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

2024-06-16

几种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精选6篇)

篇1:几种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

几种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

税负转嫁筹划法

税负转嫁是指在经济交易中,经济主体通过抬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商品购买者或商品供应者,自己少缴税款甚至不缴税款的行为。纳税人进行税负转嫁的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自己的纳税义务。因为税负转嫁意味着税收负担的最终承担者不完全是纳税人自己,而且包括背后隐藏的第三者,纳税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税务机关与直接负税人之间的中介者。

税负转嫁是纳税筹划的特殊形式,和其他纳税筹划方法相比目的基本相同,只是使用的条件和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税负转嫁筹划法有如下几种形式:税负前转、税负后转、税负消转、税负混转、税收资本化。税负前转是指纳税人格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转嫁给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的行为,它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

税负后转是指经济主体通过降低收购价格的方法将已纳税款转嫁给货物供应商的行为。

税负消转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以后,通过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更多收益而将已纳税款抵销的转化法,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转嫁不属于转嫁的范畴,但对于纳税人提高经济效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税收资本化是指在商品出售时,购买者将今后若干年的应纳税款,预先从所购商品中扣除的方法。虽然今后若干年应该按期缴税,但实质上是由买主支付。

一般而言,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即购买者对价格的反应比销售者的反应强,个体户应该考虑提高商品的售价,通过前转的方法将自己已纳税款转嫁出去;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个体户应当优先考虑后转筹划法。对此的具体解释就是:

当商品的供给为一定时,如果需求增加或保持不变,生产经营者可将其承担的税负加到商品价格上,转嫁给商品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同样当商品需求为一定时,如供给不变或减少,税负也可以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但当供给量不变,而需求量减少时,如果提高价格,消费者可能就会敬而远之,因此这种筹划法具有一定的局限,这就是价格的变化幅度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如果超一定的限度,购买者不再购买或者生产者不再提供商品将得不偿失。

利用优惠政策筹划法

税收优惠,用现在比较通用的说法叫做税式支出或税收支出,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些特定地区、行业、企业和业务的发展,或者对某些具有实际困难的纳税人给予照顾,通过一些制度上的安排,给与某些特定纳税人以特殊的税收政策。比如免除其应缴纳的全部或者部分税款,或者按照其缴纳税款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等等。一般而言,税收优惠的形式有:税收豁免、免征额、起征点、税收扣除、优惠退税、加速折旧、优惠税率、盈亏相抵、税收饶让、延期纳税等。这种在税法中规定用以减轻某些特定纳税人税收负担的规定,就是税收优惠政策。

随着税收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纳税人来说,机会也就越来越多。这种筹划要求纳税人非常熟悉国家税收政策,尤其是优惠政策,在这种前提下才可能进行该种筹划。这些优惠政策的获得可以通过税务机关、税务咨询机构等,也可以通过税务代理、税务筹划机构对生产经营活动所可能涉及的各种优惠政策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比较合理的税务筹划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拿到了一笔收入,但在扣税后,就感觉少了一大笔钱。因此,如何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税收筹划,怎样合理避税、节税就成了不少人关心的话题之一。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如何通过合法途径合理筹划个人所得税,从而使个人税负降低呢?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谈一下个人所得税的筹划。1.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的转换筹划

相同数额的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所适用的税率不同,同时,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又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在某些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分开,而在有些时候将这两种收入合并就会节约个人所得税,因而对其进行合理的筹划就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如:刘小姐 2000 年 7 月从公司获得工资、薪金收入共 40000 元。另外,该月刘小姐还获得某设计院的劳务报酬收入 40000 元。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不同类型的所得应分类计算应纳税额,因此计算如下:

工资、薪金收入应纳税额为:(40000-800)×25%-1375=8425(元);

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为:40000×(1-20%)×30%=9600(元)。

刘小姐该月应纳税额为 18025 元。

如果刘小姐将劳务报酬所得转化为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则其应纳税额为:(40000+40000-800)×35%-6375=21345(元)。

如果刘小姐将工资、薪金所得转化为劳务报酬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则其应纳税额为:(40000+40000)×(1-20%)×40%-7000=18600(元)。

可见,分开缴税比转化后缴税少。

因此,个人所得如果涉及这两项收入的话,需要纳税人自行计算,考虑何种方式有利于合法减轻税负。但应注意,收入性质的转化必须是真实、合法的;同时,因为个人所得税一般是支付单位代扣代缴,只有在两个以上单位取得收入情况下才自行申报缴纳,因此要考虑是否有可自行选择的空间。

2.工资、薪金收入不均时的税收筹划

对一次性发放大额奖金的,由于其数额相对较大,将使用较高的税率,如果采取分摊筹划法,就可以节省不少税款。如下例:

2004年1月,某地高校每位职工一次性获得2003奖金12000元,假设职工A月工资收入1500元。计算1月该职工奖金收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由于月工资已达纳税标准,因此奖金收入不需扣除任何费用,直接计算纳税即可。

对取得的奖金收入纳税处理一般的方法是:12000×20%-375=2025(元)

但是倘若我们将奖金分配政策做一下调整:奖金总额不变,发放方式由年终一次发放改为每月分别发放,则奖金收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03年,某地高校每位职工每月发放奖金1000元,假设职工A月工资收入1500元。计算2003年该职工奖金收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每月奖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1000×10%-25=75(元)

全年奖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75×12=900(元)

同样的所得,由于处理方法不同产生的差异为:2025-900=1125(元),即采取每月份发奖金,纳税人可节约税金1125元。

该例通过将收入均衡摊入各月的做法使适用税率档次降低,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3.涉及附加减除费用的筹划

税法规定:外籍个人在申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时,在减除800元费用的基础上,附加减除3200元,仅就超过部分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作为具备享有附加减除费用待遇的个人,可以考虑有效地利用该项政策,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少缴或不缴税款。

例:李先生为具有中国国籍的居民纳税义务人,2004年六月份,从中国境内获得5000元的工资收入,同时又从英国获得一定收入,折合人民币12000元。

如果李先生能提供证明文件,证明其在境内和境外任职或受雇及工资、薪金标准,那么其来源与国内和国外的收入可以分别减除费用并计税。

境内应纳税所得额=5000-800=4200(元)

境内应纳税额=4200*20%-375=465(元)

境外应纳税所得额=12000-4000=8000(元)

境外应纳所得额=8000*20%-375=1225(元)

境内、境外合并纳税额=465=1225=1690(元)

但如果不能提供有效证明文件,则其来源于境内境外的工资类所得应合并征税,计算如下:

合并应纳税所得额=5000=12000-800=16200(元)

合并应纳税额=16200*20%-375=2865(元)

因此,利用附加减除费用的筹划可以节省税额1175元。

4.劳务报酬所得的筹划

常见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采取推延或提前的方式,将各月的工资收入大致拉平;纳税人通过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分期领取劳务报酬收入。

陈某为某行政单位软件开发员,利用业余时间为某电脑公司开发软件并提供一年的维护服务,按约定可得劳务报酬24000元,陈某可要求对方事先一次性支付该报酬,亦可要求对方按软件维护期12个月支付,每月支付2000元。尽管后一种付款方式会有一定的违约风险,但考虑个人所得税因素后,两种付款方案利弊会有新变化。

