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三单元总结

2024-06-15

三年级科学三单元总结(共10篇)

篇1:三年级科学三单元总结

三 年 级 三单元科学

1.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2.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等组成。

3.我们到农田、菜园、花园、去观察土壤。

4、砂与粘土的不同: ① 颗粒大小的不同② 粘性不同

5、动植物的残体腐烂后,形成腐殖质,也是土壤的一种成份。

6、两个同样的盒子,一个种满小草,一个全是土壤。同时往两个盒子里浇水,发现,种满小草的盒子(水土流失不严重)。全是土壤的盒子(水土流失多)。小草对土壤有固定的作用。

7、黄河水变黄的原因(里面有大量的泥沙)。

8、森林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

9、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10, 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

11、水是什么样的?

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流动的水有声音。

12、水的用途:洗澡、洗菜、灌溉、发电、饮用。

13、1000克重的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水约900克。

1000克重的一条鱼体内,含水约800克。

体重10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含水约70千克。

14、浮起来的物体:船、鱼漂、游泳圈、救生衣、泡沫、木块、塑料、气球。

15、沉下去的物体:鱼钩、铁块、橡皮泥、铁钉、橡皮。

16、水有流动的水和静止的水。

17、制作小水轮:

① 画出图样,剪出圆和叶片,扎出轴孔。

② 按折痕向相反的方向折相邻的叶片。

③ 组装水轮进行试验。

18、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① 水位高② 水量大③ 水流在叶片上

19、流水能帮助我们做什么?灌溉、发电

20、流水能带来哪些危害?

洪水、海啸

篇2:三年级科学三单元总结

1、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并驱使我们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轮生的叶子: 如:银杏叶子 每节生长着三片叶子

8、有的植物落叶,有的植物不落叶。如:杨树落叶,松树为落叶

我们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2、科学家工作[或者说科学研究]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

3、在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4、爱德华•琴纳是一位英国乡村医生,他是一位发现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

▲5、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做了一个“动起来小人”的有趣的活动,并对这一活动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后来这一解释被人们接受,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英国医生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

6、我知道的科学家有:①、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③、爱迪生:发明电灯,被称为“发明大王” ④、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

7、我知道的科学研究有:农业研究、医学研究、航天探索。

8、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上轻下重,保持左右平衡。

9、重心越低,物体越平稳。

10、如果一个物体(C)就不容易倒。A 上重下轻 B 放在矮处 C 上轻下重 D 上下一样重

11、小丑为什么能在细线上表演杂技?这是(C)A解决问题 B作出猜测 C提出问题

12、走刚丝的杂技演员手里拿着长长的竿子是为了(B)A挡风 B 保持平衡

13、观察蚂蚁也是科学研究。(√)

14、科学只是科学家有关。(×)

15、科学是非常高深的问题,我们小学生不需要了解。(×)

16、想办法保持平衡能让各种物品站在你的指尖上。(√)

17、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成为一名小科学家。(√)

18、只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我们都称他们为科学家。(×)

19、我们所做的活动与科学探究没有关系。(×)20、下面不属于科学探究活动的是(B)

A.同学们一起研究课本中出现的一个问题B.小明把电视机砸烂了C.技术员在观察实验田中的玉米生长情况D.小军在自己制作飞机模型

21、你认为做一名科学家,下列行为中(D)是不对的。A.细心观察 B.善于思考 C.具有好奇心 D.不要怀疑大人的话

22、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会(A)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寻找证据 D.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共同的特征有:能长大、会死亡、需要营养、能繁殖后代、要呼吸、对刺激有反应。因此我可以判断:机器人是无生命的,因为它不吃东西。

