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故事

2024-06-14

眼睛的故事(共8篇)

篇1:眼睛的故事

篇一:鱼眼睛的故事

有一对很幸福的情侣,女孩喜欢吃鱼,还记得第一次她与男孩吃饭的情景。那时,她刚大学毕业,很矜持,话很少,只低低的笑。一条鱼,一条叫不出名字的鱼,是那天饭桌上的唯一的一个荤菜。鱼身未动,男友先捻起鱼眼放在他的面前:“喜欢吃鱼眼吗?”她不喜欢,而且她从来不吃鱼眼,但却不忍拒绝,羞涩的点了点头。男友告诉她,他很喜欢吃鱼眼的,小的时候每次吃鱼的时候,奶奶都把鱼眼捻给他吃,说鱼眼可以名目,小孩吃了心里亮堂。可奶奶死了后,再也没有人把鱼眼捻给他吃了。

其实想想鱼眼也没有什么好吃的,男友笑着说:“只是从小被奶奶宠惯了,每次吃鱼,鱼眼都要归我。以后,鱼眼都归你,让我也宠宠你。”男孩深深的凝视着她。女孩想不明白,为什么鱼眼代表着宠爱?明不明白无所谓,反正以后只要吃鱼,男孩必先把鱼眼掀给她,再无限怜爱的看着她吃。慢慢的,她习惯了每次吃鱼之前都矫矫的翘起小嘴等着男孩把鱼眼捻给她。

分手,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那时男孩在市中心买下了一栋房子打算结婚了。她哭着说她不能,不能在这个小城市过一生,她要的生活不是如此。余下的话她没有说---因为她美貌、因为她富有才华,她不甘心在这个小城市过一辈子,作个小小的公务员。她要如男人一样成功,要做女强人,要实现她年少的梦想。

一次特别的机会,她回到了她曾经生活过的小城。昔日的男孩已为人夫了,她应邀去原本属于她的房子里吃晚餐。他妻子做了一条鱼,他张罗着让她吃鱼,他掀起一大块细白的鱼肉放在她的碟子里,鱼眼,却给了他的妻子。这么多年无论多苦多累都没有掉过眼泪的她,忽然就哭了。

每当想起这个故事,心情总是有些沉重。故事中那个男孩,我见过许多,身边许多女性和男性朋友都曾用心去爱过,也都经历过这样的被放弃,让人伤心。

许多时候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失去的,不会再回来。当有些人像故事中的女孩一样,轻易就放弃一份爱情。当时她的心里肯定在想:世界上的人多的是,找谁不能找?一定还会有比男孩更好更出色的男人出现,不怕今后没人疼。只可惜,如果爱情可以如此轻易拥有或失去的话,那爱情还有什么珍贵的?又怎么会让那么多人撕心裂肺的痛苦呢?

人的一生最难得的是遇见一个爱你甚过于爱他(她)自己的人。因为爱你甚于自己,甚于自己的生命,他(她)也就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宠爱你、守护你。这种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对你的爱,是发自灵魂的爱。不管时间与距离的隔阻,不管你的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丝毫不会影响他(她)对你的爱。能拥有这样的一份爱,你的一生都会是幸福的。

因为在这样一个物欲纵横、生存艰难的社会里,许多人都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自我,心中永远盲目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出色的,永远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于是,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总是会权衡计较太多,总是会有所保留。与这样的人相爱,你会特别容易受伤。因为他(她)最在乎的是他(她)自己,凡事都会只在乎自己的心情,而忽略你的感受;更不会随意迁就你、包容你;从不会为你做任何改变,只会一味的要求你为他(她)去妥协、去改变。

你们的爱情最终无法天长地久,只因为那个人最爱的是他(她)自己。他(她)永远无法为爱情而做出什么义无返顾地坚持,永远会是那个最轻易就放弃一份走起来有点艰难的爱情。或许那个轻易放弃爱情的人,听我这么一说,一定不服气。肯定会想:曾经对自己很好的人,后来一样也会爱上别人,一样对别人也那么好。可见她对我也没什么特别,失去了又有什么可惜。---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管她对哪个男友都那么好,说明她对待爱情的态度专一而负责,她有一颗难得的天使心。她爱上谁都会一心一意地用心对待的话,那么谁如果能拥有她的爱,谁就是最幸福的人。而你却放弃了她的爱,你也永远失去了这份幸福。你才是最傻、最可悲的人。