若对方一次支付,则陈某应纳个人所得税为 24000×(1-20%)×20%=3840(元)

若对方分次支付,则陈某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2000-800)×20%=240(元)

12个月共计缴税2400元,比一次支付报酬少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1440元。该例中陈某可以要求对方按月支付劳务报酬,因为是多次劳务报酬所得,每次可扣除20%的费用。经过多次分摊,多次扣除来实现降低税负。

5.通过福利手段减少名义工资的筹划

一般的做法是和企业领导人进行商议,改变自己的工资支付方法,即由企业提供一些必要的福利,相应的减少自己的工资、并使改变后的工资实际水平和以前保持一致。但税负降低,达到筹划的目的。

例:刘先生每月工资4000元,后由公司代其租房,房租1000元,现在实发工资3000元,则筹划前后所纳税分别为:

若自己租房,应纳所得税=(4000-800)*15%-125=355(元)

若公司代其租房,名义工资3000元:

此时所纳税=(3000-8000)*15%-125=205(元)

可见通过增加福利使得名义工资降低,从而税负降低,达到节税的目的。

6.个体工商户的纳税筹划

个体工商户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人独资企业,其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为收入减去发生的成本、费用,因此,合理扩大成本费用开支,降低应纳税所得额是个体工商户进行税务筹划的主要方法。个体工商业户利用扩大费用列支节税的方法主要有:

(一)尽可能地把一些收入转换成费用开支。因为个人收入主要用于家庭的日常开支,而家庭的很多日常开支项目同时又是经营支出项目,如水电费、电话费等,所以应尽量分开经营用的费用,在税前列支。

(二)如果使用自己的房产进行经营,可以采用收取租金的方法扩大经营费用支出。虽然收取租金会增加个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但租金作为一项经营费用可以冲减个人的应纳税经营所得额,减少个人经营所得的纳税额;同时自己的房产维修保养费用也可列入经营费用支出,这样既扩大了经营费用支出,又保证了自己房产的完整、甚至还可以增值。

(三)通过给家庭人员支付工资办法,扩大工资等费用支出。如果您的家人在合伙企业工作,你应该向其支付合理的工资报酬,这既是对其劳动的承认,又增加了税前列支费用。按税法规定,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及规定的津贴可以计入产品成本,这样,个人有所得,企业少缴税,就可以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

7.捐赠的纳税筹划

据相关规定,个人将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其它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捐赠,其赠额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计征时准予扣除。金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只要纳税人,按上述规定捐赠,既可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又能免缴个人所得税。

例如,张先生获得10000元的劳务报酬,将3000元通过民政部门捐赠给洪水受灾地区,那么,此人应交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呢?

分析:此人捐赠的方式、额度都符合法规规定,则这3000元,可在应税所得额中扣除。应税所得额=10000-3000=7000(元)

应纳税额=7000×(1-20%)×20%=1120(元)

若没有进行相关捐赠,则应纳税额=10000×(1-20%)×20%=1600(元)

可见进行捐赠后使纳税额减少480元。

8.稿酬所得的筹划

税法规定: 个人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同一作品(文字作品、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不论出版单位是预付还是分笔支付稿酬,或者加印该作品再付稿酬,均应合并稿酬所得按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但对于不同的作品却是分开计税,这就给纳税人的筹划创造了条件。如果一本书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现,则该作品将被认定为几个单独的作品,单独计算纳税,这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节省纳税人不少税款。

例如,某专家准备出版一本关于纳税筹划的著作,预计稿酬所得12000元。可以进行如下筹划:

如果该纳税人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版该著作,则应纳税额=12000元×(1-20%)×20%×(1-30%)=1344元。

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该纳税人以4本出版一套系列从书,则该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如下:

每本稿酬=12000元÷4=3000元,每本应纳税额=(3000-800)元×20%×(1-30%)=308元,总共应纳税额=308元×4=1232元。

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该专家采用系列丛书法可以节省税款112元。

9.利用扣除境外所得的避税筹划

税法规定: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走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准予扣除的税额?

例:某中国纳税人,在B国取得应税收入。其中:在B国某公司任职取得工资收入60000元,另又提供一项专有技术使用权,一次取得工资收入30000元,上述两项收入,在B国缴纳个人所得税5200元。

按照我国税法规定的费用减除标准和税率该纳税义务人应缴纳的税额(该应纳税额即为抵减限额)如下:

1.工资所得:每月应纳税额=(5000-4000)×10%-25=75(元)

全年应纳税额=75×12=900(元)

2.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额=30000×(1-20%)×20%=4800(元)

抵减限额=900+4800=5700(元)

根据计算结果,该纳税人应缴纳5700元的个人所得税。由于该人已在B国缴纳个人所得税5200元,低于抵减限额,可以全部抵扣,在中国只需缴纳差额部分500元(5700-5200)即可。如果该人在B国已缴纳5900元个人所得税,超出抵减限额200元,则在中国不需再缴纳个人所得税,超出的200元可以在以后五个纳税的B国减除限额的余额中补减。

10. 利息、股利和红利、所得的筹划

我们知道,股息所得适用20%的税率,而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同样的金额,不同的项目其税负是不同的。当股息转化为工资薪金能减轻税负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例如,某有限责任公司由甲、乙、丙三个自然人投资组建,投资比例各占1/3。甲、乙、丙三人各月的工资均为1000元,投资当年每人应得股利24000元。如果在年初将预计分配的股利通过增加工资、奖金的形式领取,则税负就会大大降低。假设将各人应得的股利24000元平均增加到各月的工资当中,这样每人每月增加2000元工资,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应改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现对比如下:

筹划前(1)各月工资薪金应纳所得税额=[(1000-800)×512=120(2)股息所得应纳税额=24000×20%=4800(元)(3)三人应纳税额合计=(4800+120)×3=14760(元)

筹划后

(1)股息所得不纳税。

(2)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2000+1000-800)×15%-125]×12=205×12=2460(元)(3)三人应纳税额合计=2460×3=7380(元)

比较计算结果,筹划后减轻税负:14760-7380=7380(元)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对个人收入进行纳税筹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低个人税负,除了这些常用的税收筹划方法,在我国现行的税法中还有不少优惠政策,若是平时注意到这些小窍门,可为自己节省一笔不小的开销。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合理避税型投资规划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制,上市公司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为了对股东负责,留住企业人才,上市公司对高管人员采取了高收入的激励方式,以求企业稳定发展。目前,就中国国内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收入而言,最高年收入可达120万,最低一般也有12万一年。因此,对这些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合理的避税及对投资进行合理的规划很有必要。

通过调整年薪和董事费比例避税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对公司的高管人员采用年薪制,其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费等。上市公司一般高级管理人员在担任行政职务的同时往往兼任集团或下属子公司的董事,相应也会获得一笔董事费收入,董事从本质上说具有一种劳动服务性质,因此个人的董事费收入应作为劳务报酬所得缴纳所得税,运用20%-40%的比例税率,个人的年薪收入则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运用5%-45%的超额累进税率,利用这两种税目之间的税率差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收入和董事费收入的合理分配与转化,降低高管人员的整体税负水平,从而增加实际税后收益。