2、水滴、机器人、电脑、云、瀑布都不属于生物。

3、有生命的物体都必须是能活动的。(×)如:树木不活动

4、在观察活动中,(C)是不正确的。A.注意安全 B.不惊吓小动物 C.可直接触摸、抓举动物。D.保持安静 ▲

5、植物就是依靠阳光进行独立活动,位置一般不移动,它不需要寻找食物。

6、通过观察比较,我认为植物的共同特征有:都要阳光和空气,都有根吸收水分和养料,都能开花结果,都能繁殖后代。▲

7、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三种形式。生长叶子的地方称为“节” 对生的叶子: 如:桂花的叶子每节生长着两片叶子,两两相对 互生的叶子: 如:枊树叶子 每节生长着一片叶子,依次交互排列

9、蜗牛的形状:蜗牛有一个螺旋形的硬壳、身体柔软、头部有触角;当蜗牛受到惊吓或被触到会蜷缩到壳里,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蜗牛喜欢在夜间活动。在蜗牛的面前放上酒、醋等刺激物时,它会收缩触角。

10、蜗牛是怎样爬行的?蜗牛的肚子下的扁平的足实际上是一条条横纹,这些横纹像水波一样向后波动,蜗牛靠着横纹的波动,一伸一缩地向前推进。也就是蜗牛靠腹足爬行。蜗牛的黏液对它的爬行部分起保护作用。蜗牛靠齿舌吃食物。

11、蚂蚁有六条腿。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蚂蚁是动物中的大力士。它通过触角和分泌物的气体传递信息。

12、把不是“一家”的蚂蚁放在一起,尤其是数目不等时,它们会立刻咬起来,同窝的蚂蚁不但不咬,还会互相喂食。

13、小动物有共同的特征:长大、死亡、呼吸、吃东西、运动、能繁殖、小动物不同的特征:生活环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等不同

14、给植物分类:仙人掌、水葫芦、水草、望天树、椰子树、玉米、水花生、浮萍 陆生植物有:仙人掌、望天树、椰子树、玉米 水生植物有:水葫芦、水草、水花生、浮萍

15、有些小动物不需要呼吸空气就能生存(×)

16、有些动物不需要水,例如蚂蚁从来不到河边喝水。(×)

17、观察是学习科学的有效的手段,那么观察是有目的地看并做好记录。▲

18、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生物。

19、观察大树树皮的时候,可以用拓印的方法把观察树皮的结果记录下来。▲20、在下面圆圈里的恰当位置填写:人、动物、植物、有生命的物体。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1、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也多亏了水。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5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2、水在动植物体内的比重很大,人体65%是水,蔬菜90%是水。▲

3、水是生命的摇篮,水还是大自然的“空调器”(√)

4、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5、液体:水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像具有水这样特点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液体。

6、水的特点 所做实验 说明水的神奇之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没有固定的形状 容易流动的液体

会“爬”的水水的毛细现象会“团结”的水 水的表面张力会“喷射”的水 水的压力会“托举”的水

水的浮力

篇3:三年级科学三单元总结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篇4:三年级科学三单元总结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篇5:三年级科学三单元总结

姓名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大音叉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3、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个物体,轻轻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弱,重重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强。

4、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7、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例如锣面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锣面还在振动,)。

8、声音有强弱、高低、长短的不同。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9、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10、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它表示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1、小常识 :

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如:橡皮筋)用力拨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④振动的物体有长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12、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实验结论:尺子伸出越长,音高越低,尺子伸出越短,音高越高。

音量与尺子伸出桌面长度的关系: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的幅度越小,音量越小(弱);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幅度越大,音量越大(强);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4、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传音效果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铝箔、木尺、棉线、尼龙绳。

1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6、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17、耳朵结构示意图

①耳廓:收集声波

②耳道:传递声波到中耳

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④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⑤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⑥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18、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9、耳朵离声源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小,听到的声音就弱;耳朵离声源越近,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就强。

20、如果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更加清楚。

2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22、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

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23、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24、在声音的世界里,有些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我们称为乐音;有些声音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我们称为噪音。

25、我们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便携式视频或音频播放器。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26、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7、一旦人的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够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28、在电影院、医院、图书馆、课堂等地方,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声音,尽量要保持安静。