当你爱一个人,甚于爱自己,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你才会感受到“真爱”的力量,它是会战胜一切,与金钱、名誉、地位等等都无关的;你才会知道什么叫义无返顾、心甘情愿而不求回报;你才会体会到真爱的神圣,是灵魂与灵魂的交叠纠缠。

当一个人爱你,甚于爱自己,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难得的人、难得的爱和难得幸福。好好呵护好你们的爱,有他(她)这样的爱和用心的守护,你会幸福一生的。

我们总是会被现实与世俗的许多假象所蒙蔽,在爱情中看不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许多人常常会为了爱自己,为了金钱物质,为了“远大梦想”等等去放弃爱情,总以为世界上的人多的是,能爱自己的人也多的是。而谁又能控制一个人的心呢?头来你才会发现,物质 金钱、名誉地位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可能通过努力去获得、去维持、去改善;而只有爱,只有爱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永远都抓不住、留不住的。所以,世界上那么多人,你又可以控制谁的爱情,留得住谁呢?---你控制不了,更留不住。所以,当你幸运的拥有它时,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大家常常会说,时间会冲淡一切。因此,这句话总是用来当成甩别人的借口,或被别人甩的安慰。的确,时间会冲淡一切。我们或许会放弃一份感情,忘却一段往事。时间会冲淡那份曾经很热烈,甚至是义无返顾的爱情。可到头来,你才会发觉,时间同时也会冲淡的是我们对于爱情的真诚与执着。

我们受伤了,我们失望了,我们好不容易将爱情放弃了,我们的心也开始害怕了。于是,下一次恋爱,你还敢百分百投入,甚至比之前还投入吗?不敢了,因为怕了,那份失去自己至爱的伤痛,是一生都不可能完全平复的。所以怕了,怕再受到一次同样的伤害。那被伤碎过的心,怎能再承受一次肝肠寸断的苦痛?渐渐开始对爱失去信心,变得麻木。所以,不要轻易去伤害那个爱你甚于爱自己的天使。天使的心很珍贵,也很脆弱。你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篇二: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

启示与思考:在这个故事中,如果把鱼看成是学生,青蛙看成是教师,牛是教学内容,那么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 1.学生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用该说鱼缺乏对牛的基本认识和经验,当它从青蛙那里得到了牛部分的信息后,加上了自己的加工和理解,建构了牛的形象——鱼牛。从画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它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近几周,给学生一些提优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许因为难度原因,也或许是其它原因,推进极不理想,因为我明白如果我细细去讲解,那么我就是这里面的青蛙,学生是鱼。。。2.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有效地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善于组织学生参与有效的学习活动,在不断地经历观察、尝试、质疑、分析、比较、归纳、改进、论证的过程中,通过向文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引导学生去品味、去体验、去感悟,才能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3.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交流、对话中实现。“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发展的时候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实现的,也就是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鱼建构的牛的形象如果不拿出来和他人交流,无疑后果是可怕的。这就要求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善于组织交流和对话,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所愿说出来,实现在改错中完善、在尝试中提高、在经历中发展。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借用乔纳森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自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它对教学的重要启示在于:教学能否找到原有经验的起点,实际上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大部分观点来源于网络)篇三:三 条 鱼 的 故 事 三 条 鱼 的 故 事

有空给孩子们讲讲三条鱼的故事吧: 母马哈鱼产完卵后,就守在一边,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能觅食,只能靠吃母亲的肉长大。母马哈鱼忍着剧痛,任凭撕咬。小鱼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骸骨,无声地诠释着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大马哈鱼是一条母爱之鱼。

(红大马哈鱼)

第二条是微山湖的乌鳢。

据说此鱼产子后便双目失明,无法觅食而只能忍饥挨饿,孵化出来的千百条小鱼天生灵性,不忍母亲饿死,便一条一条地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供母鱼充饥。母鱼活过来了,子女的存活量却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它们大多为了母亲献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乌鳢是一条孝子之鱼。

(乌鳢)

第三条是鲑鱼。流。央视动物世界曾经播放了鲑鱼的回家之路,极其惨烈和悲壮。回家的路上要飞跃大瀑布,瀑布旁边还守着成群的灰熊,不能跃过大瀑布的鱼多半进入了灰熊的肚中;跃过大瀑布的鱼已经筋疲力尽,却还得面对数以万计的鱼雕的猎食。只有不多的幸运者才可以躲过追捕。耗尽所有的能量和储备的脂肪后,鲑鱼游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完成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谈恋爱,结婚产卵,最后安详地死在自己的出生地。来年的春天,新的鲑鱼破卵而出,沿河而下,开始了上一辈艰难的生命之旅。鲑鱼是一条乡恋之鱼。