高管人员的年薪收入和董事费收入应分别按照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个人所得税政策的规定,实行年薪制的企业,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算、终了再按全年的基本收入和效益收入分12个月平均计算实际应纳的税款。

[例]方小华为某大型企业集团常务副总裁、主管集团的营销业务,集团董事会允诺,扣完社保费、住房公积金后年薪为45万,同时,他还担任集团下属子公司董事会的董事,每年可获得董事费收入5万元,这样方小华税前年收入达到50万,当地个人所得税扣除额若为1600元,则方小华的年薪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12×[(450.000÷12-1600)×25%-1375]=91200(元)

方小华获得董事会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50.000×(1-20%)×3%-2000=10.000(元)

每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91200+10.000=101200(元)

方小华全年实际取得的税后收入为:450.000+50.000-101200=398800(元)

如果企业集团在保证方小华税前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年薪收入和董事费收入之间的构成比例,则完全可以提高方小华的税后收入,提升激励效果。

假定企业董事会决定将每年给予方小华的董事费增加到24万元,并在每月发放2万元,相应地每年的年薪收入变为26万元,方小华的总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总 :12×[(260.000÷12-1600)×25%-1375]+[240.000÷12×(1-20%)×20%×12]=82070元方小华实际取得的税后收入为:260.000+240.000-82070=417930(元)

通过筹划,比原来的薪酬方案减少税后支出19.130元,从而相对提高了方小华的收入水平。

通过计算,可以找到一个年薪收入和董事费收入的最佳配比,从而使得个人的所得税负最轻税后收益最大。

进行合理避税型投资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一般平均年龄35岁以上,文化素资及综合能力都比较强,他们熟悉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且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而他们对于自己的高收入必然要进行合理的投资来获取最大的收益。

那么,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避税型投资呢?对于投资理财,根据个性的不同,有稳定型和激进型,高管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按不同比例分别投资于证券、基金以及房产和商业保险等。

1.投资债券

根据规定,个人投资国债和特种金融债所得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适当的投资证券市场且合理运作,能获得较高的收入。目前,我国现有证券的种类有国库券,国库券安全且流动性好,利率固定,收益稳定。凭证式国债是金边债券,利息高且不需缴纳所得税,是各种理财品种中最安全、稳妥的投资类,值得保守型的收入者进行大份额投资。但一旦银行加息,尽管国债有不纳税的好处,其收益仍可能会低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且凭证式国债持有不满相应期限,利率会比同期银行存款还要低,因此凭证式国债具有“只可进不可退”的投资特点,其实加息前最好的债券投资种类是浮动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国债是指在发行国债时规定利息,可以随着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而定期浮动的国债。因此,它能锁定差价收益,规避投资风险,是存在加息预期的最好的国债投资品种。

2.投资基金

投资开放式基金不但会给自己带来较高收益,还能收到合理避税的效果,由于基金获得的股息、红利及企业债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向基金派发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因此,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时不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目前,可以投资的主要有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等,它们所呈现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各不相同,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建议综合考虑投资风险、行业比重、市值平均数、持股数量、换手率等因素来构建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

3.投资股票

投资股票,风险与收益并存。因而在投资某股票之前需要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同时根据股票市场的特征及股票的优劣可做些长线投资和短线的波段操作,从中获取差价收入。但是,为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在进行股票投资时建议投资者采用证券投资组合的方法。即选择足够数量的证券进行组合,把风险按大、中、小的证券放在一起进行组合,把投资收益趁呈负相关的证券放在一起进行组合的方法来投资。

4.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

目前,各家银行推出了不少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略低于货币市场基金。同时,由于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免缴个人所得税,所以投资人民币理财产品可获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且几乎没有什么风险。

5.保险所得赔偿免税

参加保险所获得的各类赔偿是免税的。目前,为了配合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封闭式运作的个人储蓄型教育保险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金,个人储蓄型失业保险金,个人储蓄型医疗保险金等利息所得免征所得税。另外,近年来各家保险公司不断推出分红类保险,目前也暂不纳税,故建立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将收入的一部份投入社会的各类商业保险,确保资产的增值。

6.教育储蓄免利息税

教育储蓄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国家规定免征利息税,它运用于需要接受非义务教育孩子的家庭,可以享受两大优惠政策:一是利息所得免除个人所得税;二是教育储蓄作为零存整取的储蓄,享受整存整取的优惠利率。

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在努力拼博,抓住今天的快乐的同时,可以运用现有的私人资本进行获利投资,以追求私人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从而赢得更加快乐和幸福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增加,个人所得税也成了大多数人常涉及的税种之一。个人所得的税收筹划就成为生活中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我国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适用于中外籍个人的《个人所得税法》,仔细研究分析《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原则和具体规定,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总体思路是注意收入量的标准、支付的方式和均衡收入,降低名义收入,保持实得收入不变,进而降低税率档次。具体的税收筹划根据情况有不同的做法。

常见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将工资发放量尽量安排在允许税前扣除额以下;提高职工的福利水平,降低名义收入;可以采取推延或提前的方式,将各月的工资收入大致拉平;纳税人通过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分期领取劳务报酬收入。

实例一,某企业为季节性生产企业,该企业职工实行计件工资,其一年中只有四个月生产。期间,职工平均工资为2000元/月,若按其企业实际情况,则在生产四个月中,企业每位职工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为(当地准予扣除费用标准为800元/月)(2000-800)×10%-25=95(元),四个月每人应纳个人所得税共380元。若企业将每名职工年工资8000元(2000元×4)平均分摊到各月,即在不生产月份照发工资,则该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达不到起征点。

实例二,刘某为某县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月工资收入1500元(包括各类津贴和月奖金),年终企业发给其年终奖金2000元,同时县政府因其企业经营得好,又发给其3000元奖励金。此处可以三个月时间做一下比较。若刘某在12月份一次性领取5000元奖金,那么刘某12月、1月、2月应纳个人所得税分别为(当地准予扣除费用标准为800元/月):12月应纳所得税为(1500+5000-800)×20%-375=765(元);1月应纳所得税为(1500-800)×10%-25=45(元);2月应纳所得税为同上45元。

这样,刘某三个月共缴纳个人所得税855元。如果刘某在12月和1月分两次领取政府奖3000元,在1月和2月分两次领取本单位奖金2000元,那么应纳个人所得税为:12月应纳所得税为(1500+1500-800)×15%-125=205(元);1月应纳所得税为(1500+1500+1000-800)×15%-125=355(元);2月应纳所得税为(1500+1000-800)×10%-25=145(元)。三个月共纳税款705元,这样,通过筹划后共少缴个人所得税税款150元。该例通过将收入均衡摊入各月的做法使适用税率档次降低,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实例三,陈某为某行政单位软件开发员,利用业余时间为某电脑公司开发软件并提供一年的维护服务,按约定可得劳务报酬24000元,陈某可要求对方事先一次性支付该报酬,亦可要求对方按软件维护期12个月支付,每月支付2000元。尽管后一种付款方式会有一定的违约风险,但考虑个人所得税因素后,两种付款方案利弊会有新变化。若对方一次支付,则陈某应纳个人所得税为24000×(1-20%)×20%=3840(元)若对方分次支付,则陈某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2000-800)×20%=240(元)12个月共计缴税2400元,比一次支付报酬少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1440元。该例中陈某可以要求对方按月支付劳务报酬,因为是多次劳务报酬所得,每次可扣除20%的费用。经过多次分摊,多次扣除来实现降低税负。

