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宣传工作

2024-06-16

学生资助宣传工作(共10篇)

篇1:学生资助宣传工作

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案例背景

2012年4月,根据工作安排我开始接触学生资助工作,我的服务对象是全市从学前到大学所有需要资助的各级学生,经过4个月工作历练,我深刻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学生资助工作是以保证家庭困难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为前提,以改善教育民生为重点,以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学生资助工作历经五年的发展历程,建立了从学前到大学的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并得到了社会广大爱心人士,以及各大媒体的全力支持。

解决方案

1、深入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精读、细读,把握关键,把握重点,耐心解决每一位咨询人士的问题。

2、协调县市区做好各县资助政策执行工作,保证将各项政策落实到每一个贫困学生。

3、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了解资助政策。

篇2:学生资助宣传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宣传工作,依据省教 育厅《河南省学生资助宣传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汝州市学生资助工作宣传方案》,结合本地、我校实际开展宣传工作。

一、宣传目的

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工作实施进展情况和资助效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学生资助工作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资助工作水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宣传内容

宣传资助政策。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办法、资助对象的认定细则、资助工作的操作流程等政策。及时宣传报道有关政策执行情况及社会效益。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后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以及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典型事迹。

三、宣传方式

(一)借助学校校讯通平台进行宣传,将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办法、资助对象的认定细则、资助工作的操作流程等政策,及时告知学生、家长。

(二)开展演讲比赛活动。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增强受助学生感恩社会、励志志成才的意识。

(三)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积极组织受助学生参与校园美化、志愿者服务孤寡老人等活动。

(四)开展“资助工作大家谈”活动。突出宣传资助政策的育人效果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成长成才的感人事迹。

(五)加强校园宣传。学校要在显著位置设立资助宣传栏,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感恩、守信教育活动。

(六)设立咨询投诉电话。向社会公布市、乡、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咨询及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汝州市纸坊镇初一初级中学

篇3:学生资助宣传工作

一、健全机构, 加强管理, 资助工作成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校领导一直十分重视学生资助工作, 校领导一开始就做出了“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 让他们生活舒心, 学习安心”的指示。目前我校的“学生资助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 组员由招就办、学生科、财务科等相关部门的骨干教师组成, 并安排了两名专职老师具体负责学生资助工作。

二、严格程序, 严肃纪律, 确保各项资助评选和发放公开、公正、公平

为确保国家中职资助政策很好的落实, 我校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按以下程序扎实做好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的发放和管理工作:

1.应享尽享, 全员受助。每年秋季学期开学让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助学金和免学费申请表, 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至班主任处;

2.层层把关, 实事求是。各班主任按照相关文件规定, 认真审查各项证明材料, 之后由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对上报材料严格审核以确定资助对象;

3.上榜公示, 公开透明。为了使资助工作公平、公正, 对各项受助学生名单进行为期一周的张榜公示;

4.中职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实行“统一管理、银行代发、直接到人、准时足额”的管理模式, 确保资金安全、高效汇入受助学生资助卡中;

5.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受助学生证明材料、公示情况、《资助卡签领表》、《助学金发放签领表》和《免学费退款签领表》等材料, 并按年级、班级为单位分类整理, 装订成册, 归档备查;

6.设立学生资助咨询和举报电话, 及时答复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询问, 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

三、规范管理, 按时上报, 熟练应用全国中职管理系统

全国中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是做好中职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基础, 是国家下达各项资助经费预算的重要依据。每年秋季学期开学, 我校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就将学校审核、公示的各类受助学生录入系统形成本学年受助名单;每月末提前5个工作日让各班主任将本班当月异动学生上报至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 工作人员审核后统一在系统里进行变更, 坚持做到“三不”原则, 即“不多报、不漏报、不挪用”。

四、立足本校, 加大扶持, 确保校内学生资助的专项经费

多年来, 我校坚持从各项事业收入中足额并超额提取5%作为校内学生资助的专项经费, 主要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俭学, 校内奖学金, 全校、全区和全国技能大赛学生补助和奖励等活动。该专项经费由学校实行分账核算, 专款专用, 并将具体使用方案和款项明细报校领导、财务和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备案。

五、大力宣传, 让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德育渗透, 给予学生“精神资助”