(鲑鱼)

常常想,在这个世上至少还有三条鱼让我们感动。

一条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目送着我们走向远方,无怨无悔地付出直到无所付出; 一条是子女,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就与我们结下了血脉之缘,从此无比信任相伴到老; 一条是故乡,无论飘得多高,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踏上这条回家的路。

我们都是一群孤独的鱼,不小心游到了这个世界上,从此被这个世界收留,成为今生今世三条鱼最大的牵挂。

篇2:眼睛的故事

但我根本不在乎这个窗口。一个家在电脑前面打开游戏不停地玩,有时甚至我母亲告诉我没听说。要写家庭作业,我把我的头低,后面也骆驼,有时也躺在桌子上做家庭作业。有时一天是黑暗的,我忘了灯。当夜幕降临时,我会在电视前等电视喜欢开始我的眼睛逐渐变小,我眼中的世界变得朦胧,模糊。所以父亲不得不带我去光学店帮我的眼睛挑一个朋友眼镜

因为戴眼镜,我的世界突然变得清晰明亮,不再模糊,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便。

吃饭的时候,食物的热空气直接向我的脸,我的眼镜被一层薄薄的薄雾覆盖,所以我看不到食物的桌子,不得不夹一块肉,它是一个洋葱。在实体课上,像打篮球,跳球等活动,眼镜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但不要戴眼镜 而且看不到篮子的位置,导致拍摄不准,真的两难。

篇3:眼睛的故事

新闻在网络社会已经成倍的提高了传播速率, 瞬间传递的范围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快而广的特性使得手机媒体迅速占据了年轻人的主要新闻获取渠道, 然后其不可回避的短板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人人媒体视角水平参差不齐, 主观意识过于浓厚, 受人人心理、状态、情绪左右严重, 力量松散视角凌乱, 新闻事件可以被迅速的爆出, 可以形成网络舆论, 可以形成话题, 但是完全靠人人媒体却难以进行深入的剖析, 更是难以看到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 这也许正式传统媒体报纸和电视新闻没有失宠的理由, 广播和报纸没有画面所特有的直观动态的过程, 电视却是以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赢得了观众的心。

提到深入剖析新闻背后的故事, 离不开记者的调查, 调查的真实性和权威解读离不开记者对当事人或目击者的采访。如何利用影像语言来展现事件、凸显出题, 如何使新闻能够贴近观众, 这都是电视采访的难题, 这就牵涉到在采访中如何将新闻具体化的问题。许多初涉电视领域的记者往往在这个环节显得捉禁见肘, 所呈现出来的电视作品空洞, 或者通篇解说词贴空镜头, 或者节目缺乏一种让人看下去的吸引力和动力, 节目看起来简单、乏味, 不断的重复, 无法牵住观众的心, 看了开头就想到了结尾。本文就央视2015年1月底播出的一个新闻专题节目《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分析如何让电视新闻专题更加好看。

2015年1月26日, 央视《焦点访谈》以《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为题播出了关于姚贝娜病逝并捐献眼角的专题报道, 整个报道时长为8分钟。。姚贝娜2015年1月16日下午因乳腺癌复发病逝, 到1月26日的10天时间里, 安徽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辽宁卫视等省级卫视频道和一些主流视频网站先后播出了姚贝娜捐献眼角膜的消息, 与央视《焦点访谈》的《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相比显得甚为单薄。

《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属于典型的事件类新闻, 通常我们把新闻报道分为事件类新闻和非事件类新闻两种, 而非事件类新闻又可以分为现象类新闻和主题类新闻。说《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典型的事件类新闻是因为从非常具体的事件入手, 即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逝世并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 而她捐献的眼角膜已经成功的移植给两名角膜盲患者, 使他们重见了光明。看似简单的主题切入却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焦点访谈也正是利用这个契机向社会抛出了一个课题。

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时, 记者需要考虑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吸引人, 如何才能持续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不让他换频道。归根到底就是如何给节目一个持续的动力。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是一种流动的状态, 要不断往前推进, 而不能停滞不前。因此节目同样也存在着有吸引力的开头、丰满的发展、推向极端的高潮和耐人寻味的结尾。