税务筹划是个人理财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这涉及收入中一个较大的数字,对企业人士而言尤为如此。

正确的规划个人赋税义务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里涉及的节税,也有人喜欢称之为合法避税(这样就又有了非违法避税这样的慨念,它位于合法避税和非法避税之间。非违法避税即表面合法,实质是违法的。)。合法避税是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减轻税务负担。

节税和避税的区别在于,节税是用法律并不企图包括的方法来使纳税义务降低,而避税则是对法律企图包括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包括进去的范围加以利用。在这一连串法律专家的绕口令以后,依然是一个模糊的慨念。

企业人士有利之处是他拥有或控制企业,最低限度也能对企业的行为作一个协同或调整。而在另一方面,企业又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换句话说企业人士同时是利益双方。这样他就能够对这一行为过程重新定义,使其对自身最为有利。对聪明的纳税人而言,公司不但是对风险边界的法律限定,还可以作为税负的屏蔽。换句话说就是增加个人真实财富的工具。相反不那么做的企业人士最终发现公司反倒是一个税负上更大的压力。

薪金及劳务报酬

个人所得税是累进的。可以通过对每个月薪金收入的均衡给付,最大限度地使适用税率的档次降低。如果你的公司还雇佣你的家人,实际上也可以均摊收入从而使适用税率的档次降低。部份收入获取可以以劳务报酬的名义支取。劳务报酬是按20%的税率征收,对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还可以扣除800无。4000元以上的减去20%的费用,余额才是纳税所得额。对劳务报酬而言也可以套用上面的举例以规避税赋。

可以降低名义工资但是增加企业提供的福利。比如说公司提供免费的午餐、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提供医疗费用甚至职工子女的教育费用。将所需资金从工资总额中扣除,减小工资基数。这里引申的内涵是我们寻求实际效用最大化而不是名义工资最大化。

股利、红利所得

企业人士因为股利、红利所得,往往面临涉及双重税务的压力。可以多注册一些公司——当然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公司。一部份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来屏蔽风险,而另一些公司则接受低风险的业务,它可以是一个个体公司或是合伙人公司。

重新定义你的收入形式。是不是一定要以红利的形式来抽取公司的利润呢?当然不是。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薪金及劳务报酬也是一种收入。另外也可以变更公司营运资金的构成,减少资本金。不足部分可以向你自己借贷,这样你起码就有了一部份免息的利息收入。其实从本质上讲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可以分离的,我们可以使用某些财产但是它的所有权可以是相关公司的。有时候个人拥有某项财产真的是很“贵”。

人员流动避税对一部份企业人士而言,经常性的跨国流动是其另一个行为特征。或者我们可以对其频繁穿越多个税务管辖区加以利用。在实例中,我国税法规定在我国境内无居所、在某一个纳税中在我国境内连续居住或累计居住不超过90日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负担的部分,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另一方面,如果离境超过30日或多次累计超过叨日,就免于承担境外所得的义务。这个实例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合理地使用避税措施,结局是很可能面临多个税务管辖区多重征税。

一般而言,合理扩大成本费用开支是个体工商户进行税务筹划的有效方法。个体工商户主在决定增加成本开支时,应该合理测算成本增大减少的利润量与税收降低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私营企业利润下降对业主收入和税收的影响程度,否则,盲目扩大成本,会得不偿失。

个体工商业户利用扩大费用列支节税的方法主要有:

1.尽可能地把一些收入转换成费用开支。因为个人收入主要用于家庭的日常开支,而家庭的很多日常开支事实上很难与其经营支出区分开,如水电、电话费等支出也应计入企业经营成本中,因为综合收入个人所得税是按定额标准扣除的。由于公私不分,必然会使你实际支付超过规定的扣除标准,应该得到补偿。这样在很多情况下个体工商业者就可以把本来应由其收入支付的家庭开支转换成其经营开支,从而既能满足家庭开支的正常需要,又可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2.如果使用自己的房产进行经营,可以采用收取租金的方法扩大经营费用支出。收取租金,虽然为此会增加个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但租金作为一项经营费用可以冲减个人的应纳税经营所得额,减少个人经营所得的纳税额;同时自己的房产维修保养费用也可列入经营费用支出,既扩大了经营费用支出,又保证了自己房产的完整、甚至增值。租金的数量多少为好呢?一般来讲,年租金所带来的个人所得边际税率的变化应不以超过企业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为准。如:由于私营企业所得税采用35%的比例税率,所以当租金收入和你的月收入的增加幅度不超过35%的税率档时,你的税收支出都是有利或可图的。

3.使用家庭成员或雇用临时工,扩大工资等费用支出。这些人员的开支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既能增加个人家庭收入,又能扩大一些与之相关的人员费用支出,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你的家人在合伙企业工作,你应该向其支付工资。按税法规定,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及规定的津贴可以计入产品成本,这样,个人有所得,企业少交税,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当你用住宅经营时,由于你工作、休息都在这里,你可以向企业申请一笔加班费,只要其标准不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标准,你都会有所得。

4.自己投资建厂和雇佣工人劳动,可以通过成本来减少企业所得税,进而减少个人所得税的支出,达到节税的目的。税法规定私营企业所得税中成本费用标准如下:

凡是从事生产加工的企业,产品成本由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资、职工福利费、废品损失、企业管理费、财务费用等组成。现实生活中,许多私营企业主为了增加收入,采取压低工人收入的办法。实际上这种作法并不可取。压低工人工资及其应享受的待遇,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企业要多付出税收。对于个体工商户主来讲,在增加职工待遇,而不减少企业收益时,可以采取发放实物的对策。对于防暑降温,职工洗理,通过发放相等数量的实物,虽然企业的支付量不变,但对于职工来讲,发放的这部分实物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会有好处,这些实物在计算所得额时,充其量只能是按一定价格折现,其价值往往要低于购买值,而实际计算收入时会降低收入总额。

所以,私营企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考虑,适当提高工人工资,给职工的伙食补贴改为提供就餐机会,适当地办理职工医疗健康保险费,建立职工教育基金。这些费用,由于可以在成本中列支,所以能够帮助私营企业主减少税负。

篇2:几种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

对于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私营企业偷逃税款的情况最严重,一般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基本都是按照正规的个税标准扣除的,下面介绍一下私人企业个税偷逃的几种情况

一、设置两套账,个税不反映

这是一般私营企业偷逃个税最普遍的情况,隐蔽性很高,不易觉察。大多数私人企业都设置两套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账和外账,内账是企业所有经营活动最“真实”的反映,可以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做账,依照老板的意思或者自己制定的“财务制度”办事,随意性比较大;而外账也就是只针对税务等部门的账,主要是为了应付税务检查、银行贷款,一般是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做账,保证自己税负率最低而又在正常的行业范围以内,对于外账老板是不会关心的,他们只关注内账,老板对于税务就是处理好关系,平时打点好就没有什么大问题,所以私企一般对通过这种方式偷逃个税,尽量少的缴纳个税或者不交个税。当然我们找到这其中的平衡点,如果出问题了,风险也是最大的。