为了使国家中职资助政策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校于每年3、4月份都响应上级号召,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学生资助宣传月”活动。主要通过海报、手册、专题讲座、征文比赛、演讲竞赛、班级板报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中职学生资助政策。

同时, 我校招生办每年都更新招生宣传彩页, 着重增加最新的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等资助政策内容, 并组成多个招生宣传小组, 深入到全市各县区的初级中学进行宣传;另还在各县区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含有中职资助政策的招生广告, 使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对这项政策有更多了解, 真正让这项“国策”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由于长期以来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和偏差,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多为纪律差、学习差的问题学生, 所以对中职学生仅给予物质上的资助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给予“精神上的援助”。从2010年开始, 我校开展了全校教职工与后进生“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活动, 在物质资助的同时, 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帮助和心灵上的关爱。我们越发觉得, 在贫困学生的资助过程中, 物质和精神是两根重要支柱, 缺其一, 将前功尽弃!

同时, 我校定期在各班级开展以诚信、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并对学生的日常消费进行感恩、节俭的宣传和评比, 将资助工作与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 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 将感恩、奉献等意识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 如何引导受助学生学会感恩, 并把感恩的心转化成学习成长的动力, 是我校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我们经常找受助者谈心, 让学生明白认真学习, 自立成材, 才是目前最好的感恩。我们教育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 自觉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树立诚信意识, 要诚实做事、诚信为人, 诚信生活。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学校对贫困的学生如甘霖润心田般的关爱, 换来学生对老师、学校和国家发自内心的感激。曾有欠缴学费的同学动情地说:“我们困难, 学校也困难, 新校区的建设资金不足, 我们借钱也要交学费, 不误学校发展大计!”宁静美丽的城建校园处处吹拂着和谐的春风……

六、任重道远, 不断革新, 全面落实和推进各项学生资助政策

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纳入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社会建设重点, 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近五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各项资助政策的实施, 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贫困学子的关怀, 也表明了上级的政策导向, 资助工作, 任重道远,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国家制定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不断改进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

1.进一步加强资助机构建设, 不断完善资助管理体系, 大力开展以减、免、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各类资助;

2.从事资助管理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国家、自治区有关中职教育的文件精神, 进一步熟悉各项资助理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学生资助管理领导小组更应加强领导, 统一认识, 明确分工与协作, 更为高效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3.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要定期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情况, 收集真实、准确的信息和案例, 以提供更持久的资助并进行更有共鸣性的宣传;

4.资助资金的合理使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针对不少学生拿到资助后乱花钱的现象,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并通过全校性德育工作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将感恩、勤俭等美德深化到学生心中, 让他们对国家这一民生工程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使他们懂得国家资助来之不易, 要将资助资金用在对学习、成长最有帮助的地方!

摘要:本文从组织机构、工作程序、管理系统、专项经费和宣传教育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情况。望各兄弟院校相互交流指正, 从而不断改进中职学生资助工作, 更好地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

篇4:如何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关键词:高校 学生资助 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完成大学学业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与生活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与生活费用困难的学生。据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5%,近几年该比例有所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已成为一个特殊群体。

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形成了“奖、助、补、免、贷”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校贫困生存在的经济问题。

1 高校贫困生目前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从内心深入认为自己比别的同学低一等,缺乏自信心,慢慢形成自卑、焦虑、自闭的心理障碍,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自由散漫、不参加集体活动、独立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更有部分贫困生,诚信意识淡薄,享受到资助之后,一味的盲目攀比,追求过度消费,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2 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笔者工作于西部某高校,我院本专科生共计1747人,2010年认定贫困生747人,其中特困226人,一般贫困521人。最终享受国家助学金同学为524人。2011年认定贫困生787人,其中特困213人,一般贫困574人,最终享受国家助学金同学为533人。

不难发现,贫困生比例已经接近全学院人数的50%,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生认定工作不仔细,大概有以下幾个原因:①高年级学生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小组认定时优先考虑给与自己关系好或者同宿舍的人投票,这就造成了票数的集中;②部分贫困生家庭经济很困难,但是在平时生活中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致使认定时票数较少;③唯一可以判定学生是否贫困的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失去了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地区民政部门在这一环节把关不严格,90%的学生都可以弄到这张表。这就导致认定中调查表的参考依据所占比例降低,而且也提高了认定工作的难度。