一、有吸引力的开头是电视新闻节目讲好故事的发动机

《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开篇主持人便通过两个排比句点名了本期的节目的主题, 也吸引住了观众的注意力:“面对姚贝娜的名字, 以前人们立刻想到的是她的歌声。现在伴着那歌声, 人们想到的是她的眼睛。这是一双美丽的眼睛:明亮、清澈 ; 这是一双善良的眼睛:眼神中是温暖和坚定。”姚贝娜, 歌手, 虽然没有大红大紫, 但是其歌手的身份也有了足够的知名度, 导语利用姚贝娜的歌手身份产生的名人效应和事件热度未退的契机, 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更是激发了观众对于女性歌手、乳腺癌疾病、器官捐献等敏感字眼的猎奇。对于新闻报道来说, 节目开端就要像一个导火索, 要点燃观众看这条新闻报道的热情。新闻报道的开篇安排了姚贝娜生前的演出视频, 这看似随意的编排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虽然仅有几秒, 却可以强化人们对姚贝娜的回忆和尊敬, 紧跟着是对姚贝娜父亲的电话采访, 说明了姚贝娜生前意愿和其父母对待捐献眼角膜的态度, 强化了观众想要知道是什么让姚贝娜和其家人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二、丰满的发展和推向极端的高潮是电视新闻节目讲好故事的持续动力

电视新闻的核心是人。美国《最佳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一书的引言中, 着重谈到了人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因素:“新闻之所以重要, 主要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人。它写人, 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 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 “人是新闻的理由, 写新闻时每个记者都应从人的角度去探索。” [3]

维持电视新闻节目的持续动力, 就要以人的命运而展开。纵观该新闻报道中, 可以被列为不同阶段的中心人物有姚贝娜, 接受姚贝娜角膜的角膜盲患者董亮, 因意外无法实现捐赠遗体的赵爱民夫妇。他们分别推动的故事的情节发展。

姚贝娜无疑是这则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人物, 我们称之为中心人物, 尽管逝者在新闻报道中已无法献身, 但正是姚贝娜捐出了自己角膜, 才有了第二个中心人物的出现——董亮, 这个接受了姚贝娜眼角膜的23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小伙子, 命运从此改变了。记者扑捉到了一个细节, 那就是董亮完成眼角膜移植后查看视力, 通过董亮的自我描述:“ (原来) 要站前面那个线才看得到第一个, 现在的话视力比以前好得多了, 至少站在这儿的话, 可以看到第五排, 已经很好了。”[2]和董亮与其母亲相拥而泣, 诠释了眼角膜移植对于接受眼角膜的患者来说的重大意义。董亮并不是一个特例, 也不是唯一的角膜盲患者, 之所以成为新闻报道中推动事件发展的中心人物, 一是他接受的正式上一个中心人物姚贝娜捐出的眼角膜, 与报道本身紧密相连, 承上启下, 二是他内心发生了强烈的变化, 从懦弱到恢复自信的坚强, 命运也发生转变。二者使董亮的身上具有了典型和普遍的特征, 也更具有了命运化的故事。

维持电视新闻节目的持续动力, 需要有效的结构矛盾和冲突。这是该新闻报道中的几个数据:深圳眼科医院每年登记在册的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的角膜盲患者大约200例, 但是深圳眼库每年收到的捐赠角膜大约是50例;我国大陆地区有四百多万名角膜盲患者, 但每年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不到五千例;现阶段我国的公民身后器官捐献率仅约0.6每100万人口, 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每年约有150万的人需要器官移植, 但是每年仅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这种极大的反差和造成这种极大反差的原因, 能从潜意识里了激发了人们对角膜捐献和器官捐献的关注。《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还从另一个中心人物的故事中结构了电视新闻的持续动力, 突发事件对器官捐献带来的影响, 二者的矛盾与冲突也侧面的反映出需要受捐人数与捐赠数量的形成极大反差的因素。

维持电视新闻节目的持续动力, 需要不断的呈现新东西。《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从一开始就在不断的重现新东西牵着观众的心绪, 从发布姚贝娜离世和决定捐赠眼角膜开始, 到受捐者的视力逐步恢复正常水平的社会意义, 通过姚贝娜的捐赠感动着受捐人家属也投入到捐赠行列中, 到当前我国需要器官移植的数量和实际器官捐赠数量的极大发差, 器官捐赠尚未形成明确的法律界定和具体的捐赠流程与途径, 到意外事件可能对捐赠的影响等, 无不紧扣着观众的心绪。

三、耐人寻味的结尾是电视新闻节目讲好故事的升华

节目结尾不能偏离主题, 也不能重复主题, 要简短有力, 同时给观众以思考和余香, 使观众看完节目后还能细细琢磨, 有观众发表自己观点和探讨话题的空间。《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的结尾以赵爱民夫妇表达捐赠自己的器官, 是希望生命的延续为结尾, 并配合一组数字“截至2014年12月31日, 全国共有3147位公民实现了逝世后器官捐献, 共计捐献器官8469个。”这样的结尾含义深刻, 引人深思。