二、分摊工资奖金、降低适用税率

私企设置一套账的时候可能这种方式运用的比较普遍一些,有的老总和业务经理工资和奖金都很高,他们会跟其他员工名义上或者自己的亲属一起分享他自己的工资和奖金,实则都归自己所有,这样就降低了他们个税适用的税率,达到了少缴个税的目的。

三、把一部分工资给员工报销费用

有的私企通过报销员工费用(如购物卡发票、各种车船票、餐饮票、服务业发票等)抵扣个税,这种情况一般是通过费用报销抵扣一部分工资和奖金,从而使工资总额下降到税点以下,达到不缴或者少缴个税的目的,这种偷逃个税在私企还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也是相对于很安全的一种方式,税务部门也很难查到这部分的偷逃税款。

四、多缴住房公积金等免税额度

因为住房公积金是免税的,所以企业可以给员工的缴费率和基数给加大,只要没有超过最高标准就可以了。而企业比原先多承担的那部分公积金则由员工承担。实际上也就是做工资表的时候,把企业比原先多承担的那部分公积金从员工的工资上给扣减。这样就可以达到少缴甚至补交公积金的效果了。但是有不好的就是员工要争得员工的同意才可以 因为员工要是不买房子的话公积金的提取很麻烦的,可以把员工工资拆分一部分到公积金上 这样员工个人也多交了公积金,单位也多交了公积金,同时把单位多承担的部分由员工承担从而达到避税的效果 但是又不会影响企业的利益。

篇3:浅谈企业纳税筹划的几种方法

(一) 纳税人筹划的基本原理

纳税人筹划是指根据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合理界定纳税人身份, 或运用合法手段转换纳税人身份, 使自身承担的税收负担尽量减少或降至最低。在某些情况下, 可以直接避免成为某税种的纳税人。纳税人筹划的方法简单, 易于操作, 可以直接降低税收负担。纳税人筹划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纳税人的内涵和外延, 合理确定纳税人的范围。

(二) 纳税人筹划的一般方法

1. 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

企业组织形式有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等, 不同的组织形式, 适用的税收政策存在很大差异, 这给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均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只是按照5%~35%的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而公司制企业是按照企业利润总额的25%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对于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所得税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工业企业的年度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二是其他企业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案例一:李先生承租经营一家公司 (属于小型微利企业) , 李先生每年上缴租赁费10万元, 其余经营成果全部归李先生个人所有。2010年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为19万元, 李先生应如何利用不同的企业性质进行纳税筹划呢?方案一:如果李先生仍原企业的营业执照, 则按税法规定李先生不仅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还应按其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方案二:如果李先生将原企业的工商登记变更为个体工商户, 则其承租经营所得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而只缴纳个人所得税。很明显, 经过筹划, 方案二要比方案要节税很多。

2. 纳税人身份的转变。

由于不同纳税人之间存在着税负差异, 所以纳税人可以通过转变身份, 达到合理节税的目的。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转变, 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之间身份的转变等等, 都可以实现筹划节税。

(1)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转变成小规模纳税人。假设某商业企业为一般纳税人, 年销售额为100万元 (不含税销售额) , 其中可抵扣进项增值税为1.5万元。则该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金额为15.5万元 (100×17%-1.5) ;如果该企业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 则只需缴纳增值税3万元, 节约税款12.5万元。因此, 该企业可以将原企业分设为两个企业, 这样就可以被税务机关重新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 从而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达到合理节税的目的。

(2) 增值税纳税人转变成营业税纳税人。假如某公司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主要从事大型电子设备的销售及售后培训服务, 那么依据现行税法规定, 其售后培训服务应按照17%的增值税率征收增值税。如果把培训服务项目独立出来, 成立一个技术培训子公司, 则该子公司为营业税纳税人, 其培训收入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 适用的税率为5%。

二、计税依据的筹划

(一) 计税依据筹划的基本原理

计税依据是计税的基础, 在税率一定的情况下, 应纳税额的大小与计税依据的大小成正比, 即税基越小, 纳税人负担的纳税义务越轻。大部分税种都是采用计税依据与适用税率的乘积来计算应纳税额。因此, 如果能够控制计税依据, 也就控制了应纳税额, 即对应纳税额的控制是通过对计税依据的控制来实现的, 这就是计税依据的筹划原理。

(二) 计税依据筹划的一般方法

1. 税基最小化。

税基最小化就是通过合法降低税基总量, 减少应纳税额或者避免多缴税。在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筹划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例如:某房地产公司每年的营业收入中, 包含各种代收款项 (包括水电初装费、燃气费、维修基金等各种配套设施费)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价外费用, 包括向对方收取的各种代收、代垫款项及其他性质的价外费用。凡价外费用, 无论会计制度规定如何核算, 均应并入营业额计算应纳税额。为减轻税负, 该公司可进行如下纳税筹划: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规定: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水费、电费、燃气煤气费、维修基金、房租的行为, 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业务, 因此, 对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的水费、电费、燃气煤气费、维修基金、房租不计征营业税, 而只对其从事此项代理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计征营业税。因此, 该公司可以成立独立的物业公司, 将这部分价外费用转由物业公司收取。这样, 其代收款项就不需缴纳营业税了。

2. 控制和安排税基的实现时间。

(1) 推迟税基实现的时间。推迟税基实现时间可以获得递延纳税的效果, 获取货币的时间价值, 等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的资助, 给纳税人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 税基推迟实现的效果更为明显, 实际上是降低了未来支付税款的购买力。推迟税基实现时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推迟确认收入, 二是尽早确认费用。

税法对不同销售行为的纳税义务时间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采取委托代销方式销售商品, 委托方先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 受托方根据合同的要求, 将商品出售后给委托方开具销货清单。此时, 委托方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按照这一原理, 如果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是商业企业, 并且产品以销售后付款结算方式销售, 则可以采用委托代销结算方式, 根据实际收到的货款分期计算销项税额, 从而延缓纳税时间。

因此, 对于此类销售业务, 可以选择委托代销结算方式实现递延纳税, 进行纳税筹划。

(2) 合理分解税基。合理分解税基就是把税基进行合理分解, 实现税基从税负较重的形式向税负较轻的形式转化。

例如: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大型电器, 电器销售价格中含20%的维修保养费用。按照现行税法规定, 这20%的维修保养费应缴纳增值税。经过筹划, 如果该公司针对电器的维修保养专门成立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维修服务公司, 这样每次销售电器时, 将20%的维修保养费由该维修服务公司收取, 则这部分维修保养费就可以由服务公司按照服务业5%的营业税税率来计算缴纳营业税, 而不需再按照17%的税率来缴纳增值税, 从而实现纳税筹划, 达到节税目的。

三、税率的筹划

(一) 税率筹划的基本原理

税率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降低适用税率的方式来减轻税收负担的筹划方法。不同税种适用不同的税率, 即使是同一税种, 适用的税率也会因税基或其他相关条件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纳税人可以利用课税对象界定上的含糊性或者通过改变税基分布调整适用税率的方法进行税率筹划, 从而达到降低税收负担的目的。