同时,从2010年与2011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认定的贫困生人数增多。其中,特困生人数下降,一般贫困生人数提高。对于特困生的认定要严格把关,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如学习成绩、是否参加活动等。一般贫困生人数的增加是由于部分学生要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贫困生小组认定时要给其认定贫困生资格,否则这部分学生就无法贷款。

认定的贫困生人数与最后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人数相差较大,这就导致在评选助学金的时候要大面积刷掉很多已经认定为贫困生的同学,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在小组认定时要统一尺度,严格把关。其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矛盾逐一化解。最后,重视感恩教育。

结合自己两年负责学院资助工作的经验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高校各学院为基础,现提出一些粗略的看法:

2.1 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九月份开学以后,学校相继要进行一系列资助工作,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其他社会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学院为单位成立专门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是高质量、高效率的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

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的相关领导与各年级辅导员组成,同时指定一位辅导员作为学院资助工作联络人。当评定各项奖助学金时,资助联络员负责将学校的各项要求传达给领导小组各位成员,通过会议讨论后,确定出各年级的金额、名额分配。随后,各年级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最后将资料上交给资助联络员,负责汇总、备份后将学院的各项材料上报给学校。同时,在各项奖助学金评定时,对出项的突发状况要及时上报给领导小组,以会议的形式商讨处理方案,及时、准确的处理好各个问题。

2.2 建章立制,制定相关政策

各学院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资助政策。2010年我院颁布实施了《机械工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条例》,这样使得各项资助工作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提升了我院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水平。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制定相关条例约束,督促其在享受资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在贫困生认定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实很困难,但是学习成绩很差。这些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些同学认为这些贫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不应该享受资助。针对这种情况,可制定一些条例,如:给这些贫困生一定的积分,根据平时上课考勤、参加义务劳动与公益活动情况、考试智育成绩等进行减分,当积分扣完时可取消其认定资格;当积分过少时,可调整其贫困等级,这样可督促其努力学习、多与同学交流,克服其自闭的心理障碍。

2.3 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保证国家减、免、贷、补等各项资助落到实处的基础。此项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及评定结果在学生当中的影响,由于全国各省经济情况差异极大,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认定贫困生,全国至今无法制定统一的标准,各校、甚至是各专业之间也难以做到统一。

目前,国家资助力度逐步加大,对于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享受的国家助学金为3500元,而国家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相差较小,部分学生产生了投机的心理,想尽一切办法认定为贫困生,而忽视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我认为工作原则是:将助学金发给生活最困难,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小组认定时,认定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关键,应包括:不同地区的学生、党员与非党员、普通同学与班干部、宿舍成员,但前提是这些成员是不参加认定的非贫困同学,他们朝夕生活在一起,对申请认定同学的饮食起居了解,最具有发言权。

在补助信息通知下来时,首先通过班级QQ群、飞信群、公布栏等渠道对信息进行发布,让所有的同学尽可能的都知道评定补助的事情,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相关表格,最后将名单公示,通过辅导员了解、班委商议、同学监督后,确定出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名单。

2.4 关注贫困生动态

在寒暑假结束之后,要及时摸排学生中的情况,部分学生原来不是贫困生,但由于家庭受灾或者出现重大变故,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同时,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是由于自卑等心理原因不愿参加贫困生认定,从而没有享受到资助。对于这些情况,要及时了解,情况属实的各学院根基实际情况应给予相关的临时补助,关注其思想动态,对于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要及时解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2.5 重视感恩教育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生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认为资助他们是应该的,不能树立感恩社会、感恩学校的意识,一味的只是想更多的享受资助。

对于这些学生,要重视思想教育,平时要多与其谈心,关注其思想动态。通过资助政策宣讲、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的形式,使他们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篇5:学生资助工作亮点

一、实行“三级网络”管理模式,严把审核关

1、班级申请、评定、公示;

2、二级学院认定、审核、公示;

3、学校审批、公示。

二、班级实行量化评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把学生困难程度用量化指标进行评定,高分者优先。

三、实施“四资助”模式,全面引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经济(物质)资助、学业资助、就业资助和精神资助。

四、打造资助育人体系,培养学生“六种意识”

