试的类别划分, 又可分为目标参照考试标准和常模参照考试标准。狭义的考试标准, 是从考试运作的规范性和原则性要求来看, 由国家考政机关发布, 对考试目的、考试设计、考试内容、考试时限、考试难度、考试题型、分数结构、考试结果的解释等作出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规定, 一般以考试大纲的形式呈现, 是指导考试设计、实施、评价的法规性文件。

教师招聘考试属于社会性选拔考试, 是国家教育行政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学校教师缺编情况,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而举行的考试活动。由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招聘与选拔方式不同, 本研究仅以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教师招聘考试为研究对象。教师招聘考试标准是指, 由国家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 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目的、考试设计、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限、考试难度、考试题型、分数结构, 以及考试结果的解释等作出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规定, 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设计、实施、评价的法规性文件, 其呈现文本应为考试大纲。

二、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价值主体诉求

考试是测度、甄别和评价人的身心素质个别差异的社会活动, 作为常模参照测试的初中升学考试, 它在基础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 是由其对不同价值主体的满足程度所决定的。这些价值主体主要有4个。

1. 教育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必须从源头抓起, 把好教师入口关。作为教师管理的行政主体, 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 面向社会公开考试选拔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 通过科学的考试激励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才奋发学习学科专业新知识, 深入钻研教育教学新方法, 掌握教育教学新技术, 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因此, 教育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对教师招聘考试的价值需求是传导国家意志, 为国家选拔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 进而把教师招聘考试作为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源头工程,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小学和幼儿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级从小学到初中, 从初中到高中, 其毕业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时下屡禁不止的择校风、补习风即是这一问题的社会反映。作为相对独立的小学、初中和高中, 只有生源充足, 才能办下去;只有招到优质生源、扩大办学规模, 才能提高办学效益。

3. 教师教育机构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是各级师范教育, 同时也有取得教师资格毕业生所在的非师范专业高校。考试具有评价功能, 教师招聘考试的结果, 客观上为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提供了评价依据。所以, 在毕业生就业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情况下, 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招聘考试最大的价值诉求是, 以毕业生的录用情况间接证明自己办学的成功, 于是便把教师招聘考试纳入评价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之中。

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体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备受社会关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学生家长为主的社会主体对办学质量尤其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尤为关注。与此同时,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会引起社会职业结构、职业标准、知识更新和人才标准不断变化, 它对教师招聘考试的价值诉求是, 考试的标准和内容能反映这些变化和现实需要, 以期教师教育机构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进而实现对人才市场供求的有效调节, 合理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

三、影响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 教师招聘考试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等方面, 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由此可知, 影响教师招聘考试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

1. 考试行政管理

教师招聘考试属于国家成文法规考试, “既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对于“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教育和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教师招聘考试的管理, 对考试的标准产生影响。一是制定政策法规, 调控教师招聘考试运行的内外关系, 规范教师招聘考试主体的履职行为, 使教师招聘考试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尽责行权, 确保教师招聘考试的设计、实施、结果处理等科学、规范、有效。二是加强监督控制, 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 使初中升学考试在监督协调下运行。

2. 科技文化发展水平

教师招聘考试标准是否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客观需求, 实施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否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 是判定教师招聘考试质量优劣的基本标准。“考试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其种类、规模、标准、内容、程序、方法、结构与功能等, 均随生产力水平、经济机制、社会分工、生产者职能、劳动过程社会结合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招聘考试必须反映社会需求, 改变传统模式, 严格遵循教育、教学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考试方式上综合运用笔试、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 力求做到以用为本、考用一致;在测试内容方面精心设计、慎重选择, 冲破侧重知识、记忆能力测度的狭小圈子, 全面检测主试欲测的内容;在考试规程设计上做到严密而科学, 能有效控制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在考试结果的处理上做到客观公正, 使考试成绩能准确反映被试者在知识、能力、教师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为教师的选拔聘任提供可靠依据。

3.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任何选拔性考试都具有竞争性和目的性, 而这种竞争性和目的性又是在考生同考试内容、方法、形式、应试环境等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要正常体现考试的竞争性和目的性, 达到强化考生竞争意识、引导考生向预期目标进取的效果, 必须使考试的设计与实施符合考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参加教师招聘的应试者刚步入青年时期, 专业知识结构初步形成,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正趋于稳定时期。因此, 只有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与手段等切合这一群体的体力和智能发展水平实际, 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招聘考试的教育功能, 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动机和意志产生积极的影响, 引导他们把教师招聘考试的目的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内在要求, 以积极的心态参加考试, 把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充分发挥出来, 为中小学和幼儿园选拔到优质师资。