29、人们在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植树,戴耳罩,捂住耳朵,安装汽车消声器,建造隔音墙等。

30、“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

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把声音传播到耳朵里的。

31、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女子的声音低。

32、(耵聍)是外耳道分泌的液体,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住灰尘和小飞虫等。因此,我们不要经常掏耳朵。

33、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地方法:用手捂住发声罐、用纸包住发声罐。

34、人们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安装双层玻璃、安装汽车消声器。35.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就(高),拉得松,声音就(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篇6: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2、观察水 3、神奇的水 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比较各种物体中的含水量。 教学准备: 橘子或西红柿或苹果、其他蔬菜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二、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 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 鱼儿游得欢畅; …… 因为有你, 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三、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 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 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 …… (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第二课时 一、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二、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实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三、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4、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 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学生实验,师巡视。 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压力。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二、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三、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二、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三、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举例: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四、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实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五、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2、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3、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教学准备: 1、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

篇7: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红星小学代继安

一填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和()的国家,丝绸约有()年的历史。

2蚕 宝宝的家要(),()。

3蚕宝宝爱(),要经常()桑叶也要()()‘

4蚕宝宝最喜欢吃()

5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和()。

6蚕宝宝是蚕的幼虫,()是蚕的成虫。蚕一生经历了()()()()四种形态。

7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部有(),一般有()。

8蚕一生要脱()次皮。

二(简答题

1蚕宝宝的饲养与护理是怎样的?

篇8:三年级科学三单元总结

我们无数次地吃过鸡蛋, 但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小鸡雏 (chú) 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场面。有一个镜头曾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之中, 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情了。那一天, 我领着女儿外出游玩, 路过一个偏远的小村到老乡家里讨水喝的时候, 恰巧看见老乡家的母鸡孵的小鸡正在一个个地钻出蛋壳。

那是一只芦花色的母鸡, 趴在老乡家土炕一角的一个大草筐里的鸡蛋上倾注着自己的全部母爱。对我们的到来, 它并不表示哪怕一点点的欢迎, 它瞪着通红的眼睛警惕地看着我们, 尖尖的嘴里发出咕咕的叫声。我们不敢靠近它, 只能隔着一定的距离观看。

鸡蛋挺多的, 我们能听到小鸡雏在蛋壳里面用力啄壳的声音:“嗒嗒, 嗒嗒嗒……”那声音虽弱小却震撼 (hàn) 人心, 这是小鸡雏在用自己的生命撞击铜墙铁壁似的硬壳。过了好久, 一个湿乎乎的小脑袋才艰难地从里面钻出来。

多么不容易呀, 我开始利用眼前这形象化的教材教育女儿。我小声说, 母鸡孵小鸡需要整整21天的时间, 这期间, 老母鸡几乎是不吃不喝, 成天趴在鸡蛋上, 这都是为了儿女后代呀, 你看这只母鸡都瘦成什么样子了……

女儿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啄壳声响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鸡蛋上, 那鸡蛋壳的上端已经露出米粒大小的孔, 从那个小孔里能看见小鸡雏用力啄壳的硬喙 (huì) 。“嗒, 嗒嗒……”几分钟过去了, 那小孔还是米粒大小, 似乎没有变化。

也许是听了我的话, 女儿产生了同情心, 她不顾老母鸡威胁的叫声, 伸出手来要帮那小鸡雏把硬壳剥掉。

这时, 站在一旁一直没吭声的老大娘看出了女儿的心思, 她伸手拦住了女儿, 说:“孩子, 别去碰它, 这小鸡雏只有靠自己啄破壳才能活, 你帮了它, 也许就是害了它。”

只有靠自己啄破壳才能活。老母鸡是最护自己的孩子的, 可是它却“冷酷”地让鸡雏自己钻出蛋壳。而我们有多少家长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 总是习惯于越俎代庖, 一分事物都愿自己操劳, 岂不知这种没有限制的溺爱不仅是对自己后代的伤害, 也削弱了整个民族的生命力。