(二) 税率筹划的一般方法

同一税种往往对不同的征税对象实行不同的税率。比如增值税有17%的基本税率, 还有13%的低税率, 对小规模纳税人则实行3%的征收率。营业税也存在多个税目, 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等适用3%的税率, 服务业、无形资产转让等适用5%的税率, 娱乐业适用5%~20%的税率。因此纳税人可以通过税率筹划, 使自己尽量适用较低的税率, 以节约税金。

案例:某建设单位甲拟建设一座办公大楼, 需要找一家施工单位承建, 于是通过工程承包公司乙, 与施工企业丙签订了承包合同, 合同金额为6000万元, 并向乙支付了300万元的中介服务费。按照税法规定, 乙收取的300万元中介服务费须按服务业税目缴纳5%的营业税。

则乙应缴纳营业税款为300×5%=15万元

如果经过纳税筹划, 乙公司直接成本建筑工程业务, 并与甲直接签订建筑工程承包合同6300万元, 然后再以6000万元的价格将承包的建筑工程业务转包给丙, 则乙公司的收入应按建筑业税目缴纳3%的营业税。

乙应缴纳的营业税款为 (6300-6000) ×3%=9万元

经过纳税筹划, 实际节约税款金额为15-9=6万元

四、税收优惠政策的筹划

(一) 税收优惠政策筹划的原理

税收优惠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支持某个行业发展, 活针对某一特殊时期, 出台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优惠性税收规定或条款。税收优惠政策反映一定时期国家的税收导向, 纳税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 依法节税。

(二) 税收优惠政策筹划的方法

税收优惠政策的筹划关键是寻找合适的优惠政策并把它运用在纳税实践中, 在一些情况下还表现在创造条件去享受优惠政策, 获得税收负担的降低。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筹划, 应考虑以下操作技巧:第一, 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 尽量争取更多的税收优惠待遇。第二, 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 尽量争取更长的税收优惠期。

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七条的规定, 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 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果某企业是一家从事建筑施工为主的工程施工单位, 则该公司可以从传统的商品房建筑装修项目逐渐向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转变, 如承接主要为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等的工程施工, 就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达到节约税款的目的。

五、税负转嫁的筹划

(一) 税负转嫁筹划的原理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应缴税金全部或部分地转给他人负担从而造成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的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的筹划通常需要借助价格来实现, 其基本操作原理是利用价格浮动、价格分解来转移或规避税收负担。税负转嫁筹划能否通过价格浮动实现, 关键取决于商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大小。

(二) 税负转嫁筹划的方法

1. 税负前转。

税负前转指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时, 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 将其应负担的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的形式。税负前转是卖方将税负转嫁给买方负担, 通常通过提高商品售价的方法来实现。由于税负前转是顺着商品流转顺序从生产到零售再到消费的过程, 因而也叫税负顺转。

2. 税负后转。

税负后转是指纳税人通过压低购进原材料或其他商品的价格, 将应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原材料或其他商品的供给者负担的形式。由于税负后转是逆着商品流转顺序从零售到批发、再从批发到生产制造环节的过程, 因而也叫税负逆转。例如, 一个批发商纳税后, 因为市场上该类商品价格下降的压力, 已纳税款难以加在商品价格之中转移给零售商, 于是该批发商就要求生产厂家退货或要求生产厂家承担全部或部分已纳税款, 这时就会发生税负逆转。税负逆转一般适用于生产要素或商品积压时的买方市场。

3. 税负混转。

税负混转又叫税负散转, 是指纳税人将自己应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税负混转通常是在税款不能完全向前顺转, 又不能完全向后逆转时所采用的方法。例如纺织厂将自身的税负一部分用提高布匹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后续环节的印染厂, 另一部分用压低棉纱购进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原料供应企业—纱厂, 还有一部分则用降低工资的办法转嫁给本厂职工等。严格地说, 税负混转不上一种独立的税负转嫁方式, 而是税负前转与后转等的结合。

以上简要介绍了企业纳税筹划的几种方法, 但无论哪一种方法, 在应用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合理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只有当纳税筹划方案的成本和损失小于所取得的收益时, 该方案才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

另外, 税收利益虽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利益, 但却不是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 税收的减少并不等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增加。纳税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 它的目标应服从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如果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 最优的方案应是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的方案, 而非税负最轻的方案。因此对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与企业全局关系较大的纳税筹划业务, 应聘请各专业人士 (如会计师、企业管理专家、员工福利专家、律师等) 共同谋划, 以提高纳税筹划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降低筹划风险, 防止纳税筹划行为因顾此失彼而造成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

参考文献

[1].纳税筹划实务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纳税筹划.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几种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

《深圳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深地税发[2005]609号)第1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以合同签定时间为准。对在2005年11月1日(含11月1日)后签定房地产销售合同的,在纳税人取得房地产销售首期款收入时,就该房产销售价款全额计算预缴土地增值税。深圳某某花园五期销售收入37765万元,其中2005年11月1日以前签定购房合同金额31636万元,土地增值税纳税清算时依照上述通知,申报应税收入为6129万元。

二、开发商品房转自用不再视同销售

国家税务总局《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下称《办法》)第7条规定,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行为,应视同销售,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或于实际取得利益权利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确认收入(或利润)的方法和顺序为:(一)按本企业近期或本年度最近月份同类开发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确定;(二)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同类开发产品市场公允价值确定;(三)按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确定。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不得低于15%,具体比例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

将开发的商品房转作固定资产的行为发生在2008年1月1日以后,不应当视同销售。不难看出,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已经不再按照视同销售处理,企业需要密切关注,避免给自身增加不必要的纳税负担。

三、选择多元化方式处置开发产品

多元化方式处置开发产品的方式包括:销售、出租、先出租后销售、售后返租、股权投资、产权转让、转作经营性资产(开发产品自用自营)等。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的部分房地产转为企业自用或用于出租等商业用途时,如果产权未发生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在税款清算时不列收入,不扣除相应的成本和费用。这标志着长期持有型物业开发商可免交土地增值税。而这一因素或可导致未来大量开发商将物业变出售为自持。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筹划,降低土地增值税的税负或延迟土地增值税的纳税时间。

将自己开发的房地产商品的用途改变为自用自营,即可享受不征收土地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据了解,有的公司可能计划将一些项目的商铺留在自己的手里,不租也不卖,不形成收入,这样做既可以不超过85%以上已销售的门槛,还可以坐享房产升值。这一筹划思路首先要服从于企业经营规划和现实,不卖改自用、自营,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可行性并不很强。其次要从延缓即时缴纳土地增值税的时间上考虑,因为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自用房产发生产权转让时仍然要征缴土地增值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既要考虑由此延缓即时缴纳土地增值税所获得的资金时间价值,也要预测资金的风险价值,同时应兼顾再转让时的房产市值以及旧房扣除额的收益等。至于如何利用“企业兼并转让房地产的征免税规定”的税收优惠,从原理上看,应当仍然从属于这一筹划思路。

四、三项预提费用可以税前扣除

《办法》第32条允许三项预提费用在预提时依法税前扣除对纳税人比较有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票控税的机械性规定。除以下几项预提(应付)费用外,计税成本均应为实际发生的成本。第一,出包工程未最终办理结算而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在证明资料充分的前提下,其发票不足金额可以预提,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第二,公共配套设施尚未建造或尚未完工的,可按预算造价合理预提建造费用。此类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已在售房合同、协议或广告、模型中明确承诺建造且不可撤销,或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配套建造的条件。第三,应向政府上交但尚未上交的报批报建费用、物业完善费用可以按规定预提。物业完善费用是指按规定应由企业承担的物业管理基金、公建维修基金或其他专项基金。