在节目最后, 主持人向观众抛出了一个课题, 那就是民众器官捐献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这关系到爱心, 关系到制度, 面对迫切的生命需求, 怎样填补器官移植供应缺口。也是另一种对主

题的升华, 给观众留下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

摘要: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时, 记者需要考虑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吸引人, 如何才能持续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不让他换频道。归根到底就是如何给节目一个持续的动力。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是一种流动的状态, 要不断往前推进, 而不能停滞不前。因此节目同样也存在着有吸引力的开头、丰满的发展、推向极端的高潮和耐人寻味的结尾。

关键词:电视专题,故事,姚贝娜

参考文献

[1]曾详敏著.《电视采访》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

[2]中央电视台, 《焦点访谈》.2015年1月26日播出.

篇4:“眼睛”的故事

英语中有很多表达中使用了“眼睛”这个词。今天我们就从“眼睛”这个词说起吧。

When it comes to relationships, peoples eyes can be a window into their hearts. This means that their eyes can tell a lot about how they feel. I will tell a story about a man and a woman who are teachers at the same school. The woman is interested in the man. She uses many methods to catch his eye, or get him to notice her. Once he sets eyes on her, or sees her, she might try to get him interested in her by acting playful. In other words, she might try to make eyes at him or give him the eye.

当说到人际关系时,人们的眼睛就是心灵的窗口。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眼睛能够告诉其他人他们的感受。我来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同一所学校的一位男老师和一位女老师的故事。女老师喜欢男老师。她用了许多方法来吸引他的眼球,让他注意到她。每当他目光落到她身上时,或者说看她的时候,她会试图表现得活跃以吸引他的注意。换句话说,她试图向他眉目传情,暗送秋波。

Let us suppose that this man gets hit between the eyes. In other words, the woman has a strong affect on him. He wants to spend time with her to get to know her better. He asks her out on a date.

让我们假设一下,这个男老师惊奇万分。换句话说,这个女老师对他产生了强烈影响。男老师想要花时间与她一起并进一步去了解她。他还邀请她出去约会。

She is so happy that she may walk around for days with stars in her eyes. She is extremely (adv. 极其) happy because this man is the apple of her eye, a very special person. She might tell him that he is the only person she wants, or “I only have eyes for you.”

她非常开心,好几天走路时,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她特别地开心,因为这个男人是她的至爱,是她心中一位非常特殊的人。她可能会告诉他,他是她唯一喜欢的人,或者“我的眼中只有你”。

On their date, the couple might eat a meal together at a restaurant. If the man is really hungry, his eyes might be bigger than his stomach. He might order more food than he can eat. When his food arrives at the table, his eyes might pop out. He might be very surprised by the amount of food provided. He might not even believe his own eyes. If fact, all eyes would be watching him if he ate all the food. This might even cause raised eyebrows. People might look at the man with disapproval.

约会时,他们可能在餐厅一起吃饭。如果男老师真的很饿,他可能有点眼大胃口小,点了很多自己吃不完的食物。当服务员上餐时,他惊讶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他或许会惊讶自己居然点了这么多东西。他可能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上,如果他吃完所有食物,所有人都会盯着他看。甚至可能会使人瞠目结舌。人们都会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During their dinner, the couple might discuss many things. They might discover that they see eye to eye, or agree on many issues. They share the same beliefs and opinions. For example, they might agree that every crime or injury should be punished. That is, they firmly (adv. 坚固地;坚定地) believe in the idea of an eye for an eye. They might also agree that it is wrong to pull the wool over a persons eyes. This means to try to trick a person by making him believe something that is false. But the man and woman do not believe in the evil eye, that a person can harm you by looking at you.

在用餐时,他们可能会讨论很多事情。他们也许会发现他们看对眼了,在很多问题上意见达成一致。他们有相同的观点和信念。比如,他们也许都同意,每一宗罪行或伤害都应该受到惩罚。也就是说,他们坚决同意“以牙还牙”这个观点。他们可能还同意“蒙蔽别人或者说骗他人相信假的东西是真的”是不对的。但是他们都不相信凶眼,即一个人目视他人而使之遭殃的能力。

The next day, at their school, the woman asks the man to keep an eye on, or watch the students in her class while she is out of the classroom. This might be hard to do when the teacher is writing on a board at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To do so, a teacher would need to have eyes in the back of his head. In other words, he would know what the children are doing even when he is not watching them.