从老乡家出来, 我还一直回味着老大娘无意中说的那句话, 忽然觉得这平凡中蕴藏着无比的深刻, 好像是上了一堂关于人生的课。

篇9:三年级科学三单元总结

1.孩子们j€"nng x€"nn( )地做着风筝,心中充满了憧憬和x€"n w€鄋g( )。

2.高尔基是世界zh€? m€韓g( )的文学家。

3.吃过晚饭,我们zh€#9n b€鑙( )去植物园s€鄋 b€? )。

4.hu€鄋:呼( ) 交( )

二、读一读,用“√”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朝霞”的读音是:zh€"Do xi€幔? ) ch€醥 xi€幔? )

2.郊外(ji€"Do xi€鄌) 震惊(zh€鑞 zh€鑞g ) 依然(y€? y€"n )

3.(蜜 密)蜂 世(记 纪 ) (城 诚)实 (摩 磨)坊

三、给下面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5分)

1.待:①等待 ②打算 ③需要

(1)待要上来打招呼,又怕认错人。 ( )

(2)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吃了。 ( )

2.意思:①情趣;趣味 ②意义;含义 ③意见;愿望

(1)这座山就像一头大象,真有意思。 ( )

(2)大家的意思是一起去。 ( )

(3)这个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 ( )

四、把下面的事物和它的特点连一连。(3分)

沙漠 银光闪闪 白云 波光粼粼

湖泊 黑黝黝 麦子 随风飘扬

泥土 金光闪闪 湖面 金灿灿

五、根据要求写词句。(19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2分)

甜甜地( ) 悄悄地( ) 认真地( ) 拼命地(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7分)

垂头 ( )气 大惊失 ( ) 欢蹦 ( )跳

阳光明( ) ( )( )飞舞 自( )自( )

(1)一阵风吹过,树叶在空中( )。

(2)他( )地说着什么,我听不见。

(3)雨后,(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里微微浸润着竹叶的清香。

3.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宛如

(2)西湖不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吗?(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句意。)

(3)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带有“!”的句子,我也试着写一句。

(4)从下面几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写一句话。

可爱 聪明 礼貌 赞美

(5)请你写一句关于读书或勤奋学习方面的名言。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的“ , ”一句,常被远离家乡的人所引用。《夜书所见》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诗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 。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选自《奇怪的大石头》)

3.秋天的雨,藏着 。 香香的, 甜甜的,还有 、橘子,好多好多 ,都躲在 里呢!(选自《秋天的雨》)

七、下面句子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

( )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

(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

( )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波光粼粼。

( )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

A.2 5 1 3 4 B.3 5 1 2 4 C.3 4 1 2 5

八、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细心答题。(20分)

(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 拿)着,另一个人(牵着 拉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风筝》节选)

1.把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划去。(1分)

2.用波浪线画出风筝越飞越高的样子。(1分)

3.用“越……越……”写一句话。(2分)

4.这一段话主要写了 。(2分)

(二)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14分)

蚂蚁和蜜蜂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孩子也会哼唱:“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

蚂蚁很嫉妒蜜蜂,心里一直不服气: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也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是啊,为什么人们只夸奖我们而不称赞你们呢?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我想,那是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他人……”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在文中找出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2分)

( ) ( )

2.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对话。(2分)

3.读故事,填空。(4分)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 ,蚂蚁想来想去也想不通的是 。蜜蜂勤劳为的是 ,而蚂蚁勤劳为的是 。

4.人们为什么只夸奖蜜蜂而不称赞蚂蚁?(3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3分)

九、习作。(25分)

篇10: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认识茎的作用。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根和茎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

3、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学生交流。

3、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3、叶和花

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难点:观察并解剖花。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4、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上一篇:重阳节幼儿园活动方案下一篇:文字与女子散文