爱党爱国爱校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感恩奉献意识。

五、挖掘资源、做好学生勤工助学工作

篇6:谈学生资助工作

我是一名刚刚接受过贫困资助的大二学生。不得不说,对于一个贫困生来说,生活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对此,我深有体会,通过国家的资助,不仅解决了我们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而且也间接地解决了因为贫困而产生自卑的心理问题。在此,我将以一个受助大学生的身份谈谈自己对学生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我认为学生资助工作很重要,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而让更多的贫困学生能接受教育就必须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6000万中学生中大约有1600万是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这1600万贫困生中就有76.96%来自农村,剩余的来自城市.这些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有些学生在校的月收入(包括奖学金、开展勤工助学取得的收入和各种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对此,必须采取补助办法,以保证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保证学校稳定的重要措施。其次,在“十三五”规划以及教育精准扶贫等中央和我省重大决策部署中都强调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时代内涵,目前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日益显著,探索新的资助模式、实现学生资助工作转型已成为众多高校和学生资助工作者开始关注的重点.发展性资助是指一种将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相结合,着眼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满足该群体更高层次的需求,提高该群体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新式资助理念.发展性资助理念符合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满足了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契合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最后,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谈,应努力做到公平公正是每一个想要学习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解决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是我国政府的责任,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广大公民享有均等接受教育机会的权利。

正因为学生资助工作非常重要,我们更需要竭尽全力做好这项工作,只有真正的完善好这项工作才能充分体现其重大意义。对于如何着手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宣传政策,摸排情况。为掌握贫困学生资助的第一手情况,学校应要求班主任老师在接任新的班级后,通过班会、调查、家访等形式,摸清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填写贫困学生调查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资助建议,上报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全校待资助学生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资助意见并审核,最后将资助名单上报镇、县相关机构。为使有限的资助资金发放到最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可以通过办专栏、写标语,发传单等形式对贫困生资助政策及工作流程情况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贫困学生、家长、社会全方位了解资助政策,熟悉资助申报程序,即家长提出申请、教师调查走访、评审委员会评审、社会公示、名册上报、资金发放、后期监管,从而营造了全社会关注贫困生资助、关心贫困学生成长、学习的良好氛围。第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学生资助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严格资助流程,为资助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学校的助学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工作小组落实制度,认真学习并坚决落实执行上级有关文件,领会精神,规范建立相关档案。并且,学校在认真研究国家有关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精神基础上,制定贫困生资助工作制度;及时认真地做好学生资助计划、学生资助工作总结、经常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自查。第三,严格程序,规范档案。按照县教体局学生资助工作文件要求,每学年对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摸底,认真规范建立贫困生档案,规范管理公示原材料,严格按上级要求,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及电话监督。第四,资助励志,相互结合。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不仅有经济资助,还有精神资助,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断开拓,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首先,对受助学生加强励志教育。近年来,各大高校对学生励志教育开展了多项励志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帮助。因而,可以通过举行“大学生自强之星”评比、“自强杯演讲比赛”、诚信教育报告会等多项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管和消费观,塑造了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了学生坦然面对贫困,正视贫困,激励了学生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品质。其次,对受助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加强感恩教育是让贫困学生直面困难、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健全人格体现。资助工作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通过开展捐赠单位和受助学生见面会、去捐赠单位参观等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如组织丰田助学金受助学生去广州、天津轿车生产基地参观、组织中粮福临门受助学生去北京参观粮油生产基地,让他们了解捐赠单位的管理、经营的先进理念,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应该对受助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我校在资助工作中也贯彻“三创”的教育理念,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办了家教服务中心、勤工助学书报亭基等勤工助学基地。通过这些基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创业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

篇7:学生资助宣传总结

解决好幼儿园贫困家庭幼儿的经济困难问题是我国政府的责任,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公民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现将20xx年秋季学期我园在幼儿资助工作方面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完善制度:

我园领导高度重视幼儿资助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进行安排部署全园学期幼儿保教费减免工作。

1、成立了幼儿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以班主任为成员的幼儿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幼儿资助工作。

2、以园长为组长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评定小组对评定出幼儿资助名单与申请进行审核、认定,并将认定名单上报县资助中心审定。

3、上榜公示,公开透明。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公示期间,未收到任何举报信息。

二、建立、健全幼儿档案:

资助项目、资助对象、资助范围、资助标准、资助流程等材料一一归档,随时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群众监督。

1、我园对对所有在园幼儿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

2、秉承公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

三、积极落实、帮助到位:

按照上级安排,第一时间落实好资金发放,使所有在园幼儿都得到保教费减免,并且及时领取到资金。

篇8: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纵横谈

(一)不合理的公投

有学生私下议论:“敢说、会说、能说的,得票就多;内向、不会说,说的少的得票就少”。还有一名学生向辅导员揭发:“李某因为在宿舍拉选票才获得的资助,他承诺得到助学金后就请大家吃饭”。

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有些辅导员害怕麻烦,没有拿出具体的评定细则和量化指标,鉴于贫困生名额有限,于是采取全班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从而出现拉选票的问题, 这让助学金政策变了味,成为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有一位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自尊心较强的女生因为在台上不愿“暴露”自己家庭情况而落选,结果导致能否获资助不是以家庭实际困难为依据,而是取决于台上陈述是否“悲壮”,表现是否“精彩”。

有些辅导员为了体现助学金评选的“公开、透明”,规定申请申请助学金的同学必须在众人面前详细阐述家庭贫困状况,本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比较自卑、内向且自尊心强,这时如果强迫他们在同学面前“自我暴露”,无异于伤口撒盐,雪上加霜,从而导致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爱面子”而忍痛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机会,而不太贫困却能说会道的学生再稍加悲情演绎则有可能博得同情。

(三)“贫困”的贵族

令人想不到是,助学金发下去没几天,其中两名获资助的学生就在饭店请客吃饭,其中一个还换了一部新款手机,班里其它学生发现后,议论纷纷,愤懑不平,辅导员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为时已晚,钱已经发了下去。

很多辅导员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些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按政策也理应得到资助,但是获资助后不是心怀感恩,刻苦学习,而是拿着资助的钱进行奢侈性消费,穿名牌,买电脑,大吃大喝等,这严重违背了助学政策的初衷,同时也会引起其它学生议论和不满。

(四)我贫故我得,舍我其谁

一名女生课下到办公室找辅导员,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认为评选不公平,我家比张某家还困难,凭什么她得3000元,我才2000元?”

有些辅导员经常抱怨:“个别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不思进取,旷课迟到早退一样都不少,资助吧,于心不忍!如果不资助,也确实困难!更可气的是有个别学生还理直气壮:‘我家贫困,凭什么没有我的?’最让人不解的是有些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嫌资助太少,大有助学金非我莫属的气概。”

(五)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白不要

看到同班或同宿舍同学得到了高额助学金,有些没有得到或没有参评的学生心里极不平衡,因此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和谐团结。有些学生甚至发话:“明年我也开证明申请,反正是不要白不要”。

据相关调查,很多高校大二学生比大一新生入学时申请助学金的人数多几倍。不可否认,一方面是学校资助工作宣传力度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资助金额大,门坎比较低,学生只要持有生源地所在乡镇、居委会 (村) 以及当地民政局等部门出具的困难证明,就符合申请条件。再加上出于乡土人情,缺少监督管理机制,有些地方部门出具的证明常常信息失真,因此导致了一部分本不贫困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开出了证明,加入到了“伪贫困生”的行列,这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增加了认定上的困难。所以各级相关部门应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责,严格把关,从源头上确保公正、真实。

(六)助学金与学校奖学金的博弈

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各自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难怪有些学生私下议论:“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考个第一名奖学金也就800元,你看张某某学习一般,就是家里穷,助学金就得了3000元,助学金比奖学金强多了。”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在高额助学金的诱惑下原本用来激励刻苦学习的奖学金却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生均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惠及45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0%左右。由于条件低,限制少,资助金额大,每年评定前期必然会引起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各类学校自设奖学金条件相对比较高。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相对助学金来说各级各类学院奖学金具有门槛高、条件硬、名额少、竞争激励等特点,但奖励金额却没有助学金多,如何平衡助学金与奖学金之间的关系并凸显对学生进行精神鼓舞和人文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认定,创新措施,公平公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一)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细化标准

国家助学金是政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专门设立的,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好事。高校辅导员是这项惠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

助学金的初衷是助困促学,辅导员应该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标准,不怕麻烦,以贫困事实为根据,不怕得罪学生,切实规范评定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评定细则,再通过我们平时观察、查阅档案、个人谈话、电话访问以及学生咨询等多种调查方式,使真正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资助。