第二天,在学校,这名女教师让那名男教师当她不在时,帮忙留意照看一下她班上的学生们。教师在黑板前板书时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就比较困难。为了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后脑勺上长着眼睛”。换句话说,即使他不看,也知道这些孩子在做什么。

Now, its your turn to 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 expressions about the word “eye”!下面,你来猜一猜文中与“眼睛”有关的表达方式的意思吧!

参 考 释 义

1. catch ones eye 吸引某人的眼球

2. set eyes on 看到;目光落到……上

3. make eyes at sb. = give sb. the eye 向某人暗送秋波;眉目传情;抛媚眼;挤眉弄眼

4. hit between the eyes 非常惊奇;惊奇万分

5. with stars in ones eyes 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6.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心中挚爱

7. I only have eyes for you. 我的眼中只有你。

8. Ones eyes might be bigger than ones stomach. 某人眼大肚子小,眼睛大胃口小。

9. eyes pop out 眼睛都快瞪出来了;惊讶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10. not believe ones own eyes 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11. all eyes 目不转睛;所有的目光都盯着……

12. raise eyebrows 使……吃惊;瞠目结舌;大跌眼镜

13. see eye to eye 看对眼了;看法、意见相同

14. an eye for an eye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15. pull the wool over a persons eyes 蒙蔽某人的眼睛;蒙骗某人

16. evil eye 凶眼;目视他人而使之遭殃的能力

17. keep an eye on 留意;照看

篇5:眼睛的故事初二作文

数学老师的目光是启发的目光。上课时,老师会提一些有价值的题目。但是那些有价值的题目老师往往会让不举手的人来回答。可是,我并没有想到老师会叫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叫到我的时候,我就像被触了电一样,一下子就站起来了。这个问题是老师讲过的,可是我就是想不起来,老师向我投来了启发的目光。我的头脑深处就像被什么敲了一下,回答的十分好。

数学老师的目光是严厉的目光。有一次,在上课中,老师在讲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在开小差,手里拿着一支笔在转,我的心思都飞到了窗外去。就在这时,我发现老师已经站在我的面前,向我投来了严厉的目光,我十分害怕。老师并没有对我说什么,但我感受到了老师的不高兴。

数学老师的目光还是鼓励的目光。在一次课堂中,老师出了一道十分难的题目,没有几个人会做,可是我偏偏就会做这个类型的题目。我想举手又不敢,因为我把说错了。这时老师向我投来了鼓励的目光。我回答完后,同学们都为我鼓掌,老师向我微笑。

篇6:眼睛的故事初二作文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就碰到过一个我的同桌,那时候他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专心听讲,内心其实也并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对于学习这件东西他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能认真学习的时候她也并不会放松,能好好玩耍的时候她也并不会认真的去学习,正好这一天他在上课的时候被老师点名,老师要求他把课堂上的内容重复总结一遍。但是对于一个并没有认真上课的人来说,想要表达出一整节课所说的中心内容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身为同桌的我就成了他最重要的求助对象,所以当他看了我一眼之后,他立马就知道我想表达什么东西。

其实眼睛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就在他看了我一眼之后,我用眼角对他进行示意,他立马就懂得了这节课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其实这是非常玄妙的一个沟通。虽然我们同桌了一年多,但是我们之间的交流其实并不是很热烈,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并不交流。所以当时我非常的好奇他是怎么通过眼睛的询问来知道我要表达什么东西,当然在课后我也进行了一番询问,我就想知道他是如何从我的眼睛中读懂我说的内容。

篇7:眼睛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戴着眼镜,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我居然来到了一个奇怪的国家――“眼睛”国,那里的大街小巷走的,跑的全是眼睛,有红色的兔眼睛,绿色的扁眼睛,黑色的圆眼睛……我顿时瞠目结舌,咽了口唾沫,自言自语地说:“这……这是什么地方?那……那么恐怖。”我再一次咽了口唾沫。

我走上前去,惊讶地问一对白色的眼睛:“你是谁呀?怎么那么丑啊?”那对眼睛听了我的问话,便伤心地哭了起来:“我曾经是一个小主人的眼睛,但他整天看电视、打电脑,看书时眼睛简直趴在书上了,他不是看书,好象在“闻书”。小主人不好好保护我,所以我才会变得那么丑。”我红着脸点了点头,心想:我不也和它的小主人一样,不爱护自己的眼睛吗?以前我还以为戴眼镜很有趣。现在我明白了,原来戴眼镜会把眼睛弄丑的。正想着,我发现我们班的XX同学也来到了这里,她边摸边走,我连忙跑上去,扶着她,奇怪地问:“你怎么会变盲人呢?”XX哭着说:“都是我不好,没有保护好眼睛,才落到这种下场。”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篇8:老师的眼睛和我的眼睛不一样吗?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一课的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仔细观察一下, 你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观察事先准备的牙膏外壳、药盒等各种长方体。