五、地下停车场作为公共配套设施处理

当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存在地下车库时,地下室车位面积能否计入可售面积?有的税务机关认为应计入可售面积,有的则认为不应计入可售面积。

有些地方税务机关认定,地下车库应计入可售面积,并且该项地下室成本并不可以全部一次性结转销售成本,而是进入计算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的总成本,当期实际销售车位面积计入已售面积,结转销售成本,与当期实现的车位销售收入形成配比。

《办法》第32条:企业单独建造的停车场所,应作为成本对象单独核算。利用地下基础设施形成的停车场所,作为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处理。

六、选择有利的增值额核算方式

一个开发项目既建有普通住宅,又建有商业用房,从房地产开发成本核算上讲,通常是以单栋楼为核算对象或者以一个建筑商所承揽的建筑工程为核算对象。如何计算土地增值税,在税收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由于计算扣除项目的复杂性,计算方法有先按基本核算项目计算再按收入或面积分摊扣除项目的方法,还有先按面积分摊扣除项目再按规定计算的方法,而且不同的计算方法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计算方法一:住宅和商业用房分别计算土地增值税;计算方法二:住宅和商业用房合并计算土地增值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048号)中规定:对纳税人既建普通标准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的,应分别核算增值额。不分别核算增值额或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普通标准住宅不能适用条例第八条(一)项的免税规定(即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出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增值税)。

该文件要求分别核算增值额,但怎样核算并未做出具体要求。现实工作中没有一个开发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帐务处理上是分层核算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一是分别核算,确切地讲是分摊核算,符合财税字[1995]048号文件的精神;而方法二是以核算对象整栋楼为单位进行的核算。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第8条规定: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这一规定与计算方法二计算土地增值税的方法相吻合,从法律位阶来讲,税收法规要高于税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因此计算方法二是可取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纳税人既建普通标准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的,按方法二计算出的增值率未超过20%的,应对其非普通住宅的部分按税法的规定分摊成本费用计算相应的土地增值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工作的通知》第1条规定:“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其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是指房地产主管部门审批的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原则上按纳税人开发的不同类型房地产分别清算”。这里所讲的“清算”就是先按核算对象即方法二计算出增值率判定土地增值税税率,确定征免对象,然后在不同类型房地产之间分摊相关成本费用,分别清算应缴纳税款。

七、充分运用加计扣除政策

《实施细则》规定,对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允许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所支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之和,加计20%的扣除。

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中开发间接费用的归集是企业筹划时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开发间接费用是指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周转房摊销等。《实施细则》规定开发间接费用属于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费,应全额计入扣除项目金额中,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有效地扣除;同时还规定这部分费用房地产企业可以享受20%的加计扣除。这些内容由于界线不是很明确,会计账务处理时容易把这项费用的一部分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实施细则》规定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在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土地、新建房及配套设施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或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土地、新建房及配套设施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如果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总和超过了此限额,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开发间接费用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就不能全额扣除,会多交土地增值税。这些费用如果正确归集到开发间接费用中,不仅可以全额扣除,还能享受20%加计扣除。所以企业对开发间接费用归集时要谨慎,用足、用好税收政策。

八、巧用特殊扣除项目规定

《实施细则》规定,“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按本条(一)、(二)项规定计算的金额之和的百分之五以内计算扣除。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房地产开发费用按本条(一)、(二)项规定计算的金额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

在实际操作中,以上两种方法计算的“房地产开发费用”必然存在差异。因为第一种方法中允许“据实扣除”的利息和第二种方法中“合计数”的5%(即因包括利息费用而增加的部分)不一定相等。如果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就要比较这两者的高低,选择其中扣除利息较高者对应的方法,作为企业的最后选择。如果允许“据实扣除”的利息费用较高,应选用第一种方法,单独计算利息支出;否则,应选用后一种方法,按“合计数”的10%扣除全部费用。

是否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关键在于所发生的能够扣除的利息支出占税法规定开发成本的比例,如果超过5%,则提供证明比较有利;如果没有超过5%,则不提供证明比较有利。据此,若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筹资,利息费用占的比例较大,应提供金融机构贷款证明,将利息费计入房地产开发费用。反之,若主要依靠权益资本筹资,则可利用另外一种方法。

九、选择有利的地价成本分配方法

根据《办法》第30条,企业下列成本应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土地成本,一般按占地面积法进行分配。如果确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分配的,应商税务机关同意。土地开发同时连结房地产开发的,属于一次性取得土地分期开发房地产的情况,其土地开发成本经商税务机关同意后可先按土地整体预算成本进行分配,待土地整体开发完毕再行调整。

例:某某商都开发用地面积136500平方米(一期88600平方米,二期47900平方米),地价费用12549万元,一期摊销地价金额9914万元,二期地价费用分配计算方法可作以下选择:

A.按一期减余面积、费用计算摊销的单位土地成本(余数摊销)

(12549万元-9914万元)/47900平方米=550. 10元/平方米

B.按实际面积分别计算摊销的单位土地成本(平均摊销)

12549万元/136500平方米×47900平方米=919. 34元/平方米

C.两种地价费用分配计算方法的单位土地成本差异

550. 10元/平方米-919. 34元/平方米=364. 24元/平方米

上述按占地面积法计算摊销单位土地成本的方法,应请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进行分配。

篇5:几种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

本文作者:评职称论文360期刊网 网址:http:/// 摘要:要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建立起能够覆盖全部个人,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生计、赡养、教育、残疾与社会保险等费用扣除标准和自行申报纳税,体现“全面、简便、合理、适用”的基本要求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

关键词:分类税制;综合税制;费用扣除

一、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一)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分类所得税模式是指归属于某一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如工资、薪金、股息红利等,均应按税法规定单独分类,按各类收人的适用税率、计征方法以及费用扣除规定分别课税,不进行个人收人的汇总。

在今天纳税人众多而且比较分散、收入来源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这种征税模式就很不适应了,容易造成不同纳税人、不同所得项目和不同支付方式之间的税负不公平(如工资、薪金收入者与个体工商户,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分次支付与一次性支付等税负差别很大),既不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也不利于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税负的不平容易造成纳税人通过“分解收人”、分散所得、分次或分项扣除等办法来达到逃税和避税的目的,导致税款的严重流失。再有随着个人收入来源渠道的增多,这种课税模式必会使税收征管更加困难和效率低下。

(二)税基狭窄

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在课税范围比较狭窄,采用正列举的方式对十一类应纳税所得征税。在今天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调整,很可能会出现该征的不征,不该征收的还在继续征收的现象,缺乏公平。

(三)费用扣除缺乏科学性

中国个人所得税在确定税前扣除额时一般只考虑了个人的日常开支,忽略了家庭中的一些主要开支,如所赡养人口多少,老人需要的抚养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费、高房价、高医疗价格及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导致税前扣除额较低,应纳税所得额增大,加重了工薪阶层负担,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公平原则的实现。