4. 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和考试是人类社会的“孪生子”, 作为人类两种独立的社会活动, 二者职能各异。但是, 一定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标准, 是教育和考试确立目标的共同依据, 因此, 在人才的培育和选拔上, 二者的目标一致、标准统一。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而考试则是通过检测培养目标是否实现, 来督导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培养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选拔的特定关系, 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一规律反映在教师招聘考试上, 对考试的内容结构、能力目标结构、考试方式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考试的内容上, 必须统筹公共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高等教育阶段的内容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在能力目标结构上, 要立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突出教学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考试的方式方法上, 要坚持笔试首道筛选职能, 更要注重说课、试讲等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些, 都应体现在考试标准中。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学为, 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篇4:2024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考试大纲

关键词:高考物理;复习;说明;体会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范围不变,仍然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内容中各部分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仍然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应用”两个层次,分别用数字I、II标出,这种考试内容范围和考试难易程度要求在专业的高考总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和“导与练”等)中一般都能得到正确体现,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物理教师只要以一种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为主,以另一套复习用书如“导与练”为辅,对其中的考试知识点及考试题型做适当的删减和必要补充,就能做到复习时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事半功倍。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比例不变。必考内容占90%(108分),其中力学部分约占45%(54分),电学部分约占40%(48分),光学部分约占5%(6分);选考内容占10%(12分);在全部考试中实验约占15%(18分)。力学与电学考试比重较大,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总复习中必须下足大力气的重点。选考内容分值虽较小,但因其对应课本3~5的内容也较少,而且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其考查不出现难题,即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一般学生容易得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仅不能忽视,更要把它搞清搞透,12分志在必得。理综总分300分中,物理占了120分,是高考中自然科学能力考查的重点。因此,做好物理学科复习工作在整个高考中至关重要。

根据考试说明,物理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选考内容的考查不出现难题,难易程度力求相当。在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则对试题的易、中、难分别做了举例说明和界定。在题型示例中,有部分例题更换。有些老师说能否从这点变化上嗅出高考命题的信息“味道”呢?我想这点变化只是每年例行的与时俱进罢了,往年也有类似情况,仅凭考试说明变化就要对高考命题进行猜测是徒劳的,毫无依据的。只有大城市里名校老师因对部分命题老师熟悉,有条件对其命题风格和习惯进行研究,猜题、押题有了一点可能。但这有违教育目的和教育公平,因此不应提倡,这些老师也理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考试说明,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2)推理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实验能力。

物理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对复习材料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应能判定其是属于容易题、中等题还是难题,并能明确每一题目着重考查了哪一种能力,同时又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哪几种能力。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分阶段、有选择地进行因材因时、有目的性地施教,使全体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都能在复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前期复习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后期可出现少量难题;对于中等学生,复习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兼顾容易题和难题,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可以易、中、难题按考查比例练习,在第二轮复习时则应该着重练习中、难题目。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可以预测2014年高考物理卷仍应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和选考题。选择题有6小题(13~18),每小题6分,共36分,多为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第18题一般为难题。19题是实验题,含有两小题共18分,一般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但也时有难题出现。三题计算题共54分,20、21一般是中等难度题,22为压卷难题。选考题包含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高考改革在即,在新方案正式出台前,高考试卷的形式及难度系数,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与往年基本相同。

篇5:2024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考试大纲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一、选择题

1~5:CBBAC6~10:AABCD11~15:CCBCA16~20:DDDCD

21~25:BDCDD26~30:ACBCA31~35:DADAB

二、填空题

36.人大(人民代表大会)37.奖学金38校长39.网络40专业理念41.智力42.班主任43.学生学44.选择45.研究者46.拓展型47.榜样法(榜样示范法)

48.创造想象49.黏液质50.间接兴趣51.马斯洛5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53.建构主义

54.预见性55.操作

三、简答题(简答题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

56.(请参考闽试教育冲刺宝典的第52页)

1.意志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为。

2.意志对行动有调节支配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57.1.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高低)。

2.能力的类型是不一样的,多元智力。

3.表现早晚是不一样的。

4.性别差异。

58.(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请参考闽试教育冲刺宝典的第81页)

1、促进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

3、评价对象从被动到主动参与转化

4、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5、评价目的由关注总结性到形成性的发展

四、分析题

59、(1)

网吧老板、不良青年柯某

(2)