师:想一想, 观察一个长方体时, 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1:最少能看到1个面,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老师, 我有不同意见。最多应该能看到4个面。 (还有一些学生表示支持)

生3:老师, 我观察到了5个面。

师 (感到疑惑) :看到这么多? (想到了什么) 对了,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 身子和头是一点儿都不能动的, 站直了。你俩上来重新观察一下, 看看还是不是4个面、5个面?

生2和生3按照老师的方法上台演示。

生2:我把盒子这样放 (边长较短的一面放在眼前) 。我看到这个盒子的正面、上面、左面和右面, 一共4个面。

生3:我把骰子 (教师没想到这位男生随身带着这么小的玩意儿) 放在眼睛下面, 我可以看到它的上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 一共5个面。

师 (似有所悟) :哦, 我们在看比较小的物体时, 要用一只眼睛观察, (教师让生2和生3遮住一只眼) 现在, 你看不到4个面、5个面了吧?

结果他们仍然回答说可以看到4个面、5个面。此时, 教师彻底崩溃, 无计可施了。只能强行灌输:那你们动脑子想一想, 观察这些物体时, 看到了上面还能看到下面吗?! (学生肯定地回答说不能) 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嘛, 看到了左面还能看到右面吗?! (学生无言) 观察物体时, 看到了上面, 就不能看到下面;看到了前面, 就不能看到后面;看到了左面, 就不能看到右面。所以, 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时, 最少能看到1个面,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轻声嘀咕:我明明看到了4个面, 老师的眼睛和我的眼睛不一样……

【“问”:病历记录】

我们都知道“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 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的理论, 并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没想到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出现了“异”见——看到了4个面甚至5个面时, 才提醒教师也应该亲自看一看。课后, 教师拿来学生那颗“惹事”的骰子观察, 虽说看到5个面有点勉强, 但用一只眼看到4个面却是千真万确。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理论错了吗?随后, 我们进行了课堂回放, 围绕这一问题记录了一些“病历”。

一是观察技术不够。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 教材中并没有提示要“从一个点”进行观察, 事实上, 学生在观察较小的长方体物体时, 确实能够看到4个面。因为当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时, 这时左眼、右眼2个观测点的作用就被放大, 而观察较大物体时, 两只眼睛所在的2个观察点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教学中, 执教教师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采用遮住一只眼的对策, 让学生用“一个点”去观察, 然而让教师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学生还会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其实, 用一只眼睛观察, 依然难以精确成一个观测点, 因为人的眼珠子会左右移动, 于是观察的视点仍然可以左右变动, 只是扫描的范围小于两只眼睛而已。当看物体左面时, 眼珠子会下意识地左移, 反之右移, 这样观察, 就可能会同时看到一个较小物体的左右面, 物体越小, 这样的反映就越明显。

那么, 学生的眼珠子怎么就不能不动呢?其实, 这还与学生的心理反应有关。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知道, 学生在面对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最多有几个面”时, 为了“最多”, 就会尽力去看“多”和“多”看, 两只眼睛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力去看”——看左面时, 左眼发力, 看右面时, 右眼用力。学生这种看的方法, 眼珠子必定要左右移动, 其结果等同于进行了先后2次观察。

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还知道了这样一种情况, 有些学生在观察物体时, 并没有真看到4个面, 但由于在准备或出示物体时, 学生已了解, 或者在同学和老师的对答中知晓了各个面的特点, 为了逞能, 在观察时无意识地“感知”到自己“已看见”, 但这其实是“潜意识”中看见的, 比较模糊, 于是也就糊里糊涂地成为“看到4个面”的支持者。

二是观察知识不够。实际上, 数学中所说的观察物体不同于生活中所说的观察物体, 它应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学习内容是“投影与视图”范畴之内的, 在中小学阶段所呈现的视图, 是平行光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光线是平行光线, 不是像我们眼睛一样的点光源会产生扇形式的扫射过程, 这样, 就不会出现“长方体的厚度比两眼间的距离小可以同时看到4个面的情况”, 在这样的观察条件下, “一次最多只能看见长方体的3个面”完全正确。然而, 这些高深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 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人的眼光只能算是视线, 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光线。当观察的物体宽度等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可以近似地看作平行投影法 (图1) ;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 (图2) , 人的两只眼睛可以合并为一个观察点, 但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虽然也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 但是人的两只眼睛却被划分为了两个观察点。