(二)建立贫困助学基金,探索“分批多次按月发放”的模式,实行“长期跟踪监督及随时退出”制度

高校应成立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全院的助学金,实行分批多次按月发放,长期跟踪监督,一旦有不符合政策条件,违规违纪的学生,可以立刻停发,随时退出,从而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避免以往一次或两次发完,对受资助学生无法有效监管的局面。

(三)打破以班级、系部为单位的资助名额分配制度,宁缺毋滥,实行“按需分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打破班级、系部界限,不应等量平均分配名额。实行按需分配,只有真正符合资助条件的才可以申请,宁缺毋滥,剩余名额由高校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统一管理,循环使用。

(四)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高额无偿助学金滋生了部分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校应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比如让家庭困难学生清理校园公共卫生;课余时间兼做图书馆、宿舍楼、实验室助理员等工作。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这样通过自己劳动获取资助,会更加踏实和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五)坚持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关怀。辅导员在物质助困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减轻物质贫困带给他们的压力,鼓舞他们生活学习的勇气。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注意事项

(一)不患寡而患“不公”

中国有句古语叫“不患寡而患不公”,意思是说不怕东西少,就怕分配不公平。所以在做资助工作时,只要辅导员坚持公平公正,宁缺毋滥,使资助真正用于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它学生是不会有意见的。

(二)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辅导员要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坚持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坚持资助与承担义务责任相结合;坚持资助与自立自强精神培养相结合。

(三)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匮乏不是最主要的,精神绝望才最致命,一定要多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引导他们自信、自立、自强,使他们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四高校学生资助相关政策解读

(一)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二)困难学生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政策实施范围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

参考文献

[1]杨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1.

[2]张沂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研究与优化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16) .

[3]孙兵.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7 (3) .

篇9: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纵横谈

(一)不合理的公投

有学生私下议论:“敢说、会说、能说的,得票就多;内向、不会说,说的少的得票就少”。还有一名学生向辅导员揭发:“李某因为在宿舍拉选票才获得的资助,他承诺得到助学金后就请大家吃饭”。

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有些辅导员害怕麻烦,没有拿出具体的评定细则和量化指标,鉴于贫困生名额有限,于是采取全班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从而出现拉选票的问题,这让助学金政策变了味,成为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有一位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自尊心较强的女生因为在台上不愿“暴露”自己家庭情况而落选,结果导致能否获资助不是以家庭实际困难为依据,而是取决于台上陈述是否“悲壮”,表现是否“精彩”。

有些辅导员为了体现助学金评选的“公开、透明”,规定申请申请助学金的同学必须在众人面前详细阐述家庭贫困状况,本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比较自卑、内向且自尊心强,这时如果强迫他们在同学面前“自我暴露”,无异于伤口撒盐,雪上加霜,从而导致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爱面子”而忍痛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机会,而不太贫困却能说会道的学生再稍加悲情演绎则有可能博得同情。

(三)“贫困”的贵族

令人想不到是,助学金发下去没几天,其中两名获资助的学生就在饭店请客吃饭,其中一个还换了一部新款手机,班里其它学生发现后,议论纷纷,愤懑不平,辅导员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为时已晚,钱已经发了下去。

很多辅导员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些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按政策也理应得到资助,但是获资助后不是心怀感恩,刻苦学习,而是拿着资助的钱进行奢侈性消费,穿名牌,买电脑,大吃大喝等,这严重违背了助学政策的初衷,同时也会引起其它学生议论和不满。

(四)我贫故我得,舍我其谁

一名女生课下到办公室找辅导员,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认为评选不公平,我家比张某家还困难,凭什么她得3000元,我才2000元?”

有些辅导员经常抱怨:“个别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不思进取,旷课迟到早退一样都不少,资助吧,于心不忍!如果不资助,也确实困难!更可气的是有个别学生还理直气壮:‘我家贫困,凭什么没有我的?’最让人不解的是有些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嫌资助太少,大有助学金非我莫属的气概。”

(五)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白不要

看到同班或同宿舍同学得到了高额助学金,有些没有得到或没有参评的学生心里极不平衡,因此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和谐团结。有些学生甚至发话:“明年我也开证明申请,反正是不要白不要”。