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十七条“学校应当健全门卫制度,学校门卫应当由专职保安或者其他能够切实履行职责的人员担任”。材料中学校聘用的门卫年老体弱,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因此门卫的聘用是不合格的,学校的做法违反了相关规定,安全管理不到位。

2.《未成年保护法》相关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材料中的校方的相关做法是对的。

3.《教师法》规定教师的义务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材料中的王老师的做点是不对的。

60、材料中李老师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工作认真)

材料中的李老师的行为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关爱学生(罚抄)、教书育人(教书有,排名什么的没有做到育人)、为人师表(收礼)、爱国守法(变相体罚,没有遵守法律;收礼)注:终身学习不能写;答题时要联系材料。

(1)学生学习的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可塑性是关键)

学生观的三个特点: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意义的人

(2)(一定得联系材料)

个别教育

正面引导

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最重要的点)

疏导性原则

因材施教(答上三点即可)

(1)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实物直观违背了强度律(标本太小)

2.模象直观(PPT)违背了差异律

3.言语直观没有用(没有讲解)

(2)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请参照闽试教育冲刺宝典第84页49题)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篇6:2024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考试大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党的十八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 A.海南

B.云南

C.福建

D.广西 2.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A.7.5%

B.7.7%

C.7.8%

D.8.1%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政府

B.市场

C.企业

D.个人

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四风”,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 A.奢靡之风

B.攀比之风

C.浮夸之风

D.空谈之风

5.2013年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刘洋在天宫一号成功地开展了中国首次 A.太空科研

B.太空会议

C.太空授课

D.太空对话 6.第22届冬奥运会于2014年2月7日开幕,其主办城市是 A.索契

B.莫斯科

C.盐湖城

D.温哥华

7.在2013“南方合作奖”的颁奖典礼上,获得“人道主义成就奖”的是 A.曼德拉

B.阿拉法特

C.德克勒克

D.甘地

8.《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每年受理教师资格认定申请的次数是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9.《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坚持 A.优先发展

B.改革创新

C.育人为本

D.促进公平

10.《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的条件之一是最近3年内任何一次记分期的记录没有记满

A.3分

B.6分

C.9分

D.12分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下列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是 A.对受教育者实施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B.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C.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D.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学校

A.跨越发展

B.优先发展

C.均衡发展

D.差异发展 13.我国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现象,体现的教育特点是 A.社会性

B.阶级性

C.历史性

D.永恒性

14.著有《普通教育学》并被西方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学家是 A.亚里斯多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15.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思--行”统一的过程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6.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的个体特长

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7.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8.通常把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成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结构

C.课程评价 D.课程资源 19.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

A.课程机构理论

B.范例教学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0.“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教育的特点是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多元化

D.教育民主化 2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体现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是教学不脱离实际,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的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复杂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24.人的精神力量、意志、精神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的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是身心得到发展。这种现象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互补性 25.思想品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6.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解决了“王冠之谜”,这种思维是 A.直觉思维

B.常规思维

C.分析思维

D.抽象思维 27.教师突然中断讲课,引起分心学生注意,这种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28.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同声翻译人员使用的记忆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期记忆

D.无意记忆

29.人们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时,陶醉在“永恒的微笑”中,感到身心非常愉快。这种情绪是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自豪感

30.学生已经有了“鸟”的观念,再学习“百灵鸟”这种动物。这种学习是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命题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31.小丁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其比率智商为 A.80

B.95

C.100

D.125 32.学过电子琴的人,再学习钢琴就会比较容易,这种迁移类型是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逆向迁移

D.负迁移

3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进入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A.3岁左右

B.5岁左右

C.7岁左右

D.10岁左右 34.热爱集体与自私自利、创新与保守、自尊与自卑属于 A.性格特征

B.气质特征

C.意志特征

D.能力特征

35.学生出现教师期待的行为后,教师发给小红星,学生可用小红星兑换奖励物或喜欢的活动。教师采用的方法是

A.行为塑造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系统脱敏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36.2014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是指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_____二次会议。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获得______、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3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习实行_______负责制。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采取预防未成年人沉迷_____。40.中小学幼儿园、“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包括_____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41.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形式教育论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_______。

42.我国中小学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______。

43.教育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_______的教育方法。44.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均衡性、综合性和_______性。

45.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______。

46.根据课程任务不同,课程类型课分为基础性课程、_____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7.教师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德育方法是______。

48.学生诵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的想象是再造想象,诗人王勃创作该诗句时的想象是______。49.某同学沉默寡言,做事认真稳重,情感不外露,思维活跃性差,自制力强,他的气质类型是______。50.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______。5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_____________。