在赡养状况差异很大时,税收负担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税收的不公平性更突出;忽略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费用扣除的变化完全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损害了一部分纳税人的利益。中国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征纳模式。对可以由支付单位从源泉扣缴的应税所得,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这种税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在征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高收入者采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券、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

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一)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

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应该争取逐步将目前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过渡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减轻中低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强化对高端的征收调节。

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是指把经常性、固定性收入的所得项目划入综合征税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对这些所得,以一个为计算期,综合计算该征税范围的全部所得和应纳税额,按月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对其他所得仍按现行分类税制办法采取分项征收,属于分项征收的项目缴税之后不再进行综合申报与汇算清缴。这种以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既坚持对不同来源的个人收入全面计征,又坚持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区别对待。

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可以平衡税负、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并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调节。

(二)扩大税基

为适应个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应包括一切可以计量纳税能力的收入,改变目前正列举方式规定应纳税所得的做法,取而代之的以反列举规定不纳税项目,扩大税基。即个人所得税的税基除了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几项免税项目外,其余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收入均应计入个人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合理调整税前扣除

1.是否应该增加费用扣除。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即收人额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基于此,当物价上涨时,生活费用增加,费用扣除也必然应该增加。

2.合理制定费用扣除标准。要合理制定纳税人的生计费和赡养人口、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扣除项目及其标准,并视工资、物价等方面的情况适时地对各类扣除标准加以合理调整。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将个税费用扣除标准实行与物价指数、平均工资水平上升挂钩的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减少级次,调整级距,降低税率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现行工薪所得的45%税率已明显偏高,9 级超额累进税率级距过多,计算复杂,应简化以5~6级为宜。对综合征税范围的纳税所得额可以适当拉大差距,如5 000 元以下适用5%的税率;5 000元~20 000 元适用10%的税率;20 000元~40 000元适用15%的税率;40 000元~60 000元适用20%;60 000元~100 000元适用25%的税率;10万元以上适用30%的税率。即中国要遵循低税率和宽税基思路来进行税改,避免纳税人隐匿收入,从而实现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职能。

(五)完善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1.完善“双向申报”制度,强化税法宣传,让每个公民懂法、知法,增强公民自觉依法纳税的意识,特别要利用大、要案的震慑力和影响力来进行反面警示,为综合分类汇总申报奠定基础。加强对税源的监控,要努力完善税收征管手段,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计算机税收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篇6:几种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

一、掌握税收优惠政策黄金时段实施税收筹划

根据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 内资、外资所得税合并的政策还未正式实施, 从各方面探讨研究, 我们发现外资企业相对于内资企业在税收方面有无比大的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税收的优惠政策, 而企业抓准时机充分利用这段黄金时段的“优惠”是极有意义的。细数外资企业税收的优惠之处主要表现在:

1、十年以上的外资生产性企业, 从盈利初算起, 前两年可免征税费, 后三年则可享受税费减半的优惠政策。

2、带有科技技术标签的外资企业, 若居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北京新技术实验区则具有按15%的税率进行优惠征税的享有资格。

3、在国务院确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营时间达到10年以上的中外合资创立的企业, 经税务部门严格批准后可从盈利初期算起的后两年不必缴纳所得税, 若是处于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则必须遵守特区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规范活动。

4、被评为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不仅可享受免交、减交所得税的优惠, 还可在优惠满期后申请延迟三年减半税收的政策。

5、在国内经营时间不少于五年的先进技术企业在获得税收部门的严格批准认可后可退还其缴纳的所有税费。

6、在缴纳税费前税费扣除的优惠政策也有很多种, 例如:外资企业在发行工资费用前实行全额扣除税费;外资企业在产品宣传时段所支出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在缴纳税费前将扣除全额费用并不受任何比例限制。

二、企业注册地的优质选择强化税收筹划工作的有效进行

企业注册地的优质选择是许多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为了促进地方性的经济高弹跳发展, 国家会适时的发表一些针对地区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地区主要有: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经济特区等。对企业创设地点的选择具有以下几点税收效益:

1、设址在经济特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资产业机构可享受减低15%税率的政策来进行缴纳税费。

2、设址在沿海地区和所在地区老城区的外资企业可享受减低24%税率的政策来进行缴纳税费。

3、设址在西部地区的内外资企业在1到10年这十年间可享受减低15%税率的政策来进行缴纳税费。企业创办都有自己的根基和创业点, 企业注册点的优质选择不仅可有效的推进税收筹划工作的进程, 还对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加扣企业研发费用的纳税技巧

对于企业发展前景而言, 企业的自身技术水平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点, 充分展示技术水平的研发效果, 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企业内在研发项目, 才能坚持市场竞争的优势。因此, 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占据了企业财务支出的重大比例, 对研发费用的税收筹划是提高企业利润效益的重要节税方法。具体的节税意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 根据我们税法部门的规定, 企业在生产各类新型产品时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在制作程序中所出纳的所有经费, 将不受比例的限制, 依法被纳入正规的管理费用在税收方面理应扣除。

第二, 据调查发现, 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在研究开发费用上比往年增加了10%左右, 可通过再研究的费用额的50%直接抵扣本年应缴的税费。那么, 企业在为创新和发展支出更多的研发费用时, 应预先制定好企业的战略路线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前提, 其次再着重考虑税收筹划的影响, 若研发费用比往年增长10%时, 适时的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研发费用则可在纳税方面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优惠, 这充分说明了税收筹划是一个技巧活, 也突出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所得税中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四、从广告费、业务宣传费计划税收的详细筹划

企业在创业阶段为了展示自己的新成品时势必会在广告宣传方面花去大部分企业资金, 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产品。如此大额度的业务宣传费和广告费对于企业税收筹划而言意义是非凡重要的。借鉴外资企业全额列支宣传费的形式, 我们发现这种形式也依旧可规划在内资企业税收筹划中。筹划的方式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精密区分广告费和对外业务宣传费的性质。超出比例的广告费用支出可无限制的拉长纳税年度的期限, 具有实践性。而超过比例的对外业务宣传费不能拉长纳税年度期限, 具有长久性。通过这些差异性可以看出广告费一定不能与业务宣传费混合, 这会使企业处于不利的位置。因此, 企业应当精密区分二者, 为二者量身制定各自的明细核算表。

第二, 创设销售型公司以此提升计提基准数。营业收入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主要计算扣除标准的依据, 若纳税人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销售公司, 把企业的产品销售给销售公司, 再由销售公司对外进行扩大型销售, 这样便如鱼得水似的多核算了一次利润收入, 站在整体观的角度会发现这样便能容易的提升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计提基准数。

第三, 从事软件研究和电子制造等其它相关的高新技术行业, 从登记创办营业期计算起的五年内, 经相关税务部门严格审批核查后, 所支出的广告费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扣除政策, 若是超过五年以上的, 便依照相关规定按照8%的比例进行税费扣除。由此可见, 广告宣传费的合理处理对税收筹划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合理有效的利用我国的税收各类优惠政策, 不仅能为我国的各大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最大化的降低了企业成本, 实现了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 也达到了税后企业盈利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吕伟.分析师跟踪、产权安排与公司避税行为——来自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11)

上一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2条下一篇:混龄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