【“切”:病理诊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二学段 (4~6年级) “图形与几何”部分对这一知识是这样表述的:“能辨认从不同方向 (前面、侧面、上面) 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从这句话可知, 观察物体时, 要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 也就是要确定合适的“观测点”。本节课的“观察物体”为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在本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最多只看到三个面。”随后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中也提到:“要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反复进行观察, 充分体会,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 最多只能同时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在这里, 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知晓“一个长方体最多同时看到3个面”这一知识点。那么教学中如何尽量避免“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尴尬, 让学生较为科学地把握这一知识呢?我们认为, 目前只能用“眼睛”下功夫、用“投影”做渗透, 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如下对策。

一、根据学生认识水平, 无“事”则不生“是非”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还不必要去清晰地认识到观察物体时需要“一个点观察”和“视线平行投射”等科学性问题, 教师也无须向学生诠释观察时的技术问题。研读教材, 不难发现, 教材在安排“观察对象”时, 选择的都是相对较大的物体, 如例题所选择的图书柜, 想想做做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指出:“被选择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能太小, 否则不利于学生观察, 而且不便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这样安排:

第一步,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图书柜, 从而引出只能看到1个面、2个面, 然后教师利用身高优势站在能看到3个面的地方, 让学生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并邀请学生以同样的角度和同样的高度实地观察, 再组织学生自由地在图书柜周围走动, 观察能看到几个面?初步感知到观察一个长方体,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步, 教师提供图3、图4这样的正面既定, 只是摆法不同的实物,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说说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从更大范围让学生知道最少看到1个面和最多看到3个面。

第三步, 教师提供如图5这样空白的、正面相对而定的实物, 让学生观察。

第四步, 将实物延伸到如图6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这时可准备相对较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再次说说看到了几个面?

最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 通过三次观察, 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从选材上避开了过于“小” (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 的物体, 照顾学生的认知能力, 减少知识生出“是非”的可能。

二、根据学情认识问题, 有“事”则明辨“是非”

然而, 学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学生, 课堂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课堂。虽然教师故意避开“小”物体的观察, 但学生未必就会主动绕开, 一是像上述课中的那位学生随身带着的平时经常玩的骰子, 如果没有, 或许有的学生也会想到。一旦课中生成这样的问题, 教师就难以绕开这个坎儿, 视而不见。那么, 教师该怎么解决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呢?目前, 也只能拿学生还能理解的观察技术和观察知识来说事:

第一种办法是, 教师首先让学生只睁一只眼睛, 睁着的眼也尽可能眯成一条缝, 不转动眼珠而盯着小物体看, 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的视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一个点观察”, 使之重新符合中心投影法。

第二种办法是, 当物体 (例如骰子) 小到小于一只眼睛的余光范围时, 用只睁一只眼睛也无法精确到“一个点观察”时, 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或摄像头等科技手段来代替肉眼的观察。例如把骰子放在镜头下, 屏幕现场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观察画面 (如图7) , 在距离的不断推移中、在角度的不断转换中、在物体的不同摆法中, 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真相”, 确信“只能看到3个面”。这样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的观察, 可以真正确保“一个点观察”, 从而克服因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观察上的缺陷。

此时, 学生会产生“眼见怎么不为实”的疑惑。对此, 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个实验:让学生闭上左眼睁着右眼看举在眼前的手指, 再闭上右眼睁着左眼看手指, 一睁一闭交替。学生会惊奇地发现, 随着左右眼睛的闭合, 手指似乎在左右移动。教师于是可适时地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形象是两只眼睛两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像的综合之后的结果。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一个观察点;反之, 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两个观察点, 越是不容易达到眼见为实, 这也就是有学生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在生理上和物理上的原因。

当然, 除了用摄像头和摄像机, 我们也可以用照相机拍照、实物投影仪投影等多种技术帮助学生观察物体。其中, 摄像机、照相机的成像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实物投影仪的成像则属于几何中的“投影”知识。

上述课例让我们想到了“眼见为实”这个词, 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信, 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 不论是感知物体, 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 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然而,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 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 即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研究发现, 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上述课例, 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上一篇:锅炉水压试验专题报告下一篇:逻辑思维-罗振宇-2017年时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