据相关调查,很多高校大二学生比大一新生入学时申请助学金的人数多几倍。不可否认,一方面是学校资助工作宣传力度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资助金额大,门坎比较低,学生只要持有生源地所在乡镇、居委会(村)以及当地民政局等部门出具的困难证明,就符合申请条件。再加上出于乡土人情,缺少监督管理机制,有些地方部门出具的证明常常信息失真,因此导致了一部分本不贫困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开出了证明,加入到了“伪贫困生”的行列,这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增加了认定上的困难。所以各级相关部门应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责,严格把关,从源头上确保公正、真实。

(六)助学金与学校奖学金的博弈

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各自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难怪有些学生私下议论:“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考个第一名奖学金也就800元,你看张某某学习一般,就是家里穷,助学金就得了3000元,助学金比奖学金强多了。”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在高额助学金的诱惑下原本用来激励刻苦学习的奖学金却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生均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惠及45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0%左右。由于条件低,限制少,资助金额大,每年评定前期必然会引起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各类学校自设奖学金条件相对比较高。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相对助学金来说各级各类学院奖学金具有门槛高、条件硬、名额少、竞争激励等特点,但奖励金额却没有助学金多,如何平衡助学金与奖学金之间的关系并凸显对学生进行精神鼓舞和人文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认定,创新措施,公平公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一)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细化标准国家助学金是政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专门设立的,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好事。高校辅导员是这项惠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

助学金的初衷是助困促学,辅导员应该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标准,不怕麻烦,以贫困事实为根据,不怕得罪学生,切实规范评定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评定细则,再通过我们平时观察、查阅档案、个人谈话、电话访问以及学生咨询等多种调查方式,使真正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资助。

(二)建立贫困助学基金,探索“分批多次按月发放”的模式,实行“长期跟踪监督及随时退出”制度

高校应成立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全院的助学金,实行分批多次按月发放,长期跟踪监督,一旦有不符合政策条件,违规违纪的学生,可以立刻停发,随时退出,从而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避免以往一次或两次发完,对受资助学生无法有效监管的局面。

(三)打破以班级、系部为单位的资助名额分配制度,宁缺毋滥,实行“按需分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打破班级、系部界限,不应等量平均分配名额。实行按需分配,只有真正符合资助条件的才可以申请,宁缺毋滥,剩余名额由高校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统一管理,循环使用。

(四)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高额无偿助学金滋生了部分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校应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比如让家庭困难学生清理校园公共卫生;课余时间兼做图书馆、宿舍楼、实验室助理员等工作。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这样通过自己劳动获取资助,会更加踏实和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五)坚持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关怀。辅导员在物质助困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减轻物质贫困带给他们的压力,鼓舞他们生活学习的勇气。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注意事项

(一)不患寡而患“不公”

中国有句古语叫“不患寡而患不公”,意思是说不怕东西少,就怕分配不公平。所以在做资助工作时,只要辅导员坚持公平公正,宁缺毋滥,使资助真正用于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它学生是不会有意见的。

(二)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辅导员要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坚持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坚持资助与承担义务责任相结合;坚持资助与自立自强精神培养相结合。

(三)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匮乏不是最主要的,精神绝望才最致命,一定要多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引导他们自信、自立、自强,使他们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四高校学生资助相关政策解读

(一)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二)困难学生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政策实施范围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

参考文献

[1]杨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张沂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研究与优化思考[J].科技信息,2011(16).

[3]孙兵.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3).

篇10:学生资助宣传标语

政府资助贫困生,好好学习快成才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促进公平教育 读大学有困难,国家为你办贷款

实施学生资助政策是党和政府的德政之举

助学育人,造福后代:

不辍学,不放弃,资助政策帮助你;

学生资助政策好,上学“一个都不少”;

贫寒学子求知路,资助政策来帮助;

资助政策做到位,贫困家庭得实惠;

关注贫困家庭,关爱贫困家庭学生;

贫困孩子不要愁,惠民政策有盼头。

爱心助学,学子圆梦,诚信你我,感恩社会。

倡导诚信风气,塑造信用形象。

诚实守信,有借有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贷款自己还,我为父母减负担。

大学期间不要息,轻松求学很放心。

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机会。考起大学不要愁,助学贷款来资助。

良好的信用记录,无形的信誉财富。

梦想改变命运,承诺重于泰山。

倾心助学,为梦想插上翅膀;感恩还贷,给人生一个承诺。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一项惠民工程。

上一篇:反问句改陈述句下一篇:核心价值观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