52.奥苏泊尔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是____________。

53.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是__________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54.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__________。55.开汽车、打篮球、跳健美操属于__________技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题5分,共15分)56.简述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57.简述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58.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59题8分,第60题7分,第61题15分,第62题15分,共45分)

59.初二学生李某不喜欢物理,一次物理课上他趁班主任王老师不注意溜出教室,年老体弱的门卫无力阻拦他跑出校门,李某进入了与学校一巷之隔的网吧。受社会不良青年柯某的教唆,在网上参与赌博,王老师非常气愤,向学校建议开除李某,校方没有同意,要求班主任对李某进行耐心教育。(1)除学校、王老师和李某外,该案例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还有哪些?(2分)(2)运用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分析学校和王老师的行为。(6分)

60.李老师是某中学小有名气的数学老师,他备课非常认真,自己对课上和作业里的每道题目都事先演练,课堂讲解清晰明确,教学效果良好;课外作业坚持全批全改,发现作业上有错误就要求学生订正并抄10遍,每次测试都进行细致的质量分析,及时在班上公布每位学生成绩和排名。他每年挑选几位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里进行辅导,被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学科竞赛的好成绩,他的辅导虽然没有明确要求收费,但也没有拒绝家长们的礼物。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联系材料分析李老师的行为。(7分)61.小辉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他上课在前排同学后背添纸条,课间把口香糖黏在同学的椅子上,还给同学取绰号,曾用小石头砸坏邻居家的窗户玻璃„„他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他的父亲对他非打即骂。九岁那年,小辉转学遇到新班主任,父亲对班主任说:“这孩子非常调皮,我拿他没办法,请你帮我严加管教。”班主任好奇地走进小辉,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并尝试与他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在全面了解后,老师对他的父亲说:“你的孩子虽然调皮,但是非常聪明,我们要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小辉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他还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1)从学生的特点分析教师应如何看待并教育小辉这样的孩子?(9分)(2)联系材料分析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应贯彻哪些原则?(6分)

62.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课,精心制作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挂好后,马上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演示了青蛙标本,因为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作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同学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的,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6分)(2)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9分)2014年福建省新任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教育综合试卷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一、选择题

1~5:CBBAC

6~10:AABCD

11~15:CCBCA

16~20:DDDCD 21~25:BDCDD 26~30:ACBCA 31~35:DADAB

二、填空题

36.人大(人民代表大会)

37.奖学金

38校长

39.网络

40专业理念

41.智力

42.班主任

43.学生学

44.选择

45.研究者

46.拓展型

47.榜样法(榜样示范法)

48.创造想象

49.黏液质

50.间接兴趣

51.马斯洛

5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53.建构主义

54.预见性

55.操作

三、简答题(简答题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56.(请参考闽试教育冲刺宝典的第52页)1.意志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为。

2.意志对行动有调节支配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57.1.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高低)。

2.能力的类型是不一样的,多元智力。3.表现早晚是不一样的。4.性别差异。

58.(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请参考闽试教育冲刺宝典的第81页)

1、促进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

3、评价对象从被动到主动参与转化

4、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5、评价目的由关注总结性到形成性的发展

四、分析题

59、(1)

网吧老板、不良青年柯某(2)

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十七条“学校应当健全门卫制度,学校门卫应当由专职保安或者其他能够切实履行职责的人员担任”。材料中学校聘用的门卫年老体弱,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因此门卫的聘用是不合格的,学校的做法违反了相关规定,安全管理不到位。

2.《未成年保护法》相关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材料中的校方的相关做法是对的。

3.《教师法》规定教师的义务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材料中的王老师的做点是不对的。60、材料中李老师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工作认真)材料中的李老师的行为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关爱学生(罚抄)、教书育人(教书有,排名什么的没有做到育人)、为人师表(收礼)、爱国守法(变相体罚,没有遵守法律;收礼)注:终身学习不能写;答题时要联系材料。61(1)学生学习的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可塑性是关键)

学生观的三个特点: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意义的人(2)(一定得联系材料)

个别教育

正面引导

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最重要的点)

疏导性原则

因材施教(答上三点即可)62(1)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实物直观违背了强度律(标本太小)2.模象直观(PPT)违背了差异律 3.言语直观没有用(没有讲解)

(2)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请参照闽试教育冲刺宝典第84页49题)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

上一篇:歌舞晚会台词下一篇:纪检部检查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